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

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

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
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

梦系“百戏之祖”—昆曲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玉茗堂四梦”有名的一梦《牡丹亭》带领我们走进昆曲的世界。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此外,昆曲脱胎于南戏,对于近代戏曲而言,昆曲是“百戏始祖”它是与海盐腔、馀姚腔、弋阳腔并列的四大声腔之一。昆曲的许多剧目也都是歌颂纯美浪漫,经典奇幻的古代爱情故事。所以表演手法上有唯美含蓄,儒雅而又风流的特征,比京剧多了几分婉约,比越剧多几分古朴,悠扬婉转的唱腔和行云流水的身段是对昆曲总体特征的归结。

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那为什么昆曲能赢得如此殊荣呢?

首先,昆曲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很高。单单看剧本,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许多唱词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昆曲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其次,昆曲拥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它的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我们昆曲都讲究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再者,昆曲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他的表演更是舞蹈性很强,并与歌唱紧密结合,是一门集歌唱、舞蹈、道白、动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形式。最后,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梅兰芳先生把昆曲视为是一个吸收养分最大的一个剧种,他的《舞台生活四十年》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到他对于昆曲真是万分的推崇。他十一岁第一次登台的时候,就是串演昆曲《长生殿》里的织女,抗战胜利后刮去胡须重新登台后首先是连演三天昆曲。台湾的梅派传人魏海敏女士来大陆时特别强调这点。我国著名学者、前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说,“如果我国有一个国家剧院,贴出去的海报第一个应当是昆曲”。所以,我们应

该以昆曲为豪、为荣。

昆曲中有很多代表作让我们为之陶醉。多位昆曲大家如王实甫、汤显祖、关汉卿等为我们创造了一幅昆曲的灿烂画面。其中,《牡丹亭》唱出了千千万万的困于封建礼教、身受爱情苦恼折磨的青年男女的心声,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尤其赢得了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广大妇女的共鸣。它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的杰出剧作,一曲《牡丹亭》,道出人间真情,使千千万万杜丽娘感奋觉醒。受到封建婚姻迫害的著名才女冯小青,看了《牡丹亭》后联系自己悲惨的身世,写诗寄情:“冷雨幽帘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在佛殿相逢,一见钟情,在月下吟诗互通款曲,在红娘的热心撮合下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西厢幽会,这一幕幕反抗“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行动,冲破了禁锢青年的枷锁,表现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美好意愿。其中,当长叹“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莺莺,遵母命与红娘走出“门掩重关”的梨花深院,款款点点地穿过月亮门时候,张生便“惊艳”到晕眩,就象许仙与白娘子的西湖偶遇,就象蒙娜丽莎的惊鸿一瞥。这充分体现了昆曲的无限美好。

此外,昆曲的音乐、表演技巧对现代全国大部分声腔剧种都有深刻的影响。如:京剧、越剧的表演就受到昆曲的很大影响。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京剧、川剧、婺剧、桂剧、湘剧、祁剧、赣剧等剧种中仍然保留着昆曲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

昆曲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热切去拥护她,用心去体会去爱护她。“游园惊梦又寻梦,镜花水月思空梦,梦醒,万皆空……”让我们梦系昆曲,走进她的深处……

《园林与昆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园林与昆曲 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春雨冬雪,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人们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总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昆曲和园林,都发轫于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欣赏苏州园林,需要进入一种“虚境”。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

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献给2007年虎丘曲会 百戏之祖幽谷雅兰——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文生收集整理 二○○七年九月

前言 目前昆曲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居多,他们是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的和昆曲未来的希望,如何正确将他们引导入门是昆曲界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但不少朋友均提到昆曲门槛较高,尤其是很难找到比较系统而简要的昆曲音乐和昆曲声腔资料,以至于在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较大的障碍。笔者在收集前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将一些较为深厚的理论问题予以通俗化,用较为简短的文字对一个很宏大的学科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形成这个短文。一方面为了及时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关于昆曲声腔艺术的粗浅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前辈都来关心昆曲的后继者,给大家从多个侧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学习方法。这就是这篇关于昆曲发展简史和声腔艺术简介文章的初衷,请各位方家不要抱着批判学术文章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此文,因为它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性的专业论文。笔者心里一直揣揣,只是希望文中举例及观点基本正确、漏洞不要过多即可。笔者不是昆曲音乐的研究者或者造诣深厚的曲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匆忙间在07年虎丘区会之前搞出这篇东西,文中存在错误及疏漏是必然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一、昆曲简介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全国性剧种。有关它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昆曲艺术本身和昆曲理论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昆曲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荣列榜首,这也再次确认了中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艺术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在舞台演出中已经称为“昆剧”。“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其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山腔的影响。随后,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山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发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之久,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1570-1800)。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出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繁荣景象。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

昆曲与人文苏州

昆曲与人文苏州 ——论昆曲与苏州文化形成 对于像我一样的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来说,昆曲是我从小到大都不陌生的名词。虽然,自己对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对于发源于家乡苏州的昆曲来说,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次一听到电视节目中有关于昆曲的介绍或新闻,我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自豪和亲切之情,听着昆曲里男女主人公说的吴侬软语,我就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倍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逐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昆曲起源于苏州昆山,而昆山离我的家乡吴江仅有一墙之隔,交通十分便利,经常有昆曲艺术团来吴江专场演出,这给我带来了很浓厚的人文熏陶,使我对苏州的人文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首先我想说的是,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000年悠久的历史。这点从苏州的地名中就可得知一二,姑苏,平江,莫邪,干将,常熟等一系列充满历史底蕴的名字组成了苏州古城的地图。苏州

建城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当时吴王夫差父亲阖闾命楚国叛将伍子胥建阖闾城。这里作为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是吴文化的发祥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一直沿用至今。 苏州古城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其中,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等于一体的苏州园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奇葩。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并同网师园、环秀山庄与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昆曲众多的曲目中,最耀眼的无疑是《牡丹亭》了。我以前观赏过牡丹亭的表演,对这样一个爱情故事一直充满着期待和赞许。牡丹亭用一种昆曲特有的方式给大家呈现了一种美好的人生诉求,其中代表的苏州的文化精神更是值得大家去品味。其表现的关于自由美好爱情的苦苦追寻不正是对目前提倡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最好诠释嘛!这些都和苏州人文精神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推动着苏州这样一座开放自由的城市不断向前发展。 昆曲强大的历史魅力给苏州城以清新和活力,结合现代艺术的发展,昆曲不断带动着苏州人文精神的提升。没有去过苏州的同学总是问我:“苏州到底有哪些好玩的呢?”可能一般人的答案会是:苏州乐园,金鸡湖风景区,平江路老城区,观前街等等旅游胜地,但我想我会对他说:“苏州最宝贵的不是她现代的,时尚的一面,而是她对

苏州园林1

苏州园林概述 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代。 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有疏郎开明,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水廊逶迤,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味的拙政园;有厅堂轩豁,廊宇周绕,奇石争雄,被成为“吴中第一名园”的留圆;有小山幽旷,清水回环,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有雅素精巧,曲径通幽,庭园紧凑的“园中瑰宝”网师圆;有石狮林立,迷宫探幽,变化无穷的狮子林。中国四大名园,拙政 园,留园占据二席。 苏州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 建筑美,绘画美于一身,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1997 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苏州古 典园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正在 申报世界遗产的园林有: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 苏州园林面积均不大,大的四、五亩,小的不足一亩,但造园艺术极为讲究,在布局结构上更是变化万千,创造了在生活境域园林中体现自然的技巧,以期身居城市,却能享受山林野趣。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充满江南情趣;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易影;色彩上粉墙黛瓦栗柱,顺应自然;空间处理上时而开明阔郎,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市内布臵配以红木家具,名家书画,缀以对联,盆景,显得秀丽淡雅。 苏州园林不仅具有极高的欣赏性,也极具艺术性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东北街178号,占地60亩,是一座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的古典园林,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晋代文人潘岳《闲居赋》中有“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之句,拙政园即取其之意而命名。 经过几百年的苍桑变迁,现存建筑大多为太平天国及其后修建,但明清旧臸大体尚在,拙政园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该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与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

昆曲教学设计说明

昆曲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昆曲,了解南曲北曲的异同以及艺术特色;学唱昆曲,初步感受昆曲的唱腔等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学唱、感受、《牡丹亭》,《去家乡,望路遥》片段,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民族戏曲的热爱以及为昆曲的传承做贡献。 教学难点:学唱昆曲片段 一、导入: 出示奥运会视频, 问:1、你知道以上画面出自什么场景吗?你知道演员唱的是什么曲种吗?你知道演员念的是什么诗句吗? (以上画面展示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的一个片段,随着改编自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唱起了昆曲,拉开礼乐篇章) 2、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为什么选择昆曲,而不选择京剧之类的? (昆曲被誉为世界三大戏曲的源头之一,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因此,更古老的昆曲更有资格成为中华雅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亮相在奥运会开闭幕式上,让世界为之惊艳。于是一个是人类体魄美的极限,另一个是人类精神美的极致———奥运与昆曲,这两种不搭界的东西,在第29届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催化下,在2008年的北京有一次破天荒的因缘际会。 二|、走近昆曲。 (一)、介绍昆剧 1、让我一起走近昆曲的世界!(出示昆曲的剧照)介绍昆曲: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专唱昆腔的剧种称作“昆剧”。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昆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称为家门,昆曲的行当不仅提炼了昆曲人物的类型,还各自具备相应的程式化表演,歌舞结合虚实相生的表演形式,反而使演出如行云流水,一无拘束。(出示视频) 2、教师简单介绍南曲北曲的共同点。昆曲的音乐,主要是南曲和北曲。南曲和北曲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两种戏曲声腔。南曲与北曲合流,使昆腔的音乐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南曲和北曲有三大共同点:(一)曲体结构。我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它们都是曲牌体音乐,其主体是单一的独立的长短不一的曲牌,但这些曲牌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连缀演唱,视剧情和唱词而定。(二)唱词形式。它们都使用长短句的 词律体,因此,反映在音乐上,其曲牌内部的句式长短不一,多有变化。(三)伴奏乐器。均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接下来我们分别欣赏一首南曲,一首北曲,我们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有何不同。 三、欣赏《牡丹亭》片段。介绍剧情:江西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春天的感召下,与婢女春香往后花园游玩。逛累了回房小睡,梦到书生柳梦梅出现,和她在牡丹亭梅花树下幽会。丽娘在梦中和想象中的情人尽情欢会。此后,丽娘因相思抑郁而死。三年后,柳梦梅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 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

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 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的介绍PPT

---------------------------------------------------------------最新资料推荐------------------------------------------------------ 昆曲的介绍PPT · 目简录介· 艺术特点· 演变· 曲目介绍· 昆曲名家· 近期演出< > 1/ 30

昆曲简介昆曲(Kun Opera),源于江苏昆山,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最新资料推荐------------------------------------------------------ 昆曲简介如果说京剧是市民趣味,那么昆曲代表的是一种文人雅好。 这体现在昆曲的曲牌体结构上,其唱词均按照曲牌填词,文辞典雅华美,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历来被士大夫推崇。 3/ 30

艺术特点? 昆曲的腔调是其一大特色,一唱三叹, "以字行腔" ,体现了昆曲的阴柔之美。 ?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 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序顾聆森《李玉与昆曲苏州派》

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 序顾聆森《李玉与昆曲苏州派》 吴新雷 - 苏州戏曲艺术研究所(现为中国昆剧博物馆)研究员顾聆森先生在出版《昆曲与人文苏州》、《沈璟与昆曲吴江派》等昆曲专著后,又推出了最新研究成果《李玉与昆曲苏州派》,这是昆曲学术界的一大幸事,我也深感欣慰。因为半个世纪以前,我曾经有一个阶段专攻李玉的研究,写出了一篇《李玉生平、交游、作品考》发表在1961年12月号的《江海学刊》上面。文中论及与李玉交游的一批曲家既不是文人学士,又不是官僚子弟,而是直接为昆曲戏班编撰剧本的市民作家。他们的创作风格相同,在明末清初的戏剧界形成了别树一帜的艺术流派。我根据考证和探究的结果,提出了“苏州派”的论说。后来又写了一篇《论苏州派戏曲大家李玉》收录于《中国戏曲史论》中。我认为:“李玉的造诣和成就来看,他无疑是苏州派戏曲作家中的领袖,是这一戏剧流派的开道者和总的代表者。”但由于我在 校内的教学任务转向了红学,对苏州派的研究没有进行下去。如今见到顾聆森同仁竟写出了洋洋三十多万言的专著,不禁啧啧称奇,拍案叫好!我看了他的这部书稿后,觉得他的探究十分深入,论列精审。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专谈李玉生平和他的剧作,下编分论苏州派其他剧作家的作品。书中甚多新见,至少在六个层面上突显了本书作者的独创性。 第一,确立了苏州派成员的标准。 对于苏州派究竟有哪些曲家,学术界颇有争议。我在《李玉交游考》中曾提出李玉、朱佐朝、朱素臣、张大复等13个人的名

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单,郭英德在《明清传奇史》中增为15人,赵山林在《中国戏剧学通论》中列出了18人,而颜长珂、周传家在《李玉评传》中竟扩大到23人的超强阵容。这引起了有些学者的质疑,认为苏州派的说法未免纷纭混乱。本书作者有鉴于此,提出核心论点说:“流派的取决因素在于它的作品,在于作品在创作思想理念、创作方式方法乃至创作风格上所流露的某种趋同性。”基于这种认识,书中对苏州派阵容的个体立出了六项标准:(一)必须籍属苏州。 (二)必须是经历过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三)入清以后的主要活动地在苏州。(四)须有一种以上完整的剧作传世。(五)艺术风 格要有较大的共性。(六)本质上是市民作家。有了这样的硬指标,苏州派阵容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根据这六项标准来考察,书中确认苏州派曲家计11位,他们是:李玉、朱素臣、朱佐朝、张大复、丘园、叶稚斐、毕魏、盛际时、陈二白、朱云从、邹玉卿。我认为这种归属取舍是合理的、科学的,可能也是最后的。 第二,论述了苏州派形成的社会原因。 苏州派是明清之交特定时代和社会的产物,也是特定时期苏州人文历史催生出来的奇葩硕果。本书作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指出苏州城市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丝绸手工业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起飞,壮大了市民阶层,改变了昆曲的观众结构,繁荣了民间职业昆班,使得昆曲在贵族厅堂之外又占领了市井中寺庙、会馆乃至广场的露天戏台。苏州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造就了哺育苏州派的外部环境,而面对着新兴的观众层,昆班又期待着艺术方面内部的某些变革,这种期待成了新的艺术流派的催化剂,又有利地营造了苏州派问世的内部环境。本书作者认为,苏州派的诞生,实际上也顺应了昆曲自身发展的艺术需求,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

苏州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 各位来宾: 欢迎大家来苏州参观游览。我们今天参观的是苏州园林。 千百年来,中国人都想在这个地方生活,这里江流纵横,河网密布,流水在人们的居室间穿行,一座座小桥安静地停留在水面之上。人们傍水而居,肥沃的土地每年都有丰富的收获。平日里,喝着自家酿造的黄酒,醺然地品味着生活的滋味。面容娇好的女子们,穿着美丽的衣裳,在乐声中让你思绪飞扬。白润纤细的手指,依然在五颜六色的丝线间跳动,勾勒出一幅幅心中期盼的画卷。 还是在这个地方,中国古代的文人们,以优雅的情趣,超凡脱俗的美感,用无数个风花雪月的时光,建造起一座座园林。他们在繁华的闹市里,营造了一片属于自我的寂静山林。平日里,绘制着一卷卷水墨风光,吟唱出一首首优美诗篇。也就在那个时节,中国最优美的唱腔在这些园林中回响。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这个叫苏州的地方,就是人间天堂,而这些天堂中的一座座园林,就是每个人梦想中的精神家园。 苏州,位于中国东部的江苏省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建造历史的古城,古城中的私家园林最早兴起于公元二三世纪,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在十六至十八世纪,建造的园林达到五百余座,进入了鼎盛时期,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造园风格。 这道水面既是这个园林的天然屏障,又让外人能够欣赏到园中的部分景色,这样的格局为沧浪亭所独有。沧浪亭,始建于公元十世纪,中国的五代时期,实现在苏州城中最为古老的一座古典园林。这都长廊又称为复廊,一侧临水可欣赏园外的风光,另一侧在园中依假山环绕,连接起了整个园林。复廊以花墙为间隔,漏窗点缀其中,整个形态随着地势而起伏绵延,是中国园林长廊的经典之作。 园内以这座土石结合的假山为主,主峰高处是一座造型古朴名为沧浪亭的石亭,园林也因此而得名。百余个漏窗散布全园,构思独特制作精巧,式样无一雷同,是古典园林中漏窗艺术的典范。园林中规模不大的竹林随处可见,典雅的建筑错落分布,庭院间的石子小路弯曲穿行。一汪绿水深潭锦鲤出没,沧浪亭九百余年来杰出的诠释着苏州古典园林的幽静之美。遥想当年,远方好友携带着礼品,兴冲冲乘船而来,登上沧浪亭与朋友对弈,时光在山石古树间流逝,在园林之中,中国的文人们品味着人生什么为进退,千古如何算输赢的境界与滋味。 狮子林是苏州现存唯一的一座始建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国元代的园林。他是由一位禅师为纪念他的老师而建造的,园内假山众多,各种造型奇特的太湖石遍布其上形状怪异,因为

高一满分作文:聆听昆曲

高一满分作文:聆听昆曲 我们高中作文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满分作文:聆听昆曲,供大家参考。 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 高中 。 走在林荫小道上,我聆听着鸟鸣,“叽叽喳喳”,仿佛与生命在 交谈,感受着那份活力;漫步在山川岩谷中,“叮叮咚咚”,仿佛在 与自然沟通,赞叹那份豪迈;踏入影院的沁兰厅中,我聆听着昆曲 “咿咿呀呀”,仿佛与前人在对话,惊叹那份古典。郭晨子说,昆曲 是河对岸的风景,河水潺潺,没有摆渡的舟。而我们只能停留在河的 这头,听着对岸“咿咿呀呀”的水磨腔,回首前尘,想象着戏里女子 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向往着戏中似真似假的人生。叹一声戏如人生,却不知人生如戏,只是一味地感怀着那一段段从未经历的人生旅程,只是觉得戏里演得真切,好似那就是自己苦寻多年的前尘往事。 于是我轻叹:昆曲,今生看到的前世。在昆曲那酥人入骨的腔调中, 我分明嗅到了一丝江南微湿的味道。沁兰厅中未能听一曲《牡丹亭》,隐约记得其中一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种遗憾,惆怅与无奈,就如在“花雅之争”中失势的昆曲一般,悄悄的退出历史的舞台,隐 匿于繁华的生活之外,看着自己被遗忘,而后一笑,或许这就是所谓 的从容与淡然吧。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她被称为“百 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曲,剧本的文学性很高。歌与舞 的结合,虚实结合,神形皆备。后来发展的戏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 上汲取了养分,可以说,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戏曲。说的是 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昆曲所讲求的不正是人世间的美善丑恶吗? 昆曲舞台上的一方春色,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并在陶醉中思索 人生。昆曲中的丑角最令我印象深刻,滑稽的动作,明快的语调,一 出场便深深吸引了我视线。“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惟妙惟肖 的表演,令我不禁“哈哈”大笑。静静地聆听,轻轻地微笑,也许不

世界遗产昆曲之简介

摘要: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了。“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嘉庆年间( 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 1621——1722)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由于昆曲在中国戏曲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而有“百戏之母”的美誉。昆曲的剧本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如著名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以及《荆》、《刘》、《拜》、《杀》,由这些折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每折戏的剧情及音乐自成一个完整的片段,每折戏除念白外包括许多支曲子,

苏州古典园林解说词

苏州古典园林解说词 五百余座,进入了鼎盛时期,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造园风格。 【沧浪亭】 这道水面既是这个园林的天然屏障又让外人能够欣赏到园中的部分景色,这样的格局为沧浪亭所独有。沧浪亭始建于公元十世纪中国的五代时期,是现在苏州城中最为古老的一座古典园林。 这道长廊又称为复廊。一侧临水,可欣赏园外的风光,另一侧在园中依假山环绕,连接起了整个园林。复廊以花墙为间隔,漏窗点缀其中,整个形态随着地势而起伏绵延,是中国园林长廊的经典之作; 园内以这座土石结合的假山为主,主峰高处是座造型古朴、名为沧浪亭的石亭,园林也因此而得名; 百余个漏窗散布全园、构思独特、制作精巧、式样无一雷同,是古典园林中漏窗艺术的典范; 园林中规模不大的竹林随处可见,典雅的建筑错落分布; 庭院间的石子小路弯曲穿行; 一汪绿水深潭锦鲤出没。 沧浪亭九百余年来杰出地诠释着苏州古典园林的幽静之美。遥想当年,远方好友携带着礼品兴冲冲乘船而来,登上沧浪亭与朋友对弈。

时光在山石古树间流逝。在园林之中,中国的文人们品味着人生什么为进退,千古如何算输赢的境界与滋味。 【狮子林】 狮子林是苏州现存唯一的一座始建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国元代的园林,它是由一位禅师为纪念他的老师而建造的。园内假山众多,各种造型奇特的太湖石遍布其上、形状怪异。因为佛经中如来说法被比喻为狮子吼,故而这座由佛门子弟建造的古典园林便有了“狮子林”这样一个名称。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叠石为山是模仿自然的主要手法之一,但像狮子林这样以假山为主来点缀园林,几乎是一个孤例,因而又有了“假山王国”之称。 深藏于假山中的这座建筑在一个侧面同时呈现出八个翘角飞檐的建筑奇观。 园内四个表达中国文人生活方式的漏窗堪称一绝。 狮子林将山川的壮丽融入苏州古典园林特有的秀美,独树一帜。 和其它园林一样,狮子林深居于闹市之中,从这个角度看去可以明白苏州的古典园林为何又被称为“城市山林”。 相传几百年前,僧人们曾在这里打坐修禅。而在园林主人的眼中,

苏州城市宣传片观感

苏州城市宣传片观感 我对于城市宣传片的印象始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那时十分佩服制作宣传片的导演及制片,能在短短数十秒中,展现出一个如此美好的北京。而这次的苏州城市宣传片,我想,也是第一次这么认真地研究城市宣传片了。 正如苏州的城市精神“崇文、融和、创新、致远”一样,苏州城市宣传片也传达了这样的精神面貌,给人以一种崇尚文化、古色古香、古今融合中不断地推层出新的崭新苏州的感受。 对于苏州的认识,是从课本中那句宋人的美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在记忆中,苏州便是在那蜿蜒水流中屹立的一座“古亭”,交错的河港,湖畔密布,可称谓名副其实的水乡。而在此宣传片中,也着重凸显了它这一水乡的特色。在宣传片开始时,雨中的苏州表达春天苏州的细雨相伴,夏季翠绿的荷叶荡漾水中给人以清爽的感觉,并且在一分钟的宣传片中,将水体现得淋漓尽致。 宣传片中也无时无刻不体现苏州的城市特色,作为一座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它将它所有的文化精粹宣扬于其中,如苏州的昆曲,苏绣,评弹。苏州是昆剧与苏剧的故乡,是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以艺术家的表演画面,展现了苏州的特色艺术。苏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并为四大名绣之首。这些文化遗产,是绝无仅有的,正是苏州吸引世界游客的特色之处。 而称为苏州另一奇的苏州园林,在宣传片中也多次出现,有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园林是苏州经济发展、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宣传片中许多画面以苏州独有的园林一景展现其特色。相信许多喜欢建筑的游客,会因此对此十分向往。 宣传片的配乐,是采用快节奏的伴奏。在我看来,这是为了符合今天苏州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采用的。这个古色古香的文化古城中也适应着现代生活方式,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也许这也是吸引世界注目的一个特色。 在宣传片的第34秒,仅以一幅画面展现了苏州“鱼米之乡”。这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发达,有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感觉略显不足。从宣传片的第45秒开始,沿伸到现代,体现苏州现代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人们开心畅怀,乐观奔向明天的氛围,不忘体现其水乡的特色。身着五彩衣裙在水上起舞的少女,也象征着苏州美好的明天。但并不能十分充分的体现苏州现代气息。 对于苏州城市宣传片,观赏后的感受是意犹未尽,感觉这一分钟的宣传片还不足以体现

纪录片苏州园林解说词

纪录片苏州园林解说词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 /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吟唱得这样风风雅雅/是几幅简练的山林写意/却不乏那般细细微微/采千块多姿的 湖畔奇山/分一片迷蒙的吴门烟水/取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记几个 淡远的岁月章回苏园六纪 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苏州园林更是珍贵的人文景观,建筑师、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百姓各自从中体味到了他们所寻觅的线索、哲理、诗情和韵律。把苏州园林平面地展开是一幅最逼真的山水画;身居园中品茗抚琴吟诗插花最富灵感;在对中国了解甚少的旅游者眼里,苏州园林是最好的博物馆。 苏园六纪 【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片】 简介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她典雅古朴、精致秀气,享誉海内外。1997年12月,以拙政园、 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由苏州市广播电视局和苏州市园林管理局联合拍摄的《苏园六纪》,是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化地从人文艺术角度反映苏州园林地电视艺术片。该片创作阵容强大,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陆文夫

担任艺术顾问,国家级专家、浙江电视台编导刘郎担任总编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林如担任解说,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题写片名;拍摄制作历时一年,共拍摄素材5000分钟,行程所及除苏州外有北京、上海、杭州、承德、扬州等地,采访各类名人30多人。全片3个多小时,共分六集,依次为《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和《风扣门环》。 第一集《吴门烟水》 是苏州园林和苏州大文化的序曲,采用大写意的手法,对苏州园 林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创作性的表述,园林的背后是涵纳繁多品种,呈现锦丽色彩,具有及其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吴文傲植还俏馕 幕桓龉诺涞姆拧?lt;br> 第二集《分水裁山》 讲园林中的理水和掇山。园林里的山,大致分湖石和黄石两类, 靠采集与堆叠而来。园林里的水,往往以静态为主,但理水的手法却有丰富的变化,它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并与周围的风物呼应得当。园林里的山水,以缩龙成寸的形式,缩写了大自然的精华。第 三集《深院幽庭》 主要讲园林里的建筑。它的平面布局一般分为住宅和庭院两部分。住宅比较封闭,大致按轴线来排列。庭院则比较开放,避免重复,力求变化。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曲径通幽。曲径通幽既增加了园林的景深,又丰富了景物层次,更让人在多变的景色中增加新奇的趣味。 第四集《蕉窗听雨》

苏州市艺术学校《昆曲唱念》精品课程建设

苏州市艺术学校《昆曲唱念》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昆曲(昆山腔)的得名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标志着昆曲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一、课程性质 昆曲教育是培养昆曲人才的基础。苏州市艺术学校于1994年开设昆曲表演专业以来,《昆曲唱念》历来为我校昆曲表演专业的重点课程,是所有昆曲表演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已有十多年的教学积累,形成了苏州昆曲为代表的唱念特色。在专家、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一批优秀昆曲人才脱颖而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优秀青年演员俞玖琳、沈丰英、周雪峰、徐栋寅、徐超、刘煜等青年昆曲人才都是我校近年来先后培养的,他们承担着弘扬传承昆曲艺术的重任。 近年来,我校按照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原有专业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对昆曲唱念教学实行了改革。并采取边建设边实践的办法,从课程整合着手,有步骤地对教师队伍、教学设施、课程结构、配套教材、教学实践、网站建设等主要内容进行重点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结构模式,使昆曲唱念教学在我国戏曲教学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教学内容

传统戏剧(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看到这次论文题目我颇为郁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曲,说来很是惭愧。我只好向周围朋友求救,希望他们推荐给我一些好剧。收获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挂帅》、《窦娥冤》、《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我本来想看《西厢记》的,但后来我选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说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我虽然没看过中国传统戏曲,但还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的,不至于孤弱寡闻。《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没听说过了,这让我有了很大兴趣,所以就决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决定先做一些功课,怕看不明白,听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全剧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融合现代剧场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戏是在网上看的,虽然不是去现场看的,效果还是很好。整部看下来就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感受了-----“美”! 故事美!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但汤显祖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

昆曲观后感

昆曲观后感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拉开昆曲这道帷幕,出入梦境之间,给我们今天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就在今天紧张 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们必须遵守的过于现实的秩序之外,是不是还有拥有一个婉转的空间?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昆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 昆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从 天子金碧辉煌的宫殿,到街头寻常百姓的家中,都有她的身影。如果说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 己的一种时尚,那么大清王朝的时尚就是昆曲。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她被称为“百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剧, 剧本的文学性很高。在歌和舞的结合上,她也无疑是最佳的典范。昆曲的表演体系就是载歌 载舞、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后来发展的戏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养分,可以说, 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戏曲。 园林、昆曲是苏州艺术界的两大瑰宝,人们常说,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 的园林。因为昆曲就和园林一样特别精致,注重细节,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便能够达到一种 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状态。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所以,文人雅士们经常相会 在幽深典雅的园林之中共赏昆曲,并时常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声: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昆曲所讲述的不正是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吗?“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一句话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昆曲舞台上的一方春色,令人心醉神迷、流 连忘返,并在陶醉中思索人生。 四百年前,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历尽艰辛,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剧作《牡丹 亭》,广为后世传诵。其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 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唱词,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 不仅因为它的优美婉约,更重要的是,它以悠扬婉转的昆曲唱腔,把一个身居闺阁的千金小 姐思春怨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女主角杜丽娘在心灵被束缚了十六个春秋后,第一 次踏入家中的后花园,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天,在她眼中,这个春天,在断井颓垣 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就是这样一种心情的衬托,后面的故事才徐徐展开,那梦幻中 的情景才得以完美的诠释,才出现了“惊梦”、“寻梦”感人至深的一幕。 戏曲专家廖奔说过这样一句话:“水会流下去,艺术会传下去,昆曲会永远地美好下去。” 是啊,六百年来,她已经深深嵌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或许有一天,那些人、那些事都会 被淡忘,但文化精髓却得以永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初一三班曹姝篇二:昆曲课后感想 戏曲文化鉴赏 领略些许春色 蒋继望 21710120 最撩人春色是今天,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下悬??懒懒的腔调,柔柔 的情意,淡淡的哀怨,绵绵的诗意。我爱听这水磨的强调,我爱看这答礼的姿态,我爱品这 远长的意蕴。昆曲带给了我这些不一般的如花如春般的审美体验,让我爱不释手,回味不绝。 今天昆曲课时结束了,我非但没有不舍,反倒很有一种开心与欣慰。我算是“修成正果” 了,完成一个夙愿吧,最最关键的是,我是真的喜欢上了这一份积淀上百年的文化,我有多 了一份新的不同凡响的人生体验与兴趣。这是难得的。我为之开心且欣慰着。 说是要写课程的感想,我想找让我印象最最深刻的那次“幽兰雅韵——生旦的表演”。由 国家一级著名演员龚隐雷老师、钱振荣老师主讲的。这堂课算是寓教于乐的好典范。老师在 讲解旦角,小生的表演技巧时,还进行了十分入戏的表演。演《牡丹亭》时,小生的开放,

苏州园林的读书笔记

苏州园林的读书笔记 苏州园林读书笔记篇一 苏州的园林比不上紫禁城的大好河山,也敌不过长安洛阳那富贵花开的繁华,却能寄你一份求之不得的奇缘。 姑苏总有下不完的细雨连绵,唱不尽的才子佳人,这一切的一切,请你好好的看。 上周我们055班所有的同学在您和汪老师的带领下去了苏州游览了虎丘,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地方,让我们领略了另一番风情,让我们感受到了泥土的清新和大自然的气息。 虎丘素以“苏吴中第一名胜”著称,以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宋代大文豪有“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句。位于虎丘的万景山庄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我们在那里拍照留影,甚是高兴,。绿树成荫,气息清新,让我们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虎丘的几处泉也很吸引人,尤以剑池为胜。剑池,是唐代李季卿品评的天下第五泉。石壁上刻有"虎丘剑池"四字,相传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迹。剑池位在千人岩底下,呈长方形,深约5米。池上两崖如劈,藤蔓披拂。崖底便是一汪碧波,形如长剑,澄澈透明,冷气逼人。崖壁上有宋书法大家米芾手书"风壑云泉"刻石,字体雄浑遒劲。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现全园占地约50亩,大致可分中、东、西、北叫个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留园以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丰间刘比。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留园于1961

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渐被称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虽小,但却有种小家碧玉的感觉。听导游跟我们讲留园的历史与发展过程,我们不由得为此惊叹!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东北侧。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 前后,王献臣用大宏寺的部分基地造园,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句意为园名。现在的拙政园经过多次修建,规模非常宏大,现为苏州园林之首,面积约为62亩,分为东区(原“归田园居”)、 中区(原“拙政园”)、西区(原“补园”)三部分。1961年定为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是私家园林,风景如画,景色宜人,鸳鸯阁,芙蓉榭,兰雪堂等都非常能吸引人。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内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 为悠久。此园的特点是水面在园区以外,园内以土石山为中心,建筑环山布置,漏窗式样和图案丰富多彩,古朴自然。北门渡石桥入园,两翼修廊委蛇,中央山丘石土相间,林木森郁。沿西廊南行,至西南小院,有枫杨数株大可合抱,巨干撑天,枝繁叶茂,院墙表面嵌有多幅雕砖,刻画历史人物故事。东侧为清香馆和五百名贤祠,祠建于道光七年,内壁嵌砌本地历代名人线刻肖像及小传数百方。再南有厅屋翠玲珑和看山楼,环境清幽。由此折东,为明道堂一组庭院,此堂为园中最大建筑,格局严整。堂北山巅,绿荫丛中,有石柱方亭名沧浪亭。下山有复廊景通内外,复廊外侧临水。还有小亭观鱼处和厅屋面水轩,可俯览园外水景。沧浪亭虽然很小,但是很有风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