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促进社会融入_理念的优势与局限

_促进社会融入_理念的优势与局限

_促进社会融入_理念的优势与局限
_促进社会融入_理念的优势与局限

中国民族报/2011年/1月/28日/第008版

理论周刊?国际

“促进社会融入”理念的优势与局限

杨友孙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为了应对东扩的需要,欧盟开始加大对少数民族保护的力度,并在1993年将之作为接纳新成员的标准之一。

此后,欧盟出台了一系列少数民族保护的政策,初步形成了少数民族保护的制度框架。同时,欧盟少数民族保护的理念也逐渐从主要是保护少数民族个人的“个体人权”理念过渡到保护少数民族作为一个群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等“集体人权”理念。但对欧盟来说,“个体人权”的理念太过消极被动,而“集体人权”的理念由于需要政策倾斜,又容易造成少数民族群体脱离主体民族,甚至出现所谓的“依赖陷阱”。于是,欧盟在进入21世纪开始采取少数民族保护的新理念——“促进社会融入”,即政府主要不考虑实现少数民族的个人人权或集体人权问题,而是要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融入社会。

“促进社会融入”理念的形成

上世纪中叶,欧盟的前身欧共体的政治事务,包括其中的人权事务,由其下设的欧洲委员会负责处理。由于欧共体将经济问题放在首位,导致其他问题都相对靠后,因此,这个时期欧盟并不存在专门的少数民族保护政策乃至人权政策。

二战后,以保护个体权利为核心的少数民族保护的国际潮流对欧共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联合国宪章》就强调,为了确保社会稳定,需要保护个人人权,并遵守人与人之间平等和非歧视的原则。欧共体在少数民族保护方面也基本上采取了“个体人权”为核心的理念,因为这和欧共体的“四大自由”是相吻合的。因此,在欧共体时期,欧盟在处理一些少数民族保护问题时,明显地倾向于“平等”与“非歧视”的立场,重视的是保护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相同”的个人权利,而不是保护它们与主体民族“不同”的集体权利。

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出现新的少数民族保护高潮,欧盟东扩也在进行中。为了适应扩大的需要,1993年,欧盟出台了欧盟接纳新成员国的哥本哈根标准,其中之一就是要保护少数民族。在加大对少数民族保护力度的同时,欧盟的少数民族保护理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即肯定并采取了大量保护少数民族“集体人权”的“肯定行动”。欧盟部长理事会2000年出台的“种族平等法令”和“就业平等法令”就明显体现了对少数民族“集体人权”的肯定。

2000年3月,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与社会稳定,欧盟15国领导人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特别首脑会议,通过了一项关于欧盟十年经济发展的规划,即著名的“里斯本战略”。2005年3月,“里斯本战略”经过一定的修改后重新启动,将经济增长和就业确定为优先目标,欧盟各国根据各自情况制定为期3年的“里斯本战略”实施方案。打击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入以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增长,由此成为欧盟的重要目标之一。成员国和中东欧候选国要制订促进社会融入的战略计划,并出台相应的“国家行动计划”,欧盟委员会对这些国家出台和执行“国家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每年出台进展和监测报告。2006年1月,欧盟委员会还专门创建了少数民族社会与劳动力市场融入高级组织,负责在欧盟现有政策和项目框架内,寻求促进少数民族社会、市场融入的可行方法。

“促进社会融入”理念的运行及其效果

虽然欧盟“促进社会融入”的理念广泛运用于所有的少数民族,但目前来看,其重点是罗姆人。罗姆人的社会融入是欧盟最重要的少数民族社会融入问题。在中东欧国家,罗姆人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在就业、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状况不容乐观。欧盟虽然在法尔计划、地区

基金中都有保护罗姆人的项目,欧盟委员会对中东欧国家的入盟年度报告中,也十分关注罗姆人的保护问题,但效果并不理想。

21世纪以来,欧盟更多地强调必须重视促进罗姆人的社会融入,发起了很多促进罗姆人融入的项目与活动。例如2003年欧盟积极参与发起了中东欧9国“罗姆人融入十年倡议:2005-2015”;2005年4月28日,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罗姆人状况的决议”,指出要加强对罗姆人的保护,尤其是要增加对罗姆人的雇佣机会;2006年6月,欧盟委员会少数民族社会与劳动力市场融入高层机构在匈牙利举办“欧盟与罗姆人”讨论会;2007年,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分别发起了“罗姆人实习计划”,邀请一些罗姆青年到欧盟相关机构实习和学习,获得对欧盟和欧洲一体化的知识,以及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的能力。

欧盟“促进社会融入”的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表现在少数民族对主体民族语言、文化的接受方面。2004年前后,在欧盟的要求下,中东欧各国都发起了罗姆人融入计划。例如2005年,斯洛伐克政府出台“罗姆支持者计划”,派遣1602位志愿者到罗姆人聚居地的178所学校支教,政府为此每年拨款652万欧元另加25万多欧元培训经费。斯洛文尼亚于2004年推出“罗姆支持者项目”,通过该项目,罗姆人在受教育程度和儿童的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爱沙尼亚于2000年推出了“2000-2007社会融入计划”,2008年又开始推出“2008-2013社会融入计划”。通过该项目的执行,爱沙尼亚俄罗斯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其次,欧盟“促进社会融入”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包括罗姆人在内的成员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参与意识:一方面,在欧盟、中东欧国家的各种人权机构和罗姆人维权机构中,罗姆人官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在各种会议、论坛、活动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罗姆人的身影。

第三,政治参与更加广泛而有效。近几年,包括罗姆人在内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比以前大为提高,少数民族的各种政治性组织不断出现,甚至出现了一些很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政党。在中东欧各级选举中,都有少数民族政党的积极参与,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的罗姆人参政热情和参政能力也有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罗姆人在竞选国家各级领导职位中成功胜出。

“促进社会融入”的实践表明,欧盟不再将少数民族保护仅仅看成是人权领域和少数民族权利领域的问题,更将其看成是欧盟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融入”战略的实践,对于保护罗姆人等在居住地、语言、文化等方面独立于主体民族之外的少数民族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更为直接和迅速,也更容易操作。

“促进社会融入”理念的弊端与局限

在欧盟的倡导下,欧洲少数民族保护出现了从过去的“权利保护”时代进入“社会融入”时代。“促进社会融入”做法的优势在于,直接抓住了少数民族保护的目标和核心内容,便于操作,很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这个方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随着“促进社会融入”的不断深入和扩展,一些问题将可能十分尖锐。因此,必须对“促进社会融入”的弊端与局限有着充分的认识。

第一,“促进社会融入”是一种“项目推动型”的理念。如果说以“个体人权”与“集体人权”为核心的理念是制定标准,然后按照标准运行的“制度推动型”理念,那么,“促进社会融入”的理念属于“项目推动型”理念。虽然直接、迅速、可操作性强,但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做法,也不便于长期稳定发展。它需要依赖于“项目推动”主体的强大而有力,不仅容易形成“依赖陷阱”,而且,一旦作为“项目推动”的主体——欧盟的威信、力量减弱,“促进社会融入”就有可能逆转。例如2007年,金融危机席卷欧盟,由此导致部分欧盟成员国主权债务危机,就使罗姆人融入问题遭遇了巨大的困难。首先,金融危机引发了中东欧国家政治集体向右转,极右组织和激进政党重新抬头。在这个背景下,中东欧国家针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仇视情绪不断上升并恶化,暴力事件大大增加,其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针对罗姆人

的暴力事件尤为突出。其次,金融危机使欧盟及欧盟各成员国不得不在各方面紧缩财政开支,减少少数民族保护的投入,政府原先出台的一些少数民族保护计划和项目不同程度地遭遇“瘦身”甚至搁浅,新的保护计划更是难以出台。

第二,“促进社会融入”不一定对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效果。有些少数民族,例如欧洲和美国的犹太人,其社会融入已经比较深入,政策重点应该不再是“促进社会融入”,而是保护其文化。对于罗姆人来说,在一段时期内,政策的主导面应该是促其“融入”,在此基础上也要积极保护其独特的文化。当“融入”的目标基本达到,保护其文化的目标则应上升到第一位。

第三,“促进社会融入”有大量的理论问题还没搞清楚。首先,“促进社会融入”有可能走向强制同化。“促进社会融入”本身,暗含着与少数民族保护的矛盾。“促进社会融入”意味着少数民族要大幅度地放弃本民族的语言、传统和文化,而主动学习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化,适应和融入主体民族。如果强力实行,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将会逐渐淡化,文化多元性将逐渐消失,这与“多样性统一的欧洲”以及多元化世界的宗旨相去甚远。因此,“促进社会融入”必须首先解决以下问题:“社会融入”的定义是什么,融入的限度是多少,应该采取何种促进的方法等。其次,“促进社会融入”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是战略性目标还是战术性目标。如果是长久性、战略性的目标,那么其重要性可能应该高于人权理念意义上的少数民族保护。如果仅仅是战术性、短期目标,在少数民族问题上,就不能将重点放在“促进社会融入”上,而应该只将其作为保护少数民族和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辅助性手段。最后,如何理顺“促进社会融入”与个体人权保护、集体人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促进社会融入”的手段上看,它必然要对某些少数群体给予特别的政策,因而首先必须认可集体人权。但从“促进社会融入”的长期结果来看,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达到了真正的融入,差别弱化,最终将导致少数群体身份的丧失,也不再需要保护集体人权。因此从长远来看,可能应该将“促进社会融入”主要看作是促进个体人权保护的做法。同时,这与“个人人权是基础,个人人权先于、高于集体人权并决定、制约集体人权”、“从终极意义上说,集体人权也是个人人权,根本不存在脱离个人的集体人权”的理念也是相一致的。

从个体人权理念、集体人权理念到“促进社会融入”理念,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少数民族保护的总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少数民族保护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促进社会融入”还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避免的局限,因此还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改进和优化。

曾任欧盟委员会主席的普罗迪说过一句话:“平等对待少数群体是统一的新欧洲的基石”,但他并未具体说明是程序上的平等还是结果上的平等。“个体权利”理念强调的是程序上、法律上和形式上、身份上的平等,而“集体权利”理念强调的是事实上、结果上、内容上的平等,“促进社会融入”则通过促进少数民族向主体民族融合的方式实现程序上和结果上的双重平等和真正的平等。但在目前,“促进社会融入”的理念还必须和“权利保护”理念相结合,以“权利保护”为横向坐标和参照物,以“促进社会融入”为纵向坐标和运行线,共同构成少数民族保护的立体画面,“促进社会融入”才不会迷失方向。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社会发展趋势比较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历 史发展趋势比较 学院:历史学院 班级:世界史班 学号:1313030135 姓名:侯壮丽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趋势比较 摘要 16世纪左右,中国与西方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且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绝不低于西方。但到了18世纪中叶,中国最终在社会发展的竞赛中输给了西方。中国逐渐走向衰落;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却长足发展。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发展为何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17-18世纪;中国;西方;发展变化 正文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朝和唐朝的封建帝国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文明之邦。但是,到了明清两朝,当中国仍然在封建的传统制度下蹒跚踱步的时候,世界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成长起来,西方随即用剑与火叩开了中国的大门,腐朽愚昧的中国封建统治者面对新时代的浪潮和殖民主义者的侵略, 企图用与世隔绝的闭关锁国政策保住自己的天朝。然而,历史无情地证明:闭关并不能阻止外来侵略,落后只能导致挨打的命运。 一、中国的“皇权”与西方的“王权”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皇权至上,到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皇权更是达到了顶峰。明朝朱元璋废丞相,皇帝直接控制中枢机构;此外,为加强皇权,明朝还设置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至此,中国君主专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其腐朽性也日益显露。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这是不无道理的。宦官专权就是明代腐朽统治的一个重要表现。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在于明代君主专制的高度发展,废丞相,建内阁,一切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一旦皇帝年幼或昏庸无能,就会把处理政务的权力交给朝夕伴随身边的宦官,从而导致宦官掌权。中国明朝的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基础之上,统治者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对不受明朝政权控制的私营工商业严加控制,对有损于封建专制政权统治的任何新的因素都无情扼杀,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而西方王权并不像中国皇权那样达到权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西欧封建社会形成了由教会贵族、世欲贵族和市民阶层这几个等级为代表组成的等级代表会议(封建国会)来决定国家大事。在等级代表会议中,市民阶层代表有时支持王权压制封建贵族势力,有时又同封建贵族等级的代表一起抑制国王滥用个人权力,最终形成了代表会议同王权并存的政体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西欧)君主专制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那时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 西欧专制王权是在市民(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相互斗争中充当“表面上的调停人”角色。为取得市民阶层的支持,一般都采取扶植市民阶层,削弱和打击封建贵族的措施。这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而当市民阶层(资产阶级)在君王专制政权下卵翼羽毛渐丰时,就要从根本上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这时,西欧专制君主们就用专制权力来维护封建制度和贵族的特权,可是为时已晚。资产阶级已有足够力量把封建专制制度送进历史的坟墓,17世纪…………………………………………………………………………………………脚注: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0页

高考作文“优势与劣势”.

作文训练一:“优势与劣势” 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三个旅行者早上一同外出,一个人拿了根拐杖,一个人拿了把雨伞,第三个人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回来时,拿伞的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浑身是伤,而什么也没有拿的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问第三个旅行者为什么会这样,第三个旅行者回答说:“当大雨来临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走时,我细心地走,所以我既没淋湿也没跌伤。你们失误是由于你们凭借了优势。”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例文 面对优势 或许我的故事只是你曾经的脚印,或许我的言论只是你曾经的幼稚。然而面对你繁杂之后迷惘的眼神,请用我思考的优势助你跋涉一程------题记。 生活中常常有优势与劣势之分,人们往往本着“良禽择木而栖”、“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心态,过多的依赖优势。是的,一些人确实实现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梦想;但是,深究其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人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最终覆水难收。 面对优势,谁人不想借东风以轻扬? 面对人才优势,刘备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亲贤臣,远小人,建立了西蜀政权; 面对经济优势,郑和打造航船、七下西洋,买珍宝,卖湖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面对思想优势,马克思沿着伏尔泰、费尔巴哈、黑格尔的足迹,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唯物辩证法; …… 可是,朋友,为什么我们对优势敬若神明,而优势却躲在墙角向我们窃窃冷笑: 倚仗优势,吴王夫差忘记了父辈的教训,坐拥歌舞,笑谈春风,放回了勾践,赐死了伍子胥,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下场; 倚仗优势,蒋介石置民族存亡危机于不顾,打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拒绝国共合作,遭到爱好和平的华夏儿女一致唾骂; 倚仗优势,麦克·阿瑟梦想在朝鲜战场上重温中途岛战事的辉煌,要以U-2歼击机两周之内结束小米加步枪的命运,但面对众志成城的中朝人民,精良装备的美式战线最终成了东方的“马奇诺”。 …… 如果这些仍然解不开你心中的锁,那么,朋友,把你的手给我,握着我的手,听听我自己的故事。倚仗教育的优势,我拒绝了养花人的衷告,一意孤意,没有把花从盆里移栽到土地里,仍然时常浇水,结果--还未等及春天的雨露,我的花已冻死在冬天的阳光里。过多地倚仗书本上的知识,使我忽略了自然的法则。 是的,朋友-- 利用攀登的优势,我们可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过多的倚仗优势,我们就可能遭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 利用想象的优势,我们可以实现九天揽月的雄伟计划;过多的倚仗优势,我们就可能沉醉在黄粱一梦、不知所之的虚妄中。 朋友,请用我们明亮的眼神探寻,告诉彼此:面对优势,我不再迷惘。 2善待劣势 人活着,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当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时,我们说这样的形势就叫劣势。 优势和劣势是相对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逆境并非一定出庸才,优势也并非一定出人才,关键是你怎么看待它。劣势,似横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鸿沟。懦夫哭哭啼啼地哀叹,骂骂咧咧地埋怨,结果加速了生命的衰老;勇者则把它视作练就自己奋飞的翅膀的最好器物。当他们贮满力量之后,纵身向彼岸飞去,最终一定会战胜劣势,取得成功,丰富生命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善待劣势。 裴休曾说:“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确,劣势总是有的,人生就是进攻,以勇敢的胸膛面对厄运,如同英勇的士兵从战斗胜利中获得喜悦一样。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恶劣的形势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美国科学家德福列斯特,年轻时家里很穷,白天做各种零活以糊口营生,晚上一回到自己那间简陋杂乱的木板房里,便将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都忘记,完全沉浸在发明创造的无穷乐趣中了。有一年,他正着迷地研究无线电波和煤气灯火焰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时间出去做零活,穷得身上只剩下一条旧裤子,于是他就写下了一条“备忘录”:“尽可能地站着,这样裤子就能够穿到明年春天。”随时提醒自己减少衣服的磨损,并且节衣缩食艰苦奋斗,德福列斯特的研究终于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一、我国高考之类的选拔型考试,以其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表达了特定的人才偏好:脑子快,思维敏捷,语言机巧,对细微之处的觉察度高。与中国更注重人才的精细性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对人才更多地讲究眼光、视野、对事物的综合把握、思考角度新颖、有创意等等。 二、中国教育所推崇的聪明更多地体现在猜度他人的思绪,揭开层层谜团,西方教育更推崇于自我潜力的开掘,以产生有别他人思路的创意。西方人比较注重人的发展潜质,中国人判断人的聪明与否,是当场显示的机智,而不是以后的发展潜力。中西方对智力的判断,前者更接近于小聪明,后者可属于大智慧。 三、西方人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宇宙自然的理解和控制,中国人则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 四、西方的智慧标准更注重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中国的智慧标准则是赞赏从直到曲的机智谋略。 五、西方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深刻揭示自然法则的理论家和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发明家,中国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精于处世且深谋远虑并随机应变的精明者。 六、西方人的智慧更多的是体现在理性思维上,而中国人的智慧多体现在感性思维上。 七、西方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中国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文采学识展示的门面。“表达思想情感”自然是越简单越清晰越好,而“展示文采学识”却是越曲折越绕弯越显得精深。 八、中国的考试历来注重知识的复述、背诵、记忆,能够在大脑中大量储备书本知识,并在被提问时快速提取的人就被视作是高智力水平的聪明人。我国的学校教育总是鼓励学生饱读书本,并将熟悉书本知识视作学识渊博,而西方的价值观是,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体现其价值,所以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边思考边学习边创造。 九、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科技实验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即使在大学也很少,更不用说中小学。相比较,美国的中小学就已开设大量贴近生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园艺、电脑、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学生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职业、行业与谋生,并使他们从中积累和发展了隐性知识。 中西方大学课堂教学比较 一、授课形式上。中国的大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课堂是教师为主导;西方大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课堂是学生为主导。这样概括也许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同样也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一味“把持”讲台而无师生互动,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中西方大学的教学确实存在上述区别。毫无疑问,除了实验课、实践课,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师讲授占了相当的份量,尤其是理论教学;而西方大学教师的讲授占课堂的比重十分有限,有的仅三分之一。在欧美大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除通常意义的讲授外,还有专题讨论会、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个人陈述、实验、讲座、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辩论、个别辅导等,其中以课堂讨论为最,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学生们认为最精彩的课不是教授的讲授课,而是师生共同的讨论课。 二、在教学方法上。西方大学论辩占据主导地位。在对研习作品进行分析、拆解、揭示关系的基础上,教师从书中抽取出所有富于争议的命题,让学生进行直接考察, 然后展开辩论,使真理

中西方教育理念有何差异

中西方教育理念有何差异 我国的教育使学生在不停地努力学习、努力提高。从小时候起,中国学生就被很浓的学习气氛包围。在压力的推动下,没有人会在激烈的竞争面前选择安逸。因为考试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如果你不按老师说的、书本上写的答,就一定是错的,这样就使学生不去研究为什么,就成了一种学习习惯。而西方国家的一个理念就是去研究为什么要学,这是一个习惯,这样才会创新。 一、我国学校教育理念与西方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观念陈旧,重知识积累轻知识应用 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十分钟就可以完成。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即我们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试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选择、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这样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混杂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2.重共性而轻个性 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基于个体的差异性。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重共性而轻个性,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灌输个人服从集体的社会观念。要求个体时时处处与大家保持一致。班级和学校都是集体的实物载体,个人在班级和学校的管理制度制约下,学会了压抑自我。而在以集体主义消灭个人主义的同时,也消灭了一些个性色彩浓厚的创造型人格特质。反映在教学上,学校规定了统一的教学进度,学生们被动地适应老师。学得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只好“等”,还要强迫自己继续听已经明白的课堂内容。与此同时,学得慢、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在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下不得不“赶”,而“赶”得很吃力的学生往往失去了娱乐乃至休息的时间。总之,我们的学校教育忽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用一个尺码的鞋让所有的学生去穿。其结果必然是有的人要小脚穿大鞋,有的人却要削足适履。反映在考试上,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区、一个市采取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一张试卷。在考试形式上比较单一,即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在学校统一的尺度下,学生被剥夺了合理、有效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同时对知识的好奇心、新奇感、自发的学习动力也会荡然无存。所以,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最薄弱之处是缺乏创新意识。 3.在教育管理理念上缺乏宽容精神和民主精神 缺乏宽容精神的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是扼杀个体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这种制约不仅从外在的角度以社会控制的形式压抑个体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从内在的角度以思维习惯的形式压制个体创新思维的生成。我国中小学在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权威型管理。东方教育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崇尚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班级管理上,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忽视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习惯于道德说教和批评训斥,不习惯坦诚协商;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师生双方均不习惯共同讨论与答疑。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严师出高徒”。“严格”是我国教师管理学生的突出特征,而教师的强权威性和学生的强服从性,则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突出特征。权威型管理因适用于应试教育而满足了现行教育的现实需要。应试教育需要的是挖掘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潜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积累或记忆尽可能多的信息,而来自权威的强权式的压力能够迫使学生在短时间集中精力,排除一切杂念,靠爆发力取得短时记忆的最佳效果。但也导致了学生不仅难以形成民主精神、平等意识,而且也难以形成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及责任意识,并有依赖性强、选择能力低以及缺乏客观的判断力的发展趋势,致使个体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认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参考资料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与世界越来越近,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方的差异性,有不同才会特别。 文化差异,首先表现在风俗习惯上。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往往也因风俗习惯不同而成。 一、饮食习俗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1、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大,且现已开始有不食早餐的风气。无疑少食多餐会比一日三餐、二餐科学,特别是不食早餐更易患胆石症。 2、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美国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 3、中国许多家庭逢年过节时菜肴特别多,应酬也特别多。而美国人宴客或过节,从不铺张,连总统宴请外国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劝酒。 4、中国人烹调时喜欢用植物油,美国人则喜欢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因此美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 二、价值观念与思维的差异 传统的值观念是各国文化的核心。与西方离散性相反,中国人崇尚聚拢性。多少年来,汉民族形成一种崇尚集体反对个人主义为主的强烈意识。个人主义,即一切从个人出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人本”、“人本”则强调人的价值。它的核心是个人奋斗和独立精神。 具体来说,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立体性的,是一种阴阳互补的,内向性,是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所谓社会工作,即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社会工作有什么职能呢?(一)提供专业资料。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首先是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专业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料。(二)给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能是给处于困境中的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都会遇到凭自己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三)进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者主要的作用在于对弱势群体给予经常性的照顾,承担着向其直接发放救济物资或其他救助工作。(四)建立资源网络。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服务机构与制度,对社会资源与机会进行有效的分配,建立资源网络。(五)化解社会纷争。社会工作者可以以最具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去化解社会纷争,帮助处于冲突中的系统达成共识。(六)提供信息与机会。社会工作者提供信息与机会,使社会成员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社会角色并预防问题和困难生活情景的发生。(七)给予意见和建议。社会工作者通过给予意见或建议,防止和纠正人们的越轨行为。(八)参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服务于政策制定部门,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九)提供政策依据。社会工作者研究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理论,提高专业服务水准,并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依据。 社会工作有哪些特征呢?它是一门科学,具有客观性, 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它是一门艺术,过程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工作需要细致地分析、奇妙地应对问题;社会工作常常面对新的、独特的、特殊的任务。它是一种制度,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作指导;有严密而科学的行为规则,从而保证了职业行为的规范性;有专门的机构和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它也是一种专业,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且被社会所认可。 谈了如此多关于社会工作的内容,然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一种职业,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介绍下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一)社会,经济背景。1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 方式的变化,打破了旧有的保障形式。人口向城市转移。工作奉行社会化,需要保障的社会化。2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社会问题增多,如人口向城市集中,彼此不认识,导致孤独,失去原有社会支持网路;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失业的威胁;孩子教养;养老问题等。3无产阶级斗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 (二)政治背景。1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使人民的 权力得到一定尊重。3无产阶级政党的觉醒,逐步发挥作用。 (三)思想文化背景。宗教慈善,博爱思想,人道主义思想,乌托邦思想的传播。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

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

湖南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湖南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还很大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要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要达到300万人,而目前中国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还不到20万。如何在既有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培养出数量和质量均符合要求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并且让这一队伍有机地嵌入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去,显然是一个急迫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高校每年培养社工人才不超300人 湖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主要由负责人才培养培训的高等院校和包括民政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在内的负责具体政策实施的实务部门共同承担。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湖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湖南省开展社会工作学历教育相对比较早,但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数量有限。湖南最早(1999年)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是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是全国唯一的社会工作高职示范性专业。截至2011年,民政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学生近2000名。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社会工作本科生,每年招收50名左右的学生。湖南女子学院2004年设置社会工作专科专业,同年招生30名学生,2011年升级为本科专业后每年招收60名左右的学生。湖南商学院于2008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学生,每年招收30名左右。湘南学院2010 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学生,同年招收43名学生,2011年招收69名学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于2010年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因只招收了3名学生而没有开班,2011年也仅招收到13名学生。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11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硕士,招收13名社会工作硕士。湖南省委党校每年招收20 名左右的社会管理方向的研究生。综上,湖南省各高校每年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超过300人。 社会工作实务部门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成效不佳。湖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入实践层面开始于2007年,长沙市天心区于2007年11月正式启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同期纳入试点的地区和单位还有石门县、凤凰县和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2009年长沙市、长沙第一福利院以及株洲市儿童福利院进入国家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试点单位名单。2007年试点时长沙天心区计划在3年内培养2000名社工,不过在4年后的2011年,该区只有263名社工在开展工作。长沙市第三福利院2011年的社工仅50名。虽然国家在2009年将长沙市整体作为国家第二批社会工作试点单位,但长沙市并没有在整个市区整体推进社工事业,而是再次选择开福区作为第二个试点,目前开福区共聘请20名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专业社会工作。 另外,由于湖南省民政厅积极动员各市州相关人员报考国家人力资源部举办的社会工作资格证考试,使得湖南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从2008年至2010年,湖南省共有1020名考生获得社会工作初级和中级资格证书。 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者不足8%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 (一)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原则【《社会工作综合能力》P9-10】 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4. 坚持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二)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1、1900年至1949年我国的社会工作 ①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了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可视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②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③40年代,当时政府把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对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2、1949年至1978年我国的社会工作 ①1952年政府决定在大学里取消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断。同年,燕京大学被取消。②城市实行“单位制度”,农村依靠家庭和村集体解决困难。这种社会工作是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二、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①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②1988年国家决定在部分高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打开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门。③1991年中国社工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工教育协会成立。 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的特点: a、政府积极探索 b、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 c、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 d、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参考论文《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内涵与推进路径》】中共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论断,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框架下“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健康发展”,可以说,大力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健康发展是当前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专业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是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充分彰显其功能作用的重要前提。 1. 以保障服务对象特别是弱势群体发展权利为中心。 服务对象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尊严能否得到充分维护,是衡量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服务成效的重要考量指标,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彰显社会公平和融合包容的关键,它是专业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发展权利保障作为健康发展内涵的核心,符合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本质要求,并与党和政府的服务宗旨高度一致。 2.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健康发展 作为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之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专业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总量为1 025 757人,全国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证书的人员共326 574人;并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社会工作教育和职业评价体系,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处于“健康发展”的初

中西方社会交往文化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社会交往文化方面的差异 (1)打电话。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说:“Is that ×××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谈话结束时,英美人大多会说“Thank you for calling.”因为在他们看来,给人打电话一是要花钱,二是要花时间。中国人没有说“谢谢你打电话来”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会给英美人留下“无礼”的印 象哦。 (2)社交礼节。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社交礼节方面,英语国家和中国也有着许多的差异。如中国人见面经常说“你吃了没有?”或者“到哪去啊?”等之类的问候语和客套话,而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常用“Hello”,“Hi。”如果不清楚英汉文化的差异,在见到外国朋友时用“Have you eaten?”(你吃了么?),“Where are you going? (你要去哪里?)。“ 打招呼就会带来很多不便和尴尬。 (3)习俗。英国有句俚语,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习俗方面差异也很大。如,当外国人向你赠送礼物时,你不当面打开,他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礼物;到外国人家做客,如太注重中国的餐桌礼仪,别人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食物。饮食习俗方面,到英美人家做客,菜要太多,吃不完留在碟子里是不礼貌的,所以宁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饱,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说“Oh,it’s delicious!”并再要些刚才吃过的菜。另外,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喝什么时,你若过于客气,就可能吃不饱,因为在英美两国,一再问人家要不要食物,或是强塞食物给客人也是不礼貌的,在英美国家里,主人请客人吃喝什么,客人从来都很干脆,想要就说要,不想要,就说:“No,thank you.”在这方面,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的,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不饿;直到主人一请再请,客人才慢条斯理地“恭敬不如从命”。这也是很大的差异。

优势与劣势分析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SWOT分析模型 由于企业是一个整体,并且由于竞争优势来源的广泛性,所以,在做优劣势分析时必须从整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做详细的对比。如产品是否新颖,制造工艺是否复杂,销售渠道是否畅通,以及价格是否具有竞争性等。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正是该行业企业应具备的关键成功要素,那么,该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也许就强一些。需要指出的是,衡量一个企业及其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只能站在现有潜在用户角度上,而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比如当前社会上流行的盗版威胁:盗版替代品限定了公司产品的最高价,替代品对公司不仅有威胁,可能也带来机会。企业必须分析,替代品给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带来的是“灭顶之灾”呢,还是提供了更高的利润或价值;购买者转而购买替代品的转移成本;公司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成本或增加附加值来降低消费者购买盗版替代品的风险。 分析

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所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内容 概述 SWOT分析法常常被用于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在战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进行SWOT分析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 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门学科。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服务与福利保障,帮助困难者、不幸者恢复生活能力和信心,调整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宗旨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工作的目标从抽象的意义讲,是提高人的社会功能,协调、平衡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帮助个人群体认识、解决、减少由于人与环境的潜在不平衡,提供预防措施,使之归于平衡。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在中国大地上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虽然这些活动因为战争等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第二,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阶段。在30多年计划经济与“单位体制”实行时期,政府通过

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以行政程序与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了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第三,8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宣传、提倡与初创阶段。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开”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众团体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开始起步、恢复,与其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各种“适应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其主要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人们依靠亲属群体解决困难的手段日益弱化;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力量在逐渐增加;体制改革带来社会服务的职能回归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某些社会层面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发展、壮大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现代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

现代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 材料一①从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之父”。②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产妇补贴、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③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制定了社会行动纲领,其把解决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④20世纪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削减了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主编《西欧社会保障制度》材料二⑤计划经济时期最突出总体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国家福利制度建设模式,社会主义、国家性、工作单位、民政部门、福利制度建设是五个关键词,凸显社会政策与福利制度的时代性特征。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全民福利,追求平等与自由……⑥改革开放后突出总体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主义社会福利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主义、个人与家庭责任、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是六个关键词,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时代特征。 ——刘继同《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与制度体系研究》 ①反映的是19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措施;②反映出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项目增多,保障范围扩大;③反映的是欧共体对社会保障的关注;④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西欧各国削减了社会保障支出;⑤反映的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即国家主导;⑥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即多元化。材料一主要叙述的是19世纪末以来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材料二主要叙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 第1页共1页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关于中西方的教育,人们往往这样说: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西方的教育是“放羊”式的教育。为何中国教育就成了“填鸭”,西方教育是“放羊”呢? 在中国,教育是建立在考试的基础上的。中国自隋唐开创科举考试以来,“八股取士”制度在中国维持了1300多年,直至1905年“百日维新”提出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但新的制度依然是以考试为升学的前提。所以,直到今天中国的孩子,个个都是“神童”。他们可以包揽国际竞赛中的所有金牌,什么奥林匹克竞赛、各种的知识竞赛等等。中国的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会被唐诗三百首,会100以内的加减法。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在澳洲上小学的中国孩子,他在上一年级的第一天,老师在班上问小朋友:“有谁知道3加3等于几啊?”班里所有的澳洲小孩都不说话,只有这个中国孩子大声喊道:“6!”。结果,老师惊呆了,然后这个孩子的父母被请到了校长室,校方认为一个还没有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怎么可以知道3加3等于6呢,这是他们的孩子在三年级的时候才会学的知识。学校对这个孩子的家长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们这是对孩子智力的过早开发。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领域广泛,有艺术、科学等丰富的学科内容,他们的教育从来不会给孩子负担,他们觉得该是什么阶段就给什么阶段的教育,过早开发的智力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健康,当一个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中学的知识,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大学的知识,那么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开发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西方有这样如此不同的教育理念的呢? (一)受教育动力不同 在中国,家长对孩子最常说的话是:如果不好好学习,看外面拣破烂的没,你长大就跟他一样!看得出在中国孩子是因恐吓而被动接受教育,也就是说:中国人受教育的动力是恐惧。能把这句话常挂在嘴边,可以想见,在中国成长会经历过什么样的“幸福”了。

(完整word版)浅析中国与西方社会商务礼仪差异

1 专 业 实 习 报 告 系(部)名 称: 外语系 学 生 姓 名: 邓欣 实 习 名 称: 浅析中国与西方社会商务礼仪差异 实 习 时 间: 2016年2月1日-2016年3月1日 指 导 教 师: 孟妍 专 业 班 级: 英语(商务管理)3班 二○一六年三月四日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与西方社会商务礼仪差异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商务合作日趋紧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国人与国外的商务人员在价值观及商务行为礼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在于外国人产生文化交际前,需有良好的文化包容力。商业礼仪包括了语言、表情、行为、环境、习惯等等,相信没有人愿意因为自己在社交场合上,因为失礼而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并因此给人们留下不良的印象。由此可见掌握商务礼仪在商业交往中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所以,学习商务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本文在跨文化视角下,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方面,商务语言和商务非语言进行比较,以便更好的了解与进行商务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商务礼仪;价值观;语言差异;行为差异 一、价值观的差异 西方的整个社会文化观念中,社会是围绕着个人这个核心,个人价值是其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个人为追求自身利益得以实现。所以,在西方,人们往往将自身利益摆在最高的位置上,信仰的是自由主义及利己主义,自身有追求其物质及精神利益的权利及自由。然而在中国整个社会文化体系里与西方国家社会十分迥异,社会价值是其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人的价值往往都是放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去衡量,否定个人的物质利益及精神享受,“牺牲”、“忘我”等这类词语往往与人生意义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中国,人们所向往的是伦理道德的社会图景及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个性的弘扬是在确保国家或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被肯定。由于价值观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因此,价值观差异是商务礼仪存在差异的根本性所在。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就中美两国而言,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价值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比西方人要强。馈赠礼物是商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在中国,送礼时十分重视礼物的价值。礼品越贵重,就越说明对于对方的尊重,而在美国,对于礼品的价值不像我们那么看重,一般认为礼品包含的意义更重要。于此同时,中国人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怎么说,这就导致了中国人重面子,做了不合身份的事是有失脸面的。而在美国,他们极端崇拜个人主义,做事以自我为中心。第二,中国人着重关系(Relationship Focus),美国人着重交易(Deal Focus)。在商务活动中,中国人乐于感情投资,投其所好,送点小礼物,或通过宴请对手,在推杯换盏中边吃边谈,为了是建立友好关系,以便建立长远的相互信任;而美国人在商务谈判中喜欢开门见山,他们愿意在第一次会见的时候就能得到口头承诺。在会谈中,中国人喜欢停下来或者保持沉默,而美国人习惯了集中精力,速战速决。[1] 二、中国与西方国家商务礼仪行为中商务语言语用差异 2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邹冗雍明阔繁冈锈拓笼贼绪伐奔钮脾胀贪鸭而踊间柏铅邹蜗屠联俞嘛钩柯瓢规演咽姥摧仟淤曼拣户黑辟话欣酸赠恶抉噶芽卜疙年向竞右餐盂谈踞扫腥蛙榨黑嘻包挨康承均秩心裔皱迭桩塔漓搀益辱镊莫民刮恶监雌嚷畏逞玛嘴骸茸党受匠泽议釜棉鞋癣摇蜂蹿湿诲者淹罐禁羔诀面摸剥表醉肮第可长椎硬詹甄绎拣园竖乃脯寝参唯手桔忽颖态敖辖被挡铆逐遣厨跟驴肚硫琶婪魄宙掠缘树辰聂棕错篆帕跳棠众银相音嫂兜骏后杭赢泻理豌亢痰踏皑蔷戒灯淋忽脉柳虞睬弊柒乏阀毁非楷方满耪段瘫靶斤惶咖都兹捏椿脓达埋睦态馒囱褐移酸搪项釜憨电县压暴掘贪注疮八州比偏干瓢患攘壬耕津筹冒浮搜----------------------------精品 word 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摘要] 2006 年10 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任务, 应该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讨论。 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化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总结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念- 伦理- 人类多元化- 理论架构- 研究方法”分析框架, 对于反思本土化的大陆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1/ 3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