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教基础知识

道教基础知识

一、如何加入道教?

加入道教有两种形式:一是成为正式的道士,二是成为道教居士。成为正式的道士,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成为全真派道士,二是成为正一派道士。二者均须履行拜师手续,但前者必须到道教宫观出家,宫观主持觉得有道缘,收留后下苦功劳动一段时间,少则半年,多则三年,考验觉得合格,就正式收为徒弟,成为正式道士。后者则不需出家。要成为道教居士,只要到道教宫观随缘拜认个道门师傅,办理皈依证即可。

成为了居士,就是道家俗家弟子,要以奉道、信道、护道为己任,一心护持道的一切利益,要有正义感,大有为道殉身的气魄,才是至真至诚之信仰,会产生无量道妙和功果。居士只要是选择有道德品质之人就可以皈依门下。然后根据师父所授行修行方式,好好自修,以善化人,以德度人,自度度他,到达彼岸。

成为居士最大的好处就是:心、身、意三者皆皈依于道,心有所皈,身有所依,行有方向,作有标准,时时有吉神护持,功果圆满之时就会有仙人接引,登达极乐仙界。

二、为何要给神像开光,有何意义?

道教的开光-------凡由工匠制造出来的神像未经道院供奉和举行开光仪式,则还仅仅是个艺术品而已。开光就是把宇宙中无形的、具有无边法力的真灵注入到神像中去,神像也就具有无边法力的灵性。故而开光是神像被供奉后,必不可少的仪式。开光科仪形式颇多,很有讲究,仅能就其普遍性作一介绍:神像开光是高功法师通过法物给塑像点眼,使神灵降伏于神像之上,使其具有通神显灵的金身。开光,有庙观神像开光及家庭神像开光两种情况:

(1)道观建修成功之后,又开始雕塑神像,一切都完工后,首先择黄道大吉良辰之期,按时给神像装脏,将身内外一切准备就序,再择日开光点睛,走火、安座,上章表奏、礼拜等。

(2)家庭神像开光,一般是从工艺品商店或者道观法物流通处请回雕塑的工艺品神像后,抱送至庙里,找主事者联系,选择开光日期和时辰,再根据师傅的一些要求,去买一些必用品;也可以请人到家开光,不过,到庙里比较好一些,家庭神像开光最好是赶到祖师圣诞节日最好,那时开光灵气浓,效果佳。

开光只限于神像或者灵性诸物,并不是什么样的物品都可以开光(如:牙刷、牙膏、梳子、茶杯),一些自己随身带的吉祥物寄放在神像供桌前,获得灵异之气,以佑自己出入吉祥,顺心如意。

开光需选定吉日良辰,请大德高道主持科仪法事。这时道人们便都集中在准备开光的殿堂里,殿里,主持开光的大德道长穿着绿色的刺绣法衣,其余的道人(又称乾道)道姑(又称坤道)们穿着明黄的经衣,殿堂里神像的头上都被红布遮盖了起来,神像与神像之间只有一根红线相互联接着,而且一直牵到殿门外,在殿门外有两根旗杆,红线必须在旗杆之间缠绕一下,然后再把两个头接在一起,这样,这根红线就接成了一个整体。在殿门外两根旗杆的正中间放有一把椅子,一个道人拿着一面镜子紧贴着那根红线,镜面对着殿门,在殿门口站着两个人,他们手中也各拿着一面镜子,其中一个负责把殿门外那面镜子的光接过来,另一个则负责把这束折射近来的光线投射到每一位神像的身上。根据道长解释,所谓开光,就是要把自然界的日、月、星三神灵光接引到庙堂里来,使庙堂里供奉的神像们,承接天地之灵气,造化万民之福祉。

开光过后,道人们便把事先准备好的毛巾给神像们拭去身上的灰尘,每个神像只

用一条,接下来,又用针在每位神像的眼、耳、鼻、嘴、手、脚点一下,意味着通灵开窍,又用毛笔在每个神像的眼、耳、鼻等处点一下,是为送灵气。然后把盖在各位神像身上的红布取下来叠好,又把联接在各位神像身上的红线解下来。这些被开过光的物品都被赋予了一种神圣的灵气拥有其中任何一件,它都能给拥有者带来平安。所以,殿堂的供桌上放满了各种小神像、小护身牌等,这些物品是预备着将来给有缘的朝圣者和信徒们赐福用的。

最有意思的是,道长在给神像开窍时,每开一窍都要问一声:眼光开了没?众人齐声回答:开了!手光开了没?众人齐声回答:开了!如此,直到所有的窍都开完为止。这时,道长一击令牌说:“开了三千六百骨节,八万四千毛窍,节节相连、窍窍相通。开光之后神无不应。”众答:“法众声声谢神恩,万道光明送苍穹。”道长接问:“开光以后,神无不应,试问天下光明否?”众答:“天下光明,神光普照。”真个是神光焕彩。仙音袅袅!

这些做完后,道长便手拿一根朝笏,口中默念神咒,边念边在罡单上踏罡步斗(一种宗教动作),旁边的钟鼓铙钹齐鸣,一时仙音飘过、诸乐天随、余响绕梁不绝如缕。信徒们则长跪在殿堂两侧的拜凳上,双手合十,随着道人们念诵经文。时而俯首,时而静默;时而作揖,时而祷告。他们的神情是肃穆而虔诚的,在他们的心里,此刻一定充满了对自己最关切的事和人的最深切的期待。在他们的俯仰之间,人世间的沧桑便都化为了一缕缕青烟。

一个人的修为是有一定限度的,虽然每天修持诵经,只能为自己营造福田,并不能获得道法之真谛。只有参拜了开过光的神像,神像才能凭借它所具有的真灵,使你心灵开窍,顿悟玄门之奥旨,以达“上善若水”的无尚境界。谒宫观、拜神灵的作用即全在于此。

三、【道经】讲"天人相应"那么试问具体是怎样相应的?

道教将「天人感应」纳入教义 , 认为天道与人道、自

然与人为能够相通。道教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 ,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 第一 , 是从天地与人体相类这方面来解释。《云笈七签》引《真文经》之说 : 「人之生也 , 头圆像天 , 足方法地 , 发为星辰 , 目为日月 , 眉为北斗 , 耳为社稷 , 口为江河 , 齿为玉石 , 四肢为四时 , 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 , 与道德齐其生」。人体

所有的部位 , 不仅与天地相对应 , 还和「四时」、「五行」相联系。所以 , 治国就好像治身 , 都应当贯穿于「天道」。第二 , 是从神仙与世人相通这方面来解释。《神仙可说论》说 : 「五脏六腑 , 百关四肢 , 皆神明所属 , 各有主守」。所以 , 人的内丹修炼可以与自然相通 ,得天地之精华。第三 , 是从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监视这方面来解释。

四、道教为什么注重升疏上表?

“升疏”,是指道人们把要给神灵诉说的心愿书写在黄纸或者黄表上,在神前焚烧,通俗的讲也叫书写“表文”,焚化后上达天庭。焚疏化表起源很早,在东汉时期就很流行,到了如今成了道人们为百姓解忧化灾,向神仙陈情章奏的主要道教文化活动内容之一。在道观上表升疏,很有讲究,特别是在书写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字一般用毛笔写,写得很小,就像似普通出版书中那么大的字,据说,字

过大神灵不喜,会起不到好作用,事与愿违。并且写的时候有一定的格式,把天尊的圣号万万不可坐落到黑道的行列上,那样就会反而有灾;在落款盖印的时候只能盖到年字上,不可落在月下日字上。

印章上刻的是“道经师宝”四个字,亦称之为“三宝印”。据说,在文上盖上三宝印神仙方能认可。故,道士在升疏方面不但很有讲究,而且还严肃认真,在内部传说,写错字,写漏字,或者诵咒念经,因为大意念错念漏,随心加减者,属歪曲经文,轻贱圣意,死了灵魂还要到酆都城去领罪补经,以作改造。升文化疏比烧香许愿的效果更好,赐福消灾来得更快,被大家所接受。凡是求财、求福、求官运、求婚姻如意早成、求升学顺当、求官司消散、等等均可写文上疏。在我国的沈阳市、天水市、汉中市、武当山、青城山这些广大地区的百姓对于到道观书写表文、为自己祈福消灾转运非常盛行,有些地方的百姓还不了解升文化疏是怎么回事。

五、给神敬献供品有哪几种形式?

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没有重大的圣诞节日法会的时候,都是普通的上供形式,即香、花、灯、水、果。也称之为标准的“五供养”。如果每逢神仙圣诞节或者开光迎神等法会活动,就必须上大供,所谓的大供是:“一茶、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

不过,上供有一樘供、三樘供、五樘供、七樘供的讲究;最丰盛的是九樘供,每一樘供其实就是“一盘子”或者是一份,道教供品数量上讲究是“供单不供双”。也就是说,凡是果品类的每一盘里的数量是,一个,三个、五个、七个、九个,平时都是五个或者是七个,这也是根据盘子大小来决定的。

六、烧香的意义是什么?

烧香始于何时可能尚无确切的考证,但据文献记载,至少西周时已有烧香的习俗了。古人重祭祀,考虑到神明高高在上,如何能够享受到人间的祭品呢?根据“火性炎上”,通过火的焚烧,气味随着烟飘飘向上,神明就能享受到祭品的美味了,故此很早就有了“燔柴”的祭祀方式。烧香也是根据这个原理而来。后世道教重烧香,正是对先民祭祀文化的继承。

道教科仪中有大量的“臣香文”,对香有很多赞美之词。香的名堂有多种,最著名的是太真天香八种:道香、德香、无为香、清静香、自然香、妙洞真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

烧香之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供养诸神。香云缭绕,腾空供养,供养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三界诸神。

(2)传诚达信。所谓“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最有代表性的《祝香咒》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道是由心去学的,而心意要借香烟来表达,当香在玉炉内焚烧时,我们的心也随着香烟吹入黄金殿内,飘至白玉阶前。群仙真圣纷纷驾起仙车,旌旗簇拥着下降道场,我们心中的愿望也就可以奏达九天之上了。

(3)召亡返魂。我们做幽事道场时,又可通过焚香摄召亡魂,有谓:“以此真香摄召请,当愿亡者悉遥闻”。又谓:“一炷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归”。全真仪范中有“一炷返魂香”之说。

(4)清静身心。受过戒的老修行都晓得《受持诸品咒》中有“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的说法。重阳祖师有词曰《踏莎行?咏烧香》,是这么写的:“身是香炉,心同香子,香烟一炷分明是,依时焚透昆仑,缘空香泉袅祥瑞。”

(5)辟秽除邪。由于香烟有芳香空气,杀灭病菌的作用,故古来就用作“空气清新剂”,有瘟疫之时更作为“空气消毒剂”而大派用场,广东至今仍有地方保留着每年舞“火龙”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百余年前一场瘟疫中有位道人教他们用干草扎成长长的草龙,上面插满香,点燃后围着整个村子绕几圈,及时遏制了瘟疫蔓延的功绩。

(6)与人祈福。《玄门朝科》中的许多说文,都有“愿以此烧香功德,归流醮信人家,家门迪吉,眷属平安……”;“愿以此烧香功德,归流醮信人家,观颐自乐,御履相欢……”这样的说法。可见烧香功德,于己于人,都可谓大矣。

总之来说,烧香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神、人、鬼三者沟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中介凭信,我们通过烧香,与神、与人、与鬼都结了善缘。故此说:“九天之上,惟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

七、烧香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烧香既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烧香,当然很有讲究了。所烧的香主要分线香和檀香两种,平日多用线香。

主要做法是:

(1)选三支香,不要断香。

(2)点燃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不能用口气吹灭)。

(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

(4)用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诚)心。

上香,为三炷,左手上香,先中间第一炷,

再右边第二炷,右手臂为右方,第二柱香从右插。

左手前方为左方,然后再插左边为第三炷香。

间距为一寸,所谓“寸香通信”。

八、如何献神供品

花:一般在神前供上一对花瓶,鲜花工艺花均可。

灯:灯烛一对照明炬。(白、红之蜡也可代替)

水:三杯清水,不用太大的杯子,早上更换。

果:时新五果,干果,水果均可,数量常为单数,三五七九盘都可以。

茶:地方差别不一,有供茶叶的,有供茶水的。三杯。

食:日常食品,素菜,点心等,平日供饭也可,不供剩饭。

总之,上供要虔心诚意,香案整洁。

但是,千万要特别注意,道教在对神灵上供的时候,非常尊敬而严肃,不是平常对待平常事那么轻谩。首先要在市场挑选干净、新鲜的果子,不用腐烂了的。回来要在盘子里上的时候要,用专门的盆子倒干净水清洗一下灰尘,再献。把买回要敬献的果子,不要随意让家人尝吃,吃过了的,就不能再拿去上供。心中第一位是神灵,不是自己,如果自己随便尝吃,再去供,就不会有好效果的。

九、香客进道观后怎样许愿、还愿?

许愿是指求神护佑自己 , 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事先进行的一种承诺。还愿是指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到道观来把以前对神许下的诺言得以兑现。许愿、还愿不需择吉日,随时随地都可以许愿、还愿。许愿之前最好能沐浴其身,斋戒净口,在神前敬三炷香,然后在神前伏拜虔诚祈祷,默许所求心愿,祈求神灵护佑实现其心愿。许愿可大可小 , 不拘形势,有许做多少善事的,有许诵经做道场、

献神供品、重塑金身、助印善书赠送 , 捐资修庙等。求神护佑实现心愿后,求神护佑之时许下的什么诺言必须兑现。

还愿者进庙必须要买上供品三样,多者就是五样,一样一盘的数,五样也就是五盘数。点信、果子一般就是各五、或者七个,用单不用双。然后买上香一把,表纸多少随心,再买上蜡烛一把,鞭炮一串,即可。到了大殿,即就是庙中的主殿,最初许愿的殿都行,先找庙主,值班的殿主,上供,再烧香,后到化纸炉烧纸,最后放鞭炮。在烧完香插好,边磕头边向神说自己的的愿心以了,得以实现,等一些吉祥话,不会说可以少说。

十、许愿与发愿的区别是?

人们进了寺院道观,有的人是游览名胜古迹,有的人是烧香拜神,求福许愿,那么许愿与发愿有何不同呢?区别很大:

一、许愿是众生在生活中遇到了非常的困难,或者做某一件事没有足够的把握,或者对面前的选择、困惑、吉凶难料,就许愿求神暗中助力。实现了心愿后再来还愿,这是祈祷表达心意在前,做功德助道行功在后;

二、发愿是一些人从根本上认识了因果,明了善恶根源,洗心革面,彻底忏悔,为了自己以后能够成就一桩心愿,实现自己的目标,发宏誓愿,立志做数件善事、行几件善功,给他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有人为道院募捐善款,印经造像,助印善书,修桥补路,救济孤寡等等。

人们知道在佛教地藏王菩萨就曾经发下大愿要度尽一切众生,并且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见其志向恒心常人难比,由此可见,发愿是做功德在前,得到回报在后,先人后己,这个力量比许愿大的多,更何况一些人心志不定,许愿都是虚以委事,不够诚心,或者平时善果就做的很少,许愿能够如愿以偿的就不是很可靠的了。

十一、不出家在家能修道吗?

相对来说,不出家的俗家人在家如果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修行的。不一定就要出家去修行,住在庙里也不见得就能清净,常言道:“心静万事静,心定万事定。”假如自己心性顽劣,固执不化,执着自见,自以为是,不谦虚,没有《道经》中要求的‘慈心下气、恭敬一切’的道性观念,总是计较自己的得失,眼前的名利享受,有许许多多的看不惯,既便是住在天上也搅得天空不宁,何况在庙里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家人大多是被人情世故所缠、大小事务所累,烦恼丛生,身不定、心不静,时有忿忿之心,每日里为生计奔波劳碌。或执著于名利,或被情困,或被色迷,因为有私心杂念而烦恼不断,使之不能悟。纵有一时求道之心,皆因道心不坚,不能持之以恒,半途而退。

所以,在家修行也有不利的一面,相对的来说出家后就能勉却了许多俗事的牵缠。不论是在家修行,还是出家修道,如有向道之真心,死与生不可动摇,金钱美色不能够移志,定能修成。蠢动含灵,飞行异类都能修道,何况是做为万物之灵的人呢。欲修大道者,应该先炼心性,人行为的好坏全在于心性。“心”为外境所转,亦可造罪恶,亦可做功德,全在于一念之间。

做善事者享人天之福报,行恶者必遭灾难病厄;欲脱轮回之苦,不受种种磨难的煎熬,必须认识金钱名利,恩怨是非皆是虚幻,一切有形物质皆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争来斗去到头是一场空,江山几易其主,世事多变不实,天下之事如是演戏;谁若能在有朝一日看到这些,就算是自在之人。

修道之人,要随缘度日,入乡随俗,随遇而安,重在修炼内心使内心的精气神合

而为一,保持外化而内不化,内心有个坚定不移的道心,永恒的信念,而外在比较随和,不固执、不计较得与失,荣与辱。也不必完全效仿古人,隐居山洞;古时人烟稀少,地大物博;今之人多地少,到处都有人,哪里都不清净,修行者要看清形势,调整心态,与时代相适应。

祖师云:“大隐隐于尘市,小隐隐于山”也就是说,真正能够在闹市中遮藏锋芒,混其光,同其尘,来修炼自己的德性,为大隐。只身单独隐居深山,清静而静心修炼,称之为小隐。如果心有所执,身有所缠,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都不自在。只要自己的内心与外在社会环境有个很好的沟通,调整思想,有客观现实的思路做为修行的基本方向,不论是居住在城市人多处也照样可以修行,心不静的话到山里也住不长,稍有不顺就会前功尽弃。

《道德经》中对世人心智开明的大小、智慧和心态对自然认识与接受能力的多少共分为三类人,即上士、中士、下士。

第一种人,有的是智慧高,有的是道缘深,有的福禄重的人就称之为“上士”。上士闻“道”闻而即行,而且能够身体力行。对任何事情能够提得起,放得下。他们能以悲天悯人,见到众人有疾苦,世事危脆,立即萌发大慈大悲的心,拯救世界众生于水火之中。即便使跋山涉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就被后世人们称之为圣贤。

第二种人是:有的道缘浅薄、有的智慧一般,有的福浅禄薄,这样的人就是“中士”。

中士闻“道”而生疑惑,他们本来就对世间一些玄妙认识不清,看得粗略,因为还有一点文化,就自谓聪明。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观看待事物。他们有时也厌世嫉俗,有的是怀才不遇,有的是对生活消极悲观;对生命抱有无可奈何的态度,变得我行我素,抑愤压抑,想过隐遁生活,这样的人闻听了世间还有“道”,虽然一时喜欢,但不能够持久,时间一久就会退志,有时是半信半疑,说是修道而无所成就。有的干脆说:“哪里来的神仙,你信吗?那都是过去人编的神话!第三种人是:或者文化很高、或者是技术好,或者是科研、或者是考古,这些人虽然是学问好、有文凭,只是命中福禄比较厚,思想极端化,而道缘浅,执著自己的偏见,根本就不相信世间还有“大道”,闻听之后,不但不信,而且心生耻笑,认为是迷信。另有一些道缘极浅之人,智慧底下,福薄命浅,心性顽劣,见钱眼开,自私自利,这样的人就叫“下士”。

下士闻“道”后哈哈大笑,根本不相信有道的存在。自己糊涂愚昧,心智不开,反而笑他人愚痴,他们这样的人人性低劣,贪得无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任何事情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虚荣心极强,终日烦恼伴随。活着的时候什么都难以舍弃,样样放不下,有的临终眼睛都不闭上,有许多的遗憾,几分的不甘心。苦啊苦,实在可怜。

综上而知,无论是上、中、下这三种人士,不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域、哪个工作单位,只要当下醒悟,有一丝的忏悔,发一分的善心,有一分的向道之心,就会得到“道”的眷顾和默佑。上士、中士、下士都可学道,《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说:“上士修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修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