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作者:————————————————————————————————日期: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

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 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实际:只有加入DNA, 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 结论1:"转化因子"—DNA, 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读图,分析:(挂图) 一亲代噬蔺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35S蛋白质外壳32P DNA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四) 归纳,小结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 反馈运用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检测题,以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 六教后体会笔者就"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在平行班级进行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以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验班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始终.对照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1.教学内容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2节。本节是在必修一及前几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DNA的本质,具体地说是从DNA的物质基础、分子结构、复制功能以及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认识DNA。从而再具体学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构建。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与原教材比较,最大的变化是: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通过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故事,使学生不仅能自然的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

2.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目标:

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历程,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结构,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

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以教材中的资料故事和课外读物为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3情感目标:

通过沃森、克里克不断探索、团结合作、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和钻研态度。

2.重、难点分析:

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加深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使他们从结构方面了解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另一方面,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所以说《DNA分子结构》是高中生物重要内容之一。而本节的重难点就是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构建。

4.重、难点突破方法:

本节课图片、设问的方式提出:“DNA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DNA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引出DNA 的结构。接着以“核酸的元素组成----- DNA的基本单位-----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历程------DNA的结构特点”为线索安排内容。中间穿插了脱氧核苷酸结构、DNA分子平面结构、立体结构,变抽象为直观。另外,教材增加了“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学生实验,这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DNA双螺旋结构的特性和亲子代DNA分子在遗传上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小资料中还介绍了发现DNA结构所使用的X射线衍射法,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DNA的化学组成的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讨论总结DNA 的组成单位及组成成分。

在DNA双螺旋结构特点的教学中,可应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阅读、讨论解释DNA双螺旋的3个主要特点。然后让学生展示课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加深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特点的理解。

5.教学手段分析

教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DNA双螺旋结构属于分子水平且为三维立体结构,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DNA的空间结构3D动画,化抽象为直观。此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设问----讨论-----补充------结论”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教学设计思路及流程

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FLASH 动画、印度洋海啸和萨达姆的人物像。从这事例上可以看出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有关DNA结构的知识

知识回顾向学生提问,进行回顾以前学习的有关DNA的化学组成知识

承转过渡从蛋白质入手,让学生叙述蛋白质的的组成和空间结构,转入脱氧核苷酸如何组成DNA 长链的呢?

阅读和分析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总结科学的方法、思想和精神

读图分析多媒体展示DNA的分子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师生小结多媒体展示总结归纳DNA分子的主要特点

师生讨论参照制作的DNA模型,思考和讨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课堂思考

与讨论

DNA检测的方法及依据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DNA的化学组成,DNA的结构和DNA的结构特点

课下动手制作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亲手制作DNA模型

7.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通过制作脱氧核苷酸和DNA结构模型的活动,使学生理解DNA的分子结构,理解DNA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和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学会科学的制作模型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DNA立体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DNA结构中的碱基数量关系及DNA分子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程序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课件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

制作

利用老师提供的几种信息,学生

分组进行收集资料

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亲自实践,在

实践中学习、探索,初步培养学生的探

究能力。

定向激趣,引入课题课前投影:FLASH、DNA三维动

画结构、印度洋海啸事件及萨达

姆的图片,并造势、提问学生是

否知道是什么。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讨

利用多媒体画面,学生自主参与,导入

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能有效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奋点,

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

回顾DNA的基本化学组成知识。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作出肯定和

鼓励学生并播放课件

DNA化学元素组成?基本单位?

结构?等

元素---小分子----大分子

为后面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实现知识的

正迁移,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从蛋白质入

手,让学生叙

述蛋白质的

形成过程

教师补充和鼓励学生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转入本节课内容DNA结构的学习

同样这样一个小小的基本单位是

如何组成DNA长链的呢?

设疑,过渡

回眸科学家策划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过程,总结科学史中包含

的探究历程讨论1:上述资料中涉及到哪些

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对你理解

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讨论2、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

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读

课文了解两位科学家构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

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综合思维能力。

启迪学生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和经验;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研

究小组成员在知识和背景上最好是互

补的,对所从事的研究要有兴趣个激

情。

DNA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教师手拿学生制作的DNA模型

并播放多媒体展示DNA分子的

平面和立体结构

学生参照并思考制作的DNA双

螺旋结构模型是否正确

师生讨论,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从形象

和意境方面切入DNA分子结构,增加

感性认识。

从多媒体画面上自我获取知识,培养学

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

力,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图文互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空

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DNA分子结构的特点策划学生活动

讨论3:DNA分子是由几条链组

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讨论4:DNA分子的主链是由什

么组成的?排列在什么位置?

讨论5: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

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DNA分子

结构的特点?”

学生参照自制的DNA模型得出

结论:(1)DNA分子是由两条

链组成的,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盘

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

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

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

连接成碱基对,并且是:A和T

配对,G和C配对。(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

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

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生动的直观到形

象的思维”的认知过程,以及符合教学

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知识与发

展智力相统一规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

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也体现教学的

直观性,启发性原则。

展示: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师生共同得出制作模型的原则和

要求

学生参照并思考制作的DNA双

螺旋结构模型是否正确

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引导学生尝

试科学的研究方法。

课堂小结:DNA的化学组成,DNA的结构

和DNA的结构特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堂思考与讨论策划学生活动

回到开始,前后呼应,怎样进行

亲子鉴定及身份的确认,依据是

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从时间安排上内容有些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这节和DNA的复制结合在一起,继续用模型制作的方法探究DNA的复制规律,组成两节实验连排的课,这样知识比较完整,而且有知识深度的递进,学生的思考空间也比较大,能锻炼他们的思维品质和科研意识。

在教学中我觉得把DNA结构模型的制作的实验分解后,对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和DNA的结构非常有益。学生在实践中能准确理解脱氧核苷酸是如何构成脱氧核苷酸链,进而构成DNA双螺旋结构的,而且理解了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和数量关系以及DNA的排序等教学难点也能轻松的突破

第三节DNA的复制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DNA复制”这部分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的复制》这一部分内容也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特别是半保留复制。

4.教材处理及课时安排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只安排一个课时。教学顺序是“推测-实验证据-复制过程” 进行。

二、说学法:学生应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来学习本课内容

三、说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把DNA复制过程编制成动态过程,使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像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且适当配合练习,将知识化难为易。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关于DNA分子的复制的教学,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课题下的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导及问题探讨,激起学生和兴趣。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时间。接下来设置问题:“DNA是如何复制的”?让学生积极讨论。然后才引出沃森和克里克对DNA 复制过程的推测,从而得出DNA 的半保留复制过程。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充分利用课本的彩图来分析、学习科学家对DNA复制过程所做的经典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也掌握一种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析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重带、中带、轻带表示的DNA分子的双链构成怎样的,在整个实验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细胞中提取出的DNA离心结果说明了什么。通过层层分析,学生不仅能够自已得出结论,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半保留复制。从而也得出了DNA复制的定义。最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提出相关问题:

⑴什么是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⑵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⑶简述子链形成过程?

让学生充分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播放多媒体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动态图解。归纳出复制三点过程: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②合成互补子链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

以上过程可配合板图进行归纳。通过这个过程得出DNA复制的特点:

(一)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是一种半保留复制,即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

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二)DNA复制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准确复制,从而保证了子代和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设问:DNA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

通过设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DNA复制的全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总结出DNA复制的四大基本条件:①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能量:是通过水解A TP提供;

④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最后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DNA复制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意义: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物种得以延续。

应用:目前DNA分子广泛应用于刑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如:DNA分子是亲子鉴定的主要证据之一。把案犯在现场留下的毛发、血等进行分析作为破案的证据,与DNA有关。

五、设计课堂练习:

设计一题典型课堂练习:即有关半保留复制及计算的习题:

典型例题

例如果将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用标记,然后将大肠杆菌移入培养基上连续培养。从分析得知,第一代大肠杆菌DNA储存的遗传信息与亲代大肠杆菌DNA储存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其原因是

__________。若连续培养三代,此时,含标记的DNA分子约占大肠杆菌DNA分子总量的多少?其原因是多少?

【解

析】解

题时,可

用下图表

示双链DNA分子复制过程:从图解可知,第二代大肠杆菌的DNA分子是以亲代的DNA分子中两条母链分别为

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而成的。第二代大肠杆菌的DNA分子总量中,含标记的为(即

);第三代应为(即)。

【答案】以亲代DNA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而成;25%;因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进一巩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及作业(教学课件)

第四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课题“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句点明了基因与DNA的关系,既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与提升,又为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作铺垫。这一节内容虽然不多,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个DNA分子不等于一个基因,基因是DNA的片段;然后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二、学情分析

高一级理科班学生,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强,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但对基因的本质没有真正理解,还没把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还弄清楚,通过资料分析、读图理解等例子,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

三、学法

为激发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 NA片段。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

1.获取信息法:通过问题探讨、资料分析、阅读思考等学法,学生学会从多方面提取有用信息。

2.小组合作式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后,再相互讨论,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生生活动。

3.逻辑推理分析法、归纳法、知识迁移法、类比法、构建概念图等学法。从现象到本质,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同时也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际应用。

对于重、难点的突破,采用巧妙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对于难于理解的抽象的问题充分利用数学工具突破难点,学生知识由感性通过飞跃上升为理性,从而深刻的理解掌握知识的内涵外延。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推理法、归纳法、阅读指导法

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为能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为出发点。本节课主要采取引导启发式教学原则为基础,充分利用资料分析、情景设置进行讨论法、推理法、归纳法、阅读指导法等方法教学,从而突破难点。

同时配合习题训练来反馈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效果。加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及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获取信息进行学习。

五、教学策略及理念

1.充分利用资料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讨论来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形成基因的概念,说明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在推理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探求问题的路径,引导学生确立事实、推理、结论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得出结论。

2.结合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特别是概率地计算问题,在将数学模型迁移到碱基排列序列的多样性问题时,应分析遗传信息多样性与DNA分子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

3.通过DNA指纹技术的应用,体现STS教学。

六、说创新点

1.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调整教教材中的资料顺序,重视资料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2.充分利用数学工具,使微观世界抽象化的问题简单化,明了化。在学生没有学习排列组合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身边的实例构建数学模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3.通过构建概念图,构建知识网络,加深了学生对知识之间的内涵外延的理解。

七、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⑴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⑵说明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

2. 能力方面

⑴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⑵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八、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2.教学难点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九、教学课时1课时

十、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由2004印度洋海啸引入新课获取信息的

同时思考问

导课

问题探讨 1. 如果全班有50个人,教室有50个座位,可以排出多少种类型的座位?(不考虑子大小及进入教室的先后顺序)

2.如果有4个邮箱分别为A、B、C、D,要寄50封信,问有多

少钟投寄?

如果我们把50封信看作一条DNA单链上的碱基,四个邮箱看

作四种碱基。我们能的出什么结论?讨论思考学生初

步建立

DNA碱

基对排

列顺序

多样性

的模糊

概念

引言摩尔根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后来证明染色体中只有D NA是遗传物质。那么,基因=DNA吗?基因与DNA有什么

关系呢?思考引入新

一、用实例说明基因与DNA 的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5-56“资料分析”,看懂图A、B、C,

分析强调:

1、大肠杆菌的DNA与基因

2、海蛰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与转基因技术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计划):测定24条染色体(22条

常染色体+X+Y)上的碱基序列。

4、小鼠体内的HM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

调整分析资料的顺序,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禁性

〖提示〗1.生物体的DNA分子数目小于基因数目。生物体内

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这说明基因

是DNA的片段,基因不是连续分布在DNA上的,而是由碱

基序列将其分隔开的。

2.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遗传效应的含义,并不要求惟一答案。

可以结合提供的资料来理解,如能使生物体发出绿色荧光、控

制人和动物体的胖瘦,等等。

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阅读思考讨

论回答

讨论合

作分析、

能力、归

纳、推

理。顺利

得出结

论,从而

突破重

难点。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讲述〗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

有很多基因,每个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有着特定的遗

传效应,这说明DNA必然蕴含了大量的遗传信息。

DNA分子为什么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呢?

引导学生“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阅读思考讨

论回答

建立DN

A分子

多样性

数学模

然后设问分析:DNA的分子结构

从而推测出:遗传信息与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有关。

设立情景探究:

情景1. DNA分子的多样性。

情景2. 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讨论:

1.你如何理解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你能从DN A水平分析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吗?

2.在刑侦领域,DNA分子能像指纹一样用来鉴定个人身份。你能结合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分析这一方法的科学依据吗?

〖提示〗

1.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在人类的DNA分子中,核苷酸序列多样性表现为每个人的DNA几乎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DNA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鉴别身份。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简单介绍一下DNA指纹的有关知识,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以为DNA指纹就是人的基因。实际上,DNA指纹的特异性主要是由于在人(或其他生物)的染色体DNA中,不表达的碱基对中存在着的一部分串联重复的短序列,它们在个体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假如你是一名法医,你将如何利用DNA指纹技术来处理案件?

在介绍了DNA指纹的法医学用途之后,还可以将视野拓展,课外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DNA指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孑遗物种的保存和孑遗动物的繁殖、亲子鉴定等。学生回顾DN

A结构模型,

并回答问题

阅读课本P58

DNA指纹技

术。

型,从而

突破难

实现ST

S教学。

总结: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

1.基因的化学组成: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讲述: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2.基因不同的实质:不同的基因,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

顺序不同,但是每个基因都有特定的排列顺序。

3.基因的位置: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含

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

色体上呈直线排列。

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这就是说,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须具有遗传效应(指

具有复制、转录、翻译、重组突变及调控等功能)。有的DN

A片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这样的DNA片段

就不是基因。

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有特定的DNA片段,蕴含特定的遗

传信息,可以切除,可以拼接到其他生物的DNA上,从而获

得某种性状的表达。例如:把牛的胰岛素基因拼接到大肠杆菌

的DNA上,大肠杆菌可以生产胰岛素。

〖归纳〗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

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

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

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

A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思考并回答

问题,共同构

建概念图

加深概

念的理

解,以及

概念之

间的联

小结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1.多样性

2.特异性

3.总结: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师生共同归

构建概

念图,形

成知识

网络图

巩固练习1、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可以准确地复制

B、能够存储遗传信息

C、DNA和基因是同一概念

D、是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

酸序列

2、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D )

A、碱基配对方式的多样性

B、磷酸和脱氧核糖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C、螺旋方向的多样性

D、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3、基因研究最新发现表明,人与小鼠的基因约有80%相同,

则人与鼠的碱基序列相同的比例是( D )

A、20%

B、80%

C、100%

D、无法确定做题反馈课

堂教学,

达成目

作业练习一二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三章 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S型细菌有毒,会使小鼠死亡;R型细菌无毒,不会使小鼠死亡。 (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 ①实验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无毒细菌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②此实验只说明有转化因子,并未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 (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①设计思路:设法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分开,分别单独、直接地研究它们的作用。 ②S型细菌中只有DNA才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此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3)噬菌体侵染细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赫尔希和蔡斯) ①用32P标记一组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另一组噬菌体的蛋白质。 ②实验过程: a.标记大肠杆菌: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b.标记T2噬菌体:分别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被标记为32P和35S的T2噬菌体; c.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搅拌、离心(目的); 1)搅拌: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2)离心: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d.检测放射性。 ③实验结果: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留在外面。 ④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1、DNA的相关知识回顾: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结构:一般为双链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1分子脱氧核苷酸=1分子磷酸+ 1分子脱氧核糖+ 1分子含氮碱基(A、T、G、C) (3)脱氧核苷酸不同的原因:含氮碱基不同 ★2、DNA的结构特点: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排列顺序稳定不变)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梳理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 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最基本元素:C;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H、O、N;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C、H、O、N 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 )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 2 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和一个羧基(—COOH),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 2 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脱水缩合反应: 五、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 六、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酶(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 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一些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七、有关计算:

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提纲总结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本章提要: 第一节 D 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1928年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①S 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②R 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P 43图3-2) (3)推论(格里菲思):已经被加热杀死S 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活性物质—“转化因子”,促使R 型转化为S型。 2、1944年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看书P 44图3-3) (2)实验证明:DN 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 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二)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 2噬菌体结构和元素组成: T 2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 模板是亲代T 2噬菌体的 DNA,原料是来自细菌体 内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2、实验过程(看书P45图3-6) 标记大肠杆菌 → 标记T 2噬菌体 →标记的T 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 遗传的。(即:DNA 是遗传物质) 结 构 C 、H 、O 、N 、P 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苷酸 双螺旋DNA DNA 基因 遗传 信息 空间结构 特点 多样性 特异性 DNA 是主要 的遗传物质 证 明 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肺炎双球菌 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 细菌实验 功能 单位 复制 时间 场所 过程 特点 意义 准确 复制 条件

二、RN A也是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 的病毒中,RNA 是遗传物质。 三、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 NA ,所以D 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 一、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构建者: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2、构建依据(看书P 47) 二、DNA 的结构 1、D NA 的组成元素:C 、H 、O、N 、P 2、DNA 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 的结构: (1)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3)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 = T;G ≡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DN A的特性: (1)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 (n 为碱基对对数) (2)特异性:每个特定DNA 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3)稳定性:DNA 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碱基配对原则。 5、DNA 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D NA 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6、与DNA 有关的计算: (1)在双链DN A分子中: ① A=T、G=C ②A+G = T+C = 50% 或 A +C = T+G = 50% (2)(A 1+T 1)%=(A 2+T 2)%=(A+T )% 或 (C 1+G 1)%=(C 2+G 2)%=(C +G)% 第三节 DNA 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 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看书P 53) 二、D NA 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 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 的过程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主要是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 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4、过程:(看书P 54图3-13)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 分子。 5、特点: 半保留复制 ;边解旋边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条件: (1)模板:亲代D NA 分子的两条链 腺嘌呤 鸟嘌呤 胞嘧啶 胸腺嘧啶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 第3章基因的本质 1肺炎双球菌最初的转化实验结果说明( ) A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 DNA B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转化的因子 C .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蛋白质 D .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在DNA 分子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的部位是( ) A ?碱基 B ?磷酸 C .脱氧核酸 D ?任一部位 3. 一个DNA 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 A .是DNA 母链的片段 和DNA 母链相同,但T 被U 所代替 C . DNA 子链( B . 和 DNA D . 和 DNA 4. 下列制作的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 母链之一完全相同 母链稍有不同 ) O 代表五碇軸 O 代去錢服 I I 代农育包碱宰 A D DNA 分子在细胞什么时期能够自我复制( A .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B .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C .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 .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6.下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 5. B . DNA C . DNA a 代表磷酸,b 为五碳糖,c 为含氮碱基 的b 有一种 的c 有一种 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双链结构 D . DNA 7.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依据是( A .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着色 B. 染色体能变细变长 C. 它能复制,并在前后代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D . DNA 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8. 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 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 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 C . D . 9.若DNA 分子的一条链中(A + G ) : (T + C ) = 2.5,则 A . 0.25 B . 0.4 C . 1 10 .下述关于双链 DNA 分子的一些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DNA 双链中(A + G ) : (T + C )的比值 是( D . 2.5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习题

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人体中水的含量约占65%,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说明水对人体重要性的是 ①水和糖类、蛋白质、脂肪一样,为人体提供能量;②没有水,人体内大部分化学反应就根本不会发生;③水的比热小,有利于维持体温;④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离不开水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2、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起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几种元素与光合作用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C是组成糖类的基本元素,在光合作用中C元素从CO2先后经C3、C5形成(CH2O) B、N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没有N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O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元素之一,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氧来自于水 D、P是构成ATP的必需元素,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均有ATP的合成 3、青苹果遇碘液显蓝色,熟苹果汁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这说明 A、青苹果中含淀粉不含糖类 B、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还原糖 D、苹果转熟时单聚糖合成淀粉 4、现提供新配制的斐林试剂甲液(0.1g/mLNaOH溶液)、乙液(0.05g/mLCuSO4溶液)、蒸馏水,则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能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①葡萄糖②蔗糖③胰蛋白酶④DNA A、只有① B、①和① C、①和① D、①、①和① 5、已知某抗原为一蛋白质分子,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如果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根据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般要超过10 000的特性,可以推知,通常组成该抗原蛋白质的肽键数一般不少于 A、100个 B、99个 C、90个 D、50个 6、在医疗实践中,器官移植是拯救某些患者的重要方法。但是,无血缘关系的供体器官移植后往往很难成活,具有血缘关系的供体器官移植后成活的概率较大。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看,其原因是 A、无血缘关系个体之间同一类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数量完全不同 B、有血缘关系个体之间同一类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排序完全相同 C、无血缘关系个体之间同一类蛋白质分子的大小、空间结构完全不同 D、有血缘关系个体之间同一类蛋白质分子相差很小 7、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B、高等动物能合成生命活动所需的20种氨基酸 C、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是同一种蛋白质 D、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会产生新的蛋白质 8、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A、798、2和2 B、798、12和10 C、799、1和1 D、799、11和9 9、“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染色,再滴加吡罗红染液 B、将涂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后,接着用染色剂染色 C、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 D、先用低倍镜找到较清晰的细胞,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10、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 B、所有生物的组成成分都有DNA C、只有多糖、蛋白质、脂肪三类生物大分子以碳架为骨架 D、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的物质是储存能量的淀粉或糖原 11、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DNA的主要合成场所是细胞核,RNA的主要合成场所是细胞质 B、蛋白质的多样性只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有关 C、细胞核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 D、R基为—CH3和—C3H5O2的二肽分子中,C、H、O原子的数目之比为8︰14︰5 12、不同生物含有的核酸种类不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病毒体内含有DNA或RNA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生物必修二第3章基因的本质测试题 姓名:班级: 一、选择题 1.肺炎双球菌最初的转化实验结果说明() 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 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转化的因子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蛋白质 D.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在DNA分子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的部位是() A.碱基B.磷酸C.脱氧核酸D.任一部位 3.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A.是DNA母链的片段B.和DNA母链之一完全相同 C.和DNA母链相同,但T被U所代替D.和DNA母链稍有不同 4.下列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5.DNA分子在细胞什么时期能够自我复制() A.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B.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C.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D.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6.下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a代表磷酸,b为五碳糖,c为含氮碱基B.DNA的b有一种 C.DNA的c有一种D.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双链结构 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依据是() A.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着色B.染色体能变细变长 C.它能复制,并在前后代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D.DNA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8.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A.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 B.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C.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 D.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 9.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 + G)︰(T + C)= 2.5,则DNA 双链中(A + G)︰(T + C)的比值是()A.0.25 B.0.4 C.1 D.2.5 10.下述关于双链DNA分子的一些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一条链中A和T的数量相等,则互补链中A和T的数量也相等 B.一条链中G为C的2倍,则互补链中G为C的0.5倍 C.一条链中A︰T︰G︰C = 1︰2︰3︰4,则互补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为2︰1︰4︰3 D.一条链的G︰T = 1︰2,则互补链的C︰A = 2︰1 11.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数量是胞嘧啶的1.5倍,现测得腺嘌呤数量为1 800个,则组成该DNA的脱氧核苷酸有() A.6 000个B.4 500个C.6 400个D.7 200个 12.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四章总结打印的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知识点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一)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 *实验材料:两种肺炎双球菌 R菌:菌落表面_____荚膜,______毒 S菌:菌落表面_____荚膜, _____毒 *实验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实验过程: ①无毒活R菌 + 小鼠结果小鼠_____; ②有毒活S菌 + 小鼠结果小鼠_____; ③加热杀死的S菌+ 小鼠结果小鼠_____; ④活R菌 + 加热杀死的S菌+小鼠结果小鼠_____,分离出_____ ;说明S菌体内含有使R菌_____为S菌的物质。 实验结论:在加热杀死的S菌体内含有“”,将R菌转化成S菌。 巧记:R不死,S死;加热不死,混合死。 (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实验材料:两种肺炎双球菌 *实验原理:对S型细菌的成分提取、分离、鉴定,并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以观察各成分的作用*实验过程: 多糖、RNA或蛋白质 R菌 活S菌 DNA + R菌培养基 R菌 +_____ 菌 DNA+ DNA酶 R菌 (一)实验方法和原理: 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原理:T2噬菌体以自己的DNA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组成物质而实现增殖 (二)实验思路: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T2噬菌体、大肠杆菌 (1)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细菌病毒,其结构非常简单,仅由和两种物质组成。 (2)用32P标记噬菌体的_____, 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_____ 。 思考:能否直接标记T2噬菌体?为什么?如何获得被标记的T2噬菌体?标记过程:先通过培养基(含35S或32P)标记大肠杆菌,后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而被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侵入合成组装释放 (四)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过程 ①标记细菌细菌+含35S培养基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培养基含32P的细菌 ②标记噬菌体噬菌体+含35S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 噬菌体+含32P 的细菌含32P的噬菌体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细菌(搅拌、离心)上清液中放射性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搅拌、离心)沉淀物中放射性 (五)实验结果:亲代噬菌体中用_____ 标记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用_____ 标记的DNA进入大肠杆菌内,子代噬菌体的性状是通过亲代的_____ 遗传的。 (六)实验结论:_____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知识点三、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过程:烟草花叶病毒RNA 烟草被感染(分离出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蛋白质烟草未被感染 2.结论:在无DNA情况下(如RNA病毒),_____ 是遗传物质 知识点四、生物的遗传物质 1.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无论是原核还是真核),其遗传物质都是_____ 2.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只有一种核酸) DNA病毒,如:T2噬菌体,其遗传物质是_____ 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病毒,SARS病毒,其遗传物质是_____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 ,所以说_____ 是_____ 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的平面结构如图: 的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的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一 节和第二节测试题

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所以人体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症B.每种大量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的含量都是相同的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D.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总是最多的 2.下列哪一实例能说明微量元素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 A.Mg是叶绿素不可缺少组成成分 B.油菜缺少B时只开花不结果C.哺乳动物血液中Ca2+盐含量太低会抽搐 D.人体内Mn的含量过高会导致运动失调 3.在组成人体的各种化学元素中,最基本元素、含量最多的元素、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依次是( ) A.C、O、C B.C、H、O C.C、O、N D.C、O、O 4.如图1是细胞中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A、B化合物依次是H2O、蛋白质 B.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则a、b、c依次是O、C、H C.地壳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a,因此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D.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化合物含量,则A化合物必含的元素为 C、H、O、N 5.关于生物组织中有机物鉴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处理葡萄糖显砖红色 B. 用苏丹Ⅲ染液处理脂肪显橘黄色 C. 用斐林试剂处理蛋白质显紫色 D. 用碘液处理果糖显蓝色 6.已知某多肽是由几种不同的氨基酸分子构成的,其中含有三个氨基和两个肽键,下列分子中哪几种是构成该多肽的氨基酸(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 ①④⑤ 7.由51个氨基酸形成某蛋白质的过程中共脱水48个,则形成的肽键数目、该蛋白质含多肽链的条数、该蛋白质分子中最少的氨基数目各是() A.48、3、51 B. 50、3、3 C. 48、3、48 D. 48、3、3 8.下列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而精氨酸易溶于水,这种差异是由R基的不同引起的 B.甜味肽的分子式为C13H16O5N2,则甜味肽是一种二肽 C.某二肽的化学式是C8H14N2O5,水解后得到丙氨酸(R基为-CH3)和另一种氨基酸X,则X的化学式应该是C5H9NO4 D.n个氨基酸共有m个氨基,则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一个多肽中氨基数为m-n 9.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 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 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的变化规律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 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卵巢 过 程 有变形期 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细胞中的元素含量(鲜重) 主要元素是: C H O N P S 基本元素是: C H O N 最基本元素: C (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 Fe 、Mn 、B 、Zn 、Mo 、Cu (铁猛碰新木桶) 细胞鲜重最大的元素是: O 其次是C,H,N 细胞干重最大的元素是: C 其次是O,N,H. 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是细胞所特有的,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 ⒉组成细胞的元素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细胞中含量最大的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水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细胞中含量最大的有机化合物或细胞中干重含量最大的化合物:蛋白质。. 三: 化合物的鉴定: (1)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①常见的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②斐林试剂甲液:mlNaOH ; 斐林试剂乙液:ml CuSO 4;③斐林试剂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1:1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 液,再加B 液); ④该过程需要水浴加热; ⑤试管中颜色变化过程:蓝色→棕色→砖红色;⑥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含蔗糖,蔗糖不是还原糖)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①双缩脲试剂A 液:mlNaOH ;双缩脲试剂B 液:ml CuSO 4②显色反应中先加双缩脲试剂A 液1ml ,摇匀后形成碱性环境;再加双缩脲试剂B 液4滴,摇匀; 脂肪﹢苏丹Ⅲ→橘黄色;脂肪﹢苏丹Ⅳ→红色; 注意事项: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 淀粉﹢碘液→蓝色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蛋白质 一: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AA ) ⒈组成元素:C 、H 、O 、N (主); ⒉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0种) 必需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8种,婴儿有9种);非必需氨基酸:12种 ⒊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见右图) ⒋通式的特点: ①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 2)和一个羧基(-COOH ) ②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 ③一个以上的氨基和羧基都位于R 基上,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 基的不同 注意: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水中的H 一个来自氨基,一个来自羧基,O 来自羧基 R ∣ NH 2—C —COOH ∣H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测试题及答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生物必修二第3章基因的本质测试题 姓名:班级: 一、选择题 1.肺炎双球菌最初的转化实验结果说明() 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 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转化的因子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蛋白质 D.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在DNA分子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的部位是() A.碱基B.磷酸C.脱氧核酸 D.任一部位 3.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A.是DNA母链的片段B.和DNA母链之一完全相同C.和DNA母链相同,但T被U所代替D.和DNA母链稍有不同 4.下列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5.DNA分子在细胞什么时期能够自我复制() A.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B.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C.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6.下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a代表磷酸,b为五碳糖,c为含氮碱基 B.DNA的b有一种 C.DNA的c有一种 D.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双链结构 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依据是() A.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着色 B.染色体能变细变长 C.它能复制,并在前后代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D.DNA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8.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A.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 B.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C.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 D.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 9.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 + G)︰(T + C)= ,则 DNA 双链中(A + G)︰(T + C)的比值是 () A.B.0.4 C.1 D.10.下述关于双链DNA分子的一些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一条链中A和T的数量相等,则互补链中A和T的数量也相等 B.一条链中G为C的2倍,则互补链中G为C的倍 C.一条链中A︰T︰G︰C = 1︰2︰3︰4,则互补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为2︰1︰4︰3 D.一条链的G︰T = 1︰2,则互补链的C︰A = 2︰1 11.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数量是胞嘧啶的倍,现测得腺嘌呤数量为1 800个,则组成该DNA的脱氧核苷酸有()

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型细菌:菌落,菌体夹膜,毒性 ●R型细菌:菌落,菌体夹膜,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 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 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证明: (即:是遗传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遗传的。(即:)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所以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 2、DNA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种) 3、DNA的结构: ①由条、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和交替连接构成基本。 内侧:由相连的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G ≡。(原则)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的。 5、DNA的功能:携带(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6、与DNA有关的计算:

在双链DNA分子中: ①A=T、G=C 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 例:A+G = A+C = T+G = T+C = 1/2全部碱基 第3节DNA的复制 1、概念: 2、时间: 3、场所:主要在 4、过程:(看书)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 5、特点: 6、原则:原则 7、条件: ①模板: ②原料: ③能量: ④酶:等 8、DNA能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9、意义: DNA分子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传递给,从而确保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10、与DNA复制有关的计算: 复制出DNA数=2n(n为复制次数) 含亲代链的DNA数=2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基因是有的DNA片段,是控制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DNA分子上有个基因。基因的包含着遗传信息。 2.DNA分子具有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DNA分子特异性是,每个DNA分子能够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是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作者:————————————————————————————————日期: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一、二章复习题(附答案) (1)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二章复习题 一.选择题(共50分) 1.在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 A.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生物圈 2.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看到一个细胞偏向左上方,转换高倍镜观察前应该把该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具体做法是( ) A.向左上方移动载玻片B.向右下方移动载玻片 C.移动载玻片上的样品D.调节准焦螺旋 3.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是( ) A.没有DNA B.没有核糖体 C.没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没有由核膜包围的成形细胞核 4.下列显微镜操作的方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1对光时,阳光照在反光镜上,视野越亮越好○2在进行低倍物镜与高倍物镜的转换时,扳动物镜转动较省力○3使用完毕之后,要用干布拭去载物台上的水和赃物○4装箱之前,应下降镜筒,使物镜插入通光孔中○5取、放显微镜时,要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并且要轻拿轻放 A、○1○2○3 B、○1○2○4 C、○3○5 D、○2○3○4 5. 观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位时,高倍镜与低倍镜相比()。 A 物像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B 物像小、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C 物像大、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D 物像大、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6.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细胞具有染色质,真核细胞具有染色体 B 原核细胞中没有核糖体,真核细胞中含有核糖体 C 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细胞核 D 原核细胞的DNA分布于拟核,真核细胞的DNA分布于细胞核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A: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所有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测试题

、 第3章:基因的本质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某DNA分子中含有1 000个碱基对(P元素只含32P)。若将DNA分子放在只含31P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让其复制两次,则子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比原来 ( ) A.减少1 500 B.增加1 500 C.增加1 000 D.减少1 000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中,编码区也含有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 B.终止子就是终止密码子 C.基因的非编码区通常不起什么作用 D.启动子的作用是阻碍RNA聚合酶的移动 3.一对等位基因经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后形成的DNA片段长度存在差异,凝胶电泳分离酶切后的DNA片段,与探针杂交后可显示出不同的带谱。根据该特性,就能将它作为标记定位在基因组的某一位置上。现有一对夫 妇生了四个儿女,其中1号性状特殊(如下图),由此可推知这四个儿女的基因型(用D、d表示)正确的是(多选) ( ) ¥ A.1号为XdXd B.2号为X D Y C.3号为Dd D.4号为DD 4.如图,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后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5.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对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让其中一个已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 未标记的细菌,最后释放出100个噬菌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来源:学.科.网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最后释放出的100个噬菌体中,有98个噬菌体的DNA含32P C.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D.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 6.目前,DNA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若用DNA分子存储信息,理论上一个含有100个碱基的双链DN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