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第1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第1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第1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第1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辽宁省简称辽,是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个沿海省份。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3′—125°46′之间。南部为伸入我国渤海、黄海的辽东半岛,有绵延2920公里的占全国12%的海岸线。隔海与我国的山东半岛以及韩国、日本相望;陆地部分自西向东分别与河北、内蒙古、吉林交界。按地理位置划分,居东北亚中心部位,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辽宁现有人口4238万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3.3%,土地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铁、菱镁矿、金刚石、硼等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首位,石油、滑石等共13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前5位,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辽宁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辽宁就有了纺织、印染、火柴等轻工业,不久又有了机械制造乃至军事工业;20世纪30年代以后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建国前,初具以钢铁、采煤、发电、炼油为主的工业基地雏形。但是,作为名符其实的现代工业基地,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唱雄鸡天下白”,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共和国的成长壮大相随相连。

表1-1 1934年、1940年辽宁地区企业情况表

表1-2 1932-1944年辽宁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1949年—1957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阶段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49年到1957年,前后8年时间,确立了辽宁在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地位。

1948年11月辽宁全境解放。在此之前,辽宁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当时辽宁的工厂、矿山、交通运输和大中型商业贸易企业几乎全是日伪经营的。面对满目疮痍的辽宁工业,辽宁地区的党委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用三年时间恢复工农业生产的精神,迅速展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家先后投入14.5亿元,将日伪经营的工厂、铁路、矿山全部没收,组建了574个国营企业,确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后,通过企业内部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短短3年,辽宁工业生产就达到并超过日伪时期的最高水平,总产值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43年高出40%。

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基于辽宁的工业基础,国家把辽宁作为工业化重点省份予以倾斜。在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辽宁占了24

项,其中钢铁工业2项(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有色金属工业2项(抚顺铝厂、杨家杖子钼矿),煤炭工业8项(阜新新邱竖井、阜新平安竖井、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抚顺东露天煤矿、抚顺老虎台斜井、抚顺西露天煤矿、抚顺胜利斜井、抚顺龙凤竖井),电力工业3项(抚顺发电厂、阜新发电厂、大连发电厂),石油工业1项(抚顺石油二厂),机械工业5项(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二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大连造船厂),国防军事工业3项(一一二厂、四一零厂、四三一厂)。与24项重点建设工程相配套,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丹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项目625个,改建扩建了抚顺钢厂、大连钢厂、沈阳冶炼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大连机床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玻璃厂、大连玻璃厂等。“一五”结束时,辽宁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的27.5%,居全国第一位;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位。当时,全国17%的原煤产量,27%的发电量,近30%的金属切割机床,50%的烧碱,60%的钢产量均产自辽宁。飞机、军舰、弹药等军事工业也占有很高比重。辽宁成为共和国成立以后,最早建成的全国重化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基地。

1958年—1965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初期发展阶段

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其间经历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偏差,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一度受到挫折,后来中央及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通过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调整,辽宁老工业基地重新恢复了良好发展态势。

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时,中央对辽宁的要求是:不继续大发展,而应以大部分力量帮助其它协作区;本身可以搞一点缺门和地区不平衡的东西,可以搞一点中、小型的加以补充;除支援全国外,还要为农业服务。据此,这一时期辽宁经济发展战略总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进行必要的填平补齐,大力挖掘企业潜力,更好地支援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有四条:第一,冶金、机械、重化工、建筑材料等四个重工业部门一般不再搞新建和扩建,主要是向提高质量、增加品种,特别是向高级、精密的方向发展;第二,搞好工业各部门的技术改造,提高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水平,以先进技术装备和优质材料支援全国;第三,

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增加轻工业原料和消费品的生产;第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广泛开展综合利用。

这一战略思想确立不久,即被1958年的“大跃进”打乱了,总的战略思想很快转向了“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加快建设速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全省建立起几千个小高炉,全民大办钢铁,1960年全省的钢产量由1958年的338万吨增加到677.6万吨,三年翻了一番,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基建投资增长过猛,总积累率高达60%多。农业方面刮“共产风”、“浮夸风”,搞瞎指挥。在生产关系上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否定按劳分配和物质利益原则,批右倾,拔“白旗”,废除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搞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由于决策上的失误,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化,“大跃进”难以继续下去。“二五”结束时,全省工业总产值重新回到1957年水平,农业总产值则比1957年还低14%。城乡人民收入减少,消费品极度匮乏。

“二五”结束前夕,中央及时调整了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偏差,决定开展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为核心的国民经济调整,并颁布了“农业六十条”和“工业七十条”。在中央正确方针的指引下,辽宁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主要措施有:对产品质量差,成本高,长期亏损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三年时间共裁并企业2000多个,精简职工100多万人,减少城市人口160万人;降低积累率,调整基本建设投资方向,提高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农业以及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重;全党大办农业,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调整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允许农民种自留地,开放集市贸易;积极发展轻工业,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

经过三年调整,辽宁老工业基地再展“一五”时期的雄风。1963年到196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3%,粮食产值1965年比1960年增加了近一倍,工农业总产值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在此期间,辽宁研制生产出全国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导弹潜艇,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辆大功率内燃机车。1965年同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的1957年相比,钢和钢材产量增长72%,生铁产量增长40%,原煤产量增长76%,发电量增长1.6倍,原油加工能力增长3.6倍。同时电子、纺织、新型化工等新兴行业开始崛起,基本形成了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1966年-1978年:文化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辽宁老工业基地如同全国各地一样,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影响下,工人罢工、学生停课,一度陷入无政府状态,特别是1967年到1968年这两年,全省工业生产不升反降,1968年比1965年工业总产值下降了6.3%。工农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生产速度放缓,经济效益低下,职工工资下降,人民生活困难。十年动乱期间,也是“三五”、“四五”这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年均维持在6.4%,低于“一五”和三年调整的增长速度,同时也低于当时全国的增长速度。其中每百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只及“一五”时期的一半,固定资产支付使用率比“一五”低26%,国有企业职工人均货币工资比1957年下降11%,农村人口每人每年分配的粮食比1957年减少40斤。

尽管如此,由于广大职工的抵制和斗争,辽宁的工业建设在逆境中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期间,辽宁工业投资175.9亿元,建成重点项目222个,新增固定资产105亿元,包括在鞍钢新建了全国最大的11号高炉,在本钢新建了第二炼钢厂和歪头山铁矿,开发建设了辽河油田及产量居全国前列的辽河化肥厂和辽阳石油化纤公司。

1979年-1997年:辽宁老工业基地体制转轨阶段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辽宁老工业基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由于辽宁老工业基地集中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最早最为彻底的地区,所以辽宁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原有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1979年辽宁开始实行以放权让利为主的企业改革,直到1984年,先后为企业下放了110项权利;此后,又在214户大中型企业中进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1986年在全省1400户企业中推广;从1987年起,以“两权分离”为重点,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国有小企业则大面积推行租赁经营。辽宁是全国国企改革起步最早的省份之一。1984年6月,沈阳市汽车工业公司在全国首开个人租赁国有中小企业的先河;1986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被宣告破产,成为全国企业破产第一例;1987年,本溪市涌现出影响全国的关广梅集团全行业租赁

经营的典型。

与企业改革相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计划、投资、价格、财税、金融、外贸、外汇管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也相继展开。按阶段划分,1978年到1988年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调节手段并存阶段,亦称双轨制阶段;1989年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是明确市场取向改革阶段,亦称并轨阶段;党的十四大以后,为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到1997年,辽宁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以价格体制为例,90%的商品价格全部放开,95%的工业消费品由市场调节。全省建成各类商品贸易市场3000多处,1997年成交额达1400亿元。

与企业改革相适应,省委于80年代初提出“奋发图强,振兴辽宁,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构想,为此制定了以改革促改造,以开放促开发的“两改两开”战略方针,在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史上,首次把对外开放,建立开放型经济提到战略高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久,辽宁就开始利用外资,1983年办起第一家合资企业,1984年大连成为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1988年国家正式批准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地区扩大到9市16县。与此同时,省委很快提出“一抓三带”的方针,即抓对外开放,带动经济体制改革,带动老工业基地改造,带动辽西北落后地区开发建设,对外开放的思路非常明确。90年代初又进一步提出“一体两翼”的对外开放构想,即以大连、沈阳为主体,以丹东、营口为两翼。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辽宁的对外开放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大连为龙头,以沈阳等中部城市群为腹地,以锦州为窗口,面向全省城乡的即“三点一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开始形成。在大连、营口、沈阳3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建成之后,又建起1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辽宁的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度,也一度跃居全国第二位。1997年全省三资企业突破1.5万家,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突破150亿美元,工商税收的1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

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给辽宁的工业企业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也使辽宁老工业基地走向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1997年同1978年相比,全省工业增加值增加了3.8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8.9倍。钢、钢材、原油、水泥、发电量分别增长0.6倍、1.5倍、2.3倍和1.2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市场短缺、自身尚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仍然承担着较高的指令性计划和较重的财政上缴任务,为

全国的改革开放支付了巨大成本,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从1978年到1993年的16年中,辽宁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价格调出钢材约6300万吨,占同期省内全部产量的50%以上,平均每年调出400万吨;调出生铁3400万吨,占省内产量的30%以上,平均每年调出210万吨;调出铝约40万吨,占同期产量的50%以上;调出锌130万吨,占同期产量的80%以上;调出烧碱60万吨、纯碱580万吨,分别占同期产量的25%和50%。除了重要原材料大量平价调出外,重大技术装备,如冶金和矿山设备、起重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变压器、高压开关等也大量平价调出省外,支援全国。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国家逐步放开生产资料价格时,辽宁企业向国家提供的这些重要原材料和重大技术装备都一直平价调出,仅这一项价差,辽宁每年就向国家多做贡献30亿元以上。此外,1980年到1993年,辽宁上缴中央财政1650.2亿元,上解率近50%。直到1997年辽宁的税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大大高于全国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

1998年—2002年:辽宁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阶段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日益深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机制性和结构性等深层矛盾开始显现,诸如国有企业效益总体下滑、下岗失业人员急剧增加、困难群体比例上升、财政负担日趋沉重等难题集中暴露出来。为解决这些问题,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结构调整、外向牵动、科教兴省”三大战略,提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搞好产品精深加工的“两高一深”工业发展方针,突出结构调整的主线,以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为两大动力,搞好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在中央大力支持下,1998年开始,举全省之力进行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攻坚战;2001年开始,在全省14个城市同时开展社会保障试点工作;2002年,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首先在阜新市突破。这“三大战役”拉动了全省经济的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升级,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奠定了基础。

工业经济竞争力得到提高。“三二四”产业格局逐步形成,石化、钢铁、机械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开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轻工、纺织、医药、建材四个传统产业进一步得到提升。据2001年统计,辽宁原油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一位;生铁、钢、钢材产量为全国第二位;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数控机床、

组合机床、大型输变电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0%到30%之间;造船吨位居全国第二位。2001年辽宁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位居全国第五位,工业增加值为全国第八位。尤为可喜的是,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工业经济的40%以上,多元发展的经济格局业已形成。

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实际利用外资2002年创历史最高水平,达42.55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不足16亿美元,发展到去年的217.39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5家投资辽宁,三资企业达25611家。

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实现三年改革与脱困的目标。到2002年底,70%左右转制为非国有及非国有控股企业。全省共有280户企业实施破产,核呆额92.3亿元,盘活资产66.3亿元。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框架,有44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上市公司达到62家。增资减债和主辅分离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减债209亿元,资产负债率下降2.1个百分点;分离辅业单位1141个,分离面64.8%。

社会保障试点取得实质进展。自2001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试点方案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做实个人账户基金47.9亿元,并实行统一管理。全省有124万名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再就业服务中心由4801个减少到371个,9个市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已经关闭。2002年享受城市低保人数165.3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617万人,超过应保面的70%。2001年和2002年地方财政和企业共筹集社保资金354亿元。2002年征收养老保险比上年增长20.8%,征收失业保险增长31%。

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取得突破。在原国家计委牵头组织下,阜新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新建千亩以上农业园区15个,引进龙头企业10个,实现就业4.15万人,其中安置下岗矿工1.19万人。去年阜新市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0.4%。

“十五”开局以来,辽宁势头很好。去年GDP实现5485亿元,同比增长10.2%。今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比江苏、广东略低,比山东、浙江略高。其中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4.5%,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1.4%。经过争取和努力,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塘经济带崛起之后,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又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参考文献

1、高静《解放前辽宁工业与基础设施概况》

2、徐明华、邱恒济《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3、《当代中国的辽宁》

4、全树仁主编《回眸与展望——辽宁五十年经济发展变革的思考》

第1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第1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辽宁省简称辽,是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个沿海省份。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3′—125°46′之间。南部为伸入我国渤海、黄海的辽东半岛,有绵延2920公里的占全国12%的海岸线。隔海与我国的山东半岛以及韩国、日本相望;陆地部分自西向东分别与河北、内蒙古、吉林交界。按地理位置划分,居东北亚中心部位,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辽宁现有人口4238万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3.3%,土地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铁、菱镁矿、金刚石、硼等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首位,石油、滑石等共13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前5位,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辽宁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辽宁就有了纺织、印染、火柴等轻工业,不久又有了机械制造乃至军事工业;20世纪30年代以后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建国前,初具以钢铁、采煤、发电、炼油为主的工业基地雏形。但是,作为名符其实的现代工业基地,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唱雄鸡天下白”,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共和国的成长壮大相随相连。 表1-1 1934年、1940年辽宁地区企业情况表

表1-2 1932-1944年辽宁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1949年—1957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阶段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49年到1957年,前后8年时间,确立了辽宁在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地位。 1948年11月辽宁全境解放。在此之前,辽宁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当时辽宁的工厂、矿山、交通运输和大中型商业贸易企业几乎全是日伪经营的。面对满目疮痍的辽宁工业,辽宁地区的党委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用三年时间恢复工农业生产的精神,迅速展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家先后投入14.5亿元,将日伪经营的工厂、铁路、矿山全部没收,组建了574个国营企业,确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后,通过企业内部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短短3年,辽宁工业生产就达到并超过日伪时期的最高水平,总产值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43年高出40%。 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基于辽宁的工业基础,国家把辽宁作为工业化重点省份予以倾斜。在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辽宁占了24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途径及创新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途径 及创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新常态下如何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更好地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在振兴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在振兴,走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是必由之路。既要借鉴国外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经验,又要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自身情况,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政府的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快速转化。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共同问题,所以这一国际性难题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必然会遇到的。在世界上各国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要代表有美国的冰雪带地区、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等世界著名的老工业基地。这些老工业基地在振兴过程中,或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或发挥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或加强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支持与参与,或用产业集群来带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或针对国有体制的改制,来优化国有体制的治理结构。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内涵与特带 我国国内学者关于老工业基地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老工业基地一般是指我国于建国之初为改变旧经济落后状况,在“一五”期间集中人才物重点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区。①二是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国家投资建设形成的门类比较齐全,相对集中地工业城市,主要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哈尔滨、吉林、长春为中心),西北老工业基地(以西安为中心),西南老工业基地(以重庆为中心),华中老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以及上海老工业基地等。三是老工业基地是建国后国家在“一五”和“二五”期间为建成国家工业化体系而集中人物财投入在特定地区而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的经济基础。四是老工业基地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及成立初期形成的、对区域经济及全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工业集群区域或城市,主要包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重庆、哈尔滨长春、吉林等城市。②五是老工业基地是那些在长期的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区域经济或全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报告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树仁主编.回眸与展望——辽宁五十年经济发展变革的思考.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10 2、周玉主编.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五十年.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12 3、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探索与实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10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威廉·德格著,冯为民译.西德鲁尔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6、李诚固.世界老工业基地衰退机制与改造途径研究.长沙:经济地理,1996(2):51-55 7、赵涛.德国鲁尔的改造——一个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典型.北京:国际经济评论,2000(3-4):37-40 8、柯文.鲁尔工业区的振兴及其启示.北京:管理世界,1992(2) 9、辽宁工业转型研究课题组.借鉴法国洛林经验,加快辽宁工业转型.北京:中国软科学,1998(10):99-103 10、胡魁编著.中国矿业城市基础数据库.北京:资源产业,2002年增刊 11、齐建珍等著.资源型城市转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 12、蔡来兴.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金太军等.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北京:中国行政管理, 2003 (3) 14、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北京:经济日报,2004.02.06。 15、窦晴身.推进形成国有股合理流通机制.北京:经济日报,2003.07.25 16盛从锋,徐伟宣,许保光.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北京:中国管理科学,2003(6) 17、邵荣第.为国有资本流动搭建高效平台.沈阳:辽宁日报,2004.01.30; 18、王胜今.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中劳动力资源研究.长春:东北亚论坛,1992(1) 19、夏禹龙.中国亚太经济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2 20、李文溥.国有经济优化配置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 21、刘世锦.一项重大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北京:人民网,2003.10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教学文案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整治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意义摘要: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积极探索,同时借鉴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为我们改造、建设老工业基地服务。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整治为改造传统老工业作了有益的尝试,其成功转型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鲁尔工业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一、鲁尔区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发展情况 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鲁尔区位于德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中部,是北威州5个区之一,包括了11个县市,其中有多特蒙得,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鲁尔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二战后德国对这一地区进行了重建。目标仍是把它建成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鲁尔区产煤量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70%。鲁尔区集中了炼钢、轧钢、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和电器设备制造厂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少。从60年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由于技术的发展。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才减少,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产量也开始收缩。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衰落,煤矿和钢铁厂逐个关闭。煤炭工业就业人数从1962年开始下降,到1996年已减至7万人。炼钢业失去了4

万个工作岗位,造船业的就业人数减少了2/3。70年代末期,鲁尔区已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1] 。 二、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成功经验 1、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鲁尔区是德国许多大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业产业结构的性质和变动的影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煤、钢两大部门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这两大部门陷于危机便直接导致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老化,并使鲁尔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资助下,鲁尔区首先采取了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过程。煤炭生产就集中在7个大煤矿中。钢铁工业也同期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关闭和合并老厂,扩建新厂,进行企业内外调整,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化。联邦、州政府及鲁尔区煤管协会都想方设法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这类企业已遍及全区,大多是技术精良的中 小企业。现在,鲁尔区正朝着一个既有强大传统工业做基础,又有日渐壮大的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多部门的综合工业区方向发展。 2、合理调整区内生产力布局。 鲁尔区早先的广:业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为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区域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不同地带,平衡全区生产力布局的设想,并规定在布局新企业时首先考虑安排在边缘发展地带,同时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发展,有计划的从核心地区向外缘迁厂。同时,对传统产业依据不同的情况实行关、停、并、转。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五周年回眸

飞越历史的光荣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五周年回眸********************************************************************* (小标题)第三步棋:老工业基地的光荣与梦想 翻开当今的中国经济版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以及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正凸现东西互动、带动中部、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而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既是东北等地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基于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我国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对区域经济布局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确立了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指导思想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先后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加快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在二十年间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带动了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通过第二步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2002年11月的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由此提出。人们形象地将这一战略称之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第三步棋”。 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东北为我国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以大庆油田——这座号称支撑中国大半个世纪的血库为例,1960年4月14日,大庆第一口油井开钻后的四十多年间,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多吨,接近全国陆上原油总产的一半,创造了连续27年每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纪录,这在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算是奇迹。大庆成为中国经济的“血库”,支撑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成果与“两弹一星”一同载入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册时,大庆还向国家上缴了4061亿元税金,这是国家对大庆总投资的87倍。承担原油价差4190亿元,出口创汇495亿美元。 几十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铸造了共和国的辉煌。仅辽宁一省,从1953年到1994年,全省就累计上缴中央财政3234亿元,占同期地区财政收入的71.5%。 在“中国鲁尔”的英雄年代里,东北积聚了巨额工业资产存量和大量大中型骨干企业,拥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187户占全国的10.2%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13241亿元占全国的14.9%。此外,东北原油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二,

辽宁老工业基地百题问答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百题问答 https://www.doczj.com/doc/2b4650772.html, 2003年10月31日08:57 千华网-鞍山日报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振 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意义和时代 背景,明确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增强为振兴老工业基地而奋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有关部门编写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百题问答》,本报从今天起将陆续刊发。 1.什么是老工业基地? 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至60年代中央政府重点投资开发和建设的以战略产业、骨干企业和工业城市为代表并形成比较发达现代工业体系的地区。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56个重点项目,其中东北开发和建设了58项。经过几个五年计划,东北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建成了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鞍山、抚顺、本溪、吉林、齐齐哈尔、大庆等一批重要工业城市。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过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也暴露了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严重地束缚了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2.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具有战略性。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具有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也是我国战略产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是具有主导性。东北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在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强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和国家经济领域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性地位。三是具有优越性。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存量资产、良好产业基础、明显的科技优势、众多的技术人才和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的特点,极富后发优势,有条件成为新型产业基地和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四是具有示范性。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大,大中型国有企业数量多,搞好东北国有企业,对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3.辽宁为何有“共和国长子”的美誉?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和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始的。1953年至1957 年,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省是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一五”计划156个工程项目中24个重点项目落户辽宁,与此相配套,我省还安排了620个省、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经过“一五”启动大规模经济建设,我省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石油、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关政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一、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东北地区企业联合重组涉及“债转股”资产处置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试行新的处置方式,合理处置“债转股”股权。支持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和地方企业相互联合重组。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重组。优先支持实现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推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经济的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职工在企业改制中持有一定比例股份。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服务,继续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扩展业务。 (三)做优做强支柱产业。提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比例。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重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的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风电机组、盾构机械、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农业机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档数控机床等市场急需产品及关键配套件。鼓励采购国产设备和推广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进出口银行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东北地区重大技术装备出口,人民银行和外汇局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努力促进东北地区汽车产业调整结构,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继续调整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对外合作

中国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确定

中国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确定 2009-11-26 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是指那些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投入较多而形成较大工业规模的城市。由于各种原因,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正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困难,已成为西方工业化国家所称的“问题地区”。因此,促进这类“问题地区”的振兴,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和完善区域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中国老工业基地城市界定的探讨 笔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对老工业基地概念的理解出发,提出界定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原则,并通过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方法来界定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 关于中国老工业基地的概念 顾名思义,老工业基地这一概念,笔者认为有两个基本内涵:一个是“工业基地”,另一个则是“老”。所谓“工业基地”,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活动的集中地,它要求有较大的工业规模,既包括资产规模、生产能力规模,也包括从业人员规模。关于这一点,大多数专家学者没有太大的意见分歧。关于老工业基地中的这个“老”字,是指其主要工业形成的时间较早。但究竟早到什么时间,从已有成果看,不同学者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是新中国建立前及建国初期(即“一五”时期);有的则认为,不仅包括前者所指的时间,而且还包括“二五”及“三线”建设时期。笔者赞成后一种观点。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定义是:指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投入较多、国有工业企业比较集中、城市规模较大、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城市或地区。 界定中国老工业基地城市的主要原则 根据以上老工业基地的定义,笔者认为,界定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应把握好如下主要原则: (1)定量界定为主的原则:老工业基地的界定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为了做到科学、客观、公正,防止过多的主观因素干扰,避免相互攀比,原则上应尽量采用定量指标予以确定;(2)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布点的原则:国家重点建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思路与对策.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思路与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温家宝、曾培炎等中央领导同志今年又先后视察辽宁,就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战略意义作了重要指示。辽宁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的振兴和发展对全国其他老工业基地是一个重要借鉴。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以及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为契机,以推进全省产业、产品、劳动力和资本结构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就业、发展开放型经济、多元经济和环境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为动力,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挥科技教育的综合优势,用两个十年即本世纪头20年,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主要经济指标、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成为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行省份。 (二)主要目标——彻底卸掉国企包袱,实现国企良性发展;——基本完成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任务;——形成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构筑辽宁全方位大开放的新格局; ——历史遗留的金融、债务、不良资产等突出矛盾得到基本解决。 按照全省经济发展总体战略部署,上述目标按三个阶段分步实施:第一阶段,基础准备期。大体完成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到位,时间为2005年左右;第二阶段,为大规模改造调整期。这一阶段,支柱产业、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接续产业、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次产业以及各类经济之间,结构趋于合理,比例关系基本理顺,时间为2005年至2010年;第三阶段,即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为全面振兴期。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跻身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第一集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研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研究 ------------------黄迎兰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但是这个众人皆知的口号提出七年以来,成效却并不大,东北三省工业依旧没能迅速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假期里,查阅了一些资料,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首先,我们都知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重要的意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资本存量巨大,战略地位突出,但其调整改造的过程具有特殊性和艰巨性,因此需要国家从全局战略上进行整体规划。1、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可以为全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探索方向。2、从发展态势看,东北可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翻两番做出重要贡献。3、适应WTO需要,东北地区将为提高我国市场竞争力做出突出贡献。4、解决东北国有企业和资源型城市的问题,可以为国家长治久安做出重大贡献。 东北地区工业目前的现状是,自从中央启动振兴东北战略,祖国东北角,异常振奋。东北憧憬,可以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之后的中国内地经济“第四增长极”,并将开创一个“新东北时代”。但是,目前的东北老工业,重工业是主体,10大行业合计占东北工业的7成以上,而且,国有经济仍然是东北工业的主体,大中型企业在东北工业中占支配地位。 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有:1、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相对缓慢2、债务包袱比较沉重。3、近4成的企业生产能力闲置问题比较突出4、效益较好的企业比重不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东北新工业之路步履艰辛。东北落后的最根本原因其实是体制上的落后,是市场经济观念、形态、体制在东北的发育不良、甚至不发育,是国企集群的巨大历史包袱和民营经济的盘子太小。东北能否振兴,取决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培育发展民营经济的市场生态和体制环境来。仅靠政策扶持,或者单靠资金扶持,难以让东北老工业实现复兴。目前国家采取的扶持政策有:债转股、清理三角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 由于东北受前苏联经济模式影响较大,计划经济色彩较重,虽然改革已20多年,但政府、企业和个人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整个社会有浓重的官本位意识和以上思想。加上那些所谓的既得利益者创造的巨大阻力,改革寸步难行。 然而,改革依然有着独特的有利形势,例如,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都为改革带来了新机遇,科技革命也带来了迎头赶上的好机遇。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调整、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要解决国企问题,同时发现非国有经济,发展过由于非国有相互融合的混合经济。其次,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有必要的投入,但主要用于转换机型,改善环境,而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要靠市场。再次,既要重视发展装备工业,也要通过市场选择发展其他优势产业。同是发挥老工业地区的现实和潜在优势,引入外不可移动要素,促进区域经济上新台阶,抓住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加快调整、改造和振兴进程。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条曲折向前的道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三年多来,国家现有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已经基本到位,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积极可喜的成绩,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东北三省目前取得的成绩只是阶段性的,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经济总量仍呈下降趋势、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深化国企改革战略重组困难重重、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面临考验、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缺少政策保障、就业民生和社会保障压力大、诸多风险依然存在等,尤其是东北三省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基础良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批新的工业基地迅速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2002年,东北三省总人口为1.2亿,占全国的8.3%,GDP则占全国的11.25%。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以苏27、苏30为代表的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辽宁省的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内燃机车、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位,微型计算机居第4位,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和10%,工业机器人、医疗用CT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分别达到1/3和1/4。据测算,目前在辽宁省投资装备制造业,新增1亿元投资,可以产出4.16亿的工业增加值、15.77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15亿元的利税总额。 此外,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科教优势明显,积累了大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辽宁省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科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中,万人科学家工程师数列全国第4

位,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列全国第3位,初等教育普及率紧随京、津、沪之后。再有,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达到54%。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在于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竞争力在下降 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都未能相应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技术水平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结果,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与全国七大行业主要经济效益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为4.3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8%;资产利税率为2.7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03%;产值利税率为4.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34%;人均利税37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140.21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0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0.86次,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6次;资产负债率为67.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1个百分点。(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计划经济意识依然浓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 作为最先迈入却最后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体制下,人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意识。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但东北老工业基地人的市场经济观念仍然淡薄,适应市场能力较差,产业创新能力弱,有了问题还是找市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 一、土地政策 (一)提高建设用地审批效率,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用地服务 1、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在用地报批阶段,政府主 管部门主要审查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耕地占补平衡和征地补偿安置是否落实。报批资料可以根据审查的内容相应简化。征地补偿安置要符合《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2、对经国家批准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控制性工程,经省级国 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国土资源部审核同意后,可以先行用地。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转型改造项目,优先办理用地;对于重要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可以作为单独批次报批用地。属单独选址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涉及补充耕地的可以依据经审查批准的补充耕地方案边占边补。 (二)加大土地利用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1、国有企业依法使用的原划拨土地,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企业改革前可 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改革后的企业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仍保留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根据产业性质、企业类型和改革的需要,经批准,可采用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合理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资产。 2、企业需要改变所使用的原划拨土地用途的,应当依法办 理批准手续。改变后的用途符《划拨用地目录》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当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 (三)实行稳定的土地政策,促进生态建设将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促进"生态省"建设。鼓励利用宜林宜草荒山、荒地造林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实行谁造林种草、谁经营、谁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草所有权。国有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依法出让给单位和个人进行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期为50年;在土地使用年期内,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可以依法申请续期。利用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进行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的,可以依法通过承包、拍卖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在土地使用年期内,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继承、转让(租)、抵押;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抵押权,应当及时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二、税收优惠政策 (一)所得税优惠政策

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摘要:辽宁老工业基地是一个产业集群概念,目前正处于实施“沿海经济带”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等战略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从辽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入手,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主导;产业结构优化;企业集聚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特点 第一,从优势产业看,多集中在资源的开采、加工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辽宁在有色金属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石油开采加工、船舶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二,从产业群发展阶段看,虽然辽宁某些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比如辽宁中部中心城市沈阳的汽车产业,大连的软件外包业等都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总体上辽宁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雏形阶段。可以说辽宁的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完成了产业集中,即宏观层面的或者广义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更加地域化的、专业化的产业集群还在发展过程中。 第三,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致使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辽宁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率先开放的大连,经济发展凭借制度创新及优惠政策的支持,逐步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总量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而辽西部分地区经济仍处于低速运行状态,部分地区甚至仍未摆脱贫困,这充分体现了区域政策的巨大效应。 第四,与地方优势禀赋相吻合。辽宁工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3个领域。在重点产业集群中,装备制造业(包括航空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船舶产业、电子信息产品等)最多,达到18个,占产业集群总量的36.7%。其他产业的集群数量分别为:石化行业5个,冶金行业4个,建材行业4个,农产品加工业3个,纺织行业6个,海洋产业5个,能源产业4个。这些产业集群大都秉承比较优势原则,主要围绕地区主导优势产业的孕育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二、辽宁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浅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优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b4650772.html, 浅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优势 作者:陈玉民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12期 [摘要] 本文从东北发展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优势,论证东北 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然性以及党中央所做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正确性。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历史优势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2007年8月2日,国务院发布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阶段性目标、实施步骤和战略重点;2009年9月9日,国务院再次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为全面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出了28条意见;2013年3月6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要大力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这些都充分说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不仅是东北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政府继开发大西北以后又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这些都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可见,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条件已经具备。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优势。 一、雄厚的工业基础。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始自20世纪初。当时沙俄、日本出于侵略中国的需要,在东北地区搞了一些工业。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巩固其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也搞了一些工业(其中军事工业占了很大成分)。 1949年后,新中国政府开始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大工业项目中,有52项摆在东北。自建国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我国工业的许多“第一”都源自东北。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机电工业的主要基地。以沈阳、哈尔滨为中心的机床、电机生产企业为我国工业企业提供了许多重大成套装备。抚顺、阜新、大庆等是我国能源、矿产的重要基地。东北地区还有国内高水平的军事工业。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工业中的地位逐步下降,但仍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产业基地,其某些优势依然存在。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东北地区资源相对丰富,煤、木、粮、油在全国举足轻重,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重组的能源、电力和原材料支撑。全国已探明的主要矿藏储量中,东北地区的石油储量占45%,原煤储

第1章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辽宁省简称辽,是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个沿海省份。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3'—125° 46'之间。南部为伸入我国渤海、黄海的辽东半岛,有绵延2920公里的占全国12%勺海岸线。隔海与我国的山东半岛以及韩国、日本相望;陆地部分自西 向东分别与河北、内蒙古、吉林交界。按地理位置划分,居东北亚中心部位,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辽宁现有人口4238万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3.3%,土地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铁、菱镁矿、金刚石、硼等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首位,石油、滑石等共13种矿产保有储量居 我国前5位,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辽宁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辽宁就有了纺织、印染、火柴等轻工业,不久又有了机械制造乃至军事工业;20世纪30年代以后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建国前,初具以钢铁、采煤、发电、炼油为主的工业基地雏形。但是,作为名符其实的现代工业基地,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唱雄鸡天下白”,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 和发展,与共和国的成长壮大相随相连。

表1-2 1932-1944 年辽宁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1949年一1957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阶段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49年到1957年,前后8年时间,确立了辽宁在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地位。 1948年11月辽宁全境解放。在此之前,辽宁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殖 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当时辽宁的工厂、矿山、交通运输和大中型商业贸易企业几乎全是日伪经营的。面对满目疮痍的辽宁工业,辽宁地区的党委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用三年时间恢复工农业生产的精神,迅速展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家先后投入14.5亿元,将日伪经营的工厂、铁路、矿山全部没收,组建了574个国营企业,确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后,通过企业内部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短短3年,辽宁工业生产就达到并超过日伪时期的最高水平,总产值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43年高出40% 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基于辽宁的工业基础,国家把辽宁作为工业化重点省份予以倾斜。在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辽宁占了24 项,其中钢铁工业 2 项(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有色金属工业 2 项(抚顺

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辽宁省简称辽,是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个沿海省份。南部为伸入我国渤海、黄海的辽东半岛,有绵延2920公里的占全国12%的海岸线。隔海与我国的山东半岛以及韩国、日本相望;陆地部分自西向东分别与河北、内蒙古、吉林交界。按地理位置划分,居东北亚中心部位,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辽宁现有人口4238万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是的3.3%,土地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铁、菱镁矿、金刚石、硼等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首位,石油、滑石等共13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前5位,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一、1949年——1957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阶段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49年到1957年,前后8年时间,确立了辽宁在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地位。 1948年11月辽宁全境解放。在此之前,辽宁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当时辽宁的工厂、矿山、交通运输和大中型商业贸易企业几乎全是日伪经营的。面对满目疮痍的辽宁工业,辽宁地区的党委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用三年时间恢复工业生产的精神,迅速展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家先后投入14.5亿元,将日伪经营的工厂、铁路、矿山全部没收,组建了574个国营企业,确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后,通过企业内部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短短三年,辽宁工业生产就达到并超过日伪时期的最高水平,总产值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43年高出40%。 二、1958年——1965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初期发展阶段 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其间经历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偏差,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一度受到挫折,后来中央及时提出“调整、固定、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通过1963年到1965年饿三年调整,辽宁老工业基地重新恢复了良好发展态势。 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时,中央对辽宁的要求是:不继续打发展,而应以大部分力量帮助其他协作区;本身可以搞一点缺门和地区不平衡的东西,可以搞一点中、小型的加以补充;除支援全国外,还要为农业服务。据此,这一时期辽宁经济发展战略总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进行必要的填平补齐,搭理挖掘企业潜力,更好滴支援全国社会主义新建和扩建,主要是向提高质量、增加品种,特别是向高级、精密的方向发展;第二,搞好工业各部门的技术改造,提高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水平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关键在创新

东北振兴关键在于创新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摇篮”。实现,实现调整、改造和全面振兴,经济一度落后于全国先进地区 关键词:振兴东北观念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 党的十八大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从十六大以来,国家就把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突出位置,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一条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吹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号角。 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和各有关方面为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缓慢的状况以及在发展和改革中形成的不断加深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和措施,但是,效果不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症结在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太低,制度变迁缓慢。只有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

新,实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从而变“输血”为“造血”,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使东北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 一、注重观念创新,以观念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作为“新中国工业摇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一度落后于全国先进地区,根源在于体制单一、机制不活,而这一根本症结就在于思想观念的落后。调整、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是要推进思想观念的创新,通过这一根本创新来促进体制和机制等各方面的创新步伐。 1、推进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创新。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的综合不适应症,东北老工业基地员工中,普遍形成了上班开工资,干活发奖金的观念,“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维定势,以及过于依赖政府,怕担市场风险的心态。在企业发展中既希望引进外来资本,又束手束脚,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企业发展的手脚。实现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就是要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和富于创造的精神来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这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所在。直面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后的形势,就要是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效益大讨论”、“市场意识大讨论”和“生存与发展大讨论”,使广大员工破除了重产量轻效益和计划经济等靠要的思想,树立了“没有效益不能活”“成在市场,败在市场”、“用户永远是对的”的观念,不断提升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使“企

以人为本求发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文档

以人为本求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文档 People oriented, develop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orthea st old industrial base 编订:JinTai College

以人为本求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发挥区位优势广纳仁人志士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使宁江早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xxxx”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去年中央还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这无疑是为东北、为宁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所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推销东北”和“二次创业”的一个过程,我们宁江亦是如此,振兴宁江也要靠二次创业。当前,结构性和体制性的矛盾制约着我们宁江的发展,但这些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当振兴宁江的基础被赋予新的机制以后,就会实现第二次创业,宁江的经济就会实现新的腾飞,跨越式发展的

目标就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人。就 是“以人为本求发展”,我们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的指标,更要追求与人的自身质量相关的指标。在改革和经济转轨过程中,要让全区的人都过得去,都有衣穿,有饭吃,有活儿干;要一边谋求经济的发展,一边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特别是要注重吸纳人才,人才是多方面的,在这一方面上我们区呈现出人才资源匮乏的状况,主要表现在缺少创造型的人才、企业家型的人才、高技术型的人才和国际型的人才。而人又是有思想,并且是靠思想所支配的,所以,思想又是改革、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所在,各个方面要想发展、要想进步、就必须时刻保证我们全区的广大干部要具有先进的思想和意识,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先进的政党都必须保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更是如此。就我们宁江区的实际情况来讲我们又很多的优势。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有古老的岁貉人在这里建立夫余国。这可以说我们宁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又有很好的地理位置,我们地处三江交汇处,区内的交通十分便捷,有明沈、科铁、等国省干线公路贯通南北到达省会长春只需 90分钟。这都为宁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那么我 们如何利用好这些有利的资源优势那?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充分挖掘我们有很好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