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23《伤仲永》

主备人:任义霞审稿人:韩静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体会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法学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

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检查自主预习

1、谁了解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隶( )扳( )谒( )邑()泯( )

称( )卒( )焉( ) 耶( ) 矣( )

3、解释题意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悲伤、哀伤,痛惜的意思,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确把握句子停顿,顺畅朗读课文

1、指明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2、师生共同纠正朗读停顿不当的句子。

(课件展示)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学生讨论)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愤怒语气

(3)、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语气

(4)、泯然众人矣。————痛心语气

3、集体朗读课文

四、理解文句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轮流通译文句,并讨论纠正。(可以每人译一句,注意突出重点字句的意思)。

2、在全文翻译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五、小结

课文主要写方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秉赋少年到泯然众人的过程。

六、节节清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忽啼.求之(tí) 邑.(yì)

B.日扳.仲永(pān) 环谒.(yè)

C.不能称.前时之闻(chēng) 泯.然(mǐn)

D.即.诗书四句(jí) 或以钱币丐.之(gaì)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怪)

C.借旁近..与之(邻居)

D.未尝识书具..(书写工具)

3.下列各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余闻之/也久。

4、选出下列句子代词不是指代方仲永的一项是 ( )。

A.借旁近与之. B.传一乡秀才观之.

C.邑人奇之. D.复到舅家,问焉.

5、翻译下列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是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泯然众人矣

七、作业

思考:方仲永才能衰败的原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复习提问

1、作者简介及唐宋八大家

2、文中重要词语(教师提问,同座互评)

隶( )扳( )谒( )邑()泯( )称( )

三、正确把握句子停顿,顺畅朗读课文

1、指明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2、师生共同纠正朗读停顿不当的句子。

(课件展示)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学生讨论)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愤怒语气

(3)、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语气

(4)、泯然众人矣。————痛心语气

3、集体朗读课文

四、复述课文(小组选举代表)

五、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课文主要写方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秉赋少年到泯然众人的过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悲伤、哀伤,痛惜的意思,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六、合作探究、深化了解

1、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于何处(用文中的语言)?

(合作交流后明确):神奇的孩子

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他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

(合作交流后明确):父异焉邑人奇之

3、作者为了表现方仲永的神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合作交流后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合作交流后明确):

第一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五岁“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少年时期:才思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期:表现平庸,“泯然众人矣”。

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写仲永年幼时天资聪慧,是“闻”;写仲永少年时期才思衰退,是“见”;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由以“闻”的形式出现,“见”和“闻”有机结合,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详写第一阶段,突出方仲永年幼聪慧,有发展潜力,为后面写他的退化作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阶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5、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有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吗?你能举一两例子说说吗?

(合作交流后明确):方仲永沦落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学业。

超的民间艺人,流浪琴手,在切磋中进步。

虽然他们原本是平辈。

(三)爱迪生是世界有名的“发明大王”。但是,他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差,只读了3个月书就退学了。由于他学习成绩太差,还偏偏喜欢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经常问得老师张嘴结舌,老师非常恼怒,常常当众说他是“傻瓜”。他一生有约2000项发明,像留声机、电灯、电影、蓄电池等等。爱迪生从一个穷苦的、没有受过正式学校教育的孩子,成长为受人尊敬的发明家,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他的名字永远闪耀着光辉。可以说,爱迪生取得的重大成就来自于他的进取精神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

(四)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个孩子曾经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里,他是一个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这是个不可救药的孩子!”

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去干,整天只管打猎和捉耗子,将来怎么办?”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说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他们抛开世俗的偏见,潜心于自己的研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令世人景仰的贡献。

6、方仲永“泯然众人矣”,告诉我们什么?

(合作交流后明确):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都要勤奋学习,即使天资聪慧,也要重视后天学习。

七、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并交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荒于嬉。

书山有路勤为径

勤奋是成功的阶梯

功夫不负有心人

事在人为

学贵有恒

小结:

课文通过写方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秉赋的少年到泯然众人的过程,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材料安排有详有略,运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节节清

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作业

假如你的生活中有“伤仲永”的现象,请你写一封信与他们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河北省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能力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揣摩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德育目标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2.通过学习本文,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讨论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3.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4.美点寻踪法。 教序设计思路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悟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独特的艺术效果;背诵课文;延伸阅读,转化课内所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2. 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其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参考课下注释,理解故事大意,说说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本文题目中的题眼是哪个字?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4、作者是怎样看的?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

想的感触。 四、小结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王安石伤仲永教案

王安石伤仲永教案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5.伤仲永 教与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与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教与学方法 寓教于乐。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板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课时:2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游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乐上千种东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为如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世上少有的天才,知道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的大脑。但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 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初一语文《伤仲永》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初一语文《伤仲永》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伤仲永》公开课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文学常识。 ⑵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同学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和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同学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掌握) 【课时布置】 1课时。

【同学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惊讶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 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 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 (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1、文学常识: (请同学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同学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pān谒yè邑yì称chèn泯mǐn耶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准备: 同学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 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 计) 一、填空题。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二、语段阅读。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不使学。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用“/”为第二段断句。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 4.翻译下面句子。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

《伤仲永》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伤仲永》教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沪教版七上语文5、《伤仲永》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5、《伤仲永》 [典题例析] 例题: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 事言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解析:这是个文言文选段是第五课的重点。5个题目基本上涵盖了文言文阅读的主要知识点。第1、2题考查学生积累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第3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以上3题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第4题的翻译题既考到句意理解能力,又考到词性活用、通假字的知识,属文言文知识的小综合,如“奇之”的“奇”(以……为奇),“宾客其父”的“宾客”(把……当作宾客)和“日扳仲永”的“扳”,(同“攀”拉着),第5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整体感知的能力,题目涉及句意的理解和文章思路的把握,详略的处理等,答题时同学们要反复地将原文再诵读一两遍,有了语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一步了,解题时便能得心应手,对答自如。 [参考答案] 1.(l)曾经(2)完成(3)相当(4)渐渐2.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教案

5.伤仲永 王安石[宋]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二、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题解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谁找到的错误多!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合作翻译课文,看看谁翻译得最通顺。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词语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属于) B.未尝识书具(曾经)

伤仲永教学设计与反思

《伤仲永》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学方法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ppt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读课)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啊?(学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介绍作者: 参考https://www.doczj.com/doc/2c2366035.html,/question/320619382.html。 百度搜索,查相关资料。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伤仲永》素材

2004-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伤仲永》 一、2004年宁德市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 参考答案:

1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22.援笔辄就如素构。 二、2005年乌鲁木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 5 课《伤仲永》教案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内容 [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 讲述] 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 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 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 情态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三、质疑探究 [ 投影] 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 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 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 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 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 投影]

《伤仲永》教学设计模板

《伤仲永》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的经历变化。 3、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4、感悟文章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探究仲永悲剧原因。 5、了解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发表自己一定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少年多才俊,英雄出少年。聪明机智如司马光,当机立断砸缸救人;才思过人如谢道韫,吟诵“未若柳絮因风起”。无论司马光、谢道韫,还是曹冲、陈元方,他们在小时候就很聪明,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那么,如果他们因此而自傲,以后不再学习,那么结果会怎样? 生:他们的才能、天赋慢慢会消失,只能沦为平凡人,甚至可能会更糟。 【注:学生的回答皆为教师预设的回答情境。】 师:为什么? 生:【自由作答】 师: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话加以解释——“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一个人的成功都必须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来取得。 师: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仲永是怎样从一个天才变为平常人的。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荆公,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PPT展示】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文两次,要求如下【PPT展示】:一读全文,梳理字词,注意停顿;二读全文,结合注释,尝试复述。现在开始朗读。 生朗读,教师巡堂。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将本文内容复述一遍。 生复述。 师:这位同学复述得如何?请同学稍加点评。 1-2位学生点评。 师:通过几位同学的帮助,我们更了解了本文的内容;在这个故事中,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文中各有什么依据?请同学们两人合作,加以思考讨论。 生:第一阶段是方仲永小时候写诗的卓越天赋。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 关于伤仲永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3、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恃,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真正成才。 之所以选择本文,是在于文章简练隽永的语言美,生动形象的叙事美和深刻透晰的说理美。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 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 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沦为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 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的例证。 三.作家作品简介 1.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 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 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2.题目解读: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怜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 之情。 四、正课 1.朗读课文。 (1)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2.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lì谒:yè扳:pān称:chèn泯:mǐn 3.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的意思) 重点词语、句子:

《伤仲永》教案

23《伤仲永》 主备人:任义霞审稿人:韩静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体会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法学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

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检查自主预习 1、谁了解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隶( )扳( )谒( )邑()泯( ) 称( )卒( )焉( ) 耶( ) 矣( ) 3、解释题意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悲伤、哀伤,痛惜的意思,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确把握句子停顿,顺畅朗读课文 1、指明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2、师生共同纠正朗读停顿不当的句子。 (课件展示)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学生讨论)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愤怒语气 (3)、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语气 (4)、泯然众人矣。————痛心语气 3、集体朗读课文 四、理解文句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轮流通译文句,并讨论纠正。(可以每人译一句,注意突出重点字句的意思)。 2、在全文翻译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陕西省石泉县熨斗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伤仲永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入: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参与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二.作家作品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各弱”的局面, 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最后退居江宁,世称荆国公。谥号“文。其诗文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拾遗》等。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 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 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三.感知课文,梳理文意。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一、自主、探究真正有效地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课标,我校从2013年进行课程改革,以导学案为载体,小组合作为形式,三步五环节为课堂模式,因而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准和学习经验,循循善诱,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目标指向明确,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同时也决不偏离语文,在设计导学案时,就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整理有关“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既拓展了课堂空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导入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附一]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 生: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谁说的? 生: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沪教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叙事简练、见解精到的特点。 2.理解本文按事情的发展分阶段、有详有略地叙述的写法。 3.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汲取教训,认识后天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文学知识】 1.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王安石曾经被列宁赞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正音正字】 扳bān谒yè称chèn泯mǐn 【积累词语】 1. 参看课文注释。 2. 重点掌握:焉、书、与、稍稍、或、然、谒。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翻译: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借来(这些东西)给他。 原文: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翻译:(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 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原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乡人认为他奇特,渐渐用待客的礼节款待他父亲;有人用钱物求他写诗。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父亲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不让他学习。 原文:□□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原文: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