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摄像技巧

电视摄像技巧

电视摄像技巧
电视摄像技巧

电视摄像技巧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电视摄像技巧.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本文由yousheyouwei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电视摄像技巧要想使电视画面有高的技术指标和美的视觉效果,前期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很重要。本文探讨如何正确使用摄像机,开发利用其隐藏功能,利用各种拍摄技巧,实现创作意图,体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一正确曝光拍摄中首先要确保正确曝光。对于前期曝光不准的电视素材,后期往往很难校正准确。曝光不足,电视画面发暗;过曝光又会使电视画面产生“限幅”,高亮部分缺乏灰度层次。摄像师要根据光源条件、拍摄对像,对摄像机进行光学和电子调整,使拍摄的信号幅度尽可能接近标准幅度,但又不超标。技术上,用波形示波器观察摄像机输出信号幅度,可以方便地了解曝光和波形幅度之间的关系(见图 1) (1)曝光正确:信号波形幅度平均为 (即 100%),且不大于 (更准确地说,亮度信号的瞬间峰值电平≤,复合信号的最高峰值电平≤,黑电平为0~。最佳曝光范围在70~80%附近(准确地说为~,对人物脸部的拍摄应在最佳曝光范围内。(2)曝光不足:信号弱,图像暗。平均信号低于。(3)过曝光(又叫白限幅):图像高亮部分(信号≥被切割,即白切割,图像高亮区成为一片白色斑块,缺乏灰度层次。实际拍摄过程中如果没有波形示波器可供使用,如何判断曝光是否正确呢?下面介绍两种较实用的方法。 a. 用寻像器具体做法是:(1)先校准,用机内彩条信号调节寻像器的对比度、亮度、屈光镜和峰值等参数,使寻像器中彩条信号的黑白图像各灰度层次分明、清晰;(2)实际拍摄中,观察寻像器图像,并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操纵光圈、中灰滤镜和增益等,使画面曝光正确。 b. 斑纹提示一般摄像机都有该功能。操作“斑纹”(ZEBRA)开关,使寻像器图像中出现“斑纹”提示,视为正确曝光的标志。(注意:现在有许多摄像机可以通过菜单,对斑纹出现电平重新选择设定)。 Sony、摄像机: JVC 信号在 70~80%时(即~出现“斑纹”,为最佳曝光区域。日立摄像机:信号≥90%时出现“斑纹”,斑纹出现的地方接近过曝光。这时要考虑减小光圈或别的办法,使画面曝光正确。正确曝光手段很多,各有其适用范围,有时对拍摄效果还有影响(如光圈的大小对景深和形变都有一定的影响),必须灵活应用。

1. 光环境要择时(早上、傍晚、阳光、阴天、秋季等);择机位(背景与主体明暗关系、俯仰、逆光等);布光(加灯、反光板等)。

2. 光学调节光学调节是确保曝光正确的首要操作。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即拍摄环境的照度在100~4000lux、摄像机增益在0dB 时,可改变光圈实现正确曝光,一般摄像镜头的光圈系数为(大)~F16(小)。操作光圈有三种方法。(1)手动光圈。一般拍摄提倡多用手动光圈,原因有二:一是景物亮度的改变不会引起整个画面曝光的变化;二是曝光比较精确。(2)自动光圈。抢拍时才用,用菜单可加、减~1 档自动光圈曝光量。自动光圈用起来方便,但曝光不够精确。(3)即时自动光圈。常态为手动光圈。在镜头伺服箱上有“即时自动光圈键”,按此键后为自动光圈状态,给手动光圈提供参考光圈值;松开此键后又恢复为手动光圈状态。摄像师可根据经验在参考光圈值的基础上加减一点光圈,以获得正确曝光。强光下,加入中性密度滤镜(1/16ND),可衰减光线,曝光的减少相当于缩小 4 档光圈。有的机器中性密度滤镜为 1/8ND 和 1/64ND。

3. 电子调节当光条件超出光学调节范围时,可使用电子调节。 (1)加增益(Gain)。电路每增加3dB 放大量,曝光的提升相当于加大半档光圈,但杂波也随之增大,通常在弱光条件下使用电路增益调节。 (2)超级增益(Hyper-Gain)。在极弱光(最低照度可达甚至条件下使用,电路放大量可增加到36dB,一般由开关控制。其缺点是信噪比下减,杂波最大,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用。(3)加电子快门(Shutter)。在强光条件下使用,以减少图像曝光时间,使运动画面更清晰;但是以牺牲灵敏度为代价,使曝光量下降。正常情况下每场图像曝光时间为1/50s,加电子快门后(一般由开关控制)为1/60~1/2000s,通过菜单可调。其作用是:动

态分解力提升,使强光下的运动画面更清晰;降低灵敏度(在曝光正确条件下,可起加大光圈作用);清晰扫描,用于拍计算机屏幕,消除黑、白滚动干扰。

4. 高亮背景拍摄有时拍摄主体曝光正常,但其背景过亮而缺乏层次,产生限幅(过曝光)。这时可用开关控制,通过电子方式衰减高亮信号放大量,使过曝光部分仍然可分辨灰度层次,将正确曝光动态范围提高 600%。这一功能各摄像机叫法不同:DXC-637P 称为动态反差控制DCC(开关);DY-98W 称为自动拐点(Autp Knee)(开关);Z1800 称为拐点(Knee Point)和拐点斜率(Knee Lope)(菜单调出);日立F2 称为对比度(Contrast),开关处于ON 位置,用于逆光拍摄时低照度信号提升,但杂波加大。

一、高调画面的拍摄拍摄高调画面有这样几个要求:①、所反映的人物,一般要符合其职业、年龄、性别特征。如拍摄医务、科研人员、妇女、儿童等。对于衣服的要求一般应为浅色。

②、背景光一般要求超过人脸的照度一倍左右,以白的背景突出形体的轮廓线,在拍摄人物全身高调画面时,更显得重要。③、画面要求简洁、清晰、明朗、干净,背景光要求柔、匀、细,防止人脸、衣服及其它进入画面部位出现灯光投影。④、用斑马纹作参考,曝光要稍增加一点,这样可使人物的头发和其他暗调部位得到适当的补偿曝光,对于表现暗部的有效质感,减小反差起积极作用。

二.低调画面的拍摄低调画面的拍摄要注意以下几点:1、人物衣服的色调应以灰色,深灰色为佳。这样,衣服在画面中才能有层次。穿黑色衣服时要注意与背景不要融合在一起。有时为了表现衣服的层次可适当加一点装饰光,同时要防止出现“阴阳脸”的明暗各半现象。2、低调画面拍摄要同被摄人物职业、性格、情绪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相吻合。3、低调画面拍摄应采取综合测光,拍摄时把光圈适当开大半级,或开大2/3 级,这样亮部质感不会受到损失,暗部也有了层次。4、低调画面拍摄常选择聚光灯作为勾画人物轮廓线条的主要光源,其它部分的暗部层次常选用散光灯具。

三、夜景画面的摄制由于摄像机与人眼的差别,往往真实的夜景画面却一团漆黑,无法表现夜景场面。在日出前(如在城里华灯未灭)和日落后(华灯初亮)之际拍摄夜景,却能获得真实的夜景效果。夜景画面一般要注意有较大面积的暗部(当然不是漆黑一片,要有部分层次),但更要注意画面局部亮度点的配置与处理。高亮点的形成主要依据是生活中可以模拟再现的加强的路灯、台灯、壁灯、车灯等特定光源效果。拍摄夜景要注意画面的空间透视,防止主体活动区域通亮一片,而远处却漆黑一团,这是很不真实的;另一方面要注意画面的景物布局,形成有效的远近明暗影调的配置,人为的拉开空间。光线的来源要依据生活,要竭力防止不顾生活的真实毫无目的地乱打光和乱加光,以及为满足照度要求,满足被摄体质感表现而盲目用光现象。有的电视节目的一些大场面和无任何人工光线来源的地方拍摄夜景,常利用白天的逆光,侧逆光和顶光,收缩光圈拍摄(也可在后期制作中利用技术手段压低画面亮度),造成画面内影像严重曝光不足,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阴天画面的拍摄阴天拍摄物体立体感差,明暗反差小,空气透视感弱,画面灰平。在阴天拍摄时要注意前景的选择。暗的前景能够加强空间透视,造成影调和物体的大小对比,是有意识地去克服画面灰平的关键因素。阴天拍摄要注意背景的选择与处理。拍摄以人物神情为主的画面,要让人脸始终处在画面中的高光部位,背景的色调一定比人脸这个中级亮度稍深一点。要避开和避免以亮的物体或天空作背景。拍摄以人物动作、轮廓形态为主的画面时,

要注意人物与背景及周围景物影调的选择配置,加大画面反差,形成影调对比。阴天拍摄应注意控制景深,造成虚实变化。阴天光照度低,摄像机为满足其准确曝光需要,常常要改变其曝光组合和开大光圈。控制好画面景深,则有助于突出主体,避免画面背景周围景

物的干扰,造成一定的视觉空间,而且还可以表现某种运动。

五、雨雪天画面的拍摄暗色的背景是突出雨景特点的关键,深色的树丛小屋、墙璧、人群等都可以作为雨雪天拍摄的背景。拍摄时,还要尽量让主体之后的背景靠近一些,这样雨雪特点就更明显,背景越远,效果越不明显。雨雪天拍摄,要避开大面积亮的天空,可把雨或雪衬托在被摄体暗色的衣服上。利用雪绒装点的树枝、厚雪积压的亭角、雨水滴落的房檐、水珠溅洒的玻璃等作为画面的前景,会给观众造成强烈的雨雪天印象,同时也能加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和阶调层次,影调对比。雨雪天最明显的造型工具就是雨伞、雨衣等,不管它们在画面哪个位置出现,都会是很醒目的,这样的视觉语言很容易让观众们“读懂”。雨雪天拍摄时,要尽量使拍摄点处在逆光或侧逆光的位置上,还可以利用天空散射光造成的顶光和顶逆光拍摄雨或雪。视摄像技巧摘自:九重离恨天要想使电视画面有高的技术指标和美的视觉效果,前期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很重要。本文探讨如何正确使用摄像机,开发利用其隐藏功能,利用各种拍摄技巧,实现创作意图,体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一正确曝光拍摄中首先要确保正确曝光。对于前期曝光不准的电视素材,后期往往很难校正准确。曝光不足,电视画面发暗;过曝光又会使电视画面产生“限幅”,高亮部分缺乏灰度层次。摄像师要根据光源条件、拍摄对像,对摄像机进行光学和电子调整,使拍摄的信号幅度尽可能接近标准幅度,但又不超标。技术上,用波形示波器观察摄像机输出信号幅度,可以方便地了解曝光和波形幅度之间的关系。(1)曝光正确:信号波形幅度平均为(即100%),且不大于(更准确地说,亮度信号的瞬间峰值电平≤,复合信号的最高峰值电平≤,黑电平为0~。最佳曝光范围在70~80%附近(准确地说为~,对人物脸部的拍摄应在最佳曝光范围内。 (2)曝光不足:信号弱,图像暗。平均信号低于。 (3)过曝光(又叫白限幅):图像高亮部分(信号≥被切割,即白切割,图像高亮区成为一片白色斑块,缺乏灰度层次。实际拍摄过程中如果没有波形示波器可供使用,如何判断曝光是否正确呢?下面介绍两种较实用的方法。a. 用寻像器具体做法是:(1)先校准,用机内彩条信号调节寻像器的对比度、亮度、屈光镜和峰值等参数,使寻像器中彩条信号的黑白图像各灰度层次分明、清晰;(2)实际拍摄中,观察寻像器图像,并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操纵光圈、中灰滤镜和增益等,使画面曝光正确。 b. 斑纹提示

一般摄像机都有该功能。操作“斑纹”(ZEBRA)开关,使寻像器图像中出现“斑纹”提示,视为正确曝光的标志。(注意:现在有许多摄像机可以通过菜单,对斑纹出现电平重新选择设定)。Sony、JVC 摄像机:信号在 70~80%时(即~出现“斑纹”,为最佳曝光区域。日立摄像机:信号≥90%时出现“斑纹”,斑纹出现的地方接近过曝光。这时要考虑减小光圈或别的办法,使画面曝光正确。正确曝光手段很多,各有其适用范围,有时对拍摄效果还有影响(如光圈的大小对景深和形变都有一定的影响),必须灵活应用。1. 光环境要择时(早上、傍晚、阳光、阴天、秋季等);择机位(背景与主体明暗关系、俯仰、逆光等);布光(加灯、反光板等)。 2. 光学调节光学调节是确保曝光正确的首要操作。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即拍摄环境的照度在100~4000lux、摄像机增益在0dB 时,可改变光圈实现正确曝光,一般摄像镜头的光圈系数为(大)~F16(小)。操作光圈有三种方法。(1)手动光圈。一般拍摄提倡多用手动光圈,原因有二:一是景物亮度的改变不会引起整个画面曝光的变化;二是曝光比较精确。(2)自动光圈。抢拍时才用,用菜单可加、减~1 档自动光圈曝光量。自动光圈用起来方便,但曝光不够精确。(3)即时自动光圈。常态为手动光圈。在镜头伺服箱上有“即时自动光圈键”,按此键后为自动光圈状态,给手动光圈提供参考光圈值;松开此键后又恢复为手动光圈状态。摄像师可根据经验在参考光圈值基础上加减一点光圈,以获得正确曝光。强光下,加入中性密度滤镜(1/16ND),可衰减光线,曝光的减少相当于缩小 4 档光圈。有的机器中性密度滤镜为 1/8ND 和 1/64ND。 3. 电子调节当光条件超出光学调

节范围时,可使用电子调节。 (1)加增益(Gain)。电路每增加 3dB 放大量,曝光的提升相当于加大半档光圈,但杂波也随之增大,通常在弱光条件下使用电路增益调节。(2)超级增益(Hyper-Gain)。在极弱光(最低照度可达甚至条件下使用,电路放大量可增加到 36dB,一般由开关控制。其缺点是信噪比下减,杂波最大,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用。(3)加电子快门(Shutter)。在强光条件下使用,以减少图像曝光时间,使运动画面更清晰;但是以牺牲灵敏度为代价,使曝光量下降。正常情况下每场图像曝光时间为 1/50s,加电子快门后(一般由开关控制)为1/60~1/2000s,通过菜单可调。其作用是:动态分解力提升,使强光下的运动画面更清晰;降低灵敏度(在曝光正确条件下,可起加大光圈作用);清晰扫描,用于拍计算机屏幕,消除黑、白滚动干扰。4. 高亮背景拍摄有时拍摄主体曝光正常,但其背景过亮而缺乏层次,产生限幅(过曝光)。这时可用开关控制,通过电子方式衰减高亮信号放大量,使过曝光部分仍然可分辨灰度层次,将正确曝光

动态范围提高600%。这一功能各摄像机叫法不同:DXC-637P 称为动态反差控制DCC(开关); DY-98W 称为自动拐点(Autp Knee)(开关);Z1800 称为拐点(Knee Point)和拐点斜率(Knee Lope)(菜单调出);日立F2 称为对比度(Contrast),开关处于ON 位置,用于逆光拍摄时低照度信号提升,但杂波加大。二彩色还原正确通过白平衡、黑平衡调节,以保证彩色还原正确 a. 色温(K) 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色温。色温高的光源,色彩偏蓝,如中午日光、日光灯等;色温低的光源,色彩偏红,如白炽灯等。 b. 白平衡为使各场景图像不偏色,将不同光条件下白色物体的色温在摄像机内部统一调整到3200K。也可以这样理解,经过调节,使摄像机在各场景下拍摄白色物体而产生的 RGB 信号幅度相等。每换一个场景,都要调整一次白平衡;同一场景随光条件变化也要进行白平衡调整。 (1)光学调整(粗调)。根据不同的光条件,使用不同的色温片。一般摄像机都有这几挡色温片:3200K,适用于室内白炽灯、日出/日落等场合;5600K,适用于室内日光灯、户外阴天、薄云等场合;5600K+1/16ND,适用于户外强阳光、湖滨、雪景等场合。(2)电子调整(精调)。拍白色物体,调“自动白平衡”

(A、B 档可存储)。当寻像器显示“OK”时,白平衡调整完毕。 (3)全自动白平衡。ATW 开关置于 ON,“自动跟踪白平衡”功能启动。该功能随时根据最亮处进行白平衡调节,使不断变换场景的白平衡基本正确。这种方式仅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缺点是不够精确。 c. 色调的变化使用矢量示波器看彩条信号各颜色矢量点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电视信号中“色”的物理含意。为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使整个节目偏某种色调,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在前期拍摄中实现。(1)加滤色片:白平衡调好后,矢量示波器中“白色”矢量点会跑到原点上。这时若加偏某种颜色的滤色片,会破坏白平衡,使矢量示波器中“白色”矢量点偏离原点而趋向此颜色,整个画面的色调随之改变。(2)用互补色板调白平衡:如想要偏暖色的画面,则用偏冷色的色板调白平衡。在矢量示波器中可以看到,调白平衡后,“偏冷的”矢量点会跑到原点上,而真正的“白色”矢量点会朝补色的方向偏离原点,整个画面的色调随之改变。d. 黑平衡使摄像机画面在光暗的地方也不偏色。它与场景无关,用开关自动调整,每周调一次即可。(DY-98W 机器不用调)。在矢量示波器中可以看到,当黑平衡调好后,“黑色”矢量点也会跑到原点上。三如何使画面视觉效果更佳

1. 光的运用光源,包括硬光(直射光,好控制、立体感强,如逆光、轮廓光等)和软光(散射光,层次、立体感差,如阴天)。反射光即非发光体在光源照射下反射出的光的图景,摄像机捕获的大多是反射光。透射光即光线穿透被摄物体到达摄像机的图景,一般是逆光。 a. 好的光源(1)光源的角度较低,这时背景的明、暗层次丰富,主体又可运用逆光拍摄。注意区分高亮背景和逆光拍摄。高亮背景:背景过亮(如天空)而主体发暗,效果很差,要避免。逆光拍摄:直射光从被摄主体后或斜后方投射到主体,使之有轮廓,富有立体感和质感。但一定要注意选择拍摄角度,使背景不要太亮,要暗于主体。这种用光使画面优美、生动。(2)光源的色彩丰富。在不同角度用互补色的灯加强色彩对比,如暖色的人脸后面辅以

冷色侧逆光作为轮廓光。(3)早上或傍晚之阳光。这时光源的射角较低,背景物体层次分明,色彩丰富。 b. 要尽量避免的光(1)顶光,如中午日光等;(2)散射光,如阴天,日光灯等,层次感下降,画面比较平,无逆光效果可言;(3)光线直射镜头,会产生杂散光雾斑,使反差下降。所以在拍逆光时,镜头要加遮光罩。 2. 景深问题景深是指画面中被摄主体前后景物清晰的范围。景深大,被摄主体前后景清晰范围大,可用于拍全景、跟拍、新闻、球赛等;景深小,被摄主体前后景清晰范围小,背景虚化,突出主体,对比强烈,画面生动。景深变小方法(三要素):物距近、长焦距(望远)、大光圈。主体在画面构图不变的前提下,物距近比长焦距更为优先。加大光圈方法:在物距不变、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光圈可使景深变小。在正确曝光前提下,通过减小照明、加中灰镜、加电子快门、增益设为-3dB 等方法,可加大光圈。 3. 长短焦问题 a. 短焦(广角):视角大,主体物距近,景深大,形变较大,透视明显(近大远小)。较平淡,适合新闻、体育等动态的、或大场面等的拍摄,也可用于主体近拍、跟拍等场合。 b. 长焦(望远):视角小,物距远,景深小,透视弱,背景向主体靠拢。画面比较生动,适合特写等镜头(最好使用三脚架,以防止抖动)。

4. “高调效果”采用过曝光,去掉DCC(Auto Knee、Knee Point)功能,加大光圈,使用白色或浅色背景。但在后期制作时,要通过调整减小视频幅度,使之标准。

5. 反差的改变在不影响正确曝光的前提下,通过调节摄像机黑电平,达到增强或减弱反差的目的。黑电平上升,反差减小;黑电平下降,反差增大。(后期制作也可改变反差的大小。)

6. 清晰度的改变在镜头聚焦清晰的条件下,通过下述方法可改变画面清晰度。(1)轮廓校正(DTL 或Detail):对轮廓、细节等强调、夸张或反之。(2)加柔光镜。使用特技镜片或用凡士林涂到紫外镜片上等方法达到柔光目的。如果用凡士林涂到紫外镜片的周围,使镜片中间的一个小圆保持干净,则画面中间清晰,周边柔化(注意:光圈越大效果越好)。当凡士林涂到镜片的全部时,整个画面被柔化。四其它 1. 画面的清晰(调焦或聚焦) 通过调焦或聚焦保证画面清晰,可有几种途径:(1)调节寻像器屈光镜使图像清晰,有利于聚焦;(2)长焦时,景深小,容易聚焦,常用于特写调焦;(3)大光圈时,景深也变小,有利于聚焦。有些机器提供“精确聚焦”功能键,按此键可瞬间加大光圈10s,便于聚焦。2. 后焦校准如果后焦不好,变焦从特写到广角时图像变虚。后焦校准方法:松开后焦环.)的固紧螺丝;光圈置于手动、调大;拍3m 处物体;变焦由特写调为聚焦,使之清晰;然后调为广角,再调后焦环,使之清晰。反复几次,固紧后焦环螺丝即可。3. 近距特写一般镜头聚焦清晰范围在至∞。而近距(MACRO)功能可拍摄距镜头几厘米的小物体。方法是:镜头后焦环置于MACRO;聚焦置于∞,变焦环设置为手动,手动调变焦环,使被拍摄对象清晰。4. 镜头稳定尽可能使用三脚架,特别是用长焦镜头时,可以使拍摄画面稳定。肩扛摇拍时,要保持脚不动,起幅时身体扭转,落幅时为正常体位。摄象机光源的色温特性与白色平衡调节] DV 人的眼睛可以轻而易举地调节,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光线,即使在不同的灯光下,也能以同样的色彩观察物体。摄象机不像人眼,没有天生的能力来适应那些对拍摄色彩有很大影响的光线变化。所以,光源不同,画面可能会出现偏蓝或者偏红的颜色。为了使光源对被摄目标的影响降至最低,有必要进行所谓的白色平衡调节。白色平衡调节决定光线的色彩,并调节色彩,使白色保持纯白。由于白色是整个色彩光谱的基本颜色,所以,如果白色得到正确的再现,则可得到正确自然的其他色彩。一般 DV 机预设了几种普通光源的最佳设定,它通过对镜头和白色平衡感应器所接受的图像色调进行估量,来判断拍摄状态,然后,选择类似色调的设定。这种功能即为自动白平衡调节。一般的 DV 机都会自动调节白平衡,确保用自然色来拍摄图像。由于自动白平衡调节状态只能确保一定范围内的灯光类型能够获得自然色彩,所以,对于范围之外的所有其他类型的灯光,请手动调节白平衡状态。为了能够在几乎所有

类型的灯光下都获得良好的结果,建议在每次拍摄环境发生变化时,都要重新调节一下

电视摄像技巧

电视摄像技巧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电视摄像技巧.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本文由yousheyouwei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电视摄像技巧要想使电视画面有高的技术指标和美的视觉效果,前期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很重要。本文探讨如何正确使用摄像机,开发利用其隐藏功能,利用各种拍摄技巧,实现创作意图,体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一正确曝光拍摄中首先要确保正确曝光。对于前期曝光不准的电视素材,后期往往很难校正准确。曝光不足,电视画面发暗;过曝光又会使电视画面产生“限幅”,高亮部分缺乏灰度层次。摄像师要根据光源条件、拍摄对像,对摄像机进行光学和电子调整,使拍摄的信号幅度尽可能接近标准幅度,但又不超标。技术上,用波形示波器观察摄像机输出信号幅度,可以方便地了解曝光和波形幅度之间的关系(见图 1) (1)曝光正确:信号波形幅度平均为 (即 100%),且不大于 (更准确地说,亮度信号的瞬间峰值电平≤,复合信号的最高峰值电平≤,黑电平为0~。最佳曝光范围在70~80%附近(准确地说为~,对人物脸部的拍摄应在最佳曝光范围内。(2)曝光不足:信号弱,图像暗。平均信号低于。(3)过曝光(又叫白限幅):图像高亮部分(信号≥被切割,即白切割,图像高亮区成为一片白色斑块,缺乏灰度层次。实际拍摄过程中如果没有波形示波器可供使用,如何判断曝光是否正确呢?下面介绍两种较实用的方法。 a. 用寻像器具体做法是:(1)先校准,用机内彩条信号调节寻像器的对比度、亮度、屈光镜和峰值等参数,使寻像器中彩条信号的黑白图像各灰度层次分明、清晰;(2)实际拍摄中,观察寻像器图像,并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操纵光圈、中灰滤镜和增益等,使画面曝光正确。 b. 斑纹提示一般摄像机都有该功能。操作“斑纹”(ZEBRA)开关,使寻像器图像中出现“斑纹”提示,视为正确曝光的标志。(注意:现在有许多摄像机可以通过菜单,对斑纹出现电平重新选择设定)。 Sony、摄像机: JVC 信号在 70~80%时(即~出现“斑纹”,为最佳曝光区域。日立摄像机:信号≥90%时出现“斑纹”,斑纹出现的地方接近过曝光。这时要考虑减小光圈或别的办法,使画面曝光正确。正确曝光手段很多,各有其适用范围,有时对拍摄效果还有影响(如光圈的大小对景深和形变都有一定的影响),必须灵活应用。 1. 光环境要择时(早上、傍晚、阳光、阴天、秋季等);择机位(背景与主体明暗关系、俯仰、逆光等);布光(加灯、反光板等)。 2. 光学调节光学调节是确保曝光正确的首要操作。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即拍摄环境的照度在100~4000lux、摄像机增益在0dB 时,可改变光圈实现正确曝光,一般摄像镜头的光圈系数为(大)~F16(小)。操作光圈有三种方法。(1)手动光圈。一般拍摄提倡多用手动光圈,原因有二:一是景物亮度的改变不会引起整个画面曝光的变化;二是曝光比较精确。(2)自动光圈。抢拍时才用,用菜单可加、减~1 档自动光圈曝光量。自动光圈用起来方便,但曝光不够精确。(3)即时自动光圈。常态为手动光圈。在镜头伺服箱上有“即时自动光圈键”,按此键后为自动光圈状态,给手动光圈提供参考光圈值;松开此键后又恢复为手动光圈状态。摄像师可根据经验在参考光圈值的基础上加减一点光圈,以获得正确曝光。强光下,加入中性密度滤镜(1/16ND),可衰减光线,曝光的减少相当于缩小 4 档光圈。有的机器中性密度滤镜为 1/8ND 和 1/64ND。 3. 电子调节当光条件超出光学调节范围时,可使用电子调节。 (1)加增益(Gain)。电路每增加3dB 放大量,曝光的提升相当于加大半档光圈,但杂波也随之增大,通常在弱光条件下使用电路增益调节。 (2)超级增益(Hyper-Gain)。在极弱光(最低照度可达甚至条件下使用,电路放大量可增加到36dB,一般由开关控制。其缺点是信噪比下减,杂波最大,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用。(3)加电子快门(Shutter)。在强光条件下使用,以减少图像曝光时间,使运动画面更清晰;但是以牺牲灵敏度为代价,使曝光量下降。正常情况下每场图像曝光时间为1/50s,加电子快门后(一般由开关控制)为1/60~1/2000s,通过菜单可调。其作用是:动

电视摄像16种构图方法

电视摄像16种构图方法 2009-06-18 12:50:53| 分类:DV常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 S型构图 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常用于河流、溪水、 曲径、小路等。 2. C形构图: 画面中的构图类似于字母“C”形,一般多用于拍摄河、湖、海等水面,或是成曲线造型的建筑物,这种构图柔和而完美,非常适合于抒情的画面,而且画面很有活力。 3. L形构图 用类似于L形的线条或色块将需要强调的主体围绕、框架起来,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L形如同半个围框,可以是正L形,也可以是倒L形,均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围框以内,使主体突出,主题明确。 常用于具有一定规律、线条的画面。 4. 垂直式构图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 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 5. 对称式构图 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缺点: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 风格的物体。 6. 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聚光灯照射 主体)。 7. 放射式构图 以主体为核心,景物呈向四周扩散放射的构图形式,可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而后又有开阔、舒展、扩散的作用。常用于需要突出主体而场面又复杂的场合,也用于使人物或景物在较复杂的情 况下产生特殊的效果等表现手法。 8. 交叉线构图 景物呈斜线交叉布局形式,景物的交叉点可以在画面以内,也可以在外。前者有类似十字型构图的特点,后者类似斜线构图的特点,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视线引向交叉中心,也可引向画面以外。 具有活泼轻松、舒展含蓄的特点。 9. 曲线构图

摄像技巧五字诀

电视摄像,贵在技巧;技巧掌握,贵在求精。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积淀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关于电视摄像技巧的“五字诀”。比如,说到运动摄像,就会想到“推拉摇移跟”;说到拍摄要领,就会想到“平稳准匀清”等等。对这些“五字诀”进行及时总结有助于加快电视摄像技艺的发展。 1、“黑白光近法”是摄像机的调节因素。 “黑”指黑平衡调节,以保证黑色场景的正确还原;“白”指白平衡调节,以保证白色场景的正确还原。黑、白平衡调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色彩的忠实再现,其原则是“动光之后先调白”;“光”指光圈环调节,以保证影像的正确曝光,有自动、手动和即时等调节方法;“近”指近摄环调节,以满足一定范围内的近摄需要;“法”指法兰环调节,也称后焦距调节。当发生非人为的“焦点漂移”时,调节此环以确保聚焦精确。 2、“聚变跟移虚”是焦距(焦点)的调整技巧。 “聚”指聚焦,一般采用“目标特写聚焦法”,即拍摄前,推成特写进行聚焦,然后拉开成所需的景别,进行拍摄;“变”指变焦,即焦距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转动变焦环或扳动W—T 按钮均可实现变焦;“跟”指跟焦,即焦点始终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以保证其清晰。跟焦一般遵循近顺远逆、近快远慢及焦点前置的规律;“移”指移焦,即运用景深原理,实现视觉中心或表现重点的虚实转换;“虚”指虚焦,即整个画面一片模糊,没有一处实焦。营造一种朦胧美和意境感。 3、“扛托抱举拎”是执机姿势的类型。 “扛”指扛式,其中立姿肩扛式最常用,画面自然、调度灵活。讲究“三紧贴”,即肘部紧贴身体、脸部紧贴机身、眼睛紧贴寻像器;“托”指托式,机动性高,适用于便携小型机,但画面易晃动;“抱”指抱式,结合立、蹲、跪姿使用,能降低机位,适宜拍摄局部特写;“举”指举式,可抬高机位,适用于大场面或主体被遮挡的情况下拍摄,一般采用短焦拍摄以求稳定;“拎”指拎式,机位可降到很低,利于“移跟”拍摄运动目标。 4、“平稳准匀清”是电视摄像的基本要领。 “平”指平衡,画面力求“横平竖直”,及在色彩、影调及心理上的平衡等;“稳”指稳定,持稳摄像机,竭力避免不必要的画面晃动,多使用支撑物体,合理选择焦距;“准”指准确,即构图完美、曝光正确、意图明确、落幅到位及色彩真实等;“匀”指匀速,即运机速度均匀,画面节奏统一,避免忽快忽慢,大起大落,犹犹豫豫以及痉挛式、刷墙式、拉风箱式的拍摄;“清”指清晰,也叫实,应力求图像清晰,照度适中,聚焦精确等。 5、“推拉摇移跟”是运动镜头的基本类型。 “推”指推镜头,是景别由大变小或框架由远而近的画面,有“某处有某人(物)”的效果;“拉”指拉镜头,是景别由小变大或框架由近至远的画面,有“某人(物)在某处”的效果;“摇”指摇镜头,是借助于三角架或拍摄者自身,转动镜头光轴而拍摄的画面。有环顾四周、转移视线、形成积累的效果;“移”指移镜头,是摄像机随活动(支撑)物体而运动所拍摄的画面,

精编【广告传媒】电影电视拍摄技术入门及常识理论

【广告传媒】电影电视拍摄技术入门及常识理论 xxxx年xx月xx日 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 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

视音频技术基础 课程目的: 熟悉并掌握基本影像制作流程与技能 能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时长15分钟的短故事片和记录片的拍摄与后期制作 主教材:罗伯特.穆斯伯格《单机拍摄与制作》 辅助参考:(美)琳恩.格罗斯等著 《拍电影——现代影像制作教程》 第一章影视制作概论 第一节电影与电视关系总说 一、电影与电视:差异从介质开始:赛璐珞胶片磁带蓝光盘数字电影16格-24格25帧高速慢动作 数字电影: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0”、“1”信号)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象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画框比:电影胶片的标准画框比(宽高比)4:3或者.33:1(标准电视画框比是4:3)美国标准宽银幕为1.85:1 高清电视为16:9 这2个数值比较接近 胶片规格:胶片的规格由其宽度来表征,如最常见和通用 的35毫米胶片,科教、农村放映的16毫米,以及超8毫米, 70毫米胶片等。胶片越宽,单位成像面积越大,成像越清晰。 关于imax:IMAX(即Image Maximum的缩写,意为“最大影像”)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但不断有更宽、更高的imax银幕出现,如中国内地最大的imax银幕是东莞万达影城(22米,

宽28米,总面积616平方米)IMAX影片的每格画面的感光面积是普通35毫米胶片每格画面的10倍、传统70毫米胶片的3倍。从而决定了在“巨幕”上投放出的影像比一般电影更清晰、更亮丽。 3D影片: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3D电影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imax+3D 营造的就是扑面而来的影像感,影像对个体的压迫感,真正的身临其境,消除了非影像内容的视角冗余信息,所谓电影是窗户的概念消失了,因为连窗框也看不到了,而代之以置身景中。 磁带规格:模拟格式和数字格式 传统的模拟格式有VHS、SVHS、BETAMAX、BETACAM 等等,后2个为广播级。 数字格式有索尼研发的Mini—DV (简称DV)、DVCAM等,松下研发的DVCPRO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电影和电视的媒介融合态势 视听效果的逼近磁转胶数字格式 数字电影的优势在于存储方便、成本低、不易损耗 三、当下电影与电视的竞合性关系 互为死敌还是互为补充?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作为电视画面的创作者,我们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1、围绕着所拍节目内容的思想、主题,安排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那么,什么是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 2、如何处理电视画面结构的基础元素? 3、如何运用电视画面结构的特殊元素? 4、如何根据诸多元素的变化规律和艺术法则做出恰当的安排,找出头绪、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这个又是构图的内容。 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个技术步骤。由于技术运用和表达要求的差异,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造性)摄像两大类。新闻摄像侧重于新闻性,不在影像美学方面有苛刻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有时甚至连画面稳定、亮度等基本技术要求都可以忽略,最为遗憾也是最为可贵的是,新闻摄像不能重新而来,除非是不影响新闻性的组织拍摄。 今天我们将从新闻拍摄的角度来讨论拍摄问题。 一、会场的拍摄 二、人物的拍摄 三、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一、会场的拍摄 会场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静态拍摄场景,与会场比较接近的场景有课堂、座谈、讨论、围坐在饭桌边的用餐等等。这些场景

的拍摄方法与技术处理都比较相近。 1、会场的特点 从拍摄的角度看,会场场景集中,内容集中,但同时也比较单调乏味,很难拍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光线:室内会场照明条件恒定,变化不大,但光照可能不均匀;室外会场则容易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光线可能发生变化,但光照比较均匀。 2、会场摄像“通则” 无论是室内室外,新闻拍摄者都必须如实记录下会议议程、出席会议的领导、重要来宾、主要与会人员以及会议上表彰先进、通过决议等过程性画面。如果会议安排主要领导或重要来宾最后发言,拍摄者必须坚持到会议结束。相对来说,会场拍摄技术问题不多,拍摄方法也比较简单。但非技术问题可能更值得我们注意,会场拍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有: ⑴第一个画面一般在会场中后方拍摄带会标的大镜头,然后自然走到主席台前拍摄主席台就座人员和会议主持人画面。 ⑵拍摄会场大镜头时,要尽量避开通向主席台的走道或分割观众的通道,要让画面中央充满观众,而不是一条通道。否则构图和视觉上都不能让人满意;拍摄位置可稍偏一些,会标仍然置于中间位置。 ⑶拍摄与会领导要注意景别和时间长度的匹配:主要领导的讲话镜头一定要给大给足。给大,就是景别要小些,给足,就是时间要长些;其他与会领导和重要来宾不能漏拍,如果没必要给他们单独镜头,可从中间部位向两边摇拍或拉拍,也可一个固定镜头包含2-3人,切忌不能在某位或某些领导、来宾身上重复摇或者拉;不要在他们有

摄像知识及技巧

摄像知识及技巧 摄像机镜头应当表现什么 摄像机的镜头具有较强的发现力、捕捉力和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它表现的是摄像者的主观倾向和审美情趣。它的任务就是表现片子中需要介绍的主体、环境,还有气氛。 专题片、新闻也拍了不少。但是,我们在实际拍摄中是否真正发挥了镜头的表现力?是否突出了景物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许多人往往把取景的范围放得太宽广,景别视距过远,没有能较好地利用屏幕有限的空间来突出主体,介绍环境,表现氛围。举个例子,我们要对某个会议进行报道,抛开解说不谈,在我们介绍了场景的全局之后,应着力抓取局部和细节等有表现力的东西。正反两个全景画面,能给人提供一个在开什么会,有多少人参加以及会场的环境等信息,但哪些人到场?谁在讲话?听众如何反应?这就要靠画面的语言——景别的变化,局部、细节和机位变化,来展现和交代,为观众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 再如,表现一个人在孜孜不倦地阅读、紧张地思考,我们用全景介绍了他身处的环境,用中景、近景勾画了他的身姿,还用特写介绍了他读的是什么。到此为止,我们仅仅介绍了“他在做什么”;要表现他“孜孜不倦”、“紧张思索”,这些镜头还不到位,这时,如果我们再加上一个手夹着的烟头快烧到手指的特写或者加上其它很能说明问题的特写(窗外的月亮、桌上的闹钟等),就能较好地把我们想要表达的表达出来。细部特写往往比笼统的表现更能传情达意。我们在拍片中不能忽视摄像机镜头的细部特写的表现力,强调一件事所引起的反应动作的细节,往往比直接拍摄那件事的过程更富感染力。 注意运用技术和艺术手段,充分发挥摄像机镜头所具有的发现力、捕捉力和表现力,对我们利用摄像机来展现大千世界,描绘美好生活,将会大有帮助。 取景与构图 取景与构图是两个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概念。 取景取景是指取用哪部分视觉元素来构成画面,舍弃哪些部分,摄像机处于什么位置,取何角度拍摄等等。比如,拍摄人物新闻或专题片时,取景应考虑的因素包括:决定镜头是对准所有的人物,还是对准其中的几个;用全景、中景,还是近景;仰摄、俯摄还是平摄等等。 构图构图是指将视觉元素加以组织、构成画面的方法。比如拍摄记者采访两位人物,则三位人物的安排(谁靠近摄像机,谁远离摄像机,三人之间处于怎样的几何位置关系)、人物坐势的动态处理,周围道具如何安放,取何机位、从何角度拍摄,使各视觉元素位于画面的什么位置等等,都包括在构图范畴内。取景构图艺术对于摄取电视画面、创造视觉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要摄下优美的画面,必须要对画面视觉元素加以组织,必须选择机位、恰当取景。取景与构图很自然地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如何取景 取景的过程既含有技术的成分,又含有艺术的成分。技术上要保证所摄画面的完整与清晰,要熟练地掌握摄像机的操作要领,镜头运动要“平、稳、匀、准”。艺术上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视点、确立机位、视距、角度、景别,这些对我们成功地创造视觉空间至关重要。 一.技术上的要求:主题明确,图像清晰是取景时首先要保证的起码要求。在决定画面元素的取舍时,既要使主体突出、图像清晰,又要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向观众传递足够的信息,体现作品的主题。当然,在一部片子中,有些镜头含信息量多,有些镜头含信息量少,因此,对每个镜头的要求和处理应有所不同。 其次,镜头运动要做到“平、稳、匀、准”。“平”是指所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我们在拍摄中,不论是用三角架(三角架要较好水平仪)还是肩扛,都要利用画面中景物的垂直或水平线作参考,效正寻像器边框与这些线条相平行,大体上可以做到平的构图要求。

电视新闻拍摄方法与技巧

视新闻的拍摄技巧 一、电视新闻的画面构成从拍摄的角度看,电视新闻可分为两大类:录像报道、现场报道。 录像报道之采用画面和解说相结合的形式报道新闻事实,记者不出镜头。其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是画面和解说词,而画面又是由一组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和不同长度的镜头构成的。镜头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介绍性镜头,一部分是中心镜头。 介绍性镜头是引导观众进入新闻主题的镜头,主要是交待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规模等新闻要素。 中心镜头,是反映新闻主要内容的镜头。拍摄时要注意: 1、抓重点。既要抓住关键的新闻场面和主要的新闻人物。 2、抓全面。拍摄时不要遗漏相关的镜头,避免后期补拍。 3、抓细节。镜头要特别反映新闻主体的表情与感情变化的细节。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出镜,在新闻现场采访和播报新闻。 现场报道和录像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加进了记者的形象。现场报道的开头是记者的独白,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相当于新闻报道中的导语。 在现场报道中,一般都有记者的镜头前采访,在拍摄镜头前采访时,首先需要一个交待性镜头,这个镜头要包括记者和采访对象。 如果是新闻专访,交待性镜头多半是从记者和采访对象两人的侧面拍摄,采用全景或远景。在现场报道中,因为记者以在开头的独白中露过面,他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交待性镜头一般拍成越肩镜头。拍摄越肩镜头时,要摄像机处于记者的背后,拍下采访对象正面镜头和记者头部与肩部的一部分。 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较长时,就要用采访对象单独的中近景或特写镜头。 为了后期编辑的需要,还要拍摄一些记者的镜头,一种是“倾听镜头”,这种镜头在编辑时用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表明记者的态度。在拍摄时,把摄像机放在采访对象后面让记者面对摄像机镜头。 另一种镜头叫“反向提问镜头”,是记者提问的镜头,也是采用从采访对象后面拍摄的方法。间隔镜头,用来在后期编辑中作为过渡镜头使用。一般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远景,以看不清口型为原则。 二、画面的方向性 在电视拍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拍摄方向的统一性,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镜头间的方向关系,使观众对各个镜头所表现的空间有完整、统一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熟练掌握“轴线”规律。 “轴线”一般指被摄对象和被摄主体的“动作轴线”,它是由被摄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一条无形的线,或称之为主体运动轨迹。在拍摄一组相连的镜头时,摄像机的方向应限于轴线的同一侧。拍摄角度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怎样变化,都不允许发生“跳轴”现象。 三、现场拍摄 勤于积累、心中有数、及时抓拍。 拍摄介绍性镜头。介绍性镜头一般要交待新闻六要素中的四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拍摄中心镜头。中心镜头要着重反映事物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的基本情况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在拍摄中心镜头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抓细节和富有人情味的场面。 一条成功的电视新闻,中心镜头应占绝对比例,大约70%以上。 四、同期声的录取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谈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的技巧 摘要:新闻电视画面不单是为了通报消息而进行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对所拍摄的画面的技术处理和艺术构思的剖析下进行的系统工程。把握电视新闻画面的构成,从艺术和技术的角度来认识电视新闻画面,以其为依据来探讨新闻电视画面拍摄的技术要领和艺术手法。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镜头 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充分展示画面语言的魅力,满足人们眼见为实、先睹为快的接受心理。由此可见。我们看到的电视新闻不仅仅为拍摄画面而去简单的拍摄。还要对新闻事件发生的画面中的各个要素,如引起事件发生的主体、事件发生的环境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布局,使得观众及时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对电视新闻画面的全局即技术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其构成,当然拍摄时也要在电视新闻画面的技术和艺术处理上来做文章。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构成 电视记者通过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将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画面形象的展现给观众,使人不但得到耳闻目睹,亲临现场的感觉而且得到“美”的享受。由于受时间限制和人的眼睛接受图像信息的限制,一个电视新闻画面不可能长时间在屏幕上显示或停留,观众不可能像看报纸。美术作品或照片那样反反复复地、全面地观看画面,这就要求记者或拍摄人员在选取面面的时候。选择最能反映主要内容的画面。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电视机屏幕上最能解释新闻消息的画面。因此,对电视新闻画面的精确透析是电视新闻拍摄的重中之重。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技术构成 从拍摄技术的角度看,电视新闻画面是将新闻事件现场所发生的事件的各种原因和通过镜头搜集、整理后呈现给观众的一种镜头组合。从这个角度看,电视新闻画面就是由一组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和不同长度的镜头构成的。也就是说镜头是构成电视新闻画面的基本单位。构成电视新闻画面的镜头可分为中心镜头(重要镜头)和介绍性镜头(次要镜头)。 中心镜头。是反映新闻主要内容的镜头即引起新闻事件主体的一切镜头:介绍性镜头是引导观众进入新闻主题的镜头,主要是交待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规模等新闻要素。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归根结底就是对构成画面的重要镜头和次要镜头的合理布局和拍摄处理,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就基本上确立了新闻画面的基本构架。 (二)电视新闻画面的艺术构成 从电视艺术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心镜头还是介绍性镜头,它们都是将在某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以画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引起事件发生的主体、反映时间的光线、表达事件发生场所的背景构成了新闻电视画面的基本要素,对电视画面镜头的处理就是对这三种基本要素的处理和安排。 二、电视新闻画面中对画面镜头拍摄技术的要求 电视新闻画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运用电子光电技术与磁记录技术来记录现实图景的。在电

浅谈电视的摄像心得与技巧的应用

浅谈电视的摄像心得与技巧的应用 发表时间:2009-11-16T14:35:25.717Z 来源:《文艺生活》2009年第12期供稿作者:刘易雯(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导读] 电视节目人员的技术技巧和创作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图像质量的水平。摘 要:电视节目人员的技术技巧和创作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图像质量的水平。工作人员在了解电视摄像的规律和基本原则的同时,也应该对镜头的理解力,培养对运动特性的表现力,以及提高自身的创作意识,从而提升图像创作的艺术性和技术性。 关键词:电视摄像 摄像心得 技巧 心得 创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 电视节目创作的前期工作就是电视摄像, 电视节目人员的技术技巧和创作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图像质量的水平。工作人员在了解电视摄像的规律和基本原则的同时,也应该对镜头的理解力,培养对运动特性的表现力,以及提高自身的创作意识,从而提升图像创作的艺术性和技术性。记录现实生活不是电视摄像的目的,而应该是对生活素材有概括、有选择、有意识地加以处理,这就对电视摄像工作人员提出双重标准,既要有繁杂的艺术性创作,在。我个人认为摄像者要想制作好各种条件下的事物,在实际过程时,除了要注意平、准、稳、匀、清这些基本要求之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视摄像需要有创作意识 一组一组镜头连接组成电视据, 取景、构图、形象、阳光、蒙太奇、节奏、故事等变成为镜头与镜头之间相互组接的技巧和章法。身为摄像的我认为要具有电视剧一定的创作概念,要体察观众的心理,故事的发展情况, 摄像中采用不同角度、不同景色、不同幅度地表现一个个故事情节。摄像者应该需要一定的画面感觉,使自己对图像元素的了解和摄像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关于焦距和镜头角度的选择,我有一些理解。焦距变换可以使物体产生移动,要求受众保持摄像机看,图像表现出摄像人员的创作意图和故事情节上的指向性。主观性可以以拉、推、跟等移动镜头来表现。改变画面的大小, 需要合理选择摄像机的焦距,是摄像工作人员表达创作意识的重要方法。在标准焦距情况下进行的是一般的焦距变化,特殊焦距的镜头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往往运用,在非正常透镜关系下也可表达新的意思。拍摄角度也是我经常传达思想的有效方法。就目前情况来看,在角度方面分为垂直角度(俯、平、仰)和水平角度(侧、正、反、斜)两大方面,有他的一般规律,正面拍摄容易表现物体的基本特点,方便观众的交流观看;侧面拍摄可以提高对象的立体感;平给人以一种传统的思维视觉习惯,画面的真实感给人产生贴切的感觉等等。角度的变换应根据故事情节的要求来决定,并使画面产生新的意义。全片和镜头的主题得到了统一是电视节目的意识通过镜头角度的选择。在电视剧中一个情节或摄像中一个角度的选择,都是以工作人员的创作意识为前提的,经常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进行,多方面展现时空的概念,补缺一个角度的单薄。 二、色彩和光线的选择 《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追求纪实的风格,大部分的镜头采用实拍,主要是依靠阳照射,保持画面的古朴性,给予我们强烈的时代性。在《三国演义》摄像过程尽力描绘一种真实的时代场景,各种场景与设施交相辉映,相互融化、相互衬托而达到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生活,创作的意识也跳入电视画面,使受众耳目不一样的感觉。色彩构成作为电视剧镜头的组成因素,视觉效果在这中表露无疑。观众对色彩的心里反映具有相当的发掘,故事情节给以人某种心灵的感应,主体客体相互反映。《仙剑奇侠传三》中不同的颜色搭配采用冷暖相宜的方式,使演员的性格、环境氛围、剧情关系、故事情调得到了有层次性的表现。色彩色调的具体采用,使电视剧的深层意义和创作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日常的电视摄像实际操作中,我们加强创作方面的锻炼,提高自己的创作意识与灵感,从多角度多方面丰富自己的技术面为观众创作出好的电视作品。在电视摄像中光也是图像造型的主要元素。从光线中我们可以确定天气、时间,甚至当时的所处时代,也可确定电视剧的基本调调,并表现电视剧人物的性格。比如:电视剧《八路军》中的光线来看,采用了比较温和的色调,给人的感觉八路军的崇高与和蔼。一般情况下,在早上和晚上可以拍出大地的质朴感和温馨感。 三、运动性是电视画面的灵魂 电视画面能够表现人物运动的动感、节奏,给观众展现出电视中各种运动过程的全程性和剧情丰富性还可以通过摄像特技和拍摄方式,达到出人眼看不见的移动。在生活中被看成是静止不动的对象,通过电视摄像可以让他变成丰富变化的运动体。抓住电视摄像运动这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合理使用固定的镜头,抓住对象的运动特质,电视摄像的拍摄对象有静止的, 有运动的,要表现它们的动势,需要采取多种方式组合来用。在拍摄固定物体时还需要注意捕捉动态的因素,调动他们做到动静相搭配。总之,固定镜头的用法需要一定的创意才会使画面产生一定的效用,使不变的框架活起来。二是为达到统一与合理化需要让镜头动起来,电视摄像实际需要重现现实生活中一些运动过程,有时候可以通过摄像机的自身运动,动中美化生活。三是合理选择画面的景象,表现动感的节奏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的慢快形成的。参考文献: [1]李运林、徐福荫.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美】赫伯特·泽特尔.摄像基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王敏泉.动之美.视听界.2006(3). [4]王晓红.电视画面编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5]苏启崇.实用电视摄像.北京: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电视台摄像机使用教程

摄像机使用教程十二章 第一章摄像机拍摄技巧入门 拿稳摄影机 最好是用两只手来把持摄影机,这绝对比单手要稳,或利用身边可支撑的物品或准备摄影机脚架,无论如何就是尽量减 轻画面的晃动,最忌讳边走边拍的方式,这也是最多人犯的毛病。这种拍摄方式是针对特殊情况下才运用的,千万记住画面 的稳定是动态摄影的第一要件。 固定镜头 简单的说就是镜头对准目标后,做固定点的拍摄,而不做镜头的推近拉远动作或上下左右的扫摄,设定好画面的大小后 开机录像。平常拍摄时以固定镜头为主,不需要做太多变焦动作,以免影响画面稳定性,画面的变化,也就是利用取景大小 的不同或角度及位置的不同,对景物的大小及景深做变化,简单的说,就是拍摄全景时摄影机靠后一点,想拍其中某一部份时,摄影机就往前靠一点,位置的变换如侧面,高处,低处等不同的位置,其呈现的效果也就不同,画面也会更丰富,如果 因为场地的因素无法靠近,当然也可以用变焦镜头将画面调整到你想要的大小。但是切记不要固定站在一个定点上,利用变 焦镜头推近拉远的不停拍摄,这是许多V8 族常犯的毛病。拍摄时多用固定镜头,可增加画面的稳定性,一个画面一个画面 的拍摄,以大小不同的画面衔接,少用让画面忽大忽小的变焦拍

摄,除非你用三角架固定,否则长距离的推近拉远,一定会 造成画面的抖动。如果能掌握以上几个原则,保证你的作品会更具可看性。那么变焦镜头在拍摄时不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吗?这倒也不是,只是运用的技巧及时机是否恰当。 手动功能的运用 由于各机种设计不同,因此可手动的项目及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此仅就常用的亮度及焦距使用的技巧说明一下。 手动亮度调整功能 首先就手动亮度调整功能说明,拍摄逆光及夜景时,如果以全自动模式拍摄,前者必定是主体或人物全黑则背景光亮, 后者却是黑暗中灯光一片模糊,在此不探讨原理,针对以上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逆光时按下逆光补正功能键,如果没有 这个功能,那就将全自动模式切换到手动模式,找到亮度调整键进行画面亮度的调整,逆光时将亮度调亮,夜景时则调暗, 一般都会将数据以数字或图型显示在观景器上或是液晶萤幕上,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直接看着观景器或是液晶屏幕上的画面 调整到适当的亮度。所以当你在购买摄录像机时,一定要请店家指导你如何使用这项功能。 手动焦距调整功能 平常一般的拍摄情况,大都是采用自动对焦,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隔着铁丝网,玻璃,与目标之间有人物移动等。往往 会让画面焦距一下清楚一下模糊,因为自动对焦的情形下摄影机

电视摄像的基本技巧

电视摄像的基本技巧 发表时间:2013-10-21T11:46:29.263Z 来源:《赤子》2013年8月下总第288期供稿作者:袁俊锋 [导读] 构图是指画面结构的布局,意味着对现实空间的分解与组合,用有限空间展示现实的无限空间。 袁俊锋 (重庆市酉阳自治县广播电视台,重庆酉阳自治县 409800) 摘要:电视作为一种技术媒介,摄像是极其重要的核心部分。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怎样抓住观众的心理,吸引大家眼球,除了节目本身的选题外,电视画面拍摄的好坏也非常重要,观众对画面的质量和艺术要求也非常高。掌握摄像机的技术功能和拍摄技巧,灵活运用各种拍摄手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技术媒介;摄像技术;摄像艺术 中图分类号:J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1 电视作为一种技术媒介,无论是新闻、专题片还是艺术等,摄像都是极其重要的核心部分。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怎样抓住观众的心理,吸引大家眼球,除了节目本身的选题外,电视画面拍摄的好坏也非常重要,观众对画面的质量和艺术要求也非常高。 电视摄像是电视创作的前期工作,它在现场取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电视画面的质量和内容的表达。因此,正确使用摄像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摄像技术和摄像艺术两个方面来介绍如何正确使用摄像机。 一、摄像技术 首先是正确曝光。专业摄像机一般都会设有自动和手动曝光的转换键,自动曝光通常能够准确地反映现场光所表现的内容。但在比较复杂的光线环境下,自动曝光就很难准确反映。曝光不足往往会使色彩变灰而平淡,而曝光过度则容易使色彩过深而失色。因此要根据拍摄现场的光源条件,拍摄对象和拍摄角度作相应调整。下面介绍两种较实用的方法。 一是用寻像器:用机内彩条信号调节寻像器的有关参数,使寻像器中彩条信号的黑白图像各灰度层次分明、清晰;拍摄过程中,一边用手动来调整摄像机的光圈,一边在寻像器里观察由明到暗灰度的层次,从而使画面曝光正确。 二是斑马纹:启动数码摄像机的“斑马线”开关,使寻像器图像中出现“斑纹”提示,视为正确曝光的标志。 当光条件超出光学调节范围时,可使用电子调节。现在的摄像机有设有-3dB——18dB不等的增益(Gain)键。当然随着曝光的提升杂波也随之增大,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用。还可以使用电子快门(Shutter)键。在强光条件下使用,以减少图像曝光时间,使运动画面更清晰。 其次是画面色彩还原正确,通过白平衡、黑平衡调节,以保证彩色还原正确。色温(K) 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色温。色温高的光源,色彩偏蓝;色温低的光源,色彩偏红。 白平衡调整:就是通过图像调整,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色彩完全相同。 白平衡调整主要有:(1)光学调整:根据不同的光照条件使用不同的滤色片。(2)电子调整:对准白色物体,一般是白纸或者白色的石膏雕塑,随后开启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捕获功能,将镜头对准白色物体,调整自动白平衡开关,当寻像器出现OK时,白平衡调整完毕。 二、摄像艺术 电视画面是以电子、数字等技术手段记录的真实时空同步的生活原始形态的形象,包括生活中真实的时空、声音、形象、运动和过程等原始素材,具有人本化的感知特征。电视画面直观、形象,即使没有语言文字,也能传达信息。因而摄像不但是技术工作,也是一种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工作。 (一)电视画面的结构成份。 电视画面组成包括: 一是主体: 画面中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画面的结构中心。 二是陪体:是相对主体而言,是辅助主体表现主题内容的对象。对主体补充说明作用,渲染、烘托主体形象,均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三是前景:是靠近镜头前的人、物、景。 四是后景:仅次于主体之后的人物与景物,增强画面透视感、空间纵深感。 五是环境:指主体周围人物、景物和空间。作用是陪衬、突出主体,表明主体活动地域、时代特征、季节特点等,能帮助刻画主要人物性格,表现特定气氛。 (二)拍摄角度:角度是摄像师在现场必须作出的第一选择,包括位置、高度和距离。不同的拍摄角度决定被拍物在电视画面中的轮廓形状,同一物体由于不同的拍摄角度构成完全不同的线形结构,从而产生不同的表现力。拍摄角度主要有:平视,用水平视点来进行拍摄,就是用与人物平行的平角度,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仰视,摄像机比被摄对象低的拍摄角度。俯视,摄像机比被摄对象高,使视觉范围内的物质对象显得微小,同时给人以宽广的画面效果。 (三)景别与构图。 景别主要是指被拍摄主体在画面中的范围,也就是在视觉空间内取那些被摄对象来构成画面。常见的景别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类型。 (1)大远景表现开阔场面空间,线形结构是山形的走势、河流、道路等,所表现空间范围最大。(2)远景主要是人物生存的环境,如村落、树林、码头等,画面具有借景抒情的意味。(3)全景是一个场面中心的角度,表现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4)中景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主要突出事物的情节动作。(5)近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以人的表情为主,让观众看清主体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6)特写及大特写表现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被摄对象的细部画面,有强调和突出作用。 构图是指画面结构的布局,意味着对现实空间的分解与组合,用有限空间展示现实的无限空间。构图的基本规则应遵循人们的审美、心理要求。常见的构图方式:平列式构图,就是几组人物以并列形式横穿画面,床位画面的主要结构。对称构图,当播音员是两位时,特别新闻播音员一男一女两个人播音时,多采用这种方法。十字形构图,垂直线与水平线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由一些点组成的虚线,画面

电视风光片的拍摄与制作技巧浅谈

[转帖]电视风光片的拍摄与制作技巧浅谈 电视作为20世纪影响人类生活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电视诞生的那一天起,电视艺术就与电视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使电视艺术成为用技术武装起来的一种艺术形态。可以说电视是一种特殊的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在一部电视片中,完美的艺术构思非常重要,但并非我们的每一个创意或构思都能简单地运用普通设备来实现,在很多时候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才能实现编导的艺术构思。总之,只有通过艺术创作与技术设备的密切配合才能圆满完成电视节目的制作。 以下就电视风光艺术片《显陵—独特的明代帝王陵寝》(下称《显陵》)的拍摄和制作过程谈谈本人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了解被摄对象,选好切入点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郊的纯德山,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母恭睿献皇帝和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为中国明代帝陵中的第十二座陵墓,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单体陵墓。明显陵于1999年被纳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古代建筑,我国于2000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将明显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 在遍布全国的众多陵墓中,明清时代的帝陵有北京的明十三陵和河北的清东陵、清西陵及南京的明孝陵等。与这些蜚声海内外的帝陵相比,明显陵并不出名,所以在当初确定了以明显陵为创作题材时,我深感其创作难度之大。如何用摄像机镜头来表现这并不为外界所熟悉,名气又不是那么大,而题材却又是被拍滥了的陵墓风格;如何用画面来描述明显陵与明代其他帝陵相同或绝不相同的独特风格,以达到介绍显陵、宣传显陵,促进显陵的申报成功呢?根据节目的受众针对性,我们决定从介绍明显陵独特的陵寝规制如手,重点放在表现显陵的历史真实性和其对其他明代帝陵承上启下的独特作用上。 二熟悉被摄体环境,根据选题需要选择摄录设备 在电视风光艺术片的摄制中,对技术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有了好的开始就有了成功的希望。因此,在《显陵》的摄制过程中,我们从确定选题就开始介入到节目创作中。在脚本确定后,摄制组的编导、摄像、音响、后期制作及相关技术人员一起勘察现场,明确了拍摄环境,共同设计了机位,完成了分镜头脚本,制订了拍摄计划,并根据计划选配了拍摄所需的设备。首先,选择摄像机。根据电视风光艺术片对画面要求极高的特点,我们选用了当时台里技术性能指标 最好的松下DVCPRO 25M格式数字摄像机。松下DVCPRO 25M数字摄像机采用DV压缩方式,其数码率为25Mb/s, 取样频率为4:1:1。它具有跟踪速度快、跟踪准确、编辑精度高、有较高的存储密度和误码校正能力,通过它来实现节目要求的高清晰度、色彩鲜艳、层次丰富、质感细腻等等,DVCPRO摄像机的使用,确保了节目的信号质量,从而保证了节目的后期编辑制作。 第二,选择镜头。由于在《显陵》一片中需要涉及大量古建筑的拍摄,要清楚地再现古代建筑物的规模、特别是整体风貌,用一般的标准镜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广角镜头成为

摄像基本拍摄手法

“稳”字当头:要稳定、平衡,特别就是用长焦镜头拍摄 1、段落:停--起---落--停(起幅落幅的镜头要一次到位,不犹豫) 2、推拉摇移跟(镜头运动要流畅,速度均匀) 3、多变的景别(近大远小近浓远淡近疏远密) 4、虚化前景或背景: 景深小,很容易把主体摘出来 DV短剧及记录片拍摄 一:三角架拍摄(准确对焦) 景色包括动景静景如太阳月亮树木建筑河面倒影人物与环境的动作、、、 转移场景: 1、大全景-(慢速)-中- 上(快速)-下-出人 2、图象禁止- 转移 3、大场面禁止- 小特写- 中景 4、景色(慢速)-人物(停) 转移 对话拍摄: 1、大--小(反) 2、人物特写-大-跟拍 3、两机位多次更换 4、机位短时间禁止 二:肩扛移动拍摄 1、小--大这样镜头画面会往越来越稳的方向发展,画面质量较好 2、推拉摇移跟的拍摄建议拍摄时间放短,以小片段为主,便于剪辑拍摄也较方便 推与拉 主要要注意画面的方向性既目标性也机就是说,推拉要有目的而不就是乱无目的的去乱拍怎么样才会使自己拍的推拉画面具有专业特点呢? 首先,考虑您的这个镜头推拉的就是否合理(推拉镜头就是用来交代拍摄对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其次,就是这个镜头的质量(稳匀准焦距光圈) 最后,就就是起幅与落幅的对应性与起幅与落幅的构图 摇 说到摇镜头就是一个考验一个人技术的镜头 首先,考虑到您这镜头的应用就是不就是合理(摇镜头就是用来交代两个拍摄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 其次,就就是这个镜头的质量(稳匀准) 最后,也就是这个镜头的关键,要考虑到起幅与落幅的光线变化(也就就是光圈的控制)焦点的变化(聚焦环的控制)以及拍摄过程中的中间画面要有意义不的就是杂乱无章的画面与起幅落幅的构图变化(镜头的推拉)在这镜头中要注意的光线变化不能过大(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移 就就是利用移动轨来拍出的画面这就要求摄像师对拍摄对象的调度能力了再次就不详谈了(这就是在电视剧中常用的手法)也有利用汽车只类的东西代替移动轨的跟 就是用来表现主观视线的镜头手法要求与上边的几种一样 升降 与航拍,就是用来交代场面以及地理位置等的拍摄手法这类拍摄手法往往要借助比较昂贵的设备才可以实现,但效果就是前四种不可能实现的

电影拍摄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短:指短镜头。电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约合胶片15米以下的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合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长:指长镜头。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对于长、短镜头的区分,世界上尚无公认的“尺度”,上述标准系一般而言。世界上有希区柯克《绳索》中耗时10分钟、长到一本(指一个铁盒装的拷贝)的长镜头,也有短到只有两格、描绘火光炮影的战争片短镜头。 反打:指摄影机、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变焦拍摄:摄影、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一、从电影摄影的景别来分,可分成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这是根据摄影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或是摄成的画面的范围大小来区分的。 1、远景是指拍摄远距离景物和人物的一种广阔的画面。 2、全景是摄取较完整的人和场景的全部。 3、中景一般指摄取人的大半身,显得空间较大而又能展示人物间的相互关系,在电影中运用较多。 4、近景相对来说视距比中景更近一些了。一般指摄取人物的上半身或景物的局部范围,比较强调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上半身形体动作,对塑造人物起到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