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学校的法律地位

论学校的法律地位

论学校的法律地位
论学校的法律地位

试论我国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姓名:…….单位…….

摘要:学校的法律地位应定位于授权性行政主体。学校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行为具有法定性。历史上学校是行政主体,从现代国家立法现状来看,学校具有授权行政主体的身份。学校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具有授权性行政主体地位。

关键词:学校;法律地位;事业单位;行政主体;

学校(本文指公立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学校在其依法享有职权和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所形成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学校法律地位的确定对于把握学校享有职权和履行职责的范围以及对其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具有重要意义。在党中央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和谐校园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近几年,频繁出现的校园不和谐因素有相当一部分是学校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的。在实际诉讼中,针对学校作为被告的诉讼,法院没有统一的做法,有的把它纳入民事诉讼的程序,有的将其列入行政诉讼的范畴。主要原因在于现行法律规定与学校享有的特殊权利存在矛盾。学校的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

一、我国现行法律对学校法律地位的规定

在我国,对学校的法律地位进行界定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民法通则》第三章将法人类型分为企业法人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法人,其中,第五十条规定有独立经费的机关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教、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据此。我国民法学者一般认为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从事社会各项事业。公立高校是事业单位的一种,其民事法律地位是事业单位法人。受《民法通则》的影响,《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民法通则:》还是《高等教育法>规定的仅仅是公立高校的民事法律地位。至于高校在公法上的法律地位,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给予相应的规定。那么我们可以先参考一下在国内外历史上有关学校的法律地位的相关理论。

二、在国内外历史上,学校的法律地位被定位于行政主体

学校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是国家教育权的必然要求,国家通过控制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来控制教育。这一行为最初表现为国家举办“官学”,由国家直接决定学校的招生、授课、教学内容等。例如西周时期,天子所设的“国学”和诸侯所设的“乡学”都是“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机构,即“学在官府”,教学科目全由国家所定。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官学”衰落,“私学”兴起,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一种职业。到秦汉时期,随着地主阶级的掌权,国家对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权的控制又进一步强化。“官学”又成为主流,秦有“禁私学以吏为师”的政策法令。自汉代以后。在教学机构上则“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设博士为教官,形成太学、学校、庠序的官学系统,使封建教育定型化,教师成为国家供养的官吏。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业务性质,国家不可能完全禁绝“私学”,故“私学”一直广泛存在。但在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后。科举制度使国家牢牢控制了教学目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所以适当放开办学权并不损害国家对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权的控制。相反会减轻国家办学的负担。于

是我们看到,“私学”不仅被官府承认,有时官方还拨付一定经费.颁发教材。如果“私学”离经叛道”。“不事科举”。“官府则禁而毁之”,明代就有四次大规模对“私学”予以控制。“严禁私学败坏青年”。

在国外,罗马帝国时期,帝国政府加强了对私立学校的监督、考察,随后又将私人办的学校改为统一由国家管理,把教师改为国家官吏。中世纪时,教会控制了教育权,文艺复兴后,从德国开始,展开了“教育权”国家化运动,各国先后完成了国家对教育权的重新控制。这一时期出现的资阶级教育思想家拉·夏洛泰发表《国民教育论》,明确提出教育只能依靠国家,教育本质是国家事务。这一思想被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德、法等国所采纳实施。由此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具有民事和行政两者的主体特性,这是高校的法律地位难以单独定性。

三、原因分析

高校的法律地位如此不确定,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究其原因:首先全部大学收归国有;其次,大学作为一种机构并非独立于国家政治体制之外,而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第三,承担国家高等教育这一具体工作的大学,其具体的办学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意志来进行。因此大学制度实际上也就是国家政治制度在大学的落实。而这种国家政治制度在大学落实的具体社会组织形式就是单位。单位,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不同于西方具有明确的技术规范和程序规范的组织和以效率为先的企业组织。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根据一系列具体的社会制度安排所形成的一种极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化组织”。单位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社会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政治管理、社会资源分配和专业化。这种功能作用于大学必然使大学政治化和行政化,大学有部属和省属之别,这与民国时期国立、省立、市立的划分有很大区别。“立”强调的是设立,而“属”凸显的是附属,这个“属”字很好地表明了高校在当下中国的现实地位。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成为行政隶属关系,大学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大学被冠以行政级别,也分为三六九等,有所谓副部级大学,厅局级大学,副厅局级大学。大学内部的机构更是与党和政府各机关对口设置,这使得公立高校看上去更像一个政府机构。

由于单位制度支配着高校这一事实的存在,《民法通则》才有了事业单位法人的概念和规定,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当然也是事业单位法人。但是事业单位法人这一法律规范无法涵盖“单位”的政治属性和行政属性,这就造成了公立高校法律地位上的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紧张关系。行政法学理论为缓解这种紧张关系,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是行政主体,在某些条件下又是行政相对人。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单位制度的特殊性是导致高校的法律地位不确定的主要原因。

四、从现代国家立法现状来看,学校具有授权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具有授权行政主体资格

由上可以知道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混乱的以及其混乱的原因,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定性呢,我是这样认为的,学校是具有授权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所谓授权行政主体是指行使法律法规赋予或有权机关依法转予的非固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现代各国的教育法律法规都授权教育教学机构(主要为各级各类学校)行使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权,使之成为落实国家教育权的教育实体。自国家产生后。学校基于教师知识上的优势而产生的教育他人的资格和权利,必须得到国家及法律的认可才能存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权必须由国家以法律或其他方式授予或认可才能合法行使。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是,无论国立、公立或是私立学校都成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有关国家将国立、公立学校的教务人员规定为国家公务员。在法国行政法上.认为学校属于公立公益机构,是一个人格化的公共行政机构。它在特定范围内提供一种或多种专门的公共服务。其有三个要求:专门服务、公共服务及人格化。法兰西研究院、各高等研究院、大学和中学等公立教

育机构均属于公立公益机构。我国台湾的《教师法》第35条也规定:“教师在职期间应参加保险。公立学校教师依公务员保险法。”因此,学校及其人员行政主体法律地位的确立,表明学校的职权来自于法律法规之授权性规定。

在我国教育立法上,学校的性质即为国家实施教育职责的专门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5条明确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我国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国家性也有相应规定。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指出:“实施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主要依靠公办中小学校。”同时我国《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也对学校的职权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我国《高等教育法》第18条规定:“高等教育由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实施。”这就是一条典型的授权条款。我国法律对于私立学校也有相应法律规定.私立学校在实施国家教育教学活动的职责时。其授权范围和公立学校相比,并无不同。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在规定学校权利和义务时,并不区分公立和私立学校。如《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第10条规定:“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及其教师和学生依法享有与国家举办的教育机构及其教师和学生平等法律地位。”但教育本质决定了学校作为行政主体的资格与其他分担政府统治职责的行政主体相比。更多体现了公益性和社会性,这在我国教育法律中也得到了体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机构行使下列权利??”法律在这里使用的是“权利”一词而非“权力”。同时,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公益性已为各国普遍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有关一般公共利益的带根本性的事业。国家应把兴办教育视为一种责任”。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学校作为授权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实质上已为最高审判机关所认可。所以我认为学校具有授权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具有授权行政主体资格。

参考文献:

【1】郭婕.我国政府行政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J].公共管理,2006(9).

【2】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3】胡锦光等著.行政法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Et]盐野宏著.杨建顺译.行政法E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34—235.

【5】翁岳生.行政法I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67—173.

【6】刘剑文.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C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7.【7】翟新明.论我国普通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晒(1):92—93.

论学校的法律地位

试论我国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姓名:…….单位……. 摘要:学校的法律地位应定位于授权性行政主体。学校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行为具有法定性。历史上学校是行政主体,从现代国家立法现状来看,学校具有授权行政主体的身份。学校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具有授权性行政主体地位。 关键词:学校;法律地位;事业单位;行政主体; 学校(本文指公立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学校在其依法享有职权和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所形成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学校法律地位的确定对于把握学校享有职权和履行职责的范围以及对其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具有重要意义。在党中央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和谐校园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近几年,频繁出现的校园不和谐因素有相当一部分是学校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的。在实际诉讼中,针对学校作为被告的诉讼,法院没有统一的做法,有的把它纳入民事诉讼的程序,有的将其列入行政诉讼的范畴。主要原因在于现行法律规定与学校享有的特殊权利存在矛盾。学校的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 一、我国现行法律对学校法律地位的规定 在我国,对学校的法律地位进行界定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民法通则》第三章将法人类型分为企业法人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法人,其中,第五十条规定有独立经费的机关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教、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据此。我国民法学者一般认为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从事社会各项事业。公立高校是事业单位的一种,其民事法律地位是事业单位法人。受《民法通则》的影响,《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民法通则:》还是《高等教育法>规定的仅仅是公立高校的民事法律地位。至于高校在公法上的法律地位,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给予相应的规定。那么我们可以先参考一下在国内外历史上有关学校的法律地位的相关理论。 二、在国内外历史上,学校的法律地位被定位于行政主体 学校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是国家教育权的必然要求,国家通过控制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来控制教育。这一行为最初表现为国家举办“官学”,由国家直接决定学校的招生、授课、教学内容等。例如西周时期,天子所设的“国学”和诸侯所设的“乡学”都是“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机构,即“学在官府”,教学科目全由国家所定。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官学”衰落,“私学”兴起,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一种职业。到秦汉时期,随着地主阶级的掌权,国家对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权的控制又进一步强化。“官学”又成为主流,秦有“禁私学以吏为师”的政策法令。自汉代以后。在教学机构上则“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设博士为教官,形成太学、学校、庠序的官学系统,使封建教育定型化,教师成为国家供养的官吏。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业务性质,国家不可能完全禁绝“私学”,故“私学”一直广泛存在。但在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后。科举制度使国家牢牢控制了教学目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所以适当放开办学权并不损害国家对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权的控制。相反会减轻国家办学的负担。于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性质的行政法解析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性质的行政法解析 胡发明摘要:从民法上来讲,高等学校是事业法人,而在行政法上,我国的公立高等学校是行政主体,政府与其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在高等学校内部,其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公权力关系、外部关系和契约关系,是行政契约的扩张、延伸,因此,其关系后果是一种行政后果,应采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之救济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办教育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民办高等院校也逐步发展起来,有些民办高等院校还拥有了相当的规模和较高的教育质量和影响力。但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主体仍然是公立高等学校,因此,本文也主要是针对公立高等学校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我国目前的高校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无疑是政府的附属产品,一直按照较为严格行政体制进行管理,行政化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各级各类教育实行国家化改造,把所有的高等院校都统合于国家计划经济之中,通过计划来对人才培养实行调控。教育的行政化管理与我们长期以来认为教育是一种国家权力,应由政府来统一组织的基本观念是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经不再用传统的政治观点片面地来看待教育现象了,教育体制开始打破原先的政府独家经营,社会力量不断介入教育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深化,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长期以来的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不明确、法律地位不确定,使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的内部管理关系处于模糊的状态当中,各种矛盾和纠纷不断发生,又由于缺乏相应的救济机制而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已经严重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解读与实施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教师的法律。本章主要介绍《教师法》的立法过程及其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资格和作用、教师的待遇等,并对《教师法》实施的效力进行案例分析。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从1986年开始起草,后经过八年酝酿、修改,于1993年10月31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1日起施行。教师法的制定和颁布,对于提高教师的地位,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造就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立法过程 1986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六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上,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尽快制定教师法的提案和建议。此后不久,国家教委据此成立了《教师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着手《教师法(草案)》的起草工作。起草过程中,广泛听取和征求了教育界,法学界一些专家和广大教师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了《教师法(草案送审稿)》。 1989年4月《教师法(草案送审稿)》报送国务院,经多方征求意见又作了二次修改。1990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对《教师法(草案送审稿)》进行讨论。国务院法制局和国家教委又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提出的意见对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再次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形成《教师法(草案)》,报全国人大常务会议审议。 1991年8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教师法(草案)》进行审议,会议对教师待遇和推行教师聘任制等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1992年10月,国务院将教师法草案撤回,根据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进一步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并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对《教师法(草案)》作进一步修改,之后提交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此次会议对《草案》进行全面审议、修改,并于1993年10月31日通过,历时八年,是在总结建国四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十五年来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颁行的。至此,我国第一部关于教师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诞生了。 二、立法依据 (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一批又一批既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队伍,

民办高校教师法律地位探析

第10卷第2期 2013年2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Feb.2013Vol.10No.2 民办教育在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国家的认可。民办高校教师是民办教育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与公办高校教师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成为弱势群体,很多合法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2010年3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民办教育贡献力并 《规划纲要》意见征集座谈会”。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系列问题,民办高校教师问题,涉及较少。所以,应该明确和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一、我国教师法律地位的沿革 有关教师聘任制的改革已经从法律上彻底改变了我国原有的教师任用制度,这一变化不仅涉及教师的法律地位,而且涉及到教师与政府、与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涉及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任用以及工资待遇等,甚至在教师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寻求救济的途径和方式也由此发生变化。对民办高校而言,教师与高校就是属于聘任制关系,与公办高校有很多的相似点。 二、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法律地位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首次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民办高校教师应当享有的合法权利,为民办高校教师提供了法律保障,说明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一)民办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法律地位的基本内涵同等法律地位指的是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律适用上的权利与义务平等问题。民、公办高校教师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基本内涵,那就是民办高校教师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其法律地位与公办教师相比,必须体现主体的普遍性、内容的同一性和权利救济的非歧视性原则,即所有民办高校教师皆为权利主体,享有与公办高校教师相同的权利,在权利实施遇到障碍时,法律应无差别地给予救济与保障。 (二)民办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法律地位的权利外延关于民办高校教师的权利方面,《促进法》和《条例》做了一些规定,如《促进法》第30条享有工资、福利待遇和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第31条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 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高校教职工同等权利。《条例》第29条规定的在申请国家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等,享有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的权利。民办高校教师的权利还应包括《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其他教育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内容。也就是说,要真正落实两者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高校教师所享有的权利应该涵括公办高校教师的所有权利。 (三)民办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法律地位的法律冲突在法律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教师实际享有的权利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显然,这当中存在着法律冲突。其中,一个争议最大、最关键的问题是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险问题,而社会保险问题突出体现在养老保险方面。我国公办高校教师实行事业养老保险制度,而民办高校教师的养老保险应该实行哪种制度,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规定。 三、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一)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民办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民办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艰巨性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的形成是需要相对的稳定和时间的,而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普遍特点是教师思想上的不稳定和队伍流动性过大,这就给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加大了队伍建设的难度。 四、民办高校教师法律地位不确定性的表现 现实中,绝大多数民办学校教师都无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权利。通常主要体现在劳动关系、获取报酬、进修和培训等方面。 (一)民办高校教师劳动关系问题 民办高校教师的劳动关系与公办高校之间有较大的区别。民办高校老师是“企业编制”,各种福利待遇依靠高校自身的经营状况,没有切实保障;而公办高校老师是“事业编制”,工资待遇有保障,而且在职称评定、生活补贴、医疗保险、退休 民办高校教师法律地位探析 王鑫颖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高教研究室,辽宁大连116052) 摘 要: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成为弱势群体,很多合法的 权益没有得到保障。本文以描述我国教师法律地位沿革为始,分析了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论述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也说明了民办高校教师法律地位不确定性的表现和维权不畅的原因,寻求保障民办高校教师法律地位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法律地位 95··

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师的法律地位 1、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教师是专业人员。就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 2、教师身份的规定:公务员、雇员、公务员兼雇员三种类型(日本、法国→公立英、美公立教师兼有公务员和雇员双重身份) 3、简述我国教师基本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4、简述教师应当履行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动,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5、教师资格条件:①必须是中国公民;②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③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④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⑤教师的身体状况也应符合有关规定。 6、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7、教师考核的内容:①政治思想;②业务水平;③工作态度;④工作成绩。 8、教师考核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公正性原则;③准确性原则。

浅析民办高校的法人制度(一)

浅析民办高校的法人制度(一) 摘要]近二十多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无论从制度上还是运行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民办教育法人制度法人地位 一、民办教育的本质特征 民办高校是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1978年成立的我国第一所民办高等学校湖南进修学院算起,迄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发展历史。近些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我们在高等教育上普遍认识到了民办高校对整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到现在为止,我认为投资办学是中国民办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即使是在西方国家,无论是捐资办学还是投资办学,它最终形成的都是公法人,或者是财团法人的制度安排。但是目前我国投资办学的基础上,试图形成的是私法人,或者是自然法人制度安排,这一点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讲,还是制度安排上来说,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盲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可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积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高校。而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必须建立合法、有效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机构。 二、民办高校的法人地位及困境 从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来看,各民办高校还有较大不足,甚至部分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致使对民办高校的各种行为没有良好的约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关法律不完善,以及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从立法上来看,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了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座位“民办非企业法人”的性质在法律界定上的模糊,民办高校法人资格地位平等的实现相当困难,其在经费来源,税收政策,人事制度等方面未能获得应有尊重。从营利方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也已作了相应规定。允许民办高校取得合理回报,是对民办教育的一种扶持,但不能用“合理回报”来模糊教育的“非营利性目的”性质。 2.校、董合一及缺少监督机构问题。在民办高校,校、董合一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学校则集教育投资公司董事长、学校董事长和校长三职于一身,有的高校党委书记也由同一人担任,导致民办高校不能规范治理。 正是由于缺少日常监督机构,在实际工作当中,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行为便缺少过程性约束,更多的是靠个人的觉悟、良心和道德水准行事,存在制度缺陷和道德风险。 3.法人的独立责任与产权归属问题。民办高校中的法人承担独立的责任这是一个无可厚非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来说,这种独立责任是大可质疑的。这是由于民办高校作为法人地位的民事权利体系的内部冲突。民办高校可以利用法人地位大举借贷,但我国物权法明确禁止学校以其财产提供抵押,许多银行贷款没能获得相应担保,从而引发市场的债务危机。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我国是否具有破产资格还在讨论中。 对于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的渠道也是有问题的,资金有来自教育者捐助的,还有国家直接和间接投入的。因此,民办高校的财产归属往往混杂而不易界定。投资者投资之后,对于其投资的财产究竟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如果仍然直接占有则法人无财产权可言。如果由学校法人享有财产权,投资者基于何种理由投资?教育自身的公益性是不鼓励投入回报的,这与“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不符。由法人财产权含混不清造成的法人与投资者混同的局面影响了民办高校

试论商法的法律地位(一)

试论商法的法律地位(一) 论文关键词]历程比较组成部分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关于商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地位的讨论是颇为热烈,在这些讨论中,学者围绕商法与民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的关系展开了颇为详实的论述。而我个人认为在探讨商法的法律地位时仅探讨商法与民法的关系即可,与其它部门法的关系实无探讨之必要。因为经济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争议过大,故本文对商法法律地位之探讨仅讨论民法与商法的关系。 中国民法典制定的理念和实务准备,使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得到了理论及实务界的普遍赞同。其实,商法能否独立于民法而存在,并不取决于商法已经得到了形式意义上的独立,而在于商法是否足以具备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必要特征以及是否有必要存在。 一、商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一)商法在我国的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的历代统治者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农为本,工商为末,商业极不发达,在法律上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更无所谓的独立的商事立法。直到近代五口通商以来,海禁大开,洋商蜂拥而入,民族工商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华洋商人诉讼事件也日益增多,由于领事审判权的存在,每有纠纷,洋商即可依其本国法诉诸各该国驻华领事予以裁判,而华商则因无法可依,即使权利受到侵害,只能听凭地方官吏任意裁断,其权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就在“商战”救国舆论方酣之际,满清朝野上下遂齐相呼吁制定商法,以保护国权商利。 (二)商法在我国的曲折发展 1904年清末政府制定和颁布《钦定商律》,开始了中国近现代一系列商事立法的进程。它名为商律,实则仅包括作为商法总则的《商人通例》9条和《公司律》131条两部分内容,其他各商事法规均付阙如。此外,清末政府还颁布了破产律和银行通行则律等。 北京国民政府时期除初期颁布了《公司条例》与《商人通例》几部商事法规之外,由于内乱频频,政府更迭频繁,无瑕顾及立法建制,因此,商事立法少有建树,正式颁布的法规也多具有暂行性质。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立法成果丰富,只短短几年时间便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六法体系。但在商法编订体例上,南京国民政府却一反清末以来制定统一商法典的传统做法,改而建立了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同时实行单性行的商事法。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由于废除了国民党的六法全书,新时期商事法规的宗旨和任务便是配合国家政策将私有的商品经济逐渐转变为公有的计划经济,消灭商品经济,最后消灭商法本身,因而商法在这段时期经历了摧毁性的打击。1] (三)改革开放后商法的新发展 (92年11月7),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的确立,我国立法机关相续颁布了《海商法》 《公司法》(93年12月29),《票据法》(95年5月10号),《保险法》(95年6月30),《合伙企业法》(97年2月23),《证券法》(98年12月29),《个人独资企业法》(99年8月30),在此之后,《保险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特别是2006年《企业破产法》等相继修订。这些单行商事法规的出台,为我国商法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关于商法的几种立法模式 (一)国外商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民商分立模式以法国德国为代表:即既制定民法典,又制定商法典,商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包括商行为法模式,商人法模式和折衷商法模式三种。2.民商合一模式以瑞士为代表:即只制定民法典而不制定商法典,把商法的有关内容看作是民法的重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 点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 1、我国新时期依法治教的背景(P11-13页) 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和“行业依法而治”的口号,国家管理的法制化必然要求教育也要依法而治。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国虽然已建立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很严重,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依法行政面临着许多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我国已经通过的教育法律(P20-22页,共7部)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P56-60) 答:学校是指经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4、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P73-85) 答:高等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权;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 3、招收学生权; 4、学籍管理权; 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 6、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权; 7、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8、拒绝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权;9、其他合法权益。 高等学校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文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 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

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七、热爱尊重学生.?教师法明确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手段,做为一名教师若想使学生对自己热爱尊重.首先自己要尊重自己的人格,中国有这样的格言:“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一名合格的老师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要时刻把自己的工作与集体的声誉连在一起,一堂课的好坏,—件事的成效,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无足轻重的,但对学生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一件错事不仅影响到个人,还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与教师的形象,影响到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地位,甚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

论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

论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 内容提要:我国民办高校具备法人资格,是独立的私法人;但其在从事公共性教育活动时,其行为已不是私法人的活动;而应当认定为是公法上的行政委托行为;准确理解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不能脱离其作为高校最为本质的学历教育活动,此活动中,民办高校是行使行政委托教育权的公法主体。 关键词:民办高校private university 法律地位 law status 民办高等学校,系指除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组织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自筹资金而设立的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到2005年底,我国民办普通、成人高校252所,在校生105.13万人;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077所,各类注册在校生128.66万人。其中学历文凭考试校生20.35万人,其他在校生108.31万人。○1对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研究关系到民办高校的发展及其广大学生和教师的权益保护问题。而现行法律体系没有对民办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作出明确、具体的界定,加之现有对高校法律地位的讨论基本上局限于公办学校。因此有关民办高校法律地位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一、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法人性质比较 由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与滞后,使得高校之法人属性处于模糊状态,高校法律地位的界定理论上争议较多。 (一)公办高校法律地位界定理论 理论上,对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有三种见解: 1、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该类认识肇始于司法实践,是为解决某些以公办大学为被告的诉讼案件而进行的适用法律的创新,也正因此为某些学者引以为垢病,“认为凡是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实施公权力的行为,均可以将其视为行政行为而提起行政诉讼。严格地说,这只是权益之计。因为它并没有解决法律法规为什么要授权,在何种情况下授权,对谁授权等基本理论问题。”○2学者认为,该理论致命缺憾在于,一些法律、法律在授予特定组织权利时,并未明确权利的属性是公共权力还是私权利,因此所有准备解读此概念的人必须面对和解决潜在的哪些权力是公共行政管理权力的问题。○3 2、双重主体身份 该类见解认为高校既是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 又是民事主体,○4这种观点无疑是正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性质的行政法解析

在供电公司家属助廉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干部家属,同志们: 我们政法分析 论文摘要:从民法上来讲,高等学校是事业法人,而在行政法上,我国的公立高等学校是行政主体,政府与其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在高等学校内部,其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公权力关系、外部关系和契约关系,是行政契约的扩张、延伸,因此,其关系后果是一种行政后果,应采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之救济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办教育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民办高等院校也逐步发展起来,有些民办高等院校还拥有了相当的规模和较高的教育质量和影响力。但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主体仍然是公立高等学校,因此,本文也主要是针对公立高等学校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我国目前的高校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无疑是政府的附属产品,一直按照较为严格行政体制进行管理,行政化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各级各类教育实行国家化改造,把所有的高等院校都统合于国家计划经济之中,通过计划来对人才培养实行调控。教育的行政化管理与我们长期以来认为教育是一种国家权力,应由政府来统一组织的基本观念是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经不再用传统的政治观点片面地来看待教育现象了,教育体制开始打破原先的政府独家经营社会力量不断介入教育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深化,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长期以来的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不明确、法律地位不确定,使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的内部管理关系处于模糊的状态当中,各种矛盾和纠纷不断发生,又由于缺乏相应的救济机制而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1)已经严重阻碍了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明确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理顺高等学校内部、外部的管理关系,将有助于高等学校的发展,使我国的高校体制能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 而受。 对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问题,我国法律的规定不够明确,在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根据199 8年10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可见,就国家立法而言,是把教育单位纳入事业单位的范畴的,当然高等学校也不例外。对这一点,无论在学校内部还是社会评价,都是一致的,并无多少疑义。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1条第1款规定:“学校及其他教缌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登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要点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要点 1.我国新时期依法治教的背景 一、新《宪法》的理念 1、以人为本 2、尊重和保障人权 3、正当程序原则 二、教育法律的范式转型 1.从单向度的政府选择模式到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相互博弈; 2.从制度意义上的公益性到实践意义上的公益性; 3.从教育效率到教育公平。 三、事业单位改革 1.事业单位的概念 “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的目的,由国家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2. 传统事业单位制度的特征 (1)政治、社会保障、服务功能的合一性; (2)资源的不可流动性 (3)事业单位主体之间的身份关系 3.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 (1)从单位到法人:自主权 (2)从财政拨款制到分类管理:经费体制改革 (3)从任命制到聘任制:人事制度改革 (4)从平均分配到差别分配:分配制度改革 2.我国已经通过的教育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12日通过,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共20条); 《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共1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通过,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共43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通过,1995年9月1日起施行,共84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通过,1996年9月1日起施行,共40《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通过,1999年1月1日起施行,共69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28日通过,2003年9月1日起施行,共68条)。 3.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学校是指经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4.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高等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权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 (3).招收学生权 (4).学籍管理权 (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 (6).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权 (7).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教师地位及其权益保障解析

教师地位及其权益保障解析 一、教师的法律地位 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三、教师职业制度 四、教师权益保障 一、教师的法律地位 (一)国外对教师身份的定位 公务员(公立学校教师) 如德国、法国、日本。 公立学校均由国家举办,具有给付行政与侵害行政的性质,同时教师由政府任用,所以公立学校的教师具有公务员地位,一般享有公务员法中规定的权利义务,只在教师身份特殊,公务法不适用之处,再由教育法补充,如教师的学术自由、休假制度等。 2. 雇员(私立学校教师) 如德国、美国、日本 学校由私人团体或个人举办,教师由校长聘用,校长与教师之间完全属于私法上的契约关系(或雇用关系),由私法调整。 但教师又不同与一般企业职工,其权利要受到一定保护,所以有的国家规定了一些特别的保护措施。 3、公务雇员,即公务员兼雇员 如英国、美国。 双重身份决定了双重法律关系 一是雇佣关系,教师与雇佣机关签订契约。 二是公务员关系,教师在法律上仍为公务员。 公立学校教师基于雇佣关系,享有并履行契约中规定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基于公务员关系,适用公务员法律的各项规定。 二)台湾对教师身份的定位 1951年:派任或委任的教师属公务员,而聘任的教师不被认为是公务员. 1992年:将派任或委任的教师、聘任教师中兼任行政职务者纳入公务员,非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不作为公务员。 2002年:确认所有公立学校教师均为特别公务员。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均为公法关系。所谓“特别公务员”,学界的解释是,教师既不完全适用公务员法,也不能完全不适用。 (三)中国大陆对教师身份的定位 计划经济时代,教师是国家干部身份。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将教师与公务员分开。 雇员地位,纳入私法调整(劳凯声,1997) 公务员,纳入公法调整(成有信,1997) 劳动者,纳入劳动法调整。(1994-2007) 专业人员,教育法调整(劳凯声,2003年;陈鹏,2006) 我的观点:教师不是公务员。2006年实施的《公务法》明确地将教师排除在公务员之外。不适用《公务员法》。 教师不是劳动法中的劳动者。不适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教师是专业人员。适用《教育法》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现在很难定论,是双重关系?(公勤关系、劳动关系。湛中乐2009年),还是其他关系?可以肯定的是,按照国外的通用做法:教师是特别公务员,或特殊劳动者,具有双重身份,

浅谈民办高校的高等教育法规

浅谈民办高校的高等教育法规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实施,高等教育如何实行有效的法规管理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而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剖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法规体系的不足,并追其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有助于加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建设,以达到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我国推进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我国高教制度的变革和创新,而变革和创新都有赖于一个完备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以及这些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实施。当前,民办高等教育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政策法规方面整体上还很不健全、不完善,还有诸多亟待加强的环节,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与民办高校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法规,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稳健发展法律保证。 一、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的高等教育法规的必要

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民办高等教育的出现,打破了政府包揽高等教育的办学格局,引起传统高等教育的观念革新,对我国教育事业进行了策略调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法律与政策,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规模也因此逐步扩大,极大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这表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民办高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民办高等教育法制建设三十多年以来从整体上还很不健全、不完善,还有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上述原因,为了进一步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我们必须根据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尽快制定《民办院校高等教育法》,以确定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现阶段民办高校的高等教育法规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的法律界定模糊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详细)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第一章 教育法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法的概念 一、教育法的概念和性质 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法的基本特征:法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教育法:国家对教育进行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合,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干预和协调。 定义: (一) 教育法是国家干预、管理和协调教育的法(教育行政机关是一个管理者,而且也是一个协调者、服务者); (二) 教育法是规定教育管理过程中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的法律; (三) 教育法是国内法,它是由各种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构成的整体 二、教育法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教育法是行政法的一个分支;教育法是宪法的重要实施法。 作用:保障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战略地位;保障和促进依法治教;确认并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法与党的教育政策的关系:

党的教育政策是党为完成一定时期的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而规定的活动准则,它是党实现对国家教育工作领导的基本方式。 教育法和党的教育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教育法和党的教育政策又有区别。 区别:1、制定主体不同,教育法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而党的教育政策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2、表现形式不同,教育法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形式表现,内容比较明确、具体;而党的教育政策通常是以决议、决定、纲领、宣言、口号等形式表现出来,内容一般比较原则。 3、实施方式不同,教育法更主要的是依靠国家强制力,而党的教育政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行动。 4、调整范围不同,党的教育政策调整教育关系的范围比教育法要广泛。 第二节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或方向原则。1、由工人阶级掌握教育的领导权;2、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3、宗教与教育分离。 (二)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原则。1、教育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2、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第三节 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 心得体会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体会虽然多年来一直在接受高等教育或从事高校教育,却对高校教育的政策与法规知之甚少。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知道了掌握高校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高校教育政策的特点以及高校教育方面具体的法规政策,并了解和掌握了当前的现状和热点问题。同时,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真实案例,也使我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有了较为清晰的概念和预见。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今后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依法搞好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依法治教,科学办学是我国进入法治社会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准绳,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方方面面都要同国家政策与法规相联系,并注意法律―政策-道义不同层次的灵活把握,努力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觉悟。并自觉探究新时期下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关注国家政策法规发展方向,并同实际联系起来,为自己所从事的高校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对《高校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法学相关的基础性知识。在这个部分,阐明了教育法学的相关概念,以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其存在的目的是为政策、法律的正确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高等教育法学的研究,是依法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必要手段,同时,教育法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掌握以及运用教育法规,是推进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国教育法的

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3、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原则;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5、教育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原则。 二、高等学校、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的相关法律问题。在这个部分,主要明确了几个方面的问题:1、高等学校的相关法律问题,如高校的法律地位,即高等学校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责任能力,具有办学自主性、财产独立性、机构公益性的特征,通常是由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而确定。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依据在不同关系中的不同特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权力服从为基本准则,以领导与被领导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以平等有偿为原则,以财产所有和流转为主要的教育民事关系。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与政府、社会、教师、学生之间都会发生法律关系。所以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包括高等学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其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因此,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也包括其在民事和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2、高等学校教师的相关法律问题,如法律地位,高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考核,培训等;3、高等学校学生的相关法律问题,如学生的法律地位,特点,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核心问题。对于彼此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阐述。 三、我国教育基本制度——学历制度和学位制度。在这个部分,主要对于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和划分,同时吸收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对于当前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形式均有相关的描述,严明了证书的管理和发放,督导等各个环节的细节问题。

教师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保护

教师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保护 摘要:教师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其权利的法律保护对于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探讨教师法律地位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法律权利予以列举和描述,并对其权利救济途径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教师;法律地位;权利;救济 一、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师的法律地位是一个与教师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的问题,它是法律所确认的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法律地位与教师所享有的权利密切相关,不同的法律地位决定了教师享有的不同的权利。因此,研究教师的法律地位,对于确定教师的法律权利及维权手段有着重要的意义。 1、关于教师法律地位的主流学说 理论界通过借鉴各国关于教师的立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以下几种关于教师法律地位的学说。 公务员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完成国家交付的教学任务,教师的这一职务行为具有浓厚的公法色彩。并且,由于国家对教育仍实施严格的管理,学校在教师的任命方面仍然不享有完全的自主权,仍然要受到定编定岗的限制。因此,国家与教师的关系应属于国家公职关系,教师具有类似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在国际上,日本、法国、德国在确定教师的法律地位时即采此说。日本有关法律的规定,国立学校的教员是国家公务员,公立学校的教员是地方公务员,私立学校的教员是民间劳动者。但是,由于所从事的是教育这种特殊职业,国立和公立学校教员是属于“教育公务员”。在法国,中小学教师是国家支付工资的国家公职人员,享有国家文职人员的待遇。法国的《高等教育法案》把高等学校教师一律称为“教师———研究人员”。法国的高等学校教师主要有三种,即教授、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和讲师是国家公职人员。在德国,通过两次国家考试的中小学教师都是各州的公务员,他们的任用都是由州文部大臣或文部大臣委托县学务局决定的。在高校中,教授是国家终身官员,大学讲师是短期的公职人员。 雇员说:这种观点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和《教师法》的规定:学校有权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并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