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PS监测山体滑坡方法的探讨

GPS监测山体滑坡方法的探讨

GPS监测山体滑坡方法的探讨
GPS监测山体滑坡方法的探讨

第1章绪论

1.1 全球定位系统概述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新一代的卫星无线导航系统。目前,GPS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测量,车辆导航与控制,大地测量,形变体监测,资源调查,观测地壳运动,将测绘工程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技术层面。GPS主要包括GPS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用户接受部分。

1、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导航电文)、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

2、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

3、用户装置部分,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部分使用24颗高度约2.02万千米的卫星组成卫星星座。21+3颗卫星均为近圆形轨道,运行周期约为11小时58分,分布在六个轨道面上(每轨道面四颗),轨道倾角为55度。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四颗以上的卫星,并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几何图形(DOP)。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

经过20余年的实践证明,GPS系统是一个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多功能系统。GPS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领域、多模式、多用途、多机型的高新技术国际性产业,目前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1.2 GPS定位原理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卫星不断地发送出自己的时间信息和星历参数,用户接收到这些信息,通过计算得到接收器的三维方向和三维位置以及运动信息和时间速度。

例如,假定恒星的离我们的距离为17710米,它是一种高轨道和精确定位观测,这颗恒星以画圆为中心,我们是在球的上面。那么假定为19320米距离的二星级,我

们在两球的交叉点附近,现在我们在第三星做精确定位,在20930米的高度,它可以进一步缩小该领域两个位置,但有一点对于所有位置极有可能是空间中的点,因此,我们放弃这个参考点来选择另一点为参考点的位置。

如果你想获得更准确的定位,必须进行第四星的测量,从基本的物理概念上看,信号传输时间乘以速度是每个人和恒星的距离,所有测量的虚拟距离。GPS的测量,我们测量的无线信号速度约等于光速,时间极其短,乃至只须0.06秒,测量时间要两个不一样的时钟,星空中的时钟装置来记录广播信号的传输时间,在接收端的另外一个时钟装置,用来记录的是接收无线电信号的时间,但是时间是不同步的,假定恒星和接收器同时发出声音传送到我们,我们会听到两个不一样的声音,因为恒星和接收器传来声音的距离不同,所以会有一个延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延长接收机接受时间,然后接收器和恒星的距离是延迟时间*速度,这是GPS定位原理。

1.3 地质灾害概述

近年来,我国经常发生自然山体滑坡事故,对国家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在2010年8月7日22时许,舟曲县,突降大雨,该县北部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倾泄而下,从北到南部沿江入城,摧毁了房屋,农场和其他基础设施全部淹没,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一个堰塞湖。经过有关部门统计舟曲“8.8”泥石流遇难有1434人之多,共331人失踪,一共2062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病,所造成的经济约有4亿人民币之多。

2、2012年10月4日,云南昭通彝良发生山体滑坡,该滑坡体大小约16万立方米,造成约800余人受灾。

3、2013年1月11日,云南镇雄发生滑坡灾害事故,从陡峭的山腰,共约210000立方米的滑坡,造成46人死亡和2人受伤。

如今安全是永恒的话题,无论是食品安全,生命安全,公共交通安全,安全都始终处于第一位。频繁发生坍塌等意外事故,不仅是一个技术错误,而且还安全意识崩溃。因此,地质灾害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述,山体滑坡就是之一,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破坏能力强。自2008以来,地震的感觉,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以及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地区乃至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安全监测天然滑坡技术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对安全监测技术缺乏系统研

究,没有成熟的经验,设计部门的应用,因此,只有低等级保护技术或其他部门实施地方保护的经验,缺乏综合考虑,大的影响。

因此,我国都制定了相关规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自2004年3月1日通过第394号法令颁布。其中规定: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十四条,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建立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基本建成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按照总体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明显减少。从而可以看出,地质灾害给我们生态环境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国家同时也颁布相关的规定来解决,所以滑坡监测是非常的重要。

1.4 滑坡监测技术探讨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构成了当代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课题之一。地质灾害与防治灾害研究是一个新分支。地球无时的运动,所以滑坡的产生就不会消失了。滑坡是地质现象,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一种次生地质灾害。它的主要特点是边坡失稳或人工边坡被岩体重力,水和振动力影响而失去平衡发生危害性的破坏。我国的山分布广,自然地质地壳运动,人为因素,降雨等原因,滑坡灾害经常发生。

从滑坡灾害类型的分布看,西部地区多为地震触发,东部滑坡多与暴风雨、洪水伴生;西部地区多发生滑坡堵江、溃坝洪水灾害,东部多转化为泥石流加剧灾害程度。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有地震引起的滑坡损失,死亡人数在2万人以上,其他如房屋倒塌等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我国是世界上滑坡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由于全球性“厄尔尼诺”等反常气候现象的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山体滑坡的爆

发,一方面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森林植被的破坏、土地退化甚至荒漠化等。

而变形监测的目的就是测量变形体的变化情况。因此,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观测方法的发展,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监测对象都在增加。然后为研究目的是不断改进用于变形监测网的优化设计和评估分析人的安全条件,滑坡验证设计参数和施工质量,反馈设计,正常的变形方法,掌握滑坡变形规律的预测发现,以评估安全提供必要的信息。

意义:对于机械技术设备,则保证设备安全,可靠,高效的运行,为改善产品质量和新产品的设计提供技术数据;对于滑坡,通过监测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进一步研究引起滑坡的成因,预报大的滑坡灾害;主要是掌握建筑物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为安全性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措施。更好的理解变形的机理,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和地壳运动的假说,进行反馈设计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

1.5 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GPS的应用,在变形监测中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实验研究成果。但是就目前而言,在高山峡谷,地下,建筑物密集地区和密林深处,由于卫星信号被遮挡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其监测精度和可靠性不高或者无法进行监测。还有当GPS使用人数过多时,信号依然较弱,导致监测无法进行。另外,根据分析的结果,通过大多GPS滑坡监测数据发现GPS监控水平位移精度高,垂直位移精度低(监测精度垂直位移是低约2倍),这种情况下,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在同一时间精度变形监测,也难以准确地确定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由于这些问题,GPS不能将其他的变形监测彻底替换。

所以GPS监测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GPS变形监控在线即时剖析体系。该系统由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及几部分组成,可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处理,不变形,实时评估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提供了科学依据灾害分析和预测,在监测变形体滑坡、地下断层地壳运动有很大的发展意义。

2、建立“3S”(GPS、GIS、RS)集成变形监测体系。目前,因为计算机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地球科学的飞速发展,“3S”技术已经从自主开发进化到了整合阶

段。地质现象可以描述成四维空间,而且除了技术应用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在研究区推断各种地质现象随着时间的地质灾害过程记录,这在滑坡监测预报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所以“3S”技术的整体变形监测系统,在将来是一个新兴发展方向,而且很有发展潜力。

3、GPS变形监测技术与其他综合变形监测集成体系的创建。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任何一种变形监测技术都不可能完全的用于所有的变形监测项目,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并且它们的优缺点在不同的场合是会相互转化的,不会那么永远的绝对。所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选择合适的变形监测方案为提高精度有着显著的效果。因此,各种变形监测技术的综合应用也是一种必要的发展。

4、小波分析理论对GPS动态变形分析。小波分析为高精度变形特征提取提供了一种数学工具,可解决其他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对非平稳信号消噪有着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小波分析为GPS动态变形数据处理和监测分析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2章滑坡监测原理和方法

2.1 滑坡成因

山体滑坡的形成必须具备内外两个因素。内因主要就是地球自身的运动造成的山体斜坡、人工边坡在岩体重力、水及震动力作用而产生一个滑动面和滑动体,具有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滑动空间。外因主要是降雨、地震及一些人类活动、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

2.2滑坡监测方案

GPS 滑坡监测网主要由基准点和监测点组成。边坡监测系统网形设计,应着重考虑现场的监测条件,并且要以GPS 网图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设计原则为基准。目前,进行山区边坡变形监测,一般在可能发生滑坡的影响区域以外选择基准点,在边坡坡体上选择监测点,建立三角网构成监测网络。

GPS滑坡外观监测的外业工作主要包括选点(即观测站址的选择)、建立观测标志、野外观测作业以及成果质量检核等,具体的工作程序,则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实地选点与建立标石,外业准备、外业观测。

GPS滑坡外观监测的外业准备工作主要有仪器设备的检验和拟定外业观测计划等。在保证仪器设备能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要根据监测网的点位布设情况首先拟定外业观测计划,这是进行外业观测的依据。

滑坡监测的GPS基线较短, 精度要求较高, 因此, 需在监测点埋设具有强制对中设备的混凝土观测墩, 利用双频GPS接收机选择良好的观测时段进行周期性观测。在观测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有效时间, 观测采样以10s为一历元, 延长观测时间, 每一观测时段的观测时间都应在1h 以上。为了使观测结果更合理, 可考虑在不同的时日进行重复观测,最好用不同的卫星。

2.3 GPS网形等级规范

各级GPS测量用途:

(AA)级主要用于全球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测量和精密定轨。

(A)级主要用于区域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和地壳形变测量

(B)级主要用于局部形变监测和各种精密工程测量

(C)级主要用于大、中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

(D 、E)级主要用于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房产、物探、勘测、建筑施工等的控制测量。

下表就是精度分级:

表2-1各级控制网的精度分级

2.4 GPS接收机选用规范

GPS接收机的选用,一般是根据以下的表来执行:

表2-2 GPS接收机各级别属性

2.5 GPS接收机的检验要求

测试GPS接收器:一般检验,通电试验,试测检验。

一般检验应符合的规定:

(A) GPS接收器和天线的外观应该是好的,应该是正确的模型。

(B) 各部件及配件应配套齐全、完好。

(C) 紧固件不应松动和脱落。

(D) 备手册和后处理软件使用手册和磁(光)盘应齐全。

(A)有关信号灯工作应正常。

(B)按键和显示系统工作应正常。

(C)利用自测试命令进行测试。

(D) 测试接收机锁定卫星的速度,接收信号强度和锁状态信号损失。

完成之前的检视后,应该在不同长度的标准基线测试:

(A)接收机的噪声水平测试。

(B) 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稳定性试验。

(C)接收机现场操作的性能和不同的距离测量精度指标的测试。

(D)稳定性试验和数据接收频率标准的质量评价。

(E)接收机高低温性能测试。

(F)接收机综合性能评价等。

2.6 基准网和监测网的设计原则

2.6.1基准网的设计原则

1、监测网是监测滑坡变形的依据,每个监测网点既是进行水平位移观测的工作基点也是进行垂直位移观测的工作基点,因此,监测网点应设立在比较稳定的地区。

监测网的固定点是滑坡变形监测的基准,必须设立在滑坡体以外的稳定地区。

2、监测网点的数量不宜多,但必须能够控制整个滑坡范围。监测网的图形强度要尽量高,以保证满足监测网的精度。

3、监测点布设在变形体上,它是滑坡体的代表。因此,点位布置既要全面又要重点突出,要充分注意在滑坡体的裂缝处、滑舌和地质分界等部位设点。监测点的个数应该尽量减少,以减少工作量。

4、监测点点位的移动必须能够代表该处坡体的移动。为此,监测点的基础应比较稳固,避免埋设在松散表层上。

5、力求能组成最优化的图形和采用最合理的观测。

2.6.2监测网的设计原则

监测点布置一般原则:

1、对监测点的要求:

①必须是滑坡体特征点

②所有的监测点位移总体上可以监控而且最近似地代表了整个滑坡体的位移;

③能够开展监测工作,不存在障碍。

2、监测点的位置要求:

①监测点按照断面布置,横截面应该选择地质条件差,可能会产生损坏,变形大的部位,如布置在断裂与地质构造变化和危岩体的部位或在斜坡稳定性差,陡峭的部位,也可以取模型试验或计算分析和典型部位。

②对于面积大,有必要加强重点监测的滑坡,可以分布有多个部分,但部分布局也应区分大小和布局的选择,主要和次要的部分一般根据地质条件斜率和高度的代表性因素考虑。

③监视项目和使用的仪器的安排重点在主要断面,以及主要断面使用该仪器的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应该比次级断面更高。

④对于监测项目,同样的应该平行布设,例如在滑坡的位移监测时,将各种测量仪器同一时间安排在测区,有利于相互检验仪器的观测,从而保证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2.7 监测频率的确定

根据监测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临滑、短期、中期和长期监测等。那么就目前而言,对于不同等级和类型的监测的划分标准不是很明确。但根据滑坡的变形和破坏阶段的基础上定义的。

1、长期监测:指那些处于初始阶段而进行的监测。就是从变形缓慢阶段开始。

2、中期监测:指变形体处于稳定变形阶段而进行的监测。就是从变形体匀速变形阶段开始。

3、短期监测:指变形体处于加速变形初期阶段而进行的监测。变形的速率,大小是变形监测频率的依据。从变形监测频率的大小能了解变形体的变形规则。变形较大时,应增加监测频率,变形较小时,可减少监测次数。

第3章滑坡监测实施

3.1 工程概况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下港乡吕村附近山体2000年8月发生山体滑坡, 并形成泥石流。灾后通过调查, 下港乡火石岔村北山坡上, 产生一条东南方向比较明显的地面裂缝, 裂缝宽0. 2~0. 5 m, 裂缝两侧出现了约0. 5m的高差, 该裂缝走向与斜坡直交, 比较平直, 从力学性质分析可知, 该裂缝应该是滑坡裂缝中的剪切裂缝, 因此试验就在此区域展开。

3.2 人员及设备

表3-1 作业人员及设备

3.3 控制网布设、埋点

3. 1.1 基准点的设计

基准控制网和控制点的设计力求稳定、统一、可靠的监测基准是进行滑坡形变情况分析、趋势预测的前提。因此监测基准点应选在远离滑坡区域的稳定基岩上。本次滑坡监测试验共设置基准控制点4个,见图3-1所示。

其中KZD1、KZD2设置在滑坡体对面的山体上, KZD3、KZD4设置在远离滑坡体的其他山体上, 点位水泥桩采用现场浇注的方法制作, 并设立观测中心标志, 力求

稳定可靠。

图3-1 监测网

3.4 基准点观测及数据处理

3.4.1基准点观测

在做完埋点的工作后,等稳定后第二天开始测量。这样做一方面考虑的是等一晚上可以让点很好的固定契合,另一方面考虑的是做好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四个人分别带一台GPS接收机到达观测点后开始架设仪器。记录好每个仪器观测的点名(KZD1、KZD2、KZD3、KZD4)天线高、观测时段。然后四台仪器进行同步观测。在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后,结束此次的GPS静态观测。

在检查了外业观测成果的基础上,解算GPS基线及平差计算。

3.4.2数据处理

1、新建工程:

打开南方测绘GPS处理程序,单击文件菜单里面的新建然后会跳出一个菜

单栏,可以输入项目名称、负责人、坐标系、控制网等级,输入完毕后点确定。

2、数据输入:

点击数据输入中的增加观测数据文件,打开观测的数据文件,选择全选之后点确定。然后单击输入数据中的坐标数据录入,选择坐标已知点的名称,输入对应的坐标之后点确定。

3、消除无效的卫星信号:

点击左边框中观测数据的前面的+,它会把所有观测数据文件显示出来,双

击该文件,并选择禁止,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在图重历元中断的地方,可以消除无效的历元。点基线选择,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到恢复的地方可以恢复剔除历元。

4、基线处理基线解算:

单击全部解算,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最后出现基线为红色那么就是合格的,灰色的不合格基线则要重新解算。

5、平差处理:

点击平差处理菜单里面的自动处理在点网平差计算。

6、成果输出:

单击成果菜单里面的平差报告打印,然后选择要打印的内容。最后在成果

菜单里点击打印,就可以出来平差成果。

7、基准基线坐标和距离约束条件:

坐标KZD1,KZD2,KZD3这三个点为基准控制网坐标转换和距离约束的标杆。其中距离约束是将其他基线GPS测得的水平距离按照公式(1)对距离进行归化改正。然后完成在平均高程基准坐标的计算。

滑坡监测目的是测定监测点在两期观测中的相对变化, 因此采用的基准起算坐标系统只要是统一的、相对稳定的就能满足要求。如图3-2所示, 本次试验采用GPS 首先引测KZD1、KZD2西安坐标, 将得到的KZD2坐标及KZD2、KZD1连线的方位角作为整个起算数据。

(3-1)

见公式(3-1)中:△D--归化的平均高程水准面校正基线距离;

0H

--KDZ1和KDZ2两点的平均高程;

Rm--地球的平均曲率半径,取值6355000 m 计算; D'--基线的GPS 观测距离

下表是基准基线规划到平均高程水准面的改正数:

表3-2 基线规划到平均高程水准面的改正数

经过相应的软件进行处理过后,得到如下的数据表格:

表3-3 解算后基准点三维坐标

在解算的数据中,解算的基线方差比最小为84.57,最弱边相对误差为1/70000,所以可以确定基准系统坐标观测的正确性,之后用这个数据来解算GPS监测点是可靠的基准数据。其中,基准点的高程以KZD2的假定高程为起算,采用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通过闭合水准路线观测得到的,水准路线观测的高差闭合差为2 mm。

3.5 监测点的设计及数据处理

在基准点布设完并且观测数据和基准点测量数据处理完成之后,就开始进行滑坡监测点的首次监测。考虑到本此实际监测的滑坡体规模和类型, 选取了4个监测点, 分别是JCD1、JCD2、JCD3、JCD4。见图3-2所示, 其中JCD1和JCD2位于滑坡体后缘裂缝附近的上部, JCD3、JCD4位于滑坡体后缘裂缝附近的下部。点位采用现场浇注混凝土并设立观测标志制作, 埋设高度与地表平齐, 既保持点位本身的牢固, 又能反映其与地表一起移动的信息。

图3-2 监测点设计图

在外业数据采集完成后经过一番的处理,发现按照图3-2的监测方法,把监测点的坐标求解计算。在基线解算合格的前提下,将KZD1、KZD2、KZD3作为已知点解算出所有点的坐标。把得到的解算结果中KZD4解算坐标与其已知值比较,比较的差值就是观测成果质量的检验标准。如果该值小于 5 毫米,那么说明这次观测结果合格;如果该值大于5毫米,那么这次观测的误差比较大,应该重新观观测,此次观察的数据不能用于滑坡位移的分析,根据这个办法解算各个监测点的坐标。

2002年4月27日, 第一次组织对监测点进行观测, 采用三台南方双星双频GPS 接收机, 按照图3-2布设的基准点和监测点, 组织对监测点进行观测。全部观测分为4个时段进行, 也就是说组成了四个同步观测环路。其中图2中, 第一个观测环路与第二个观测环路之间、第三个观测环路与第四个观测环路之间采用点连接, 第二个观测环路与第三个观测环路之间采用边连接。因为采用的是3台接收机, 所以同步

环路组成比较有利的三角形图形, 同步观测时间按照最低60m in设计, 观测的历元长度设置为20 s, 高度截止角设置为15°。以后复测图形和组织都按照第一次观测设计进行。到2004年9月12日最近一次观测, 期间共观测了八期。

3.6 不同网形、起算点及软件解算的影响

下图就为不同的监测网形和不同的起算点开始而进行的设计:

图3-3 不同监测网形和不同起算点网形

滑坡监测是获得各监测点的实际位移,关键问题之一是要把观测误差(包括计算错误)和实际的位移进行区别对待。所以在进行外野观测时,我们用的仪器和我们设计的网型要一一对应,当得到观测数据之后,要选用同一个已知点进行结算,而且我怕们进行解算时要采用同一个软件,称为“三个一致”,否则都会对解算结果造成误差,从而影响位移的计算。下表中用的是同一时间的观测值,所采用的软件和已知点坐标也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就是观测网型;网式2为第六期观测研究网络效应分别进行设计,如图3所示;表3-4列出了同一时期的观测,同时计算软件和网络的形状,不同的出发点,监测点坐标和差分方法;表5列出了同一时期的观察,同样的净形状的出发点,不同的软件解决方案,监测点坐标和差分方法。

表3-4 不同网形对解算结果的影响

注: 表中坐标x, y单位为m, 变化量△单位为mm 下表同。

表3-5 不同起算点对结果的影响

: 2个起算点分别为KZD1、KZD2; 3 个起算点分别为KZD1、KZD2、KZD3。

表3-6 不同解算软件对结果的影响

注: “南方3. 00”是指南方测绘公司“GPS3. 0 ”数据处理软件; “南方4. 40”是指南方测绘公司“PS4. 4”数据处理0软件; “L IP5. 00”是指苏州第一光学仪器厂配套“GPS数据处理LIP5. 00”软件。

从上面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其中一个条件发生变化都会对计算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会给检测带来很大的误差,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数据处理不能改变任意一个条件。

1、选择的观测网不同产生的误差分析通过我们学的平差可以知道,选用不同的观测网会对平差带来影响,不同的网型计算用的观测顺序就不同,从而结果就不同。我们通过比较上图中的图三,网型二比网型三多一些多余观测值,也就是网型二比网型三多一些多余基线,所以网型二比网型三更可靠。

山体滑坡监控预警完整系统.docx

山体滑坡预警监测系统 一、需求概述 1. 山体滑坡24小时全天候监测需求 监测区域处于滑坡多发地段,临近居民区,需要采取24小时全天候的预警动态监测手段,及时发出监测预警信息,预警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免受或减少损失。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2. 自动报警定位需求 支持在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前,通过精密仪器及时监测出山体松动、偏移的微小征兆,在及时发现并立刻自动报警的同时,迅速确认并在监测地图上显示滑坡位置O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3. 预警预测需求 支持通过分析长期的山体位移变化,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提前做好防范补救准备。 4. 信息查询管理需求 可以对历史监测数据、报警数据、统计图表数据等进行查询管理。并建立数据档案,用于长期监测研究。

二、系统总体方案 1. 系 统总体架构方案 数据传输与接收接口服务 1)基础层 基础成主要是整个系统的基础硬件,是整个系统架构的基础 数 据 收 发 接 口 管 理 报 警 信 息 查 询 软 件 历 史 数 据 查 询 管 理 监 测 数 据 管 理 存 储 基础地报警信监测分 理数据息数据析数据 历史监 测数据 实时监 测数据 数 据 层 系 统 维 护 管 理 软 件 0.M -1-00 -LED D.x 日E I.DG -J-BD ? - Uil : ?. 预 警 短 信 发 布 管 理 滑 坡 位 置 方 向 监 测 预 测 分 析 管 理 软 件 自 动 监 测 预 警 软 件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主要有激光测距传感器终端、网络平台、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监测终 端采集数据通过传输网络与计算机平台互通,形成一个集成的系统。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2)数据层 整个系统的数据包括传感器监测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图表分 析数据、报警信息数据、历史报警信息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是整个系统的数据核心。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3)应用层 在基础层和数据层基础上,开发应用系统,包括数据管理、自动 报警、图形分析预测等若干功能软件 4)表现层 是指最终系统的操作界面,将有电子地图为系统地图,实现各种功能包括报警、图表查询、图形分析等功能操作界面O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2. 系统总体配置方案 本系统从用户需求出发需求配置:激光测距监测设备终端设备、监测预警平台软件、无线传输设备。 1)激光测距监测设备3套。

山体滑坡灾害报告

山体滑坡灾害报告 案例: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山体滑坡 成员:刘兴,马艳春,蒙丽颖,潘运江沈连红,石福英,谭桂华, 王芳,吴艳香,夏高义 班级:2011级地理2班 2014年6月17日

一、滑坡灾害地点、受灾范围以及灾害的程度(蒙丽颖,潘运江) 当地时间2014年5月2日上午11点左右,位于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的一处偏远山区发生山体滑坡,大量碎石和泥土涌入阿卜巴利克村庄,阿卜巴利克是阿富汗东北部山区的一个贫穷村落,居民们大多住在土坯房中,这种房屋极其脆弱。村里有近千户人家,其中至少有300座房屋在灾难中被摧毁。阿富汗巴达赫尚省省长的发言人表示,山体滑坡已经确认导致超过2100人死亡,当地官员当时预计有超过2000人失踪。 二、灾害的形成原因(刘兴,马艳春,谭桂华) (一)地形因素 阿富汗的地形复杂,堪称穷山恶水,全境85%的地方不是崎岖的岩石就是险恶的谷地。事发地的巴达赫尚省位于阿富汗东北部,是阿富汗最偏远的地区之一,与塔吉克斯坦、中国和巴基斯坦接壤,山脉贯穿这一地区。省内分布着众多山脉,地形复杂。一旦遭遇雨雪天气,这里非常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等各种自然灾害。由于地处山区,当地大多居民的生活十分贫困,很多还居住在简易的土坯房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二)地质因素 当地山体植被发育极差,风化严重,地震多发,山体陡峻。同时,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山区有大面积黄土层发育,在这些黄土斜坡上发生了大量的斜坡破坏,表明当地地质环境较为脆弱。

(三)气候因素 当地官员说,连降暴雨是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在阿富汗有这么一句形容一年四季的话“冬阴春雨夏秋干”。当地三四月甚至五月初虽然云量比冬季少,但雨量却是全年相对最多,占全年的50-60%以上。因此,这几个月是当地全年最美的季节,但也是事故多发的季节。由于连日暴雨,所以导致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发生山体滑坡。 (四)缺乏设备 由于经历了多年的战乱,阿富汗的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国家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缺少各种救援设备。再加上交通不便,一旦发生自然灾难救援力量很难尽快到达。 三、防灾减灾建议(石福英,沈连红,夏高义) (一)工程性措施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①水平钻孔疏干;②垂直孔排水;③竖井抽水;④隧洞疏干;⑤支撑盲沟。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 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

山体滑坡抢险专项方案

山体滑坡抢险专项方案施工方案及工艺 一、施工准备 开工前,做好各项技术准备工作。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工期要求,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做好施工阶段水、电、原材料等及配套设施的保障工作,方便施工顺利的进行。 二、施工方法及步骤 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因第二级边坡的桩基、托梁已施工完成,以及托梁上部挡墙第一层混凝土已基本施工完毕,且雨季即将来临,为防止坡顶土体受雨水浸泡后,增大对支护结构的侧向推力,加大下滑趋势,经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几方代表现场勘察后决定,按如下步骤和方案进行处理: 第一步:先对二级边坡坡顶进行抢险施工,以确保二级平台以上土体的安全。其主要施工工艺流程为:第一道截水沟开挖→滑坡体堵缝和夯实→第二道截水沟开挖→第三道截水沟开挖→挂网喷浆。 因第二级边坡挡墙至开挖线以外山体出现大量大小不一的裂缝,其中最大裂缝宽度达0.5米,深度达5米左右,为避免坡顶地表水对下面边坡的影响,本方案共设置三道断面尺寸为600*800mm的截水沟,第一道截水沟位于坡面最外侧裂缝与坡顶之间的正中处,主要作用是截住坡顶与本截水沟之间坡面的地表水,减少坡顶地表水对下侧边坡的浸泡。第二道截水沟位于边坡开挖线外侧2米处,主要作用是截住

第一道截水沟与本截水沟之间坡面的地表水。进一步减少两水沟间坡面地表水对下侧边坡的浸泡。第三道截水沟设置在距挡墙墙背2米处,主要作用是对墙背回填坡面上的地表水进行排除,减少雨水对墙背土体的浸泡和土体因自重的增加而产生对挡墙的水平推力。3条截水沟基本与路线呈平行状布置。为更有效的将坡面积水排除,水沟迎水面一侧不能高于原坡面,截水沟沟底应设置不小于2%纵坡,将坡面的地表水通过截水沟引入两侧山谷或自然沟渠中。截水沟槽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开挖,断面尺寸为600*800mm。为进一步缩短截水沟的施工时间,在截水沟槽开挖成型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对水沟两侧壁和沟底采取挂网+喷射水泥砂浆。水泥砂浆强度为M20,厚度为5cm。 为避免雨水对山体裂缝区域的冲刷和浸蚀,造成裂缝进一步的扩大。本方案采用小型挖掘机先将有裂缝处山体表层的杂草、树根以及表层土清除,然后用粘土将裂缝分层填入,用夯实机将其与裂缝土体分层夯打密实。最后用挖机将整个坡面修整平顺和夯实,做到坡面无松散土方或石块。且在墙背处回填土体的表面形成一定的纵坡,使墙背坡面积水能及时流入截水沟排出,以减少地表水对墙后土压力的影响。最后采用锚杆挂钢丝网+喷射水泥砂浆对整个坡面进行防护施工。喷射水泥砂浆厚度为5cm。Φ16mm锚杆长度为1米,布置间距为2000mm*2000mm,钢丝网网格尺寸为:20*20mm。为确保喷射砂浆的厚度,在砂浆喷射施工前应做好厚度标记,确保厚度均匀,无露筋现像。在施工时因天气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施工中断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未施工完毕裸露的坡面用防水彩条布或塑料薄膜进行覆盖。施工完

GPS监测山体滑坡方法的探讨

第1章绪论 1.1 全球定位系统概述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新一代的卫星无线导航系统。目前,GPS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测量,车辆导航与控制,大地测量,形变体监测,资源调查,观测地壳运动,将测绘工程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技术层面。GPS主要包括GPS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用户接受部分。 1、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导航电文)、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 2、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 3、用户装置部分,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部分使用24颗高度约2.02万千米的卫星组成卫星星座。21+3颗卫星均为近圆形轨道,运行周期约为11小时58分,分布在六个轨道面上(每轨道面四颗),轨道倾角为55度。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四颗以上的卫星,并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几何图形(DOP)。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 经过20余年的实践证明,GPS系统是一个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多功能系统。GPS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领域、多模式、多用途、多机型的高新技术国际性产业,目前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1.2 GPS定位原理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卫星不断地发送出自己的时间信息和星历参数,用户接收到这些信息,通过计算得到接收器的三维方向和三维位置以及运动信息和时间速度。 例如,假定恒星的离我们的距离为17710米,它是一种高轨道和精确定位观测,这颗恒星以画圆为中心,我们是在球的上面。那么假定为19320米距离的二星级,我

山体滑坡自然灾害事故案例分析

山体滑坡自然灾害事故 案例分析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山体滑坡自然灾害事故案例分析 一、事故经过 2005年5月26日,××单位负责电站进水塔混凝土施工的××协作队的6名施工工人,正在330m高程的进水塔1#机基础部位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施工现场安全员张某某突然听到施工作业面上方边坡平台(高程370m)的一名放料人员在大喊“石头塌方了,快跑”,张某某听到后意识到危险,便立即向正在砼仓内施工的6名工人大声呼喊,并用手向他们比划有塌方迹象,示意工人赶紧撤离,就在工人撤离的时候,进水塔1#机基础部位上部370m—385m高程的边坡局部发生瞬间滑坡,约200立方米的土石滚落到进水塔1#机基础砼仓内。土石滚落1-2分钟后,分局的现场安全员梁某某和郝某某、协作队的现场安全员张某某在确定再无塌方迹象的情况下,迅速到砼仓内查看伤亡情况并组织施救,发现6 名施工工人中有2人已经被当场砸死,2人受伤,2人安全撤离。于是他们迅速电话上报分局领导及建设公司、质安部等相关领导。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相关领导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赶到了事故现场,组织人员立即将2名伤员送往当地镇医院急救中心进行抢救,其中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随后,分局又通知派出所、监理、设计等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并安排人员进行现场警戒、保护现场。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1)滑坡地段地质结构状况差。进水塔1#机基础部位上部370m-385m的高程的边坡地段基岩是灰岩,偶含灰白、灰黑色燧石结核。下部为灰黑色、薄层灰质页岩,夹有少量炭质页岩及劣质岩线,中部为深灰色泥质灰岩,钙质灰岩层。 (2)存在着诱发山体塌方外在的非人为干扰因素。进入5月以来,大多为少晴多雨天气,最高降雨量为17.8mm。该地段由于受连续不断降雨的影响,大量积水灌入高边坡土层和岩层之中,导致岩层中泥土发生膨胀使外层岩石移位,使移位后的外层岩石稳定性不够而发生滑坡。同时,滑坡地段与施工现场上下垂直距离高达60多米,信息传送不便,从而导致了瞬间无法避免的事故发生。 2、间接原因 (1)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四方在地质灾害防治上虽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在地质灾害防治上能力不足,认识上、技术上存在着局限性。据调查:2005年1月21日,工程设计代表处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考虑到进水口右侧高程375m以上边坡卸荷和风化带较为严重,为确保边坡长期稳定,设计代表处向工程建设公司送发了《关于地下电站进行右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山体滑坡监测系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山体滑坡监测系统 山体滑坡是山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它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工程设施,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国内外用于山体滑坡监测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大体可以分为: 有线方式和无线方式两大类,由于山体滑坡监测区域的地理条件复杂、线路架设困难、电源供给等限制,使得有线系统部署起来非常困难,系统维护十分不便,并且监测网络结构的可靠性不高,很多都是把传感器监测节点简单串联起来,当一个传感器节点发生故障时,会影响后面节点的正常工作,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有效性,并且很多监测系统监测到的信息十分有限,不能为正确及时的预报预警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从而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现有的无线监测方式如GPS、 G IS,设备成本高,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 ,虽然具有全天候、连续获取信息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但该方法对干涉相位图像质量要求 高,需要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这些决定了它不适合大范围推广与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Wire less Sensor Networks)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具有自组网、无线多跳路由和多路径数据传输功能,结合数据融合技术,平衡网络负载,延长网络生命周期; 传感器节点成本低,可实现对整个滑坡监测区域进行大范围的节点布置,保证数据采集的深度,为实现山体滑坡状态监测和预警提供巨量数据基础。本方案针对山体滑坡监测,提出以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为基础,构建山体监测区域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结合GPRS/3G通信技术,实现对监测区域的远程实时监护,并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山体滑坡的预警预报。 一、系统架构 山体滑坡监控系统由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无线网关和远程监控中心三部分组成。为了得到监测区域的实时有效信息,在监测区域安放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测量山体位移值和加速度值,由于山体滑坡主要是由地下水侵蚀产生,因

冰雹的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崆峒区遭受暴雨冰雹灾害的调研报告 我区近期遭受暴雨冰雹灾害情况调研报告 中共崆峒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2011年8月) 入夏以来,我区暴雨冰雹灾害频发,尤其是7月中旬以来,就 发生了5次较为严重的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群 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按照区上分管领导的指示,为了全面翔实地 掌握各乡镇灾情、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和对全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意 见建议以及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情况,我办深入受灾乡镇、村社 进行了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灾害造成的损失和采取的应对措施 今年7月15日、16日、18日、19日和26日,我区连续发生五 次较为严重的暴雨冰雹灾情,造成四十里铺镇、崆峒镇、草峰镇、 索罗乡、香莲乡、大秦乡、安国乡7个乡镇23个村127个社6132 户26132人受灾,降雹最长时间长达15分钟(7月19日草峰镇),雹粒最大直径达到30毫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22231亩,成灾面 积14144亩,其中:玉米受灾13022亩,成灾8851亩;胡麻受灾3276 亩,成灾2206亩;洋芋豆类受灾4276亩,成灾2081亩;荞麦受灾 1677亩,成灾1006亩;损坏拱棚140座、日光温室4座,直接经济 损失978.45万元。 灾害发生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抗灾救灾工作,采取了有力的应对措施。一是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 领区委农办、区民政局、农牧局负责同志第一时间深入受灾乡镇, 与乡村干部一起查看灾情,做好群众安抚工作,同时对地质灾害隐 患点、防灾薄弱地段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二是认真做好灾情的统 计、核实工作。组织区乡村干部深入现场和农户,认真调查核实受 灾情况,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全面摸清受灾损失情况,迅速 形成报告,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三是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对受灾的农作物加强田间管理,抓好扶苗和补种,对受灾较重和绝 收的地块,及时进行了清理,能补种的补种,不能补种的进行翻耕 沤肥,努力降低灾害损失。全区完成复种 万亩,占计划的104%,其中29.12:粮 食作物 物18.66万亩,蔬菜等经济作3.61万亩),9.21万亩(胡萝卜 饲草1.25万亩。四是及时与平凉市财产保险公司崆 峒营业部衔接,组成冰雹灾害评估组,对受灾较重的1626亩玉米(草 峰镇1206亩、索罗乡420亩)实地查勘、定损,申请保险理赔。五 是加强值班值守工作。各乡镇和区直有关部门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坚守岗位,实行领导、干部带班值班,及时监测灾情,妥善处置紧急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和广大群众防灾意识不强。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文

山体滑坡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山体滑坡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山体滑坡是暴雨或淫雨使山体不堪重负,由山体薄弱地带断开,整体下滑。造成山体滑坡可以是第四纪残坡积物,也可以是风化的基岩。近几年来,山体滑坡险情频繁。山体滑坡一旦发生,不仅造成滑坡体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而且泥石流将危及一定范围内的房屋、交通、人员安全,面对山区地质灾害抢险救援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山体滑坡的危害 山体滑坡不仅造成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对附近道路交通造成严重威胁。2001年1月17日凌晨1时20分,重庆市云阳老县城背靠的五峰山发生大面积滑坡,整个滑坡持续约5个小时,至17日凌晨6时许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滑坡总体方量约为5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00多万元以上。2001年5月1日20时30分左右,重庆市武隆县县城仙女路西段发生山体滑坡,一幢9层居民楼被垮塌的岩石掩埋,造成79人死亡。 二、山体滑坡处置对策 1、力量调集。根据现场情况调集照明、防化救援、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车辆和大型运载车、吊车、铲车、挖掘车、破拆清障车等大型车辆装备,以及检测、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照明、通信等器材装备,并派出指挥员到场统一组织指挥。如果现场情况严重,仅仅依靠消防力量无法完成时,应及时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

公安、安监、卫生、地质、国土、交通、气象、建设、环保、供电、供水、通信等部门协助处置,必要时请求驻军和武警部队支援。 2、现场警戒。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后,要及时与国土资源局的工程技术人员配合,根据滑坡体的方量及危害程度,来确定现场警戒的范围。同时立即发布通告,对滑坡体上下一定范围路段实行交通管制,禁止人员、车辆进入警戒区域;通过电话、vhf、扩音器等多种形式通知滑坡体上下一定范围内的人员立即撤离;启动应急撤离方案,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组织人员、财产撤离。 3、侦察监测。山体滑坡事故发生后,往往还会发生二次或多次山体滑坡。消防救援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时,首先要对山体滑坡的地质情况进行侦察,确定可能再次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对其进行不间断监测,确保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对山体滑坡监测方式有三种:1)宏观监测,在地方行政管理和专业部门技术指导下,利用肉眼的巡查和利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测量地表裂缝变化。2)专业监测系统,专业监测系统是采用综合监测手段(全球卫星定位(gps)监测、遥感(rs)监测、地表和深部位移监测等)对重大崩滑体、重要设施基地实施立体和应急监测的专业化监测与预警体系。3)宏观监测与专业监测结合并用。 4、开辟通道。交通部门迅速调集大型铲车、吊车、推土车等机械工程车辆,在现场快速开辟一块空阔场地和进出通道,确保现场拥有一个急救平台和一条供救援车辆进出的通道。 5、搜救被困人员。滑坡体趋于稳定后,启动搜救工作预案,消防部门

山体滑坡监控预警完整系统

山体滑坡监控预警完整 系统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山体滑坡预警监测系统 一、需求概述 1.山体滑坡24小时全天候监测需求 监测区域处于滑坡多发地段,临近居民区,需要采取24小时全天候的预警动态监测手段,及时发出监测预警信息,预警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免受或减少损失。 2.自动报警定位需求 支持在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前,通过精密仪器及时监测出山体松动、偏移的微小征兆,在及时发现并立刻自动报警的同时,迅速确认并在监测地图上显示滑坡位置。 3.预警预测需求 支持通过分析长期的山体位移变化,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提前做好防范补救准备。 4.信息查询管理需求 可以对历史监测数据、报警数据、统计图表数据等进行查询管理。并建立数据档案,用于长期监测研究。

二、 系统总体方案 1. 系统总体架构方案 1) 基础层 数据传输与接收接口服务 基础层 实时监测数据 历史监测数据 基础地理数据 报警信息数据 监测分析数据 数据层 自动监测预警软件 预测分析管理软件 滑坡位置方向监测 预警短信发布管理监测数据管理存储 历史数据查询管理 报警信息查询软件 数据收发接口管理软 系统维护管理软件 应用层 表现层

基础成主要是整个系统的基础硬件,是整个系统架构的基础。主要有激光测距传感器终端、网络平台、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监测终端采集数据通过传输网络与计算机平台互通,形成一个集成的系统。 2)数据层 整个系统的数据包括传感器监测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图表分析数据、报警信息数据、历史报警信息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是整个系统的数据核心。 3)应用层 在基础层和数据层基础上,开发应用系统,包括数据管理、自动报警、图形分析预测等若干功能软件 4)表现层 是指最终系统的操作界面,将有电子地图为系统地图,实现各种功能包括报警、图表查询、图形分析等功能操作界面。 2.系统总体配置方案 本系统从用户需求出发需求配置:激光测距监测设备终端设备、监测预警平台软件、无线传输设备。 1)激光测距监测设备3套。

山体滑坡应急预案-(1)

山体滑坡应急预案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山体滑坡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办法,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宁西第二项目部所辖区域内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灾害。 1.4应急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山体滑坡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项目部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及各架子队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山体滑坡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负责的

管理体制。 2 应急分析 2.1概况 我项目部辖区内,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灾害的工点主要集中在隧道及靠近大山的施工工点。 2.2山体滑坡灾害风险 (1)山体滑坡灾害有可能直接造成的人身伤亡、设施、设备毁损; (2)山体滑坡灾害有可能造成的供电、通信、供热、供气、道路等设施毁损所次生的影响和灾害; (3)山体滑坡灾害有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灾害; (4)山体滑坡灾害有可能造成的工期延误。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a) 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项目部成立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依照法定职责和相关责任制负责,并与所在地国家市(县)级政府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相衔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组长:杨前进; 副组长:刘文其、宋克鹏、洪富义、张留柱; 成员:各部室负责人及各架子队队长; 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项目部综合办公室,张娟任应急救援办公室主任;

南山山体公园调研报告

南山公园调研报告 一、公园概况 南山公园位于九江轻机厂对面的十里老飞机场,南至南山路,北至昌九高速,西至十里大道,东至欣荣路。公园以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命名,据说总投资3.5亿。公园东至欣荣路,西至十里大道,南至南山路,北至昌九高速,用地面积1330亩。公园分为广场部分和山体公园部分,其中,山体公园面积约700亩,山下市民广场面积约130亩,其他用地面积500亩。而我们主要是呈现山体公园部分的调研介绍。 公园设计紧扣山水田园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将园林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重点打造集行政、休闲、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主题公园。 二、公园设计分析 南山公园项目是我市实施“强工兴城”战略的一重大德政工程。公园建成后,将结束十里乃至整个城区西南片区无大型城市公园的历史,大大提升九江的人居环境和宜居指数,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色和个性,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繁荣城市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突出优点: 1、紧扣山水田园特色,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南山公园的名称源起于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包涵了深厚的人文气息,而南山公园十字形的布局,更彰显出现代与自然的融合。与南山公园紧紧相依的是五柳湖,由于陶渊明非常喜欢柳树,并自称五柳先生,所以五柳湖因此得名,这着实体现了既南山公园特有的人文底蕴,也体现了南山公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相地合宜,因地制宜。 南山用地西临十里大道,东至螺丝山东侧山体,北临规划道路(赣北商城),南至规划道路。公园建设共分三个区,即东南侧的螺丝山山体保护区及昌九高速公路南、北两个功能区。其中: ⑴螺丝山山体保护区:强化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保留原有的山体植被,配套相应设施,完善旅游、体闲、健身、观赏及烈士纪念的功能。 ⑵北区:位于高速公路以北,完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市民集会广场、商贸购物街区及部分行政办公设施等。(此区不在我们调研范围) ⑶南区:位于高速公路以南,规划设计与螺丝山一道,结合现有地形,完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并形成与北区的“功能互补、景观衔接、空间统一、天人合一”的整体形象,同时强化日景与夜景的变化,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统一,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融合。 3、彰显功能、生态、宜人设计原则。 南山公园整体由城市客厅、南山山体公园以及五柳湖公园三部分组成。且

滑坡、地裂在线监测解决方案

滑坡、地裂在线监测解决方案 一、项目背景 人们由于过度砍伐树木、开辟矿场、修路等活动会破坏生态,影响土地结构。没有了树木植被,山坡土壤就像失去了胶水一样变得更加松散,更容易瓦解。国内部分地区山体滑坡事故频发,共发育有大型滑坡140余处,较大滑坡2212处以上。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常会有雨季发生,大量的雨水渗透到了土壤内部,它不仅会减少土壤与下方岩石之间的摩擦力,而且饱含雨水的土壤会变得更重,这场雨就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块薄弱的土壤就会顺着山坡这个“滑梯”滑下去,掩埋山坡下方的房屋和道路,甚至阻塞河流。降雨量如果特别大还有可能会形成泥石流,那时泥土就不是成块地脱落,而是变成混杂着泥土的洪流。 山体滑坡一旦发生,不仅造成滑坡体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而且泥石流将危及一定范围内的房屋、交通、人员安全,针对山体滑坡存在预防难、救援难、危害大、治理难度大等问题,如何及时有效地监测山体状态并能够提前发现异常状态、及时报警等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二、需求分析 由于山体滑坡存在的诸多危害,因此摸清山体滑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对其作出准确预报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由于山体滑坡时间的不确定性,滑坡过程短暂且迅速等原因,在山体滑坡中采集数据难度较大,如果能对不同坡面滑坡时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将对日后的准确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农业、水利、城乡建设、交通、林业、矿产等部门也迫切需要这样的成果作为规划、管理等的依据。 滑坡、地裂在线监测系统主要针对各种山体的地表位移监测、地表裂缝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的信息进行采集跟处理,充分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实现对山体滑坡的安全分析评价、对险情进行紧急预报,并可根据安全现状、数据变化动态,提出安全方案,为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方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3) 1.1项目背景 (3) 1.2建设目标 (3) 1.3需求描述 (4) 第二章总体架构 (5) 2.1系统架构 (5) 2.2预警发布 (6) 2.2.1发布权限 (6) 2.2.2预警发布内容 (6) 2.2.3预警信息发布对象 (7) 2.3预警发布方式 (7) 2.4预警发布通信方案 (7) 第三章详细实现 (8) 3.1概述 (8) 3.2系统架构 (8) 3.3水雨情监测系统 (10) 3.3.1中心监控平台 (12) 3.3.2前端采集设备 (13) 3.4无线预警广播系统 (16) 3.4.1预警中心系统 (16) 3.4.2预警终端 (17) 3.4.3预警信息发布流程 (17) 3.4.4预警组网方式 (18) 3.4.5相关设备的准备及安装 (22) 3.5LED发布系统 (23) 第四章总结 (26)

第一章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半干旱山区或高原冰川区。这里的地形十分陡峭,泥沙、石块等堆积物较多,树木很少。一旦暴雨来临或冰川解冻,大大小小的石块有了足够的水分,便会顺着斜坡滑动起来,形成泥石流。而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据调查,全国所有的县级行政区中,有75%在山区,而这75%的山区县级行政区聚集了全国56%的人口。由于山丘区居住的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分布广,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导致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复杂的地形地质因素等,每年汛期,随着暴雨或冰川融化,极易形成泥石流。居住在山丘区的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将面临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灾害的严重威胁,其中7400万人直接受到影响。 地质灾害的防御策略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抢”,防御防治的方法是既要采取工程措施,提高工程防治标准,也要采取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预防减灾体系,提高防灾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防治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性措施。 1.2 建设目标 完整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应同时具备:水雨情监测系统、LED灾情发布系统、无线预警广播系统。 水雨情监测系统应能够实时监测现场的地质数据,气候数据等,为预警信息的发布提供数据依据,并由LED灾情发布系统和无线预警广播系统进行预警发布。当地质灾害发生时,系统能有效地发布预警信号,提示当地民众及时防范或撤离。

山体滑坡的危害及应对措施(新版)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山体滑坡的危害及应对措施(新 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山体滑坡的危害及应对措施(新版) 山体滑坡是暴雨或淫雨使山体不堪重负,由山体薄弱地带断开,整体下滑。造成山体滑坡可以是第四纪残坡积物,也可以是风化的基岩。 近几年来,山体滑坡险情频繁。山体滑坡一旦发生,不仅造成滑坡体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而且泥石流将危及一定范围内的房屋、交通、人员安全,面对山区地质灾害抢险救援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山体滑坡的危害 山体滑坡不仅造成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对附近道路交通造成严重威胁。2001年1月17日凌晨1时20分,重庆市云阳老县城背靠的五峰山发生大面积滑坡,整个滑坡持续约5个小时,至17日凌晨6时许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滑坡总体方量约

为5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00多万元以上。2001年5月1日20时30分左右,重庆市武隆县县城仙女路西段发生山体滑坡,一幢9层居民楼被垮塌的岩石掩埋,造成79人死亡。 二、山体滑坡处置对策 1、力量调集。根据现场情况调集照明、防化救援、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车辆和大型运载车、吊车、铲车、挖掘车、破拆清障车等大型车辆装备,以及检测、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照明、通信等器材装备,并派出指挥员到场统一组织指挥。如果现场情况严重,仅仅依靠消防力量无法完成时,应及时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卫生、地质、国土、交通、气象、建设、环保、供电、供水、通信等部门协助处置,必要时请求驻军和武警部队支援。 2、现场警戒。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后,要及时与国土资源局的工程技术人员配合,根据滑坡体的方量及危害程度,来确定现场警戒的范围。同时立即发布通告,对滑坡体上下一定范围路段实行交通管制,禁止人员、车辆进入警戒区域;通过电话、VHF、扩音器等多

山体滑坡勘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山体滑坡勘察报告 篇一:滑坡勘察报告 第一章概述 受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我院承担了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左K120+085-K120+169)段滑坡工程地质勘察任务。 第一节序言 该边坡位于仙居市埠头镇红岩村,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段境内,由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里程左 K120+085-K120+169路堑边坡,右侧为半溪1号桥。设计路面标高393.11~391.152米,线路最大纵坡2%。20XX年8月右线桥梁开始施工。20XX年11月9日至14日连续降雨后,20XX年11月16日下午2时许,突然发生山体滑坡,滑体长约75m,宽约80.0m,形成错落台高约12.0m,滑动方量约45600m3,右线已施工的桥梁人工挖孔桩柱被毁,并在已滑动边坡后侧形成一个更大的潜在滑坡危险区。

第二节目的、任务及依据的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滑坡的位置及分布范围,分析斜坡失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提出治理建议。按照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左K120+085-K120+169)段滑坡勘察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为: 1、查明滑坡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层岩性、地 质构造特征;2、查清滑坡规模及破裂壁、滑床、滑带、滑 坡台地、滑坡裂缝等滑坡要素特征; 3、查明滑坡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滑动面的抗剪强 度指标,对无法取 得强度指标的碎石土类反演求得其c、υ值; 4、分析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滑坡体稳 定分析;5、根据滑坡体现状等提供滑坡治理措施与建议。 执行规范有: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XX); 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XX);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第三节工作方法、过程及质量评述 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钻探和室内试

变形监测报告

变 形 监 测 报 告 姓名:王育强 班级:工测1401 学号:20141020627 指导老师:李聚方 实习时间:12-13周

工程概述: 变形、沉降监测是利用高精度测量仪器或专用仪器通过对物体上有代表性的变形、沉降监测点的变化状况(包括平面位移和沉降变化)进行监视、监测。其任务是周期性的对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求得观测点在观测周期的变化量,并用仪器记录其瞬时位臵。其目的是要获得物体的空间位臵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对建筑物体采取的可行性纠偏措施。因此它的要求是: 1、重复观测。需要重复观测。而且每一周期的观测方案要尽量一致。 2、精度要求高。因为变形基本是细微的变化,基本单位是毫米级和厘米级。 3、测量方法综合运用。为了达到较高的要求,往往综合运用大地测量、导线测量、极坐标法、水准测量等专门测量手段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校核,从而提高监测精度和可靠性。 4、数据量大,处理分析复杂。因为重复观测和周期长,大量的数据需绘制成图并分析其动态趋势。 5、责任重大。工程项目动辄千万、亿计。若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护措施可避免工程项目损失。 沉降监测 一、监测内容 此次变形监测的对象是宿舍楼的整体沉降情况和鲲鹏山的水平位移情况(山体滑坡监测)以及校内微波塔的倾斜情况。 宿舍楼位于黄河水院东北角,整区共有十六栋住宿楼一号楼为国际留学生宿舍和校内上善酒店的住址因此建筑完工时用于检测的水准点在墙体进行装修改造时遭到破坏。测量工作有一定难度。为保护建筑物的稳定,防止发生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以后运营过程中进行检测,进行控制预报,并为有关单位提供有关数据。 一、监测方法 沉降监测 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2、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 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3、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型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有关规定执行。 4、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在观测过程中,如有

山体滑坡监测调查报告

山体滑坡监控调查报告 一、什么是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在暴雨季节,有些山体长时间被雨水浸泡,表面山石和泥土松动后容易产生山体滑坡。但也有的因滥采伐开采不当,人为因素而引起的。 二、山体滑坡的产生原因分析 1.岩土类型原因分析。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成原因分析。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滑动体原因分析:滑动体的岩性主要为以泥性为主的页岩,该岩石岩性较弱,暴露地面后易风华崩解碎落,岩体易破坏且稳定性差,当受雨水侵湿后易形成表面错落,从而使岩层层间抗剪强度降低,易引起岩石发生顺层滑动。边坡顺岩石层面或节理裂隙面普遍分布不均的压碎岩或断层岩,经雨水浸泡易导致岩体顺软弱面产生滑动。 4.地貌原因分析: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5.地下水原因分析: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山体滑坡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由于岩土较松散、厚度不大、透水性较好,暴雨季节,雨水可以顺土中的空隙下渗,而页岩节理裂隙发育,这些地下水加大了岩石的质量,进而使滑动面的滑动力增大,并且在岩石中形成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同时对节理面上的薄层压碎岩及断层泥起了软化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岩石顺节理裂隙面的抗剪强度,为产生深层岩体滑坡提供了充分条件。 6.气象原因分析:甘肃省属于严重干旱地区,这使岩体、土体收缩,裂缝暴露出来,遇到暴雨和强降雨,雨水容易进入山缝隙,岩体产生裂缝,点状暴雨和强降雨深入岩体深部,导致岩体崩塌、滑坡,形成山体滑坡。 7.人为原因分析: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由于人工开挖路堑边坡导致山体形成陡峭的临空面,破坏了原有的平衡条件,在减荷方面的临空面上必然产生应力释放而导致卸荷回弹,最初在坡体前沿产生拉裂隙,在坡体后沿产生张裂隙。由于岩体中顺大的构造节理面一般附有较薄的软弱夹层(断层泥或压碎岩),因而起先在软弱夹层处产生剪切

山体滑坡应急预案 ()

山体滑坡应急救援预案 1准则 1.1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效而迅速地处理山体滑坡及泥石流事故,避免或减轻山体滑坡对人身、生活、生产安全构成的危害,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特制定《山体滑坡应急救援预案》。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2)市、总公司等上级文件指示。 (3)麻地沟地形地貌、井口、工业广场、以及历年来麻地沟地区洪水情况。 1.3编制目标 (1)为矿防洪、防汛指挥部领导提供第一手资料及可靠的抢险方案和依据。 (2)广泛宣传、教育全体职工和家属,提高防范意识,明确所住2应急策划 2.1基本情况 山西忻州神达台基麻地沟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忻州市河曲县城东

南直距25km的前麻地沟村北炭窑沟。行政区划属沙坪乡管辖,其地理坐标:东经111°14′35″—111°16′07″,北纬39°10′19″—39°12′31″。 本井田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北部,井田地形总体中西部高,北部和南部及东部低,最低点位于井田北部西边缘沟底,海拔976.20m,最高点位于井田北中部,海拔1137.00m,相对高差为160.80m,属中低山区,区内地形切割强烈,地表大部分被黄土覆盖,基岩出露较少,其地貌形态以黄土梁、黄土坡、黄土梁峁为主,山顶呈浑圆状,河谷呈树枝状,多为“V”型谷。 麻地沟矿内的崩塌、滑坡主要是由于山体受风化、剥蚀及雨水冲刷,井下采煤导致的地面沉陷引发的山体滑坡事故,主要有以下几处:(1)矿区宿舍楼后的山体,容易导致山体滑坡 (2)矿区煤场附近的山体容易产生山体滑坡,造成人民生命或财产损失 2.2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 本井田南部有大面积采空区,根据矿方技术人员实地踏勘,井田西南部采空区上方有约500m2的地面下沉,下沉0.30—1.00m,并在下沉边缘伴有裂隙出现,裂隙宽度约0.20m,长度200m。在井田西部地表斜坡地段有约90m2的崩塌区。井田内未有泥石流和滑坡不良地质现象。 随着井下采空区面积的扩大,地表将会产生大片裂隙和地表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