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第一节课时(1)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课时(1)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课时(1)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课时(1)答案

第一章 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 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课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 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 2SO 4溶液(20%)、NaOH 溶液(10%)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趣味问答:同学,你今天吃糖了吗?

【答】其实,我们每天都要吃“糖”,只不过可能没有直接吃糖,我们吃的食物很多都是糖类,而且我们的身体机能能将我们吃的食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查看教材P4表1-1

【设问】什么是糖?

1、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2、是最廉价的能量来源

3、人体摄取的热能约有75%来自糖类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1、糖的概念:

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 n (H 2O)m 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

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思考】 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葡萄糖分子式为:C 6H 12O 6

【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

分类 单糖:葡萄糖 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 1 mol 2 mol 单糖

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 1 mol mol 单糖

【回答】可能含-CHO、-COOH、-OH等。

【演示实验】实验1-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结论】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CHO

【介绍】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质外,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下列性质:

(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2)1mol该未知物与1molH2加成反应时,被还原成直链己六醇

【讨论】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

2、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设问】由葡萄糖的结构可以预测葡萄糖有哪些化学性质?

【答】有醇和醛的性质。

3、化学性质:

(1)银镜反应:

银氨溶液:在2%AgNO3溶液中边振荡,边加入2%稀氨水,当最初生成的沉淀恰好溶解时的溶液

CH2OH-(CHOH)4-CHO+ 2[Ag(NH3)2]+2OH-

CH2OH-(CHOH)4-COO- + NH4+ + 2Ag + H2O + 3NH3

(2)体内氧化:

【提问】人生病不能正常饮食时,医生一般会注射葡萄糖水溶液这是为什么?

【讲述】1g的葡萄糖完全氧化放出约15.6KJ的热量。注射葡萄糖可迅速补充营养。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5.回答问题:葡萄糖在人体内如储存和被氧化?

【讲述】 储存:葡萄糖以肝糖元、肌糖元等形式被肝脏、肌肉等组织合成糖元而储存起来。需要时糖元转化为葡萄糖氧化释放出能量。

氧化:C6H12O6(s) + 6 O2 (g) 6 CO2(g) + 6 H2O(l)

【课堂练习】

1、葡萄糖是一种单糖的主要原因是()

A.结构简单

B.不能水解为最简单的糖

C.分子中含羟基和醛基的个数少

D. 分子中含碳原子个数少

2、把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加入某病人的尿液中,微热时,如果观察到红色沉淀,说明该尿液中含有()

A.食醋

B.白酒

C.食盐

D.葡萄糖

3、结合P6科学视野,了解对糖尿病如何进行检测?

4、阅读P6资料卡片,并查阅有关蔗糖、麦芽糖的书籍或网站,了解它们的性质。

第一章第一节课时(1)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课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2SO4溶液(20%)、NaOH溶液(10%)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趣味问答:同学,你今天吃糖了吗?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查看教材P4表1-1 【设问】什么是糖?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1、糖的概念: 糖类又叫,大多数糖符合通式,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 分类 单糖:葡萄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 1 mol 2 mol单糖 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1 mol mol单糖

一、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1、物理性质:晶体,溶于水,有味。 【思考】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H、O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葡萄糖分子式为: 【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 【演示实验】实验1-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结论】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 【介绍】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质外,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下列性质: (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2)1mol该未知物与1molH2加成反应时,被还原成直链己六醇 【讨论】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 2、结构简式: 【设问】由葡萄糖的结构可以预测葡萄糖有哪些化学性质? 3、化学性质: (1)银镜反应: 银氨溶液:在2%AgNO3溶液中边振荡,边加入2%稀氨水,当最初生成的沉淀恰好溶解时的溶液 (2)体内氧化: 【提问】人生病不能正常饮食时,医生一般会注射葡萄糖水溶液这是为什么?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5.回答问题:葡萄糖在人体内如储存和被氧化?

选修三第二章第1节共价键第二课时教案

键角 二、 键参数一键能、键长与键角 1. 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I mol 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通常取正值。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2.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3. 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间的夹角称为键角。 键角决定 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三、 等电子原理 等电子原理: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 征,它们的许多性质是相近的。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手段、 师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 N 2与H 2在常温下很难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 发生反应,而F 2与H 2在冷暗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 [复习]b 键、n 键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过渡]今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共价键的三个参数。 [板书]二、键参数一键能、键长与键角 [问]电离能概念。 [讲]在第一章讨论过原子的电离能,我们知道,原子失去电子要吸 收能量。反过来, 原子吸引电子,要放出能量。因此,原子形成共 价键相互结合,放出能量,由此形成了键能的概念。键能是气态基 态原子形成I mol 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例如,形成 I mol H — H 键 释放的最低能量为 436. 0 kJ ,形成1 moIN 三N 键释放的最低能量为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课题: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2) 授课班级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1.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与 2.能用键参数一一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技能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w.w.w.zxxk.c.o.m 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计 教学步骤、内容

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下训练(人教版必修1)

1.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酸:CH 3COOH 、H 2SO 3、NaHCO 3、HF B .碱:Cu 2(OH)2CO 3、NaOH 、Fe(OH)2、Mg(OH)2 C .盐:AgCl 、BaSO 4、NaH 2PO 4、Mg(NO 3)2 D .氧化物:FeO 、N 2O 5、COCl 2、SiO 2 解析:选C 。A 项中NaHCO 3不是酸;B 项中Cu 2(OH)2CO 3不是碱;D 项中COCl 2组成元素为三种,不属于氧化物。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 .CCl 4是一种化合物 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应为:CCl 4+4Na =====700 ℃C +4NaCl ,由此可知 B 、 C 、 D 项都是正确的。金刚石是一种非金属单质,故A 项不正确。 3.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A .KHSO 4 B .NH 4NO 3 C .Ca(H 2PO 4)2 D .Cu 2(OH)2CO 3 解析:选B 。A 、C 项属于酸式盐,D 项属于碱式盐,B 项中NH 4NO 3既不是酸式盐也不是碱式盐。 4.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大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雾是一种纯净物 B .大雾是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 的分散系 C .光束通过大雾时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D .大雾实际上是水蒸气 解析:选C 。大雾是一种气溶胶,所以是微粒直径介于1 nm ~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5.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粒子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A .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 .胶体有布朗运动 C .胶体粒子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粒子间相互排斥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教材分析 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则是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都知道,化学课上我们经常要做很多实验,那么化学学科与实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化学与实验的关系: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共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认识地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被安排在第一节,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第一节的前两个问题,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地理过程的热情,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又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活动和材料,以减轻难度。 【教学分析】 新课程倡导构建开发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提倡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正是一个由直观感受到观察猜想,再到实践探险和科学探测的过程。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好奇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大致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 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1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学习关于地球的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授新课: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 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达标反馈 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方法归纳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板书设计 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2、真实形状 二、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一章第一节课时(1)答案

第一章 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 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课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 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 2SO 4溶液(20%)、NaOH 溶液(10%)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趣味问答:同学,你今天吃糖了吗? 【答】其实,我们每天都要吃“糖”,只不过可能没有直接吃糖,我们吃的食物很多都是糖类,而且我们的身体机能能将我们吃的食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查看教材P4表1-1 【设问】什么是糖? 1、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2、是最廉价的能量来源 3、人体摄取的热能约有75%来自糖类 【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1、糖的概念: 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 n (H 2O)m 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 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思考】 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葡萄糖分子式为:C 6H 12O 6 【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 分类 单糖:葡萄糖 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 1 mol 2 mol 单糖 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 1 mol mol 单糖

中图版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地描述地球的形状。 2。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及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历程。 难点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地球是人类之家,学好地理就必须从认识地球开始。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为我们学好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大家都是成功者! 〔板书〕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自主学习】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4-P7,完成以下要求。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地轴是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 4.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地球模型。 【小组探究】 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请你依次写出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顺时针方向〕。麦哲伦的航行能证明什么? 1.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2.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深化探究】 1.列举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例子。 〔1〕海边看远方行来的航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轮船。 〔2〕月食现象,看到地球的影子是圆的。 〔3〕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2.请在以下图字框中填出表示地球大小的数据,读以下图归纳地球的形状。 〔答案: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填:5.1亿平方千米6371千米4万千米地球是一个不规那么的球体〕 3.观察〝地球仪示意图〞解释以下概念。 探究结论: 〔1〕地轴: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代表地轴。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能说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2 .会分析减数分裂中配子的染色体数目。 3.能记住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重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难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一、染色体 1.染色体的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DNA 组成。 2.染色体功能: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线状或棒状的小体,它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 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 分裂期:染色体分裂间期:染色质 4.染色体的3种类型:中间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 5.对于同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位置、数目等都是相对恒定的,它们是人们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用2n 表示),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的(用n 表示)。 预习交流 人的体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 答案: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 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 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3.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复制一次。 4.结果: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5.分段: (二)减数分裂过程(注意染色体行为变化) 1.分裂间期:染色体(质)复制(分子水平的变化:DNA 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 2.减数第一次分裂 (1)前期Ⅰ: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常有交叉互换。 (2)中期Ⅰ: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粒的两侧。 (3)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 腔肠动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第1课时腔肠动物 一、选择题 1.水母、海蜇、珊瑚虫和海葵是常见的腔肠动物。腔肠动物绝大多数生活在() A.草原中B.海洋中 C.森林中D.土壤中 2.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A.身体呈辐射对称B.体表有刺细胞 C.有口无肛门D.以上都正确 3.水螅的生活环境是() A.有丰富绿藻的海水 B.被污染的废水 C.清澈的急流的大河 D.清澈而水草丰富的池塘或小河 4.水螅的身体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和背腹,经过身体的纵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成完全对称的两部分。这种体形叫() A.辐射对称B.左右对称 C.上下对称D.两侧对称 5.水螅属于腔肠动物,如图5-1-3为水螅体壁横切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5-1-3 A.水螅的体壁有3层细胞 B.①是外胚层,②是内胚层 C.水螅身体呈现两侧对称 D.食物残渣通过肛门排出

6.蜇和珊瑚虫排出消化后食物残渣的结构是() A.肛门B.口 C.胞肛D.体壁 7.水螅体内的结构叫作() A.空腔B.消化腔 C.体腔D.内脏 8.在水螅周围放些水蚤,活水蚤进入水螅体内的方式() A.水蚤游到水螅口中 B.水蚤被水螅的触手捕捉,送入口中 C.水蚤被水螅的外胚层吸附,外胚层分泌消化液将其分解 D.水蚤被吞入水螅口中 9.在水温适宜,食物充足时,水螅身体下端三分之一处的体壁会向外突起,渐渐成长为一个小水螅。成长到一定时期后脱离母体,独立生存,这种生殖方式叫() A.有性生殖B.分裂生殖 C.出芽生殖D.孢子生殖 10.2019·重庆关于腔肠动物,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珊瑚虫、海葵、海蜇是腔肠动物 B.身体呈辐射对称 C.腔肠动物有口有肛门 D.都是生活在水中 11.珊瑚礁是如何形成的() A.水螅分泌的石灰质堆积形成的 B.海蜇分泌的液体形成的 C.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的 D.海葵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的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最新整理

4.地球——我们的家园 教学内容 我们生存的家园,环境问题已经敲响了警钟。 教学目标 1.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学习法、探究式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导入 1.师出示语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生认真快速阅读。 师: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与地球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地球一一我们的家园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我们生存的家园 (一)议一议,读一读。

1.分组讨论交流:假如离开地球,我们人类能生存吗? 2.阅读感悟: (1)读了下面的材料,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P28 月球…… 火星…… “生物圈2号”外貌,宣告失败。 (2)感悟: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二)看图,说一说。 1.看图:p29 2.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①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浮。 ②…… 3.感悟:人类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 活动二: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 (一)观察、查找资料与思考。 1.观察P30图片。 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方面的环境问题? 2.查找相关资料,说说这些环境问题会带来哪些危害? 3.思考:环境问题会对地球造成什么后果? (二)阅读感悟,画一画,写一写。 1.阅读p31材料。 20世纪50年代,日本一家肥料公司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教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 复习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为σ键和π键。 3. 说出σ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 类比、归纳、判断、推理的方法,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熟悉掌握各知识点的共性和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入] 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和性质,知道了大多数原子是会构成分子。那么原子是如何构成分子的呢?通过必修二的学习我们知道原子之间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通过共价键形成分子。这节课我们先来讨论共价键。 [板书]第一节共价键 [复习] 请大家回忆如何用电子式表示H2,HCl,C12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 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生讨论] 讨论H2,HCl,C12 的共同点。 ]板书]一.共价键的本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 [师生互动]“按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不可能有H3,H2Cl和Cl3分子,这表明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此句话的含义。 [总结]共价键的饱和性:按照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和几个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配对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H 原子、Cl原子都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因而只能形成H2、HCl、Cl2分子,不能形成H3、H2Cl、Cl3分子。 [设问]我们在第一章学习了H原子1s原子轨道是球形,那么当两个氢原子形成氢分子时,它们的原子轨道的是如何重叠的呢?请同学们不看课本,用橡皮泥做出两个S轨道,从数学的角度试试他们有几种重叠方式呢? [师生互动]请学生讲讲他们的想法。 [阅读教材]图2-1

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 [学习目标定位] 1.正确认识中和热的概念。2.通过中和热的测定,初步学会测定化学反应反应热的实验方法,会分析测定反应热时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能采取适当措施减小实验误差。 一中和反应中和热 1.中和反应的概念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实质是酸电离产生的H+与碱电离产生的OH-结合成H2O。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将0.02mol·L-1盐酸与0.02mol·L-1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HCl+NaOH===NaCl+H2O。 (2)将0.01mol·L-1硫酸与0.02mol·L-1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H2SO4+2NaOH===Na2SO4+2H2O。 3.上述两反应,若从物质类别的变化分析,其反应类型是中和反应;若从能量的变化分析,其反应类型是放热反应。 4.上述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H++OH-===H2O,两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相同(填“相同”或“不同”),判断的依据是参加两反应的H+、OH-的数目都相同。 关于中和热的理解 (1)中和热的概念是酸和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_mol_H2O(l)时的反应热。 (2)浓的强酸和强碱在发生中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发生溶解,溶解要放出热量;若是浓的弱酸和弱碱在发生中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发生电离,电离要吸收热量,故放出的热量均不完全是中和热。 (3)强酸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时,1molH+和1molOH-反应生成1molH2O(l),放出57.3kJ的热量,表示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1。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和热一定是强酸跟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 B.1mol酸与1mol碱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是中和热 C.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l)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D.测定中和热时可用稀硫酸和稀Ba(OH)2溶液 答案 C

人教版选修五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烷烃与烯烃 作业

第一节脂肪烃 第一课时烷烃与烯烃 选题表 考查点基础过关能力提升烷烃的结构与性质1,2 11 烯烃的结构与性质4,7,10 13 顺反异构 6 12 综合应用3,5,8,9 14 基础过关(20分钟)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甲烷跟氯气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2、CHCl3还是CCl4,都属于取代反应 B.烷烃中除甲烷外,很多都能使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 C.分子通式为C n H2n+2的烃一定是烷烃 D.甲烷能够燃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爆炸,因此是矿井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 解析:甲烷是饱和链烃,跟氯气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2、CHCl3还是CCl4,都属于取代反应,A正确;烷烃是饱和链烃,不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B错误;碳原子间以单键结合,其余用H原子来补充,没有不饱和键,故烷烃是碳原子数相同时w(H)最高的烃,故分子通式为

C n H2n+2的烃一定是烷烃,C正确;甲烷与氧气混合,一定范围内会发生爆炸,D正确。 2.(2018·重庆沙坪坝区期末)下列有机物的沸点最高的是( C ) A.丁烷 B.2甲基丙烷 C.2甲基丁烷 D.2,2二甲基丙烷 解析:2,2二甲基丙烷和2甲基丁烷为同分异构体,2,2二甲基丙烷沸点低,2甲基丙烷和丁烷为同分异构体,2甲基丙烷的沸点低,则沸点大小为2甲基丁烷>2,2二甲基丙烷>丁烷>2甲基丙烷,有机物的沸点最高的是2甲基丁烷。 3.(2018·北京顺义区期中)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D ) A.CH 2CH2+Br2CH2Br—CH2Br B.CH3CH2OH+3O22CO2+3H2O C.CH 2CH2+H2O CH3CH2OH D.CH4+2Cl2CH2Cl2+2HCl 解析:CH2CH2中的碳碳双键断裂,每个碳原子上分别结合一个溴原子生成CH2Br—CH2Br,属于加成反应,A不选;CH3CH2OH和O2燃烧生成CO2和H2O,属于氧化反应,B不选;CH2CH2中的碳碳双键断裂,每个碳原子上分别结合一个H原子和羟基生成CH3CH2OH,属于加成反应,C不选;CH4中的氢原子被Cl取代生成CH2Cl2和HCl,属于取代反应,D选。 4.豪猪烯形状宛如伏地伸刺的动物,其键线式如图。下列有关豪猪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2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第1课时 含答案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1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学习目标定位] 1.运用微观的思想,从反应物分子和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变化的角度,在本质上认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关系。2.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具有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一断开或形成1 mol某化学键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或原子团)的重新组合,即反应物中旧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新化学键的形成。 2.物质中的原子之间是通过化学键结合的。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

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3.断开或形成1 mol H2中化学键的能量变化 (1)在1 mol氢分子中,含有2mol氢原子,含有1mol H—H键。 (2)已知在25 ℃和101 kPa条件下,由2 mol H原子形成1 mol H—H键时,放出436 kJ的能量。若要使1 mol氢分子变为2 mol氢原子时,需要断开1 mol H—H键,其能量变化是吸收436_kJ的能量。 4.断开或形成1 mol CH4中化学键的能量变化 (1)CH4的电子式是,结构式是,1 mol CH4分子中含有4mol C—H 键。 (2)在CH4中,断开1 mol C—H键要吸收415 kJ的能量。若要形成1 mol CH4中的C—H键其能量变化是放出4_mol×415_kJ·mol-1=1_660_kJ的能量。 归纳总结

在25 ℃和101 kPa 的条件下,由原子形成1 mol 化学键时所放出的能量,与断开1 mol 相同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是相等的。 1.已知1 g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121 kJ ,且氧气中1 mol O===O 键完全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496 kJ ,水蒸气中1 mol H —O 键形成时放出能量463 kJ ,则氢气中1 mol H —H 键断裂时吸收能量为( ) A .920 kJ B .557 kJ C .436 kJ D .188 kJ 答案 C 解析 由1 g H 2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121 kJ 可知:2 g H 2(即含1 mol H —H 键)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的能量为121 kJ ×2=242 kJ 。由化学方程式H 2(g)+12O 2(g)===== 点燃 H 2O(g)可设1 mol H —H 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为Q ,则:Q +1 2 ×496 kJ -2×463 kJ =-242 kJ ,

2020地理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测试: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第一课时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1)根本来源:□01太阳辐射能。 (2)直接热源:□0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03吸收、□04反射和散射。 3.受热过程 [自我探究]阴天与晴天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哪个?原因是什么? [提示]阴天气温日较差较小。原因是:阴天时,白天云层削弱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不会太高;晚上云层会增强大气逆辐射,地面降温慢,气温不会太低。所以阴天气温日较差小。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 (1)能量来源:□01太阳辐射。 (2)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02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03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1)概念:由于地面□06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 08高气压。 ①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07低气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 09高气压;C、E两处空气密度减小,形 ②B、F两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 10低气压。 成□ 12低气压。 ③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11高气压流向□ [自我探究]高压的数值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吗? [提示]不一定。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因而在空间上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数值大于高空高压的数值。 『自我反馈』 1.温室效应增强的过程是大气()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答案 B 解析温室效应即大气逆辐射现象,是指大气升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的过程,大气逆辐射越多,温室效应越强。 2.下列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元素周期表 1.简单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结构。 3.了解周期、族等概念。 4.理解原子结构与其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知识点一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和编排原则[学生用书P1] 阅读教材P4,思考并填空。 1.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1)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编制,元素按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现行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现行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 ①含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的编号。 ②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2)周期表中元素名片 3.编排原则

1.判断正误 (1)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就是现行元素周期表。() (2)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是原子的核电荷数。() (3)周期表中同一横行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 (4)周期表中,同一纵行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答案:(1)×(2)√(3)×(4)× 2.请画出周期表中钠、硫、氮元素的名片(相对原子质量用近似整数表示) 答案: 11Na 钠 2316S 硫 32 7N 氮 14 3.下列各组原子序数表示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纵行的是() A.2、3、5B.6、14、32 C.7、16、32 D.15、16、17 解析:选B。在元素周期表中,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知识点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学生用书P2] 阅读教材P4~P5,思考并填空。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练习(酸碱盐)-带详细解答

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练习(酸碱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态HCl不导电,所以HCl不是电解质 B.NH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 C.SO2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2是电解质 D.BaSO4在水溶液中难导电,但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所以BaSO4是电解质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固态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是非电解质 B.铜丝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 C.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D.CO2溶于水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3.关于酸、碱、盐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有氢离子的是酸 B.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的是碱 C.化合物电离时,只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是盐 D.NH4Cl的电离方程式是:NH4Cl===NH4++Cl-,所以NH4Cl是盐 4.下面关于电解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B.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指化合物而言,单质不属于此范畴 C.电解质在水中一定能导电,在水中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D.纯水的导电性很差,所以水不是电解质 5.NaHSO4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Na+、H+和SO42-。下列对于NaHSO4的分类不.正确的是A.NaHSO4是盐 B.NaHSO4是酸式盐 C.NaHSO4是钠盐 D.NaHSO4是酸 6.电解质在人体内的作用是非常广泛和十分重要的。当电解质的平衡被破坏时,人体就要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为维持人体内电解质平衡,在大量出汗后应及时补充的离子是( ) A.Mg2+ B.Ca2+ C.Na+ D.Fe3+ 7.(2010年黄冈高一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氧化硫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是三氧化硫是非电解质 B.用固态的溶质配成同为1 mol/L的硝酸铵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立即做导电性实验,两种溶液的导电性相同 C.在相同温度下,强电解质溶液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 D.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导电性强 8.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HNO3===H++N5++3O2- B.Ca(OH)2===Ca2++(OH-)2 C.AlCl3===Al+3+3Cl-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教案

第一章地 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地描述地球的形状。 2。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及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历程。 难点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地球是人类之家,学好地理就必须从认识地球开始。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为我们学好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大家都是成功者! (板书)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自主学习】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4-P7,完成下列要求。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地轴是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 4.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地球模型。 【小组探究】 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请你依次写出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顺时针方向)。麦哲伦的航行能证明什么? 1.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2.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深化探究】 1.列举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例子。 (1)海边看远方行来的航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轮船。 (2)月食现象,看到地球的影子是圆的。 (3)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2.请在下图字框中填出表示地球大小的数据,读下图归纳地球的形状。 (答案: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填:5.1亿平方千米6371千米4万千米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3.观察“地球仪示意图”解释下列概念。 探究结论: (1)地轴: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代表地轴。(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3)北极和南极: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教师总结】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第1课时 教案设计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说出食物中含有能量。 3.尝试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种类及作用。 2.食物中含有能量。 难点:“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活动。 三、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食物营养物质的视频、图片等。 学生课前尝试测试某种食物的能量。 四、相关资源 《【情境素材】人体的营养》视频资源、《【知识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交互动画资源、《【生物世界】营养与体能》视频资源、《【教学实验】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视频资源、《【教学图片】糖类含量最多的食物、脂肪含量最多的食物、蛋白质含量最多的食物》。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播放视频【情境素材】人体的营养。 人体的营养 (上图为素材库中《【情境素材】人体的营养》的视频截图)俗语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老百姓为什么这么说?

航天员飞向太空,在飞船中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甚至还要出舱活动,这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和体力。为保证航天员的健康,航天员的一日三餐必须科学合理。给航天员带到太空的食物中,至少应该含有哪些成分?为什么需要这些成分呢? 和航天员一样,我们也要有科学合理的营养。那么,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各有什么用途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新知讲解】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我们如何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讲解:科学的检测表明,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资料分析: 每位同学挑选1~2种常吃的食物,参考教科书第38~39页“常见的食物成分表”,查阅这些食物中各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讨论1.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这对你选择食物的种类有哪些启示? 讲解: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从而启示我们要合理膳食,不挑食、不偏食。 讨论2.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和所需能量有什么关系?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学案(课时1)

课题: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累计课时:( 1 )授课班级:8.1—8.4 【学习目标】 1、熟练记忆长度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2、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 3、能够使用刻度尺熟练的测物体的长度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是,除此之外,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符号是;符号是;符号是; 符号是;符号是;符号是 2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1km= m、1m= dm 、 1dm = cm 、 1cm = mm 、 1mm = um 1um = nm 1dm = m 1cm = m 1mm = m 1um = m 1nm = m 3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有、、等如果需要对物体进行更精确的测量,需要选用精确度比较高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如、等。4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前首先要对刻度尺进行观察,观察内容包括1 2 、3 ( )。 5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正确放置刻度尺: a b c . ⑵读数时,⑶记录时。测量结果的数值是由和组成的。 二、小组合作 完成一些特殊的测量: 1如何测出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2如何测出硬币的直径? 3如何测出细铜丝的直径? 三、拓展延伸 1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在记录的测量结果时,以厘米作单位小数点后面应该有几位数?若以米作单位小数点后面应有几位数?若以分米作单位小数点的后面应有几位数? 2用你的直尺测出下列线段的长度: 长是长是长是 四堂清反馈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2km=___ __m=____ _cm=_____ __μm 357.8cm=______ ____m=___ ____nm 0.35cm=___ ____m=_____ __km 82m=_______μm=______ _nm=____ __m 6×105 nm= m = cm 2补上适当的单位:某同学的身高158__ __ ;物理课本长度25.81______ ;我们大拇指甲宽11.2______;栾川到洛阳的路程是125 ;一个大树的高度是9.6 ;中学生的身高1700________;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________;一课桌的高为0.52________;物理课本的宽为1.85__________。 3下列单位的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A 12m=12×100=1200cm B 12m=12m×100=1200cm C 12m=12×100cm=1200cm D 12m=12m×100cm=1200cm 4下列单位的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A 1600mm=1600mm×0.001m=1.6m B 1600mm=1600×0.001=1.6m C 1600mm=1600mm×0.001=1.6m D 1600mm=1600×0.001m=1.6m 5写出下列单位换算的详细过程 1.8m= mm 120cm= m 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