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习资料文学概论

复习资料文学概论

复习资料文学概论
复习资料文学概论

第二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文艺学文学文本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

1、文学现象体现着哪些文化的特点

2、怎样理解文学与政治、哲学、道德、宗教文化的关系

3、怎么理解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4、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5、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6、如何理解语言艺术的特点

7、如何理解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8、怎样理解文学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第三章文学创作

名词解释:艺术构思灵感艺术想象艺术概括象征

1、文学创作的过程可以分几个阶段

2、如何认识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3、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遵循哪些创作原则

4、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是什么

5、艺术概括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文学语言的特殊要求是什么

第四章文学形象

名词解释:文学意象意境典型典型环境

1、什么是意境?请举例说明意境的基本特征

2、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第五章

名词解释:叙事性作品情节场景

1、结合作品谈谈故事与情节的联系与区别

2、构成情节的内容有哪些

3、结合作品谈谈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4、结合作品谈谈叙事视角的几种类型

第六章

名词解释:抒情话语

1、结合上一章和本章内容,说说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有哪些主要区别

2、为什么说抒情内容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同时又是一种主观化了的反映?

3、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其中的景情关系

4、如何理解抒情散文“形散神聚”的问题

第七章

名词解释:文学风格创作个性时代风格流派风格文学流派

1、试论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2、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试述理由。

3、风格的创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说明。

4、试述如何促进文学流派形成?

第八章文学类型第十章

名词解释:悲剧民间文学名词解释:文学接受视野期待

1、诗歌的特征是什么? 1 如何理解心理需要在文学阅读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2、散文的特征是什么? 2. 如何理解阅读先见对阅读活动的影响?

3、小说的特征是什么? 3. 如何理解“误读”?

4、戏剧文学的特征是什么?

5、如何区分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第十一章

6、你是如何看待文学中的“雅”与“俗”的概念?名词解释:文学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7、民间文学具有哪些独特性?1、文学批评的意义是什么?

2、文学批评应遵循哪些原则?

名词解释

文艺学:指研究文学的学问。一般认为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文学文本:作家创作出来的,可供阅读但未被阅读的语言艺术形态

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模仿的结果

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中

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人类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

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艺术构思:指作家在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艺术想象: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实际上是一种“体验”,即作家对表现对象设身处地地、感同身受的体验。灵感:指人们在创造性思维中,因偶然机遇而疑窦顿开、思路贯通,创造获得意外成功的一种心理现象。艺术概括:文学创作中,作家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审美理想,对广泛而零散的生活材料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整合,从而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又蕴含普遍性意义与价值的艺术形象象征:指以具体形象(象征物)间接地表现思想情感(象征意义)的一种语言写作技巧

文学意象:文学作品中包含作者主观情意的形象或画面,是一种抒情写意的文学形象。

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典型:文学作品中既具有个别性和具体性,又蕴含着社会人生的本质性和普遍性内容的艺术形象。

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面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叙事性作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以叙述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场景: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人物行为与活动的组合。场所?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是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的,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具有象征性表现情感的功能。

文学风格:指作家在其创作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所显示出来的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指作家在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追求、审美情趣和艺术才能等精神特点的总和。

时代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某一时代的特征,是该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流派风格:一些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主张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里,一些在思想倾向、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

悲剧: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民间文学: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文学接受/阅读:指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活动期待视野: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文学文本的显现方式先生成的一种定向性的心理预期和理解期待

第二章

文艺学:指研究文学的学问。一般认为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文学文本:作家创作出来的,可供阅读但未被阅读的语言艺术形态

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模仿的结果

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中

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人类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

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1、文学现象体现着哪些文化特点?

1) 文学能够使人自身成为一种本质性的存在

2) 文学典型体现着文学的符号性

3) 文学集中体现着文化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属性(传承性)

2、怎样理解文学与政治、哲学、道德、宗教文化的关系

与政治的关系同属于精神文化,同属上层建筑,但它们所处的具体位置并不完全一样

1)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直接,巨大,深刻的

a) 特定的政治局面会影响到文学的价值和审美风格(百家争鸣)

b) 政治斗争的形势会影响到文学的方向和性质(无产阶级文学) (文字狱)

c) 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所制定和推行的政策以及统治者的个人喜好,也会影响到文学的繁荣和萧条

2)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

文学的表现方式是形象的,隐喻的和象征的。文学的价值主要是诉诸人的情感世界,因而它对政治的影响是不直接的,而是通过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的社会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的

与哲学的关系: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的思想基础,它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常常会影响人们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因而,在人类的文学历史中,某种文学思潮的出现,一般都与某种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启蒙主义文学。在某些场合里,就展示人的智慧和揭示人生意义而言,文学与哲学有相似的归宿)

2、文学的独特性使它在表达某些哲学思想时会给读者带来与哲学不尽相同的启示和效果。

与道德的关系:1、文学是以审美的方式来表现人及人生的一种文化样式,因而文学就必然会在它的审美叙事和艺术图景中反映道德意识、道德人格和道德理想。(男尊女卑)2、同时,还要看到文学在追求理想、表现理想上的优越性,为文学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性,文学会在它的世界里表现出新的道德理想。

与宗教的关系:1、文学与宗教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它们共同具有的超越意识和静观意识、想象和象征的表达方式等。2、然而,人们对待文学和宗教的态度并不一样,宗教意识中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都是真实的,而文学中的想象世界人们是不当真的,至少在理性的场合中能够认识到它的虚拟性。

3、怎么理解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①能动反映说认为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作家笔下的艺术世界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并根据这种理解进行重新创造的结果,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的结果。毛泽东: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应的产物。

②文学离开生活就失去了它的客观基础,离开作家的主体意识,文学就丧失了存在意义。能动反映说辩证地处理了生活、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既承认文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强调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概括了文学总是体现为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这一个基本事实,揭示文学的某些本质属性。

表现说: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内心世界的表现

4. 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a) 在反映对象上,作家观察、体验和表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或人生

b) 在反映方式上,文学艺术以感性形式来把握世界

c) 在反映态度上,文学艺术以富有主观色彩的审美眼光来重写人生

文学这种意识形态体现出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所不具备的始终关切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和人生,用感性的形象来反映生活,以主观态度来表现人生等特征,从而确立了文学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这样的基本命题。

审美是文学活动最根本的目的,在文学反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审美贯穿其中;

在文学的审美表现中,渗透着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体现为文学的无功利的功利性。

文心雕龙-神思:以陶钧文思(构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用雪洗刷思想,变得纯净,排除现实功利

5. 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一、文学具有与其他艺术样式相似或相同的特点,如各种艺术样式都是文化现象,一般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都以感性形式、主观态度和想象方式来反映世界等等;

二、文学是具有与其他艺术样式明显不同的自身特征,如它以人类的语言作为基本媒介,以语言的方式存在,与它所使用的媒介及其存在方式相关,文学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特点。总而言之,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差别和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言组织,取决于它所具有的语言特性。

a) 语言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

b) 语言是文学的直接构成因素

c) 语言决定了文学的特殊性

6、如何理解语言艺术的特点

a)文学的语言媒介决定了文学的形象间接性&重塑性特点

b)文学语言的时空自由度决定了文学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和丰富性

/c艺术表现上的自由性和灵活性/(突破时间空间)

a文学借以存在的材料是语言,作家必须要通过语言来描绘形象,读者必须要通过语言来感受形象。

b文学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基本不受现实关系的约束,可全方位的再现与创造世界。

给文学带来了反映广阔的世界和丰富的心理现实的可能。

7、如何理解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心雕龙时序:时序变移,质(内容)文(形式)代变。

a)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产生的文学,所反映的内容也都是不同的

b)社会历史的发展一定会推动文学形式的发展

1、从文学本身来看,文学内容的变化要求文学形式与之相适应

2、从文学的外部看,一方面社会要求文学形式的变化,

另一方面物质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文学形式的变化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8、怎样理解文学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统一的。

a)继承与革新是两种努力一个目的:

继承是一项延续优秀文学传统的努力,革新是推陈出新,使文学演变能够适应时代,面向未来。

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使文学的历史在积极的时代选择中连绵不断

b)继承与革新相互依存。一方面继承是革新的基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

另一方面,革新是继承的生命,继承在革新中实现。

文学的发展演变历程正是在继承与革新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在继承与革新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积极选择和重构中,表现出了它那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第三章

艺术构思:指作家在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艺术想象: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实际上是一种“体验”,即作家对表现对象设身处地地、感同身受的体验。灵感:指人们在创造性思维中,因偶然机遇而疑窦顿开、思路贯通,创造获得意外成功的一种心理现象。艺术概括:文学创作中,作家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审美理想,对广泛而零散的生活材料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整合,从而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又蕴含普遍性意义与价值的艺

术形象

象征:指以具体形象(象征物)间接地表现思想情感(象征意义)的一种语言写作技巧

1、文学创作阶段: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

2、如何认知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答:灵感的定义。特点:突发性、短暂性和突破性。

灵感的本质: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的高效思维活动。

灵感的出现具备一定条件:产生于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创作上的艰苦探索

生活和情感积累是灵感的爆发条件,要有适当的契机触发。

对创作内容持续的精心思索必不可少

3、文学创作要遵守的创作原则:真实性、概括性、想象性

4、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是什么?

答:文学创作中强调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一般来说,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是相对的。

①生活真实即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实际事实(人事物景),它的突出特点是客观实在性。

②艺术真实是作家按照审美理想和生活逻辑对生活真实进行加工创造的结果。艺术真实更贴近生活的本质,更符合生活逻辑和规律。是一种假定的真实,体现为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的统一、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的统一总之,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它是依据生活内在逻辑而确立的假定的真实;它既是对生活现象的真实体现和审美升华,又是对社会本质、规律的真实把握;它将再现与表现融为一体,是经过艺术创造而达到的真善美的统一。

5、艺术概括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始终不脱离具体形态

注意特征描写和细节刻画

6、文学语言的特殊要求:形象性、含蓄型、情感性、新颖性

第四章

文学意象:文学作品中包含作者主观情意的形象或画面,是一种抒情写意的文学形象。

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典型:文学作品中既具有个别性和具体性,又蕴含着社会人生的本质性和普遍性内容的艺术形象。

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面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1、什么是意境?请举例说明意境的基本特征。

答: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基本特征:情景交融(意与境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虚实相生(空间感):用有限的字句,营造了由兴象、喻象、形象构成的意蕴丰富的艺术空间。

韵味无穷(审美特征):对景物的描写,使人对“断肠人”引发想象思索、共鸣

2、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

⑴鲜明的个性特征。林黛玉:多愁善感,阿Q的精神胜利法

⑵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普遍意蕴)

这种精神特征不是个别人的一般的性格属性,是国民身上相当普遍的劣根(代表概括了旧社会的一些精神生活被扭曲的底层),揭示了那个时代现实关系的某种本质(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⑶持久的艺术魅力。是旧中国一部分人的缩影,通过阿q的生命状态展现(真实性)、(新颖性)、有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等性格(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多样的:阿Q处处显现出“精神胜利法,特别的表现方式:一种包含无赖性、无知性和无奈性的自我精神欺骗

第五章

叙事性作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以叙述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

叙事作品题材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场景: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人物行为与活动的组合。场所?

1、结合作品谈谈故事与情节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情节: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叙述。(是小说情节的基础)

情节的品格要大于并高于故事的(基本标志:具有因果联系和统一性)

“国王死了,后来往后也死了”是一个故事,“国王死了,后来王后因为悲伤也死了”这是一段情节联系:情节是在故事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故事精心组织构造的结果。故事与情节都是叙事的内容。

2、构成情节的内容有那些:

要素:事件、人物、场景事件=行为+后果是叙述的基本单位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某些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3、结合作品谈谈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1)一般而言,情节、事件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因此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第一位。(2)但是,在有些情节小说中人物是为了构造情节而设置的,只是情节发展中的行动元。

分歧的根源主要在于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双重性特点:即行动元与角色。

⑴行动元的作用是叙事作品中发出动作的人物推动了整个事件的向前发展。才子佳人-相似主要的行动元构成

⑵在叙述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角色)成功的“角色”不仅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而且在人物个性中包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揭示出社会生活中某种本质和规律,可产生特殊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4、结合作品谈谈叙述视角的几种类型:

第一:叙述者>人物(第三人称视角或万能视角),以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无所不知(古典主义)第二:叙述者=人物。(第一人称视角),知道的同样的多。

以当事人角度进行观察叙述,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阿甘正传第三: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比任何一个人知道的都少。(海明威《杀人者》,

两个顾客的真实身份及住酒店的目的,在开篇伊始除他们本人外,谁也不知道,杀人的内幕只有那个被谋杀的人晓得。)

1可以使阅读者感到轻松,只管看下去,叙述者会把一切都告诉我们。

2可以使阅读者共同进入角色,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3给人无穷的诱惑力,并给人极大的想象的空间,韵味十足。

第六章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是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的,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具有象征性表现情感的功能。

1、结合上一章和本章作品,说说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有哪些主要区别:

抒情性作品是与叙事性作品相对而言的,是指那些以表现人的主体情感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通常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等。如果说叙事性作品侧重于从客观外部世界入手以反映人类生活的话,那么抒情性作品则主要从主观内部世界入手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主观情感世界。

2、为什么说抒情内容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同时又是一种主观化了的反映:

⑴抒情性作品以情感为表现目的和表现对象,揭示内在人生为其根本目的,传达情感是其本质特征。

情感产生于人于客观世界的联系之中,来自于人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评价

⑵内在人生归根结底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

抒情内容是抒情主体基于现实生活的情感反映和价值判断,这就使抒情具有了某种客观性的品格。

⑶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但它又与形成这种情感态度的道德原则、价值观念和作家心灵深处的人格有着深刻的联系。

钟嵘:气(季节)之动物,物之感人(激发人的情感),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嘉会寄诗以亲(亲密之情),离群托诗以怨

自然风光与社会生活带给人以种种心灵感触,构成丰富多彩的抒情内容

3、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其中的情景关系: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如:周敦颐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道出了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朱自清借朦胧月色传达了情感上的淡淡的忧愁与思想上的彷徨与迷茫。杜甫-春望

诗人写景意在言情,景不是原本的自然之景,它被赋予了情感内涵。也不是空洞抽象之物,而是通过景物得到形象的表达。

情景交融,景情相生:

《江雪》中,景:银白无边的世界里,飘雪的江面上,一叶扁舟,一个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怡然垂钓。情:老者江中垂钓的心灵境界?作者被贬的心理感悟?超然物外、清高孤傲。通过画面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诱发读者更为宽广的审美想象,带来更多“象外之象”

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者常常借具体可感的事物、景物传达出内心中抽象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而抒情者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创作过程中,总是追求着一种更高级的情景关系——意境,以达到情景交融,景情相生的效果。

4、如何理解抒情散文“形散神聚”的问题

形散表现为文章选材广阔自由,散的开。可以抓住某一线索,旁征博引,谈天说地,古往今来,纵横驰骋还表现在写作写法的自由灵活上。时而用墨如泼,时而惜墨如金

神聚:无论散文在选材、表达形式上多么自由,但作为抒情文学,它总是以意为主,意气贯通。

第7章:文学风格极其流派

文学风格:指作家在其创作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所显示出来的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指作家在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追求、审美情趣和艺术才能等精神特点的总和。

时代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某一时代的特征,是该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流派风格:一些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主张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里,一些在思想倾向、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

1、试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⑴文学风格是指作家在其创作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所显示出来的创造个性。

⑵风格的核心是创作个性,而这核心又是通过作品的艺术特色表现出来的。

构成风格的要素很多,但主导因素是作家的创作个性,

这些因素只有在创作个性的主导制约下,被创作个性所浸透才能构成作品的风格。

⑶作家风格和创作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是同步进行、同步实现的

并非所有的作家均有风格,风格是一个作家艺术上成熟的标志。

2、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试述理由

1、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风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理由(1)作家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会反映到创作上来,成为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2)一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学术思想会对作家产生影响

(3)一定社会的阶级、阶层和人民群众的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所形成的文艺风尚

(4)中外文艺传统和别人的艺术经验

2、作家自己的主观条件。是形成艺术风格的直接原因。

理由:作家的生活经历,人生态度,文化艺术修养,心理气质,审美情趣等能形成独特的个性

3、风格的创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分别说明

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

体现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意境的建构上

体现在主题,意蕴的侧重上

体现在创作原则和艺术手法的选用上

体现在文学体裁的驾驶上

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4:试述如何促进文学流派的形成

⑴社会历史条件是客观原因,所以提供政治民主,思想比较解放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其形成。

⑵文学自身的原因,鼓励更多的作家创作,并意识到只有形成相应的文学流派才能扩大自己的优势。

并能自觉的进行总结归纳,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外国文学理论。

第八章:文学类型

悲剧: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民间文学: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1、诗歌的特征是什么?

①表现性(抒情是基本手法)

②超验性

③音乐1、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

2、诗歌是一种想象的艺术

3、语言精练、内容具有跳跃性

4、诗歌语言讲究韵律和节奏

2、散文的特征是什么?

①写真纪实,袒露个性

②题材广泛,以传达感受为中心

③笔法章法灵活,语言富有美感1、散文是一种“自叙传”式的文体

2、散文是一种自由随意的文体

3、散文是一种抒写性灵的文体

3、小说的特征是什么?

①以虚构的叙事达到对生活的逼真再现

②多方面的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核心)1、细致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小说一般都有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3、注重环境描写

4、戏剧文学的特征是什么?

①舞台性

②冲突性

③动作性1、情节集中、结构严谨

2、剧本要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3、人物语言的三化:个性化、口语化、动作化

5、如何区别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

区别点:作品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品质。

⑴高雅文学追求思想性和艺术创新性,偏爱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想深度)

⑵通俗文学偏爱故事和煽情,追求娱乐性和商业性,尽力适应读者的文化程度和兴趣爱好,

帮助他们发散过剩精力,导泻郁闷情绪。

优秀的通俗文学也有思想性和道德劝谕作用(如张恨水、金庸小说)

6、你是如何看待文学中的“雅”与“俗”的概念的?

1、雅与俗相对性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

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对文艺雅俗的看法不一致。

2、雅俗共赏是理想状态之一,但说易行难。

3、雅俗应该共存,作家需要关注大众的心理需求与审美口味。

7、民间文学具有哪些独特性?

人民性、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立体性

第十章文学阅读

文学接受/阅读:指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活动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伊瑟尔

期待视野: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文学文本的显现方式先生成的一种定向性的心理预期和理解期待

1、如何理解心理需要在文学阅读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①审美需要:文学阅读活动中,人们的审美体验不仅会使内心情感得到补偿和丰富,

而且会使人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审美上的升华。

②求知需要:求知需要作为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经常具有“受教”的因素。

人们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知识的同时,本身已经包含了潜在的受教的要求。

③评价需要:文学阅读作为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它按照不同的要求和观念对文学活动进行审视,

根据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对文学文本进行接收,并作出个人的或是社会的评价和认定。

2、如何理解阅读先见对阅读活动的影响?

⑴阅读先见决定着阅读活动中的思维指向,即在阅读活动中形成不同指向的“注意”.

⑵阅读先见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进程。

⑶阅读先见还影响着阅读活动的结果——阅读效果。

3、如何理解“误读”?

⑴“误读”是指读者由于种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意义做出错误的理解和歪曲的评价。

⑵“误读”还指读者从作品的阅读当中所获得的意义理解与作者意图不一致或超出了作者意图。

⑶“误读”还是一种文学接受或者文学评价的特殊要求。

第十一章

文学批评: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文学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所作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社会历史批评:一种着眼于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密切关系,并看重文学的社会历史功能的批评方法。

心理批评:这是一种着眼于作家创作心理原因和作品人物心理的批评方法。

语言批评(文本批评):是一种着眼于文学作品本身,关注其言语组织形式的批评类别。

1、文学批评的意义是什么?

总结创作经验,帮助作家正确认识自己的作品,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指导阅读欣赏,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品味。

研究新的问题,推动文学理论本身的发展,促进文学和社会的发展。

老师版本①对文学创作的促进作用帮助作家更好地认识自己创作的得失

②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接受水平(文学批评是文学鉴赏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其中包含着批评者可贵的鉴赏经验,

这对读者有启示意义。包含一定的审美标准,这些标准对读者的文学接受有导向意义)

2、文学批评应遵循哪些原则?

1、文学批评应从艺术形象的分析入手。

2、文学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3、文学批评应有全面的整体的观点。

部分课堂笔记

第二章

怎样理解文学与政治、哲学、道德、宗教文化的关系?

1、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2)时紧时松,与社会矛盾相关

(3)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文学论争

(4)统治者通过各种办法施加对文学的影响。今天恢复常态,若即若离,文学的干预较为柔性,

2、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1)在文学作品中哲学是文学的一个表现内容,如卞之琳《断章》这类诗不少,但它不占中国文学的主流。《题西林壁》

(2)在中国和西方,真正文学哲理化是现代、尤其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曾遍布有哲理化倾向(常常通过象征、寓言的手法)《变形记》《老人与海》《等待戈多》

(3)文学与哲学关系的话题:通过作品反观自身、理解社会,是作家和读者的一种审美要求。

夫别有才(特别、题材),非关书(引典抄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哲理)也

3、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1)关系密切。传统文学离不开道德教化,惩恶扬善

(2)传达不同时期道德观念。如:陈国凯《我该怎么办》、卫慧《上海宝贝》

4、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1)起源:文学源于宗教(魔法说)

(2)宗教:文学的题材和立意。《西游记》《神曲》《封神演义》弥尔顿《失乐园》

(3)中世纪:文学成为宗教的奴隶。

(4)17-19世纪:以人文主义反叛和批判宗教的作品为主

(5)作家的宗教情怀,对文学的虔诚

(6)对于部分作家来说,文学是他的言说方式,是他个人存在的价值,文学是他的信仰。

语言

(1)语言的韵味(趣味、想象空间、形象性)如孔乙己

语言的形式美(对账、排列)李乐薇-我的空中阁楼

语言的音乐美(押韵、平仄搭配、节奏)诗歌散文

如何理解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1、社会发展促进作品题材、主题的变化:鲁迅《伤逝》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2、社会发展促进作品形式的变化:唐宋时期城市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勾栏瓦肆的出现,促进小说的发

3、社会发展促进审美形式的变化:情节(章回)小说-—心理小说—抒情小说

4、社会心理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社会心态:浮躁、焦虑“不公平感、弱势心理等

1、审美需求——审美动机

2、求知需要——求知动机

3、受教育的需要——受教动机

4、娱乐需要——娱乐动机

5、借鉴需要——借鉴动机

6、文学批评需要——批评需要

1-4项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文学对这种需要不具备不可替代性,5-6项少数人的需要。

风格创造主要表现

(一)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

作家总要寻找与他的创作个性相适应的题材,并以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来处理题材,从而使他的作品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如老舍更为关注城市贫民和其他劳动者的遭际。

(二)体现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意境的建构上。

在文学创作中,题材的选择和处理服从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意境的建构。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不仅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而且体现作品的艺术风格。在抒情性作品中,艺术意境的创构直接关涉作品风格。如王维善于在诗中营造幽静的意境,动静结合,虚实有致,形成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三)体现在主题、意蕴的侧重上。

由于作家对生活的思考、探索不同,理解感受不同,思想的重心、指向不同,因此在主题、意蕴的侧重上也显得不同。如贯穿于鲁迅小说中的基本主题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四)体现在创作原则和艺术手法的选用上。

把艺术对象转化为艺术形象,创作原则和艺术手法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形象建构的意向必然通过创作原则和艺术手法的运用才能完成。因此,对创作原则和艺术手法的选用就制约着作品的风格。在文学史上通常说的现实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古典主义风格、形式主义风格等,就是指作家运用创作原则的特点。不同的创作原则,会给作家的风格带来巨大的差异。

(五)体现在文学体裁的驾驭上。

不同的文学体裁具有不同的审美特性,对风格的创造也起着制约作用。作家的审美情趣虽然不同,但在创作时,都依据具体的审美内容来确定体裁,从而形成一定的风格。如契诃夫,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鲁迅主要写中短篇小说与杂文

(六)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在形式诸要素中,风格在语言上的表现最为突出和鲜明。优秀的作家都是语言大师,他们以其独特的语言运用(基调、色彩、气势与节奏)显示着自己的风格追求,因此我们常常凭着作品的语言特色,就可以区别出是谁的作品。同是白描,鲁迅的语言凝练、深刻、遒劲,赵树理的语言直白、风趣、口语化。

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

高雅文学: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又叫纯文学、严肃文学或精英文学。

通俗文学:是一种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读者消遣娱乐目的的文学类型,

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

具体的区别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审视:

1:看作家的创作动机和创作观念

高雅文学直指人生的严肃性,创作中的功利意识淡薄。

通俗文学则更多地指向现实的、外在于艺术的某些功利目的,如商业利益等。

2:看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

内容包括作品反映现实的真实程度、思想深度、价值倾向、情感表现方式。

①在对现实的反映上,高雅文学趋向于生活的整体表现,通俗文学则趋向于生活的单维表现。

②在思想内容和价值倾向上,高雅文学严肃地探讨人生课题,蕴含着多层次的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通俗文学不以锐利的思想触角探及人类意识的尖端,因而不以丰富而新颖的思想性见长,其思想维度较为单一,作家往往只是围绕诸如义利、情欲、忠信等传统范畴加以展开。

③在情感表现方式上,高雅文学既是建立在痛切人生的基础上,都是内在生发、流露出来的;而通俗文学为了迎合大众情感消费的需求,常将外在的情感人为地加诸人物和故事,即常说的“煽情”。文学作品的形式包括情节和人物形态、语言方

式等方面。在这些方面,高雅文学拥有远较通俗文学突出的创造性。

3:看作品的功能,存在方式及其与受众的关系

高雅文学占据着人类精神的制高点,人们常常通过阅读高雅文学来寻找价值支点;通俗文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娱乐、消遣,通过有刺激性的内容满足人们的好奇心。雅俗文学的命运不同,高雅文学虽不免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但历经时间淘洗,有可能成为经典之作;而通俗文学往往流行一时,就迅速的被新的时尚取代,除极少数而外,很少有机会列入经典的行列。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内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 姚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的转型 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 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谷鲁斯提出“内模仿说”。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文学概论整理

第一章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补充: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2.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3.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史这三者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的基础上。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信息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蓝色对应蓝色,红色对应红色,他们是同一体系的) 补充: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 (看看书本P3最后—P4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 第二章 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这里要注意两个词:“自由自觉”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看一下书,在P12)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列宁又说:“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面镜子,是宗法式农村的软弱和‘善于经营的农夫’迟钝胆小的反映”(这句话要注意)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一概念是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西马就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自考真题】全国2018年4月自考文学概论(一)考试真题 (3)

全国2018年4月自考文学概论(一)考试真题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肉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背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超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文学与历史相比更注重 A.事实 B.认知 C.理智 D.虚构 2、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是 A.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B.作品、作家、生产者、读者 C.作品、作家、现实、历史 D.作品、作家、消费者、受众 3、“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一观点出自 A.《周易?系辞》 B.《庄子?齐物论》 C.《荀子?乐论》 D.《礼记?乐记》 4、林语堂说,汉语的“单音节性”造就了中国文学的

A.题材 B.主题 C.美 D.真 5、将典型性格视为十分独特的“这一个”的德国古典美学家是 A.康德 B.席勒 C.黑格尔 D.胡塞尔 6、下列作品中,完全属于象征意象范畴的一组作品是 A.《阿Q正传》《祝福》《故乡》 B.《边城》《围城》《城堡》 C.《荷塘月色》《雨巷》《日出》 D.《天狗》《死水》《老马》 7、虚构出来的,只存在于作品世界中的时间关系是 A.文本时间 B.叙述时间 C.故事时间 D.阅读时间 8、隐在叙述者进行叙述的最典型文学体裁是 A.戏剧文学 B.民间故事 C.报告文学 D.纪实小说 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的是 A.乡愁 B.哀怨 C.嗟叹 D.悲伤 10、西方提出“交感说”的是 A.瓦莱里 B.魏尔伦 C.马拉美 D.波德莱尔 11、抒情文学作品的典型形态是 A.诗体小说 B.抒情诗 C.抒情散文 D.散文诗 12、在抒情传统中长期使用并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称为 A.典型意象 B.原型意象 C.寓言式意象 D.符号式意象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 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4.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认为文学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6.文学理论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 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第二章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1.马克思建立“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 2.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3.艺术生产论: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揭示文学发展的奥秘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5.艺术交往伦: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2.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大致上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 第三章 1.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 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1.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2.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3.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4.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5.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1.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2.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3.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4.古希腊传统强调人堆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模仿伦、再现论由此而来 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 5.《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纸质所职业,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作者做了谱系学的研究 6.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概念 兰塞姆创造术语:文学本体论 7.弗雷泽:《金枝》

文学概论整理

1、现实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现实感很强的叙事文学,简而言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 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两大特征。再现性指正视现实,真实地再现现实的矛盾和规律,作家的思想感情包含在真实的描绘之中。逼真性指以写实的方法仿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逼真地描绘。 2、理想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抒情诗歌、散文、《西游记》一类魔幻作品。简言之,理想型文学是一 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具有表现性与虚幻性两大特征。表现性指侧重表现作家的情感、理想、幻想等主观世界。虚幻性指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虚构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虚幻形象。 3、象征型文学:(指历史上的寓言、童话、象征诗歌等)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 态。具有暗示性与朦胧性两大特征。暗示性指作品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某种意义、思想。朦胧性指作品的寓意较为朦胧宽泛,难以用单一的确定意义去概括。 1、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特征?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于现实生活。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反映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虚幻性是指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2、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体裁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①凝练性。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②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诗的跳跃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感线索维系着。③音乐性(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小说的基本特征:①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②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③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地描绘环境,才可能具体、真实地揭示出人物活动和矛盾冲突的现实根据。 散文的基本特征:①题材广泛多样。题材广泛多样是我国散文的历史传统,它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怀友、访旧,也可以描写风土人情,展示国际风云,细摹花鸟鱼虫,对散文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②结构自由灵活。散文是一种结构自由的文学样式,它的结构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灵活、随意,是它的长处。 ③抒写真实感受。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戏剧的基本特征:①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②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的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③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台词)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 4、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 5、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审美特征。

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及文学活动(注1) 五种文学观念(注2)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注3) 文学的界说(注4) 文化(注5)及文学的文化意义(注6)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注7) 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注8)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注9) 审美及其实现的条件及审美的特点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注10)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注11) 体验与文学(注12) 体验的美学功能(注13) 英加登提出的“层次论”,他认为文本由四个层面构成: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英加登同时认为,有的文本有第五层,即形而上学层面。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它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以下是对上述五种文学观念做出的解释。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摹仿”说,也就是再现说。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摹仿自然”,摹仿说的形态至苏格拉底已相当完备,柏拉图的“理式摹仿”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虽有唯心唯物之分,但他们都认为艺术是“摹仿”。摹仿说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统治西方达二千年,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摹仿说才被打破。与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的观点。“度物象而取真”由五代大画家荆浩提出,明代批评家叶昼与清代思想家叶燮也持类似看法。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是其代表。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一)主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情感活动时的创造,是他们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二)主张诗人忠实于情感,忠实于诗人自我与人类的情感;(三)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平凡的事物现象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在中国,与西方表现说可相提并论的是“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 实用说实用说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一般而言,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2021年文学概论名词及问答题整理第五部分需打印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与问答题(本) -01-18 12:20:04] ★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相应关系,即以为作品是对世界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地步,以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自身是一种自足体,浮现了所谓“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品,通过车运载,可以达到目地。如果车装饰得很美丽,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手段和工具。这样文学观念偏于文学教化目。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思想家贺拉斯提出。以为文学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她爱慕,才干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注重摹仿又注重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文学观念。 ★文学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它是具备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凝聚着个体体验,沟通人际情感交流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达阅读者“试图尽量敏锐和精确地描述出她在作品中所发现价值”。固然这里所说价值,一方面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在活跃状态主体,在特定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入条件下,对于客体美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互相渗入,一方面是个体心情,是详细感性,是会感动人,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结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而,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作品,它情致往往是无法简朴地用语言传达出来。 ★虚静: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 就是使人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极端安静状态,这样事物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呈当前眼前。因此“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心理状态。 ★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艺术形象合情合理性质。 ★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某些。 ★“出入”说:王国维提出。作家体验不但要能“入”,并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气愤。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反刍。 ★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包括完整意义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基本存在方

【精品】2018年10月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试卷及答案

【精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文学四要素中,“实用说”强调的是 A.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B.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C.世界与作者的关系 D.世界与作品的关系 2.提出“寓教予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的观点的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达的是 A.乡愁(思乡之苦) B.哀怨(明主之弃) C.孤寂(知己之稀) D.悲伤(年华已逝) 4.文学文本作为语言系统,是指 A.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 B.已经历史验证的语言系统 C.有待于作家创作的语言系统 D.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自鸟飞回。”上下两旬形成的基本辞格是 A.借代 B.反讽 C.对偶 D.反复 6.从读者阅读效果来说,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被称为 A.陌生化 B. 明喻性 C.内指性 D.反复化 7.“迟曰江山丽,春风花革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本诗最明显的文学形象特征是 A.文化意蕴性 B.符号系统性 C.具体可感性 D.社会经验性 8.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发人们的美感”的是 A.海德格尔 B.贺拉斯 C.华兹华斯 D.苏珊?朗格 9.叙事的核心内容是 A.故事 B.人物 C.行动 D.语言 10.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称为 A.环境 B.情节 C.情景 D.故事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终审稿)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自考文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文学——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 文学理论——属“文学学”(一般称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文学理论以人类的文学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属性,是人们对文学的性质、特征、规律的系统把握。 文学学——属于人文学科范畴,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一经产生之后,其发展和变化既要收到经济基础的最终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有规律和内在逻辑,是他律因素和自律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文学的真实性——通常是指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文学的倾向性——是积淀于作家头脑中的各种社会意识因素,在与特定的文学表现对象发生双向交流之后产生的一种价值取向,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通过艺术形象流露或显示出来。 文学的人民性——是指文学作品以进步的审美理想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的属性。人民性实质上是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因此它也是文学倾向性的表现之一。 文学的阶级性——是指文学作品表现一定阶级立场、观点和思想意识的属性。 艺术形象——是作家、艺术家的一种创造。是指构成作品的具体生动可感、体现作家和艺术家审美情感的综合的社会人生图画或情景。在文学理论中也称文学形象或简称形象。 文学的审美性——是指文学作品适应人的审美本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本质属性。 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 艺术独创——包括作家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艺术上的独特体现。两者是综合体现的。 艺术传达——指作家运用语言、结构、体裁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评判。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家的主观世界与客观社会生活的有机统一。而这种统一的特点由作家的创作个性所决定。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画面或情景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情感,也就是一部作品题材所蕴涵的主要的思想情感。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一、选择填空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 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5.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 6.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7.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8.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10.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13.文学创造的主题是具体的社会人。(马克思) 14.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15.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1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7.高尔基曾不无道理地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18.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19.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特征: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其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第三,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三.简答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