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文化文学篇 张放【VIP专享】

中华文化文学篇 张放【VIP专享】

中华文化文学篇 张放【VIP专享】
中华文化文学篇 张放【VIP专享】

第一讲论语

一.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为什么书名为《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其核心思想是“仁”。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被奉为儒家经典,几千年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

统,影响极为深远。

?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辩命论注》:“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刘熙《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也有附会说意指轮流发言,故有通假轮语之说。

?所以说来,两种读音都有道理,都可行。不可厚此薄彼、固执己见。

二.你认为孔子最伟大的地方在哪里?

1.仁者爱人,以人为本,不信怪力乱神。诚信相处

2.有教无类,平民教育

3.《论语》有体系的在各方面教人

三.请写出《论语》名篇字句,并翻译

四.分别写出古今各三位对《论语》讲解·研究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姓名

现代:钱穆南怀瑾星云大师于丹杨伯峻

古代:何晏(魏)《《论语》集解》

孔颖达(唐)《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

朱熹(南宋)《《论语》集注》

五.列出《四书五经》的篇目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第二讲上杨墨

?一、“杨朱哭歧”与“墨子泣(悲)丝”这两个成语大体是何内容?杨朱与墨翟为什么要哭?

?二、怎样理解“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这样的主张?

答:杨朱的个人主义实为怀疑主义,不单是利己主义,是对生命本真的认识,对个人权益的坚守。

?三、以现代汉语翻译《墨子》以下段落:“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

我以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之者,劝之

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

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

下。”

答:现在至于兼相爱,交相利,这是有利而容易做到,并且不可胜数的事。我认为只是没有君上的喜欢罢了,只要有君上喜欢,用奖赏称赞来勉励大众,用刑罚来威慑大众,我认为众人对于兼相爱、交相利,会像火一样的向上,水一样的向下,在天下是不可防止得住的。

?四、墨子“天志”“明鬼”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敬鬼神而远之”有什么区别?

答:墨子“天志”、“明鬼”,其有神论的主张,趋同宗教信仰,对神意的服从,容易走入极端化被人利用。与孔子务实的、人伦的、中

庸的思想如“不语怪力乱神”相左,后世如太平天国等天帝信仰即

为悲剧佐证之一。

?五、写出鲁迅先生短篇小说《非攻》的故事情节梗概,并结合墨子生前的言论事迹谈谈对鲁迅这篇小说的看

法。

答:描写了战国时代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

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

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在鲁迅笔下,墨子是为人

民利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化。《非攻》还包含着一些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抨击和批评。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

言行,描绘形象、刻画性格、揭示心理是《非攻》在艺术上的一大

特色。《非攻》的语言,体现了鲁迅文体的基本特征:凝炼、结实、精深。《非攻》在艺术上也有一些粗糙之处,反映了其“油滑”之“弊”。

第二讲下老庄

一、道家与道教是一回事吗?区别在哪里?

二、常言道家的“道治”、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三大流派。你比较认可哪一流派?为什么?

三、“庄学三义”是哪三义?简要说明。

?“庄学三义”是指庄子创作寓言的本义、

?注者解读寓言的释义、读者接受寓言的取义。

四、解释下文并理解其用意:“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

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

忧也。”(《庄子·骈拇篇》)

野鸭的腿虽然很短,给它接上一截它就要发愁;仙鹤的腿虽然很长,给它截去一段它就要悲伤。就是用来说明无论什么事物都要顺应自

然规律这个观点的。后人也常引用这两句话说明这样的道理:凡事

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蠢事。

五、熟读《逍遥游》一篇,指出其行文思想与艺术上的特色。

?本义:超越时空、功利和物累,追求绝对精神自由。

?前半篇以鲲鹏为主,反复引譬设喻,层层否定,推论世间万物无论大小寿夭,凡是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束缚,就不可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后半篇以辩论的形式,反复引譬设喻,层层递进,分别阐述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无名、无功、无己,合为无为。

做到无为才能达到逍遥。

?寓意:功名利禄是人生的累赘,只有彻底摆脱功名利禄的累赘,才能获得充分的自由。精神自由建立在超越物质的基础之上,

不能超越物质世界,就不可能获得精神自由。

第三讲屈原

一、作为一个原本诸侯邦国、区域性的诗人,屈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并赢得整个中华民族的敬仰与纪念?

?一、屈原高洁美好、正直坚持的情怀与精神追求,达到极致,他一生的光明磊落终至沉江抗争的时代悲剧结局,感动了整个中华民族。

?二、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署名诗人,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不仅有着高尚的情操与突出的思想特征,而且具备鲜明的自传体色彩,把人、把“我”的书写完成得淋漓尽致,如完美的乐章。

?三、作为南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填补与丰富了中华文化长期以北方文化为主体显现的历史空间,让中华文明尤其是文学部分更显多样性、互补性与整体性。文学从此诗、骚并存,如日月朗照,交辉与启迪后世。

?二、“楚辞”这一诗歌体例是在屈原手中创造与奠定基础的,你能举出三篇以上楚辞作品名称并谈谈创作特色吗?

三、熟读并能用白话体翻译屈原《橘颂》,联系我们自己的思想情怀,写一篇鉴赏散文(要求字数六百字以上)。

第四讲司马

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后人纪念?为

什么?

?他们的故事激励世代无数好儿女不屈从于命运的压迫、不怕艰难险阻,争取自由爱情、幸福,追求卓越,谱写生命的传奇与

动人诗篇。同时也表达对不凡才情的欣赏与向往。

二、请列举四川三处以上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相关的历史

名胜风物景地。

?琴台路、驷马桥、抚琴小区、古琴台、三友巷、文君故里、文君街、文君酒、文君公园、文君井、相如故里等等。

二、鲁迅先生曾将(司马迁)与司马相如并称。说“武帝

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称

司马相如辞赋“(卓绝)汉代”、“(精神)极流动”

三、怎样理解鲁迅评价司马迁及其《史记》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为什么称司马迁是一代“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五、司马迁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

非常之人称焉。”你认为哪类人可称为他所谓“倜傥非常之人”?举例说明。

六、熟读司马迁《报任安书》,并谈谈这篇文章给你最大的

震动在哪里?

七、李长之先生研究司马迁的专著书名叫什么?请略举几

段大意并谈谈读后感。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八、填空:1.司马迁写《史记》具备这样的史识,即: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九、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第六讲盛唐诗歌

?一、写出你喜爱的一首盛唐诗,并予以赏析。

?二、用现代白话翻译出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的序文。

?三、你认同专家关于盛唐诗是“诗国的高潮”,表现了“少年精神”与“男性的文艺时代”这些观点吗?为什么?

?四、你怎样看待闻一多先生的观点,即李白、杜甫相逢是我国文学史上令人惊喜、庆幸的一件大事?

中华文化文学篇--张放

第一讲论语 一.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为什么书名为《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 作。其核心思想是“仁”。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被奉为儒家经典,几千年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影响极为深远。 ?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 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辩命论注》:“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刘熙《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也 有附会说意指轮流发言,故有通假轮语之说。 ?所以说来,两种读音都有道理,都可行。不可厚此薄彼、固执己见。 二.你认为孔子最伟大的地方在哪里? 1.仁者爱人,以人为本,不信怪力乱神。诚信相处

2.有教无类,平民教育 3.《论语》有体系的在各方面教人 三.请写出《论语》名篇字句,并翻译 四.分别写出古今各三位对《论语》讲解·研究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姓名 现代:钱穆南怀瑾星云大师于丹杨伯峻 古代:何晏(魏)《《论语》集解》 孔颖达(唐)《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 朱熹(南宋)《《论语》集注》 五.列出《四书五经》的篇目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第二讲上杨墨 ?一、“杨朱哭歧”与“墨子泣(悲)丝”这两个成语大体是何内容?杨朱与墨翟为什么要哭? ?二、怎样理解“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这样的主张? 答:杨朱的个人主义实为怀疑主义,不单是利己主义,是对生命本真的认识,对个人权益的坚守。 ?三、以现代汉语翻译《墨子》以下段落:“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 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 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答:现在至于兼相爱,交相利,这是有利而容易做到,并且不可胜数的事。我认为只是没有君上的喜欢罢了,只要有君上喜欢,用奖赏称赞来勉励大众,用刑罚来威慑大众,我认为众人对于兼相爱、交相利,会像火一样的向上,水一样的向下,在天下是不可防止得住的。 ?四、墨子“天志”“明鬼”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有什么区别? 答:墨子“天志”、“明鬼”,其有神论的主张,趋同宗教信仰,对神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资料

汉字与中国文化王蒙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动词与系动词也是如此,华文里的“是”字,既是“tobe”也是“am”,又是“was”,还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been”和“usedtobe”等。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 ——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 ——牛油……大异其趣。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本位,为本质,为纲,其余则是派生出来的“目”。这样的牛字本位,则难以从英语中看出来。 所以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

高二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二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是中化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表现在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能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表现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表现在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其鲜明的民族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2、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1.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了解我国不同区域文化具有区域特征,不同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征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33.6《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含答案).

课时作业26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下列对公元1世纪时期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③汉字已经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④中华文化已经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A.①②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公元1世纪主要为我国的东汉时期,此时,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在新疆,中国文化已经能够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并存,故①②入选。汉字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③错误。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才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④排除。 答案:A 有人指出,北宋以后,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以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刚健不闻,阴柔萎靡,创新不足,封闭有余。及至清末,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据此回答2~3题。 2.由上述材料可知,“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的重要原因是( ) A.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B.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 C.中国文人的集体无意识 D.中国农民阶级的小农意识 解析:由“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可知,应选B。 答案:B 3.要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应( ) ①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继承和吸取外来文化②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③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这 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另外,其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当今时代最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是“和谐社会”这一口号!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继承发扬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是走传统的西方道路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个人修养、伦理道德中庸和谐、以人为本。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四个方面的特征加以认识。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论文 理学院 工程力学0901 刘英芝 2011年5月14日 汉字与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着述中有多处记载。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颇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

2020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2020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7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 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6、 7、8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 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教学重点、难点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纵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特点,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本课来探究神奇的中华文化。 (二)进行新课一、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63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上溯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65页内容,并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汉字与史学典籍 2、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汉字与史学典籍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数千年来,文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

《中国文化》读后感

《中国文化全知道》读后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本是一句古语,在过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里,这句话被赋予了极大的内涵与外延。当时间的指针悄悄划过千禧年时,这句话仍然适用。通过这次假期读书活动,让我更深体会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语的真正含义。 莎士比亚说得不错:“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太阳;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在我们的成长中离不开书籍。没有它们的哺育滋养,我们的生活将不再不完美;没有它们的意味深长,我们的人生必定缺憾;没有它们的充实,我们的精神将是虚无的。我在阅读《中国文化全知道》后,让我更全面的认识中国文化,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全知道》一书就是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点出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是人类社会在过去时间内的发展进化成活,也是孕育人类辉煌未来的基础。让我们明确认识正是文化的一脉相传才造就了人类社会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本书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史料进行了适当取舍,选取了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茶、中医、养生、饮食、道教、佛教等内容编辑成册。就

本书,编者在文学篇主要介绍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传世佳话、文学流派,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想和理论等。戏曲篇主要介绍了戏剧史上的重要戏剧形象、著名戏剧剧目、戏剧流派,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等。音乐篇主要介绍了音乐的起源、发展和流变、音乐的类型和流派,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大家等。舞蹈篇主要介绍了舞蹈的雏形、舞蹈的类型和特点、舞蹈的发展与流变、历代名舞和舞蹈大家,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等。茶文化篇主要介绍了茶的起源、制茶方法、茶的外传、茶的分布、茶的功用、茶的种类、茶理茶道,以及茶文化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关系等。中医篇主要介绍了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中医理论和诊断方法、中药及其方剂、中医各学派、中华名医等。养生篇主要介绍了八大菜系、历代名菜、药膳与食疗等内容。道教篇只要介绍了道教的发展历史、教派、教义、典籍、炼丹术、名山宫观,以及道士的日常生活和法事活动等。佛教篇只要介绍了佛教的源起、教派、教义、传入中国的历程,以及在中国的发展流变等。通过全新的视角、简明的体例、注重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元素有机结合,引领着我从一个崭新的层面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让我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底蕴及其脉络、快捷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获得广阔文化视野。既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又能提高人文素养,更为自己从事的幼儿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摘要: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能够得以继承,并延续至今,汉族文化的发达是基本原因,而汉字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载体,是核心。本文结合汉字的产生、发展还有与中国历史的关系,讨论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汉字的统一,促进了大一统之下的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统一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汉字中国统一汉族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大国,汉族与少数民族是怎样融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汉字作为中国主要的官方文字,对中国的统一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汉字的相关解释和汉字的起源,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着重讨论汉字对中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汉字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即一般不能直接表示出字的读音,而只能够一个字表示一个词或词素的意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后来有作改进。汉字的确切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然后是金文、六国古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到汉朝时才被取名为“汉字”,唐代时汉字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即楷书。它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一样,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二、汉字的起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远古时代,汉字没有创立,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只能依靠言语这唯一途径来获取。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的创立以及汉字的统一,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普及得以延续。汉字的创立和统一有着至关重要的时代意义,尤其是后者,如果没有汉字的统一,就没有一个大民族的繁荣和昌盛。那么,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符号是如何产生的呢?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 (2)文字的作用、意义 (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7)不同区域的文化 (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 (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

中华文化文学篇知识

明代四大声腔 中国明代南曲系统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合称。徐渭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刊本《南词叙录》对四大声腔的流布地区作了这样的记载:“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可见,四大声腔在嘉靖之前已经形成,并在江南地区广泛传唱。昆山腔是海盐腔衰微之后而振兴的,故有“旧凡唱南调,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之说,昆山腔之振兴,实有赖于水磨调之功,行腔委婉细腻,流丽悠长,至明万历时,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吴门”。弋阳腔在诸腔竞奏的有明一代,一直在民间流布,有着较强的生命力。特别到了明末,更获得观众的喜爱,由依附昆曲剧目“改调歌之”,到独立创作剧目,逐步与昆山腔分庭抗礼。 5、明代四大声腔::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余姚腔” 是一种具有浓郁浙东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它一开始就传唱于整个绍兴府区域,更由于余姚历来归属越州(绍兴府),又可称之为“越曲”或“越腔”。 “余姚腔”的特色是:第一,由于受到北方杂剧的影响,以会稽余姚地方曲调为主,融合了不少北曲的成份,使之为长江、淮河中下流域广大群众所接受;第二,它以清唱为主,仅以小音量的打击乐器伴奏,演唱时使听者清心,无噪杂之感;第三,唱口比较平稳柔和;第四,音调低缓轻软,抒情色彩较浓;第五,不受场地限制,可在广场及各种社庙中临时搭台演出;第六,采用后台帮腔伴唱,韵味悠长;第七,不用曲谱,按律入调;八,演唱和说白中,时而插唱“滚调”。 剧本 至今为止,有关“余姚腔”剧本已知的仅有:《十义记》、《刘汉卿白蛇记》、《古城记》、《白袍记》、《珍珠记》,为数不是很多。1986年底,安徽省徽剧团曾发现一本《水云亭》演出本,即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所存曲目《高文举》,亦是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所列《还魂记》。据现代戏曲史家钱南扬等多位专家对此曲本的考订,依据此曲本有着滚白唱腔,以及全剧科白、方音土语等的特色,认为即是戏曲史家们长期寻觅的“余姚腔”曲本,它的发现为“余姚腔”孕育“青阳腔”,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线索。另据戏曲研究学者告知笔者,现今在福建省靠近浙江的浦城县一带有木偶戏,用高腔演唱,唱腔中有较多的“余姚腔”声调,倒是一个极好的研究线索,尚待调查核实。“余姚腔” 是一种具有浓郁浙东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它一开始就传唱于整个绍兴府区域,更由于余姚历 来归属越州(绍兴府),又可称之为“越曲”或“越腔”。 “余姚腔”的特色是:第一,由于受到北方杂剧的影响,以会稽余姚地方曲调为主,融合了不少北曲的成份,使之为长江、淮河中下流域广大群众所接受;第二,它以清唱为主,仅以小音量的打击乐器伴奏,演唱时使听者清心,无噪杂之感;第三,唱口比较平稳柔和;第四,音调低缓轻软,抒情色彩较浓;第五,不受场地限制,可在广场及各种社庙中临时搭台演出;第六,采用后台帮腔伴唱,韵味悠长;第七,不用曲谱,按律入调;八,演唱和说白中,时而插唱“滚调”。 剧本 至今为止,有关“余姚腔”剧本已知的仅有:《十义记》、《刘汉卿白蛇记》、《古城记》、《白袍记》、《珍珠记》,为数不是很多。1986年底,安徽省徽剧团曾发现一本《水云亭》演出本,即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所存曲目《高文举》,亦是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所列《还魂记》。据现代戏曲史家钱南扬等多位专家对此曲本的考订,依据此曲本有着滚白唱腔,以及全剧科白、方音土语等的特色,认为即是戏曲史家们长期寻觅的“余姚腔”曲本,它的发现为“余姚腔”孕育“青阳腔”,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线索。另据戏曲研究学者告知笔者,现今在福建省靠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形声字;会意字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考点要求 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要点阐释 [基础梳理] (1)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的见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 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___ ”,就是能在 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于各民族 文化在____________ 中交流,增强对____________ 的认同、对___________ 的理解。 [学习指导]重难点分析 1.如何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源远流长主要是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 中。第一,以历史事实说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化却有独具 特色的辉煌历程;第二,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进一步分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独有的包容性;第三,以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史实,说 明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紧迫性和根本要求。 理解这个问题,要注意紧密结合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来进行。( 1)对比两河流域 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等世界古老文明和中华文化发展的不同命运,体会古老的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 2)结合汉字文 化和我国史书典籍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作用,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3)注意探究和 理解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4)联系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和近代中华民族 救亡图存的奋斗,理解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根本要求。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华文化是否正日益走向衰落? (1)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都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华文化确实在遭受西方各国“强势文化”的冲击。 (2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这是中华文化虽 历经磨难,但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的根源。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我们既要与其他各国文化和谐相处,又要吸收、借鉴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自主性,这样中华文化不仅不会走向衰落,还会走向辉煌。 误区警示 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 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 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 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 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 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 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 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 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 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 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 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 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 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 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 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 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 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 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

【知识学习】高二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总 结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A (1)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的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们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2)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B 包容性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有利

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B (1)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 5、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6、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国家、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专题精练(含答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而形成了许多方言区,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字是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记载工具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标志 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D.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中国人喜欢喝茶,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功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大壶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辉煌灿烂 ③各地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④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圆明园的皇家庙会、琉璃厂的笔墨纸砚、大栅栏的百年老号、大观园里游红楼赏民俗……一场场具有特色的庙会在兔年春节开启,庙会如今渐渐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体味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这表明()。 A.文化通过传播得以创新 B.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C.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特征 D.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特征。材料中的“一场场具有特色的庙会在兔年春节开启……”表明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特征。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现在90后人群,或者包括80后段人群以及其他人,在QQ上或其他文字交流区大量使用自己编造的不规范汉字,这种趋势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90后的一种认知标签。汉字的不规范使用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关于汉字正确的看法是()。 A.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C.汉字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D.汉字是人类文明首要的记载工具 【解析】A项错误,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项错误,我国还有少数民族的记录文字。D项错误,汉字书写了中华文化,但不是人类文明的首要记载工具。 【答案】B 5.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这是因为()。 ①近代中国封建统治日渐没落②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 ③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④中华文化丧失了生命力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判断,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 【答案】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