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咬文嚼字》公布的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常犯语文差错《咬文嚼字》公布2006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2)

《咬文嚼字》公布2008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3)

《咬文嚼字》公布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4)

《咬文嚼字》公布2010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5)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6)

《咬文嚼字》公布2006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2.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3.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4.“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5.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6.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

7.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

8.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9.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10.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经常用错的称谓词: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2.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无间道。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3.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戴上紧箍咒。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中,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4.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5.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娈童。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6.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权力/权利。“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7.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唇枪舌战。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8.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牛排”,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9.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

10.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海上升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咬文嚼字》公布2008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欢迎全球来宾。然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却将●⑧误读成了?◆⑧。2008年,这是国人在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

2.社会热词中容易出错的是“三聚氰胺”。今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让生僻词汇“三聚氰胺”迅速家喻户晓。“氰胺”应读qíng’àn,但国人普遍将其误读为qīng’ān。

3.今年高考,许多中学生使用“震憾”一词形容汶川大地震,正确用词应该是“震撼”。“撼”为手旁,意思是以手摇物。“憾”为心旁,意思是心有缺失。两者形近而义殊。

4.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2008年末全球性金融危机来势汹汹,“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等标题频频出现于报纸、网络上,其实这里的“狙击”应写为“阻击”。“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阻击”才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5.旅游景点爱用繁体字书写名人故居的说明牌,却往往将“故里”误写为“故裏”。“里”字本有其字,和“裏外”的“裏”不相干。

6.社会机构称谓中,“非营利机构”常被误写为“非盈利机构”。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7.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如“期间,我参加了一次考试”。“期间”不能单独放在句首使用,应该写成“其间”。

8.出版物上容易混淆的成语是:“望其项背”,和“望尘莫及”。前者表示差距不大,后者表示相差悬殊。一些著名作家的笔下,竟然也会出现“只能望其项背”这样的病句。

9.财经术语中,“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有时会被新闻媒体混为一谈。前者是指银行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10.近年来《红楼梦》被影视剧屡屡翻拍,“红学”登上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但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一再被讲坛学者们误称为“索引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而“索引”专指图书检索。两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咬文嚼字》公布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新华网上海12月24日电(记者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4日公布了2009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

1.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2.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

3.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所谓“首当其冲”,意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

4.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位”不是一个普通的量词,它含有敬重意味。但有些媒体却用其表达“一位罪犯”或“一位贪官”。“位”也不应用于自称。

5.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常被写成“貂婵”。汉代,人们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6.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普遍被误认为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名言。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

7.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8.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9.网络中最容易混淆的字依旧是:“帖”和“贴”。帖,音tiě,是写有文字的纸片,名词。贴,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动词。

10.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这个词经常被误写为“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

《咬文嚼字》公布2010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2.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3.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4.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5.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6.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7.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8.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9.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字“〇”。这一差错在2010年出现频率较高。

10.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使用。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无时无刻”必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20.悬梁刺骨(股)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

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两)口43.黄梁(粱)美梦

44.了(瞭)望

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

49.罗(啰)唆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规

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券)

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伏

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

98.姿(恣)意妄为

99.编篡(纂)

100.做(坐)月子

常用现代汉语实词辨析63例:语文·易混词辨析

1、暴发与爆发:一位暴发户骄傲地说:“混到今天不容易,其间我暴发过疾病,目睹过革命的爆发,脱险于山洪暴发和火山爆发。”

2、包含与饱含与包涵:小朋误解了朋友话中包含的意思,事后眼里饱含热泪,请求朋友包涵。

3、必须与必需: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

4、不和与不合:这位过门不久的小媳妇,与婆婆感情不和,与丈夫性格不合,处境极为艰难。

5、窜改与篡改:野心勃勃的日本改动历史教科书的真正意图,不是窜改个别不通的词句,而是篡改历史,掩盖侵略罪行。

6、度过与渡过:他写作善于揣摩过渡段、过渡句,有时为之劳累过度。

7、灌注与贯注:老叶把那种革命加拼命的干劲逐渐地灌注进小方的心田,使之把全部精力都贯注到革命事业中。

8、贯穿与贯串:团结互助的精神贯穿(或贯串)在我们队伍里,因此,能够提前修建好这条贯穿本省十几个县的公路。

9、核算与合算:钱咪干个体一年,经过年终考核算赢利甚少,发觉这样经营很不合算,便和妻子合算明年该怎么办。

10、化妆与化装:这位女

演员化妆起来,淡妆浓抹总

相宜,回头率极高,化装后

上台演出,演谁像谁,技高

一筹。

11、简捷(截)与简洁:

改病句应针对原句的症结,

在尽量保持原意的条件下

采取简捷的方法,不走弯

路,把句子改得通顺、简

洁。

12、界限与界线:正误之

间有是非(界线),国与国

之间有国界线,但学无止

境,永无界限。

13、棘手与辣手:今天,

法官小王遇到了一个棘手

的难题:他想宽贷罪犯,可

这家伙好辣手,反而给了他

一枪。

14、考察与考查:省长到

各县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这

些地方对县长的年度考查

不够全面,严肃。

15、历程与里程:四十四

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国足球

队的战斗历程,如今,中国

他出线了,又踏上了新的里

程。

16、考察与视察:“考察”

着重批观察、调查研究。适

用范围比“视察”广。多用

于对山川、地形、地质、工

程、运动、科学研究等方面

进行调查研究,以取得具体

材料,弄清事物的真相或问

题的本质。“视察”侧重于

负有责任地、有指导地察

看,多用物上级对下级的地

区、部门、单位等工作情况

的具体检查察看。

17、牟取与谋取:小商小

贩不能用欺诈手段牟取暴

利,而应合法经营,谋取利

润。

18、曼延与蔓延:我们沿

着曼延曲折的羊肠小道行

走,发现蚕食的现象在进一

步蔓延。

19、勉励与勉力:老师经

常勉励我们不要畏惧困难,

要勉力求学。

20、墙脚与墙角:建国初

期,不法资本家大搞“五毒”,

挖社会主义墙脚,而他常常

精心地把残砖破瓦和整砖

整瓦分开摆摞在墙脚下,然

后转过墙角,走向试验田.

21、误解与曲解:而且看

看对我的批评文字,得了一

种经验,好像评论做得太简

括,是极容易招得无意的误

解,或有意的曲解似的。

22、施行与实行:新规定

将于明年一月一日开始施

行,任何单位都要依照新规

定衽改革。

23、实足与十足:这个阔

少,实足年龄不满十六岁,

却傲气十足,戴着十足黄金

的戒指和耳环。

24、退化与蜕化:作为干

部,随着官龄的增长,感官

功能退化无可非议,但若蜕

化变质,则为人们所不

齿。

25、推托与推脱:在抗洪

抢险面前,他推托有病不能

参加,这是典型的推脱责任的做法。

26、违反与违犯:中学生要提高文化修养,不违反校规校纪,更上一层楼要违犯党纪国法。

27、“执著”与“执着”:“执著”原为佛教用语。佛教分为大乘、小乘两派:大乘以“无所得”为宗旨,故曰解脱;小乘以“成果”为目的,故曰执著。解脱、执著这两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后来,执著这个词广泛用于指专注于某一事物而不能解脱,表示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也指固执或拘泥。现在常用的“执著的追求”,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自古延续下来,我们还是保持原来写法“执著”为好。

28、辛酸与心酸:说到过去被骗子拐卖的辛酸经历,这位姑娘心酸落泪。

29、已经与一经:美国“9。11”事件发生后,英国首相布莱尔表示:“我们已经做好了攻打塔利班的准备,具体时间一经决定,我们就行动。”

30、淹埋与掩埋与湮没:无情的泥石流淹埋了前抗险的战士小颜,战友们忍痛掩埋了他的尸首,但他的英名永不会湮没。

31、原形与原型:作家高明是这部小说主人公的原型,他善于揭露贪官,使之原形毕露。

32、沿用与延用:制药的方法可以沿用,无需改变;但病人的药品不能延用,以免耽误病情。 33、正规与正轨:这所民

办学校初建时并不正规,经

过两年的改善,现已步入正

轨。

34、华裔与华人:美国华

裔英语女作家汤婷婷描写

了在美的华人早期移民修

建横亘美国的大铁路的情

况。还有一些电影表现了早

期华人淘金者。(华裔指的

是华人的后代。)

35、前科与前例:前科指

当事人以前的罪行或劣迹。

36、暴露与败露:在金钱

面前某些人贪婪的本质暴

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骗局终

会败露。(暴露是中性词,

可适用于具体事物,也可以

用于坏的事物;败露是贬义

词,一般适用于坏的事情或

阴谋)

37、推崇与推重:我推重

他的作品,更推重他的人

品。那时候有个意在利人马

可波罗来过中国,在他的游

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

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表示尊敬用推崇,表示重

视,钦佩用推重;推崇多同

“备至、十分、深受”等词

搭配,“推重”常与“著作、

学术界、民明”等词语配

搭)

38、“诞生”与“诞辰”:“诞

生”意为出生,是动词。这

是个中性词,对任何人都可

使用。而“诞辰”意为生日,

是名词。这是个褒义词,多

用于值得尊敬的人,除诞辰

外,还有华诞、寿诞,都用

于值得尊敬的人。

39、一齐与一起:一齐,

从人或事物的每个个体出

发,动作可以是同一时间同

一地点发生的,也不一定。

一起,侧重于从整体出发,

动作常在同一时间同一地

点发生的。

40、接待、招待:均为动

词,都含有“招呼应接”的

意思,他们的主要区别是:

“接待”是指接受来访者并

给以招待,着重表示交接、

接洽或接纳,使用范围广

泛;“招待”是指对宾客或

主顾表示欢迎并给以应有

的照顾,着重表示招呼、照

应或款待。

41、配置、安置:“配置”:

配备布置,“安置”:使人和

事物有着落。

42申辩、申诉:“申辩”:

对受人指责的事申述理由,

加以解释;“申诉”:诉讼当

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

的效力的判决不服时,向有

关部门提出重新处理的要

求。

43、脆弱、软弱:“脆弱”:

禁不起挫折,“软弱”:不坚

持。

44、委屈、委曲:“委屈”:

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

遇,心里难过;“委曲”:事

情的底细和原委

45、抚养、扶养:“抚养”

指爱护并养育,用于长辈对

晚辈的教养,“扶养”指养

活,用于法律关系,可用于

平辈;

46、消失、消逝、消释:“消

失”表示事物从存在到不存在,强调过程;“消逝”含有一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的意思,强调结果;“消释”指疑虑、嫌怨、痛苦等消失解除。

47、氛围、气氛:氛围:周围的气氛和情调。气氛:周围环境中的一种精神表现或景象,不包括情调。

48、反应、反映:“反应”指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指向上汇报或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客观事物的实质。

49、刻画、刻划:“刻画”用文字或其它艺术手段表现;“刻划”指一种具体的雕刻式动作;

50、退化、蜕化:退化: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比喻人形质的变化,或虫脱皮,比喻腐化变劣;

51、间隙、间歇:“间隙”指空隙,空闲的时间,事物间的空间或时间距离;“间歇”指停止、中止,时断时续,两段时间之间的间隔或运动、变化之间间隔一段就休息一会儿;

52、侵害、侵犯:“侵害”指“侵入而损害”,而“侵犯”是非法干涉别人,损害其权利, 53、变迁、变革:“变迁”

指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转移,

多用于“人事”“时代”,而

“变革”指“改变事物本

质”,多用于“社会制度”;

54、引见、引荐:“引见”

是引导、介绍;“引荐”指

一方向另一方推荐;

55、体验、体会:“体验“指

亲身在生活实践中的经历、

感受、偏重于感情;“体会”

透过现象对事物的精神实

质的领悟,偏重于理性

56、品位、口味:“品位”

是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

平,名词。“品味”指仔细

体会,常作动词,有时也指

物品的品质风味。根据语

境,应当选用“品位”。

57、“功夫”“工夫”:“工

夫”表示三层意思:①表示

占用的时间,如一会儿工夫

就完成、用了两年工夫写成

一本书:②表示空闲时间,

如我现在没工夫、双休日大

家都有工夫外出旅游了:③

表示时候,如刚解放那工

夫,我还是个孩子。

“功夫”主要指人的本领

怎样、造诣如何。如他的表

演真有功夫,演员都得练功

夫。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

“工夫”表示时间,“功夫”

不表示时间,指人的本

领。

58、“交代”与“交待”:“交

代”主要有三层意思:①移

交、接替,如交代工作:②

嘱咐、吩咐,如领导一再交

代我们要按政策办事;③说

明、解释,如交代问题、交

代政策。而“交待”也有三

层意思:①交际接待,如交

待无礼;②吩咐、说明,如

他话也没交待一句就走了;

③交账、应付,如把这些事

做完,一天工作就交待了。

其中,“交代问题”“交代政

策”的“交代”也作“交待”,

不过习惯用“交代”,也就

约定俗成了。

59、、“做客”“作客”“做

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

人。而“作客”是指寄居在

别处,是常用的书面语,

60、“成见”“意见”都有

“见解、看法”的意思,在

句子里虽都作宾语,但不能

互相替换。“成见”着重指

“先入为主,不愿改变”的

死看法,多用于人,适用范

围较小,贬义词。“意见”

泛指一定的看法,包括正确

的、错误的、不满的,用于

人也用于事物,适用范围较

广,是中性词。

61、“袒护”、“偏向”:都

是贬义词,表示出于私心不

公正地向着某一方。根据日

常生活中这两词的使用情

况看,这两个词的细微差别

在于:“袒护”适用于书面

语体,语意较重;“偏向”

适用于口头语体,语意较

轻。

62、“增殖”与“增值”:“增

殖”是增生和繁殖的意思,

繁殖是指生物产生新的个

体的意思如增殖耕牛、提高

牲畜增殖力等。“增值”是

价值增加的意思,如小麦变

成面粉,价值就增高了,就

是增值。“增值税”是指增

加数值应缴纳的税。这里的

“值”是指数值,与生物繁

殖不是一回事,不能用“增

殖税”。

63、“侦查”与“侦察”是两个同音词,但词义有区别,不能混用。

要区别并正确使用这两个同音词,关键在于把“查”与“察”的区别搞清楚。“查”包括检查和调查的意思,如检查、审查、查究、查阅等。

“察”包含仔细观察和调查的意思,如观察、考察、察访、察觉等。“查访”和“察访”,“查看”和“察看”有时可以通用,但表示的意思有细微差别。查访、查看的“查”主要指检查:察访、察看的“察”是指观察、仔细看的意思。

“侦查”是指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时,所进行的查明犯人、搜集证据、确定犯罪事实等活动。对案件所进行的各种调查活动,就叫侦查。

“侦察”的意思是指为弄清敌情、地形和有关作战的其他情况,通过观察和调查所进行的活动。“侦查”是司法用语,主要指调查和检查;而“侦察”是军事用语,主要指观察和察看,在词义和用法上都有区别。

《咬文嚼字》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

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杂志社 (2009年12月20日) 一、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 二、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如:“三位罪犯落入法网”“我是一位歌手”。作为量词,“位”是含有敬重意味的,不应用于“罪犯”等不应受到敬重的人,也不应用于自称。 三、媒体中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如:“他首当其冲坚持上一线工作”“大地让人首当其冲想到的是母亲”。这类说法不仅出现在广播电视中,也出现在报刊图书里。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首先”。 四、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其实“己丑年”里的“丑”本有其字,它是地支的第二位,和繁体字“醜陋”的“醜”无关。 五、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居住。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它们和“故里”不是一回事。

六、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如:“貂婵是所谓的四大美女之 一”。《三国演义》中貂蝉出现在汉代,当时人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婵”可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但人名“貂蝉”是不能写成“貂婵”的。 七、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不少人误以为此菜出自宫廷,其烹饪方式是爆炒,因而得名“宫爆”。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据说,丁宝桢的家厨擅长花生炒鸡丁,后来这道菜由丁府传到民间,因此得名“宫保鸡丁”。 八、网络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帖”和“贴”。网上的“发帖子”“读帖子”经常误为“发贴子”“读贴子”。帖,音tiě,核心含义是写有文字的纸片,是名 词。贴,音tiē,核心含义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是动词。网上的“帖子”,虽非纸质,但其以简短的文字记录、传递信息的特点,与传统的“帖子”相同,是不能写成“贴子”的。 九、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同毛泽东的交谈中,他说到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跳出“兴亡周期律”的支配。“兴亡周期律”这一概念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至今天。但长期以来,媒体宣传中都将“兴亡周期律”误为 “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不是两个数值的比率。 十、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媒体在引用这段话时,常说成是唐代名臣魏征所言。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他的意思是善于进谏的魏征去世,使自己少了一面镜子。

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

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 教学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 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 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 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 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 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

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 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 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 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 2、锱铢必较 3、斟酌 4、镞词藻 7、蕴藉8、付梓9、尺牍10、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一定要注意哦!!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一定要注意 哦!! 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各位同学在练习和考试中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

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 性质或状态。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

容易读错的100个汉字

容易读错的100个汉字 1、氛围【注音】fēnwéi。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也作雰围。氛,不读“奋”,读作“分割”的“分”。 2、一场雨、一场大战,这里的场【注音】cháng,用于事情的经过,不读chǎng。 3、匀称、称职、称心如意、对称,这里的称【拼音】chèn,适合、相当之意,读“趁”.不读cheng。 4、种(姓氏)chóng,源于仲姓,仲山甫之后。 5、憧憬【拼音】chōngjǐng,【解释】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说文》憧,意不定也;憬,觉悟也。憧读chōng,不读chóng。(高会民) 6、驰骋【拼音】chíchěng,指(骑马)奔驰。“骋”读chěng,不读chéng。 7、处暑、处境、处女、处世为人、处于,这里的“处”【拼音】chǔ, 不读去声(处)chù。 8、啜【拼音】chuài,姓氏。啜【拼音】chuò,尝、喝之意,如啜茗(品 茶);啜饮(饮;喝)。 9、汆丸子,汆【拼音】cuān,写法:上“入”下“水”,烹饪专用语, 是沸水下料,水开即成的一种烹调方法,(非去声)。

氽,读音:tǔn,写法:上“人”,下“水”;方言,漂浮之意。 10、档案、档次、档期、档位,这里的档【拼音】dàng ,本义:器物上用以分格或撑的横木条。不读dǎng。 11、安步当车,这里的“当”【拼音】dàng意为“作为、做”;不读平声dāng。(高会民) 12、订正【拼音】dìngzhèng,指校订、改正文字或计算中的谬误。不能读作dīng。 13、胴体【拼音】dòngtǐ,(1)躯干,特指牲畜屠宰后,除去头、尾、四肢、内脏等剩下的部分。(高会民)(2)指人的躯体。胴dòng去声,不读(同)tong。 14、掇拾【拼音】duōshí,(1)∶拾掇,拾取;(2)∶搜集。 拾掇【拼音】shíduo,意思是整理、收拾一下。在拾掇里读轻声。 15、菲薄【拼音】fěibó,意思为,轻视,瞧不起。这里的“菲”读fěi,不读fēi(芳菲是平声)。 16、果脯【拼音】guǒfǔ,是用新鲜水果经过去皮、取核、糖水煮制、浸泡、烘干和整理包装等主要工序制成的食品。脯读fǔ,不读pu。 17、准噶尔【拼音】zhǔngáěr,“噶”读音gá。准噶尔源自蒙古语“jekün γar”(意为左手),是明清时期新疆蒙古族部落。另有准噶尔盆地。 18、呱呱坠地【拼音】gūgūzhudì,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这里的“呱”读(姑)gū,不读“瓜”gua。 19、力能扛鼎【拼音】lìnénggāngdǐng,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高会民)鼎:古代的一种祭祀用具。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汉?司马迁《史记?项籍本纪第七》:“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扛读gāng,不读kǎng。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发布时间: 2008-3-10 10:16:00 来源:抚州日报·通讯 一、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二、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三、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四、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五、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六、媒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权力/权利。如:“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保障”,“政府干涉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在这两个例子中,“权力”应为“权利”,“权利”应为“权力”。“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七、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战。如:“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谁也没说服谁。”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八、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九、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在涉及计量单位时,首先要考虑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因故做不到这一点时,必须保证用字规范。 十、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是:“海上升明月”。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咬文嚼字》课文及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咬文嚼字》课文及教案设计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 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 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仅仅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 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 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 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 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但是“坚决的判断”, 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仅 仅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 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 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 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 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 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 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 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 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 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

经常读错的100个字

经常读错的100个字 有些字看着很面熟,读起来却总是容易出错。例如: 当(dāng)天还是当(dàng)天? 模样(mú)还是模(mó)样? 小编为各位分享100个容易读错的字,看有几个是你也读错过的? 1、氛围 fēn(无去声,不读“奋”,读作“分割”的“分”) 2、一场雨、一场大战 cháng(不读chǎng,用于事情的经过) 3、匀称、称职、称心如意、对称 chèn(读“趁”,不读(乘)cheng) 4、种(姓氏)chóng 5、憧憬chōng (读冲,不读chóng) 6、驰骋chíchěng(不读chéng) 7、处暑处境处世为人处于chǔ(不读去声(处)) 8、啜(姓氏)chuài 9、汆丸子cuān(非去声) 10、档案 dàng(无(党)dǎng音) 11、安步当车dàng(不读平声) 12、订正 dìng(无(丁)dīng音) 13、胴体 dòng 去声(不读(同)tong)句读dòu 14、拾掇duo(拾掇的意思不读duò。在拾掇里读轻声。) 15、菲薄 fěi(芳菲是平声) 一个教你如何混迹体制,晋升进位的课程,欢迎阅读 16、果脯 fǔ(不读“普”) 17、准噶尔 gá枸杞gǒuqǐ(皆上声) 18、小孩呱呱坠地读(姑)gū(不读“瓜”,gua)

19、力能扛鼎gāng (不读kǎng) 20、契诃夫唐吉诃德hē(不读ke) 21、道行héng(修行的功夫,比喻本领。不读hang,xing) 22、飞来横祸蛮横发横财 hèng 23、横加阻拦hēng 24、一哄而散 hòng (哄堂大笑hōng 哄逗哄骗 hǒng) 25、骨骸hái 26、薅草hāo 27、白桦树huà(不读huá) 28、馄饨húntun(轻声不读dun) 29、和泥和面 huó搅和和稀泥huò和牌(读胡) 30、囫囵吞枣húlún(不读lùn,单独囫囵一词时囵读轻声。) 31、溃脓huì(区别溃烂kuì) 32、通缉 jī(区别编辑jí) 33、窗明几净 jī(误读上声) 34、嫉妒 jí (区别忌妒jì) 35、人才济济 jǐ (不读jì) 36、里脊(轻声,本音jǐ) 37、渐染东渐入海jiān(不读jiàn) 38、眼睑 jiǎn 39、绢花 juàn(无平声) 40、配角儿角色jué (不读jiao) 41、发酵 jiào(不读xiao) 42、解送押解 jiè(误读上声) 43、浑身解数 xiè(误读jie) 44、粳米籼米jīng xīan(不读geng shan)

咬文嚼字2006-2012年度十大常见错别字(完整版)

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咬文嚼字》就是一座语文生活的监测站,时刻关注社会语文状况。在重点追踪、专家审读和来稿统计的基础上,《咬文嚼字》于2007年1月16日向社会公布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如:“招聘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文体无关。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先生)收”“王伟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信封上的称谓和“收”字并非注释。

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在谈论新闻事件时,经常用到“发酵”一词,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韩日岛争连续发酵”。“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ào。“发酵”本指复杂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 比喻事物受外力影响发生某种变化。“酵”字历史上有两读:jiào和xiào。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 二、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上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误“潟”为“泻”是媒体的一个习惯性错误。去年日本大地震时,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今年又把“潟湖”误为“泻湖”。“潟”音xì,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我国黄岩岛的潟湖,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三、在报道诺贝尔文学奖时,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蒜薹,大蒜的薹,嫩的称蒜苗,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四、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这一差错,在以往的书法作品和商品广告中多次出现。今年某书画研究机构的书法家,将装裱好的写有“影後”二字的立轴现场送给台湾影星归亚蕾,又一次犯了“后”“後”不分的错误。由于这一场面曾由电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后”字本已有之,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两码事。 五、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爆头哥”。“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爆头哥”便是一例。恶魔周克华在作案时近距离对着被害人的头部开枪,这是一种疯狂、残忍的举动。称周克华为“爆头哥”,无异是化残忍为一笑。 六、在微博语文中,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差错是:女子自称“贱内”。2012年7月,台湾某艺人陪同丈夫赴云南捐赠“希望厨房”,并发布一条微博,说:“老公的餐饮服务业能往这样美好的方向发展,贱内与有荣焉!”网友一时议论纷纷。“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用于对人称说自己的妻子。一个现代时尚女性用它来自称,显然是说错了。 七、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囹圄”一词常被误为“囫囵”。这和两个词的词形相近有关。比如,今年某影星在一份因儿子吸毒而代其道歉的网络声明中说儿子“目前又身陷囫囵,暂不能对公众有一个交代”,又一次搞错了这两个词。“囹圄”读作línɡyǔ,意思是监狱。一个人被关押在监狱,就叫“身陷囹圄”。“囫囵”读作húlún,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如“囫囵吞枣”。 八、在交通安全新闻报道中,“酒驾”“醉驾”纠缠不清。从2011年醉驾入刑开始,媒体上有这方面的报道,往往张冠李戴。2012年10月,某知名演员在上海街头酒驾被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不少媒体在报道时,都把“酒驾”误说成“醉驾”。“酒驾”是酒后驾驶,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九、在谈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时,网络上常常把“兄弟阋于墙”误成“兄弟隙于墙”。2012年,针对日本图谋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的挑衅,中国大陆与台湾都坚决地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网民们在谈论这一时事热点时,喜欢引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来说明当下的情势,但不少人不会写“阋”字,有人误成“隙”,还有人误成“嬉”。这句古语出自《诗经》,大意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阋”音xì,义为争吵,不能写成“间隙”的“隙”或“嬉戏”的“嬉”。 十、在使用汉字数字时,“零”和“〇”常被弄混。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

易读错的字大总结(500个)

2008高考备考:易读错的字大总结(500个) 说明: ①本材料是容易读错的字汇编,从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中精选而来,参考了北京四中等名校的语音训练资料,以“高考常考,日常常错”为入选标准,太偏的,太不常用的不选。实用性强。 ②入选了少数多音字,并用“*”号标明。其它多音字见《常见多音字》。 ③为节约篇幅起见,原则上每字只举1例,请同学们自行在空白处补充读音相同的词语,以便强化复习效果。④语音复习必须“联系词语,分散记忆,经常复习”,如果分成60天,则每天只需3——5分钟,既复习了语音,又巩固了字形,还积累了词语,一举数得。 【A】 谙ān谙习、黯 àn 黯然、盎 àng 盎然、皑 ái 白雪皑皑、隘 ài 狭隘、凹āo凹陷 【B】 雹 báo 冰雹、稗 bài 稗草、迸 bèng 迸发、蹩 bié 蹩脚、濒bīn濒临、摈 bìn 摈弃、秘 bì秘鲁、婢 bì奴婢、裨 bì益、愎 bì刚愎、庇 bì荫庇、砭biān针砭、屏 bǐng 屏气、钵bō衣钵、擘 bò 巨擘、曝 pù 一曝十寒、哺 bǔ哺育 【C】 糙cāo粗糙、刹 chà 刹*那、侪 chái 侪辈、蝉 chán 蝉联、婵 chán 婵娟、谄 chǎn 谄媚、谄笑、伥chāng为虎作伥、偿 cháng 赔偿、偿还、惝 chǎng 惝怳、 huǎng、、坼 chè 干坼、、掣 chè 电掣嗔chēn嗔怪瞋chēn瞋目撑chēng支撑撑腰瞠chēng瞠目骋 chéng 驰骋骋 怀笞chī鞭笞侈 chǐ奢侈褫 chǐ褫夺饬 chì整饬啻 chì不啻炽 chì炽热炽情伺 cì伺 候憧chōng憧憬忡chōng忧心忡忡淙 cóng 流水淙淙瞅 chǒu 瞅见搐 chù 抽搐黜 chù 废 黜绌 chù 相形见绌攒 cuán 攒射攒动惆 chóu 惆怅chàng 踌 chóu 踌躇chú 椎 chuí椎心痛恨喘 chuǎn 喘气揣chuāi揣着书踹 chuài 踹开辍 chuò 辍学啜 chuò 啜泣绰 chuò 阔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我国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状况令人忧虑 (转)

我国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状况令人忧虑 (转) 教改教案 1114 0728 我国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状况令人忧虑 (记者孙丽萍):“粉丝”变成了“粉头”;杭州古街上卖起了“仁(虾仁)肉包子”;天津某高楼曾取名为“塔玛地(他妈的)”;“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成为风行一时的流行语;对联不分平仄,甚至搞不清上下联差别;成语被新闻媒体和广告商随意篡改,只求标新立异……在中国,汉语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危机,语言文字的使用陷入混乱。 著名作家王蒙近日撰文呼吁,当下我国的语文使用处于无序状态,已经成为影响一代中国人文化素质的大事。 不规范用语导致语文水准下降 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的选择》中,毛泽东面对严峻的形势说道:“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谁料想,电视上显示出一行字幕:“脸谱老爷,一翻三仪式……”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作家王蒙指出,这样的错别字,常常大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包括向境外播出的节目。“我们正大张旗鼓地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然而,语言文字的一些状况令人担忧,值得引起重视。请爱护我们的语言文字!” 王蒙举例说,各种对联,包括刊载在媒体上的与贴在门上的,都只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句话”,既不讲平仄,不分虚字实字,又不讲比较衬托,硬写在那里了。这是对中文的不尊重。看到这样的对联,有时真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一些电视小品中的幽默语言由于流传面广,又缺少及时的引导、纠正,被误认为是正确的语法。如“相当地”一词,已被许多青少年学生当成同类副词中的最高级。流毒更远、影响更大的是一些媒体和广告商随意“玩弄”文字游戏,已经严重影响到下一代人的语文水准。例如,受到广告影响,有些孩子竟然将“刻不容缓”这句成语,写成“咳”不容缓! 文坛名家也大量出错 上海著名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每年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给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洗个澡”,影响很大。杂志主编郝铭鉴认为,当下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体来说呈现“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四大危机。 由于草率,一些文坛名家笔下也大量出错。有人将“风马牛不相及”的“风马牛”解释为三个不同的对象;有人将“不能望其项背”说成“只能望其项背”;有人将“庄子何许人”硬说成“庄子何其人”;有的把成语“举案齐眉”解释成“举着桌子向对方致敬”,甚至把“碧落黄泉”理解成“一块碧玉掉进黄泉”…… 为什么名作家、名人在语言使用上屡屡贻笑大方?郝铭鉴说,许多差错只要查查字典或者请教别人就可以避免,但由于不少人对语言缺少一种敬畏感,使对语言文字的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名人犯错,会对全社会的语言使用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而汉语粗俗之风弥漫于网络空间,更是形成了一种“语言公害”。

最容易读错的常用汉字

最容易读错的常用汉字 1、室:shì(四声),往往被读成shǐ(三声)。教室,办公室,三室一厅,卧室,等等。 2、召:zhào(四声),除了《新闻联播》之外,几乎被都读成zhāo(一声)。召开,号召,等等。 3、氛:fēn(一声),大多数情况下,被读作fèn(四声)。气氛,氛围等。 4、尽:jǐn(三声),如:尽量、尽快、尽管、尽早,这四个词中的“尽”必须读三声。当然,还有jìn(四声),用法比jǐn(三声)多,如:尽力、尽头、尽职尽责、尽情、尽忠、尽善尽美、自尽等。 5、潜:qián(二声),常常被读成qiǎn(三声),如:潜力、潜伏、潜藏、潜逃、潜意识等。 6、卡:qiǎ,常常被误读为kǎ,如:哨卡、卡脖子、卡壳、卡住等,而kǎ的读音是地地道道的外来语译音,没有实际的意义,只用于翻译词汇,如:卡车、卡片、卡路里、卡丁车、卡拉OK、卡通等等。 7、给:它有两个读音,一个是gěi,很特殊,特殊到汉语里只有它有这个读音,没有第二个字,我想,这是一个现代读音,古语中是没有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用到这个字,如:给我,给你等。但是,别忘了,“给”还有一个jǐ的读音,如:给水、供给、给养、给予等等。 8、角:它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iǎo,如:三角、牛角尖、号角、角落等;一个是jué,主要指演员、行当,如:角色、主角、配角、名角、A角,还有角斗、口角。大家往往读前者,而忽略后者。

9、束:shù,它只有一个读音,如:结束、一束鲜花、束缚、束手无策、束之高阁等。不少人还常常把它读作sù,包括不少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在内,经常结束(sù)、结束(sù)的。 10、以下这些字,用的场合不多,但经常被读错。 筵(yán,二声)席,不读四声; 悄(qiǎo,三声)然,不读一声; 勉强(qiǎng,三声),不读二声; 戛(jiá)然而止,不读gá; 标识(zhì),千万不读shí! 准噶(gá)尔,不是gé。 最容易读错的常用字 挨紧āi挨饿受冻ái 白皑皑ái 狭隘ài 不谙水性ān熬菜āo煎熬áo 鏖战áo 拗断ǎo拗口令ào 纵横捭阖bǎi hé稗官野史bài 扳平bān同胞bāo炮羊肉bāo剥皮bāo 薄纸báo 并行不悖bèi 蓓蕾bèi lěi奔波bō 投奔bèn 迸发bèng 包庇bì麻痹bì 奴颜婢膝bìxī刚愎自用bì复辟bì濒临bīn 针砭biān 屏气bǐng 摒弃bǐng剥削bōxuē 波涛bō菠菜bō停泊bó淡薄bó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整理)教学设计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整理)教学设计 Ten major Chinese errors in 2020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整理)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咬文嚼字指在词句上斟酌推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研究。本教案根据对中文“咬文嚼字“的深入研究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20xx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杂志社 说明 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咬文嚼字》就是一座语文生活的监测站,时刻关注社会语文状况。在重点追踪、专家审读和来稿统计的基础上,《咬文嚼字》于20xx年1月16日向社会公布20xx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威力就象一颗原子弹一样。”“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 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 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 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 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 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如:“招聘 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 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 文体无关。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 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 密而得名。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 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收”字并非注释。 九、容易张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如:“孔子

十大语文错误练习(2016年版本含答案)

《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语文差错 1.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完成一系列载人飞行任务后,顺利返航着陆。 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是迄今为止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注音:)人飞行。 据《临安府志》记载(注音:),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发现巨龙。 请选择合适的词组填空: 2.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简称SDR)的() 货币。A、一篮子 B、一揽子 2008年中国政府为了应对经融危机,制定了()计划。A、一篮子 B、一揽子 3.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他当选第58()美国总统,也是第45 ()美国总统。 A、任 B、届 我们是常外2016()新生,我们也将是常外2019()毕业生。A、级 B、届 4.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其结果是英国脱离了()。 A、欧洲 B、欧盟 5.2016年10月中旬,在韩国总统朴槿惠被曝出亲信干政丑闻后,朴槿惠执政团队() A、举足无措 B、手足无措 6.2016年11月26日,冯小刚()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获“金马奖”的最佳导 演奖。 A、凭藉 B、凭借 7.2016年8月31日,相声演员郭德纲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所谓《德云社家谱》, 全用繁体字书写。郭德纲还专门附了一张简体版,内容为:“另有曾用云字艺名者二人,欺天灭祖悖逆人伦,逢难变节卖师求荣,恶言构陷意狠心毒,似此寡廉鲜耻令人发指,为警效尤,夺回艺名逐出师门。”原文中发的繁体字应写为:() A、髮(fà,毛发) B、發(fā,发展) 8.2016年11月17日,林丹发微博就出轨一事向家人道歉,他说:“()一个男 人……”A、做为 B、作为 9.香港明星黄宗泽今年当选了某时尚杂志评选的“新()”。A、绅仕 B、绅士 10.()是北方的一种传统点心,采用黄米、红豆等材料制作而成。A、粘豆包 B、 黏豆包 阅读支持:

最容易读错的100个汉字和最容易写错的100个汉字

一读就错的100个汉字 1、氛围 fēn(无去声,不读“奋”,读作“分割”的“分”) 2、一场雨、一场大战cháng(不读chǎng, 用于事情的经过) 3、匀称称职称心如意对称 chan (读“趁”,不读(乘)cheng) 4、种(姓氏)ch?ng 5、憧憬chōng (读冲,不读ch?ng) 6、驰骋ch íchěng(不读ch?ng) 7、处暑处境处女处世为人处于chǔ(不读去声(处)) 8、啜(姓氏)chuài 9、汆丸子cuān(非去声) 10、档案 dàng(无(党)dǎng音) 11、安步当车dàng(不读平声) 12、订正 dìng(无(丁)dīng音) 13、胴体 d?ng 去声(不读(同)tong)句读d?u 14、掇拾duō(拾掇的意思不读du?。在拾掇里读轻声。)15、菲薄 fěi(芳菲是平声)16、果脯fǔ(不读“普”)17、准噶尔 gá枸杞gǒuqǐ(皆上声) 18、小孩呱呱坠地读(姑)gū(不读“瓜”,gua)19、力能扛鼎gāng (不读kǎng) 20、契诃夫唐吉诃德hē(不读ke) 21、道行h?ng(修行的功夫,比喻本领。不读hang,xing) 22、飞来横祸蛮横发横财 hang 23、横加阻拦h?ng 24、一哄而散 h?ng (哄堂大笑hōng 哄逗哄骗 hǒng)25、骨骸hái 26、薅草hāo 27、白桦树huà(不读huá) 28、馄饨húntun(轻声不读dun) 29、和泥和面hu?搅和和稀泥hu?和牌(读胡)30、囫囵吞枣húlún(不读lùn,单独囫囵一词时囵读轻声。) 31、溃脓huì(区别溃烂kuì)32、通缉 jī(区别编辑jí)33、窗明几净 jī(误

咬文嚼字公布的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2006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2) 《咬文嚼字》公布2008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3) 《咬文嚼字》公布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4) 《咬文嚼字》公布2010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5)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6)

《咬文嚼字》公布2006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2.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3.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4.“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5.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6.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 7.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 8.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9.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10.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1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经常用错的称谓词: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2.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无间道。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3.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戴上紧箍咒。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中,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4.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5.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娈童。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6.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权力/权利。“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7.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唇枪舌战。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8.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牛排”,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9.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 10.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海上升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1

《咬文嚼字》 读音yǎo wén jiáo zì 解释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后指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 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例学习文件不能只~,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近义词字斟句酌细嚼慢咽 反义词走马观花 歇后语口吃报纸;书架上的老鼠 灯谜书虫;书蠹;啃书;秀才会餐 英文 speak like a book 杂志名称《咬文嚼字》月刊主办单位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出版咬文嚼字杂志社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2390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801/H 邮发代号4-641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 正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

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