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饮酒》分析、注释

陶渊明《饮酒》分析、注释

陶渊明《饮酒》分析、注释
陶渊明《饮酒》分析、注释

饮酒(其五)

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结庐①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②。

问君③何能尔④?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⑤见⑥南山⑦。

山气日夕⑧佳,飞鸟相与还⑨。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品注释】

①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②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③君:指作者自己。

④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⑤悠然:自得的样子。

⑥见:看见(jiàn),动词。

⑦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⑧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⑨相与还:结伴而归。

【作品分析】

《饮酒·其五》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思考与练习】

1.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和生活状态?

2.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链接】

宋·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明·孙鑛《文选瀹注》

卷十五云:“此诗大是妙境,第点出‘心远’、‘真意’,翻觉亦有痕。”

陶渊明《饮酒·其四》及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四》及赏析 饮酒·其四 魏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译文 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 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 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注释 这首诗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 裛(yì意):通“浥”,沾湿。掇(duo多):采摘。英:花。 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此:指菊花。忘忧物:指酒。《文选》卷三十李善注“泛此忘忧物”说:“《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邀以游。’毛苌曰:‘非我无酒,能够忘忧也。’潘岳《秋菊赋》曰:

‘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远:这里作动词,使远。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息:歇息,止息。趋:归向。 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轩:窗。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创作背景 公元416年,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仅仅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最后只能借 酒消愁,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 修改润色。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个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此诗为第7首。 赏析 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 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 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 心赞美。“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 有傲霜之色,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比如“丽”、“粲”、“绚” 之类,反倒恶俗不堪。前人称此句“洗尽古今尘俗气”(宋李公焕 《笺注陶渊明集》引艮斋语),并非虚誉“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采菊是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寿。作者《九日闲居》就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旬。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指菊)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可见 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风气。屈原《离*》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

大学语文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及习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作者及出处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二、重点词语及易错字 1、结庐:建造房屋 2、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3、问君:这里是作者自问 4、尓:这样 5、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6、相与:共同,一起 7、真意:指人生真正的意义 8、辨:通“辩”,辩解,分说。 易错字:喧篱辨

三、翻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建造房屋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存心远离尘俗,所处的地方自然也就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在东篱下随手采几朵菊花,悠然之间望见美丽的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云雾在傍晚显得更加美丽。归巢的鸟儿结伴飞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说出来又没有更合适的语言。

四、内容及主题 这首诗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生活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平和;通过描写归隐生活的闲适,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五、赏析: 1、理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思想意蕴。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第五首赏析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③尔:如此、这样。 ④「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⑤「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⑥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作者】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二十九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途不定,先后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这样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因抱负不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于彭泽县令上任仅80余日,便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决然弃职归隐。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隐居生活。《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

陶渊明《饮酒》分析、注释

饮酒(其五) 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结庐①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②。 问君③何能尔④?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⑤见⑥南山⑦。 山气日夕⑧佳,飞鸟相与还⑨。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品注释】 ①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②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③君:指作者自己。 ④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⑤悠然:自得的样子。 ⑥见:看见(jiàn),动词。 ⑦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⑧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⑨相与还:结伴而归。 【作品分析】 《饮酒·其五》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思考与练习】 1.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和生活状态? 2.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链接】 宋·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明·孙鑛《文选瀹注》 卷十五云:“此诗大是妙境,第点出‘心远’、‘真意’,翻觉亦有痕。”

陶渊明饮酒赏析

【篇一】陶渊明饮酒赏析高中诗歌鉴赏题相关材料汇总2 高考语文诗歌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技巧高考复习指导(高三)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

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

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

陶渊明《饮酒》之五赏析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她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人品高洁,生性淡泊,她就是真正的隐士,虽然她也曾做过几任小官,但那都就是为解生活之困不得已而为之,每次出仕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任彭泽令仅81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她束带相迎,她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安身立命于田园,开始了她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此后再也没有涉足过官场,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63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就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饮酒》诗组中的第五首,也就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情趣。它的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与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就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您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就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就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就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与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渊明爱菊,既就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就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

饮酒陶渊明的译文与赏析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 作者:佚名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

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 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 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 “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 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 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 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 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 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 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 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 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 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 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 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 完美的境界。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目录 目录 (1) 摘要与关键词 (1)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1)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3)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的生活和思想 (4)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分析 (8) 参考文献 (12)

[摘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古典诗歌题材。他的创作,与其所处时代、家事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思想密不可分。陶渊明在其独特的以自然为核心的思想引导下,运用质朴的诗歌语言,描绘躬耕自资的劳苦与欣悦,冲淡自然的表现田园生活的淳真与美好,既抒发个人的志趣(《归园田居》),有寄托社会的理想(《桃花源记并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高远,对后世诗人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新自然说意象意境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魏晋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里,所处时代,是南渡的东晋王朝末期过渡到刘宋,形成南北朝的乱世分裂时代。随着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解体,专权乱政,军阀征战,生灵涂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道家、玄学、佛教等各种思想逐步兴盛,影响到文学方面,“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的《诗品》)的玄言诗赋大盛其时。 青少年时期,陶渊明过着“少而贫病,居无朴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①”的生活,但他博读书典,志向宽广:“读书敦宿好”(《辛丑岁七日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怀有“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的政治抱负,并且受到魏晋时期盛行的老庄思想、玄学清淡之风的影响,养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品格,凭借其“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的自由个性,创作出了质朴自然,意境高远的田园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 陶渊明生于东晋兴宁3年(公元365年),他28岁以前的经历已经难以考证,只从《五柳先生传》的自述中推想其于贫苦生活中读书不辍。太元18年(393年),于29岁时初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②”其后“躬耕自资”闲居五六年。隆安3年(399年),35岁,任刺吏桓玄属吏,两年后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桓玄篡晋后,刘裕出兵讨伐,陶渊明曾任刘裕幕下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年),41岁,为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建威参军,同年8月改任彭泽令,但于11月,为官80余天即弃职返里,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词》及《归园田居五首》。自此以后,直至终老,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 ①颜延元.《陶微士谏》.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 ②沈约.《宋书隐逸传》.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图文稿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陶渊明《饮酒》之五赏析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人品高洁,生性淡泊,他是真正的隐士,虽然他也曾做过几任小官,但那都是为解生活之困不得已而为之,每次出仕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任彭泽令仅81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安身立命于田园,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此后再也没有涉足过官场,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63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饮酒》诗组中的第五首,也是最着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它的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渊明爱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在不经意间抬头时,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体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参考答案: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2.B3.东晋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参考答案:12、(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2)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中的情感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中的情感 摘要:古有诗经:“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 以敖以游”(《邶风·柏舟》)。后有曹操把酒言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酒自古诗中便有,然而在陶诗前,虽然众多诗人提到酒这一事物,但只是激发情绪的兴奋物,并不代表特定的感情。而酒到了陶渊明手中,却不仅仅是酒。酒中掺杂了太多诗人的情感,有喜有忧、有乐有愁。酒瞬间有了感情和意义,令读者在品诗品酒的同时深深地被诗人非凡的人格魅力与才气学识征服。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明确将饮酒诗确定为创作主题的诗人,饮酒诗创作以其全面的思想内容,自然的艺术风格,成为同类创作中难以逾越的巅峰。明代萧统在《文选。陶渊明文集》序中评价道“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1】在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所收录的126首诗中,除《饮酒》二十首外,《止酒》《述酒》外,还有很多题不言诗,但是实际上是饮酒或与酒事相关的诗歌40多首。如万伟成所说的,“酒诗的真正成熟,始自陶渊明”。【2】本文重点研究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蕴含的具体情感。 一、借酒抒情,渴望自由,坚守高尚品格。 陶渊明天性好自由,性本爱丘山,诗中的酒常常是是陶渊明渴望自由表达愿望的寄托物。酒可以使人迷醉,使人放松,陷入自由无羁的状态。在酒里,陶渊明轻易地实现了寻找自由的愿望。酒就是他逃避社会超逸现实的工具。在《饮酒》二十首中第九首:“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老父言,禀气寡其谐。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这首诗以对话的方式,表现诗人不违初衷而随世浮沉,并再一次决心保持高洁的志向,隐逸避世,远离尘俗,态度十分坚决。 酒就是陶渊明最安心的自由天地。酒中没有黑暗没有倾轧,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天堂。在《饮酒》二十首中第十三首中,陶渊明更是借醉者之口将自己愿醉不愿醒的希望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两个不同的人常常一起喝酒,一个长年独醉,一个终年独醒。醒者醉者互相嘲笑对方,说的话也完全不相干。陶渊明要以长醉不醒的方式,向混浊的现实表示兀傲的态度,在醉中忘却人世间的所有烦忧,在酒中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度,在酒中幻筑一种想象的真实存在的时空。 二、借酒来表达对人生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感慨 从汉末到南北朝,由于汉朝灭亡,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外部征战连年,人为的因素威胁到人的生命,使人感到前途迷茫,甚至连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也大唱“人生几何”。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交替之际,诗中这类感慨就有很多。如《饮酒》其三曰:“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2]。《形赠影》曰:“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2] 。《杂诗》曰“人生无根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艺术特色:平淡而醇厚。情景理的融合。 译文: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赏析: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

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题_梅竹赏录描写菊花的古诗词陶渊明《饮酒》赏析●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

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决心隐居后所作。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 此诗的语言平淡朴素,但又不失韵味。以毫不夸张的手法,用家常话写出沁人心脾的境界,显得自然而又耐人寻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句话把这首诗的语言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景为诗源,以情为诗缘,以理为诗尾。前四句的“心”与“地”正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只要你“心远”,无论在何地都不会受世俗喧嚣的干扰。你,一边采着菊,一

浅谈陶渊明诗风

浅谈陶渊明诗风 纵观我国的诗人,在东晋陶渊明的诗歌可谓是清新,内涵最为丰美。他的诗歌以及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思想受到从古至今的讨论。就诗歌的创作上来看,陶渊明并不是特立独行,而是受到了玄言诗的影响,成功的将田园题材融入到诗歌当中,开辟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 标签:陶渊明诗风 从陶潜的文学接收上来看,唐代是诗歌的鼎盛时期,也是一个分水岭。自从南朝开始,文坛竞争无数,华丽的文学风气盛行,而陶潜的诗歌清新淡雅,以其“归隐”为主要题材被当时人追崇。 一、陶潜诗歌风格 1.质朴和醇美有机结合 在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当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朴实,几乎毫无华丽辞藻。在他的诗歌里,很难有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基本上是按照事物原本的样子,自然的描写,如实的叙说。很多著名诗人,如苏轼、朱熹、葛立芳都曾经评价陶潜的诗歌平淡与自然。在这样的评价当中,都说明了陶渊明诗歌的自然质朴。然而,如果仅仅是自然质朴,那么诗歌读起来会平淡无奇,但是陶潜的诗歌并非这样,他的诗歌在平淡中彰显韵味,包涵着浓烈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气息。陶潜的诗歌是化繁杂为简单,“真”并非都是生活原本的东西,而是需要锤炼溶于诗歌当中,这就带来了“醇”意。比如,在《归园田居》中所描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样简洁的笔墨,描绘出了朴素的生活。在诗句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让整个画面都显示出浓厚的韵味,并通过两个叠词,就像是作者信手捏来一般,而诗歌的“樊笼”一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的黑暗愤愤不平,也体现出作者对人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纯洁的人生态度。在《饮酒》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一句中,读者可以看到陶潜的胸襟,在平淡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韧性。因此,苏轼曾经评价陶潜说“陶潜的诗歌非常的实绮”,这一段话评价陶潜的诗歌风格十分的中肯。在陶潜的诗歌当中,表现出来了一种淡泊宁静的诗歌情怀。因此,陶潜的诗歌无论是质朴无华还是经过锤炼修饰都含于自然,都有一种纯净的特性。正如评论家叶嘉莹所评价:“陶潜诗歌都蕴含着一种丰美和自然,可进一步的深入研求。” 2.情、景与理的有机统一 俗话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思就是内心中有感动,就可以通过诗歌的形式给表达出来。在陶潜的作品当中,很多诗歌都是以抒情诗歌为主。他把自己的内心所涌起的感情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达到了情与景的统一,让作者融入到意境之中。王夫之曾经说过“不用说其中的道理,而自喻”,意思就是说诗歌当中并没有体现出哲理的意思,但是可以在诗歌的艺术形象中慢慢体会,从而获得美的享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酒(其五)》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 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饮酒(其五)》白话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饮酒(其五)》赏析 《饮酒》为一组诗,共二十首。诗前有序云:“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 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 多, 辞无检次。 聊命故人书之, 以为欢笑尔。 ”可见这一组诗作于归田闲居之时, 都是酒后之作,但并非成于一时。 前四句写归田闲居的自我感受。 前两句说居住在人世间, 却无车去马来的世 俗交往的烦扰。意为归田之后,尽管仍没有脱离纷纷扰扰的人世,却摆脱了许多

车马喧嚣的烦扰。这种烦扰本来是很难摆脱的,可是作者却摆脱了,透露出作者 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对闲居恬静生活的喜爱。后两句自问自答,对前 两句所说的情况作了解释, 说明只要内心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 即使处于喧 嚣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住在僻静的地方一样。作者从心理上解释前四句,认为只 要从心理上厌恶世俗的烦扰, 任凭世俗如何烦扰, 也能够摆脱而保持括静悠闲的 心境。 作者在闲居生活中领悟了这个心理学的道理, 这个道理也包含着深刻的哲 理。没有对世俗的深恶痛绝和对闲居恬静的喜爱,是很难领悟到的。 接下四句写闲居的生活和所见的自然之景。 秋象征高洁而不随流俗, 爱菊成 为作者生活的一个内容。他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心里悠然自得。偶然一抬头, 南山出现在他的眼前。他不注意看山,山却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热爱自然,自然 景物也随着他的出现而出现。人到作者喜爱自然已到了与自然浑然为一的境界。 时已傍晚,作者用“佳”字写南山之美,也正是作者热爱自然心理的反映。山鸟 相伴归林虽是眼前之景, 何尝不是反映作者厌恶官场生活而归田的心理?可见作 者不单是写自然之景,而且是从写景中表露出自己归田闲居的心情。 最后两句作者说:从这大自然的景色中,领悟到人生的真淹,本来要说明一 下这真谤, 可是到要说的时候已忘记了该怎么说。 那就是说人与自然既然浑然为 一, 那么人生就听凭自然吧。 言外之意, 人生何必去争名逐利, 扭曲自己的本性。 情、景、理结合是本诗的主要特点。前四句言情,但情中有景。“而无车马 喧”, 实际是有喧嚣不断的车马, 只是由于作者“心远地自偏”而不见不闻而已。 而“心远地自偏”正是作者从厌恶世俗喜爱闲居恬静的心理中悟出的道理。 中间 四句主要写景,而景中有情有理。东篱采菊见出悠然自得之情;“见南山”中传 出热爱自然之情, “佳”字正是这种心情的表露; 而“飞鸟”句更表露了其厌倦 官场生活和喜爱归田的情感。 末两句言“真意”亦从景中而来, 其中又包含着理, 但作者没有说出,含蕴而有味。一篇短短诗歌 中, 既言人情, 又写自然之景, 并道人生哲理, 实在是精练之极, 蕴厚之至, 而且三者结合得浑然一体,水乳交融,见出了其艺术的纯熟和高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