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老的三部六病

刘老的三部六病

刘老的三部六病
刘老的三部六病

三部六病精讲

第一篇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

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

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结构是功能之本,无结构也就无功能,离开了三极结构,阴阳将无所依托,不复存在。《伤寒论》把三极思想引入辨证论治后,即形成了“三部”的概念。

《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是《伤寒论》“三部六病”的渊源。六爻是卦的基本单位,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伤寒论》把“三极六爻”思想引入辨证后,就形成了“三部六病”的

辨证方法。三部为表部、里部、枢部(亦称半表半里部);六病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三部之中发生病变,兼三部而两之,故成六病。

《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有多种含义,大家较为熟悉的是其作为经络命名时的含义。经络之阴阳由络属脏腑及循行部位所决定,在表在外者属阳,在里在内者属阴。十二经络发生病变后临床表现多为线型分布,或反应于所络属的脏腑。

《伤寒论》六病的命名与《内经》十二经脉不属于同一个概念范畴。六病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之“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的阴阳论述,所以表阳为开,表阴为阖,里阳为阖,里阴为开,一开一合,对立互根;半表半里居中为枢。三部阴阳开合失常,就会出现六病。三部是对机体结构层次的划分,六病是三部之中所发生的病理性反应。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时间、空间、属性。

二、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三部的划分

人体结构虽然复杂,但均可以抽象为暴露于自然界的表部,包裹在内的里部,介于两者之间的枢部(亦称半表半里部)。在人体这个圆筒结构内,装填着担负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

1.表部

人体中与外界相接触的部分和支撑机体的躯壳框架为表部。表部以肺脏为主导,在动物进化过程中,肺脏逐渐取代了皮肤呼吸的功能,肺与皮毛关系密切,功能相连。因此,皮肤、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外周神经等属于表部范畴。表部的功能是适应环境,并与之发生密切关系,以完成呼吸、运动、体温调节和与外界的信息互换。

2.里部

人体中和饮食物相接触的部分为里部。在人体,上自口腔,

下至肛门,以平滑肌组织为主形成了一条粗细不匀、弯曲缠绕的管道,构成了有机的里部系统,这其中胃承担着“主受纳”的功能,在饮食物的传输方面起主导作用。《伤寒论》中用“胃家”代表胃、小肠、大肠等腑系统;小肠承担着“主运化”的功能,小肠将经过胃初步腐熟的食糜充分消化、吸收,使水谷精微进入体内。因此,里部的功能是适应饮食,完成水谷和水液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

3.枢部

人体中通过大血管与心脏相连的部分为枢部。枢部以心为主导,表部吸入的清气和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注于心,合化为赤而变成新鲜血液。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环周不休,营养周身,人体中任何一处都要受血液的灌注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血液无处不到,是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枢神经、心、肝、胰、脾、肺、肾、内分泌腺体等内脏都属于枢部的范畴。枢部横跨表里二部,其功能是沟通表里内外,因此枢部又叫半表半里部。4.表部、里部、枢部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

表部、里部、枢部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一部都不能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表部与空气接触,吸清吐浊,完成气体交换;里部与饮食物接触,运化水谷,完成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由表部摄取的清气和里部摄取的水谷精微,在体内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过程形成血液。血液的循环,沟通了表里,形成了枢部(半表半里部),初步达成了机体的完整和统一。

肺脏既是表部的主导器官,又是枢部的重要器官,因为在肺脏的终末结构肺泡的两边,一边是外界的空气,另一边是川流的血液,肺脏通过其特有的结构将外界与血液联系起来,血气屏障是血气交换的通路和场所,因此肺脏具有二相性,为表部与枢部的中介脏器。肝脏和胰脏既是里部的重要器官,又是枢部的重要器官,肝脏和胰脏是体内第一和第二大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胰液、多种激素和酶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关系密切,里部

吸收的水谷精微也均需通过肝脏进入体循环,血食屏障是血食交换的通路和场所,因此肝脏和胰脏具有二相性,为里部与枢部的中介脏器;肾脏是枢部的重要器官,通过血尿屏障调节血水关系,主管水液代谢的调节,表部通过汗液,里部通过大便亦参与水液调节,因此肾脏为表里二部的中介脏器。心脏是枢部的主导器官,心主血脉,血走全身,三部的相互联系要通过枢部完成,心脏为三部的中介脏器。

当体内各部分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时,正常的生理功能得以发挥。当体内任意一部分出现偏盛偏衰的状况时,就会发生各种疾病。当机体各部出现实性或热性改变时,会发生三阳证(表阳证、里阳证、枢阳证);出现虚性或寒性改变时,会发生三阴证(表阴证、里阴证、枢阴证)。三阳证和三阴证是体内矛盾相互对立的结果,有时阳性和阴性的表现会因一定的条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使得疾病只表现出所在部位的部性,而呈现出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混合性,这种状态称为“部证”。三阴三阳证和每部的部证均对应一种治疗方法,以下三篇将详细论述三部六证九治法。

思考题:

1.三部六病学说分为哪三部分?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2.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的“三部”分别指什么?“六病”分别指什么?“三部”的范畴各是什么?“三部”各有什么功能?【待续】

第二篇三部六病表部证的证治

根据矛盾对立统一的原则,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可能会发生对立性的反应,也可能会发生统一性的反应。当发生对立性反应时,机体会出现阳性和阴性两种变化,三部会出现六类不同的证候群,即六证;当发生统一性反应时,机体会出现只表现出病变所在部位的部性而寒热虚实属性并不明显的证候群,即三部的部证。本篇主要探讨表部表阳证、表阴证和表部部证的证治。

以后两篇将分别讨论里部和枢部疾病的证治。

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证候,称为纲领证,亦称主证。纲领证中有的证候是疾病主要矛盾的暴露,对诊断起决定作用,称为核心证。纲领证之外,往往还有许多其他证候,称为一般证。诸多证候中核心证是主导,无此证则诊断不能成立;纲领证是疾病诸多证候的重要代表,是伴随核心证而存在的。因此,临床辨证只要有核心证,即可确诊。如果纲领证俱在,则诊断更为全面。

三部六病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病证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两大疗法,一是当机体出现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表现为大热、大寒、大虚、大实之证时,采用对抗的方法,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称为纠偏疗法;一是当机体出现非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表现为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阴阳错杂之证时,采用非对抗的方法,平和阴阳,调畅气血,协调机能,称为协调疗法。六证为机体出现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故治疗六证选用纠偏疗法;三部的部证为机体出现非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故治疗三部部证选用协调疗法。

六病的辩证论治

一、表阳证的证治

核心证:头项强痛。

纲领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脉浮,或咳喘。

诊断部位:头部。

治则:汗法,辛凉解表。

主方:葛根麻黄汤(即麻杏甘石汤加葛根):葛根30g、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

主药:葛根。

副主药:麻黄。

表阳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条、第7条、第31条选出。头为诸阳之会,邪气侵袭肌表,首先表现在头面,故头项强痛为表阳证的核心证。表阳证为表部的实热证,阳证必发热,表阳证的发热当为发热恶寒并见;自汗为表虚,无汗为表实,故表阳证当有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故表阳证当有咳喘,但咳喘未必人人皆见,故为或然证。

从体内驱除病邪有三条途径:分别为发汗、利小便、通大便。表阳证部位在表,病性属热,故治疗宜用汗法,辛凉解表。因第31条项背强几几与第1条头项强痛性质相同,强度不同,故借第31条葛根汤中之葛根做主药,与辛凉剂麻杏石甘汤组成表阳证主方葛根麻黄汤。

葛根麻黄汤中,葛根性凉,既可发汗解表,又能清热生津为主药;麻黄发汗力强,驱邪外出为副主药;石膏清热解表,可限制麻黄之过汗;麻黄佐杏仁,可宣降肺气以定喘;甘草可安胃和中。

[医案举例]

温某,男,48岁。1973年9月下旬,因事夜出,时届中秋,深夜已凉,着衣单薄,次日遂发热恶寒,咳嗽无汗,头痛体痛。诊其脉浮而数,苔薄而白,舌尖红,为表阳证,与葛根麻黄汤1剂,服药后一刻钟,觉周身发热,继而汗出,约2时许,汗止热除。一夜安睡,病即霍然。

二、表阴证的证治

核心证:手足逆冷。

纲领证:手足逆冷,脉细,肢节痹痛。

诊断部位:四末。

治则:温通法,温通血脉。

主方:当归桂枝汤(即当归四逆汤):当归15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细辛5g、通草10g、大枣10枚。

主药:当归。

副主药:桂枝。

表阴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337条、第351条选出。手足距离心脏最远,表部虚寒时,手足逆冷首先出现,故手足逆冷为表阴证的核心证。表虚气血周流不畅,故脉细;气血循行不利,不通则痛,故肢节痹痛。

表阴证的基本病理是四肢气血循行障碍,体表得不到气血的濡养,出现表部虚寒的征象,故治宜温通血脉,选用第351条当归四逆汤为主方。

当归为主药,既能活血通脉,温煦四肢,又兼补血之功;桂枝性温,协助当归温通经脉,以畅血行为副主药;桂枝、甘草相合辛甘化阳补气;芍药、甘草相合酸甘以化阴补血;细辛沟通上下联络表里;通草通经活络。为突出主药作用,故表阴证主方更名为当归桂枝汤。

[医案举例]

赵某,女,42岁。1970年时随丈夫住黑龙江,每逢冬时则双手发冷,未介意。1974年返晋南后,其冷渐趋严重,遇冷则双手厥冷更甚,并见青紫,伴疼痛,得暖后青紫渐消。西医诊为“雷诺氏症”。1975年初冬就诊时,气温尚暖,而棉手套已不敢少离。诊其脉沉细,舌质略淡。此为血不荣末,阳不外达,证属表阴证,与当归桂枝汤。药10剂明显好转,共服60剂康复如常,次年冬亦未再发。

手足逆冷既是表阴证的核心证,又是一切厥证的共同表现。引起手足逆冷的原因很多,彼此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因此,诊断表阴证最重要的是和各类厥证相鉴别。

1.热厥:由于邪热遏伏,阳不外达,而致手足逆冷的病证。此证与表阴证的鉴别要点在于它有脉滑、谵语、自汗出三证。方选白虎汤。(参考《伤寒论》第350条、第219条)

2.蚘厥:由于蛔虫寄生人体,加之胃肠寒热失调,蛔虫扰动而出现的腹痛和四肢厥冷的病证。此证与表阴证的鉴别要点在于它有复时烦躁,须臾复止、常自吐蚘三证。方选乌梅丸。(参考《伤寒论》第338条)

3.痰厥:由于痰饮为病,郁结胃中,使气机不得畅通,气血不得以运行,不能温煦肌肤而见手足厥冷的病证。此证与表阴证的鉴别要点在于它有脉乍紧,邪结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四证,本证之手足逆冷,是痰饮积于胃中所致,痰除则厥自愈。方选瓜蒂散。瓜蒂散使用当注意:滑脉者最宜,迟脉者亦可,最忌数脉、失血、吐血证。(参考《伤寒论》第166条、第355条)

4.实厥:由于热邪入里,结于阳明,邪热遏阻,阳不得伸,而出现手足逆冷的病证。此证与表阴证的鉴别要点在于它有先热后厥,大便难,热极谵语三证。方选调胃承气汤或大承气汤。(参考《伤寒论》第335条)

5.寒厥:由于大汗大下损伤阳气,阳气衰微,而出现手足逆冷的病证。此证与表阴证的鉴别要点在于脉微细。方选四逆汤。(参考《伤寒论》第354条)

三、表部部证的证治

主证:项背强几几,恶风,有汗或无汗,骨节疼痛。

治则:温经解表。

主方:葛根汤。葛根12g、桂枝6g、麻黄9g、芍药6g、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

主药:葛根、桂枝。

表部部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4条、第31条、第35条选出。项背强几几是头痛项强的类证,本证虚实并存,寒热错杂,故见恶风、有汗或无汗、身痛、腰痛、骨节疼痛。

表部部证的性质为表部寒热虚寒俱在,治以温经解表,选用第31条葛根汤为主方。

方中桂枝汤、麻黄汤汤性俱在,葛根、麻黄治表阳,桂枝汤治表阴,方中以葛根、桂枝突出其治疗重点,故为主药,在表部难辨阴阳时,就用葛根汤治疗。

[医案举例]

周某,男,23岁。患者正月中旬劳累至子夜,汗出湿衣,外出感受风寒,当晚腰背四肢疼痛不已,右臂尤甚,不能持物,不能穿衣。中医药治疗半月痛终不已,来诊时见恶寒无汗,骨节酸楚,溲清白,口不干,舌红润苔薄,脉弦细紧。患者表阴表阳证具在,与葛根汤一剂,药后便身汗出,臂痛大减,关节屈伸自如,又用桂枝加葛根汤与桂枝新加汤调护善后。

思考题:

1.表阳证、表阴证、表部部证的主证、治则、主方、主药各是什么?

2.表阴证和各类厥证的鉴别要点各是什么?

第三篇三部六病里部证的证治

里阳证和里阴证是里部发生对立性反应的表现,里部部证是里部发生统一性反应的表现。里阳证为实为热,里阴证为虚为寒,里部部证寒热虚实属性并不明显,只表现出里部的部性。

一、里阳证的证治

核心证:胃家实。

纲领证: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

诊断部位:腹部。

治则:下法,泻热除实。

主方:大黄芒硝汤(即大承气汤):大黄15g、芒硝10g、枳

实10g、厚朴10g。

主药:大黄。

副主药:芒硝。

里阳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80条、第208条、第212条、第215条选出。里阳证为里部实热证,饮食积滞,热邪壅盛,以胃家实为其核心证。实有其物,积而不去,转化为致热源经肠粘膜吸收入血后引起发潮热;里部郁热蒸腾,津液外泄,故自汗出;里热炽盛,汗出伤津,故大便干结难下。

里阳证热实互结,机体功能障碍与有形物质蓄留形成恶性循环,治疗须泻热除实,恢复机体功能,选用大承气汤为主方。

方中大黄为主药,攻下泄热;芒硝为副主药,软坚排便;枳实增强肠胃的节律蠕动;肠内容物蓄积,易发酵产气,厚朴可排气消胀除满。为突出主药作用,将里阳证主方更名为大黄芒硝汤。[医案举例]

贾某,男,28岁。患者平素鲜有疾病,秋收时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骨楚,某医与十神汤,药后大汗淋漓而热不见退,日晡尤甚,持续40℃左右八日余,额痛如裂,谵语妄言,病室内秽气甚重,患者裸卧,唇焦舌裂,面赤气粗,汗出蒸蒸,大便五日未行,胸膛灼热,脐周胀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滑。观其脉证,知邪热内盛,燥屎已成,与大黄芒硝汤一剂,泻三四次,当晚身凉而安。

消化道内的有形实邪包括食、血、痰、水四类,四类物质堆积均会形成里阳证,不同类型的里阳证其选方用药亦各不相同。

1.食

小承气汤重在消胀除满,同时也能排除燥屎,用于腹大满不通者。调胃承气汤重点在于泻热,用于发潮热、谵语者。大承气汤是二者的综合,既可泻热又能除满。(小承气汤参考《伤寒论》第208条、第209条、第214条,调胃承气汤参考第70条、第105条、第248条,大承气汤参考第252条、第320条)

2.血

桃仁承气汤泻热祛瘀,用于少腹急结,舌紫暗者。抵当汤行瘀逐血,药力猛于桃仁承气汤,用于舌紫斑,小便自利,喜忘如狂,小腹硬,大便色黑,虽硬反易者。(桃仁承气汤参考《伤寒论》第106条,抵当汤参考第125条、第237条)

3.痰

大陷胸汤用于水邪结于胸胁,热邪实于肠胃,表现为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丸证为大陷胸汤证合葶苈子证,用于大陷胸汤证伴见项强如柔痉状,喘鸣迫塞者。(大陷胸汤参考《伤寒论》第135条,大陷胸丸参考第131条)

4.水

十枣汤用于胸腹腔积水者。(参考《伤寒论》第152条)二、里阴证的证治

核心证:腹满。

纲领证:腹满,或吐或利,时腹冷痛。

诊断部位:腹部。

治则:温健法,温里健中。

主方:苍术干姜汤(即《金匮要略》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易白术为苍术):苍术15g、干姜10g、茯苓15g、甘草10g。

主药:苍术。

副主药:干姜。

里阴证主证根据《伤寒论》第273条选出。胃肠吸收功能降低,水饮滞于胃肠,故见腹满,即腹部按之柔软,自觉满闷,腹满是一个病位、病性均具有代表性的症状,故为核心证。胃肠道水液潴留,化之不能,留而不去,泛溢于上则呕吐,濡滑于下则下利,吐利未必并见,故为或然证;里部虚寒,寒湿阻碍气机,不通则痛,故时腹冷痛。

里部虚寒,病在脾胃,治疗宜温里健中,选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症并治》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为主方。

苍术与白术均具有健脾燥湿,促进小肠吸收水液的功效,而苍术作用更强,故易白术为苍术,以苍术为主药;干姜温中散寒为副主药,既可提高里部温度,又可增强酶的活性;苍术促进水液吸收,进入组织的水液增多,需茯苓淡渗利水,将其排泄;甘草佐诸药温补脾胃。为突出主药作用,将里阴证主方更名为苍术干姜汤。

[医案举例]

张某,男,36岁。季夏炎热,恣食生冷,袒卧纳凉,半夜腹痛,继而泻作,未及天明,已泻三行。初为溏粪,继则如注,清晨来诊时已泻七、八次,询得腹中冷痛,身微恶寒,脘满呕恶,小溲清沏。苔薄白,脉象弦。此乃寒湿为患,证属里阴。治当温寒除湿。与苍术干姜汤,一剂便溏除,再剂泄泻止。

里阴证不同发病部位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因此在发生里阴证时其选方用药亦各有差异。

1.食道、膈肌

旋覆代赭汤具有平痉温中,涤饮镇逆之功,用于治疗里阴证兼噫气不除者。(参考《伤寒论》第161条)

2.胃

吴茱萸汤具有温中平痉,止痛止吐之功,用于治疗里阴证兼呕吐或干呕吐涎沫者。(参考《伤寒论》第243条、第309条、第378条)

3.升结肠

五苓散具有健脾利水之功,用于治疗里阴证兼小便不利者。(参考《伤寒论》第71条、第156条)

4.降结肠

桃花汤具有温涩固脱之功,用于治疗里阴证兼下利,便脓血,而非痢疾者。(参考《伤寒论》第306条)

三、里部部证的证治

主证: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

雷鸣,下利。

治则:健脾和中。

主方:生姜泻心汤。生姜15g、干姜10g、甘草10g、黄芩15g、黄连10g、半夏15g、人参10g、大枣10枚。

主药:生姜、黄连。

里部部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57条选出。热积于胃,留而不去,胃气上逆故见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胃中瘀热不除,致使脾气不升,水饮不得四布,停于胁下,故见胁下有水气;水阻气道,气机不畅则腹中雷鸣;水湿下泄故见下利。本证寒热虚实均不分明,难分阴阳,故为里部部证。

里部寒热分居,虚实相隔,治疗须健脾和中,寒热清补并用,选用生姜泻心汤为里部部证主方。

生姜泻心汤中生姜、半夏温胃散寒、燥湿降逆;黄连、黄芩清泄胃热;人参、大枣健脾益气;干姜、甘草温运胃阳,和调于中。八药并举,温清消补相济。方中以生姜、黄连为主药,当里部难辨阴阳时即可选用。

[医案举例]

闫某,女,19岁。今年盛夏,气温炎热,恣食瓜果,致泄泻无度,某医用庆大霉素、痢特灵治疗,十余日泄泻方止。近又饮食不洁,致泄泻复作,一日五六行,腹不痛,不后重,心下满闷,纳谷不馨,嗳腐食臭,腹中雷鸣,矢气频频,口苦,舌淡红少苔,脉沉缓。诊腹,心下痞软,脐周无抵抗。证属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心下痞也。治当健脾散结,苦辛消痞。与生姜泻心汤加茯苓,三剂后泻止痞消。

思考题:

1.里阳证、里阴证、里部部证的主证、治则、主方、主药各是什么?

2.食、血、痰、水引起的里阳证各选用什么方剂?不同部位的里阴证各选用什么方剂?

第四篇三部六病枢部证的证治

枢阳证和枢阴证是枢部发生对立性反应的表现,枢部部证是枢部发生统一性反应的表现。枢阳证为实为热,枢阴证为虚为寒,枢部部证寒热虚实属性并不明显,只表现出枢部的部性。

一、枢阳证的证治

核心证:胸中热烦。

纲领证:胸中热烦,身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燥,小便黄赤。

诊断部位:胸胁。

治则:清法,清热除满。

主方:黄芩柴胡汤(即黄芩汤加柴胡):黄芩30g、柴胡15g、白芍15g、甘草10g、大枣10枚。

主药:黄芩。

副主药:柴胡。

枢阳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263条、第264条选出。枢部的中心是心脏,心脏位于胸中,热郁胸中,阻遏气机,气血滞涩不畅,故见核心证胸中热烦。枢部热邪顺血运波及周身,故见身热,热邪有出表走里之势而见寒热往来;热邪煎灼津液,在上则出现口苦咽干,在下则表现小便黄赤。

枢阳证为枢部实热证,热邪当清,实邪宜疏,热邪伤津,制热还须扶阴,综合上述条件,选用黄芩汤合柴胡为主方,更名为黄芩柴胡汤。

黄芩柴胡汤中,黄芩为主药,清热泻火;柴胡为副主药,畅达枢机,使邪有出路;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大枣和中,调和诸药。

[医案举例]

辛某,女,56岁。1978年1月患感冒,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身痛无汗,涕泪交流,口干舌燥,属表阳证,与葛根麻黄汤一服而差。越三日,复发热,不恶寒。日晡热起,黄昏转甚,子夜渐减,清晨最轻。胸中热烦,呼吸促迫,口舌干燥,但头汗出,

脉滑而数,舌质红绛,尖有红刺,小便黄赤,属枢阳证,与黄芩柴胡汤。晨昏一剂尽,遍身热微汗出。至晚十时,热退身凉。继进一剂,诸症悉愈,糜粥调养,一周康复。

全身邪热弥漫、体温升高称之为热;局部邪热壅盛,发生炎症反应称之为火。热与火均属于枢阳证的范畴,临证时宜根据枢阳证的类型和病情的转归,灵活运用清、引、转三法。

1.清:清热泻火。

清热降温:枢阳证症见高热,脉浮而滑,自汗出者,宜白虎汤。(参考《伤寒论》第176条、第219条、第350条)清热滋阴:枢阳证兼见伤阴者,宜竹叶石膏汤。(参考《伤寒论》第397条)

泻火初烦:枢阳证症见发热而烦,胸中窒,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者,宜栀子豉汤。(参考《伤寒论》第76条、第77条、第78条、第221条、第228条、第375条)

泻火救阴:枢阳证症见阴亏液耗或热极生风之候者,宜用黄连阿胶汤。(参考《伤寒论》第303条)

2.引:当枢阳之热之火有出表出里之势时,当因势利导引之出外。

引热出表:枢阳证,若见无大热,喘而汗出,是热欲走表之势,宜麻杏石甘汤。(参考《伤寒论》第63条)

引热出里:枢阳证,若见发热,谵语,是热欲走里之势,宜调胃承气汤。(参考《伤寒论》第70条、105条)

引火出表:枢阳证,若见脉浮,头痛而下利,是火欲走表之势,宜葛根芩连汤。(参考《伤寒论》第34条)

引火出里:枢阳证,若见心下痞,热烦,脉关上浮是火欲走里之势,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参考《伤寒论》第154条)

3.转:扭转热(火)极欲转阴的局势。

热极欲转阴:枢阳证症见大烦渴不解,为热极转阴之势,宜白虎加人参汤。(参考《伤寒论》第26条、第168条、第169条、第170条、第220条)

火极欲转阴:枢阳证症见背恶寒,为火极转阴之势,宜附子泻心汤。(参考《伤寒论》第155条)

二、枢阴证的证治

核心证:心动悸。

纲领证:心动悸,背恶寒,短气,或脉微细。

诊断部位:心背。

治则:温补法,温阳益气。

主方:附子人参汤:附子10g、人参10g(党参30g)、茯苓15g、麦冬15g、五味子15g。

主药:附子。

副主药:人参(党参)。

枢阴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77条、第281条选出。枢阴证病变主要发生在血液循环系统,常可影响到心脏,出现心脏功能衰竭。正常情况下机体感受不到心脏的跳动,发生病变时就会有心动悸的感觉,故将心动悸列为核心证。心阳不足,失于温煦,故见背恶寒;心脏功能不全,肺部淤血,组织缺氧,故见短气无力;阴阳俱虚可见脉微细,但单纯脉微细三阴证皆可见,且枢阴证亦可见脉大烦躁不眠者,故脉微细为或然证。

枢阴证性属虚寒,治当温补,选用《伤寒论》第304条附子汤温阳益气为主方。附子汤为真武汤去生姜,倍白术、附子加人参而成,其温补之力大于真武汤。

附子人参汤中附子为主药,强心温阳;人参为副主药,补虚安神;茯苓利水消肿,减轻心脏负担;白术为里阴证用药,不合并里阴证时不用;白芍影响心脏的传导功能,以五味子易白芍,酸涩收敛,不但可以代替白芍抑制附子之燥,而且能强壮中枢神经系统,与人参配伍,又取生脉散之义。

[医案举例]

陈某,女,52岁。患者早年曾有腰腿痛病史,后渐渐出现心悸、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背部肩胛间总觉发凉,如洒冷水

状。由于病情日趋加重,不能自理生活而求诊,被诊断为“风心病”。在一个风雪天,突然气喘急促,口唇发绀,心跳加快,当地医生依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予以抢救,病情有所缓解,然仍有心慌、气短、背冷诸症,遂与附子人参汤,四剂余证消失,十二剂后生活可以自理。

有时枢阴证的症状不是同时出现,而是个别症状突出表现,这些症状体现着枢阴证病情的特殊性,治疗时需针对症状,具体分析。

1.真武汤:温通心阳,逐水利湿。用于枢阴证兼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参考《伤寒论》第316条)

2.茯苓四逆汤:益阴固阳。用于枢阴证兼见手足逆冷,小便不利,烦躁者。(参考《伤寒论》第69条)

3.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生津益血。用于枢阴证兼见心动悸,手足逆冷者。(参考《伤寒论》第385条)

4.炙甘草汤:滋阴补血。用于枢阴证兼见结代脉者。(参考《伤寒论》第177条)

三、枢部部证的证治

主证: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心下悸、小便不利。

治则:和解阴阳,调理枢机。

主方:小柴胡汤:柴胡24g、黄芩10g、人参10g、半夏15g、生姜10g、甘草10g、大枣12枚。

主药:黄芩、人参、柴胡。

枢部部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96条选出。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寒热往来,心下悸,小便不利等诸多症状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枢阳证、枢阴证各自的特性,而是呈现寒热虚实错杂的征象,故治当和解阴阳,调理枢机,主方选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中黄芩、柴胡清泻枢部实热;人参、甘草、大枣温补枢部虚寒;生姜、半夏降逆止呕,和调脾胃。全方寒热共用,温补并施,协同治疗枢部部证。枢部居表里二部之间,以气血的

循行沟通表里,濡养内外,贯通上下,枢部的变化对表对里都有影响,故枢部为机体的中心部分,整体的协调实际上主要是枢部的协调,小柴胡汤不仅能和调枢部,更主要的是具有清泄三阳之热、温补三阴虚寒的功效。

[医案举例]

郝某,女,32岁。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产后40日伤于寒,症见寒热往来,纳呆恶心,进食少许,顷刻即吐,大便不干,二三日一行,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无力。该村医生方用柴胡9g,半夏6g,黄芩9g,党参6g,炙甘草3g,生姜3片,红枣3枚,服后症不解。悟产后体虚,难以驱邪外出,遂予原方改党参为人参10g,一剂诸症皆失。

部病的辨病论治

思考题:

1.枢阳证、枢阴证、枢部部证的主证、治则、主方、主药各是什么?

2.治疗枢阳证的三大治法分别是什么?治疗枢阴证可以根据其临床特点选用什么方剂?

第五篇三部六病中的十二单证、合证、兼证与合病

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将人体划分为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即三部;每部中皆有寒、热、虚、实四类不同性质的病理反应,三部之中共计有十二单证。

同一部中阴阳属性相同的两种单证(如热证与实证,或虚证与寒证)相互复合称为六证;同一部中四种单证共存,表现为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病证称为部证;同一部中阴阳属性不同的两个单证(如寒证与实证或,虚证与热证)相互复合或不同部位(两部或三部)的单证相合复合称为合证;六证或部证与其它部的单证相互复合称为兼证;不同部中的六证相互复合称为合病;六证、合证、兼证、合病、部证共存时称为杂病。

十二单证是组成病证的基本单元。六证、部证与十二单证相互复合可推演出合证、兼证、合病、杂病。所谓:病位虽广,不出表里枢三部,病性复杂,不越寒热虚实四性。十二单证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涵盖机体所有的病证,机体可能出现的证型概率为4095种(C1 12+C2 12+……+C1112+C1212=4095),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规范化和数列化。

一、十二单证

十二单证由六证分化而来,此处仅以表格形式罗列各单证的主证、治则、主药、类药和参考方剂。

二、合证

即同部中阴阳属性不同的单证同时出现或异部的单证并见,它不构成六病、部病和合病,治疗以“合证和药”为组方原则。合证由十二单证复合而来,可为两个单证相复合,也可为多个单证相复合。《伤寒论》中麻黄汤证为表寒、表实两证相复合;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为表实、枢寒两证相复合;附子泻心汤证为枢寒、枢热、里热三证相复合。现以医案阐释合证的证治。

[医案举例]

沈某,男,30岁。工伤导致高位截瘫,因护理不周,形成褥疮,腐肉紫暗,脓水稀薄。其过午发热,已逾七日,体温达39℃,无汗,恶寒,背心寒凛,双被严盖仍冷不止。服扑热息痛

三部六病说

三部六病说 “三部六病说”概述 (2010年04月07日)(2010-04-07 17:14:13)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医学论 1.1三部六病的概念 1.1.1三部六病的医学基础 将人体划分为三部,即表部、里部和半表半里部,称为“三部”; 表部是指以皮肤和肺为代表与空气接触的部分;里部是指以消化道为代表的与 饮食接触的部分;半表半里部是表部与里部之间的以心脏为代表的与气血循行相关 的部分; 每部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可分为阴阳两种病性的症候群,因此,三部共 有六种症候群,称为“六病”; 表部有太阳病和厥阴病;里部有阳明病和太阴病;半表半里部有少阳病和少阴病; 1.1.2三部六病的哲学基础 三部六病不仅可以作为医学的思辨框架,也有广阔的哲学基础; 刘绍武对三部六病说的哲学基础做如下总结:“以小宇宙人体观的概念为基 础,运用《周易》的哲学范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具,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作为医学思辩框架。并以周易哲理为先导,结合《伤寒杂病论》及临诊经验为素材,构成三部六病理论体系,其实质内容就是“依部定证,据证定性,辨性定方,以方定名”的四定规范。” 1.2三部六病说的核心内容 刘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对三部六病学说进行总结、规范,把三部六病的精 髓归结为“三纲六要”。“三纲”: “思辨框架”:是三部六病;

“理性规范”:是依部定证、辨证定性、据证定方、以方定名; “整体内涵”:是“八要素”,即是气血的统一性、生态的自主性、层次的有序性、动态的平衡性、结构的功能性、形神的一致性、意识的主导性、天人的合一性。 “六要”: “证的四性”:多样性、多义性、复合性、传变性; “四类”:合病、并病、兼证、合证; “四脉”:上鱼际脉、聚关脉、涩脉、长弦脉; “三化”:规律化、规范化、规格化; “三定”:定证、定方、定疗程; “八字诀”:立纲、归类、正误、补缺。 1.3三部六病的作用 1.3.1三部六病是医学指导原则 认识三部六病不能只停留在微观上,即从一方一病的效果上看待三部六病的优劣。更应该从宏观上来审视,即从三部六病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对中医学学术整理和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等方面来看待三部六病。由此,方可把握三部六病的学术全貌和精髓,并对三部六病理论价值、现实作用、应用前景以及实施的可行性做出正确的评价。 三部六病的学术的基本特色是有规范的医学,这与传统中医的各家学说有质的差别。三部六病成为规范医学的基本条件是真正揭示了疾病反应的总机理,这是疾病的共性。据此建立了可以控制疾病反应的总机理的方法和措施,并且可以将控制方法和措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指导临床实践的各项原则。因此,三部六病可以作为医学的指导原则。 1.3.2三部六病是对疾病的高度概括

脑淫之《三部六病》读后感 (评论 三部六病精义)

脑淫之《三部六病》读后感(评论三部六病精义) 脑淫之《三部六病》读后感 作者朱老剑客 看完了《三部六病》,刘绍武讲述,宿明良整理,太原市中医学会太原市三部六病研究室1985年版内部资料。前几天我家附近的一个综合门诊部想让我帮忙给他们做做宣 传策划,他们的特色就是使用刘先生的三部六病理论来给人们看病开药,同时给了我这本书。关于刘绍武先生,绝对脑淫大家!我前几天在书店里看到了他的传记,是百大名中医系列里的,在网络上也有三部六病的主页,https://www.doczj.com/doc/2d13602542.html,。三部六病理论,是刘先生研究魏晋时期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并参考了如《金匮要略》等其他方剂学书籍,博采众长,取精去糙,将其中各条目所列病征以及对象药方归类总结之后,发现了方剂学的规律,又通过临床验证不断完善,形成了中医方剂学理论,说白了就是“对征下药”,有什么病

征就选用什么药。同时照顾药性的相克中和、药用效果和作用部位,药物间的替代关系,特定药物的特殊使用方法等等,形成了刘派系列汤丸散剂等内服方剂。屡试不爽,所以就成了三部六病的方剂学理论,授徒以流传。同时,刘先生还根据三部六病理论,校正了《伤寒杂病论》等古医书里的错误,且都是由临床实例的,不是妄言。 《三部六病》这本讲义通俗易懂,融会贯通古今中外,将病理与药理结合解释,让我这个门外汉看都很容易理解,明白。那个综合门诊部这几天正邀请刘先生的孙子来院讲学,据说不但那些医生,其他听课的,护士、会计、勤杂等等,都学会怎么给别人看病开药了,一般是先拿自己开刀。嗯,我在看此书过程中也大有跃跃欲试之举,因为这讲义说得太明白了,抓住主证,配以主药,再加副药,进可攻退可守,有补的就有排的,有热的就有寒的,再加甘草以通内外,貌似中医方剂学就是这么简单。尤其是此书中间一段,说复合证怎么配复合方,就是简单的排列组合,煎服法一般都很简单,既然所有选用的药都不是很极端的,任意搭配只要对症下药就不会出问题,病早晚会好的。难就难在诊断上了,虽然刘先生列出了各种病的特征病征,但要拿准了,一方到

名医治病绝招

名医治病绝招 1 萧龙友:伤食腹胀用糊米 萧氏家中经常备有炒黄黑的糊米,小儿伤食饮用。成人腹胀,常用砂仁一粒,以针穿其孔中,在火上烧焦,取下,纸包捻碎,去纸嚼服,甚效。又疰夏不思食,用荷叶粥宽中解暑,妙用非常。 2 祝谌予:当归六黄汤治甲亢 处方: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各等份,黄芪加倍,共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两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 此方为祝老在临床治疗甲亢之首选方剂。口渴、自汗、肌肉痉挛时加生牡蛎、木瓜、五味子;手颤甚加用白头翁;甲状腺肿大加橘核、荔枝核、夏枯草。 3 岳美中:四神煎治关节炎 关节炎,亦称鹤膝风,膝关节红肿疼痛,步履艰难,投以《验方新编》四神煎恒效。药用生黄芪240克,川牛膝、远志肉各90克,石斛120克。先煎四味,用水1000毫升,煎至2碗,再加入金银花30克,煎至150毫升,顿服。历年来,岳氏和几位同道用该方治此病,多获良效,很值得推广。 4 朱小南:芫荽(香菜)熏气治恶阻 有些严重的妊娠恶阻患者,往往药入即吐,甚至见药闻味即吐,长期厌食,以致影响营养吸收,形体消瘦。对此类患者,朱先生采用祖传熏气法:取鲜芫荽(俗名香菜)1把,加苏叶、藿香各3克,陈皮、砂仁各6克,煮沸后倒在壶内,壶嘴对准患者鼻孔,令其吸气。因芫荽性辛温,含挥发油,有强烈的异香气,功能宽胸和胃,定逆顺气,悦脾醒胃。病人闻此芳香之气便会顿感舒适,数分钟后即可进易消化的食物,一天熏气数次,熏后可少食多餐。此法对于严重妊娠恶阻,甚至尿酮阳性,药、食难进者,亦可应用。 5 颜德馨:生半夏、水蛭粉治哮喘 生半夏化痰之力甚著,颜氏治哮喘习用之,一般用9克,加生姜2片,无副作用。水蛭粉能改善缺氧现象,每服1.5克,一日2次,其效亦著。 5 关幼波:牛皮胶升血小板 牛皮胶系民间验方,其制法如下:取新鲜牛皮(不拘量)去毛洗净,用绞肉机搅碎后,用清水煎熬成稀胶状,以无皮渣为度。功能养阴补血,效如阿胶,通过实践,对于提升血小板有一定效果。服法:成人每日服100-200毫升,小儿每日服50-100毫升,服时可加入少许香油、食盐或白糖以调其味,可以单服,亦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配合汤药同服。若有的小儿单服出现烦躁者,可另用白茅根、小蓟各30克煎水为引同服。 6 刘绍武:调心汤治疗冠心病 刘先生用调心汤治各种心脏病,尤对冠心病更宜。调心汤:柴胡15克,川椒10克,紫苏子、党参各30克,大枣10枚,甘草10克,黄芩15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瓜蒌、丹参各30克,郁金15克,牡蛎30克。 此方是刘氏从医60余年悟出的,以小柴胡汤作为协其之总方,宣其表里,疏调三焦,充其津液使五脏戴泽,调其阴阳使气血衡常,该方坚持久服,其效颇彰。 7 孙重三:推天柱骨治各种呕吐 天柱骨穴,是指项后中间入发际一寸处直至第7项椎。以示指或拇指自上向下推800次以上,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均有很好的止吐作用。 曾治疗一例2岁的患儿,病儿反复呕吐,滴水不进,中西药无法投入,靠输液维持生命,加西药滴注无效。孙氏云:“本症是胃气上逆,需降逆止呕,推天柱骨一穴可止。”当即推此穴千余次,稍息10分钟,以水滴患儿口内,已不恶心,但饮之仍吐。再推千余次,休息10分钟,可饮水1小杯。二诊能进少量流汁,共推4次而愈。 8 蒲辅周:童便治诸血证 童便对阴虚痨怯,吐、衄、咳、唾诸血病,皆有效,且不妨碍其虚。蒲氏云:“凡骨蒸劳热,内热入血诸证用之皆效。惜乎世人以秽浊视之,殊不知乃浊中之清,真良药也。产后服之,诸恙皆息,百病不生。又治跌打损伤,单服此一味即愈。”

三部六病 秘而不宣的脉法 人迎气口诊脉法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

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全释放出来了,学习到的大量知识重新有条理地排列起来,

调心补阳汤的临床功用资料{三部六病}

调心补阳汤的临床功用 北京军区总医院宿明良 调心补阳汤是刘绍武先生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剂之一,是由三部六病医学的小柴胡汤协调立法开始,渐次演化为协调气血的调心汤,进而在后期三纲六要学术体中,在三部协调治疗的方剂组合方面升华为调心补阳汤,担负着中部气血大协调的主方。 一、调心补阳汤方剂组成 生黄芪120克赤芍30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地龙10克桃仁30克红花10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瓜蒌30克生牡蛎30克五味子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6克生甘草10克大枣15克 二、主治功能 临床功用以脑梗塞、脑溢血、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为主治方向。 三、煎服方法 上述诸药,加水2000毫升,文火煮30分钟,倒出药汁;再加水2000毫升,文火煮60分钟,去渣,两次药汁相合,约500—600毫升,温分三次,饭前半小时服用。忌食生冷、油腻。

四、方解 原方的组成: 张仲景——小柴胡汤——《伤寒论》 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刘绍武——百丹汤——《三纲六要》 刘绍武先生的组方学具有知识性、技术性、智慧性、艺术性,需在实践中细细的解读,体会,释疑,觉悟。“最高的艺术是摆脱了金碧辉煌的时代,恢复粗糙、沧桑的本性,展现返璞归真的本来面貌,表达着独到的高雅。”对一个方剂的功用,内涵的美,不能光用眼睛去看,要用心去观察。 刘绍武先生当年临床应用调心补阳汤时,曾戏称此方是“一箭双星”,现在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一)小柴胡汤的功用 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就是协调,对生命的协调,需要一个按着自然规律,唤起自然疗能的全自动化系统,确保无功不具,无处不达,说到这里首先要了解协调疗法的用药原则和组方八法,以及四治法则。 ⒈协调疗法的选药四原则 刘绍武先生创立协调疗法,选药有四项基本原则,即疗效要高,治疗全面,副作用小,利于久服。这是创立协调疗法的选药基础,也是构成协调疗法的基石,是实现协调的基本要素。 ⑴疗效要高

马文辉《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马文辉《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导读当我第一次读到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学说的时候,的确“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因为这个理论体系,和胡希恕先生的理论体系惊人地相似。后来,我又发现,其实“以八纲(气血)解六经”还有很多伤寒学家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发现并实践。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图为刘绍武老先生[(1907-2004),山西省襄垣县人,三部六病学说创始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马文辉,教授,主任医师。1984年师从首届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老先生,开始三部六病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研究。现任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叫《伤寒论三部六证九治法》,然后还有一篇论文叫《伤寒论的人体系统解剖思想》。这次汇报是把两篇合在一起,我挑其中的一些内容来讲。1、三部。首先,我们中医目前有一个普遍错误的认识,就是说中医重功能轻结构,也就是说中医的脏腑讲的是功能的脏腑,而不是解剖的脏腑。我从《伤寒论》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医不是没有解剖,中医的脏腑不是功能脏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解剖

结构系统。《伤寒论》把人体解剖结构给我们分为三大系统。大家都知道提到《伤寒论》的时候,会提到表、里、半表半里,这就是一个结构概念,也是一个系统概念,它不是一个功能概念,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体的解剖系统学。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1800年以前,张仲景对人体已经具备非常完整的人体解剖系统学的这样一个结构思想,而不是我们今天大家说的中医是功能的,而不是结构的这样一个观点。2、“三极之道”。我讲第二个个人的概念:张仲景的人体表、里、半表半里三部的解剖结构思想,来源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分为三”,就是“三才”思想的一个人体演化。《道德经》里面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分为三的思想,是我们传统中国文化里面的基本思想。在《周易》里边有两个道,一个道就是阴阳之道,也就是“一阴一阳之为道”,《内经》里面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因此,把阴阳学说作为我们中医的一个基本的道提出来。在《周易》里面还有一个道是“三才之道”,也就是“三极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一个基本的宇宙演化规律,在人体也是适应的。我们来看人体的发生、发展,我们人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分裂,在第三天的时候呢,从输卵管进入子宫,在输卵管狭部生成12个细胞的桑椹胚,那么我们普遍

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

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 一,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三部六病全息方就是中枢汤,是刘老晚年所命名的一个处方。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中枢汤处方:柴胡15g黄芩15g苏子30g党参30g川椒10g甘草10g大枣10个丹参30g百合30g乌药10g瓜蒌30g郁金15g五味子15g牡蛎30g石膏30g桂枝10g大黄10g白芍30g 陈皮30g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二,三部六病全息方的理论基础。刘老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现在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咱们这个方子,这个理论就是生物,全息论。生物全息论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张颖清提出的。张在研究生物的整体与相对独立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时,发现生物相关性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生物的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它贮存着整体的信息,是整体的相对缩影。生物体的每一局部,甚至细胞,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如基因),用植物的局部组织,可以培养成整株植物,一些低等动物可以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现代克隆枝术可以用体细胞培养出与原本体相同的高等动物等等。既然生物体的每一局部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人体患病,即使重点在局部,这一局部已经含有整体因素,也就具有了整体疾病的性质。全息论之所以能诞生在我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中医学的影响。中医学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全息论思想,人做为一个小宇宙,是生物界的全息元,在中医的诊断、治疗中,充满了全息思想。由于每一局部都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所以每一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3篇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3篇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3篇篇一 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和小班上学期工作任务,制定如下健康教育计划: 一、生活、卫生习惯 1、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学会使用手巾、认真洗手不玩水。 2、会使用小勺吃饭,吃完自己的一份食物。培养幼儿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菜,不弄脏桌面等好习惯,知道饮食和健康的简单关系,懂得健康的重要性。 3、安静就寝,在成人的帮助下有次序地穿脱衣物、鞋子、并把它们放在固定地方。 4、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独立地穿脱衣服、鞋子,使用自己的杯子,学习简单整理自己的床铺。学习分类收放玩具和用品,放在指定的地方。 5、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学习饭后漱口的正确方法,懂得保护牙齿健康的重要性,养成好习惯。 6、爱护五官,不要挖鼻孔、耳孔,不吃手、饰物。帮助幼儿保持仪表整洁。 7、知道不乱拿他人的物品和玩具,也不能使用他人的物品。

8、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赖感。 二、卫生保健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各方面都需要老师的帮助、示范与督促。因而我们需要给孩子制定较好的常规工作。 首先,我们要保证幼儿在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下进餐。餐前不能训斥幼儿,不能强迫进食,造成环境压抑。进餐前,教师以亲切的口吻,热情的态度向幼儿介绍饭菜,让幼儿看一看颜色、闻一闻香味,尝一尝味道,并可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使孩子进餐时感到愉悦,促使唾液分泌,激发幼儿的食欲。 其次,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及进餐卫生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增进幼儿食欲,促进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增进健康。我要求幼儿养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保持桌面及衣服清洁的习惯;养成吃饭时要安静、愉快地进餐,细嚼慢咽,学会用筷子、不挑食、不剩饭菜的习惯;养成不喝生水,少吃零食,睡前及饭前不吃零食,不吃不洁食物的习惯。 认真做好大扫除工作,祛除卫生死角。配合保健大夫做好晨检记录与家长联系簿。定期向家长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健康: 1、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气候和生活条件的变化。懂得一些健康、卫生知识,有较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说课讲解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 法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停地看书,

刘绍武-三部六病伤寒论杂病论

太阳病篇 太阳病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发热而恶寒。 2.太阳病,葛根汤主之。前证悉具,项背强,四肢痹痛者,葛根汤亦主之。 3.太阳病,项背强,四肢痹痛,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者,葛根汤主之。 4.病人头项痛微强,自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脉浮缓,或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桂枝汤证悉具,项背强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不项背强,但漏汗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6.桂枝汤证悉具,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本汤亦主之。 7.太阳病,体痛,脉紧,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8.麻黄汤证悉具,身重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以其未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杂病 10.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1.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2.病人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可与麻杏薏甘汤。 13.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14.肢节疼痛,或身体羸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5.四肢肿,小便不利,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脉浮弱,自汗恶风者,防己茯苓汤主之。若脉浮紧,无汗者,甘草麻黄汤主之。 16.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稍稍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17.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护理质量简报

护理质量简报 总第75期2018年第3期 目录 护理质量检查 第一季度分级护理质量检查 第一季度健康教育质量检查 第一季度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检查 第一季度健康教育知晓率核查 第一季度压疮、跌倒/坠床、管道滑脱风险质量核查 第一季度疼痛评估符合率核查 第一季度部分护理质量检查总成绩 三月份护士长夜查房情况 四月份护士长夜查房安排表 铜陵市妇幼保健院(第四人民医院)护理部

二0一八年四月十六日 ****************** *护理质量检查* ****************** 第一季度分级护理质量检查(2018.03.07) 、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四病区:3床多组管道,输液管无标识;输液小卡上无时间及签名;体温单上缺大便记录。 五病区:18床物品多、床单元欠整洁;等级巡视少一次记录;病房陪护多。 六病区:15床病室异味大,床单位欠整齐;等级巡视少一次记录;床头卡护理级别未更正。 七病区:14床床单位欠整洁;患者多管道输液管无标识;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不够了解。 八病区:物品摆放不整齐;39床奥曲肽组输液,执行单上无记录。 九病区:15床带状疱疹患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不够了解,护理计划未针对疼痛制定护理措施。 十病区:14床自带陪护床未收起,陪护多,物品摆放欠整齐;患者留置针未做标识。 十二病区:9床病室物品摆放凌乱,不整齐;患儿家属对雾化注意事项不够了解;患儿留置针无标识。十三病区:17床病房乱,物品摆放不整齐,陪护多;患儿体重未记录。 十五病区:18床床头柜物品较多、不整齐;临时医嘱血糖监测无执行人签名,林格氏液组输液在执行单上无记录。b5E2RGbC 十六病区:10床病房物品多、欠整齐,体温单缺血压、体温记录一次;责任护士对患者辅助检查阳性 结果未掌握。p1EanqFD 三、分级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问题的柏拉图

治癌良方

治癌良方“攻坚汤”与“鸡甲散”------山西名医刘绍武治疗肿瘤之思路 已故山西名医刘绍武认为,局部病以形态变化和机能障碍为主要表现。这种病理变化一般情况下多为慢性过程,因此,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在治疗上也需要使方剂具有相对的持续性。局部病变,不仅反应在局部,而且影响到整体的正常功能,造成整体的不协调;反过来,整体的不协调又可使局部病变进一步恶化。因此,每个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只有整体的协调,才有局部的改善。肿瘤病既是局部的,也是整体的,必须根据“协调整体,突出局部”的治疗原则,进行立法、处方、用药,才能收到理想的疗效。 一、守方原则 肿瘤病具有顽固性,治疗上必须体现稳定性,处方用药要有持续性。肿瘤病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代表本病的实质,决定着病变的始终。治病必求于本,本者,本质也。本质不变,方不可变,更则无效。这就是说,在诊断明确之后,一病一方,证不变,方不变。 二、整体协调 肿瘤病与整体有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肿瘤因子与生俱来,为什么有人发病而有人不发病呢?这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而免疫功能的正常与否又与人的先天禀赋、精神因素、心理素质、生活习惯、社会环境以及外邪侵袭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肿瘤病的治疗,一是调,一是治。通过协调使局部与整体达成有机的统一,维持一个动态平衡。整体的协调,可选小柴胡汤。人体胸为至阳,腹为至阴。阴阳的失和,气血的紊乱,脏腑功能的失调与少阳枢机不畅、太阴气机失常相关。小柴胡汤通过调和少阳和太阴,达到和解表里、疏通三焦、顺畅气血、平衡阴阳、协调整体的功能。 三、攻除肿瘤 消除肿瘤、抑制增生、保留功能是治疗肿瘤病的首要任务。刘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选用王不留行、夏枯草、苏子、牡蛎四药组成“攻坚汤”,收到较好效果。王不留行通经散结、祛瘀消肿,用量从30g到120g,无副作用。夏枯草清火散结,主要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疬、瘿瘤,量至90g未见不良反应。苏子降气化痰,牡蛎软坚散结,两药各用到30g。四药伍用,起到缩小肿瘤、消除病灶之功。顽固肿瘤还可配服“鸡甲散”(鸡内金30g,炮甲珠30g,鳖甲30g),每服3~5g,日3次,以增强攻坚散结之力。 四、截断转移 中药在防止肿瘤扩散、杀灭癌细胞上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筛选。刘老临床体会,清热解毒药具有广阔开发前景。银花用量至60~120g无明显副作用,而凉血抗炎、抑制肿瘤作用加强。多种清热解毒凉血中药的联合使用,可增强清理血液、截断转移的功效。 病案举例 病案1 郭某某,女,34岁,教师,山西人。患者于1973年春发现左乳房有一鸡蛋大肿物,在北京某大医院作病理检查,诊断为“乳腺癌”,后行根治术,并作45天放疗。4个月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完整版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

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

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

刘绍武三部六病

刘绍武“三部六病” 第一篇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 三部六病学说是中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刘绍武先生(1907-2004)多年研习《伤寒论》后提出的崭新学说。该学说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一套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完整体系。他来源于《伤寒论》,又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挥。 马文辉系刘绍武先生弟子,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科带头人,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承担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培训基层医生千余名,编写了以《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和《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为代表的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以《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等为代表的专业论文四十余篇,研制开发了皮康合剂等六类制剂品种。 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 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 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周易》“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

传染病年度工作计划(共3篇)

传染病年度工作计划(共3篇) 篇:春度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 202X年春度皇华小学卫生工作总结 学校卫生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改善学校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我校为了牢固确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与观念,积极做好预防传染病公共卫生标准的建设,加强学校公共卫生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始终有一支卫生防病健康安全领导小组队伍。 一、晨检制度的落实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与上级有关传染病防治要求,我校实行以预防为主,完善传染病防治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学生健康晨检制度,对在校学生实施晨检。我校从“非典”传染病开始到现在一直坚持着晨检制度,如有班级发现感冒人数略有增加时,或出现水痘等传染病及时报告并对该班级进行消毒。各班级老师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二、健康教育常规化 学校组建了健康教育管理网络。每年根据不同季节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为主的宣传工作,学校设有健康教育宣传窗,并定期更换内容。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平时利用校广播、学校黑板报、各班级黑板报、小报、班级主题会等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如爱眼日、无烟日、爱牙日、学生营养卫生、传染病的预防等等,教育学生勤洗手、勤讲个人卫生,多吃一些预防感冒的食物,多参加体育锻炼。(一)增强传染病防病意识与观念学校利用校广播、宣传画廊等宣传阵地,多方面、多角度地向教师、学生进行《传染病防治法》以及怎样预防传染病的宣传。 1.每班在健康教育课上宣传有关传染病的预防及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利用宣传画廊向学生宣传传染病的有关知识。

3.卫生老师利用广播进行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主要内容有: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区别、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和预防措施等 4.每班利用健康教育课时间上一堂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课,秋冬季疾病、手足口病。 (二)积极开展活动,提高健康意识 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切实开展了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 1.积极、主动地预防感冒。在大范围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首先在学校范围内开展预防活动,在教室里熏醋杀菌,开窗通风。 2.加强体育锻炼,隔离重号病人等。其次要求学生督促家长在家庭里开展一定的预防措施。要求学生积极参加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和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疾病流行期,不宜到人口密集地和空气不流通处滞留; 3.开展家长学校的活动,向学生家长宣传常见传染病的知识、及季节性的传染病,并发告家长书,通过告家长书让家长对孩子做好防病、治病的工作。 (三)防狂工作皇华小学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大手牵小手,“防狂”知识一起走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狂犬病的预防意识,掌握狂犬病的预防知识,筑牢狂犬病防护墙,学校老师从什么是狂犬病、狂犬病的症状特征、狂犬病的危害、被犬等动物咬伤后的及时处理、如何预防犬只咬伤、饲养宠物的管理等方面向学生进行宣讲。特别针对被狗等动物咬伤后的情形做了详细讲解,预防学生被狗等动物咬伤之后因处理伤口而延误治疗。 最后,学校将会印发百余份《狂犬病知识宣传教育资料》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通过小手牵大手,将宣传资料交由家长长期存阅,让狂犬病的防治知识真正入脑入心,给师生创造一个平安健康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四)免疫接种

跟师学习心得

跟师学习心得 临证附子巧用 摘要:吾师胡连玺老中医是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继承人,从医近五十年,学验俱丰,临证用药,活灵活现。笔者有幸侍诊胡老四年,现将其附子用药简介如下: 一、扶阳固表:(附子配桂枝) 恶寒证,有表症与阳虚的区别。凡发热恶寒并见的,多为表症。宜用麻黄汤,枝桂汤,小柴胡汤等方治疗。若单恶寒不发热或汗后表解恶寒的。多为阳虚恶寒。是阳气虚损不能温煦肌表,不能固表御邪所造成的。正如钱璜所说:“其命门真阳已虚,以致卫气不密,故玄府不得紧闭而汗出,阳虚不任外气而恶寒也”。亦内经所谓:“阳虚则外寒”,伤寒论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凡太阳病兼卫阳虚而恶寒者,“伤寒论”中均以一枚炮附子,参与解太阳病的方药中,以对症治疗卫阳虚恶寒的症候,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附子泻心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等方中的附子都是治疗卫阳虚恶寒的。如张潞论桂枝加附子汤时说:“用桂枝汤者,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者,壮在表之元阳”。 二、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 凡大汗,大吐,大下之后,阳气衰微,症见“恶寒”,“烦燥”“手足劂逆”“脉微欲绝”“下利清谷”……等症。濒于亡阳阶段,两书中必用生附子一枚,配合干姜来回阳救逆,急救垂危之阳,如四逆汤,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等方都是这样配合应用。附子走而不守,生者尤猛,在此亡阳阶段,病势更急,故急用来回阳,更配合而不走的干姜,使回阳救逆的作用更强。二者配合既可迅取效,又可疗效持久。的确是经方的妙用,实为我们深入学习的榜样。 三、通阳开痹,逐寒镇痛:(附子配桂枝治风湿在表,配白术主

心律不齐---中医世家

心律不齐---中医世家 【女贞子治心律不齐】其味甘、苦,性凉,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之功效,用以治疗多种心律不齐,效果良好。取女贞子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4周为一疗程,服一个疗程无效者更方。值得注意的是,此方对缓慢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虚寒型案例无明显治疗作用;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禁用。(郭旭光)【甘松抗心律不整】缬草酮有抗心律不整的作用,且为一较安全的药物。对异位性室性节律(冠状动脉二期结扎术后的不麻醉犬)的抑制,强于奎尼丁及甘松挥发油;而在损伤性心房扑动及乌头碱性心房颤动方面的抑制,则与奎尼丁相同。从宽叶甘松根中提出的挥发油在各种心脏标本上,延长反拗期、减慢传导方面的作用,弱于奎尼丁;在对小鼠急性静脉注射的毒性,也较奎尼丁为小。对洋地黄引起的室性心律不整,无保护作用。【俞氏报道-新加龙萸止汗汤】(生龙骨、生牡蛎、山萸肉、何首乌、酸枣仁、黄芪、金樱子、乌梅)对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律不齐引起的全身性大汗症(包括自汗及盗汗)有良好疗效。【黄连治疗心脏病】如心动过速,配以远志、枣仁、五味子,心律不齐,配以丹参、太子参、甘草。【养心定悸膏】【处方】地黄120g 麦冬60g 红参20g 大枣60g 阿胶20g 黑芝麻50g 桂枝30g 生姜30g 炙甘草40g【性状】

为棕褐色的黏稠液体;气香,味甜。【炮制】上九味,除阿胶外,红参切片,用温水浸泡1小时后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生姜绞汁;桂枝提取挥发油;其余甘草等五味与上述红参、生姜、桂枝三种药渣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加入红参提取液,浓缩成稠膏;取黄酒30g烊化阿胶;另取蔗糖120g,制成糖浆,加入上述稠膏、烊化阿胶及炼蜜20g,继续浓缩至适量,放冷,加入生姜汁及桂枝挥发油,搅匀,制成约300g,即得。【功能主治】养血益气,复脉定悸。用于气虚血少,心悸气短,心律不齐,盗汗失眠,咽干舌燥,大便干结。【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20g,一日2次。【注意】腹胀便溏、食少苔腻者忌服。【炙甘草汤应用体会】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方出自《伤寒论》,主治心阴心阳两虚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临床上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等引起的“脉结代,心动悸”证有较好疗效,笔者常用之。但亦闻及反映本方运用效果不好者,分析起来,在运用时除辨证要准确外,方剂的用量、煎服法、配伍等正确与否,对于保证疗效关系甚大。笔者用炙甘草汤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党参3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阿胶30克,麦冬45克,火麻仁30克,大枣30枚。柯雪帆折合算法炙甘草汤的用量应是:炙甘草62克,生姜47克,人参31克,生地250克,桂枝47克,阿胶31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