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

詹慧敏电商Q1241 12150048

摘要:能源问题关系国家的发展建设,人民的生产生活,解决好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意义重大。现在国际局势紧张加剧,中国与周边国家像菲律宾,俄罗斯等国都存在关于能源问题的摩擦,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政治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保证能源安全逐渐成为一项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涉及外交、军事、国家安全及能源等层面。本文以能源分布,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消费、贸易,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进口渠道与运输,能源安全问题表现五个维度为出发点,分析了世界能源现状与我国能源现状问题,然后针对我国能源安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写出了一些自己的对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措施的见解。

关键词:能源开采加工消费结构

一、世界能源的分布与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

在常规能源中,石油主要分布于两大弧形地带:东半球的北非中东波斯湾-里海-俄罗斯中北部;西半球的委内瑞拉—墨西哥湾西部-美国中部-加拿大西部-阿拉斯加北部。中东北非也是主要的石油产地。煤炭储量分布呈现出“北半球多于南半球,东半球多于西半球”的特点。且在北纬30°~70°形成了一个世界最丰富的含煤带,这个地带东起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向西经陕西、宁夏、新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英国的英格兰地区到达北美中部。其中,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和独联体。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其次是波斯湾地区,拉美地区的天然气储量也相当可观。世界水利资源主要分布在一些大江大河流域,但是发达国家对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远胜于发展中国家的,瑞士、法国、奥地利、西班牙、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这些国家的水能开发利用程度均在50%以上。在非常规能源中由于技术资金原因,发达国家的开发程度也较发展中国家高。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我国的煤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集中在昆仑上—大别山—秦岭以北的北方地区,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储量最为丰富。费常规能源中,像拉萨等地的太阳能、内蒙古等地的风能、沿海地区的潮汐能、核能,虽都有涉及但因技术等的限制开发利用程度也不高。

二、世界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消费、贸易

世界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由于需要很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而能源的分布国可能由于缺乏技术资金实力,所以就会出现能源跨区域跨国际合作的机制。发达国家或有实力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收购别国的能源公司的股份而获得该国的油气资源。或者是提供技术、资金给该国在当地进行开发,为当地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也为自己国家建立能源贸易往来。

当然在购进能源后也需要对其进行加工生产,加工生产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源利用率的高低,在这一方面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能源的利用率很高。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也是一笔很大的经济损失。

世界原油生产集中于储藏地,油品生产集中于消费地,世界石油消费与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平衡相当突出。经合组织成员国消费的石油约占世界的60%,而它所生产的石油只占世界的30%;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的12%,却消费了世界石油的25%强;而中东地区生产

了占世界30%的石油,却只消费了世界石油的不足6%。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石油储量少,产量不足,需要大量消费石油。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移,某些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石油消费新的增长点。

在能源的贸易方面,亚太、北美和西欧地区是世界石油进口的主体,合计进口量占世界石油进口贸易量的95%左右。欧洲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地区,占26%,其中以法国、意大利、德国进口量最大。欧洲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前苏联和中东地区,其次为北非和西非地区。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和中国。能源的出口国主要是中东、北非、俄罗斯等地区。

三、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世界各国能源结构的特点,一般取决于该国资源、经济和科技发展等因素。当前就全世界而言,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第一位,所占比例正在缓慢下降;煤炭占第二位,其所占比例也在下降;目前天然气占第三位,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前景良好。发达国家石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均在35%以上其中美国39.7%,日本51.1%。煤炭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在能源消费中往往以煤为主,煤炭消费比重较大,其中南非为77.1%,中国72%,波兰68.1%,印度56.8%,澳大利亚44.5%,美国24.9%。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天然气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俄罗斯55.5%,伊朗43.8%,沙特41.2%,英国35.1%。常规能源缺乏的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发展核电及水电,其中日本核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为16.8%,法国核能占40.1%,巴西水力占19.8%。

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也印证了这一规律,以煤炭为主的消费格局是有我国煤炭资源储量较大决定的。与发达国家相比石油资源所占比例较少。由于在新疆地区发现的储量较丰的天然气资源,使得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另外水力资源、地热资源、太阳能资源、核能在某些地区也得到运用。

四、我国能源进口渠道与运输

中东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原油进口来源地,进口原油量占进口总量的比例在45%-51%左右。非洲作为我国原油进口第二大来源地区,从该地区进口的原油占进口总量的比例提高到接近30%(2004)。我国从亚太地区进口原油约占进口总量的11%,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原油进口量排名前五位的来源国分别为沙特阿拉伯、阿曼、伊朗、安哥拉、俄罗斯,来自这五国的进口量都在1000万吨以上,占进口原油总量的60%。

能源的进口也需要以安全的运输作为保障,像亚丁湾海域就经常出现安全问题。能源作为吨位很大的货物主要是依托海运或专门的管道运输。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能源的航线为:波斯湾→阿拉伯海→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大陆。为抵御海运风险我国也积极寻求与周边地区像俄罗斯、中亚、南亚等建立管道运输线路。

五、我国能源安全问题表现

通过上面的研究不难发现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变现主要可归纳为一下几点:

1.能源自给能力差,对进口依赖大

2.进口能源业存在很大的风险,很容易被别国别的组织控制

3.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并由此对环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4.在非常规能源,如核能、地热能、潮汐能、太阳能等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5.常规能源的开采加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六、我国应对能源安全问题的对策

1.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一次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不管它的储量有多少都有耗尽的那一天。为了保证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就必须研发出这些一次能源的可替代产品。可再生资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国家应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制定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和优惠政策,使可再生能源得到迅速发展。

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对于当前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很多学者特别强调能源生产结构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认为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除此之外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也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创新程度紧密相连的。所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对产业的排污进行严格的控制,取缔一些严重污染的企业。也要提高国民对能源的认识,引导他们做出合理的消费行为如,选择低排量的汽车,厨房是选用天然气还是煤气等等。政府也要在这一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能任由市场机制的选择。政府要加大扶持环保行业、清洁能源生产行业,引导企业、消费者个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3.与能源出口国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加强对能源运输安全的防范能力。为了保障石油供应和能源安全,我们应积极扩大石油来源,通过购买、合作等方式保证自己的石油供应源,另一方面不断谋求新的运输通道,以分散过分依赖海上运输带来的石油运输安全问题。国家要加快进口原油运输船队的组建以及大型油船码头建设,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溢油快速应急保障机制,以提高我国石油的海上运输能力。积极寻求合理可行的海上运输线路的替代方案,加强同中亚、南亚等地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以实现石油运输方式及运输路线的多元化,使得运输风险因素的潜在危害降低到最低。与中亚地区在加强石油贸易关系的同时,完成石油管道的陆路建设,拜托因地缘政治而产生的纠纷和矛盾。

4.提高能源开采加工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能源的开采方面,由于能源开采的不断进行,浅层的已开采的能源大都已经被开采殆尽了,现在对能源开采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像新加坡的海上钻井平台技术,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而我国的开采技术也只是一般,我们虽然拥有储量很丰富的页岩气资源,但由于技术的限制,生产力较低。这也许只是一种表象这样就可以保存我国的能源储备,是条长远之计。在能源的加工方面,真是不得不提一提我们的死敌日本,他们虽然资源贫乏,但是能源加工的技术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达到日本的水平,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就可以提高五倍,多么惊人的数字。政府、企业在这一方面还是要加大投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像中石化那样的大企业就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真正在能源方面有所作为,引进设备、加大研发力度等。

参考文献:

张宇燕,管清友.世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2009

张抗,近年我国能源消费变化分析及其对能源发展战略的启示.2012

杭雷鸣,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2007

曹新.张宪昌,保障能源安全需调整优化能源布局,2012

任建兰个人简介

任建兰,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1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1988年获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人文 地理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人文地理学硕士点学术带头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点导师。兼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五届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地理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人文地理和区域经济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区域经济学,具体研究领域主要有:区域可持续发展、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全球化与区域经济等。长期从事着人文地理和区域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地理教育硕士开设过世界经济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山东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导论、国际经贸地理、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客源国概况、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与区域经济等多门课程。 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积累,公开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的论文和著作,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20多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科研项目14项,获得各种奖励38奖次。

编辑本段主要的论著 [1]任建兰.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M].山东地图出版社,1998.6.主编. [2]任建兰.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M].商务印书馆,2003.5.主编. [3]任建兰.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战略[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12.副主编. [4]任建兰.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研究[M].山东地图出版社,1999.5.副主编. [5]任建兰.绿色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千秋伟业[M].山东人民出版社.参编. [6]任建兰.工业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及其约束研究——以山东为例[J].经济地理,1998.2 . [7]任建兰.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反思与对比[J].地理科学进展,1998.3 . [8]任建兰.建设生态示范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J].人文地理学,1999.2 . [9]任建兰.全球贸易与环境保护走势和我国的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1999.9 . [10]任建兰.县域生态经济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山东莘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0.1. [11]任建兰.山东省重化工业结构演进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1.1. [12]任建兰.21世纪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基本原则和出路[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2.5. [13]任建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贸易地位引发的贸易与环境问题分析[J].人文地理,2003.2. [14]任建兰.环境管制措施对区域环境与贸易的约束效应[J].人文地理,2003.2. [15]任建兰.山东省产业结构生态评价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思路[J].地理科 学,2004.6. [16]任建兰.山东经济---环境互动压力下地域分异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 发,2004.12. [17]任建兰.山东省发展轨迹比较与反思[J].地理科学,2005.5. 编辑本段近期主要的科研项目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世界经济地理知识点

1.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2. 经济全球化的支撑 a.基础—国际贸易自由化 b.催化剂—国际投资一体化 c.载体—跨国公司 d.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全球化 e.助推器—国际金融信息化 f.智囊库—人才流动国际化 3.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 4. 当今科技革命的特点: a.技术群落成为主导 b.生产要素发生质变 c.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融合 d.可持续发展 5. 创新地理学:不是指地理学的创新,是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而构建的一门新的地理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a.创新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b.创新活动对区域产业的影响 c.创新活动对城市与区域的影响 d.创新体系空间格局及创新的空间扩散与转移 e.创新活动与创新环境 6.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7. 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循序渐进规律、演变加速规律、优化升级规律 8. 科技进步或技术创新是导致产业结构更替的源泉。 9.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就开始从一产向二产转移,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向三产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一产劳动力减少,二三产劳动力增加。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2)雁行形态说(日本赤松)具体表现: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10.(1)世界经济重心:一定时期内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带动作用的地区,资源、资金、技术、产业和文化等高度密集,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动力最强、经济潜能最大、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最大的区域,也是最终需求和外贸出口增长最快、引进技术与吸纳国际资本最多的地区。 11. 科技革命是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根本动因。 12.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核心是比较利益(优势)理论 (1)相对技术差异论(大卫李嘉图):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无绝对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 (2)要素禀赋论(瑞典赫克歇尔&俄林):相对要素丰裕和相对要素价格之间的差异是导致两国进行贸易之前相对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这种相对要素价格和相对商品价格之间的差异可以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01、02方向)历年真题答案解析

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的说明 1、题型 南师大人文地理的题型常年保持”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经典形式, 从未改变过。 虽然南师大的人文地理下设 01、 02 和 03 三个方向, 可是其考试的试卷是一样的。因为南 师大 10 年才开始考《旅游地理学》, 因此从近三年的情况来看, 南师人文综合三个参考书 出题, 一般各占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三分之一, 然后考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一定量的题目来做。如和年都是采取名词解释题九选六( 36 分) 、简答题九 选六( 60 分) 、论述题六选二( 第一题必选, 54 分) 的形式。 2、出题特点和趋势 ( 1) 三本教材内容分布大致呈 1:1:1 的关系。 南师 09 年之后才开始考旅游地理学, 之前只考《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 10 年开 始新增《旅游地理学》, 从历年真题能够看出, 此三部分内容在试卷上的分布是 1: 1: 1 的 关系。 ( 2) 历年真题重复性不高。 南师历年重复性不高, 可是历年真题都会有所侧重, 例如经济地理部分工农业区位理论等几 乎每年都有考题分布。 ( 3) 南师 08 年之前的人文地理学考查的均是人文和经济地理相关基础知识, 而对于跨领 域问题、热点问题等考查较少, 其后内容相对增多。 例如 09 年论述题”你认为当前中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应该从哪些方面来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0 年最后三道论述题, 分别考”从经济地理角度解释经济区上 升为国家战略原因”、”旅游质量服务构成体系”、”如何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促进旅游产业转

型升级”, 11 年论述题”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发展低碳旅游”、”结合新的市场需求, 谈谈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手法和手段创新”及”包容间增长”。而且经过对近几 年的真题分析, 发现南师越来越侧重能力的考查, 建议大家在复习中以理解为主, 不要强加 记忆。 ( 4) 人文地理部分 侧重人口、与人类相关文化特征与环境和经济关系( 如 08 年简答”分析人中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论述”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城乡发展与区域( 如 10 年论述”城乡人口迁移”09 论述第一题考查城市化, 第二题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城乡与地域发展 内容等几乎每年都有分布) ; 另外一些名词解释出现的重复性较高, 例如人文地理方法论几 乎每年都有名解, 适度人口、城市等级-规模法则、时空棱柱体、人口密度、人口转变模式也有重复, 需注意。

经济地理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世界经济地理 论文题目武汉新港物流发展续写武汉水运辉煌 姓名刘娟 学号 1210911407 专业 12级经管创新1班 任课教师肖子拾 日期2013 年12 月

武汉新港物流发展续写武汉水运辉煌 摘要: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的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港口物流服务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方面,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可以帮助港口企业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港口物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因此,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势必对周边地区的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阳逻港物流业港口建设发展思路 阳逻港(位于新洲西部)是武汉新港核心港区,武汉新港的建设给阳逻港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在产业方面,重点围绕阳逻核心港区建设,发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工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阳逻的特色是港口,优势是区位得“中”独厚、天然深水良港和口岸通关便利。阳逻港位于武汉市东大门,江宽水深,岸线稳定,是长江中游深水良港。阳逻段江宽平均1450米,港前水位最深的有32米,最浅有12.5米,枯水期也可停靠5000吨级船舶,涨水季节可以停泊万吨巨轮。阳逻陆路交通发达,有3条公路直达武汉,106、318两条国道直通鄂东、皖西、豫南。正在建设的武汉绕城公路也从阳逻过境,通过绕城公路可直上京珠、沪蓉高速公路。阳逻铁路与京九、京广线相通,天河国际机场距阳逻只有30公里。水陆交通条件如此得天独厚,非常适宜建港口。因此,阳逻是华中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理想选址地。只有利用阳逻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物流产业,才能带动临港产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新洲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阳逻港区具有发展物流产业的独特优势 阳逻港作为武汉新港的核心港区,具有发展物流产业的独特优势。一是国家战略机遇优势,主要有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建设“两型社会”、“武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世界经济地理试题

世界经济地理第四章亚洲(试卷及答案) 1、下列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被称为“东方十字路口”的是() A、苏伊士运河 B、新加坡 C、台湾海峡 D、马六甲海峡 2、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国家() A、印度 B、泰国 C、中国 D、柬埔寨 3、由于产油率高、收益多而快,而被称为世界油王的经济作物是() A、咖啡 B、橡胶 C、椰子 D、油棕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日本是世界上生产密度最大的国家 B、产业结构调整日趋高层次化 C、日本分为表日本和里日本,里日本为日本人口产业的密集地带 D、经济日趋走向国际化,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

5、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美洲 6、下列关于日本地理环境说法错误的是() A、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岛及其附近3900多个岛屿组成 B、地表崎岖,多火山、地震,山脉纵横 C、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D、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 7、些列不属于东南亚第一产业的特点的是() A、多种农业经济类型并存 B、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十分薄弱 C、稻谷、橡胶等主导作物地位突出,但生产结构单一 D、林业生产具有世界意义 8、印度自然环境的特点不包括() A、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发利用 B、热量丰富,降水虽多但不稳定 C、矿产品种齐全 D、部分矿产储量很大 9、下列不属于印度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的是()

A、人口出生率持续偏高 B、宗教的影响 C、死亡率有所下降 D、生产水平高 10、西亚地区具有世界意义的战略要地不包括() A、霍尔木兹海峡 B、马六甲海峡 C、黑海海峡 D、曼德海峡 名词解释 新兴工业化国家 上合组织 亚洲四小龙 东盟 简答题 1、西亚波斯湾地区石油区位优势及其对石油工业的发展的影响? 2、简述印度的农业生产及其地域类型。 论述题 1、论述亚洲四小龙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 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 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 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 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 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作业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心得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地理学 姓名郭付友学号2013200345 专业人文地理学年级 2013 院、所地理科学学院年月日2013年11月25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学科,也可以说,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机制、条件要素、结构网络、构造类型、系统调控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两者的交叉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用地理学的传统,采用地域综合性的思想,以区域为研究核心,以地域性与差异性为研究思路,以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结构功能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系统类型为表现形式,以区域关系与协调为最终目的,遵循条件环境—结构功能—系统类型—区域关系与协调的研究路线。 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首先使我更深入的明晰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即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按地域进行的分工,即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产品。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区域差异基础上的,正是由于各人类经济活动区域在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状况和历史基础及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才为劳动地域分工提供了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个前提,劳动地域分工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也必然表现在一定地域上。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充分揭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学科的一条理论主线,全面而深刻地联系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学的相关诸理论,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经济地域运动是指经济地域系统的成分(物质成分与非物质成分)、结构(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功能规模(经济实力与地域范围)、等级(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层次)性质等在不可逆时间序列中有机的空间演变过程。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对地域运动机制和规律的认识,它通过对经济运行的基础要素,地域运动的载体和轨迹,物资流动和组合,企业和部门组合,地域运动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地域之间的物质运动、地域的分化与组合和地域系统整体运动的机制和规律。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者、区域经济学者、城市规划学者以及经济学者等分析和解决区域问题的重要理论武器,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使我知道了条件论,并且可以运用条件论分析区情。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具体而言,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人文三个方面。确切来说,包括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和科技条件、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五个方面。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任何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部门门类、规模、形式,对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乃至区域的发展方向等,均有直接影响;人口劳动力和科技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劳动力保障与动力源泉,也是区域消费的主体,任何一个经济地

经济地理学试卷

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 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臵的基 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 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 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 詹慧敏电商Q1241 12150048 摘要:能源问题关系国家的发展建设,人民的生产生活,解决好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意义重大。现在国际局势紧张加剧,中国与周边国家像菲律宾,俄罗斯等国都存在关于能源问题的摩擦,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政治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保证能源安全逐渐成为一项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涉及外交、军事、国家安全及能源等层面。本文以能源分布,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消费、贸易,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进口渠道与运输,能源安全问题表现五个维度为出发点,分析了世界能源现状与我国能源现状问题,然后针对我国能源安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写出了一些自己的对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措施的见解。 关键词:能源开采加工消费结构 一、世界能源的分布与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 在常规能源中,石油主要分布于两大弧形地带:东半球的北非中东波斯湾-里海-俄罗斯中北部;西半球的委内瑞拉—墨西哥湾西部-美国中部-加拿大西部-阿拉斯加北部。中东北非也是主要的石油产地。煤炭储量分布呈现出“北半球多于南半球,东半球多于西半球”的特点。且在北纬30°~70°形成了一个世界最丰富的含煤带,这个地带东起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向西经陕西、宁夏、新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英国的英格兰地区到达北美中部。其中,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和独联体。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其次是波斯湾地区,拉美地区的天然气储量也相当可观。世界水利资源主要分布在一些大江大河流域,但是发达国家对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远胜于发展中国家的,瑞士、法国、奥地利、西班牙、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这些国家的水能开发利用程度均在50%以上。在非常规能源中由于技术资金原因,发达国家的开发程度也较发展中国家高。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我国的煤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集中在昆仑上—大别山—秦岭以北的北方地区,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储量最为丰富。费常规能源中,像拉萨等地的太阳能、内蒙古等地的风能、沿海地区的潮汐能、核能,虽都有涉及但因技术等的限制开发利用程度也不高。 二、世界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消费、贸易 世界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由于需要很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而能源的分布国可能由于缺乏技术资金实力,所以就会出现能源跨区域跨国际合作的机制。发达国家或有实力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收购别国的能源公司的股份而获得该国的油气资源。或者是提供技术、资金给该国在当地进行开发,为当地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也为自己国家建立能源贸易往来。 当然在购进能源后也需要对其进行加工生产,加工生产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源利用率的高低,在这一方面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能源的利用率很高。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也是一笔很大的经济损失。 世界原油生产集中于储藏地,油品生产集中于消费地,世界石油消费与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平衡相当突出。经合组织成员国消费的石油约占世界的60%,而它所生产的石油只占世界的30%;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的12%,却消费了世界石油的25%强;而中东地区生产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知到全套答案世界经济地理之一带一路参考答案公众号.docx

知到全套答案世界经济地理之一带一路参 考答案公众号 问: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是()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问:水晶项链与铅玻璃项链最容易的区分方法是用()。 答:偏光镜 问:剩余劳动 答: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问:死亡指生命活动不可逆的终止,包括心死亡和脑死亡。 答:对 问:“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主角是?

答:贾雨村 问:下列哪部影片属于韩国的纯情片。 答:八月照相馆 问:王元化和张可一起度过了艰难的生活,其中王元化一共有两次心因性精神病爆发,第二次是在()期间。 答:文革爆发 问:对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进行总体解释的学者有梁启超。() 答:× 问:The speaker talks mainly about what's going on in the brains of adults. 答:× 问:中国在历史上的不同称谓反映了当时的国力、民族、文化的影响。() 答:√ 问:照明灯开关应接到灯的 答:相线 问:照明电网的铺设应该归功于爱因斯坦。 答:错误 问:照片中的光线由( )、灰度、正常、明度四部分组成。

答:第一空:暗度 问:照片中没有具体的人物。它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在人类经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物体,通过它反映了人类生存的某一种方式,我们依然可以把它称为()摄影。 答:人文 问:照射杨氏双缝是扩展光源,它的宽度为b,可以把它视为许多平行于双缝的细线光源的非相干叠加。() 答:正确 问:堆藏地点要在地势较低、坑洼且排水不好的地方 答:错 问:堆垛起重机是可以在自动化仓库的高层货架之间或高层码垛货场完成取送、堆垛、分拣作业的起重机。 答:对 问:堆积单位的代名词是()。 答:层位 问: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叫做层位。() 答:正确 问:堆积的厚度随着遗迹的不同一般是不同的。 答:正确 问: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rate for women is higher than the rate for men. 答:√ 问:在云南省的这些优良品种中,有 5 个国家级良种,其中 3 个有性系为() 答: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 问:“意境”最早是由谁提出?()

世界经济贸易地理试卷

《世界经济地理》考试试卷 课程号 考试时间 10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题,共15分) 1、下列是电子信息产品的第一消费大国的是( ) A 、美国 B 、日本 C 、中国 D 、德国 2、下全世界分布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贸易额最多的粮食作物是( ) A 、小麦 B 、高粱 C 、稻谷 D 、玉米 3、国际贸易运输方式按照运量大、成本低顺序排位,应该选择( ) A 、海水上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 B 、海上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 C 、铁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 D 、管道运输、铁路运输、水上运输 4、下列被称为“石油海峡”的是 A 、马六甲海峡 适用专业年级(方向): 国际贸易2010级 考试方式及要求: 闭卷考试

B、霍尔木兹海峡 C、曼德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5、下列航区海运航线货物吞吐量居首位的是 A、太平洋航区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6、下列属于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 A、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运输线 B、西北欧、北美东海岸-----地中海,苏伊士运河------亚太航线 C、西北欧、北美东海----好望角,远东航线 D、南美东海------好望角------远东航线 7、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是 A、韩国 B、日本 C、中国 D、德国 8、我国首要的原油进口来源地 A、中东地区 B、非洲地区 C、亚太地区 D、俄罗斯 9、下列经济组织的总部不在华盛顿的是 A、IMF B、NAFTA C、IBRD D、WTO 10、下列不属于世界主要飞机生产国 A、美国, B、德国, C、俄罗斯 D、韩国 11、东盟最大的经济体是 A、马来西亚 B、印度尼西亚 C、菲律宾 D、新加坡 12、下列不属于欧元区的国家是() A、法国 B、德国 C、意大利 D、英国 13、下列城市属于世界重要的证券交易中心的是 A、苏黎世 B、新加坡 C、芝加哥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