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心补阳汤的临床功用资料{三部六病}

调心补阳汤的临床功用资料{三部六病}

调心补阳汤的临床功用资料{三部六病}
调心补阳汤的临床功用资料{三部六病}

调心补阳汤的临床功用

北京军区总医院宿明良

调心补阳汤是刘绍武先生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剂之一,是由三部六病医学的小柴胡汤协调立法开始,渐次演化为协调气血的调心汤,进而在后期三纲六要学术体中,在三部协调治疗的方剂组合方面升华为调心补阳汤,担负着中部气血大协调的主方。

一、调心补阳汤方剂组成

生黄芪120克赤芍30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地龙10克桃仁30克红花10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瓜蒌30克生牡蛎30克五味子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6克生甘草10克大枣15克

二、主治功能

临床功用以脑梗塞、脑溢血、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为主治方向。

三、煎服方法

上述诸药,加水2000毫升,文火煮30分钟,倒出药汁;再加水2000毫升,文火煮60分钟,去渣,两次药汁相合,约500—600毫升,温分三次,饭前半小时服用。忌食生冷、油腻。

四、方解

原方的组成:

张仲景——小柴胡汤——《伤寒论》

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刘绍武——百丹汤——《三纲六要》

刘绍武先生的组方学具有知识性、技术性、智慧性、艺术性,需在实践中细细的解读,体会,释疑,觉悟。“最高的艺术是摆脱了金碧辉煌的时代,恢复粗糙、沧桑的本性,展现返璞归真的本来面貌,表达着独到的高雅。”对一个方剂的功用,内涵的美,不能光用眼睛去看,要用心去观察。

刘绍武先生当年临床应用调心补阳汤时,曾戏称此方是“一箭双星”,现在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一)小柴胡汤的功用

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就是协调,对生命的协调,需要一个按着自然规律,唤起自然疗能的全自动化系统,确保无功不具,无处不达,说到这里首先要了解协调疗法的用药原则和组方八法,以及四治法则。

⒈协调疗法的选药四原则

刘绍武先生创立协调疗法,选药有四项基本原则,即疗效要高,治疗全面,副作用小,利于久服。这是创立协调疗法的选药基础,也是构成协调疗法的基石,是实现协调的基本要素。

⑴疗效要高

治疗的决定因素是疗效,疗效是中医治疗的标志,中医延绵数千年不衰,首要的条件就是疗效好,病人的判定标准也是疗效,疗效是对药物的选定标准之一,无效不取,乏效不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正的良药一定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良药是千锤百炼的结果,一味良药的疗效选取,如同选择饮食,如同饥饿需要吃饭,饭的质量取决于粮食的选择,大米、小麦、高粱、玉米、黄豆、绿豆、小米……麦类有荞麦、莜麦、燕麦、大麦、小麦;米类有大米、小米、黍米、玉米;选来选去,积千年经验,解饥中最好的就是大米、白面。对大米、白面的选择是吃出来的,通过吃的实践,来选取解饥最好最有效的食品,不能以营养成分论,而是效果与感觉的最终评定,这个评定是经过时间的长河来验证。三部六病学说中,协调方剂的药物选择都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来最终确定的。

⑵治疗全面

中药的应用是依定药性,而不是依据药理,治疗时,选取中药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考虑。对病位、病性都需要一个合理的选择,多方面斟酌地取舍,才能确定入方的药物,如治炎证,以病位而言,黄芩清上焦肺火,黄连清中焦胃火,黄柏清下焦肾火,是病位的最佳选择,也是归经的理论依据。

以药性而言,治热以寒,寒凉药中,生石膏、知母、银花、连翘、芦根、栀子、黄连、黄芩、大黄、黄柏……经过千年应用,清热首选石膏,清火首选栀子。石膏可清三部之热,栀子可清三

焦之火,对热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广谱性和全面性,同理,对寒性、虚性、实性疾病的治疗选药也依此原则,依次类选。针对病位、病性选出有代表性的药物,作为首选药。

⑶副作用小

凡能够入选中药的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都具有各自的特性,这种特性有时具同类性质物体的极致,说到底是性味偏颇,如辛温之品,韭菜、大葱、大蒜、生姜、辣椒、花椒、胡椒、荜拨、豆蔻、肉桂、附子、乌头依次从初始的韭菜开始,渐次从菜肴到调料到草药到毒药。从性味平和到性味强烈,直至激烈,性味越烈,药性越强,毒副作用越大,药食同源,平和为食,性烈为药,如同奔马,烈马性暴,即可一日千里,又难以驾驭,烈性之药都是一把双刃剑,即可活人,亦可杀人。医者必须掌握药性,合理选择,针对病性,选择药性,合理地利用药的极性,纠正病性的极性,根据病性程度,选择药性的层次,做到用药合理,把药物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所以选择“副作用小”的药品使用,是协调疗法的用药基本准则,也反映着医者的人性。在同等条件下,首选平和之品,将毒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烈性极端之品,非到必用之时,方可采用。

⑷利于久服

许多疾病的形成是由心理变动产生了生理改变,最终产生了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由一个渐变到突变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短期速度,而是一个长期的演化,病有病程,治有疗程,

疗程与病程是相一致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本质决定着过程的始终,非到过程完结之日,矛盾是不会得到根本解决的。同理,疾病的本质决定着疗程的始终,非到疗程完结,疾病才会得到圆满的治疗。这个治疗过程需要时间,如清代医学家王洪绪祖传三代事医,创立的阳和汤治骨结核,是通过三代人的实践,最终证实阳和汤的疗效决定因素是疗程问题,如同农民种庄稼,春天种,夏天长,秋天收是一个过程,不可“拔苗助长”缩短过程。否则,将会一无所获,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疗程问题,许多庸医以“辩证”为名,两天一更方,三天一换药,不能一方到底,守方治疗,失去了许多疾病治愈的机会。

为保证疗程的顺利完成,必须选用药性温和之品,如治疗痰证,降气化痰之品有半夏、苏子。半夏性燥有毒,不利久服,久服则有毒性反应,而选用苏子,就比较平和,苏子可榨制食用油,可作食品,长期服用,即可降气化痰,又无性燥伤阴,蓄积中毒之弊,即要保障协调疗法的顺利实施,选择利于久服的药品,是其中重要条件之一。

刘绍武先生先生创立《三部六病》学说,在三部十二单证的治疗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精心选择,最后选取的葛根、麻黄、当归、桂枝、黄芩、柴胡、人参、附子、大黄、芒硝、苍术、干姜就是依据寒、热、虚、实的不同病性,从上万种中草药中选择的具有寒、热、补、泻的四种不同性质的药物。三部、四性是定病位、定病性的根本,十二味主药的最终选择就是针对病位、病

性,按着疗程要高、治疗全面,副作用小,利于久服的四项基本条件中选择出来的。这为三部六病医学体系的证治、奠定了选药的基础,依此药性,按其条件,可依次类选。保障选方用药的定性,源源不断地做好供给。

⒉协调疗法的组方八法

协调疗法的组方需要一个全方位的思考,要按着自然规律,针对不同病性,选择不同的药物,组成一个协调的方剂,最终实现身体的“和平”。和谐与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把握好,治疗过程中,寒、热、补、泻、升、降、聚、散八项法则的相互应用。

⑴寒热互用

大自然中,有冬至与夏至之分,夏天把人热的汗流浃背,冬天令人冻得瑟瑟发抖,这是自然界寒热的极端,其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是锻炼对寒热的耐受力,耐受的程度越强,体力越壮,否则,不耐寒热,体质自然衰减,耐寒热的度,就是体质的度,人类是在伴随着大自然进化的脚步,走到今天这个摸样,西医的历史才有300年,中医的历史也只有2000年。在这之前,没有医药的时代,人类是靠什么生存的,就是靠寒热,寒热决定生死,寒热决定盛衰,这是一对杀人刀,也是一双活人剑。人类在生活中,外界遭遇严寒、酷暑,寒热侵入,姿食生冷和过食辛辣,寒热内生,体内的寒热过度则病生,故体热者,严冬一来,外界严寒逼热外出,感而冒之,故冬季感冒多咳嗽、咽痛、头痛、

热汗出,那是热的发散;体寒者,酷暑一到,外界炎热直逼寒邪,感而冒之,故夏季感冒多鼻流清涕,腹泻,冷汗出,那是寒的外泄,“感冒”是不被征服的“病”,其根本原因是机体借助天地自然的寒热势力,来祛除体内的寒热病邪,非时的“流感”都是由非时的气候所致,这是天人相应的一种变化规律。防将会防不胜防。在施治用药时,寒固然可以胜热,但寒凉之药易伐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不可受寒凉伤害;治疗热证时,用寒凉之品,不忘配伍温中之药,以护胃气,不受损失,寒热互用,使寒药治热而胃不得害。反之,治疗寒证,选用热药,热亦伤阴,阴耗而体亦虚,虚火上炎而生咽痛,咳喘,故治寒用热药时,不忘配以清凉滋阴之品,温凉互动,使寒证得消,阴液不耗。维持好内环境的寒热稳定,为机体的康复创造条件。

人体的健康首先要调整机体的寒热平衡,寒热要调,就是将寒热恢复到生理的常态,使体内寒热交互,寒中有热,热中有寒,寒热互动才能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故在协调方剂中,首要的是做好寒热药物的配制,让生命的调控权交给自己。生命会按着需要,随着自然的变化,而进行温、热、凉、寒的转化,实现协调统一。

⑵补泻互用

《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还说:“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道出病理虚实的真谛,邪胜正则虚,凡病皆虚,要把整体的虚实调整好,必须协调好补泻的两个方面。“用药如

用兵”,在战场上,只有有效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治病时,要想虚衰的肌体恢复健康,必须要用疏泄之品,将瘀滞的病邪排出体外,“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补泻互动。

病位不越三部,治病消除病邪要放在首位,在消除病邪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给出路”的措施,表部之邪从汗而解,中部病邪从尿而清,里部病邪从便而泄。“汗、清、下”三法是三部消除病邪的重要措施。只有将滞留体内的病邪实体清除,才能使身体恢复健康,被病邪占领成为“殖民地”的躯体,永远不会健康,如同一个国家,只有消灭了敌人之后,才能搞建设。实际上,补与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有效地惩治敌人,才能有效地保护人民。许多疑难病的治疗就是没有弄清,虚是表象,实才是本质。

当然,对于体质的虚弱,固本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清除表中里三部之邪时,才可有效地实施补益,不然就有“滋补恋邪”之弊,如同在战场上把给养送给了敌人,助长了病势。所以表部的温通血脉,中部的强心壮阳,里部的温胃健脾,是在消除病邪的前提下,才可有效的实施协调。补泄形成互动,才能在机体的调整中发挥作用。人体之中,虚实的变化不是孤立的,二者是因果关系,是有泄除实力强盛的病邪,才能使虚弱的体质得以恢复。反之,要想使虚弱的身体恢复健康,首先要泻除病邪的本体,事物不是相对立的,而是相对称的,懂得对称的规则,才能处好整

体协调的方剂。

⑶升降并用

寒热补泻是正治法则,升降聚散是奇治法则,奇正相因,才能出奇制胜。寒热补泻是人为法则,升降聚散是自然法则,运用好自然法则,就可“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治法则是空间治疗,奇治法则是时间治疗。

天有四季,人有四腔,颅腔、胸腔、腹腔、盆腔,分别象征着春湿、夏热、秋凉、冬寒的自然本性,头脑要谦虚,心情要热烈,脾意要充实,肾志要冷静,人生是踏着自然的脚步,一路进化而来。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长,“阳升阴降”是自然的变化规律,也是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这是一个生命周期,循环互动,各有其变,过度或不及都会招致疾病的发生。

要想身体康健,生命始终要遵循着升降的变化轨道,不可偏离。可是,由于大自然的变化,人类由爬行动物进化成人,运动、生活、习性发生了改变,由爬行的横向运动变为行走的纵向运动,由于地球的万有引力,使机体之中,渐渐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上热下寒”的体质就逐渐形成。这也是易于导致机体失和的重要原因。要想机体保持平衡,必须使上热渐渐下降,下寒渐渐提升,实现生理的升降相遂。正如刘绍武先生平素形象的比喻,坐电梯,上下楼的人,目的是上楼或者下楼,下楼的人不可直接纵身跳下,那样会摔伤,坐在电梯中,虽然也是下降,然而有一个钢缆升提的力量在其中,缓缓而下,人身毫发未伤,升降有一个

自然的“度”,上升亦然如此,不是猛烈的上冲,而是缓缓提起,最终到达升提的高度只有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形成生理的互动,才能使生命机能和谐统一,保持内环境的稳定。选用中药治病,也遵循自然之道,在升提药中要配以沉降之品,形成升降互动。使升药不致头晕目眩,降药不致腹胀体乏,相反相成,让生命在和缓地运动中完成升降循环的过程。

⑷收散并用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正治法则,而“虚则收之,实则散之”则属于奇治法则,是遵循自然之道,社会之理,对顽固性虚证与实证实施化解,是协调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活动具有三部,表部、中部、里部。里部以肠管为载体,随着肠管的蠕动,完成了物质流的运动,物质流经过肝脏的酶化,而完成生命的活性物质进入中部;中部以血管为载体,通过血管的舒缩,完成了能量流的运动,能量流经过肾脏的激化,而变化成生命的鲜活灵气进入表部;表部以髓管为载体,通过髓管的传导,完成了信息的流动,经过大脑的虚化,而转变成视、触、嗅、听、味觉的反射,从事着各种生命活动。由表至里,是一个虚实的演变过程,实现生命的代谢功能,平衡功能和免疫功能。

里部的物质流动,中部的能量流动,表部的信息流动都需要耗散,是一个由实转虚的过程,这个转化是有度的,只有保持一个基本的耗散指数,生命才得以康健,躯体才可以长久。

里部的酶化能力要稳,使实化虚,源源不断,表部的虚化要

固,使虚化无精神保持长久,一旦内外失调,内实不化就会胸满、头晕、腹胀;外虚不固就会头眩、气短、汗出。故刘绍武先生在协调治疗中,遵照内外相循的规律,凡用发散之品,必用固表之药。凡用解表之方,必加收敛之剂,收散结合,形成内外互动,使实证得散而不耗散正气,使精神得固;散表之邪,而敛里部之气,使津液得充,相辅相成,使机体始终维持在一个生理常态,合理之度。

⒊协调疗法的四项法则

遵从自然法则,苍天立法,大地成象,故“法象莫大于天地。”天地姻蕴,万物化生,春夏秋冬寓于四时的升降聚散之中。故“变通莫大于四时。”四时的变化给予地球万物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四定规范,“统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科技的创新是一场革命,是学术认识的一种升华。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征服疾病,赢得民心和患者之心的重要依据。所以历代医家以自己不同的学术层次,不同的道德理念,在临床展开了不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⑴正治法则

就是中医平素所遵循的“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基本方法。针锋相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阵地对抗战”,亦名纠偏疗法,这种法则写在教科书上,是知识层面的治疗原则,这是迈入医界者首先应该记取的初始法则。

⑵反治法则

就是针对病情,顺势而为,其本质就是“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就是借助大自然“物极必反”的规律,四两拨千斤。对寒证,施以寒药,“雪上加霜”使其“寒极一阳生;”对热证,施以热药,“火上浇油”使其“热极一阴长;”对虚证,施以泻药,“落井下石”使其“负负得正;”对实证,施以补药,“锦上添花”使其“正正得负”。用捧杀之术使病疾消灭于发展进程中。施以反治法,要有成熟的经验,属技术层面,涉医较深者可用此原则。

⑶奇治法则

就是面对复杂的病情,不进行正面治疗,而是借天地运转之势,出奇而制胜,奇治的原则就是“升以制寒,降以制热,聚以制虚,散以制实。”天地的法象就是升降聚散,这是大自然化能量为物质的法宝。升以制寒,如同冬月里的冰,正治之法是用火烤,但一条江河如果冰封千里,用火烤,热以治寒,只能烤出一个洞,不可能使冰川全部融化,用升温之法,等到春天来了,温度一天天升高,到达一定热度,整条江河就解冻了。降以制热,亦是同理,夏日炎炎,树上长满绿叶,夏日如果让一棵树的叶子落光,可以人工捋去,五十人一天捋光一棵树可以办到,但一片森林的叶子要想落下,必须待秋凉温度下降,秋风扫落叶,一场秋风可以把整个森林的叶子降落;聚以制虚,就如同对穷人实施扶贫,不用救济,只须教会他脱贫的方法,自己学会聚敛财富,

“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治虚的大法;散以制实,无论多么殷实的富翁,一旦他学会吃喝玩乐,“针大的漏洞能透过斗大的风”,慢慢地就会将万贯家财荡涤一空。“人法地”大地的变化之道是解决复杂病证最佳方药,大地无言,但示人以法,升降聚散是对寒热虚实变化的制化,懂得此,则进入医学的智慧层面。

⑷妙治法则

当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到了疑难的程度,复杂多变,对医者到了无法下手的地步,就到了运用妙治的时刻,妙治的原则就是“治寒远寒,治热远热,治虚远虚,治实远实”。如果说奇治是时间的疗法,那么妙治就是空间疗法。治寒远寒就是对寒疾顽症,久治不愈,化而效不显,治而无大益者,北人令其迁徙海南,在那地势低平,空气湿润,天气温暖的环境中,让顽固的寒疾慢慢消解,海南见不到冰雪,夏热不留寒。寒疾就会不治自愈;治热远热就是热证缠绵,消炎无益,解毒无门,南人可以令其移居到漠北,借助天地之寒,使炎热之疾慢慢消退;治实远实就是实证久驻,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等富裕之疾,令其迁移西部贫瘠之地,一年吃的半年粮,慢慢地,就会面现菜色,肥胖油光的体态就会消散的无影无踪;治虚远虚就是虚证难疗,令其迁居东方沿海。富庶之地,海鲜美味慢慢品尝,虚衰之疾,贫血,萎缩之证就会悄然恢复。在中国,南可以治寒,北可以祛热,东可以益虚,西可以消实。识于此是医者进入治疗艺术的层面。

懂得用药理治病是知识,了解用药性治病是技术,知道时间

的妙用治疗是智慧,精通空间妙用化解是艺术,四治的原则不仅是方法,更是医疗层次的展现。

协调是生命的协调。

小柴胡汤是协调的基础,是刘绍武先生历经八十年临床实践的结晶,随师多年,协调方的筛选是由逍遥散到越鞠丸再到小柴胡汤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实是在淘汰伪作的长河中彰显自己的。

中国医药学积累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只要你能认真发掘,有舍得之心,有扬弃之志,你就会步入中医证治的大门。

中医的方剂学,六十余万首,每首方剂都是医者先贤智慧的总结,现以小柴胡汤为例,作一解读,随着刘绍武先生的足迹,步入仲景先贤的医学殿堂。首先说明,刘绍武先生一生用小柴胡汤治病,并做了协调的基础方,是有其深刻渊源的。明医近于真,良药近于善,善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力量。这为他创立协调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绍武先生依据临床经验,小柴胡汤中以党参易人参祛其燥热之弊;以苏子代半夏舍其蓄毒之患,以川椒换生姜取其热不伤阴之忧。重组后的小柴胡汤中,七药八法具定,四性四理皆备,成为四治定法中的第一方,具有完备的自动调控功能,由此拉开了协调疗法的序幕。

小柴胡汤中,含有四治八法,黄芩性寒治热,川椒性热治寒,党参性补治虚,甘草性泻治实。柴胡升以制寒,苏子降以制热,

大枣敛以制虚,柴胡散以制实。此为奇正相因,出奇而制胜。黄芩寒以制寒,使“阴极一阳生”。川椒热以制热使“阳极一阴长”。党参补以制实使其“正正得负”。甘草泻以制虚使其“负负得正”。柴胡主升借川椒以治寒;苏子主降,借黄芩以胜热;大枣主聚借党参以补虚;柴胡主散,借甘草以泻实;此为“妙反相循”反败为胜。顺为凡,逆为仙,妙法原本颠倒颠。

小柴胡汤七药八法,寓八卦之理,为天地所示,其法如乾象天,天气散,柴胡以应之;兑象泽,泽气聚,大枣以应之;离象火,火气热,川椒以应之;震象雷,雷气实,党参以应之;巽象风,风气虚,甘草以应之;坎象水,水气寒,黄芩以应之;艮象山,山气降,苏子以应之;坤象地,地气升,柴胡以应之。小柴胡汤中,升降相因,聚散相循,补泻相遂,寒热相显,共组八卦之妙,犹如诸葛所布八卦阵,无论从八卦八方何地何门而入,必有正反奇妙之治,层层相化,步步而解,处处有和,面面协调,无论何种顽敌进入八卦阵中焉有不服之理;无论何类顽疾,应用八法之方,何有不愈之病。

协调;化解;和谐;顺畅;变通;平衡;健康。是协调疗法的自然规律。协调不与化解相约,化解会自然到来;化解不与和谐相约,和谐会自然到来;和谐不与顺畅相约,顺畅会自然到来;顺畅不与变通相约,变通会自然到来;变通不与平衡相约,平衡会自然到来;平衡不与健康相约,健康会自然到来。

(二)百丹汤的功用

百丹汤是调心汤的核心内容,主要功用是和谐三部。

“三部六病”医学问世,梁家骅教授说:“三部六病是医学之道。”一语道破三部六病医学的本质,宏观的三部是天、地、人三才。天部、地部、人部是世界的划分,直观的三部是表、中、里三部。表部、中部、里部是人体的划分。在天地间,大到地球(地壳、地幔、地核)小到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都是三部结构,人的躯体也是由三胚层(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组成,故三部是真实、是规律、是道,是大自然的造化,大自然的定数。

和谐是三部的和谐。

三部是生命的三大系统,是生命的三大支柱,生命靠气、血、食维系,气、血、食的顺畅和谐是健康恢复的前提。

里部的系统点是饮食。从口腔到肛门整个消化器官功能都是为了适应消化吸收饮食,饮食是物质在人体的流动,它的载体是肠管,以固体的形成传动而演化,最终使精化血,血化气,体现代谢功能完善与和谐。

中部的系统点是血液。里部吸收的营养精微经肝进入中部,通过心脏的体(大)肺(小)循环,调配输送血液,实现了能量流在人体的流动。它的载体是血管,以液体的形式传动而演化,最终使气化神,神化虚,体现平衡功能。

表部的系统点是空气。中部循环的血液必须经过肺的循环,和氧气结合,血氧饱和度充分的血液循环,才能实现全身组织脏

器的气血灌注,经过大脑中枢神经的协调,实现各种反射活动。水谷之气与天阳之气和合的元气是人体的信息流。它的载体是髓管,以气体的形成传动而演化,最终使虚化无,无有入于无间,体现着生命的免疫功能。

生命的载体是气血,气的载体是肺的呼吸,血的载体是心的搏动,呼吸与心跳构成生的本源,一旦停止就是死亡的象征。所以要想把三部和谐好,保证心脏的正常活动,必须实现三个环节。一是肝,肝是生命的总调度,要保证水谷精微的充沛,必须保证肝功的旺盛。丹参、郁金就是刘绍武先生的首选药,丹参活血补血,“一味丹参饮,功兼四物汤。”郁金血中气药,气行血则行,无处不达,实现由里到中的顺畅传动。二是肺,肺是相辅之官,肺功能是确保心脏的华盖之器,肺气的充沛是保证心功能强劲的必然保证。百合补益肺气,乌药宣通百窍,补中有通,通中有益,相得益彰。三是脑,心脑互动,心脑相依,气血的和顺需要及时解除精神紧张,而形成对窦房结的抑制,才能神清气爽。选生牡蛎镇静潜阳,使肝亢得平,瓜蒌宣肺化痰,以解胸中之郁。三部得通,气血得畅,最终要维护生命的张力。选用五味子,益心固气,敛气营血,含五味,通五行,固五脏,确保气血流而不失,固而不滞,使生命青春永驻。

和谐以三部为载体,便通、尿利、汗畅,以通为用。和谐是内外相循,是气血的和谐,生命的和谐。

(三)补阳还五汤的功用

补阳还五汤的主要功用是平衡,平衡的交点是四性的平衡。

《周易·系辞》说:“法象莫大于天地,变通莫大于四时。”四时的变迁是天地之间有秩序的涌动,一年是一次平衡的循环。

天之法是春夏秋冬,天之象是温热凉寒;地之法是东南西北,地之象是升降聚散;人之法是生老病死,人之象是寒热虚实。

“天人合一,神鬼同行”人是万物之一物,要识人者必先识于天。春气温,性本升,动为生,象如吐,景是百花齐放;夏气热,性本散,动为长,象如怒,景是枝繁叶茂;秋气凉,性本聚,动为收,象如肃,景是硕果累累;冬气寒,性本降,动为藏,象如固,景是深藏不露。

天有四季,人有四腔,寓有四性,颅腔如春,升华,本性虚,是动力之源,使你思维活跃;胸腔如夏,热情,本性散,是魄力之源,使你胸怀宽广;腹腔如秋,充实,本性聚,是能力之源,使你兼收并蓄;盆腔如冬,寒凉,本性降,是毅力之源,使你含藏不露。“不为良相,则为良医。”隔行不隔理,生命的平衡与国家的平衡如出一理。文化如春,虚,张力,和平共处;政治如夏,热,势力,锐意进取;经济如秋,实,实力,国富民强;军事如冬,寒,潜力,韬光养晦。识此,则知治病与治国同一理也。

补阳还五汤的平衡,在于协调四性的平衡,四性的载体在四腔,故方中,黄芪的功用在颅腔;当归、川芎的功用在胸腔;赤芍、地龙的功用在腹腔;桃仁、红花的功用在盆腔。

黄芪为君,提神益脑,实现颅腔的精神之化;当归、川芎宣

通心肺,实现胸腔的气血之化;赤芍、地龙滋养肝脾,实现腹腔的内外之化;桃仁、红花活化固本,实现盆腔的有无之化。

平衡是生命的平衡,生命的平衡在阴阳,阴阳布于四时,呈现人体四腔,各有其本,各有其化。颅腔之别在营卫,胸腔之别在气血,腹腔之别在津液,盆腔之别在水火。故水火、津液、气血、营卫是阴阳的不同时空的化生与变化,一旦失衡,就将危及健康,甚至影响生命,故四腔之中需和调营卫,理气活血,生津增液,益火壮水,实现阴阳的平衡统一。平衡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如风动无影,天衣无缝,水流无节,雪落无痕。

平衡是四性的平衡。

平衡的过程需要升降相遂,补阳还五汤以黄芪为君,七药为伍,补益脑髓,提气凝神,顺从自然之道,生命之道,阴阳之道,实现寒热虚实四性的均衡发展,才能最终确保生命的健康。

调气、固气、提气是协调、和谐、平衡的总目标,是调心补阳汤的方性和功用。

桂枝汤类方探讨------陈瑞春

桂枝汤类方探讨 陈瑞春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方意 桂枝汤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论其味性,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论其组成,桂枝汤是由两对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还有的医家说,桂枝汤是“无汗能发,有汗能收”之剂,这样估价桂枝汤的作用是很确切的。因为桂枝汤方的组成,“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攻中有补,发中有收”,所以说, 桂枝汤方的组成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则,方中既有阴阳的对立,又有动静的结合,既相反而又相成,药味之间互相是对立的,但又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达到相对的统一。这就是桂枝汤称为“群方之冠”的理由所在。 有人认为,桂枝汤的作用,是培养汗源,取正汗以祛邪汗。如果说从桂枝汤的主治功用来看,笔者是赞同这一说法的。因为桂枝汤确有培补中焦,兴奋胃气之功。谷气旺盛,汗源则充沛。所以说服桂枝汤后所取之汗是正汗,正汗出而营卫不和的邪汗自止,这是符合病机的,同时,结合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服法来看,培养汗源,取正汗的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这是指桂枝汤全方而言,非指桂枝单味药。如果说桂枝单味药,也能下咽而毙,那就又当别论。还必须指出,仲景提出“酒客”不可用桂枝汤,这是因为桂枝汤方具有辛温助阳,攻中有补的作用,所以凡是湿热蕴中,阳热内盛者,无疑是不能用桂枝汤,这是有临床意义的。 二、本证 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说:“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体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也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兼证 桂枝汤证的兼证,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证 太阳的经腧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腧之邪。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者无汗,有表虚与表实之别。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颈项不适者用之亦验。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芪、姜黄、秦艽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二)兼喘证 凡宿喘之人,多有肺气不足,新感风寒,可以用桂枝加朴杏汤主治,《伤寒论》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但应明确,本方用于喘家,应有表虚证悉具,如系表实兼喘似无效益。若与小青龙汤比较,彼则重在寒水射肺,有饮邪可征;此则以喘为著,且有表虚诸症。至于论中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3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注意事项〗 1.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2.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以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方论】本方重用生黄耆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陕西中医》1986(10):466,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禁忌】中风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益气活血,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化瘀不伤血,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组成] 生黄芪60 当归尾8 赤芍8 广地龙8 红花5 桃仁8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后遗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注意] 使用本方时,病人已经清醒过来,体温正常,血压平稳,脑出血停止,脉缓弱。另外,阴虚血热者严禁服用。 [方解] 因气虚血滞,正气亏虚,不能固摄,从而引至小便频数;另外,无力行血,使得脉络瘀阻,筋脉失养,导致半身不遂等。 方中黄芪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活络通经,使得瘀去络通。 [现代应用] 现代常加减运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比如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 原因引起的半身不遂,截瘫,单瘫而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法] 1.若病人脾胃虚弱,可加入党参18 白术15 2.痰多者,加入法夏10 天竺黄10 3.下肢瘫痪者,加入杜仲12 牛膝12 4.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8 远志12 推拿加补阳还五汤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本组有神经根型颈椎病共300例,随机分2组,其中治疗组200例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50~60岁72例,61~70岁104例,71~78岁24例,平均60.7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23年,平均5.8年。对照组100例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50~60岁36例,61~70岁52例,71~76岁12例,平均60.4岁。病程最短13d,最长12年,平均5.6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推拿治疗:(1)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后侧方,先用滚法于患者的颈后部、两侧背部斜方肌及患上肢往返施术。(2)以拇指端按揉颈部夹脊穴、风府、风池、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外关等,以局部达酸、麻、胀、痛、重“得气”为宜。(3)拿捏颈部两侧、双侧斜方肌及患侧上肢处。(4)颈椎拔伸法: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背后,以两手拇指分别抵住两侧风池穴,两手四指及掌面分别托其下颌处,在病人颈椎前倾位(5°~20°)时,两前臂尺侧下压患者两肩井处,同时两手缓解上拔伸头颈部。(5)最后轻轻拿揉颈项部、肩井(双)穴结束。每日操作1次,每次治疗时间20min,12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0g,地龙9g,桃仁、红花、白芥子各10g,葛根30g。若气虚重用黄芪加党参;血虚重用当归、鸡血藤;阴虚加生地、枸杞子、

脑淫之《三部六病》读后感 (评论 三部六病精义)

脑淫之《三部六病》读后感(评论三部六病精义) 脑淫之《三部六病》读后感 作者朱老剑客 看完了《三部六病》,刘绍武讲述,宿明良整理,太原市中医学会太原市三部六病研究室1985年版内部资料。前几天我家附近的一个综合门诊部想让我帮忙给他们做做宣 传策划,他们的特色就是使用刘先生的三部六病理论来给人们看病开药,同时给了我这本书。关于刘绍武先生,绝对脑淫大家!我前几天在书店里看到了他的传记,是百大名中医系列里的,在网络上也有三部六病的主页,https://www.doczj.com/doc/36231296.html,。三部六病理论,是刘先生研究魏晋时期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并参考了如《金匮要略》等其他方剂学书籍,博采众长,取精去糙,将其中各条目所列病征以及对象药方归类总结之后,发现了方剂学的规律,又通过临床验证不断完善,形成了中医方剂学理论,说白了就是“对征下药”,有什么病

征就选用什么药。同时照顾药性的相克中和、药用效果和作用部位,药物间的替代关系,特定药物的特殊使用方法等等,形成了刘派系列汤丸散剂等内服方剂。屡试不爽,所以就成了三部六病的方剂学理论,授徒以流传。同时,刘先生还根据三部六病理论,校正了《伤寒杂病论》等古医书里的错误,且都是由临床实例的,不是妄言。 《三部六病》这本讲义通俗易懂,融会贯通古今中外,将病理与药理结合解释,让我这个门外汉看都很容易理解,明白。那个综合门诊部这几天正邀请刘先生的孙子来院讲学,据说不但那些医生,其他听课的,护士、会计、勤杂等等,都学会怎么给别人看病开药了,一般是先拿自己开刀。嗯,我在看此书过程中也大有跃跃欲试之举,因为这讲义说得太明白了,抓住主证,配以主药,再加副药,进可攻退可守,有补的就有排的,有热的就有寒的,再加甘草以通内外,貌似中医方剂学就是这么简单。尤其是此书中间一段,说复合证怎么配复合方,就是简单的排列组合,煎服法一般都很简单,既然所有选用的药都不是很极端的,任意搭配只要对症下药就不会出问题,病早晚会好的。难就难在诊断上了,虽然刘先生列出了各种病的特征病征,但要拿准了,一方到

三部六病 秘而不宣的脉法 人迎气口诊脉法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

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全释放出来了,学习到的大量知识重新有条理地排列起来,

调心补阳汤的临床功用资料{三部六病}

调心补阳汤的临床功用 北京军区总医院宿明良 调心补阳汤是刘绍武先生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剂之一,是由三部六病医学的小柴胡汤协调立法开始,渐次演化为协调气血的调心汤,进而在后期三纲六要学术体中,在三部协调治疗的方剂组合方面升华为调心补阳汤,担负着中部气血大协调的主方。 一、调心补阳汤方剂组成 生黄芪120克赤芍30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地龙10克桃仁30克红花10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瓜蒌30克生牡蛎30克五味子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6克生甘草10克大枣15克 二、主治功能 临床功用以脑梗塞、脑溢血、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为主治方向。 三、煎服方法 上述诸药,加水2000毫升,文火煮30分钟,倒出药汁;再加水2000毫升,文火煮60分钟,去渣,两次药汁相合,约500—600毫升,温分三次,饭前半小时服用。忌食生冷、油腻。

四、方解 原方的组成: 张仲景——小柴胡汤——《伤寒论》 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刘绍武——百丹汤——《三纲六要》 刘绍武先生的组方学具有知识性、技术性、智慧性、艺术性,需在实践中细细的解读,体会,释疑,觉悟。“最高的艺术是摆脱了金碧辉煌的时代,恢复粗糙、沧桑的本性,展现返璞归真的本来面貌,表达着独到的高雅。”对一个方剂的功用,内涵的美,不能光用眼睛去看,要用心去观察。 刘绍武先生当年临床应用调心补阳汤时,曾戏称此方是“一箭双星”,现在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一)小柴胡汤的功用 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就是协调,对生命的协调,需要一个按着自然规律,唤起自然疗能的全自动化系统,确保无功不具,无处不达,说到这里首先要了解协调疗法的用药原则和组方八法,以及四治法则。 ⒈协调疗法的选药四原则 刘绍武先生创立协调疗法,选药有四项基本原则,即疗效要高,治疗全面,副作用小,利于久服。这是创立协调疗法的选药基础,也是构成协调疗法的基石,是实现协调的基本要素。 ⑴疗效要高

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

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 一,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三部六病全息方就是中枢汤,是刘老晚年所命名的一个处方。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中枢汤处方:柴胡15g黄芩15g苏子30g党参30g川椒10g甘草10g大枣10个丹参30g百合30g乌药10g瓜蒌30g郁金15g五味子15g牡蛎30g石膏30g桂枝10g大黄10g白芍30g 陈皮30g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二,三部六病全息方的理论基础。刘老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现在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咱们这个方子,这个理论就是生物,全息论。生物全息论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张颖清提出的。张在研究生物的整体与相对独立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时,发现生物相关性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生物的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它贮存着整体的信息,是整体的相对缩影。生物体的每一局部,甚至细胞,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如基因),用植物的局部组织,可以培养成整株植物,一些低等动物可以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现代克隆枝术可以用体细胞培养出与原本体相同的高等动物等等。既然生物体的每一局部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人体患病,即使重点在局部,这一局部已经含有整体因素,也就具有了整体疾病的性质。全息论之所以能诞生在我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中医学的影响。中医学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全息论思想,人做为一个小宇宙,是生物界的全息元,在中医的诊断、治疗中,充满了全息思想。由于每一局部都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所以每一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3篇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3篇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3篇篇一 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和小班上学期工作任务,制定如下健康教育计划: 一、生活、卫生习惯 1、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学会使用手巾、认真洗手不玩水。 2、会使用小勺吃饭,吃完自己的一份食物。培养幼儿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菜,不弄脏桌面等好习惯,知道饮食和健康的简单关系,懂得健康的重要性。 3、安静就寝,在成人的帮助下有次序地穿脱衣物、鞋子、并把它们放在固定地方。 4、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独立地穿脱衣服、鞋子,使用自己的杯子,学习简单整理自己的床铺。学习分类收放玩具和用品,放在指定的地方。 5、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学习饭后漱口的正确方法,懂得保护牙齿健康的重要性,养成好习惯。 6、爱护五官,不要挖鼻孔、耳孔,不吃手、饰物。帮助幼儿保持仪表整洁。 7、知道不乱拿他人的物品和玩具,也不能使用他人的物品。

8、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赖感。 二、卫生保健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各方面都需要老师的帮助、示范与督促。因而我们需要给孩子制定较好的常规工作。 首先,我们要保证幼儿在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下进餐。餐前不能训斥幼儿,不能强迫进食,造成环境压抑。进餐前,教师以亲切的口吻,热情的态度向幼儿介绍饭菜,让幼儿看一看颜色、闻一闻香味,尝一尝味道,并可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使孩子进餐时感到愉悦,促使唾液分泌,激发幼儿的食欲。 其次,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及进餐卫生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增进幼儿食欲,促进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增进健康。我要求幼儿养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保持桌面及衣服清洁的习惯;养成吃饭时要安静、愉快地进餐,细嚼慢咽,学会用筷子、不挑食、不剩饭菜的习惯;养成不喝生水,少吃零食,睡前及饭前不吃零食,不吃不洁食物的习惯。 认真做好大扫除工作,祛除卫生死角。配合保健大夫做好晨检记录与家长联系簿。定期向家长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健康: 1、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气候和生活条件的变化。懂得一些健康、卫生知识,有较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说课讲解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 法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停地看书,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 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1/3量。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酸甘相调,营卫相调。调和脾胃,营卫。“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主症:发热、汗出、恶风。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风寒,阴邪,脉管紧张。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

阳明中风证在临床上少见。 (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脾气由虚转充实),为欲愈。(274)-参见前柴胡桂枝汤。非太阴里虚,顶多用桂枝人参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九)身痛。霍乱证:霍乱止而身痛不休者,用桂枝汤小和之。(387) 三桂枝汤的使用禁忌(共五点) (一)典型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不能用桂枝汤(16)所谓单纯,指不合并1.前述表证兼里实热,先解表,可用桂枝汤。2.前述表证兼里虚,先补里后解表,可用桂枝汤。应用纯辛温开表发汗,不可用桂枝汤,芍药酸收。 (二)酒客病。(17)酒客,后世2种理解:1.长期大量饮酒之人得中风,湿热内盛。因辛甘温,甘助湿,温生热。可去甘味+芳香化湿,解酒醒脾之品,如葛花,枳椇子,佩兰等。2.饮酒过度造成湿热内盛,阻滞营卫气血,气血失和-见周身酸懒不适头痛,发(烘)热汗出,怕风。症似太阳中风(中风类症)。区别桂枝汤证:a.饮酒史b.舌红苔黄厚腻(桂枝汤证见淡红舌薄白苔)c.胸脘痞闷,食欲不振,脉滑数,大便粘腻不爽。 (三)吐脓血(有内痈,毒热内结,腐破血络者)。(19)见: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宛医院——神经科) 一.脑血管病 (1)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补阳还五汤+四藤汤(红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扩张血管药+抗凝剂。(2)脑血栓 A.(补阳还五汤-赤芍+丹参.桂支.葛根.桑枝.川牛膝.鸡血藤.童便引为基础方)+针灸+低右 B. 脑血栓气虚 血瘀型(中风中经络型)(补阳还五汤+牛膝.鸡血藤.甘草),而中风中脏腑禁用(扩血管强)(3)中风后遗症 A .补阳还五汤+针灸.加减 1.语言不利.喉间痰鸣+陈胆星.天竺黄.广郁金.远志肉.水节菖蒲. 2.半身不遂+紫丹参.稀蔹草.怀牛膝.大活络丹 3.病肢轻冷不和+紫丹参.大白芍.川桂枝 4.口眼歪斜+白附子.炙全虫.炒僵蚕. 5.BP偏高+石决明.稀蔹草.车前子.桑寄生.治疗30例.1——2月.有效24例B.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僵蚕.蜈蚣.甘草等. C.脑出血恢复期(补阳还五汤+党参.生地.石决明..桑寄生)+针灸。 D.脑出血急性期:>补阳还五汤 E.脑出血清醒期: F.SAH恢复期G.认为2个月疗程比较合适二. 脑外伤⑴慢性硬膜下血肿(补阳还五汤-川芎.桃仁.地龙+丹参.地鳖虫),2——8W ⑵1例严重脑外伤.颅内血肿.昏迷30天,手术清除血肿200CC仍然不清醒。采用→(补阳还五汤+丹参.杏仁.鲜石菖蒲.广郁金.炒枳实.淡竹沥.广犀角.野人参)。20剂后,意识清醒。⑶脑外伤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加味三.脑缺氧⑴急性CO中毒缺O2性脑病:补阳还五汤⑵.CO中毒后遗症:补阳还五汤+菖蒲.茯苓.牛膝.佩兰.苡仁)+针灸。 四.脑动脉硬化⑴.脑动脉硬化麻木(补阳还五汤-地龙+丹参.陈皮.鸡血藤.半夏.胆南星)。⑵.脑动脉硬化眩晕.脑中空虚.思维迟钝.健忘(补阳还五汤+升麻.葛根)五.坐骨神经痛:补阳还五汤+党参.鸡血藤.桂枝.甘草。加减:A.脾胃虚弱+白术.茯苓.山药.山查.陈皮等. B.肝肾阴虚+枸杞子.虎骨.菟丝子.枣皮.牛膝.龟板.女贞子. C.气虚血虚明显+首乌.阿胶.熟地.黄精.茯苓 D.风胜+羌活.防风.秦艽.乌梢蛇. E.寒胜+生乌.细辛 F.湿肿+苡仁.通草.桑枝.毕懈. G.痛胜伸屈不利+川断.木瓜.元胡.川楝子. 服药8——25.100例98%有效六. 神经衰弱⑴120例.气虚血瘀者19例用补阳还五汤;痰瘀互蕴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导痰汤化裁。⑵外伤后神经衰弱综合征(黄芪.地龙.防风.石菖蒲.麝香.老葱.生姜),20剂后痊愈。七. 小儿麻痹症⑴.补阳还五汤+淫阳合:加减:A.瘫痪早期+全虫.蜈蚣 B.上肢瘫+桑枝 C.下肢瘫+牛膝. 服药25——85天不等,都有效⑵.一例重症小儿麻痹症,四肢瘫,呼吸麻痹,补阳还五汤加味,间歇使用半年,痊愈。八. 其它⑴.急性脊髓炎,病初夹外邪(补阳还五汤+灵仙.防风.细辛);⑵.球后注射药物致运动眼神经麻痹(补阳还五汤+VB1.烟酸)20——30天均愈。⑶.复视(补阳还五汤+益母草.鸡血藤.牛膝)⑷.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补阳还五汤-桃仁+牛膝.西药),有效。⑸.震颤麻痹(补阳还五汤+全虫.蜈蚣.天麻.巴戟天.丹参.木瓜)52剂有效。⑹.神经根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党参.白术。⑺.局限性癫痫:气虚血虚.筋脉失养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2月有效。⑻.末梢神经炎.进行性肌萎缩补阳还五汤⑼.GB.补阳还五汤+丹参⑽.癫痫补阳还五汤注意:1.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脑血管病后遗症,以40——60剂为宜。配合西药更好。2. 凡是气虚血瘀的神经科病例均可用。随症加减效果更好。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护理质量简报

护理质量简报 总第75期2018年第3期 目录 护理质量检查 第一季度分级护理质量检查 第一季度健康教育质量检查 第一季度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检查 第一季度健康教育知晓率核查 第一季度压疮、跌倒/坠床、管道滑脱风险质量核查 第一季度疼痛评估符合率核查 第一季度部分护理质量检查总成绩 三月份护士长夜查房情况 四月份护士长夜查房安排表 铜陵市妇幼保健院(第四人民医院)护理部

二0一八年四月十六日 ****************** *护理质量检查* ****************** 第一季度分级护理质量检查(2018.03.07) 、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四病区:3床多组管道,输液管无标识;输液小卡上无时间及签名;体温单上缺大便记录。 五病区:18床物品多、床单元欠整洁;等级巡视少一次记录;病房陪护多。 六病区:15床病室异味大,床单位欠整齐;等级巡视少一次记录;床头卡护理级别未更正。 七病区:14床床单位欠整洁;患者多管道输液管无标识;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不够了解。 八病区:物品摆放不整齐;39床奥曲肽组输液,执行单上无记录。 九病区:15床带状疱疹患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不够了解,护理计划未针对疼痛制定护理措施。 十病区:14床自带陪护床未收起,陪护多,物品摆放欠整齐;患者留置针未做标识。 十二病区:9床病室物品摆放凌乱,不整齐;患儿家属对雾化注意事项不够了解;患儿留置针无标识。十三病区:17床病房乱,物品摆放不整齐,陪护多;患儿体重未记录。 十五病区:18床床头柜物品较多、不整齐;临时医嘱血糖监测无执行人签名,林格氏液组输液在执行单上无记录。b5E2RGbC 十六病区:10床病房物品多、欠整齐,体温单缺血压、体温记录一次;责任护士对患者辅助检查阳性 结果未掌握。p1EanqFD 三、分级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问题的柏拉图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发表时间:2009-07-08T15:06:13.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3期供稿作者:张泽扬(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人民医院广东潮州 521 [导读]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178-02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常获良效,举隅如下。 1 脑血管病后遗症 石某,男,55岁。 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右侧肢体瘫痪不用。语言謇涩,胸闷不适,喉间痰声漉漉,伴关节肿痛,舌苔薄腻边有紫斑,脉弦滑。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痰瘀阻于脉络,拟补阳还五汤合开窍化痰。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地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经上药加减进治30剂,下肢已恢复功能,能亲自步行至门诊治疗。上肢虽能活动,但持物仍欠自如,言语也已正常。按:中风后遗,有虚有实,本例患者形体较丰腴,胸闷生痰,但因病情危重抢救,元气已损,因而辨证气虚痰瘀阻络成立,故在益气活血之中配以化痰开窍通络,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血液流动及血管壁弹性,使偏废之肢体恢复较快。本方运用时应注意黄芪之用量大而当归轻。 2 麻痹性震颤 何某,男,70岁。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诊时四肢麻木,震颤不止,虽能站立,但不能开步,上肢抖动致不能持物。伴眩晕,神倦,气短懒言,心烦,夜卧不安。舌红少苔边紫,脉弦细。证属气虚血瘀,风动络阻,治当益气活血化瘀定振,拟补阳还五汤加育阴祛风。黄芪5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6g,桃仁6g,川芎6g。地龙10g,蜈蚣2条,枣仁10g,石斛15g,钩藤20g,僵蚕10g。上药服15剂,震颤大减,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渐正常。按:麻痹性震颤也属中医“中风”范围。《证治准绳》谓:“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本病其本气虚血瘀,其标在肝。气虚血阻,肝阴失养,脑海失养,颤振作矣。故用益气活血平肝熄风而获效。 3 蛋白尿 吴某,女,30岁。 患者慢性肾炎史,水肿、蛋白尿反复难愈,而转中医治疗。诊时见下肢浮肿,眩晕,神倦,气短乏力,口淡,身酸,小便少而浊,舌淡苔薄边微紫,脉细数,尿常规检查见蛋白+++,管型细胞++,证属气虚精衰,运化失职,治当补气活血,益精利水,拟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6g,白芍10g,地龙10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女贞15g,苡米20g,猪苓15g,茯苓10g,泽泻10g 丹参15g。上药加减进治一个月,水肿尽消,尿检蛋白、管型已正常。终以金匮肾气丸固本,随访一年未复发。按:慢性肾炎是欠病入络,肾气衰微,瘀血阻滞,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而患者长期蛋白难以消退,以微循环障碍理论指导,运用补阳还五汤一面大量补气,增强细胞免疫和增加抗体形成。而活血化瘀则能改变血流粘滞度,疏通肾毛细血管,抑制肾炎发展,因而蛋白尿就能控制。 4 眩晕(颈椎病) 沈某,男,75岁。 患者因颈椎病退行性病变而眩晕反复难愈。就诊时见眩晕如坐舟车,上肢麻痛,时有失眠,神疲,恶心,生痰,舌苔薄边有瘀紫,气虚血瘀而使脉络受阻,清阳不升,拟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3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地龙10g,天麻5g,法夏10g,葛根10g。上药加减服用20剂,眩晕未见发作。按:“无虚不能作眩”,颈椎退行性病变之眩晕多发于老年者,兰时肾气衰,脉道不畅,血液不能上奉于脑,致脑失濡养而成眩。故用补阳还五汤益诸脏之气,活一身之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收满意疗效。 5 声带结节 林某,女,25岁。 患者从事声乐工作,每当歌唱频繁时即声音嘶哑,经多方治疗未见显效。声音嘶哑时轻时重,咽干口燥,伴眩晕,身酸,偶有生痰,月事不调,舌淡少苔,脉弦细。经省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声带结节,中医诊为气虚血瘀,脉络不利,上结咽喉,治宜益气活血,化瘀利咽。黄芪30g,当归6g,赤芍10g,丹参15g,地龙10g,桃仁6g。红花5g,麦冬10g,千张纸10g,桔梗10g,僵蚕10g,甘草5g。上药治疗半个月,声音正常,并能登台演唱,未见嘶哑出现。按:素体虚弱,长期高歌,暗耗气血,血液运行不利,脉络血瘀,治疗当用益气化瘀,通络散结,余悟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之失语,故也可用于结节性之声嘶。果获效。 临床上难治之证,总是患病时间长,缠绵难愈,势必久而耗气,气虚则血瘀,因而应用补阳还五汤,药证相符而获效。但使用本方时应注意辨证准确,如属病实则非本方所宜。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完整版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

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

伤寒论经方临床应用笔记整理

柴胡类方 主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主脉:弦细。 病位:半表半里。 病机:1、上焦火郁 2、中焦胃虚→关键→病理基础:胃气虚 3、下焦饮逆 4、正邪交争于半表里 病性:寒热错杂,以热为主;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治法:解表清热,补胃化饮,疏利三焦。 主方: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人参三两 炙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1两=6g 1升=48g 一枚=2g 煎服法:六碗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小火煮,熬成三碗,去滓再煎至一碗半,每次服半碗,每日三次。 →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旋覆代赭 汤、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 柴胡法 ·邪在半表里——往来寒热——柴胡 ·上焦火郁——口苦、咽干、心烦——柴胡 黄芩 ·中焦胃虚津亏——咽干、默默不欲饮食——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下焦饮逆——目眩、胸胁苦满、喜呕——半夏 生姜 黄芩汤 外感热病理法: ·寒热病势分阴阳 ·虚实表里分大小 小阴旦汤:黄芩汤+生姜二两 大阴旦汤:小柴胡汤+芍药四两 小阳旦汤:桂枝汤 大阳旦汤:黄芪建中汤+人参三两 正阳旦汤:桂枝汤+饴糖一升 ·阳旦法则:外感——温热: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阴旦法则:外感——风寒: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方机:阳明里热,伤津耗血 主方: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用量理法:一两——清无形之热邪→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二两——入血分,凉血开闭,清已着血之热邪→当归散,奔豚汤 三两——清已郁结之热邪→小柴胡汤 清已伤津之热邪→黄芩汤 结饮之热邪(入水分)→生姜泻心汤 动血之热邪(入血分)→黄土汤 小阴旦汤 大阴旦汤 小阳旦汤 小阳旦汤 实 虚 寒 热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

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_百度文库(精)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 学)田时雨广州中医药大学吴宣富 1 前言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伟大的医学科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100多年来,国内外对王清任学说的研究方兴未艾,硕果累累。他的唯一著作《医林改错》,确为后世集活血化瘀之大成者。该书制方三十三首,除去可保立苏汤、黄芪防风汤及单方等11首外,余22首皆以活血化 瘀为主,用以治疗50种血瘀症,兼治20种气虚症,应用范围甚广。现就王氏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试探讨如下: 2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黄芪四两(生)(30-60▲1 归尾二钱(10 赤芍一钱半(10 地龙一钱(去土)(10 川芎一钱(10 桃仁一钱(10 红花一钱(10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俱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 日,每日仍服一剂。如已病三、四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 1 注:▲通常用量,单位为克。

则不必加。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 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芪,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该方特点为重用黄芪为君,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川芎、赤芍、归尾为臣,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为佐,破结散瘀;地龙为使,通利经络。黄芪量四两,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 大都为一钱,仅归尾、赤芍稍多,亦不过二钱,合计为八钱,其黄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治验频多。 3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补阳还五汤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3.1 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 3.2 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 3.3 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 3.4 调节血流分布,改善心脏功能。 3.5 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 3.6 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 3.7 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3.8 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抗组织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