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凝集反应规律

凝集反应规律

凝集反应规律

凝集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反应类型,其中颗粒或分子在互相吸引的力作用下聚合成较大的聚集体。凝集反应的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颗粒大小、浓度、电荷、分子结构和温度等。此外,凝集反应还受到化学反应的影响,这些反应可以促进或抑制凝集过程。在生物学中,凝集反应在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凝集反应的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在自然界和生物学领域中的作用。

- 1 -

2021护理基础知识期中考试简答题及答案 (11)

2021护理基础知识期中考试简答题 精选 姓名分数 一、简答题(每题2分,共100分) 1、观察头痛的要点有哪些? 答:1.头痛的性质:血管性、压迫性、灼热性等。 2.头痛的程度及持续时间:急性剧烈疼痛、短暂性头痛、亚急性进行性头痛、慢性持续性或间断性头痛等。 3.头痛的部位:全部、局部、偏头痛等。 4.头痛的前驱症状和伴随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 5.患者的神志、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等。 6.头痛的原因、诱因等。 2、机体通过哪些方式散热? 答:1.辐射散热。 2.传导散热。 3.对流散热。 4.蒸发散热。 3、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主要靠哪几方面? 答:1.血液对酸碱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血液中的碳酸氢盐的缓冲。 2.呼吸对酸碱的调节作用:通过呼吸,吸人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3.肾脏对酸碱的调节作用:通过氢一钠交换、氨的排出以及钾一钠交换。 4、给药中护士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1.严格遵守安全用药原则。 2.熟练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与技术。 3.促进疗效及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4.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5、试述发热过程及主要表现。 答:体温上升期:皮肤苍白、畏寒、寒颤、皮肤干燥。 高热持续期:心率加快、皮肤潮红、灼热;口唇、皮肤干燥;呼吸深而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退热期:皮肤潮湿、大量出汗。 6、三大营养素所产生的热量各是多少? 答:蛋白质17kJ/g(4kcal/g),脂肪38kJ/g(9kcal/g),糖类17kJ/g(4kcal/g),但各种营养素的特殊动力作用不同,以蛋白质的动力作用最强,相当于其本身所供热量的20%左右,脂肪为4%一5%,糖类约为5%一6%。 7、使用无菌持物钳关键注意点有哪些? 答:1.无菌持物钳不能夹取未灭菌的物品,也不能夹取油纱布。 2.取远处物品时,应连同容器一起搬移到物品旁使用。 3.使用无菌钳时不能低于腰部。 4.打开包后的干镊子罐、持物钳应当4h更换。 8、如何评估库存血的质量? 答:库存血应分两层:上层为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下层为红细胞,呈均匀暗红色。两者界线清楚,且无凝块。如血浆变红或浑浊,有泡沫,血细胞呈紫玫瑰色,两者界线不清,或有血凝块等均说明血液可能变质,不能输人。 9、试述小肠的组成和功能。 答:小肠是缠绕在腹腔内细薄的管道,分三部分,即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当食糜在小肠内时,它与来自小肠、胰腺、胆囊及肝脏的消化酶混合搅拌在一起,消化酶作用于淀粉、糖、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后大部分产物由小肠血液循环吸收,剩余产物再随蠕动波由小肠推到大肠。 10、接触传染病员后手如何进行消毒? 答:双手浸泡于消毒液中,用手刷刷手,按前臂、腕部、手掌、手背、指甲、指缝顺序刷洗,左右手均刷半分钟,用流动水冲洗后重复刷洗一次,前后共2min。双手经流动水冲洗干净后,擦干。 11、构成护理的四个基本概念是什么? 答:1.人:是护理的对象。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具有生理、心理、社会的多层需要,人包括个体、家庭和群体。

2011年10月自考《生理心理学》必背知识2

绪论 1.兴奋性概念:是指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2.兴奋:功能活动的出现或由弱到强。 3.兴奋:动作电位的出现。 兴奋性:细胞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4. 比较兴奋与兴奋性:兴奋性是兴奋的前提和基础,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 5.不同标本兴奋性比较:阈值(衡量兴奋性高低指标) 阈值(阈强度):能引起机体、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例如在比较三组学生制作神经肌肉标本好坏时,常可用阈值来衡量制作结果:第一组阈值为4.1V;第二组阈值为4.9V;第三组阈值为8.9V。 (说明什么?) ※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反比关系 6.兴奋性是一种能力,因此它可以有、无之分,也有高、低之分。 7.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亦称细胞外液。 8.稳态定义: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0.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精确.作用局限、持续时间短 11.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作用部位广泛.作用持续时间长 12.自身调节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但有一定的意义 13.负反馈 (1)负反馈定义: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 (2)意义:由于负反馈控制具有加强或减弱的双向作用特点。因此,它的作用在于维持稳态。 14.正反馈 (1)定义: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2)意义:使整个调控系统处于一种不断的重复与加强状态。较为少见。 练习题 1、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最常用的指标是()A 阈电位 B 反应大小 C 阈强度D兴奋程度 2、正好引起神经纤维兴奋的刺激是()A阈刺激B阈下刺激C最大刺激 D 阈上刺激 3. 最能反映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A.细胞内液 B.脑脊液 C.血液 D.淋巴液 4. 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处于()A.固定不变 B.相对稳定C.随机多变 D.绝对不变 A.条件反射 B.非条件反射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光照一侧瞳孔时,另一侧瞳孔缩小,属于 2.看到酸葡萄引起唾液分泌,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3.回心血量增加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属于 4.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属于 5.见到可口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 6.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降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7.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属于 8. 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C.正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 9. 下列中不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A.降压反射 B.血液凝固过程C.分娩过程 D.排便和排尿反射 填空 1.生理学主要从、和三个不同水平进行研究。 2.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和两类。 3.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称为,兴奋的标志是。 简答题

2017年初级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讲义第3章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生理是研究细菌的营养、代谢、菌体各成分的生物合成、生长繁殖与生命活动的规律,以及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细菌和其他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相似,由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组成。 细菌体内还含有一些特有的化学物质,如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脂多糖(LPS)等。 细菌含有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种核酸。RNA主要存在于胞质中;DNA则存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DNA作为细菌的遗传物质,是细菌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卵黄双抗培养基(EPV) 细菌的DNA碱基配对是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嘌呤(G)。每种细菌DNA中的G+C含量摩尔百分比有一定范围,变化不大,不受菌龄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故可作为细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1.带电现象 细菌的蛋白质和其他生物细胞的蛋白质相似,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当蛋白质分子所带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时,为等电点。革兰阳性菌等电点低,为pH2~3,革兰阴性菌的等电点稍高,pH为4~5。 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其pH高于细菌的等电点,细菌均带负电荷,尤以革兰阳性菌带负电荷更多。细菌的带电现象与细菌的染色反应、凝集反应、抑菌和杀菌作用有密切关系。 2.表面积 细菌体积虽小,但单位体积的表面积远比其他生物细胞要大。有利于菌体内外界的物质交换。 3.光学性质 细菌细胞为半透明体,当光线照射在菌体上,一部分光被吸收,另一部分光被折射,故细菌悬液呈混浊状态。菌数越多,浊度越大。 4.半透性 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使细菌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二、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 1.营养类型 根据细菌对营养物质需要的不同,将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 (1)自营菌:能以简单的无机碳化物、氮化物作为碳源、氮源,合成菌体所需的大分子,其能量来自无机化合物的氧化(化学能),也可通过光合作用而获得(光能),如固氮菌。 (2)异营菌:不能以无机碳化合物作为唯一的碳源,必须利用有机物作为碳源和氮源,合成菌体所需的大分子,其所需的能量大多从有机物质氧化而获得。异养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两类。寄生菌寄生于活的动、植物,从宿主体内的有机物质中获得营养。所有致病菌都是异营菌。 2.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 3.营养机制 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具有半透性,只能使水分和小分子溶质透过,而大分子蛋白质、多糖、脂类需经细菌的胞外酶水解成小分子物质后,菌体才能吸收(转运)。转运的方式有三类:①离子转运;②透性酶转运;③磷酸转运系统。

生理学重点总结笔记知识点

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 生理学重点必考知识归纳,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生理学可以说是学护理的基础,说是基础并不代表它简单,而是说它重要,解剖生理这两门基础课学不好,就相当于是盖高楼地基没打稳,迟早得塌。 给大家整理了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生理学重点笔记整理分享给大家,希望对考生备考有帮助。 生理学复习要点,生理学重点笔记整理生理学知识点归纳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第一章:绪论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二.内环境和稳态:体液量(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

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生理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是主要调节形式,基本过程: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 五.应激与应急 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参与应急反应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被动转运:⑴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不耗能。如O2、CO2、NH3等。⑵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不耗能、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包括离子通道和载体转运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完整版)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 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56 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练习题

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成人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唯一场所是: A.肝B.脾C.淋巴结D.骨髓 2.骨髓干细胞不产生下列哪项: A.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TL) B.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 C.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 D.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O) 3.就造血多能干细胞而言,下述概念错误的是: A.存在于骨髓和血液中,其形态和淋巴细胞相似 B.在特定条件下,可在脾内形成造血结节 C.它既能产生骨髓干细胞,又能产生淋巴细胞干细胞 D.其增殖形式为对性增殖(即“自杀性”增殖) 4.下述不符合血细胞发育进程中形态演变规律的是: A.胞体由大至小B.核染色质由粗糙至细致C.核仁从有至无D.颗粒从无至有 5.不符合原始细胞一般形态特征的是: A.胞体大,但核浆比例小 B.细胞核内见明显的核仁 C.胞浆中一般无颗粒 D.核染色质细致均匀 6.主要对造血多能干细胞发生调控作用的血细胞激活素是: A.红细胞生成素(EP) B.集落刺激因子(CSF) C.白细胞介素-3(IL-3) D.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7.血细胞由原始向成熟阶段发育,下述不符合一般形态演变规律的是: A.核浆比例:小→大B.染色质:淡紫红色→深紫红色C.核仁:可见→看不见D.浆量:少→多 8.就红细胞生成素(EP)而言,下述错误的是: A.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肾产生,而人工无制备 B.能刺激造血多能干细胞使形成红细胞系祖细胞 C.能促进幼红细胞增殖和成熟 D.缺氧状态时,肾产生红细胞素增加 9.外周血三系减少,而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下列何者与此不符: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B.再障 C.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D.阵发性睡眠性蛋白尿 10.骨髓细胞检查以晚幼红增生为主,细胞内铁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常出现于: A.缺铁性贫血B.地中海贫血C.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 11.骨髓穿刺呈“干抽”,肝脾肿大,外周血出现幼红.幼粒细胞,下列哪项一般不宜考虑:A.再障B.骨纤C.白血病D.恶性淋巴瘤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1. 内容 1.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特异性、可逆性、定比性、阶段性、条件依赖性 2. 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 3.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法、免疫电镜技术、发光免疫测定法。 2. 练习 一、填空 1.抗原、抗体反映的一般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 答案:特异性,可逆性,定比性,阶段性,条件依赖性 2.可溶性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在合适的比例和适当的条件下的反应,并出现肉眼可见的 沉淀现象,成为____。 答案:沉淀反映 二、判断 1、免疫测定法包括面面免疫标记技术、免疫亲和层析、免疫定位分析、免疫生物传感 器技术等,其中尤其以免疫亲和层析技术的发展最快、应用最广。() 答案:N 三、简答 1、什么是凝集反应?简述两种凝集反应的具体方法 答案: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合适的条件下反映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现象,称凝集反应。 方法:(1)直接法:包括玻片法和试管法等.(2)间接法:典型的间接凝集试验,基本原理是将可溶性抗原吸附到适当载体上,使其成为人工的“颗粒性抗原”,从而也会产生凝集反应而可用肉眼检出。 3. 测验 一、填空 1.由特异性抗体抑制相应抗原的生物学活性的反应,称为____。 2.补体结合试验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 1.血清学反映的一般规律有哪些?试一一加以简介。

2.补体结合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有何优缺点? 4. 案例 5. 资源下载 课程讲义资源(Word文档)、教学课件资源(PPT)、视频录像资源(视频录像)。 6. 扩展学习 使用教材: 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参考书目: 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沈萍、范秀容、李广武编,《微生物学实验》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Prescott LM, Harley JP, and Klein DA. Microbiology (5th ed.),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2. 4. 闵航(2005):微生物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参考期刊: 微生物学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 微生物学通报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 参考网址: 中国微生物信息网络hppt://159.226.80.1/chinese.html 中国微生物资源信息共享https://www.doczj.com/doc/2d19374147.html,/sdinfo 中国微生物信息网络https://www.doczj.com/doc/2d19374147.html,/

不规则抗体筛查原理

不规则抗体筛查原理 不规则抗体是指在血型鉴定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抗体,通常不遵循传统的血型抗体规律。在血库中,往往需要对血液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以确保输血安全。本文将简要介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原理。 1. 筛查方法 不规则抗体的筛查通常采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也称反人球蛋白试验(AHG)。IAT测试的原理是,在一个溶液体系中,使用与受试者抗体种类和程度相等的抗人球蛋白,将被试者的红细胞和一系列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混合。如果存在与被试者血清种类匹配的抗体,会发生凝集反应。 2. 样本准备 在进行IAT测试之前,需要首先收集被试者的血样。血样可以通过手指穿刺、静脉采血等方式获得,但是需要注意,如果被试者有输血历史,需要在采血前告知采血护士。 采集的血样需要采用抗凝剂处理,以避免血液凝固而影响后续实验。通常使用的抗凝剂有EDTA,肝素等。 3. 筛查条件 在进行IAT测试时,需要控制一些特定的实验条件。首先,需要使用正常人的血清,确保抗人球蛋白的种类和程度相同。其次,需要控制溶液的温度和pH值,通常情况下,IAT测试会在37摄氏度,在pH7.0的缓冲液中进行。最后,需要控制搅拌时间和搅拌速率,以确保搅拌均匀。

4. 结果解读 IAT测试的结果可以用“+”或“-”表示。如果存在凝集反应,则结果为“+”,否则为“-”。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少见的不规则抗体,可 能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因此建议对疑似阳性结果进行二次确认。 5. 补体结合试验(Coombs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Coombs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血型鉴定和不规则抗体鉴 定方法。与IAT测试不同的是,Coombs试验可以检测在人体中已形成 的抗体。Coombs试验可以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致敏 性病变等情况。在Coombs试验中,可以使用直接或间接方法进行抗体 检测。 6. 总结 不规则抗体筛查是血型鉴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保障输血的安全。IAT测试是目前最常用的不规则抗体筛查方法。在进行IAT测试时,需要控制特定的实验条件,并对结果进行仔细解读。如果发现阳性结果,应进行二次确认来排除假阳性。Coombs试验是一种常用的不规则抗体 检测方法,可以帮助识别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致敏性病变等 情况。

血型小知识(全文)

血型小知识(全文) 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已经发现并为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不下30种,其中最重要的两种为“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对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以不相容的血型输血可能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造成溶血性贫血、肾衰竭、休克以至死亡。 在稀有血型系统中,除Rh血型系统外,其他各血型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在国外的一些民族中,尤其在欧美白种人中,Rh 阴性血型约占15%;而在我国,Rh阴性血型只占0.3%~0.4%。现仅以最常见的ABO血型为例,作一些基本介绍。 血液的凝集与血型的关系 血型主要是根据人体血液中含有的血型抗原来分类的,而每个人的血型又是从父母亲那里有规律地遗传得来的。以最普遍的ABO血型系统来说,如果一个人的血液里有A抗原,就是A型血;有B抗原的是B型血;同时含有A和B抗原的是AB型血;既不含A也不含B抗原的则是O型血。 血液中除含有上面提到的血型抗原,还有一种相对应的物质——血型抗体。A型血有抗B抗体,B型血有抗A抗体,当这种相互对抗的抗原抗体相遇时就会发生生物学所指的凝集反应,表现在临床上就是使我们的血液大量地溶解和破坏。 输血的凝集反应是一种致命的症状,可以严重危及人的生命。所以应避免将含有对受血者血型抗原对抗抗体的血液输入给受血者。所以说,B型血不能输给A型血,A型不能输给B型。 AB型血因不含抗A和抗B抗体,理论上可以接受异型血输入;O 型血与AB型正相反,即含抗A又含抗B抗体,因此不能接受异型输血,但它不含A和B抗原,当需要的时候可以输给A、B或AB型血的人。这就是通常把O型血称作“万能输血者”的原因。 但随着科学进展,这种说法已不成立。现在发现将含有免疫性抗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 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增加了Ca2+内流 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B.0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D.4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红细胞凝集试验

红细胞凝集试验(HA)与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 用疫苗按一定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是控制鸡病流行的主要途径之一,这种观点已被广大养殖户接受并引起足够重视。但鸡群免疫抗体的产生及维持时间受到鸡群免疫应答能力、所用疫苗种类、免疫方法、免疫次数、疫病流行状况等方面的影响,良好的免疫接种不等于鸡群能够产生良好的保护力。因而通过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及时检查鸡群的免疫状态、疫苗使用效果,为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提供依据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广大养殖户的大量调查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养殖户普遍存在盲目免疫的现象。因此,建立合理的抗体监测制度,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工作,已经成为我们当前养鸡生产中急需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下面将抗体监测所需设备及监测过程向大家做一说明。 一、实验用设备: 1、离心机1台*(3000转离心红细胞) 2、冰箱1台*(存放抗原) 3、振荡器1台*(振荡96孔V型板) 4、抗原新城疫(ND)、减蛋(EDS)、流感(AI)抗原,从正规厂家进。 5、96孔V型板稀释血清清洗后可重复使用 6、八道移液器1把(5-50微升稀释血清) 7、吸头和八道移液器配套使用,清洗后重复使用) 8、积液槽配制4个单位抗原及盛放生理盐水加样用 9、一次性采血管采血用 10、2毫升注射器采血用 11、红细胞非免疫鸡心脏采血或免疫鸡也可,但需离心5次后使用。 12、柠檬酸三钠配制3.8%抗凝剂用 13、重铬酸钾配制清洁液用 14、硫酸配制清洁液用 15、吸管1毫升、10毫升 16、吸耳球和吸管配套使用 17、针头9*13(采雏鸡)、9*25(采大鸡) 18、蒸馏水当地买。清洗96孔V型板、吸头用 19、10毫升离心管离心红细胞用(塑料制) 20、生理盐水做血清稀释液用、配制4单位抗原 二、实验前的准备: 1.抗原:从指定厂家购买稳定浓缩抗原。 2.抗凝剂的配制:用天平称量 3.8克柠檬酸三钠,溶入100ml生理盐水中,待溶解完全后即可使用。 3.1%红细胞悬液:由鸡心脏或翅静脉采血,放入加有抗凝剂的离心管内(按抗凝剂:全血=1:2的比例),迅速混匀。在离心机中以3000转/分离心5分钟,用吸管吸去上清液和红细胞上层的白细胞薄膜,将沉淀的红细胞加生理盐水,慢慢混合均匀,再在离心机中3000转/分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再加生理盐水混匀,如此反复离心4~5次,最后一次离心后的红细胞,弃去上清液,即为红细胞泥。放入4℃冰箱中可

abo血型检测原理

abo血型检测原理 一、背景介绍 ABO血型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血型系统,是由Karl Landsteiner在20世纪初发现的。ABO血型系统是指人类红细胞表面所存在的A、B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共有四种基本血型:A型、B型、AB型和O型。ABO血型检测是医学常规检查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ABO血型检测原理 1. ABO血型基本概念 在人类红细胞表面存在着两种糖蛋白质,即A抗原和B抗原。如果一个人的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则他就属于A型;如果一个人的红细胞表面有B抗原,则他就属于B型;如果一个人的红细胞表面同时有A 和B抗原,则他就属于AB型;如果一个人的红细胞表面没有任何抗原,则他就属于O型。 2. ABO血型检测方法 (1)直接凝集法:将被检者的全血加入含有特定抗体(如A抗体或B 抗体)的试剂中,如果被检者含有对应的抗原,则会发生凝集反应,从而判断出被检者的血型。 (2)间接凝集法:将被检者的血清加入含有已知血型抗原的试剂中,如果被检者含有对应的抗体,则会发生凝集反应,从而判断出被检者

的血型。 (3)免疫荧光法:将被检者的红细胞与特定荧光标记抗体结合,然后观察荧光显微镜下是否发生荧光反应,从而判断出被检者的血型。 3. ABO血型遗传规律 ABO血型是由一个人体内所拥有的A、B基因和O基因共同决定。A、B基因是显性遗传基因,O基因是隐性遗传基因。一般来说,父母分 别给予一个人一个A、B、O中的一种或两种基因,从而决定了这个人所属的ABO血型。 4. ABO血型与输血 在输血过程中,必须确保受体和供体之间ABO血型相同或相容。如果输错了血型,则会引起输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5. ABO血型与妊娠 如果母亲和胎儿ABO血型不同,则母体会产生抗ABO抗体,可能会 对胎儿造成影响,甚至引起溶血性疾病。 三、结论 ABO血型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输血和手术等治疗方案。同时,也能够为孕妇提供科学的指导,避免因ABO血型不同而引起的不良后果。通过了解ABO血型的基本概念、

激素测定原理

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各种激素(hormone),随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调节其代谢或功能,由于不同于通过腺管的外分泌腺体,故称为内分泌(endocrine)。一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也可通过自分泌(autocrine)或旁分泌(paracrine)的方式发挥作用。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包括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和性腺,由其所分泌的多种激素对调节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起重要作用。内分泌系统通过精细的调节机制来维护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协调和内环境的稳定,一旦出现任何偏离,如内分泌腺破坏、功能亢进、激素合成缺陷,使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或激素受体和(或)受体后缺陷、激素抗体出现等使对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导致多系统甚至全身代谢或功能失衡,引起内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的实验诊断主要包括:①检测血液或体液中激素及其代谢物水平或转运蛋白的浓度;②对某些内分泌腺特有的生理功能、调节代谢的对象进行检测;③动态功能试验;此外,寻找代谢紊乱证据对协助诊断也十分重要,部分疾病还应检查自身抗体等。但是,影响内分泌疾病实验诊断的因素很多,如生物节律性变化、年龄、药物、妊娠等,而且标本采集的时间、身体姿势和运动状态、饮食和生活习惯及实验方法等均可对检测结果的评价产生影响。因此,在诊断内分泌疾病时,实验检查结果应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分析。 目录 ∙•内分泌激素的测定方法 ∙•甲状腺激素及有关蛋白测定 ∙•甲状旁腺素与降钙素测定 ∙•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内分泌激素的测定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激素测定法(methods of hormone determina-tion)对体液或组织中激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分类原则,可把激素测定方法分为生物鉴定,化学测定,蛋白结合测定和细胞化学测定4类。 生物鉴定以样品中所含激素引起动物的某些特异生物反应为基础的测定方法。是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例如,胰岛素降低血糖;雄激素引起阉鸡鸡冠生长;雌激素使啮齿类动物阴道上皮角质化;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蝌蚪变态等。生物鉴定有两个特点:①活体注射;②以生物反应作为鉴定指标。因此,对鉴定条件的严格控制十分重要。如给药途径、注射剂量、溶剂和悬浮液的性质,动物种类、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此外,所选终点反应指标应为特异反应。如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但不能依此指标来鉴定肾上腺素。因为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通过不同作用途径引起血糖上升。此外,各种激素在体内的反应可能是多途径的;不同动物对同一激素的反应也可能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复杂情况在选择生物鉴定的最终反应指标时,必须要考虑其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重复性和方便性。测定技术应立足于仪器的客观测定,而不是依赖于主观估计。如性甾体激素能改变人的体型和毛发分布,但这些指标难以客观测定。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讲总论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免疫:从狭义上讲,免疫是人体对病原体(病菌、病毒)和有害物质的抵抗力。 从广义上讲,免疫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反应的一种生理功能。 2.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C) A.免疫耐受 B. 免疫自稳 C. 免疫监视 D. 免疫防御 E. 免疫调节 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D) A. Jenner B. Border C. Porter D. Burnet E. Pasteur 4.最早用牛痘预防天花的科学家是(D) A. Burnet B. Border C. Porter D. Jenner E. Pasteur 5.免疫指(ABCDE)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 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 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E. 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第二章免疫器官 1.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进入胸导管,经上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即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1)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和器官中分布更为合理 (2)淋巴组织不断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 (3)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和抗原递呈细胞接触 (4)有利于动员效应淋巴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 (5)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记忆性细胞也参与再循环,其接触相应抗原后进入淋巴组织,并迅速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再次免疫应答。2.骨髓的主要功能包括(ABDE) A.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C.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免疫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免疫学判断、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1、疫苗可能未能诱导保护性应答,因为它们诱导IgM而不是IgG。T 2、眼泪含有IgA和溶菌酶,不含IgG.。F 3、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由B细胞实现。F 4、抗体的Fc区对于抗原结合是需要的。F 5、由抗原-抗体反应固定补体可以导致活化T细胞。F 6、同种异型是在统一物种内分离的抗原决定族。T 7、肿瘤免疫监视可能由肥大细胞介导。F 8、IgA存在于乳汁和唾液中。T 9、ELISA试验需要致敏的红细胞。F 10、利用杂交瘤技术产生的单克隆抗体,通常有由先前免疫接种预先决定的特异性。T 11、疫苗可能未能诱导保护性应答,因为它们诱导体液免疫当需要细胞介导的免疫时。T 12、眼泪含有IgG和溶菌酶,不含IgA.。F 13、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主要由IgE抗体介导。F 14、抗体的Fc区对于激发IgE介导的超敏反应不重要。F 15、由抗原-抗体反应固定补体可以增加抗体合成。F 16、同种异型是在同一物种内分离的抗原决定族。T 17、肿瘤免疫监视可能由NK介导。T 18、IgA能通过胎盘,是主要的母源抗体。F 19、吞噬作用对于细菌感染是重要的。T 20、树突状细胞的特点是连接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T 21、成熟的淋巴细胞定居的部位在外周免疫器官。T 22、Tc细胞是具有非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F 2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有:温度,ph值和反应体积、抗原抗体比例。T 24、对流免疫电泳中,抗体向负极移动的原因是抗体带正电。F 25、抗体使相应抗原(毒素或病毒)的毒性或传染性消失的反应称为中和试验。F 26、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易发生自身免疫病。F 27、补体的溶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T 28、外伤,异体组织移植可改变自身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原性。F 29、诱导免疫耐受宜采用的方法是肌肉注射含佐剂的抗原。F 30、无抗体参与的超敏反应是Ⅳ型超敏反应。T 31、动物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是骨髓。T 32、NK细胞是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F 3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有:电解质,ph值和温度、抗原抗体比例。T 34、对流免疫电泳中,电渗作用是抗体向负极移动的原因。T 35、不可逆性是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之一。F 36、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的功能称为免疫识别。F 37、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F 38、可改变自身组织和细胞免疫原性的因素包括:外伤,感染,电离辐射,药物。T 39、补体具有中和毒素的作用。F 40、免疫耐受是特异性的免疫无应答。T 四、名词解析 1、异嗜性抗原: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2、抗原:指那些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性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022年集美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集美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 案) 一、填空题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一是______,二是______,并具有______、______以及______。 2、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前者为 ______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______的平均数目。 3、在EMP途径中,有一个三碳中间代谢物______在酶的催化下形成______,其间产生本 途径中第一个ATP,它是通过______磷酸化而实现的。 4、用培养平板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方法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5、真菌无性孢子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有 性孢子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 6、由科赫提出的确证某病原体为某传染病病因的学说称为______,它的主要内容有:① ______,② ______,③ ______,④ ______。 7、有的葡萄酒酿制,其发酵的微生物就是从其原料______而来,葡萄果皮上的微生物来 自于葡萄园的______。 8、微生物寄生于其他微生物的例子如______、______;微生物寄生于植物的例子如______;微生物寄生于动物的例子如______。 9、λ噬菌体感染宿主后最先转录,并合成一些调节蛋白,通过调节蛋白的作用,其他基 因的转录或被激活或被阻遏,从而使它进入______或______途径。 10、抗原与抗体间有八类主要反应,例如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二、判断题 11、着生于G-细菌细胞膜上的孔蛋白,是一种可控制营养物被细胞选择吸收的蛋白质。()

动物生理名词解释大全

关键字:生理学名词解释笔记 1绪论 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部分所实现的调节。 体液调节:一般主要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所进行的调节作用。 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反馈调节:由受控部分发生信息而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使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正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慢性动物实验:是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保持外界环境尽可能接近于自然状态、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观察的一种实验方法。 急性动物实验:在麻醉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手术暴露出所要研究的体内器官进行直接观察;或将动物的某一器官取出来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中进行观察的动物实验。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于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为种族共有的,是一种初级的神经活动。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2细胞的基本功能 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细胞膜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耗能过程。 吞噬:固体物质被细胞摄入的过程。 胞吐: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被细胞排除的过程。 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在接受外界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 刺激:能被细胞、组织或机体所感受到而引起反应的环境变化。 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以及外表活动的改变称为反应。 兴奋: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反应时,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有弱活动变为强活动,这种反应称兴奋。 抑制: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反应时,由活动变为安静,或由活动较强变为活动较弱的反应。 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刺激的强度大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刺激的强度小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刺激:刺激的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 受体:主要指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分子,它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能诱发细胞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极化:生理学中,通常将静息时细胞膜两侧保持内负外正的状态称膜的极化状态。 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电位由静息时的负值向零电位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膜电位发生除极后,在恢复到原来静息时极化状态的过程。

七年级生物暑假作业答案(6篇)

七年级生物暑假作业答案(6篇)七年级生物暑假作业答案1 第1课生物与环境 1、B 2、B 3、A 4、B 5、D 6、(1)A(2)D(3)C 7、(1)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2)进行对照水分(3)不能 (4)2水分(5)温度 第2课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1、B 2、C 3、A 4、C 5、D 6、(1)有光(2)光合作用呼吸能量分解者(3)水、光照、泥沙等 7、(1)非生物部分生产者细菌和真菌消费者 (2)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光能绿色植物(3)蛇 (4)捕食 第3课观察细胞的结构 1、A 2、A 3、D 4、C 5、D 6、D 7、(1)动物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2)[③]细胞质[②]细胞核[①]细胞膜 8、(1)①④⑥(2)左反光镜和光圈(遮光器)细准焦螺旋 (3)B气泡一侧先接触水滴,缓慢放下 第4课细胞的生活

1、A 2、B 3、B 4、D 5、D 6、D 7、(1)[5]叶绿体线粒体甲乙(2)[3]细胞核(3)乙[4]液泡 8、(1)细胞壁(2)细胞核(3)染色体DNA 第5课生物体的构成 1、C 2、D 3、A 4、C 5、B 6、A 7、B 8、C 9、A 10、(1)分裂分化(2)神经结缔(3)系统(4)保护组织 第6课绿色植物的类型与种子的萌发 1、D 2、B 3、D 4、B 5、D 6、C 7、B 8、A 9、(1)[⑤]胚(2)[④]子叶2(3)[③]胚根(4)[①]胚芽 10、(1)充足的空气(2)温度水分(3)② (4)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第7课植株的生长与开花、结果 1、C 2、A 3、B 4、D 5、C 6、C 7、A 8、B 9、(1)②③②(2)传粉(3)雌蕊(4)子房胚 第8课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C 2、A 3、D 4、B 5、A 6、D 6、①表皮②叶绿体③叶脉④筛管⑤水和无机盐 7、(1)①⑤营养(2)叶绿体(3)[③]叶脉(4)气孔蒸腾作用(5)①相等②多③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