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意象”说、“滋味”说、“物感”说、“象外”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意境”说、“出入”说。

4.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康德:

审美态度说弗洛伊德:“无升华意识”说

荣格“原型”说

5.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中国古代可以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在西方,文学社会学的初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他在其社会学著作《新科学》中“发现了真正的荷马”并以古代希腊社会研究的成果来考察荷马及史诗创作,从而开创了把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

6.法国的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六个基本观念:

(1)艺术活动论

(2)艺术交往论

(3)艺术生产论

(4)艺术反映论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6)人民文学论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恩格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即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的性质)

2.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

3.中国古代的“感物说”,就强调天人合一、物我相通,但这并不影响很多文论家对世界的强调。

4.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讲“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5.《尚书·尧典》:“诗言志”

6.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在《诗品序》中也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7.苏珊·朗格指出:“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艺术家将那些在常人看来混乱不整的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理解其意义)

8.作者在作品表达上的创新,不只是一个作品是否“好看”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新的观照事物、观察人生的方式。

9.吴天绪讲三国演义(如何理解?)

【吴天绪说书时如果真要模仿张飞吼声,无论是像或不像效果都未必好。所以他通过手势、表情来暗示,以无声状有声,让听众在内心中感受到那雷霆之吼。这种表达形式极大地增强了说书的艺术表现力】

10.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美国兰塞姆:文学本体论

11.西谚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古语也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沽”,这些都触及了读者阅读的再创造性质。

12.文学活动的发生:

(1)巫术发生说【英】弗雷泽《金枝》

(2)宗教发生说【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3)游戏发生说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席勒

(4)劳动说

13.影响文学活动发展的因素:

(1)社会风气说

(2)时代变化说

(3)理念说

(4)模式循环说(弗莱)

14.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的表现及原因。

表现:

(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原因:

(1)经济的、物质生产的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2)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基础以外,还有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他们甚至会对文学发展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是什么?它被视为美的“语言艺术”,包括诗、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样式。

2.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

3.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国大致是魏晋时期(3世纪至6世纪),在西方则是16世纪至18世纪。

曹丕的“诗赋欲丽”是把诗赋的语言形式美提到了首位。

1747年,查理斯·巴托作出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3.决定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是什么?

(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理解性把握)

5.话语: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6.把文学不是简单的看作语言或言语,而是视为话语,正是要突出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具体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利关系的紧密联系。

7.语境的特点

8.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怎样理解两者?两者的特点?)

含义: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特点: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

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简单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特点: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两者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含蓄和含混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1.如何理解“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p94

2.如何理解继承与创新?p102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1.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

(3)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2.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是由内部需要或外部的刺激所引发的,在体内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并经外在触媒的碰撞而突发的带有极强的行动力量,且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隐的或显的意念或意图。

3.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

(1)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

(2)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

(3)高尚动机与卑下动机

(4)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创造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5.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回忆与沉思

(2)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理智与情感

(5)意识与无意识

6.所谓艺术思维,其核心就是借助于再现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所从事的思维。

7.灵感是个体精神与理念世界相交流的一种心灵状态。

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8.直觉在艺术思维中的作用:

①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直觉得来的。

②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时,能发现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

9.突出与简化

突出指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10.变形与陌生化(了解)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违反常规事理来创造形象的方式。

陌生化是使习见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来获取一种“新奇”的艺术效应。

11.在“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

(1)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2)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12.该如何使用技巧运用?

(1)技巧运用要为物化主要形象的内在物理服务。

(2)技巧要为作家通过形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13.即兴与推敲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趁热打铁

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和文字符号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1.如何理解文学中的求真?p169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首先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审美特征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这就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分开来,从这个侧面来说,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3.艺术概括

(1)从个别到一般

(2)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简单理解)

4.如何理解对善的追求p181

5.善与“诗意的裁判”

(1)“诗意的裁判”恩格斯

(2)情感与善的价值追求

①高尚的品格

②利他的取向

6.善与情感表现方式

(1)诚挚的情态

(2)艺术的呈现

7.如何理解人文关怀在文学中的表现?p185

8.审美理想的含义及功能?

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并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

审美理想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审美理想具有观照和评价功能。

9.文学形式之美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一说。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与题材

1.现实型文学的特点

(1)再现性

(2)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的特点

(1)表现性

(2)虚幻性

2.象征性文学的特点

(1)暗示性

(2)朦胧性

3.诗的基本特征

(1)凝练性

(2)跳跃性

(3)音乐性

4.小说的基本特征

(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5.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6.剧本的基本特征:

(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2)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7.散文:广义散文: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散文: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即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散文基本特征:

(1)题材广泛多样

(2)结构自由灵活

(3)抒写真实感受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由表及里分成四个层面:

(1)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是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的层面。

(2)意义单元,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3)多重图式化面貌,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

(4)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3.文本分为三个大的层次:

(1)文学言语层

(2)文学形象层

(3)文学意蕴层

4.文学言语层的特点:

(1)内指性

(2)心理蕴涵性

(3)阻拒性

5.文学形象层的特征: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6.文学意蕴层的三个层面:

(1)历史内容层

(2)哲学意味层

(3)审美疑云层

7.如何理解“合情合理”?

合理是指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这个“理”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或指人类社会的现实关系,文学形象所使用的一切虚拟性、假定性手段,都要为表现或揭示这种现实关系及其本质规律服务。合情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意象。这几种因素在艺术表现力中更具魅力,它们可以把看起来不真实的描写升华为艺术真实。文学形象的虚拟性和假定性必须有一定限度,所以,文学形象真实性和假定性必须结合在一起,在形象创造中,要求客观真理与主观感情相统一。艺术的原则就是”牵情就情”

8如何理解“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形象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如具体可感的、概括的、能唤起美感的艺术世界,这是所有艺术形象的共性。但是,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

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就具有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

9.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10.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上是类型说,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18世纪以后,开始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

11.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2.如何理解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现的灵魂的深度。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13.恩格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P237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是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他的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形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例子)。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阿q的例子)。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就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辩证的关系。

15.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6.文学意境的特征(深入理解)

(1)情景交融

(2)虚实相生

(3)韵味无穷

17.“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8.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19.审美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1.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

(2)叙述话语

(3)叙述动作

3.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4.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真正的故事情节只是出现在人物遭遇波折或不幸的时刻。

5.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6.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7.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含义)

8.行动序列的复合:

(1)首尾接续式

(2)中间包含式

(3)左右并连式

9.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事件状态

文本时间是叙事文本的顺序和长短等时间状态。

10.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

(1)时序

(2)时距

(3)频率

11.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12.聚焦: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13.把叙述者等同于作者是种误解。

14.“独白”式的叙述方式

15.“复调”式叙述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1.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1)独特的言语形式

(2)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3)主题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

(4)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2.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3.创作个性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和人格的差别?

日常个性人皆有之,而人格是在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人格,指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等,创作个性并非人之尽有,它是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常个性是指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精神的想象活动往往有审美的超功利性。日常个性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另源自后天环境中的习得。创作个性则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体现在作品中思维个性特征。

4.布封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只有写得好的作品才是能够传世的:作品里面所包含的知识之多,事实之奇、乃至发现之新颖,都不能成为不朽的确实的保证;如果包含这些知识、事实与发现的作品只谈论些琐屑对象,如果他们写的无风致,无天才,毫不高雅,那么,它们就会是湮没无闻的,因为,知识、事实与发现都很容易脱离作品而转入别人手里,它们经更巧妙的手笔一写,甚至于会比原作还要出色些哩。这些东西都是身外物,风格却是人的本身。”

5.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nai)在《复鲁絜(jie)非书》中明确采用阳刚和阴柔两分法。

6.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

7.文学风格与文化

(1)文学风格与时代

(2)文学风格与民族

(3)文学风格与地域

(4)文学风格与流派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指进入近代商品社会和近代科技手段兴起等特定语境下出现的历史新现象,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报刊出版等传播媒介广泛运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商品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消费和阅读。

2.文学的主要媒介是:口头媒介、笔头媒介、电子媒介

3.媒介发展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p324)

4.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作为文学理论术语,是在20世纪兴起并得到广泛使用的。

5.作为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文学阅读活动,明显地具有一种静观的、仪式的、膜拜的、

审美的、无功利的性质,它所描述的其实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理想状态。

6.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就曾指出,决不能把文学书籍的消费和阅读混为一谈。

7.匈牙利学者豪泽尔“夸示式消费”

8.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属性分三个层次:

(1)悦耳悦目

(2)悦心悦意

(3)悦神悦志

9.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2)读者与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交流。

(3)读者与其他读者的交流。

(4)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整个自然、社会以及全人类的交流。

10.孔子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分别指:审美体验、审美认识、审美交流、审美批判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深刻地涉及了文学接受活动的整体文化属性。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1.期待视野(含义)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形成既成的思维指向、审美趣味与观念结构,会有对于文学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简称期待视野。

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期待视野形成的因素

(1)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3)特定的生理机制

3.接受动机

(1)审美动机

(2)求知动机

(3)受教动机

(4)批评动机

(5)借鉴动机

4.“隐含的读者”(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对自己的文本感兴趣并能为之打动的读者。

影响因素:

(1)创作动机

(2)选材

(3)文本的思想内涵

5.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

6.异变

(1)作品形象的异变

(2)情感的异变

(3)思想观念的异变

7.影响异变的因素:

(1)某些政治观念

(2)某些预定文化观念

(3)文化视野

(4)个人经验

(5)文学欣赏能力

8.正误与反误(含义)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

视角的歪曲等。

9.期待挫折与艺术魅力的关系问题(p363)大概理解

10.共鸣(含义及原因)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共鸣的原因:

(1)思想观念相通

(2)情感观念相同

(3)意志愿望相近

11.净化

“净化”一词,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12.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13.余味,就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其相关情感意绪仍在继续对读者产生影响的特征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2.美学的观点和史学的观点曾被恩格斯称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3.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两者的含义)

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思想性的

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是用来评价作品艺术性的

4.传统批评模式(分别侧重什么方式)

(1)伦理道德批评

(2)社会历史批评

(3)审美批评

5.现代批评模式(分别侧重什么方式)

(1)心理学批评

(2)语言学批评

(3)文化批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