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学

免疫学

免疫学
免疫学

1免疫: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楚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态、免疫监视。

3免疫防御:生理性-抗感染;病理性-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免疫自稳:生理性-清除损伤/衰老细胞;病理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生理性-识别、清除突变细胞;病理性-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

4免疫器官:中枢(初级)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腔上囊;外周(次级)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Max)、及黏膜相关组织。

5脾脏结构:分为白髓(淋巴细胞聚集处,副皮质区是T细胞集中区即胸腺依赖区;淋巴小结是B细胞聚集区为非胸腺依赖区)和红髓(分为脾索和血窦)。

6 T细胞:在骨髓中产生的淋巴细胞祖细胞一部分分化为T细胞的前体细胞,随血流进入胸腺后,被诱导并分化为成熟的淋巴细胞,称为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B细胞:一部分淋巴细胞祖细胞分化为B细胞的前体细胞,在哺乳动物中前体细胞在骨髓内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B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APC):一类能够摄取&处理抗原,并把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使其活化的细胞。分类: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细胞,B细胞

7内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呈递不同:

MHC-Ⅰ类:①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②降解抗原的酶结构:蛋白酶体③处理抗原的细胞:有核细胞④抗原与MHC分子结合部位:内质网⑤提呈抗原:CD8+T细胞(主要为T 细胞)

MHC-Ⅱ类:①抗原的来源:外源性抗原②降解抗原的酶结构:溶酶体③处理抗原的细胞:专职APC④抗原与MHC分子结合部位:溶酶体⑤提呈抗原:CD4+T细胞(主要为Th细胞)MHC-Ⅱ类:抗原的加工处理途径

8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物,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免疫原性: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能与由抗原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又称抗原性..

小分子半抗原必须与载体结合才能发生免疫原性。

9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植物及微生物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如:肾小球肾炎,心肌炎,溃疡性结肠炎。

10超抗原:由细菌外抗原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性物质,极低浓度产生强免疫应答,使宿主20%T细胞活化。

11同种异型抗原:同属不同种个体存在的抗原。

12交叉反应: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对有相似或相同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均具有的反应。

13 TD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需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TD,TI性抗原免疫应答区别:是否需要辅助性细胞。

14自身抗原:

形成原因:①自身隐蔽抗原释放:机体未建立先天免疫耐受的自身物质,在解剖位置上与免疫系统相隔绝。如眼睛晶状体蛋白。②自身抗原被修饰:生物,化学,物理修饰。

③机体有免疫耐受机制时期,引起免疫反应的条件,造成免疫性疾病的情况,

15非自身抗原:外来入侵机体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16免疫球蛋白和抗体

抗体结构及功能:“Y”型(Fab片段与抗原结合;Fc片段与补体结合且同种异型的标记),Fab与Fc区分:(木瓜/胃蛋白酶水解抗体产生)

17五大类抗体及功能:

①IgG:血清中含量最高(75%),半衰期最长,婴儿出生三个月合成,通过胎盘。功能:

a.机体抗感染和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

b.与外毒素结合而中和毒性。

c.亚类IgG1-3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发挥溶菌和溶细胞的作用。(与Ⅱ,Ⅲ型超敏反应相关)

②IgM:分子量Max,人体发育最早合成的Ig(胚胎后期),体液免疫应答最先产生的Ig 占血清5~10%,血清中IgM提高~近期感染,新生儿血清中提高~宫内感染。作用:a.具有较多结合价,属高效能抗体,杀菌,溶菌,溶血和促吞噬以及凝集作用比IgG强。b.血管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对防止菌血症和败血症发挥重要作用。c.参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及Ⅱ,Ⅲ型超敏反应。

③IgA:血清型(IgA1,单体)作用:a.中和毒素b.调理吞噬c.清除可溶性抗原。分泌型(IgA2,二聚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阻止病原微生物粘附。作用: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

④IgD:单体,分泌型(血清中)&B细胞膜结合型(B细胞成熟标志)。凝聚的IgDFc碎片在高浓度时可以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⑤IgE:单体,血清中含量最低,进化中出现最晚,呼吸道和胃肠道浆细胞产生,介导1型超敏反应,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感染者血清中含量升高。作用:与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或组织中的肥大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结合,遇到花粉等过敏原后,抗原与IgE在细胞表面结合,使之大量释放活性介质,诱发Ⅰ型超敏反应。

18抗体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抗体的多样性受B细胞系统的遗传基因的控制。肽链由两个不同基因分别编码可变区或恒定区,恒定区的基因(C基因)是有限的,它虽然可以决定1g分子的类别和亚类,为造成Ig分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但是,造成免疫球蛋白分子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却在于可变区的异质性,可变区是由V基因编码的,而V基因的数目仍不清楚。

抗体(特异性多样性)的生物学活性:①特异性结合抗原(Ig超变区)②激活补体途径③结合Fc受体④通过胎盘和黏膜(IgG)

抗体可变区是个基因库而不是一种基因编码,(计算种类可能性)

19单克隆抗体(McAB):由一株B细胞杂交瘤增生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专一的抗体。

制备流程:免疫动物~免疫淋巴细胞制备~骨髓瘤细胞培育~细胞融合~饲养细胞~筛选~克隆化~杂交瘤细胞的保存和McAb的制备~McAb的生产

20五细胞因子(CK):由各种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基质,肿瘤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一组小分子多肽调节因子。

六大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

21细胞因子受体(CKR)及应用: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②Ⅰ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造血生长因子受体家族)③Ⅱ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干扰素受体家族)④TNF受体家族(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超家族)⑤趋化因子受体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

22补体: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活化后具酶活性的蛋白质,以及其调控蛋白和相关膜组织蛋白(受体)共同组成。

特点:不耐热,存在于新鲜血液中的小分子。

生物学功能及涉及概念:①溶菌,溶细胞②调理③加速清除免疫复合物④免疫调节⑤介质作用⑥中和及溶解病毒。概念P67

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溶菌酶。

23免疫细胞表面的膜分子(免疫应答及其调节章节)包括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黏附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时,于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

→T细胞表面膜分子及受体配体:CD4~MHC-Ⅱ分子的受体,CD8~MHC-I分子的受体。

活化第一信号:TCR&CD4/CD8;第二信号:CD28

T细胞活化的第一第二信号及涉及细胞表面的配体受体

作用

生物学功能如CD4:1)黏附作用,2)信号转导作用。CD8:1)介导细胞间黏附作用,2)参与信号转导。CD28:与B7分子结合产生的协同刺激信号在T细胞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辅助性T细胞(Th):初始CD4+细胞可分化为Thl, Th2和Th17三类效应Th细胞,分别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发挥不同的免疫效应其中, Thl细胞主要分泌11-2、IFN-y和TNF-B,通过活化巨噬细胞;诱导B细胞活化,分泌调理性抗体;抗胞内寄生微生物等辅助细胞免疫效应。Th2细胞主要分泌11-4, IL-5, IL-6和1L-10等,通过诱导B细胞活化,分泌中和性抗体;抗胞外寄生微生物;中和毒素等辅助体液免疫效应. Th17细胞则通过分泌IL-17参与固有免疫和某些炎症的发生。此外,初始CD4T细胞可分化为Th3, Th3细胞通过分泌TGF-B抑制Thl、B细胞的功能,对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

(CTL)细胞毒性T细胞:生物学功能为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攻击颗粒性抗原和变化了的自身细胞,不受补体与抗体的影响,可连续杀伤靶细胞。根据分泌细胞因子不同,分为Tcl, Tc2,其杀伤靶细胞主要包括两种机制:细胞裂解(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解素和淋巴毒素)和细胞凋零。

24体液免疫:TI,TD分别指哪些,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的区别,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哪种抗原(TITD)结构区别,

表面分子:TI(细菌的脂多糖,荚膜多糖及聚合鞭毛素),TD(细胞,病毒,蛋白质)抗原种类及免疫应答的区别

T-I1抗原:①抗原类型:细菌的脂多糖②APC提呈:不需要③抗原识别受体:丝裂原受体④记忆B细胞:无⑤T细胞辅助:不需

TI-2抗原:①抗原类型:多糖②APC提呈:不需要③抗原识别受体:BCR④记忆B细胞:无⑤T细胞辅助:不需

TD抗原:①抗原类型:蛋白质②APC提呈:需要③抗原识别受体:BCR④记忆B细胞:有⑤T细胞辅助:需要

25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片段上,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器官移植)重要性:主要功能不仅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而且在提呈抗原肽形成T细胞对抗原和MHC分子的双重识别、激活T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6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体液成分:补体,细胞因子,溶菌酶,乙型溶素,干扰素,C反应蛋白。

屏障结构:a.体表屏障:组成:皮肤、黏膜及其附属腺体。作用方式:①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②分泌杀菌和抑菌物质。例如,皮肤汗腺分泌的乳酸,黏膜分泌溶菌酶、黏多糖、胃

酸、蛋白水解酶等。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例如,肠道大肠杆菌能抑制痢疾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b.内部屏障:①血脑屏障②血胎屏障。

27体液免疫应答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①高度特异性抗体分子的V区只能与相应抗原决定簇互补结合。②可逆性抗原-抗体通过非共价键结合.抗体的亲和力:抗体分子单一抗原结合部位与一个抗原决定簇互补结合的强度。抗体的亲合力:整个抗体分子所有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抗应决定簇互补结合的强度。③比例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二者比例适当,可出现肉眼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④阶段性特异性结合阶段:几秒至几分钟。可见反应阶段:凝集、沉淀、溶解等肉眼可见反应,数分钟至数小时。

影响因素:a.抗原、抗体的自身因素b.反应条件:1.电解质:稀释液0. 85% Nacl。2.温度:通常37℃、25℃.3酸碱度: pH6-8.4抗原、抗体比例

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①初次应答: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特点:(1)潜伏期(诱导期)长(约7~10天)。(2)抗体的种类以IgM为主。(3) 抗体亲和力低,(4) 维持时间短。(5) 总抗体水平低。②再次应答: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特点:(1)潜伏期短(约2~3天)(2)抗体的种类以IgG为主。(3)抗体亲和力比初次应答明显增强。(4)维持时间长。

(5)总抗体水平高。

28免疫调节在分子,细胞,系统水平(神经,内分泌系统)

重点:补体的调节(分子水平):①促进APC提呈抗原。②补体对B细胞有调节作用。

③补体对T细胞免疫有调节作用。

抗体的调节:a.特异性抗体的调节: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阻断抗原与BCR的结合,并加速排除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调节免疫应答。b.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c.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抗原的调节:①抗原剂量的调节作用②抗原种类和结构的调节作用。③抗原作用途径的调节作用。④不同抗原之间的竞争性调节。

29免疫耐受: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某些抗原表现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活性状态。

形成条件:a机体方面:①动物的种属、品系和遗传性:小鼠较其他动物易于建立免疫耐受; CBL G品系易于BALB/c品系。②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与状态:机体免疫功能发育越不成熟,越容易诱导耐受。胚胎期>新生期>成年期。成年动物一般不易形成免疫耐受。b 抗原方面1)抗原的性质:小分子非聚合型抗原(血清白蛋白、多糖、脂多糖等)易于诱发耐受性;大分子聚合型或颗粒性抗原(细菌、血细胞等)常是良好的免疫原。2)抗原的剂量:TI-Ag需要高剂量才能诱导耐受,TD-Ag低剂量和高剂量均可诱导耐受。3)抗原进入的途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皮内皮下注射。4)载体的性质:同一抗原决定簇与不同的蛋白质载体偶联后诱导新生动物耐受机制不同。

维持的临床意义:1)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2),治疗超敏反应性疾病3)治疗器官移植排斥。

建立免疫耐受的意义:达到治疗目的,如在细胞、组织、器官移植时,若能使受者的T细胞及B细胞对供的特显抗原不发生应答,则移植物可长期存活给患者移植骨髓或胚胎胸腺,或口服耐受原使其恢复对自身抗原的耐受,可治疗自身免疫病。

免疫耐受的打破的意义:会导致不同的临床后果对自身组织抗原耐受的打破,促使自身应答性T细胞及B细胞克隆活化,发生自身免疫病,反之,打破对病原微生物及肿瘤的免疫耐受,使适宜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得以进行,则会消灭病原本及肿瘤,疾病得以控制或治愈。

32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①形成原因:部分T细胞/B细胞的抑制/删除②发生条件:天然发生/人工诱导③对耐受原的需要:有时需要耐受原存在④持续时间:较长⑤抗原刺激反应性:对特定抗

原无反应性⑥意义:维持自身稳定。

免疫抑制:①形成原因:人工方法暂时抑制免疫功能②发生条件:多为人工诱导③对耐受原的需要:无需特异性抗原存在④持续时间:短暂⑤抗原刺激反应性:对所有抗原无反应性⑥意义: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

30克隆无能及不活化:针对自身或外来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存在,但处于不应答答状态,又称克隆失活。

免疫忽视: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浓度低,不足以活化相应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自身反应性T细胞与自身抗原并存。

克隆清除: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浓度很高,对抗原高亲和力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因为缺乏协同信号发生凋亡。

31抗原抗体免疫检测技术:免疫印迹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PCR 技术、免疫蛋白质组学技术

酶联免疫技术原理:抗体(或抗原)的固相化(包被) ,抗体(抗原)的酶标记。结合了抗原-抗体反应的高特异性,以及酶催化反应的高效率和高敏感性。

32免疫学防治:免疫学防治,是指当机体受病原体感染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 细胞,提高对该病原体的免疫力。

人工自动免疫:采用人工免疫的方法将疫苗、类毒素和菌苗等免疫原接种至人体,使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对于相关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被动免疫:采用人工方法向机体输入由他人或动物产生的免疫效应物,如免疫血清、淋巴因子等,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达到防治某种疾病的目的。

33免疫应答调节中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信号涉及的分子:膜表面分子

黏附分子: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与细胞间或基质间发生黏附,参与细胞的识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

①整合素家族的黏附分子a.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合体,故称整合素b.整合素家族是一组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c.配体:细胞外基质成分。d.功能:参与免疫细胞间黏附;调节机体发生、发育;参与伤口修复及血栓形成。②免疫球蛋白超家族a.参与细胞间相互识别、相互作用,如细胞间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等。c.作用:作为整素或其他IgSF的配体,③选择素家族a.白胞选择索、血小板选择素和内皮选择素, b.白细胞选择素分布于白细胞上,配体:外周淋巴结血管地址素c内皮选择素分布于血管内皮胞,配体: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作用:在血流状态下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间的起始黏附。此过程的特征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附着和从血管内皮上脱落相互交替,故又称为滚动。④钙离子依赖的细胞黏附家族:a.作用:介导细胞间相互聚集的黏附分子,在有Ca离子存在时,可以抵抗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对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的选择性聚集至关重要。b.配体:与自身相同的钙黏素分子。⑤黏蛋白样家族:a.包括3类: 1)CD34,主要分布于造血祖细胞和某些淋巴结的内皮细胞表面,是选择素L的配体,作用:调控早期造血,同时也是外周淋巴结的地址素,介导淋巴细胞归巢; 2)糖酰化依赖的细胞黏附分子-1,分布于某些淋巴结的内皮细胞表面,是选择素L的配体; 3)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主要分布于PMN表面,介导PMN向炎症部位迁移,是选择素E和P的配体。

黏附分子的功能:①参与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②淋巴细胞的归巢③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④参与组织细胞间的附着⑤影响肿瘤浸润和转移⑥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

34细胞因子主要的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能够以浓度梯度(由低向高)形式吸引吞噬细胞作定向移动的可溶性介质。

①α趋化因子:对中性料细胞有趋化作用。②β趋化因子:对单核细胞有趋化作用。③γ趋化因子:对淋巴细胞有趋化作用。④δ趋化因子:对NK、T、DC细胞有趋化作用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本节为浅近简介免疫学的最基本内含,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功能产生过程的特点,这些内容将在以后的各章中会逐步介绍。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机体是多种器官系统组成,各自执行专职功能,如呼吸系统主要执行气体交换,呼出CO2,吸入O2,供新陈代谢需要;免疫系统则执行免疫功能,保卫机体免受生物体的侵害。为使医学生在学习免疫学课程之始,即对免疫学有初步印象,本章将简介免疫学基本概念,并从免疫学发展过程理解这些概念的形成,开拓、发展及取得的成就,从而成为一门生命科学前沿的一门医学免疫学科。 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这种通俗认识在科学上的含意则包括:免疫由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执行,免疫系统具有:(1)免疫防御功能: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2)免疫监视功能(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3)免疫耐受: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表达的抗原(解释见后)不产生免疫应答,不导致自身免疫病,反之,对外来病原体及有害生物分子表达的抗原,则产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从这层功能上说,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我及非我”功能;(4)调节功能:免疫系统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与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连接,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系统,不仅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亦调节免疫系统本身的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免疫组织(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及B淋巴细胞)及免疫分子(细胞表面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等)组成。体内的免疫细胞通常处于静止状态,细胞必须被活化,经免疫应答过程,产生免疫效应细胞,释放免疫效应分子,才能执行免疫功能。免疫细胞分为两类:(1)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等,这类细胞经其表面表达的受体,能识别一种分子,这种分子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如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4, TLR4)能识别脂多糖(LPS),它表达于多种Gram-肠道杆菌表面,经受体-配基作用,固有免疫细胞被活化,迅速执行免疫效应,吞噬杀伤病原体,并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IFN),抑制病毒复制,这类细胞在病原体入侵早期,即发挥免疫防御作用,称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应答不经历克隆扩增,不产生免疫记忆。(2)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即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及B细胞,这类细胞是克隆分布的,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一种识别抗原受体,特异识别天然大分子中的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如蛋白中的多肽、糖中的寡糖、类脂中的脂酸、核酸中的核苷酸片段)。这些能被T或B细胞受体特异识别的小分子,我们称之为抗原(antigen, Ag)。T 细胞识别的主要是蛋白中的多肽,但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游离的多肽,它们必须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分子组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才能与T细胞受体结合,使相应克隆的T细胞开始活化。但要使T细胞充分活化,尚须抗原提

{高中试卷}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第一学期高二生物期末模拟试卷及试卷分析[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20XX~20XX第一学期高二生物期末模拟试卷及试卷分析 第I卷 一. 选择题I(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1. 要鉴别两个生物个体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应用化学方法分析它们的() A. 糖元 B. 氨基酸 C. 蛋白质 D. 核苷酸 2. 高原地区的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5%,长期生活在此地的人们获得能量,主要是靠() A. 有氧呼吸 B. 无氧呼吸 C. 磷酸肌酸的转移 D.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 玉米种子中胚乳的营养主要供给() A. 子叶的分化和发育 B. 胚的形成 C. 幼苗的形成 D. 幼苗发育至成熟 4. 将优良品种的梨的接穗嫁接在野生梨的砧本上,下列关于这一水果生产措施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这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 B. 这可使梨增加野生梨的特殊风味 C. 这可利用野生梨的吸收水肥和抗逆的优势 D. 这可保持接穗梨的优良性状 5. 植物叶片从幼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A. 有机物输出也输入,矿质元素只输入 B. 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只输入 C. 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输入也输出 D. 有机物与矿质元素都既输入,又输出 6. 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 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 处理乙图中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 处理甲图中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7. 进行有性生殖的高等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如图所示,图中①、②和③过程分裂表示() A.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B. 有丝分裂,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 C. 受精作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D. 受精作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七个时期。 萌芽时期约距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如从西安半坡村发掘的带有门户通道房屋的遗址,说明上古人已懂得筑房可避狂风暴雨和野兽的袭击。用兽皮和树皮作衣可避寒防邪等护理。氏族公社后,随着部落间斗争,当受伤后采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裹伤口的外用护理法。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到更多的动、植物和药物,并用于病人,《史记》中记载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例证。 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周代,人们已懂得凿井和饮食护理。如《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浅……其恶易觏”的论述,说明当时已知水土等居住条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等活动。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气候失常导致疾病的流行。它提示人们要做好气象、起居等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从《周记?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说明当时已开始分科治疗和护理,并已建立了治疗、书写死亡报告等医疗文件的记录制度。这一时期护理学基本形成的另一标志,是护理和治疗病人不再求助于巫术占卜,而是通过客观检查和观察来判断疾病的吉凶。如《周记》记载以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个音阶)、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色(青、紫、蓝、白、黑)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这是运用中医五音、五声和五色配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学说,通过声音和面色观察来推测五脏病变和吉凶。同时随着文化的发展,针药知识也得到发展,从而扩大了给药的途径和方法。 理论体系确立时期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新兴封建制度建立,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国最早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护理经验,运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有关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但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正护原则,和“热因热

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2-2013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刘婷婷 一、命题范围及特点: 1 、命题范围:新外研版七年级英语预备级M1-M4及M1—M3共7个模块的内容,主要包含英语中简单的交际用语如:向别人介绍自己及家人,介绍自己的好爱及了解其他人的爱好,介绍学校等。 2、命题特点: (1)依据考试纲要命题 本次检测试题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英语的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及综合性。 (2)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突出交际,强调运用 本次英语命题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正确处理了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关系。试题的整体设计力求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中的大部分内容不再是单纯知识性的,而是将知识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知识难度较小,但灵活性强。在此基础上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命题材料结合了课本内容与课外知识,尽量挖掘课本的命题价值,但适当高于课本,让学生看到试题既有亲切感又不乏新鲜感。题量设计恰当,考试期间调查,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整体看,各部分结构基本合理。 二、试卷分析 (一)成绩统计如下: 参加考试人数为329人,100分以上的为67人,占总人数的20.4%。90分以上的为151人,占总人数的45.9%。不及格的有105人,占总人数的32%。从分数段来看,各班集中在90-99的学生占的比重要大,其次为100-109的分数段,优秀率为20.4%,及格率仅为68.4%。这份试卷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个人综合能力情况,也暴露出学生平时学习的问题,为今后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听力部分:共20分,试题难度适中,属中等偏易,大部分都在14-15分以上。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此套听力题略显简单,但得满分的同学并不说是很多,往往是在听力的第一个题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成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 成 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理论作基础的,虽然我们认为护可能早于医,因为,原始人生了病,开始并没有医药,只有他的亲人照料他、看护他。后来有了医疗活动,但有关护理方面的知识均散在于各医家的著作中,没有护理专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皇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实为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和汇编。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基本学说有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治则学说等。同时也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知识。 《神农本草经》与用药护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和《内经》一样,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来

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全书共分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本书概括地讲述了君、臣、佐、使的药物学理论,另外还有药物的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理论,对药物的配伍、组成方剂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对临床护理观察药效和毒性反应也有指导价值。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本书强调服药护理、饮食护理对疾病的作用,并创建一些护理技术。 华佗-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的名医,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以外科著称。首创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其在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名叫“五禽戏”,使头、身、腰、四肢等各个关节都得到活动。认为“人体欲

如何进行试卷分析讲解学习

如何进行试卷质量分析 试卷分析是对教学测试的反思、是对教师教的反思、也是对学生学的反思,试卷分析是提高命题水平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试卷分析包括:⑴介绍考试基本情况;⑵介绍试卷的特点;⑶统计学生解答情况;⑷对今后教学的启示;⑸对今后命题的建议。 一、介绍考试类型 试卷分析要说明本次考试是什么类型、什么范围的考试,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试题由什么人命题的。 二、介绍试卷的特点试卷分析要介绍试卷考查的范围、知识点及分值、试卷结构(题型比例、分值)、命题特点等。 三、统计数据试卷分析要统计有关数据,数据来源:全体考生、也可随机抽取样本,样本容量尽可能大一些。有关数据包括: ⑴各题统计数据(难度、区分度); ①难度计算 1.难度指应试者解答试题的难易程度,它是衡量测评试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参数。客观题难度计算公式:P(难度指数)=试题答对人数/考生人数;主观题难度计算公式:P =试题平均得分/试题满分。试卷难度计算公式:P=为平均分,K为试卷满分值。易、中、难的标准为:易:P≥0.7,中:0.4≤P≤0.69,难:P≤0.39;P值越大,难度越低,P值越小,难度越高。一般来说,难度值平均在0.5最佳,难度值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测验的信度。当然,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测验的难度水平多高才合适,也还要取决于测验的目的。如果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准备状况进行一次诊断性测验,为了真实、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测验难度大一点也是正常的。 2.计算方法 (1)客观性试题难度P(这时也称通过率)计算公式: P=k/N(k为答对该题的人数,N为参加测验的总人数) (2)主观性试题难度P计算公式: P=X/M(X为试题平均得分;M为试题满分) (3)适用于主、客观试题的计算公式: P=(P H+P L)/2(P H、P L分别为试题针对高分组和低分组考生的难度值)

护理专业微生物与免疫学试卷分析

护理专业微生物与免疫学试卷分析 【摘要】为了客观评价教学效果,选择2008级护理专业162名学生的微生物与免疫学期末考试试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试题难度、区分度适中,平均成绩64.18(满分90),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比较真实地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同时分析学生答卷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资料。 【关键词】微生物与免疫学试卷分析教学改革 微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是许多临床课的基础,尤其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为了衡量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范围,进一步发现教学上的质量和存在的问题,对2008级护理专业部分班级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为本学科今后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提供相关材料。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我校2008级护理专业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随机抽取三个班级,共162份试卷进行分析。由任课教师出题,教研室主任综合审校后形成两套试题,教务处随机抽取其一作为试卷,卷面90分。命题严格依据教学大纲,重点掌握的内容占69.1%,熟悉内容占20.8%,了解内容占10.1%。 1.2方法在严格的监考下完成答卷,按统一标准流水批改。借助计算机Excel表等对试卷成绩、难度、区分度等指标进行分析。 2结果

2.1答题时间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 2.2学生成绩分布最高分86,最低分26,平均分64.18,标准差11.42,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具体数据见表2 2.3试题难度与区分度合理的难度分配是一套高质量试题的重要方面,一般认为难度值在0.4~0.7,大于0.7试题偏易,小于0.4认为试题偏难〔1〕。但在普通中专学科考试时,难度水平的确定要考虑及格率,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试题难度分布及区分度分布 2.4各类型题得分情况最低的是单项选择题,平均59%,最高的是名词解释占85%,判断题76%,问答题占74%,填空题占73%。 3讨论 3.1试卷质量分析试题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基本覆盖各章掌握及熟悉内容,题型结构合理,题量适宜。难度0.73,区分度0.29,平均分6 4.18,成绩接近正态分布。比较真实地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 3.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及格率89.5%,大部分集中于63-72分数段,占46.9%,反映学生对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知识面的掌握情况较好。各类型题得分率分析,最高的是名词解释,主要与学生机械记忆能力较强有关。最低的是选择题,原因之一是试题灵活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综合分析及推理能力。原因之二是免疫学内容相对较多 3.3对今后教学改革的指导理论联系实践:例如从学生在生活中歧视乙

免疫学论文

简述免疫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及其意义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体外入侵,体内产生)的应答过程及机制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免疫学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中国人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正式记载算起,到其后的Jenner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直至今日,免疫学的发展已有三个半世纪。前后走过经验免疫学时期、免疫学科建立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在后两个时期中,随着科学发展,免疫学经历了四个迅速发展阶段,即:①1876 年后,多种病原菌被发现,用已灭活及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预防多种传染病,从而疫苗得以广泛发展和使用;②1900 年前后,抗原(Ag)与抗体(Ab)的发现,揭示出“抗原诱导特异抗体产生”这一免疫学的根本问题,促进了免疫化学的发展及Ab 的临床应用;③1957 年后,细胞免疫学的兴起,人类理解到特异免疫是T 及B 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所进行的主动免疫应答过程的结果,理解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不同效应与协同功能;④1977 年后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得以从基因活化的分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系与机制。当今,免疫学正进入第五个迅速发展阶段,即后基因组时代,从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应答与耐受的分子机理,及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制。 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等基本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 免疫学发展的另一特色,是其理论与应用的紧密联系。免疫学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的疾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Jenner 发明牛痘苗,到1980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被消灭”这一事实,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人类征服疾病的最为辉煌的成绩。 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 天花曾是人类历史上的烈性传染病,是威胁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在欧洲,十七世纪中叶,患天花死亡者达30%。我国早在宋朝(十一世纪)已有吸入天花痂粉预防天花的传说。到明代,即公元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则有正式记载接种“人痘”,预防天花。从经验观察,将沾有疱浆的患者的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磨碎成细粉,经鼻给正常儿童吸入,可预防天花(图1-2,A)。这些方法在北京地区较为流行,且经陆上丝绸之路西传至欧亚各国,经海上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英国于1721年流行天花期间,曾以少数犯人试种人痘预防天花成功,但因当时英国学者的保守,未予推广。由于种“人痘”预防天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使这一方法未能非常广泛地应用。然而,其传播至世界各国,对人类寻求预防天花的方法有重要的影响。 公元十八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Jenner 观察到牛患有牛痘,局部痘疹酷似人类天花,挤奶女工为患有牛痘的病牛挤奶,其手臂部亦得“牛痘”,但却不得天花。于是他意识到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为证实这一设想,他将牛痘接种于一8 岁男孩手臂,两个月后,再接种从天花患者来源的痘液,只致局部手臂疱疹,未引起全身天花(图1-2,B)。他于1798年公布了他的论文,把接种牛痘称为“Vaccination”(拉丁语中,牛写为Vacca),即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在

如何命题及写试卷分析

如何出好一份试卷 如何出好一份试卷,以及怎样进行试卷分析,黎校长把这个作业交给我,其实我也 不是很专业,只能凭个人的理解和在网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和大家一起探讨。一名教师,除了要能在课堂上上好课,还要能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要通过检测来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检测的渠道多种多样,但最为普遍,可行性最强的方式还是考试,考试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是人们普遍认为操作起来最简单、最直接、也最公平的测量手段,它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而考试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命题中,一份试卷能引导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所以出好一份试卷在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能否出一份好的试卷,则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能很好地反映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一份试卷出好后,质量怎样,能否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促进老师的教学,又需要我们对试卷进行科学准确地分析,从中找到我们的亮点,找到我们的不足,找到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那么如何出好一份试卷,如何进行试卷分析呢?下面我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先说说怎样出好一份试卷。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教材为依托,立足校情学情,面向全体学生,语文力求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实现语文课程学习目标达成与学生个性张扬的和谐统一。数学要以四基为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数学的实践性和 应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考查,从而有效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以《课程标准》(正式版)为导向,命题的覆盖面应包括教材的主 要内容,反映教材的基本要求。命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合理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 信度是指试卷的可靠性,是试卷可靠程度的指标。考生分数要比较真实地反映考生的实 际水平。同一试卷对考生重复测验时,或两个平行试卷对考生测验时,所得分数都要相对稳 定、前后一致。也就是成绩有一定的真实性,稳定性。信度高的试题很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影 响,对任何学生的多次测定都会产生比较稳定的、前后一致的效果。过难或过易的试题都会 降低试卷的信度。

2020六上试卷分析(个人)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六年级英语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开发区第七中学姜敬楠 一、基本情况 (一)试题情况 全卷共75个小题和1篇作文,题型分别为听力、选择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词汇运用、完成句子、对话填空和书面表达。卷面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其中听力部分30分,占总分值的25%,笔试部分90分,占比75%。(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1.各分数段频数分布 分数段频数分布表(满分120分) 2.试卷各题得分情况统计

4.数据分析的基本结论 从统计数据看,本次试题的难易度适中。从各分数段频数分布来看,大部分学生成绩理想,符合阶段性测试的要求,但也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扎实,尚没有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基础教学方面:首先,学生答题不规范,如大写字母忽视,任务型阅读句子开头不大写等,这与教师课堂上忽视对学生的专题讲解、语言感悟、习题训练有很大关系。其次,单选中的语法部分和词汇中的音标答题情况不佳,学生对音标、因素等语音知识仍存在不理解、易混淆等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始终将语音教学贯穿始终。再者,学生在单词拼写、名词的复数形式和第三人称单数运用运用发面仍存在基础不扎实的情况,这些最能体现平日学习的理解程度与扎实程度。 2.写作教学方面:总体有提升。但就书面情况而言,仍有个别学生无法遵循第三线的写作规范,在表达方面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强,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存在句子结构混乱、病句较多,语法、单词拼写问题等。 3.学生层面:大部分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基本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以中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待英语学科不重视或不扎实,英语基础薄弱等。

四川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卷分析(参考格式)-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

《生物材料评价》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生物材料评价》 (BIOCOMPATIBILITY EV ALUATION OF BIOMATERIALS) 课程号(代码):300073020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2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生物材料是指用于诊断、治疗人体疾病或置换损坏的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以及工业、交通、战争、自然灾害等导致的创伤增加,人们对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其地位也越显重要。对其的研究和开发也是国内外的热点。本课程就是研究生物材料与人体的相互反应、相互作用,阐明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规律,并用以指导生物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其鲜明特点就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而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不仅促进科技创新,催生重大科学成就;而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对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支撑情况: (1)毕业要求1,分指标点1.2; (2)毕业要求2,分指标点2.6; (3)毕业要求4,分指标点4.1;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红字方式注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生物材料的概念和分类及其发展;国内外生物材料及制品产业概况;生物相容性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要点:掌握生物材料的概念和分类。 掌握生物相容性的概念及其具体内容。 了解生物材料评价这门新兴交叉学科产生的背景。

第二章材料的生物学性能(8学时) 研究生物材料的重要目的就是用它或它的制品来代替和修复人体的组织和器官。人体具有极其复杂的生理环境,存在着影响材料性能的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因素,当材料植入体内与器官组织直接接触时,材料对人体组织将产生多种作用;同时,人体也会对材料产生种种影响。这些影响反过来又会产生新的生物学反应,即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会各自的性质和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材料在体内所处的生物学环境(2学时) 要点:生物学环境的内容 生物学环境对材料的重要性及研究此环境的目的 生物体的多层次有机结构 与界面反应有关的细胞膜结构 生物体对材料反应有关的细胞 生物体细胞外基质及组成成分和功能 生物学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2、材料在生物学环境中的变化(3学时) 要点:植入高分子材料的变化和机理:溶胀与浸析、腐蚀与降解、力学变化与老化、生理环境对高分子材料的影响 金属材料的腐蚀和溶解:腐蚀的种类及原理、影响金属腐蚀速率的因素 植入陶瓷的降解与钙沉积:陶瓷在生物体内的稳定与降解、材料钙沉积及 钙化的基本过程 3、材料对生物体的影响和作用(3学时) 要点:材料引起的局部组织反应:材料植入后引发的炎症和感染、致癌、致畸、致突变 生物材料引起的全身毒性及免疫原性:与材料有关的人体免疫学、生物材 料引发的免疫排斥反应、生物材料对补体的激活 血液和材料的相互作用:血液成分、止血、凝血、抗凝血、生物材料的血 液相容性 材料的分子水平生物相容性 第三章材料的生物学评价(5学时) 本章详细阐述了国内外生物学评价进展概况;生物学评价的程序及意义;生物学评价项目的选择及试验方法;医疗器械和材料生物学评价总则;动物保护要求;参照样品、标准样品及标准参照样品等概念,以及参照样品的特征及其在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样品的制备。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材料的生物学评价在生物材料领域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要求、原则和方法概论。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 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 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 (一)天花的危害 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 1.人痘苗接种实践: 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 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并指出这些方法的优劣:“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 对痘苗保存指出:“若遇热则气泄,日久则气薄,触污秽则气不清,藏不洁则气不正,此蓄苗之法。”“须贮新磁瓶内,上以物密覆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基本特点 时间:2015年5月6日地点:六楼会议室主讲人:姜艳华 主讲内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 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自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大成,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6、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 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 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 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诸多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研究成果,经过反复探讨,提出了许多创见,

个人试卷分析范例1

徐子瑄个人试卷分析 校区:**教育机构组别:学号:姓名:年级:四升五总分:100得分:90 一、优势我觉得:徐子瑄同学在以下几方面,表现了比较明显的优势,具体如下: 1、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面对一些相对复杂的应用型问题时,比如:行程问题、倍数问题、差倍问题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晰的思路。 2、计算能力,这项基本功掌握得扎实!这点尤其体现在第三部分的“细心想一想”中,而且在后面应用题的计算过程上,也不存在着任何差错。 3、单位的换算、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倍数等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都可以很好地区把握! 二、存在问题(一)填空题 1、错题:填空题第3题。 (1)知识点的考察:这题主要是将日常生活中钟表的问题和角的知识点相结合。 (2)学生出错原因:这题是学生审题不清楚,由于粗心导致。 (3)建议:学生今后在阅读此类题目的时候,需要看清题目,并将关键词或句画下来。 2、错题:填空题第5、7、8题。 (1)知识点的考察:这三题,主要是考察了“乘法、除法”算式的应用。(难度有点大)(2)学生出错原因:对于“乘法、除法”算式的转化形式体型,接触的并不多。 (3)建议:第一,从书本了解它们最基本的概念、性质;第二,来佳一学习,我们有专门一讲是介绍此个知识点,让孩子数学此类的更多体型,并且可以归纳、总结出方法;第三,让孩子建立一本纠错本,将错题进行不断记录与回顾。 (二)选择题 1、错题:第3题 (1)知识点的考察:这题主要考察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点,让学生学会区别三种图形(条形统计图、折现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并且灵活应用。 (2)学生出错的原因:学生对于三种统计图形之间的区别,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 (3)建议:第一,理解三种图形的概念;第二,区分三种统计图形之间区分的本质区别;第三,在课外辅导教材中,搜索不同的案例,并学会自己进行判断;第四,来佳一上课或者在学校询问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

单元试卷分析

第二单元试卷分析 一、整体分析 本次测试总分为1794,平均分为78分。90分以上5人,80多的有10人,3人不及格。 二、具体分析 (一)积累运用: 1、生字掌握较好。出错多的“躲藏”、“考察”。 2、分辨词语掌握较好。 3、词语搭配总体不错,个别孩子对同一个词多种搭配不习惯,漏题不做的有。 4、填象声词做得较好,个别学生写错字。 5、意思相近的词语填空做的最好。 6、仿写句子做得糟糕透顶。一部分孩子没有分析好例句,就顺着句意往下写。并且,出现前后不一致现象。 7、错乱句子排列不错。 8、词句积累,因为是训练过的,掌握较好,个别学生有错字现象。 (二)阅读理解: 课文回放。 1、学生思路清楚,做题认真,效果较好。 2、按课文内容填空个别学生少字现象。个别学生漏题没有画中心句。 课外阅读。 1、第2小题用直线画出动物名称,好多学生审题不清楚,画的描写动物睡相的句子。 2、短文主要写了什么?部分孩子找不准确,错的较多。 三、改进措施: 1、继续加强基础知识训练。 2、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3、加强阅读训练,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4、写作进行方法的指导。

一、整体分析 本次测试总分为1729.6,平均分为75.2分。90分以上2人,80多的8人。本次检测,题量适中着重考查学生对第一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依据学生的。 二、在错误有: 1.笔画较多的字。如“舞蹈”“绒”“敬”“假”。此类错误发生最多。 2.字的书写上存在细节上的错误。如“舞”有个别同学将该字中间部分写成三竖等近似正确的形态。再如“蹈”的下面有出现写成“白”的现象。 3.拼音拼读有误。有些学生拼读上存在问题,以致书写时写成与拼音不符的词语。这种情况足以证明学生没有认真考前复习。 4.此题为形近字组词。考查学生对课内词语的掌握及平时语文知识的积累。 存在错误有:“组对词,写错字”出现此问题的同学占了一部分;“会组词,用错字。这类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一些字的掌握还不熟练,导致字的混用,认为此字即彼字。而这也是因为学生对词语面的拓展上有所不足。 5、此题实质为考查学生对寻常字与多音字字音正确的掌握以及对拼音知识的回顾。存在错误:对多音字字音的拼读词境不熟悉。如:似“sì”、“shì”。是不好把握的。再如:晃“huǎng”、“huàng”都是不易区分的。需强调。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用词语写句子。 2、加强词语的积累,特别是课文当中的词语,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指出来。 3、本次检测中有部分同学书写不规范,有待于加强。 4、加强学困生的辅导,使学困生能够爱上学习。

2013年高三二模理综(生物部分)试卷分析_2

2013年高三二模理综(生物部分)试卷分析 作者:市教科研中心:汪永泰 湖州中学:全刚 德清第一中学:周小红 安吉高级中学:王兴洪 在参加2013年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的阅卷工作后,在广泛听取阅卷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综合阅卷过程中的情况,对今年高三生物试卷的命题思路和试卷结构作一说明,同时将学生答题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各校的成绩做简要分析和统计,并提出高三生物学科的复习策略,供同行参考。 一、命题思路 今年的高三生物试卷的命题以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征求意见稿)、《高中生物教学指导意见》和高中必修一、二、三课本和选修三课本(浙科版)为依据,试题对考纲中规定命题指导思想有较好的体现,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中学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和实测情况 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共80分。卷Ⅰ生物部分的选择题有6小题,都是单选题,共36分,平均得分22.43分,难度值为0.62;卷Ⅱ生物部分的非选择题有3题,计44分,平均得分21.2分,难度值为0.48。整卷得分为43.63分,难度值为0.545。试卷的题型分布较为合理,结构简洁明了。 题量和分值的课本分布情况 三、学生答题情况(实测难度、典型错误、原因分析) (一)选择题部分(统计全市8407名理科考生) 第1 ATP是高能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A.在细胞中,只有通过ATP—ADP循环,才能使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用于吸能反应 B.ATP分子中含有三个磷酸基团和三个磷酸键 C.在耗氧量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植物细胞产生的ATP分子数有可能不同 D.ADP形成A TP时需要水作为底物 分析:答案是D。此题主要考查ATP的结构简式、A TP和ADP循环、物质所含能量的情况。正答率只有28.17%,原因是学生将普通磷酸键和高能磷酸键混为一谈,或不知道A 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第2题: 胚胎分割和胚胎移植是一种快速繁殖良种畜的方法。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胚胎分割可以用机械的方法,也可以用酶处理的方法 B.分割的胚胎或细胞必须在体外培养到囊胚阶段再移植到受体内 C.胚胎移植中,受体和供体都应是良种动物 D.胚胎移植中,供体和受体相当于双亲中的父本和母本 分析:答案是A。此题主要考查胚胎分割和胚胎移植的知识,这一部分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的知识,学生答题的失误主要是对这部分知识记忆不准确。

当今免疫学的发展

当今免疫学的发展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涉及抗感染免疫、血液病、自身免疫病、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等诸多范畴。该学科近二十年来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生物化学相互渗透,发展迅猛。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分子免疫学、免疫遗传学以及免疫生物学等新的分支学科的形成,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生命科学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发现、解决或应用都首先与免疫学研究的突破有关,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不断导致生命科学领域的革命。自1960年迄今共有13位免疫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本文仅就免疫学研究近年来的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做简要的评述。 1 免疫学在分子水平上的深化与发展 分子免疫学近年来的突破性进展层出不穷。例如,发现天然免疫系统可通过特异性受体识别病原体共有的保守性分子特征(pattern),称此种受体为特征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目前对PRR分子结构与信号转导途径正在深入研究中,并探讨天然免疫系统对获得性免疫应答类型导向作用的分子机制。此外,应用单克隆抗体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了大量膜分子,被统一命名的白细胞膜表面分化抗原(CD分子)已有250个之多。再之,对免疫球蛋白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bility complex, MHC)分子、T细胞和NK 细胞识别受体、补体分子、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因子等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基因结构等均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近年来对淋巴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也有突破性进展。例如,发现PU.1/Ikaros可调控T、B细胞的发育,GATA-3影响T谱系的发育,EIA/EBF/Pax可调控B细胞的发育等。对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发育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胸腺细胞膜分子、pTA/TCR分子、Bortch分子、CD30/CD153以及CD69等分子与其分化相关。此外还发现Ras-MAPK信号转导与阳性选择相关,而与阴性选择无关。对T、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T、B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涉及多种膜受体分子如TCR/BCR复合分子、粘附分子、趋化因子受体、补体受体、Fc受体以及Fas等。这些分子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小鼠和人辅助性T细胞(Th)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APC类型、抗原种类、细胞因子)发育分化为不同功能性Th细胞(如Th1、Th2、Th3等)亚群。目前区分这些T细胞亚群的主要指标是它们分泌细胞因子的特点,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发现可用于区别不同Th细胞亚群的膜表面分子。Th1/Th2平衡调节可导向免疫应答类型,其在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倍受重视。 2 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 80年代初发现免疫细胞可以合成阿片肽,其后对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迅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机体内环境稳定机制的理解。目前已证实免疫细胞表面具有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受体,而神经细胞表面也具有细胞因子受体,因此各系统可通过各自表面受体及其释放的介质进行信息交流及功能调节,藉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与展望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与展望 兰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周梅琳 概述 中医护理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外科精义》 ■《侍疾要语》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贡献 ■《千金方》等在妇儿科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之展望 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并不断汲取外来文化营养,形成了极为系统、缜密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与养生保健手段,其属生命科学范畴,独具中国医学特色。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的形成,源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但必须以人类求生本能为先导,而中医理论的形成,必脱胎于医疗经验。 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医理论,则可发现,传统的中医理论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哲学思想为依托。 “医学经验”与“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医理论的两大支柱。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及各项医疗护理活动等对患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以保护、维持、恢复人类的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护理特点,又汲取了现代护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 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最具普遍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中医护理学基础起到了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辨证施护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整体观念、辩证施护及独特的中医临床操作技术与护理方法三个基本特点,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措施。 各时期对中医护理的贡献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