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摘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与经济的发展相对应,人民却没能充分享受到的经济发展的成果,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由此反映出我国财政支出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财政支出需求压力大规模膨胀,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解决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财政支出;问题;改革建议

前言

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用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是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近年来,随着分税制的深入,各级政府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推动财力向民生倾斜,体现了财政的公共、公平和公益性质,然而在财政支出上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出需求压力大规模膨胀

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仍面临支出增长过快和支出不足并存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由于财政包揽过多的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刚性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急剧膨胀;另一方面,一些必要的财政支出项目

却无法得到保证,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水平。

2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的固有缺陷政府来干预和调控经济是必需的,但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财政只能是配角。目前政府职能范围调整尚未到位。

政府职能越位表现在:过多参与私人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造成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括了许多既包不了又搞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各种补贴性支出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这既挤占了稀缺的财政资源,分散了财力,又不利于推进经济体制的转轨,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财政支出项目效益低下。

政府职能缺位表现在: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手段还不够完善;财政支出方面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了保障不足或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不足,对某些社会文教、公益事业的保障乏力,对某些基础设施和某些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等。这不仅弱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分配秩序。

3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大量的经济建设支出,有效地增加了社会总需求,提高了中国的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经过多年的增长,经济建设支出表现出了投资过度的倾向;二是国家财政投资支出不断下降,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日趋削弱。财政投资比重的急速下降致使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逐渐削弱,无力增加对经济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城市维护和企业改造的投入。三是财政补贴支出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的财政补贴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组成。目前,由于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部分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已由市场调节,财政补贴数额有所减少,但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低。四是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增长,已大量挤占急需的公共支出项目。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占国

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包括公检法支出在内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不断增长。这给日后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带来了非常棘手的问题;五是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下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急需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但是,近些年来,我国财政的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连年下降,农业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六是福利保障性支出明显不足,已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由“企业办社会”,财政支出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支出,与之接近的抚恤救济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很低,社会保障支出不到位已经制约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我国财政支出运行效率低下,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财政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及其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对财政支出的失败也缺乏责任追究制度,财政支出决策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规范的程序,导致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资金紧张和资金浪费并存的怪现象经常发生。

4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

我国财政支出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支出预算编制粗化。我国目前的支出预算,编制前缺乏必要的论证过程,对预算科目是否保留、结构是否合理、单位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是否有压缩的可能、单位之间是否平衡,都缺乏必要的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二支出预算约束软化。有的地方不按法定程序,随意追加支出预算。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等腐败现象,不利于廉政建设。

二、改革财政支出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当前实际,我认为改革财政支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重新界定和明确财政支出的范围。

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仍面临支出增长过快和支出不足并存的两难困境。当前财政供给范围的不清晰,仍存在“缺位”与“越位”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财政只能是配角。相应地,财政要体现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范围和方向,逐步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

域,将财政支出转向“公共性”,以此依据确立支出格局,矫正“缺位”与“越位”,实现财政归位。

2.统筹规划,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当前,财政支出结构远未达到优化,不仅财政支出各部分的比重不太合理,而且,具体到某个项目上,其内部结构也不太合理,使有限的财力也不能用到节骨眼上。一要逐步减少直至退出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直接投人,严格控制并努力节约一般性开支;二要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的财政保障力度,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特别是积极支持收人分配、社会保障、教育、投资等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创新,积极促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要继续实行精简行政机构措施,这是解决行政费用开支过大的根本途径。

3.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建立合理的支出管理体系

财政支出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是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环节之一,要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最终目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财政出管理模式的创新。推进公共支出预算管理的制度创新,合理界定政府公共预算支出的内容和范围,推行以部门预算为基础的综合预算形式,加强预算制度的规范化把预算内和预算外两部分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体系,从而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社会的公共需要;改变公共支出供给的方式,广泛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加大政府采购的工作力度,以节约资金、防止腐败问题的产生;改革财政资金的缴拨方式,实行国库单一帐户制度,消除分散收付所带来的对财政资金的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改进支出管理;实行预算编制、执行以及监督三者分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4.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支出监督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导致了监督乏力。首先,法规制度不健全,制约了监督职能的发挥。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财政监督专门法律或行政法规,有关法律中对财政监督规定不够具体,而且正面规范行为的规定多,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少;应急的临时规定多,注重长效治本的规定少;一般性的规定多,具体可操作性的程序性规定少,这在客观上制约了财政支出监督工作的开展。其次,预算管理的方式不科学,导致了预算监督乏力。在财政支出预算管理中,财政部门往往

只注重支出预算的编制、下达,而忽视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对预算执行情况往往只注重量的核对,而忽视质的分析。

5. 加快相关配套改革,净化外部环境

财政支出是国家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和其他相关方面同步进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当前,主要应加快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这样才能切实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为财政支出规模的下降和支出结构的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深化医疗、住房、公车制度改革,重新核定机关人员的办公经费标准,切实地减少攀比浪费财政资金的现象;要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使金融能承受更大压力,避免金融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冲击财政支出改革。另外,金融运行良好也可以对财政方面提供支持;要加快新一轮税制改革,完善增值税、消费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城乡税制,为财政支出改革提供支持。

我国财政支出趋势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及 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李晓红 学号:201121070223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

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 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 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勺相关数据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 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 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 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财政学-我国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问题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注:原来做的是ppt,为了大家看着方便又整理到 了word上,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 (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 (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财政收支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思路

财政收支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 思路 一、当前XX 市财政收支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结构问题突出 从XX 年开始, 铜陵市国民经济开始了恢复性增长, 随后几年更是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XX—XX 年,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在此基础上, 铜陵市财政收入也随之加快增长,XX —XX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但是收入结构却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即地方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XX年到XX年,该比重分别为% % % % % %,% XX年进一步下降为% (二)财政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其他各地财政相似, 我市财政支出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财政支出总量不足与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并存。一方面财政收入上划中央较多, 地方可用财力增长有限, 另一 方面部分单位花钱大手大脚, 财务管理松弛, 支出管理难以 控制。二是支出“越位”与“缺位”共存。一方面, 政府承 担事务较多, 一些应由市场提供和由社会负担的支出仍然背 在财政身上, 财政负担较重。另一方面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 公共事务, 财政力不从心。三是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尚 未健全。政府预算本是规范支出管理最重要、最有效的一项

法律制度, 是支出管理的基本依据, 但部分单位在执行预算中的随意性和预算约束软化的状况相当严重。此外, 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 即财政支出中法定支出膨胀, “以法压法” 、法与法“打架”的现象十分突出, 财政无所适从, 平衡压力加大, 这实质上也是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困难的一个突出表现。 二、未来一段时间改进收支结构的总体思路 (一)围绕实施铜陵奋力崛起, 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稳定 增长机制, 打造“持续财政、优质财政”工程 积极创新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主要是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和落实各项税制改革, 完善地方税收征管机制。全面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 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 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政收入考核机制, 努力扩大财政收入规模, 提高财政运行质量, 形成具有良好的增长弹性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二)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健全财政宏观调 控机制,打造“发展财政, 协调财政”工程 不断丰富和完善财政调控手段, 充分发挥财政优惠政策和贴息、奖励、转移支付、担保等财政政策工具作用,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和财税制度创新, 支持生态和环境保护, 支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整合政府投资和各类支持经济发展资金, 支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与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与分析 首先,通过国家统计局与财政部网站得到开展分析的数据材料,分别为:2005-2013年我国GDP 数据(图1-1)与2005-2013年全国财政支出决算数据(图1-2) 图1-1 我国2005-2013年GDP 变化 图1-2 我国2005-2013年全国财政支出决算变化 20000 40000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140000160000全国财政支出决算(亿元) 全国财政支出决算(亿元)

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 由课本可得,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分为绝对数值表和相对数指标,绝对数指标也即基本指标,为GDP和财政支出额,以绝对指标作为材料又可以衍生出反映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三个相对指标分别为: 1、财政支出增长率(即?G) ?G=财政支出相对于去年的增长比去年总额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Eg) Eg=财政支出增长率比GDP增长率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即MPG) MPG=财政支出增长额比GDP增长额 下面,我们结合GDP、财政支出决算额、?G、Eg和MPG五项指标来开展对我国2005-2013年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分析。 二、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分析 (一)从宏观因素方面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进行分析 图1-3 我国2005-2013年全国财政支出决算变化

图1-4 我国2005-2013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 由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可以说明我国财政支出额的上升原因。 1)经济因素 首先财政支出规模决定于财政收入,而财政收入主要受三个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征税能力。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长期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建设新农村、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保护生态环境等任务,因而在2005-2013年期间我国财政支出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占GDP 比重都成逐年上升趋势(如图1-3与图1-4所示),尤其在08年到09年受世界范围经济危机波及,为弥补出口下行压力,我国财政支出骤然增加,以刺激内需,在全国各地同时启动多项基建项目,以此增加总需求,体现了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的职能。 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和政府干预政策。从05年到13年我国政局稳定,没有出现外部战争或激变革命等事件,所以并未出现Peacock 与Wiseman 的梯度渐进理论中的财政支出骤然上升状况,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稳步提升。 0.00% 5.00%10.00%15.00%20.00%25.00%30.0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 GDP 比重

【实用资料】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doc

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趋势及原因 表格1

图1 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 一、总体趋势: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呈现U型变动态势 图1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U型变化态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1992年以前可以称之为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该阶段的明显特征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明显加速发展。1992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为13.9%,比1978年30.78%下降了近17%,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而同期GDP和财政支出绝对值都在迅速增长,说明政府减少财政支出的比例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少政府干预的力度。 1992-1996年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可以称之为处于U型曲线的底部。该阶段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但下降速度比较缓慢,不存在较大的波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了企在提高两个比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开始正式实行,由于前期的惯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在改革前两年仍沿既有的路径缓慢下降,但是从1997年开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恢复性提高。 1997年以来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处于U型曲线的右半部分的下半截。这一时期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其间并伴随有小幅的波动,但总体上升趋势并未受到影响。 二、中国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弱U型变动态势原因解析 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政府是大包大揽的全能型政府,政府职能范围的极其庞大导致了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高。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过去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由逐步的有市场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完善,这一过程中,政府职能范围明显有所缩小,尤其是经济管理职能,政府逐步退出了竞争性领域,伴随这一过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是合理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职能范围缩小必然到达极低点,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可能下降至谷底,从而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 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也逐渐步入正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此时符合了瓦格纳法则。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这就要求了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如政治因素和经

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从近几年来我们对乡镇政府、财政等单位的审计调查情况来看,部分乡镇政府、财政在资金及收支管理上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需引起重视,并切实加以整改。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项资金使用不尽合规,政策执行不够到位。 在审计中我们发现:有的乡镇政府因机关运行经费超支严重,违反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有关规定,擅自改变专项资金用途,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以弥补机关经费;有的乡镇部门发放国家补助资金时,审核不仔细,有虚报、冒领的情况发生,导致应补助的未补助,不应补助的反而被补助。 乡镇政府作为一级基层政府,直接面对基层群众,专项资金特别是民生资金的使用不规范,不仅直接影响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还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资金、资产管理不严,债权、债务未及时清理。 审计发现,部分乡镇资金、资产管理不严,债权、债务清未及时清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的乡镇出借资金次数频繁、审核不严。如:有的对出借资金入账手续不全;有的出借资金的对象是已经或正面临倒闭停产的民营企业,借款难以收回。 2、对出借资金的跟踪监督不到位。部分乡镇在资金出借后未对债务人是否按借款协议履行义务或是否按照借款申请中申报的用途使用资金未做跟踪和监督,从而导致部分出借资金对企业的发展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利息也未能按约定收回。 3、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某些乡镇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未及时入账,在固定资产购建、报废时,没有及时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致使会计账目不能及时反映资产的增减变化,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不严,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隐患。 4、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往来款项挂账时间长数额大。部分乡镇账面反映的往来款项的挂账时间经历了几届领导,有些财政所长、财务人员调整后对一些债权债务也未及时清理,不少已成为呆死账。严重影响了乡镇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同时也造成了国有资产、资金的流失。 (三)财务管理不规范,违规违纪问题屡查屡犯。 除了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虚报冒领国家补助资金,乡镇财政审计中发现的屡查屡犯的违纪违规问题主要有: 1、“三乱”行为屡禁不止。部分乡镇还存在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的现象,有的还存在下达收入指标与罚款所得挂钩,加重农民负担; 2、违规支出的问题较为普遍。如:虚列支出、滥发钱物、违规报销个人费用、白条报账等等; 3、非税收入管理不严格。部分乡镇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不严格,坐收坐支非税收入。(四)会计业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有待加强。 1、账户设置不规范,过渡户管理混乱。 目前我省、市对于乡镇一级财政管理过渡户的设置并没有明确规定,过渡户普遍存在。但是审计中发现一些乡镇财政所在过渡户的设立、管理与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过渡户开设不严谨,有的乡镇财政过渡户与农村“三资”集体代管账户合用一个银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陈多钊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始终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扶持。财政农 业支持的目的是矫治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市场失灵和保护农民利益。如果不及时改善政府支 农资金的效率问题,中央增加再多的资金也难达到财政农业支持的目的,国家财力是有限性的,财政农业支持水平不可能无限度增加,因此,如何提高财政农业支持效率,发挥财政支 农资金的导向性作用,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三农,财政,效率,制度,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结构,农村消费 一、三农财政的支出现状分析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 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基础的母体产业,是其他产 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和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拓展出生态保护、观 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但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农业对自然的高依赖, 农业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的预期收益低, 投资回报率低,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由农业单向外流。劳动力素质与其它产业相比明显偏低,农业整体科技素质低,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产业链短而细,集约化 程度低,规模效益小,农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等。 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 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这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积 累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财政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加,如图1,尤其是2003 年以来,无论是用 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显。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财 政支农取得显著成效: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财政支农资 金的投入总仍然不足,财政支农资金分152配结构不太合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顺,财政支农配套资金不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财政支农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效率和效果。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变化情况和原因)一、引言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一般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并按照其分类指标进行研究:一是经济建设费,它是一种生产性支出,为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可以提高私人的产出能力;二是社会文教费,形成了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三是国防费,该支出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于安全的消费需要,是保卫国家安全及形成和平建设环境所不可或缺的支出;四是行政管理费,是一种纯消耗性的支出,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能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进而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五是其他支出,包括政策性补贴支出、车辆税费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专项支出等 二、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附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1978年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为13.10%,到2006年则达到26.83%,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26.56%,首次成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项,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在和平发展时期,国防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并以适当的比例下降,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4.行政管理费增长迅猛。从1978年的4.71%增至2004年的19.38%,增长了近4倍。这与我国政府机构膨胀、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低下有关。但2006年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19%降到了18.73%,可见政府机构改革略有成效。 5.其他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升幅明显增加。1997年用于其他支出达10.24%,是1980比重的3倍;2002年更是从2001年的12%突增到17%,到2006年是20.51%,增长趋势相当明显。近些年,国家财政用于政策性补贴、科研经费等支出也逐年增加。 附表2 各个时期财政分类支出结构 以上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1998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持续下降( 由1994年占全部政府支出的41.3%下降到2005年的27.5% ),相应反映了这一改革趋势。不过, 由于期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出口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于1998年下半年不得不扩大公共投资以保持经济社会形势稳定, 使得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停留在规范支出管理方面, 而财政职能的调整则被相应推后了。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及 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李晓红 学号:0223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

表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

最新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分析-精品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 分析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财政支出在规模和结构上都有不同的变化。本文藉1950年到2015年我国财政支出总规模变化及支出各项变化的数据,并结合经济、社会、背景,对这些年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结构变化的原因作出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变化 一,财政支出规模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可大致分为三阶段:1949~1977年;1978~1997年;1998~至今。第一阶段的财政支出处在百亿元的水平。1949~1952年三年间,国家实施一系列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政策,合理调整工商业,土地改革,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是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和发展的过渡时期。1951年和1952年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很高,分别为 79.4%和41. 0%。1952~1957年,财政支出增长率逐年下降,在57年甚至出现了负数;1958~1960年,财政支出规模又以30%的增长率扩大,这与当时大跃进和三年饥荒有着直接的联系。1961~1962年的负增长与当时的经济调整政策有关,由于大跃进导致的破坏影响,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提出来“八字方针”,大幅度压缩预算基本建设拨款,并于1964年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1966~1976年,在“文革期间”,除了个别年份有负增长率,财政支出均保持一定的增长,尤其1969年,财政支出的增长了46.95%,这是与同时期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相关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可以平衡收支,所以很多年份的财政支出都是和财政收入同增同减。 财政支出第二阶段的规模保持在千亿元的水平。1978~1984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1000多亿元;1985~1989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2000多亿元;1990-1997年,保持在3000亿元~9000亿元以上,最多的是1997年的9233.56亿元。增长的速度较不稳定的,1978年最高,增长率为33.0%,1987年最低,增长率为2.6%。1980年和1981年等个别年份出现过负增长。究其原因是在1979 1980两

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摘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与经济的发展相对应,人民却没能充分享受到的经济发展的成果,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由此反映出我国财政支出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财政支出需求压力大规模膨胀,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解决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财政支出;问题;改革建议 前言 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用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是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近年来,随着分税制的深入,各级政府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推动财力向民生倾斜,体现了财政的公共、公平和公益性质,然而在财政支出上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出需求压力大规模膨胀 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仍面临支出增长过快和支出不足并存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由于财政包揽过多的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刚性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急剧膨胀;另一方面,一些必要的财政支出项目

却无法得到保证,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水平。 2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的固有缺陷政府来干预和调控经济是必需的,但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财政只能是配角。目前政府职能范围调整尚未到位。 政府职能越位表现在:过多参与私人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造成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括了许多既包不了又搞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各种补贴性支出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这既挤占了稀缺的财政资源,分散了财力,又不利于推进经济体制的转轨,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财政支出项目效益低下。 政府职能缺位表现在: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手段还不够完善;财政支出方面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了保障不足或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不足,对某些社会文教、公益事业的保障乏力,对某些基础设施和某些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等。这不仅弱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分配秩序。 3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大量的经济建设支出,有效地增加了社会总需求,提高了中国的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经过多年的增长,经济建设支出表现出了投资过度的倾向;二是国家财政投资支出不断下降,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日趋削弱。财政投资比重的急速下降致使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逐渐削弱,无力增加对经济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城市维护和企业改造的投入。三是财政补贴支出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的财政补贴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组成。目前,由于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部分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已由市场调节,财政补贴数额有所减少,但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低。四是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增长,已大量挤占急需的公共支出项目。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占国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目录 一、引言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 三、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 四、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变化 五、参考文献

一、引言 自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财政收支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壮大,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并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的方式来揭示我们的主题。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 (一)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 1.财政收入各阶段的发展情况 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繁荣的直接体现。从增长速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50—1977年为第一阶段,财政收入长期保持在百亿元的水平。1978—1998年为第二阶段,财政收入走上了千亿元的台阶。l999—2007年为第三阶段,财政收入跃上了万亿元新高。其中1994-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是我国财政发展的黄金时代(见表l)。 在第一阶段中,1950年是开国的第二年,由于经济还处在战火之中,因此是新中国历史上财政收入最低的一年,总收入只有65.19亿元。1951和1952年由于长期衰败的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财政收入上升到了l00多亿元。之后在逐渐增加,长期保持在200亿元~800亿元之间,最高的是1977年的874.46亿元。 在第二阶段中,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从几百亿元跃上了千亿元大关。l978—1984年,财政收入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最多是l984年的1642.86亿元;1985—1998年,财政收入保持在2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其中1978—1984年为l000亿元左右,1985—1990年为2000亿元左右,1991—1997年为3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最多是l998年的9875.95亿元。 第三个阶段从l999年开始,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了万亿元的新台阶,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3

一、该期内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1、经济建设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87年到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有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较为平缓,2000年到2005年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到2010年又逐年上升并与2000年大体保持水平。 2、社会文教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高,1991年到200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小幅度增长,2001年到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且2010年社会文教育是197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 3、国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国防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85年到1992年有小幅度上涨,1992年到993年有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10年以2000年为分界点有小幅度波动,其波动趋势是先下降在上升又下降且2010年国防费用是1978年以后最小的一年。 4、行政管理费用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9年有小幅度波动,较为平缓,1999年到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1年到2006年变化比较平缓,2006年到2008年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到2009年又一较大的趋势下降,2009年到2010年又有小幅度增加。5、其他支出 1978年到1993年我国其他支出费用占财政总支出逐年增加,1993年到199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01年缓慢增长,2001年到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到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到2010年较为平缓,除了2009年。 6、总结 总之,1978年-2010年,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社会文教育费用却是呈上升趋势的,国防费用总趋势是下降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其他支出的总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的。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与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财政变化的关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及政府采用的

2003—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与分析

2003—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与分析 曾昊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1、绝对数指标: 财政支出总额(规模)2、相对数指标: 财政支出总额占GDP (GNP )的比重3、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1财政支出增长率: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它即所谓 的“同比”增长率。公式:△G (%)= 1 -n G G △= 1-n 1 -n n G G G —2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 公式:) (△) (△%GDP %G E g 3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 增长额的关系,即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公式:MGP= GDP G △△根据以上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作出如下具体分析:1、根据绝对数指标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发展变化 表1 2003—2013年我国GDP 总额与财政支出总额(亿元) 年份GDP (亿元)财政支出G (亿元) 2003135822.824649.952004159878.328486.892005184937.433930.282006216314.440422.732007265810.349781.352008314045.462592.662009340902.876299.93201040120289874.16201147156410893020125193221172102013 568845 1397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2013年,我国GDP 快速增长,同时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也随之扩大。

浅谈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财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财政支出结构综合反映一国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财政支出管理的目标就是总量的控制、资源分配与配置的效率、运管理与运作效率。本文从近年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现状出发,阐述了公共财政在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还是资金的使用效率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并针对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越位”“缺位”财政规模经济发展 一、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和支出规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财政支出范围不规范,“越位”与“缺位”并存 由于行政区划级次引起政府及财政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定位不明确,财政的职能范围与支出责任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由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引起的财政支出的“越位”、“缺位”。一方面表现为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较少;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政府支出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和力度的弱化,同时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合理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仍然偏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以经济建设作为一项指导方针,所以经济建设支出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中份额最大的部分。虽然近年来经济建设的支出比重有下降趋势,但下降缓慢,占财政支出比重仍然还是很高。 2.行政管理支出增长速度过快。特别是至“七五”时期以来行政管理费超过了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GDP的增长速度,极速了其比重的上升,虽然几次机构消肿,精简人员,但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仍然没有明显下降。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扩大,机构人员逐步增加,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增加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我国的行政管理费增长速度过快,结构变化也不尽合理。机构不合理膨胀、人员编制过多也会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等不合理的一面。 3.财政支出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财政支出管理职能弱化,监督约束不力,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由于财政资金管理上缺乏明确的责任制度和强有力的监督措施,支出方面普遍存在着预算约束软化、管理不严、支出不规范等问题,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财政性投资效益不高,甚至形成严重的浪费。有的地方不按法定程序,随意追加支出预算。 (三)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财政支出的规模一般变化趋势是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的水平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发言稿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1.行政费用占财政总开支过大,大量挤占公共开支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但是机构和人员编制仍急剧膨胀,而且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原因使得行政费用增长过快,大量挤占其他项目支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2.财政支出中“缺位”、“越位”现象仍然存在。 财政支出的“缺位”表现在,一方面介入市场有效领域,另一方面对于政府职能范围之内的一些工作没有尽到责任,尚未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需求。 财政支出的“越位”表现在政府参与生产、提供私人产品、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支出负担过重等。 3.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分配不均。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中央政府的财财政收入由49.5%增加到54.1%,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却由50.5%下降到45.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央的财政支出却是呈下降趋势的造成地方政府事权过多,财权过少,民生政策资金不足的现状。这样就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为了节省财政收入而置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于不顾,从而削弱中央政府方针政策的有效性。 4.社会文教费投入依然很低。 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1.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满足民生需求。 3.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改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4.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财政支出外国经验的借鉴 一:财政立法经验 (一)美国: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实行双模式下的双轨制政府采购 (二)英国:物有所值和充分竞争为价值核心的政府采购制度 (三)韩国:与国际接轨,建立“集中、分散”并存的政府采购模式 要在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财政支出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找寻解决之道,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出法律制度。 1.制定《财政基本法》,实现对财政支出的统筹指导;出台《财政收支划分法》,合理界定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2.完善《预算法》,引入增量预算、滚动预算等预算编制方式,严格预算审批机制;出台 《财政转移支付法》,健全转移支付模式,统一转移支付的计算标准和口径。 3.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协调《政府采购法》和《指标投标法》的冲突,健全政府投资 法律制度,形成完善的政府投资决策审批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4.完善财政支出监督法律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提高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采购问题 政府采购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政府采购采用以下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