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与方式讨论提纲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与方式讨论提纲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与方式讨论提纲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与方式讨论提纲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与方式讨论提纲个人讨论提纲

1.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概念

2.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3.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方式与方法

4. 实际例子

小组讨论提纲

一、概念

(一)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城市管理,按照《中外城市知识辞典》的定义,是指对人们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城市自然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管理四个方面,是一项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狭义上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严格意义上讲其实就是市政管理。本文讨论的是狭义上的城市管理,也即与社会市民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管理。

(二)市民参与

我国学术界目前对于市民参与的定义仍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但综合各种不同学说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归纳出市民参与的特点:(1)市民参与的主体是市民,笼统而言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体而言包括城市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

以及其他城市生产、生活共同体的成员。(2)市民参与的客体是公共事务,包括与之相关的立法、决策、实施及监督。(3)市民参与的方式是双向互动,体现为政府与市民之间信息的双向流动,强调决策者与受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人双方意见的沟通和协商。简言之,市民参与就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参与并影响公共事务的行为过程。城市管理中的市民参与就是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立法、决策、实施和监督的全过程。

二、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

(1)城市管理市民参与是提高城市管理决策科学性的需要

城市管理的目标是为社会市民提供整洁有序的工作生活环境,而该目标的实现与否取决于城市管理决策是否科学。社会市民作为城市管理工作成果的直接受众,无疑比城市管理决策层更清楚自身的需求及实现需求的途径,毕竟,城市管理决策层作出决策所依据的政府智囊团提供的专业意见,受其专业倾向和社会角色的局限,往往难以通盘考虑并全面客观地处理好影响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因此,借助于市民参与方式广泛吸纳社会各方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保证城市管理符合社情民意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使城市管理决策更为科学和合理。

(2)城市管理市民参与是促进城管部门依法行政的需要

权力只有得到正确行使才能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在城市管理领域也是如此。作为掌握政府公权力的城管部门,任何滥用权力的行为,不管是行政乱作为还是行政不作为,最终损害的都是社会市民的合法权益。而市民参与作为社会监督的形式之一,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它通过全程参与城市管理,将城市管理置于“阳光之下”,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透明度”,有效避免了城管

部门实施“暗箱操作”的可能,并以此敦促城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及时纠正偏

颇,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行风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因此,市民参与对于促进城

管部门依法行政,确保城市管理的廉洁高效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3)城市管理市民参与是融洽政民关系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城市管理尤其是城管执法一直饱受诟病,在实施城市管理过

程中,城市管理者与社会市民之间经常处于对立的状态,城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之间也频频发生暴力冲突甚至出现伤亡事件。出现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在于

市民(包括利益受损群体和利益受惠群体)对城市管理工作缺乏了解。因此,城

市管理通过市民参与切实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此提升市民对

于城市管理立法、决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最大限度地消减因政府与市民间的信

息隔阂产生的社会矛盾,赢得市民对城市管理的理解和支持,进而减少城市管理

成本,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

三、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形式

(1)倡导公民社会理念,确立公众参与共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方面已经取得显着成就。但在社会建设方面,尤其是朝“小政府、大社会”的高效城市治理模式转变,还有很大差距。城市需要有一个运行正常的城市秩序与氛围祥和的社会环境,因此,要树立“小政府”的公共治理理念,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转变,就必须改变城市治理中传统的官民,即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关系,改变城市治理只由政府一个角色承担的观念,提倡公民参与、企业、非政府组织参与、非营利组织参与等社会多角色参与的公民社会理念。要使城市管理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应急变为长效,还应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即根据市民的需求,配置可供选择适应的供给,提供优质服务。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类媒体,结合广泛开展合格的公民教育活动,发动全市广大市民深入、集中开展“城市治理,我来参与”的讨论宣传活动。通过在活动中查找问题原因和提出治理对策,集思广益,形成全市鲜明的“公众参与”共识。打造一个非常实在的网络参与公共平台。在上海门户网站上开辟实实在在的“公众参与”专栏。

(2)制订发展实施规划,构筑公众参与体系

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可制订相应配套的公众参与实施计划。通过制订规划,来构筑公众参与体系。规划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公众参与”的主体:顾名思义,主要由市民(市民代表)和社会组织(企业)有机组成。尤其是要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组织和动员作用。重视培育那些枢纽型的、区域性的社会组织。

二是?“公众参与”的范围:包括公共工程建设、公共政策制订和公共资源配置等。更重要的还应包括城乡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保护及城市更新等方面。欧洲的公众参与最早是参与城乡规划开始,继而向环境保护、公共财政预算、教育、医疗卫生等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延伸。

三是公众参与的途径和程序等,要通过一定的法规政策予以相应明确。本市已出台《城市规划条例(修订)》中明确公众参与职能,有的区出台《关于重大行政决策公开的指导意见》等,还需要在市级层面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其他相关法规。

四是相应的组织、执行和反馈专业机构,可以借鉴新加坡等国家城市治理的先进经验,组建在市政府城市管理部门主导下的“公众参与委员会”,主要由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组织(企业)代表等构成,主要职责是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检查和分析全市公众参与状况,根据问题提出和采取相应的纠正对策,有效整合各类本市的城市治理资源等。

(3)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实现公众参与目标

大力推进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的目标,应当是:要把公众参与和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明晰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定位,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和手段,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组织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大力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实际例子

广州城市化管理的市民参与

2009年9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以下简称城管条例)可谓是广州市“开门立法”,在城市管理立法层面首开先河广泛吸收公众参与的一部地方性法规。2008年2月15日至29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大型门户网站网易上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立法民意调查,对“执法方式”、“执法手段”等九大类问题设置选项供网友投票,并设立专门网页供网友就城管条例草案具体条文发表意见和评论。问卷调查结果形成包括统计数据、图表在内的过万字的调查报告,在向全社会公布的同时,提交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作为立法参考。2008年4月17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召开专家研讨会,四名知名学者和法律工作者对城管条例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2008年5月15日,召开征求行政相对人意见座谈会,听取28名流动小商贩、12名市民代表以及部分街道办事处干部的意见,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广州城管支队有关负责人也到会听取意见。值得一提的是,专家研讨会和征求行政相对人意见座谈会都全程向媒体公开。从最后颁布实施的城管条例看,公众的意见不少被立法机关采纳并体现在法规条文中。可以说,此次广州市在城市管理立法层面引入公众参与模式的尝试是成功的,它对于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缩小社会认知差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毕业论文

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姓名蔡津科班号09行政管理院系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同组姓名无指导教导梅昌超 一、课题名称 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 课题内容 当前,社区治理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居民参与是社区治理的本质要求。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发展,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分化,多元利益主体逐步形成,必然要求公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并明确其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同时,需要构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体系。本文针对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也对此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二、课题任务要求 1.观点正确,论证充分。

2.结构合理,逻辑严密。 3.满足一定的阅读量。 三、同组设计者 无 四、主要参考文献 张宝锋.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朱分华,陈立强.论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侯静.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J].公共行政,2010,(3). 蔡生菊.论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缺失[J].发展,2010,(2). 陈丽霞.论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深度[J].中国经贸导刊,2009,(14). 徐善登.社区公民参与特殊性之内外审视——基于治理视阈[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花蕾,徐建邦.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政府角色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 赖飞,童小霞,董小刚.社区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科技经济市场,2007,(9). 王芳在.公民社会发展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8,(11). 欧明华,谭志军.重塑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主体角色[J].企业导报,2009,(11).

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题目: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专业:行政管理 层次:本科 年级:14秋行管本科 学校:汉中分校 完成时间:2017年9月25日

开题报告 在中国社会转型尚未完成、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政治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公众参与作为时代所需求并为时代所推动的制度变革,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公民参与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公共管理的实现需要公民的参与和支持。所谓公民参与,就是公民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参与或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的行动过程。广泛的公民参与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公民进入公共领域、参与治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和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

目录 开题报告 (1) 摘要 (3) Abstract (4) 1、相关理论 (5) 1.1公民参与基本概念 (5) 1.2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5) 1.2.1减轻政府改革压力、提高政府支持率 (5) 1.2.2降低矛盾冲突,遏制灰色利益 (5) 1.2.2规范政治制度,导引政治文化 (6) 2、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 2.1公民参与意识不强 (6) 2.2公民参与的途径不通畅 (7) 2.3公民利益表达后得不到重视 (7) 3、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解决措施 (8) 3.1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8) 3.1.1培养公民的“当家做主”的意识 (8) 3.1.2培养公民主动参与的意识 (8) 3.1.3确立公民民主观念的意识 (8) 3.1.4培养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 (9) 3.2加强公民参与的外部渠道建设 (9) 3.3完善政府政务公开制度 (9) 3.3.1政务公开制度要积极推行 (10) 3.3.2例行新闻发布要尽快健全 (10) 3.3.3政务公开评议制度尽快健全 (10) 3.3.4政务公开责任制度尽快健全 (10) 四、总结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参与式社区治理

一、参与的目标是建立起新的社区生态系统。 社区主体是居民。居民的利益多元化,居民阶层化,需求多样化是现代新型社区的主要特点。社区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要把握和适应这个主要特点。社区参与式治理就是突出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共同行动”为基础,以提高社区居民组织化为目的。参与式治理就是强调社区多元利益群体的互动;通过协商寻求共识,采取共同行动,对问题进行治理。强调在社区治理中社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最终目标是建立社区生活新秩序,构建新型的社区生态系统。 (一)参加与参与的区别 参加不是参与,但参加是参与的前提。没有参加就没有参与,通过参加逐步实现参与。参加在一定程度上是非主动的。就目前而言,社区居民一般地是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你组织我参加,这种参加是有选择的,是以兴趣爱好为前提的,参与则不同。参与是主动的,是一种权利的行使。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因此,不能用参加代替参与。 参与一般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活动参与――过程参与――决策参与。 第二层面:决策参与――过程参与――活动参与。 在第一层面中,活动参与即对某一活动的参与(如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过程参与即对某一活动的全过程的参与,有对活动的监督、评议,决策参与即对参与者的价值体现。 在第二层面中,决策参与体现了参与者的价值。不管他的意见、建议是否被采纳,都体现了他对社区治理的态度。 过程参与,是参与者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的参与,体现了参与者的价值提升。 活动参与,社区治理中的各项活动是社区治理的过程,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参与者分享到参与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对治理成果的分享。 参与是一种权利,它的动力源于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有五个递进,生活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递进各自包含着许多具体内容,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包括生理和安全需求;第二层次得到发展和展示的精神需求。“参与”则正是第二个层次中的关键,是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体现。如果没有这一需求,则不会产生“参与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参与是目标群体的参与,是利益群体的参与,而绝不是“全民参加”。同样,非目标群体非利益群体的不参与同样是一种权利,与我无关可以不参与。应该看到,在社区事务中,必然会涉及到一部分利益最直接的关系人。因此,非目标群体非利益群体是动态的、可变的,此事为非目标群体、非利益群体,彼事就不一定了。因为任何社区事务总要涉及到一定的利益相关人。此事要不参与,彼事要参与。因此,对不参与同样应给予必要的尊重。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参与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社区的主体是居民。居民是社区的主人。他们不仅有权利分享政府、社会通过社区这个平台享受到为其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区为其提供的社区服务。同时,他们还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服务中来,奉献爱心,为他人提供服务,为社区发展做出努力。权利和责任、义务是对等的,没有只要权利,不尽责任和义务的事情。但是,“社区冷漠”是现在社区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社区“参与”的一个瓶颈。这种“冷漠”的表现:其一是人际关系的疏远。个性化生活,自我为中心“老死不相往来”,导致邻居间的“陌生”,“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其二是人们更多的关注自身利益和权利,忽视他人的权利和社区公共权利与公共利益。社区建设就是要建设一个邻里守望,出入相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社区冷漠”的治疗过程。“社区参与”既是一个有效的治疗路径,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参与”,社区成员在寻找共识的过程中,自我教育,学会尊重、退让、妥协,在采取“共同行动”中学会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与方式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与方式 提纲: 1、解释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市民参政议政)的定义; 2、介绍市民参政议政的价值和意义; 3、介绍市民参政议政的方式,互联网、媒体演变成最简便、最快捷和行之有效的一 种重要方式 4、举例分析: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92年成立至2009年09月1日长达17年的 时间没有一所义务教育的学校,市民或写信投诉或自办学校,甚至起诉开发区管 委会,都没有解决,根本原因在于管委会没有教育管理职能。 2009年02月这个问题被市民反映到被市政协教文卫体委主任牛继升那里。 2009年的政协全会上,牛继升提案建议尽快在亦庄建成一所公立义务教育学校, 在两会期间牛委员把提案挂到了网上,受到市民的极大关注和踊跃跟帖支持,支 持率在市政协的18个重点提案中排名第二,被划为市政协专委会重点督办的范 围。2009年9月1日,亦庄实验学校亦庄开发区管委会宣布,实验学校作为一所 民办校,将承接开发区义务教育的任务,并享受开发区管委会的教育经费拨款, 结束了亦庄无义务教育的历史。 5、短短的七个月,就解决了长达十几年悬而未决的义务教育难题。速度之快、效率 之高是期盼义务教育已久的亦庄居民所没有想到的。也正是广大的市民抓住了两 会听民情,传民意,解民困的良好机遇。踊跃参政议政,通过互联网积极的表达 渴望义务教育的要求。通过两会这个渠道,优质高效的解决了义务教育的难题。 从而体现了市民参政议政有利于城市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促进政府办事效率的积 极意义。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与方式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可以理解为市民参政议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也利于城市管理民主行政的开展,便于公众参与、公众监督,有利于城市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促进政府的办事效率。 市民参政的方式可以采用直接或间接的口头表述、署名的文字表述(电话、信函、新闻、意见或建议书)等方式,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也逐渐演变成市民参政议政最简便、最快捷和行之有效的一种重要方式。 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却是义务教育的一块荒漠———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开始建设,自2009年9月1日之前,拥有七万住户的开发区内没有优质的公立学校,亦庄的居民从2003年入住开始就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自救,有的向有关部门写信反映,有的打公益官司,为孩子来讨要教育权,有的甚至自己来办一所学校,然而这些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亦庄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更有人无奈地将孩子送进市区的学校,过上钟摆式的生活。 亦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终于被市民反映到市政协教文卫体委主任牛继升那里。2009年的政协全会上,牛继升提案建议尽快在亦庄建成一所高质量公立学校。在提案办理中,牛委员将提案挂到了两会期间的市民参政议政的网站上,受到市民的极大关注和踊跃跟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 本文首先列举了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八种方式,并对每一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优化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完善相关制度,为公民参与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构筑公民文化,提升公民参与的能力;扩大公民参与限度,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构建政府与公民之间强有力的合作关系;解决伴生性问题,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有序进行。 标签:公民参与;参与方式;优化选择 一、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方式分析及特点 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公民的参与方式也随之呈现多样化。可以归纳为八种方式: 1、关键公民接触法 是指公共管理者向相关公民中的“关键人物”了解情况,征询意见,通常是通过召开小型会议、媒体宣传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效率较高,参与范围小,信息沟通点集中,几乎不需要专业性技术,并且对于管理者来说,参与成本低,几乎不需要分享决策影响权。缺点主要表现在,参与对象大多是社会上的少数精英,有可能代表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也有可能脱离广大公众。所以,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求管理者不要局限于特定的关键人物,可以从多个领域寻找一些代表不同利益的候选人。 2、公民调查 公民调查是指政府一般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公民了解有关政策议题的信息或对某些政策决策的态度或建议。这种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接受调查的公民范围广,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公民的利益要求。缺点是公民在回答问卷问题时,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公民的意见有所保留,且公民的答案一般都不稳定,缺乏对长远利益或者整体利益的考虑。并且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在问题设计上,可能并不能将有关政策议题的全部问题罗列出来,在调查项目上有一定的缺乏。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公共管理者最好以合作的方式进行调查,即借助和使用对相关政策有关的或者有所研究的人员进行调查,这样更具有专业性。 3、公开听证方式 所谓公开听证是指政府部门在做出涉及公众或者公民利益的公共决策时,以召开公开会议的形式听取利益关系人、社会各方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从而最大程度的代表公民和各方利益的利益。这种方式现在已经被政府广泛的应用,例如郑州政府主持召开的“地铁票价”听证会和“水价调整”听证会。这种方式的特点主要

公共管理系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事务 涉及全体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即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公共事务的基本特征:1)公益性。公共事务的受益者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事务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由全体公众享用,是社会发展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反应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2)非营利性。是指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和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在享受公共事务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时不需要付费的。有时为了弥补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经费不足,或平衡享受物品和服务方面的实际差异,也会采取收费的办法,但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3)规模性。第一公共事务对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虽然有技术因素,但主要是强调“共同”的特质;公共事务的范围十分庞大,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大部分属于经常性支出,同时,公共事务的某些内容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体现出一定的效益。公共事务的规模性要求较强的投资能力。3)阶级性。由于人类的相当长的时期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共同利益中必然包括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要求也要满足阶级的需要。从阶级的角度看,公共事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反映长期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类是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它的变动往往取决于统治阶级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和判断。 2、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他对其他消费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从物品的所有关系来看,同一物品不仅供其占有者来消费,无法排斥占有者以外的人来消费。依据不同的标准,公共物品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1)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时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非排他性等特征的公共物品是准公共物品。2)有形的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无形的公共物品是指政府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等一类服务。3)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指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公共物品指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 3、公共行政 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社会 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1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题○2行政管理的主体并 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所对立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的权利的执行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管理是各国行政组织的普 遍特点。○3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 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问题。 4、公共管理 是指社会公共组织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活动。基本特征:

公共管理中提升公民参与度的研究

【摘要】随着公共管理中公共事务复杂性的提升,公民在管理过程中的参与日益凸显出重要的角色,现阶段公民虽然参与了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中,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公民参与度并不乐观,从物质、制度、素质教育等来探究公共管理中如何提升公民参与度。 【关键词】参与;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023-01 公共管理者在提供公共物品、服务、制定公共政策时,公民参与是衡量公共部门是否贴近民心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激发公民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加强经济物质基础、提高公民自身素质、建立保障制度、利用自媒体的渠道缓解这一问题。 一、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物质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参与活动的有效进行根本上是建立在公民充足的物质基础上。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决定了公民参与力的高低,而且影响参与意识的强弱。特别是农村地区,受小农思想的局限性,使得在做决定时首先考虑物质成本。 一方面,继续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物质基础的保障让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成本效益对其的影响,这样他们更愿意参与公共管理的活动中。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它可以激发社会民众主体意识和发展民主的觉醒,帮助公民树立“自下而上”的民主形式身份的参与意识。 二、培育公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其参与能力 1.加强公民的素质教育。通过对公民的素质教育,促使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前提。为了使公民充分认识自身在管理中的作用,一方面,公共管理者可以鼓励报纸、小问卷通过特殊“思考”协助政府教育公众。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利用电视、网络把涉及公共事务的内容做成专题节目,这样在激发公民参与热情的同时培养公民参与理性。 2.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参与能力是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主观条件,没有参与能力的参与反而会降低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可借鉴西方国家多种方式来锻炼公民参与管理事务的能。另外,公共管理者应该鼓励公民参与到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中来,积极扶持民间公民自组织,为社会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最终使得公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身参与能力。 三、完善相关制度,多渠道地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 没有制度化的保障,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实践会倾向于随意性。同时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也需要制度提供约束性框架。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信息公开制度的力度。任何旨在预防和解决公共争议措施的执行,其基础必然拥有一个充分知情的公众群。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前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即电子政务,为公民参与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在这种环境下,公民可以利用网络参与、监督。 2.决策中制度化公民角色。要保证公民参与的长期有效,最好的办法是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使公民参与角色的作用制度化。定期对实质性资源施加影响有助于激励公民和公民团体,以其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参与精神,其中效果最佳的制度化措施各层级公共部门是与公民分享权利。 3.完善听证制度。在制度设计上明确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即公共部门重要作用的同时,应该与公民分享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将听证制度从政策方案的规划逐步扩展到管理事务的执行、评估中,形成完备的听证制度。 四、创新公民参与的新形式,完善参与机制 1.在公共服务中提供先进的公民角色。由于公共事务繁多复杂,不可能对所有公共问题进行一一回应。同样面对复杂的问题,公民也不可能全部参与其中,因此可以尝试建立制度化的投诉机制,如借鉴西方国家建立申诉专员或者行动中心,采用第三方来收集公民意见,

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与民主价值

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总第231期 全球视野 中国个性 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与民主价值 * Citizen Participation,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Democratic Value 夏晓丽 内容提要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层,城市社区治理的多元结构为公民参与基层民主创新提供了制度平台,而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价值,也推动着城市基层民主的实际运转,是现代民主在社区微观层面的实现。在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公民利益与权利得到实现,理性协商的公民精神得以培育,现代公民的主体性得到彰显,社区公民组织成长起来,民主不再抽象,不再陌生,而首先在社区范围内成为公民触手可及的真实生活。关键词社区治理公民参与公民精神理性公民作者单位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Xia Xiaoli Abstract :Urban democratic develop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s the basis of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in https://www.doczj.com/doc/2c15483293.html,munity is the grassroots of the urban community.Urban community diverse governance structure provides a system platform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innovation of democracy in grassroots,while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he citizen participating in the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not only embodies the basic value of socialist democracy,but also promotes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urban democracy in the grassroots,which is also the realization of modern democracy in micro-aspects of the community.Democratic development must start from the grassroots,and urban community is an effective place for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China.In the practic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citizens ’interests and rights are realized,and the rational and deliberative civic spirit is to be cultivated.The modern citizen ’s subjectivity is to be highlighted,and community citizen self-government organization is growing.Democracy is no longer abstract and strange,and firstly become the real life within reach in the circle of the community citizen. Key words :community governance,citizen participation,civic sprit,rational citizenship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城市社区治理的民主价值与有效运转———以公民参与为视角》。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协商民主机制创新研究”(批准号:13BZZ004)。 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城市基层民主必须从最基层的城市社区开始,社区为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基础,是城市基层民主有效运转的最好空间。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的重要维度,公民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质量,是衡量现代民主发展的重要指标。现代民主不仅要有完备的国家民主制度设计,更要有公民参与的实际推动。从公民参与的视角考察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民主价值与有效运转,研究发现:社会主义民主不仅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抽象的民主价值中,也体现在城乡居民的真实生活里。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层, 38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要受到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渠道、决策法制、决策意识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制约因素,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从而促进公共决策的有效执行。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和推动包括政治系统中的各种决策的活动和行为。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是党对“推动什么样的政治参与,怎样推动政治参与”这一时代命题的科学回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从某种义上讲,对切身利益的密切关注是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最直接的动因。然而,在现实中,公众参与公共决策不是仅有参与的愿望和要求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积极寻求对策设计,化解制约因素,以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 一、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不断扩大和完善公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公民参与有助于公共决策的发现和确认公共决策过程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是决策问题的发现和确认,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的广泛参与是实现决策最关键的因素。保证获取政策问题确认时所必需的充分、准确的信息。社会公众参与可以改善大多数决策者只能了解到数量有限的信息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传递过程中被“改变”的情况。具体有两方面的表现:(1)社会公众直接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最了解情况,传达的信息最全面、最真实;(2)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直接与决策者交流,从而为政府或决策者提取信息提供了一条捷径。某一社会问题要成为政策问题,首先得进入公众议程,而后进入正式议程,最后才形成政策问题。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将进入公众议程的社会问题尽快提交政府使之成为正式议程,这是政策问题确认的关键。在公众广泛意见之后政府达成的有效协议能够更有效的适应公共政策制定的需要,从而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二)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推动政策的顺利执行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社会公众参与扩大了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利益整合功能,因此公共政策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意志,能更好地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增加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从社会心理方面来说,公众参与决策满足了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心理需要,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功效感、影响感和尊严感等。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可以使公共政策更易于被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同。这种认同感进而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减少政府推进政策执行的成本投入。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对于提高政策执行效力,也是功不可没。公众参与使社会公众对政策合法性确认不疑,对政府的信任感大大提高,从而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推动政策的执行,大大提高了政策的执行效力。(三)公民参与有利于实现决策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是政治统治依据的传统或公认的准则,而得到人民的同意和支持。在一定意义上,公众参与是以公众对现存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本认同为前提的,本质上就是公众通过合法的参与途径向决策体系表达自身利益要求以影响政策体系的公共政策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公众已经在一定意义上直接或间接地同意和认可了政策体系的权威,并且直接显示出了公众的政策倾向,而这种政策倾向则是政策体系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显然,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就没有公众对政策体系及其政策方案的同意与认可,合法的政策体系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确认了公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了公众的利益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对政策体系的认同感,增强政策体系权威的合法性。二、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阻碍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公民在公共决策参与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对公共决策的参与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公民参与体制保证不健全 公民的有效参与公共决策需要具体参与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只有在制度和程序上同时有保证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有效进行。中国虽然已经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参与制度,但是公民参与方面的制度

社会福利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社会福利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福利是同人的生活幸福相联系的概念。在英语里,“福利”是welfare,它是有well和fare两个词合成的,意思是“好的生活”。但是,什么是“好的生活”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它既可以指物质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乐,也可以是精神上、道德上的一种状态。社会福利还与社会政治相关联,既被看作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状态,又被看作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而社会政治是国家通过公共管理职能实施进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就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以此来看社会福利与公共管理有着一定的关系。 一.从社会福利的内容上看 社会福利一般包括现金援助和直接服务。现金援助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等形式实现;直接服务通过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实现。主要内容有: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见矫治社会工作)、(见感化教育)、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等。服务对象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军人及其家属、贫困者,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和家庭等。服务的形式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包括国家、集体、个人兴办的社会福利事业的收养、社区服务、家庭服务、个案服务、群体服务等。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都是公共政策的内容,都属于公共管理范围内的,因为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服务。公共物品的涵义非常广泛,既可指有形的物品,如: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道路交通,也可指无形的产品和服务,就包括了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见矫治社会工作)、(见感化教育)、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也都是公共管理所提供的服务,所以说社会福利的事实是通过公共管理来进行的,公共管理是社会福利实现的桥梁。 二.从社会福利的制度制定上看 要想一些社会福利政策变成现实,必须由公共管理机构根据社会性的福利问题的需要而制定出来,并进行实施。而社会福利问题又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断得到解决的同时,又不断发生新的问题,因此,公共管理不可能去解决所有社会福利问题。社会福利问题只有在属于公共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才成为公共管理的对象。此时经过一定的步骤把解决福利问题的办法形成社会福利制度。现阶段的福利事业分别由民政部门(管理民政福利)、财政部门(财政性补贴)、劳动部门、工会的有关部门(管理职业福利)、民政部门(城镇住房公积金)、教育部门(教育福利)等政府部门和一些半官方机构(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分别管理,以上部门都是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部门。社会福利制度应当符合社会成员的群体需求,福利事业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中国特色,从传统模式下的板块状、封闭式和奇特的混合结构转变为融洽式、开放式、关系清晰、结构合理的完整体系。它应当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以各种社会化福利(包括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社会津贴等)为主体,以职业福利为补充。在这一

《社区治理》作业2参考答案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P110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抑制垄断,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不能克服外部不经济行为,不能带来其运行所需的外部环境条件,还不能提供我们极为珍视许多东西,例如社会公正、社会保障和内心宁静等等,市场的上述缺陷就叫做“市场失灵”。 2、村民自治P105 即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3、社区服务P72 在政府倡导下,为满足社会成员多种需求,以街道、镇和居委会等社区组织为依托,具有社会福利性的居民服务。 二、单项选择题 1、B答案解析 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一般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并通过依法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居民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3年,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2、A答案解析 在“四个民主”中,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关键,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根本,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证,四个民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能只重视民主选举,而轻视后忽视其他三个民主。 3、A答案解析

1986年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社会福利会议上,民政部长崔乃夫首次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构想,1987年在武汉召开的社会福利会议上,民政部公开倡导并全面发动在全国城市开展社区服务试点,1989年民政部又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会议,推广交流试点经验,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服务在全国更大范围的开展。 1993年民政部积极会同国务院其他14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标志着社区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促进了社区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标志着社区服务走向市场化倾向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引起了许多潜在的问题。 民政部在1995年发布了《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标准》,通过行政文件的措施来规范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 4、A,答案解析 英国社区照顾和中国社区服务对象的比较 一、共同性: 在中西方的社区照顾中,都把社会福利对象作为核心的服务对象来提供服务和照顾。英国的社区照顾的对象就特指是社会福利对象,不再包括其他内容。中国的社区服务早期也是把社会福利对象作为惟一的服务对象,后来虽然社区服务对象扩大到一般居民和城市下岗职工,但是社会福利对象仍然是中国社区服务的关注重点。 二、差异性: 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围绕着社会福利对象,以及相关的福利照顾者,不包括一般的社区居民。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则由一开始的社会福利对象扩大到一般的社区居民,最后又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缺乏稳定性。英国是根据社区照顾的福利性质来界定其服务对象的,而中国社区服务是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扩展自己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进而来归纳自己的服务性质。相比较而言,英国的社区照顾更容易明确自己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性质,也容易建立相应的

现代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的新途径分析

现代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的新途径分析 公民参与现代化公共管理是体现公民影响公正政策和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中有了公民的参与,能促进公共部门良好地实现其公共责任和治理方法。公民广泛地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是国家建设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也保障了公共政策的公平制订。 标签: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参与途径 1.公共管理中缺乏公民参与的原因 (1)公民意识薄弱。目前,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政府职能也日趋完善,公共管理亦得到推进。但从另一方面看,公民对政府实行的公共服务需求就更加迫切和重视,但是现有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和公民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要求政府需要借助广大公民的智慧和力量,使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热情得到提高。但据目前公民的参与程度来看,其参与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或者有的公民也是被动参与,并不主动。在这方面,有些公民的思想和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公共管理应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国家专业的管理人员都处理不好的事情,老百姓理应也没有能力处理好。 (2)缺少参与渠道。许多公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参与到公共管理的事业中,加快了公共管理的发展。但是国家设置的公民参与机制还不健全,很多公民欲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却缺少渠道和方式,这严重阻碍了国家公共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从目前的公民参与程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公民参与的相关机制不健全。国家缺少与公民直接交流的机制,如选举、监督、代表会议等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公民的民主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地体现。很多地方政府的选举也只是表面形式,致使许多公民认为选举不能达到选民的意图,严重打击了公民的热情和积极性。而监督方面也做得不足,很多公民发现问题需要检举的时候却发现根本没有渠道,举报热线也成了摆设。②缺少公民参与方式的宣传。虽然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相关的法律文件予以保护,但这些都仅仅存在于文件中,并没有在实际公民参与活动中得到具体地体现和落实,公民对这方面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究其本质而言,还是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宣传不足。无论是通过教育或社会宣传,都应该尽可能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中,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公民的相关合法权益。 (3)参与公共管理的公民整体素质不高。公共管理的优质发展还需要公民处理公共事务的良好能力。每一个参与到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应该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而政府机关也应有向公民宣传相关知识的义务,使公民了解公共管理的具体要求,具备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而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素质普遍不高,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①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权利与义务,大部分公民对其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了解不清晰,同时也对参与的渠道和方式缺乏了解。②因为政府在信息宣传方面做得不足,加上公民所了解的参与渠道有限,从而导致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公民参与的信心受到影响,公民参与的能力自然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与方式讨论提纲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与方式讨论提纲个人讨论提纲 1.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概念 2.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3.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方式与方法 4. 实际例子 小组讨论提纲 一、概念 (一)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城市管理,按照《中外城市知识辞典》的定义,是指对人们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城市自然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管理四个方面,是一项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狭义上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严格意义上讲其实就是市政管理。本文讨论的是狭义上的城市管理,也即与社会市民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管理。 (二)市民参与 我国学术界目前对于市民参与的定义仍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但综合各种不同学说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归纳出市民参与的特点:(1)市民参与的主体是市民,笼统而言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体而言包括城市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

以及其他城市生产、生活共同体的成员。(2)市民参与的客体是公共事务,包括与之相关的立法、决策、实施及监督。(3)市民参与的方式是双向互动,体现为政府与市民之间信息的双向流动,强调决策者与受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人双方意见的沟通和协商。简言之,市民参与就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参与并影响公共事务的行为过程。城市管理中的市民参与就是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立法、决策、实施和监督的全过程。 二、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价值 (1)城市管理市民参与是提高城市管理决策科学性的需要 城市管理的目标是为社会市民提供整洁有序的工作生活环境,而该目标的实现与否取决于城市管理决策是否科学。社会市民作为城市管理工作成果的直接受众,无疑比城市管理决策层更清楚自身的需求及实现需求的途径,毕竟,城市管理决策层作出决策所依据的政府智囊团提供的专业意见,受其专业倾向和社会角色的局限,往往难以通盘考虑并全面客观地处理好影响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因此,借助于市民参与方式广泛吸纳社会各方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保证城市管理符合社情民意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使城市管理决策更为科学和合理。 (2)城市管理市民参与是促进城管部门依法行政的需要 权力只有得到正确行使才能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在城市管理领域也是如此。作为掌握政府公权力的城管部门,任何滥用权力的行为,不管是行政乱作为还是行政不作为,最终损害的都是社会市民的合法权益。而市民参与作为社会监督的形式之一,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它通过全程参与城市管理,将城市管理置于“阳光之下”,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透明度”,有效避免了城管

自媒体时代中的地方政府公共管理

自媒体时代中的地方政府公共管理 摘要:伴随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发展,催生了新媒体技术的发 展脚步,同时推动了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到来,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需要与之相适应。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归类相关文献资料,将自媒体时代的特点进行最基本的概述。并针对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要面对的挑战进行分析,围绕实行政务信息公开、透明、互动的行政方式等三个方面,建立起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路径。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特点路径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国家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实现腾飞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国崛起的重要象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自媒体的发展严重冲击了传统的政府信任结构,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因为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信任的建构方式,在宏观上冲击了公共管理的信任基础。就此,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要面对新的压力,需要敢于迎接新的挑战,这样才能建立一条适合自媒体时代发展背景的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路径。 一、自媒体时代的特点 自媒体时代指的就是传播主体以个人为主,通过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向不确定的大多数人群或者确定的社会个体传播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有机会成为“记者”、新闻传播者、评论家,将自身持有的信息源或者观点通过麦克风、社交媒体公众号传递出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发展。在自媒体时代,媒介有着明显的交

互性、自主性特点,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WeMedia)是由普 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点到面”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对等传播。言论的自由度极高,为人们提供交流和互动的空间更为广阔。在自媒体时代,媒介信息的流传速度、广度都有着极大程度上的提升,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渠道随之增加,能够增强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政府必然会有社会民众的坚强后盾,社会个体自我动员能力普遍提升是自媒体时代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还有一个特点是十分明显的,由于社会个体广泛热衷于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造成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信息、观点、态度汇入了互联网的比特之海,信息泛滥、难以甄别、难以管控的现象由此生成,“信息爆炸”就成为自媒体时代十分突出的特点之一。 二、该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要面对的挑战 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原有的以强制执行命令的公共管理工作开展思路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地方政府在该时代背景下,公共管理工作认识到应该面对哪些挑战已经是路径建设的基础。 (一)行政方式必然要发生改变 行政方式指的就是以行政机构或管理者的权威为基础,通过行政体系采用强制性的政令,针对管理对象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方法,更为直观的讲就是以命令式为主的行政方式。在自媒体时代的驱使下,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行政机构的命令式行政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社会各阶层民众已经不是处于被动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