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全文)

引言

由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后文简称共识),旨在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由上述三个学会共同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对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医学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并撰写该共识。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良性、无症状的,也可导致严重症状,甚至心源性猝死。此外,许多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室性心律失常。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如需要哪些诊断性检查和哪些治疗等。专家委员会认识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脏异常的最早和唯一的表现,也可能是基础心脏疾患伴随的表现。因此,室性心律失常本身的特点和原先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对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均有重要的意义。

该共识阐述了各种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诊断性检查的指征、危险分层的现状和已被证明有效的治疗策略,推荐转诊病人至专业的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同时也建议读者在需要时参考其他心律失常诊疗的相关文献,如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导管消融、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胺碘酮的使用、如何处理ICD放电患者、晕厥和临终患者的诊疗。该共识采用I 、II a 、II b、III 推荐等级11和相应表达术语:“推荐”用于I级专家建议,“可能有用”用于II a级专家建议,“可以考虑”用于II b 级专家建议,“不应该”或“不推荐”用于III级专家建议(不能提供任何额外的益处或可能有害)。

将支持这些建议的证据级别分别规定为A、B或C,其依据是被研究人群的数量、是否来自随机临床试验、非随机临床试验或缺少大规模研究的数据,以及来自案例分析或者标准治疗的专家意见。大部分预防猝死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措施都是在以往完成的,那时入选患者数量较少,有效性标准较低。许多终止或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从此被运用于许多患者,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模式。专家委员会依据专家的意见并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形成该共识中所提出的

建议。这些建议的证据级别相对较低。每一条建议均由专家委员会投票,只有达到80%通过率才被采纳。

室性早搏

无论是否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室性早搏都很常见。某些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可以无任何症状,而另一些患者虽然室性早搏很少,但可能出现非常明显的症状。尽管最近的荟萃分析显示,频发室性早搏增加无明显结构性心脏病表现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其中仅有一个研究运用了超声心动图来评价心脏。室性早搏评价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价值尚不清楚。早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室性早搏增加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左室肥大患者的总死亡率,但这些研究均为早期的观察性研究。对射血分数小于35%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研究显示,室性早搏的数量不能预测猝死的危险性,也不能独立于其他临床变量提供预后判断信息。

室性早搏导致的心肌病

许多研究表明,频发室性早搏和可逆性心肌病之间存在相关性,导管消融室性早搏后心肌病消失。研究显示,导致左心室功能受损的24小时内室性早搏负荷通常在总心搏的15-25%以上,尽管也有可能低至10%21-30(表1)。然而,室性早搏可能是潜在的心肌病的一种临床结果,因此,对于某一个特定患者,前瞻性地判断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将是十

分困难的。最重要的是,绝大多数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不会进展为心肌病,但现有的数据并不能进行准确的风险预测。最近的一项研究对239例无结构性心脏病的频发(>1000次/天)室性早搏患者的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进行5.6年的随访,结果显示随访期间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没有下降。

诊断性评价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室性早搏是极为常见的,有时可以被认为是正常现象,做出它们与症状相关的任何结论均需谨慎。两项严格排除结构性心脏病的研究表明,仅有2%和4%的患者室性早搏次数分别超过50次/24h或100次/24h。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绝大部分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室性早搏与之前窦性心搏之间联律间期短(<300ms),可能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是此类室性早搏发生率非常低。与其它室性心律失常一样,评估室性早搏患者的第一步是确定是否存在结构

性心脏病(图1和图2)。对于有心律失常症状或其他心脏症状的患者,12导静态心电图将有助于评价心脏瘢痕的存在(Q波或碎裂QRS波)、QT间期、心室肥厚以及其它结构性心脏病的证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评价右心室及左心室的结构与功能改变、瓣膜异常和肺动脉收缩压,推荐用于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患者、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10%),以及怀疑患者存在结构性心脏病时。

a结构性心脏病的定义见表;b药物治疗±ICD; c缺乏广泛瘢痕组织提示具有可逆性;CRT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LV左心室;MRI-DE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PE 体格检查;PVC室性早搏;SHD 结构性心脏病;VAs,室性心律失常

CT 计算机断层扫描;MRI-DE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VA 室性心律失常

运动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可以用来确定室性早搏是否由运动激发或抑制,评估是否能诱发出持续发作更长时间的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对那些症状与运动相关的患者应考虑实施。运动试验阴性可以降低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作为潜在病因的可能性。运动导致室性早搏恶化的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因为这些患者通常需要治疗。

影像学检查

尽管12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能准确评估大多数室性早搏患者,但对比增强MRI仍可对那些怀疑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提供额外的诊断和

预后评估信息。尽管当前并没有大规模的研究来明确哪些病人需要行MRI 检查,然而多种形式的结构性心脏病相关的室性早搏可通过MRI检查来指导患者管理,包括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HCM)、结节病、淀粉样变性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等。这些疾病状态下,存在心室壁运动异常或延迟增强检测到的心肌瘢痕可提供有用的信息。对于某些怀疑ARVC的患者,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是其次要诊断标准之一。

治疗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患者治疗的适应证

对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在反复告知患者早搏的良性预后和安慰治疗后仍然症状明显的室性早搏,可考虑给予治疗。对于影像检查发现左室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或左室心腔扩大的患者,频发的无症状室性早搏可能也需要治疗。对于24小时超过10000次的室性早搏患者,随访时需要重复监测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Holter。对于室性早搏较少的患者,仅在症状加重时才需要进一步的检查。需要认识到室性早搏的负荷可以随着时间变化存在波动。

结构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患者治疗的适应证

对于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有无症状是考虑是否进行治疗的主要依据。对于合并左室功能受损的室性早搏患者,即使存在明显的疤痕组织,消除高负荷的室性早搏(>10%)也可明显改善左室功能。当频发的室性早搏干扰心脏再同步治疗时,导管消融室性早搏也可能是有益的。

室性早搏的管理(选择)药物治疗

对无结构性心脏病、症状轻微的室性早搏患者,首先要教育患者此种心律失常的良性预后,即安慰治疗。目前还没有针对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患者药物治疗的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对于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患者,如通过心理安慰治疗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以考虑,尽管它们的有效性有限,仅对10%-15%的患者可达到90%以上的室性早搏抑制效果,效果与安慰剂相似。需要注意的是,β受体阻断剂的使用多于钙拮抗剂,这些药物本身也可能会引起显著的症状。虽然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更有效抑制室性早搏,并可能显著改善症状明显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在非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其风险/获益没有被仔细评估。此外,这些药物可能增加症状明显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或许除了胺碘酮外,这类药物用于治疗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时需慎重。

导管消融术

目前尚未有关于导管消融抑制室性早搏的随机临床试验。然而,许多研究提示消融的有效性高,在 74%~100%的患者中可消除室性早搏。然而,这些研究纳入的患者症状十分明显,室性早搏负荷非常大。因此,导管消融室性早搏应仅用于症状明显,发作频繁的患者。此外,手术的成功可能取决于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冠状静脉和心外膜起源的室性早搏的消融成功率明显低于其他部位。虽然完全消除室性早搏是消融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消融部分成功仍可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当患者室性早搏

为多形性或手术过程中临床室性早搏不能诱发时,导管消融的成功率会降低。目前报道的导管消融室性早搏的并发症发生率总体而言是较低的

(~1%)。导管消融室性早搏主要推荐用于以下两类患者:①已行保守药物治疗但症状仍较明显的患者;②室性早搏负荷较大,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的患者。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过去对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有几个不同的定义,目前把连续3跳以上且持续时间小于30秒,心动过速大于100次/分(周长短于600毫秒)的室性心律定义为NSVT60。NSVT与室性早搏相类似,在无或者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普遍存在。大约有6%的NSVT患者存在着心悸症状。最近的几个指南和专家共识都详细阐述了NSVT诊断和治疗。一般来说,对于NSVT患者,治疗患者潜在的心脏疾病比治疗心律失常本身更加重要。对于NSVT患者需要进一步的评估,评估通常分为基础评估(表2),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评估(表3)和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评估(表4)。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NSVT患者

运动诱发的NSVT常见,但如果发生在运动停止后,通常意味着预后不佳。有或无症状的多形性 NSVT患者,经过仔细的检查发现冠脉缺血时,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典型的表现是交感神经兴奋诱发或是运动(通常发生在心率 120-130bpm的水平)诱发的多形或双向性NSVT,这种疾病增加了猝死的风险。引起CPVT的机制是编码(RyR受体)和肌集钙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钙离子过负荷造成延迟后除极。在运动员中 NSVT也

很常见,患有NSVT的运动员需要评估是否合并肥厚性心肌病(HCM),但是HCM与由于长期运动造成的适应性左室肥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叠。由于这个原因,对造成运动员心肌肥厚的原因进行分析时需要咨询有关方面的专家。NSVT对无器质性心脏病运动员影响的相关资料有限,但目前的观点是不推荐因为NSVT而停止训练。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引起NSVT的其他原因包括获得性和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和电解质紊乱。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NSVT患者

NSVT常见于有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长程心电图监测可发现30%

-80%的患者存在无症状的NSVT。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是导管消融治疗无症状的NSVT能降低死亡率,所以不推荐对这类无症状患者进行治疗。许多研究表明,对于发生在急性冠脉事件最初几天的NSVT,其对患者的长期预后没有负性影响。然而,当NSVT 发生于心梗48小时以后,即使无症状的NSVT患者,病死率和死亡率也相应增加。对于一个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NSVT对于患者的预后影响不明确。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目前没有相关研究提供精确的治疗意见。ICD植入的患者发生NSVT往往伴随电除颤频度和总死亡率增高,因此应该优化ICD程控,如延长室速诊断时间和调高室颤诊断阈值。

诊断建议

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需要仔细分析12导联心电图,明确NSVT 的类型,判断是典型的流出道室速(图3)、多形性室速(主要包括尖端

扭转性室速)或遗传性心律失常性综合征,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早复极综合征(图4)。不论起源于左室还是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其典型心电图表现均为电轴下偏。当室早或室速的胸前导联移形早于V3时,进一步分析室早或室速时V2导联的R波与S波的比值与窦律下V2导联R波与S波的比值,当两者之比大于0.6,强烈提示室早/室速起源于左室流出道。除了心电图以外,超声心动图对于评价NSVT患者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是有必要的。对于一部分超声心动图可疑但不能确诊有器质性心脏病的NSVT患者,心脏磁共振对确定是否有心肌疤痕或是室壁运动异常是特别有效的。可以借鉴表3和表4的方法对NSVT进行分类。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NSVT的阐述见其它章节。

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的NSVT患者

大多数短阵、单形性NSVT起源于右室或是左室流出道(表3,图3)。只有当这类心律失常引起患者明显不适、无休止发作或是造成左室功能下降时,才需要进行治疗。起源于流出道的室速极少造成猝死。治疗这类心律失常主要包括两种方法,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阻滞剂和IC类药物。局灶起源的NSVT 可发生于乳头肌,其可通过β受体阻滞剂和导管消融进行治疗。左室特发性折返性室速可通过口服维拉帕米进行治疗,但是复发率很高,而导管消融效果非常好。因此即使室速可以通过静脉推注维拉帕米终止,导管消融治疗也是可以考虑的。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特发性NSVT患者,特别是运动诱发的NSVT,推荐使用导管消融治疗。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NSVT

记录到多形性NSVT时应对冠脉缺血情况做彻底的评估,因为缺血性心律失常的首要治疗是直接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假如非持续性多形性室速(PMVT)被确定为CPVT,则致死性心律失常的风险高,应该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并考虑植入ICD。对于尖端扭转型室速,应该避免任何可延长复极的药物,并纠正电解质紊乱。

虽然所有LVEF显著降低(<0.35)的患者都应考虑植入ICD,但如果NSVT的患者合并中等程度心衰的缺血性心脏病(LVEF<0.4),此时程序刺激在确定是否植入ICD时可能发挥作用。程序刺激可诱发出VF或持续性VT的患者推荐植入ICD60。同样的,如果在合并心肌梗死、晕厥史且LVEF>40%的患者发现NSVT,通常推荐进行电生理检查以指导治疗。当诱发出持续性VT时,一般需要植入ICD。 LVEF>40%的无症状性NSVT 患者通常不需要特殊抗心律失常治疗,应对基础心脏病给予最佳治疗。假如HCM患者存在NSVT,无论伴或不伴有主要危险因素都应考虑植入ICD60。一般来说,对于存在症状性、反复发作的NSVT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在给予血运重建、最佳内科治疗或处理可逆因素后,治疗效果仍然不佳,可以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

当单形性室速持续时间>30s或由于血流动力学障碍需早期进行干预治疗时,则称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SMVT)。单形性室速大多发生于器

质性心脏病患者,但也可见于目前的诊断技术没有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后者称为特发性室速。

重要性及预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SMVT:特发性室速

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SMVT通常预后较好。晕厥或多形性室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或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的患者中并不常见。特发性室速患者的临床病程也可以是恶性的,通常伴有极快的频率或短起始偶联间期,但较为罕见。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SMVT

绝大多数接受治疗的SMVT患者伴有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以缺血性心脏病最为常见,在被植入ICD或被建议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病人中占54-59%。SMVT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但对心功能正常患者的死亡风险有何影响仍未明确。多项研究已经表明,ICD电击不论恰当与否,都与患者死亡风险增加及生活质量下降有关。ICD电击与总的死亡率之间的关联可能主要是电击使心脏病恶化,而非电击直接造成的后果。对于接受ICD治疗作为一级预防的患者,将ICD程控更为长室速检测间期在减少电除颤和降低死亡率方面,要优于增加设置抗心动过速治疗次数和高VF检测频率。然而,将ICD程控为长VT检测间期对有SMVT 或VF病史的价值目前仍未明确。尽管目前还不能确定应用药物或者导管消融治疗室速是否能够改善SMVT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避免复发症状的治疗是恰当的,而且这些相应的治疗可能会改善反复发作室速风暴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发展历史与展望(2020完整版)

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发展历史与展望(2020完整版) 1.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发展史: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心室颤动(室颤)。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诊断明确的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患者,但在心脏正常的人群也并非少见。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能无症状,也可能有明确的心悸或黑蒙,甚至心脏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正常自律性增加、异常自律性、由早期与晚期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和折返[1-2]。 室性心律失常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阜外医院华伟与张澍等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人,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年[3]。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类。尽管非药物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从经济学、治疗效果、以及医疗资源配置上,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地位仍然不可动摇。我国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美西律、普罗帕酮、维拉帕米、利多卡因、索他洛尔和胺碘酮等。尽管β受体阻滞剂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抑制效果并不好

[4],但因不良反应低,因此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普罗帕酮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德国引进中国市场,常被应用于治疗室早和非持续性室速患者。索他洛尔可明显延长QT间期,国内一些医生与患者因过度担心该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而应用谨慎,导致进口的索他洛尔退出中国市场。胺碘酮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5],虽然有明确的心外不良反应,由于其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目前仍是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药物。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中药可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2007—2008年开展的“参松养心胶囊心律失常抑制试验(SSCAT)”、2012—2014年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轻中度心功能不良合并频发室早研究”和2012—2015年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合并症状性室早研究”均为随机、双盲、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6-8]。3项研究结果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控制无或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早,尤其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早和窦性心动过缓合并症状性室早的患者,参松养心胶囊不仅可有效减少室早负荷,且可改善心功能和有限度地提升窦性心律患者的心室率。 我国应用器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始于1991年,该年4月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蒋文平与汪康平等与心外科合作为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经胸手术植入了中国第1台植入型心律转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全文) 引言 由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后文简称共识),旨在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由上述三个学会共同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对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医学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并撰写该共识。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良性、无症状的,也可导致严重症状,甚至心源性猝死。此外,许多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室性心律失常。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如需要哪些诊断性检查和哪些治疗等。专家委员会认识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脏异常的最早和唯一的表现,也可能是基础心脏疾患伴随的表现。因此,室性心律失常本身的特点和原先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对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均有重要的意义。

该共识阐述了各种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诊断性检查的指征、危险分层的现状和已被证明有效的治疗策略,推荐转诊病人至专业的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同时也建议读者在需要时参考其他心律失常诊疗的相关文献,如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导管消融、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胺碘酮的使用、如何处理ICD放电患者、晕厥和临终患者的诊疗。该共识采用I 、II a 、II b、III 推荐等级11和相应表达术语:“推荐”用于I级专家建议,“可能有用”用于II a级专家建议,“可以考虑”用于II b 级专家建议,“不应该”或“不推荐”用于III级专家建议(不能提供任何额外的益处或可能有害)。 将支持这些建议的证据级别分别规定为A、B或C,其依据是被研究人群的数量、是否来自随机临床试验、非随机临床试验或缺少大规模研究的数据,以及来自案例分析或者标准治疗的专家意见。大部分预防猝死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措施都是在以往完成的,那时入选患者数量较少,有效性标准较低。许多终止或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从此被运用于许多患者,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模式。专家委员会依据专家的意见并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形成该共识中所提出的 建议。这些建议的证据级别相对较低。每一条建议均由专家委员会投票,只有达到80%通过率才被采纳。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全文)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全文) 前言 心律失常多发于各种心血管疾病,但也见于心脏结构无异常者。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则骤然起病,引起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轻则起始隐匿,不引起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而轻者则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处理。紧急处理不仅涉及心血管或急诊专科医师,也与各科医师有关。为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治疗,我们根据相关指南、研究证据,汇集各方专家的意见,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持下,联合中国心律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编写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供临床医生借鉴。 一、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许多因素影响。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还需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纠正。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液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心律失常紧急处理需遵循以下总体原则: 1. 首先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心律失常急性期应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血液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晕厥、意识障碍等。

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者,需立即纠正心律失常。对快速心律失常应采用电复律,见效快又安全。电复律不能纠正或纠正后复发,需兼用药物。心动过缓者需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或置入临时起搏治疗。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者,根据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性质,选用适当治疗策略,必要时可观察。所选药物以安全为主,即使不起效,也不要加重病情或使病情复杂化。异位心动过速处理流程见图1。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纠正。但心律失常急性期处理方式选择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核心。急性期处理强调效率,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 ①首先识别并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律失常失常急性期控制,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的症状及体征、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意识障碍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如不及时处理,会继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此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以免贻误抢救时机。情况紧急时没有充足时间来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应边询问边抢救。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应尽早采用电复律终止,见效快又安全。电复律不能纠正或纠正后复发,需兼用药物。缓慢性心律失常应用提高心率药物,对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要尽快采用临时起搏治疗。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可根据心电图的特点、结合病史及体检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选择相应治疗措施。所用药物,以安全为主,即使不起效,也不要加重病情或使病情恶化。 异位心动过速诊断流程: 异位心动过速一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见前述)紧急电复律。稳定者观察QRS宽度不》 0.12s,QRS 波不规整者是房颤合并室内差异传导;规整者是室上速、房速、房扑。QRS 宽度 > 0.12s, QRS波不规整者是房颤伴束支阻滞、预激伴房颤、多形室速;规整者是室速、室上速合并束支阻滞、室上速伴旁路前传、诊断不清的宽QRS 心动过速。 ②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无症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60%~90% 的有频发或多形室性期前收缩(室早)、40%~60% 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症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95%合并频发和多形的室早, 85% 合并短阵室速。伴有严重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心功能的好转或血运重建,心律失常也随之控制。 因此, 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同时不可忽略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相关病因的纠正。有关基础疾 病的急性处理,应根据相应指南的推荐进行。 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 如低血钾、酸碱平衡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纠正诱因后,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基础疾病和心律失常可互为因果,紧急救治中孰先孰后,取决于何为主要矛盾,如ST 段抬 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室速, 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 易加重心肌缺血及诱发室颤, 应优先终止室速,之后尽早进行血运重建。如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早,应优先进行血运重建,降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而不应为处理室早延误血运重建。心脏的基础状态不同,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也有所不同。如心房颤动(房颤)的药物转复,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该使用胺碘酮, 而不应使用普罗帕酮。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以使用普罗帕酮或伊布利特。 ③衡量效益与风险比: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控制, 追求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有效性, 挽救生命。对非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处理, 需要更多地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 过度治疗反而可导致新的风险。如有室上速发作但既往有缓慢心律失常者, 既要终止室上速, 又要预防停搏, 可选食管心房调搏。 ④对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 终止心律失常:若心律失常本身造成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终止心律失常就成为了首要和立即的任务。有些心律失常可造成患者不可耐受的症状,也可采取终止措施,如室上速、症状明显的房颤等。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多继发于其他心血管疾病,也可独立存在。临床表现可无任何症状,重症患者可以猝死为表现。它既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目前国内外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水平参差不齐,不重视及过度治疗现象并存,为规范对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脏节律学会(APHRS)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共识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评估与治疗策略做出了全面的推荐建议,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合理化诊疗方案的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规范诊断流程 诊断项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等。如果这些检查不足以明确病因,可进一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心脏核磁共振、基因检测和电生理检查等。共识中将室性心律失常分为持续性和非持续性进行阐述,其中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共识中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流程进行了推荐,详见下表。

重视器质性及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虽可见于正常人,但更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它

可能是基础心脏疾患伴随的表现,也可能使是心脏异常的最早和唯一的表现,少数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可能导致室速、室颤甚至猝死,对这些患者进行评估,对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均有重要的意义。共识中对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速、持续性室速治疗均从器质性心脏病及非器质性心脏病进行推荐,并且对冠心病及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疗进行了特别的推荐。 药物、除颤器及射频消融----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三驾马车” 近年来除了β受体阻滞剂,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以用来改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症状(Ⅱb,C),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推荐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不推荐利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来治疗左室功能不全、心肌缺血或有心肌瘢痕患者(ⅢA)。可以优先使用索他洛尔治疗QT间期正常、肾功能正常的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奎尼丁可用于Brugada综合征、短QT综合征或早期复极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循证医学的发展,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有效性得到很多临床试验的证实,适应症也在逐渐拓宽。对器质性心脏病伴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应该置入ICD(ⅠA),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也应置入ICD。虽射频消融改善室性心律失常预后的证据尚不够充分,但其地位在不断提高。对于室早和非持续性室速,如症状明显、室早多且其他治疗效果不佳,特别是考虑心律失常来源于流出道的,推荐进行消融治疗。器质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持续性单形性室

【精品】爱爱医资源《心律失常处理专家共识》2013年版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各种心血管疾病及/或多种诱因可导致心律失常,也可见于单纯心电活动紊乱所致心律失常而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或加重具有起病急、复杂多变、进展快的特点,如不能正确判断及时处理,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心律失常急性发作可发生在任何时间地点,社区、基层医院以及临床各科室都可能遇到。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具有其自身的规范,并应顾及基础疾病的治疗和诱发因素的纠正。但目前我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还没有统一的共识.因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特编写此项专家共识,为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纠正。但心律失常急性期处理方式选择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核心。急性期处理强调效率,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 ①首先识别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心律失常失常急性期控制,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的症状及体征、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意识障碍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如不及时处理,会继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此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以免贻误抢救时机。情况紧急时没有充足时间来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应边询问边抢救。 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应尽早采用电复律终止,对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要尽快采用临时起搏治疗。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可根据心电图的特点、结合病史及体检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选择相应治疗措施。 ②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 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无症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60%~90%的有频发或多形室性期前收缩(室早)、40%~60%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症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95%合并频发和多形的室早,85%合并短阵室速【ZipesDP,etal。EuropeanHeartJournal(2006)27,2099–2140】。伴有严重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心功能的好转或血运重建,心律失常也随之控制。因此,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同时不可忽略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相关病因的纠正.有关基础疾病的急性处理,应根据相应指南的推荐进行. 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如低血钾、酸碱平衡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专家共识解读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专家共识解读 一、什么是室性心动过速(VT) 发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的束支、浦肯野纤维及心室肌的心动过速。由自发的连续3个以上的室早,或电生理检查诱发的连续6个以上的室早组成,频率大于100次/分。90%见于器质性心脏病,10%发生于正常的心脏。 二、什么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均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室率>230次/分的单型性VT; 心室率逐渐增加的VT,有可能发展为室颤; VT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多形性VT,包括尖端扭转型VT; 特发性室颤/室扑。 三、室性心动过速的分类 根据VT的形态 单形性 多形性 根据持续时间 持续性 非持续 临床常将二者合用

单形性持续性VT;单形性非持续性VT 多形性持续性VT;多形性非持续性VT 持续性VT和非持续性VT 持续性VT: -VT持续时间>30秒, -或VT持续时间<30秒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非持续性VT:血流动力学稳定,VT持续时间<30秒。 四、心律失常处理原则 首先纠正诱发因素 -缺血 -电解质紊乱 -药物因素 治疗原发病 终止心律失常 处理心律失常不能只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 五、2014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EHRA/HRS/APHRS 1、功能性室早 功能性室早治疗适应症包括: 在反复告知患者早搏的良性预后和安慰治疗后仍然症状明显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对于检查发现左室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或左室扩大的患者,频发的无症状室早可能也需要治疗

对于24h超过1万次的室早患者,随访时需重复监测超声心动图。 功能性室早的治疗: 对于安慰剂治疗无效且症状重者 药物: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这些药物本身也会引起显著的症状 -治疗有效 -预后与安慰剂相似 导管消融:仅用于症状明显、发作频繁的患者,成功率为74%-100%。 2、结构性心脏病室早 结构性心脏病室早 -评价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价值尚不清楚 -EF≤35%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室性早搏的数量不能预测猝死的危险性 室性早搏与心肌病 -绝大多数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不会进展为心肌病 -导致左室功能受损的24小时内室性早搏负荷通常在总心搏的15%-25%以上 -室性早搏可能是潜在的心肌病的一种临床结果 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治疗适应症: -对于合并左室功能受损的室性早搏患者,即使存在明显的疤痕组织,消除高负荷的室性早搏(>10%)也可明显改善左室功能; -当频发的室早干扰心脏再同步治疗时,需要药物或导管消融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指南

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指南 室性期前收缩 【临床表现】 1. 可有心悸,脉搏脱漏等 2. 听诊心律不齐 3. 各种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二尖瓣膜脱垂、高血压心脏病等 4. 电解质紊乱,过量烟酒,药物,麻醉,手术等 5. 正常人,心室内假腱索等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 2.动态心电图 3.病因及诱因检查 【诊断】 1. 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时限大于 0.12s。 2. 配对间期固定(若配对间期不等,可见于多源性室早或

室性并行心律) 3. 完全性代偿间歇(插入性室性早搏例外) 5. 室性早搏可分为单形性,多形性或多源性;二联律,三联律;成对,成串等。 6. 室性并行心律:配对间期不等,相差大于 0.12s;长的两个异位搏动之间距是短的两个异位搏动之间距的整数倍;可有室性融合波。 【治疗】 1. 纠正一过性可逆诱因,如电解质紊乱,缺氧,药物中毒等。 2. 无器质性心脏病,不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轻患者焦虑与不安;必要时可用β受体阻滞剂。 3. 急性心肌梗死:出现频发、多源、配对、成串或 R-On-T 室性早搏,并非引起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先兆,不主张使用利多卡因,除非引起血液动力学紊乱,否则不必急于处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若合并心力衰竭,则不宜用β受体阻滞剂,着重改善血流动力学

障碍。 4. 慢性心脏病变:病因治疗;二尖瓣脱垂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心肌梗死后病人频发室早,有过晕厥史,可考虑ICD 或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对室早疗效不显著,但可降低心梗后猝死率、再梗率和死亡率。 室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1. 可无症状或出现血液动力学紊乱,低血压,晕厥,阿斯综合征等 2.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可闻及大炮音,颈静脉搏动与第一心音不一致 3. 各种心脏病,冠心病、心急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心脏瓣膜病等 4. 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药物中毒等 5. 遗传性病变,长QT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等 6. 极少数未发现病因,称为特发性室速

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指南

心律失常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5治疗 6预防 一、病因: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二、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 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阿-斯综合征是一组由心率突然变化而引起急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综合征。该综合征与体位变化无关,常由于心率突然严重过速或过缓引起晕厥),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 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肠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5.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疾病谱广,预后差异大,严重的可导致致命的后果。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对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翻译、解读如下。 引言 为了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对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医学文献进行了进行了复习并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良性、无症状的,也可导致包括心脏猝死在内的严重症状。另外,许多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室性心律失常。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包括哪些需要诊断性和哪些需要治疗等。专家委员会认识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脏异常的最早和唯一的表现,也可能是基础心脏疾患伴随的表现。因此,室性心律失常本身的特点和之前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对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均有重要的意义。 该共识阐述了各种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诊断性检查的指征、危险分层的现状和已被证明有效的治疗策略,推荐转诊病人至专业的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同时也建议读者在需要时参考其他心律失常诊疗的相关文献,如埋藏

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1,2、导管消融3、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4,4a,5、先天性心脏病6、胺碘酮的使用7、如何处理ICD放电患者8、晕厥9和临终患者的诊疗10。该共识的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与其他指南和专家共识相同。大部分预防猝死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措施都是在以往完成的,那时入选患者数量较少,有效性标准较低。许多终止或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从此被运用于许多患者,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模式。专家委员会依据专家的意见并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形成该共识中所提出的建议。这些建议的证据级别相对较低。每一条建议均由专家委员会投票,只有达到80%通过率才被采纳。 专家委员会将室性心律失常分为持续性和非持续性来探讨,第一部分为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该类患者需要标准的诊断流程和治疗决策,分为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两部分内容进行阐述。 关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初步诊断流程的建议和推荐推荐级别证据级别(1) 所有被证实有非持续性或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都可行静息十二IIa B 导联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检出潜在的心脏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心肌疾病。特别是心律失常的形态提示特殊病因的患者,应该评估其瓣膜、右心的形态和功能。 (2) 当心电图表现变化提示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或者一过性心电图变化IIa C(如冠状动脉痉挛)时,可考虑重复检查十二导联心电图。 (3) 某些患者,特别是持续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该考虑使用其他的影像学IIa B 方法(如磁共振成像、核素灌注扫描负荷试验或超声心动图),来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4)要点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 国专家共识》(2014) 要点 心衰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泵衰竭或心脏性猝死(SCD),而后者50%~75%与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有关。 1 分类 室性心律失常(V A)包括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等。 慢性心衰患者的室早多为潜恶性室早,或恶性室早。室速可分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和不稳定的室速,也可分为非持续性(<30秒)室速和持续性室速(持续时间大于30秒或虽持续时间小于30秒,但因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紧急终止者)。 2 流行病学 慢性心衰患者非持续性室速发病率为30%~80%。与心衰患者猝死相关的常为持续性室速、室抖、室颤。 对于曾患心梗的患者,频繁室早或非持续性室速是SCD的高危因素(不考虑射血分数)。室早>10次/小时对于心脏病患者发生SCD的风险更大。 3 发病机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包括折返和局部自律性/触发激动。 4 临床症状和危害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与基础心脏病、心功能、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心室率、持续时间等有关。临床症状表现为心衰加重,也可出现黑懵、晕厥、甚至猝死等。也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频发室早或室速可恶化心功能,产生心动过速心肌病。持续性室速可使心衰迅速恶化、引起低血压、休克甚至死亡。 5 诊断和评估 心律失常确诊需心电记录(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初次评估包括判断基础心脏病变、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对血动学及心功能影响。猝死风险评估包括T波电交替、心率震荡、心率变异等,必要时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评估。 6 治疗 6.1 一般原则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如无禁忌证,β受体阻滞剂和ACEI依然

(整理)心律失常处理专家共识-版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2013 我国首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北京发布。有关专家在解读《共识》时表示,心律失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紧急处理不仅涉及心血管或急诊专科医师,也与其他各科医师有关;《共识》将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 治疗。 《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心律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编写。 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教授指出:“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各种疾病多种因素均可引发心律失常,也能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单纯心电活动紊乱。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具有起病急、复杂多变、进展较快的特点,如不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及时处理,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可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社区、基层医院以及临床各科室的医生都能遇到,急诊科更是首当其冲。虽然一般可请心血管科会诊,但因某些心律失常病情的紧迫性,不得不进行紧急抢救。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对基础疾病的处理、诱发因素的纠正以及针对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都与常规处理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缺少统一规范,各级医院在急诊心律失常的救治中,都有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不正规现象。不同医生之间的处理水平差距也很大,治疗不到位和过度治疗的现象比较普遍。” “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都没有专门的心律失常急诊处理指南。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内容分散在不同的指南中,较为集中的是心肺复苏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但这些指南出发点是心肺复苏或以缺血性疾病为主要背景。每个指南都不能涵盖所有急诊心律失常。即使是心律失常指南,内容也是将急诊和长期治疗放在一起,指南中的重点通常与急诊心律失常无关。此外,国际指南与我国临床实践有一定距离,没有针对我国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用性较差,非心血管专科和基层医生使用不方便。此项专家共识填写了这一领域的指南空白,为临床医生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提供指导。”《共识》的执笔人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朱俊教授如是说道。 基层医院是心律失常的首诊急症处理主战场,接诊医生经常为非心血管病医生,他们对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知识参差不齐,更需要了解处理原则。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艳敏教授介绍了《共识》中对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首先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 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者,根据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性质,选用适当治疗策略,必要时可观察。所选药物以安全为主,即使不起效,也不要加重病情或使病情复杂化。

2018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解读答案

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解读考试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下列哪项不是常见的心律失常 ? A.室性早搏 B.室上性心动过速 C.心房颤动 D.心室扑动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2 . 下列对于心房颤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心房颤动是良性心律失常 B.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在中老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 C.心房颤动可引起血栓栓塞 D.心房颤动心室率可以很慢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3 . 下列关于室性早搏描述正确的是 ? A.室性早搏都需要药物治疗 B.室性早搏在脉搏监测时一定表现有间歇现象? C.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可以考虑射频消融治疗 D.室性早搏都是良性心律失常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4 . 下列关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描述正确的是 ? A.室上性心动过速不会导致晕厥 B.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通过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终止? C.室上性心动过速都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 D.室上性心动过速在人群当中很少见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5 . 下列哪项不属于遗传性心律失常 ? A.长QT综合征 B.Brugada综合征 ? C.预激综合征 D.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6 . 心房颤动不会导致 ? A.心力衰竭 B.心脏扩大 C.血栓栓塞 D.室性早搏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7 .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正确的是 ? A.转复治疗策略一定优于心室率控制策略 B.阵发性心房颤动不需要抗凝治疗 ? C.持续性心房颤动应尽快行转复治疗 D.初发性心房颤动可不必长期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8 . 心房颤动控制心室率治疗正确的是 ? A.心室率控制越低越好 B.心室率控制宽松优于严格 ? C.心室率控制均首选洋地黄类药物 D.活动状态的心室率控制选用β受体阻滞剂效果较好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9 . 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正确的是 ? A.心房颤动都应该进行抗凝治疗 B.心房颤动不进行抗凝治疗就应选用抗血小板治疗 C.心房颤动使用华法林时应监测INR D.心房颤动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一定好于使用华法林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10 . 心房颤动的转复治疗正确的是 ? A.心房颤动出现血流动力学影响时应立即药物复律 ? B.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在48小时以上应除外心脏血栓后再复律 ? C.心房颤动药物复律均应首选胺碘酮 ? D.心房颤动静脉使用胺碘酮未复律成功就不必再口服胺碘酮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最新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2013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前言 心律失常多发于各种心血管疾病,但也见于心脏结构无异常者。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则骤然起病,引起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轻则起始隐匿,不引起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而轻者则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处理。紧急处理不仅涉及心血管或急诊专科医师,也与各科医师有关。为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治疗,我们根据相关指南、研究证据,汇集各方专家的意见,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持下,联合中国心律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编写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供临床医生借鉴。 一、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许多因素影响。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还需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纠正。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液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心律失常紧急处理需遵循以下总体原则: 1. 首先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心律失常急性期应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血液动力学状态不稳

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晕厥、意识障碍等。 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者,需立即纠正心律失常。对快速心律失常应采用电复律,见效快又安全。电复律不能纠正或纠正后复发,需兼用药物。心动过缓者需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或置入临时起搏治疗。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者,根据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性质,选用适当治疗策略,必要时可观察。所选药物以安全为主,即使不起效,也不要加重病情或使病情复杂化。异位心动过速处理流程见图1。 2.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1]。心脏的基础状态不同,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也有所不同。 心律失常病因明确者,在紧急纠正心律失常同时应兼顾基础疾病治疗,如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引起者需重建冠状动脉血运,心力衰竭者尽快改善心功能,药物过量或低血钾引起者要尽快消除诱因。有关基础疾病的急性处理,应

(完整版)(整理)心律失常处理专家共识-版.doc

精品文档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2013 我国首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北京发布。有关专家 在解读《共识》时表示,心律失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紧急处理不仅涉及心血管或急诊专科医师,也与其他各科医师有关;《共识》将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 治疗。 《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心律学会、中国医师协 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编写。 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教授指出:“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各种疾病多种因 素均可引发心律失常,也能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单纯心电活动紊乱。心律失常的急性 发作或病情加重具有起病急、复杂多变、进展较快的特点,如不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及时处 理,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可发生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社区、基层医院以及临床各科室的医生都能遇到,急诊科更是首当其冲。虽然一 般可请心血管科会诊,但因某些心律失常病情的紧迫性,不得不进行紧急抢救。心律失常的 紧急处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对基础疾病的处理、诱发因素的纠正以及针对心律失常本身的治 疗都与常规处理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缺少统一规范,各级医院在急诊心律 失常的救治中,都有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不正规现象。不同医生之间的处理水平差距也 很大,治疗不到位和过度治疗的现象比较普遍。” “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都没有专门的心律失常急诊处理指南。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 的内容分散在不同的指南中,较为集中的是心肺复苏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但这些指南出 发点是心肺复苏或以缺血性疾病为主要背景。每个指南都不能涵盖所有急诊心律失常。即使是 心律失常指南,内容也是将急诊和长期治疗放在一起,指南中的重点通常与急诊心律失常无 关。此外,国际指南与我国临床实践有一定距离,没有针对我国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用 性较差,非心血管专科和基层医生使用不方便。此项专家共识填写了这一领域的指南空白,为 临床医生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提供指导。”《共识》的执笔人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 病医院朱俊教授如是说道。 基层医院是心律失常的首诊急症处理主战场,接诊医生经常为非心血管病医生,他们对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知识参差不齐,更需要了解处理原则。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艳敏教授介绍了《共识》中对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首先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 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者,根据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性质,选用适当治疗策略,必要时可观察。所选药物以安全为主,即使不起效,也不要加重病情或使病情复杂化。

2013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79844

---------------------------------------------------------------最新资料推荐------------------------------------------------------ 2013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79844 201 3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前言心律失常多发于各种心血管疾病,但也见于心脏结构无异常者。 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 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 重则骤然起病,引起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轻则起始隐匿,不引起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 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 而轻者则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处理。 紧急处理不仅涉及心血管或急诊专科医师,也与各科医师有关。 为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治疗,我们根据相关指南、研究证据,汇集各方专家的意见,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持下,联合中国心律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编写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供临床医生借鉴。 一、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许多因素影响。 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还需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纠正。 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液动力学状态、改善 1 / 3

症状的目的。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需遵循以下总体原则: 1. 首先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 心律失常急性期应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 血液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晕厥、意识障碍等。 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 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者,需立即纠正心律失常。 对快速心律失常应采用电复律,见效快又安全。 电复律不能纠正或纠正后复发,需兼用药物。 心动过缓者需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或置入临时起搏治疗。 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者,根据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性质,选用适当治疗策略,必要时可观察。 所选药物以安全为主,即使不起效,也不要加重病情或使病情复杂化。 异位心动过速处理流程见图 1。 2.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 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1]。 心脏的基础状态不同,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也有所不同。 心律失常病因明确者,在紧急纠正心律失常同时应兼顾基础

ESC2015指南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预防管理中文版

2015 指南: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预防 管理(中文版) 本指南五大亮点分别如下: 1. 指南首次推荐将分析作为年轻猝死患者尸检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助于识别发现导致结构性心脏病的遗传性因素及死者家属中心包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治疗。 2. 指南引入了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但之后很有可能成为Ⅰ类推荐的建议。 例如,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出现复发性昏厥或多态/双向室速、且具有置入风险或禁忌症的患者,可联合使用氟卡尼进行治疗。 3. 指南还指出,对部分患者(常规治疗无效或有禁忌症)可考虑谨慎使用新技术,如:可穿戴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可用于左室收缩功能不良、具有心律失常性猝死风险而又不适合置入的成年患者;对于静脉通路不畅通、因感染取出除颤器,或需长期使用治疗的年轻患者,皮下可替代静脉除颤器。 4. 识别具有高猝死风险并可能从中获益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是该指南的重要建议之一。Ⅱ研究中8 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射血分数30% 以下或轻度/中度心衰(Ⅱ或Ⅲ类)的患者可从中获益。故指南推荐,心梗之后6-12 周后对左室功能进行重新评估以明确置入的必要性。 5. 指南还强调应及早诊断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疾病,可在相关疾

病患者或心源性猝死者亲属中进行相关筛查。 猝死患者尸检与分子解剖表现 1. 研究患者猝死的原因以及心源性猝死是否继发于心律失常或非心律失常(如主动脉瘤的破裂),应建议做尸检。(I,C) 2. 尸检时,建议做标准的心脏组织学检查,包括左右心室横向切片的映射标记块。(I,C) 3. 对所有原因不明的猝死患者建议进行血液分析以及充分收集其他体液用于毒理学和分子病理学分析。(I,C) 4. 对所有怀疑有特定遗传性离子通道病或原发性心肌病的猝死患者,应进行尸检后致病基因分析。(,C) 对疑有或已知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无创性评估 1. 静息状态下心电图:针对所有检查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建议在静息状态下做12 导联心电图。(I,A) 2. 心电监护: (1)检查和诊断心律失常建议做动态心电图。评估间期和段的改变建议做12 导联的动态心电图。(I,A) (2)检查是否由短暂性的心律失常引起的偶发症状时,建议佩戴心脏事件记录仪。(I,B) (3)当患者偶发症状(如晕厥)或疑有心律失常或当用传统诊断技术无法确定是否为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时,建议佩戴植入式心电监测仪。(I,B) (4)在心律失常患者中或有发展为致命性的心律失常高危因素的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