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数学压轴题之旋转(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及详细答案

中考数学压轴题之旋转(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及详细答案

中考数学压轴题之旋转(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及详细答案
中考数学压轴题之旋转(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及详细答案

一、旋转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如图1,在□ABCD中,AB=6,∠B= (60°<≤90°). 点E在BC上,连接AE,把△ABE沿AE折叠,使点B与AD上的点F重合,连接EF.

(1)求证:四边形ABEF是菱形;

(2)如图2,点M是BC上的动点,连接AM,把线段AM绕点M顺时针旋转得到线段MN,连接FN,求FN的最小值(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详见解析;(2)FE·sin(-90°)

【解析】

【分析】

(1)由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得AF∥BE,所以∠FAE=∠BEA,由折叠的性质得

∠BAE=∠FAE,∠BEA=∠FEA,所以∠BAE=∠FEA,故有AB∥FE,因此四边形ABEF是平行四边形,又BE=EF,因此可得结论;

(2)根据点M在线段BE上和EC上两种情况证明∠ENG=90°-,利用菱形的性质得到∠FEN=-90°,再根据垂线段最短,求出FN的最小值即可.

【详解】

(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

∴∠FAE=∠BEA,

由折叠的性质得∠BAE=∠FAE,∠BEA=∠FEA, BE=EF,

∴∠BAE=∠FEA,

∴AB∥FE,

∴四边形ABEF是平行四边形,

又BE=EF,

∴四边形ABEF是菱形;

(2)①如图1,当点M在线段BE上时,在射线MC上取点G,使MG=AB,连接GN、EN.

∵∠AMN=∠B=,∠AMN+∠2=∠1+∠B

∴∠1=∠2

又AM=NM,AB=MG

∴△ABM≌△MGN

∴∠B=∠3,NG=BM

∵MG=AB=BE

∴EG=AB=NG

∴∠4=∠ENG= (180°-)=90°-

又在菱形ABEF中,AB∥EF

∴∠FEC=∠B=

∴∠FEN=∠FEC-∠4=- (90°-)=-90°

②如图2,当点M在线段EC上时,在BC延长线上截取MG=AB,连接GN、EN.

同理可得:∠FEN=∠FEC-∠4=- (90°-)=-90°

综上所述,∠FEN=-90°

∴当点M在BC上运动时,点N在射线EH上运动(如图3)

当FN⊥EH时,FN最小,其最小值为FE·sin(-90°)

【点睛】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求最短距离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分类讨论得出∠FEN =-90°,再运用垂线段最短求出FN的最小值.

2.已知正方形ABCD 中,E 为对角线BD 上一点,过E 点作EF⊥BD 交BC 于F,连接DF,G 为DF 中点,连接EG,CG.

(1) 求证:EG=CG;

(2) 将图①中△BEF 绕B 点逆时针旋转 45°,如图②所示,取DF 中点G,连接EG,CG.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 将图①中△BEF 绕B 点旋转任意角度,如图③所示,再连接相应的线段,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通过观察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均不要求证明).

【答案】解:(1)CG=EG

(2)(1)中结论没有发生变化,即EG=CG.

证明:连接AG,过G点作MN⊥AD于M,与EF的延长线交于N点.

在△DAG与△DCG中,

∵ AD=CD,∠ADG=∠CDG,DG=DG,

∴△DAG≌△DCG.

∴ AG=CG.

在△DMG与△FNG中,

∵∠DGM=∠FGN,FG=DG,∠MDG=∠NFG,

∴△DMG≌△FNG.

∴ MG=NG

在矩形AENM中,AM=EN.

在Rt△AMG 与Rt△ENG中,

∵ AM=EN, MG=NG,

∴△AMG≌△ENG.

∴ AG=EG

∴ EG=CG.

(3)(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解析】

试题分析:(1)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证出CG=EG.

(2)结论仍然成立,连接AG,过G点作MN⊥AD于M,与EF的延长线交于N点;再证明△DAG≌△DCG,得出AG=CG;再证出△DMG≌△FNG,得到MG=NG;再证明

△AMG≌△ENG,得出AG=EG;最后证出CG=EG.

(3)结论依然成立.还知道EG⊥CG;

试题解析:

解:(1)证明:在Rt△FCD中,

∵G为DF的中点,

∴,

同理,在Rt△DEF中,,

∴CG=EG;

(2)(1)中结论仍然成立,即EG=CG;

连接AG,过G点作MN⊥AD于M,与EF的延长线交于N点,如图所示:

在△DAG与△DCG中,

∵AD=CD,∠ADG=∠CDG,DC=DC,

∴△DAG≌△DCG,

∴AG=CG,

在△DMG与△FNG中,

∵∠DGM=∠FGN,DG=FG,∠MDG=∠NFG,

∴△DMG≌△FNG,

∴MG=NG,

在矩形AENM中,AM=EN.,

在Rt△AMG与Rt△ENG中,

∵AM=EN,MG=NG,

∴△AMG≌△ENG,

∴AG=EG,

∴EG=CG,

(3)(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即EG=CG且EG⊥CG。

过F作CD的平行线并延长CG交于M点,连接EM、EC,过F作FN垂直于AB于N,如图所示:

由于G为FD中点,易证△CDG≌△MFG,得到CD=FM,

又因为BE=EF,易证∠EFM=∠EBC,则△EFM≌△EBC,∠FEM=∠BEC,EM=EC

∵∠FEC+∠BEC=90°,

∴∠FEC+∠FEM=90°,即∠MEC=90°,

∴△M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G为CM中点,

∴EG=CG,EG⊥CG。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作出辅助线,且利用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较大。

3.如图l,在AABC中,∠ACB=90°,点P为ΔABC内一点.

(1)连接PB,PC,将ABCP沿射线CA方向平移,得到ΔDAE,点B,C,P的对应点分别为点D、A、E,连接CE.

①依题意,请在图2中补全图形;②如果BP⊥CE,BP=3,AB=6,求CE的长

(2)如图3,以点A为旋转中心,将ΔABP顺时针旋转60°得到△AMN,连接PA、PB、PC,当AC=3,AB=6时,根据此图求PA+PB+PC的最小值.

【答案】(1)①补图见解析;②;(2)

【解析】

(1)①连接PB、PC,将△BCP沿射线CA方向平移,得到△DAE,点B、C、P的对应点分别为点D、A、E,连接CE,据此画图即可;②连接BD、CD,构造矩形ACBD和

Rt△CDE,根据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以及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即可求得CE的长;

(2)以点A为旋转中心,将△ABP顺时针旋转60°得到△AMN,连接BN,根据△PAM、△ABN都是等边三角形,可得PA+PB+PC=CP+PM+MN,最后根据当C、P、M、N四点共射线,PA+PB+PC的值最小,此时△CBN是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决问题.

解:(1)①补全图形如图所示;

②如图,连接BD、CD

∵△BCP沿射线CA方向平移,得到△DAE,

∴BC∥AD且BC=AD,

∵∠ACB=90°,

∴四边形BCAD是矩形,∴CD=AB=6,

∵BP=3,∴DE=BP=3,

∵BP⊥CE,BP∥DE,∴DE⊥CE,

∴在Rt△DCE中,;

(2)证明:如图所示,

当C、P、M、N四点共线时,PA+PB+PC最小

由旋转可得,△AMN≌△APB,

∴PB=MN

易得△APM、△ABN都是等边三角形,

∴PA=PM

∴PA+PB+PC=PM+MN+PC=CN,

∴BN=AB=6,∠BNA=60°,∠PAM=60°

∴∠CAN=∠CAB+∠BAN=60°+60°=120°,

∴∠CBN=90°

在Rt△ABC中,易得

∴在Rt△BCN中,

“点睛”本题属于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旋转和平移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矩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等边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依据图形的性质进行计算求解.

4.如图(1)所示,将一个腰长为2等腰直角△BCD和直角边长为2、宽为1的直角△CED 拼在一起.现将△CED绕点C顺时针旋转至△CE’D’,旋转角为a.

(1)如图(2),旋转角a=30°时,点D′到CD边的距离D’A=______.求证:四边形ACED′为矩形;

(2)如图(1),△CED绕点C顺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在BC上如何取点G,使得GD’=E’D;并说明理由.

(3)△CED绕点C顺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CE’D=90°时,直接写出旋转角a的值.【答案】1

【解析】

分析:(1)过D′作D′N⊥CD于N.由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结论.

由D’A∥CE且D’A=CE=1,得到四边形ACED’为平行四边形.根据有一个角为90°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即可得出结论;

(2)取BC中点即为点G,连接GD’.易证△DCE’≌△D’CG,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得出结论.

(3)分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详解:(1)D’A=1.理由如下:

过D′作D′N⊥CD于N.

∵∠NCD′=30°,CD′=CD=2,∴ND′= 1

2

CD′=1.

由已知,D’A∥CE,且D’A=CE=1,

∴四边形ACED’为平行四边形.

又∵∠DCE=90°,

∴四边形ACED’为矩形;

(2)如图,取BC中点即为点G,连接GD’.

∵∠DCE=∠D’CE’=90°,

∴∠DCE’=∠D’CG.

又∵D’C= DC,CG=CE’,

∴△DCE’≌△D’CG,

∴GD’=E’D.

(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如图1.

∵∠CE′D=90°,CD=2,CE′=1,∴∠CDE′=30°,∴∠E′CD=60°,∴∠E′CB=30°,∴旋转角

=∠ECE′=180°+30°=210°.

②如图2,同理可得∠E′CE=30°,∴旋转角=360°-30°=330°.

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两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5.已知:如图1,将两块全等的含30o角的直角三角板按图所示的方式放置,

∠BAC=∠B1A1C=30°,点B,C,B1在同一条直线上.

(1)求证:AB=2BC

(2)如图2,将△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α°(0<α<180),在旋转过程中,设AB与

A1C、A1B1分别交于点D、E,AC与A1B1交于点F.当α等于多少度时,AB与A1B1垂直?请说明理由.

(3)如图3,当△ABC绕点C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如图所示的位置,使AB∥CB1,AB与A1C 交于点D,试说明A1D=CD.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当旋转角等于30°时,AB与A1B1垂直.

(3)理由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AB=BB1,又因为BB1=2BC,得出AB=2BC;

(2) 利用AB与A1B1垂直得∠A1ED=90°,则∠A1DE=90°-∠A1=60°,根据对顶角相等得

∠BDC=60°,由于∠B=60°,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1CB=180°-∠BDC-∠B=60°,所以∠ACA1=90°-∠A1CB=30°,然后根据旋转的定义得到旋转角等于30°时,AB与A1B1垂直;

(3)由于AB∥CB1,∠ACB1=90°,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ADC=90°,在Rt△ADC中,根据含

30度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到CD=1

2

AC,再根据旋转的性质得AC=A1C,所以

CD=1

2

A1C,则A1D=CD.

试题解析:

(1)∵△ABB1是等边三角形;

∴AB=BB1

∵BB1=2BC

∴AB=2BC

(2)解:当AB与A1B1垂直时,∠A1ED=90°,∴∠A1DE=90°-∠A1=90°-30°=60°,

∵∠B=60°,∴∠BCD=60°,

∴∠ACA1=90°-60°=30°,

即当旋转角等于30°时,AB与A1B1垂直. (3)∵AB∥CB1,∠ACB1=90°,

∴∠CDB=90°,即CD 是△ABC 的高,

设BC=a ,AC=b ,则由(1)得AB=2a ,A 1C=b , ∵11

22

ABC S BC AC AB CD ?=?=?, 即

11

222

ab a CD =?? ∴12CD b =

,即CD=1

2

A 1C , ∴A 1D=CD.

【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两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也考查了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6.已知:一次函数

的图象与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为A 、B ,以B 为旋转中

心,将△BOA 逆时针旋转,得△BCD (其中O 与C 、A 与D 是对应的顶点).

(1)求AB 的长;

(2)当∠BAD=45°时,求D 点的坐标;

(3)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求直线BD 的关系式. 【答案】(1)5;(2)D (4,7)或(-4,1);(3)

【解析】

试题分析:(1)先分别求得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y 轴的交点坐标,再根

据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2)根据旋转的性质结合△BOA 的特征求解即可;

(3)先根据点C 在线段AB 上判断出点D 的坐标,再根据待定系数法列方程组求解即可. (1)在时,当

时,

,当

时,

(2)由题意得D (4,7)或(-4,1); (2)由题意得D 点坐标为(4,

设直线BD的关系式为

∵图象过点B(0,4),D(4,)

∴,解得

∴直线BD的关系式为.

考点:动点的综合题

点评:此类问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在中考中比较常见,一般作为压轴题,题目比较典型.

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点A的坐标为(5,0),菱形OABC的顶点B,C在第一象限,tan∠AOC=,将菱形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α(0°<α<∠AOC)得到菱形FADE(点O的对应点为点F),EF与OC交于点G,连结AG.

(1)求点B的坐标;

(2)当OG=4时,求AG的长;

(3)求证:GA平分∠OGE;

(4)连结BD并延长交轴于点P,当点P的坐标为(12,0)时,求点G的坐标.

【答案】(1)(8,4);(2);(3)().

【解析】

试题分析:(1)如图1,过点B作BH⊥x轴于点H,由已知可得∠BAH=∠COA,在Rt△ABH中,tan∠BAH=tan∠AOC=,AB=5,可求得BH=4,AH=3,所以OH=8,即可得点B的坐标为(8,4);(2)如图1,过点A作AM⊥OC于点M,在Rt△AOM中,tan∠AOC=,OA=5,

可求得AM=4,OA=3,所以GM=1,再由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G=;(3)如图1,过点A 作AN⊥EF轴于点N,易证△AOM≌△AFN,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M=AN,再由角平分线的判定可得GA平分∠OGE;(4)如图2,过点G作GQ⊥x轴于点Q,先证△GOA∽△BAP,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得GQ=,再由锐角三角函数求得OQ=,即可得点G的坐标

为().

试题解析:

(1)如图1,过点B作BH⊥x轴于点H,∵四边形OABC为菱形,∴OC∥AB,

∴∠BAH=∠COA.

∵tan∠AOC=,

∴tan∠BAH=.

又∵在直角△BAH中,AB=5,

∴BH=3AB=4,AH=AB=3,

∴OH=OA+AH=5+3=8,

∴点B的坐标为(8,4);

(2)如图1,过点A作AM⊥OC于点M,在直角△AOM中,∵tan∠AOC=,OA=5,∴AM=OA=4,OM=OA=3,

∵OG=4,

∴GM=OG-OM=4-3=1,

∴AG=;

(3)如图1,过点A作AN⊥EF于点N,∵在△AOM与△AFN中,

∠AOM=∠F,OA=FA,∠AMO=∠ANF=90°,∴△AOM≌△AFN(ASA),

∴AM=AN,

∴GA平分∠OGE.

(4)如图2,过点G作GQ⊥x轴于点Q,

由旋转可知:∠OAF=∠BAD=α.

∵AB=AD,

∴∠ABP=,

∵∠AOT=∠F,∠OTA=∠GTF,

∴∠OGA=∠EGA=1,

∴∠OGA=ABP,

又∵∠GOA=∠BAP,

∴△GOA∽△BAP,

∴,

∴GQ=×4=.

∵tan∠AOC=,

∴OQ=×=,

∴G(,).

考点:三角形、四边形、锐角三角函数的综合题.

8.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A(1,7)、B(5,5)、C(7,5)、D(5,1).

(1)将线段AB绕点B逆时针旋转,得到对应线段BE.当BE与CD第一次平行时,画出点A运动的路径,并直接写出点A运动的路径长;

(2)线段AB与线段CD存在一种特殊关系,即其中一条线段绕着某点旋转一个角度可以得到另一条线段,直接写出这个旋转中心的坐标.

【答案】(1)见解析;5π;(2)旋转中心P的坐标为(3,3)或(6,6).

【解析】

【分析】

(1)依据旋转的方向、旋转角和旋转中心即可得到点A运动的路径为弧线,再运用弧长计算公式即可解答;

(2)连接两对对应点,分别作出它们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其交点即为所求.

【详解】

解:(1)点A运动的路径如图所示,出点A运动的路径长为

22

9024

180

π

??+

=5π;

(2)如图所示,旋转中心P的坐标为(3,3)或(6,6).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旋转变换及其作图,掌握旋转的性质、旋转角以及确定旋转中心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中考数学压轴题题型解题思路技巧

中考数学压轴题题型解题思路技巧 数学综压轴题是为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设计的,集中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和方法的综合性,多数为函数型综合题和几何型综合题。 函数型综合题: 是给定直角坐标系和几何图形,先求函数的解析式,再进行图形的研究,求点的坐标或研究图形的某些性质。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主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关键是求点的坐标,而求点的坐标基本方法是几何法(图形法)和代数法(解析法)。 几何型综合题: 是先给定几何图形,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然后有动点(或动线段)运动,对应产生线段、面积等的变化,求对应的(未知)函数的解析式,求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最后根据所求的函数关系进行探索研究。一般有:在什么条件下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等,或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相似等,或探究线段之间的数量、位置关系等,或探索面积之间满足一定关系时求x的值等,或直线(圆)与圆的相切时求自变量的值等。求未知函数解析式的关键是列出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列出含有x、y的方程),变形写成y=f(x)的形式。找等量关系的途径在初中主要有利用勾股定理、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三角形相似、面积相等方法。求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主要是寻找图形的特殊位置(极端位置)和根据解析式求解。而最后的探索问题千变万化,但少不了对图形的分析和研究,用几何和代数的方法求出x的值。 解中考压轴题思路:

中考压轴题大多是以坐标系为桥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建立点与数即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可借助几何直观,得到某些代数问题的解答。关键是掌握几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是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以直线或抛物线知识为载体,列(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其解析式、研究其性质。 二是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对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的多变性进行考察和探究。 三是运用转化的数学的思想。由已知向未知,由复杂向简单的转换。中考压轴题它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全面考察,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所使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也较全面。因此,可把压轴题分离为相对独立而又单一的知识或方法组块去思考和探究。 解中考压轴题技巧: 一是对自身数学学习状况做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根据自己的情况考试的时候重心定位准确,防止“捡芝麻丢西瓜”。所以,在心中一定要给压轴题或几个“难点”一个时间上的限制,如果超过你设置的上限,必须要停止,回头认真检查前面的题,尽量要保证选择、填空万无一失,前面的解答题尽可能的检查一遍。 二是解数学压轴题做一问是一问。第一问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不是问题;如果第一小问不会解,切忌不可轻易放弃第二小问。过程会多少写多少,因为数学解答题是按步骤给分的,写上去的东西必须要规范,字迹要工整,布局要合理;过程会写多少写多少,但是不要说废话,计算中尽量回避非必求成分;尽量多用几何知识,少用代数计算,尽量用三角函数,少在直角三角形中使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016年中考数学压轴题精选及详解

2020年中考数学压轴题精选解析 中考压轴题分类专题三——抛物线中的等腰三角形 基本题型:已知AB ,抛物线()02≠++=a c bx ax y ,点P 在抛物线上(或坐标轴上,或 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若ABP ?为等腰三角形,求点P 坐标。 分两大类进行讨论: (1)AB 为底时(即PA PB =):点P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利用中点公式求出AB 的中点M ; 利用两点的斜率公式求出AB k ,因为两直线垂直斜率乘积为1-,进而求出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斜率k ; 利用中点M 与斜率k 求出AB 的垂直平分线的解析式; 将AB 的垂直平分线的解析式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称轴)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 坐标。 (2)AB 为腰时,分两类讨论: ①以A ∠为顶角时(即AP AB =):点P 在以A 为圆心以AB 为半径的圆上。 ②以B ∠为顶角时(即BP BA =):点P 在以B 为圆心以 AB 为半径的圆上。 利用圆的一般方程列出A e (或B e )的方程,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称轴)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 坐标。 中考压轴题分类专题四——抛物线中的直角三角形 基本题型:已知AB ,抛物线()02≠++=a c bx ax y ,点P 在抛物线上(或坐标轴上,或 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若ABP ?为直角三角形,求点P 坐标。 分两大类进行讨论: (1)AB 为斜边时(即PA PB ⊥):点P 在以AB 为直径的圆周上。 利用中点公式求出AB 的中点M ; 利用圆的一般方程列出M e 的方程,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称轴)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 坐标。 (2)AB 为直角边时,分两类讨论: ①以A ∠为直角时(即AP AB ⊥): ②以B ∠为直角时(即BP BA ⊥): 利用两点的斜率公式求出AB k ,因为两直线垂直斜率乘积为1-,进而求出PA (或PB )的斜率 k ;进而求出PA (或PB )的解析式; 将PA (或PB )的解析式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称轴)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 坐标。 所需知识点: 一、 两点之间距离公式: 已知两点()()2211y ,x Q ,y ,x P , 则由勾股定理可得:()()2 21221y y x x PQ -+-= 。 二、 圆的方程: 点()y ,x P 在⊙M 上,⊙M 中的圆心M 为()b ,a ,半径为R 。 则()()R b y a x PM =-+-= 22,得到方程☆:()()22 2 R b y a x =-+-。 ∴P 在☆的图象上,即☆为⊙M 的方程。 三、 中点公式: 四、 已知两点()()2211y ,x Q ,y ,x P ,则线段PQ 的中点M 为??? ??++22 2121y y ,x x 。 五、 任意两点的斜率公式: 已知两点()()2211y ,x Q ,y ,x P ,则直线PQ 的斜率: 2 12 1x x y y k PQ --= 。 中考压轴题分类专题五——抛物线中的四边形 基本题型:一、已知AB ,抛物线()02≠++=a c bx ax y ,点P 在抛物线上(或坐标轴上, 或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若四边形ABPQ 为平行四边形,求点P 坐标。 分两大类进行讨论: (1)AB 为边时 (2)AB 为对角线时 二、已知AB ,抛物线()02 ≠++=a c bx ax y ,点P 在抛物线上(或坐标轴上,或抛物线的对 称轴上),若四边形ABPQ 为距形,求点P 坐标。 在四边形ABPQ 为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运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讨论: (1)邻边互相垂直 (2)对角线相等 三、已知AB ,抛物线()02 ≠++=a c bx ax y ,点P 在抛物线上(或坐标轴上,或抛物线的对 称轴上),若四边形ABPQ 为菱形,求点P 坐标。 在四边形ABPQ 为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运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讨论: (1)邻边相等 (2)对角线互相垂直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复习——旋转的综合含详细答案

一、旋转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如图1,在□ABCD中,AB=6,∠B= (60°<≤90°). 点E在BC上,连接AE,把△ABE沿AE折叠,使点B与AD上的点F重合,连接EF. (1)求证:四边形ABEF是菱形; (2)如图2,点M是BC上的动点,连接AM,把线段AM绕点M顺时针旋转得到线段MN,连接FN,求FN的最小值(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详见解析;(2)FE·sin(-90°) 【解析】 【分析】 (1)由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得AF∥BE,所以∠FAE=∠BEA,由折叠的性质得 ∠BAE=∠FAE,∠BEA=∠FEA,所以∠BAE=∠FEA,故有AB∥FE,因此四边形ABEF是平行四边形,又BE=EF,因此可得结论; (2)根据点M在线段BE上和EC上两种情况证明∠ENG=90°-,利用菱形的性质得到∠FEN=-90°,再根据垂线段最短,求出FN的最小值即可. 【详解】 (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 ∴∠FAE=∠BEA, 由折叠的性质得∠BAE=∠FAE,∠BEA=∠FEA, BE=EF, ∴∠BAE=∠FEA, ∴AB∥FE, ∴四边形ABEF是平行四边形, 又BE=EF, ∴四边形ABEF是菱形; (2)①如图1,当点M在线段BE上时,在射线MC上取点G,使MG=AB,连接GN、EN.

∵∠AMN=∠B=,∠AMN+∠2=∠1+∠B ∴∠1=∠2 又AM=NM,AB=MG ∴△ABM≌△MGN ∴∠B=∠3,NG=BM ∵MG=AB=BE ∴EG=AB=NG ∴∠4=∠ENG= (180°-)=90°- 又在菱形ABEF中,AB∥EF ∴∠FEC=∠B= ∴∠FEN=∠FEC-∠4=- (90°-)=-90° ②如图2,当点M在线段EC上时,在BC延长线上截取MG=AB,连接GN、EN. 同理可得:∠FEN=∠FEC-∠4=- (90°-)=-90° 综上所述,∠FEN=-90° ∴当点M在BC上运动时,点N在射线EH上运动(如图3) 当FN⊥EH时,FN最小,其最小值为FE·sin(-90°) 【点睛】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求最短距离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分类讨论得出∠FEN =-90°,再运用垂线段最短求出FN的最小值.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4),B(4,4),点M,N是射线OC上两动点(OM<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之欧阳数创编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 时间:2021.03.02 创作:欧阳数 数学压轴题是初中数学中覆盖知识面最广,综合性最强的题型。综合近年来各地中考的实际情况,压轴题多以数学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常见题型有两类:函数型压轴题和几何形压轴题。压轴题考查知识点多,条件也相当隐晦,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还必须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下面从知识角度和技术角度谈谈中考数学压轴题的解题技巧。 先以2009年河南中考数学压轴题为例: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ABCD的三个顶点B(4,0)、C(8,0)、D(8,8).抛物线y=ax2+bx过A、C两点. (1)直接写出点A的坐标,并求出抛物线

的解析式; (2)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向终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沿线段CD向终点D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t秒.过点P作PE⊥AB交AC于点E. ①过点E作EF⊥AD于点F,交抛物线于点G.当t为何值时,线段EG最长? ②连接EQ.在点P、Q运动的过程中,判断有几个时刻使得△CEQ是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相应的t值. 这是一道函数型压轴题。函数型压轴题主要有:几何与函数相结合型、坐标与几何、方程与函数相结合型。这些压轴题主要以函数为主线,涉及函数的图象、方程、点的坐标及线段长度、图形面积等问题。 先从知识角度来分析: (1)通过观察图象可以发现,直线AD和轴平行,直线AB和轴平行,因此,A点与D点的纵坐标相同,A点与B的横坐标相同,因此A的坐标为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方法大全及技巧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 湖北竹溪城关中学明道银 解中考数学压轴题秘诀(一) 数学综合题关键是第24题和25题,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函数型综合题和几何型综合题。 (一)函数型综合题:是先给定直角坐标系和几何图形,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求解前已知函数的类型),然后进行图形的研究,求点的坐标或研究图形的某些性质。初中已知函数有: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和常值函数,它们所对应的图像是直线;②反比例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双曲线; ③二次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抛物线。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主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关键是求点的坐标,而求点的坐标基本方法是几何法(图形法)和代数法(解析法)。此类题基本在第24题,满分12分,基本分2-3小题来呈现。 (二)几何型综合题:是先给定几何图形,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然后有动点(或动线段)运动,对应产生线段、面积等的变化,求对应的(未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没有求出之前不知道函数解析式的形式是什么)和求函数的定义域,最后根据所求的函数关系进行探索研究,一般有:在什么条件下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是菱形、梯形等或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相似等或探究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或探索面积之间满足一定关系求x的值等和直线(圆)与圆的相切时求自变量的值等。求未知函数解析式的关键是

列出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列出含有x、y的方程),变形写成y=f(x)的形式。一般有直接法(直接列出含有x和y的方程)和复合法(列出含有x和y和第三个变量的方程,然后求出第三个变量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代入消去第三个变量,得到y=f(x)的形式),当然还有参数法,这个已超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找等量关系的途径在初中主要有利用勾股定理、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三角形相似、面积相等方法。求定义域主要是寻找图形的特殊位置(极限位置)和根据解析式求解。而最后的探索问题千变万化,但少不了对图形的分析和研究,用几何和代数的方法求出x的值。几何型综合题基本在第25题做为压轴题出现,满分14分,一般分三小题呈现。 在解数学综合题时我们要做到:数形结合记心头,大题小作来转化,潜在条件不能忘,化动为静多画图,分类讨论要严密,方程函数是工具,计算推理要严谨,创新品质得提高。 解中考数学压轴题秘诀(二) 具有选拔功能的中考压轴题是为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设计的题目,其特点是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觅,解法灵活。解数学压轴题,一要树立必胜的信心,二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三要掌握常用的解题策略。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策略,供初三同学参考。 1、以坐标系为桥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旋转相似经典例题知识讲解

旋转与全等、相似中的线段数量关系 基本例题:1、如图,△ABC中,∠C=90°.(1)将△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2)若BC=3,AC=4,点A旋转后的对应点为A′,求A′A的长 变式1,如图Rt△AB'C'是由Rt△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得到的,连接C C'交AB于E, (1)证明:△CA C'∽△BA B' (2)延长C C'交B B'于F,证明:△CA E∽△FBE 变式2,△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DBE,若恰好得到C、E、D三点共线,则AC、BC、CD的数量关系是 变式3,△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a°得到△DBE,若恰好得到C、E、D三点共线,则AC、

BC、CD的数量关系是 变式4、Rt△ABC中,AC=BC,∠ACB=∠ADB=90°,连接CD,求:AD、CD、BD的数量关系 变式5、Rt△ABC中,AC=kBC,∠ACB=∠ADB=90°,连接CD,探究:AD、CD、BD的数量关系 变式6、如图,在△OAB和△OCD中,∠A<90°,OB=KOD(K>1),∠AOB=∠COD,∠OAB与∠OCD互补,试探索线段AB与CD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式7.如图AB∥CD,BC∥ED, ∠BCD+∠ACE=180°。 (1)当BC=CD 且∠ACE=90°时如图3探究线段AC和CE之间的数量关系 (2)当BC=CD 时如图2探究线段AC和CE之间的数量关系 (3)当BC=kCD时如图1探究线段AC和CE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含k的式子表示) E B C A D C A D B

80中田凌志老师提供 1如图R t △ABC ,∠ACB=90°,AC=3,BC=4,过点B 作直线MN ∥AC,点P 在直线BC 上,∠EPF=∠CAB ,且两边分别交直线AB 于E ,交直线MN 于F 。如图(1)(2)(3)探究PE 与P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P N M F E C B A _ P _ N _ M _F _E _ C _ B _ A 图1 图2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旋转的经典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一、旋转 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在△ABC 中,AB=AC ,∠BAC=α(?<

(3)∵∠BCD=60°,∠BCE=150°,∴DCE 1506090∠=?-?=?。 又∵∠DEC=45°,∴△DC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DC=CE=BC 。 ∵∠BCE=150°,∴(180150) EBC 152 ?-?∠= =?。 而1 EBC 30152 α∠=?-=?。∴30α=?。 (1)∵AB=AC ,∠BAC=α,∴180ABC 2 α ?-∠= 。 ∵将线段B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D ,∴DBC 60∠=?。 ∴180ABD ABC DBC 603022 αα ?-∠=∠-∠= -?=?-。 (2)由SSS 证明△ABD ≌△ACD ,由AAS 证明△ABD ≌△EBC ,即可根据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 形是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得出结论。 (3)通过证明△DC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出(180150) EBC 152 ?-?∠==?,由(1) 1 EBC 302α∠=?-,从 而1 30152 α?-=?,解之即可。 2.已知正方形ABCD 中,E 为对角线BD 上一点,过E 点作EF ⊥BD 交BC 于F ,连接DF ,G 为DF 中点,连接EG ,CG . (1)请问EG 与CG 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将图①中△BEF 绕B 点逆时针旋转45°,如图②所示,取DF 中点G ,连接EG ,CG .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将图①中△BEF 绕B 点旋转任意角度,如图③所示,再连接相应的线段,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出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结论仍然成立 【解析】 【分析】 (1)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证出CG =EG . (2)结论仍然成立,连接AG ,过G 点作MN ⊥AD 于M ,与EF 的延长线交于N 点;再证

(完整版)2017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 解中考数学压轴题秘诀(一) 数学综合题关键是第22题和23题,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函数型综合题和几何型综合题。 (一)函数型综合题:是先给定直角坐标系和几何图形,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求解前已知函数的类型),然后进行图形的研究,求点的坐标或研究图形的某些性质。初中已知函数有: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和常值函数,它们所对应的图像是直线;②反比例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双曲线; ③二次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抛物线。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主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关键是求点的坐标,而求点的坐标基本方法是几何法(图形法)和代数法(解析法)。此类题基本在第22题,满分12分,基本分2-3小题来呈现。 (二)几何型综合题:是先给定几何图形,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然后有动点(或动线段)运动,对应产生线段、面积等的变化,求对应的(未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没有求出之前不知道函数解析式的形式是什么)和求函数的定义域,最后根据所求的函数关系进行探索研究,一般有:在什么条件下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是菱形、梯形等或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相似等或探究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或探索面积之间满足一定关系求x的值等和直线(圆)与圆的相切时求自变量的值等。求未知函数解析式的关键是列出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列出含有x、y的方程),变形写成y =f(x)的形式。一般有直接法(直接列出含有x和y的方程)和复合法(列出含有x和y和第三个变量的方程,然后求出第三个变量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代入消去第三个变量,得到y=f(x)的形式),当然还有参数法,这个已超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找等量关系的途径在初中主要有利用勾股定理、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三角形相似、面积相等方法。求定义域主要是寻找图形的特殊位置(极限位置)和根据解析式求解。而最后的探索问题千变万化,但少不了对图形的分析和研究,用几何和代数的方法求出x的值。几何型综合题基本在第23题做为压轴题出现,满分14分,一般分三小题呈现。 在解数学综合题时我们要做到:数形结合记心头,大题小作来转化,潜在条件不能忘,化动为静多画图,分类讨论要严密,方程函数是工具,计算推理要严谨,创新品质得提高。 解中考数学压轴题秘诀(二) 具有选拔功能的中考压轴题是为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设计的题目,其特点是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觅,解法灵活。解数学压轴题,一要树立必胜的信心,二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三要掌握常用的解题策略。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策略,供初三同学参考。 1、以坐标系为桥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纵观最近几年各地的中考压轴题,绝大部分都是与坐标系有关的,其特点是通过建立点与数即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可借助几何直观,得到某些代数问题的解答。 2、以直线或抛物线知识为载体,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 直线与抛物线是初中数学中的两类重要函数,即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所表示的图形。因此,无论是求其解析式还是研究其性质,都离不开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例如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往往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或方程组并解之而得。 3、利用条件或结论的多变性,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可用来检测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常常通过条件的多变性或结论的不确定性来进行考察,有些问题,如果不注意对各种情况分类讨论,就有可能造成错解或漏解,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压轴题分类讨论思想解题已成为新的热点。 4、综合多个知识点,运用等价转换思想: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转换的思想,初中数学中的转换大体包括由已知向未知,由复杂向简单的转换,而作为中考压轴题,更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转换,一道中考压轴题一般是融代数、几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析二十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析二十 103.(2017黑龙江省龙东地区,第25题,8分)在甲、乙两城市之间有一服务区,一辆客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辆货车从乙地驶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匀速行驶,客车、货车离服务区的距离y1(千米),y2(千米)与行驶的时间x(小时)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1所示. (1)甲、乙两地相距千米. (2)求出发3小时后,货车离服务区的路程y2(千米)与行驶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在客车和货车出发的同时,有一辆邮政车从服务区匀速去甲地取货后返回乙地(取货的时间忽略不计),邮政车离服务区的距离y3(千米)与行驶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图线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直接写出在行驶的过程中,经过多长时间邮政车与客车和货车的距离相等? 【答案】(1)480;(2)y2=40x﹣120;(3)1.2或4.8或7.5小时. 【分析】(1)根据图1,根据客车、货车离服务区的初始距离可得甲乙两地距离; (2)根据图象中的数据可以求得3小时后,货车离服务区的路程y2与行驶时间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分三种情况讨论,当邮政车去甲地的途中会有某个时间邮政车与客车和货车的距离相等;当邮政车从甲地返回乙地时,货车与客车相遇时,邮政车与客车和货车的距离相等;货车与客车相遇后,邮政车与客车和货车的距离相等. . 106.(2017山东省莱芜市,第22题,10分)某网店销售甲、乙两种防雾霾口罩,已知甲种口罩每袋的售价比乙种口罩多5元,小丽从该网店网购2袋甲种口罩和3袋乙种口罩共花费110元. (1)改网店甲、乙两种口罩每袋的售价各多少元? (2)根据消费者需求,网店决定用不超过10000元购进价、乙两种口罩共500袋,且甲 种口罩的数量大于乙种口罩的4 5,已知甲种口罩每袋的进价为22.4元,乙种口罩每袋的 进价为18元,请你帮助网店计算有几种进货方案?若使网店获利最大,应该购进甲、乙两种口罩各多少袋,最大获利多少元? 【答案】(1)该网店甲种口罩每袋的售价为25元,乙种口罩每袋的售价为20元;(2)该网店购进甲种口罩227袋,购进乙种口罩273袋时,获利最大,最大利润为1136.2元.【分析】(1)分别根据甲种口罩每袋的售价比乙种口罩多5元,小丽从该网店网购2袋甲种口罩和3袋乙种口罩共花费110元,得出等式组成方程求出即可; (2)根据网店决定用不超过10000元购进价、乙两种口罩共500袋,甲种口罩的数量大

旋转经典题型

01 分点突破 知识点1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1. 图形的是 C 1) 2.(齐齐哈尔屮考)下列汉字或字母既是屮 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知识点2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旋转 (阜新屮考)ri 章末复习 旋转 A. Bl cH D Z (济宁中考)下列图形是中心对称 如图,正方形O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屮,点 A 的坐标为 (2, 0),将正方形OABC 绕点0顺时针旋转45 0得到正方形 标为( ) OA B' C 则点C'的坐 A. ( .2, .2) C. ( . 2, — . 2) B. (— 2, . 2) D. (2 .2, 2 .2) 3. 4. (宁夏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 A'B'由込ABC绕点P旋转得到,则点P的坐标为 .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4AOB可以看作是AOCD经过若干次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旋转)得到的, 写出一种由△ OCD得到△ AOB的过程:

知识点 3 6.(天津 屮考)如图, 将厶 ABC 绕 点B 顺时针 旋转60 ° E 恰好落在AB 的延长线上,连 接AD.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C = 5 cm, BC = 12 cm. 将厶ABC 绕点B 顺时针旋转60°得到△ BDE ,连接DC 交AB 于点F,则厶ACF 和厶BDF 的周长之和为 cm. 8?(徐州中考)如图,已知AC 丄BC,垂足为C, AC 二4, BC 二3. 3,将线 段AC 绕 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线段AD,连接DC, DB. (1)线段 DC 二 4; (2)求线段DB 的长度. 02 中考题型演练 9. (聊城中考)如图,将AAB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使点B 落在AB 边上点 B'处,此时,点A 的对应点A'恰好落在BC 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得"DBE,点 C 的对应点 旋转屮的让算问题 4 A. Z ABD 二Z E B. Z CBE 二Z C C. AD II BC D. AD =BC E B

2018中考数学压轴题常考的9种题型

2018中考数学压轴题常考的9种题型 中考数学压轴题常考的9种出题形式 1、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中考的解答题一般是分两到三部分的。 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题或者中档题,目的在于考察基础。第二部分往往就是开始拉分的中难题了。对这些题轻松掌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分数,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做题过程中士气,军心的影响。 2、图形位置关系 中学数学当中,图形位置关系主要包括点、线、三角形、矩形/正方形以及圆这么几类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中考中会包含在函数,坐标系以及几何问题当中,但主要还是通过圆与其他图形的关系来考察,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圆与三角形的各种问题。 3、动态几何 从历年中考来看,动态问题经常作为压轴题目出现,得分率也是最低的。 动态问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代数综合方面,在坐标系中有动点,动直线,一般是利用多种函数交叉求解。 另一类就是几何综合题,在梯形,矩形,三角形中设立动点、线以及整体平移翻转,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考察。所以说,动态问题是中考数学当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完全掌握,才有机会拼高分。 4、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 在这一类问题当中,尤以涉及的动态几何问题最为艰难。几何问题的难点在于想象,构造,往往有时候一条辅助线没有想到,整个一道题就卡壳了。相比几何综合题来说,代数综合题倒不需要太多巧妙的方法,但是对考生的计算能力以及代数功底有了比较高的要求。 中考数学当中,代数问题往往是以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为主体,多种其他知识点辅助的形式出现的。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问题当中,纯粹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通常会以简单解答题的方式考察。但是在后面的中难档大题当中,通常会和根的判别式,整数根和抛物线等知识点结合 5、多种函数交叉综合问题 初中数学所涉及的函数就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 这类题目本身并不会太难,很少作为压轴题出现,一般都是作为一道中档次题目来考察考生对于一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掌握。所以在中考中面对这类问题,一定要做到避免失分。 6、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在中考中,有一类题目说难不难,说不难又难,有的时候三两下就有了思路,有的时候苦思冥想很久也没有想法,这就是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方程可以说是初中数学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也是中考中必考内容。 实际考试中,这类题目几乎要么得全分,要么一分不得,但是也就那么几种题型,所以考生只需多练多掌握各个题类,总结出一些定式,就可以从容应对了。 7、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 整体说来,代几综合题大概有两个侧重,第一个是侧重几何方面,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代数知识来考察。而另一个则是侧重代数方面,几何性质只是一个引入点,更多的考察了考生的计算功夫。

中考数学压轴题典型题型解析

中考数学压轴题精选精析 37.(09年黑龙江牡丹江)28.(本小题满分8分)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的长是关于的一元二 次方程的两个根,且 (1)求的值. (2)若为轴上的点,且求经过、两点的直线的解析式,并判断与是否相似? (3)若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则在直线上是否存在点使以、、、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 由. (09年黑龙江牡丹江28题解析)解:(1)解得 ·············································································· 1分 在中,由勾股定理有 ········································································ 1分 (2)∵点在轴上, ········································································ 1分 ABCD 6AD =,OA OB x 2 7120x x -+=OA OB >.sin ABC ∠E x 16 3 AOE S = △,D E AOE △DAO △M AB F ,A C F M F 2 7120x x -+=1243x x ==,OA OB >43OA OB ∴==,Rt AOB △225AB OA OB =+=4 sin 5 OA ABC AB ∴∠= =E x 163 AOE S = △11623AO OE ∴?=8 3 OE ∴= 880033E E ????∴- ? ????? ,或,x y A D B O C 28题图

旋转 典型例题(精品解析)

典型例题一 例 如图,以点O 为旋转中心,将ABC ?顺时针旋转45°,画出图形. 分析 当旋转中心O 在图形之外时,O 是一个孤立的点,没有从O 出发的线段或射线作参照,就无法确定旋转的角度,因此,首先还须将O 与图形上的某点(或某些点)连结起来. 解 如图,连结OA 、OB 、OC .将这三条线段绕O 点分别顺时针旋转45°,得C O B O A O '''、、,则C B A '''?就是按题目要求得到的旋转后的图形. 说明: 图形旋转后的效果有时不像平移那样直观,画图出现错误时可能不易发现,因此画图时要特别细心. 典型例题二 例 如图,正方形ABCD 中,E 是正方形内的一点,把AED ?绕着点A 按逆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并回答: (1)图中有哪些等线段和等角? (2)哪两个三角形形状、大小都一样? 分析 一个图形绕它的对称中心旋转一个角度后,图形中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本例中可以发现AD 旋转90°后,刚好与AB 重合,于是将AE 旋转90°到E A '的位置,使?='∠90E EA ,确定点E ',连E B ',则E AB '?就是ADE ?按要求旋转的三角形.(1)(2)中,根据图形旋转的特征,图形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形状和大小都没有改变,可确定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以及形状相同的三角形. 答案 (1)相等的线段有:E B DE E A AE CD BC AB AD '='====,,.相等的角有:E E E AB ADE E BA DAE '∠=∠'∠=∠'∠=∠,,.

(2)ADE ?与E AB '?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 典型例题三 例 如图,把一块砖ABCD 直立于地面上,然后将其轻轻推倒.在这个过程中,A 点保持不动,四边形ABCD 旋转到B C D A '''位置. (1)指出在这个过程中的旋转中心,并说出旋转的角度是多大? (2)指出图中的对应线段. 分析(1)由于四边形B C D A '''是由四边形ADCB 旋转得到的,A 点保持不动,所以A 是旋转中心.又由于D A B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且AB AD ⊥,所以旋转的角度是90°.(2)由于D C B A ,,,的对应点分别是D C B A ''',,,,所以不难找出图中的对应线段. 答案 (1)A 是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是90°. (2)CD BC AD AB ,,,的对应线段分别是D C C B D A B A '''''',,,. 典型例题四 例 (1)把长方形ABCD 绕着顶点A 逆时针旋转60°.如图. (2)把长方形ABCD 绕着长方形内一点P 逆时针旋转60°. 解 (1)①AB 绕A 点逆时针旋转60°到B A '位置,.,60AB B A AB B ='?='∠ ②连结AC ,作.,60AC C A AC C ='?='∠ ③作.,60AD D A AD D ='?='∠ 连结B C C D '''',,则四边形D C B A '''是四边形ABCD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的图形. (2)①连结AP ,作?='∠60PA A ,使.AP P A =' ②用同样的方法作出D C B '''、、,连结A D D C C B B A ''''''''、、、.

中考数学压轴题常考的9种题型

1. 几类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 初中数学中,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主要包括点、线、三角形、矩形/正方形以及圆这么几 类图形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历年压轴题中,会包含函数,坐标系以及几何问题,但主要还 是通过圆与其他图形的关系来考察,所以,压轴题如果考察到这个题型,最重要的就应该是 圆与三角形的各种问题,考生备考时可多注意这个部分。 2. 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数学题一般分为两到三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上是简单题或者中档题,目的在于考察考生 的数学基础知识,所以第一部分的考题打好基础基本没问题。第二部分往往就是开始拉分的 中难题了。第二部分的题目如果能掌握,不仅仅分数拿到手,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做题过程 中心态的影响。线段与角的计算和证明,一般来说难度不会很大,只要找到关键“题眼”,后 面的路子自己就“通”了。 3. 动态几何 从历年来看,动态问题经常作为压轴题目出现,这类型题目得分率也是最低的。动态问 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代数综合方面,在坐标系中有动点,动直线,一般是利用多种函数交 叉求解。另一类就是几何综合题,在梯形,矩形,三角形中设立动点、线以及整体平移翻转,此类型题目非常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态问题是数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完全掌握,并 且灵活运用,才有机会拼高分。 4.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 前面提到动态几何是难度较大的压轴题系列,那么涉及到动态几何问题的方程与函数也 相对有些难度。但相比几何综合题来说,代数综合题倒不需要太多巧妙的方法,只是对考生 的计算能力以及代数功底有了比较高的要求。数学当中,代数问题往往是以一元二次方程与 二次函数为主体,多种其他知识点辅助的形式出现的。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问题当中, 第一部分通常会用简单的解答题形式考察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后面的中难档大题中,通常会 和根的判别式,整数根和抛物线等知识点结合。 5. 多种函数交叉综合问题 这类题目相比前两类要简单一些,初中数学所涉及的函数主要是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以及二次函数。很少作为压轴题出现,一般都是作为一道较为基础的题目来考察考生。所以,备考时这类函数的基础需要扎实,尽量做到避免失分。 6.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方程组的题目浮动较大,有的时候思考一会儿就有了思路,有的时候苦思冥想很久也没 有想法。方程可以说是初中数学当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中必考内容。从近年来的来看,结 合时事热点考的比较多,所以还需要考生有一些生活经验。实际考试中,这类题目几乎要么

中考数学数学中考数学压轴题试题附解析(1)

一、中考数学压轴题 1.如图,等腰△ABC ,AB =CB ,边AC 落在x 轴上,点B 落在y 轴上,将△ABC 沿y 轴翻折,得到△ADC (1)直接写出四边形ABCD 的形状:______; (2)在x 轴上取一点E ,使OE =OB ,连结BE ,作AF ⊥BC 交BE 于点F . ①直接写出AF 与AD 的关系:____(如果后面的问题需要,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再证明); ②取BF 的中点G ,连接OG ,判断OG 与AD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若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8,直接写出GE 2+GF 2=____. 2.在学习了轴对称知识之后,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课本习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跟随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1)(课本习题)如图①,△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是中线,延长BC 至E ,使CE=CD . 求证:DB=DE (2)(尝试变式)如图②,△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AC 边上任意一点,延长BC 至E ,使CE=AD . 求证:DB=DE . (3)(拓展延伸)如图③,△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AC 延长线上任意一点,延长BC 至E ,使CE=AD 请问DB 与DE 是否相等? 并证明你的结论. 3.一种实验用轨道弹珠,在轨道上行驶5分钟后离开轨道,第一颗弹珠弹出后其速度1 y (米/分钟)与时间x (分钟)前2分钟满足二次函数2 1y ax ,后3分钟满足反比例函数 关系,如图,轨道旁边的测速仪测得弹珠1分钟末的速度为2米/分钟. (1)求第一颗弹珠的速度1y (米/分钟)与时间x (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图形旋转练习题(经典题)

图形旋转练习题 1. 如图1,P 是正三角形ABC 内的一点,且PA=6,PB=8,PC=10,求∠APB 的度数。 2. 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点P 到正方形的三个顶点A 、B 、C 的距离分别为PA=1,PB=2,PC=3。求此正方形ABCD 面积。 A B C D P 3.设点E 、F 分别在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滑动且保持∠EAF=450, A P ⊥EF 于点P (1) 求证:AP=AB ,(2)若AB=5,求ΔECF 的周长。 4.如图17,正方形ABCD ,E 、F 分别为BC 、CD 边上一点. (1)若∠EAF=45o.求证:EF=BE+DF . (2)若⊿AEF 绕A 点旋转,保持∠EAF=45o,问⊿CEF 的周长是否随⊿AEF 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如果⊿CEF 的周长为2.求∠EAF 的度数. 5ABC 中,∠ABC=90°,点D 在AC 上,将△ABD 绕顶点B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到△CBE. ⑴求∠DCE 的度数; ⑵当AB=4,AD ∶DC=1∶3时,求DE 的长. F E D C B A A A F P P B B C C

6.如图所示,△ABC 是直角三角形,BC 是斜边,将△AB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后,使AB 落到AC 上,则P 落到点P '处。如果AP=1,则PP '=___________. 7.如图,四边形ABCD 中,∠BAD=∠C=90o,AB=AD ,AE ⊥BC 于E ,若线段AE=5,则S 四边形ABCD = 。 8.如图所示,已知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以B 为 旋转中心,把△PBC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P BA ',连接PP ', 则∠P PB '的度数是______。 9、如图,将△ABC 绕点A 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ADE 重合,如果△ABC 的面积是 12cm 2 ,那么△ADE 的面积是 。 10、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 为BC 边上的点,∠BAD =15°, △ABD 经旋转后到达△ACE 的位置,那么旋转角的度数是 . 11、如图,把三角形△ABC 绕着点C 顺时针旋转350,得到△A 'B 'C ,A 'B '交AC 于点D ,若∠A 'DC=900,则∠A 的度数是__________。 E D C B A 11

2020年中考数学压轴题:9种题型+5种策略

2020年中考数学压轴题:9种题型+5种策略目前,初三学生正在紧张备考,对于数学这一科来说,最难的就是压轴题,想要在压轴题上拿高分,就要下功夫了。下面给大家带来中考数学压轴题:9种题型+5种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数学压轴题:9种题型+5种策略 九种题型 1.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中考的解答题一般是分两到三部分的。 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题或者中档题,目的在于考察基础。 第二部分往往就是开始拉分的中难题了。对这些题轻松掌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分数,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做题过程中士气,军心的影响。 线段与角的计算和证明,一般来说难度不会很大,只要找到关键题眼,后面的路子自己就通了。 2.图形位置关系 中学数学当中,图形位置关系主要包括点、线、三角形、矩形/正方形以及圆这么几类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中考中会包含在函数,坐标系以及几何问题当中,但主要还是通过圆与其他图形的关系来考察,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圆与三角形的各种问题。 3.动态几何

从历年中考来看,动态问题经常作为压轴题目出现,得分率也是最低的。 动态问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代数综合方面,在坐标系中有动点,动直线,一般是利用多种函数交叉求解。 另一类就是几何综合题,在梯形,矩形,三角形中设立动点、线以及整体平移翻转,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考察。 所以说,动态问题是中考数学当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完全掌握,才有机会拼高分。 4.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 在这一类问题当中,尤以涉及的动态几何问题最为艰难。几何问题的难点在于想象,构造,往往有时候一条辅助线没有想到,整个一道题就卡壳了。 相比几何综合题来说,代数综合题倒不需要太多巧妙的方法,但是对考生的计算能力以及代数功底有了比较高的要求。 中考数学当中,代数问题往往是以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为主体,多种其他知识点辅助的形式出现的。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问题当中,纯粹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通常会以简单解答题的方式考察。 但是在后面的中难档大题当中,通常会和根的判别式,整数根和抛物线等知识点结合。 5.多种函数交叉综合问题 初中数学所涉及的函数就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