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名录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名录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名录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名录

目录

1.1 火箭研制及商业航天飞行服务 (1)

1.1.1 零壹空间——专注于低成本小型运载器的研制、设计及总装 (1)

1.1.2 翎客航天——从探空火箭起步 (1)

1.1.3 金海洋航天——太空边缘跳伞 (2)

1.2 小卫星星座 (3)

1.2.1 科创航天 (3)

1.2.2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 (3)

1.2.3 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公司——不做卫星,只是遥感卫星运营和数据挖

掘 (5)

1.2.4 九天微星——利用卫星提供大众服务平台 (8)

1.2.5世域天基-----天基互联网与空间计算 (8)

1.2.6 外空网公司——微小卫星网络平台 (9)

1.2.7 华讯公司——“天地一体”卫星宽带网络综合服务商 (9)

1.3 其他 (11)

1.3.1鹊迅信息——太空虚拟现实 (11)

1.3.2 光启科技——卫星天线 (11)

1.3.3 深圳东方红海特——小卫星制造公司,无星座部署计划 (16)

1.3.4 上海小卫星工程中心——微小卫星研制单位 (16)

1.4 国外航天互联网 (17)

1.4.1 O3b公司——卫星互联网得到Google投资后并不算成功 (17)

1.4.2 一网公司——当前正热的卫星互联网 (18)

1.4.3 SpaceX——Elon Musk计划打造星球级移动互联网 (18)

1.4.4 铱星通信公司——早期卫星数据服务公司开始向互联网转型 (19)

1.4.5 Kymeta——卫星通信服务 (20)

1.4.6 三星——要4600颗卫星建太空互联网,但仍是“纸上谈兵” (20)

2 互联网大佬公司对航天的投入 (21)

2.1 国外 (21)

2.1.1 Google (21)

2.1.2 微软系 (21)

2.1.3 Facebook (22)

2.2 国内 (22)

2.2.1 腾讯 (22)

2.2.2 阿里巴巴 (23)

2.2.3 百度 (23)

1.1火箭研制及商业航天飞行服务

1.1.1零壹空间——专注于低成本小型运载器的研制、设计及总装

今年6月才成立的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One Space)为国内一家民营航天企业。据了解,该公司目前正在研制一款低成本的小型运载火箭,并计划于2018年发射。

据介绍,该小型运载火箭高22米,直径2米,起飞质量为59吨,起飞推力为120吨,火箭LEO运载能力为500公斤、SSO运载能力为350公斤。该公司计划于2017年设立液体火箭发动机项目、2018年发射小型运载火箭、2022年左右发射中型运载火箭、2023年设立穿梭机项目。

公司愿景

广阔寰宇一直是人类之梦,但这探索的旅程却一直充满坎坷曲折。时间之轮转至今夕,大洋彼岸已不断吹响探索太空的号角,以spaceX为代表的新一代民营航天公司正在革命性的改变人类探索太空之路。在这同样仰望浩渺苍穹的炎黄大地上,一个创新性太空探索企业也将应运而生。

精英团队

公司核心研发团队成员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火箭军、中航工业等。此外,公司还吸引了多位总装、国防科工局、相关院所及高校的领导担任顾问。

创新机制

公司计划分阶段建立以民营为核心的配套体系。核心零部件方面,通过与相关院所建立联合研制关系或者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实现配套。非核心零部件方面,在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民用级零部件,最大限度实现高可靠性和低成本。

机构股东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民参军”号召,开创性地成功引入优势社会资本进入运载火箭的研制领域。目前,公司引入的机构股东包括有联想之星、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和春晓资本。其中,联想之星是我国龙头民营企业联想控股旗下的投资公司,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到访;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成立的智能装备集团。

1.1.2翎客航天——从探空火箭起步

深圳市翎客航天技术有限公司(Linkspace Aerospace Technology ,Inc.)成立于2014年1月,是国内首家从事航天系统产品研发与制造的民营公司,公司注册地点为深圳前海。目前公司核心技术团队共有8人,涵盖航天器总体设计、液体发动机、固体发动机、结构设计、航电、测控等主要专业,研制能力覆盖设计、仿真、试验、制造等航天产品研制全流程,同时公司聘请到多位曾经在航天院所工作多年的航天专家作为专业顾问,为公司提供技术、行业分析以及政策方面的指导。

翎客航天通过高效整合市场资源,深度研发核心技术,充分发挥效率优势,显著降低运营成本,目的推动我国航天产业的商业化、民用化发展。公司运营初期以新型探空火箭作为主要产品,并为科研院所及高校提供定制化航天发动机原型机等技术服务,目前已具备液体发动机、测试控制系统、固体发动机、探空火箭等多款初样产品;通过初期的技术积累和团队成长,翎客航天计划在3至5年内开始小型可重复运载火箭的研制。

2016年1月,翎客航天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贵州航天朝阳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关于航天技术商业化应用的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基于该协议,开展空间推进技术,运载火箭推进技术,特种阀门及压力容器,发动机地面试车技术等多个方向的联合技术研发及商业化合作。

贵州航天朝阳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主要从事研究、生产民用航天器用姿轨控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等产品,是一家集科研、生产、试验和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

1.1.3金海洋航天——太空边缘跳伞

我国民营航天公司金海洋航天在会上公开了其“太空探险”项目计划。一期工程目标是2016年年内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边缘跳伞”。目前,总体设计方案已完成,太空跳伞专用航天服正在研制中,将于2015年12月问世。二期工程实现普通人“太空边缘观光”。

此前多位国内知名航天专家对“太空边缘观光”项目进行了论证。中科院著名院士、原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研讨会上指出:“该项目技术方案具备可行性,是实现太空观光飞行中相对稳妥、安全、经济的办法。同时,中国民营企业能和航天科研机构合作,敢于投资、开发航天项目是一件值得赞赏之事,也是未来航天大发展的趋势”。

公司简介

北京金海洋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注册成立,是中国首家民营太空探险公司,致力于实现普通人的太空梦。

金海洋航天为普通人提供参与太空训练的机会、体验不同高度的太空飞行,同时进行太空商业搭载、科学实验、太空娱乐等活动,并倡导太空科学知识的普及,促进太空科技的发展。目前,公司和国内多家权威的航天科研机构合作,设计了独特的飞行方式,技术成熟、性能可靠,将实现3万米以上高度的太空边缘载人飞行。未来,金海洋航天将以太空探险旅游为主导、产业化开发为支撑,融合科技、文化、教育等多领域、多板块的商业模式来推动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

飞行平台

公司目前开发的“太空边缘观光”项目,是和国内多家权威航天科研机构合作,利用氦气球实现太空边缘(平流层)飞行,采用载人航天技术保障乘客生命安全,使用降落伞返回地面。该飞行平台的特点是:飞行速度低、技术成熟、造价相对低,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安全、有效、可控的太空边缘飞行技术。是普通人实现太空边缘观光的理想搭载平台。同时,该飞行平台还可以搭载多种科学科研和实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近40年来,我国科研部门利用这个飞行平台做了大量的平流层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多科研成果。经过相关科研部门多次论证,认为国内已具备开发平流层载人飞行的全部技术。

背景资料

1960年的8月16日,美国前空军上校乔·基廷格搭氦气球来到距离地面31300米的高空:看了一眼“美丽而充满敌意”的地球,做了一次祷告,然后纵身跳下,创造了之后50年无人可破的人类太空跳伞纪录。

太空跳伞和任何一种跳伞都不一样。距离地面30000多米的太空是个什么样子?去过那里的基廷格说:“很黑,很恐怖。”去到那里只能待在太空舱里,由氦气球牵引上升。上升过程要3小时,跳下来就快了,但那会快得让人死掉。据推算,跳下35秒后,人体自由落体的时速就会达到1239公里,突破音障,也就是坠落速度快过音速,跳伞者追上自己发出的声波,造成巨大的震波,一般只有超音速飞机才会制造出这种奇观。

在距离地面1500米左右,跳伞者才会打开降落伞,15分钟后到达地面。这种极端情况下,跳伞者已经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了,他们需要高科技装备,那得烧钱。

1.2小卫星星座

1.2.1科创航天

科创航天公司成立于2011年,希望通过发射开源的微小卫星,搭建通信网络。他们想做的是微小卫星,重量仅有几十公斤,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生命周期大约2年左右,主要用于通讯联网。

这个商业模式的关键就在于拥有卫星制造能力。目前,这颗卫星的具体设计指标还在论证阶段。技术主要来源于科创航天论坛。科创航天希望将卫星做成开源。未来,科星一号的代码、图纸、工艺流程等一切设计资料,大众不仅可以免费下载使用,还可以参与到研发过程中。

科创航天另一个不同于的地方在于其他卫星通讯公司的地方在于,论坛十多年来他们积累了大量航天爱好者用户,未来会由这些用户众包完成下行基站的建设,提升测控覆盖率及通信下行带宽。不过,这个带来的商业价值还有待论证。

科创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卫星通信网络。开源卫星计划中使用到的各项技术,比如姿态调节技术,对于下一步将要实现的月球探测器、星际探测器项目,起到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而这也是科创航天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融资情况:团队目前已经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融资,投资方为中科红旗原副总裁黄思源,后者也将会在未来成为科创航天的客户之一。

1.2.2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

公司介绍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1日,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公司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基金管理中心等四个股东单位和41名自然人组建而成,总注册资本10.33亿元。

公司研制与运营的“吉林一号”组星于2015年10月7日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商业卫

星应用的先河,同时也创造了由一个研发团队一箭成功发射四星的历史。“吉林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我国第一颗以一个省的名义冠名发射的自主研发卫星、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星载一体化”商用卫星,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也是我国第一次以灵巧方式在轨成功成像、国产CMOS第一次在轨技术验证。

公司依托“星载一体化”、“机载一体化”等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从卫星、无人机研发与生产到提供遥感信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卫星与无人机系统及其部组件的研发、载荷系统的研发;卫星检测系统、设备的研发;卫星地面系统开发建设,卫星跟踪、控制、监视、显示设备的设计制造;卫星与无人机应用系统及其相关设备的设计、开发、销售;卫星相关工程的开发及承揽;卫星及无人机遥感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相关服务;卫星设备的销售和维修服务;卫星、无人机相关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无人机监控、质保及货运服务。

公司采用“大众开发、万众创新”的发展思路,与吉林省政府、长春市政府联合成立了总规模5亿元人民币的“吉林省航天信息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并将在风景优美的北湖岸边吉星大厦内建设可同时容纳2000人的创客空间。此外,占地21.6万平方米的“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正在建设中。项目落成后,公司将具备年产15颗卫星的能力,并形成以卫星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全产业链集群。

公司秉承“团结、创新、拼搏、务实”的“一箭四星”精神,以“用空天地一体化遥感信息产品服务全球70亿人”为使命,以“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遥感信息平台、不断推出创新性产品”为目标,愿为推动吉林省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并谱写中国商业遥感卫星的辉煌明天而全力奋斗!

公司定位

面向航天信息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从事基础性、战略性技术研究,不断开发新产品,国际知名的高科技公司。

发展思路

以科技优势为基础,以一流人才为关键,以研产学相结合为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为核心,以建设航天信息产品开发平台为目标,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谋划,扎实前进。

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图

2015年10月份由长光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吉林一号”商业卫星组星上天,共4颗卫星,四颗卫星包括1颗重420千克的主星——“吉林一号”光学A星,主要用于获取高分辨图像,1颗重65kg的搭载星——灵巧成像验证星,主要用于航天新技术验证,2颗重95千克的搭载星——灵巧成像视频星。

近期规划是预计在2020年之前,要在天上有60颗卫星,远期规划是在2030年左右,要有138颗卫星在轨。而卫星的数量代表着一个卫星对地面观测的时间的分辨率。

第一阶段,2015年,在轨卫星4颗,其中2颗视频星,1颗推扫星,1颗实验星。

第二阶段,2016年,在轨卫星16颗,完成首次组网,实现对全球任意地点3~4小时内数据更新。

第三阶段,2020年,在轨卫星60颗,可实现全球任意地点30分钟内数据更新。

第四阶段,2030年,实现在轨运行138颗卫星,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全谱段数据获取和全球任意点10分钟以内重访能力,可提供全球最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航天信息产品。

1.2.3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公司——不做卫星,只是遥感卫星运营和数据挖掘

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是从事地理空间数据销售和信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在北京一号小卫星系统(目前已经退役,北京二号在2015年11月发射,基于英国Surry公司的成熟平台)资源的基础上,整合相关遥感信息资源,在遥感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支持下,结合我国国内土地、农业、森林、水资源、环境、灾害、区域城市以及工程建设等领域的需求,

在资源管理、环境和灾害监测,特别是城市精细化监测和管理等方面成功开展了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服务模式:

公司在开展空间信息应用服务时,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准确理解、深度分析、专题生产、长效运行为宗旨,以整合多源数据、提取多态信息、生产多元产品、提供多种服务为业务模式,全面致力于应用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和多元化。

应用方向

公司始终秉承“专业、专注、领先”的服务理念,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国土应用领域、农业应用领域、生态环境应用、综合应用领域的服务及解决方案。

关于北京二号卫星发射采用PSLV火箭的消息:

为什么“北京二号”遥感卫星要交给印度来发射呢?

简单的说,这个项目是由科技部、北京市、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机关和企业落实的一项空间科学项目。国内主要做的

是卫星选型、在轨测控和数据接收,并不关注航天技术的细节,并且大胆采用国际上的商业卫星平台,由英国的小卫星制造商Surrey Satellite Technology 制造,型号为DMC-3,由印度航天机构ISRO 发射升空。

至于为什么是印度航天机构的PSLV-XL 火箭发射,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便宜。

DMC 系列是Surrey 公司比较成熟的遥感卫星平台,DMC-2 是由俄罗斯的运载火箭“第聂伯”发射入轨的,“第聂伯”由苏联遗留的战略导弹改装,十分廉价,羊毛都在苏联头上。

“北京一号”于2005 年在俄罗斯Plesetsk 发射中心使用Kosmos-3M 火箭升空,制造商也是Surrey,不过Kosmos-3M 小型运载火箭已经退役。

这次也一样,商业发射,由Surrey 公司选择发射承包方,甲方也充分发挥了外行不乱指挥、不刷存在感的优点,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有人太敏感,不太同意由中国发射。

wikipedia 如此描述此次发射,是ISRO 有史以来执行的最重的一次商业发射,本次发射也近乎接近PSLV-XL 的发射限度了。由于印度在世界航天市场上仅在中小卫星领域有所开拓,因此其主打的火箭,即本次发射的这个系列PSLV,专业承担低轨的中小卫星发射任务。这样也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发射时间和安排已你为主,尽管你不是大卫星,但并不影响你作为主要载荷。尤其是这次一共有 3 颗卫星需要分别入轨,需要当做主要载荷去发射。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是“北京二号”,这两次均绕开了国家航天局、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

这是个好的迹象,有效的展开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航天之间的国际合作,由于国内的特殊情形,国家航天局并不像NASA 那样是个技术主体的政府机构,因此难以像NASA 扶持SpaceX 那样的企业以防止洛马/ 波音等巨头漫天要价。因此适度的国际化可以有效削减成本以及提高自身技术;

DMC-3“北京二号”卫星的一些参数:

总质量440kg「“北京一号”163kg」;

采用SSTL-300-S1 平台「“北京一号”是SSTL-150 平台」;

设计寿命7 年「低轨的正常水平」;

太阳同步轨道「保证每天特定时刻经过特定的地区」;

分辨率1m 全色、4m 多光谱,成像幅宽24km「“北京一号”为4m 全色,32m 多光谱,成像幅宽600km,事实上SSTL-300-S1 平台可以做到0.75m 的分辨率,至于这里面是否有猫腻我就不得而知了」;

光谱:红、绿、蓝、近红外、全色「“北京一号”是红、绿、近红外、全色」:DMC-3 总计三颗,共售价11 亿英镑。

最后,商业和民用的界限是模糊的,我国首个民用遥感卫星应该是“高分一号”,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一号”和“北京二号”的定位类似于“高分一号”和“高分二号”,前者提供宽幅的略低分辨率的图像,后者提供更高分辨率但更窄区域的图像。但“高分一号”和“高分二号”目前同时在轨运行,“北京一号”已经退役。

1.2.4九天微星——利用卫星提供大众服务平台

中国公司,成立于2015年。

用CEO 谢涛的话说,九天微星想做太空界的小米,把这颗卫星打造成一个IP,围绕卫星打造粉丝和社区,让全民参与进来,一起玩卫星。可以想到的应用包括:用户通过手机,控制拍摄自己想要区域的图像;通过卫星上的6 个方向的网络摄像头,让用户实时看到太空的景色,以及自己的照片;给青少年,创客们提供纳米卫星做做科学实验等等。他们打算不久后众筹这颗卫星,为支持者们提供以上这些服务,并把支持者们聚集起来,大家一起玩卫星。

九天微星就正在自己设计首款卫星。除了高分辨率相机,他们的卫星还搭载了激光发射器,网络摄像头,纳米卫星等设备,这些都是过去商业卫星不会搭载的东西,加上这些就是为了后续为大众提供服务打基础。

卫星的制造和发射,九天微星还是要依托原航天工业的力量。卫星一部分部件采购市面成熟产品,主要制造他们还是找原来制造卫星的航天集团的院所来做,卫星的发射他们也使用国内的运载火箭搭载发射。“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是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火箭之一,也有专为发射小卫星研制的型号。航天工业多年来也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发射成功率比SpaceX 的火箭要高。”谢涛告诉36 氪。

九天微星公司于2015年5月份筹备,7月份签署了搭载发射的服务协议,10月份完成种子轮融资,12月完成第一颗卫星“微星一号”的总体设计,2016年2月希望完成A 轮融资,4月完成样星的研制,预计12月前后搭载发射升空。

融资情况:公司于2015年10月完成种子融资,2016年2月希望完成A 轮融资。1.2.5世域天基-----天基互联网与空间计算

南京世域天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HorizonBas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c.)是一家旨在实现万物互联互通,提供下一代空间计算服务的高科技公司,融合5G和天基通信,提供物联网节点接入能力,并且依托天基通信平台开展空间计算,数据应用服务场景。

世域天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无人旋翼浮空器,能提供临近空间通信中继,环境监测;HorizonWeb近地轨道卫星星座群构架基于Ka波段高通量广域卫星通信网络,大力发展星上处理和星间链路能力,并基于空天一体的通信网络构架研发适用于空中飞行的客机,地面无人驾驶汽车等全新天基陆空通信系统,实现空陆交通管理,信息娱乐终端应用。该公司目前还是中国大学生立方体卫星大赛实际运营方。

该公司资料显示未来可能会和其他商业航天项目打包成立世域空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2.6外空网公司——微小卫星网络平台

公司成立于2009年,外空网(Outernet)的野心是搭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微小卫星广播网络。不同于其他做卫星通信的公司,Outernet 想做的是能够向全世界有卫星接收器的人推送

广播。

Outernet 计划借鉴CubeSat的设计方案,快速研发10cm 见方的小卫星。2015年开始制造,计划在2020年完成网络的覆盖。Outernet 曾在Kickstarter 上众筹接收设备Lighthouse,计划筹集1000 万美元,最终只筹到了50 万美元左右。

如果Outernet 的卫星网络能够搭建起来,每天能够播送多达100GB 的数据。为了防止网络被滥用,Outernet 计划对播出的内容进行公众投票选举。同时,为了保证广播的内容更本地化,他们也在积极与各地的广播电台、新闻机构、区域性媒体以及图书馆建立合作。

比较有意思的是,Outernet 打算采用一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熊买单”的免费模式,未来会针对组织机构进行收费,付费的机构可以获得有限广播权。

融资情况:Outernet 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融资情况。据说在2014年2月时获得了种子融资,金额和投资方都不详。

1.2.7华讯公司——“天地一体”卫星宽带网络综合服务商

华讯方舟卫星宽带通信系统,依托华讯自有与现有的卫星宽带资源,以及配套的地面卫星主站和控制管理系统,为广大用户提供VSAT通信、卫星电话、卫星数据专线、卫星视频传输、卫星远程教育等业务。

华讯方舟作为“天地一体”卫星宽带网络综合服务商,致力于建设以天地卫星通信、地面无线网络通信及综合应用为主体的“天地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以卫星宽带通信技术研发与行业应用服务为龙头,以天地卫星通信为主干,以卫星视频业务、3G/4G、WiFi、VPN 专网、卫星宽带、卫星广播系统等为接入手段,最终形成完整的无缝隙“天地一体”宽带信息服务通信网络。

华讯的卫星互联网构架

卫星宽带通信网络平台

卫星宽带资源

华讯方舟联合多家合作伙伴,着力于发射自己的Ka频段的宽带卫星,进而完成全球Ka频段的卫星宽带网络全面覆盖。

卫星通信服务提供商/运营商

华讯方舟联合美国休斯网络等国内外卫星行业巨头在全球共同建设卫星通信网络,为国内外各大通信运营商、Inmarsat(国际海事卫星组织)、Thuraya及众多行业客户等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华讯方舟落地深圳“中国天谷”拥有完善的卫星运营控制中心,将以卫星宽带通信技术研发、卫星通信产品产业化与行业应用为轴线,形成以华讯方舟为龙头的,包括空间通信技术及产品研发、卫星宽带运营、云计算系统集成、行业应用开发与运营在内的国内外知名空间通信企业及相关产业高度聚集的空间通信产业集群。

卫星通信设备生产供应商

华讯方舟湖北荆州天谷生产基地,是EUTELSAT、INTELSAT、SES等世界五大顶级卫星通信公司卫星设备主要供应商,并且作为卫星通信设备生产供应商,为休斯等国际知名卫星通信厂家提供集成及生产服务。

华讯方舟在微波领域如卫星天线、功放、LNB等部件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大系统,可兼容Ku、Ka、Q波段完整而成熟的产品系列。华讯方舟Ku、Ka波段的超高频产品及系统得到世界行业寡头的广泛认可。

卫星通信集成商

华讯方舟作为一家拥有通信系统集成资质公司,在全国分设八大区服务平台,拥有超过

100余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为水利、电力、石油/石化、煤矿、教育、公安、工业安监、银行等行业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卫星通信系统解决方案及卫星宽带地面系统安装、调试、运营及维护服务。

1.3其他

1.3.1鹊迅信息----太空虚拟现实VR

鹊迅信息官方提供的信息显示运营主体是一个叫做天际线X计划,该公司主要通过氦气球携带全景吊舱,搭载全景摄像头,将其送到亚轨道空间,然后通过天地间的链路将存储的信号传播下来,利用当下比较流行的互联网直播等手段,实现让普通人只需要购买一个虚拟现实的眼镜就可以在家中观看地球美景的效果。创始人郭正标是一个连续创业者,曾经创办过一家在线旅行的互联网企业。目前看来,将商业航天和互联网结合起来的思路比较新颖,也能体现民营企业的优势。

1.3.2光启科技——卫星天线

光启是一家通过引领新兴技术革命为用户带来创新产品解决方案及卓越体验的高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光启以“改变世界的创新”为宗旨,开创性地开发了Meta-RF 电磁调制技术、超材料技术、智能光子技术、临近空间技术等一系列革命性的创新技术,所从事的业务领域涉及航空航天工业、临近空间探索、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

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实验室依托于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建立。实验室自组建以来一直瞄准国际超材料研究发展方向和技术前沿,开展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应用基础研究。

光启科学(00439.HK)是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专注于颠覆式空间技术的高科技企业,主打产品有“云端号”浮空器、“旅行者”号临近空间飞行器、JETPACK马丁喷射包以及SOLARSHIP太阳能方舟等。

智能光子技术是一种以光为介质实现授权、识别及信息传递的新兴技术,它能够有效防止电磁捕获及干扰,具有高安全性和使用便捷性。智能光子技术在光子认证、光子覆盖、光子防伪与光子支付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依托先进的超材料天线技术,光启吹响了进军卫星通信市场的号角,我们相继开发了便携式卫星通信天线、船载卫星通信天线、低轮廓车载动中通天线等产品。目前我们可提供多频段(C、Ku、Ka)、多口径(0.3 米至 3.7 米)、多用途(便携、车载、船载、飞艇)、系列化的VSAT天线产品。

光启卫通产品技术先进,性能卓越,质量稳定,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是机动应急通信、海上通信、空间通信的理想选择。

但是这家上市公司存在话题炒作的嫌疑,虎嗅网的报道如下:

光启科学,假作真时真亦假

说起深圳知名的科技企业,人们自然会想到华为、腾讯、中兴,还有华大基因、大族激光,再就是最近炙手可热的大疆科技。你听说过光启么?——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只去了两家民营企业(机构),一家是腾讯,另一家就是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2014年5月,在香港主板买壳。交易于7月份完成,壳公司被更名为光启科技(代码00439.HK),市值迅速飙升至180亿港元以上。

2015年2月24日,马丁飞器公司(Martin Aircraft Company)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代码为ASX :MJP,开盘价0.6澳元。2月27日,收于0.78澳元,市值约1.6亿澳元。而光启科学正是马丁飞行器公司的控股股东,于是有媒体称其为“钢铁侠背后的中国大赢家”。

看来,光启科学果然是深圳又一家很NB的企业。出人意料的是,光启科学在香港的股价波澜不惊,在马丁飞行器公司上市的当周放量收出一个小阴线,5.18港元的收盘价较去年6.38港元的高点仍有18.8%的差距。

马丁飞行器公司是家什么公司?

根据2014年11月7日提交的招股文件,马丁飞行器公司成立于1998年,前身是创始人格伦?马丁(Glenn Martin)1981年在新西兰的丹尼丁(Dunedin)创立的马丁喷射包公司(Martin Jetpack)。正如现年55岁的格伦?马丁所言:“这不能算是一夜成功的故事,对吗?34年了!”

招股文件披露,2010年以来,该公司的飞行包累计进行了228小时飞行试验(其中92小时为载人飞行)。最新一代模型(Prototype 12)由一台四缸、200马力汽油发动机驱动两台风扇,可以垂直起降,最大载重120公斤。实用升限为海拔1000米,续航时间为30分钟(油箱容积20升),理论时速达74公里(实测速度为34公里)。

马丁公司的飞行器

马丁飞行器公司称竞争对手产品的飞行时间只有33秒到75秒,而且还要使用过氧化氢为燃料。

马丁公司的飞行器描述

2010年,马丁飞行包被《时代周刊》评为50个最佳发明之,一时间其名声大噪。但这个榜单也不能过于当真,除了苹果iPad,其它如飞行汽车、牛脂驱动火车、水下滑翔机、无水洗衣机尚处于“奇思妙想”阶段,距离实用比较遥远。马丁飞行包上榜后没有立即引来风投趋之若鹜,多少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格伦?马丁奋斗34年,飞行包才接近实用,根本原因是当年的想法太超前。Prototype 12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既轻又省油且马力强劲的发动机,还有性能可靠、操作简便的计算机飞行控制系统,而降落伞则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凡此种种不是“小而美”的马丁飞行器公司可以胜任的,都要通过外包解决。

根据招股文件披露,马丁飞行器公司2012?2013?2014三个财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71.3万澳元、92.4万澳元和123.9万澳元,合计287.6万澳元,折合人民币1400万元。2014年9月,公司才搬入380平米可容纳30名员工的办公室,并配有1364平米可设置10个组装工位的生产场地。

多年来马丁飞行器公司一直在烧钱,只在2004年获得新西兰8号创投(No.8 Ventures Nominees Ltd)一笔投资。上市前创始人格伦马丁股权已降至17.5%,除技术工作外只在公司担任非执行董事。

2014年12月19日,马丁飞行器公司宣布向光启科学发售新股及可换股证券,总对价为4400万澳元(折合2.79亿港元)。如可换股证券全部转为普通股,光启将持有马丁飞行器公司总股本的52%。

总之,马丁公司上市可喜可贺。如果人类出行方式由此改变,马丁的成就将远超特斯拉。但马丁飞行背包仍在探索中,招股文件披露第一批产品将于2016年面世(主要用于消防、公安、救护、抢险等领域),不确定性很大。

光启是又一个新岸线?

根据公开资料,刘若鹏生于1983年,9岁时随父母来到深圳。2002年进入浙江大学,2006年赴杜克大学电子工程系(ECE)攻读计算机工程专业。

百度百科称:

2009年,刘若鹏率领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隐形衣,可以引导微波‘转向’,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这一成果在2009年1月16日的《科学》杂志刊登,刘若鹏是第一作者。这一成果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引起了轰动,在同一领域进行研究的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爵士预期,军方可望在5年内利用这种技术,来避免船舰和坦克被雷达的微波探测系统发现行踪。

这段多半是由光启公关部门提供的文字有两个很大的疑点:

1) 既然隐身衣在2009年已被刘若鹏“研制出来”并且有可能在5年内投入军用,美方对刘若鹏于2010年归国没有阻挠?

2) 刘若鹏归国后为什么不主攻隐身技术的实用?

刘若鹏归来后,于2010年7月创立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有新闻稿称:

光启研究院致力于国际新兴尖端交叉科技研发。目前该院已充分融合了电子信息、生物光子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并在新型材料、传感与网络等科研领域内取得核心尖端技术,应用服务于工业、医学、生物、环境等领域。这被认为会对深圳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实现对新兴尖端科技的突破,乃至取得我国占领国际新兴交叉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光启最近极力向媒体与公众大力推销的是它发射了WiFi信号的氦气球。

2013年6月谷歌推出气球网络计划,试图通过热气球实现偏远的地区的覆盖网络:放飞大量热气球并根据大气数据对热气球的高度进行控制以便让它们“捕捉”到不同的气流,从而进行精确的移动和定位,确保地面的用户获得稳定的上网服务。目前,谷歌热气球已经可以留空100天以上,最长的一个漂了134天。

光启科技则通过氦气球,为海陆空商业通讯提供解决方案。既以氦气球作为空中基站平台,搭载WiFi发射装置、高清摄影器材及其它设备,并通过一根复合光缆与地面相连。

根据光启科技披露的计划:2014年9月15日前完成模型实验;10月30日前完成材料研制及实验;12月31日前完成整机测试并交付试飞。2014年12月22日,光启科学的深圳龙岗的“阿波罗基地”正式启用。2015年2月6日,光启科技宣布临近空间飞行器云端号(Cloud)试飞及商用测试取得。在4000米高空向8000平方公里面积提供了WiFi信号。光启科技11月3日公告称,已与刚果(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地广人稀处展开商业化实践。

到目前为止,光启科持只不过放了一个装有WiFi发射装置的系留氦气球(小孩儿抓着绳儿玩气球的放大版),与谷歌气球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下一步,光启科技的氦气球还将进军临近空间(NearSpace)。临近空间的范畴从海拔20公里到100公里,由于大气密度稀薄固定翼飞机和地空导弹都无法到达,而这个高度又远低于人造卫星,有利于遥测、遥感、通讯、广播电视、气象观测及情报侦察,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意义。据光启科技透露的信息,临近空间飞行器将于2015年在新西兰试飞,动物实验、载人实验一气呵成,2015年“临近空间之旅”门票即可开售!埃隆马斯克2002年就成立了SpaceX公司,进度比光启科技差太远了(当然一个是气球、一个是火箭,技术路线不同,不适合比较)。

刘若鹏之牛不由令人想起另一位牛人:鲍东山。2003年曾在洛克希德马丁担任要职的鲍东山“退休”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担任客座教授。2004年6月,鲍东山创办北京新岸线软件公司。在信息通讯业界,新岸线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其

T-MMB被国家五部委确定为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国家标准,却成为部委之争的牺牲品。

新岸线在软件化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技术,视频搜索技术,分级审核技术,基于

3G架构的同频,高速率多媒体广播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在国际上都属重大课题。2010年10月,新岸线发布了全球首款基于ARM框架的40纳米A9双核2.0G计算机芯片NuSmart2816。据称功耗仅为英特尔同类芯片的五分之一。

此公司拿国家的钱以十亿计,还圈了风投无数资金,但没有哪项研发成果能产生回报。2012年开始断断续续欠薪,流失了一部分人员,但中关村清华科技园A座仍然顶着“新岸线”三个大字。

对于身怀绝技的海归,国家一向重视,不止是对鲍东山。光启牛逼到这种地步简直是国宝,刘若鹏年纪轻轻就已进入国家领导人视野,正如歌里唱的:“青春少年是样样红,你是主人翁。要雨得雨要风得风,鱼跃龙门就不同。”

光启会是又一个新岸线吗?但它为什么会落到香港买壳、靠概念换钱花的地步?

“牛逼到闪电”的光启到香港买壳

话分两头,2014财年(截到2014年3月31日),主营纸制礼品及宣传品的英发国际(00439.HK)营收1.13亿港元、净亏损3791万港元。2014年5月29日,英发国际以0.08港元单价发行43.5亿新股,相当于已发行股票的300%,亦即扩大后股本的75%。英发国际卖壳了!

英发国际截至5月29日的平均收市价为0.322港元,每股净资产为0.143港元。以0.08港元增发300%新股,这样的贱卖只会发生在上市公司破落卖壳之时。股民盼着新主人带来新概念,股价或可咸鱼翻身。

认购代价折合人民币2.8亿,分三次支付:认购生效时、生效六个月内、生效一周年内,每次支付金额大致为总价的三分之一。

认购新股的六家机构中:光启控制的New Horizon最终将持有上市公司51.01%股权;Starbliss和瑞东金融由高振顺实际控制;其余三家分别由Liu、Guo、Yu三位女全资拥有(多半是替不便露面的老公持有)。而且,New Horizon还以将要到手的股票为抵押,向高振顺借了1.8亿港元(期限1年、利率6.5%)。英发国际卖壳是“壳王”高振顺的又一杰作。此人过手的壳不计其数,吴征、黄光裕都曾是他的主顾。

光启禁售期为两年,除非获得上市公司书面同意(留有活口),高振顺禁售期只有一年。

5月买壳之时,光启就向股民表示将关注近地空间技术及其商业应用,受此概念刺激00439开始疯涨。2014年7月28日,交易完成英发国际更名为光启科学。9月12日,光启向10家投资机构定向增发2.9亿股,认购价5.386港元,募集15.6亿港元。9月23日,光启科技股价冲高至6.38港元,市值超过180亿港元。

蓝图虽美但上市公司当下还颗粒无收,支撑股价的只有概念。

高振顺以每股8仙获得的5.8亿股,快要解禁了,赚了60多倍该兑现了。刘若鹏为买壳抵押股票借的钱也该还了。对光启科技来说,今年上半年是个坎儿。

让人想不明白的是,光启这么牛,隐身技术、临近空间飞行技术都涉及国防和国家安全,国家为什么不给予更大的扶持:给研发项目,政府或军方采购,甚至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十亿、百亿算得了什么(光启的民企身份不妨碍政府资助,新岸线也是民企)。再说,政府怎么会放光启到海外上市?蚂蚁金服都只能在国内上市。

退一步说,就算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但不反对光启海外上市,那么那些为小米、美团、滴滴一掷数亿美元的风投可以投资光启,过几年拿到美国上市,市值几百亿美元不成问题(不盈利没关系,特斯拉没盈利市值250亿美元)。

但光启却选择了在香港买壳上市!

去年9月29日以来,光启科学不到半年就发了53个公告,连从某家银行获得授信额度都要发个公告,故事讲得有点频了,所以市场对马丁飞行器公司上市的“大利好”

反应冷淡。

刘若鹏的确在《科学》上发表过论文、习总书记真的去视察了光启、马丁飞行器公司踏踏实实地做了34年、云端号成功试飞了、高振顺将英发国际的壳卖给刘若鹏……

以一这堆事实,并不能还原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真象,这才叫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只好留待时间来验证了。

1.3.3深圳东方红海特——小卫星制造公司,无星座部署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精神,2008年10月,航天五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组建了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简称深圳东方红)。同时,按照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战略部署,2009年10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所属515所整建制由汕头搬迁至深圳,并将其资产和业务重组进入深圳东方红。2010年2月,深圳东方红被正式纳入五院科研生产管理体系。

深圳东方红作为航天高新技术企业,秉持“诚信、协作、创新、务实”的理念,全面继承中国航天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技术积累,专业从事微小卫星、新技术探索与试验卫星研制生产,形成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的现代微小卫星公用系列平台,努力打造中国微小卫星产业基地。

深圳东方红下设综合管理部、科研质量部、市场经营部、财务部、总体设计部、AIT工程部、航天技术应用事业部和检测中心。员工整体素质较高,超过85%的员工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和硕士学历员工比例约为65%),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已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国防军工重点培育单位,并被列入深圳市直通车企业名单。

作为公司微小卫星研制基地的卫星大厦位于深圳南山区高新科技园,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集研发、总体设计、总装、测试和办公为一体。

深圳东方红将牢记历史使命,紧抓微小卫星产业的启动机遇期,充分利用“央企、名校与特府”强强合作优势,充分利用深圳的地缘优势、人才优势,加快推进我国微小卫星的产业化进程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国际一流专业宇航公司”的远景目标。

1.3.4上海小卫星工程中心——微小卫星研制单位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是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于2003年9月共同投资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赢利事业单位。工程中心主要从事微小卫星、皮纳卫星及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实验。工程中心的前身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

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从1999年开始自主开发研制我国首颗100公斤以下的微小卫星--"创新一号"通信科学试验卫星。在工程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创新一号"卫星于2003年11月21日在太原卫星发射场发射成功。工程中心通过"创新一号"卫星的研制,在微小卫星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用已取得的成果和不断的创新,工程中心接着又于2008年9月、11月,2011年11月先后成功发射了SZ-7伴星、"创新一号"02星和"创新一号"03星,从而使工程中心在国际国内竞争日益剧烈的微小卫星研究领域占领了一席之地。

1.4国外航天互联网

1.4.1O3b公司——卫星互联网得到Google投资后并不算成功

星球级的移动互联网,科技公司想取代运营商

时间:2015-1-21

就在一周时间内,科技公司接二连三许诺投资“太空互联网”,金额一个比一个高。

昨天,Google 与投资公司Fidelity 终于敲定了对火箭公司SpaceX 10 亿美元的投资,占SpaceX 10% 的股份,使得这家目前还是Elon Musk 私有的火箭公司估值抬升至100 亿美元。同时也成为SpaceX 收到的最大一笔投资。

Google 的10 亿美元将主要用于SpaceX 雄心勃勃的700 颗卫星计划:通过在太空中布设卫星,从高空向地面传输高速网络信号。

科技公司想要取代运营商,让地球上43 亿连不上互联网的人上网,由来已久。也是不久,维珍老板和高通总裁加入了卫星技术公司OneWeb 的董事会,带去至少15 亿美元投资。

而去年,GoogleX 实验室已经在南非和澳大利亚测试热气球,Facebook 用太阳能驱动的24 小时巡航无人机,都是这个严肃的、庞大的星球级移动互联网计划中的几个并行线。我们距离整个星球无差别地用上高速互联网,可能只有 5 年时间。

热气球、无人机和卫星都能作为太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Google 是唯一尝试了三种方式的公司。

去年 2 月,Google 宣布预计将投资10-30 亿美元发射卫星,第一阶段准备发射180 颗中低轨道卫星,在环绕赤道上空绕地球飞行。当时卫星由Google 投资的O3b 公司发射,这家公司由Greg Wyler 创办。他是太空互联网忠实的拥护者,也是这一领域的元老。

Google 的优势是,它能够让卫星和无人机配合,通过两个线路一起实现卫星互联网的计划,这样基础建设的速度更快。

2014 年6 月大概是这个计划最令人乐观的时候。O3b 创始人Greg Wyler 带着一队工程师加入Google,这个关键人物还为Google 带来了一条“频段”(spectrum),用于搭载信号。

但是让Google 失望的是,O3b 发射的卫星遇到了“性能问题”。据《华尔街日报》透露,Greg Wyler 曾经表示Google 缺少制造卫星的专家。言下之意卫星的问题,是Google 没有按照设计制造好而导致的。总之双方互有不满,合作并不顺利。

Google 内部对卫星重量的期待也超出了O3b 的能力范围。O3b 公司当时能提供的卫星为700 千克,是普通小型卫星的重量,Google 却期望卫星重量小于125 千克,介于迷你卫星与微卫星之间。虽然不清楚发射升空的卫星究竟是什么质量,但是预期与结果不符始终是个隐患。

结果,3 个月后Greg Wyler 不仅离开了Google,也离开了自己创立的O3b,带着自己的工程师,加入了一家新成立的卫星通讯公司OneWeb。

后来Google 的太空互联网计划一直没发展起来,倒是通过热气球给非洲等地提供网络信号的Project Loon 计划,发展更快一些。太空互联网的中心并没有留在Google,Greg Wyler 把它带去了两家火箭公司。

1.4.2一网公司——当前正热的卫星互联网

一周前,维珍和高通两家公司高管加入OneWeb 董事会的消息最先发布出来。维珍老板Richard Brandson 和移动芯片制造商高通公司执行总裁Paul Jacobs 宣布会为OneWeb 带来一笔数额不详的投资。

虽然投资金额不详,光是部署卫星,维珍和高通可能就要花上15-20 亿美元。不过OneWeb 不止看重这些资金,它还看上了高通公司过去一直为低轨道卫星公司Globalstar 制造卫星电话设备的经验。而Globalstar 目前拥有32 颗卫星正在经营太空互联网业务。

而除了投资和管理权以外,整个项目由OneWeb 运行。Greg Wyler 终于得以发布他的“原版”计划。在没有Google 的半年里,他有了比在Google 工作时更有野心的计划:OneWeb 准备在4 年内建成一个数量多达648 颗的卫星网络,并真正投入使用。

按照透露的细节,这些卫星重量130 千克左右,在地球上空1200 千米的低轨道上飞行。虽然这个高度比GoogleX 的热气球飞行高度高出不少,但是对于卫星来说,这是在擦着大气层的边缘冒险飞行。

这么低的轨道要求更高的飞行速度,所以预计卫星环绕地球飞行一周的时间将不到 2 小时。这就意味着在用户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止一颗卫星提供网络信号,只有越多的卫星成功发射,才能真正让系统顺利运转起来。OneWeb 的 4 年计划看起来长,时间仍然紧迫。

1.4.3SpaceX——Elon Musk计划打造星球级移动互联网

维珍和高通投资的消息传出来两天后,SpaceX 的CEO Elon Musk 在西雅图上空抛下一个重磅消息。

他并没有选择和去年11 月开始接触的Greg Wyler 进行合作,而是打算自行发射总共700 颗卫星。据《华尔街日报》说,选择单干是因为Elon Musk 和Greg Wyler 两人都是控制狂,凡是打算合作的项目,都要在谁来掌握项目控制权这件事上大吵一番,因为最终无法达成一致,不得不放弃合作。

Elon Musk 计划总计投入100 亿美元,花上5 年时间布置卫星。在Falcon 9 火箭搭载卫星升空的同时,还同步完成载人航天、向空间站运输货物等任务。Musk 想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每次发射,刚好借着去年从NASA 手中获得26 亿美元的大订单,顺路搭建太空互联网。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名录

目录 1.1 火箭研制及商业航天飞行服务 (1) 1.1.1 零壹空间——专注于低成本小型运载器的研制、设计及总装 (1) 1.1.2 翎客航天——从探空火箭起步 (1) 1.1.3 金海洋航天——太空边缘跳伞 (2) 1.2 小卫星星座 (3) 1.2.1 科创航天 (3) 1.2.2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 (3) 1.2.3 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公司——不做卫星,只是遥感卫星运营和数据挖 掘 (5) 1.2.4 九天微星——利用卫星提供大众服务平台 (8) 1.2.5世域天基-----天基互联网与空间计算 (8) 1.2.6 外空网公司——微小卫星网络平台 (9) 1.2.7 华讯公司——“天地一体”卫星宽带网络综合服务商 (9) 1.3 其他 (11) 1.3.1鹊迅信息——太空虚拟现实 (11) 1.3.2 光启科技——卫星天线 (11) 1.3.3 深圳东方红海特——小卫星制造公司,无星座部署计划 (16) 1.3.4 上海小卫星工程中心——微小卫星研制单位 (16) 1.4 国外航天互联网 (17) 1.4.1 O3b公司——卫星互联网得到Google投资后并不算成功 (17) 1.4.2 一网公司——当前正热的卫星互联网 (18) 1.4.3 SpaceX——Elon Musk计划打造星球级移动互联网 (18) 1.4.4 铱星通信公司——早期卫星数据服务公司开始向互联网转型 (19) 1.4.5 Kymeta——卫星通信服务 (20) 1.4.6 三星——要4600颗卫星建太空互联网,但仍是“纸上谈兵” (20)

2 互联网大佬公司对航天的投入 (21) 2.1 国外 (21) 2.1.1 Google (21) 2.1.2 微软系 (21) 2.1.3 Facebook (22) 2.2 国内 (22) 2.2.1 腾讯 (22) 2.2.2 阿里巴巴 (23) 2.2.3 百度 (23)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在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从1956年至今,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包括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研究与发展,同时各种卫星应用技术、空间加工与制造技术、空间生物技术、空间能源技术大大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经过艰苦努力,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如今,航空航天行业是支持整个中国的重要行业。 航天技术的直接应用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不仅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还将发挥保护人类、保护地球的重要作用。比如,卫星通信技术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电话、电报、传真、数据传输、电视转播、卫星电视教育、移动通信、数据收集、救援、电子邮政、远程医疗等上百种服务,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而载人航天、空间站、天体探测与地外资源开发技术又为人类的未来开辟了美好的前景。航空航天事业对国家,在军事国防上讲,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开展“两弹一星”工程的主要原因。拥有航天火箭发射能力,是一个国家拥有核威

慑力能力,远程核打击能力的前提条件。现代战争,是海陆空天为一体的立体复杂信息化战争。拥有制空权、制天权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因此,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和国防力量。 航天技术作为高科技前沿,其产业化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传统产业的支持。航天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航天技术的发展将牵引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航天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可以直接或经过二次开发后在传统产业中进行推广、应用和移植;航天技术的管理方法、通用软件、人才和设备优势也可以为传统产业借用,极大地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 如今,中国航空航天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将继续以大型飞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以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专项为引领,加强航空航天与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顶层衔接,促进军民用技术相互转移和军民融合式发展,全面振兴航空航天事业,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同行共享发展成果。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不断推出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扶持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和未来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与未来 从1956年至今,我国航天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有12种型号,具有发射低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多种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8次发射;其中对外发射成功22次,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从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6次发射成功。 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空间技术通过空间应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民用航天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卫星应用蓬勃发展,民用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现已建立了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普查、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微重力试验、空间科学研究等卫星应用系统。 1、卫星遥感 我国有6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直接从事卫星遥感研究、试验和开发应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领域广泛、专业基本配套的卫星遥感应用队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遥感中心等单位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数据,使卫星遥感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国土资源调查与开发、农业资源规划和估产、森林草原监测和保护、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估、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迅速发展。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数万米地物照片和其它卫星获得的地物信息,经国家经济和科研部门处理分析后,从中获取到许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资料,为国家进行国土规划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照片,国家有关部门曾组织进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等7个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项专题应用。实践表明,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照片具有视野宽阔、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观和实用性强的第一手普查资料等特点,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中国已建成能接收各类(光电型、雷达型)资源卫星数据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利用该站发布的数据,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和规划、土地利用和普查、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重大灾害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之际,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卫星获取的微波遥感资

中国航天发展规划

中国航天发展规划(收集整理)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于1992年正式启动。初期目标是将航天员送入太空。远期则包括建立永久空间站以及月球探索。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一步是进入太空,而进入太空轨道飞行器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最多乘员三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 工程由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和空间实验室八大系统组成。其中,载人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第八研究院为主负责研制,运载火箭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负责研制;空间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为主负责研制;航天员、发射场、测控通信及着陆场系统由相关研究单位负责研制建设;测控通信设备主要由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有关厂所负责研制。 概述:三步走: 第一步:1999-2008——载人飞船(神一至神四:无人上天;神五至神七:载人上天) 第二步:2011-2013——空间交汇对接(天宫一号和神八、神九、神十空间对接探索) 第三步:2020以后——空间试验站:(长期性航天空间站,辅助其他航天工程开展工作) 发展历程:迄今,神舟号飞船共进行过7次发射,前4次为无人发射。 神舟一号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运载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任务概况: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考核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包括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零分 运载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任务概况:试验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诸多领域的实验。 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运载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018年商业航天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2018年商业航天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5年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通讯、广播、地球观测)收入占比39%,2015年YoY+3.7%至1,263亿美元;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产业(航天飞船、太空平台、地面设备制造;发射服务、第三方R&D、保险)收入占比37%,2015年YoY-5.2%至1,209亿美元,主要为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收入以欧元计,美元升值导致汇兑损益。 图表2015年全球航天产业结构

数据来源:Space Foundation(100%=3,229.4亿美元) 一、具有时代性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商业航天是航天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航天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在美国,商业航天的正式提出是在冷战后期。1982年的美国国家航天政策将航天活动分为军事航天和民用航天两大领域,而军事航天又分为非密和保密两类。1988年,根据航天发展形势需求,美国国家航天政策才首次将商业航天从军事航天和民用航天中独立出来,并予以正式承认。 二、具有盈利性 不同于军事航天和民用航天,商业航天并非由政府直接规划投资,而大都是由私营企业投资。追求经济回报、以盈利为目的才是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商业航天活动的本质和目的。 三、具有市场驱动性 商业航天活动是市场驱动下的航天活动,各项业务开展按照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运行。如政府按照公开竞争原则采购商业航天产品或服务。 四、具有约束性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商业航天虽然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但是并不是完全的自由经济,同时也必须受国际规则、国家法律等的约束,要符合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利益。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商业航天的春天正在到来 (5) 一、全球商业航天发展卓有成效 (5) 二、商业航天产业链:从卫星到火箭 (8) 三、成本降低为商业航天打开广阔空间 (9) 四、“供给创造需求”时代的新模式 (14) 第二节我国商业航天渐行渐近 (21) 一、政府引导的航天商业计划方兴未艾 (21) 二、民营介入加速商业航天进入大众消费时代 (28) 第三节航天两大集团改革势在必行 (30) 一、航天两大集团承担我国主要航天任务 (30) 二、两大航天集团资产改革大幕正悄然拉开 (36) 第四节重点公司分析 (40) 一、康拓红外 (40) 二、航天动力 (40) 三、中国卫星 (41) 四、航天机电 (42) 五、奥普光电 (42)

图表目录 图表1:美国商业航天相关法规 (5) 图表2:美国卫星产业规模(亿美元) (6) 图表3:美国商业航天出口(亿美元) (7) 图表4:全球卫星产业规模(千亿美元) (8) 图表5:2015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构成 (9) 图表6:一次运载火箭发射成本构成 (10) 图表7:典型运载火箭发射报价 (10) 图表8:一次商业卫星发射成本构成 (11) 图表9:天狼星XM 的人均成本(单位:美元) (12) 图表10:天狼星XM 的ARPU值(单位:美元) (12) 图表11:“铱星”公司用户人均费用(单位:美元) (13) 图表12:Global Star公司用户人均费用(单位:美元) (13) 图表13:在轨卫星功能分布(截至2015年12月31日) (14) 图表14:2015年卫星运营服务产值构成(单位:亿美元) (15) 图表15:不同分辨率遥感图像对比(5m,1m,0.25m) (16) 图表16:美国对商用遥感的分辨率限制逐步降低 (16) 图表17:全球主要的小卫星系统 (18) 图表18:国际小卫星公司及商业模式列举 (18) 图表19:我国商业航天政策及活动梳理 (21) 图表20:我国对卫星遥感行业的政策梳理 (22) 图表21:“吉林一号”拍摄的国家体育场(“鸟巢”) (23) 图表22:三种天基互联网建设方式 (25) 图表23:“高景一号”拍摄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25) 图表24: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 (26) 图表25:“快舟”火箭 (27) 图表26:国内商业航天计划列举 (29) 图表27:两大航天集团历史沿革 (31)

中国航空航天的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

我国航空航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我国航空航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 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不过,由于载人航

天技术与无人航天技术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安全性、复杂性和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1961年第一名航天员上天到现在,它还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用途。但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其他拥有一定航天技术基础或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虽欲染指载人航天,但因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求助于与他们合作,出钱出资,用俄、美的载人航天器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以图逐步加入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所以,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也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两弹一星"那样,引起全世界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 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

航空航天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航空航天技术现状及未来发 展趋势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从1956年至今,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包括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研究与发展,同时各种卫星应用技术、空间加工与制造技术、空间生物技术、空间能源技术大大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经过艰苦努力,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如今,航空航天行业是支持整个中国的重要行业。 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有12种型号,具有发射低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多种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8次发射;其中对外发射成功22次,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从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6次发射成功。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空间技术通过空间应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民用航天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卫星应用蓬勃发展,民用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现已建立了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普查、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微重力试验、空间科学研究等卫星应用系统。 1、卫星遥感 我国有6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直接从事卫星遥感研究、试验和开发应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领域广泛、专业基本配套的卫星遥感应用队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遥感中心等单位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数据,使卫星遥感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国土资源调查与开发、农业资源规划和估产、森林草原监测和保护、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估、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迅速发展。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数万米地物照片和其它卫星获得的地物信息,经国家经济和科研部门处理分析后,从中获取到许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资料,为国家进行国土规划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照片,国家有关部门曾组织进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等7个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项专题应用。实践表明,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照片具有视野宽阔、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观和实用性强的第一手普查资料等特点,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中国已建成能接收各类(光电型、雷达型)资源卫星数据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利用该站发布的数据,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和规划、土地利用和普查、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重大灾害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之际,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卫星获取的微波遥感资料,对灾情最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为抗灾、救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于1999年发

物联网行业智能工业领域100强企业名录

智能工业领域 物联网中国企业100强企业名录 1-1 超高频和微波RFID芯片设计、产品的技术研发 序号项目名称单位名称 1 使用超高频芯片的智能标签产品的高端封装技术及装备研发北京德鑫泉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 自主知识产权超高频RFID产品研发天津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3 5.8GHz国标智能电子收费系统SOC芯片产业化博通集成电路(上海)有限公司 4 应用于智能交通的5.8GHz超高频RFID芯片嘉兴禾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5 耐高温高压RFID特种标签及石油钻具安全预警物联网系统研发胜利油田胜利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6 RFID芯片组开发西安欣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7 RFID双频智能卡(2.45GHz&13.56MHz)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1-2 微型和智能传感器技术研发 序号项目名称单位名称 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山洪、地质灾害及桥梁、建筑结构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天津星通联华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2 物联网微型和智能传感器技术研发(能源领域能效感知单元芯片) 上海海尔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3 高灵敏度、低功耗TMR磁传感器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江苏多维科技有限公司 4 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气相色谱传感器的研制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5 基于物联网的塔机力矩限制器的研发江西飞达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6 微型智能半导体气体传感器郑州炜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7 基于MEMS技术的智能电网电流感知器件开发河南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有限公司 8 集成化车载毫米波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湖南华诺星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9 应用于桥梁结构安全检测、监测的传感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10 QMEMS传感器研发项目陕西麟德惯性电气有限公司 11 高浓度智能化激光气体检测仪研发项目大连艾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12 智能电网用高性能光纤电流/光学电压互感器产品研制北京航天时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13 物联网MEMS传感器批量制造技术研究河北美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变配电用传感芯片、器件与系统的研制武汉烽火富华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网技术研发 序号项目名称单位名称 1 无线传感器自组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北京威讯紫晶科技有限公司 2 传感网网关及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唐电信(天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3 (食品药品企业安全生产)非现场一体化智能监控终端福建锐思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4 面向能源计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网关键技术研发威胜集团有限公司 5 面向智能家居的低功耗无线传感网自组网关键技术研究佛山市顺德区瑞德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6 基于MESH自组网的低功耗可重构核心节点技术及设备研究成都泰格微波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发展历史阶段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2018年商业航天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商业航天行业 分析报告 2018年10月

目录 一、商业航天:全球航天经济的主导力量,收入占比77% (5) 1、航天产业向着政府主导与商业化并重方向发展 (5) 2、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收入2529亿美元,占比有所提升 (6) 3、从产业链看,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及保障与产品服务收入规模相当 (7) 4、从应用领域看,通信、导航产值规模较大 (8) 二、商业航天发射进入快速发展期 (8) 1、占比三成的商业航天发射带动产业规模超过七成 (8) 2、需求向好,成本降低,商业航天发射进入快速发展期 (10) (1)2017年商业航天发射次数接近翻倍 (10) (2)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强劲 (10) (3)航天发射成本有望逐步降低 (11) 三、通信、导航、遥感成为商业航天应用的支柱产业 (12) 1、卫星通信:整体收入增速放缓,新兴应用领域保持较快增速 (12) 2、卫星导航:应用增值服务收入有望保持10%以上复合增长 (14) 3、卫星遥感:我国商业航天应用有望在遥感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17) (1)下游需求拉动商业遥感卫星占比快速提升 (17) (2)全球遥感服务产业收入规模20亿美元,增速约10% (17) (3)我国商业航天应用有望在卫星遥感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18) 四、商业航天投融资持续景气,中国千亿蓝海有望打开 (19) 1、海外30家企业获得37亿美元以上的投资 (19) 2、国内13家企业获得总额为21.6亿元以上投资 (20) 3、国家地方政策支持,我国商业航天政策法律逐步完善 (21)

4、航天系、中科院下属国资背景企业加速布局商业航天 (22) 5、新兴产业崛起,盈利模式多样,中国商业航天千亿蓝海有望逐步打开 .. 23 五、知名商业航天企业概览 (24) 1、Space X (24) 2、Planet (27) (1)公司概况 (27) (2)产品简介 (27) (3)融资情况 (28) 3、科工火箭 (28) (1)公司概况 (28) (2)产品简介 (29) (3)融资情况 (30) (4)发展前景 (30) 4、零壹空间 (30) 5、蓝箭空间 (33)

智能科技公司名字大全

智能科技公司名字大全 智能科技公司名字大全 公司名字 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快,可以说方方面面都越来越智能化,以下是公司名字为大家分享的智能科技公司名字大全,都是科技感强、有创意、高端大气、符合智能科技行业的好名字,可以供大家作为智能科技公司取名的参考之用,对于智能公司来说,起名用字要结合公司所开发运营的产品,彰显出产品的特点。 智能科技公司名字大全 炫朗智能科技公司 明亮世纪智能科技公司 卓创智能科技公司 仁志智能科技公司 同乐达智能科技公司 乐茂智能科技公司

森德利智能科技公司凯其智能科技公司 创君智能科技公司 渥泰智能科技公司 心量智能科技公司 立之音智能科技公司能正智能科技公司 六脉智能科技公司 雅彩星智能科技公司启初智能科技公司 圣普豪威智能科技公司双奕智能科技公司 麦基智能科技公司 澳约智能科技公司 创一唐智能科技公司

家光智能科技公司 池古智能科技公司 侯鸟智能科技公司 狼图致远智能科技公司云泽宇智能科技公司小书生智能科技公司音领时尚智能科技公司易顺智能科技公司 糖果智能科技公司 心乐康智能科技公司合创长业智能科技公司润达泉智能科技公司司瓦图智能科技公司金轩源智能科技公司

爱华普智能科技公司腕美智能科技公司 达瑞智能科技公司 斯汉德智能科技公司大汉朝智能科技公司五海宏业智能科技公司悦鑫智能科技公司 尔柏智能科技公司 壹族部落智能科技公司熙君智能科技公司 佳宇成智能科技公司爱的美智能科技公司索霸佳音智能科技公司笙箫客智能科技公司铭优创智能科技公司

壹品芯智能科技公司信万丰智能科技公司澜源智能科技公司 羽安智能科技公司 好鑫泰智能科技公司众诚智能科技公司 韩英迪智能科技公司华玲智能科技公司 则盟智能科技公司 信捷世纪智能科技公司欧路宝智能科技公司古石智能科技公司 锐心智能科技公司 炬火智能科技公司 兰士顿智能科技公司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是一个底子薄、人口多、工业基础差的发展中国家,因而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同年代,始终根据国家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选择有限目标,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策略。我们首先发展了进入空间的能力,随后发展了空间应用的能力,在国家经济实力壮大之后,开始发展载人航天的能力。现在我们正在发展深空探测的能力。经过5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和配套能力。实践证明,我们走过的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之路。 1. 进入空间的能力 开展航天活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拥有进入空间的能力。因此, 中国航天事业的早期活动集中在火箭技术的开发研制上。1970年,我们在中程导弹的基础上,研制了首枚液体运载火箭长征1号,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中国开展航天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30多年中,长征火箭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不断提髙。1981年,实现了一箭三星发射:1984年突破了低温发动机技术,成功地将通信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80年代末,掌握了运载火箭捆绑技术,1990年长征2号6捆绑火箭首发成功,为中国的大型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打下了基础。 90年代,长征运载火箭的可靠性获得了极大提高,从1996年10月至今,已经连续进行了59次成功的发射,将载人飞船和各种卫星送入不同轨道。 2007年7月初,长征火箭刚刚完成了第101次成功发射。目前,长征运载火箭己形成了谱系,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5吨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以满足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各类有效载荷的需要。 2、空间应用的能力 当火箭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后,我们正式启动了卫星研制计划,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4月发射成功。此后,我们在通信、遥感、导航定位和科学实验卫星四个领域,逐步形成了广播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海洋卫星、导航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7个卫星系列。至今,我们研制并发射了 80多颗卫星,目前在轨运行的有28颗卫星。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13亿人口,发展广播通信卫星是造福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1984年,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发射成功,开辟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时代。此后,发展了东方红2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近期成功开发的东方红4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设计寿命15年,输出功率10.5千瓦,适用于大容星通信广播、电视直播等,将满足中国卫星通信的需要。目前我们利用这一平台已研制并发射了鑫诺2号直播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并正在为委内瑞拉制造新的通信卫星。

航天行业-商业化的运营模式是航天产业发展的终极形态

航天行业:商业化的运营模式是航天产业发展的终极形态 航天到底赚不赚钱?传统的航天往往始于国家意志,在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模式下,成本居高不下成为限制各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最先走出困境的美国通过拓展商业航天市场,形成了国家主导、民为军用、以军带民的航天体系,涌现出诸如SpaceX、ATK、Skybox、PlanetLab 等一系列优质民营航天企业。这些商业航天公司通过为客户提供廉价可靠的基础航天服务盈利,而政府则通过订单、项目合作和资金支持等方式对商业航天企业的技术研发及运营予以扶持。商业航天的加入也为美国带来不小的经济回报。在过去5 年,卫星产业每年就能够为美国贡献近千亿美元收入;而美国商业航天的对外出口也从2010 年的720 亿美元扩大到了2015 年的1189 亿美元。我们看到,当航天从单一政治使命走向可以产生利润的商业行为,其市场规模将明显扩张。因此,在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下,航天也是一桩既赚吆喝又赚钱的买卖。 航天到底怎么赚钱?商业航天产业链主要包括卫星产品及服务、火箭发射两大部分。其中围绕卫星展开的商业活动可以包括1)以卫星及卫星地面设备研制为主的硬件产品,及2)以卫星运营与数据服务为主的软件部分;围绕火箭展开的商业活动则包括1)运载火箭的研制、2)火箭发射服务、3)过程测控以及4)发射保险等。从当前的航天产业发展阶段来看,卫星产业是目前最容易商业化、同时最具备价值挖掘空间的航天产业。2015 年,全球卫星产业规模达到了2083 亿美元,通讯、遥感和导航卫星中的每一类背后都蕴藏着商机。与传统航天相比,商业航天具备两大适于盈利的特征:其一,商业航天以供给创造需求,每一次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将催生出全新的行业,从而牵引形成新的市场,从卖卫星到卖卫星数据、卖卫星服务,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商业模式;其二,用户增长对产业成本摊薄的意义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分析 一、航空航天行业基本概念 航空航天是人类开发大气层和宇宙空间时发生的活动的总称。其中,航空指的是载人或非载人飞行器在大气层中的航行活动,而航天指的是载人或非载人的航天器在大气层外的宇宙空间中进行的航空活动。 (一)飞行器 飞行器是指在大气层内或大气层外空间(太空)飞行的器械。飞行器分为3类:航空器、航天器、火箭和导弹。在大气层内飞行的称为航空器,如气球、飞艇、飞机等。它们靠空气的静浮力或空气相对运动产生的空气动力升空飞行。在太空飞行的称为航天器,如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探测器、航天飞机等。它们在运载火箭的推动下获得必要的速度进入太空,然后依靠惯性做与天体类似的轨道运动。 (二)民用航空 民用航空是指使用航空器从事除了国防、警察和海关等国家航空活动以外的航空活动。民用航空活动是航空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以“使用”航空器界定了它和航空制造业的界限,用“非军事等性质”表明了它和军事航空等国家航空活动不同。 (三)军用航空

军用航空指用于军事目的的一切航空活动,主要包括作战、侦察、运输、警戒、训练和联络救生等方面。军用航空可以使用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如气球和飞艇,也可以使用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如飞机、直升机和滑翔机等。现代军用航空活动主要依靠飞机和直升机。 (四)通用航空 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通用航空业是以通用航空飞行活动为核心,涵盖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市场运营、综合保障以及延伸服务等全产业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二、中国民航发展现状及民航运输业市场现状分析 (一)我国民航发展现状 我国民航在近25年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90年代初期民航实现旅客周转230.48亿人公里,开辟437条航线,其中国内航线385条。而到2015年,全民航旅客周转量翻了30倍,实现旅客周转7270.7亿人公里,年复合增速达到15%。总航线达到3142条,其中国内航线2652条。全民航无论在绝对量还是航线版图都实现了全面提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