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肥市交通出行问题调研报告(优选.)

合肥市交通出行问题调研报告(优选.)

合肥市交通出行问题调研报告(优选.)
合肥市交通出行问题调研报告(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合肥市交通出行问题的调查报告

学校:安徽建筑大学

班级:

组员:

目录

一、前言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调查的方法

-调查的对象

三、合肥市居民交通出行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

-调查问题分析

四、解决对策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发展不同形式公共交通

五、附录:问卷调查表及问卷结果统计

前言

近几年来,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交通矛盾日益尖锐。作为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重要依

据,居民出行调查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了。本文是根据调查,对合肥市中心区居民交通出行的有关特征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合肥市城市交通发展的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因此,本次报告通过对合肥市中心区居民出行特征的统计和分析,掌握城市交通需求总量、主要交通发生源和吸引源、出行的时空分布、交通方式分布等,关注合肥市当今城市发展现状,了解合肥市交通状况,为维护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秩序和城市整体形象提出参考性意见。研究掌握城市交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合肥居民快速、安全、经济、舒适出行需求的参考性意见。

(二)调查的方法

在整个调查的过程中,通过现场勘查、问卷调查、访谈询问等一系列调研方式对城市居民出行的各个方面信息进行收集。

(三)调查的对象

十字路口交通协管员、交警、私家车司机、摩的司机、的士司机、街头行人、小区邻居等

二、合肥市居民交通出行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为50。

对合肥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调查中,选择公交车的受访者最多,占48%;选择私家车的受访者占26%;选择出租车的受访者占8%;选择摩托车的受访者占2%;选择非机动车的受访者占16%。

在问及认为当前市区交通存在哪些问题时,市民集中反映了三个问题:一是道路拥堵,认同率为68%。人们普遍反映,拥堵的时间段、路段比过去明显增多。二是停车难,认同率为63%。无论是街道,还是小区,停车难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三是秩序混乱,认同率为56%。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比较突出。

当问及合肥某些路段出现堵车现象的原因时,62%的受访市民认为是上下班时间集中造成的,所占比例最高;54%的受访市民认为是车辆过多造成的;51%的受访市民认为是由于司机、行人遵守交规意识不强而造成的;50%的受访市民认为是由于道路施工围挡多造成的;32%的受访市民认为是道路规划不合理所造成的。

应当注意到的是合肥市的电动车的增加,它的出行随意性大,基本上等同于自行车,但是电动车的行驶速度却很快,往往会影响到交通的正常持续。目前对电动车的使用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及规范,但其对交通的负面影响在合肥中心区已经体现出来。

(二)调查问题分析

大部分的市民反映上下班时间集中、车辆过多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老城区,希望政府能够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这一问题,如错峰上下班、加强交通疏导等。另外,“司机和行人的交规意识不强”也值得关注,司机开车时抢道、行驶于高架路上时随意变道、行人过马路时不按照交通灯的指示等现象不仅给司机行车带来困扰,也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除此以外,还有部分市民认为有些路段信号灯指示不合理以及交警对车辆的疏导不力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

三、解决对策

(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公交优先”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由法国巴黎最先提出的,其后很快在欧美发达国家得以推行。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这种高效利用通道资源的交通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对于合肥要解决交通问题,首先要树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思想。

“公交优先”即公共交通优先,是指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中,把公共交通的建设、管理放在优先的位置上,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使其能以畅通的道路、良好的车况、纵横密集的线网站点,为公众出行提供更多、更好、更快的服务。

优先发展合肥的公共交通是至关重要的,公交的正常营运,直接影响着合肥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有序运转,直接影响着合肥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方向、用地布局紧密相关。城市人口密度大,节约土地和能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而对于城市中心区更是如此。合肥的中心区已经饱和,新建道路或高架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公共交通人均占用道路面积小、污染指标低、能耗小。是运量大、集约化经营的交通模式,也是对道路公共资源高效利用的交通方式。只有发展公共交通才是解决合肥中心区交通问题的唯一途径。使“公交优先”真正做到规划优先,建设优先,政策优先,从而解决合肥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二)发展不同形式公共交通

合肥目前的公共交通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出租车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作用比较小,而公交车又有速度较慢,直达性不强等缺点,所以公交交通方式对于合肥居民的出行吸引力比较有限,所以如何发展不同形式公共交通是改善合肥中心区交通情况的重要一方面。

公共汽车——公共汽车虽然有速度较慢,直达性不强的缺点,但是也有具有开辟线路简便、分布网广、运载量较大的优点。合肥目前对于公共汽车的发展主要是要完善合肥的公交车专用道,防止专用道被侵占,完善整个城市的公交系统,增强公交直达性,提高公共汽车的服务质量。尤其在中心区,努力使电动车这一部分出行方式转化为公共汽车。

地铁——轻轨电车系统,以其高效快捷、无污染、无噪声而得到迅速发展。它可在高架线路上行驶,当然也可转入地下,最适应于中小城市和大城市补充地铁的公共交通网。从前部分数据分析已经看出,合肥的居民远距离出行时公共汽车无法满足要求,所以发展轻轨电车对合肥公共交通发展十分重要。目前合肥正在建设轻轨电车系统,但想建设完整的城市轻轨系统,合肥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城市公共自行车——城市是一个高能耗的特殊地区,每天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城市的环境问题也是最突出最重要的。现在全世界提倡低碳生活,鼓励人们使用绿色交通工具,自行车必然成为人们的首选。在城市中,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有一部分交通是不规律性的、短距离的。合肥也是如此,如果在合肥设置公共自行车租借网点,那么对于方便出行,降低碳排放,缓解合肥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附录:问卷调查表及问卷结果统计

关于合肥市交通状况的调查问卷

调查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日期:________________ 问卷编号:__ _

尊敬的市民:

您好!我们是安徽建筑大学的学生。为了了解合肥市交通的状况,开展此问卷调查。我们将会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形成真实反映调查情况的报告。感谢您的配合!

1.您平时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是什么?

A.公交车

B.出租车

C.私家车

D.摩托车 R.自行车

F.步行

G.其他(请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认为目前合肥市的交通状况: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不太好

E.很不好

F.非常糟糕

G.不清楚

3、您认为目前合肥市的交通状况和以前比:

A.有改善的趋势

B.有恶劣的趋势

C.差不多

D.不清楚

4、请选择您最关注的交通问题热点(可多选):

A.公交月票问题

B.改善公交系统问题

C.私家车养路费、停车等问题

D.《交通安全法》的完善问题

E.出租车管理问题

F.自行车丢失问题

G.其它(请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认为造成合肥市当前交通问题的原因有(可多选):

A.交通拥堵

B.高峰时段人员流量过大

C.公交系统不完善

D.交通事故频繁

E.有关部门对交通问题缺乏管理

F.道路施工围挡多

G.无照非法,摩的车猖獗

H.电瓶车肆意行驶

I.其它(请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您认为目前合肥交通存在的问题都有哪些(可多选)

A.机动车增长过快

B.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C.交通规划与布局不合理

D.停车车位难以寻找

E交通管理与执法不到位

F.行人/非机动车不遵守交通法规

G.机动车驾驶员交通安全与交通道德修养不够,无良好行车风尚

H.其它(请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态度如何

3.A.很反感,主张严惩不惜

B.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

C.无车通行时自己也会闯红灯,不走人行道

D.自己不会违反,同时也劝告他人

E.其它

8、你认为合肥市交通安全宣传的重点对象是

A机动车辆驾驶人B学生

C农民 D外来务工人员

E居民 F其它

9、改善合肥市交通,您认为最应该做到下列哪几点

A支持环保,提倡自行车B对小商小贩进行整

C加大对交通违规的惩罚力度 D提高交管部门的管理水平E合理规划,建设一定量的停车场F政府加大道路设施的建设

G提高市民交通意识 H.大力发展公共汽车、的士等公共交通

I.其他

11、您认为合肥市公交车设置有不合理吗?()A不合理:①车太旧,存在安全隐患②车辆班次太少,等车时间太长

③司机素质不高④站台与站台之间太近

⑤晚班车太少⑥可选择度不高,选择单一

B.合理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祝您身体健康、一切顺利、天天好心情!

结果统计:

参考文献:

[1]杨新苗.王炜.马文腾.基于GIS的公交乘客出行路径选择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2000

[2]马昌喜.马永红.公交车辆合理配置的模糊随机机会约束规划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8

[3]陆振波王雁晖. 基于宜兴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客运交通发展对策研究[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8

[4]凯文.林奇.城市形态[ M].华夏出版社,2001

[5]百度百科.网络编辑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5日 前言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

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统一规范全市产业扶持政策资金投入、运作和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总体要求 (一)我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自主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五大”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均遵循本规定。 (二)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应按照“由事后为主向事中事前介入为主转变、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由无偿使用为主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由直补企业为主向创造外部环境为主转变”的思路,实现“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 (三)产业扶持政策资金以当年财政实际安排数为准,实行总量控制。 (四)坚持政策传承和政策创新相结合、市场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给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原则,使产业扶持政策更好地适应我市产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 (五)实行市和县(市)区、开发区政策联动。市收缩战线,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县(市)区、开发区“跟进补充”,

与市扶持政策衔接配套、捆绑投入,发挥全市产业扶持政策整体推进效应。 (六)市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要依据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状况,每年对“五大”产业扶持政策分别提出动态调整意见。 (七)有偿方式投入收回的资金,作为下年度安排产业扶持政策资金来源之一。 第三条风险控制 (一)建立风险容忍机制,对采取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等有偿方式投入的资金,允许存在一定比例无法收回和偿还的情况。 (二)建立风险补偿与预警机制,降低风险投资成本,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保证财政有偿资金良性运转。 第四条管理职责 (一)市财政局负责设计政策总体框架,明确扶持方式和政策资金总量,负责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二)市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为产业政策制定、执行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根据本规定,提出专项资金的投入重点,拟定具体政策条款和实施细则,并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确保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最大效益。 (三)市审计局应强化审计监督,确保政策资金安全。 (四)对违规制定和执行政策,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问责。

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规划

引言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全面反思自己的发展历程,对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重新认识,从而总结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思想。 本世纪以来,伴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及这一切伴生着的是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严重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阻碍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此,人类被迫重新审视和反省自己走过的历程,于是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 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只是谋求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是谋求经济发展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 合肥及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还有相当差距,要尽快缩短差距,合肥绝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合肥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合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未使环境污染继续恶化,并且局部地区环境质量还有所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合肥在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

的问题,如人口的数量、素质问题,能源结构及其利用率问题,水质、大气污染等问题。这些现实而严峻的问题要求合肥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合肥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实力上,同时体现在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上。改革开放的及时俱进,以及我国加入等大环境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致使合肥不仅要和国内的城市展开竞争及合作,同时也将和国外的一些城市发生竞争及合作。这也要求合肥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以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章合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 1.1 合肥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 1.1.1 合肥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条件 建国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合肥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从而为合肥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经济领域,一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九五”时期及至“十五”初期,合肥市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从1992年到1997年,年均增长达到19.1%。2001年,合肥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由21位提升到18位。

《合肥市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2020)》解读

《合肥市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2020)》解读 公共区域4G网络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电子证照库、构建便民服务“一张网”……日前,《合肥市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2020)》(以下简称《行动纲要》)已获市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到2020年,我市将建成市级大数据交易平台并投入运行,全面完成政府数据资产运营平台、公共基础大数据平台、宏观经济大数据监测示范平台及一批社会治理专项大数据平台。建成1个省级大数据产业基地和5个市级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 大数据“三项行动”全面启动 大数据“三项行动”将全面启动,即“攻坚行动”,突破信息孤岛;实施“云端行动”,打造数据中心;实施“强基行动”,统筹设施建设。其中,我市将组建市级大数据平台,建设市级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公共服务云平台,并依托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国家重大工程,在合肥建设地面信息港。同时,结合创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加快推进合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实现公共区域4G网络和无线网络全覆盖,落实网络提速降费。 大数据将广泛应用于经济监测、市场监管、权力监督、行政服务等诸多领域。《行动纲要》明确,启动建设宏观经济监测示范平台,建立市场经济参与主体的信用代码库。依托大数据实现政府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透明化管理,促进依法行政和简政放权。构建党风廉政建设人才库、信息库和制度库,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纪检监察机关发现问题、查找证据、适时预警、精准打击的能力,促进正风反腐走入“快车道”。在行政服务上,将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动项目审批集中受理、同步审查和透明公开,帮助政府及时掌握各部门的审批时间、进度及质量,有效甄别审批迟滞环节。此外,医疗健康、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交通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也将出现大数据的身影。 推行群众办事证件电子化 大数据将为政务服务插上“互联网+”翅膀。根据《行动纲要》,未来,将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一号”申请是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标识,建成电子证照库,建立居民电子证照目录,推行群众办事相关证件、证照、证明等电子化。 “一窗”受理则是结合智慧社区建设,制定规范统一的基层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实施合肥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二期工程,拓展整合部门数据。推动网上网下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拓展自助服务、社区代办、邮政快递等服务领域。 “一网”通办,即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标识,运用身份证认证、手机绑定认证、人脸识别等多种方式,实现政务大厅、政府网站、移动客户端、自助终

合肥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合肥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招商引资工程,加大合肥工业园区建设的力度和进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权责结合”的原则,建设合肥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根据城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合肥市已编制规划并经批准的工业 园区。工业园区包括蜀山区、瑶海区、庐阳区、包河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工业产业园区。 第三条本标准所称的市政基础设施含道路、供水、污水、雨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卫、消防、公共交通和绿地等设施。 第二章规划要求和建设目标 第四条工业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建设,须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各园区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141”战略发展规划和各类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要求编制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 规划,明确园区内各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总量、建设时序等要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为:与园区产业开发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协调,与整个园区

建设同步,保证入园企业项目建设前各类市政基础设施设置建设到位。 第三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第五条工业园区道路建设标准 (一)、工业园区规划道路系统宜采用“方格网状”路网结构。规划道路按等级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快速路红线控制宽度60—80米,双向八到十车道,主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45—60米,双向六到八车道;次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30—40米,双向四到六车道,支路18米—24米,双向二到四车道。园区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控制和建设。 (二)、工业园区道路用地占园区总用地比例10—18%。 (三)、地块机动车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规划确定的园区道路交叉口,沿道路红线转角切点位置向主干道方向延伸80米范围,向次干道方向延伸50米范围,其他道路延伸30米范围及立交路口向连接道方向延伸200米范围内,严禁开设机动车左转方向出入口。具体见《工业园机动车禁止开口路段最小距离控制一览表》。 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距离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及立交桥匝道入口应大于50米,距离交叉口应大于80米。 表1 工业园机动车禁止开口路段最小距离控制一览表(米)

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合肥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合肥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等高对接,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突破口。“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提升,技术储备实现提档升级,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实现20.5%和21.9%的较高增长率。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2788.8亿元和69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二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推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达29.9%。新型显示、机器人等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是成为区域竞争的新标杆。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15000件、3300件。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启动建设。成立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两化深入融合,提升信息消费供给水平,有效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的供给。积极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带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增长,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发展机遇

2016年合肥市大项目招商引资政策导则

2016年合肥市大项目招商引资政策导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强化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规范政策引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本导则适用于2016年新引进(含2015年下半年新引进并在2016年上半年实质性开工或投入运营)的外来投资工业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大项目和农业大项目。 第三条本导则所称工业大项目是指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语音技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住宅产业化、电子信息、重大车辆装备、太阳能光伏、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符合下列条件且实质性开工的项目。 (一)四大开发区。 1.投资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单个工业项目。 2.主导项目总投资在5亿元以上且产业链上多个配套项目投资总

额合计达15亿元以上的,视为一个工业大项目。 (二)四城区。 1.投资总额在3亿元以上的单个工业项目。 2.主导项目总投资在2亿元以上且入驻标准化厂房的多个项目投资总额合计达5亿元以上的,视为一个工业大项目。 (三)五县(市)。 1.投资总额在5亿元以上的单个工业项目。 2.主导项目总投资在3亿元以上且产业链上多个配套项目投资总额合计达8亿元以上的,视为一个工业大项目。 3.主导项目总投资在3亿元以上且入驻标准化厂房的多个项目投资总额合计达8亿元以上的,视为一个工业大项目。 (四)现有存量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或扩产新增的投资总额达到上述标准的,可视为新引进工业大项目。 第四条本导则所称现代服务业大项目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且实质性开工或正式投入运营的生产性服务业大项目和生活性服务业大项

目。 (一)生产性服务业大项目主要包括特色楼宇、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航空航运、服务外包、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集聚区等12类项目。 1.特色楼宇大项目是指2011年以后开工建设或转型升级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在4万平方米以上,同业态(限生产性服务业)及关联企业营业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60%;当年或上一年度财力贡献达到1亿元以上的楼宇项目。 2.现代物流大项目是指由投资总额在5亿元以上,具备信息服务、展示交易、运输配送等功能的物流项目,以及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连锁配送中心等。 3.金融服务大项目是指营运资本或实缴注册资本在5亿元以上的银行类、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投资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以及实际管理基金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基金管理机构等项目。 4.总部经济大项目是指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且在合肥市外全资或控股的分支机构不少于3个(房地产企业除外)的世界500强、商务部认定或备案的跨国公司、中国企业500强或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及省内企业100强(在肥企业除外)、中央企业,注册成立的具有独

合肥市发展规划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 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包括: (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 (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 (3)三级城镇:主要是各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长临河、高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等10个城镇,人口规模为2—10万人; (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 3、空间分区管制

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市域铁路系统 规划形成六条线(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汉蓉铁路),衔接七个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芜湖、九江、西安、武汉),具有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高铁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和以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的枢纽格局。 (2)市域公路系统 市域对外公路主要由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组成,形成“一环十射”的对外公路网络骨架。 在市域内规划形成“双墩—元疃—桥头集—长临河,丰乐—柿树岗—山南—官亭—高刘—吴山”的市级公路环路,促进市域各经济区及各旅游区之间的横向交通联系。 (3)航空港 在肥西县高刘镇建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搬迁骆岗机场。 (4)水运及港口 在南淝河下游段规划集装箱码头。在店埠河合裕路南侧和派河合安高速路西侧规划综合货运港。在巢湖沿岸规划建设旅游客运码头。在滨湖新区规划设立一处水上搜救中心。 (5)物流园区规划 合肥市物流基础设施采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货运站”分层次总体布局,建成“4园区、4中心”。建设东部、西南部、北部和西部(空港)四大物流园区;设立工业、建材、农业、高科技物流中心;搭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商贸物流三大平台。 5、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 2020年中心城区和市域重点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在满足中心城区供水的前提下向周边乡镇供水。规划2020年三县供水能力达到97万m3/日。

关于印发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实施细则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合政办〔2009〕12号 关于印发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 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实施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 措施(试行)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合政〔2008〕135号,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对象为注册在合肥地区,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资格、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企(事)业法人。 第三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方便企业、简化办理程序的原则,实行公开申报、窗口受理、媒体公示、阳光操作。 第四条成立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复审小组(以下简称复审小组),由市创新办牵头,市财政局、发改委、科技局、经委、监察局等有关部门组成。复审小组负责审核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有关事项。市财政局、创新办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年度计划安排意见,报市政府批准。 第五条建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和监督体系。负责实施本细则的市直各责任部门要加强管理,密切配合,加快审核审批进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第二章分则 第六条《政策措施》第1条项目资助。 (一)申报时间:每年3月10-30日。 (二)申报材料:年度申报指南规定的相关材料。 (三)办理程序: 1.市科技局、经委每年年初根据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年度计划,分别编制全市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电子信息、软件、新材料、节能环保、公共安全)和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汽车、家电制造)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复审小组审核、发布; 2.企业申报,市行政服务中心政策兑现窗口(以下简称窗口)受理; 3.市科技局、经委提出评审方案,报复审小组审核后分别组织评审; 4.评审结果经复审小组审核、公示,报市政府批准; 5.市科技局、经委分别与项目单位签订合同。 第七条《政策措施》第1条国家拨款配套。 (一)配套范围:全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中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拨款支持的项目。 (二)申报时间:每年6月1日—10日,11月1日—10日。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通 知 【法规类别】化工科技物资管理 【发文字号】合政[2006]1号 【发布部门】合肥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6.02.22 【实施日期】2006.01.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修改依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完善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失效] 【失效依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失效]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合政〔2006〕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 为贯彻落实《关于优先加快工业发展的行动纲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合肥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根据合肥实际,制定如下政策。 一、设立“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 1.设立“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实行总量控制和预算管理。 2.在本市区域内注册、生产的工业企业,不分所有制以及隶属关系,均属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二、鼓励投资工业项目 3.建立《合肥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凡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目录、属国家支持、省“861”计划、市“1346”行动计划和市重点的工业项目,均可列入《合肥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 4.列入《合肥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均可申请项目前期费用补助,每个项目前期费用补助最多可达200万元。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给予全额补助;投资额在3000万元---1亿元(含3000万元)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70%给予补助;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50%给予补助。 项目前期费用是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报告和相关论证的费用。 5.列入《合肥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属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引进外来资金购置设备的,按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的6%在年终一次性给予补助,每个项目补助期不超过3年。 企业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在建设期内,按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30-100%的贴息。单个项目贴息最长期限为3年。 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企业购置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专用设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申报办法》(合经信法规〔2011〕217号)

关于印发《〈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申报办法》的通 知 发布时间:2011.07.20 来源: 合经信法规[2011]21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为贯彻落实《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合政〔2011〕51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激励引导作用,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将《〈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申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申报办法 二〇一一年七月七日 附件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申报办法 根据《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合政〔2011〕51号),制定本申报办法。 一、双千工程项目库 (一)申报条件 “双千工程”项目库分为产业升级技术改造、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两化融合示范、新建工业项目等五类子库,实行总体规划、分年实施、滚动发展。市经信委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公示发布一次“双千工程”项目。 1、直接入库的项目。包括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的工业项目,列入省“861”计划、合肥市“1346”行动计划和“121”项目计划的工业项目。 2、经专家评审的项目。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合肥市产业指导目录》要求的项目,由项目单位每年5月和10月,向所在县区经委(经促局)、开发区经贸局申报,经过初审后,统一上报市经信委组织评审并公示。同一个项目只能申报列入其中的一类子项目库。 1、“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要求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 2、“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要求当年仪器设备投资额不低于200万元。 3、“两化融合示范项目”要求当年仪器设备投资额不低于200万元、由市级及以上主管部门认定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实施的项目。 4、“新建工业项目”要求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 5、“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中,节能环保项目指产业化项目,要求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企业生产的产品须列入《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或《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或《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导向目录》或《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或《合肥市推荐应用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导向目录》;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要求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年资源综合利用量不低于5000吨;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项目要求项目年节能量达到500吨标煤(含)或年节电150万千

合肥支柱产业状况

合肥支柱产业状况 "中国·合肥"门户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2d16033871.html, 2005年07月25日 【字号:大中小】 合肥市的比较优势主要在制造加工业。目前,已经形成了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三大支柱产业。2004年,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的62.31%,拉动全市工业增幅16.7%。 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为:汽车及工程机械占26.2%,家用电器占18.1%,化工及新型建材占17.9%。 一、汽车及工程机械 现有企业30家,2004年完成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的26.2%,已经形成了重、轻、微系列车型,具有年产汽车20万辆、叉车1.8万辆、挖掘机5000台的生产能力,拥有JAC瑞风商务车、安凯客车、昌河微型车、合力叉车、日立挖掘机等知名产品。其中,江淮汽车在全国轻型汽车行业中销售收入排名第十一,市场占有率6.5%;安凯豪华客车在重型车行业中排名第十位,市场占有率6.5%;昌河微型车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第三位,市场占有率30%;日立挖掘机在同行业中销售收入排名第一位,市场占有率20%;合力集团是亚洲主要叉车生产基地,其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十多年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市场占有率达48%。 计划“十一五”期间,合肥汽车及工程机械产业将再投入95亿元,重点发展商务车、轻型客车,并形成相当规模,基本建成以客车底盘、轻型货车、商务车、微型车为重点的全国汽车生产基地,初步建成亚洲挖掘机生产基地和叉车生产基地。 二、家用电器 现有企业14家,2004年完成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8.1%,拥有近20%的国内市场份额,海尔彩电、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三大品牌产品已被列入全国名牌产品。其中,海尔彩电年产127万台,市场占有率7%,同行业排名第六;美菱冰箱年产122万台,市场占有率7.83%,同行业排名第四;荣事达洗衣机年产138万台,市场占有率8.02%,同行业排名第三。 计划“十一五”期间,合肥家用电器产业将再投入95亿元,发展重点是:开发、生产室外超大屏幕和超薄型等离子体壁挂式彩色电视机;研发适用于超级市场的3000-5000升冷冻陈列柜;发展

《合肥市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doc

《合肥市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 实施细则 (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稿) 根据《合肥市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合政〔2018〕30号)要求,特制定以下实施细则。 一、申报主体 本政策在合肥市范围内有效,除具有有效期内失信行为信息的企业、单位、个人等不享受该政策外,其他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主体均能享受本政策支持。申报企业、申报项目等应均已列入《合肥市重点产业企业(单位)库》《合肥市重点产业项目库》等。 二、申报条件和材料 (一)支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1.申报条件: 申报类别1:新认定的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申报类别2:已认定的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申报类别3:已认定的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2.申报材料: 申报类别1:

谢谢观赏 认定事宜与资金申报同步进行,具体认定方案另行通知。 申报类别2: (1)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上报的文件。 (2)市政府认定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的文件或批复。 (3)基地依照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另行制定)编制的自评报告及相应证明材料。 (4)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对自评报告材料的真实性承诺。 (5)第三方机构评估需要的其他材料(评估时提供)。 申报类别3: 省级“三重一创”政策年度奖励资金下达计划文件。 3.支持方式: 申报类别1: 每个新认定的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给予不少于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每年总资金不超过2亿元。 申报类别2: 评估得分85分及以上的,奖励3000万元; 评估得分75分及以上、85分以下的,奖励2000万元; 评估得分65分及以上、75分以下的,奖励1000万元; 评估得分65分以下的,不予奖励; 连续2年评估得分60分以下的,予以摘牌。 经推荐认定为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不再享受市级重大新谢谢观赏

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 (2020~2025 年)

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20~2025 年) 一、线网规划 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 2030 年线网总长度约 436.4 公里,由 9 条线路及 1 条机场专用线组成;远景线网由 15 条轨道交通线及 1 条机场专用线组成,全长578.9 公里。 二、建设规划 (一)建设方案 建设 2 号线东延线、3 号线南延线、4 号线南延线、6 号线一期、7 号线一期、8 号线一期工程共 6 个项目,全长约 109.96 公里。估算总投资 798.08 亿元。项目建成后,形成 11 条线路,总里程 279.91 公里轨道交通网络。 2 号线东延线。起自 2 号线大众路站,终于泉香路站。线路全长 14.50 公里,投资 101.07 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 4 年。 3 号线南延线。起自 3 号线方兴大道站,向南终于馆译路站。线路全长 11.25 公里,投资 89.68 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 4 年。 4 号线南延线。起自 4 号线丰乐河路站,终于华南城金刚台路站。线路全长12.91 公里,投资 70.67 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 4 年。 6 号线一期。西起鸡鸣山路站,向东终于东风大道站。线路全长 35.1 公里(其中 7.8 公里线路拆分于 4 号线,新建线路 27.3 公里),投资 205.85 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 5 年。 7 号线一期。西起繁华大道松林路站,向东终于紫云路巢湖南路站。线路全长 21 公里,投资 168.81 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 5 年。 8 号线一期。北起北城高铁站,向南终于阜阳路站。线路全长 23 公里,投资162.01 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 5 年。 (二)主要技术标准 2 号线东延线、 3 号线南延线、 4 号线南延线、7 号线一期工程采用 B 型车 6 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 80 公里;6 号线一期、 8 号线一期采用 B 型车 6 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 100 公里。在规划实施阶段,支持采用全自动运行技术装备,提高关键技术保障能力,进一步优化车型、速度等主要技术标准和运营组织方案,为发展预留空间。 (三)资金安排 初步估算项目总投资约 798.08 亿元,资本金占 40%,计 319.23 亿元,由合肥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承担,资本金以外的资金采用银行贷款等多元化融资模式。

合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合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 2010年合肥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单位:亿元,% 产业名称产值同比增长增加值同比增长 全市工业3768.9436.901052.7136.65 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044.5837.50311.2237.82 电子信息90.7418.2926.7717.46 生物制药46.1526.1614.5426.88 高端装备制造636.7440.78189.1141.35 新能源26.5774.467.1978.41 新材料148.5435.3442.2435.73 新能源汽车0.31-11.430.07-12.50 节能环保34.3150.3510.7247.05 公共安全61.2233.1220.5834.86 数据来源:市统计局提供 (二)在集聚效应已经显现的同时,涌现了一批优势企业。据统计,2010年全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总户数824户,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户数的 39.4%。其中90%以上集中在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各县区工业园,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单位:户产业 县区合计电子 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 装备新能源汽车公共

安全节能 环保生物 制药 合计82468291344591483352 肥东县100131762386 肥西县1122224585138 长丰县93441160338 瑶海区66081939000 庐阳区48201332010 蜀山区6482733716 包河区724013521110 高新区15433476027518 经开区941451750116 新站区2101613100 数据来源:三县、四区、三大开发区调查数据。 (三)在凸显产业技术优势的同时,积累了一批领先技术。京东方六代线、鑫 昊等离子是国内外平板显示行业两大技术的领先者;赛维LDK、晶澳、海润是国内外太阳能光伏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军企业;芯硕半导体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杰事杰新材料是国内技术水平最高的工程塑料生产企业;安凯、江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轩高科动力能源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位居国内同行业首位;阳光电源占据国内光伏逆变器60%左右的市场;四创电子测速雷达成功应用于国庆阅兵和汶川大地震援救活动,成功开发了“动中通”等新产品;合肥生命科技园拥有国内胰岛素产品门类最齐全、

合肥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合肥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合肥,安徽省省会,安徽第一大城市,古称“庐州”、“庐阳”。安徽省政治、经济、教育、金融、科技和交通中心,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皖江城市经济带核心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是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 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它主要包括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变、社会人口所从事职业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合肥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工业立市”、“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等政策的推出, 城市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合肥城市化进程,实现合肥市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应对合肥市目前城市化中存在问题提出加快推进合肥市城市化进程的具体对策。 合肥市下辖包河、蜀山、庐阳和瑶海4 个区,肥东、肥西、长丰 3 个县, 辖区总面积7029.48 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838.52 平方公里。近几年,合肥市市域户籍人口478.90 万人。其中, 非农人口203.73 万人, 占总人口的42.6%。加上暂住人口, 合肥市城镇化率约为51.5%, 处于城市化加速期为30%- 70%。近年来合肥市实

现地区生产总值1334.2 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500 美元, 据综合128 个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比较研究: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500 美元、800 美元、1000 美元、1000 美元以上时, 城市化水平相应为52.2%、60.1%、63.4%、65.8%。与此标准相比,合肥市城市化水平是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合肥的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及其占全省总量的比重明显偏低, 与其作为中部地区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地位极不相称。受城市综合实力的影响, 合肥直接辐射的范围主要限于六安、巢湖等紧邻城市, 稍远的淮南、芜湖、安庆等城市与合肥经济联系则较弱。 合肥市域城镇分布现状是: 中心城区人口在200 万人以上, 3 个县城人口在5- 15 万人, 除此之外, 人口在2- 5 万人的乡镇 3 个, 1- 2 万人的乡镇8 个, 1 万人以下的乡镇17 个。城镇体系表现为:中心城市不够大, 缺少有实力的小城镇, 城镇体系断层明显, 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与三个县城。城镇职能单一, 中心服务型城镇多, 产业型城镇少, 特色不明显, 各城镇自身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互之间缺少分工与协作, 重复建设和分散投入的现象比较突出。 合肥市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 尽管近两年合肥市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近两年完成新建、续建道路125 条、桥梁24座。但由于资金有限, 迄今为止, 作为城市动脉的道路, 框架还没有完全拉开, 建设标准也不够高, 还有不少断头路待完善。目前合肥市区的污水管网基本建成, 但是与市区紧密相连的双凤开发区、上派、店埠污水管网尚不完善, 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对环境污染依然存在。合

合肥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

合肥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行业协会的现实运作却一步一步挫败发展中的理想预设。下文是合肥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欢迎阅读! 合肥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行业协会健康发展,保障行业协会依法开展活动,规范行业协会的组织和行为,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xx]36号)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行业协会,是指经依法批准设立,由同行业、相关行业的经济活动主体为维护共同的合法利益而自愿组成,实行行业服务和自律管理的社会团体。 本市行政区域内行业协会的设立、开展活动以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行业协会的宗旨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为会员提供服务,维护会员合法权益,沟通行业与政府、社会的联系,维护公平竞争和行业整体利益,促进行业经济健康发展。 第四条市、县、区民政部门是本市行业协会的登记管理机关,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行业协会进行相关业务指导。 第五条行业协会开展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行业协会依照章程独立开展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二章设立登记 第六条行业协会按照国家现行行业或者产品的分类标准设立,也可以按照经营方式、经营环节或者服务功能设立。 行业协会的设立应当符合本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所在行政区域的行业代表性。在本市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得重复设立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行业协会。 第七条设立行业协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 (二)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三)有固定的住所; (四)有2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 (五)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及3万元以上的注册资金。 第八条申请设立行业协会,发起人应当先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筹备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发起人的基本情况、营业执照和经营情况证明; (三)章程草案。 登记管理机关可以召开听证会,对申请设立行业协会的必要性、宗旨、业务范围、企业意愿等情况进行听证。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容摘要如下: 一、面临挑战的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面对这种情况,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围考虑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1、区域位置尴尬 现实中令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带来太多的东西。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这种情形之下,甚至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 从1991年到2000年国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市增长了6.05倍,为5.22倍,7.86倍,6.89倍,6.34倍,7.56倍,7.13倍,6.66倍。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即便的增长速度低于,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3、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省会城市功能降低,发展空间受阻 纵观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个大中城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明显被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1991年各城市的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