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丰碑》完整版课件

《丰碑》完整版课件

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1.古诗三首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

2020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军神》说课稿

《军神》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军神》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和老一辈革命家坚强的革命意志,并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军神》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说设计理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乐于探究的积极性,鼓起学生创新的勇气。 四、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本班学情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 读懂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

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册教材也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中强调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军神》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描写人物时,重点却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其目的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这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确定为:读懂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六、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学无止境,教无定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法与学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导读教学法 2.情境教学法 3.合作学习法 七、说教学流程 《军神》第一课时的教学,应紧紧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读”为主线,以听、说、疑、议、想、写为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内容,感受到军神钢铁般的意志,悟出文中之情,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六个大环节: (一)交流信息,走进文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并不单纯是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因此,语文课程的学习,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课程本身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网络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不可穷尽的资源宝库。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刘伯承的资料。在语

桥 优质课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桥》。 一、说教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设计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三、依据课标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 四、以生为本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和读书感悟法。 学法:引导学生用“画”重点词句,“读”重点语句,“说”自己体会,“写”内心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主要分为激情导入,整体把握;自读自悟,潜心会文;感情朗读,突出重点;细读品味,突破难点;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教学程序如下: (一)激情导入,整体把握。 1、导入:学生观看山洪暴发的课件。完毕,可问学生,你见过类似可 怕的场面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怎么一种灾难?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课文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 容?(紧急、害怕、感动……)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先观画,后读文,再说总体印象,由画面进入文本,以触目惊心的画面加上教师言语的激情导入,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愿望,形成阅读期待。之后,学生说出读文后的总体感受,整节课就围绕学生的初步感受——紧急、害怕、感动拉开了帷幕。] 选择好切入点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准备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洪水—感悟老汉—领悟表达”这几个部分,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文本所生发、焕发出来的知识能力目标和人文内涵。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对比 说起港台文学,我首先想到的是台湾的文学作品,比如《乡愁》、《城南旧事》,香港的电影《无间道》,武侠小说《鹿鼎记》、《射雕英雄传》。 其实,无论在形式或者内容上,港台文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在形式上而言,台湾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小说、诗歌、散文,而香港则更倾向于电影、短篇、长篇连载小说。 这与两地的历史、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台湾在50年代后,大批大陆人士入住,文化习俗受到强烈冲击,整个社会处于调整期;同时国民党当局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严格的控制;而且,台湾的经济比较落后,电视电影等发展水平较低。而香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生活节奏快,实施以商业为主导的香港模式,电影更符合大众需求。同时香港纯粹的文学期刊不多且很不稳定。因此发达的报业给小说提供了重要阵地。很多长篇小说起初都是在报纸连载,然后再出单行本。发表阵地的“报纸化”,决不仅是发表方式的简单改变,这对小说创作的选材、叙述、结构、语言和手法都有很大影响。 从内容上而言,台湾文学的主旨大多与怀旧思乡有关,同时作品中总免不了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 台湾现代派先驱纪弦“槐树叶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以在故国捡到的一片槐树叶作为自我寄托,表现出了深切的怀乡之情。我最喜欢的于右任的《思乡曲》中也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每每读来总忍不住欷歔慨叹。 白先勇的《台北人》由14篇故事组合而成,涉及到的人物从年迈挺拔的儒将仆公、上流社会的窦夫人、知识分子余嵚磊教授到退休的女仆顺恩嫂、帮佣工人王雄,这些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拥有着同样的历史背景——他们皆出生于中国大陆,都是1949年到台湾这个小岛的,而且他们在大陆的“过去”并没有随着迁台而完全消逝,在台湾也不真的是“新”生活,那些无法遗忘的回忆,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台北的现实生活。小说中处处充满着今日台北与往昔南京的对比,如钱夫人认为“台湾的衣料光泽扎眼,尤其是丝绸”,而“大陆货”则“细致”、“柔熟”。在她眼里,今是总不如昔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忧伤而无奈的怀念之情。从南京到台北,一切都已时过境迁。潜流于14篇中的撼人心魄之失落感,源于作者对国家兴衰、社会遽变之感慨,对面临危机的传统中国文化之乡愁。 作家陈映真称台湾文学为“在台湾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支脉”,“是以中国为民族归属之取向的政治、经济、文化运动的一环”。其实,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台湾由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和社会形态上,承续的便主要是来自中原汉民族的传统。后来,由于政治原因,一大批大陆人士来到台湾,对于整个台湾的文化思想均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他们当中的文人作家也成为整个文坛的中流砥柱。对于旧生活的怀念,对于亲人故乡的思念都将整个文学带向了怀旧思乡路线。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 一、台湾文学 (一)台湾文学概述 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 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 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 一致。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 开始的。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 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 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 转向文艺副刊。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 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 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 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 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高中语文说课稿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电子教案说课文稿_0631文档

2020 高中语文说课稿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电子教案说课文 稿_0631文档

EDUCATION WORD 高中语文说课稿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 电子教案说课文稿_0631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一、教材简析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1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

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三、教法、学法设计1激情范读,整体感知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2自主学习,重点感悟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时数:36 学分数: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港台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学习香港和台湾文学概貌,掌握香港和台湾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以及香港和台湾文学与中国内地文学的分合关系。本课程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及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 第一编台湾文学(27课时) 导论(1课时) 第一节台港文学研究回顾、研究展望 第二节台港文学特色 第一章台湾文学概述(2课时) 第一节台湾文学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节台湾文学的分期及文学论争 第二章日据时期的乡土小说(3课时) 第一节赖和、杨奎 第二节吴浊流 第三节钟理和 第四节吕赫若 第三章光复后的乡土小说(6课时) 第一节钟肇政 第二节陈映真 第三节黄春明、王祯和 第四节宋泽莱、李乔 第四章现代派小说(5课时) 第一节白先勇 第二节王文兴 第三节七等生 第四节马森 第五章通俗小说(1课时)

第一节高阳 第二节古龙 第三节琼瑶 第六章女性作家小说(2课时) 第一节林海音、郭良蕙 第二节聂华苓、於梨华 第三节陈若曦、欧阳子 第四节施淑青、李昂、廖辉英 第七章新生代小说(1课时) 第一节黄凡、吴锦发 第二节张大春、王幼华 第三章台湾诗歌(2课时) 第一节从现实主义诗歌到现代派诗潮第二节现代诗社、蓝星社、创世纪诗社第三节乡土诗歌 第四节新生代诗歌 第四章台湾散文(1课时) 第一节台湾散文发展概述 第二节乡土、田园散文 第三节学者散文 第四节女性作家散文 第五节杂文 第五章台湾戏剧影视文学(3课时)第一节戏剧影视文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李曼瑰、姚一苇的戏剧 第三节侯孝贤、李安得电影创作 第二编香港文学(9课时) 第一章香港文学概述(1课时) 第一节香港文学的萌芽 第二节香港文学的发展、性质 第二章香港本土作家的小说(2课时)第一节黄谷柳、侣伦、舒巷城 第二节海辛、西西、吴煦 第三章香港的通俗小说(1课时) 第一节金庸、梁羽生

民族的丰碑朗诵稿

民族的丰碑朗诵稿 导读:民族的丰碑 我仰起头 向着远去的战争凝望 有一座丰碑 树立在一个民族的心房 我垂下头 祭奠3500万军民的亡灵 八年抗战 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 书写精忠报国的诗行 我静静的聆听 一个民族攥紧拳头的声响 这是一场让日本人胆寒的战争 最后一颗子弹喷发着怒火 射进敌人的胸膛 狼牙山五壮士 毅然砸枪跳崖 英勇悲壮 我看见湍急的江水 宁死不屈的8位女战士

挽臂沉江...... 那是一面火红的旗帜 汇聚成一股抗日的洪流 四万万同胞 浩浩荡荡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让日本鬼子 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 我湿润的眼眸凝视着 哭泣的鸭绿江 悲痛的白山黑水 在侵略者的'铁蹄下 凄婉的歌唱 这时 我听见振聋发聩的吼声 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 奏响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端起了长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哦, 这是一个民族 誓死抗争的绝唱 我无法忘记 杨靖宇、彭雪枫、佟麟阁、张自忠……每一个名字 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每一个故事 都是一曲爱国之歌 荡气回肠 “我们选择回国, 就是要跟日本人拼, 随时准备血染疆场!”

这是爱国华侨的声音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这是民族危亡的时刻 慷慨赴死的绝响 我翻阅史册 在白雪皑皑的北方 寻觅抗联将士的足迹 寻觅回民支队 让日军闻风胆丧 点燃烈火 集聚喷薄的力量 八年浴血奋战的历程 锻造了一个民族钢铁般的志向中华儿女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 他们的英名 筑起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 与中华大地同在 写就不朽的历史篇章

11《军神》精品说课稿

11.《军神》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军神》,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军神》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年轻时代的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严重受伤后,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不使用麻醉剂,忍受巨大痛苦接受了72刀的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尊称为“军神”的故事。本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为记叙方法,以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为文章线索,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军神”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文章通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情绪变化的描写凸现了人物性格,全篇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伟大的军人以及军魂的赞颂与崇敬之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震撼,获得人生感悟。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语文素质教育活动中有导向功能、反馈功能、补救功能和评价功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的精神,结合本单元教材的教学要求和本课内容、课型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能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语言运用和在细节描写上的妙处。 4、情感目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及情绪变化等句子,感悟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三、说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册教材也在课文的教学要求中强调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军神》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描写人物时,重点却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其目的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这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将教学难点确定为:读懂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并且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法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本着“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宗旨,遵循“为教学服务”的原则,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法:在课前预习时就激发学生搜集各种数据,走进刘伯承,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数据的方法:问他人、找教科书、图书馆查阅,还

演示版鄂教版丰碑说课稿.doc

鄂教版丰碑说课稿 丰碑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接下来我为你推荐,一起看看吧! [教材分析]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

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 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二课时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曾经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今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港台文学研究

大陆关于港台研究 (一) 持怎样的态度去评论香港文学,确实是个值得探讨 的课题。而目前研究、评论香港文学所出现的偏差, 也是值得引起注意的。在我看来,大陆学者不仅研究香港文学出现偏差,而且研究台湾文学也缺乏中肯、持平的态度。 今年二月初,笔者随香港作联代表团赴肇庆参 加粤港澳作家联谊活动。在座谈会上,我针对近年内地研究香港文学出现的不良倾向,坦率地提出自己 的看法。我毫不掩饰地指出:近几年内地学者、教授研究、评论香港文学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在80 年代初大陆开放初期,内地评论界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香港文学,对香港文学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并冠之以“文化沙漠”、“通俗文学”、“色情文学”的帽子,有个别评论者甚至武断地认为香港没有峙纯文学”(即没有“严肃文学”).但到了近几年,内地评论者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大肆 把香港文学吹捧上天,往往是长篇大论,肉麻地把香 港文学高唱人云.更可叹的是,这些评论者,有不少 是专家学者、也不乏名校教授,实在令人惘然。 没料到我的简短发言,却引起在座作家朋友们

的热烈反响。广东社科院香港文学研究专家许翼心 认为,大陆研究香港文学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 为存在许多“关系学”,有的“老前辈”人情难却.许教授还严肃地指出:内地评论者或许有这么一种想法:反正不在内地发表,便可放弃原则;有的评论者“把三流吹成一流”,从而自降身分。罗琅更一针见血地说,这些评论者是为了“报恩”,以便有机会申请 到香港交流,获得接待。 我们的发言得到在座的刘斯奋、陈国凯、欧阳翎 等广东作家的首肯以及港澳作家的认同。与会者一 致认为,如何正确研究、评论香港文学,或者说应该(二) 如众周知,大陆研究港台文学,是在1979年实 行开放政策以后篷勃发展起来的.此前,出于种种政 治因素,大陆文学评论界一直把港台文学视若洪水 猛兽,设置禁区,谁也不敢问津。后来拜开放改革之赐,评论界终于打破港台文学的禁区,有的人开始从 事研究港台文学。他们无论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或从历史的角度都认识到,港台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港台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两条重要的 支流,必将要汇合到中国文学浩荡的长河中去。 于是,港台文学的身价和地位在中国文坛获得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今天我说的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下面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一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红军长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红军长征》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点心思。 2、学习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 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确定三维目标 识记与理解 (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以及到达陕北的时间、地点;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地点; (2)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2)通过探究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港台文学结课论文

港台文学结课论文 浅论台湾作家李昂的杀夫 班级:中文092班 姓名:赵玉伟 学号:20091314216

浅论台湾作家李昂的《杀夫》 摘要: 1999年,小说集《杀夫》入选“台湾文学经典”,更确立了它在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代表李昂个人创作的高峰,还成为台湾文学作品中外译文最多、国际影响也最大的经典之一。知名学者王德威认为,这部小说借一桩谋杀亲夫的血案,大胆暴露了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残酷无情,它对性及性暴力的露骨描绘,也可被视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他还指出,由于美籍葛浩文对《杀夫》的译介和宣传,李昂可能是唯一在国际引起注意的台湾女作家;但比起大陆王安忆、张欣欣、张洁前几年在国外的风光,李昂还是相形见绌。他认为像李昂这样的作家如果不是在台湾而是在大陆从事写作和发表的话,她将会得到更大的国际声誉和更多的重视。 关键词:《杀夫》;性与饥饿; 女作家李昂的《杀夫》以极其凌厉的姿态宣告了女性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抗。她所杀的这个夫,不只是女主角的夫,还有男权社会加诸于她的限制,它包括了经济剥削、身体的束缚等,是一切父权、夫权、男权的象征。陈江水对他妻子所做所为,如视妻子为性的发泄物,并对她实施经济压逼,连林市以其初夜所获得的铜钱,购买小鸭豢养,以求经济自主的企图,都被陈江水剥夺了。陈江水可以说是代表了父权社会的典型邪恶,李昂赋予林市觉醒的能力及变动勇气,让她跳脱传统妇女角色,不再典型化的劣势者。透过林市杀夫的彻底抗议行为,《杀夫》其实是彻底表达女性自求解放的作品。李昂在十几年前安排杀夫的结局,公然挑战旧社会价值观,备受争议。她是一位真真实实、清清楚楚站在女性立场来看男女不平等问题的作家。所有大男人主义加诸于女性身上的迫害都要被终止,女性也要认真正视自我的需要,恶性循环要停止运作,就像林市挥刀斩去过多不平等一样。 李昂的《杀夫》主要突出的两个主题,就是性与饥饿。性与饥饿对人的意义或许可以用“食色性也”来表达。它触及的是人的最内在本质的东西。在性与饥饿的本能面前,人总是变得脆弱,变得原始,变得粗暴。很难想象一个女子在小说中竟能如此大胆的披露这么多的关于性的描写。那些细致的粗略的性的暴虐与侵犯,却又并非是为了达到商业的需要,为了引起人们的性幻想,而纯粹确是情节,故事,主题的必需。这文中的性不是美妙的,甜蜜的,缠绵的,引人遐思的,几乎尽是残酷的,屈辱的,血腥的,原始的,混合着女主人公的血泪。 林市在故事开头的叙写中曾不断地向邻人述说自己的噩梦,恐惧和慌乱。这番述说,邻人的表现,林市的遭遇尽与祥林嫂如出一辙,而这段描写竟似完全由祥林嫂丧子后的对邻人述说照搬而来。莫非李昂的《杀夫》很受鲁迅《祝福》的影响。这林市活脱就是另一个祥林嫂的命运再版。而从李昂在文中所写及的“无意识的杀人团”,几乎可以确信是从鲁迅那儿获得灵感。 文中以阿罔官为首的簇边妇女,生活艰苦,在可果腹中并无多少可供她们

《丰碑》说课稿

《丰碑》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上的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的一篇选读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1 激情诵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加上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 体验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如:如果你是将军或老战士,你的感受如何?这样让学生与文本更亲近,更能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3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学期学过的《七律·长征》,在复习旧知的同时,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启发诱导的作用。 2、感受环境:我主要抓住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这四个词语感受红军行军的环境的恶劣。进而引出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概括主要内容:出示“冰天雪地严峻单薄冻僵晶莹”这五个词语,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词语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计,检查同学们对关键词的理解,以及运用的能力。)

《丰碑》说课稿

《丰碑》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却生活在幸福优越的环境里,对红军长征的艰难险恶了解太少,因此会对军需处长“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把衣物拿给其他的战士”的举动表示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对当时的环境状况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课前可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查找有关红军长征时的资料(如:上网、查找工具书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可让学生通过抓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的语句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体会、感悟,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从而让学生能深刻理解人物品格,激发他们对伟大人格的崇敬。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丰碑》说课设计 5份_教案教学设计

《丰碑》说课设计 5份 一、说教材: 《丰碑》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魅力:首先是课文中着力渲染的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写作。其次,这篇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将军;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用这种忘我精神去打造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全文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全文可分四部分:先写将军对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本单元训练重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注意体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理

地将思想内荼泶锴宄摹?lt;br>结合课文实际、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技能目标: 感悟课文侧面描写比直接描写更加感人和留有回味余地的表现方法,学习神态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 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2、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课文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3、理解“丰碑”一词深刻的含义显然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本文宜用两课时教完。 二、说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

香港文学(一)

第二章香港文学创作概述 本单元重点 ?1、了解不同时期小说创作的特点。 ?2、掌握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创作状况。 ?香港处在大陆与西方的交接地,受着双重文化的影响,因此,香港文学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学。这种文学融汇了各种思潮的特点。 ?因此,香港小说和内地小说既有联系但又有其本地的特色。下面我们就以时间为线索,作 粗略的梳理。 第一节五十年代文学领域:政治、怀乡、爱情题材唱主角 一、政治背景 ?五十年代港英当局针对新中国的成立对香港社会的影响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和条例,反映了当时香港政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抵触态度。 ?这样的政治背景,使“大量左派作家返回大陆,很多非左派作家则离开大陆,到了香港、台湾和海外。50年代香港,成了逃亡作家的庇护所”。这批南迁作家为沉寂的香港文坛的复苏储存了创作力量。 二、文坛状况 1、五十年代初的文坛状况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封锁台湾海峡,推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台湾国民党在美国 新闻处的资助下在香港创办了亚洲出版社、友联出版社,发行《祖国周刊》、《人人文学》、《今日世界》、《大学生活》等期刊,用高出几倍的稿酬收买反共文稿。所以这个时期的“美元文化”占了上风。沙千梦的《长巷》、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谢冰莹的《圣洁的灵魂》等小说都是为国民党反对新中国服务的。除此以外,言情小说也占了当时文坛的一席之地。 2、五十年代中期的文坛状况 ?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香港做文化工作,通过左派力量在香港创办了一 份有规模的文艺月刊《文艺世纪》,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这样便与“美元文化”展开了文学上的政治斗争。 ?于是,在香港不同的政治观点通过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政治较量,文学中的刀光 剑影显得格外鲜明。如揭露国民党领袖人物内幕的小说《金陵春梦》(唐人)和《侍卫官杂记》(宋乔)在报刊上连载后,南郭的写共产党领导人的秘密内幕的《红朝魔影》、《烛影摇红》也在报刊连载。双方作家各自为自己的阵营摇旗呐喊。 三、作家情况 1、阮朗 ?(1)作家简介 ?阮朗(1919年-1981年),原名严庆澍,笔名阮朗、唐人、高山客等,原籍江苏吴

小学语文《丰碑》说课稿模板

小学语文《丰碑》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 加强研究:本学期,我牵头四年级语文教研活动,在充分发挥组员的作用基础上,自 己分别就单元备课,重点课文分析,做课反思等作了主题交流。并就古诗教学、期末复习、学生朗读指导等课例多次做组内研究课。自己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制作课件,交流共享,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阅读时效性。我们共同挖掘教材训练点与 拓展点,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第十册的第二十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丰碑》。 一、教材分析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让学生去搜集反 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并和大家相互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丰碑》是人教版第十册的第二十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 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课文用了大量的 笔墨细致地描述了军需处长和将军的神态,有力地表现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二、教学目标 遵循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对本 单元训练目标和本课三维目标的整合,我把本课的微观目标设定为: 1、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3)小结: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描写了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及成熟的石榴的 外形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我们小朋友也要像作者那样,经常观察,养成 勤于观察的习惯。 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好的把 握文章的重点,起到引领的作用。 训练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 世界。 四、教法、学法

港台文学阅读书目

中文系高年级学生、研究生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一、作家作品 《亚洲周刊》“21世纪中文小说百强”(2000年评选,台港海外华文作品38篇) 7、白先勇《台北人》15、陈映真《将军族》21、王文兴《家变》 23、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28、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29、金庸《射雕英雄传》31、金庸《鹿鼎记》33、赖和《惹事》34、王祯和《嫁妆一牛车》 35 邓克保(柏杨)《异域》 37、钟理和《原乡人》 40、李永平《吉陵春秋》 42、司马中原《狂风沙》 47、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 49、姜贵《旋风》51、西西《我城》 53、朱西宁《铁浆》 54、朱天文《世纪末华丽》 56、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60、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64、聂华苓《桑青与桃红》 65、王蓝《蓝与黑》 70、林海音《城南旧事》 72、刘以鬯《酒徒》 73、鹿桥《未央歌》 79、张系国《棋王》 80、黄凡《赖索》 82、李碧华《霸王别姬》 83、李昂《杀夫》84、古龙《楚留香》 85、琼瑶《窗外》 86、苏伟贞《沉默之岛》 87、梁羽生《白发魔女传》 88、朱天心《古都》 89、陈若曦《尹县长》 90、张大春《四喜忧国》 91、亦舒《喜宝》94、倪匡《蓝血人》 二、大陆地区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著述 刘登翰等主编《台湾文学史(上)(下)》,海峡文艺出版社。近期再版。 朱双一《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1999;《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曹惠民《台港澳文学教程》,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0,。 黎湘萍《台湾的忧郁︰论陈映真的写作与台湾的文学精神》,北京三联1994。 《文学台湾︰台湾知识者的文学叙事与理论想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刘小新:《阐释台湾的焦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