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理与证明(一)

定理与证明(一)

定理与证明(一)
定理与证明(一)

定理与证明(一)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真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数学必具备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有大量的证明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难点:推论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因为它体现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对逻辑的理解不深刻,往往找不出最优的思维切入点,证明的盲目性很大,因此对学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是教学的难点.(二)教学建议

1、四个注意

(1)注意:①公理是通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而都承认的真命题;②公理可以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根据.

(2)注意: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是定理.一般选择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真命题作为定理,可以以它们为根据推证其他命题.这些被选作定理的真命题,在教科书中是用黑体字排印的.(3)注意:在几何问题的研究上,必须经过证明,才能作出真实可靠的判断.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命题,如果只采用测量的方法.只能测量有限个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是相等的.但采用推理方法证明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那么就可以确信任意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

(4)注意: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①论据必须是真命题,如: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和巳知条件;②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于论证的真实性;③论据应是论题的充足理由.

2、逐步渗透数学证明的思想:

(1)加强数学推理(证明)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做到,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学过的概念和命题,即进行语言准确性训练;能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论证语言,如“因为……,所以……”句式,“如果……,那么……”句式等等;提高符号语言的识别和表达能力,例如,把要证明的命题结合图形,用已知,求证的形式写出来.(2)提高学生的“图形”能力,包括利用大纲允许

的工具画图(垂线、平行线)的能力和在对要证命题的理解(如分清题设、结论)的基础上,画出要证明的命题的图形的能力,后一点尤其重要,一般通过图形易于弄清命题并找出证明的方法.

(3)加强各种推理训练,一般应先使学生从“模仿”教科书的形式开始训练.首先是用自然语言叙述只有一步推理的过程,然后用简化的“三段论”方法表述出这一过程,再进行有两步推理的过程的模仿;最后,在学完“命题、定理、证明”一单元后,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进行多至三、四步的推理.在以上训练中,每一步推理的后面都应要求填注推理根据,这既可训练良好的推理习惯,又有助于掌握学过的命题.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知道推理要有依据;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能说出证明的步骤.

2、能用符号语言写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3、通过对真命题的分析,加强推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证明的步骤与格式.

教学难点: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

2、根据题设,应画出什么样的图形?(答:两条平行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

3、结论的内容在图中如何表示?(答:在图中标出一对内错角,并用符号表示)

二、例题分析

例1、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a∥b,c是截线.

求证:∠1=∠2.

分析:要证∠1=∠2,

只要证∠3=∠2即可,因为

∠3与∠1是对顶角,根据平行线的性质,

易得出∠3=∠2.

证明:∵a∥b(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例2、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已知:如图,∠AOB+∠BOC=180°,

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分析:要证明OE⊥OF,只要证明∠EOF=90°,即∠1+∠2=90°即可.

证明:∵OE平分∠AOB,

∴∠1=∠AOB,同理∠2=∠BOC,

∴∠1+∠2=(∠AOB+∠BOC)=∠AOC=90°,∴OE⊥OF(垂直定义).

三、课堂练习: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四、归纳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然后见投影仪.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43 5、(2),7。

六、课后思考: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怎样?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的平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的平

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定理与证明说课稿

《定理与证明》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命题》的第二课时《定理与证明》。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五个方面简述我对这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理与证明》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前面对几何结论已经有了一定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本章中所涉及的很多命题在前几册中已由学生通过一些直观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学生了解这些结论,这里则开始引导学生依据严格的步骤给出它们的证明。几何证明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最好载体,迄今为止还没有其他课程能够替代几何的这种地位。从本节课起,学生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要求证明的每一步都要有依据,进行严格的形式化证明。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非常有利。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初步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能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 3掌握证明是从条件出发,根据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能将一些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证明。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验证、归纳等过程,能进行简单的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学习充满了探索和创造、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养成对数学的好奇性、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 3、教学重难点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将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规范性语言的使用。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探索证明的思路,将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正确写出“已知”、“求证”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是十分有必要的。 首先、几何证明中严格的逻辑要求使学生普遍认为几何太抽象,太难学,使学生就产生了畏惧心理. 其次、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新精神,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模仿硬套,只重视结论,而忽视了结论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对证明方法的探索,经常能听到有学生说:我把几何定理,公理都背得滚瓜烂熟,但我拿到证明题却不知道怎么用! 再次、过分专业而严密的叙述要求使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难以逾越语言表述的障碍.本来会表达的意思都被几何语言搞糊涂了.有些学生口头叙述挺好,但一碰到要书写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或者书写层次混乱;没有因果关系的,不管有用没用,把已知条件一律都罗列上;或者跳步,三言两语就写完了,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

5.3.2 命题、定理、证明 优秀学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 【学习目标】 1.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会判断命题的真假,能写出简单的推理过程. 【学习重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难点:表述推理过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预习20~21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命题? (2)命题可以分成哪两部分?怎样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3)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 (4)什么叫定理? 二、命题 问题1: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是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 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温柔的小莉; 6.玫瑰花是动物; 7.若a2=4,求a的值;8.若a2=b2,则a=b. 概念: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___________. 练习1: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请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3)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4)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o,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三、命题的组成 观察下面命题: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o,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结论:命题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其中, ___________是已知事项,___________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数学命题表达: “如果……那么……”的形式 题设结论 问题2:说一说下面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o,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练习2: 请将下列命题改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对顶角相等. 四、真命题、假命题 问题:下面的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温柔的小莉; 6.玫瑰花是动物; 7.若a2=4,求a的值;8.若a2=b2,则a=b.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_________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_________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练习3: 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也垂直于另一条; (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3)如果|a|=|b|,那么a=b; (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五、定理、证明 定理: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__________叫做定理. 这个推理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__ ※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命题、定理与证明

13.1命题、定理与证明 学习目标:了解什么是命题,能正确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能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了解公理和定理的概念及公理与定理的区别。能认识真命题和假命题。 一、自主学习 1.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5)直角都相等.() 2.判断一件事情是_______或________的句子叫做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叫做___________,错误的命题叫做_____________. 3.练习: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猪有四只脚; (2)、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画一条线段; (4)、四边形都是菱形; (5)、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6)、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180度; (7)、过点P做线段MN的垂线。 (8)、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 4.命题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二、合作探究 例如: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是已知事项,就是命题的题设部分;“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就是命题的结论部分; 例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练习: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定理与公理的判别:___________需要证明,证明之后就可以直接加以运用,而__________则不需要证明,可以直接加以运用,也可以用来证明_____________. 例如下列的真命题作为公理: 1).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阅读教材55-56页) 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例2: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已知:如图19.1.1,在Rt△ABC中,∠C=90°求证:∠A+∠B=90°. 公理、定理、命题的关系: 真命题 公理(真确性由实践总结) 命题定理(真确性通过推理证实) 三、展示提升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A 延长线段A B B 自然数也是整数 C 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直角 D 同角的余角相等 2 下列四个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有() (1)同位角相等;(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4)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图19.1.1

高中数学课本中的定理公式结论的证明

数学课本中的定理、公式、结论的证明 数学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无) 第二章 函数(无) 第三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1.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 a > 0 , a 1, M > 0 ,N > 0, 那么 (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2)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3)log log ()n a a M n M n R =∈. 根据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证明对数的运算性质 证明:(性质1)设log a M p =,log a N q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p M a =,q N a =, ∴p q p q MN a a a +=?=, ∴log ()a MN =p q +, 即证得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证明:(性质2)设log a M p =,log a N q =,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p M a =,q N a =, ∴ q p q p a a a N M -==, ∴q p N M a -=log , 即证得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证明(性质3)设log a M p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p M a =, ∴n np M a =, ∴log n a M np =, 即证得log log n a a M n M =.

第四章函数应用(无) 数学必修二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证明.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八年级数学上册13.1命题、定理与证明如何寻找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素材(新版)华东师大版

如何寻找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学习了“命题”以后,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课本中给出的很多命题都省略了“如果…,那么…”,因此使它的条件和结论不明显,对于这类命题,要经过分析,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才能准确地把握其条件和结论.下面就如何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谈点看法,供同学们参考. 任何命题的结构都具有固定的形式,我们遇到的问题都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因此,命题常用“如果…… ,那么……”或“若…… ,则……”的形式表达,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如果”或“若”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或“则”引出的部分是结论。如果一个命题不是这种形式,我们就要将他们改写为“如果…… ,那么……”或“若…… ,则……”的形式,在改写前下要分出题设和结论,必要时可以结合图形来区分。下面举例来说明。 例请将下列命题写成“如果…… ,那么……”的形式,并写出条件和结论.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分析:我们可以逆向思考,即(1)结论应为“平行”,那么什么平行呢?一般是两直线互相平行。那么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的两直线?可得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 (2)结论应为“互相垂直”,那么什么互相垂直呢?一般是两条线(直线、射线或线段)互相垂直。那么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的两线互相垂直呢?可得条件是两条射线是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角平分线。这样通过逐步逆向设问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条件和结论,最后用完整的文字语言写出来即可。 解:(1)改写成“如果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 (2)改写成“如果两条射线是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角平分线,那么这两条射线互相垂直.” 条件是:两条射线是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角平分线;结论是:这两条射线互相垂直点评:在改写命题时,不是机械地在原命题中添上“如果”和“那么…”,而要使改写后命题的实质不变,条件和结论明朗化,主要要求为(1)改写后的命题与改写前的命题的内容要一致;(2)改写后的命题的句子要完整、语句要通顺,必要时,要对原命题加一些修饰,并且补上原来省略的部分.比如改写命题“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不能写成“如果两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数学 6.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设计 西乡三中蒲忠明 教案背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及严格的证明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节课教学。 教学课题: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数学6.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内容是在前面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有了一定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以往对这个结论也曾进行过简单的说理,这里则以严格的步骤演绎证明,旨在让学生从实践操作转移到理性思维上来,使学生初步掌握证明的要求和格式,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证明素养。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从数量角度揭示三角形三内角之间的关系,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既是今后几何推理的重要依据,又是计算角度的重要方法。教材从学生实践操作到证明过程的呈现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其中辅助线的作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它集中了条件、构造了新图形、形了成新关系,实现了未知与已知的转化,起到了解决问题的桥梁作用;课本议一议引导学生一题多思,体现运动变化的观点,读一读为学生认识定理的发现过程另劈蹊径,渗透极限的思想,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探求新知的一种重要途径。 因此本节内容不仅在知识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而且对今后学习和生活都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和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作辅助线证明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和推理论证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比过去折纸、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 2、通过一题多证、一题多变体会思维的多向性。 3、引导学生应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数学。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一题多证、一题多变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体验成功的乐趣,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感悟逻辑推理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不同方法,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或证明。 本节课的难点是:应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数学。从拼图过程中发现并正确引入辅助线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尝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一定是个真命题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回答:是个真命题。是从度量、折纸、拼角得到的)。教师指出:任何实验都会有误差,即使全班同学都各自剪出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但也不能就此说明所有的三角形都具有这一共性。那么怎样才能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真实性呢?( 证明)由哪些公理、定理、定义可以得到一个角或几个角的和为180°?渗透公理化的思想,自然导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word完整版)初一数学命题、定理与证明练习

智立方教育初一数学“命题、定理与证明”练习 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延长线段AB ( 不是)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交点(是 ) (3)画线段AB 的中点( 不是 ) (4)若|x|=2,则x=2(是 ) (5)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是 ) 2、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C )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 、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 C 、x 与y 的和等于0吗? D 、对顶角不相等。 (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C ) A 、两个锐角之和为钝角 B 、两个锐角之和为锐角 C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D 、锐角小于它的余角 (3)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 B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分别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a ∥b ,b ∥c ,那么a ∥c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题设:a ∥b ,b ∥c 结论:a ∥c (2)题设: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同旁内角互补。 结论:这两条直线平行。 4、分别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等角的补角相等; (3)内错角相等。 (1)如果有两个定点,那么过这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如果两个角分别是两个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3)如果两个角是内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5、已知:如图AB ⊥BC ,BC ⊥CD 且∠1=∠2,求证:BE ∥CF 证明:∵AB ⊥BC ,BC ⊥CD (已知) ∴ ∠ABC = ∠BCD =90°(垂直定义) ∵∠1=∠2(已知) C A B D E F 1 2

(经典)高中数学正弦定理的五种全证明方法

(经典)高中数学正弦定理的五种全证明方法

————————————————————————————————作者:————————————————————————————————日期: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的五种证明方法 ——王彦文 青铜峡一中 1.利用三角形的高证明正弦定理 (1)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CD a B ,sin CD b A =。 由此,得 sin sin a b A B =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 故有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从而这个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成立. (2)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过点C 作AB 边上的高,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CBD a ABC ,sin CD b A = 。由此,得 = ∠sin sin a b A ABC ,同理可得 = ∠sin sin c b C ABC 故有 = ∠sin sin a b A ABC sin c C = . 由(1)(2)可知,在?ABC 中,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成立. 从而得到: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 2.利用三角形面积证明正弦定理 已知△ABC,设BC =a, CA =b,AB =c,作AD⊥BC,垂足为D 则Rt△ADB 中,AB AD B =sin ∴S △ABC =B ac AD a sin 2121=?同理,可证 S △ABC =A bc C ab sin 21 sin 21= ∴ S △ABC =B ac A bc C ab sin 2 1 sin 21sin 21== 在等式两端同除以ABC,可得b B a A c C sin sin sin ==即C c B b A a sin sin sin ==. 3.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 (1)△ABC 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 作单位向量j 垂直于AC ,则j 与AB 的夹角为90°-A ,j 与 CB 的夹角为90°-C 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 AB CB AC =+ a b D A B C A B C D b a D C B A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学案:定理与证明

定理与证明 教学目标 1. 知道命题的组成,能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2. 能判断命题的真假,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了解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 3. 了解公理、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2. 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电影《流浪者》中,法官和流浪者有这样一段对话,法官说:“贼的儿子永远是贼,因为你是贼的儿子,所以你也是贼.”同学们,法官这个推理对吗?显然,这是个荒谬的结论,这个事例说明:推理要有根据,没有根据的推理,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板书课题) 二、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问题1: 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①同位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④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③④正确,句子①②错误. 问题2: 写出下列语句的条件和结论: (1)对顶角相等;(2)如果a> b,b> c,那么a=c;(3)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分析:(1)条件: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条件:如果a> b,b> c;结论:那么a=c.(3)条件:如果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结论: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4)条件: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结论: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 观察、概括

(1)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 【判断一件事情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2)一个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 问题3: 如果a=b,那么a2=b2.由此我们猜想:当a> b时,a2> b2。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 分析:不正确,因为3> -5,但3 2 <(-5)2. 我们用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方法,发现的结论有时不具有一般性,也就是说,由这些方法得到的命题可能是真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 观察、概括 (1)什么叫公理? 【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2)什么叫定理? 【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特别注意: 命题是带有肯定或否定语气完整的陈述语句,其它形式的句子,如: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都不是命题. 例题讲解: 例1 把命题“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分析: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这里的题设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结论 是“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解: 例2 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命题、定理与证明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命题、定理与证明 1、命题与定理 定义1: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定义2: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定义3: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定义4:如果一个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定义5: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叫做逆命题。 如果定理的逆命题是正确的,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我们把这个定理叫做原定理的逆定理。 2、证明 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3、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4、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1、命题及命题真伪的判断。 2、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区分。 3、写出命题的逆命题。 1、下列语句中,属于命题的是( ) A、直线AB和CD垂直吗 B、过线段AB的中点C画AB的垂线 C、同旁内角不互补,两直线不平行 D、连结A、B两点 2、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 C、x与y的和等于0吗? D、对顶角不相等 3、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题设是( ) A、垂直 B、两条直线 C、同一条直线 D、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 4、命题“直角都相等”的题设是,结论是。 5、把命题“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6、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④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 A、对顶角相等 B、三角形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 C、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D、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8、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 ①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②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它们相等。。 ③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 ④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⑤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高中数学相关定理及证明

高中数学相关定理、公式及结论证明 汉阴中学正弦定理证明 内容:在ABC ?中,c b a ,,分别为角C B A ,,的对边,则.sin sin sin C c B b A a == 证明: 1.利用三角形的高证明正弦定理 (1)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CD b A ==sin CD a B 。 由此,得 sin sin a b A B = ,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 故有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 从而这个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成立. (2)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过点C 作AB 边上的高,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sin sin CD a CBD a ABC ,sin CD b A = 。 由此,得 =∠sin sin a b A ABC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ABC 故有 = ∠sin sin a b A ABC sin c C = . (3)在ABC Rt ?中,,sin ,sin c b B c a A == ∴ c B b A a ==sin sin , .1sin ,90=?=C C Θ.sin sin sin C c B b A a ==∴ 由(1)(2)(3)可知,在?ABC 中,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成立. 2.外接圆证明正弦定理 在△ABC 中,已知BC=a,AC=b,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为圆心, 连结BO 并延长交圆于B ′,设BB ′=2R.则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 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以得到 ∠BAB ′=90°,∠C =∠B ′, ∴sin C =sin B ′=R c B C 2sin sin ='=. ∴R C c 2sin =. 同理,可得R B b R A a 2sin ,2sin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 3.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 a b D A B C A B C D b a

高中数学证明公式

高中数学证明公式数学公式 抛物线:y = ax *+ bx + c 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 bx再加上 c a > 0时开口向上 a < 0时开口向下 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 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 还有顶点式y = a(x+h)* + k 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 -h是顶点坐标的x k是顶点坐标的y 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 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圆:体积=4/3(pi)(r^3) 面积=(pi)(r^2) 周长=2(pi)r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高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半角公式

初中数学-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初中数学-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对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等概念有所理解. 2.理解几何命题的组成,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并能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会判断一些命题的真假. 4.通过学习讨论与教师的讲解,明确命题及其含义,正确区分真假命题. 自主探索 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1.让学生随意说一句完整的话,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同学说. 2.找出哪些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 二、学生探究,明确概念 (一)命题的概念 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是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 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温柔的李明明; 6.玫瑰花是动物;

7.若a2=4,求a的值; 8.若a2=b2,则a=b. (二)命题的组成: 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对顶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 3.两平线被第三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4.3<2; 5.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6.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7.等角的补角相等; 8.正数与负数的和为0. (三)命题的分类 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猪有四只脚; 2.内错角相等; 3.画一条直线; 4.四边形是正方形; 5.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6.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7.对顶角相等; 8.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9.过点P画线段MN的垂线; 10.x>2. (四)公理与定理 公理举例: 1.直线公理: 2.线段公理: 3.平行公理: 定理举例: 1.补角的性质: 2.余角的性质: 3.对顶角的性质: 4.垂线的性质: 5.平行公理的推论: 6.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7.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达标检测 (1)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命题. ①学习几何不难.②奇数不能被2整除.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完整版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2、了解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2、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 难点 命题概念的理解; 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 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D C B A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是错误的.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5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二)实例讲解 1、教师提出问题1(例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教师提出问题2: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再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对顶角相等; (2)如果a>b,b>c,那么a=c;

(经典)高中数学正弦定理的五种最全证明方法

(经典)高中数学正弦定理的五种最全证明方法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的五种证明方法 ——王彦文 青铜峡一中 1.利用三角形的高证明正弦定理 (1)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CD a B ,sin CD b A =。 由此,得 sin sin a b A B =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 故有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从而这个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成立. (2)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过点C 作AB 边上的高,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CBD a ABC ,sin CD b A = 。由此,得 = ∠sin sin a b A ABC ,同理可得 = ∠sin sin c b C ABC 故有 = ∠sin sin a b A ABC sin c C = . 由(1)(2)可知,在?ABC 中,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成立. 从而得到: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 2.利用三角形面积证明正弦定理 已知△ABC,设BC =a, CA =b,AB =c,作AD⊥BC,垂足为 D.则Rt△ADB 中,AB AD B =sin ,∴AD=AB·sinB=csinB. ∴S △ABC =B ac AD a sin 2121=?.同理,可证 S △ABC =A bc C ab sin 21 sin 21=. ∴ S △ABC =B ac A bc C ab sin 2 1 sin 21sin 21==.∴absinc=bcsinA=acsinB, 在等式两端同除以ABC,可得b B a A c C sin sin sin ==.即C c B b A a sin sin sin ==. 3.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 (1)△ABC 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 作单位向量j 垂直于AC ,则j 与AB 的夹角为90°-A ,j 与 CB 的夹角为90°-C .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 AB CB AC =+, a b D A B C B C D b a D C B A

八年级数学上册13_1命题、定理与证明同步练习新版华东师大版

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 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延长线段AB()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交点() (3)画线段AB的中点() (4)若|x|=2,则x=2() (5)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2、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 C、x与y的和等于0吗? D、对顶角不相等。 (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A、两个锐角之和为钝角 B、两个锐角之和为锐角 C、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D、锐角小于它的余角 (3)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④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分别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a∥b,b∥c,那么a∥c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分别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等角的补角相等; (3)内错角相等。 5、已知:如图AB⊥BC,BC⊥CD且∠1=∠2,求证:BE∥CF 证明:∵AB⊥BC,BC⊥CD(已知) ∴ = =90°() ∵∠1=∠2(已知) ∴ = (等式性质) C A B D E F 1 2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BE ∥CF ( ) 6、已知:如图,AC ⊥BC ,垂足为C ,∠BCD 是∠B 的余角。 求证:∠ACD=∠B 。 证明:∵AC ⊥BC (已知) ∴∠ACB=90°( ) ∴∠BCD 是∠DCA 的余角 ∵∠BCD 是∠B 的余角(已知) ∴∠ACD=∠B ( ) 7、已知,如图,BCE 、AFE 是直线,AB ∥CD ,∠1=∠2,∠3=∠4。 求证:AD ∥BE 。 证明:∵AB ∥CD (已知) ∴∠4=∠ ( ) ∵∠3=∠4(已知) ∴∠3=∠ ( ) ∵∠1=∠2(已知) ∴∠1+∠CAF=∠2+∠CAF ( ) 即∠ =∠ ∴∠3=∠ ( ) ∴AD ∥BE ( ) 8、已知,如图,AB ∥CD ,∠EAB+∠FDC=180°。 求证:AE ∥FD 。 9、已知:如图,DC ∥AB ,∠1+∠A=90°。 求证:AD ⊥DB 。 10、如图,已知AC ∥DE ,∠1=∠2。 B D A C A D B C E F 1 2 3 4 D A B C E F G A B C D E 1 2 A B C D 1

八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学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学案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会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证明平行线的其它性质定理 3.正确区别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应用. 难点:推理过程的规范化表达和灵活应用. 【预习检测】 1.如图a∥b,写出相等的同位角: . 写出相等的内错角, 写出互补的同旁内角 1.如图a∥b,∠1=68°,那么∠2的度数为 . 2.如图,∠ 1和∠ 2是直线a 、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 1= ∠ 2,则a与b平行吗?你能说说理由吗? a∥b . ∵∠1=∠2 () ∠1=∠3 ( ) ∠2=∠3 () ∴a∥b () 课堂学习案

一、典例导学 模仿例1、例2的证明 试一试,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二、交流与发现 命题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命题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观察这两个命题,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______是第二个命题的______,而第一个命题的______又是第二个命题的______,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 练习题: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与同学交流: ①轴对称图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等角的补角相等; ③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④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那么这个逆命题就是原来定理的-------------------三、自主应用 1.已知:如图∠1=∠2,∠3=1000,求∠4的度数. 2.已知:如图a∥b,b∥c. 求证:a∥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