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性行为疗法

理性行为疗法

理性行为疗法
理性行为疗法

理性行为疗法

历史渊源

绪论

安可夫与格拉赛(Arnkoff & Glass,1992)曾简略介绍过认知治疗法的历史。这些治疗取向都是在行为疗法当红时兴起的。五O年代,艾里斯发展出着名的理性疗法,该法旋即改名为「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到了一九九三年,他又宣称改名为「认知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理由是本疗法强调认知、情绪、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跟拉扎击斯的多重模式治疗法一样,认知行为疗法开创了许多思考、感受与行动导向的方法。跟行为疗法一样,认知行为疗法之间也有许多分歧,并且尽管它们之间有其共通处,但是却很难准确地整合为统一的理论。

认知行为疗法与另外几个学派不相同--即精神分析疗法、个人中心疗法、和完形疗法。艾里斯的认知行为疗法能挑战我们去思考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一些基本课题。认知行为疗法与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强调思考、判断、决定、分析、

行动。认知行为疗法具有高度的教诲性及指导性,对想法与感受都很重视,其假设是:认知、情绪、和行为有明显的交互作用,而且有可逆的因果关系。由于认知行为疗法在发展上不断强调这三者的重要性和它们的因关系,因此可视为多模式和折衷取向的学派(Ellis,1979a,1979c,1979e,1987a,1994,1995)。

行为疗法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视认知是行为的一部分,也是可以学习和矫治的。玛赫尼(Mahoney,1977)更以「认知革命」一词来形容这个新观点,也即开始认清个人事件与人际互动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这次革命中,许多治疗方法与技术开始将认知的观念融进行为的临床实践中。虽然这次革命曾经受到行为疗法一些从业人员的抗拒,但它还是业内生存下来了(Dobson,1988b)。

当REBT变得更广为人接受时,行为疗法也开始发展认知方面的观点,并设计出矫治认知的技术。其观点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对于生活中事件与情况的理解,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认知行为疗法对认知的观点则是:重整一个人的自我陈述语句将会导致行为的重整。麦新懋(Meichenbaum,1977)提到,在学习理论的构架下,当事人的认知就像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一样可以加以矫正。因此,行为技术除了可用来矫正外显行为,如操作制约、示范、和行为练习(在治疗中练习某一技能,为预期的情境

做准备)外,也可用来矫正潜伏和更主观的思考历程与内心对话。所有认知行为治疗都会有各种行为技术,作为为整合其疗法的一部分。

虽然名称为认知行为疗法,但是大部分以理性行为疗法为主,原因是本法被视为认知行为取向的典范(Dobson & Block,1988)。同时我会再介绍两种认知行为治疗法,即贝克的「认知治疗法」与麦新懋的「认知行为矫正法」。

虽然上述三种疗法有方法和理论上的差异,但它们的共通之处包括:其一,咨询员与当事人须有协同合作的关系;其二,该疗法认为心理困扰大部分是认知历程受到干扰造成的;其三,为了改善情绪状态与行为,必须改变认知;其四,该疗法一般都是一个有限时间内带有教育色彩的治疗法,它针对的是特定明确的问题(Arnkoff & Glass, 1992;Dobson & Block,1988;Weishaar,1993)。所有认知行为治疗法所根据的都是有结构的心理教育模式,都强调家庭作业,当事人在治疗中与治疗外须进行积极的行动,以及使用各种认知技术与行为技术来导致改变。

理性行为疗法的发展

当艾里斯发现精神分析学派的方法对当事人并不适宜之后,

即致力发展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1988)认为,精神分析不只没有效果,人们治疗后有时甚至会变得更糟。基于这种信念,他开始说服并强迫他的当事人去做他们最不敢做的事,例如,冒着被人拒绝的危险去与人接触。逐渐地,他变成更折衷、更主动和更富指导色彩的治疗者。

于是理性行为疗法便成为一门心理治疗学派,目标是提供工具使当事人能重建其人生哲学与行为风格(Ellia & Yeager,1989)。虽然理性行为疗法常被认为是现在的认知--行为治疗法之父,但是它也受到前人思想的启发。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的交互关系,可以追溯到几位古代东西方哲学家的影响(Ellis,1984b)。艾里斯将之归功于古希腊哲学家,特别是斯多噶学派(Stoic)的哲学家艾皮科蒂塔斯(Epictetus),艾里斯引用他在西元一世纪所说的话「人不是被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该事情的看法困扰着(Elis,1995)。霍尼(Horney,1950)的看法「各种应该想法的独裁统治」(tyranny of shoulds),出现在BEBT的概念构架中。他也归功于阿德勒,认为他是影响理性行为治疗法的现代先驱。如果你还记得,阿德勒相信我们的情绪反应与生活方式和我们的基本信念息息相关,因此是认知造成的。如同阿德勒学派,理性行为治疗法强调社会与兴趣对心理健康的重要。理性行为治疗法受到阿德勒学派的其他影响包括:目标、意图、价值观及生存意义的重要性;强调主动与指导性的教诲;

过去认知性的说服方法;在大众面前生动地示范。(Dryden & Ellis,1988)

理性行为治疗法的基本假设是,我们的情绪主要根源于我们的信念、评价、解释,以及对生活情境的反应。透过理性--情绪的治疗历程,当事人学习一些技能去找出并驳斥那些经由自我教条化而深植的非理性信念。他们学习如何以有效而理性的认知来取代无效的思考模式,使情境所造成的情绪反应随着改变。治疗历程使当事人将理性行为治疗法的原理应用在特别的问题上,也用在生活中或未来可能遭遇的问题上。这些假设对于治疗有多项含义:重视处理「想法」与「行为」,而非重视感觉的表达;视治疗为一种「教育」过程;治疗者在许多方面,物别在指派家庭作业及教导直接思考的策略上,扮演「教师」的角色;而当事人则是「学生」,应把治疗中所学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演练。

理性行为治疗法的观念引发几个关键问题,当你研读本章时最好紧记在心:心理治疗的本质是否为一种再教育的过程治疗者使用说服和指导性的方法是否恰当用逻辑、劝告、提供信息和解释等方式去消除当事人的「非理性信念」的效果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就必然可以改变他的感觉和行为吗?

理论依据

主要概念

人性观

理性行为疗法是基于一项假设,即人生来同时就具有理性的、正确的思考及非理性的、扭曲的思考的潜能。人们有保护自己、快乐、思考并以口语表达、爱、与别人沟通,以及有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同时也有自我毁灭、逃避思考、因循守旧、重蹈覆辙、迷信、无耐性、完善主义和自责,以及逃避成长的倾向。理性行为治疗法把人们常犯的错误视为正常现象,试着协助当事人接受自己是一个会不断犯错误的人,并能更和平地与自己相处。

艾里斯(1979)列出理性行为治疗法的一些重要假定如下:人们的困扰是受到自己制约的结果,而不是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

人有生物上与文化上扭曲思考及不停地困扰自己的倾向去。

每个人在制造困扰信念方面都不太一样,并且会不断地让自己受困于自己所制造出来的困扰。

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过程;他们可以选择与平常不同的方式去反应,不让自己不高兴,并能训练自己

把生活中的困扰减少。

艾里斯认为,人会自我谈话(self-talking)、自我评价(self-evaluating)以及自我支持(self-sustaining)。当他们有单纯的偏好(simple preferences)(渴求爱、赞同、成功的欲望)时,会误认这些是十分火急的需求,因而产生情绪和行为的困扰。艾里斯也认为人有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天生倾向,但又常常因为扭曲思考的天生倾向,以及学来的自我挫败模式,而防害了成长(Ellis,1991a,1991b,1991c;Ellis, & Dryden,1987)。

对情绪困扰的看法

非理性想法是儿童时期从重要他人那里学来的。此外,我们也自创非理性教条和迷信。然后我们借着自动暗示(autosuggestion)和自我重复(self-repetition)的过程,反复灌输这些错误的信念。因此,主要是我们自己不断重复这些非理性的想法,而非父母不断地灌输,使功能不良的态度继续残留并支配我们。

理性行为治疗法认为,大部分的情绪困扰主要起源于责备自。因此如果要治好神经症或人格异常,最好停止责备自己与别人。相反的,我们应学习接纳自己,尽管自己并不完美。艾里斯

(1987b)提出一项假说认为,所有的人生来都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但我们也有很强的倾向,会把我们的欲望与偏好逐渐转为独断的、绝对的「应该」、「必须」等要求与命令。如果我们把持好自己的偏好及理性信念,就不会变得消沈、仇视别人或自我可怜;当我们被「命令」控制生活时,我们就会堕入困扰之中。不实际与不合逻辑的观念会使我们产生分裂与不相容的情绪,而疯狂的想法则会产生功能不良行为。(Ellis,1987b)

艾里斯(1988)指出,因为我们会制造大量困扰自我思想与情绪,所以也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和命运。他说,当我们感到不安时,不妨去检查隐藏在背后的「必须」与「应该」。绝对性的认知是人类悲剧的核心。因为大多数时候这些信念会阻碍人们追求自己的目标;事实上人类所有的悲剧与严重的情绪困扰都是不必要的。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创造各种思考方式,以至于影响了我们的各种情境下的感受方式。因为我们有能力自我察觉,能观察与评估自己的目标与意图,所以,我们也能改变思考、情绪与行为。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通常能改变自己的情绪,我们能够有创意地决定对同样的情境产生不同的感受,也因此能坚决地拒绝使自己对任何情境产生严重的焦虑或抑郁(Ellis,1988)。

理性行为治疗法认为人不「需要」被接纳和被爱,即使这些是非常好的感觉。治疗者教导当事人如何不压抑地去感受,即使

是在不被重要他人接纳与爱时。虽然理性行为治疗法鼓励当事人去体验不被接纳的悲伤,但是更试图帮助他们找出方法,去克服沮丧、焦虑、创伤、自我价值的失落以及怨恨。

我们会加以内化并且不可避免地导向自我挫败的一些非理性想法包括:(Dryden & Ellis,1988; Ellil,1987b,1988) 我「必须」得到生活中所有重要人物的爱或认可。

我「必须」完整并完美地执行重要任务。

因为我非常希望别人能体贴及公平地待我,所以他们「绝对要」这么做。

如果得不到我所要的,那会很糟糕,而且我会无法忍受。

避免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责任,要比承担更多具有报酬性的自我要求容易得多。

大多数人都有强烈的倾向使自己不断地被上述内化的自我挫败信念困扰住,因此,他们发现要持续地保持心理健康简直不可能。(Ellis,1987b)。

A-B-C人格理论

正如我们所知,理性行为治疗法的基本主张是:情绪的困扰(不同于悲伤、懊悔,和挫折感)大部分是非理性思考下的产物。

非理性的性质来自于「要求」这个世界「应该」、「最好」,以及「必须」要如何如何。从理性行为治疗法的观点看,许多治疗者只注重过去的历史和事件,仿佛只要改变当事人的童年,任何问题就能解决。另有一些治疗者过度强求当事人去认清、表达和抒发其感觉;有些治疗者则要求当事人在此时此刻重新再去体验早期的事件和感觉。艾里斯认为,这些作法都不太有效,因为情绪的结果不会仅仅因为感觉被强化突显及表达出来后而消失;而应该是当事人与治疗者应一起辩论那些引发负面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并努力将不实际、不成熟、命令式和绝对式的思考方式转成实际、成熟、合乎逻辑和请求证据的方法去思考和行动,才能导致对生活的情境有较适当的情绪反应。

下图将澄清上述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此处有图

A-B-C人格理论是理性行为治疗法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A 是既存的事实、事件、或一个人的行为或态度。C是情绪与行为的结果、或一个人的反应:此等反应可能适当或不适当。

A(缘起事件)并不能导致C(情绪的结果),而是B,它是一个人对A的信念,是B导致了情绪反应C。例如,如果一个人

在离婚后感到沮丧,这不是离婚本身引起沮丧反应的,而是这个人对于失败、被拒绝或失去配偶所持的信念所引起的。艾里斯认为被拒绝与失败的信念(在B点)才是导致沮丧(在C点)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离婚这一实际事件(在A点)。因此,人要为自己制造的情绪反应和困扰负责任。理性行为治疗法的核心在于,教导人们如何改变直接导致其困扰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Ellis,1979b)。

情绪困扰是如何产生的乃是一个人不断地对自己重复暗示那些不合逻辑的语句所造成的,例如,「我应为离婚而受责备」、「我是可怜的失败者,我做的每件事都是错的」、「我是个没价值的人」。艾里斯反复地指出「人怎么想就会有怎样的感觉」。困扰情绪反应如沮丧和焦虑,是自我挫败信念引起的,而这些信念是学习来的以及根据自创的非理性想法而产生的。

A、 B与C之后接着是D,也就是辩论。基本上,辩论是一种科学方法的应用,协助当事人向他们的非理性信念挑战。因为当事人可以学会理性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可用来摧毁任何不实际而无效的假设(Ellis & Bernard,1986)。艾里斯指出辩论的过程包括三个要素:侦察(detecting)、辩论(bedating)与分辨(discrimiaating)。首先,当事人要学会如何「侦察」出他们的非理性信念;特别是那些绝对性的语句:「应该」、「必须」以及

「自我惊吓」(awflizing)、「自我贬抑」(self-downing)的信念;然后,要学习跟这些功能不良的信念「辩论」,即进行理性与验证性的质疑使自己跟这些信念做激烈的辩论,并得出不同的结论后表现出新行为。最后,当事人要学习分辨非理性的信念与理性的信念。

虽然理性行为治疗法使用许多认知的、情绪的与行为的方法来协助当事人克服其非理性信念,但是非常强调这种辩论过程除了在治疗中进行之外,也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练习。最后,进入E 的阶段,E就是效果,是较实际的部分,指获得新的有效的理性哲学,能以适宜的思考取代不恰当的思考。如果我们成功地达到此境界,我们接着就会创造F,F是一种新的情绪状态,不再感受到严重的焦虑或消沈,能配合情境而有适当的感觉。所以,要想有较好的感觉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始发展一种有效而理性的价值观。

因此,不必因离婚而沮丧、严责自己或惩罚自己,可以用一个理性的和有实证基础的结论来取代:「我感到很遗憾,我们的婚姻没有维系好,我们离婚了。我曾希望我们能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没有做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我们的婚姻失败并不意味着我在生活中是个失败者。不断责备我自己和让我自己完全承担分手的责任是愚蠢的。」根据理性行为治疗法的理论,最

终的效果会是减轻沮丧和自我责备的感觉。

总之,重建价值观以改变功能不良的人格应包括下列步骤:(Ellis,1979d,1988)

1. 充分认清我们应对自己所制造的问题负责。

2. 接受我们有能力能显着地改变这些困扰的观念。

3. 认清我们的情绪问题来自于非理性信念。

4. 清楚地察觉这些信念。

5. 了解使用严密方法去辩论愚蠢信念的价值。

6. 接受以下事实,即如果我们希望有所改变,则最好努力去对抗非理性信念,以及那些功能不良的感觉和行为。

7. 在我们剩下的人生里,应一直以理性行为治疗法的方法去杜绝导致困扰的结果。

操作方法

治疗过程

治疗目标

在理性行为治疗法里,采用的许多方法都是为了达到一个主要目标:「培养更实际的生活哲学,减少当事人的情绪困扰与自

我挫败行为。」其他重要的治疗目标包括:减少因生活中的错误而责备自己或别人的倾向,以及教导当事人如何有效处理未来的困难。

由于假定人类的问题是来自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理性行为治疗法致力于彻底地重新评估这些观念。因此,理性行为治疗法基本上不以消除症状为目标,而主要在于引导人们去检查及改变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尤其是那些使他们困扰的观念。如果当事人所害怕的是婚姻的失败,则治疗目的不仅在于减少这种恐惧,治疗者更要试图去处理被对方夸大的失败恐惧感。

以下是理性行治疗法的一些特定目标:关心自己、具有社会兴趣、自我引导、容忍、弹性、接受不确定性、承诺、科学的思考、自我接纳、敢于冒险、不要太理想化、高度的容忍挫折、以及为自己的困扰负责。

治疗者的功能与角色

要达到上述目标,治疗者有特定的任务。第一步是向当事人说明他们持有许多非理性的「应该」、「最好」、和「必须」。当事人要学习区别理性与非理性的信念。为了增进这种察觉能力,治疗者要扮演一个科学家,向当事人原已接受或未曾怀疑就视为真

理的自我挫败信念挑战。治疗者会采取鼓励与说服,有时甚至会指导当事人如何去对抗错误的信念。

治疗过程的第二步是带领当事人超越察觉的阶段。治疗者会向对方说明是他自己通过持续非理性的思考,以及一直重复暗示自己,所以他们要为自己的问题负大部分的责任。治疗者不能只告诉对方他们有不合逻辑的思考,因为他们会说:「现在我了解我担心失败,并且了解这些害怕是被我夸大与不切实际的,但是我还是担心失败!」

为了让当事人超越仅止于认清非理性的想法与感觉,接着治疗者会采取第三步:协助他们矫正不正确的想法和放弃非理性的思考。理性情绪心理假定当事人那些非理性的信念是根深蒂固的,以至于通常无法自己加以改变。因此,治疗者要协助当事人了解恶性循环的自我责备过程。

治疗过程的第四步即最后一步是,激励当事人发展一套理性的生活哲学,如此未来就能避免成为其他非理性信念的牺牲者。如果仅处理某特定的问题或症状,将无法保证新的非理性恐惧不会再出现。治疗者要能攻击非理性思考的心理,并教导当事人如何以理性的信念与态度取代非理性的信念与态度。艾里斯认为,当事人变得愈具科学精神和容忍度愈高,则所受的困扰就会愈

少。

从事理性行为治疗法治疗者,其功能不同于大多数其他学派的实践工作者。由于在本质上理性行为治疗法是认知性的和指导性的行为方法,它常能减弱治疗者与当事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治疗者主要是使用强调教育性的说服方法。艾里斯(11991a,1991c,1992b,1994,1995;Ellis & Velten,1992)曾为理性治疗法的实践工作者提出一个工作纲要:

鼓励当事人去发掘导致大多数困扰行为的一些非理性观念。

激励当事人去验证其观念的效度。

对当事人说明他们思考中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使用荒谬和幽默来面质当事人的非理性思考。

运用逻辑分析减少其非理性信念。

向对方说明这些信念的功能如何不当,以及它们如何导致情绪和行为的困扰。

解释如何以具有证据基础的理性的观念去取代非性观念。

教导当事人如何以科学方法思考,使他们可以观察并减少现在或未来的非理性观念及做不合逻辑的推理,此两者正是助长自我毁灭的感觉与行为之祸首。

运用几种情绪和行为方法,协助对方直接处理其感觉,并能

对抗其困扰。

魏思苗二氏(Wessler & wessler,1980)曾描述典型的理性行为治疗法的进行情形。在重要的第一阶段里,强调建立默契和建立一种能鼓励当事人自由谈话的关系。一旦形成这些关系之后,往后不再那么强调治疗关系。借着确认欲探索的目标问题,治疗随即展开。治疗者会询问开放式的问题,例如,「你最希望哪些问题获得帮助从治疗中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治疗初期的主要工作是确立目标,让当事人指出他们想要获得或增进的感觉、信念和行为,或列出他们想减少或消除的感觉、信念和行为。治疗者可能会问:「你想要以何种不同于目前的方式去感觉、思考、和行动」

接着引导当事人了解理性行为治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情形。理性行为疗法治疗者会把神秘的色彩去除掉。他们会教导对方了解导致困扰的认知假设,并说明非理性信念如何导致负面的结果。在对方了解他们的某些非理性信念导致功能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时,治疗者接着就会激励他们去检讨为什么还抱持着旧的错误观念而不将它们除掉。

指派的家庭作业是经过仔细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当事人去表现正面的行为,并诱导情绪和态度的改变。这些指定作业在后面

的治疗中会加以讨论,当事人会因而学会以有效的方法去驳斥自我挫败的想法。治疗结束前,当事人应重新检视自己的进展,并订定计划,以及找出处理潜在问题的策略。

总之,理性行为治疗法治疗者会主动「教导」当事人,指出情绪的困扰主要来自自我责备;应停止为自己「评价」;以及应借助努力完成家庭作业,则能消除导致情绪和行为困扰的非理性思考。

理性行为治疗法与许多疗法不同的地方在于:不重视自由联想、梦境分析、过去的历史、无止境地表达与探索感觉,以及处理移情作用。艾里斯(1995)认为,在这些上面花费时间是「沈迷的治疗」(indulgence therapy),也许能使人「感觉」好一点,但是很少能帮他们变得「更好」。

当事人在治疗中的经验

人们常认为情绪或行为问题是外在原因造成的。但是通过理性行为治疗法,他们了解这些问题主要是错误的信念所引起的。一旦接受信念是情绪与行为的主因之后,他们就能够有效地进行认知重建的过程(Ellis & Yeager,1989)。从这一角度看来,当事人在理性行为治疗去法中的角色是学生或学习者,心理治疗则

视为再教育的过程,使当事人能学会如何应用理性的思考去解决问题并因而改变情绪。

治疗过程重视当事人目前的经验。如同个人中心疗法及存在主义治疗法,理性行为治疗法也强调此时此地的经验,以及现在是否具有改变旧的思考和情绪模式的能力。治疗者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索早期历史,使过去的和现在的行为能联结起来;也不会深入探索当事人幼年与父母和其他手足间的关系。不管当事人的基本、非理性的生活哲学是什么,治疗过程强调他们现在的困扰是来自他们对于自己及整个世界的自我挫败观点。至于在何处、为什么或如何获得这些非理性的哲学,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重点在于,应如何才能察觉他们的自我挫败信念并能挑战之。

根据理性行为治疗法理论,表面的顿悟并不能导致人格的改变,至多只能让人们了解他们有问题,以及这些困扰的起因。即使洞察是正确的,但仅靠洞察并不能自动地使情况变得较好,不过洞察可以帮助我们明白自己如何持续地阻碍自己以及我们应如何改变。

艾里斯(1979e,1988)提出理性行为治疗法中的洞察有三个主要层次:第一层次是,明白我们会在生活中自己选择某些事件来困扰自己。我们大部分折困扰是在C点(结果),而不是对A

点(事件)感到困扰,因为我们会创造并接受有关A的非理性信念而使自己困扰。第二个层次是,了解我们最初获得非理性信念的方式,以及如何选定并保存这些信念。我们最初如何、何时或为什么会有情绪困扰已不重要,相反地,重要的是我们之所以一直抱持着这些信念是因为自己不断地以一种绝对的信念在教导自己。我们的自我制约比幼年时期别人所给予的制约更重要。第三个层次是,了解我们要改变自己的人格与不安的倾向并不需要神奇的方法,只须乐于去尝试练习,就能够改变自己的人格。通常单单了解某个信念是非理性的,还不足以导致改变;无论我们多么清楚地了解什么困扰着自己,使生活变得如此悲惨,我们仍然很少能有改变,除非积极地改变导致困扰的信念,并以实际行动来对抗;如果我们希望打破这种永不停息的困扰循环,必须坚决而强烈地从认知上、情绪上与行为上向非理性的信念宣战。

治疗关系

理性行为治疗法的治疗关系具有与其他治疗法不同的意义。理性行为治疗法的「完全接纳」或「容忍」的观念与个人中心治疗法的无条件地正面关怀观念颇为接近,目的在于帮助当事人避免自我责备。虽然当事人也许会去评价自己的行为,但是治疗的目标是:不管他们的一些行为如何无效,都不能评定等级。治疗者拒绝评价当事人意味着他们完全接纳对方,但同时又乐于无情

理性情绪疗法在学生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理性情绪疗法在学生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佛山一中李绮萍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lert Ellis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其核心的理论是ABC理论。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 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beliefs), 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 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是外部事件A直接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结果,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并不这么认为,它认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如果我们对诱发事件的信念是合理的、现实的,那么,由此产生的情绪行为是适应的,否则,非理性的信念就会产生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人体的认知系统产生的非理性、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那在心理辅导中,如何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呢?首先得找到不合理的信念,并有效地进行辩论。在进行合理情绪治疗的过程中,只有真正找到了来访者不合理的信念,咨询员才可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易在外层转圈子而难以深入。初学者使用此法往往不得要领,关键是找不到不合理的信念,感到辩论无从下手。 寻找求治者不合理的信念,可先从ABC模式入手: 第一,先以某一典型事件入手找出渗发性事件A; 第二,询问对方对这一事件的感觉和对A的反应,即找出C; 第三,询问对方为什么会体验到恐惧、愤怒等情况,即由不适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着手,找出其潜在的看法、信念等; 第四,分清患者对事件A持有的信念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将不合理的信念作为B 列出来。而在此过程中,要采用各个击破的原则,一个个去找,不能指望一锤定音,一了百了。 其次,辩论中的积极提问能促使患者的主动思维。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中,所应用的辩论的方法和苏格拉底式的辩论同出一辙。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正是要在这样的过程中使对方的认知发生某种改变,直至逐步放弃其不合理信念。 这一疗法简要地说就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来访者以理性的思维方式替代不理性的思维方式,以理性的信念替代不理性的信念,最大程度地减少不理性信念对他们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人的不合理信念表现为苛求和必须,体现在方方面面,数不胜数,但正如Ellis总结的那样,归结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自己的苛求;第二是对别人的苛求;第三是对环境的苛求。以下以高中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为案例,谈谈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高中生心理辅导方面的应用。 一、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小J同学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她因复习、考试中不能集中注意力,被一些事情分心而烦恼。导致她分心的事情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外在环境中的干扰;另一类是自己内心的干扰,如复习、考试时想到某些音乐,想到从前的事,想到“不该想的事情”。她越是想克服这些干扰,这些干扰越强烈,令她痛苦不已。她很急,因为她认为继续这样会严重影响她的复习,妨碍她在考试中的表现,影响考试成绩。 在这个案例中,其实是因为当事人对分心的苛求引起的:明明不可控制,却苛求控制。J同学认为,考试中绝对不能一心二用,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高考既然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机会,就要百分百地全神贯注。这个想法看似合理,其实并不合理。你可以请求监考老师减少走动,但你能要求旁边的同学的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没有沙沙声传到你耳

管理行为中的理性

第四章管理行为中的理性 赫伯特A·西蒙是美国著名的经济组织管理决策大师,他的研究领域广泛,著述甚多,包括同他人合著的在内共有20多部。其中,《管理行为》一书是西蒙的代表作。本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限理性”和“满意解”,二是决策理论过程。本文主要针对其中的“管理行为中的理性”一章,分析其基本思路、主要内容以及本章的地位和意义等。 一、基本思路 管理决策的正确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它选择适当的手段来达到指定的目的就是正确的。理性管理者主要关注如何选择有效手段。要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必须进一步考察理性的概念,尤其要彻底澄清“选择有效手段”的含义。因此,本章的目的是,从建立一套分析术语和一个分析框架对管理决策进行实际研究的角度,对决策进行剖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章对抉择的目标环境进行了考察。这个环境就是一系列备选行为方案,每种方案都会导致确定的预期结果。西蒙首先分析了手段和目的的层级结构,认为这一结构缺乏完整性,不能完全整合在一起。由手段—目的分析结构的局限性引出决策的客观环境,也就是备选方案的选择,并分析了影响备选方案选择的几个主要因素。而在备选行动方案的选择过程中,理性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西蒙最后论述了理性的概念、分类以及理性与情感的关系等问题,并初步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原则。 二、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考察决策的客观环境,以及做出抉择的实际后果。抉择只要是理性的并且其客观条件是可认知的,它就是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出其中一个的过程。由于各备选方案的实施后果不同,所以对决策客观环境的分析,主要就是指研究抉择的各种可变的后果。具体内容如下: (一)手段和目的问题 “事实和价值”同“手段和目的”有关系。在决策过程中,只有具有达到预期目的的适当手段的方案才能入选成为备选方案。但是目的本身,往往只是帮助更远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就出现了目标系列或目标层级的概念。而理性必然同构建这种手段—目的链有关。 西蒙认为,即使发生在生理层次上,手段—目的关系也是起到整合行为的作用。在个人层面上,人的行为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比如肌肉张力的协调是(一种手段)为了执行简单的生理动作,如行走,伸手拿一样东西。这些简单的动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和自动进行的。但是迈步或抓住某个东西,这些动作本身通常又是达到下一个目的的手段。在组织层面上,组织的活动也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组织就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如果说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或者说最高目标是组织中最高层管理者的职责的话,那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手段就成了组织中下一层次的管理者的目标。为了实现下一层次管理者的目标,又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而这个手段又成了更下一个层次的管理者的目标。这样往下不断进行分解,一直到组织的总体目标能通过现有的行动计划或其它具体的方法手段的实施而实现为止。这样,在组织中就形成一个不中断的目标链,或者叫目标层级系统。这个目标层级系统与组织中形成的不中断的等级链是相吻合的。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层次的目标(手段)既是目标又是手段。 因此,某些目标必须依赖于其他一些更远大的目标才能发挥作用。这个事实导致目标的层级式结构,每一层相对于其下层都是目的,相对于其上层又是手段。通过目的的层级结构,

理性情绪疗法案例分析

理性情绪疗法案例分析 案例: 来访者:男,22岁,大学四年级。 主诉:焦虑、烦躁、入睡困难,经常做恶梦,持续有一个多月。 自诉:我就要毕业了,去了几家单位应聘,都未被录取。为什么我不被录用,因为我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不是名牌的大学生,就被人看成是垃圾学校的学生。我现在没心情看书,找不到工作,四年大学白上了。找工作也是竞争,也不好意思问其他同学,有时上网聊天,心情稍好点。 诊断: 一、症状: 心理:焦虑、烦躁 生理:入睡困难,经常做恶梦 二、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三、诊断依据: 1.没有器质性病变。 2.根据心理正常非正常区分三原则,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 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排除精神病。 3.由找工作引起,没有变形冲突,排除神经症。 4.没有泛化,由现实问题引起出现了不良情绪,时间仅一个多月,社会功能受损轻 微,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原因分析: 心理:1.认知问题:不是名牌大学生,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工作,大学四年就白上了。 2.情绪焦虑、烦躁 3.人际关系:与同学交往少 社会:找不到工作 五、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使来访者能够从找不到工作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对自己可以更加有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地去找工作。 最终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人格,使之可以去更好的生活。 六、咨询理论 理性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上世纪50年代创立的,它的中心目标是除去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信念,而以正确的信念取代错误的信念。其中ABC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的基础理论。 七、咨询过程 1.和来访者交谈找出不合理信念是绝对化,读心术和过度概括化,来访者认为自己 找不到工作是因为自己不是名牌大学生,这是绝对化。不是名牌大学生,就被人看作是垃圾学校的学生,这是读心术。找不到工作大学四年就白上了,这是过度概括化。 2.要让来访者明白他之所以焦躁、痛苦,入睡困难,做恶梦不是因为他找不到工作 硬气的而是因为他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引起的。我用A-B-C理论找出他的诱发性事件是快毕业了却找不到工作,对这件事情的解释是因为自己不是名牌大学生所以才找不

浅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2)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 (3) 二、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 (3) (一)以城市规划为龙头,科学制定发展蓝图 (4) 三、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弊端 (4) (一)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对网络时代的多维挑战 (5) (二)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新平台 (6) 四、如何改进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弊端 (6)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是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应 有之义 (7)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需要各级党组织共同努力 (7) (三)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还需要所有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政府公 务员等成为学习型个体和创新型干部,并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7) 参考文献 (8)

[摘要]随着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目前的公共管理以政府为主,导致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责任扩大,以行政手段实施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分的局面必须改变。现阶段公共管理的主体不应该再以政府为主,而应该是政府、非政府组织(包括非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与民众作为平等主体,共同承担起公共管理的职责;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只承担有限责任。 [关键词]政府职能;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承担职责

浅论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诞生于20世纪初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公共管理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公共事务越来越多,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发达。但就对公共管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公共管理未来发展模式的认识而言,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上都存有很多争论。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员,就上述问题提出个人对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供商榷指正。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 自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出现以来,在学术界关于公共管理的界定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综合各种学术观点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在对公共管理的认识上至少已经形成3个方面的共识: 第一,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活动。这些事务和管理活动直接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会把更多的社会和公共管理职能交给各种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第三,在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管理只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基于以上共识,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者为有效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根据法律的规定,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形式,对涉及公众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管理活动和过程。 这个定义的一个关键点是公共管理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可以认为,公共利益是基于社会成员个人利益产生,并从多种多样的具体的个人利益中抽象出来,具有普遍性、共享性和社会性的利益。由于个人利益是现实的,所以公共利益并不是虚无的。同时,个人利益又必然是具有差异性的,公共利益难以体现这种具体的差异性,甚至有时会因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造成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和抵触,所以,公共利益不是也不可能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因而,公共管理也必然只能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作为目标。 二、大兴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 目前,北京市大兴区街景一片新气象:地铁的建成及通行、座座高楼的矗立、大街的拓宽与改造无不需要政府的指示与协调。在公共管理中,在一定条件下,政府是可以支配公共管理的事物,并且本着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实现的。如若没有

管理行为

第二章 一,主要讲了管理理论中某些公认的管理原则 1.专业化 2.命令统一性 3.管理幅度 4.按目的,过程,用户或地点进行分工的组织 5.管理理论的僵局 二,通向管理理论之路 1.管理状况描述2.管理状况的诊断3.各项准则的权衡 第三章——解释了决策制定过程中的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之间的区别。此外,还指出了,这一区别乃是常常在政策问题和管理问题之间划出界限的依据 “决策还有某种规范性——它们都是选定一种未来状态作为最佳者,并让行为直接指向选好的方案。简言之,决策既有事实成份,又有伦理成份(价值成份)。”“因此,决策正确与否的问题,使转化为…应当?、…好?、…最可以?之类伦理术语。”(P45第二、三段)“古德诺关于政治与行政管理在政府机构中的作用的经典论述,也没有在两者之间划出界限。”(源自P53第四段)

第四章——要不是关于管理者如何制定决策的一般描述,而是关于好的管理者如何决策的描述。目的是对决策进行解释。 “在实践中,伦理要素(价值要素)与事实要素在判断当中,通常不可能分得很清楚。……目标和活动的价值所在,大多是从手段——目的关系当中导出来;……预期目标本身的固有价值,是通过一个预见过程,传送给手段的。”(源自P51最后一段) “事实与价值是同手段和目的相联系的。… ...人们在决策过程里所选取的方案,被认为是达到预期目的的合适的手段。而目的本身往往只是实现更远大目标的工具。”(p61 第二段)理性的定义:“粗略地说,就是要用评价行为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行为方案。”(源自P74 第二段) 第五章——提到了人类理性的限度和各种可能性 ●人们在制定决策时,记忆与习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决策是由能够指导注意力方向的刺激引发的。刺激不仅决定管理者可能制定什么决策,也对管理者的决策有相当大的影响力。P90 ●所以说明了人类理性是在心理环境的限度内发挥作用的 ●其次,本章还提到一般决策的类型问题 第六章 ●一个群体的贡献是该组织为他人提供刺激的来源。如果总贡献的数量和种类足以提供必需数量和种类的刺激物,组织就能生存并且成长;如果没有达到均衡,组织就会衰退甚至最终消失。P124 ● 那决定员工接受组织权威的限度范围的因素是什么呢?这个范围当然取决于组织所提供的刺激的特性和大小。P127 ●无论控制群体的个人目标是什么,事实上他们只有维持贡献超过激励的正向平衡或者至少这两者之间的均衡,才能通过组织满足个人目标。P129 第七章 (1)权威是知道他人行动的决策制权力,是“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上级制定并传达预期下属会接受的决策,下属预计上级制定的决策,并根据这些决策来决定个人的行动。P156 (2)本书不采用上级的约束手段,而是用下属的行为来定义权威P159 第八章 (1)沟通就是一个组织成员向另一个组织成员传输决策前提的过程。他是一个双向程序:它包括像绝非中心传输命令,信息和建议,也包括把决策从决策中心传输到组织其他部分。P182 (2)组织的间的正式沟通有以下媒介,口头联络,备忘录和信件,文件流转,记录和报告,手册。非正式组织间的沟通是经过日常生活中,组织成员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比如工作时的闲聊等。对于非正式组织的沟通,西蒙建议各位上级领导维持有好和合作的直接人际关系,让非正式组织的沟通系统对组织的有效运转发挥积极的作用。P184-186 第九章——效率准则 效率准则指的是,在给定可用资源的条件下,选择最大效益的备选方案,或者说,达到一定成果应选择机会成本最低的行动。P223

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 1.0理性—情绪疗法概观 该疗法属于认知治疗法体系,这一治疗取向的代表人物有: 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的“相互作用分析(TA)”;梅钦鲍姆(D?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贝克(A?Beck)的“认知疗法”;艾利斯(A?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RET)”;格拉瑟(W?Glasser)的“现实疗法”。 1.1理性—情绪疗法的发展 酝酿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创始人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生于1913年。少年生过病,性格羞怯,尤其怕与异性相对。读过许多哲学书籍,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决心自己克服掉。194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 194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凯伦?霍妮研究所接受个人分析和训练。1953年对精神分析理论及其疗效失去信任,并尝试对其进行改造但徒劳无益。50年代提出“理性疗法(RT)”, 后与其合作者罗伯特?A?哈帕(Robert A ?Harper)决定将RT改名为“理性—情绪疗法(RET)”。RET的特点是认知、行动并重;理性、经验并重。60年代RET曾采用其他疗法进行过练习。70年代更多的心理咨询师加入到RET阵营。80年代RET已经成为国际闻名的心理治疗体系。 RET有两个研究机构,均设在纽约:“理性生活有限研究所”创办于1959年,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教育和科研组织;“理性—情绪治疗研究所”创办于1968年,是一个培训机构。出版专著、书籍和通俗读物,还出版一份名为“理性生活”的期刊。在教育培训方面开设有成人教育课程,研究生培训,以及特别的专业进修。 1.2理性—情绪疗法的特点 ⑴人本主义倾向 艾利斯明确宣布,“RET不可以装作是‘纯客观的’、科学的或以技术为核心的,它对人类的困难及其基本解决途径采取明确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立场倾向”。人仅仅因为他活着、存在着,就完全可以作他自己,而用不着非要做出什么业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RET追求的就是一种充实的、自我实现的倾向。RET十分强调个人的意志、理性,强调人能够“自己救自己”。 ⑵教育的倾向RET具有很浓的教育色彩,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的治疗模式。 ①在咨询和治疗的原则方面,它力图用一套它认为合理、健全的心理生活方式去教育来访者。基本目标就是帮助人们更富理性地思考问题,更适宜地去体验和感受,更有效地行动。 ②治疗过程有很强的教导味道。 治疗者经常用讲解、说服甚至论辩的方式教导来访者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质疑问难,并大量使用阅读RET书籍、讲座、录音录像、讨论会、示范等教育技术,教会来访者运用RET的思考方式,以理性的信念和思考方式取代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③RET还专门发展出一套适用于儿童和学校咨询的体系,成为“理性—情绪教育”,比较适用于青少年教育和咨询,旨在帮助孩子提高心理机能水平,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⑶强调理性、认知作用 理论上,RET承认心理机能的整体性,认为感知、思维、体验和行动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在治疗途径上,广泛采用情绪、行动方面的方法,同时更重视理性和认知的作用。 RET的基本假设是: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件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动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情绪和行为困扰. 2.0基本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行 政改革的启示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 摘要: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而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浪潮。几十年来,我国行政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重大进展,西方的改革则使支配了20世纪大部分时间的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以及西方的成功经验,以期从中寻找适合我国国情并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深化我国政府改革。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理论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产生是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理论危机以及现实实践过程中的挑战双重合力所导致的结果。他们贯彻“人首先是一个经济人”的经济学理论假设,认为市场可以取代政治或行政成为管治社会的主导机制,只有将“经济效率”奉为最高标准,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应用交易费用分析来节约交易成本,使代理成本最小化,才能使众多自利的个体走到一起,增加社会福祉,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当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位置。 其主要思想为:(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3)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4)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6)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7)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8)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 二、我国政府行政改革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 1、行政改革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 我国政府在干预选择失当,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过多过细,公共产品生产的比重过大;对各种政策工具选择及搭配不适当,过多地运用行政指令性

决策理性之辩读西蒙的《管理行为》

决策理性之辩 ——读西蒙的《管理行为》 赫伯特A 西蒙是美国著名的行政学家,他的《管理行为》一书以及他的整个理论对经济学所作的贡献,概括起来最主要是以“有限度的理性”和“令人满意的准则”这个决策理论的基本命题。西蒙通过阐述决策制定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决策任务过程,界定理性的概念。他认为,决策制定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手段一目的链、备选方案与后果、价值与可能性。提出理性的概念,“粗略地讲,理性就是要用评价行为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行为方案。”西蒙提出的理性的内涵,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完全理性,使人们对决策理性有了新的认识,是管理决策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一、西蒙决策理性核心:有限理性与满意准则 (一)有限理性 西蒙认为决策者并非是古典决策理论所倡导的那种其备“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应是受到生理、动机、能力限制的有限理性的“行政人”。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定以及效用观点之上形成了理性的内涵,即“经济人”具有完全绝对的理性,能在决策中寻找最优的决策方案,实现利益最大化。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决策者有明确的目标,完全可以得到所有的备选方案并依据偏好对其进行排序,进而选择出可以在限度内最大地实现收益的备选方案。然而,这一理想色彩较浓的理性决策模式遭到西蒙为首的一些行政学家和组织学家的反对。他认为理性决策模式所要求的人类的那种理性在现实是不存在的,人的决策行动小仅受到外部因素(如时间、信息、技术等)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作为信息收集者和问题解决者的人的本身条件的限制,所以提出“有限理性”。 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被学者们一致认为是决策理论和决策理性的一大发展。有限理性”弥补了“完全理性”的非现实性的缺陷,充分分析了现实决策中,决策者所受到的主观、客观上的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并在这个基础上研究现实决策模式,提出了满意决策理论,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更有利于指导实践。 (二)满意准则 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是建立在对“完全理性”的批判之上的。那么,“有限理性”的决策者会采取何种决策模式呢?西蒙提出,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寻求满意决策”。这种满意决策模式以“有限理性”为基础,认为决策者在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约制下,无法在有限的决策有效时间内寻求最优决策,而只能转向寻找满意决策。 西蒙提出满意准则之后,有些学者提出反对意见,如叶泽方认为,“西蒙的观点显然是有道理的,在理论层而上,我们大家可能都已接受了西蒙的思想。但在实际工作中决策者已常常不自觉地抛弃满意准则,采用最优准则。”认为西蒙的理论侧重于单纯从决策的最后结果来分析最优准则的局限性,而从没有从整个决策过程,特别是决策的执行过程来分析决策问题。依据满意准则,决策面临着“满意”怎么衡量的问题。满意准则中的“满意”的不确定性本质上是对最优准 则的“最优”的不可能性的简单重复。因此该学者认为新的决策准则不应该是满意准则取代最优准则而应是两者的辩证结介。即决策者在动机或心理方面必须按最优准则进行决策,在这个前提下,用满意准则对决策过程进行衡量和控制 在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决策,都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育限度的理性”为基础,按照“令人满意”的原则寻找和选择满意措施的过程。然而,将其形成一种决策理论,还是西蒙在本世纪40年代完成的。西蒙的决策理论已远远超出了企业管理的范围而适用于一切正式组织机构,这一点至少可以从它为美国政府长期推行福利政策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根据中得

理性情绪疗法(RET)咨询案例一则

理性情绪疗法(RET)咨询案例一则 一.求助者的信 我有着不幸的过去,有着不良的家庭环境,也使自己那么多愁善感,极度的敏感又脆弱,容易受伤,之所以混到今天只是所剩无几的一点点自尊。我是一个硕士生,可是太多的风浪使我对生活失去了勇气和信心。我有着沉重的家庭,老弱病残具全,我自己也有不健康的身体,只因那过分的自尊,我不敢去看病,我不详让别人知道我过去的不幸以及现在的痛苦,只因为不想受到同情,可是我又那么渴望理解和关怀。我担心精神分裂的父亲是否会做出让我无法收场的事情,我担心残疾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是否身体健康,我怕自己学习不好辜负导师的关心和希望,我害怕自己将来没有前途无法支撑这个家庭。现在我无心学习,整天昏昏沉沉。我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无精打采,看者同学专心的学习,我只有心里着急。每天早上5点甚至更早醒来大脑处于高度运转的状态,总也无法停下来,上课没有精神,注意力我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经常一个人静静发呆,越想越痛苦,不能自拔。在我连上看不到一丝笑容,我沉默寡言不合群,可是我很想合群,但总是不自主得拒绝别人的邀请。我对自己感到很无奈。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绝望,我恨自己无能软弱,为什么不象别人那么坚强和勇敢。谁能鼓励我,给我一点点精神食粮,我很绝望。分析该求助者的心身症状的成因,并制定心理治疗方案。没有一件事情让我开心,让我感兴趣,我觉得大脑一片空白,又懒得思考,懒得去想学习问题。我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可是我看者书本就发呆,控制不了自己的大脑,我觉得自己好无能好每用,对生活好绝望。 二.咨询理论基石 理性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埃利斯在美国创立的,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同时也采取了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所以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 埃利斯曾经是一位开业多年的精神分析家,但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感到不满足,就从经典精神分析转到新弗洛伊德学派,后又转向行为主义学派,在治疗中他又逐渐采取了更加主动及指导性的方法。同时他又受斯多葛派哲学,尤其是埃皮克特图斯的影响,逐渐于1951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疗理论和方法—理性情绪疗法(RET)。 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也被称为ABC理论,.RET坚信,所有严重的情绪障碍不是起源于某些事情和经历,而是起源于人们对这些事情与经历的看法。 埃利斯对人性的部分假设成为理性情绪疗法的基础。根据埃利斯的观点,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妨碍自己的倾向,可能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易发生这种情况,但是所有的人都没必要使自己失败。除了这种自我妨碍外,大多数人还会向自己灌输某些非理性观念。埃利斯开始只列出了11种非理性观念,但1977年在三类主要的“自迫性观念体系”中列出了27种非理性观念,比如:我必须干得十分出色,并通过自己的成就赢得称赞,否则我就会被认为是瞥脚货。(自迫性观念体系l) 其他人必须完全按照我希望他们对我的方式—十分体贴和友善,假如他们不是这样或者不够体贴友好,那么整个社会和全世界都应当严厉谴责、咒骂与惩罚他们。(自迫性观念体我的生活环境必须安排得井然有序,以使我能够确实舒适、容易、迅速地取到自己所需要的每件东西,并且彻底摆脱那些我不想要的东西。(自迫性观念体系3) 埃利斯认为,所有困扰人类的严重情绪问题实际上都直接起源于那些非理性思想。根据RET理论,不管个体的遗传方面有怎样的缺陷,也不管在他的早期或晚期生活中曾经遭遇哪种精神创伤,他现在对不良刺激所发生的过度或不足反应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他现在所持有的一些教条式的、非理性的、以及末经验证的某些信念所致。 埃利斯ABC理论的A是指激发事件,B是指个人的信念系统,c是指事件的情绪后果。

公共管理学考试重点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的知识要点 何谓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异同?私部门管理可以应用到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吗?为什么?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管理本质上属于国家活动,不可避免地包括政治权威的作用,它的主体是政府,其权威的行使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 私人管理虽然也有权威,但其权威是经济的权威或市场的权威,取决于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是在国家民主宪政的框架下进行的,在民主宪政国家,公共管理的权威是割裂的,政府部门虽然较重视层级节制的权威,但仍常常处于各种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其自主性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私人部门的管理则具有相对充分的自主权。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公共管理:政府有责任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政府所提供的是公共产品。 私人管理:私部门提供的是私人物品。;私人的企业和组织往往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他们经济利润。 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 公共管理严格受法的支配,由于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具体执行法律内容无异于实现公共利益,因此为实现政府的任务,达成政府的目的,政府部门可依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行政作用。 对于私领域的管理,其更多遵循的是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拥有高度的管理裁量权,其内部管理和外部的交易活动完全可以自己的意思而为之。 政府与市场 ①垄断与市场 私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多有竞争者,而公共部门只有一家,缺乏竞争力。 ②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而私部门提供的私人产品是可以分割的、排他的,价格也可以衡量。 ③自由与依赖 消费者购买私人产品时可自由选择,而公民对于公共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 ④利润与支持 私部门大多以利润为导向,而利润的多少取决于顾客的满意度,顾客导向很容易成为其经营的目标;政府往往缺乏服务的动机。 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政府治理中的理性往往是多元理性,应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而非单一的考虑。 私部门因其组织属性所定,加之职能有限,管理问题涉及的标的人口较少,影响面小,不易形成整体社会作用,所以其管理大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的考虑,而往往不顾及或少顾及其他理性的考虑。 作为管理活动,无论是公共管理还是私部门的管理,的确有很多相同之处:都需要政策管理,包括制定目标规划、实施方案、执行与评估问题;都要涉及内部资源的整合与管理问题,如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信息资源、组织资源等。 私部门的管理可以运用到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去,但的有所选择地去运用。从现实来看,公共

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1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管理的公共事务的不同,公共管理可区分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 (1)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目的:维护公共利益 (3)公共管理的手段:法律、行政、经济 (4)公共管理的职能:计划(规划)、决策、组织、协调、控制 1.2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公共管理活动为基本对象,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什么、如何进行管理、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发展规律的学问。 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体系 (1).确定公共管理研究对象的基本思路 从研究对象来说,公共管理学不再像公共行政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非政府的公共组织方面; 从研究焦点来说,公共管理学从以往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与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与绩效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来说,公共管理学要改变以往以规范研究为主的做法,重视量化方法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 (2).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内容 (1)国外学者的研究情况 (2)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情况 (3).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4).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特征:公共管理学并不像公共行政学那样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方面。 (2)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政治经济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依赖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与多门学科相融合。 (3)具体研究问题的特征: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与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与绩效的研究。(4)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重视经验研究;又是规范的,提倡研究“应该不应该”的问题用以规范公共管理行为。 (5)更具现实性。 1.5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管理行为中的理性与决策心理学

与大师同行GREAT MINDS  CONTEMPORARY MANAGER 2008.03 105 管理理论的关注焦点,和非理性层面的分界线。性和有限理性的理论,及,退而求满意决策的理论。 择适当的手段来达到指定的目的就是正确的。者主要关注如何选择有效手段。必须进一步考察理性的概念,尤其必须要彻底澄清择有效手段”的含义。这个概念的澄清过程,管理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效率”和“协调”我们先来考察决策的客观环境,抉择只要是理性的并且它就是从偏向),因此在管理研究在决策过程中,只有但是目就出现了目标系列而理性必然同手段 ◎ 阅读大师 决策心理学

与大师同行 GREAT MINDS 106 当代经理人 总第206期 —目的关系也是起到整合行为的作用。在这个层次上,肌肉张力的协调是(一种手段)为了执行简单的生理动作,如行走,伸手拿一样东西,将眼光转移到某件物体上。这些简单的动作对于成年人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和自动进行的;但是儿童必须费很大力气去学习,这种学习虽然不是反射行为,但实质上完全类似于成年人在手段—目的情形下的学习。 但是迈步或抓住某个东西,这些动作本身通常又是达到下一个目的的手段。要确定哪些目的是这些动作本身所追求的最终目的,追求哪些目的是为了实现下一个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最明显的方法是:让行动主体处于在矛盾的目的之间必须做出选择的情境当中。 某些目标必须依赖于其他一些更远大的目标才能发挥作用。这个事实导致目标的层级式结构,每一层相对于其下层都是目的,相对于其上层又是手段。通过目的的层级结构,行为得以保持完整性和一致性,因为每个备选行动方案都使用综合的价值尺度即“最终”目的来权衡。但是真实行为几乎达不到高度自觉的整合。因为有意识动机的结构不是单一的分支层级式,而通常是错综复杂的网络式,更确切地说,是只有微弱和不完整关联性的要素集。随着目的层级上的等级逐渐提高(就是说有更远大的目的),这些要素的整合程度也逐渐减弱。 手段和目的的层级结构既是个人行为的特征也是组织行为的特征。实际上,目的型组织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也就是与目标实现的手段和目的体系保持一致的组织结构安排。因此,消防部门的目的是减少火灾损失,但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则是防 火和灭火。这两种主要手段在组织结构中一般分别由防火局和灭火队来实现。我们发现,由于后者必须散布在城市的各个分区才能达到目的,所以该单位的下一层组织单位是按照地点进行专业化分工的。 无论是对于个人行为还是对于组织行为来说,手段—目的层级结构一般都不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整合链。组织活动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往往很模糊,要么这些最终目标没有完全形成,要么在最终目标中或实现最终目标的手段中,存在内在的冲突和矛盾。例如,公共工程管理署由于把“政府投资”和“失业直接救济”这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同时当做该机构的目标,因此使得其决策复杂化了。战时生产委员会制定决策时,也必须在战争需求和平民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组织的手段—目的层级缺乏完整性,有时是因为政策制定机关拒绝确定一个政策“热”点,比方说,国会拒绝确定家庭身份和职业在延缓服兵役中的相对重要性。手段—目的联系本身有时就很模糊。比方说,“军队的目标就是打败敌人”这种说法,在实现该目的的正确战略上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争吵和冲突的余地。说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先打德国”与“先打日本”两个派系之间的辩论。 考虑这些手段—目的关系,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完全地整合自身的行为。但是,行为中的理性,恰好就体现在刚才描述过的那种不完整,有时还不一致的层级中。 手段—目的分析结构的局限性 用手段—目的层级对理性行为进行分析时,要小心谨慎,否则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首先,如果不考虑其他行动方案可以达到的目的,那么我们对选择某特定行为方案能达到的目的的陈述就会是片面的、错误的。在选择某桥梁的设计方案时,仅知道悬臂设计能够达到为河流架桥的目的是不够的,抉择是否明智,还取决于悬臂设计是否比吊桥、高架桥或其他设计方案更有效更经济。理性的决策始终需要根据各种可行手段分别实现的目的,对这些手段进行比较。这意思就是说“效率”(也就是说,使用有限的手段实现最大价值)必须是管理决策的主导准则。 其次,在真实的情形下,往往无法将手段和目的完全分离,因为对于各种可行手段的评价并不是中性的。正是因为这种分离的困难,所以在“手段是否符合目的”的问题上,出现了许多无效的论点。就拿“禁 无论是对于 个人行为还是对于组织行为来说,手段—目的层级结构一般都不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整合链。组织活动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往往很模糊,要么这些最终目标没有完全形成

公共管理学课后题习题答案(育明教育标重点)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历年真题考察过)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历年真题考察过) 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 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Approach,简称B 途径)。 (一)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1.背景: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 世纪70 年代,在70 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 1)P 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 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 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二)B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管理行为》读后感

读西蒙著《管理行为》有感 周冰彦 201500640245 如导言所说,本书是为组织观察者与组织设计者而撰写,而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组织环境中度过的,我们也都是组织观察者,因此本书适合所有人阅读。作者西蒙时管理学界内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他的有限理性理论在书中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第四版对每个章节都做了较为细致的评论与延伸,作者所处的年代已经变迁,放在这个新的时代仍然适用但需要与新的发展所结合。通过阅读本书,我对管理行为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已经不是仅仅在表面上对待管理学模棱两可了。 由于学习管理学仍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个人意见和深刻 的想法,本报告对大致内容进行浅层的概括并挑选出个别对我印象深刻的部分进行自我提问与解释。 管理理论既包含决策,又包含执行,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无意选择的结果,在管理中的行为必须有目的,有价值。出现两种定义:导向最终目标选择的决策为 “价值判断”;包含最终目标实现的决策为“事实判断”。这两个定义从第一章出现,而在以后几乎每一章都提到,也是整本书让我感到比较困惑的两个名词,在管理学中地位可想而知。决策无法实现所有的目标,因此需要权衡并寻找一个共同衡量尺度。管理行为这个复杂的过程因而需要组织力量来完成团队任务,这就要求组织的协调,专门技术,职责等来完善效率。影响组织人员行为,有一软一 硬两种方式,作者在拓展中总结出权威、组织忠诚、效率准则、建议和信息、培训几个方面如何影响组织成员的决策。 作者在对某些公认的管理原则上作出了矛盾分析。1.组织内部的专业化,并不 能靠泛泛追求而实现效率的提高,高度专业化、职能化在官僚体制中较为典型, 每个员工只负责自己擅长的一项特定工作,超出公认专业范围的工作无法胜任,然而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呆在自己的职位上,当其任期过久而升职时,

心理咨询理性情绪疗法模拟对话

心理咨询项目六案例六模拟对话 咨询师:小林,你来啦,真高兴你准时到来。 求助者:嗯,上次和你约定过的。 咨询师:还记得上次我交待你和你爸爸回去谈心,能不能说说你谈话后的感觉?求助者:我爸很少有关心在意我,况且连面都很少见,我想不到有什么和他说的,也只有你肯花时间陪我聊天。 咨询师:那么这次是你一个人来的啰,记得上次是你爸爸陪你来的。 求助者:这次是那个老东西跟着我来的。 咨询师:老东西?老东西指的是谁,能说给我听听吗? 求助者:你在窗边瞧出去就看见了。 咨询师转头看了看。 咨询师:是那个老爷爷吗?他是你爷爷吧? 求助者:没错,我恨透他了,还总是跟着我,我说了不要他跟来,他非要来。咨询师:上次听你说过,你是觉得他和你奶奶令你的父母离异,因此并不喜欢他们,是这样吗? 求助者:哼,他俩老家伙都不安好心,拆散我爸妈,令我无家可归,被迫住在他们那儿,现在还烦着我真气死我了。 咨询师:你记恨你的爷爷奶奶,是因为你父母的离异,是他们造成的,因此不喜欢你爷爷跟着你。 求助者:可不是嘛。 咨询师:那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爷爷奶奶为什么会拆散你的父母? 求助者(支吾):这,这,没想过,我觉得是这样啊。 咨询师:让我来问几个问题,你能回答心里想到的吗? 求助者:可以。 咨询师:你的爷爷奶奶并不是和你们同居,以前平时经常会见面吗? 求助者:也不会经常见面,过节的时候会去吃顿饭什么的,爸妈带我去才去的。咨询师:你的爷爷奶奶对待你的父母的态度是怎样的,能说说吗? 求助者(迟疑一会):他们对爸妈也不算特别坏,有说说话的样子。 咨询师:之前了解到你的父母很多时都吵架,在你的爷爷奶奶面前也会吵架吗?

求助者:也会吵架的,总有些小事会令他们吵起来。 咨询师:你的爷爷奶奶在那时在做什么呢,能回忆一下吗? 求助者:(想了想):多半在劝架吧。 咨询师:那你觉得导致你的父母离异的原因还是你的爷爷奶奶吗? 求助者:(迟疑):我心里觉得可能是他们的不好,有什么不好又说不上来。 咨询师:我之前也亲自打电话和你的爸爸了解过情况,他说和你妈妈经常吵架,然后感到无法再忍受才离婚的,他说他也很抱歉不能给你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想不到令你迁怒了你的爷爷奶奶,那你觉得你的爷爷奶奶有错吗? 求助者:(沉默一会)没什么错。 咨询师:你爷爷是还在担心你呢,你看他在下面来来回回的走着,他还在等着,你看看。 求助者看了看窗外。 咨询师:还记得上次我还交待的小任务吗,试着每天早上见到同学们就say hello,以笑面迎人,是不是感觉同学的态度好多了。 求助者:额,我觉得他们都在怪怪的笑,总是嘲笑我。 咨询师:就像我现在这样笑吗? 求助者:不是,你不会嘲笑我,但他们是一定在心里嘲笑我。 咨询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测试,请你先闭上眼睛,别怕,没有人会伤害你,我就在你旁边。 求助者:嗯。(低头慢慢闭上眼睛) 咨询师:好,现在闭上你的眼睛,尽可能坐得舒服一些。。。。。。,现在开始想象,你可以想象回上个星期同学喊你帮忙练球的场景,想象他伤害到你的话。尽可能生动地想象这些情境,能做到吗? 求助者:。。。。。。是的,我在努力这样做。 咨询师:你现在有什么感觉? 求助者:我快要受不了了,他看着我非常厌烦,非常讨厌我。 咨询师:继续想象,你现在体验到什么? 求助者:我感到很震惊,很害怕,也很伤心。 咨询师:是的,你经常会体验到这些情绪。但是你现在把这种情绪转变为仅仅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