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史稿复习资料

汉语史稿复习资料

汉语史稿复习资料
汉语史稿复习资料

汉语史稿复习资料

一,根据作者写作品:见图表。

二,名词解释:

1、双声叠韵: 

双声叠韵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汉语音韵学的两个重要术语。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也叫声纽)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例如:“仿佛”(fang fu)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颠倒”(dian dao)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例如:“从容”(cóng róng)这两个字同属“ong”韵。“披靡”(pī mí)两个字同属“i”韵。这里所说的韵部是指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一定相同。例如“荒唐”(huāng táng)是叠韵,两个字的韵腹、韵尾相同,但“荒”字有韵头“u”,“唐”字没有。

双声、叠韵和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古汉语的双音单纯词大部分是联绵词(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拆开解释的词),而联绵词又大多是用双声、叠韵的方式构成的。例如:双声的:蜘蛛、流离、踌躇,叠韵的:螳螂、葫芦、昆仑、盘桓,双声兼叠韵的:辗转、辘轳。

2、骈词:

语音上有同源分化关系的同义词。或者说,骈词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一般情况下,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面语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如,上古音的“呼”,变为中古音

的“唤”,“呼”和“唤”就是骈词。骈词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声母和主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如:呼唤、逆迎。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如:域国、观看。

骈词是每一时代都可能产生的。骈词虽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骈词又可以合成双音词,如:呼唤,观看。

3、反切:

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也简称为切下字。如:当孤切“都”,“当”表示“都”的声母,“孤”表示“都”|的韵母包括调,声母和韵母一拼合,就切出一个“都”字音来。

4、宋人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字母”即声母,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六个声母代表字。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

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这三十六字母是根据三十字母增补而得,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声母语音系统。

牙音:见溪群疑

舌头音:端透定泥

舌上音:知徹澄娘

重唇音:帮滂並明

轻唇音:非敷奉微

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正齿音:照穿牀審禅

喉音:影喻晓匣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5、韵摄:

韵图的作者首先把206韵概括成为若干大类,这些大类,后人叫

做“摄”。同摄中,各舒声韵的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入声韵一般与韵尾发音部位相同的阳声韵相配。一般人用的是十六摄: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臻摄、山摄、效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

6、阴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其中,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i][--u]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如:普通话里的阴声韵有[ai](该)、[au](高)。

7、阳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其中,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古音的鼻音韵尾除了收[--n][-- ?]的以外,还有收[--m]的,如《广韵》的“侵”韵,“谈”韵。在普通话里,阳声韵有[an](干)、[a?](刚),等。

8、入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其中,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如:广州方言里有[a:p](甲)、[a:t]

(八)、[a:k](格)。现代普通话里没有入声韵。

9、古无舌上:

“古无舌上”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

律。“古无舌上”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只有舌头“端透定泥”,没有舌上“知徹澄娘”。舌上音声母是由后来从舌头音分化出来的。直到现在,有些方言中仍然只有舌头音,如:湖南衡山方

言,“里”读“底”,“为”读“里”。

10、古无轻唇:

古物轻唇,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首先提出。认为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重唇“帮滂並明”,没有轻唇“非敷奉微”,并根据形声字,通假异文,古人读音,声训,古反切,等论据加以证明。

11、《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是由元人周德清根据当时各名家(关、郑、马、白)的戏曲用韵编纂而成。此书分十九韵部,二十五声母。韵部特点为:第一,只有阴声韵部,没有入声韵部;第二,是新产生出支思和车遮两个新的韵部;第三,桓欢部和寒山部分立;第四,阳声韵仍然是[--m][--n][-- ? ]三类韵尾分立。声母系统的最大的特点是全浊声母已经清化了。总体看来,《中原音韵》音系已经很接近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了。

12、尖团音:

在古代,精、见两组声母,凡在现代开口呼和合口呼韵前就保持[ts]、[ts‘]、[s]或[k]、[k ‘]、[x]的读音,而在齐齿呼韵和撮口呼韵前就变成了[tφ]、[tφ‘]、[φ ]。所以,有些方言到现在,[k]、[k ‘]、[x]声母已分化出[tφ]、[tφ ‘]、[φ]来了,如:经、轻、兴念[tφi?]、[tφ‘ i? ][ φi? ],可是[ts ][ ts‘ ][ s ]在[ i、y ]前仍读[ ts ][ ts‘ ][ s ],没有分化,如精、清、星念[ tsi? ][ ts‘i? ][si? ]。着就是区分“尖团音”,在[ i ][y ]前念[tφ][tφ‘][φ]叫团音,不念[ tφ ][ tφ‘][ φ ],而念[ ts ][ ts ‘][ s ]的叫尖音。

13、零声母:

所谓零声母,是指以元音起头的字,有为没有辅音起头,所以叫做零声母。零声母可以分为四种情况:(1),韵头或全韵为i的,可以叫做i 类零声母。(2),韵头或全韵为y的,可以叫做y类零声母。(3),韵头或全韵为u的,可以叫做u类零声母。(4),没有韵头,而主要元音为a 、o 、e 的,叫做a类零声母。

14、平分阴阳:

古代的平声现代普通话分化为阴平和阳平。现代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平分阴阳的条件很明显,它是按声母的清浊来分化的,即清音变成阴平,浊音变成阳平,清音包括全清和次清;浊音包括全浊和次浊。例如:邦,帮(全清)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阴平。房,奉(全浊)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阳平。披,滂(次清)母字,现在普通话读阴平,明,明(次浊)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阳平。平分阴阳这种现象,在汉语语音史上产生的时间比较早,大约在唐代就开始了,宋代的文献材料也有这方面的反映,但是明确地把平声分为阴阳两个调类,那是从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开始的。

15、浊上变去:

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变成了去声。但所谓“浊上”,只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次浊上声不变。比如“尤”韵的“九、舅、有”,古代都是上声字,到现代普通话里只有“舅”字变成了去声,这是因为它是全浊“群”母字;

而“九”是全清见母,“有”是次浊喻母,所以仍念上声。但也有少数例外,如:挺艇(定),仍念上声,还有个别变读为阳平的,

如:“揆”(群)。全浊上声变去声,大约在唐代就开始了,但是明确地把全浊上声字跟有关的去声字看成是同音字而编排在一起的,也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16、异平同入:

异平同入”,即不同的平声韵部(两个或者三个平声韵部)可以同配一个入声韵部。即,不同的平声字对应同一个入声字,条件为,主元音必须同类。

三,简答:

1、汉语史的分期及依据:

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成了去声。等等。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

(2),处置式的产生。

(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

(4),形尾“了”、“着”的产生。

(5),去声字的产生,等等。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2),—m韵尾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等等。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

(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等等。

2、十六摄:

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臻摄、山摄、效摄、果摄、假摄、

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

3、古韵三十部:

一、之、职、蒸;二、幽、觉、冬;三、宵、药;四、侯、屋、东;五、鱼、铎、阳;六、支、锡、耕;七、脂、质真;八、微、物、文;

九、歌、月、寒;十、缉、侵;十一、叶、谈。

4、简述中古声母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

第一,全浊声母清音化。规律:平声送气,(如:婆、排、陪);仄声不送气,(如:罢、败、大)。《广韵》的三十五个声母中,全浊声母有十个,“並、定、从、邪、崇、船、禅、群、匣”,到现代普通话中都变成了清声母。全浊声母的清化,是现代普通话声母简化的重要原因。

第二,知组、庄组、章组三组合流,演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卷舌音[ ][ ][ ](zh、ch、sh)。

第三,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来。如:“精、清、星”的声母和“经、轻、兴”的声母本来不一样,前者为[ts]、[ts‘]、[s],后者为[k]、[k ‘]、[x],现在在同一条件下,都变成了[ tφ ][ tφ‘][ φ ]。

第四,零声母的大量增加。在三十五个声母里,只有“影”母是里零声母,到了现代普通话里,除了“影”母字,还

有“喻”母、“匣”母、“微”母、“疑”母字,也演变为零声母。

5、中原音韵十九部:

一、東鍾;二、江陽;三、支思;四、齊微;五、魚模;六、皆來;

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歡;十、先天;十一、蕭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車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尋;十八、監咸;十九、廉纖。

6、简述中古声调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

第一,平分阴阳。古代的平声现代普通话分化为阴平和阳平。现代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平分阴阳的条件很明显,它是按声母的清浊来分化的,即清音变成阴平,浊音变成阳平,清音包括全清和次清;浊音包括全浊和次浊。例如:邦,帮(全清)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阴平。房,奉(全浊)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阳平。披,滂(次清)母字,现在普通话读阴平,明,明(次浊)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阳平。

第二,浊上变去。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变成了去声。但所谓“浊上”,只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次浊上声不变。比如“尤”韵的“九、舅、有”,古代都是上声字,到现代普通话里只有“舅”字变成了去声,这是因为它是全浊“群”母字;而“九”是全清见母,“有”是次浊喻母,所以仍念上声。

第三,入派四声。现代普通话没有入声字,古代入声字,到了普通

话里已经转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去了,这就叫“入派四声”。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可以发现,当时入声分配是很有规律的,如全浊字母的字全部变阳平(如:白(並)、舌(船)),次浊字母的字全部变去声(纳(泥)、辣(来)),清母变上声(北(帮)、法(非))。因为没有派入阴平的入声,所以叫“入派三声”。但是,到了现代普通话里,则有入派阴平的,如:八、郭;有入派阳平的,如:福、吉;有入派去声的,如:必、赤;有读上声的,如:笔、谷。

7、中古时期,人称代词有哪些重要的发展事实:

第一,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了,“吾”与“我”在语法作用上已经没有分别了,“其”字也不专用于领格而可以用于主语和宾语了。

“吾”字除了在否定句(“不吾知”)的情况下,在先秦一般不用于宾语。战国时代,此规则不能严格遵守了,如: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到了汉代,也有“吾”用于宾语的情况,如: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到了中古时期,这种情况更为常见,所以,我们认为这种结构应该算入中古时期。如:碧山不负吾。这种情形的产生,应该是由

于“吾”在口语里的已经消失,以“吾”代“我”,纯然是仿古。

“其”字用于宾语,出现在晋代以后的史料中,如:可引军避之,与其空城。至于主语,出现在南北朝以后,如:乞白服相见,其永不肯。

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新形式,即“伊”“渠”“他”。“伊”字大约起源于四世纪到五世纪,唐代继续使用着,如:伊必能克属。“渠”到了唐代大量出现,如:女人羞自嫁,方便待渠招。“他”起源于唐代,宋代后普遍应用。如:这个却须由我不由他了。

8、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出现时代及其发展:

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要发展是形尾“们”字的产生。

上古人称代词单复数采取同一形式。先秦时代,只在《左传》里有一个“吾侪”(我们这一类的人),但“侪”字并非形尾。汉代以后,

有“属”“曹”“等”“辈”,并且渐渐多见。如:且公等义不辱。它们

与“们”字的差别在于,“们”字为复数的固定形

尾;“侪”“属”“曹”“等”“辈”则不是固定的,而且没有形成形尾。

形尾“们”的产生大约在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在元曲里写

成“每”,如:他每都恃着口强。

在北方方言里,宋代新兴了代词“咱”字,后来加上形尾“们”字,成为“咱们”。到了近代后期,“咱们”和“我们”有了明确的分工。“咱们”是包括式,“我们”是排除式。

9、现代指示代词“这”和“那”是什么时代产生的?他们是怎样发展出来的?

“这”字在唐代就出现了,宋代更多,有时候写作“者”“遮”,如:“牟

尼这日发慈言。”“不是者个道理。”至于“这”字的来源,比较近理的推

测应该是由指示代词“之”字转变而来。但是,许多人觉得“者”字并非本

字,所以又写作“遮”。

“那”字在唐代也出现了,宋代以后就继承下来。如:兽王问那大王。“那”字的来源比较简单,如果不是上古的指示代词“若”字,就

是“而”字。

10、上古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到了后代它们在用法上起了

些什么变化?

疑问代词自古就分为指人和指物两种,而且大致可以分为三系:

一,系,(指人):主、宾语:谁;主语(常用于选择):孰。

二,系,(指物):何、曷、胡、奚。

三,○系,(指处所):恶、安、焉。

谁:(1),指人,用于主语和宾语。如:吾谁欺?欺天呼?

(2),用于定语,如: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孰:(1),用于选择,但不用于宾语,如:父与夫孰亲?

(2),指无生之物。如:五色不乱,孰为文采?

何:(1),指物,用于宾语。如:朕又何知?

(2),用于定语,兼指人和物。如:是何人也?此何木也哉。

(3),用于状语,“为什么”“怎么”,如:夫子何哂由也?

曷、胡、奚:(1),只用作状语,很少用作定语,如:子奚不为政?

天曷不降威?

(2),指物的“何”“奚”有可以兼指处所,如:奚自?

恶、安、焉:(1),先秦时,只专指处所,如:居恶在?仁是也。

(2),恶、安、焉等于现代汉语“哪里”的活用。恶得、恶能、安能、

焉能等于“哪里能够”。安知,焉知等于“哪里知道”。

总之,疑问代词之间的分别,在先秦是相当清楚的,到汉代以后,界限变的不那么清楚了。

11、跟“何”的意义相同的“底”首先见于什么时代?它在后代的应用情

况怎样?

从南北朝起,史料中出现了一个“底”字,它的意义和“何”字相同。

如:单身如萤火,持底报郎恩?

到了唐代,“底”字用得更加普遍了,如:花飞有底急?老去顾春迟。

在唐代其他诗文和宋代诗文中,“底”字也是常见的,特别是“底事”。如:风流真底事?

12、现代疑问代词“哪”(那)是怎样发展来的?

现代汉语的“哪”字,直到五四时代,还写作“那”。

据观察,真正对处所提出疑问,就用“何处”;如果是活用的疑问(反诘),就用“那”字来代替上古的“恶”、“安”、“焉”。这个“那”字的产生时代大约在汉末,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到了唐代,已经用得很普遍了。如:在下那得有此才?看来,“那”字的语法意义是来字上古的“安”“焉”。 “安”“焉”收音于--n,可能转化为na。

13、为什么说上古“者”和“所”具有指代的性质?后来“所”字在用法上

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马氏文通把“者”和“所”都认为是关系代词,可以推断出,“者”和“所”是同一性质的代词。“者”和“所”在上古语音系统中是同属于鱼部的,他们都是指示代词的一种。

“者”字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另外,“者”还可以放在“昔”后面,表示时间,还可以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并举。如:昔者辞以病。二者不可得兼。

“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的前面,它的语法作用是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式或整个句子形式都变为定语的性质。如:臣之所好者,道也。

汉代以后,“所”字获得了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就是在被动句中作为动词的词头。在这种情况下,就丧失了它的指示作用,如:汉军却,为楚所挤。到了现代,在“所”字后面的动词和前面的主语合起来成为定语的时候,它们所强调的就不再限于本义的施事者了。如:我昨天所买的

书,“所“字所要强调的并不是“我”,而是“昨天”。“所”字在现代一般口语里已经很少用了,甚至是完全不用。

14、汉语复音词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哪几类?其中哪一类是最主要

的?

汉语复音词的构成,可以分为三大类:一,连绵字;二,词根加词头、词尾;三,仂语的凝固化。

仂语的凝固化是最主要的。仂语的凝固化,就是说,仂语在发展过程中凝固起来,成为单词,如上古的“天子”,中古的“欢喜”等,在汉语构词法中是主要的,对译外语的新词,也常常经过这条道路:仂语——复合词——复音词。

15、为什么说先秦时代“是”“为”“非”三个字不是系词?

在上古汉语里,名词不需要系词的帮助也可以构成判断。

“是”:(1),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很像系词,但是,实际上而是指示代词,和“此”的意义相近。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2),上古汉语常有“是也”的说法,这里的“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形容词,略等于现代所谓的“对”,如:

大节是也,小节是也。另一种,理解为复指上文,是指示代词,如:汤是也。此两种情况中,是均不为系词。

“为”:(1),“为”字本身不是一个系词,而是一个动词,本意为“做”。

如:子为谁?曰:为仲由。

(2),在主语和判断语指称同一事物的时候,“为”字不能省,但此时,“为”并不是系词,因为,它不是普遍应用的,而是偶然出现

的,而且,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有用它的必要。如: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

(3),汉语的系词只用于判断句,不用于描写句。而“为”字可以用于描写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

(4),系词属于基本词汇,在同一个语言中同时有两个系词是不可能的,上古的系词又有“是”,又有“为”是不现实的。

“非”:“非”字在上古也不是系词,只是一个否定副词,一般对名词加以否定。如:此非仁也,非义也。

由此看来,先秦时代没有真正的系词。

16、系词“是”的产生时代及其用法的发展。

“是”字是由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的。在先秦时代,主语后面往往用代词“是”字复指,然后加上判断语。“是”字经常放在主语和谓语的中间,这样就逐渐产生出系词的性质来。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如: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在中古时期,系词有两大标志,第一,它摆脱了语气词“也”字,“是”字成为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系词。如:问今是何世。第二,系词“是”字加否定副词“不”字,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

的“非”。渠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

“是”字用为系词以后,又产生了许多种活用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认或否认某一件事实,有时候是追究原因,如:我不是不会,就是未认得。由承认的意思,又产生了变相的容许式。如:咱们走是走,我就是只舍不得那姑子。

17、上古的词序有哪些特殊的情况?形成这种结构的条件是什么?

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结构是有条件的,总的条件是,这个前置的宾语必须是一个代词。

18、在上古哪些结构中,代词宾语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他

们到后来的发展情况怎样?

在原始时代的汉语里,代词作为宾语的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前面,到了先秦时代,由于语言的发展,这种结构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完全抛弃了旧形式,仅仅留下若干残迹。

(1),在指示代词当中,“是”字比较能保存岩石的结构。在某些情况下,“是”字可以自由地放在动词前面。如:寡人是问。

(2),代词“是”用来做自动词的介词“以”的宾语的时候,在上古一般是放在介词的前面的,而且“是以”这个结构作为凝固形式一直流传在后代的文言里。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由指示代词“是”字构成的另一个凝固形式是“是谓”。即,“人们把它叫做”。如:是谓天德。

(4),“自”字作为代词宾语的时候,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相”字是代词性的副词,所以也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这些结构之所以被称为残迹,是因为到了先秦时代,除了凝固式外,一般已不再用主语—代词宾语—动词这种结构了。正常的结构已变为:主语—动词—代词宾语。

第二种情况,是完全保存着就形式。条件:一,宾语是一个疑问代词。如:予何言?二,宾语虽是一个名词,但有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如: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处所介词在这种情况下也能起复指作用。特别是“焉”。

(1),名词宾语前置而又有“是”字复指的时候,名词宾语前面往往还有词头“唯”字,如:唯你是问。

(2),代词“之”字和“是”字有同样的作用,名词宾语靠着代

词“之”字的复指,也可以提到动词前面。如: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3),连代词宾语本身也可以用另一个代词复指,它更能显出是一个前置的宾语。如:是之谓。

第三种情况,是旧结构与新结构同时存在,且明显地表现在否定句的代词宾语上。

(1),有些结构表现出过渡状态,如“不我”“不已”。

(2),代词宾语后置。如:“不......之”。

19、什么叫做处所状语和工具状语?他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自上古至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所谓处所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于”字及其宾语而言,在殷虚卜辞中,处所状语的可以放在动词之后,又可以放在动词之前。西周以后,处所状语必须防在动词的后面。如:庄子行于山中。但是,

当“于”是“对于”的意义,就可以放在谓语甚至主语的前面,如:于周室,我为长。此后,处所状语又变为前后置均可了。直到动词“在”字代替了介词“于”,一般处所状语的位置才固定在动词前面。如:在家吃饭。

所谓工具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以”及其宾语。在上古,工具状语

放在动词前面或后面都可以。如果工具状语表示原因,它的位置就只能在动词的前面,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到了近代汉语里,动词,“拿”字代替了介词“以”字,于是,“拿”字及其宾语所组成的工具状语的位置也就是固定在动词的前面。如:拿真心待你。

20、处置式的产生时代及其结构的发展。

处置式的产生大约在第七世纪到第八世纪之间。

中、晚唐以后,“把”字用于处置式的情况更加普遍起来。如:莫把杭州刺使欺。但是,“将”“把”没有分工,往往在同一对句中,上句

用“将”,下句用“把”,且处置式和工具语交错。

清代,在普通话里,处置式和工具语所用的介词性的动词有了分工,处置式用“把”,工具语用“拿”。

在现代普通话里,这种分工一直严格的保存下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方言都是这样,如:上海人说:把饭吃脱。

21、从意义上说,处置式在汉语史上有什么发展?

就意义方面说,处置式的用法,到了近代也渐渐超出了处置的范围。特别是在元明以后,它可以用来表示一种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处置式的动词本该是外动词,在这种情况下,它可以是内动词或不表示处置的外动词。如:把姑娘的东西丢了。但是,就全国范围来说,这种用法是很不普遍的。在近代后期,处置式有了新的发展,宾语提前,动词后面还有宾语。到了现代汉语里,这种情形的处置式才普遍应用起来。

处置式在汉语语法走向完善的标志之一。由于宾语的提前,宾语后面能有语言的停顿,使较长的句子不显得笨重。还是语言更加有力量。这种语句的力量不是一般的结构形式所能比拟的。

22、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一些什么新的发展?它们的结构特点怎样?

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第一种

是“为......所”式,第二种是“被”字句。

(一),“为......所”式是由先秦的被动式“为”字句发展出来的。在表示被动的情况下,“所”字失去了原来的代词性,而成为外动词的词头,如:汉军却,为楚所挤。这个结构沿用下来,成为文言文被动式的正常格式。

(二),“被”字句大约萌芽与战国末期。到了汉代,“被”字句就普遍应用起来了。这种“被”字的作用大致和“见”字相当,当时的“被”字句还不容许有关系语出现,只是简单地把“被”字放在被动词的前面。如:信而见疑,终而被谤。

23、中古以后被动式又有了一些什么新的发展?为什么说现代汉语的被动式在这个时期已经奠定了基础?

到了中古时期,被动式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被”字句用得更普遍

了,更重要的是:“被”字句也能插入关系语,它在一般口语里逐渐代替了“为......所”式。

南北朝时期,“被”字后面不带关系语的情况比较普遍,但是,带关系语的被字句在汉末已经有了萌芽。如:举体如被刀刺。

唐代以后,虽然被字句仍然可以不用关系语,但是,带关系语的被动式越来越多。如:肯信春光被雨欺。

这一个发展阶段——被字句带关系语的阶段——很重要,因为它为现代汉语被动式奠定了基础,现代汉语的被动式绝大多数是带关系语的。

24、什么叫做同源词?为什么说从语音的联系来看词义的联系是研究汉语词汇的一条非常宽广的道路?

一种语言里,两个或几个相近过相同的词,往往有同源关系,那么,这一组词叫做同源词。如:末、莫。

同源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训诂学的研究,而且对词汇的系统性有深刻的意义。证明词汇里面看似一盘散沙的词汇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同源词是词汇系统性的现象之一。如:属“明”母的:末、莫,蔑、廉,曼、罔。我们研究词族的时候,找大量证据从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找它们的亲属关系,但要注意避免牵强附会之处。从语音的联系去看词义的联系,这是研究汉语词汇的一条非常宽广的道路,如果用谨慎的科学态度,在这一个方向上进行钻研,将来的收获一定是很大的。

25、什么叫做“引申”?汉语词义的引申可以分为哪三类?

指从词语本义中引申出来的含义,即从本来的意义生出一个新的意义来。本义是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它往往与字形有一定的关系。以本义为出发点,又会发展出很多引申义。由于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而来的,引申义和本义之间一般会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关联,旧词义和新词义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说明的。词意引申表现了词意的发展变化,知道了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的区别,理解词义就会更深刻、更准确。

三类: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

人才测评复习题(附答案 by RXL)

人才测评期末复习题(附答案by:RXL) 一、填空题 1.素质是个体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 2.素质测评的理论基础,1918年,桑代克提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 1939年,麦柯尔进一步指出:凡有其数量的事物都可能测量。 3.在素质测评中: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效度指测验的有效性。 4.测评标志的形式有:评语短句式、设问提示式、方向指示式。 5.知识考试简称考试,主要指通过纸笔测验的形式对被试者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和知 识结构进行了解的一种方法。 6.专业知识考试又称深度考试,主要考试内容是指和应聘岗位有直接关系的专业知识。 相关知识考试又称结构考试,主要是了解应聘者对应聘岗位有关知识的考试。 7.面试是在特定场景下以面对面的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应试者有关 素质的一种方式。 8.所谓情景模拟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 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 9.测量的基本要素中,测量的参照点分为绝对参照点与相对参照点。 10.测评内容由测评目的与所测客体的特点决定。 11.素质测评四要素:行为样本、标准化、难度或应答率、信度和效度。 12.人格的特性:整体性、独特性、对行为的调节性、相对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 社会性的统一) 13.知识考试的考察层次有:记忆、理解、应用。 14.情景模拟的特点是:针对性、动态性、行为性、互动性。 15.胜任特征中,知识技能是表层特征,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是深层特征。 16.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17.测评指标是对测评对象特征状态的一种表征形式,由反映测评对象各个方面特征状态 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或集合,就是测评指标体系。 18.百科知识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被试者对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他掌握知识的水 平。 19.面试的特点有:对象的单一性、内容的灵活性、信息的复合性、交流的直接互动性、判 断的直觉性。 20.情景模拟的特点是:针对性、动态性、行为性、互动性。 21.测量的基本要素中,测量的单位要做到:有确定的意义、有相等的价值。 22.胜任特征中,知识技能是表层特征,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是深层特征。 二、简答题 1.测评与考评的区别是什么? 答:(1)测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前条件的分析与确定;考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后结果的分析与审定。 (2)测评为考评提供起点与背景;考评为测评提供实证与补充。 (3)测评是对人与条件的测评,以任职资格为标准;考评是对事与结果的考查,主要以职责任务为标准。

(完整word版)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成长记录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之感言 昌江红田学校钟帅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在茁壮成长,但在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扰,如学科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内容更新快,内涵丰富;师资分散,不利于教师研讨交流;教师在学校工作繁杂,角色定位不清,成绩得不到认可等。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信息技术教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年轻,有活动,有激情,渴望获得专业成长,面对这些困扰,该怎么办?下面谈谈我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些感悟,拟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专业情意,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因 “热爱+钻研”是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走向成功的经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专业的热爱是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内在因素,信息技术教师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才能在教学中体会到乐趣,才会主动学习、探究、实践、反思,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访谈,我发现,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师大多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找到乐趣;能在探究、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能在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感到快乐。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外部环境还不是很好,信息技术还没纳入中高考科目,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的地位并不高,内因的作用就显的更为重要了。 二、专业学习,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不二法门 社会在进步,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地丰富,学生在变化,教学手段在不断改进,“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作为老师,要不断学习,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学科,软件不断推陈出新,硬件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课程内容更新迅速,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波谱分析练习题

波谱分析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化学位移; 2、屏蔽效应; 3、相对丰度; 4、氮律; 5、分子离子;6助色团;7、特征峰; 8、质荷比;9、磁等同氢核 10、发色团;11、磁等同H核;12、质谱;13、i-裂解;14、α-裂解; 15. 红移 16. 能级跃迁 17. 摩尔吸光系数 二、选择题 1、波长为670.7nm的辐射,其频率(MHz)数值为 A、4.47×108 B、4.47×107 C、1.49×106 D、1.49×1010 2、紫外光谱的产生是由电子能级跃迁所致,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 A、吸收峰的强度 B、吸收峰的数目 C、吸收峰的位置 D、吸收峰的形状 3、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 A、紫外光能量大 B、波长短 C、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 D、电子能级差大 4、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A、σ→σ* B、π→π* C、 n→σ* D、 n→π* 5、n→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A、水 B、甲醇 C、乙醇 D、正已烷 6、CH3-CH3的哪种振动形式是非红外活性的 A、νC-C B、νC-H C、δas CH D、δs CH 7、化合物中只有一个羰基,却在1773cm-1和1736cm-1处出现两个吸收峰这是因为: A、诱导效应 B、共轭效应 C、费米共振 D、空间位阻 8、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 A、玻璃 B、石英 C、红宝石 D、卤化物结体 9、预测H2S分子的基频峰数为: A、4 B、3 C、2 D、1 10、若外加磁场的强度H0逐渐加大时,则使原子核自旋能级的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A、不变 B、逐渐变大 C、逐渐变小 D、随原核而变

经典哲理小故事及感悟

经典哲理小故事及感悟 导读:哲理故事一:《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心得: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哲理小故事二:《所长无用》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心得: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哲理小故事三:《袋鼠与笼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 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 续忘记关门的话! 心得: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 哲理小故事四:《扁鹊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

人才测评复习资料

人才测评复习资料 一、人才测评:就是通过多种科学、客观的方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动机等特定素质进行测试与评价,以判定被试者与岗位、组织的匹配程度。二、人才测评的作用:(P4-6) (1)评价作用:人才测评是通过多重科学方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个性特征、职业兴趣、动机等素质因素进行测试与评价的过程。分为常模评价和标准评价。(2)预测作用:在两方面有预测作用,一个是能够预测被试适合做哪些类型的工作,二是能够对被试者未来的绩效水平进行有效预测。 (3)诊断作用;在针对组织内部员工的测评过程中具有诊断功能。 (4)培训作用: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中有两个作用:培训需求分析与培训方法丰富化 (5)辅助人事决策:在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晋升、工作轮换、裁员等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6)团队配置参考:能够根据互补理论对所有对团队目标产生直接影响的人员进行系统 测评,通过分析这些成员的动机、个性、能力等特点来进行人员配 置,提高工作效率。 三、人才测评的分类: 1、按测评对象划分:(1)一个人为中心的测评;(2)以岗位为中心的测评 2、按实施者划分:(1)他人测评;(2)自我测评; 3、按实施范围划分:(1)个体测评;(2)团体测评 4、按测评形式划分:(1)笔试;(2)面试;(3)情景测试;(4)计算机测评;(5)操 作测评 5、按测评参照系统划分:(1)常模测评;(2)标准测评 四、人才测评的主要方法:(P8-9)笔试、面试、操作测评、评价中心技术、计算机测评 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案例额分析、管理游 戏、角色扮演、摸拟面试)、 五、人才测评的原理:(P9--11) “人职匹配”思想:素质差异性;素质稳定性;素质的间接测量性;基于统计学规律 六、人才测评的流程:(1)明确人才测评的目的;(2)确定人才测评的指标;(3)设计并确定测评方法与测评题目;(4)测评方案设计与测评实施;(5)测评结果统计与撰写测评报告;(6)测评结果反馈 七、人才测评对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七个价值(P16-19) (1)全面提升选拔准确率;(2)客观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3)卓有成效的培训技术;(4)显著地提升员工个体绩效水平;(5)雇员关系管理:科学决策的基础;(6)提高团队配置效率;(7)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 八、人才测评的质量控制体系:人才测评的质量控制体系由测评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质量体系共同构成。测评指标体系主要是对测评的维度进行规定,测评方法质量体系则决定着测试方法的客观化与标准化。测评指标体系由指标名称、指标定义、指标构成要素、评价要点、评价标准及指标的权重关系来体现。测评方法质量体系由测评方法的标准化、常模、信效度等指标来体现。人才测评的质量控制体系是测评结果有效性、客观性的质量保障。 九、测评指标体系的作用(P24):测评指标体系是在系统的工作分析或胜任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 十、指标定义:利用不同的手法描述测评指标的内涵,说明测评指标的意义。

word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第四册(全)上-(1)

第一课初识Word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 窗口。 2、使学生初步了解Word 窗口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 的方法。 难点:认识Word 窗口功能区及其重要功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文并茂Word 作品。漂亮不漂亮?它们是用美国Microsoft(微软)公司Office 办公系统中的Word 做的。想不想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Word 。 二、新授 1.启动Word 演示操作步骤:单击任务栏上的“开始”按钮,指向“程序(P)”,单击“Microsoft Word”。出现Word 窗口。 通过开始菜单可以启动Word 窗口,双击桌面上Word 的快捷方式的图标,同样也可以启动Word 。 练一练通过双击桌面上的快捷图标启动Word 。

这就是Word 的快捷方式图 议一议哪种启动方法好? 2.认识Word 窗口 Word 窗口和Windows应用程序窗口很相似,你能记住窗口中的哪些名称呢? 三、练一练 1.说出下面窗口中的各部分名 四、课堂作业 议一议你能用几种方法关闭“Word ”窗口? 五、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走进word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 窗口。 2、使学生初步了解Word 窗口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3、使学生初步了解文件的保存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 的方法。 难点:认识Word 窗口功能区及其重要功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文并茂Word 作品(激趣)。漂亮不漂亮?它们是用美国Microsoft(微软)公司Office 办公系统中的Word 做的。想不想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Word 。 二、新授 说出窗口中各部分的功能。 小明发现这个窗口中还有这样的两行特殊的小按钮: 这是工具栏,上面一行是常用工具栏,下面一行是格式工具栏,单击工具栏上的按钮,就可以完成指定的操作。Word窗

波谱分析习题库答案

波谱分析复习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求其相对距离,称之为化学位移。 2、屏蔽效应:核外电子在与外加磁场垂直的平面上绕核旋转同时将产生一个与外加磁场相对抗的第二磁场,对于氢核来讲,等于增加了一个免受外磁场影响的防御措施,这种作用叫做电子的屏蔽效应。 3、相对丰度:首先选择一个强度最大的离子峰,把它的强度作为100%,并把这个峰作为基峰。将其它离子峰的强度与基峰作比较,求出它们的相对强度,称为相对丰度。 4、氮律:分子中含偶数个氮原子,或不含氮原子,则它的分子量就一定是偶数。如分子中含奇数个氮原子,则分子量就一定是奇数。 5、分子离子:分子失去一个电子而生成带正电荷的自由基为分子离子。 6、助色团: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不产生吸收,但当与生色团相连时,可使其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7、特征峰:红外光谱中4000-1333cm-1区域为特征谱带区,该区的吸收峰为特征峰。 8、质荷比:质量与电荷的比值为质荷比。 9、磁等同氢核化学环境相同、化学位移相同、对组外氢核表现相同偶合作用强度的氢核。 10、发色团: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 11、磁等同H核:化学环境相同,化学位移相同,且对组外氢核表现出相同耦合作用强度,想互之间虽有自旋耦合却不裂分的氢核。 12、质谱:就是把化合物分子用一定方式裂解后生成的各种离子,按其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i-裂解:正电荷引发的裂解过程,涉及两个电子的转移,从而导致正电荷位置的迁移。 14、α-裂解:自由基引发的裂解过程,由自由基重新组成新键而在α位断裂,正电荷保持在原位。 15、红移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16. 能级跃迁分子由较低的能级状态(基态)跃迁到较高的能级状态(激发态)称为能级跃迁。 17. 摩尔吸光系数浓度为1mol/L,光程为1cm时的吸光度 二、选择题 1、波长为670.7nm的辐射,其频率(MHz)数值为(A) A、4.47×108 B、4.47×107 C、1.49×106 D、1.49×1010 2、紫外光谱的产生是由电子能级跃迁所致,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C) A、吸收峰的强度 B、吸收峰的数目 C、吸收峰的位置 D、吸收峰的形状 3、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C )

33个人生哲理小故事,精选教育哲理故事及感悟

33个人生哲理小故事,精选教育哲理故事及感悟 33个人生哲理小故事,精选教育哲理故事及感悟 1、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并看好它 19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写了很多文章。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版后被读者抢购一空,他萌生了发财的念头。心想与其让这些出版商、书贩子赚钱不如自己写书、自己出版、自己卖书。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两年内变成百万富翁。这个念头一出现马上就付诸行动。这位大作家摇身一变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大书商。然而,还不到两年,由于自己不具备经商的技能和素质便债台高筑,难以维持下去。不仅书商没有做好,就连自己的“主业”写作也被荒废了。眼看着放在不同篮子里的鸡蛋一个一个被打碎了,马克?吐温果断放弃了书商的生意,回头专心致志地搞起了他的文学创作,一番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 马克?吐温在回顾他走过的路时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名言在告诫人们要分散风险、实施多元化策略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这个篮子被打翻了,你就可能一无所获了,这对于某些人或事来说是对的。但对于我来说还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而认真地看好这个篮子是再合适不过的。” 启示:每个人的智力、爱好、兴趣、水平各不相同。有的适合经商,有的适合于文学的创作,有的适合于从政,有的适合于科研,有的适合于做工等等。别人在这个方面可能有特长,你可能在另个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只有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取得成功。不管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还是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怎样做最好,关键是要看是否适合自己,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可怕的虚假安全 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统计了在战争中失事的战斗机和牺牲的飞行员以及飞机失事的原因和地点。其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猛烈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急风暴雨,而是飞行员的操作失误。更令人费解的是,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紧急撤退时,而是在完成任务归来着陆前的几分钟。

人事选拔与测评总复习题解读

人事选拔与测评课程自我测试 1、单选题 1. 整个面试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是(): A 导入阶段 B 确认阶段 C 核心阶段 D 结束阶段 正确答案:C 2. 下列关于是非判断题编写要点,说法错误的是(): A 保持题意本身是或非的单义性 B 尽量使用“特加限制定词” C 不以安排试题的顺序来简化评分 D 避免复合句或双重判断句 正确答案:B 3. 具备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难于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特质的是():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正确答案:C 4. 最常用的主观性题目类型是(): A 选择型试题 B 判断型试题 C 论文型试题 D 综合性试题 正确答案:C 5. 我国的职业能力测评在()才开始兴起: A 20世纪80年代 B 20世纪90年代 C 21世纪 D 20世纪70年代 正确答案:A 6. 在测评与选拔标准体系中,一般根据()来规定测评内容: 点评 A 测评标准 B 测评对象 C 测评目的

D 测评形式 正确答案:C 7. 最具有影响、权威性的智力测验是(): A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B 自陈量表 C 主题统觉测验 D 罗夏墨迹测验 正确答案:A 8. 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是(): A 技能 B 知识 C 能力 D 素质 正确答案:C 9. 评价中心技术起源于():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日本 正确答案:C 10. 评价中心中用得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测评方法是(): A 公文处理 B 无领导小组讨论 C 管理游戏 D 角色扮演 正确答案:A 11. 投射法起源于(): A 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案例 B 社会心理学 C 犯罪心理学 D 管理心理学 正确答案:A 12. 最先把智力测验应用于军队挑选士兵的是(): A 泰勒 B 叶克斯、推孟 C 默里 D 摩根

波谱分析习题解析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习题 二、选择题 1.自旋核7Li、11B、75As, 它们有相同的自旋量子数Ι=3/2, 磁矩μ单位为核磁子,μLi=3.2560, μB=2.6880, μAs =1.4349 相同频率射频照射,所需的磁场强度H大小顺序为 ( ) A B Li>B B>B As B B As>B B>B Li C B B>B Li>B As D B Li>B As>B Li 2.在 O-H 体系中,质子受氧核自旋-自旋偶合产生多少个峰 ? ( ) A 2 B 1 C 4 D 3 3.下列化合物的1H NMR谱,各组峰全是单峰的是 ( ) A CH3-OOC-CH2CH3 B (CH3)2CH-O-CH(CH3)2 C CH3-OOC-CH2-COO-CH3 D CH3CH2-OOC-CH2CH2-COO-CH2CH3 4.一种纯净的硝基甲苯的NMR图谱中出现了3组峰, 其中一个是单峰, 一组是二重峰,一组是三重峰。该化合物是下列结构中的 ( ) 5.自旋核7Li、11B、75As, 它们有相同的自旋量子数Ι=3/2, 磁矩μ单位为核磁子,μLi=3.2560, μB=2.6880, μAs =1.4349 相同频率射频照射, 所需的磁场强度H大小顺序为( )

A B Li>B B>B As B B As>B B>B Li C B B>B Li>B As D B Li>B As>B Li 6.化合物CH3COCH2COOCH2CH3的1H NMR谱的特点是 ( ) A 4个单峰 B 3个单峰,1个三重峰 C 2个单峰 D 2个单峰,1个三重峰和1 个四重峰 7.核磁共振波谱法中乙烯、乙炔、苯分子中质子化学位移值序是 ( ) A 苯 > 乙烯 > 乙炔 B 乙炔 > 乙烯 > 苯 C 乙烯 > 苯 > 乙炔 D 三者相等 8.在下列因素中,不会使NMR谱线变宽的因素是 ( ) A 磁场不均匀 B 增大射频辐射的功率 C 试样的粘度增大 D 种种原因使自旋-自旋弛豫(横向弛豫)的速率显著增大 9.将(其自旋量子数I=3/2)放在外磁场中,它有几个能态 ( ) A 2 B 4 C 6 D 8 10.在下面四个结构式中 哪个画有圈的质子有最大的屏蔽常 数?() 11.下图四种分子中,带圈质子受的屏蔽作用最大的是( )

简短哲理小故事及感悟

7个简短哲理小故事及感悟 1、抱着你自己10公斤重的孩子,你不觉得累,是因为你喜欢;抱着10公斤重的石头,你坚持不了多久。 哲理启示:当一个人不喜欢做某件事,就算他才华横溢,也无法发挥;当一个人喜欢上了某件事,他发挥出来的能力会让你大吃一惊。所以,一个人没有成绩,不一定是他没有能力,很可能是因为不喜欢。 2、马克思的女儿燕妮,问历史学家维特克:“您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把人类历史浓缩在一本小册子里吗?”维特克说:“不必,只要四句德国谚语就够了。” ①上帝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膨胀。 ②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沉渣。 ③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茂盛。 ④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 3、一士兵遭到敌军突袭后逃到了山洞。敌军在身后紧追,他躲在洞中祈祷不被敌人发现。突然胳膊被狠狠地蛰了一下,原来是只蜘蛛,他刚要捏死,突然心生怜悯,就放了它。不料蜘蛛爬到洞口织了一张新网,敌军追到山洞见到完好的蜘蛛网,猜想洞中无人就走了。 哲理启示: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4、父亲丢了块表,他抱怨着翻腾着四处寻找,可半天也找不到。等他出去了,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找到了表。父亲问:怎么找到的?儿子说:我就安静的坐着,一会就能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哲理启示:我们越是焦躁的寻找,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平静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5、一个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哲理启示: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 6、二战时,一犹太家庭遭到迫害,大儿子和小儿子分别去寻求帮助。大儿子去找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小儿子去找自己曾帮助过的人。结果却是大儿子获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复习资料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复习资料开卷 基本题型: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 一、选择题 1. 在职位分析的各个环节中,(D)是整个职位分析过程最关键的环节。D. 职位分析信息的搜集 2.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B)是人力资本的核心。B.教育 3. 作为一种常规性工具,(D)在人力资源管理和整个组织管理系统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D. 工作分析 4. 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有多种,其主要因素有(ABC)。 A. 人口总量及其变动状况 B. 人口的年龄构成状况 C. 劳动力的参与率 5. 根据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包括(ABCD)。 A. 智力 B. 技能 C. 知识 D. 体力 6. 人力资源的质量,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ABCD)。 A. 知识和技能的水平 B. 智力 C. 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D. 体质 7. 职位评价的非量化评估方法是(AB)。A. 排序法 B. 分类法 8. 下列关于职位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A. 职位分类首创于美国 B. 职位分类的最大特点是"因事设人" C. 是实行功绩制的一种方法和人事现代化的标志 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特点主要有(ACD)。A.公共服务性C、受委托性D、绩效模糊性 10. 品位分类制度的优点是( ABC)。 A. 结构富有弹性,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 B. 比较适用于担任领导责任的高级公务 C. 有利于集中统一地领导,树立行政权威 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与选录工作只有在(B)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公共职位空缺的数量、结构、任职资格条件、具体的招募途径以及甄选方法等。 B. 内部环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B)开始施行。B. 2006年1月1日 3.对于公共部门人才所要测评的要素来说,(A)仍然是最基本的测评方式,具有重要的把关作用。A. 笔试 4. ( B )是公职人员职业生涯开始时或任新职时所经历的第一种类型的培训。B. 初任培训 5.(C)是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中普遍采用的方法。C. 案例分析培训法 6. 一般来讲,公共部门在发布人员甄选与录用信息时应遵循(BCD)。 B. 地域原则 C. 面广原则 D. 及时原则 7. 评价中心不同于我们传统的纸笔测验、面试等测试工具,它主要通过(ABD)情景模拟技术,加上一些传统的测试方法,对人的知识、能力、个性、动机进行测量。A. 无领导小组讨论 C. 心理测验 D. 角色扮演 8.内部环境分析是制定招募计划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内容包括(AC) A. 人力资源规划 C. 工作分析 9.内部招募的人员来源渠道主要有(BCD)。B.工作轮换C.工作调换D.内部晋升 10. 关于无领导小组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 是公共部门人才测评中探索并使用的一种新的适用于集体测试的方法 B. 讨论中的问题通常是以书面形式给出 C. 主要测应试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C )是公务员交流最为常见的方式。C. 转任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D)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途径。 D.人力资源流动 3. ( B)是指从员工自己、上司、直接部属、同事甚至客户等各个角度来了解员工个人的绩效沟通技巧、人际关系、领导能力、行政能力等。 B.360度绩效评估 4. 我国现行的公务员流动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公务员法》规定,交流的方式包括(ACD)。

波谱解析习题 适合波谱考试及练习用

波谱分析试题(C)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题2分,共10分) 1、摩尔吸光系数; 2、非红外活性振动; 3、弛豫时间; 4、碳谱的γ-效应; 5、麦氏重排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频率(MHz)为4.47×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 A、670.7nm B、670.7m C、670.7cm D、670.7m 2、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由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 A、吸收峰的强度 B、吸收峰的数目 C、吸收峰的位置 D、吸收峰的形状 3、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 A、紫外光能量大 B、波长短 C、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 D、电子能级差大 4、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A、ζ→ζ﹡ B、π→π﹡ C、n→ζ﹡ D、n→π﹡ 5、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A、水 B、甲醇 C、乙醇 D、正已烷 6、CH3-CH3的哪种振动形式是非红外活性的()

A、νC-C B、νC-H C、δasCH D、δsCH 7、化合物中只有一个羰基,却在1773cm-1和1736cm-1处出现两个吸收峰 这是因为:() A、诱导效应 B、共轭效应 C、费米共振 D、空间位阻 8、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 A、玻璃 B、石英 C、红宝石 D、卤化物晶体 9、预测H2S分子的基频峰数为:() A、4 B、3 C、2 D、1 10、若外加磁场的强度H0逐渐加大时,则使原子核自旋能级的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 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A、不变 B、逐渐变大 C、逐渐变小 D、随原核而变 11、下列哪种核不适宜核磁共振测定() A、12C B、15N C、19F D、31P 12、苯环上哪种取代基存在时,其芳环质子化学位移值最大() A、–CH2CH3 B、–OCH3 C、–CH=CH2 D、-CHO 13、质子的化学位移有如下顺序:苯(7.27)>乙烯(5.25) >乙炔(1.80) >乙烷(0.80),其原因为:() A.导效应所致 B. 杂化效应和各向异性效应协同作用的结果 C. 各向异性效应所致 D. 杂化效应所致 14、确定碳的相对数目时,应测定() A、全去偶谱 B、偏共振去偶谱 C、门控去偶谱 D、反门控去偶谱

小学信息技术word教学课件.docx

小学信息技术word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会精确设定自选图形的大小。 2.会给文本框设置图片背景。 3.会在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剪贴画、艺术字等。(背景图案应尽量符合名片持有者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征,也可以体现地理位置的特征。名片的背景还常写上单位的经营项目、服务宗旨、个人的座右铭、富有哲理的名言等。) 【教学重点、难点】 文本框中添加图片,各自选图形添加文字。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引入 出示一张名片,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说起名片它有悠久的历史。(课件:名片的由来──最早的名片出现在秦朝,经过历代的演变,一直延续到今天,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叫法) 那么名片发展到今天你知道我们是通过名片上哪些信息来进行相互沟通的吗?生回答教师板书:姓名、职务、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和地址。(展示两张名片) 你们看,一张名片既能了解到他的姓名和工作单位,又可以通过电话和他人取得联系。那你们说名片的作用大不大?今天我们就学习用word来制作名片。(板书:制作名片) 二、教学过程 1.自主探究 师:这是我专为我们实验小学设计的一张名片,大家想不想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也把这张名片设计出来? 学生操作:下面大家打开我的`电脑中的E盘下的“设计实小名片”文件进行设计,名片中所用到的文字可以进行复制。 开始操作教师巡回帮助并及时发现问题。 (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例如文本框的大小、背景、文本框中插入剪

贴画、图片的方法) 师:(解决问题)你刚才在制作的过程当中遇到哪些问题?学生反馈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1)背景图片的插入等。 (2)名片大小9*5.5厘米。 (3)插入文字的方法。 (4)插入艺术字的方法。 (5)插入图片的方法。 (6)插入自选图形的方法。 (生)再次完善练习。 2.拓展欣赏 (师)刚才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把这张名片设计完成了,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欣赏老师收集到的一些名片。(播放课件:名片欣赏) 大家觉得这些名片设计得好吗?你认为我们在设计名片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输入的信息要清楚。 (2)对名片的字体、字号和颜色等进行美化时颜色搭配要合理。(一般的公司名称和自己的名字字号应大一些,其它的联系方式可以稍小一些) (3)在名片上加图片或标志或背景图。(而背景图案应尽量符合名片持有者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征,也可以体现地理位置的特征。) 3.创新应用 师:老师们都想拥有自己的一张名片,大家能否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的任课老师设计一张精美而且与众不同的名片。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设计的名片最漂亮,最独特。 提醒设计时注意:(1)名片具备的基本元素应该存在。 (2)可以利用自选图形当中的某个图形作为名片的形状,大小不确定。

波谱解析试题及答案

波谱解析试题及答案 【篇一:波谱分析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判断题(1*10=10 分) 1、分子离子可以是奇电子离子,也可以是偶电子离子。 ?????????() 2、在紫外光谱分析谱图中,溶剂效应会影响谱带位置,增加溶剂极性将导致k 带紫移,r 带红 移。... ??. ???????????????????????() 4、指纹区吸收峰多而复杂,没有强的特征峰,分子结构的微小变化不会引起这一区域吸 收峰的变化。........................................... . ?(.. ) 5、离子带有的正电荷或不成对电子是它发生碎裂的原因和动力之 一。....... () 7、当物质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红外光的频率一样时,分子就要释放能量,从 原来的基态振动能级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振动能级。 ??????????.?() 8、红外吸收光谱的条件之一是红外光与分子之间有偶合作用,即分子振动时,其偶极 矩必须发生变 化。??????????????.. ??????????.() 9、在核磁共振中,凡是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原子核都没有核磁共振现象。() 10、核的旋磁比越大,核的磁性越强,在核磁共振中越容易被发现。???() 二、选择题(2*14=28 分) 2.a.小 b. 大c.100nm 左右 d. 300nm 左右 2、在下列化合物中,分子离子峰的质荷比为偶数的是 ??????????() a.c9h12n2 b.c9h12no c.c9h10o2 d.c10h12o

3 、质谱中分子离子能被进一步裂解成多种碎片离子,其原因是????????.. () a. 加速电场的作用。 b. 电子流的能量大。 c. 分子之间相互碰撞。 d.碎片离子均比分子离子稳定。 a .苯环上有助色团 b. 苯环上有生色团 c .助色团与共轭体系中的芳环相连 d. 助色团与共轭体系中的烯相连 5、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可用来测定化合物构型,在几何构型中, 顺式异构体的波长一般都比反式的对应值短,并且强度也较小,造成此现象最 主要的原因是... ? ....... (.). a.溶剂效应 b. 立体障碍c.共轭效应 d. 都不对 6 ????????.(. ) a .屏蔽效应增强,化学位移值大,峰 在高场出现; b. 屏蔽效应增强,化学位移值大,峰在低场出现; c .屏蔽效应减弱,化学位移值大,峰在低场出现; d. 屏蔽效应减弱,化学位移值大,峰在高场出现; 7 、下面化合物中质子化学位移最大的 是??????... ??????????. ?.(. )a.ch3cl b. 乙烯c.苯 d. ch3br 8、某化合物在220 —400nm 范围内没有紫外吸收,该化合物可能属于以下化合物中的哪一 类????????????????????????????? ??.. () a.芳香族类化合物 b. 含双键化合物c.醛类 d.醇类 9、核磁共振在解析分子结构的主要参数 是..... a .化学位移 b. 质荷比 ..).. c.保留值 d. 波数 10、红外光谱给出的分子结构信息 是?????????????????.. () a.骨架结构 b.连接方式 c .官能团 d.相对分子质量 11、在红外吸收光谱图中,2000-1650cm-1 和900-650 cm-1 两谱带是什么化合物的特征谱 带...... ???????????????????????

人员测评复习资料

1.人员素质测评是指根据一定目的,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的多种方法,对个体的知识水平、 工作技能、个性倾向及特征、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实施测量和评价的活动。 2.察举制:以实际才德为依据 世袭制:以血缘关系为依据 科举制:以知识智能为依据 九品中正制:以血缘门第和现实才德表现为依据 3.素质:个体为达到某种工作绩效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具备的可以测量的并能显著区分 绩效优劣的基本条件、特征和潜在特质的集合,包括知识、技能、性格、社会角色、个人动机、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等。 4.素质的分类:身体素质;知识、技能;能力及潜能;个体倾向性;性格特征。 5.胜任特征模型(冰山模型)是指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要求任职者具 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特征的组合,其中包括不同的动机、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等。 6.胜任特征模型的主要特征: (表面的)知识、技能; (潜在的)社会角色(如:客户满意)、自我形象(如:自信)、个性品质(如:灵活性)、内驱力社会动机(如:成就动机)。 7.素质测评的操作原则: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2.测量与评定相结合;3.科学性与实用 性相结合。 8.测评方案制定的流程:1.测评标准体系的设计;2.确定测评方法;3.选用和研制测评工具; 4.制定实施计划。 9.常用的素质测评方法:1.履历分析;2.笔试;3.心理测验;4.面试;5.评价中心。 10.测评标准体系包括:测评指标(测评要素)+测评标志+测评标度 11.测评标度分为1.等级式标度;2.数量式标度;3.符号式标度;4.数轴式标度;5.定义式标 度;6.综合式标度。 12.测评指标体系设计的具体方法1.文献查阅法;2.理论推导法;3.个案分析法;4.问卷调 查法;5.专题访谈法。 13.履历分析正是通过对评价者的个人背景、工作与生活经历进行分析,来判断其对未来岗 位适应性的一种人才评估方法,是相对独立于心理测验、面试、评价中心技术的一种人才评估技术。 14.履历表的种类:(以使用范围分类)通用型履历表和专用型履历表; (以项目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分类)表格式履历表和传记式履历表。 15.通常人们只是对具有重要职能或招聘量比较大的岗位进行履历分析。 16.测评者能够验证核实的项目,如学历、年龄、家庭情况、资格证书等;不能验证核实的, 如述职报告、自我工作总结等自我报告的内容。 17.面试的特点: 1.对象的单一性; 2.内容的灵活性(面试时间30min左右,问题10个左右); 3.信息的复合性; 4.交流的直接互动性; 5.判断的直觉性。 18.依据面试内容结构化(标准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 面试。 19.依据面试者数量分为单独与集体面试 20.依据面试官数量分为一对一面试与主体面试 21.根据面试内容设计重点的不同分为行为性面试、情景性面试。 22.STAR模式,Situation情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Result结果。

小学信息技术下册初识Word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课初识Word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1课《初识Word》,是了解和认识Word2003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按Word2003的启动、Word窗口的组成,保存Word文档、退出Word顺序编写的,这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四个知识点。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电脑基本操作的基础,并且已经掌握在“记事本”中进行文字录入的操作方法。四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如何合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完成相关操作,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 (2)掌握Word的启动与退出、文件的保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设计多种活动形式,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学习、了解Word软件的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 4.行为与创新 借助所学知识,尝试用计算机表达思想。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Word的启动和退出方法;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 2.教学难点 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及主要功能;Word文件的保存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教师引导、示范,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设置了名侦探柯南进行成员招募的活动情境,以“小侦探侦察行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 ■课前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相关word文档“招募启事”及侦察行动报告。 ■教学过程

■教后反思 “初识Word”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1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Word2003的启动、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保存Word文档、退出Word相关内容和操作方法。本课也是让学生进入Word 软件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如何让学生带着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去了解、认识Word也是本课的重要目标之一。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情,我设置了“小侦探侦查行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像侦探一样完成一个个行动任务,并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本课的导入阶段,我先以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名侦探柯南为切入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招募启事”,思考、寻找制作的软件,明确本节课侦查的目标——Word。 在介绍Word软件的环节,我考虑到如果光靠语言讲述,比较死板,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用课件出示了“Word档案卡”,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结合,展示Word制作出的各类精彩作品,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Word软件的作用和运用范围,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参与探究,通过观察发现之前展示的作品图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W,细化了Word图标的特征,为接下来打开Word这个操作任务奠定基础。 “打开Word”的第一种方法双击图标操作学生完全能自己掌握,为了让他们进一步探究另一种方法,我适时引出柯南的任务,请学生按照要求在“开始”菜单中找到Word并打开。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学我课前分发的“侦查报告”多种形式自主完成任务,加深了对操作方法的印象,并乐于上台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从而为自己的小组夺得“侦探徽章”,学习激情相当高涨。 “Word窗口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设计了

波谱解析习题

第一节:紫外光谱(UV) 一、简答 (p36 1-3) 1.丙酮的羰基有几种类型的价电子。并说明能产生何种电子跃迁各种跃迁可在何区域波长处产生吸收 答:有n 电子和π电子。能够发生n →π*跃迁。从n 轨道向π反键轨道跃迁。能产生R 带。跃迁波长在250—500nm 之内。 2.指出下述各对化合物中,哪一个化合物能吸收波长较长的光线(只考虑π→π* 跃迁) (2) (1) 及 NHR 3 CH CH OCH 3 CH 及CH 3 CH CH 2 答:(1)的后者能发生n →π*跃迁,吸收较长。(2)后者的氮原子能与苯环发生P →π共轭,所以或者吸收较长。 3.与化合物(A )的电子光谱相比,解释化合物(B )与(C )的电子光谱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乙醇中)。 (C)(B) (A)入max =420 εmax =18600 入max =438 εmax =22000 入max =475 εmax =320003 N N N NO HC 32(CH )2 N N N NO H C 32(CH )2 2 32(CH )(CH )23N N N NO 答:B 、C 发生了明显的蓝移,主要原因是空间位阻效应。 二、分析比较(书里5-6) 1.指出下列两个化合物在近紫外区中的区别: CH CH 3 2 (A)(B) 答:(A )和(B )中各有两个双键。(A )的两个双键中间隔了一个单键,这两个双键就能发生π→π共轭。而(B )这两个双键中隔了两个单键,则不能产生共轭。所以(A )的紫外波长比较长,(B )则比较短。 2.某酮类化合物,当溶于极性溶剂中(如乙醇中)时,溶剂对n →π* 跃迁及π→π* 跃迁有何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