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王文臣

【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传统精神哲学独特的奠基人,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颗永久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和无价瑰宝.。庄子人生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直接从“道”去寻找人类精神的根源,将“道”普遍地贯通于现实的人生之中,从而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目标,处处都显现出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庄子认为,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即“道”。人们只要达到对“道”的觉解和体悟,就能从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和烦恼的纠缠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达到“游”的人生最高境界。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乘道德而浮游”,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关系的制约和束缚。庄子在《庄子》一书中所要诠释的思想同样值得我们现代人去领悟。

【关键词】超脱;豁达;绝对自由

一、从“有待”达“无待”而“逍遥游”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庄子哲学思想的主线,意味深远。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可活着,曳尾于涂泥之中,也不愿意死而藏于庙堂之上。富贵不能使人全生,反而会成为人生的枷锁。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便有了绝对的自由。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总共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等。关于“逍遥游”的解释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的怅然徘徊相关。而《庄子》中的“逍遥”不是拘泥于形体的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的逍遥自得。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纯粹的心态释之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的逍遥有现在一些精神自由学说的

含义。“游”与“逍遥”意义相当,但使用更为频繁。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夫子与之游”;“吾王不游,吾和以休”;“若夫贯日而持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也。”这些“游”则是指交游、游历,而与庄子讲的“游”最接近的是孔子的“游”。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认为通往理想人格的道路,“游”是指一种富于自由感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境界。正如《礼记·学记》所解释的“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谓怀抱之;修,习也;息,劳作休止之为息;游,谓闲暇无事之游。从君子修身的角度讲,藏、修、息、游是必经的步骤,也是完美人生的四个环节,其中的“游”表现出人的一种高度自由的欢乐状态。与之相比,庄子讲的“游”其内涵更甚于孔子所指的“游”,更赋予哲学和美学涵义。

《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他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从庄子所述,这种人生境界与世人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自汉至今,有很多《庄子》的注本。这是后人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理解纷纭庞杂的缘故,约略归纳,可以分为三类,其中有一种观点以“适性”解释“逍遥”。晋人郭象就是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郭

象所处的时代,玄风大畅,士人皆好《老》、《庄》之学,但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理解和解释却并不一致。郭象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郭象解释庄子“逍遥”时,曾这样指出“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一方面他指出在《逍遥游》中“有待”和“无待”,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从“适性”角度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郭象对庄子“逍遥”的理解,并不完全符合庄子的本意。

郭象对庄子“逍遥”的误解,与他对庄子思想的改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庄子思想中,一切都归结为“无”,郭象思想核心则是“独化”。所谓“独化”,郭象说:“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他认为,“无”即是不存在,不存在不能生物。因此,“无”不具有本体的地位。“有”为有形之物,不能主宰万物,同样不是本体。郭象否定“无”和“有”,目的是说明在万物之上,并无一个主宰者,有形之物也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因此,郭象把万物之存在归结为“独化”,改变了庄子的思想。

“物各自造”是郭象“独化”思想的要义。表现为如下几个层面:首先,“自生”,郭象说:“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这是说各种有形

之物的产生,并没有先后的关系。如存在先后的关系,在逻辑上必然推出一个终极的主宰者。郭象主张“物”之“自生”,就在时间上切断了物与物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其次,“自尔”,他说:“凡物云云,皆自尔耳,非相为使也,故任之而理自至矣。”从存在的状态上来看,并不是由于外在的原因,而是内因造成的。郭象借此说明此物的存在状态,与他物的存在没有联系;再次,“相因”,郭象说:“夫相因之功,莫若独化之至也”。“相因”不是指因果关系,而是说万事万物的联系。郭象说:“天下莫不相与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为,斯东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与为唇齿,唇齿者未尝相为,而唇亡则齿寒。故彼之自为,济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可以相无也。”如果万物都是“自生”“自尔”,“自为”而不为他,彼此之间似乎不存在联系。但从万事万物的整体来看,有形之物充分的成就自身,恰是彼此存在的前提。一言以蔽之,郭象认为自身是有形之物存在的根据,强调了万事万物存在的个体性价值。

郭象既然肯定万物存在都是“独化”、“自生”、“自尔”,也就具有任何存在都是合理的思想倾向。因此,决定了郭象对“性分”的看法。“性分”涉及对人和万物本质的界定。在这个核心性的问题上,郭象与庄子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庄子认为人及万物的本质是自然的。一切人为的东西,包括儒家的“仁义”,都违反了人及万物的本质,是对自然“真性”的一种戕害。郭象认为,“性分”作为万物本质的一种界定,既具有自然的性质,也包括人为的因素。他说:“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马乎?服牛乘马,可不穿落之乎?牛马不辞穿落者,

天命之固当也。苟当乎天命,则虽寄之人事,而本乎天也。”郭象认为,牛马本性是为人所乘服,穿落牛马,虽然是人为的,但也是牛马本性中的必然,不过是借助人为来表现而已。实际把“人为”纳入了万物的本性之中,不承认“人为”是外在的。所以,郭象认为儒家礼教所主张的“仁义”,也是人的本性。他说:“夫仁义者,人之性也。”同时,从郭象“独化”思想看,物之存在具有或然性。但当“独化”之理转化为现实,就体现为一种必然性。郭象说:“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不可加。”物之存在体现着自然之理,从现实存在看,“性分”作为一种规定,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当郭象用“性分”思想解释庄子的“逍遥”时,主张各适其性,就使庄子的“逍遥”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庄子思想出发,如果达到“逍遥”的人生境界,必然具有去掉世俗杂念的过程。庄子的人生境界无物无我,达此境界需要通过“心斋”“坐忘”等层层内在的精神超越完成。这个境界只存在于精神世界中,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达此境界的至人、神人、圣人,是超越世俗的。列子已有飘飘成仙的模样,自然比宋荣子要用两脚走路又高妙了一层,但终究要凭借风而有所依待,还没有达到完全无待的自由境界。所以,庄子在《逍遥游》一篇中就明确了何谓真正的“游”,庄子用阶梯法逐级导出各级的形象特征,而最高级则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最高级的层面上,已无任何外力可依待。由此可见,篇首提到的可褒的鹏鸟,仍属于最高级之下层面的形象。从对应

关系上说,列子和鹏鸟在同一级别上。换言之,庄子对鹏鸟的描写采取先扬后抑、先取后弃的手法,最后越过在常人心目中已是赫然的阶梯而步入最高级之中。无待的最高境界,其原型是虚空记忆。其中“无功、无名”,不再有文化上的假定价值的束缚,而“无我”,则是彻底破除依赖的对象,即要破除的对象不仅是外,而且是内,是自己。只有内外如一,达到无我境界,才能够不为外物所动,也不为外物所不动,故而随心所欲逍遥游于自然之中。

二、庄子对绝对自由的向往

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属于自然的,是无需加以修饰和改变的,这也包括我们人类本身,庄子认为我们的形体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然而一个只有形体的我们是不能够行为的,但当自然赋予我们的形体以“气”,才使我们有了行为,而此时我们最自然的行为就已形成,这种行为看似“有待”却实则“无待”,庄子所说的“有待”是人们所逆自然而假以自然的行为,当我们假以自然追寻某一事物时我们就已经从人之始时的“无待”到“有待”了。

然而,在庄子看来,人生在世之所以有许多的不自由和痛苦,就在于不是一种真正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用他的话说就是因为“有待”和“有我”。庄子认为人要活得真正自由,就要超越各种条件的限制和束缚,达到“无待”。于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做了这样的定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道通万物,当我们回到物之初即道时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没

有分别,没有物只有“无”,“万”已消失只剩下“一”。于是庄子说:“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此,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归,可不哀邪?”

“逍遥游”的过程就是“体道”、“闻道”、“与天为徒”的过程;“逍遥游”的境界就是精神自由解放的境界。具体说来,“逍遥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逍遥游”是心灵之游。

心灵之游就是心神贯注于某一境地。在《庄子》中,“游”与“心”经常连用,如“吾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骈拇》),“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养中,至矣。”(《人间世》)“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心乎德之和。”(《德充符》)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庄子的“游”是心灵、精神的漫游,即庄子所谓的“游心”,不仅可以游于形骸之内,还可以游于形骸之外;既可以将外部物质世界内化到心灵深处,也能将内部心灵世界外化到世俗社会之间,整个世界幻化为任精神自由往来于其中的逍遥之境。“游”是“心”与“道”的契合,是主体与客体的交融。“游心”集中体现了人在现实生活中深层的心理和潜意识活动,是心灵自由的最高体现。

其次,“逍遥游”是飘渺之游。

由于“逍遥游”是心灵的漫游,是个体内在的精神活动,因而决定了“逍遥游”是飘渺之游,而不是现实之游。从《庄子》书中,可以看到所游之处都是虚无飘渺的,带有虚幻、玄妙的特征。如“以游逍遥之虚”(《天运》),“以游无极之野”(《在宥》),“游乎万物之所始

终”(《达生》),“上于造物者游”(《天下》)等。在《山木》中提到的“建德之国”,《马蹄》中提到的“至德之世”,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从学理的角度来讲只能算是一种理论构想,是人为设想的理想社会。在西方也有不少理论家和实践家构想过雷同的理想社会。至于“至人”、“神人”、“真人”等,更是远离人间社会,不可能真实存在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逍遥游”是心灵之游,又是幻化虚无的过程,决定了“游”离不开想象。故而,以想象为特征的“逍遥游”,自然的通向了幻境、理想的殿堂。

最后,“逍遥游”是自然之游。

庄子之道乃自然之道,由此决定了作为“体道”、“闻道”的“逍遥游”必须是自然之游。老子和庄子都没有讲“自由”一词,但是多次提到“自然”。他们的“自然”就包含着自由的涵义。如“功成身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庄子使用“自然”来反衬“人为”,如“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莫之为而常自然”(《缮性》),“无为而才自然矣”(《田子方》)。自然的境界就是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是“顺物自然”,即是“逍遥游”的虚无境界。

庄子曾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夫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句是说,如果乘着天地自然的正气,驾驭着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物质世界)以游于无穷的宇宙,他就没有什期待的了。这样的人,是至人、神人、圣人。他们不仅看透了功名,而且看透了一

切,抛弃了一切,使自己顺应于自然,无所偏执,达到“逍遥游”了。这就是庄子的真正向往的绝对自由。

三、庄子的精神世界

作为隐士,庄子一生中交友不多,而惠施则是其最好的一个。惠施学识渊博,是战国名家“合同异”派代表,庄子对他十分尊敬。但两人人生态度又有很大分歧,《至乐》中这段描述就可以看出端倪: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人且俨然侵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命乎,故止也。”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结发妻子去世,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从人伦的角度看,这是违背情理的,丧失了一个在社会生活中的人应有的基本情感,故而惠子对此极为不满。然而在庄子眼里,人之生源于自然,人之死又返于自然,相送就要嗷嗷哭泣,岂不是欠通达明理?妻子睡在天地这个大屋子里即将成为永恒,不再有痛苦和贫穷,所以得要为她庆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当人想到稍纵即逝的瞬间,他就把现实事物当作是渐趋死亡的,像所有生命的朝生暮死一样,成为生长、腐朽和再生这一周期的一部分。他承认自己是属于自然的,和自然相认同。”当庄子面对触目惊心的死亡惨状想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像白驹过隙般不可逆转奔向生命的尽头时,他以“自然之道”的价值尺度否定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价值。然而在世人眼里庄子太过冷

漠,以至于后来荀子批评他“不知人”。他真是如此无情吗,《德充符》为我们提供了答案。面对惠施的质疑,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认为人之形是“天”或“道”赋予的,人之情是由人自生的。一个人应该因任自然,保持心境或精神上恬静(“无情”),才是真正的生活。他于《大宗师》写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这几句话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学上常用到的,“相濡以沫”更是成了美好爱情的代名词。但在庄子眼里,“相濡以沫”固然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却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更需要淡泊的心境。

清人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指出:“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他可以算得上是庄子的知音了。

四、庄子的人生境界

古语曾有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但庄子对此以为不然,他宁愿做自由自在的鱼,也不愿沾染名利,尽管其毕生贫困,在穷闾陋巷中以编草鞋为生,但仍不堕其志,致力于道学的发展,并以乐观的心态追求至道,以求自身的逍遥。《庄子·山木》对庄子的洒脱有过这样的记载: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

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足见其人生的豁达和对名利的淡薄。

关于庄子的人生态度,《大宗师》还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立刻予以否定:“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当弟子们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慰他们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可见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时代,不仅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极其超然物外的洒脱,对人的生死也抱有非常达观的态度,看淡生死,把生和死当作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一笑而过。

五、总结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写到:“盖唯物之倾向,固以现实为权舆,浸润人心,久而不止。其弊果益昭,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或许,这与庄子对社会的认识有着本质的相同。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在那个时代,庄子是孤独的,庄子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的出

众,他的高度,他不愿沦为芸芸众生,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烛热与博大。这如同屈原感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一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时当权者与政客所追求的只是王霸之道,庄子很难在芸芸众生之中找到一个与之一样看透世情得窥天道的知己。或许,正因为如此,他宁可甘于孤独,超然物外,于是才有了震古烁今的庄子的超脱人生。

【参考文献】

1,(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黄兰发校点. 南华真经注疏【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

2,庄子注疏/(晋)郭象注;(唐)称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1

3,浦江清著. 浦江清文史杂文集【M】. 清华大学出版社,1901. 4,司马迁著•史记•老庄申韩列传【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6,王先谦著. 诸子集成•荀子•王霸【M】. 岳麓书社出版社,1996. 7,王夫之. 庄子解[M] . 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

8,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里仁【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9,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离娄下【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10,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梁惠王下【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11,王先谦著. 诸子集成·荀子·王霸【M】. 岳麓书社出版社,1996.

12,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述而【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13,郭象《庄子注》

14,司马迁著·史记·老庄申韩列传【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15,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5.

18,安继民,高秀昌,王守国《道家双峰——老庄思想合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19,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6.

20,鲁迅《文化偏至论》,《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1,胡文英[清]《庄子独见·庄子论略》.

22,孙通海[译] 《庄子》文白对照中华书局,2007.03.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 "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哲学的人生观 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 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 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 体系的主要特征。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 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 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就是整部《庄子》的首篇第一篇,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就是 其整个哲学所必须达至的最终的目的。所谓"清风",就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困的精神 境界,"逍遥游",即为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至一种派者而呼吸困难的无穷民主 自由的人生境界。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就是一无所待、宁静人与自然 的民主自由天地,就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就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广情怀。"蔡国庆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庄子指出人生困惑和不民主自由的原因就是是" 有所等待"和"有己"。所谓"有所等待"就是说道事物的存有和发展依赖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沦为对人的民主自由的管制和束缚;所谓"有己"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 为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矛盾。"有己"的意识并使人回去区分和强求命运、美丑、荣辱、利害,从而引发人生的困惑。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写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雕天 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箭三千里,庶几蜿蜓而上者九万里",堪称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鴳飞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荒凉。但大鹏必须低飞,不但必须存有"雕天之云"式的翅膀,还要依靠大风,"且夫水之内积也壮,则其正数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壮,则其正数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实乃今遗爱",所以 大鹏也就是有所等待的,还无法说道达至了民主自由的境界。"列子御风而行,泠然仁义也,旬存有五日而后反",称得上民主自由的人了,但还是有待于"风",还不是真正的民 主自由。至于象"举国誉之而不加力劝,举国非之而不加乌桓"的宋荣子,他"定乎内外之 分后,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无有未一棵也。"因其还 有内外之分后,也还未达至民主自由的极致。庄子指出真正的民主自由就是神思"无何存 有之乡"的"逍遥游"。"若夫乘坐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不克,圣人无名氏"。若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彻底摆脱现实的一 切束缚和管制,忘怀功名,忘怀自我,与"道"全然融为一体,雅兴自然,与宇宙同体,与 永恒同在,就能够浩瀚于无穷的领域,达至真正民主自由的境界。这正是庄子所崇尚的最 低理想境界,也即为"道"的民主自由境界。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不但"不甲壳类五谷,吸 风饮露",沉煮味增,进火不冷,而且能够"乘坐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位神 人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他身上彰显的也正是"道"的超然物外、单一制自足的精神。 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最终又就是根基于"道",并通过"道"去进行和论证的。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王文臣 【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传统精神哲学独特的奠基人,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颗永久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和无价瑰宝.。庄子人生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直接从“道”去寻找人类精神的根源,将“道”普遍地贯通于现实的人生之中,从而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目标,处处都显现出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庄子认为,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即“道”。人们只要达到对“道”的觉解和体悟,就能从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和烦恼的纠缠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达到“游”的人生最高境界。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乘道德而浮游”,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关系的制约和束缚。庄子在《庄子》一书中所要诠释的思想同样值得我们现代人去领悟。 【关键词】超脱;豁达;绝对自由

一、从“有待”达“无待”而“逍遥游”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庄子哲学思想的主线,意味深远。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可活着,曳尾于涂泥之中,也不愿意死而藏于庙堂之上。富贵不能使人全生,反而会成为人生的枷锁。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便有了绝对的自由。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总共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等。关于“逍遥游”的解释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的怅然徘徊相关。而《庄子》中的“逍遥”不是拘泥于形体的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的逍遥自得。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纯粹的心态释之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的逍遥有现在一些精神自由学说的

庄子的自然人生观研究

庄子的自然人生观研究 自然人生观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他对于人生的看法融入了自然和宇宙的哲学观念。本文将对庄子的自然人生观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内涵和应用。 一、庄子的自然观 庄子的自然观源于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庄子认为自然是一个融洽和谐的整体,万物自有其定数,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庄子用“道”来形容自然的力量和规律,他相信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平等而和谐的。 庄子的自然观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如他描绘的“蝴蝶梦”中的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在这个梦中,庄子变成了一只自由飞翔的蝴蝶,完全投身于自然的怀抱中,没有任何痛苦和拘束。这样的描述展现了庄子对个体自由和自然和谐的追求。 二、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然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他主张人们要摆脱世俗的约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体的独立。人们应该寻找到自己内在的天性,与自然合一。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的那样:“各从其类,任其自然”。 庄子的人生观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应该不追求功利,不争斗,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以无为的态度生活。他认为所有

的烦恼和苦闷都来自于人类对于外在世界的追求和欲望。只有放下欲望,顺应自然,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快乐。 三、庄子的自然人生观的意义 庄子的自然人生观对现代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在现代 社会,人们常常困扰于功利主义,追求名利成就,而忽视了自己内心 的需要和自由。庄子的自然人生观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念,追求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管理者也是有指导意义的。在现代社会,很多管理者疲于奔命,追求高效和成功,但却经常忽略了员工的需求 和心理状态。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提醒我们要放下权力和控制,更 多地关注员工的自主性和内在动力,以实现真正的管理效能。 庄子的自然人生观还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这对于环境 保护也是有启示意义的。如今,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然人生观是一个思想深邃而实用的哲学观念。 通过研究庄子的自然人生观,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对于人生、管理和环 境保护的重要启示,以期实现更加和谐、自由和快乐的人生。庄子的 自然人生观是我们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寻求内在的自由与和谐 在众多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庄子以其独特的人生哲学而闻名于世。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诗意,强调人生的内在自由与和谐。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以期从中获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庄子的生平与思想背景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他博学多才,却对仕途毫无兴趣,一生追求道德学问和心灵的自由。庄子的思想涵盖了哲学、伦理、政治等多个领域,其核心为“道”,即自然无为、返璞归真。他主张舍弃世俗的功名利禄,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二、庄子的人生哲学:无为而治,追求本真 1、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追求,让事物自然发展。他认为,人类过于干涉自然,试图控制一切,反而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因此,人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去强求,以实现内在的和谐。 2、追求本真:庄子强调回归本真,即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然。在浮

躁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容易迷失自我,陷入物欲的漩涡。庄子的人生哲学提醒我们,要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纯真的状态,以实现精神的自由。 三、庄子的人生哲学与现代社会 庄子的人生哲学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陷入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漩涡,导致精神生活匮乏,内心空虚。庄子的人生哲学提醒我们,要内心世界,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同时,他的思想也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四、结论:庄子的人生哲学的当代价值 庄子的人生哲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寻找内心自由与和谐的思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当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精神生活,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然。正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们应当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庄子的人生哲学不仅个人的精神生活,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启示我们,在追求物质进步的不应忽视人的精神需求和

论庄子“逍遥人生观”

浅谈庄子“逍遥人生观” 胡宝月4141004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摘要 庄子“逍遥人生观”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自我的特点。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不仅熔铸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而且也成为现代国人“人格建构”的基本内在蕴涵。可以说,庄子高洁旷达的人生旨趣,与逍遥的人生理想,愤世嫉俗的生活态度,虽然不能代表庄子人生哲学的全部,但至少是其人生哲学的重要表现,庄子的逍遥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现代审美价值。 关键词逍遥人生理想人格人生旨趣人文蕴涵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生智慧,它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询和追求,旨在说明人应当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以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鲜明和突出的重视人生并着落于人生的特点。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人对自身的关注,对人的生存的意义,价值的思考,对自身的尊严和权利的重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实际上,人类一直为这一问题所困扰。一方面人类为自身的生存而奋斗,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由于追求财富的愿望无限膨胀而导致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失落,从而使人之本性丧失。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皆把人生和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儒学文化认为人生境界的追求是由“天命”到“耳顺”,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过程。道学文化则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和一种审美境界,同时又有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境界的向往,禅学文化则追求超越人生的烦恼,摆脱于功名利欲相干的利害计较,以达求绝对自由圆融的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而道家的思想主张以“道”为体,“道法自然”,倡导“清净无为”,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儒学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事实和人们的共识。同时,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的庄子思想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而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自我的特点。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不仅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游戏品格,而且也成为现代国人“人格建构”的基本蕴涵。 一、庄子理想人格的负面局限 庄子理想人格的崇古意识是形成中华民族保守的主要要素。“缘督以历经”的行为准则与名哲保身导致了民族阴暗性格,而瞬时与宿命论却成为不思进取的思想渊源。 现代价值人格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表现为民族的性格;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表现为社会群体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价值取向;对于个人而言,表现为人生追求和自由塑造。而社会作为个体的统一体,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一种扭曲,分裂的人格,其对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性格的一向。塑造也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以无所羁绊的思想和意志自由昭示着人们。引发人们对个体尊严和个人意志的向往和追求。像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高歌“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能不说是对庄子理想人格的会应,另一方面,由于这种人格太崇高了,没有实现这种理想人格的现实土壤,人们又不得不委顺现实,混迹于现实,这就大大降低了理想人格的崇高,还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有人

庄子人生观解析

庄子人生观解析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人 生观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认为人生的真正境界在于与自然同归于尽。以下是对庄子人生观的解析。 庄子人生观的核心是追求自由和自在。他相信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 静和自由,而不受外界的束缚和约束。他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意 味着人应该像自由自在的游鱼一样,舒心自在地生活。庄子认为真正 的自由是超越形式和限制的,是内心的宁静和无拘无束的自由。 庄子的人生观也强调“无为而治”。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劳累和追求功利,而是顺其自然地生活。他提倡“无为”并不 是指消极面对生活,而是要让自己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随遇而安, 不做刻意的追求和抗拒。这样才能在人生中达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在 境地。 庄子人生观中的一大特点是虚无主义。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对名利、权力和社会规范的追求,追求无为而治的宁静和自在。他通过借 助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认为人生没有固定的规则和真理,一切皆 是虚幻而无常的。他的虚无主义观点不是消极的否定世界,而是超越 世俗的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庄子的人生观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 和谐,摆脱对外在物质的追求和束缚。他通过比喻和寓言的形式,借 助于蝴蝶梦、胡蝶之梦等形象,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的追求和追求内心 的自由和宁静。

总之,庄子的人生观强调追求自由、自在、宁静和自然的和谐。基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他认为人生是一种无常和虚无的存在,人应该超越名利和功利的追求,追求无为而治的宁静和自在。庄子的人生观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思考和生活方式,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启示

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启示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人生观和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惑,庄子的人生观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找到更加平和、自在的生活方式。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自然和自由。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外界 的束缚和拘束。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规范和期望所限制,感到压抑和焦虑。庄子提醒我们要放下这些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他以自然界的万物为例,指出它们都能自由自在地生长发展,没有被任何外界力量所限制。庄子认为人也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庄子的人生观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他认为人应该摆脱功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平和。庄子以自然界的水为例,指出水能自由地流淌,没有任何欲望和追求,却能滋润万物。庄子认为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放下欲望和追求,顺其自然地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成功和成就,不断努力奋斗。然而,庄子认为过度的努力和追求会带来压力和痛苦。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而不是过度干涉和控制。庄子以自然界的风为例,指出风能自由地吹过山川,没有任何目的和计划,却能给大地带来清新和活力。庄子认为人也应该像风一样,顺其自然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启示在于,我们应该追求自由自在、宁静满足的生活,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过度的追求和控制。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界的压力和期望所困扰,感到疲惫和焦虑。庄子的人生观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更加平和、自在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放下功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由。

庄子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哲学、 文化宝库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庄子提出了独特的人生哲学观点,对 人们的生活与人生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文将从庄子的人生观、 生命态度以及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庄子中的人生哲学思考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的人生观可以用“齐物论”来概括。他认为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在的平衡与和谐。他认为世界万物皆 有其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人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应该反思自己 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和内心的宁静。他强调人性本善, 人与自然应该保持真诚、自然的态度。通过舍弃功名利禄等世俗欲望,人们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与真实自我。 二、庄子的生命态度 庄子提出了一种超然于尘世之上的生命态度,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并 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和社会地位,而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他 采用了许多寓言和插话的方式,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描绘蝴蝶梦幻般的飞舞、鱼儿在水中畅游等寓言故事,告诉 人们要摆脱一切的羁绊,拥抱内心的自由,超越世俗的束缚。他主张 人应该以一种轻松自在的心态对待人生,顺应自然的变化,不为外在 的压力和困扰所束缚。

三、庄子的生活方式 庄子的生活方式与他的人生观和生命态度相一致。他主张人们应该 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世俗的桎梏。他反对“为名不顾身”的虚荣 追求,主张回归本真,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实。 庄子在他的著作中以修身养性、守持自我为生活方式,强调自我修 行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追求内在的满足和心灵的宁静, 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庄子的生活方式中,他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与外界 争斗。他认为人们应该拥抱自然变化,以宽容和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中的起落和变化。 总结: 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为我们揭示了新的人生方式和生活态度。他通 过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自我,以及顺应自然的变化等观点,引导人 们摆脱功名利禄的追逐,寻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追求真正的快乐与 幸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庄子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观

庄子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观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庄子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 贯穿了中国思想史的许多方面。庄子的哲学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中国人的人生观。 1. 庄子的哲学思考 庄子认为,人类必须离开社会和文化的束缚,追求自由和自主。他 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像儒家那样要求人类改造自然。他也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社会和政治的关注。这种自由的追求是庄子 哲学的核心。 庄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无为而治”。他认为,人们应该尽可能做 到不去干预自然过程,让万物自然生长。这个想法反对了儒家的“仁者 无敌”和法家的“法治”的观点。庄子认为,人们应该避免去干预自然的 力量,而是去适应自然的规律。 庄子还提出了“道”的思想。他认为,道是真正的实体,它超越了人 类对世界的认知。庄子的道是一个不可知的存在,因为人类无法完全 理解它。他认为,人们应该不断追求道,这是一个永恒的目标。 2. 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的人生观是基于自由和自主这样的哲学思想的。他认为,人生 不应该受限于文化传统或外部因素。相反,人们应该独立思考和选择 自己的人生道路。庄子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人们内在的追求,而 不是来自于外部的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

庄子同时也主张放松和享受生命。他认为,人们应该不断追求快乐 和乐趣,而不是拘泥于规则和道德规范。他坚信,人们应该自己选择 自己的人生哲学,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3. 庄子的影响 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思想成 为许多新兴派别的基础和灵感。例如,庄子的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中 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体系。 庄子的人生观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中国文学中,许多故事 和传说都反映了庄子的思想。例如,庄子的逍遥游被广泛看作是一种 哲学思想,通常被用作人们发现并探讨人生本质的主题。 总的来说,庄子的哲学思考和人生观有其广泛的影响。他坚信,人 们应该自由地追求他们的生命目标,而不是拘泥于文化或社会的限制。庄子的思想为中国哲学提供了深刻而独特的思考方式,并促进了中国 文化和哲学的发展。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一、庄子人生哲学与道 道是庄子哲学中最根本的范畴,他的人生哲学理论体系奠基在道这个哲学范畴之上。他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改造,对道进行重新阐发,赋予了新意。?庄子?中所阐述的道的内涵: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假设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由此可知他的道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1〕道是宇宙万物总体实在。〔2〕道是一种自然无为境界。前者是从本体论角度讲,其主要含义是:道是世界的总根源,无条件、无目的、超时空、超现实;后者是从人生论理想人格境界观上讲的。两者是统一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根底,后者是前者在人生论上的实践,是目的归宿所在,从?庄子?全书来看,庄子并不特别关心宇宙万物生成问题,引入道主要是为建构人生哲学体系打基矗本体之道是既超越又内在,表现了永恒性、整体性、无目的性和不可言说性等特点,而无目的性是道的根本特点。道作为表征与儒家有为原那么相对立的价值原那么出现,在庄子那里开出了一个与儒家仁道有为境界既相对立又相补充的自然无为境界。填补了儒家哲学留下的精神空间。他对这个内在超越的本体之道的追求表达着一种价值理想:自然主义无为境界。作为本体论意义的道,他将个体存在和永恒的宇宙自然实在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人在自然中被赋予超越和永恒的意义,使人从精神上得到了一种本原性的依托、慰藉和保证,因此,道的本体论意义正是为人的个体存在提供了一个终极性的价值目标,是一个终极性的存在,它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可见,他的本体论为人生论提供了前提根底,本体论最终走向人生论。 二、庄子人生哲学的人生理想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庄子大师”。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独特而深刻,他的哲学思想融汇了自然观、人性观和生活智慧,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解析他对于生命、自然、自由和快乐的思考与观点。 一、心性自由——达到自由的境界 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内心的自由。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自由,摆脱繁杂的物欲纷扰,放下外界的压力和负担,保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庄子用“逍遥游”来形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认为人应该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心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心性应当与天地自然相通。只有认清自己的本性,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自然和谐——顺应自然的法则 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认为人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他认为人生不应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放下攀比之心,真正融入大自然之中。 庄子对自然界的观察启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他观察到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成熟、消亡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生命也有着相似的

规律。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命运。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不可逆转的规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享受人生的美好。 三、自由心境——争取内在的自由 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争取内在的自由,他认为人应该摆脱物欲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在他看来,世俗的欲望只会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追逐中,而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 庄子主张心境的自由,他认为只有摆脱对外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他对生活的态度,提倡人们要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摆脱束缚,畅游人生。 四、快乐追求——在逍遥自在中寻找快乐 庄子的人生哲学认为快乐是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他主张人们要在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中寻找快乐,而不是通过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来获得满足。 庄子认为外在的欲望追求只会让人陷入无穷的追逐和焦虑中,而真正的快乐源于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他认为人应该摆脱功利的心态,重视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综上所述,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一种追求自由、亲近自然、寻找快乐的生活态度。他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顺应自然的规律,摆脱功利的心态,以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他的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有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 哲学家们说:“哲学是智慧的碰撞。”庄子这种具有大智慧的人无疑具有很高的哲学境界。而他又把自己这种崇高的哲学境界融入到自己的人生观中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我认为庄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似乎都是矛盾的。他有冷漠的一面,看透一切,明晰一切;对名利,对是非淡薄。他又有热血沸腾的一面,用辛辣、犀利的寓言对统治者和为富不仁的人进行冷嘲热讽。 “如果能把孔子称为圣人,那么就应该把庄子成为神人。”他的“神”体现在,庄子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他顺应自然,尊重万物的变化;他坚持人的本性,尊重人的自然属性,追求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他有着宁静、平和的心态,在名利和贪欲面前,他不屑一顾。 吴文英在《庄子略见》中曾经这样评价过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可以说,庄子在人生观上体现的美,是美的让人无所适从的。就像他在著作中写到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庄子就像他所谓的天地一样,虽然低调、淡泊,但又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他的这种魅力就体现在他“矛盾”的人生观中。 庄子他富有哲学意味的人生观中总体包含着以下主要四个方面:他所追求的自由的人生体现在:顺应自然、崇尚自由,他在追求的自律的人生体现在:坚持人的本性、淡泊名利、抵制贪欲。

一、顺应自然 哲学中讲的人类的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庄子的与众不同在于,其一生中只有对自然的认识,而没有对自然的改造。庄子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对自然对人类自身的洞察和独到见解。 鲍鹏山曾这样评价庄子说:“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独自远远的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去,直走到江湖的迷茫中去了,让我们只有对着他消逝的方向发呆。他的著作中却是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一派自然的天籁。” 这便是庄子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使自己的身心都融入到自然中去。不顾世人的眼光和世俗的法则。 在《庄子。齐物论》中写道: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放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故曰:莫若以明。 这一段的意思是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从他物方面来看就看不到这方面,从自己这方面来了解就知道了。所以说:彼产生于此,此依存于彼。这就是彼此相生相存的道理。虽然是这样,但生的同时就出现死,死的同时就出现生;正确的同时就出现错,错误的同时就出现正确;正确的就任它正确,错的就任它错,正确的错的都不计较。因此,圣人不是通过是非之途,而只是客观地反映自然之道,也就是这个道理。“此”就是“彼”,“彼”也就是“此”,彼有彼的是非,此有此的是非。果真有彼此的区别吗?果真没有彼此的区别吗?消除彼此的相互对立,就是道的关键。得到了道的关键,就像抓住了环的中间,就可以应付无穷的变化。“是”的变化是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明净的心态去观察

浅谈老庄哲学的人生观

浅谈老庄哲学的人生观 作者:陈永琪 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21期 【摘要】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并将他们的哲学思想称为老庄哲学。老庄哲学围绕“道”这一核心理念,向世人诠释人生智慧,表达人生态度。有人说:“读老庄,就是读人生,就是读人生哲学。穿过历史的长河,感受风云的变幻,我们至今仍然能够在道家诸多著作中品味老庄哲学所构建出来的人生观。 【关键词】老子;庄子;人生智慧;人生态度 1.老子的人生观 1.1老子与《道德经》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诞生出不少英雄豪杰,其中老子无疑是最具智慧,也最具神秘性的一位智者。古往今来,有过很多史学专家对于他的生平和事迹做过不少推测。其中司马迁的《史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有过这样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的官吏,博学多才。据史料记载,孔子一生有过4位师父,老子就是其中一位。孔子和老子之间有一个小故事,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见孔子不远千里而来,很高兴,跟孔子彻夜长谈,之后带他拜访大夫苌弘。并在临行前赠送孔子一段话:“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都已经不在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并且君子生逢其时的话,就会驾车做官,生不逢时的话,就犹如无根之花一样随风飘摇,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如果把货物藏起来的话,就像什么东西都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人格,但容貌看起来就像愚钝的人。去掉您的骄气和多欲,还有神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来说没有好处。我能说得也只有这些了。”之后,就如老子所预料的一样,孔子处处碰壁,孔子不经感叹老子有着像龙一样纵横三界的洞察力。 虽然老子有着非凡的智慧,但是老子在世期间是怀才不遇的,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不安的,各国之间都在土地兼并,战争四起,人民心系统一,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比起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显然讲究专制法治的法家思想更容易被各国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们所接受。道家思想更像是块璞玉,静待着被人赏识的一天。在老子去世几百年之后,道家思想逐渐被后世的几代君主重视,道家思想得以发展,并成立了教派。老子得到了尊崇,被推上了神坛。老子是位千古奇人,他留给后世的唯一一部著作——《道德经》,也是一部千古奇书。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成为了除《圣经》外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五千字,却折射出了影响人一生的人生哲学。《道德经》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无数代人在人生中前行的路。很多人在初读道德经时,会觉得道德经读起来容易,理解起来很难。但是

庄子人生观的表现形式与现实意义

庄子人生观的表现形式与现实意义 1 庄子人生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庄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不同文化也开始融合。作为最高王权象征的周朝王室开始衰落,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幌子,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导致战争频繁,造成大量民众的伤亡。各诸侯国在争霸同时,横征暴敛,滥施刑罚作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最高原则的周礼也逐渐崩溃。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变革之间的激烈冲突,持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不断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世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都在社会变革中不断变化。 2 庄子面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庄子通过自身人生经历的体验和思考,努力探寻着人生苦难的本质原因。他认为人生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身贪婪的欲望和人生的各种界限的制约。因此,庄子想极力去挣脱一切外物的束缚,追求精神上完全自由的人生。 2.1 自然的生与死 人既然有生,就会有死,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摆脱宿命。面对生与死的困惑,庄子从生命的产生和死亡这两个方面来思考,他认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的人,生命都是以"气";的形式存在于自然,气聚则有生命,气散则意味死亡,生与死始终是相伴相生的,死亡则是新生的开始。人的生与死都是自然之道,是自然赋予了我们身体和生命,让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有所寄托,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统一的,并不存在生与死的界限。在庄子眼里,生与死并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人们应该用相同的态度来对待生与死,应该摆脱生与死给带我们的悲痛和恐惧。 2.2 现实的命运与时运 在庄子的人生观里,他认为人的一生必然会受到各种现实的制约,这种制约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命运。不论是生与死,还是穷贫与腾达都是世间事物的正常变化,也包含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既然人无法摆脱的命运的束缚也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那么人的生死变化也就是不可避免。另一个是时运。人们所生活的社会,制约和限制着人自身本性的发挥,也是构成人生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之道没有起点和终点,而世间万物却有着生与死的变化,自然的法则在不断变化着,没有固定不变的态势,是不足于依赖的3]. 面对社会现实社会中命运和时运的限制,庄子认为,人们必须听命于自然的命运和时运。人们必须遵循着自然规律,时刻保持着内心的平静,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做到安心于时运,做到宠辱不惊,才能挣脱思想的枷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3 自身的人心与物欲 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本真之心,但由于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们便逐渐有了一己之私、一己之情、一己之成见,这些私心一旦形成于心中,便牢不可破,难以根除。人

浅谈庄子的超脱人生

浅谈庄子的超脱人生 浅谈庄子的超脱人生浅谈庄子的超脱人生浅谈庄子的超脱人生精品源自语文科 【论文关键词】超脱;豁达;绝对自由;情感 【论文摘要】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庄子就是其中之一。庄子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的人生境界 古语曾有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但庄子对此不以为然,他宁愿做自由自在的鱼,也不愿沾染名利,尽管其毕生贫困,在穷闾陋巷中以编草鞋为生,但仍不堕其志,致力于道学的发展,并以乐观的心态追求至道,以求自身的逍遥。《庄子·山木》对庄子的洒脱有过这样的记载: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足见其人生的豁达和对名利的淡薄。 关于庄子的人生态度,《大宗师》还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立刻予以否定:“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当弟子们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慰他们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可见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时代,不仅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极其超然物外的洒脱,对人的生死也抱有非常达观的态度,看淡生死,把生和死当作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一笑而过。 二、对绝对自由的向往

浅析庄子人生哲学

浅析庄子人生哲学 浅析庄子人生哲学 摘要: 庄子的人生哲学世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其中对精神自由的探讨是其人生哲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本文在探究庄子人生哲学的社会现实成因以及认识论成因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研究了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与最终归宿——精神自由。并结合当今社会现实生活,辩证分析了庄子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与不足。倡导对庄子的人生哲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寻求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意义。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精神自由 一、庄子人生哲学简介及成因 (一)庄子人生哲学简介 《庄子》中记述过一个有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曾经梦到自己化成了一只蝴蝶,飞得很快活;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还是庄周,恍惚迷离间,就有点分不清是自己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自己了。这个故事体现了一种物我不分的化境,一种忽视外在,重视精神生活的人生态度。这种半梦半醒的状态,是人和世界发生关系的瞬间,其自我意识似乎尚未从世界客观存在的意识中分离出来。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庄子所推崇的便是人类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先天状态,一种主张顺应自然、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在对待人生问题上,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哲人先贤为我们留下了不可胜数的精神财富,而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的哲学篇章以及绚烂夺目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引起了无数文人学者的共鸣。 (二)社会现实成因 人生哲学是建立在对人和人类社会认识的基础上的,要想更好地认识庄子的人生哲学,首先我们就要充分了解认识庄子的生平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出生在风云多变、战乱不断的

战国中期。他社会地位低下,至多当过管理漆园树的小吏。这一职位使他既有机会了解社会上层的黑暗,又有机会与下层劳动者和睦相处,他的深厚的的文学素养大概也是这一时期打下的基础。庄子到了晚年生活更加窘迫,有时得靠打草鞋为生,有时还得去借贷。 对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深刻体悟与其自身开放旷达的心灵都使庄子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对残暴无道的国君也无比鄙视,却对各种劳动者和贫困的残疾者流露出同情和赞颂之意。在当时战乱纷飞、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下,庄子,作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对社会现实的厌恶之情正是小生产者对统治阶级的绝望与痛恨之心,而他对社会现实的逃避则正体现了小生产者无力与现实抗争的反应。庄子顺着在大动乱时代人们所受的像桎梏、倒悬一样的痛苦中,要求得到自由解放,而这种自由解放不可能求之于现世,也不能如宗教家的廉价的构想一样,求之于上天、未来,而只能求之于自己的心——心的作用、状态,庄子即称之为精神——既是在自己的精神中求得自由解放。 (三)认识论成因 在认识论上,庄子继承了老子以“道”为世界本源的基本思想,但老子哲学的基本着眼点是欲取先予、无为而无不为,还不想超脱现实,而庄子哲学的着眼 点确是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完全摆脱现实。追求超现实的精神自由,这是庄子哲学的突出特色。 庄子的心灵是开放的,在这一点上胜过老子。但茫茫环宇又使之觉得人类十分渺小。体现在认识论上就是相对主义。他不仅认为人的认识对象是相对的,而且认为人的认识能力也是相对的,因此他常常通过寓言故事来说明是非标准的不确定性。如《齐物论》以反问的口吻说,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得腰痛病,泥鳅也这样吗?人爬到高处会感到胆怯,猿猴也这样吗?这些问题的提出时意味深长的,所反映的却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方法与立场。庄子在当时提出这些问题不是没有原因的。当时,儒家与墨家认为他们所拥护的仁义理智、尚贤尚同是绝对真理。庄子的目的是为了破除这种独断性的认识方法与真理

庄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庄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庄子的思想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庄子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庄子看破功名利禄,面对成功与失败都以淡然的态度接受,对待生死更是有自己的看法。 一、庄子人生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研究庄子的人生观之前,有必要对其生活的时代进行分析。庄子人生观的产生深受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影响,所以他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年代是诸侯,思想

处于的时代。 各诸侯国为争夺自己的霸主地位,到处开展战争争夺土地,造成普通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作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周礼,也在逐渐的,瓦解。这体现了当时的传统思想观念已经与当时的社会实际不相符合了。旧的统治思想开始瓦解,但是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形成。于是就出现了的景象,各个思想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庄子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思想,他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羁绊的自由。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独特的。 不同的时代背景,将会影响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对待庄子的思想,首先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且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对庄子的思想进行重新的解读。所以一定要了解庄子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混乱,社会比较动荡,老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使庄子的人生观为了解救人们超越现实的困苦,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 庄子的人生观论文篇一 摘要:庄子的哲学对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追溯根源,庄子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在长期的战乱中,促使庄子对人、社会及整个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人生观、人生境界、及其为达到他所要求的境界的方法的思考,本文试述了庄子关于人生的一些看法,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超脱;淡泊;自然;自由;绝对自由;情感 一、庄子关于人生境界理论 总的来说,庄子把淡泊、超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威王时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宁愿地清贫中快乐自由的过自己的生活,也不愿为官职所束缚自己。 庄子不仅对物质、名誉有着超然的态度,而且他把人的生老病死也同样看作一个非常自然过程。

在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学生们想将他厚葬,庄子知道后说:“吾以天 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吾葬具岂不备邪?何 以如此”。 庄子把人的生老病死,也看作是必然的过程。 人的出生、衰老、死去都是自然规律,不纠缠在之中,并由此得到对 生死的超脱。 这种淡泊、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折射出庄子的人生观,人生哲学,他关于“人生的境界”的思考。 顺应、合乎自然,即“道”。 这个“道”也即是庄子眼中的自然而然、合乎规律。 争名夺利、胡作非为、任意妄为的人生是违背自然的,企图超越生死,长生不死,更是违背自然的事情。 不难推导出庄子的“自然”与他的“道”在逻辑上是统一的。 万物出自于“道”。 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皆一 万物都是由道与配,受道的制约。 进而庄子认为身为万物之中的人也是“道”的显现。 由此消除了人与万物的差异。 庄子在他的“齐物我”基础上,做到了对人生死的超越,无论是人生 还是人死,都不过是“道”的表现,或说是“道”的现象的变化,本质上,“道”是不变的,人生是在万物之中,人死又归于万物,其实并无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