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产城融合建设模式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2018~2023)

中国产城融合建设模式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2018~2023)

中国产城融合建设模式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2018~2023)
中国产城融合建设模式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2018~2023)

中国产城融合建设模式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2018~2023)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了新的历史。据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虽然我国城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来说,城镇化水平依旧比较滞后,特别是产城过度分离的模式,让很多城市的交通堵塞问题日益严重,产业园区配套环境非常的差,导致园区吸引力下降,员工工作热情不高,而仅仅依靠大造房地产的新城建设模式饱受诟病,由于没有产业支撑,新城人气低迷,犹如“鬼城”。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往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暴露出来了一系列问题:地方财政收入过分依赖房地产,疯狂造城运动在各地兴起,产业空洞化的风险日益增大,各地“鬼城”现象频出。现在,“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强调回到产业为核心,产城互动建设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产城融合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当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新型城镇化不只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器,更是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强调应是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也要有新型城镇建设发展的带动,“产城融合”共同发展正是大有可为。

目录

第一章产城融合内涵要求及建设模式分析 (18)

第一节产城融合的内涵 (18)

一、产城融合的人本导向 (18)

二、产城融合的功能融合 (19)

三、产城融合的结构匹配 (20)

第二节产城融合发展方式的合理内涵 (21)

一、“产城融合”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办社会” (21)

二、“产城融合”不是单纯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21)

三、“产城融合”不是单纯的解决“职住平衡”问题 (21)

第三节产城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22)

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22)

二、政府公共治理模式制约 (22)

三、资源要素需求的制约 (22)

四、基础设施水平的制约 (23)

第四节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要素分析 (23)

一、认清地区发展阶段 (23)

二、寻求区域合作发展 (23)

三、优化结构完善设施 (23)

四、培育中心提升活力 (23)

第五节产城融合发展的促进举措分析 (24)

一、正确定位主导产业,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24)

二、把握产业集群趋势,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24)

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职住平衡”发展 (24)

四、统筹区域要素配置,实现要素自由流动 (24)

五、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5)

第二章“产城融合”建设模式分析 (26)

第一节政府主导型产城融合模式——苏州工业园 (26)

一、园区发展历程 (26)

(一)酝酿筹划阶段 (26)

(二)奠定基础阶段 (26)

(三)加速发展阶段 (27)

(四)转型提升阶段 (28)

二、园区发展成就 (29)

(一)园区集聚效应分析 (29)

(二)园区工业总产值分析 (29)

(三)园区经济总量规模 (30)

三、园区产业规划 (31)

四、园区政策设计 (32)

(一)产业促进优惠政策 (32)

(二)人才吸引优惠政策 (34)

(三)租金优惠 (35)

(四)科技经费 (35)

(五)投融资支持 (35)

(六)园区独特的公积金政策 (37)

(七)上市公司特别扶持 (37)

五、园区成功要素 (38)

六、园区产城融合设计 (39)

第二节企业主导型产城融合模式——五矿营口产业新城 (40)

一、园区建设现状 (40)

二、园区产业规划 (40)

三、园区政策设计 (45)

(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 (45)

(二)辽宁省政策 (47)

(三)营口市政策 (48)

(四)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48)

四、园区产城融合设计 (52)

第三节政企合作型产城融合模式——固安工业园 (53)

一、园区建设现状 (53)

二、园区基础配套 (53)

三、园区产业规划 (54)

四、园区政策设计 (55)

五、园区成功要素 (56)

第三章国外产城融合发展经验借鉴 (58)

第一节筑波科学城 (58)

一、发展概况 (58)

二、建设背景 (58)

(一)日本国家战略转型 (58)

(二)东京人口拥挤环境恶化 (59)

三、建设目的 (59)

(一)创造适宜研究和教育的环境 (59)

(二)缓解东京人口压力 (59)

四、建设目标 (60)

五、区位优势 (60)

六、城市规划 (60)

(一)规划理念 (60)

(二)区域规划 (61)

(三)用地规划和功能布局 (61)

(四)人口规划 (62)

七、发展阶段及特征 (62)

(一)第一阶段:基础建设期(1963-1979年) (62)

(二)第二阶段:城市整治期(1980-1989年) (63)

(三)第三阶段:基础设施升级期(1990年至今) (64)

八、城市发展情况 (65)

(一)人口 (65)

(二)交通 (65)

(三)基础设施 (66)

(四)科研 (66)

九、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67)

(一)筑波大学成为联系各个科研机构的纽带 (67)

(二)采用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大量优惠政策 (67)

(三)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 (68)

(四)筑波世界博览会促进了筑波的城市发展 (68)

第二节美国尔湾市 (70)

一、发展概况 (70)

二、发展背景 (70)

三、城市规划 (71)

(一)规划目标 (71)

(二)规划理念 (71)

(三)规划历程 (71)

(四)城市发展原则 (73)

四、尔湾市的企业和人口聚集效应 (73)

五、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足够的就业机会 (76)

六、尔湾成功的要素 (76)

(一)城市发展各个方面保持良好的平衡关系 (76)

(二)以高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抗风险性大 (77)

(三)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 (77)

(四)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78)

七、筑波和尔湾发展要点对比分析 (78)

(一)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78)

(二)产业结构 (78)

(三)城市配套 (79)

第四章中国新型城镇化路线趋向分析 (80)

第一节中央城镇化思路解析 (80)

一、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战略 (80)

(一)城镇化是一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80)

(二)依靠城镇化营造一个国际合作发展的空间 (80)

(三)城镇化发展要处理好“四化”协调的关系 (80)

二、释放新阶段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81)

(一)中国城镇化拉动内需的潜力巨大 (81)

(二)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动力 (81)

三、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82)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82)

(二)继续加快保障房建设 (82)

(三)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 (82)

四、城镇化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83)

(一)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 (83)

(二)保障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83)

(三)城镇化发展需要改革来推动 (84)

(四)土地、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和支撑 (84)

(五)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85)

第二节中国城市化问题分析 (85)

一、城市区域发展失衡 (85)

二、城市规模质量失衡 (86)

三、城市功能定位缺失 (86)

四、资源环境问题突出 (87)

五、城市治理能力滞后 (87)

第三节新型城镇化改革突破口 (88)

一、土地流转改革分析 (88)

二、户籍制度改革分析 (89)

(一)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89)

(二)户籍制度改革内容 (91)

(三)地区户籍制度改革 (95)

(四)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97)

三、城市群发展战略分析 (99)

四、新型城镇化利益分配革新 (100)

第五章产业集群发展对城镇化推动研究 (101)

第一节基于产业发展的城市发展动力分析 (101)

一、产业结构转换与城市化的关联 (101)

二、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 (103)

三、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105)

四、第三产业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 (108)

第二节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及策略 (110)

一、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10)

(一)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110)

(二)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特征 (111)

(三)中国产业集群形成因素 (112)

(四)中国重点产业集群分析 (113)

(五)中国产业集群升级趋势 (115)

二、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115)

(一)产业集群的强大竞争力为推进城镇化提供财力支撑 (115)

(二)产业集群的扩散效应有利于城镇尽快融入区域经济 (115)

(三)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为城镇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16)

(四)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能有效推动城镇化的实质进程 (116)

三、中国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策略分析 (116)

(一)立足区域经济将产业规划融入城镇规划 (116)

(二)以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提升城镇竞争力 (117)

(三)加强产业聚集区建设为城镇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17)

(四)优良政务环境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118)

第三节区域产业集群对城镇化推动实例 (118)

一、浙江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分析 (118)

(一)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18)

(二)浙江产业集群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绩效 (119)

(三)浙江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效应分析 (119)

二、烟店镇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分析 (121)

(一)烟店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21)

(二)烟店镇产业集群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绩效 (121)

(三)烟店镇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效应分析 (123)

第六章产城融合建设类型——产业新城 (124)

第一节产业新城的特征分析 (124)

一、产业新城的特点 (124)

二、产业新城建设途径 (124)

(一)构建反磁力体系 (124)

(二)产业升级改变城市 (125)

(三)城市完善助推产业 (127)

三、成功产业新城的标准 (127)

四、产业新城与传统园区对比 (128)

第二节产业新城开发融资模式分析 (128)

一、新城建设资金供求关系分析 (128)

(一)新城建设资金需求分析 (128)

(二)新城建设资金供给分析 (129)

二、新城融资规划模型 (129)

三、新城建设融资路径分析 (130)

(一)公共服务领域融资路径 (130)

(二)市场化产业项目融资路径 (131)

四、新城建设融资支撑体系建设建议 (132)

五、产业新城开发主要融资模式 (135)

(一)债务式融资模式分析 (135)

(二)证券化融资模式分析 (135)

(三)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模式 (135)

六、不同融资模式对比分析 (135)

七、产业新城开发融资模式优化 (136)

(一)产业新城开发项目生命周期分析 (136)

(二)产业新城开发组合融资模式分析 (137)

(三)产业新城开发的融资风险防范 (137)

八、产业新城开发项目融资建议 (138)

第三节产业新城发展建设案例 (139)

一、怀来生态新城项目分析 (139)

(一)交通区位 (139)

(二)新城规划 (139)

(三)产业规划 (140)

二、嘉善高铁产业新城案例分析 (141)

三、无锡智慧产业新城案例分析 (141)

第七章产城融合建设类型——总部基地 (143)

第一节总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43)

一、总部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143)

(一)对城市发展的正面影响 (143)

(二)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145)

(三)对欠发达地区的影响 (146)

二、总部经济对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分析 (147)

(一)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147)

(二)强化中心城市(城区)功能 (148)

(三)以总部经济模式推动区域合作 (148)

(四)大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 (149)

三、城市群合作与总部经济发展分析 (150)

(一)城市群合作面临的形势探析 (150)

(二)总部经济是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新思路 (152)

(三)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城市群合作发展战略 (154)

四、总部经济对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作用 (156)

(一)对于城市制造业的作用 (156)

(二)对于城市第三产业的作用 (157)

(三)对于知识型服务业的作用 (157)

五、总部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158)

(一)总部集群的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158)

(二)总部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 (159)

第二节总部基地运营发展模式 (160)

一、总部基地运营模式分析 (160)

二、总部基地创新发展模式 (160)

(一)生产性总部基地模式 (160)

(二)总部基地集聚区模式 (161)

(三)外资拉动模式 (162)

三、总部基地的三赢模式分析 (162)

第三节典型总部基地运营分析 (163)

一、北京丰台总部基地 (163)

(一)基地发展区位优势 (163)

(二)基地市场布局定位 (165)

(三)基地入驻企业情况 (165)

(四)基地招商引资策略 (173)

二、青羊工业总部基地 (173)

(一)基地发展区位优势 (173)

(二)基地市场布局定位 (173)

(三)基地入驻企业情况 (174)

(四)基地招商引资策略 (177)

三、北京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 (178)

(一)基地发展区位优势 (178)

(二)基地市场布局定位 (178)

(三)基地入驻企业情况 (179)

(四)基地配套环境分析 (179)

第八章传统开发区向产城融合转型分析 (180)

第一节开发区孤立发展存在的问题 (180)

一、开发区经济结构单一 (180)

二、开发区区块功能单一 (180)

三、空间内涵与质量不高 (180)

(一)用地布局不合理 (180)

(二)低水平的外延扩展 (181)

(三)内部土地利用效益低 (181)

四、开发区管理体制不顺 (181)

第二节开发区向产业新城转型的策略 (182)

一、开发区向产业新城转型路径 (182)

(一)启动建设期 (182)

(二)扩张充实期 (182)

(三)规整成熟期 (182)

(四)完善提升期 (183)

二、平衡经济结构 (183)

(一)增强外向型经济的根植性 (183)

(二)重视本地化因素的培植 (183)

三、开发和完善城市功能 (183)

四、提高空间内涵与质量 (184)

(一)提高土地利用率 (184)

(二)保护生态环境 (185)

(三)塑造特色城区景观 (185)

五、创新管理体制 (185)

第三节开发区向产业新城转型案例分析 (186)

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分析 (186)

(一)开发区向新城转型基本情况 (186)

1、开发区建设现状 (186)

2、开发区区块规划 (187)

3、开发区主导产业 (187)

4、开发区转型工程 (188)

(二)开发区转型战略布局 (188)

1、转型总体思路 (188)

2、转型战略定位 (188)

3、转型目标定位 (189)

(三)开发区转型战略方向与路径 (190)

1、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 (190)

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192)

二、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转型分析 (194)

(一)开发区向新城转型基本情况 (194)

1、开发区建设现状 (194)

2、开发区区块规划 (194)

3、开发区主导产业 (195)

4、开发区存在问题 (196)

(二)开发区转型战略布局 (196)

1、转型发展定位 (196)

2、转型目标引导 (197)

(三)开发区转型战略布局 (197)

1、规划功能结构 (197)

2、产业空间布局 (197)

3、用地空间布局 (198)

4、分期建设指引 (199)

第九章产城融合产业选择分析 (200)

第一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分析 (200)

一、新能源产业 (200)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0)

(二)产业发展特点 (204)

(三)产业政策解析 (205)

(四)产业布局分析 (206)

(五)产业前景规划 (209)

(六)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210)

二、节能环保产业 (211)

(一)产业发展现状 (211)

(二)产业发展特点 (211)

(三)产业政策解析 (212)

(四)产业布局分析 (214)

(五)产业前景规划 (214)

(六)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215)

三、新一代信息产业 (217)

(一)产业发展现状 (217)

(二)产业发展特点 (218)

(三)产业政策解析 (218)

(四)产业布局分析 (219)

(五)产业前景规划 (222)

(六)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223)

四、新材料产业 (224)

(一)产业发展现状 (224)

(二)产业发展特点 (225)

(三)产业政策解析 (227)

(四)产业发展目标 (228)

(五)产业发展方向 (228)

(六)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229)

五、生物产业 (232)

(一)产业发展现状 (232)

(二)产业发展特点 (233)

(三)产业政策解析 (234)

(四)产业发展目标 (235)

(五)产业重点领域 (236)

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37)

(一)产业发展现状 (237)

(二)产业发展特点 (238)

(三)产业政策解析 (239)

(四)产业布局分析 (239)

(五)产业前景规划 (240)

(六)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241)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243)

(一)产业发展现状 (243)

(二)产业发展特点 (243)

(三)产业政策解析 (245)

(四)产业布局分析 (246)

(五)产业前景规划 (247)

第二节传统产业选择路径 (248)

一、冶金产业 (248)

(一)产业发展现状 (248)

(二)产业发展特点 (249)

(三)产业政策解析 (250)

(四)产业布局分析 (250)

(五)产业前景规划 (251)

二、纺织服装产业 (253)

(一)产业发展现状 (253)

(二)产业发展特点 (253)

(三)产业政策解析 (254)

(四)产业布局分析 (256)

(五)产业前景规划 (256)

(六)产业升级方向 (257)

三、电子制造产业 (258)

(一)产业发展现状 (258)

(二)产业发展特点 (259)

(三)产业政策解析 (260)

(四)产业布局分析 (261)

(五)产业前景规划 (261)

(六)产业升级方向 (263)

四、化工产业 (264)

(一)产业发展现状 (264)

(二)产业发展特点 (264)

(三)产业政策解析 (265)

(四)产业布局分析 (268)

(五)产业前景规划 (268)

(六)产业升级方向 (270)

五、医药产业 (270)

(一)产业发展现状 (270)

(二)产业发展特点 (271)

(三)产业政策解析 (273)

(四)产业布局分析 (274)

(五)产业前景规划 (275)

(六)产业升级方向 (276)

六、农产品加工产业 (277)

(一)产业发展现状 (277)

(二)产业发展目标 (277)

(三)产业政策解析 (278)

(四)产业布局分析 (278)

(五)产业前景规划 (280)

(六)产业升级方向 (283)

七、食品制造产业 (284)

(一)产业发展现状 (284)

(二)产业发展特点 (286)

(三)产业政策解析 (288)

(四)产业前景规划 (288)

(五)产业升级方向 (289)

八、建材产业 (291)

(一)产业发展现状 (291)

(二)产业发展特点 (293)

(三)产业政策解析 (294)

(四)产业前景规划 (296)

(五)产业升级方向 (297)

第十章产城融合模式重点运营企业分析 (299)

第一节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 (299)

一、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299)

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299)

三、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00)

四、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01)

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302)

第二节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04)

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04)

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04)

三、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05)

四、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06)

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306)

第三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308)

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08)

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08)

三、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09)

四、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09)

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309)

第四节北京电子城投资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10)

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10)

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11)

三、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11)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312)

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312)

第五节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13)

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13)

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13)

三、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14)

四、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15)

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315)

第六节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316)

一、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316)

二、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17)

三、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18)

四、企业项目运作流程 (319)

第七节总部基地(中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319)

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19)

二、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20)

三、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20)

四、企业项目运作流程 (320)

第八节天安数码城(集团)有限公司 (321)

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21)

二、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22)

三、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22)

四、企业项目运作流程 (323)

第九节天津滨海新区宏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323)

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23)

二、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24)

三、企业项目运作流程 (324)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326)

第十节卓达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327)

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27)

二、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28)

三、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28)

四、企业项目运作流程 (329)

第十一章 2018-2023年产城融合投资机会与前景预测 (331)

第一节 2018-2023年城镇化趋势下产城融合建设机会分析 (331)

一、产城融合建设与城镇化相关性 (331)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前景规划 (331)

三、城镇化趋势下产城融合投资重点 (332)

第二节 2018-2023年产城融合发展风险预警及前景分析 (333)

一、产城融合建设风险汇总分析 (333)

(一)产城融合建设的市场风险预警 (333)

(二)产城融合建设的政策风险预警 (333)

(三)产城融合建设的财务风险预警 (334)

二、产城融合开发建设前景分析 (334)

第三节 2018-2023年产城融合发展建设策略建议 (335)

一、把握内涵,防止“两化” (335)

二、产城建设,同步推进 (336)

三、优化布局,推进发展 (336)

四、以产兴城,带动发展 (336)

五、以城促产,推进融合 (337)

六、完善体系,以人为本 (337)

图表目录

图表 1 2013-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全区就业人口变化趋势图 (29)

图表 2 2013-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 (30)

图表 3 2013-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图 (30)

图表 4 苏州工业园区所得税优惠政策情况 (32)

图表 5 苏州工业园区公积金政策情况(一) (37)

图表 6 苏州工业园区公积金政策情况(二) (37)

图表 7 五矿营口产业新城产业定位论证框架 (42)

图表 8 五矿营口产业新城产业筛选模型 (43)

图表 9 五矿营口产业新城产业细分情况 (43)

图表 10 尔湾市主要公路及其通过的橘郡城市 (77)

图表 11 新旧城镇化过程利益分配图 (100)

图表 12 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102)

图表 13 中国部分地区代表性产业集群 (113)

图表 14 中国典型产业集群的特点 (114)

图表 15 成功产业新城的标准 (127)

图表 16 产业新城与传统园区对比情况 (128)

图表 17 新城融资规划模型 (130)

图表 18 不同融资模式分析比较 (136)

图表 19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一区入驻企业 (166)

图表 20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二区入驻企业 (167)

图表 21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三区入驻企业 (167)

图表 22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五区入驻企业 (168)

图表 23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六区入驻企业 (169)

图表 24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七区入驻企业 (169)

图表 25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八区入驻企业 (169)

图表 26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九区入驻企业 (170)

图表 27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十区入驻企业 (170)

图表 28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十一区入驻企业 (170)

图表 29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十二区入驻企业 (171)

图表 30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十五区入驻企业 (171)

图表 31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十六区入驻企业 (172)

图表 32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十七区入驻企业 (172)

图表 33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十八区入驻企业 (172)

图表 34 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一期入区企业 (174)

图表 35 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二期入区企业 (174)

图表 36 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三期入区企业 (175)

图表 37 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四期入区企业 (175)

图表 38 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五期入区企业 (176)

图表 39 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六期入区企业 (176)

图表 40 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区域位置图 (195)

图表 41 中国节能环保相关政策发布情况 (213)

图表 42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空间分布格局 (240)

图表 43 2013-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统计 (243)

图表 44 中国新能源车扶持政策与重要事件 (245)

图表 45 奖励办法规定的最低推广数量和增量比 (247)

图表 46 2012-2016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销售收入统计 (253)

图表 47 电子制造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260)

图表 48 2017年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情况 (271)

图表 49 2016-2017年中国医药产业主要政策汇总 (273)

图表 50 中国食品工业商业模式创新概述、特点及判断标准 (290)

图表 51 2012-2016年中国建材产业主营收入统计 (293)

图表 52 2016-2017年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表 (300)

图表 53 2017年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表. 300 图表 54 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PPP模式示意图 (302)

图表 55 2017年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表 (305)

图表 56 2016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分产品情况表 (308)

图表 57 2016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表 (309)

图表 58 2016年北京电子城投资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行业分产品情况表 (311)

图表 59 2016年北京电子城投资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地区情况表 (311)

图表 60 北京电子城投资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投资项目情况表312 图表 61 2017年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表 (314)

图表 62 2017年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表 (314)

图表 63 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园区情况表 (315)

图表 64 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317)

图表 65 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投资项目情况表 (317)

图表 66 天安数码城(集团)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321)

图表 67 天安数码城(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投资项目情况表 (322)

图表 68 天津滨海新区宏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324)

图表 69 天津滨海新区宏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投资项目情况表 . 324 图表 70 卓达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327)

图表 71 卓达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投资项目情况表 (328)

中商产业研究院简介

中商产业研究院是商情数据(股票代码:838497)下辖的专业产业咨询智库,总部位于深圳,在北京、上海、贵州、山东、河南、广西、安徽、香港等地均设有分支机构。20余年来深度聚焦产业咨询领域,为国内外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房产开发商等提供个性化产业研究、产业规划、产业招商、规划设计、投资咨询方案,致力于助推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城镇发展、园区建设和项目落地。

中商产业研究院以业内首家自建数据库:“中商产业大数据库”为依托,行业覆盖传统重点行业和新兴热点领域。如研究范围不仅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产业领域,还深入研究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中商产业研究院积累了一批长期合作的优质客户,主要包括国内外500强企业、各级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金融投行等,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市场地位。未来,中商产业研究院将继续以前瞻性的战略视野和严谨的专业化服务,引领中国产业咨询的创新发展。以产业咨询力量助力中国经济变革创新,推动中国新时代的产业转型升级,使中国经济不断跃升世界舞台!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b2572524.html,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刘怀生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本文基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北京市丰台河西地区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提出台河西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空间布局和建设构想。 关键词:产城融合;丰台河西;空间布局;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病”日益突出。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亟需尽快解决。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新一轮城镇化拉开序幕。“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对疏解中心城市人口、缓解交通拥堵、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绝不仅是城镇范围扩大、“只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其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让居民生活的更加舒适、便捷,可以享有现代城市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重点是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现代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新型城镇为载体,通过产业聚集人,产业服务人,提升土地、农民等要素生产率,保证农民在不丧失土地的前提下持续分享产业化收益,实现人的全面城镇化。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它将居民的居住、工作、生活聚集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减少奔波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对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结合部发展、解决大城市病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的将城市建设成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载体,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为农民生活、居住市民化提供支撑;完善现代城镇功能,重点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体系,实现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三个“三位一体”:

产城融合模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分

产城融合模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分 产城融合模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分 绿水青山、美好生活、人间仙境……国内各大城市无不被冠以如是种种设想,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这仅仅只能成为一种口号和奢望。当人被无限压缩在车厢里,当口罩成为出行必备……我们对于城市的祈求无限压缩,最后,我们需要的不再是世外桃源,只仅仅是通畅出行、便利、完善的城市公共资源,足矣,品质之在于公共资源的丰沛与充足,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为实现城市品质,包括阁敦思在内的各大专业机构一直在践行绿色生态之路,阁敦思所倡导的绿色建筑、低碳城市理念,无不在为城市提挡,为城市聚集能力加分。除此之外,包括阁敦思在内的多位学者、开发商普遍认为应该反思过去粗放的城市开发方式,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提倡走产城人融合的模式。 产城人融合理念推进基础建设项目 就产城人融合的新模式,阁敦思有关专家认为,产城融合首先得有完善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聚集人气,容纳更多人,把产业发展起来;其次,周边几个区的产业也得同步发展起来,这样各方面问题也都好解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介绍了国外的经验。他说像纽约的格林威治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它有一所很好的大学——纽约大学,有商业,又有很多人居住在那里。那个地方非常有活力,犯罪率极低。 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时候要考虑一下人的尺度,把产业、人口建设成为有机的生态群落,使得整个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和目标相匹配的,营造一种不压抑的生活氛围。 产城人融合关键在“人” 好的案例能带来好的启发,如何去推动这种产城融合,也是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 阁敦思专家认为,首先,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要求考虑产业的问题,如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其次,政府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依托各种公共资源解决其在城市里面的工作、生活、劳动保障,还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同时,产城人的融合要发挥三个平台的力度。第一,政府要发挥打造招商引资平台的引导性作用,或者主导性作用。第二,房地产开发商作为参与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发挥开发企业在建设生活配套服务平台方面的力量。第三,要积极引入专业机构进行有效项目管理,使项目少走弯路,

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15年初,按照朝阳市委、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朝阳县依托二十家子镇和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成立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提出了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规划设想,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4月,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下面将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委托辽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30)》,开发区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三支柱、双培育”的产业发展“3+2”模式,产业发展将经历以下两个阶段,全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产城融合新局面。第一阶段(2015--2020年)开发区逐渐投入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会促进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

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第二阶段(2020--2030年)开发区由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工业新区和二十家子镇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匹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紧密的产城融合新局面。工业与贸易的双轮驱动,二十家子新市镇社会经济达到全县一流水平,成功打造为朝阳县副中心。 二是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发展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一核心命脉,依托“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三基地一园区”,具体为:利用温甬台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转移契机,依托标准化厂房和张世新能源汽车这个龙头,打造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利用县域内丰富的钒钛资源,依托中科院过程所辽西钒钛湿法冶炼新工艺,打造钒钛产业基地;利用化工产业园优势,依托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打造辽西地区精细化工科研成果转化承接地;利用开发区距离锦州港仅有65公里的区位优势,依托国电投锦赤货运专线东大屯车站,打造国电投朝阳(保税)物流产业园区。 截至5月中旬,现已在开发区注册的企业有64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21家,包括张世新能源汽车、辽宁精锐、

南京市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y y 产城融合的现状y 国内外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y 推进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模式和思路y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和示范方向y 高水平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重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 y 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其基本内涵是产业与城市在功能、空间、结构、组织和政策等方面的相互匹配、有机互动、共同演进、螺旋上升的状态和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城市空间载体的动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持升级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城市组织结构的完整高效、城市政策体系的整合统一、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城市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其本质是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持续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城融合至少应包括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结构融合、身份融合、组织融合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身份融合织融合和政策融合等个方面的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 y 南京产城融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x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创造了难得契机 x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示范了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 x 全国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x 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出现为南京市加强产城融合发展明确了发展理念 x 低碳环保理念的凸显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挑战 x 新常态的出现增加了南京市产城融合发展的难度 x 第三次产业革命将带来城市产业和居住空间的再调整x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树立在纠正原来以经济职能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城融合发展的资金压力 x “社会力”的崛起将使产城融合发展中面临社会治理模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_罗守贵

2014年第4期 第22卷(总98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4,2014Vol.22Jul ,No.98收稿日期:2014 05 0 9作者简介:罗守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 罗守贵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 252) 摘 要:产城融合这一命题是本轮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产业发展与城市空 间扩张脱节,产生了大量所谓鬼城的背景下提出的。无论是从全国范围、都市圈范围 还是从单体城市范围看,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都普遍存在,并且三个区域层面的问题表现各不相同。建议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先进行产业规划,再进行城 市空间规划。通过这种规划,严格限制那些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扩张冲动。与此同 时,对那些产业发展良好的小城镇,则可以解决他们的城市身份,在全国建成一大批生 机勃勃、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 2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7095(2014)04 017 0 5一、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 产城融合更多的是在中国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内在的机理实际上是城市的本质、功能在区域经济动态发展中的体现。原因在于,在中国这一轮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产城融合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产业,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也就没有产业。图1 产城导入与城市形成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DOI:10.13806/https://www.doczj.com/doc/2b2572524.html,ki.issn1008-7095.2014.04.004

中国产城融合建设模式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2018~2023)

中国产城融合建设模式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2018~2023)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了新的历史。据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虽然我国城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来说,城镇化水平依旧比较滞后,特别是产城过度分离的模式,让很多城市的交通堵塞问题日益严重,产业园区配套环境非常的差,导致园区吸引力下降,员工工作热情不高,而仅仅依靠大造房地产的新城建设模式饱受诟病,由于没有产业支撑,新城人气低迷,犹如“鬼城”。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往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暴露出来了一系列问题:地方财政收入过分依赖房地产,疯狂造城运动在各地兴起,产业空洞化的风险日益增大,各地“鬼城”现象频出。现在,“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强调回到产业为核心,产城互动建设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产城融合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当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新型城镇化不只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器,更是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强调应是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也要有新型城镇建设发展的带动,“产城融合”共同发展正是大有可为。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 1 —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 2 —

产城综合体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产城综合体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一、产城综合体的内涵及意义 1、产城综合体的内涵 “产城综合体”是指通过产业区与城镇区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的协同支撑和有机融合,以实现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城市核心中心较远地区,以产业结合城市的模式打造区域产业集群。产城综合体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用新型厂房+科研办公+企业会所+生活公寓+生活商务五大业态+五星级的物业管理服务来表示。新型厂房、科研办公楼,可以满足企业生产和办公的需要,公寓和住宅可以解决企业员工的住宿问题,提高员工稳定性;而园区配备的食堂、超市、宾馆等组成生活商业街,满足员工日常需求;企业会所,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最前沿信息、资源、技术交流及共享平台,五星级的物业管理服务和优惠政策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后顾之忧,为入驻企业提供一个安心的家。 2、建设产城综合体的意义 产城综合体是集工作、生活、购物、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将城市服务功能渗入产业区内,以产业链相连系的厂房综合体使得生产区与生活区融合、生产区与公共游憩区融合、生产区与配套服务区融合。园区内的产业工人忙碌了一天,下班后只需要走几分钟就到家,周边超市、购物街区、公园等就在家的附近,购物、娱乐近在咫尺。从而有效地打破过去工业区功能

单一的状态,避免其一到晚上就毫无生气的状况。因此,产城综合体一方面带给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建立起产业平台和产业要素。实践证明,建设“产城综合体”是实现产业升级和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等具有极大的放大效应。章贡区应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按照“3+2”模式,打造产城综合体,在赣州市率先建成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3+2”是在现有的沙河工业园和水西工业基地两个园区的基础上,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应用产业、生物制药3个产业分别打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产城综合体”。 二、传统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缺陷 1、对园区内就业者生活空间的忽视 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工业园区的空间形式主要以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为主,而生活空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其严重滞后于产业空间的发展,土地利用仍然着眼于“工业区建设”的思路,造成了城市化功能不足的诸多问题。如大多数工业园区生活性公共设施建设的严重不足、环境条件的恶化使大量人口仍然愿意居住于市区,“职住分离”情况严重,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职住交通压力;同时,园区内生产性服务设施(如科研机构、商务洽谈等)的缺乏,造成园区内建设基础支撑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园区内职工作为城市经济的建设者,他们在为国家建设奉献的同时,其生活空间不能被忽视,生活空间的重视对园区未来的发展及城市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

产城融合解读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上)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背景解读 (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2005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 试点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2 2020年4月19日

--到,“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3 2020年4月19日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园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连接了产业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引领了我国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浪潮,已经初步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 据统计,当前我国至少有34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占国家级高新区总数约32%;同时有29个国家级经开区正在规划、实施智慧园区工程,占比约16%。不难推测,智慧园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头羊,是智慧产业的孵化器,如何立足智慧园区建设推进智慧产业发展、满足城市管理需求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智慧化要素的集聚区 园区经济是加快区域建设、带动城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战略平台。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园区为区域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推进“四化同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实操平台。其次,园区作为生产各要素的集大成者,有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单兵作战”发展方式,强调实现区域产业耦合发展。第三,通过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打破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常规发展格局,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经济发展布局。第四,园区聚集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高端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其在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园区智慧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引领作用。 二、智慧园区建设逐步转变“单向作业”方式,推行“以建设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建设”的建设模式

传统智慧园区建设以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电子政务系统等建设为重点,关注公共领域管理与服务。随着园区入驻个体对信息化需求的提升,智慧园区建设逐步将政府需求、入驻企业需求以及公众需求结合起来。智慧园区建设也一改单向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开始关注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共同发展的互动模式。 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首先,在智慧园区规划阶段,智慧园区顶层设计既要包含信息化内容也要包含相应的信息化产业内容。其次,在智慧园区实施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智慧园区建设的基本内容。这一阶段智慧园区建设将不再是单纯的外部资源采购,而是充分利用园区内已有企业信息化资源配备能力的同时适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将外部信息化资源引入园区“扎根成长”。第三,当智慧园区初步建成后,其考虑的重点将不仅仅是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多的目光将会转移到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引入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智慧产业,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务”一条龙园区产业格局,最终除了可以满足园区自身智慧化建设需求还可以实现智慧产品和服务的外部输送。 三、智慧园区为城市管理、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等孵化平台 智慧园区的建设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信息化手段装备过程,它是智慧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的孵化过程。智慧园区已经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智慧园区的建设过程是新技术探索与应用的过程 智慧园区的建设不是单一技术的叠加,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内高、精、尖技术的聚集。各大园区在建设智慧园区时大多依据其园区发展实际,适时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智慧云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园区)运营

2019年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安排,就加快推进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我于近期到分别位于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的眉县汤峪镇、靖边县东坑镇、商州区沙河子镇(以下简称三镇)进行了调研,多次与县、镇、村干部进行座谈,实地察看了解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进展情况,探索加快推进我省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一、三镇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镇是省政府确定的省级重点示范镇,XX年以来,他们按照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和城市社区的模式和标准,相继建成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项目,城镇功能日益完善。同时,依托城镇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城镇产业健康发展,已基本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汤峪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东坑镇以现代农业为支柱产业,沙河子镇以工业和物流业为支柱产业。 1、汤峪镇。汤峪镇位于眉县西南部,镇域面积264平方公里。镇域人口3.9万人,镇区人口0.86万人。2011至XX年计划建设项目30个,总投资6.57亿元。截至目前,开工建设项目30个,完成投资5.25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79.9%。新区太白山景观大道、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新区形象初步显现。 汤峪镇紧紧围绕太白山森林公园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打造世界一

流山水温泉度假胜地。规划旅游产业新区由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XX 谷森林公园和太白山旅游服务区三大板块构成。特别是太白山旅游服务区,规划面积达25平方公里,由“一河两岸”综合商业服务区、温泉主题公园、国际酒店会议区、运动休闲区、休闲度假区、关中民俗体验展示区、农夫山泉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功能区构成。其中农夫山泉基地已建成投产,形成年产7万吨果蔬汁饮料和61万吨饮用天然水,有职工500人,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目前太白山国家级旅游产业新区本着“一年成势、三年成形、五年成城”的目标加紧推进各个功能区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人。 2、东坑镇。东坑镇位于靖边县城西22公里,镇域面积52.25平方公里,镇域人口5.3万人,镇区人口1.9万人。重点示范镇建设以来,东坑镇先后编制完成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镇域居民区规划以及一镇一模块和典型农村社区设计方案,镇区2011-XX年建设目标任务项目共53个,总投资11.75亿元。截止XX年5月底,已竣33个,在建14个,累计完成投资7.79亿元,各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镇区路网骨架基本形成,14.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工,天然气公司、老年公寓、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已竣工,新区形象已初步显现。 东坑镇结合农业大镇的传统优势,将现代农业作为支柱产业。他们按照农业现代化和重点镇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农业园区和重点镇新区一体化发展。结合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优势,规划建设“一区两园”(重点示范镇新区、农业园区、工业园区),

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_以中泰_崇左_产业园为例_欧阳东 (1)

[摘 要]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的基本战略。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指出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要经历“产城分离—各自为政—边缘融合—产城融合”等阶段路径,进一步提出转型期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九大规划策略,即定位契合、功能复合、空间缝合、产业聚合、规划协合、结构耦合、人文融合、设施调合和用地混合,并结合中泰(崇左)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路径;规划方法;中泰(崇左)产业园 [文章编号]1006-0022(2014)06-0025-07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In Urban Transition: Sino-Malaysia Industrial Park Case/Ouyang Dong, Li Heping, Li Lin, Zhao Sidong, Zhong Yuan [Abstract]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is a basic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 of industry-city separation, points out the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will experience a separation-indifference-merging-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nine planning strategies: correct orientation, complex func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structural connection, infrastructural adjustment, spatial suture, planning coordination, mixed land use, and human integration. The paper takes Sino-Malaysia industrial park case to illustr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above planning approach. [Key words]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ath, Planning measures, Sino-Malaysia industrial park 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 —以中泰(崇左)产业园为例 □ 欧阳东,李和平,李 林,赵四东,钟 源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从而被作为引领我国特色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战略手段,逐渐演变成为拉动我国地方经济、拓展城市空间、承载体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受历史性因素和开发模式的制约,我国产业园区在基本成型后往往成为了区域经济中的“孤岛”,从而导致建设方式粗放、功能结构单一、与城市和区域发展脱节、职住失衡与钟摆式交通、综合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的出现。目前,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仍是我国城乡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国产业的快速转移和区域格局的剧烈重构,国家适应发展新形势、新诉求提出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新政策,对转型 期产业园区规划与开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粗放式开发、单一化功能的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模式已难以承载发展新诉求。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1]。因此,转型期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政策,统筹城镇空间布局,通过产城融合使园区走向功能复合的转型发展之路。 产城融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基本战略,但其并非新生事物。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上检索出的产城融合类论文已达164篇(检索时间截至2014年4月22日,以“产城融合”“产城一体”“产城互动”为关键词)。当前,学术研究多聚焦于产城融合的意义、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及产城分离存在的问题等领域,对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对策的研究则较少。其中,曾振等人从功能、产业、生态和实施路 [作者简介] 欧阳东,硕士,高级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现任职于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李和平,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 林,赵四东,钟 源,硕士,规划师,现任职于广西华蓝设计(集团) 有限公司。

关于XX县产城融合情况汇报

关于XX县产城融合情况汇报  (2017年1月11日) XX县位于XX境西北端,总集雨面积1606平方公里,人口72.46万,现辖14个乡镇,3个管理区,161个村场(居委会),是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棉纺织名城。 一、发展现状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至2016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投资、消费分别比2012年增长36.2%、116.6%、61.5%,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名列全省前二十位。预计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8亿元,比2012年增加1.8亿元;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7%,比2012年提高9.5个百分点。2015年,荣获全省“全面小康推进十快进县”。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新建标准化厂房38.8万平方米,新增规模企业40家。工业园成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入园规模企业76家, 药业、纺织、 纺织、 纺织等一批高新技术含量项目竣工投产, 啤酒、 卫材等重点企业配套扩改项目全部完成。沿江开发来势看好,神华国华XX电厂已登记注册,铁水联运集配基地获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卓有成效。主宗农产品生产面积和产量全省领先,8个农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

志认证,是全省最多的县。 菜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扩规升级,“ ”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注册认定家庭农场496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54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8家,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增强。财政支农改革成为全省试点,金融支农改革成为全省样板。第三产业日益繁荣。商贸、物流、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33.2%,比2012年提高5.5个百分点。金融业更加活跃,农商行在全市率先改制成功,星龙村镇银行顺利挂牌开业。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91亿元、91亿元,均比2012年末增长了1倍。 2.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县城更加宜居宜业。实施了沿河北路旧城改造、XX河广场、 、 、 等一批扩规模、提品质、强功能的重点城建工程,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12平方公里扩大到1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7%,比2012年提高9个百分点。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卫生县城复查验收。城市“打桩定位”管理全面推行,市容市貌整洁有序,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社区联创共建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交通更加便利快捷。 高速、 高速XX段、 公路、 公路一期、 大桥建成通车,S306、S203升级改造全面竣工。码头、 铁路建设与协调顺利推进。四年累计建设农村公路402公里,总里程达到2159公里,行政村场通畅率100%。

温州开发区产城融合概况分析

温州开发区产城融合概况分析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处的城市-温州,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接长三角、对接海西经济区的重要枢纽港口城市,是浙江省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中国 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温州城市最东边崛起的一座滨海新城,是示范区 的两翼之一。全区交通发达,东临东海,北邻温州国际空港,位于城市东部交通枢纽核心区,距30万吨级深水码头16公里、甬台温铁路25公里,滨海大道、沈海高速复线、轨道S2线 贯穿其中,具有优越的区域和地理条件,堪称温州发展的黄金宝地。 2011年3月,根据温州城市发展总体计划,重大的区域划分工作已于该市开展起来。温州 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一园四区”的分散发展格局,转变成包括滨海园区、金海园区两大产业园区,龙湾二期、瓯飞部分填海区域,以及沙城、天河、海城三个街道,所形成的约120平方 公里的集中发展模式。 2、社会经济情况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范围覆盖滨海园区、金海园区和托管的三个街道,总人口达23万人。2014年初经省政府批复,开发区跨区域合作整合提升至“一区七园”,打破了县域经济壁垒,初步形成核心区与辐射带动区联动发展格局,开发建设面积140.18平方公里,工业总产 值超千亿元,财政收入超70亿元。其中,滨海园区和金海园区29.8平方公里作为开发区的 核心区块着力打造浙南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与销售基地,激光与光电高端装备 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同时向海延伸的60万亩瓯飞围垦造地工程为将来的开发提供了充 足的开发用地。 3、战略定位 力争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让温州开发区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区。致力于把温州开发区打造成一个崭新的、充满现代都市气 息的温州新城,同时成为浙江省内实体、民营经济的重要舞台,始终坚守私人资本、国家资本、外国资本三种资本共存的理念,致力于引进及开发优势产业。并且,协助那些怀有改造 升级意向的温州公司实现产业升级,引导这些公司向浙江南部沿海地区转移,促使温州甚至 浙江全省范围内私人经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走向新经济的典范。 浙江省南部地区沿海经济新发展的模范区。利用该市南部沿海区域的优势资源以及优良的企 业经济根基,将高科技制造产业视作重点项目,全力推动大公司、大产业的引进,建设浙江 南部地区经济新领域,给浙江南部区域的发展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浙江省与台湾共同发展的示范区。当今温州私人经济进入模式创新的初步发展阶段,同时, 台湾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利用这个机遇,充分利用温州开发区的优势,在精神文化、兴 新科技、贸易交流等方面首先尝试进行合作发展,深化两岸的沟通与协作,成为浙江省与台 湾共同发展的示范区。 二、开发区的SWOT分析 1、现状优势分析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浙江南部福建北部首家国家级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充满 了生机和商机,具有诸多优势,是投资价值洼地。 (1)区位战略优势。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温州城市东边崛起的一座滨海新城,临近东海,地处浙南闽北交接的优势地带和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未来滨海交通,是浙江东部 沿海交通的纽带,温州南片区域至机场、码头的纽带,更是城市东进南拓的交通核心。

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的调研报告 ——谋事要实之创新横店发展新方式产城融合是指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活力,和谐发展的模式。我街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优环境、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积极创新工作机制,脚踏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大力弘扬勇于担当大责任,勇于发挥大作用,勇于作出大贡献的工作精神,不断努力把横店建设成为?空港经济的示范区、‘两城’崛起的领航区、产城融合的实验区、幸福美丽的先行区?。 一、横店街产城融合建设的现状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 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国地税收入11215.4万元,增长19.3%,固定资产投资超过90亿元,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3亿元,增长34.3%,规模以上企业增加12家,内引外联资金14.3亿元,同比增长45.0%。2014年,横店街继续发扬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廉洁拆迁的成功做法,基本完成了20.9平方公里、17个自然湾的园区征地拆迁工作,再创新的?横店速度?。完成34万平方米还建房的收尾分配工作,空港花园二期18万平方米还建楼基本建成,

后湖人家34万平方米还建小区的征地和图审已完成。完成菜鸟项目一期、比亚迪一期、通用航空一期的征地场平工作,天河机场三期横店部分、范泗河改道工程、城际铁路项目有序推进。横店街机场三期的征地拆迁工作获得市委、市政府肯定,被评为?支持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跨越。横店工业园在发展目标上定位为市级千亩百亿园示范园区,现规模以上企业共有34家,6家正在申报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34.3%。不断提升机械加工、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地位,打造了武汉华力铸造、正通传动等一批明星企业,释放产业集聚巨大潜能。同时,武汉英斯特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峰美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塑联新材料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武汉市丰盛城建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纳入了工业园发展规划,多元产业集聚齐头并进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工业集聚态势明显增强。 (二)现代农业大增效 加快培育种养大户、专业户和农民合作社,在浒铺村、光明村和同合村培养发展10余户农业科技示范户种植蔬菜,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稳步发展同合村600亩荸荠基地。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完成无公害农产品样品快速检测60批次720余个样品,抽检合格率达99%。32个村的?网格化管理?建设已全部完成,建设7个生态村,栽树近3万株,对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1 / 15

————————————————————————————————作者:————————————————————————————————日期: 2 / 15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 3 / 15

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按照产城融合理念,推动产业园区从职住分离向功能复合转变,从单一生产型区域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元化、 4 / 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