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校合作学生品德形成论文

家校合作学生品德形成论文

家校合作学生品德形成论文
家校合作学生品德形成论文

家校合作学生品德形成论文

摘要:优良的品德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而学生品德的建构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体系,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又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的文化素质、习惯爱好、道德修养无不对儿童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人在家庭环境下形成的品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就需要学校进行再教育。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人类教育体系中的主要性体系,对家庭教育起着支撑和导向作用。在应对学生素质低、校园暴力以及青少年犯罪等问题上,光靠家庭或者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达到教育最佳效果。

关键词:家校合作;学生;品德

一、学生品德的形成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指个体依据道德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然而,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就是道德环境。品德是道德的个体化,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沙落泥中,不染而黑”以及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这些都表明道德环境对一个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少年儿童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其道德认识主要受成年人道德行为的影响。在校内,受教师、同学及班风校风的的影响,风气好的

浅谈家校合作的几种方式

浅谈家校合作的几种方式 【论文摘要】家校合作是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通过家校合作交流与方法沟通,对促进学生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方法多种多样,交流式、指导式、对话式是我们工作中最为常用的方式。 【关键词】家校合作方式 【正文】 “教育从来都不仅仅是学校的专利,完美的教育需要家校社会的良好互动”,“家校合作并不是中国的创新,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关注。美国早在1900年就建立了‘家长教师协会’,1993年第25届盖勒普民意调查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如果家长积极参与其孩子的教育,学生在校表现可能更出色’”。 今天,我们开办了家长学校,构建了家校合作网络,期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最大限度的有机结合,达到1+1>1∶1。正如教育学生离不开个别教育一样,尽管我校的家长学校经常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指导家长教育学生的方法,但面对一些“问题”孩子,家长仍然束手无策;有些孩子在家庭、学校之间充当“滑头”角色,打着对方的旗号欺骗家长老师,这就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个别沟通与合作了。无论是家访、请家长来学校还是家长咨询等其它形式,都需要我们本着教育学生、促其成长的宗旨展开。 一、交流式——将心比心。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与行为习惯,家长要知晓孩子在校情况,离不开教师家长之间的交流了解。这种交流,不是家长的“诉苦”,当然也不是老师的“告状”,双方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共同担当,以全面了解的方式看待学生,转移目前的关注点——问题出现时可不就是只看到缺点吗? 将心比心地互相沟通,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情况,还有助于增进教师家长之间的好感与友谊。我班王×同学在校表现一直不错,在老师心目中是一个自尊心强、遵守纪律、负责人、懂事听话的女孩子。一次通过谈话我了解到,她在家与在学校的表现却大相径庭,自私霸道,与长辈时常顶嘴,周末看电视到深夜……我与她进行了一次长谈,希望她在家也能做一个好孩子,也许是因为我了解了她不为人知不好意思的一面,也怕无颜面对同学,在家的表现后来好了许多。 请家长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沟通老师和家长的思想,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强化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一种合力,对症下药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治理”,以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当然,请家长来学校更离不开将心比心的交流谈话。面对我校大班额教学的现状,不用老师详加描绘,家长们早已对孩子做了教育:老师们一天面对七八十名学生,很是辛苦,你要多体谅老师,养成好习惯,少让老师担忧。自然,老师将学生在校的不良表现,如调皮捣蛋、拖欠作业等情况告知家长,双方就能够共同开展教育。

核心素养论文 (终稿)

构建初中数学“生态”课堂,拓宽核心素养发展之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初探 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学王春林 摘要:本文从实用主义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出发,围绕学生素养的培养,针对数学课堂教学时弊,提出构建初中数学“生态”课堂建设的主张。即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关系。这样的数学课堂应当拥有和谐的氛围,关注生命的成长过程,充盈教师的智慧之光,激发学生的自主之思,也必将值得期待。进而,笔者对初中数学实施“生态”课堂建设策略从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过程的关注以及教师智慧与学生自主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生态”课堂核心素养自主智慧成长 正文 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教师及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现代核心素养的合格公民,数学学科教学当然应当承担起其应有的使命。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可见,其一,核心素养的主要培养路径依赖于学校,依赖于学科教学,学科素养是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合格公民的核心素养的基石,学科素养培养关乎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成败。其二,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人的角度出发,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教育教学,思考学校的一切活动。 以此视角审视我们的数学学科教学,我们发现:我们的教学理念已从以往的教给学生知识(知识本位)发展为培养学生能力并重(人本位)。我们进一步发现:教给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固然是我们的应有之义,但我们真正所要做的应该是在这个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学会有逻辑的推理,辩证的去判断,即让学生获得成长和成长的力量,为他们的人生奠基。以此视角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无奈的承认:我们的课堂却几乎没有发生太多质的改变,PPT、投影仪、互联网+等等再高超现代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堆砌不起理想的完美课堂,僵化、机械、死板的教学形态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数学“生态”课堂建设的理念。那么什么是“生态”?“生态”原意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家校合作相关论文集-可用做课题资料

家校合作在我校的初探与思考 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 _______苏霍姆林斯基 内容摘要 教育已成为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现代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责任,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教育已从单一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时代呼唤家校合作,教育需要形成合力。家庭教育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及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发展,发展需要合作。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普及化的今天,教育提倡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尽可能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尽可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本文试图从我校目前形式分析,要加强家校教育的合作,使外来子女在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克服本校传统教育中的一些不合理成分,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建立起家校合作的有效平台,最终使教育形成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家校合作子女探索思考 一. 我校家校合作的现状。 (1)学校对家长及外来子女家长的认识与理解上的问题。 一般认为:家长在与学校打交道中的情感是复杂的,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自信力不足,缺乏沟通基础,家庭环境缺乏教育特征,他们往往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他们不仅没能力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也有更多外来家长整天忙忙碌碌,根本没有时间来参与学校教育,或即使有时间也不积极,如家长会之类活动,家长反应并不十分热烈,令学校教师心情沉重。再如“家长跟教师在儿童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等也影响着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合作。 学校和不同职务的教育工作者对与家长合作亦有不同的看法。香港教育人士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都认为与家长合作是必须的,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都欢迎家长在校外参与个别学生的教育活动和有组织地支援学校,但当家长进入校内干预学校日常运作和决策时,他们倾向与自我保护并产生某种程度的恐惧感,他们的职业权威和形象受到了威胁和挑战,他们质疑家长的决策能力。这种现象在我校更为明显。原因在于,我们认为家长介入校内事务时,是在监督、挑毛病。这是对家校合作目的的偏狭认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一旦抱有这种目的,合作就是一句不切实际的空话。 (2)外来子女家长对学校的认识与参与上的问题。

学生核心素养论文

武汉市旭光学校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假期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六年级组邹四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与实践。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这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只讲语文能力相比较,教学目的的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有整体素质培养要求。所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如现在教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要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相结合,才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的有效活动。 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做法总体上同一位教育家指出的相同,他说:“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其具体做法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教学要给学生四个实用的课堂。一是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如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样。二是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三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小学语文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区,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所在地。在教学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让学生

家校合作论文 (2)

关于家校合作的感受与看法 五龙中心完小尹中青家庭和学校更好结合,发挥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次,有幸能到曲靖二小跟岗学习半月,我对这一话题有了更深的感受,为此我们做了调查研究,并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几点看法: 一、家校合作教育方式的现状 农村学校家校合作的常用方式: 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平时则互相随机交流。家长会是统一模式的“老面孔”,由班主任主持,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家长参加。会上一般先由教师介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就学生教育的有关问题对家长提出合作要求,然后个别家长询问教师子女在校表现和各方面情况。由于时间紧,人数多,教师和家长之间针对学生个人的深入交流很难进行。这些家、校合作教育的方式对学生的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家、校合作方面既没有教材,也无其他依据,只是零散于各级领导讲话及文件中,所以原有家、校活动的开展存在以下问题: 1.无序性。在实际中,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往往是因为班主任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家长会了,或者班级有了问题才想起了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缺乏书面活动记录,更何况家、校合作方面的经验总结。在这些准备不足的活动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2.单向性。家、校合作应该是家长与学校、教师在活动中互相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即双方需要互相交流沟通是家、校合作的真正前提。但在实际活动中,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由教师教会家长如何去做,只有单向交流、缺乏互动。家长完全处于被动位置,其效果微乎其微。 3.被动性。家、校合作教育往往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家长只有被动同意。有的教师总认为家长是不懂教育规律的,没有发言权,家长到学校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教师处处高人一等,致使许多家长到学校后诚惶诚恐,怕讲错话,怕得罪老师,使家长在整个活动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4.随意性。家庭、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有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活动的内容上缺乏前呼后应,家长无法找到活动规

核心素养论文(终版)

关于教师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实践分析 兴城市红崖子梁屯小学陈婷婷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在教育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且不断引入教学实践当中,为了使教学管理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及适应当下的教育观念革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班级治理及教学实践中被摆在重要位置。本文以对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为主题,对教师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践操作中的现状和有效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核心素养;实践 “核心素养”一词源于国外,近年来受到了中国教育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在我国已经形成的素质教育认知基础之上开展了广泛的讨论,正式形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着眼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适应中华民族特性,经过广泛的科学论证产生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新型教育观念。 “核心素养”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文化基础。它强调了既要学习我国悠久的、深刻的文化精神,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自主发展。它强调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确定明确的目标,从而调动主观能动性,获得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三是社会参与。它强调具有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处理好与外界之间的关系,能够自主纠偏道德规范的失常行为。 “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普遍性。它是小学生在今后个人发展中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也包括培养小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应当把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培育学生具备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和技能相融合。而且,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过程是持续性的,是从培养到完善再到不断改进的不间断的过程。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能够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1.教师与学生主体错位。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地实践研究论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 各学科教育者,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将生活作为基础的教育学科。因此,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当下教育的重要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核心素养在该学科中的渗透。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核心能力和必备素质。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和魅力充分表现出来。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 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 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 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 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 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 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二、如何让核心素养走进课堂 课堂教学关键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兼顾过程和方式,技能和知识以及价和态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学校将立德树人思想落实到实处的一项 重要措施。因此,教师目标的制定必须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 征,并结合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寻找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核心素 养之间的落实点以及触发点。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想要更加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并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就应该加强教师的核心素养思想的认识,进而才能与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该对核心素养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其次,就是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够将核心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 透。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为学生起表率作用。身教大于言传,只有这样不断地提升自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而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当做主体,就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那么作为数学教育的实践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联系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数感的建立水平是学生个体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

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又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例如四年级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

德育论文-探索家校合作新模式 构建班级育人共同体

探索家校合作新模式构建班级育人共同体孟德斯鸠认为:“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孩子品德是否高尚、习惯是否良好、人格是否健全、身体是否健康,且成绩是否良好,都与家庭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故而家校合作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结合才能增强育人合力,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我校大力推行家长学校和家校合作的前提下,我也对于家校合作新模式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探索,并以此文大致陈述,希望为学校的德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一、首先需要在家长、学生以及教师自身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成长。 1、家校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由于家庭环境千差万别,每位家长的教育理念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不同,但家长和教师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愿望是相同的。家校合作就是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互相配合,针对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去进行引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让孩子充分享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关爱,享受到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 2、家校合作有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在家庭中,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家长对待子女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态度,往往因此而对子女过分宠爱,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家校合作可以促使家长到学校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通过与其他家长沟通、交流,借鉴好的教育经验,从而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素养。 3、家校合作有利于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如同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让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以生为本,质量立校,个性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个性发展就离不开家长们的努力,故而可以利用家长这一丰富、有力的资源,可以不断创新教育的途径,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二、其次需要认识到现阶段家校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论文《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论文《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摘要:什么是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实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旨在让教育回归本真,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一、转变理念 核心素养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鉴于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时刻保持“全人”思考,不能只看见“部分”而忽略了“整体”。它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学科素养实施,同时也有助于把握教育实践的方向,由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的“人”出发,经过各个环节的具体实践、反思,最终再回归到“人”——培养出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应具体研究学生,探究他们的社会责任、人性品格、素养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成长的潜质和可能性,注重理想信念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甚至还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好伙伴。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仅仅是帮助者与好伙伴。对教师自身综合素养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除了在课堂获取知识,还可以在课外或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提升责任感与幸福感。所以,提升教师素养是关键。 二、提升教师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备受关注时,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个问题,即教师的素养。教师要充当改革理念研究的参与者;教师要继承已有的改革成果,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动行动者,要主动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成“可教”的内容;又要做好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教学衔接,因此要做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目标的缔造者,而非原有课程教学目标的执行者;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的改良者,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相应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估的现有指标进行改良和优化,开展个性化学习诊断与“学会学习”专门指导。由此可见教师素养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相应地要快速提升。 三、着力教学实践 首先,研究学生。教师上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备课时,教师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备课标和备教材是基础,是为学生服务,备学情才是重点。所以,真正能够驾驭教材过程的高手,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结构服从于学生的思维和接受能力,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全身心、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新知中。 其次,活用教材。课程是培养人的重要载体,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更是教师学科教育教学

家校合作毕业论文

家校合作毕业论文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专 业: 教育学 年 级: 2010级 姓 名: 寇瑞玲 论文题目: 中学班级教育合力的形成研究 指导老师: 刘相娜 职称: 讲师 2014年 4月 28日 摘 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 (1) 一、绪论 (2) (一)选题缘由 (2) (二)研究意义 (2) 学 号:

(三)研究方法 (3) (四)教育合力以及班级教育合力的内涵 (4) 二、当代中学班级教育合力的形成现状及原因分析 (5) (一)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的现状及原因 (5) (二)学校内部教育力量整合的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 (7) (三)社会教育力量的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 (8) 三、中学班级教育合力形成的途径 (8) (一)形成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 (8) (二)整合学校教育力量 (11) (三)合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11) 四、总结 (12) (一)本研究的不足 (12) (二)展望 (12) 参考文献: (12)

中学班级教育合力的形成研究 学生姓名:寇瑞玲学号:110 系别:社会科学系专业:教育学专业 指导老师:刘相娜职称:讲师 摘要: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就中学班级教育合力的形成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探明当代中学班级教育合力的现状、影响其形成的原因以及中学班级教育合力形成的途径。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在中学班级教育合力的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方面有:第一,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的现状及原因;第二,学校内部教育力量整合的现状及原因;第三,学校与社会教育力量的融合现状。在形成中学班级教育合力的途径方面有:第一,形成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第二,整合学校教育力量;第三,合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关键词:中学;班级教育合力;形成途径 Abstract: This research mainly USES literature method, observation method, case study method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is the formation of the middle school class education resultant force study of related problem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ims to find out the status quo of contemporary middle school class education resultant force, influence its cause of formation and on the ways of the middle school class education together to form. Through research has achiev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in the middle school class education resultant force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the status quo of ways: firs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s of the family and school education force; Second, the school internal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power integration; Third, school and social education fusion status of power. In the way of formation of middle school class education resultant force are: first, the formation of school and family; Second,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Third,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social educ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The middle school; Class education resultant force; Form the way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觉地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充分体现 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观念品质。一个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能主动的、 积极的、有兴趣的学习数学,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 学意识,自觉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解决数学问题、打好 数学基础、感受数学的应用,具备比较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肤浅认识: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要从学生们的思想和态度入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首先要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 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思考的氛围。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例如, 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利用学生已有的“太 阳从东方升起”的生活经验,先确定东方,再来认识其他三个方向。 这样就把教学视野拓展到了生活空间,利用生活原型来有效促进学 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教学“体积和容积”时,利用从粉笔盒抽出粉 笔和放回粉笔的动态过程,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让“物体占有 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还有在学习“搭一搭”时,老师先 出示两幅从物体前面和右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前面:右面:然后让 学生通过想一想、搭一搭、说一说等活动,知道有多种可能的情况,

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形状。最后,大家通过想一想、搭一搭确定了 物体的形状。教学过程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等 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 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2)精心组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应以合情推理为主。“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推理策略。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老师要求学生把圆柱形的胡萝卜削成等高的圆锥,并猜测圆锥的体 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有的认为是圆柱的1/2,有人认为是1/3,也有人认为介于1/2和1/3之间。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借助观察与实验进行 了大胆猜想;我们也可以运用类比提出猜想,如根据“长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高”,可以类比推断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往往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在自主参与的推理活动中“领悟”出来的。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并不仅局限于课堂,一些有效 的课外活动及游戏方式同样是培养推理能力的良好途径。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让孩子在亲身体 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教学“长 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后,让学生估测自己身边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物 体的体积,如:自己铅笔盒的体积、教师讲台的体积、教室里电视 机的体积、上课的教室可以容纳多少体积的物体等。突出操作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 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

家校合作论文

家校合作论文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关于家校合作的感受与看法 五龙中心完小尹中青家庭和学校更好结合,发挥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次,有幸能到曲靖二小跟岗学习半月,我对这一话题有了更深的感受,为此我们做了调查研究,并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几点看法: 一、家校合作教育方式的现状 农村学校家校合作的常用方式: 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平时则互相随机交流。家长会是统一模式的“老面孔”,由班主任主持,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家长参加。会上一般先由教师介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就学生教育的有关问题对家长提出合作要求,然后个别家长询问教师子女在校表现和各方面情况。由于时间紧,人数多,教师和家长之间针对学生个人的深入交流很难进行。这些家、校合作教育的方式对学生的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家、校合作方面既没有教材,也无其他依据,只是零散于各级领导讲话及文件中,所以原有家、校活动的开展存在以下问题: 1.无序性。在实际中,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往往是因为班主任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家长会了,或者班级有了问题才想起了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缺乏书面活动记录,更何况家、校合作方面的经验总结。在这些准备不足的活动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2.单向性。家、校合作应该是家长与学校、教师在活动中互相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即双方需要互相交流沟通是家、校合作的真正前提。但在实际活动中,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由教师教会家长如何去做,只有单向交流、缺乏互动。家长完全处于被动位置,其效果微乎其微。 3.被动性。家、校合作教育往往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家长只有被动同意。有的教师总认为家长是不懂教育规律的,没有发言权,家长到学校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教师处处高人一等,致使许多家长到学校后诚惶诚恐,怕讲错话,怕得罪老师,使家长在整个活动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4.随意性。家庭、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有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活动的内容上缺乏前呼后应,家长无法找到活动

核心素养论文

着眼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学习能力的提升 南头镇升辉小学梁舒敏 内容摘要英语"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实现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小学英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英语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提升英语的表达能力。而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途径,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法。小学英语课堂应当充分利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学习能力,积极寻求一种高效合理的小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英语课堂学习能力合作预习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了学生潜能和主体地位,它以“合作”思想为灵魂,以“小组合作”为主体,辅以灵活灵活、快速的反馈矫正以及合作性的奖励手段,形成一个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发展课堂氛围。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缺乏合作能力,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变得任性、自私,不懂得正确地语文交往,加上小学英语课程作为外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因此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合作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堂合作预习交流,提高自学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这些主要课程的预习有时候都做得不是很好,更何况英语这么不被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所认可的学科了,但农村的孩子课外学习的资源少,个别父母虽然很重视但因为自身原因也是心有余力而不足,所以有效的合作预习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人多了,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力量就不可估量了,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我担任四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自我镇进行课堂改革模式,我尝试着开始充分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源,每次在上新内容前都会布置网上平台的一起作业,让学生先对新的内容有一个感知,例如:我在新授四年级上册Unit3My Week,学生先在网上预习单词的读音,第二天上课前进行预习反馈,小组长带着组员把自己预习的情况检查一遍,互相补足各自不会读的单词,接着由小组长反馈小组里不能解决的单词,通过群体的力量去解决,不难发现剩下大家不懂的单词都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样我有目的地去进行渗透,让学生达到人人会懂,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论文集)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赵超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核心素养应具有“可教性”,这反映了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学习英语有利于我们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国家安全等领域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我们通过英语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如果仅仅从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角度来看待中小学英语学科和英语课程的价值,是不能完全说得通的。 其实,中小学的英语学科和英语课程,除了使学生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来学习以外,还具有多重的育人价值。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理念,就是从英语的工具性和英语学科的人文性这两个角度来设置英语课程的目的与目标。也就是说,学习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应该学习哪些英语知识和技能,将来能够用英语做哪些事情,还要考虑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可以学习其他哪些方面的知识:形成哪些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 作为教师,是不仅仅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去教,这个语言教学也就不仅仅实现一种工具性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今后的学生要实现的是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心智,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习的思辨能力,创造性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这个可能才是我们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论文.pdf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论文(一)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些思考 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综合提出了九个核心素养。显然,这对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学科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但是,我们还需要从学科层面具体研究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因此,对数学教学而言,需要更为细化、更具操作性的数学学科素养的架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有研究者将这十个核心概念认同为数学学科需要发展的十个核心素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老师则提出如图1所示的模型,这个模型基本符合数学学科的实际。当然,数学学习是基于问题或任务的,学习内容的展开基于有问题的情境,学习的目标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过程中自然需要数学的抽象、数学的推理与交流、数学的模型思想、学生问题解决的自我监控等,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是落实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多个核心素养的载体。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将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包括数学学科发展本身的问题;这里的问题解决也不仅仅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包括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数学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并基于这三种能力形成一定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等更为上位的、内隐的能力,进而综合运用这些能力解决问题。 因此,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务必注重以问题为载体,注重学生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下面,笔者以"数"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 一、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顺利习得新知,更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应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数"及其运算都是基于现实需要的。自然数是基于现实生活中计数的需要产生的;小数是各种测量活动中不同单位之间换算的产物,也是自然数除法运算结果的自然推广;分数是基于表示非整数的个数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又可以用来刻画整数除法的结果、比值等。数的运算更是现实需要的产物,现实情境中产生了数量的比较、归并、分配等问题,自然需要研究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因此,在"数"及其运算的学习中,务必基于现实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自发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自然地习得新知。例如:对于"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苏教版教科书中呈现了如图2所示的情境,课堂教学大致可以用下面几个问题贯穿: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问题? (2)你能根据小数位数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 (3)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哪些已经学习过?你能具体算一算吗? (4)下面我们会研究哪些算式?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5)回顾一下,今天提出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下面还有哪些问题?整个课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情境入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适当地梳理问题,先行解决简单问题,借助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思考较为复杂的问题,最后梳理问题解决的经验这样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这样的学习经验对学生来说将终身受用。 二、在"数"的认识学习中感受抽象 抽象就是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抽象则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出有关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因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正因如此,数学成为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很好载体,抽象成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从现实问题中抽取数学概念、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都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的好机会。下面以"自然数的认识"为例加以解释。 "数"的认识始于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产生多与少、等与不等的概念,基于"等"的共性形成了抽象的自然数,而认识多与少、等与不等最核心的思想是对应。由于学龄前儿童已经有了丰富的认数经验,教材一般直接呈现一个大的情境,要求学生从中分别看出各种物体的数量,这样做实际上已经跳过了抽象这个环节,但教师最好能够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适度感受其中蕴含的抽象过程。例如:在图形背景中,学生已经发现一些动物一样多,这时可以追问"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多的",学生可能大多是从数量上比较的,如说"它们都是3个".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如图3所示,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感受长颈鹿和梅花鹿之间的对应,进而继续引导学生从背景图形中找出和长颈鹿一样多的动物,并将长颈鹿和与它一样多的动物用线一对一地连起来,从而感受相等的本质是能够一一对应。最后可以从背景图形中拖出其他数量是3个的物体的图片覆盖到梅花鹿图片上,让学生思考它们和长颈鹿是不是一样多。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具体物品的其他特征无关紧要,这里我们关注的就是它们能不能一一对应,关注的就是它们的个数,在此基础上引出表示这个个数的"3". 总之,在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直观、现实背景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或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