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政策对中国语文教学大纲

国家政策对中国语文教学大纲

国家政策对中国语文教学大纲
国家政策对中国语文教学大纲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中国语文》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的总体目标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中国语文课,不仅关乎受教育者语文技能的加强,更关乎一代代人生命质素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全面发展;不但是民族国家强盛的需要,更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存亡继绝开新光大之所系。我们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人性的完善,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而语文素养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

中国语文课程是兰州商学院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学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 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本课程既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写作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它既服务于其他课程又体现其他课程的综合学习成果,是检验学生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的“试金石”。大学语文课程的顺利实施和不断完善,也有利于推进我们兰州商学院文化素质教育方案的贯彻、实施,提高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提高人才的综合培养质量。

课程设置总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表达能力,为学好其他课程、为社会实际工作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完善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现代人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既有专长,又有多方面才能的新型人才。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中国语文》课程的设置,主要按照横向和纵向两个纬度伸展。

从纵向上看,主要是根据时间顺序,选择文学史上各个重要的“点”,以点带线,尽量给同学们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学史概念。

从横向上看,主要是根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文体的组合,选择四种文体中各类较为细致的文体,以点带面,古今中外,风格多样,尽量给同学们一个较为清晰的文体概念。

每篇选文的后面,都增加了一定的赏析和点评,从不同角度来鉴赏名作名篇,实际上也是为同学们提供了鉴赏的范本和基本思路,以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并进一步拓展学术思维。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供学生思考;收录了一些推荐书目,提供给不同要求的学生进行扩展性阅读。

教学上树立“大语文观”。以文化、文明为参照背景,以文学为主线,贯通史哲,综合交叉,开阔视野。在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提炼评价性知识;在工具性知识的落实中注意实现修养性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全面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

个性,逐步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国语文》课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需要采取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提升课堂效果。

1.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精讲为主,从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背景、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等诸多方面作深入细致地剖析,以点带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历史阶段的文学的全貌。

2.读、写、议结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以专题形式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作品,在此基础上安排课堂讨论及完成具有一定见解的论文。

3.古为今用: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密切联系当今社会生活实际尤其是大学生生活实际,使中国语文课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校园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

4.在中国语文教学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即通过中国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及时吸收学术研究新成果,使学生与学界前沿保持同步。

5.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 教学互动。我们在教学中重视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意识深处潜藏的文学素养,引导他们进入五彩斑斓的审美苑菀,具象地、主动地进行审美活动。

7. 课后练习和习作相结合。

8.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诗歌朗诵会、大学生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将课堂学习情况与课外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四)教学时数

45或54学时

二、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精讲篇目二十篇

第一篇《诗经·采薇》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采薇》诗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对于《采薇》诗主题的不同理解;体味这首诗诗歌意象的艺术意境和“杨柳”意象。

(二)教学内容

一、分析诗歌以“采薇”起兴的原因及特点

二、分析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作用

三、体味“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艺术意境

四、艺术特点

1.比兴手法的运用: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

2.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3.全诗记叙议论相结合,写景、抒情和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妥贴自然。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篇《先秦诸子语录》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懂得儒家修养之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道德,提高自身修养。掌握《论语》语录体的特点。背诵《论语》八章。

(二)教学内容

一、孔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二、集中讲解《论语》语录八条的思想内容

三、联系现实,讲解语录中所表现的儒家思想及对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思考题

1、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如何理解忧患意识的近代转换及其当代价值?

3、从现代观念看,“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否仍有借鉴意义?

4、为什么说,孔子所论之“和而不同”还关系人的品格道德?

5、你认为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这些论述今天是否还具有借鉴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三篇《秦晋崤之战》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从对比中认识《左传》在历史和文学两方面的成就与地位。通过对教材篇目的具体讲解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左传·秦晋崤之战》的善于描写战争的突出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左传》简介

1.优秀的历史著作:《左传》是第一部完整系统、详细具体记载历史事实的编年体史书。

2.杰出的文学著作:善于叙事;善写战争;善写人物;善写辞令。

二、写作背景

1.秦晋关系:

秦晋两国本是盟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接壤,而且世代联姻,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儿,所谓“秦晋之好”来源于此。

2.战争背景:“烛之武退秦师”

3.战争本质:

秦穆公想通过吞并郑国向东方扩张,侵犯了晋国的利益。双方都想称霸中原,矛盾日益尖锐,战幕由此拉开。

三、层次分析:文章由以下情节组成

1.晋文公显灵。

2.蹇叔哭师。

3.王孙满观师。

4.弦高犒师。

5.皇武子辞师。

6.先轸论伐秦师。

7.秦晋崤之战。

8.文赢请三帅。

9.孟明谢赐。

10.秦穆公哭师。

四、艺术特色

1.善于叙事。

2.善写战争。

3.善写人物。

4.善写辞令。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四篇屈原《湘夫人》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屈原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楚辞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作品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湘夫人》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内容

一、屈原及其楚文化简介

1.屈原简介。

2.屈原作品。

3.“美政”理想。

4.屈原的影响。

二、作品分析

1.作品背景。

2.课文注释。

3.课文评点。

4.课文简析

三、艺术特点

1.比兴手法的运用。

2.细腻的心理描写。

3.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

4.屈原式的抒情模式(“爱”与“怨”)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篇陶渊明《饮酒》(其五)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陶诗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内容

一、思想背景

1.魏晋风度之文人与酒。

2.陶渊明的诗与酒的关系。

二、饮酒组诗原序的深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饮,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虽多,辞无全次,聊命古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其写作时间大约在义熙元、二年(405、406),从原序可知,这组诗之所以命名为《饮酒》,是因其借是诗人酒醉之后所作,但内容却与“饮酒”事无关。

三、《饮酒》意象及意境分析

1.“心远地自偏”句中“远”和“偏”解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之“采菊”与“南山”解

3.“飞鸟”句解

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之“真意”与“忘言”解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六篇刘义庆《世说新语》(三则)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世说新语》不仅是“志人”体小说的代表作,而且是“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对后世士大夫文化有很大影响;体会其“冷峻玄远”的语言艺术特色。

(二)教学内容

一、《过江诸人》

本篇反映了东晋高级士族官僚软弱无能、无法收复失地的没落情绪。写新亭对泣,寥寥数百字,场景、气氛、与人物表情都越然纸上。通过对比,鲜明、生动地传达出各自不同的精神境界。“新亭对泣”、“楚囚相对”已传为成语。

二、《雪夜访戴》

鲜明地体现了当时士人所推崇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的名士作风。关于“魏晋风度”(可以参看鲁迅的《魏晋风度与文章和药及酒之关系》)雪夜访戴,造门不前,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兴之所致,惊世骇俗。言简文约,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三、《石崇与王恺争豪》

写两人斗富,揭露豪门的奢侈、娇纵之情。通过细节刻画人物,以皇亲国戚进行铺垫,反衬石崇的富有,将巨富和跋扈的程度衬托到了极制致。对王恺心理变化的点染,也恰倒好处。文字简洁生动,意味丰富、深长。是难得的小说佳作。

思考题

1、《世说新语·石崇与王恺争豪》是怎样达到从侧面反映西晋社会的?

2、试对于这三篇《世说新语》中的人物,进行综合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七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张若虚的生平

2、理解本诗出色的绘景,及由此生发出的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

3、体会此诗诗情画意及哲理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内容

一、分析作品

1.前十句描写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2.中间六句阐发人生哲理。

3.后二十句抒发游子思妇相思别离之情。

二、艺术特点

作品主要采用描写、抒情、说理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1.描写景物细腻传神,具有意象美;

2.阐释哲理形象深刻,具有哲理美;

3.抒发情感含蓄蕴籍,具有情韵美。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八篇李华《吊古战场文》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李华的思想和创作道路,阐述这位做家创作的成就。具体了解《吊古战场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要求学生能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本文情感性及哲理性的统一;体会全文的思想特色。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二、本文的主题思想

作者借否定过去的战争以表现反对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政策,致使士卒牺牲累累,百姓流离失所。作者认为,为政应重在宣文教,施仁义,行王道,睦邻友好,得“守在四夷”之效。

三、结构内容分析

全文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描写古战场的广漠荒瘠。

第二、吊古战场。

第三、作者的理想:人民生活的安宁是一切目的中的最高目的。

四、艺术特色分析

第一、文章的每一部分都是先描绘、议论,后抒情,尽兴地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第二、气脉流畅,层次分明,具有散文的音乐美。

第三、以四言为主,讲求对仗、工整,但形式多样,从形式到内容都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骈文。

第四、作者调动了诸如设问、反诘、比喻、夸张、对仗、排比、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九篇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基本特点。

2.理解“长风对大雁的情意”。

3.理解《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艺术意境。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生平简介

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内容讲解

三.艺术特点分析

1.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完美统一。

2.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篇杜甫《羌村三首》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基本特点。

2.了解“史诗”和“诗史”。

3.掌握《羌村三首》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分析作品

第一首写初见家人,是组诗的总起,三首中惟此章以兴法开篇。

第二首叙还家后事,上承“妻孥”句;而说到“偷生”,又下启“艰难愧深情”意。

第三首写邻人的交往,上承“邻人”句;写斟酒,则承“如今足斟酌”意;最终归结到忧国忧民、伤时念乱,又成为组诗的结穴。这样的组诗,通常又谓之“连章体”。

二、艺术特点

1.以小见大:

诗人以回家后的一些生活片断,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共同的重大主题;

2.主观感情和客观场面相结合:

第一首主要是通过三个场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二首直接揭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

怀;第三首通过父老乡亲的话语和自己的歌声表现主题。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一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韩愈的思想和创作道路及创作成就。具体了解《张中丞传后序》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联系作品实际,具体分析此文的议论与抒情是如何交融以表达作品主旨的。

(二)教学内容

一、韩愈生平及其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是唐宋散文八大家的第一家。古文运动的实质是反对形式主义的文风,是文体和文风的革新运动,这一运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

二、课文分析

依照全文布局,可分为五大段落:

1.说明作此文的缘由

2.为许远补传辨冤

3.论客观上不可能不死守

4.补叙南霁云的英烈事迹

5.补叙张巡、许远的逸事片段

三、思想意义

本文的思想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热烈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为捍卫国家的统一和拯救民族的危亡而艰苦卓越、英勇顽强地与敌人决战到最后一息的忠勇品质和慷慨悲壮、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洋溢着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有力地驳斥了对张巡、许远的种种责难和污蔑,高度评价了死守雎阳具有“守一城,捍天下”的战略意义,痛斥了“弃城图存”和“拥兵坐观”等投降主义和分裂主义,这就打击了当时社会流行的助长藩镇叛乱的种种言论,澄清了历史是非和现实的思想混乱。

四、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

2.善于选择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呼应欲出。

3.语言精练,生动而有气势。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二篇白居易《长恨歌》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

2.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3.体会《长恨歌》丰富的艺术韵味。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作品分析

第一段,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写李隆基、杨玉环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宠幸。

第二段,自“骊宫高处人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写变乱爆发、杨玉环殒命,李隆基伤痛不已。

第三段,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隆基重回长安后对杨玉环的无穷思念。

第四段,“临邓道土鸿都客”至结束,写杨玉环对李隆基忠贞不渝的感情。

四、《长恨歌》的主题

1.讽喻主题;

2.爱情主题;

3.双重主题。

五、艺术特色

1.情节曲折多变。

2.人物形象鲜明。

3.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三篇柳永《望海潮》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结合词的演进体会本词的艺术创新。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产生的特定背景。

3、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词的修辞技巧及铺叙手法上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二、基本解读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三、艺术特色

1.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

作品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

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用浓墨重彩对杭州进行了充分的描绘,展现了一派昌盛的景象。

2.善于点染,是其特色之二。

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重湖叠嗽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思考题

试比较和体会此词通过铺叙极力渲染与《雨霖霖》通过直接、间接抒怀表达曲折婉转、复杂变化个人情感的艺术手法的不同。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四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能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本文情感性及哲理性的统一;体会全文的思想特色;读懂苏辙论文述志的方式方法,尤其是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了解古代干谒文和现代求职信、自荐书的区别联系。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及文章背景简介

二、结构内容分析

1、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

2、主要谈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

3、进一步申述欲见韩太尉的强烈愿望。

4、重申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

三、艺术特色分析

1.行文疏荡,颇有奇气。

2.注意在此,而立意在彼。

3.语言精当畅达、生动传神。

4.构思方面,作者采用了由虚而实、层层推进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五篇辛弃疾《水龙吟》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对《水龙吟》的分析,使学生注意到辛词的思想和艺术的密切关系,并对辛词的艺术特色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理解作者如何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来曲折表现自己百折不回的精神;理解本篇词风词意沉郁顿挫的特色;体会词中三个典故的含义。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以遂报国之愿。偶由登临周览之际,以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1.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3.意境:空旷辽远。

4.语言:大气豪放。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六篇陆游《沈园》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介绍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2.结合《沈园二首》认识诗人杰出的艺术成就。

3.理解陆游诗歌语言晓畅平易、精炼自然、圆转流畅、浅中有深、平中有奇的特色。

4.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深入体会诗人伤心情怀与刻骨铭心之思及诗中反衬笔法的运用。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二、诗歌讲析

三、艺术特色分析

思考题

1、试对比陆游的爱国诗篇与爱情诗篇,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陆游这个人的理解。

2、结合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谈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七篇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马致远生平及其散曲创作的艺术成就;

2.感受作品在语言、形象及情趣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出色的艺术魅力;

3.体会作者在曲中流露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1323?)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

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著有《东篱乐府》。

二、作品分析

第一支曲以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感慨领起全篇。

第二、三、四支曲子从兴亡之悲谈到贪财之愚,慨叹所谓名标青史、功业不朽、富贵久长的虚幻,以证明及时行乐的实在。

第五、六两支曲子便转而陈述自己的人生哲学。

最后一支曲煞尾,正面点题:可叹人生在世,只有睡觉时才得安宁,天一亮便有万事干扰不休。蛩吟即蟋蟀叫,至此才扣住秋景。

三、思想内容

这套散曲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批判揭露社会现实,否定功名富贵,否定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高洁品格,绝不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将参透名利、离绝是非的处世哲学寄托在叹古讽今、嘲风弄月的牢骚里。当然,超然物外、不问世事也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无所作为、逃避现实、消极颓废、否定一切的极端。

四、艺术特色

艺术魅力突出地表现在语言、形象和情趣三个方面。

1.语言俗中透雅、明快率真;

2.意象准确生动;

3.情趣盎然、诙谐幽默。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八篇张岱《西湖七日半》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使学生体会此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欣赏文中的描写方法和所写西湖边的各类人物。

3.通过此文的学习,认识明末勃兴的市民文化是怎样影响作家的创作的。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张岱(1597——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亡后隐居著述。著有《琅嬛(láng huán)文集》、《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等。

二、课文介绍

《西湖七月半》是张岱的小品名篇。本篇以杭州庸俗之辈为附庸风雅而嘈嘈游览西湖和作者几位好友于清风明月之际引酒赏景的高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明代古典散文中的佳作。(七月半是中元节,杭州人习俗在此夜游西湖赏月。)

三、艺术特色

1.《西湖七月半》以一种诙谐的手法,写出了游湖的五种人,他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

2.这些游玩之作,富有作者的生活化、个人化情调,显得清新自然。

3.张岱的语言雅俗结合,颇见功底。这篇小品,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

4.张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现领域,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到他手中无不各臻其妙,而且获得一种表达的自由。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十九篇纳兰性德《金缕曲》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思想;

2.理解本篇词风词意狂放的特色;

3.理解作者抒情如何直露而不浅薄的抒情特点;

4.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及作用。

(二)教学内容

一、纳兰和《纳兰词》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纳兰性德是清初满州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州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其诗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哀惋动人,间有雄浑之作。陈维嵩认为,他的词与南唐李后主风格相同,但词中有青春气息,因此长于后主,“《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后主之遗。”

二、作品分析

三、艺术特色

1.最大的特点是直抒性灵,感情直率。

2.作者经常化用名句,运用典故。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十篇曾国藩《字谕纪泽儿》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曾国藩的思想及成就;

2.了解《字谕纪泽儿》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认识曾国藩“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曾国藩与其《家书》

二、课文分析

本文是曾国藩写给其长子曾纪泽的两封家书。第一封写于清咸丰年八月初三日,针对纪泽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无甚心得,细致讲解朱子“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书之法。授业解惑,孜孜不倦,父子情深,溢于言表。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部分泛讲篇目十二篇

第一篇季羡林、陈省身《序二篇》

第二篇王蒙《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第三篇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第四篇王元化《李鸿章办外交》

第五篇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第六篇张爱玲《天才梦》

第七篇罗大佑《现象七十二变》

第八篇冯至《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十四行集》二)

第九篇戴望舒《雨巷》

第十篇徐志摩《再别康桥》

第十一篇胡适《赠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第十二篇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第三部分自读篇目十篇:

第一篇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二篇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第三篇韩愈《调张籍》

第四篇袁宏道《徐文长传》

第五篇杜牧《早雁》

第六篇周作人《我学国文的经验》

第七篇张承志《荒芜英雄路》

第八篇钱钟书《吃饭》

第九篇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

第十篇茅盾《谈独立思考》

三、考核方式

《中国语文》的考试方式可以是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以及撰写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察。成绩认定:平时及期中考试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四、教材选用

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7年第八版。

陈洪:《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八版。

参考书目

1、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版。

2、《诗经楚辞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第1版

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4、杨伯峻:《左传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5、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6、陶澍:《靖节先生集》,中华书局,1958年第1版。

7、许绍早、王万庄:《世说新语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8、复旦大学中文系编:《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版。

9、《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第1版

10、《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第1版

11、《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第1版

12、山东大学中文系编:《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

13、《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指导》,谢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

16、《中国古代文学辅导》王树芳,冯树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17、《中国现当代文学辅导》蒋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18、《中国文学十五讲》周先慎著北大版社2002年版

19、《中国文学史》,主编:章培恒、骆玉明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中国文学史》,主编:袁行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美学十五讲》凌继尧著北大版社2002年版

22、《西方文学十五讲》徐葆耕著北大版社2002年版

2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陈思和著北大版社2002年版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令狐采学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绵不绝,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国人的质疑,甚至向她发出挑战。如新文化运动,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大胆地提出打到孔家店,以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这是国人不敢正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西洋文化强势侵略的面前,国人想把传统文化全面抛弃,达到弃旧布新的效果,但是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根给去掉,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之后,共产党想把共产主义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这极大地压制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断层的危险。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搏杀与斗争,在厮杀中,似乎传统文化没有被消灭,但对国人的影响大大减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拜金主义,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

等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四书五经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较之于金钱都变为了其次,导致现阶段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在追求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代价,就算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也被利欲充斥着头脑,完全没有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些恰恰是社会的悲哀,我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文化冲击激烈,文化大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用它为我们现在社会服务,是走出文化动荡怪圈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主流文化,统治者用它来教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所以儒家文化也会随着朝代地更替而发生变化,这也变化其实是儒学的新发展,在原来基础在继承创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儒学开始。 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它能包容兼收,它的强大,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让其他文明为之折服。这两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完全接受汉族文化,导致他们迅速地融入汉族,年代变迁,鲜卑族人已经把他们的祖先给忘记了,完全承认汉文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消失。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我们在快马弯刀面前失败了,但是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又要转向我们学习,最后的

最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教学提纲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 所属专题: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来源:沪江中学学科网要点: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编辑点评: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宵”。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师为应付升学考试而教,学生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学。素质教育则着眼于教育的社会长期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二)、写作 9、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10、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 11、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

最新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60~180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均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基础模块 1. 阅读与欣赏 正确认读并书写3 500个常用汉字。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其内容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优秀、高尚的民族,中国是光荣伟大的国家。从而由衷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化解存在于一些人的民族自卑心理,使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现在,我们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变革与创新,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深化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也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大势所趋。历史转折,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物质关系,也改变着社会的精神关系。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文化相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绝不是单一的纯经济发展,而必然是经济文化一体发展的过程。因此,学习传统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祖国统一,中华振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光大和繁荣中华文化,就是抓住了民族之魂,就可以大大加强祖国大陆同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一切中华儿女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精神,对推动祖国统一,促进中华振兴,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加深对祖国历史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犹如波澜壮阔的长江大河,滋润了中国人民的心田,陶铸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又如宏大的历史画卷,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荣辱兴衰,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因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察古鉴今,彰往而知来。今天的历史是昨天历史的发展,其间,有内在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只要善于寻求,一定能给予我们多方面的启发。 (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高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要说其全部的思想和著作,既使是一家一派,一人一事,乃至一篇一章,一则格言,一首诗歌,一幅绘画,一段乐曲,一帧书法……,往往都给人以巨大的艺术享受或深刻启迪,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甚至回味无穷,终生难忘。在不知不觉当中,达到陶冶情操,砥砺道德,摆脱庸俗,提高境界的功效。一个人的传统文化修养,往往与精神气质、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等密切相关,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如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那不仅是莫大遗憾,还有可能被人看作是浅薄的表现。因此,仅从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来说,也应该注意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初一上学期语文学科课程纲要

初中语文课程纲要(七年级上册) ●学校名称:济源市王屋镇第一初级中学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基础型课程 ●设计教师: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设计日期:2016/12/1 ●适用年级:七年级上学期 ●授课时间:70课时 一、育人目标 (一)学校育人目标 让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 (二)语文学科侧重育人目标 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学生。 二、语文学科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具体分为四个方面: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基础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拓展性目标 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必须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丰富的语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热情,提升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使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本册课程目标 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学习小说,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通过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写作: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并运用学会人物描写方法,写人要抓住特点。 3.做到写作思路清晰,中心突出。 4.作文训练不少于8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5.注重作文的修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互相评改作文,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促进合作,共同提高。 综合性学习 本册共安排了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重点培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展现自己的风采,学会观察,勇于表达,培养写作的兴趣。 2.“少年正是读书时”: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

【2019-2020】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变迁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变迁 语文教学大纲,也叫“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 发的有关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语文教师施教的重要凭借,也是编写 和使用语文教材的总纲。它和语文学科是同时产生的,不过起初比较简单,只 能算是雏形。20世纪20年代,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语文”(当时叫国语、国文)“教学大纲”(当时称作“课程纲要”)。新 中国成立5O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经过了7次比较大的变迁,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半个世纪来语文教学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总结历史经验,探索语文教 改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次,开始于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还没有来得及制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但在1950年发行使用的初、高级中学两套语文课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 总署编审局名义写的两个《编辑大意》,实际上就起到了大纲的作用。“大意”采用了“语文”这个新的学科名称,提出了“听说读写四项并重”的教学原则。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意”存有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 第二次是1956年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教育部颁布了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观(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 套严格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第三次是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50年代 末6O年代初,针对1958年“大跃进”时期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的现实,语 文界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的大讨论,在很多问题上 取得了共识。这个大纲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制订的,它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 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并且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 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大纲还针对语文教学 的实际,明确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 文学课。”大纲富有远见地提出了“文质兼美”的选材标准,要求选入中学语 文课本的课文,要“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 典范”;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 回归传统,提倡多读多写多练。这些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均有深远的影响。不足 之处是受“阶级斗争为纲”、“反修防修”的影响比较大。 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个大纲的重大贡献,就是结束了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无纲可循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 新修订版)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 所属专题: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来源:沪江中学学科网要点: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编辑点评: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宵”。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师为应付升学考试而教,学生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学。素质教育则着眼于教育的社会长期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二)、写作 9、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10、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

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 一、指导思想 高中阶段是人生求学的黄金时段。为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的特点,明白语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热爱语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学得知识,夯实基础,练好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培养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其终身受益。 二、教学目标 培养学习尖子,榜样带动全体;注重学生的转差工作,转差效果突出,力争在考试绝大多数学生过90分,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教学要求:按大纲规定,完成教材知识点的传授任务和知识能力的迁移,必须做到基础知识习题化,基本方法灵活化,基本能力熟练化,重点、难点通俗化,薄弱环节要强化。然后再深化三基,强化重、难点,达到知识熟练,方法会用,技能娴熟,促进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步骤:课文教学,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业和课后检测,采用‘测(或练)、改、评、补’的形式。 五、教材特点 (一)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共五册,共用三个学期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其他时间学习选修部分。 (二)必修教材的基本框架:每册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 1、阅读鉴赏:这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内容是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学习重点各不相同:有侧重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有侧重对思变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有侧重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重点学习古诗文,现代文课文有所取舍(精讲三分之一),剩余的课文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2、表达交流:这部分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部分。写作分4专题;“口语交际”共设计五次活动。 3、梳理探究:每册共有3个专题,学生可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学习探究。 4、名著导读:每册有2部导读。主要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六、教学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可从三个方面落实实施:一是落实课前预习和疑难问题收集制;二是落实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创设交流和表达的时空空间;三是组织语文学习兴趣小组,教会学生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 七、落实日常教学 面对学生薄弱的语文基础,强化训练,夯实基础,落实日常教学是关键。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抓好以下的环节: (一)阅读方面,充分利用“经典”与“名著”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文言短文,提供给学生阅读,养成学生每周阅读翻译文言文的习惯,努力通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在写作方面,坚持每周几篇课外练笔,每两周一次大作文的训练。 小作文,从写景、记人、叙事等方面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构思、措辞、造句等能力。大作文从观察与感受、想象与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 (三)口语训练方面,结合诗歌教学,开展诗歌朗诵训练,扫除学生练习口语的心理障碍,训练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在具体操作方面,结合单元教学,穿插“说服别人”、“拒绝别人”、“劝慰、鼓励别人”等不同目的的语文口语训练,使学生能自由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养成文明得体的说话习惯。 (四)日常语文教学还贯穿写字、背诵等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习惯影响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之京剧。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2]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文献、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华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多种形式!至今,我们仍能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柄双刃剑,既是现代文化的垫脚石,又是现代文化的绊脚石!这话我甚是赞同,下面请让我表出个人对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愚见!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

(完整word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修订最新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初中语文,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

(word完整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大纲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 习惯,并有一定 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 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 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 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 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 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 体。 (二)、写作 9、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

用文。 10、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 11、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 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 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12、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13、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 修改的习惯。 14、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三)、口语交际 15、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 意对象和场合。 16、耐心专注的倾听,了解对方的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 心和要点。 17、讲普通话,做到语音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能准 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并努力使对方理解。 18、复述转述,力求完整准确;讨论发言,围绕话题,简洁 明了;讲述见闻, 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论文题目: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因此,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影响意义

引言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1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1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2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第二,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第三,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第四,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1民族影响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修订最新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初中语文,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

最新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利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

中华文化对于中国崛起应起的作用

中华文化对于中国崛起应起的作用 一、中华文化是什么 说起中华文化是什么,肯定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和,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的活动方式。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全部的活动方式,是中国人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的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中华文化定义为中国所有民族(即56个民族)的文化总汇。但以汉族为首所发起的辛亥革命的口号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可见在众多人的心目中认为汉文化才是正统的中华文化,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作为中国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几千年之久,它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其他所有的思想。正因如此,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和中国人来说,真正有可能对我们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儒家文化。而且,现在新闻里也都是说的学习儒家文化,在外国开设的也是孔子学院,没有听说过有老子学院的。所以,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重点就是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的汉文化对于中国崛起应起的作用。 中华文化作为一个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生生不息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和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不同。对于中华文化的特点,我认为可以归为这么几条:第一,包容性;第二,重视家族血缘;第三,崇尚和谐中庸。由此,可以衍生中国人的诸多性格特点,比如中国人内敛,做事掌握分寸;中国人注重乡土情结,叶落归根。这诸多的性格特点都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因为与中华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为:天人相分,以个人为中心,理性精神。这些思想其实都是起源于文艺复兴,而这些思想应该说和中华文化背道而驰。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自己源远流长的独特的中华文化,将其特点应用于中国的崛起中,使其在中国腾飞的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发展之路。 二、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对于中国崛起所起的作用 1、汉朝的强盛 汉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强盛时期,经过了春秋战国长期的战乱和秦朝短暂而不稳定的统一,中华民族终于第一次以团结的姿态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而这个在世界面前的亮相无疑是惊艳的,世界通过丝绸之路知道了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盛而有朝气的庞大帝国,而在这个大国崛起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限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直接地统治全国是难以达成的,而对于汉朝来说,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民众,这么复杂的民族,这么复杂的地形,怎么办?只有思想统一,才能达到统治万民的目的,才能让百姓的心思专注起来,实现大汉王朝的兴盛。 追溯中华千年文化史,儒学成为汉朝统治者的不二选择,董仲舒明确地主张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要达此目的,首先必须统一人们的思想,而统一思想的具体办法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汉朝中期被统治者接受为治国良策,这样统治者在精神上有最高的地位和权威,汉朝的统治才能够真正稳定。这样,中华文化成为统治者实施统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虽然汉武“独尊儒术”的手段和秦皇“焚书坑儒”的做法被人们看做一种禁锢民众思想的错误行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思想上的统一的确也给统治带来了不小的积极影响,已经是当时人们所能想出的维护王朝和促进盛世产生的很不错的办法了。这种治国方针,在被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并有效地促进了汉朝的兴盛。 由汉朝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统一的思想的重要性,而这个统一的思想的角色在目

1949年以来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关听说能力的要求

1949年以来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关听说能力的 要求 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 *初级中学毕业的学生应该明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本规律,掌握足够的词汇,学会标准的发音,养成正确写字和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的技能、技巧和良好的习惯,具备熟练的阅读能力和正确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学习语音是学习语言的必要基础。语言教学跟语法教学、文字教学以及文学阅读教学都有密切的关系。在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民族共同语的工作中,语音教学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初级中学汉语课应该教给学生关于发音的最基本的知识、拼音字母的发音和拼音方法,并且通过语音教学纠正学生方音习惯,使学生掌握汉语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能够纯熟地以正确的发音和语调朗读文学作品,基本上能运用普通话作为交际工具。 *观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得到规律,再通过具体的材料印证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从而巩固对它的认识和掌握,这是汉语教学方法中必须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 *课堂的口头练习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考来观察、分析语言材料,进一步做也概括和结论;它可以使学生运用学过的定义和规律,从而得到巩固;它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收到良好的效果。口头练习的时候,教师不公要注意学生

答案的内容,并且要注意学生口头语言的运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训练学生用边疆的、有组织的语言鸸不是片断的语言来回答问题,表达思想,这是汉语课一项重要的任务。 1956年初级中学教学大纲 *朗读和默读,目的在训练学生自觉地领会课文,丰富学生的词汇。朗读还可以训练学生正确而有表情地说话的能力。 朗读要发音正确(力求用标准音——北京语音),句读分明,用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表达也作品的思想感情。 *文学教学中的语言教学,目的在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口头上和书面上能用现代汉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扩大他们的语言知识,使他们对语言同文学的关系和祖国语言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 *文学教学的各种方法和方式,是使学生领会作品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说话和写作能力的手段。在语言教学里,学生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的培养,都同样重要。 *教师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普通话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有极大的教养意义和教育意义。 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要学会普通话,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说和写有密切的关系,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等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很有作用。还要注意听的训练,如听写、做听讲记录等。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修订最新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初中语文,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 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 (二)、写作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字:大学生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如果是外国人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