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复习

财政学复习

财政学复习
财政学复习

财政学复习

1.财政

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及所有者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收入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等目标

2.市场失灵

指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3.外部效应

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4.公共物品

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提供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5.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是和私人需要相对应的。市场与政府作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虽然它们的运行机制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目的或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由市场提供使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需要。

6.非竞争性

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7.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手段

8.答: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发展是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例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9.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目标:通过对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财富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加以开发和利用的活动,达到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9.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目标:实现公平分配主要包括起点公平(机会均等,即参与经济社会的起点应该是公平

的)规则公平(包括人民参与经济生活应该面对同样的竞争规则)结果公平(收入分配的差距应该在社会容忍的范围内)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0.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1.免费搭车

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成本太大,这样,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即免费搭车12.公共提供

强调这种产品要通过预算程序来供给,消费者通常可以免费获得。

13.公共生产

是指由政府出资(即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14.公共定价

公共定价是政府保证公共物品提供和实施公共物品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公共定价的对象自然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15.BOT

即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16.什么是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主要有拿几种形式?

不同时具备纯公共品的三个特征,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非竞争性、排他性),也叫半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

17.请以自然垄断行业为例说明公共定价方法的选择

P39

18.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提供公共商品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耗费的资金总和,在动态上表现为政府进行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活动和过程。

19.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20.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21.试述财政支出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财政支出中用于公共投资部分(基础设施和建设)比重很大,增长的速度也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如吃、穿等,因而对政府的公共性消费支出需求不大。这一时期主要考虑经济的发展速度,因而转移性支出不大

经济发展中期:此时私人资本积累开始上升,政府投资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公共

积累支出的增长率就会下降,从而公共投资支出在GNP的比重下降。政府用于教育、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消费性支出增加,其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相应上升。用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转移性支出开始增加。

经济发展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政府公共性投资支出又呈增长势头,表现为一种对私人消费品的补充性公共投资。但从总体上而言,公共性投资占GNP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公共消费支出占社会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用于解决社会公平的转移性支出将会大幅度增加。

22.试述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威斯曼、皮可克的假定:政府喜欢多花钱、公民不愿意多交税。财政支出增长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常规增长源于内在原因,非常规增长源于外在原因。在非常情况下,公共支出对私人支出的替代效应更容易产生。内在因素是公民的税收容忍水平是财政支出规模的约束条件。于是,税收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外在因素是激变发生所引起的超常的公共支出需求增长,公民税收容忍水平提高,税率提高,且这种增长一般在激变过后得以持续。于是产生“替代效应”和“审视效应”。因此,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23.试述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购买性支出:

政府是一个市场主体,一手交钱,一手接货(商品或者劳务)

等价交换:双方竞价,对政府和商家都是预算硬约束

直接干预经济的资源配置,和私人购买是一种替代作用

间接干预收入分配。

转移性支出:

政府是一个“慈善家”(非市场主体)(和李嘉诚的区别在于收入来源不同)

非等价交换:受益人向政府游说获得,对政府和受益人都是预算软约束

直接干预收入分配,受益人收入提高

间接干预经济的资源配置,政府控制不了受益人怎末花这些钱

24.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

特殊性:P64

原因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以前:

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基本保持在30%以上。

原因:

(1)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比重较小,同时,许多人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低价乃至无偿供给;

(2)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它们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乃至更新改造投资都由国家拨付。

经济体制改革至1996年:

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持续快速下降。1978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为30.96%,1996年降到最低点,为11.69%。1978年-1996年18年间下降20个百分比。

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放权让利,收入分配政策向个人倾斜;政府的经济建设投资等支出在收缩;财政分配秩序混乱。

1997年至今:

1994年我国进行了税制的重大改革,完善了税制,并强化了税收征管,税收收入进入较快增长期。从1997年开始,财政支出相对比重缓步回升。1997年为12.4%,近年来维持在20%

左右。

原因:税制改革、加强征管;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整顿分配秩序,将一部分预算外转为预算内。

25.经常性支出

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证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26.政府介入医疗事业的理由

(1)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

(2)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

(3)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27.我国当前卫生医疗体系的缺陷

(1)政府投入不足,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应急机制;医疗机构实行创收机制,以药补医,公益性严重淡化。

(2)医疗保障机制不健全,还没有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医疗保障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发展滞后,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城乡居民没有基本医疗保障,仍然主要靠自费就医。

(3)城乡、区域和不同阶层之间卫生医疗服务水平的差距扩大。

(4)医疗和医药费用上涨,居民个人负担加重,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28.对我国的科技投入和激励的财政政策是什么

(1)完善科技投入机制

(2)税收激励

(3)政府采购

29.财政投融资

财政投融资是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

30.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

政府投资应当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31.基础设施

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共同需要的公共设施。如公共设施、公共工程等

32.财政对“三农”投入的重要意义以及政府必须介入三农的理由

重要意义: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面貌

理由:

(1)“三农”是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2)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33.试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特点:

(1)以宏观调控为主要目的;不以微观盈利为主要目的

(2)资金来源于财政,项目投资规模较大,集中性强,建设周期较长

(3)投资主要用于基础性、全局性、外部效益较强的建设项目,弥补市场缺陷,社会效益明显。

范围:

(1)政府(财政)投资范围包括基本建设和其他资本性支出

(2)基本建设科目反映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一般预算财政拨款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3)其他资本性支出是反映非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上述的支出

34.什么是财政投融资?试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财政投融资是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

基本特征: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35.财政补贴

国家根据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的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

36.税收支出

税收支出是在现行税制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国家对于某些纳税人或其特定经济行为,实行照顾或激励性的区别对待,给予不同的税收减免等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支出或放弃的收入。37.现收现付制

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

38.完全基金制

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

39.部分基金制

当期的缴费收入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部分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

40.明补

明补等于给予补贴领受人的一笔收入,比如粮油补贴、交通补贴、住房补贴等,以增加收入形式出现的补贴。消费者接受明补后,面对的商品价格是没有改变的相对价格。

41.暗补

暗补是通过对选定商品的生产或流通环节的补贴,使商品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来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4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由政府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理由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险制度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正如学者说:“社会虽然不能制止老天下雨,但却可以制造雨伞”;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险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3)私人保险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险。

43.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共同特点

(1)保险项目名目繁多

(2)社会保险资金有确定的来源

(3)社会保险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

(4)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全社会化的,是全社会统一实施的,没有城乡之别,没有地区之别,也没有公务员与一般居民之别。

(5)社会保险资金的运作,有现收现付式和基金式两种模式。

44.社会保险支出的资金来源及其筹集方式

资金来源:个人缴费或缴税,单位交费或缴税,政府预算支出

筹集方式: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部分基金式

45.财政补贴与社会保险支出的异同点

相似性:

(1)从政府角度看,都不能换回任何东西,都是无偿的;

(2)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都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均有所改善

不同点:

(1)财政补贴总是和相对价格的变得联系在一起,要么价格变动引起财政补贴,要么后者引起前者;而社会保险支出与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发生直接联系。

(2)财政补贴具有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影响,而社会保险支出则很少有这种影响。

46.简述财政补贴与社会保障支出的含义及其差别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根据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的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社会保障支出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政策。

同:都是有国家财政拨款的,都属于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异:1.针对的对象不同,财政补贴的对象是一部分国有企业和劳动者个人,而社会保障制度的

对象则是全体公民.

2.所达到的层次不同,财政补贴是对重点行业,重点课题的一种鼓励,资助,而社会保障制度只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物质生活.

47.从当今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来看,其资金管理方式大体分为哪几类

从当今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来看,其资金管理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类:

(1)现收现付制。这是一种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资金筹集模式。这种筹集方式要求先作出一年内某项社会保障计划所需支付费用的测算,然后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参加该保障计划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身上,并且做到社会保障缴纳当年提取当年支付。社会保障制度下的现收现份制具有资金筹集与使用滚动进行的特点。

(2)完全积累制。这是一种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筹资方式。这种筹资方式要求政府在对未来较长时间的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基础上,预计保障对象在保障期内所需享受的待遇总量,据此按照一定比例将预期要支付的社会保障费用分摊到保障对象的整个投保期内。这种筹资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社会保障缴纳的收费率较高,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筹资见效快,当年收人大于支出的部分自动形成储备基金,可以由有关管理当局通过具有较高回报率的投资活动予以保值、增值。

(3)部分积累制。这是一种把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平衡原则相结合作为指导的筹资方式。这种筹资方式要求政府有关当局在满足当年一定规模的社会保障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出一定的储备以适应未来的支出需求。它的特点是收费率较低并保持相对稳定。48.简述财政补贴过度的消极效应及调整和改革我国财政补贴的思路

消极效应:

(1)财政补贴项目偏多,规模偏大,会加重财政负担,总体上削弱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2)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的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人为地加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政策性亏损”掩盖了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引起的经营亏损。

(3)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了经济体系中政府行为,相应地缩小了市场活动覆盖的范围,而且财政补贴成为受补单位的既得利益,易上难下,将演变为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阻碍因素。

(4)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合理消费结构,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改革:

(1)取消不符合WTO规则的补贴

(2)合理利用可诉补贴

(3)用足用好不可诉补贴

(4)调整现行一些效率不高的补贴

49.试述财政补贴的积极效应

(1)有效贯彻国家经济政策;

(2)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降低私人部门融资成本,增强民间投资意愿,消除市场利率水平上升造成的“排挤效应”;

(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

50.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51.预算内收入

预算内收入仅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它的明显特征是纳入国家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52.“档次爬升”效应

以累进所得税为主题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即出现所谓“档次爬升”效应,会随着名义收入下降而降低档次,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的份额将有所减少。

53.政府性基金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入

54.简述1978-1995年间我国财政收支形势的特点

P133

(1)从预算内财政收支来看

(2)从财政与各部门关系来看

(3)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来看

(4)从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

55.如何分析和评估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

分析:

我国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变化总趋势: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分成两个阶段,95年之前平均一年下降一个百分点左右,95年开始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水平已经接近财政收入规模水平比较低的发达国家——美国的水平,高出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提高的空间和余地已经不大

评估:

(1)按狭义财政收入口径进行比较,我国目前仍处于偏低水平,明显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

(2)按全口径财政收入口径来估算和衡量,当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水平已经接近财政收入规模水平比较低的发达国家——美国的水平,已经高出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结论:

我国当前的财政收入规模继续提高的空间和余地已经不大。思考和研究我国实际的适度的财政收入规模水平,并采取有效调节措施,已经跳到战略性安排的议事日程。

56.简述税收与收费的区别

(1)税收是政府一般的筹资手段,而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2)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联系

(3)税收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而收费则可以有所不同,全国性收费一般纳入预算内,部门和地方性收费可以作为预算外收入,按预算管理程序,形成政府性基金或由部门和地方自收自支;

(4)一般而言,税收的法制性和规范性强,有利于立法监督和行政管理,而收费的法制性和规范性相对较差,容易诱发滥收费现象。

57.如何理解财政收入概念

(1)财政收入的实质是政府占有的一部分社会产品,这种占有可以采用价值形态,也可以采用实物形态

(2)财政收入的主体是政府

(3)财政收入的目的是满足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4)财政收入的依据主要是国家权力

(5)财政收入可以理解为一个过程,作为一个过程,它和财政支出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并存

(6)财政收入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

58.请问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可分成哪几类及主要包括的内容

(1)税收收入

(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3)非税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另外编制预算,其他非税收入纳入一般预算)、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款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4)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包括内外债贷款和转贷的收回本金收入

(5)债务收入,即内外债收入

59.请问财政收入按管理方式可分成哪两类及各自含义

预算内收入与预算外收入

(1)预算内收入仅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它的明显特征是纳入国家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2)预算外收入是指不通过国家预算统计、管理和统筹使用,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财政收入。

60.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

(3)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

(4)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

61.试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62.试述合理调节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

(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

(3)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财政收入中不可质疑的部分

(4)继续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

(5)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

(6)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63.税收的强制性

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64.税收的无偿性

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65.税收的固定性

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66.课税对象(税收客体)

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67.课税标准(课税依据)

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

68.起征点

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收入未达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入超过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全部课税对象纳税

69.免征额

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全部纳税人不论收入高低,同等享受免税额待遇

70.税目

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71.简述税收的“三性”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

特点:法定强制义务性,非直接偿还性,法定规范性

关系:

(1)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是税收的本质,它是区别税与非税的标志。

(2)“三性”处于不同的层面,其中无偿性是核心,强制性是保证,固定性是结果。72.简述征税对象与计税依据之间的关系

(1)征税对象是指征税的目的物,计税依据是在目的物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对目的物据以计算税款的依据或标准

(2)征税对象是从质的方面对征税所作的规定,计税依据是从量的方面对征税所作的规定,是征税对象量的表现

73.财政平衡

是指预算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74.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

75.赤字政策

赤字政策是指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76.结构性赤字

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如失业率不超过4-5%)条件下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

77.周期性赤字

是由经济周期波动决定的,它体现经济运行对财政平衡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内生变量,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增减。

78.排挤现象

是指由于赤字增加了政府支出而挤出了民间支出(投资或消费)的现象。

79.简述财政平衡的含义

任何一个国家的所有财政活动大体上最后都可以归纳为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按照国际惯例,我们将一个财政年度内的财政收支之间的关系称为财政平衡问题。

收大于支有结余即财政顺差;

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财政赤字;

收支相等即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为最理想状态。

从实际经济运行来看,收入与支出恰好相等的绝对平衡状态是很少见的。

80.简述财政赤字的含义及其分类

财政赤字通常是指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情况。从概念上说,财政赤字有预算赤字、决算赤字。

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

决算赤字是指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出现赤字;

赤字政策是指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81.试述财政赤字与社会总量平衡的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从最终来看都表现为一方面生产者出售商品,向市场提供有形物质产品和无形劳务,形成供给;另一方面,人们又将其所得用于各自特定用途的消费支出,形成市场需求。因此,将一个国家全社会范围内的所有供给加总就是社会总供给,而将所有需求加总则会形成总需求。

不论经济处于何种状态,在给定的时期内,作为总供给的收入流量恒等于作为总需求的支出流量。政府的所有支出,无论是赤字支出还是非赤字支出,都汇入支出流量而构成总需求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总量平衡有如下恒等式:

C+S+T+M≡C+I+G+X

8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一国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

83.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是指政府所选择的用于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

84.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是指这种政策本身具有内在的调节功能,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无需借助外力而自动的发挥稳定作用

85.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是政府利用本身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

86.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也称“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扩大社会总需求的措施,从而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达到宏观经济平衡的目标。

87.财政政策传导机制

就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财政政策工具变量经由某种媒介的传导转变为政策目标变量的复杂过程

88.简述财政政策的分类

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89.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什么必须相互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不同,而且这种作用不可相互替代,主要体现在:

(1)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变化来影响社会总需求,其中,政府支出和政府投资的调整能有效地调整经济结构,且这种行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因而财政政策在结构调节方面优势明显。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总需求的,而需求往往要表现为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所以说货币政策对总量的调节功能较强。

(2)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从社会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消费需求中起决定作用。银行信贷在这方面显得无能为力。

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虽然财政和银行都向再生产过程供应资金,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财政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3)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中央银行。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的传到才能发生。

90.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及其适用条件

(1)“双松”模式

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以及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从而扩大信贷支出的规模,增加货币的供给,带动市场利率下降进而刺激社会总需求。

显然,“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

(2)双紧”模式

即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以及卖出有价证券来减少货币的供给,从而使利率上升并抑制社会总需求。

(3)“松”“紧”搭配

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搭配在于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可以刺激需求,增加并提高就业率,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

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可以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快增长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但是,如果财政政策过紧,将会过度地抑制社会总需求,影响经济的增长和充分就业;如果货币政策过松,又容易产生通货膨胀。

(4)即中性的财政政策与中性的货币政策搭配,也就是一种财政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货币供给与社会总产值增长保持大体一致的配合模式。一般适用于社会总供求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

财政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学本科专业财政学模拟试卷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20分) 1、财政补贴: 2 、 课税对象: 3 、 税负转嫁: 4 、 国际重复征税 5 、 分税制: 、不定项选择题(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大写的英文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 30 分) 1、以下属于我国现行税制的行为税的是 A、城市维护建设税 B、土地增值税 C、耕地占用税、 D、屠宰税 2、增值税纳税人是 A、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C、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D、出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 A、工资、薪金 B、生产经营所得 C、稿酬、利息 D、偶然所得 4、以下税种属于价外税的是 A、营业税 B、关税 C、增值税 D、消费税 5、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哪一税种为第一大税 A、财产税 B、流转税和所得税 C、流转税 D、所得税 6、以下不是营业税纳税人的是 A、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 C、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D、在我国境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

7、以下不是影响国债的负担的因素的是 A 、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 B 、政府即债务人负担 C 、纳税人的负担 D 、负税人的负担 8、 目前,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已经不采用 A 、公募法 B 、承受法 C 、出卖法 D 、强制摊派法 9、 短期国债一般采用的偿还方式是 A 、分期逐步偿还法 B 、抽签轮次偿还法 C 、到期一次偿还法、 D 、市场购销偿还法 10、 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有 A 、 地域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B 、 居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C 、地域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D 、只有 A 是 11、 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 A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 B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 C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D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12、国债的特征有 ( ) A 、有偿性 B 、自愿性 C 、灵活性 D 、权力性 13、我国现行上市国债的发行方式是 ( ) A 、以差额招标方式向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 A 、 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销售 B 、 以定向私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 D 、以强制摊派法出售 14、我国分税制的特点是 ( ) A 、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B 、税收立法权属于中央 C 、 地方有一定的税收立法权 D 、 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征收管理机构 15、以下属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 ) () ()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财政学复习要点

财政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①公共产品:特征:非竞争性: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在某种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斥性: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过高。竞争性:是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他人享用。排他性:是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价格后,才能获得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斥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②政府干预私人市场的原因:?纠正不合理的偏好——优值品(汽车安全带、保险)、劣品(抽烟);?关注公平 ③混合产品类型及提供方式:?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如教育、卫生、科技等;?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桥梁、公园、博物馆。?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④国防支出经济效应:㈠带动高新技术发展;㈡拉动需求。 ⑤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ⅰ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ⅱ公平收入分配;ⅲ社会保险属于优值品;ⅳ熨平经济波动,维护社会稳定。 ⑥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⒈经济发展水平: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规模正相关;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也会通过影响经济、利润水平等对财政收入规模产生影响;⒉分配政策和制度: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与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⒊价格因素:物价涨幅低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增加;物价涨幅等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保持不变;物价涨幅高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减少。 ⑦税收要素:纳税人:也称课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缴纳者。课税对象:指课税客体,即对什么进行征税。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采用相同比例征税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大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累进税率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全部税基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那一档税率征税,随着税基增加,税率逐步提高。超额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并分别计算税额,加总后即为应征税额。固定税额:即定额税率,是指按每一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某一固定的税额,即边际税率为零。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开始征税时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应达到的一定数额。免征额:是指准予从征税对象数额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直接税:直接由纳税人负担的税种。间接税:税负容易转嫁给他人。价内税:税款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价外税:税款不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 ⑧现在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两难选择;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充分;弹性;中性——促进经济发展,行政效率:节约;便利——征税费用最小化,公平原则:收益原则:税额与收益大小成正比,能力原则:税额由纳税能力来确定。 ⑨国债:㈠内债:是指政府在本国境内发行的公债,其认购主题是国内法人和本国国民,其债权人包括国内企业、组织团体、居民个人等,一般以本国货币为计量单位。㈡外债:是指政府在境外发行的公债,其认购者可以使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企业、国外金融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等,通常以债权国通货或具有世界货币功能的第三国通货为计量单位。

财政学的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纯粹是个人整理,准确与否自行定夺) 1、财政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要条件是经济条件(剩余产品),必要条件是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根源是公共需求。 2、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调节控制和监督管理的活动等。 3、三种财政各自的特点: ①家计财政(自然经济):作为私人性质的财政,基本上是不干预经济的,追求财政年度平衡,通过实物和力役的征调使用来开展活动。 ②国家财政(计划经济):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 ③公共财政(市场经济):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服务;非市场营利性;法制化的财政。 4、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1)生产决定财政分配:①生产为财政分配提供对象;②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③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④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财政分配的特定形式。 (2)财政分配制约生产:①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首先,财政资金的积累和投资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其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正常进行;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结构;③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和发展。 5、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 (1)区别: 财政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具有强制性、无偿性、长期使用性特点的分配,除债务收入外,都是以无偿的方式取得的,因而在资金使用上可以不受资金来源的限制,主要供无偿使用,也可以要求有偿,主要供长期占用,也可以短期占用,因此可以用于满足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需要。 信贷分配是以银行为主体,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周转性的特点的分配。银行与货币资金的供应方或需求方处于同等地位,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信贷分配让渡的使用权必然以有偿为

财政学考题与答案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第四,实现国家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财政学复习重点98907

财政学复习重点 导论 一、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两种) 实证分析法: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不要求价值判断,它的目的在于描述。——创始人马歇尔——可“验证”轨道——牛顿方法 规分析法: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即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具有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存在偏离,应当如何调整。需要有伦理标准。——创始人庇古——“伦理”轨道 二、研究对象 ◆一个立场 ◆两个“度”:集中度、集权度 ◆三大职能:资源配制、收入分配、宏观调控 ◆四项要素:收、支、平、管 ◆五级体制:中央、省、市、县、乡 ◆六点原则: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和观;二是应坚持正确的市场观和效率观;三是应该 坚持正确的公共观和公平观;四是应该坚持正确的民生观和福利观;五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目标观和绩效观;六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社会观和发展观。 三、财政学与相关科学的关系 1、财政学与主要的基础经济学课程 ◆财政学与微观经济学容的衔接关系。两者首尾相接。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单位的经济 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说明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其最后要降到市场失灵,引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财政学正是从市场失灵讲起。 ◆财政学与宏观经济学容的衔接关系。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研究整个国家的运行情况,核心是讲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和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增长问题。其中的主要容之一是宏观市场失灵和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增长。学也要讲财政在经济稳定和增长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财政政策问题。两者在这一点上是重合的。 ◆财政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容的衔接关系。马克是注意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容之一是 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在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财政收支属分配畴。财政学要研究财政分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 2、财政学与其它相关经济管理课程 ◆财政学与金融学。财政学与金融学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实验纠政府的钱怎么来, 怎么用,金融学是研究市场上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是讲各个经济主体如何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资金融通,也包括政府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融资活动;财政收支一般是无偿的,属政府行为,通过金融活动形成的资金收支是有偿的,属市场行为。 ◆财政学与财务管理学。两者也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实验纠政府的钱怎么来,怎 么用,财务管理学是研究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这要是个政策问题,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主要是个经营问题;政府财政的理财目标是实现社会整

WK-财政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3)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4)税源普遍,课税有弹性5)计税方法复杂,稽征管理难度大 2.简述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1)政府决策失效。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的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利而发生的寻租行为,即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利,化公为私,受贿索贿等。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提供信息是多方面的,诸如经济形式判断、气象预报、自然灾害预测等都是引导经济运行的重要信息,一担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财政职能的“越位”,是指应当而且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如政府热衷于竞争性生产领域的投资,代替了市场职能。财政职能的“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财政没有办或者没有办好,如公共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等。 3.简述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答: 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不是个人需要和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即不具有分割性。2)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提供的产品,应由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即不具有排他性。3)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要付出代价。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4.简述财政补贴的作用。 答: 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1)财政补贴影响经济的机理分析:

财政学重点

1.市场失灵;市场经济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固有的缺陷或不足,西方经济理论将它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性;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3.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可供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的产品,即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 4.公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5.免费搭车;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6.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7.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也称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而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8.瓦格纳法则;19世纪后期,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提出。其含义是: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9.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指的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制度。 10.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是 一种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 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 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 开支的制度。 11.完全积累制完全积累制,即 完全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 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 具体说来,就是一个人在就业期 间向政府管理的基金缴款,该基 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生息增 值,当这个人退休后,其所获养 老金来自于该基金的利息收入。 换句话说,也就是任何时点上累 计的社会保险费总和连同其投 资收益,能够以现值清偿未来的 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 12.部分积累制部分积累制也称 “部分基金制”,是现收现付制 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 在部分积累制情况下,退休人员 的养老金一部分来自于现收现 付式的筹资方式,另一部分来自 于完全积累式的筹资方式。与完 全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的两种 方式相比,部分基金制既保持了 现收现付制下的代际间的收入 再分配功能,又能通过部分资金 积累,降低现收现付制下当代人 的负担与完全基金制下货币贬 值的风险和资金保值增值的压 力。 13.社会统筹;社会统筹是指政 府通过工薪税或社会保险税筹 集资金,计入专门的社会统筹帐 户,作为公共养老基金,并由政 府将这些资金用于退休职工的 养老开支。 14.个人账户;个人帐户是指由 政府推行的职工在职期间的强 制储蓄,个人帐户资金属于个人 所有。 15.税收负担;税收负担是指纳 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纳税 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 称税负。从绝对额考察,它是指 纳税人缴纳的税款额,即税收负 担额;从相对额考察,它是指纳 税人缴纳的税额占计税依据价 值的比重,即税收负担率。税收 负担具体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是税收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关系 到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 分配关系,也是税收发挥经济杠 杆作用的着力点。 16.税负转嫁;税负转嫁就是纳 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 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 给他人负担的过程。税收归宿是 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是税收 负担的实际承受者。 17.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从单 一预算组织形式演变而来的。其 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 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 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 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预算。 18.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 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为均 衡各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协调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将中央政府 掌握的部分财力转移给地方政 府使用的一种调节制度。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无法消 除外部性;3.无法消除垄断造成 的福利损失;4.市场不完全;5. 信息不完全;6.收入分配差距; 7.宏观经济失衡。 2.举例说明外部性。 ①生产中的负外部性。工厂在生 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 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 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 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 健康造成的危害。 ②生产中的正外部性。教育是一 种正外部性。完善的教育系统培 育出的人才,会对社会建设作出 贡献,这是对所有人都有益的。 建设一栋造型美观的建筑,让这 个地区的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 这一道风景线,也是一种正外部 性。 ③消费中的负外部性。某人养了 一只狗,这只狗喜欢每天夜里不 停地叫。这个人由于习惯于夜生 活,所以并不会对此感到困扰。 可是他的邻居习惯于早睡,每天 就会被狗的叫声弄得失眠,于是 不得不花钱买安眠药。在这里养 狗对于这个邻居就是一种负外 部性。 ④消费中的正外部性。以最近的 例子来说,某人去注射了甲流疫 苗,这场消费不仅对于他自己有 好处,对他周围的人也有一定的 好处,即接触到病毒的传染源减 少。这也是一种正外部性。 3.公共产品及其主要特征。 定义:公共产品是指可供社会成 员共同消费的产品,即满足社会 公共需要的产品。 主要特征: 1.非竞争性。指产品和服务一旦 被提供,新增消费的额外成本为 零。(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 本为零) 2.非排他性。指技术上很难将那 些不愿付款者排除在产品和服 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3.非盈利性。 4.从经济性质的角度可以将财 政支出分为哪两类? 1.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 出,是指将形成对产品或劳务需 求的一类财政支出。 2.转移性支出,是指不直接形成 对产品或劳务需求,而仅仅是政 府对企业或个人单方面货币或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讲解学习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

1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 2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6消费的排他性:指产品一旦被供给,不能将任何人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 7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或界定不当 8庇古税:通过使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9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整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0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1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12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单方面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常财政拨款,不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作为补偿,受益者得到财政的转移资金后也不需要返还给政府 13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14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15现收现付制:是指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当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受益人开支的制度 16财政补贴: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财政分配,向特定的企业或私人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17支付能力原则: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18税收收入效应:对消费者表现为国家征税之后会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对生产者表现为政府课税之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因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而处于较低的生产水平。 19税收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20次优税收:是指在满足政府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课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 21宏观税收负担:亦称总体税负,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集中的收入总额。 22公平定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23债务负担率:是指当年国债累积余额占GDP的比例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价格的变动全影响企业的( ),进而影响财政收入。 A、所得 B、营业额 C、财务 D、会计核算 2、( )是财政分配结构的中心环节。 A、税收收入 B、税收支出 C、财政收入 D、财政收支 3、( )有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 A、C B、V C、m D、V,C 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该界限的确定具有( ) A、主观性 B、重要性 C、客观性 D、现实性 5、( )的职能是指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 A、监督 B、收入分配 C、聚财 D、稳定经济 6、1953年的所得税是指( ) 国营企业所得税 B、私营企业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 D、以上均不正确 7、国家通过法律程序规定的税种称为( ) A、正税 B、附加 C、税法 D、税制 8、征税活动的各种规定即( ) A、税制 B、准则 C、税法 D、条例 9、现行营业税征税范围主要局限于( ) A、工业 B商业 C、第三产业 D、农业 10、免税法可分为全额免税和( )免税。 A、部分 B、超额 C、累进 D、绝对 11、( )抵免适合于跨国子母公司或控股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 A、直接 B、间接 C、抵税 D、特别 12、关税是对( )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 A、进入 B、出口 C、进出 D、流入 13、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

A、建设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我国特有的经济范畴 14、以下哪面不是消费性支出( )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国防 15、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是( )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公平分配 D、国际收支平衡 16、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 )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 B、农轻重 C、基建与更改 D、工业与农业 17、我国财政最大和最主要的支出类别是( )支出。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建设性 18、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 A、基本建设 B、更新改造 C、住宅建设 D、基础设施 19、非转移性支出是指( ) A、社会保障 B、补贴 C、国债利息 D、行政管理 20、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 A(社会保障 B、资本转移 C、财政补贴 D、债务利息 21、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 ) A、各项税收 B、利润 C、收费 D、债务 22、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称为( ) A、经济计划 B、国家预算 C、收支方案 D、国家扶算 23、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 ) A、税收 B、利润 C、国债 D、财政贷款 24、《预算法》规定,从( )年起国债不再作为财政收入,而是作为弥补赤字的手段。 A、1979 B、1992 C、1994 D、1995 25、预算外资金是( )的组成部分。 A、预算同资金 B、财政资金 C、银行资金 D、国债

财政学重点复习及答案

第一章 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使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 主要表现: (1)垄断。市场效率是由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及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因此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4)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话的,市场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5)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影响效率。 (6)经济波动。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是其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 手段: a.立法和行政手段。主要是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公共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有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再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和醋鱼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c.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业不是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财政的目标是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失效的原因: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1)非排他性和排他性(2)非竞争性和竞争性。 第二章 免费搭车: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试题(带答案)7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试卷(A卷) 考试科目:财政学 年级层次教学班姓名:学号: 注意:1.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00 分钟。 2.请将答案依次写在专用答题纸上。 3.全卷共三部分13道小题,满分为100分。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5分) 1、政府转移性支出是实现财政的()职能的主要方式。 A.调节收入分配B.配置资源C.稳定经济D.监督管理 2.下列关于公共产品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的个人消费等量的公共产品不一定获得等量的利益 B、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 C、公共产品有地域(空间)范围的限制 D、一种产品的非排斥性不是绝对的 3、下列属于资本性支出的有() A. 国防支出 B. 教育支出 C. 基础产业建设支出 D. 科学文化支出 4、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方式采用的是()。 A、现收现付式 B、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权责发生制 5、生产效率要满足下述( )条件。 A、每一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B、每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C、生产者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 D、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 6、()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A、税率 B、税法 C、纳税人 D、征税对象 7、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依据信用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是()。 A.税收 B.规费收入 C.国有资产收入 D.公债收入 8、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标志是()。 A.纳税人B.课税对象C.税率D.税目 9、在下列税种中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是( ) A、增值税 B、公司所得税 C、消费税 D、营业税 10、以下关于拉弗曲线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 表明税率和税收收入的函数关系 B. 高税率一定取得高收入 C. 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采取不同的税率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重点考点: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1)资源配置职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