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教学内容:

一、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

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二、植物生产的特点

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

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

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主要研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

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四)植物生长的个体生命周期性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了显著的季节性、有序性和周期性。

(五)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生产依赖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强烈影响。

(六)严格的地域性

地区不同,其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其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也有差异,从而构成了植物生产的地域性。

三、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光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光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性体现在:直接作用是对植物形态器官建成;间接作用是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二)温度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在植物生产中,温度的昼夜和季节性变化影响植物的干物质积累甚至产品的质量,而且也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其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完成。

(三)水分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起源的先决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都必须在细胞含有水分的状况下才能发生。植物对水分的依赖性往往超过了任何其他因素。

(四)土壤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使植物能“吃得饱(养料供应充足)”、“喝得足(水分充足供应)”、“住得好(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站得稳(根系伸展开、机械支撑牢固)。

(五)肥料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在植物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肥料不仅可以促进植物整株生长,也可促进植株某一部位生长;肥料还在改善植物的商业品质、营养品质和观赏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四、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种植专业通用必修课程新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整体地把握教材内容

(二)注意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一定要注意将所学的理论与农业生产的实践紧密结合。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内容。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复习思考:

1. 简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与其他物质生产相比,植物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3. 简述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4. 如何才能学好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

教学目标:

使学员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以及环境条件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并为学员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途径打好基础。

使学员了解植物遗传变异的基本原理,为学好《种子生产与应用》打好基础。

使学员认识到各种农业技术措施的最终目的在于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以使其符合人类的需求。

教学内容与要求:

◆掌握:植物的繁殖与授精方式、生态因素与引种、良种良法相结合、应用生长调节剂。

◆理解:植物生长大周期、受精与种子形成、温度和光照对植物生殖生长的影响、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了解: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变异的类型。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4学时、技能训练3学时

第一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教学重点:

◆种子的萌发过程及影响条件。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教学难点:

◆温度与光照对开花的影响,成花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植物的生长发育

(一)生长和发育的概念

在植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生命现象,即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植物在体积和重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生长是通过细胞分裂、伸长来体现的。发育是指植物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上发生的质的变化过程。发育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

(二)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区别:生长是植物生命过程的量变过程;而发育是植物生命过程的质变过程。

联系:在植物生活周期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的,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具有密切的“互为基础”关系。

(三)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1.概念植物的生长发育又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一般以花芽分化为界限。

营养生长: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等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它是指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生殖生长: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等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它是指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具有密切关系。营养生长是植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二者也存在矛盾,即如果营养生长过旺,必然影响生殖生长,造成植物生长不协调;反之,营养生长不良也会影响生殖生长。只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才最理想。

二、种子的萌发与环境

植物学中的种子是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生殖器官。作物生产中所说的种子则泛指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通常包括:(1)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2)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3)进行无性繁殖的根或茎等营养器官。

(一)种子萌发的过程

1.吸胀种子吸水后逐渐变为溶胶状态,种子便慢慢膨胀。

2.萌动种子胚乳和子叶中贮藏的养料分解转化,用于构成新细胞,使胚生长,出现萌动。当胚根突破种皮,露出白嫩的根尖时,即称萌动(露白)。

3.发芽种子萌动后,胚根伸长扎入土中形成根,胚轴伸长生长将胚芽推出地面,当根与种子等长,胚芽等于种子一半时,称发芽。

(二)种子的萌发的条件

1.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具有生活力的种子或具有完整而健康的胚的种子。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植物营养生长与环境

(一)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1.植物生长大周期植物生长所呈现的“慢—快—慢”的规律,叫生长大周期。用坐标表示呈S曲线。

2.昼夜周期昼夜周期是指植物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温度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3.季节周期季节周期是指植物在一年中的生长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二)植物的衰老

1.概念衰老是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逐渐恶化,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是生长界一个普遍规律。

2.特征对整株植物来说,衰老首先表现在叶片和根系。

3.影响因素植物衰老受内在因素的影响。除了遗传原因之外,许多试验证明植株体内脱落酸和乙烯含量的增多,可促使叶片衰老。另外,环境因素如高温、干旱、缺少氮肥、短日照等都能促进衰老。尤其是短日照,它是引起自然衰老的主要因素。(三)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1.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相关性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相互交流;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重量保持一定的比例,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即根冠比。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对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影响。

2.主茎与侧枝的相关性(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是指由于植物的顶端生长占优势而

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主根和侧根也存在顶端优势现象。

3.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关性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一般营养生长适度,生殖生长才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若营养生长过旺,则生殖生长不良;营养生长不良则会影响生殖生长。在生殖生长期,营养生长仍在进行,要注意控制,促进作物高产。

(四)植物的极性与再生

1.极性现象是指植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有明显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的现象。

2.植物再生现象是指植物失去某一部分后,在适宜环境条件下,能逐渐恢复所失去的部分,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的现象。

(五)环境因素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

影响植物营养生长的环境条件主要有:温度(三基点温度)、光、水分、矿质营养等。

四、植物的生殖生长与环境

(一)春化作用

许多秋播植物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低温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春化作用。根据其对低温范围和时间要求不同,可将其分为冬性类型、半冬性类型和春性类型三种。

(二)光周期现象

许多植物在开花之前的一段时间,要求每天有一定的昼夜相对长度的交替影响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相现象。根据对光周期反应的不同,可将植物分成三种类型,即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

(三)植物成花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引种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时,生育期延长;北种南引时,生育期会缩短。长日照植物则相反。因此,对于长日照植物,如果要南种北引,应引种中、晚熟品种;北种南引时,应引早熟品种。对于短日照植物则相反。

2.育种通过人工光周期诱导,可以加速良种繁育、缩短育种年限。还可通过人工控制温度和光照时间,促进或延迟植物开花,使花期相遇,进行杂交。

3.控制花期利用低温处理,促进植物开花;利用解除春化控制某些植物开花。也可利用人工控制光周期的办法来提前或推迟花卉植物开花。

复习思考:

1. 种子萌发的过程包括哪三个阶段?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那些?

2.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利用植物相关性原理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3. 如何运用植物的极性与再生现象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第二节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途径

教学重点:

◆植物激素及应用。

教学难点:

◆植物激素的作用。

一、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1.选择适宜的生态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是长期在一定的光、温、水、肥、土等生态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必须选择适宜的生态区进行种植才能使其正常发育,获得最好产品和品质。

2.选择适宜的土壤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质地、酸碱度、肥力水平等要求不同。

3.选择适宜的生长季节在种植时应考虑到植物对温、光、水等生态因素的要求,并根据栽培目的选择适宜的生长季节,使植物的生长发育符合人们的愿望。

4.合理间作、套种和轮作将不同种类的作物,根据其生育特点和对营养需求的差异,进行合理的间作、套种和轮作,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土壤肥力和光能。

二、人工控制环境条件

(一)改善植物的光照条件

植物的光照条件主要是指光照度、光照时间、光照质量和光的分布四个方面。改善植物的光照条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增强和完善光照条件,二是遮光,三是人工补光。

1.增强和完善光照条件栽培植物的合理密植,确定栽培植物适宜的行向、行距,改进栽培管理措施;采用地膜覆盖;选择合适棚址。

2.遮光利用间套作物荫蔽;林下栽培;覆盖各种遮阳物。

3.人工补光人工补光的光源主要有白炽灯、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等。

(二)温度条件的调控

温度条件调控的原则是:春季提高温度,以利适时播种或促苗早发;夏季适当降温,防止干旱和热害;秋冬季节保温和增温,使植物及时成熟或安全越冬。具体措施有:1.升温主要措施有:排水;增施有机肥料;覆盖;向阳作垄;中耕松土等。

2.降温主要措施有:灌水;覆盖;中耕松土;通风换气。

3.保温主要措施有:灌水;增施保温肥;营造防护林带,设置人工屏障,留茬播种、熏烟、盖草等措施也有保温作用。

(三)土壤水分的调控

土壤水分的调节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土壤水分的保持,二是增加土壤水分(增湿),三是降低土壤水分(降湿)。

1.土壤水分的保持改良土壤,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合理的土壤耕作:耙地、耢地、镇压、中耕(锄地、耪地);地表覆盖。

2.增加土壤水分主要依靠降雨和人工灌溉补充水分。

3.降低土壤水分主要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农田灌水、排水系统,一旦田间发生积水(特别是雨季),及时排出。

(四)气体条件的调控

1.二氧化碳(CO

2

)加强栽培管理,如合理做畦、合理密植、合理搭架、合理进行植株调整,改善栽培植物群体内部的CO2供应状况;进行CO2施肥是最根本的方法;施用有机肥料也可增加田间的CO2浓度。

2.氧气(O

2

)选择地势较高、疏松、透气性良好的地块;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透气状况;合理灌溉,忌大水漫灌,防止地面积水;雨季注意田间排水;灌水(雨)后墒情适宜时及时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采用地膜覆盖,避免践踏,保持土壤疏松等等。

三、调整植株

1.整枝修剪整技修剪可调节植物体内营养分配,保证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有利于合理密植,提高产量。

2.摘心打杈棉花栽培中,到生育中期通常要摘心、打杈,保证部分果枝蕾铃正常成熟;有些玉米品种常发生分蘖,与主茎争夺营养,也需及时打杈。

3.摘蕾摘叶根茎类作物及时摘去花蕾,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而对一些如番茄、茄子、菜豆等植物,通过摘除下部的病叶、老叶,可减少养分消耗,通风透光,促使上部茎叶良好发育。

4.支架压蔓对于蔓生或不能直立的植物如黄瓜、番茄等可采用支架栽培以增加栽植密度,充分利用空间,增加产量;一些匍匐生长的植物如西瓜、南瓜等可采用压蔓来调节植株生长和促生不定根的作用。

5.疏花疏果果树上通过疏花疏果,减少养分消耗,培育大果优果,提高果实商品价值。疏花疏果对培育优质种子具有重要作用。

四、植物激素及应用

(一)植物激素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根据对生长的效应可分为三类:一是生长促进剂,如吲哚丙酸(IPA)、吲哚丁酸(IHA)、萘乙酸(NAA)、激动素、6-苄基腺嘌呤(6-BA)、二苯基脲(DPU)等;二是生长抑制剂,如三碘苯甲酸(TIHA)、青鲜素(MA)、水杨酸、整形素等;三是生长延缓剂,如矮壮素(CCC)、多效唑(PP333)、比久(B9)、烯效唑等。另外还有2,4-D、乙烯利等。

1. 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2. 植株调整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如何应用植株调整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3. 目前已发现的植物激素有哪五大类?各有何主要生理作用?如何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教学目标:

?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通气性、土壤胶体、土

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缓冲性、土壤空隙性、土壤结构、土壤耕性等基本概念;土壤的基本组成及各组分的特性。

? 理解:不同质地的农业生产特性;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土壤基本性质及

对肥力的影响。

? 了解:土壤退化、污染和低产田的改良与开发。 ? 学会: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技术。 教学时数:18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12学时、技能训练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的基本组成

教学重点:

土壤的基本组成。

土壤质地的类型及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

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 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土壤肥力概念

1.土壤概念 土壤即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自然土壤:自然界尚未开垦种植的土壤。

农业土壤:而在自然土壤基础上,人类开垦耕种和培育的土壤。

2.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3.土壤的组成 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

二、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矿物质的风化产物,其颗粒大小差别很大。通常肉眼可见的大颗粒多是破碎的原生矿物,而细小的土粒则是经过化学风化作用改造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

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主要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次生铝硅酸盐矿物和铁、铝、硅等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如三水铝石)。

(二)土壤质地

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配合和组合状况称为土壤质地,即土壤沙黏程度。土壤质地可划三、土壤生物和有机质 (一)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土壤动物

种类:土壤中有许多小动物,如蚯蚓、线虫、蚂蚁、蜗牛、蠕虫、螨类等。

作用:粉碎土壤中的有机物残体,促进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粪便排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蚯蚓和蚂蚁在形成团粒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常作为土壤肥力的标志之一。但有些动物对植物有害。

2.土壤微生物

种类:重要的类群有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及病毒等。

作用:①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分解农药等对环境有害的有机物质。②分解矿物养分,③固定大气氮素,增加土壤氮素养分。④利用磷、钾细菌制成生物肥料,施入土壤促进土壤磷、钾的释放;⑤合成土壤腐殖质,培肥土壤;⑥分泌大量的酶,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⑦其代谢产物刺激作物生长,抑制某些病原菌活动。

(二)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来源于生物(主要指植物和微生物)且经过土壤改造的有机化合物。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

来源:施用的有机肥料、作物的秸秆以及残留的根茬等,此外,土壤动物残体和微生物、一些生物制品的废弃物、工业废水、废渣及污泥等也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元素组成:C、O、H、N,分别占52%~58%、34%~39%、3.3%~4.8%和3.7%~4.1%,其次是P和S。

物质组成: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木质素、蛋白质、树脂、蜡质等占10%~15%。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转化过程:矿质化过程是将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物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是释放养分和消耗有机质的过程;腐殖化过程是微生物作用于有机物质,使之转变为复杂的腐殖质,是积累有机质、贮存养分的过程。

2.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作用:①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②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③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④促进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中养分代谢。⑤其他作用。腐殖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起到净化土壤作用。腐殖质中某些物质如胡敏酸、维生素、激素等还可刺激植物生长。

管理:增施厩肥、堆肥、种植绿肥、水田放养绿藻、秸秆还田等措施来进行。同时结合耕作、排灌等措施,调节土壤水、气、热等状况。

四、土壤水分和空气

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二者彼此消长,即水多气少,水少气多。

(一)土壤水分

土壤水并不是纯水,而是含有多种无机盐与有机物的稀薄溶液。具体内容第五章有详细阐述。

(二)土壤空气

1.组成特点: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②土壤空气中的O2低于大气;③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④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高于大气;⑤土壤空气成分随时、空而变化。

2.土壤通气性

概念: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常通过扩散作用和整体交换形式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这种性能称之为土壤通气性。

作用:①影响种子萌发。②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与吸收功能。③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④影响作物的抗病性。

调节: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排灌、适时中耕等措施来调节土壤的通气状况,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给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复习思考:

1. 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

2. 各质地土壤的农业生产特性如何?

3. 土壤生物有哪些作用?

4.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有哪些方面?有何作用?

5. 什么叫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哪些重要作用?

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土壤结构的类型。

◆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土壤酸碱性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土壤耕性的判断与改良。

教学难点:

◆土壤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土壤胶体。

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和土壤耕性等,土壤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等。

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一)土壤孔隙性

1.概念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3或tm-3。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3。

3.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3或tm-3。

4.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 (

密度

容重

-

1)?100

5.土壤孔隙类型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所示。

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

1.概念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沙土例外),而是相互胶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土壤中,这种土团称为结构体或团聚体。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团粒与粒状结构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且直径大小在0.25~10 mm之间的土壤结构体,俗称“蚂蚁蛋”、“米糁子”等,常出现在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适中的土壤中。

(2)块状与核状结构这两种结构近似立方体形状。一般块状结构大小不一,边面不明显,结构体内部较紧实,俗称“坷垃”。而核状结构的直径一般小于3cm,棱角多,内部紧实坚硬,泡水不散,俗称“蒜瓣土”,多出现在有机质缺乏的黏土中。

(3)柱状与棱柱状结构是指近似直立、体形较大的长方体结构,俗称“立土”。如果顶端平圆而少棱的称柱状结构,多出现在典型碱土的下层;如果边面棱角明显的称棱柱状结构,多出现在质地黏重而水分又经常变化的下层土壤中。

(4)片状结构是指形状扁平、成层排列的结构体,俗称“卧土”。如果地表在遇雨或灌溉后出现的结皮、结壳,称为“板结”现象。

3.团粒结构

形成:团粒结构一般要经过多次(多级)的复合、团聚而形成,可概括如下几步:单粒→复粒(初级微团聚体)→微团粒(二级、三级微团聚体)→团粒(大团聚体)。

作用: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②能够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③能协调保肥与供肥性能④具有良好的物理性和耕性。

培育:①通过深耕,使土体破裂松散,适时适当耕、锄、耱、镇压等耕作措施,结合施用有机肥料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②通过种植绿肥或牧草,实行合理轮作倒茬增加团粒结构;③采用沟灌、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并结合深耕进行晒垡、冻垡,可充分利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作用,有利于团粒形成;④施用胡敏酸、树脂胶、纤维素黏胶等土壤结构改良剂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二、土壤耕性

(一)土壤耕性的含义

土壤耕性是指耕作土壤中土壤所表现的各种性质以及在耕作后土壤的生产性能。它是土壤各种理化性质,特别是物理机械性在耕作时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土壤的熟化程度。

(二)土壤耕性的表现

1.耕作的难易程度。群众常将省工省劲易耕的土壤称为“土轻”、“口松”、“绵软”,而将费工费劲难耕土壤称为“土重”、“口紧”、“僵硬”。

2.耕作质量的好坏。耕性良好的土壤,耕作时阻力小,耕后疏松、细碎、平整,有利于作物的出苗和根系的发育。

3.宜耕期的长短。宜耕期是指保持适宜耕作的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如沙质土宜耕期长,表现为“干好耕,湿好耕,不干不湿更好耕”;黏质土则相反,宜耕期很短,表现为“早上软,晌午硬,到了下午锄不动”。

(三)宜耕期的选择

1.看土验墒。雨后或灌溉后,地表呈“喜鹊斑”状态,外白(干)、里灰(湿),外黄里黑,半干半湿,水分正相当,此时可耕。

2.手摸验墒。用手抓起二指深处的土壤紧握手中能成团,稍有湿印但不黏手心,不成土饼,呈松软状态。松开土团自由落地,能散开即宜耕。

3.试耕,耕后土壤不黏农具,可为犁抛散,即可耕。

(四)土壤耕性的改良

改良耕性措施是:①增施有机肥料。因为有机质可降低黏土的黏结性和黏着性,减少耕作阻力;②通过掺沙掺黏,改良土壤质地;③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④掌握宜耕含水量和宜耕时期。

三、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一)土壤胶体

1.概念土壤胶体是指1~1000 nm之间(长、宽、高三个方向上至少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的土壤颗粒。

2.种类根据微粒核的组成物质不同,可以将土壤胶体分为三大类: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3.土壤胶体特性(1)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2)带有一定的电荷,根据电荷产生机制不同,可将土壤胶体产生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3)具有一定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4.土壤吸收性能根据土壤对不同形态物质吸收、保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机械吸收作用机械吸收作用是指土壤对进入土体的固体颗粒的机械阻留作用。

(2)物理吸收作用物理吸收作用是指土壤对分子态物质的吸附保持作用。

(3)化学吸收作用化学吸收作用是指易溶性盐在土壤中转变为难溶性盐而保存

在土壤中的过程,也称化学固定。

(4)离子交换吸收作用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指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与土壤胶粒表面扩散层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进行交换后而保存在土壤中的作用,又称物理化学吸收作用。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土壤保肥供肥最重要的方式。

(5)生物吸收作用生物吸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一些小动物可将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吸收保留在体内的过程。

(二)土壤保肥性

土壤保肥性是指土壤吸持各种离子、分子、气体和粗悬浮物质的能力。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土壤保肥的主要机理。

1.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

概念: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指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与土壤胶粒表面扩散层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后而保存在土壤中的作用。

特点:①可逆反应;②等电荷交换;③反应迅速;④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2.阴离子交换吸收作用

概念:阴离子交换作用是指土壤中带正电荷胶体所吸收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类型:根据被土壤吸收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类:

(1)易被土壤吸收的阴离子,如磷酸根离子(H

2PO

4

-、HPO

4

2-、PO

4

3-),硅酸根离子

(HSiO

3-、SiO

3

2-)及某些有机酸的阴离子。

(2)很少被吸收甚至不能被吸收的阴离子,如Cl-、NO

3-、NO

2

-等。

(3)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阴离子,如SO

42-、CO

3

2-、HCO

3

-以及某些有机酸的阴离子。

3.离子交换作用对土壤肥力影响:①影响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②影响土壤酸碱性。③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耕性。④影响土壤缓冲性和稳肥性。

(三)土壤的供肥性

1.概念土壤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持续不断地供应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速效养分的能力和特性,称为土壤供肥性。

2.土壤供肥性表现①作物长相。②土壤形态。③施肥效应。④室内化验结果。

3.原理土壤供肥性常与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迟效养分转化成速效养分的速率、交换性离子有效度等有关。

迟效养分的有效化:迟效养分包括矿物态养分和有机态养分,矿物态养分经过风化释放多种可溶性矿质养分,层状硅酸盐中养分有效化主要来自层间离子释放;有机态养分主要依靠微生物分解而释放使其有效化。

交换性离子有效度:交换性离子对植物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效应和阳离子非交换吸附的有效性。

(四)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的调节

1.增加肥料投入,调节土壤胶体状况。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提高有机质含量;翻淤压砂或掺黏改沙,增加沙土中胶体含量;适当增施化肥,以无机促有机,均可改善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2.科学耕作,合理排灌。合理耕作,以耕促肥;合理灌排,以水促肥,也可改善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

3.调节交换性阳离子组成,改善养分供应状况。酸性土壤施用适量石灰、草木灰;碱性土壤,施用石膏,可调节其阳离子组成,改善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四、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土壤酸性或碱性通常用土壤溶液的pH值来表示。我国一般土壤的pH值变动范围在4~9之间,多数土壤的pH值在4.5~8.5范围内,极少有低于4或高于10的。

(一)土壤酸碱性

1.概念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溶液中的H+和OH-浓度比例不同所表现的酸碱性,常用pH值表示,pH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pH=-log[H+]。

2.分级

4.调节①因土选种适宜的作物。②化学改良。酸性土壤通常通过施用石灰质肥料、碱性土壤一般通过施用石膏、磷石膏、明矾等进行改良。

(二)土壤缓冲性

1.概念土壤具有抵抗外来物质引起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称为土壤缓冲性。

2,机理①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②弱酸及其盐类的缓冲作用。③土壤中的两性物质作用。如胡敏酸、氨基酸、蛋白质等物质,既能中和酸,又能中和碱,从而起到缓冲作用。

3.影响因素土壤缓冲性大小取决于黏粒含量、无机胶体类型、有机质含量等。

4.调节在农业生产上,可通过沙土掺淤,增施有机肥料和种植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的缓冲性能。

1. 土壤胶体有哪些类型?它的基本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2. 简要回答土壤吸收作用的五种形式?

3. 简述土壤结构的类型有哪些?

4. 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有哪些?农业生产上如何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

形成?

5. 什么叫土壤耕性?它的内容有哪些?

6. 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有和关系?

第三节土壤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教学重点:

◆土壤剖面。

◆高产肥沃土壤培肥措施。

◆低产田的改良与开发。

教学难点:

◆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土壤剖面

从地表向下所挖出的垂直切面叫土壤剖面。

1.自然土壤剖面自然土壤剖面一般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2.旱地耕作土壤的剖面旱地耕作土壤剖面一般也分为四层:即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及底土层。

耕作层:指经常被耕翻到的土壤表层,厚约15~20cm。

犁底层:是受农具耕犁压实,在耕作层下形成的紧实亚表层。厚约l0cm。

心土层:是介于犁底层和底土层之间的土层,也叫半熟化土层。一般厚度为20~30cm。

底土层:位于心土层以下的土层。一般在地表50~60cm以下。

3.水田土壤的剖面

耕作层:通常厚12~18cm,多锈斑。

犁底层:厚10cm左右,青灰色,也多锈斑,可防止水分渗漏过快。

渗育层:是受灌溉水侵润或淋洗影响而形成的层次,厚10~20cm,颜色灰白,夹有少量锈纹、锈斑或铁结核。

潴育层:是受水分侵润,含铁矿物水化而显黄和灰颜色的层次,有大量的锈纹、锈斑或铁锰结核。

潜育层:是由于水温、土温过低,通透性不良,还原性物质积聚的层次。

母质层。

二、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

(一)我国的土壤资源特点

我国的土壤资源综合起来有以下特点:

1.土壤类型多我国最新土壤分类系统(1995年)将我国土壤分为14个土纲、39个亚纲、141个土类、595个亚类,足以说明这一点。

2.山地面积大我国山地占国土面积66%。

3.人均占有量低,低产土壤面积大人均占有耕地约为0.0934公顷,是世界平均数的26%,耕地中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低产田约占三分之一,这是开发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4.土壤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耕地不断减少,土壤肥力减退,土壤沙化、污染、侵蚀、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与植物生长

三、高产肥沃土壤的培育

(一)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

1.良好的土体构造高产肥沃的旱地土壤一般都具有上虚下实的土体构造。高产肥沃的水稻土一般都具有松软肥厚的耕作层,既滞水又透水发育良好的犁底层。

2.适量协调的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速效钾(K)含量、阳离子交换量高。

3.良好的物理性质肥沃土壤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

(二)高产肥沃土壤培肥措施

1.增施有机肥料,培育土壤肥力应每年向土壤中输入一定数量的有机肥料,不断更新与活化土壤腐殖质。

2.发展旱作农业,建设灌溉农业从农业技术方面考虑,建设灌溉农业应注意:重视灌水与其他增产措施的配合;改进灌溉技术,节约用水;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次生盐渍化;防止次生潜育化。

3.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根据作物茬口特性,实行粮食作物与绿肥作物轮作、经济作物与绿肥作物轮作、豆科作物与粮棉作物轮作、水旱轮作等。

4.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

5.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应运用合理的农、林、牧、水利等综合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退化、土壤污染,保护土壤资源。

四、低产土壤的改良和农业开发

(一)盐碱土的改良和利用

改良盐碱地,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水利为基础,改土培肥为中心,改良与利用相结合,实行农、林、水、牧综合治理。

1.水利措施主要有:①排水降盐。②灌水压盐。③引洪放淤。④种稻改良。⑤蓄淡养鱼。

2.农业措施主要有:①平整土地,深耕深翻。②培肥改土。③选种耐盐作物、躲盐巧种。④植树造林,营造农用防护林。

3.化学改良在水利、农业改良的基础上,施用石膏、硫酸亚铁、硫磺等化学改良剂也能起到改碱效果。

(二)障碍层土壤的改良和开发

1.紫色土改良和开发途径是:①水土保持。②合理施肥,培育土壤。③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2.白浆土主要改良措施为:①深耕打破白浆层;②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补充有机质;③有机-无机-生物复合施肥和多元素配方施肥;④因土种植,对草甸白浆土和潜育白浆土,种植水稻可有效发挥土壤潜力。

3.风沙土改良利用的基本途径为:①封沙育草,造林固沙。②林果结合,大力发展果树生产。③调整作物布局,发挥沙区优势。④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秸秆直接还田,提高土壤肥力。⑤引洪灌淤,客土压沙,改良土质,提高风沙土蓄水、保肥、抗风能力。

(三)低产水稻田改良和开发

水稻田中有许多低产田,如冷浸田、沤田、沙土田等。

1.冷浸田根治的途径是:排除水害。犁冬晒白、熏田、掺沙入泥、施用热性肥和磷肥等进行改良培肥。

2.沤田改良措施有:①掺沙改善质地。②增施有机肥料,翻压绿肥。③适时晒垡和冻垡。④适时耕作。

3.沙土田主要改良措施有:①沙土掺黏。②加深耕层厚度,增施有机肥料特。

③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如修塘蓄水、开辟水源、改善灌排等措施。

五、土壤退化污染与防治

(一)土壤沙化与防治

1.概念土壤沙化是指在沙漠周边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渡放牧,或开垦为农田,土壤中水分状况变得干燥,土粒分散缺乏凝聚,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而使土壤沙化。

2.危害①使大面积土壤失去农、牧生产能力。②使大气环境恶化。③土壤沙化的发展,造成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威胁人类生存。

3.防治途径①营造防沙林带。②实施生态工程。③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④合理开发水资源。⑤完善法制,严格控制农垦和破坏草地。

(二)土壤流失与防治

1.危害①土壤薄层化。②土壤质量下降。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防治①树立保护土壤,保护生态环境的全民意识。②植物措施,选择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而且生长快的树种,营造乔木林、灌木林、乔灌混交林等。;③土壤保持耕作法。④先保护后利用。

(三)土壤潜育化与防治

1.概念土壤潜育化是土壤处于地下水分饱和、过饱和,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 内土体中某些层次因还原而生成灰色斑纹层,或腐泥层,或青泥层,或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

2.危害土壤中还原性有害物质较多,土性冷,养分转化慢,不利于水稻生长。

3.防治①开沟排水,消除渍害。②多种经营,综合利用。③合理施肥。④开发种植耐渍水稻品种。

(四)土壤污染与防治

1.危害土壤污染不但直接表现在土壤生产力的下降,而且还通过土壤-植物-动物-人体之间的生物链,使有害物质富集起来,从而对人类产生严重危害;土壤污染由于得不到及时防治,已成为水和大气污染的来源。

2.来源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具有多源性,主要是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化肥农药、城市污泥、垃圾等。

3.预防采取“先防后治,防重于治”,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测与评价系统;发展清洁生产工艺,加强“三废”治理,有效地消除、削减控制重金属污染源。

4.治理对于已污染的土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治理:

(1)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措施通过农田的水分调控,调节土壤Eh值控制土壤重金属的毒性;施用石灰、有机物质等改良剂;客土、换土法;生物修复。

(2)有机物(农药)污染土壤的防治措施主要治理措施有: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对农药的吸附量,减轻污染;调控土壤pH和Eh,加速农药降解。

复习思考:

1. 改良盐碱地的农业措施有哪些?

2. 低产水稻田中沤田的改良措施有哪些?

3. 土壤沙化的危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4. 土壤流失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有什么不良影响?如何防治?

5. 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如何治理?

教学目标:

掌握: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植物吸水的原理、根系吸水的动力和蒸腾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土壤水分的类型及有效性。

理解:降水、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影响根系吸水的主要因素;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了解:气孔对蒸腾作用的调节及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

学会:降水量与空气湿度的观测方法。

教学时数:16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4学时、技能训练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生长发育与水

教学重点:

◆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植物细胞与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蒸腾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植物的需水规律及合理灌溉的指标。

教学难点:

◆气孔对蒸腾作用的调节及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

◆影响根系吸水的主要因素;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一)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成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对植物的生命具有决定性作用: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水是代谢过程的重要物质;水是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和运输物质的介质;水分使植物保持固有的姿态;水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二)植物细胞吸水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吸水也不例外。植物细胞吸水有三种方式:1.渗透吸水含有液泡的细胞吸水,如根系吸水、气孔开闭时保卫细胞的吸水为渗透吸水,主要是由于溶质势的下降而引起的细胞吸水过程。

2.吸胀吸水对于无液泡的分生组织和干燥种子来说,其细胞吸水依赖于低的衬质势而引起的吸水过程。

3.降压吸水主要是指因压力势的降低而引发的细胞吸水。

(三)植物根系的吸水

1.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后,便进行运输,其运输途径为:土壤中的水→根毛→根的皮层→根的内皮层→根的中柱鞘→根的导管或管胞→茎的导管→叶柄导管→叶脉导管→叶肉细胞→叶细胞间隙→气孔下腔→气孔→大气。

2.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根系吸水的动力主要有根压和蒸腾拉力两种。

(1)根压根压是指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伤流和吐水是证明根压存在的两种生理现象。

(2)蒸腾拉力蒸腾拉力是指因叶片蒸腾作用而产生的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蒸腾拉力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动力。

3.植物根系吸水的途径水分在根内的径向运转有途径: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

4.影响根系吸水的主要因素植物根系吸水一方面取决于根系的生长状况,另一方面又受土壤状况影响,并且土壤状况对根系吸水的影响很大。主要因素有: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散失到大气中去的过程。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一定意义:蒸腾作用能产生蒸腾拉力;促进矿物质营养的运输和合理分配;降低植物体的温度;有利于CO2的同化。

(二)蒸腾作用的方式

叶片的蒸腾作用方式有两种:一是角质蒸腾,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角质层而蒸腾的过程;二是气孔蒸腾,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气孔而蒸腾的过程。植物以气孔蒸

腾为主。

(三)蒸腾作用的指标

蒸腾作用的强弱常用蒸腾速率、蒸腾效率和蒸腾系数来表示。蒸腾系数越小,则表示该植物利用水分的效率越高。

(四)蒸腾作用的调节与影响因素

1.蒸腾作用的调节在植物生产上,采取有效措施适当减少蒸腾消耗:一是减少蒸腾面积。移栽植物时,可去掉一些枝叶。二是降低蒸腾速率。在午后或阴天移栽植物,或栽后搭棚遮荫,或实行设施栽培。三是使用抗蒸腾剂。

2.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空气湿度、风速、温度、土壤条件等。

三、植物的需水规律

(一)植物的需水规律

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不同品种,其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时期,需水量也存在很大差异。

植物有两个关键需水时期:一是植物需水临界期。二是植物最大需水期。

(二)合理灌溉的指标

作物是否需要灌溉可依据气候特点、土壤墒情、作物形态、生理指标等加以判断。

1.土壤指标植物根系活动层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80%,应及时灌溉。

2.形态指标植物幼嫩的茎叶在中午前后易发生萎蔫;生长速度下降;叶、茎颜色呈绿色或有时变红等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灌溉。

3.生理指标常用植物叶片的细胞液浓度、渗透势、水势和气孔开度等作为灌溉的生理指标。

复习思考:

1. 植物细胞吸水的方式有哪些?有什么主要区别?

2. 什么叫质壁分离现象?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一现象的存在?

3. 气孔是如何调节蒸腾作用的?

4. 在栽培作物时,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灌溉?

第二节植物生产与水环境

教学重点:

◆降水、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土壤水分的类型及有效性。

教学难点:

◆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一、降水

(一)降水形成的原因

大气降水的形成,就是云层中水滴或冰晶增长到一定程度,在不断下降的过程中,不因蒸发而导致水分耗尽,降落到地面以后即成为降水。

1.对流降水地面空气受热以后,因体积增大而不断上升,到一定高度又冷却,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降水。

2.地形降水在山区,暖湿空气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到一定高度,因水汽饱和而形成的降水。

3.锋面降水当暖湿空气沿锋面上升,因绝热冷却,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降水。

4.台风降水在台风影响下,因空气绝热上升,水汽凝结后而产生的降水。

(二)降水类型

1.按降水性质降水分类连续性降水、间歇性降水、阵性降水、毛毛状降水。

2.按降水物态形式分类雨、雪、霰、雹。

3.按降水强度分类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等。

(三)降水的表示方法

1.降水量降水量是指一定时段内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厚度。通常以日为最小单位,进行降水日总量、旬总量、月总量和年总量的统计。

2.降水强度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根据降水强度大小,可将降水划分为若干等级。

3.降水变率有绝对降水变率和相对降水变率两种。

4.降水保证率降水保证率是指降水量高于或低于某一界限降水量的频率的总和。

二、空气湿度

(一)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空气湿度是指表示空气中所含水汽量和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常用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温度来表示。

(二)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

近地面空气湿度有一定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尤以水汽压和相对湿度最为明显。

1.水汽压的时间变化水汽压的日变化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单峰型,另一种是双峰型。

单峰型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似,一日中水汽压最大值出现在14~15时,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之前。单峰型日变化主要发生在海洋上、潮湿的陆地上及乱流交换较弱的季节。

双峰型有两个极小值和两个极大值。一个极小值出现在日出之前气温最低的时候;另一个出现在15~16时。第一个极大值出现在8~9时;第二个极大值出现在20~21时。双峰型日变化多发生在内陆暖季和沙漠地区。

水汽压的年变化与气温年变化相似,在陆地上,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在海洋上,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2月。

2.相对湿度的时间变化在大陆内部,其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反,最大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的时候;最小值出现在气温最高的14~15时。沿海地区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表现为日高夜低,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相对湿度年变化的位相,一般与气温年变化的位相相反,温暖季节相对湿度较小,寒冷季节相对湿度较大。

三、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的存在形态

1.吸湿水吸湿水是指土粒表面靠分子引力从空气中吸附的气态水并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属无效水。

2.膜状水膜状水是指土粒靠吸湿水外层剩余的分子引力从液态水中吸附一层极薄的水膜。吸湿水和膜状水又合称为束缚水。

3.毛管水毛管水是指土壤依靠毛管引力的作用将水分保持在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两种。

4.重力水重力水是指存在于土壤大孔隙中,受到重力作用又能向下移动的水分。

(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1.水分常数土壤吸湿系数、萎蔫系数、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全蓄水量等土壤水分常数。

2.水分有效性通常情况下将萎蔫系数看作土壤有效水的下限,将田间持水量看作土壤有效水的上限,二者的差值称为土壤有效最大含水量。

(三)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1.质量含水量

2.容积含水量

3.相对含水量

复习思考:

1. 降水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 降水有哪些类型?其表示方法有哪些?

3. 什么叫空气湿度?常用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4. 试述土壤水分的存在形态有哪些?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第三节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教学重点:

◆节水灌溉技术;保墒技术;水土保持技术。

教学难点:

◆节水灌溉技术。

一、集水蓄水技术

(一)沟垄覆盖集中保墒技术

基本方法是平地(或坡地沿等高线)起垄,农田呈沟、垄相间状态,垄作后拍实,紧贴垄面覆盖塑料薄膜,降雨时雨水顺薄膜集中于沟内,渗入土壤深层。

(二)等高耕作种植,截水增墒

基本方法是沿等高线筑埂,改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埂高和带宽的设置既要有效地拦截径流。

(三)微集水面积种植

我国的鱼鳞坑就是其中之一;在一小片植物,或一棵树周围,筑高15~20cm的土埂,坑深40cm,坑内土壤疏松,覆盖杂草,以减少蒸腾。

二、节水灌溉技术

(一)喷灌技术

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高位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水滴,均匀散布在农田上,达到灌溉目的。

(二)地下灌技术

把灌溉水输入地下铺设的透水管道或采用其他工程措施普遍抬高地下水位,依靠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浸润根层土壤,供给植物所需水分的灌溉技术。

(三)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等。

(四)膜上灌技术

这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把以往的地膜旁侧改为膜上灌水,水沿放苗孔和膜旁侧灌水渗入进行灌溉。

(五)植物调亏灌溉技术

调亏灌溉是从植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主动施加一定程度的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后,达到节水增产,改善品质的目的,通过调亏可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量,实现矮化密植,减少整枝等工作量。

三、少耕免耕技术

(一)少耕

少耕的方法主要有以深松代翻耕,以旋耕代翻耕、间隔带状耕种等。

(二)免耕

国外免耕法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利用前作残茬或播种牧草作为覆盖物;采用联合作业的免耕播种机开沟、喷药、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作业;采用农药防治病虫、杂草。

四、地面覆盖技术

(一)沙田覆盖

沙田覆盖是由细沙甚至砾石覆盖于土壤表面,起到抑制蒸发,减少地表径流,促进自然降水充分渗入土壤中,从而起到增墒、保墒作用。此外沙田还有压碱,提高土温,防御冷害作用。

(二)秸秆覆盖

利用麦秸、玉米秸、稻草、绿肥等覆盖于已翻耕过或免耕的土壤表面;在两茬植物间的休闲期覆盖,或在植物生育期覆盖;可以将秸秆粉碎后覆盖,也可整株秸秆直接覆盖,播种时将秸秆扒开,形成半覆盖形式。

(三)地膜覆盖

有提高地温,防止蒸发,湿润土壤,稳定耕层含水量,起到保墒作用,从而有显著

增产作用。

(四)化学覆盖利用高分子化学物质制成乳状液,喷洒到土壤表面,形成一层覆盖膜,抑制土壤蒸发,并有增湿保墒作用。

五、保墒技术

(一)适当深耕

深耕再结合施用有机肥,还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植物生活的土壤环境条件。

(二)中耕松土

通过适期中耕松土,疏松土壤,可以破坏土壤浅层的毛管孔隙,使得耕作层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表土层蒸发,减少了土壤水分消耗,同时又可消除杂草。

(三)表土镇压

对含水量较低的沙土或疏松土壤,适时镇压,能减少土壤表层的空气孔隙数量,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耕作层及耕作层以下的毛管孔隙数量,吸引地下水,从而起到保墒和提墒的作用。

(四)创造团粒结构体

在植物生产活动中,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建立合理的轮作套作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再结合少耕、免耕等合理的耕作方法。

(五)植树种草

植树造林,能涵养水分,保持水土。

六、水土保持技术

(一)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耕作法,包括等高耕种、等高带状间作、沟垄种植(如水平沟、垄作区田、等高沟垄、等高垄作、蓄水聚肥耕作、抽槽聚肥耕作等)、坑田、半旱式耕作、水平犁沟等。二是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耕作法,包括草田带轮作、覆盖耕作(如留茬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青草覆盖等)、少耕(如少耕深松、少耕覆盖等)、免耕、草田轮作、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有机肥料等。

(二)工程措施

主要措施有山坡防护工程(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等)、山沟治理工程(沟头防护工程、谷坊等)、山洪排导工程(排洪沟、导流堤等)、小型蓄水工程(小水库、蓄水塘坝等)。

(三)林草措施

主要措施用封山育林,荒坡造林(水平沟造林、鱼鳞坑造林),护沟造林,种草等。复习思考:

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

教学目标:

◆掌握:土壤热特性、土壤温度与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和有效积温等的概念。

◆理解:土壤、空气温度的调控技术。

◆了解:温度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学会: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的测定。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6学时、技能训练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生产的温度环境

教学重点:

◆土壤热特性。

◆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大气中的逆温。

一、土壤温度

(一)土壤的热特性

1.土壤热容量土壤热容量可分为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当不同的土壤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热容量越大的土壤,其升温或降温的数值越小;反之,热容量越小的土壤,其温度变化就越大。

2.土壤导热率土壤导热率高的土壤,热量易于在上下层间传导,地表土温的变化较小;相反,导热率低的土壤,地表土温的变化较大。

1.土壤温度的日变化温度日较差是指一日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在正常天气条件下,一日内土壤表面最高温度出现在13:00时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之前,土壤表面温度的日较差较大。

2.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一年中,土壤表面月平均温度最高值出现在7~8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

3.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一天中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一般分为日射型、辐射型、上午转变型和傍晚转变型等4种类型。一年中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可分为放热型(冬季,相当于辐射型),受热型(夏季,相当于日射型)和过渡型(春季和秋季,相当于上午

转变型和傍晚转变型)。

(三)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

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除此之外,土壤湿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土壤温度变化。

1.土壤湿度潮湿土壤与干燥土壤相比,地面土壤温度的日变幅和年变幅较小,最高、最低温度出现时间较迟。

2.土壤颜色土壤颜色可改变地面辐射差额,故深色土壤白天温度高,日较差大,浅色土壤白天温度较低,日较差较小。

3.土壤质地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以沙土最大,壤土次之,黏土最小。

4.覆盖植被、积雪或其他地面覆盖物,可截留一部分太阳辐射能,土温不易升高;还可防止土壤热量散失,起保温作用。

5.地形和天气条件坡向、坡度和地平屏蔽角大等地形因素及阴、晴、干、湿、风力大小等天气条件,或者使到达地面的辐射量发生改变,或者影响地面热量收支,影响土壤温度变化。

6.纬度和海拔高度土壤温度随着纬度增加、海拔增高而逐渐降低。

二、空气温度

(一)空气温度的日变化规律

空气温度的日变化与土壤温度的日变化一样,只是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推迟,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的05~06时。

(二)空气温度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与土温的年变化十分相似。大陆性气候区和季风性气候区,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海洋性气候区落后1个月左右,分别在8月和2月。

(三)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气温除具有周期性日、年变化规律外,在空气大规模冷暖平流影响下,还会产生非周期性变化。如我国江南地区3月份出现的“倒春寒”天气,秋季出现的“秋老虎”天气,便是气温非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四)大气中的逆温

逆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气温直减率为负值的现象。逆温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下沉逆温等类型。这里重点介绍辐射逆温和平流逆温。

1.辐射逆温辐射逆温是指夜间由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等辐射冷却形成的逆温。

2.平流逆温平流逆温是指当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时,使下层空气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逆温现象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很广泛。

复习思考:

1. 土壤三相组成中容积热容量最大的是哪一相?土壤导热率最大的又是哪一相?

2. 解释冬天地窖贮菜、高温季节地窖贮禽、蛋、肉不会变质的原因?

3. 逆温现象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应用?

第二节植物生长发育与温度调控

教学重点:

◆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有效温度等基本概念。

◆调节温度的农业技术措施。

教学难点:

◆积温和有效积温。

一、温度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一)植物的三基点温度与农业界限温度

1.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植物生长发育都有三个温度基本点,即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温度(最高温度),这三者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2.农业界限温度农业气候上常用的界限温度及农业意义是:

0℃:土壤冻结或解冻的标志。

5℃:喜凉植物开始生长的标志。

10℃:喜温植物开始播种或停止生长的标志。

15℃:大于15℃期间为喜温植物的活跃生长期。

20℃:热带植物开始生长的标志。

(二)积温和有效积温

1.植物生长发育的积温一定时期的积累温度,即温度总和,称为积温。积温能表明植物在生育期内对热量的总要求,它包括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2.植物生长发育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高于最低温度(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叫活动温度。植物生育期间的活动温度的总和,叫活动积温。活动温度与最低温度(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有效温度。植物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积累的总和,叫有效积温。

3.积温的应用

积温作为一个重要的热量指标,在植物生产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主要体现在:用来分析农业气候热量资源;作为植物引种的科学依据;为农业气象预报服务。

(三)温度变化与植物生产

1.植物的感温性和温周期现象

(1)植物的感温性植物感温性是指植物长期适应环境温度的规律性变化,形成其生长发育对温度的感应特性。春化作用是植物感温性的另一表现。

(2)温周期现象温周期现象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气温呈周期性变化,许多植物适应温度的这种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的现象。植物温周期现象主要是指日温周期现象。

2.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发育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植物水分吸收的影响

(2)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3)对植物块茎块根形成的影响

(4)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5)影响昆虫的发生、发展

3.空气温度变化与植物生长发育

(1)气温日变化与植物生长发育气温日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机质积累、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2)气温年变化与植物生长发育温度的年变化对植物生长也有很大影响,高温对喜凉植物生长不利,而喜温植物却需一段相对高温期。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对植物生长发育易产生低温灾害和高温热害。

二、植物生产的温度调控

(一)耕翻松土耕翻松土的作用主要有疏松土壤、通气增温、调节水气、保肥保墒等。

在春季特别是早春,耕翻松土可以提高表层土温,增大日温差,保持深层土壤水分,增加土壤CO2的释放量,有利于种子发芽出苗,幼苗长叶、发根和积累有机养分。

(二)镇压

镇压后土壤孔隙度减少,土壤热容量、导热率随之增大。因而清晨和夜间,土表增温,中午前后降温,土表日变幅小。镇压可以使土壤的坷垃破碎,弥合土壤裂缝,在寒流袭击时可有效防止冷风渗入土壤危害植物。镇压的另一作用是提墒。

(三)垄作

垄作的目的在于:增大受光面积,提高土温,排除渍水,土松通气。在温暖季节,垄作可以提高表土层温度,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出苗。

垄作的增温效应受季节和纬度影响。垄作具有排涝通气效应,多雨季节有利于排水抗涝。此外垄作增强了田间的光照强度,改善了通风状况,有利于喜温、喜光作物(如棉花)的生长,减轻病害。

(四)地面覆盖

地面覆盖的目的在于保温、增温,抑制杂草,减少蒸发,保墒等。地面覆盖的主要方式有:

1.土面增温剂具有保摘、增温,压碱,防止风蚀、水蚀等多种作用。

2.染色剂在地面上喷洒或施用草木灰、泥炭等黑色物质,因增加了对太阳辐射吸收而增温,相反施用石灰、高岭土等浅色物质,因增加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而降温。

3.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增强近地层光强和CO2浓度的功能。增温效应以透明膜最好,绿色膜次之,黑色膜最小。

4.铺沙覆盖铺一层<0.2cm的细沙,在3~4月份地表可增温1℃~3℃,5cm地温可增高1.9℃~2.8℃,10cm地温提高1.2℃~2.2℃,另外铺沙覆盖具有保水效应,可防止土壤盐碱化,温、湿度条件得到改善。

5.其他覆盖如秸秆覆盖技术、无纺布浮面覆盖技术、遮阳网覆盖技术已普遍推广,其主要作用是增温,保墒,抑制杂草等方面。

(五)灌溉

灌溉对植物生产有重要意义,除了补充植物需水外,还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春季灌水可以抗御干旱,防止低温冷害;夏季灌水可以缓解干旱,降温,减轻干热风危害;秋季灌水可以缓解秋旱,防止寒露风的危害;冬季灌水可为越冬植物的安全越冬创造条件。

(六)设施增温

设施增温的主要方式有:智能化温室、加温温室、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

复习思考:

1. 什么叫积温?积温有几种表示方法?积温在植物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2. 农业生产中的温度调控措施有哪些?

教学目标:

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光能利用率等基本概念及意义。

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主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经;

呼吸作用与农产品贮藏的关系。

了解:植物光合性能与产量的关系。

教学时数:14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4学时、技能训练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主要过程。

一、光合作用的意义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释放氧气,同时把

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所形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常以下面反应式表示。

6CO 2 + H 2O

C 6H 12O 6 + 6O 2↑

叶绿体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1.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地球上一年通过光合作用约合成5×1011t 有机物。 2.蓄积太阳能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将3.2×1021J 的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净化空气 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起到净化空气作用;大气中一部分氧气转化为臭氧,对陆地生物也有良好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主要过程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根据能量转变的性质,可将光合作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成电能,主要由原初反应完成。第二步,电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由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完成。第三步,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由碳同化进行。

三、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合作用的产物有碳水化合物、有机酸、氨基酸、蛋白质等,主要为碳水化合物。光合作用产物与植物种类、叶龄、光质及氮素营养等有关。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一)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是植物光合特性的两个重要指标。为了提高作物对光能的利用,适当增强光照,如合理密植、整枝修剪、去老叶等,以改善田间的光照条件。

(二)CO 2浓度

CO 2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光合速率随CO 2浓度增加而上升。生产上常通过施用有机肥料、通风等措施来增加CO 2浓度。

(三)水分

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土壤水分含量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很大,如土壤干旱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叶片缺水也会影响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四)温度

一般温带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为0℃~5℃。在10℃~35℃范围内,光合作用能正常进行;35℃以上光合作用受阻,40℃~50℃以上光合作用完全停止。

(五)矿质元素

N 、Mg 、Fe 、Mn 、P 、K 、B 、Zn 等元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如

氮和镁是叶绿体的组成元素,铁和锰参与叶绿素的形成过程,磷、钾、硼能促进有机物质的转化和运输,因此,合理施肥才能保证光合作用正常顺利地进行。

(六)植物内在因素

主要有叶龄、叶的结构和光合产物的输出等。光合速率随叶龄增长出现“低-高-低”规律。C 4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C 3植物,这与叶的结构有关。光合产物(蔗糖)从叶片中输出速率也会影响光合作用。 复习思考:

1. 什么叫光合作用?反应式如何表示?有何重要意义?

2. 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分别是在细胞的哪个位置进行的?

3. 光合作用可分哪三个阶段?各阶段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4. 光合作用的O 2是怎样产生的?

5. 光合作用C 3途径、C 4途径CO 2的接受体分别是什么物质?形成的第一个产物又分别是什么?

第二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重点:

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及意义。 呼吸作用的主要过程。

呼吸作用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难点:

呼吸作用的主要过程。

一、呼吸作用的意义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逐步氧化分解,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类。

(二)呼吸作用的意义

呼吸作用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质生物氧化,使其中的化学能以ATP 形式贮存起来。

2.中间产物是合成植物体内重要有机物质的原料 如丙酮酸、a -酮戊二酸、苹果酸等都是进一步合成植物体内新的有机物质的物质基础。

3.在植物抗病免疫方面有重要作用 在植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中,植物依靠呼吸作用氧化分解病原微生物所分泌的毒素,以消除毒害。

二、呼吸作用的主要过程

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多种途径,当其中一条途径受阻,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维持正常的呼吸作用,这是植物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适应现象。这里主要介绍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过程。

(一)糖酵解

糖酵解是指葡萄糖在细胞质内经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脱氢氧化,逐步转化为丙

酮酸的过程。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进行酒精发酵、乳酸发酵;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则进入三羧酸循环。

(二)三羧酸循环

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在酶和辅助因素作用下,首先经过一次脱氢和脱羧,并和辅酶A结合形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和草酰乙酸作用形成柠檬酸(含有一个羟基、三个羧基),这样反复循环进行。

三、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

呼吸作用的强弱常用呼吸强度来表示,影响呼吸强度的因素主要有:

(一)温度

温度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大多数植物呼吸作用的最低温度在-10℃,最适温度为25℃~35℃,最高温度为35℃~45℃。

(二)水分

细胞含水量对呼吸作用影响很大。禾谷类种子在风干状态(含水量为11%~12%),呼吸微弱,当超过15%,呼吸作用加强

(三)O

2和CO

2

浓度

大气含氧量通常在21%左右,当减少至5%~8%时,呼吸显著减弱。CO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空气中CO2浓度增高时,呼吸作用减弱。某些种皮厚的种子,常因种皮内CO2积累过多,即使在潮湿的土壤中保存多年也不发芽。

四、呼吸作用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

(一)呼吸作用与粮油种子贮藏

贮藏粮油种子的原则是保持“三低”,即降低种子的含水量、温度和空气中的含氧量。

(二)呼吸作用与多汁果实和蔬菜的贮藏、保鲜

多汁果实和蔬菜的贮藏、保鲜的原则是在尽量避免机械损伤的基础上,控制温度、湿度和空气成分三个条件,降低呼吸消耗,使果实蔬菜保持新鲜状态。

(三)呼吸作用与作物栽培

许多栽培措施都是为了保证作物呼吸作用正常进行,如水稻浸种催芽时用温水淋种和时常翻种;水稻育秧采用湿润育种;作物的中耕松土等。

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二者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有机体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见表。

作用释放O2可供呼吸作用利用,而呼吸作用释放CO2也可被光合作用所同化。它们的许多中间产物是相同的,催化诸糖之间相互转化酶也是类同的。在能量代谢方面,光合作用中供光合磷酸化产生ATP所需的ADP和供产生NADPH所需NADP+,与呼吸作用所需的ADP和NADP+是相同的,它们可以通用。

复习思考:

1. 什么叫呼吸作用?有何重要意义?

2. 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并说明二者在呼吸作用中的地位?

3. 粮油种子和果蔬贮藏条件有何不同?其生理依据是什么?

4. 解释下列现象或措施的生理原因:

(1)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等粮食贮藏之前要晒干;

(2)给作物中耕松土;

(3)新鲜果品贮藏要保持低温和较高湿度。

第三节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教学重点:

◆经济产量、叶面积系数、光能利用率等基本概念。

◆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教学难点: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一、植物的光合性能与产量

(一)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决定作物产量的因素是:叶面积、光合强度、光合时间、呼吸消耗和经济系数。

1.光合面积光合面积是指植物的绿色面积,通常以叶面积系数来表示叶面积的大小。

在一定范围内,叶面积越大,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质越多,产量也就越高。

2.光合时间适当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当前主要是采取选用中晚熟品种、间作套种、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措施,使作物能更有效地利用生长季节,达到延长光光时间的目的。

(二)作物光能利用率

目前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普遍不高。据测算,只有0.5%~1%的辐射能用于光合作用。低产田作物对光能利用率只有0.1%~0.2%,而丰产田对光能的利用率也只有3%左右。

(三)作物群体对光能的利用

作物群体比个体更能充分利用光能。在群体的结构中,叶片彼此交错排列、多层分布,使各层叶片的透射光可以反复地被吸收利用。

二、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一)植物对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当前作物对光能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

1.漏光植物的幼苗期,叶面积小,大部分阳光直射到地面上而损失掉

2.受光饱和现象的限制光照度超过光饱和点以上的部分,植物就不能吸收利用,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就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3.环境条件及作物本身生理状况的影响自然干旱、缺肥、CO2浓度过低、温度过低或过高,以及作物本身生长发育不良,受病虫危害等,都会影响作物对光能的利用。

(二)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选育光能利用率高的品种光能利用率高的品种特征是:矮秆抗倒伏,叶片分布较为合理,叶片较短并直立,生育期较短,耐阴性强,适于密植。

2.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合理密植,增大绿叶面积,以截获更多的太阳光,提高作物群体对光能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充分地利用地力。

3.间套复种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季节的太阳光,增加光能利用率;复种则可把空间的生长季节充分加以利用。

4.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作物群体的光合作用,减少呼吸消耗。整枝、修剪调节光合产物的分配。增加空气中的CO2浓度也能提高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

复习思考:

1. 什么叫光能利用率?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有哪些?

2. 光能利用率高的品种有哪些特征?

3. 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

教学目标:

掌握: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主要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的诊断;

常用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复合肥料的种类、特点及施用方法。

理解: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原理;主要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状况;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了解:常见植物缺乏症状。

学会:土壤速效N、P、K含量的测定;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

教学时数:14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10学时、技能训练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生长发育与营养元素

教学重点: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及一般生理作用。

?确定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

?N、P、K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诊断。

?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施肥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主要营养元素缺乏症的诊断。?配方施肥基本方法及施肥量的计算。

一、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

(一)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1.概念碳、氢、氧、氮为能量元素或气态元素。燃烧后残留下来的主要是磷、钾、钙、镁、硫、铁、锰、锌、铜、硼、氯、硅、钠、硒、铝等为矿质元素或灰分元素。其中只有十几种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称为必需营养元素。

2.判断标准确定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应符合三条标准:①对所有植物完成其生活周期必不可少的;②其功能不能由其他元素代替,缺乏时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③对植物起直接营养作用。

3.种类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氯(Cl)、铁(Fe)、锰(Mn)、硼(B)、锌(Zn)、铜(Cu)、钼(Mo)。

4.类型碳、氢、氧、氮、磷、钾等为大量元素;铁、硼、锰、铜、锌、钼、氯、镍等为微量元素;镁、钙、硫等为中量元素。氮、磷、钾等为“肥料三要素”。

(二)植物矿质营养吸收原理

1.植物吸收养分的形态

(1)土壤中养分向根表迁移三种途径:截获、质流和扩散,其中质流和扩散是主要形式。一般土壤中移动性大的离子中NO3-、Ca2+、Mg2+等主要通过质流迁移到根表;一般土壤中移动性小的离子如H2PO4-、K+、Zn2+、Cu2+等以扩散移动为主。

(2)植物根系对养分吸收的途径土壤中养分迁移到根表后,一般通过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进入根系被植物吸收。

3.植物的根外营养

叶部营养特点:①直接供应养分,减少土壤养分固定;②吸收速率快,能及时满足作物营养需要;③叶部营养能影响植物代谢活动;④叶部营养是经济有效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和补施大量元素肥料的手段。

使用技术:①喷肥时可加少量“湿润剂”或适当加大溶液浓度,并尽量喷施叶的背面;②最好在下午四时以后无风晴天喷施;③对于磷、铜、铁、钙等移动性差的元素,要喷在新叶上,并适当增加喷施次数;④喷施阳离子时,溶液应调至微碱性;喷施阴离子则调至弱酸性,以有利于叶片对养分吸收;⑤尽量选择植物吸收快的物质(如尿素)进行叶面喷施。

(三)植物养分离子间的相互关系

1.拮抗作用一种养分的存在抑制植物对另一种养分的吸收,如Ca与Mg、K与Fe、P与Zn及P、N与Cl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

2.协合作用一种离子的存在帮助和促进植物对其他离子的吸收或相互促进吸收的作用。如P与K、N与P、N与K都表现出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主要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

三、植物营养元素缺乏症的诊断

(一)植物缺乏必须营养元素的主要症状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绪论 教学目标: ◆掌握: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教学过程: 一、由学生讨论对农业的认识导入新课 二、新授 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 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Ⅱ、植物生产的特点 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 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 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主要研

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 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四)植物生长的个体生命周期性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了显著的季节性、有序性和周期性。 (五)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生产依赖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强烈影响。 (六)严格的地域性 地区不同,其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其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也有差异,从而构成了植物生产的地域性。 Ⅲ、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光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光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性体现在:直接作用是对植物形态器官建成;间接作用是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二)温度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在植物生产中,温度的昼夜和季节性变化影响植物的干物质积累甚至产品的质量,而且也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其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完成。 (三)水分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起源的先决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都必须在细胞含有水分的状况下才能发生。植物对水分的依赖性往往超过了任何其他因素。 (四)土壤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使植物能“吃得饱(养料供应充足)”、“喝得足(水分充足供应)”、“住得好(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站得稳(根系伸展开、机械支撑牢固)。 (五)肥料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在植物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肥料不仅可以促进植物整株生长,也可促进植株某一部位生长;肥料还在改善植物的商业品质、营养品质和观赏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Ⅳ、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教案

《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 教案

单元课教案首页 注:1、每次课须填写“单元课教案首页”。以单元课的每一子课题的教学要求设计每一个教案。每个单元的备课由多个教案构成。 2、教学设计含教学方法、教学流程。

第一章园林植物主要功能 第一节防护功能 1.1 调节气温 树木有浓密的树冠,一般说来,树叶面积是其树冠面积的20倍。太阳光辐射到树冠时,有20%—25%的热量反射回天空,35%被树冠吸收,加上树木蒸腾作用所消耗的热量,树木可降低空气温度。据测定,有树荫的地方比没有树荫的地方一般要低3℃~5℃,而在冬季,一般在林内比对照地点温度提高1℃左右。北京天安门广场夏季白天气温一般比郊区高出2℃—3℃;广场的铺装地面比有树荫、草坪的地方平均高1.9℃,最高时温差为2.8℃—3.0℃。 一般树荫能阻挡阳光直射入室内。又因屋顶、墙面和四周地面在绿阴之下,其表面所受的太阳辐射热比一般没有绿化之处要低4—15倍,其传入室内的热量大幅度减少,这是导致夏季室温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增加湿度 据测定,1公顷阔叶林一般比同面积的光土地蒸发的水量高20倍;每公顷的油松林,一天的蒸腾量为43.6~ 50.2吨,宽10.5米的乔灌木林带,可使近600米范围内的空气湿度增加80%。 1.3 制造氧气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又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二者相比,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绿色植物是氧气的天然加工厂。 1.4 滞尘 植物的躯干、枝叶外表粗糙,在小枝、叶子处生长着绒毛,叶缘锯齿和叶脉凹凸处及一些树木分泌出的一些粘液,都能对空气中的尘土有很好的粘附作用。据科学家考察,一般城市1公顷的地面上,一年内大约可降落3吨尘土。据前苏联有关方面测定,树木下面的空气尘土含量要低于露天广场42.2%,冬季树木的枝干也能减少空气中的含尘18%。 1.5 减噪 林木通过其枝叶的微振作用能减弱噪音。减噪作用的大小,决定于树种的特性。叶片大又有坚硬结构的或叶片像鳞片状重叠的,防噪效果好;落叶树种类在冬季仍留有枯叶的防噪效果好(如鹅耳枥、栎树) 。 一般来说,噪音通过林带后比空地上同距离的自然衰减量多10—15分贝。据南京环境保护办公室测定:噪音通过18米宽、由两行桧柏及一行雪松构成的林带后减少16分贝,而通过36米宽与上述同类林带后,则减少30分贝。 1.6 杀菌

最新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案设计

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案设计 第二节环境污染的危害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我国的环境质量现状。 2.能力: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自由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德育渗透:通过学习与实践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加学生的忧患感、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录像、三支试管、清水、水蚤、Hg(NO3)2(质量浓度为0.01mg/L)KNO3(质量浓度为0.01mg/L)。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群体调查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引言、提问:环境危机除了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以外,还包括什么?(答:环境污染。) 对,唐朝诗人杜甫曾经这样赞美大自然:“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我们这节课的研究主题是环境污染的危害。 前几天,我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走访环保部门,调查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并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请问从大家的调查情况来看,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方面? (答:5方面。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我们先来研究大气污染的危害。 问:通过调查,大家知道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吗?(答:我国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讲述:那么衡量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好坏以什么作为标准?我们天津市的空气质量又是如何呢?我们请调查大气污染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学生介绍:环保部门把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简称TSP)作为城区污染评价的主要指标。我们在河西区环保局监测站对这三项指标亲自进行了监测,下面请大家看我们在环保局监测站的监测过程录像。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优质教案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发现冬青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讨论植物和环境的图片等资料分析出植物适应环境。 2. 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出冬青树和杨树树叶的不同点。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植物适应环境的探究兴趣。 2.能以探究现象为依据,设计可行性的探究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自然界中植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2.意识到植物是适应自然界的产物。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冬青树和杨树的叶子,发现冬青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实验记录单和放大镜。 学生材料:冬青树叶和杨树树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地球是个充满生机的星球,你知道最多的生物是什么? 学生:植物。 2.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些植物的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能在轻松的话题讨论下进行植物话题的科学学习。]二、植物的形态

1.师:仔细观察5种植物并小组讨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轮:1号→2号,3号→4号 第二轮:2号→3号,4号→1号;(教学策略:循环赛讨论) 2.全班汇报交流 ①水瓶树 生1:水瓶树像个水瓶,很高,内部空心,储水。 生2:树干较粗,叶少,树枝短。 师:同学们都关注到水瓶树的叶和茎了,谁能完整描述下水瓶树的茎和叶? 师生总结:少树叶,大肚皮。 师:它们的茎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的叶是什么样子的? ②巨人柱 生:巨人柱无树枝,会长刺,生活在沙漠里(及时追问,纠正),用叶子保存水分;内部水分充足。师出示巨人柱的茎和叶的放大图。 师:谁对巨人柱的刺有了解? 小组讨论交流,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生总结:巨人柱的茎高大呈柱状为了储水(根分布广却浅),刺状叶是为了减少水分丢失。 ③椰树 生:叶大,叶柄很大,像羽毛,树干高且细。 师:椰树的叶和茎为什么长这样? 生:羽毛状的叶子被海风吹不会烂掉,茎长得高高的可以接受很多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师总结:椰树的茎和叶很特别,叶像羽毛称羽状叶,都集中长在树的最高处称簇生。它们的特点都有很多作用。 ④芭蕉树 生:叶子很大,像扇子。植株很矮。 师:这么大的叶子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挡太阳。 师:对植物本身有什么好处呢? 生思考,说出可以吸收很多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师纠正:叶子越大的确接触的阳光和吸收的热量就越多,到了晚上再把热量慢慢散发出去。叶子大且厚,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减慢热量的吸收和散发,不至于昼夜温差太大影响植物生长。师生总结:叶片形,宽大,主叶脉粗厚。

中班环保教案20篇

中班环保教案20篇 【篇一:中班环保教案】 中班环保教案《小狐狸卖空气》活动设计背景: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是未来世界的缔 造者,因此,如何唤起这些幼小心灵的环保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教师,是对幼儿实施环保教育的最直接的人,更要尽自己 的心去把幼儿溶入保护环境的大家庭里,所以根据小狐狸卖空气的 故事设计了关于空气污染的语言活动,旨在引导孩子了解身边空气 污染现象,知道新鲜空气的重要性,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活动 目标: 1、通过故事知道空气污染的几种途径及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危害。 2、让幼儿明白新鲜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知道保护新鲜空气的方法。 3、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争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重点: 通过故事知道空气污染的几种途径及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危害。活 动难点: 让幼儿明白新鲜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知道保护新鲜空气的方法。 活动准备: 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摸空气引出故事内容: 1、教师:“在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小朋友们想不想摸一摸呀?” 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来摸摸我们周围的空气。 2、“有没有摸到”?“其实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小狐狸却 能装着空气到处去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播放视频) 二、听故事,了解空气污染的途径。 1.听故事 (1)提问:“听完这个故事,谁能说说你听到了故事里讲了什么? 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 (2)小狐狸得了什么病?它怎么会得这种病的? (3)平时,你见到过什么现象也会使我们周围的空气受到污染的呢?(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有关图片。)

教师小结: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会污染环境,如:燃放爆竹、 烟花,咳嗽乱吐痰,抽烟、工厂的烟囱和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等都对空气有污染。 2、了解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1)你们喜欢污染的空气吗?为什么? (幼儿讨论回答) (2)污染的空气除了对人会造成危害,还对谁有危害? 小结:我们吸了污染的空气会引起咳嗽,头痛、四肢无力,严重的 可能会生癌症,还可能因缺氧致息甚至于死亡,动物和植物也会无 法生存下去。 3、知道保护新鲜空气的方法。 你们觉得污染的空气可怕吗?那我们怎样才会使空气更新鲜呢? (幼儿讨论回答) 小结:对了,要使空气新鲜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多种树,植草坪, 咳嗽用手帕捂住,汽车使用无铅汽油,工厂治理烟囱和废气等等好 多种做法。 4、评一评 (1)老师前两天拍了许多照,现在要请小朋友来评一评,说一说,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 (2)讲评:出示几张图片,请幼儿一起说说卡片上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该对他说什么? 三、结束 今天,我们知道了污染的空气危害很大,那我们就应该从我做起, 还要监督和督促好我们周围的人,让大家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保 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优美。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故事、提问、讨论和操作,让幼儿明白知道空气污 染的几种途径、新鲜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及空气污染给予人类带来 的危害,从而激发幼儿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目标明确,条理清晰,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与老师的呼应到位。活动结束后,我们制作了展板,希望大家都能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充分调动了孩 子们的环保意识。 中班环保活动:《保护环境》 活动设计背景:

园林植物分类基础教案

教案1(2学时):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使学生掌握园林树木的定义和作用,了解我国的园林植物资源。 要求:教师要通过介绍园林树木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进而使学生明确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a. 园林树木的作用; b. 我国的园林植物资源 教 学进 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手段 第一节植物与园林植物45讲授、多媒体 一、植物的概念 5 二、植物分类学简史 5 二、园林植物的概念 5 三、园林植物的作用 3.1. 美学作用10 3.2. 生态作用10 3.3. 经济作用10 第二节我国的园林植物资源45讲授、多媒体 一、种类繁多15 二、特有、珍惜植物多10 三、类型丰富 5 四、品质优良、特色突出 5 五、中国园林植物对世界的贡献10 思考思考我国园林植物资源对园林建设的意义

教案2(8学时): 第二章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园林树木学基本的形态学术语,并了解园林树木具重要分类学价值的形态结构特征。 要求:结合实际,利用校园树木向学生展示园林树木的营养器官及生殖 器官的的形态特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形态学术语,以期在今后的生活 实践中加以利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a. 营养器官形态学术语;b. 生殖器官形态学术语 教 学进 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手段 第一节植物的细胞和组织45讲授、多媒体 一、植物细胞的主要结构特点20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25 第二节植物的营养器官135 一、植物的根45讲授、多媒体 1.1 根的结构25 1.2. 根的功能 5 1.3 根的变态15 二、植物的茎45讲授、多媒体 2.1 茎的结构20 2.2 茎的功能 5 2.3 茎的变态20 三、植物的叶45讲授、多媒体 3.1. 叶的结构15 3.2. 叶的类型25 3.3. 叶的变态 5 第二节植物的生殖器官180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第4章)

第4章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 教学目标: ◆掌握: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植物吸水的原理、根系吸水的动力和蒸腾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土壤水分的类型及有效性。 ◆理解:降水、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影响根系吸水的主要因素;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了解:气孔对蒸腾作用的调节及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 ◆学会:降水量与空气湿度的观测方法。 教学时数:16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12学时、技能训练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生长发育与水 教学重点: ◆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植物细胞与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蒸腾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植物的需水规律及合理灌溉的指标。 教学难点: ◆气孔对蒸腾作用的调节及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 ◆影响根系吸水的主要因素;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一)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成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对植物的生命具有决定性作用: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水是代谢过程的重要物质;水是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和运输物质的介质;水分使植物保持固有的姿态;水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二)植物细胞吸水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吸水也不例外。植物细胞吸水有三种方式: 1.渗透吸水含有液泡的细胞吸水,如根系吸水、气孔开闭时保卫细胞的吸水为渗透吸水,主要是由于溶质势的下降而引起的细胞吸水过程。 2.吸胀吸水对于无液泡的分生组织和干燥种子来说,其细胞吸水依赖于低的衬质势而引起的吸水过程。 3.降压吸水主要是指因压力势的降低而引发的细胞吸水。 (三)植物根系的吸水 1.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后,便进行运输,其运输途径为:土壤中的水→根毛→根的皮层→根的内皮层→根的中柱鞘→根的导管或管胞→茎的导管→叶柄导管→叶脉导管→叶肉细胞→叶细胞间隙→气孔下腔→气孔→大气。 2.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根系吸水的动力主要有根压和蒸腾拉力两种。 (1)根压根压是指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伤流和吐水是证明根压存在的两种生理现象。

环境保护教案教学设计

环境保护_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大气污染的种类。 2.了解水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水污染的种类。 3.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土壤污染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懂得人类与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污染的措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一起讨论。 一、人类生存环境的构成 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由大气、土地、水、矿产、森林、生物、生活居住区,风景游览区等诸多要素构成。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 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能源污染。 《考试说明》在总体测试目标中指出:“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和生产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我们主要从大气、水、土壤三方面分析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三、大气污染 1.大气污染的含义 当大气中某些有毒、在害物质的指标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发生了大气污染。 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写在卡片上。 2.大气污染物主要有:①漂浮颗粒物;②硫的化合物;③氮的化合物;④碳的氧化物; ⑤碳氢化合物;⑥含卤素的化合物;⑦放射性物质;⑧…… 将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写在卡片上。 3.大气污染的形成 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有害烟尘、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 ②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使用矿石燃料的动力机械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尘; 4.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有毒氧化物、烟尘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物的生长。 ②硫的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还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的枯萎

园林植物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园林植物》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植物的分类、习性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本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课程,是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植物造景设计、园林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1.2设计思路 通过园林植物教学,应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园林植物的分类方法,能够编制简单的分类检索表。 2.掌握园林绿地中常见的100~150种园林树木与花卉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观赏价值及园林用途。 3.学会使用植物分类工具书,正确检索和鉴定树种,编制检索表、拼读拉丁学名以及采集植物标本等基本技能和方法。 4.掌握园林观赏、绿化树种与园林花卉调查与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议本课程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本地常见园林植物代表种的形态特征、特性和园林用途,学生能根据所学的植物知识分析植物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一定的植物分类知识和鉴定植物技能,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参加园林生产实践、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2.1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能够独立进行城市园林植物的选择、规划、配植应用等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一系列专业技能,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作贡献。 2.2知识目标 2.2.1 了解园林植物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2.2 掌握园林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及植物群落知识。 2.3素质目标

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 3.课程内容和要求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案1苏教版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能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点。 2.知道不同的植物适宜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知道植物形态于生长环境有关。 3.知道一些植物离开特定的环境会无法生存或无法很好地生长。 4.知道植物适应环境会形成一些形态变化或生长习性。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冬青树和杨树应对严寒的办法。 3.能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科学态度: 1.能在本课的学习中,激发好奇心,主动观察身边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及习性。 2.从生活中找实例,概括不同植物形成的适应环境的本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关注身边的环境中的植物,爱护环境中的植物,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特定的形态特征或是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1.对比常绿植物的叶及落叶植物的叶,能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2.设计了解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的图文资料,不同环境的视频资料及图文资料、冬青树叶、杨树叶、香樟树叶、桂花树叶、桑树叶、构树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征,感知形态是为更好适应环境。 1.师:地球上的植物多姿多彩,是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的依靠。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种植物?这种植物是什么样的? 2.师:那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师:刚才的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它们长什么样的? 适时追问:它的茎长什么样子?它的叶长什么样子?长成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时,放大矢量图,帮助学生观察细节。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植物的介绍,让学生能在回忆中关注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能在图片观察时,能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信息解读,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二、了解不同环境特点,发现植物形态是为了适应环境。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刚才的集中植物,就生活在下面的这些环境中:沙漠、高山、热带草原、热带沿海。 2.师:水瓶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3.师:热带草原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除了热带草原,水瓶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4.师:巨人柱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5.师:沙漠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沙漠,巨人柱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6.师:椰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7.师:热带沿海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热带沿海,椰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8.师:芭蕉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9.师:热带沿海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热带沿海,芭蕉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10.师:松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11.师:高山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松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师:你能试着将它们连一连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思考几种植物适宜生长的环境,让学生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联系起来,并在对不同的生长环境的了解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的环境师相对应的,植物在进化历程中,已经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 三、比较冬青树和杨树的叶子,将植物的局部特征与适应环境变化建立联系。 1.师:植物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瞧,这是前几天老师外出游玩时在美丽的杨树林和冬青

空气污染和保护教案

空气的污染和保护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与防治措施。 2、了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了解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了解酸雨及其危害。 3、看懂各种媒体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 教学重点:空气污染的危害性;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报告的分析 一、引入 展示中国全景的卫星图,问:你们知道图中的绿色部分表示什么?中国和日本之间有什么区别? 学生答…… 老师补充: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7%,而中国只有17%。 提问: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看资料一:,日本政府看重森林, 问:森林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答…… 教师总结:森林的作用(光合作用,和吸尘的主要作用)出示吸尘的树叶 展示尘埃的来源、特点和危害,颗粒物越小对人的伤害就越大。引出,指出应提高检测标准。并引出可吸入颗粒物为大气污染物之一。 提问:除了吸附灰尘外,森林里的有些植物还能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如:樟树,榆树、丁香、枫树等。 教师解说二氧化硫等的来源和危害,再引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大气污染物。 教师:酸雨对自然界中物质有什么危害?,我们来做一个模拟酸雨的实验。 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变化或现象,联系实际主要是破坏什么呢?(讲论) (对树叶的危害由于实验效果不明显,通过图片展示逐渐危害的效果。 教师总结:酸雨的危害 同学们不要小看植物,他们的作用可大了,它们还能杀菌消毒呢?比如松树等 综述——森林的净化作用。并引出森林是地球之肺,且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都是污染大气的主要物质之一,所以我们把他们作为判断空气质量的标准之一。那么我们国家的空气质量如何呢?以北京为例我们来看看吧! 展示:杭州空气质量日报 结合课本72页,完成题目:(叫一位学生回答) 我国目前的空气质量到底如何呢? 看资料二:两会期间,环境保护就是热点问题。 举国上下都在重视环境保护,作为学生我们更要为保护大气尽自己的一份力。 教师问: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1 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1)授课题目任务1 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有关概念。 2.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 3.了解植物的极性、再生、休眠和衰老等现象。 4.熟悉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等生理作用。 5.了解植物生产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 1.掌握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熟悉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调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重点)。 2.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你能说出当地种植的植物有哪些吗? [一]导入新课 提出引导性问题:刚才大家说出了很多植物的名称,大家看看这些图片,哪些是你认识的植物,试着说出植物名称。 [二] 新课讲解 1.植物的生长 (1)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由于细胞分裂和伸长引起的植物体积和质量上的不可逆增加,如根、茎、叶的生长等。发育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成为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与器官的过程,也称形态建成,如花芽分化、幼穗分化等。 (2)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植物的营养生长是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植物的生殖生长是指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花芽开始分化(穗分化)是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昼夜周期、季节周期、再生作用等。 (1)植物的生长大周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了“慢——快——慢”的规律。以一年生植物的株高对生长时间作图,所得到的生长曲线呈“S”形。 (2)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植物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温度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或温周期性。 (3)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是指植物生长在一年四季中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如温带树木的生长,随着季节的更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3.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要有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主茎与侧枝生长的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等。 (1)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是相互依赖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交流,还存在相互竞争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对水分和营养的竞争上,可通过根冠比来反映出来。 根冠比是指地下部分根系总重量与地上部分茎叶等总重量的比值,它受土壤水分、营养状况、温度、光照等因子影响。 (2)主茎与侧枝生长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是指由于植物的顶端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生殖生长所需的养料大多是由生殖器官提供的;另一方面生殖器官在生长过程中也会产生

园林植物环境教案—备选地块水分条件的观测

园林植物环境教案序号 4 课程名称园林植物环境授课 班级 09-1 课时 4 单元单元二测定备选地块的环境因子授课 时间 10年11月日 任务任务三、备选地块水分条件的观测授课 地点 环境实验室教学 方法 任务驱动法 教学资源教师用资源 教学材料:教案、讲义、课件 学生用资源 参考材料:课程讲义、课件、参考书籍 工具:干湿球温度表、天平、铝盒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的观测方法 能力目标:能熟练规范地使用仪器对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进行观测与测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培养安全、责任意识,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的观测方法教学难点 教研室主任签字

教学过程教 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 意图 时间 分配 min 提出任务1、工作任务倒入 教师解读任务,使学生明确本节 课的任务内容及要求。 2、明确本节课任务 提出具体任务:观测备选地块的 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内容 及任务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完成 任务的方法。 1、根据教师的引导明确学习目 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2、明确任务要求,树立分工合 作意识 让学生明确学 习目标和任务。 10 分析任务教师引领分析完成任务的切入 点及需要具备的知识,使学生形 成完成任务的思路。 1、根据学材学习空气湿度和土 壤湿度的测定方法。 2、小组讨论制定工作计划 3、选两组派代表分别演示如何 观测和测定空气湿度和土壤 湿度; 4、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5、教师点评、并演示正确的操 作过程。 学生学习大气 湿度和土壤湿 度的观测方法 110 完成任务巡视中观察各小组的工作方法 及进展情况,对可能发生的个别 问题进行解答。 提醒学生进行分工合作。 1、组内分工:按照分工计划进 行实施,做到全员参加。 2、各小组长带领本组按照各自 分工分别完成各自任务。 对备选地块的 空气湿度和土 壤温度进行观 测,进一步熟练 各种仪器仪表 的使用方法。 50

《环境保护》教案

环境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大气污染的种类。 2.了解水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水污染的种类。3.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土壤污染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懂得人类与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污染的措施。 【教学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师生一起讨论。 一、人类生存环境的构成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由大气、土地、水、矿产、森林、生物、生活居住区,风景游览区等诸多要素构成。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能源污染。《考试说明》在总体测试目标中指出:“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和生产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我们主要从大气、水、土壤三方面分析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三、大气污染同学们阅读P80至P84页,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1.大气污染的含义当大气中某些有毒、在害物质的指标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发生了大气污染。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写在卡片上。2.大气污染物主要有:①漂浮颗粒物;②硫的化合物;③氮的化合物;④碳的氧化物;⑤碳氢化合物;⑥含卤素的化合物;⑦放射性物质;⑧……将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写在卡片上。3.大气污染的形成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有害烟尘、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②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使用矿石燃料的动力机械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尘;4.大气污染的危害①有毒氧化物、烟尘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物的生长。②硫的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还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的枯萎死亡,这些氧化物还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并且空气中的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③对金属、矿石及其制品有腐蚀性的物质,会损害建筑和某些雕像;④二氧化碳的过度排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课《植物与环境》教案设计

5 植物和环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初步学会说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 3.发展学生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4.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里。 教学难点 认识绿豆或其它植物的生存环境。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出示一些植物挂图或图片(可把一些图片存到软盘中,投到屏幕上)。 思考: 1.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南方)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树吗南方有苹果树吗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 2.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沙漠)莲(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3.月季花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向阳地方)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背阴地方)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讨论: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

第二课时 活动(二) 指导学生认识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实验l--绿豆或其它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2--绿豆或其它生长与水的关系 学生根据课前的实验,进行汇报 实验报告 实验用具 实验过程 师生小结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 活动(三)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出示挂图或图片热带森林、沙漠植物、沼泽植物。 思考 1.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 2.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干旱、少雨) 干旱、少雨;水多;炎热、多雨;泥泞、多水。 3.在沙漠中、池塘中、热带森林中、沼泽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高大、茂密、长绿的植物;多是喜水的草类植物。 讲解: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植物。 观看植物的适应性的资料片,并由教师和学生介绍相关的资料。 巩固应用 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5 植物与环境》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5 植物与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性。 3、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对观察和研究进行记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 2、对身边的事物及自然有着探究的欲望。 3、愿意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喜欢研究有关动植物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分析植物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三、教学难点 植物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四、教学准备 图片: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生态图; 视频:有关的生态系统介绍; 文字资料:温室的环境条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自设情景,讲述事情经过,引出问题。 问题波波要把一盆仙人掌放在阴生植物区内种植,合适吗? 目的通过讲述故事情景,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植物的外部结构的观察中,从而引出要研讨的问题——仙人掌放在阴生植物区内种植,合适吗?让学生通过对仙人掌和龟背竹这两种生活中常见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环境进行观察比较,将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建立起联系。 (二)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 导入出示仙人掌和龟背竹植株,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这两种植物的外形特征。

问题龟背竹的叶子很大。仙人掌有叶子吗? 观察观察、比较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并做记录。 引导仙人掌的叶子在哪里?由于适应干旱的环境,仙人掌的叶子退化变成了针刺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外形差异。 讨论根据仙人掌和龟背竹生长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查阅资料,分析其生长环境。 交流各小组进行交流和汇报。 引导介绍仙人掌和龟背竹生长的环境特征。 目的通过对仙人掌和龟背竹这两种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环境的观察比较,将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 (三)活动二:耐旱的本领 问题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外部形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猜想根据活动1的结论进行假设。 讨论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引导可设计对比实验来进行观察。由于蒸腾作用,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都要从植物的表面蒸发到大气中。 设计注意考虑以下几点:仙人掌和龟背竹耐旱情况的对比实验中要控制什么条件?如何进行观察?怎样做才公平? 实验用塑料袋分别把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叶子全部密封起来,对比仙人掌和龟背竹的耐旱情况。注意观察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并做好记录。 引导本活动通过观察、比较罩在仙人掌和龟背竹茎叶上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的多少来分析它们的耐旱本领。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说明这棵植物在相同的环境下散发的水分快,体内保水的能力弱,不耐旱。 交流各小组进行交流和汇报,共同推断仙人掌与龟背竹的耐旱能力。 拓展叶子小的植物都比叶子大的植物耐旱吗? 目的通过对仙人掌和龟背竹这两种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对比实验,学习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媒体播放“耐旱的植物”视频。 问题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它们怎样适应干燥少雨、温差较大的环境特点? 分析小组讨论。从沙漠环境里植物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的外形、根茎叶的形态等,分析植物是否能适应沙漠的气候特点。 媒体播放“热带雨林”视频。 问题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它们怎样适应气候炎热、雨水充足的环境特点? 引导热带雨林的上层光线充足,以高大的大型乔木为主;下层阴暗潮湿,以矮小的草

园林植物教案

园林植物教案 《园林植物》 第1章园林植物的应用 1.1 树木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1.2 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1.3 水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第2章园林植物的分类 2.1 植物的分类和命名 2.2 园林植物常用的分类依据及分类检索 2.3 常见园林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第3章木本园林植物 3.1 针叶树 3.2 阔叶树 3.3 竹类植物 第4章草本园林植物 4.1 一、二年生花卉 4.2 宿根花卉 4.3 球根花卉 第5章其他园林植物 5.1 水生园林植物 5.2 蕨类园林植物 5.3 肉质多浆园林植物 5.4 草坪与地被植物 为配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园林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园林植物》的学习和应用,在此编写了各章相应的教学指导,供广大师生选用本教材时参考。 第1章园林植物的应用

本章学习目标:树木、花卉和水生植物都是园林植物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掌握树木、花卉和水生植物在园林植物的应用,是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要应用好园林植物,使其在园林绿化中达到最好的效果,就要识别园林植物,了解园林植物。本章将学习树木、花卉和水生植物在园林植物的应用方面的知识,了解学习一些园林植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和配植方式,为后续各种园林植物识别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了解掌握树木、花卉和水生植物等园林植物的选择原则和配植方式;为在园林建设中较好地应用各种园林植物打下基础。 本章分3节11个知识点。 1.1 树木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本节学习要点:学习掌握树木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有关知识。主要有以下2个知识点。一、园林树木的选择与配植原则 园林树木的选择与配植必须掌握以下2个原则: (一)美观、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二)树木特性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原则,既考虑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相适应,还要考虑生态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相适应。 总的原则是以树种本身特性及其生态条件作为树种选择的基本因素来考虑。 本知识点应掌握的基本概念:树木生物学特性、树木生态学特性。 二、园林树木的配植形式 基本概念:配植方式是指园林树木搭配的形式。 应掌握的知识要点: 园林树木的配植可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两大类。 规则式配植的基本概念:规则式是指树木的栽植按几何形式和一定的株行距有规律地栽植。其特点是整齐端庄,严谨壮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