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草稿)

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

一、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德育的主要范畴:

1.科学精神

●崇尚科学,努力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体验到科学技术的力量,以及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求真务实,联系实际

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一知半解,应通过不懈的探索,努力揭示其内在规律,并通过大量的实践,着重解决实际问题。

●积极进取,不畏困难

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失败和挫折,应努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对学术的质疑和批判导致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正是因为了后人对前辈的学术争鸣和挑战,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才得以成熟,并为人类的科技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胆的假想和创新,更离不开后人对前人科学成果的质疑和完善。

●辩证分析,抵御侵害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科技进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帮助学生自觉抵制淫秽、色情、暴力、毒品、邪教等不良信息的侵害;提高自控能力,避免沉溺于虚拟时空与计算机游戏;谨慎网上交友,避免上当受骗。

2.良好习惯

在使用信息技术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还能体现良好的个人修养,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同时,还有助于加强自我保护,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受到信息侵害,维护个人正当权益。

●妥善管理自己的有用信息,保障信息安全。

●在使用他人或公共计算机设备时,不私自更改设置,维护正常使用秩序。

3.道德法纪

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法律法规,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通过学习,学生应理解与信息活动相关的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为他人提供方便;应做到,不利用信息技术做危害社会或损害他人利益的事,并积极主动地运用所掌握的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

●恪守诚信原则,杜绝欺骗行为。

●文明上网,不发布垃圾信息。

●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抵制盗版软件、音像制品等。

●不窥探他人隐私,不尝试入侵受保护的计算机系统。

4.情感态度

健康美好的情感态度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学生内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美好高尚的情感态度。

●爱国主义情感

●团结协作互助友爱

●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追求健康高雅艺术

二、德育目标与活动建议

小学

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实施途径:

倡导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理科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实施学科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1. 教师应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中与德育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全面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教学目标。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质量,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德育工作水平。教师也要加强信息技术专业及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 加强学科教学研究,充实学科教研力量,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以教科研带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力度。

4. 努力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式,挖掘课堂教学德育因素,提高学科德育教学实效性。

5. 加强对教科书、教学参考用书编写、审查、使用管理,保证相关内容在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中的具体体现,为教学提供必要参考依据。

6. 充分发挥市区网络信息中心、信息传播中心等机构作用,组织力量开发教学资源网络交互平台,充分利用与共享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现有资源使用效益。

7. 采用适当技术手段,维护教育教学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空间。

8. 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环境。在查封不良网站、整顿网吧经营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正当的校外上网场所。

9. 加大软件方面投入,为学校、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软件资源,杜绝盗版教学软件的使用。

10. 推广新型信息技术教学平台,挖掘德育因素,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11.举办多种多样的竞赛、征文、展览、夏令营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为德育渗透提供场所。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宋成荣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宋成荣 发表时间:2016-04-05T10:18:58.0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199期作者:宋成荣[导读] 善于挖掘教材中固有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动之以情”上下功夫,善找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导之以行”上做文章,巧施德育的最佳渗透法,实现科学教学的德育目的。宋成荣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藏南镇高戈庄小学266000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课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固有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动之以情”上下功夫,善找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导之以行”上做文章,巧施德育的最佳渗透法,实现科学教学的德育目的。 一、“动之以情”——善找德育的最佳结合点,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科学学科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实施德育不可缺少的凭借之基。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育人因素和独特的表现力,就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从而达到“出虽浅而寓意深”。 1.情境创设。 运用科学中的生动情节,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科学课生活化、趣味化的体现。小学生对新颖、奇特的事物异常感兴趣。一个演示,一个故事,一种现象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从不同角度进行激发。如教学《桥》一课,先可引导学生阅读李春设计建桥的故事,介绍赵州桥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科学态度,再组织学生进行平桥和拱桥的比较实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和创造的精神。如学习《一片完整的叶》时,从已知入手,启发学生从描述一课大树引入描述一片树叶,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感受树叶的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研究兴趣和热爱情感。我们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将有关法律法规等精神贯穿其中,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空气的污染和保护》、《自我保护》等教学中,教师可自然而然地渗透法制教育和环保教育,养成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和自护能力。 2.借题发挥。 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发挥插图的作用,利用这个 “留空”处,触发学生思维活动,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在讲解《养鱼》一文“养鱼的过程”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文中的插图,并指导演示,从而加深掌握饲养小金鱼的过程以及注意的事项。又如在《怎样认识岩石》一文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四幅插图,认识观察岩石特征的方法有看、摸、刻等。这种形象、具体、直观的情境教学,必收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3.气氛渲染。 遵循教材中的特点,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教材中的有关事物和情景,增强直观性,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潜移默化,深受教育。如《张衡和浑天仪、地动仪》一文,教师出示投影片——浑天仪、地动仪,让学生认真地观察,直观地认识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基本构造。从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刻苦钻研科学的兴趣。 二、“导之以行”——巧施德育的最佳训练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渗透不是孤立地、抽象地、静态地进行,而是应做到“内应外合”,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延伸、拓宽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之中去,构成一个全面教育的整体,使学生在玩中受益,在玩中求知,真正做到“行虽微而旨趣远”。 1.联系相关学科。 常识教学不仅本身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也有着相关的联系。如教学《动物怎样过冬》一课,学生回顾语文课文《冬眠》中学过的方法。科学课文《太阳和太阳系》与语文课中《太阳》有相似之处,教师用不着多讲,这样课堂教学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类似的课文与语文有联系的还有:《植物怎样传播种子》、《植物妈妈有办法》、《动物的进化》与《鲸》等。 2.凭借榜样力量。 科学教材为小学生提供了不少具有民族气节、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好榜样。而小学生模仿性强,仰慕名人和英雄,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榜样的示范效应,充分运用这些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去教育学生。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程序认识水、空气、金属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同时,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以此教导自己的行为实践。除此之外,教学《重力》、《热气球》等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牛顿、蒙特戈菲尔等科学家的故事,做相应的科学实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3.运用激励机制。 观察、实验是打开自然科学大门的钥匙。因此,教师要针对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强的特点,开展一些科学知识竞赛、实验操作竞赛、科技制作展评等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如学了《物体的弹性》一课,教师可布置课外继续研究物体弹性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弹性的应用。如观察一辆自行车,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利用了物体的弹性。还可让学生学完《物体能传播声音》,做土电话;学完《压缩空气》,自制空气枪;学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寻找惯性现象等等,从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自主探究意识。 以上点滴的论述只是我在科学教学中体会较深的方面。我认为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能培养学生们的优良品格。优良的品格、良好的品质一旦形成,那将会受益终生。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中学地理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中学地理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 准( 2011 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及其二 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科。地理学科德育实施的目的在于 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爱国 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促进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处。 (一)自然性 地理课程所涉及的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冰川及人 文等内容都孕育于自然、发展于自然,本身就具有自然属性。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掌握自然规 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通过地理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自 然之美,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 自然观。 (二)人文性 地理课程贯穿人地关系主线,其内容包括人文现象的地 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等。通过地 理学习,使得学生了解人文地理事物,熟悉世界各地社会经

济状况、民族民俗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等,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尊重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不断提高人文地理素养。 (三)审美性 地理课程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具有较高的教 育价值、审美价值。通过地理学习,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 会两个方面去科学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乡村、城市、国家、世界、地球乃至宇宙环境;通过地理实践,让学生学会感受 地理、享受地理,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 理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四)生态性 地理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地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如正确的自然观、辩证的 资源观、科学的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等,并能够运用科 学的人地观念去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并作出科学决策,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德育范畴 (一)审美情趣 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文环境,蕴含着丰富 的自然美和人文美。通过地理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还能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获得美 的享受、美的陶冶,激发学生地理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 能够从地理的视角去欣赏、感悟、体验家乡、祖国和世界的 地理美感,提升其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初步形成健康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大洋路小学仙渡校区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和思想教育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它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双重任务。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文道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挖掘德育因素,使学生在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又能促进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语文素养。 2.注重熏陶感染 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渗透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通过对文中具体形象的理解,对生动情节的感悟,对精美语言的品味等各种形式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教学中,既要防止脱离语文学科特点,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又要防止学习语文同思想品德教育相剥离的“贴标签”式的形式主义。 3.加强课内外结合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德育的主渠道,课外语文学习是对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加强课内外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语文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二、德育范畴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学科主要对学生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思想教育: 第一,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第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指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产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初步了解科学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渗透 自古就有“欲立其业,先树其德”的说法,可见德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做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将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放在首位。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很多人只看到它带来的快捷方便、资源无限,却忽视了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因特网上计算机病毒肆虐、垃圾信息和网络诈骗等,造成了消极后果,这些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容易被忽略的。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已经迫在眉睫,只有适时的德育渗透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更美好。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都应认真思考:如何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下面是我将德育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生体会。 一、养成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每次开学第一节课,我都在班里讲述几个小故事,如:一个马钉葬送一个国家(一只失修的马蹄损坏一个马蹄铁,一个损坏的马蹄铁伤害了一匹战马,一只受伤的战马葬送了一位将军,一位失败的将军输掉了一场战争,一场输掉的战争牵连了整个国家。)因小失大,细节决定成败方面的故事。在同学们理解认同后讲述上机制度:1、每次课前必须准备好书和鞋套,听老师安排排队轻声进微机室;2、爱护公物,填好上机登记册,相邻的互相提示填写,以免遗漏;3、自己的文件保存到指定的同一个文件夹中,不能随便删除他人文件; 4、下课需要关机时要安全关机并且摆好键盘和凳子。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做好了却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学生不会乱坐位置,并会把自己的东西自觉地放到以自己班级+姓名为名的文件夹中,这样既保持了前后节课的连贯性,能快速找到自己的文件,也防止了误删他人文件。放学最后一节课的习惯尤为重要,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自觉

小学科学德育渗透计划_共3篇.doc

小学科学德育渗透计划_共3篇 第1篇:科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在学校里德育渗透贯穿于所有的学科。我们科学教育是培养有良好品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各科教师都要在所教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科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结合教材,开展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养成的重要途径。譬如在观察事物或现象时老师应要求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在做连续测量,月相观察,养植物,养蚕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而在实验当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结合教学活动,培养意志品质。 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常态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于平时的点滴积累,课前的准备,实验器材的整理与摆放,倾听别人的回答,耐心细致的观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勤提醒常要求,通过严格训练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实验中,交给学生如何维护教室卫生和个人卫生,怎样正确倒取清水、处理污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成立合作小组,培养合作精神。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作为个体而独立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存在、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必然要和我们这个社会发生各种关系。学会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建立并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对一个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的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而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必须具备一个健全的人格,必须拥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增加了团队意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五、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化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可打印修改)

中学化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 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 化学学科是在分子、原子的关系上研究物质的组成、 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探究物质体系内各微观粒子之 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改造或创造物质以满足社会需 求的应用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物质世界组成与变化 的基本认识,掌握独特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 确的科学伦理观念与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会遵守科学 规范并养成良好的、科学的生活习惯。 二、德育范畴 (一)科学世界观 化学科学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独特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在对物质与原子、分子、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等实验的观察与探索过程中,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认识物质世界的根本特征,分析物质的“组成结构、相互 作用、变化发展”的规律与条件,建构科学的分析范式, 准确有效地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条件,控制变化的 路径与进程,把握变化的规律与结果,科学认识生命起源、

物种繁衍、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物质不灭等客观规律,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掌握和理解维护个体生命健康、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的方法和意义,树立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科学世界观。 1.化学科学基于实验证据揭示了自然界数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每一种元素都是原子核内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在一般的自然条件和人工条件下,元素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自然界发生的物质变化和人类用化学方法促发的物质变化,所能改变的只是原子的结合方式,所以在自然界物质是不灭的。这给中学生科学分析物质、正确看待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奠定了认识基础。 2.化学科学提供了从微观到宏观认识物质的独特视角,由于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组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差异,我们不仅要认识物质外在的宏观属性,还要探究其内在的微观本质,不同的宏观物质具有不同的属性与功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来推知其宏观属性,这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知微见著的科学思维习惯。 3.化学科学揭示出的宏观物质的属性、功能与其微观组成与结构的必然联系,变革物质需要破坏微观粒子旧结构的相互作用、构建起新结构的相互作用,化学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的生成和能量的变化都源于微粒之间相互作用的改变等规律,不仅给学生指明了认识、应用和改造物质的

中小学德育纲要

《中小学德育纲要》 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学习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辩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湿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和进行的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遇到很多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现在正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坚持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等高尚品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三)热爱人民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我国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新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知道我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我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热爱和平等传统美德,培养热爱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先进人物学习,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同情和帮助残废人、

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李莉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以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这已是我们的共识,因此,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根据市教育局和学校提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依据中央《意见》精神,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中学生心身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德育生活化规律,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操,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中学生。 二、工作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灵武二小徐晖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我认为就是通过学科教学重视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尢为重要。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世界眼光,更要培养成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是通过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 一、在学习活动中,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如在教学《抵抗弯曲》时老师应要求学生按科学程序进行,先用薄材实验再换成厚材,循序渐进,寻找规律。在教学“植物的一生”及“校园搜索大行动”的单元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我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在学生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

正常的,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小组实验《电磁跌》,有一组说他们不能使电磁铁吸引起来大头钉,我就叫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们连接方法,但还是没有吸引起大头钉来。于是,我就首先郑重的肯定了该小组做法,同时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他们就一一换实验材料,结果他们发现是一根导线断了,当他们换好材料后他们成功了,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在点滴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在科学教学活动要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方面,我们教师要以情导学,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我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发现、利用和世界性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 三、在细节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认为“勉强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

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的同时,一些不良现象和不道德的行为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信息垃圾、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所有这些,都对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事实上,如何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把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应用在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上,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这也是小学计算机的教学目的之一。 那么怎样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主要作好以下二个方面工作: 一、以课堂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终身收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

的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养成正确开关机的习惯、用电脑时保持正确的坐姿的习惯等。 其次,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 二、以教材为依托,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段丽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段丽 发表时间:2019-10-17T09:40:44.0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2期作者:段丽[导读] 乳山市畅园学校山东威海264500 小学科学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意味着科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实践操作、德育、美育等多方面的重任。因此,在深入挖掘科学教材内容、寻找智育与德育结合点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学生极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聪明”“好胜”“要强”“以我为中心”“散漫”,缺少应有的团结合作精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也没有爱惜、整理器材的好习惯……这些德育问题无疑成了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与解决的教育任务。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我粗浅地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有渗透 小学科学在具体的教材编写中就渗透有大量的德育内容。如:讲授生活中的材料单元中《纸》这一课,当学生从书本中了解了我国古代的造纸技术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后,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又通过课件展示了解到造纸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和水,同学们又感受到纸张来之不易,从内心发出要珍惜、节约用纸的呼声,并借此内容向周围的亲戚朋友发出节约用纸的倡议。 教材中还有大量认识小动物的学习任务,如:《蚂蚁》《猫和兔》《它们都是鸟》《多样的动物》等等。我们经常会把小动物带进课堂学习研究。通过学习,不仅让学生知道它们的身体构造,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而且要让学生意识到动物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要珍爱生命、关爱周围的小动物。一个对小动物有爱心的孩子,必定会爱他的父母、老师、同学,爱他的班集体,将来也定会爱家乡、爱祖国。 二、注重探究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科学课程内容的学习方法上,绝大部分内容都要通过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特别要重视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以起到事半功信的效果。 1.在探究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爱情器材、整理器材的好习惯。 对这些“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不知道爱惜实验器材,觉得今天敲碎一支试管或烧杯,明天从家长那里拿钱来赔偿便了事了,针对学生这种不良的思想状态,教师不能放松,切不可“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要反复对学生讲清爱护器材的意义,并告诉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器材。教师要以身作则,平时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强化学生养成爱惜器材的好习惯。 我们在教学中还会发现,在每次实验课后,虽然器材没有损坏,但实验桌上器材摆放乱七八糟,由此可见孩子们缺少整理器材的良好科学实验习惯。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在实验中爱惜器材,实验完毕后整理器材的好习惯。这些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也是我们科学课更好开展的基础和有力保证。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采取了相互评价、共同进步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实验课后,小组之间根据实验纪律、仪器摆放、合作交流等方面互相评价,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发放流动小红旗,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会非常爱惜器材,也具有主人翁的意识。实验结束,学生能自觉协助老师清理或清洁实验器材,整理放置好实验器材,渐渐地就会发现学生的实验习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实验课后,实验桌上实验器材摆放井然。当然,这些行为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强化。 2.在探究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就成了一条虫。”这句顺口溜,对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来说都有刺心的酸痛,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深思:我们的教育在哪个环节上出现了这么一个严重的问题呢?我们不仅要扪心自问。究其原因: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缺乏是我们长期教育中过于追求功利所致。新课程改革已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与培养。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不仅是种行为表现,而是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技能和行为的综合体,给学生提供了协作交往与实践的情景与机会,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由于目前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以我为中心”的小皇帝们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培养?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智取瓶中球”的比赛,让同学们在玩中体会到集体合作的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其次,设计一些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探究项目,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共同探究、共同观察实验现象,共同讨论实验结果,使学生们深刻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自身的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然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只要坚持不懈,定能取得永久效应。但目前我们的社会现实与学校的德育在很多地方存在着矛盾,如进重点中学、大学更重视智育成绩,不重视学科德育;社会上很多人做了好事自己受伤却得不到社会相应的保障等等问题,都是造成当前学校德育事倍功半、成效甚微的状况。这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极力配合与统一,为学校德育提供有力的保障,这样才会使学校德育及各科德育渗透工作成为有效之举。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如今是一个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它给人们带来了精彩,也因为其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等等。面对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定型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少的思考和困惑。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果说学生们仅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没有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那么空有知识的人也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而当今的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单一的传授知识不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本文就如何巧设开篇,导入新课时渗透德育;借助背景,进行德育渗透;在探求分析中,灵活渗透德育;利用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进行渗透德育等四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巧设开篇,导入新课时渗透德育 新课的导入是渗透德育的极好时机。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好的开篇,虽然只有一两分钟甚至几句话,却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来。 案例1:在教授《指法练习综合训练》一课时,导入的片段: 师:我们学校的广播站将要招几名优秀的少儿打字员,同学们想不想一显身手啊? 生:想。 师:那来看看要求(出示幻灯片),我们来读一读。 生:……,除了要参加规定的打字比赛外,还要求同学们能够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懂礼貌。

信息技术课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信息技术课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快捷方便、资源无限,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可能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正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容易忽略之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比如,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做好登记工作,检查电脑设备是否有损坏,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正确的关机步骤,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当计算机关闭结束还需要把键盘,鼠标和凳子归回到正确的位置,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此外,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

小学科学课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小学科学课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小学科学课德育渗透工作计划在学校里德育渗透贯穿 于所有的学科。我们科学教育是培养有良好品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各科教师都要在所教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科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结合教材,开展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养成的重要途径。譬如在观察事物或现象时老师应要求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在做连续测量,月相观察,养植物,养蚕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而在实验当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二、结合教学活动,培养意志品质。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

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三、注重常态教学,培养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平时的点滴积累,课前的准备,实验器材的整理与摆放,倾听别人的回答,耐心细致的观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勤提醒常要求,通过严格训练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实验中,交给学生如何维护教室卫生和个人卫生,怎样正确倒取清水、处理污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成立合作小组,培养合作精神。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作为个体而独立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存在、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必然要和我们这个社会发生各种关系。学会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建立并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对一个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的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而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必须具备一个健全的 人格,必须拥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我们科学教学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引言】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计算机教育的迅速普及,信息技术网络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德育工作。如何利用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成为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紧迫课题。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德育教育是班主任老师和语文老师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与我们计算机老师则相距更远。但事实上,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大地,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相对于我们计算机教师来说,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十分艰巨。 【案例描述】 案例:《上网寻找资料,制作贺卡送给老师》 我带领所教某班学生来到机房上信息课,同学们自己穿上鞋套后进机房。有的同学还是没带鞋套来,用塑料袋来代替。还有的没穿鞋套直接进入机房,我原谅了他们。 上课。请同学们开机。 “同学们今天我们到网上寻找资料给老师制作一张贺卡”。 接着我启发学生们发言讲述制作电子贺卡的好处。有的同学说可以节省纸张,有的说比较方便。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总结了制作电子贺卡的意义。然后再提出寻找一些图片保存下来,再请同学们创立一个word文档写上给老师的

祝福语。最后把它们结合起来制作一张贺卡,送给哪个老师自己选择。讲好了要求以后,我点出了计算机开机的注意点。宣布开机。然后对寻找制作过程作了示范。在示范中我很注意操作的规范,在无形中做出表率。指出上网的注意点,并鼓励每组学生相互合作,互帮互助。同学们开始练习。我再到学生中间对他们进行辅导。期间我发现座位下又有一只塑料袋,就抓住这个机会,当着全班同学展示了这只塑料袋, 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 同学们都摇摇头,有的同学马上环视自己座位周围,那些未穿鞋套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我再问: “同学们,每次上课,我们的机房总是很洁净,你们从来没有打扫过一次机房,有没有同学想知道是谁在为你们服务?” 很多同学都点点头。这时我把另一班同学利用每周五下午帮助打扫所有机房卫生的事告诉学生,并进一步启发: “其实,有很多好人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有没有理由不爱惜机房环境,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呢”? 同学们都说要珍惜。接着我继续教学介绍了几个有图片贺卡的网站。同学们上去后兴趣高涨,很快都有新的发现。忽然有个同学低声说玩会游戏。我听了,马上喊停,让他们注视教师机,同时对同学们进行了教育。同学们明白了道理。最后在老师的辅导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助下同学制作出了精美的贺卡。我请同学们按照步骤关机。重点强调了要爱护机器。 【案例分析】

浅谈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c4603959.html, 浅谈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作者:聂盼盼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04期 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使许多学校和家长片面重视学习成绩、才智教育,导致很多孩子在道德和品质上有所缺失、甚至小小年纪就走向犯罪之路。尽管现下一直强调“素质教育”、倡导“个性教育”,但德育一直未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其实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司马光早就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①”可见德育在教育中尤为重要。然而很多小学老师却认为,德育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小学重在双基教学。这种错误的观点时下很流行,其实不然,小学是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小学德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还关系到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是影响到民族的素质。小学德育的渗透研究则更为迫切。 何为德育?《教育学》中有详细的解释。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②通俗来讲即指针对全体学生群体得到的教育和培养。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2)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3)使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培养为集体努力的精神;(4)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5)培养学生不触碰法律、自觉遵守纪律;(6)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7)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而受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限制,对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理解有困难,这需要我们老师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在的与原则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其实就体现了德育内容的“集体主义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着重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即是对德育教育的渗透;苏教版语文教材《天游峰 的引路人》一课对于引路人豁达品质的描写是德育内容中“心理健康”的体现。如果在教学中直接教学要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于学生而言无疑是天书,所以在渗透中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在我的教学观察中,发现小学生有以下特点:(1)理解和认知力较弱,抽线思维发展较慢,对抽象词汇理解困难;(2)信任老师,崇拜老师;(3)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4)情绪易受感染,易受暗示;(5)自我认知较为模糊,可塑性强。 针对以上特点,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