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金融创新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区域金融创新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区域金融创新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姓名:孙悦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产业经济学

指导教师:张本照

20050501

区域金融创新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本文对于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建立在区域金融的基础上,分别从区域金融创新和区域金融要素流动的互动关系、区域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相互影响,以及区域金融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这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本文使用区域要素流动理论的基本框架分析金融要素跨地区流动,得出区域内的金融创新和区域间的金融要素流动之问存在相互影响的结论。一方面中心城市的金融创新扩大了地区之间金融发展程度之间的差距,促使要素流动加快;另一方面金融产业的要素流动提升了中心城市的金融创新水平,并将创新成果辐射至整个区域。

本文继续讨论了区域金融创新和区域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着的辩证关系,在界定区域金融风险含义的基础上,说明规避金融风险是金融创新的动力之一,而金融创新又会带来始料未及的金融风险。因此加强区域内的金融风险控制,降低金融风险对于区域内经济的损害很有必要。

本文虽后探讨了区域金融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作用机制,阐明区域金融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助力。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以增强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是破除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进程中种种壁垒的有效举措之一。为此,传播区域金融创新的观念,鼓励区域金融要素流动,为长三角地区的金融融合和经济发展提出理论支持是本项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区域金融创新要素流动区域金融风险区域经济发展

ResearchaboutRegionalFinancialInnoVationandMechanismsofitsEffectonR七gionalEconomicDeVeIopment

Abstract

TheStudyOfregionalf_manciaIiIlflovationisbasedOn龇oryofregionalnnaIlce.Thisanicleconcentratesonthcinter-actionbet、veenregionalfinancialiIl芏lovationaIldfinaIlcial

eIementfluxion,concentratcsonmerelationbe“veenrcgionalnnanciali11110vationandregionalfinancialriskcon们l,aIldconce腑atesontlleregionaliIulovation’smechaIlismtoaR'ectregionaleconomicincreaSe.

Thereisinte卜ed’ectbetweenregional矗nanciali衄ovationarldfinancialelememnuxioninmebasicf}ameofregionalelementnllxiontheo阱Ononehand,financiali皿oVationinregionalcenterexpandsdi虢renceoffinanci“deVelopmentbet、veenand

衔ngecities.,whichfbtcnelementnuxion.Ont11eOmerharld,financialelementnuxionenhancesleveloffinancialinnovatiOnincentercities,andnleninnovation、“1lberadiatedtothewholercgion.

Then出earticlesta_tesmatrelatiOnbetweenregionalfIm眦ialinnovationaIldregionalnnanciaIrisksisdiaIectic“.0nabaSeofdefinjngre西onaInnanciaIrisk,articleprovesmat

evadingfinandalrisksismotiVationt0spurfinancialinnoVatio玛andiruloVatiOn、ⅣiU城ngu11expectednnancialrisks.So,itisVerynecessarytos订er培menfinancialrisks’controla11dreduceregionaleconomicha珊brou曲tbyfmaIlcialrisks.

Lastpanofthjs删icle协ll(saboutregio眦lfinanciali皿ovation’smulti.缸1ctionmecharIism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甜ldmakesconclusionmatregionalfina芏lcialinnoV撕oniss昀ngi唧咖sofr99ionaleconoIniciIIcI_e舔e.

Strengtheningi皿oVativepowcrtoenhatlceitsservice舢1ctionforeconomicdevelopmentisoneofe仃cctivemeasumstoabolishallsonsofbarriersintheprocessoffinancialuI】jficationinⅥ啦;cze砌vcrDeIta.So,aIliInportamrncallingofthisstudyisjustpropagatingt11eideaofregional矗nancialinnoVation,encouraging6nancialelementsfluxionbetweenregions,andbeingusedforreferenceofeconomicgro川handnnan℃试unification.

Keywords:regionalf.mancia¨nnovation,elementfluxion,regionalfinancialrisk,rc百onaleconomicdevelopment

合肥工jlk大学

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答辩委员会签名:(工作单位、职称)

主席别掰州科学技术大学搬黼

委员:导师:

善删k大兹

合肥工、Ik大学纱≈

合肥工业大学黼

万诛僦工业大学丧揆;色7知合肥工业大学矛敝

弘侈创虹蜮学

謦粼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韵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盒胆王些盔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盒世王些盔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盒目B王些盍!色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联合利华股份有限公司台肥分公司通讯地址:安徽省舍肥市锦绣大道988号电话:0551—3856218邮编:23000l

致谢

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回首整个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我得由衷地感谢所有的老师们、同学们,以及我的家人和我的朋友。他们无私地支持着我、鼓励着我,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之路,给予我前进的动力、激发我创新的潜力。不论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人格自立上,无处不蕴涵这他们的精神。

我最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张本照副教授。这三年来的研究工作自始至终部受到他的悉心指导,无论从课程学习、论文选题,还是到收集资料、论文成稿,都倾注了张本照老师的心血。由衷感谢张本照老师在学业指导及各方面所给予我的关心,老师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作风、诲人不倦的教育情怀和对事业的忠诚,必将使我终身爱益,并激励我勇往直前。

同时,真诚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张宪平老师稳健的学术作风、黄志斌老师开阔的学术眼界、刘志迎老师犀利的学术观念、以及许许多多老师身上令人敬佩的学术风骨,都让我在求学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他们的教诲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创造了许多必要条件和学习机会。

感谢所有的同学,以及毕了业的学长学姐们,与尚未毕业的学弟学妹们。他们对我的研究生活都给予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从无心一语触发我的研究灵感,到帮助我分析课题、搜寻资料,无一不是我研究中所汲取的养分。尤其要感谢朱志雄、朱孝忠和黄铭,不论在我多么困难的时候,他们都能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并一无所求。

另外,在这研究成果发表的时刻,我必须将这来之不易的果实奉献给我的家人,他们在关心着我的同时保持着可贵的沉默。男友凌震华为本文的完成也贡献良多,从开拓我的研究思路到论文局部细节的修改,多处都蕴涵着他的关心和付出。

老师、朋友和亲人是我前进路途中的守护神,为了他们,我将秉持着严谨的学术风格,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努力!

孙悦

2005年5月

第一章导论

1.1概述

“创新”一词由来已早。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创新已经从简单的生产领域拓展到经济的各个层面,从单纯的经济学术用语演变为更多领域的词汇,也从最初技术性的要素重组概念发展到了一切方面的颠覆与再创造的代名词。创新在深入生活和深入民众思维的同时,进行着自我的演绎。

到了提倡“金融创新”之时,时光已经流转了五十年。在严格的金融管理体系下如何争取更大利润空间的讨论中,金融创新头角峥蝾。中国特殊的区域差异背景造就了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在这种背景下金融创新自然也被赋予了更大的区域特性。区域金融创新作为金融理论中“创新”和“区域”的结合,为今天的长三角地区以及其他区域的金融发展打开了另一扇观察的窗口。

1.1.1研究背景和研究必要性

长三角地区是当前中国各个经济区域中一体化趋势最强,区域经济增长最快,各种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它具有较强的金融实力,也饱含着经济扩张的强烈冲动。目前,江浙两省均喊出“接轨上海”,甚至“深度接轨上海”的口号,计划进行新的产业规划,启动~系列重大的跨省市项目,这些急需跨地区的金融支持,尤其是金融对民营企业的帮助。

此外,两省一市金融机构开展跨地区金融业务的愿望也十分迫切,希望走出原有的地理区域限制和行政区划扩展业务空间。以上海为例,2003年金融机构的存贷差远远超过1500亿元,大量资金尚未转化为产业资本。与上海巨额资金放空的情况相对,长三角其他城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当地银行能够提供的贷款额度却在持续下降,急需金融支持。在上海资金流向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同时,其他城市的资金也在不断涌进上海。

金融一体化的需求的难以满足突显出当前金融体制的障碍。金融机构的行政区划、中央银行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以及政府对金融的高控制力是政治体制方面的壁垒;长三角金融创新的效益程度和水平不高,区域内金融软件基础没施难以统一是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弱点。这些都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从金融制度的创新,到金融业务、金融机构的创新,以及金融技术支持方面的创新。

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研究区域金融创新,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创

新势在必行。系统地研究区域性金融创新的特质.理论验证金融创新在解决当前问题上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的初衷。

1.1.2研究目的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项研究的主要思路是,从金融创新引申开去。将之落实到具体的某一个区域范围之中,观察研究其变化发展和独特性,发掘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特殊作用机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l、针对现时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强烈呼声,提出创新之道的解决方法,并加以理论诠释。2、详细论述区域金融创新的关键点,使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服务超越长三角区域范围,而成为中国其他经济区域促进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借鉴。3、丰富和完善现有的金融创新理论体系。

本课题拟解决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两方面:在理论上能够建立起区域金融创新的体系框架,并且推演出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推动作用;在实际上能够以长三角地区的实践说明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所要克服的问题主要来自成果借鉴和研究工具这两个方面。

对于前者,由于本项研究的课题是区域金融和金融创新两个领域的交叉结合,既有的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成果较少。在研究过程中,就需要对区域金融、区域经济、金融创新等三个领域的现有发现进行契合主题地整理。因此,本项研究不仅仅需要对诸多新的概念进行界定,还需要对研究所使用的既有理论基础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和说明。另外,分析模型的建立也因为资料借鉴较少而遇到了数据指标设置上的困难。

对于后者,障碍主要来自于金融创新数据收集和统计的非系统性。统计资料中关注金融创新方面的专项数据较少,并且因为金融系统的条块分割而难以抽取更具有区域性质的数据资料。加上各个地方统计数据常常不可比,这就给数据实证研究增添了困难。研究不得不以理论实证研究为主。

1.2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由于本项研究的直接理论借鉴较少,所以对于前人的文献整理和理论分析主要在两个相关领域:区域金融和金融创新。

1.2.1区域金融领域的文献综述

区域金融是区域经济的一部分,但国外研究较少,雨国内研究开展得较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热潮曾带动起区域金融的研究,随后国内的部分学者开始关注金融产业的区域性差异,并努力构建区域金融

结构的特殊性框架,以及考察区域金融的经济增长贡献率等。结合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一一区域金融创新,对于区域金融领域的文献采集主要集中在区域金融的理论基础、区域金融的非均衡性、区域金融的一体化趋势,以及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四个方面。

区域金融创新的立论基础是区域金融,把握区域金融的内涵、外延、特性是必要的。区域金融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因此国外研究文献较少。国外文献仅仅对金融市场的局部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国内文献中主要借鉴张军周先生和刘仁伍先生关于区域金融中关于区域金融概念、区域金融结构的部分论述和黄华龙、张风超等在区域金融成长中的论述。

区域金融结构是区域金融体系的基础。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但那是一国范围内的讨论。刘仁伍先生在其基础上拓展了区域层面上的涵义,认为区域金融结构的形成受到来自内部生成和外部引进两方面的影响,将呈现出“自然选择”或“外部引进”或“人为融合”的特征。刘仁伍先生的海南省区域金融实证研究的成果为本文中区域金融风险一章的论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李茂生先生对金融结构的研究是建立在一国范围内的,在区域金融体系中借鉴其研究成果是本文所需要做的工作。支大林等人对区域金融结构的研究注重金融结构因素对于区域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分析,从影响力角度观察区域金融结构。

区域金融非均衡的发展特性造就了区域内金融要素跨地区流动。王宁郎、伍海华和陆文喜对于中国金融区域的二元结构下非均衡发展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其成果为区域金融要素流动效应分析提供了可参照的基础。

本文所借鉴的区域金融领域的文献还主要集中在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这一部分文献的研究重点是分析区域金融是否对区域经济产生促进作用。董积生、艾洪德、胡俊伟等人采用数据实证分析研究了金融发展对于经济的激励作用。此外还借鉴了国外学者在金融发展理论上的部分成果。

区域经济理论中的要素流动是本项研究中所运用到的一个重要区域理论,因此周起业、高洪深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书籍是研究中必须研读的。两者都对区域要素流动做了富有自己思想的独特演绎。

1.2.2金融创新领域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于金融刨新的研究成果很多,尤其国外研究对于金融创新的理论层面和实际运用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见解。虽然金融创新概念正式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关于金融创新的理论引进和实际运用,都有了丰富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现实情况所突显出来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创新问题的研究比较丰富。

金融创新是本项研究的中心,因此这方面的文献研究工作必须充分。除

了本文参考文献中列出的文献资料之外,还有许多由于不合适本文的研究框架而合弃不用的资料,但是它们对于整体思想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对它们的研究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金融创新领域的文献借鉴主要集中在金融创新的内容、金融刨新的风险、金融创新和金融要素等方面的论文和书籍,另外大量来自于网络的国内金融刨新发展现状的资料也构成这一部分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金融创新内容资料的采集主要来自于熊彼特、陈岱孙、厉以宁、徐进前以及陈湛匀、马照富诸人的书籍,以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论述。这些文献中对于创新、金融创新的概念,金融创新的发展历史、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以及金融创新中主体部分一一业务创新做了详细的叙述。这为本项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而丰厚的理论基础。

文中关于区域金融风险的论述脱胎于金融风险控制的相关研究。朱淑珍对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有着比较全面的论述。金融创新衍生出的风险的控制研究上,国外学者的成果多为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论述,而国内的研究成果则更注重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防范,其中以林后春的研究为代表。这主要是和国内外金融体制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阶段不同有关。国外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已经比较成熟,金融组织比较完善上;国内的金融体系主要是由银行业构成,而且金融衍生产品在国内的开拓不算成功,其对于风险规避的作用和再风险的产生都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金融创新和金融产业要素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本流动和资本形成机制创新上,主要研究金融制度创新破除资本流动障碍和提高资本形成效率。信息要素和金融创新的关联较少,但是仍然有部分学者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其主要观点是金融创新能够增强市场的信息的对称,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提高传播的有效性。

金融创新和金融结构、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内金融创新现状的文献分作理论分析和现实状况解读两个部分。前者集中在宏观层次上阐述金融创新对于金融发展的激励,或在中观领域分析金融劬新对金融结构的改善。后者则主要是网络中经济学者对当前金融发展的评议。

区域金融创新依托予区域金融和金融创新研究,既是两者的结合,也是超脱于两者之上的新的理论阐述。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刚刚起步,系统研究较少。这和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行政区划和中央银行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和金融创新由政府主导分不开。

1.3主要观点和框架结构

1.3.1本文的主要观点

本项研究主要是盈绕着“区域金融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一中心展开的。区域金融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是多管齐下的。一方面金融创新本身推动了区域金融发展,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助力。因此在本文第一个部分就着重分析了区域金融创新的基本手段以及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另一方面,金融创新通过吸引金融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催发区域金融产业的“极化效应(polarizedeffect)”和“淋下效应(tricking-downef托ct)”,令更有创新潜能的区域中心城市的金融产业率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金融创新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这是本文第二个部分阐述的中心。金融创新虽然是推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良好手段,但是金融创新中的金融风险的再产生潜质(朱淑珍,2002)使我们需要加强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工作。稳定的金融环境是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前提。所以,在本文的第三个部分深入分析了区域金融创新和区域金融风险的关系,为风险的区域控制提供对策。论文最后在长三角经济区的特定环境中理论分析区域金融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合乎投入产出高效率的区域金融创新行为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只要做好刨新的监管和风险的控制。这就是本文的主要观点。

l_3.2本文的结构安捧

本文的四个部分包括:建立区域金融创新的概念框架,论证区域金融创新和区域间要素流动的相互关系,分析区域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之间的依存关系,阐述区域金融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等四个方面。

除第一章导论之外,本文正文分作四个章节:

一,从区域金融和金融创新两个国内外研究较为成熟的概念入手,结合我国,尤其是长三角经济区的实际情况,构建区域金融创新的内涵,解剖它的实质内容,辨析它的特点。以便让没有对区域金融创新活动有过详细研究的人也能够对本文的研究主题有一个概括而准确的了解。

二,为了采用区域要素流动理论分析一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金融要素的流动,首先讨论了采用这种理论工具的合理性。之后分析要索流动对整个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区域金融创新和区域金融要素流动之间的影响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双向关系。

三,从如何防范区域内金融风险的角度看待金融刨新是这一章的重心。区域金融风险和区域金融创新在一个层面上是相互增长的。金融风险是引致金融创新的一个因素,金融创新在一定层面上又增加了风险。在区域中讨论

这种相互关系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最后,简要提出对于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几点政策建议。

四,该章主要分析区域金融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几种作用机理,得出区域金融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复合推助力的结论。

第二章区域金融和区域金融创新的基本认识

2.1区域金融的涵义

区域金融的涵义部分试图从区域金融的概念、特性以及发展现状等三个方面勾勒区域金融的面貌,并且从本项研究的角度对本文中的区域金融做特殊说明。

2.1.1区域金融的概念和特性

国家之间的区域金融研究,国内外研究已经得比较充分,但是对于国家内部的区域金融现象,国际上的研究活动比较少有,而国内正兴起研究的热潮。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特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促使这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的金融发展更富有现实意义。而国内以区域经济梯度性较大的城市为中心,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的存在,又使得这种研究具备发展的土壤。

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机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它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的金融活动l¨。区域金融是金融体系的区域化,它既可以是国家金融体系的外部延伸,也可以是国家金融体系的内部缩小。区域金融的内涵主要依据空间差异要素、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要素、吸收与辐射功能差异要素和环境差异要素。

市场非均衡性区域金融结构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融资方式、金融交易活动的空间配置不再按行政区划均衡地排布,而是按市场运行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结构进行区域间层次和差异性配置。这是区域金融结构有别于一般金融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不仅表现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金融规模,而且表现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金融结构.以及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活动的空间配置上都会存在差异。因此,市场非均衡区域金融结构的发展催发区域性金融的产生。

国家内一些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金融成长率较高、经济信用化和信用证券化的进程较快,从而成为经济中心地带,并自然成为所结集的区域的金融中心。外围地区接受着金融中心对其金融市场要素的吸纳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于金融中心的金融辐射效应,自身的金融结构逐渐向金融中心靠拢。这样的金融中心城市和周边省市就共同构建了一个金融区域。这种金融区域的形成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金融中心自由竞争的结果。但是目前在

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01

我国,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为争夺金融资源而进行的菲理性金融竞争行为。

2.1.2区域金融的发展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区域已经逐渐形成了以香港一一深圳一一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江浙沪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北京一一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等三大经济圈。

“泛珠三角”足我国金融总量最大的经济区。“9+2”各项存款余额(折合人民币)超过lO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折合人民币)超过6.5万亿元,区域金融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十分突出。2004年11月,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等九省(区)金融学会在广州举办了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共同就“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与发展作了深入探讨,同时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备忘录。九省(区)金融学会合作机制的正式建立为“泛珠三角”的区域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相比,环渤海地区的金融改革开放发展相对滞后。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在“环渤海区域中日韩经济合作论坛”上指出环渤海区域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低于制造业领域的整体国际化程度,这就难以满足该地区跨国公司的要求,环渤海区域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亟待加强。当前环渤海经济区的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业已成熟,但是没有形成一个众望所归的局面。北京和天津在成为“北方金融中心”还是“环渤海金融中心”上的角逐没有终结,济南和青岛也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跃跃欲试。这种竞争的局面固然促进了各个地区金融的发展,但是也使得区域内部金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

长三角金融的区域一体化程度在三大经济圈中独占鏊头。长三角经济的密切合作和突出的民营经济发展本身就加强了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这也是金融合作的可能性前提。早在2003年上海和南京的中央银行支行就讨论了区域金融联动的可行性。时过两年,区域金融合作的趋向愈发明显,2004年10月,国内金融业第一个“区域金融共同体”在长三角宣告诞生。该地区16个城市的农业银行签署三份协议,实现各项银行业务合作联动。这是区域金融一体化方向上迈出的实质性的第一步。

各个经济圈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相互之间竞争的态势要求完成新形势下的金融体系的创新过程,以更好地促进和协调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作为资金的融通体系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境因素,决定着一个城市动员储蓄、吸纳资金并配置资本的能力与效率。

2.1.3本文的区域金融的立足点

为了使有限空间中的讨论更加明确、更加具有针对性,本文中所探讨的区域金融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层面上的。

其一,抛开区域金融概念的国际化延伸,本文中所言的区域金融均是构筑于一国范围内,由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而自然形成的金融区域。

其二,本文所讨论的区域金融涵盖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和该中心金融辐射能力所及的周边城市。但同时由于金融区域的非行政限定性和金融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周边城市的金融体系不能够确切而言属于哪一个金融区域之中,换言之,每一个金融区域的范围都不是固定而封闭的。

萁三,本文着重讨论的是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金融特性。该区域的金融地域体系简而言之可以粗略的划分为:以上海成为该区域的金融中心城市,肩负国际金融中心的双重职能,实行融通资金并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江浙沿江经济发达城市由于其融资的迫切需求也开始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但还不是主要的金融成长性城市:皖赣的长江流域城市则作为“泛长三角地区”的边缘城市,部分参与这个区域金融体系的要素配置和协同发展。

2.2金融创新的涵义

通常意义上的金融创新,是指20世纪60年代起源自欧美金融业在融资工具、融资方法上的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市场,它们对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一词被引入我国以来,金融创新引起了从学术界到普通民众的广泛兴趣和普遍关注,二十多年间,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近几年来的金融创新行为也从政府引导行为逐渐向金融机构自主行为演变。

2.2.1金融创新的内涵的界定

金融创新(FinancialInnovation)在国内外的解释很多,但大多基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1912)一书中所提到的“创新”含义。熊彼特研究的对象是经济发展中微观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创新,包括产品、生产技术、市场开拓、材料供应和企业组织形式等五个方面的创新。

1986年西方十国集团中央银行编写的《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创新》将金融创新定义为金融工具的创新、或者说金融手段的创新。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几十年问,金融创新被赋予更加广阔的内容。目前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金融创新的定义,基本采取陈岱孙、厉以宁主编的《国际金融学说

史》中对金融创新的定义: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结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它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I¨。

简而言之,金融创新就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组合,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发生的金融改革。突破金融业务创新的狭义金融创新概念,我们还可以看到,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最早的货币的发明,到现代银行业的出现,金融创新无处不在。无论是银行传统的三大业务、支付清算体系、资产负债管理,还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制度,都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一直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它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革命,也是迎合经济理论发展的金融变革。

2.2.2金融创新产生的原因

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形势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资本流动和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使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较之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具有更高的市场灵敏度,经济适应性和业务灵活性,开创了当代金融创新的先河。

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性石油危机中,石油输出国对外收支的巨额顺差,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流动性极高的资金力量,即“石油美元”。它的形成和回流冲击着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大变化,也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业务结构和业务操作程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成为孕育新一轮金融创新的时代背景之一。

l982年8月。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相继宣布无力偿还外债。这次国际外债危机加剧了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客观上要求金融业务与其相适应,从而导致一大批新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的诞生。首先,国际商业银行不再大规模放债;其次,债权人和债务人采取自然风险分担的配套方法来改革旧有的融资方式:再次,采取债务股权转移、购回旧债发行有抵押条件的新债、债务转换为债券等等新的措施来减小债务的风险损失。

欧洲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形成、“石油危机”、国际债务危机只是现代金融创新产生的土壤和背景,丽直接导致金融创新的因素则来自于微观金融主体的内在动力和实现金融创新的外部可能性。

“】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杜.1991

.10?

二、规避金融管制的需要

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业受到更加严格的管制,这是保证金融顺畅运行规避风险的必要措施。严格的金融管制缩小了金融企业的获利空间,为了最大限度寻求利润的增长,金融企业会尽量地在现有的法规中寻找漏洞,合法规避金融管制。

当外在的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创新的工具和创新的管制制度,二者以螺旋的态势相互促进发展。这是凯恩(E,J.Kane)的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中提出的金融创新的动机。

三、金融业竞争的需求

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总是在不断的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被创造出来。同业竞争迫使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降低交易成本,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使金融机构在传统业务之外积极开拓新型业务,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高要求。西尔柏(w.L.silber)从供给角度探索金融创新的原因,发现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极,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尔采取的“自卫”行为。

四、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

金融资产买卖中产生的交易费用是构成交易成本的主要部分,同时还应该考虑到降低投资风险、资产的预期净收益、投资者的收入和成本,以及替代品的供给等等方面对于交易成本的影响。交易成本的高低使金融主体对需求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发展趋势使货币向更高级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产生新的交换媒介和新的金融工具。所以,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ehans)提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一命题,他们认为,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金融创新实质上就是对科技进步导致的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以上均是金融机构从事金融创新的内在因素,而这些内在动机得以实现的外部客观条件的具备,才使这些金融创新成为可能。此外部条件就是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管制放松的宏观金融环境。

五、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使金融电子化和金融全球化成为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

“第四此产业革命”的核心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它在银行领域的运用从根本上结束了金融业的传统观念和传统业务,开创了新的金融业

务、新的金融市场以及新的金融管理领域.电子技术的运用使得融资技术出现创新,产生了自动转帐服务、现金管理帐户、摆动帐户、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等一批新型帐户:电子技术的应用使过去范围狭窄、相互分割、局部的金融中心转变为广泛而联系密切的国际离岸中心系统,并使票据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从根本上推动了金融市场融资方式的革命。电子技术的使用创新了金融管理方法,新的负债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失衡管理系统开始运用,大批新型金融机构也应运而生。

此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剧变,国际金融市场的长足发展导致了世界范围的放松金融管制浪潮。金融管制的放松主要体现在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混业经营、放松个人投资限制、放松资本流动管制和外汇管制等等方面。放松金融管制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的过程,它必然促使银行传统业务进行创新,随之一大批新的金融工具也脱颖而出,金融市场得以不断开拓。

2.2.3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

金融创颞的范围十分广泛,从业务的创新,到管理方式的创新,以及更加基础的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体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一、银行业务的创新

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增加,以及利率调整,商业银行的利润受到严重侵蚀,金融管制成本上升,通过银行业务的创新来降低金融管制成本成为趋势。

银行负债业务的创新集中于如何适应竞争的需要,如何在存款利率受限的情况下吸收到更多的存款,由此诞生了大量的新型存款工具。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Negotiable0rderofwithdrawalAccount),自动转帐服务(TelephoneTransferservice)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NegotiablecertificatesofDeposits)都是对后来的金融市场影响很大、运用很广的存款工具,在当时也是极富魅力的创新业务类型。目前我国的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个人业务方面.并且业务创新所吸收的存款在总额中的比重还比较小。根据广东省的数据,截至2000年末,广东省开办个人存款新产品业务吸收储蓄存款占比最高的招商银行仅为O.56%,开办公司存款新产品吸收存款占比最大的广东发展银行也仅为2.5%。

银行资产业务的创新则突出表现在消费信贷和住宅贷款上。目前贷款业务创新也主要集中在个人业务方面。即个人的消费信贷河住宅贷款。从个人投资贷款发展到今天的项目融资、保理业务,资产业务的种类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拓展。当前的贷款类新产品主要集中于个人住宅贷款和企业贴现贷款两项上。广东银行业界发放的个人住宅贷款截至2001年6月的统计为1255.67亿

元,占各项贷款的12.6%。这种发展的速度相当快。

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是银行业务创新中最具有活力的一部分。信托业务的推广和租赁业务品种的创新,可以从中间业务利润收入占银行总体利润比重提高这一现象中窥知。作为银行中间业务有机组成部分的银行支付和清算业务的刨新是金融创新活动中最值得骄傲的部分。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支票转帐结算手段,到建立电子计算机网络运行的支付和清算系统,这一变化不啻是一种飞跃。ATM、P0s以及自动电子付款系统的广泛使用更新了货币交易的面貌。以及代理证券、保险、代理收付款、电子商务、交费易、银讯通、保管箱等等成为中间业务项下的新品种。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自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银行卡以来,到2002年3月底,我国已发行银行卡4亿多张,拥有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13万个、特约商户20万家,安装POS机27万台、ATM机4.1万台。上海是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到2002年6月底,上海市17家发卡机构共发行各类银行卡36种,发卡总量为3127万张。其中,借记卡2910万张,准贷记卡和贷记卡217万张。与此同时,联网POs机发展到16596台,ATM机发展到2924台,ATM、POs跨行交易额分别达到134,16亿元和55.06亿元;联网商户发展到4973家:银行卡同城交易成功率约97%,异地交易成功率约70%。

当银行三大业务的创新使金融业的分业管理受到挑战,混业经营的趋势呼唤金融综合性管理,这本身就是~种创新。

二、金融机构的创新

金融业务的创新和金融管制的变化促进了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机构创新主要集中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跨国银行发展两大方面。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在二战后得以蓬勃发展。保险公司开始办理除有价证券认购之外的一切金融业务;各种类型的养老基金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选择;住宅金融机构突破了以储蓄机构为主的互助性房屋融资组织韵单一构成;涌现出工商金融公司(BusinessFinanceCompanies)、零售金融公司(RetailFinanceCompanies)和消费者金融公司(ConsumerFinanceCompanies)等多种类型的金融公司:信用合作社、邮政金融机构和互助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类型也有所创新。跨国银行业务向电子化、全能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跨国银行业务的电子化是带动世界银行业迸入国际电子化信息时代的重要动力。

金融机构创新从本质上讲是金融制度创新的过程,正因为它对金融体制影响程度很大,因此和金融法规也联系紧密;金融机构创新同时也隐含着金融业务创新,新的金融业务往往要求金融机构发生相应的职能转变。因此,金融机构创新可以说是金融业务和管路制度创新的一种概括表达。

三、金融市场的创新

金融市场的创新是指金融市场的拓展。区域金融市场创新主要是在区域内的金融市场内容的深化,主要表现为以衍生工具为主体的期货市场、期权市场、互换市场的产生和传统外汇市场交易方式的革新。

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利率和汇率的大幅波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增加。分散风险的要求促使新的金融工具诞生,比如外汇期货、股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协议。与之相适应的是新的金融市场的出现。1992年7月,E海外汇调剂中心建立了第一个外汇期货市场,海南证券交易中心在1993年3月率先推出深圳股指期货。但是,市场创新在国内做的并不是非常成功。海南证券交易中心的深圳股指期货由于在实际操作中交易急剧加大了市场的投机性而被停止。从1991年8月起,我国先后发行了琼能源等可转换债券,2001年4月27日颁布的《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对这种衍生工具实行了更加具体的规范。出现过的金融衍生产品还包括认证股权和国债期货。但由于市场缺乏现实的条件和基础,不少金融衍生产品都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四、融资方式的创新

在金融市场创新的同时,传统的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开始创新,创新发展趋势向着证券化方向发展,这已经成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

对于传统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是围绕着有价证券的定价方法和融资方式两个方面展开。在固定利率定价工具的创新上,零息债券(zerocouDonBonds)和拆息债券(strippedBonds)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浮动利率票据中则出现诸如“利率封顶和加环定价法的浮动利率票据(FRNswithaninterestratecap/FRNswithaninterestratec01lar)”、“错配浮动利率票据(MismatchedFRNs)”和“转息浮动利率票据(convertibleFRNs)”之类的金融工具。

在国际经济剧变的环境中。为了促进国际资本的流动和信贷业务的发展,新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被创造出来。为了协调借贷双方的利益,欧洲票据信贷(Euronotes)、展期包销融资(RuF)、票据发行融资(NIF)等新型融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借款人所采用,而可转让贷款债券(1ransferableLoanIssuance)、累进偿付贷款(GradatePaymentLoan)、分享股权贷款(sharedEquityLoan)和机动偿还期贷款(FlexibleMaturityLoan)等创新工具也大大拓展了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

证券化是现今金融工具创新的总体趋势,银行贷款债权难以转让的风险使可转让流通债券的优势更加明显,债券的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债券取代银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