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人才政策的阶段性特征_基于浙_省略_九五_到_十二五_的政策文本分析_盛亚

科技人才政策的阶段性特征_基于浙_省略_九五_到_十二五_的政策文本分析_盛亚

科技人才政策的阶段性特征_基于浙_省略_九五_到_十二五_的政策文本分析_盛亚
科技人才政策的阶段性特征_基于浙_省略_九五_到_十二五_的政策文本分析_盛亚

科技人才政策的阶段性特征

———基于浙江省“九五”到“十二五”的政策文本分析

盛 亚,于卓灵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收稿日期:2014-09-

23基金项目: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C25055

)作者简介:盛亚(1959-)

,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技术创新;于卓灵(1

988-),女,浙江建德人,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摘 要:以“九五”时期以来浙江省颁布的119份科技人才政策为研究样本,采用“政策年度”、“适用对象”、“政策类别”和“政策文种”四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时期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与该时期的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导向密切相关,但是政策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亟待提高;有关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以及人才保障类型的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已颁布政策有较强规范性和约束性,而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不强。

关键词:科技人才;人才政策;政策特征;文本分析

DOI:10.6049/kjjby

dc.2014040151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5)06-0125-070 引言

如果说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那么构建以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等为代表的科技人才政策措施体系则是支撑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障。政府应通过政策法规来激活科技人才,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从而促进科技人才政策在科技人才集聚方面起到刚柔并举的作用。近年来,浙江省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为指导,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制订了一些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法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实施了一系列战略工程,并将海外高层次

人才引进作为重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的政策措施。

针对科技人才政策的相关问题,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开展研究,如关于我国科技人才选拔与使用政策、

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和科技人才吸引政策的分析[

1]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演进及时代特点[

2]

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外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的研

究[3]

,以及我国科技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成因研究[4]。有些是区域人才政策的研究,如朱杏珍[5]从人才

集聚角度,对浙江省科技人才集聚现状、存在难题和政

策建议进行了研究;邓金霞[6]

根据上海市科技人才开

[5] 常峰,

张子蔚.国外药品补偿规制政策解构分析[J].中国药房,2010(33):3076-

3078.[6] 王雪原,

王宏起.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6):105-

108.[7] 潘洁.

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探析[J].管理观察,2009(26):77-

78.[8] 厉伟.

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科学咨询,2007(7):40-

41.[9] JAIN K,SHARMA V.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system:An organizational persp

ective[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2006,11(5):330-333.[10] 科技部.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3(26):11.

[11] 科技部.

关于印发《关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EB/OL].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zfwj2006/200612/t20061220_54419.htm.

[12] 肖尤丹.

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专员制度评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2(7):42-

48.(责任编辑:

云昭洁)

发政策法规总体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政策评估。本文主要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研究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特征,结合浙江省科技人才发展现状,提出促进浙江省科技人才集聚和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提高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效果。

1 分析框架与研究样本

1.1 分析框架及方法

本文依据政策颁布时间、适用对象、文本内容以及颁布形式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借鉴熊勇清等[7]的研究,采用政策年度、适用对象、政策类别和政策文种构建“四维度”分析框架,对“九五”至“十二五”期间的政策样本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归纳浙江省科技人才相关政策的演变过程与特征。

(1)政策年度涵盖了“九五”以来我国先后经历的4个五年国民经济规划期。由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配合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开展的,每一个五年规划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不完全相同,因此本文将政策年度分析维度划分为:“九五”(1996-2000年),“十五”(2001-2005年),“十一五”(2006-2010年)和“十二五”前三年(2011-2013年)4个时期,进而通过政策年度维分析各时期的政策数量特征。

(2)适用对象可以分为普适型、专一型两类[8]。本文将适用于所有类型科技人才的政策界定为“普适型”,适用于某一特定类型科技人才的政策界定为“专一型”[1]。

(3)政策类型依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的分类标准[1],结合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内容划分为六类:人才流动和吸引(出国规定、人才引进)、人才选拔和使用(选拔意见、分配管理)、人才激励(考核奖励、鼓励服务)、人才培养(培养意见、继续教育)、人才评价(岗位考核、业绩评估)以及人才安全与其它(医疗保障、退休安排)。

(4)文种类型是指政策颁布采用的形式,主要包括通知、规划、意见、办法等。本文依据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颁布实际情况,将政策文种划分为10类:通知、规划、意见、规定、决定、办法、制度、标准、方案、计划。1.2 研究样本

(1)样本采集。近20年,浙江省政府为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紧跟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人才相关政策文件。科技人才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它政治团体为了规范科技人才行为而制定的行为准则,以及主要目标诉求,虽然不仅仅是针对科技人才,但是含有科技人才的内容,或者是适用于科技人才的准则,主要包括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1]。本文主要是对科技人才政策进行地域性研究,研究选取的科技人才相关政策也仅限于浙江省层面。样本采集包括初步收集、整理筛选和数据处理3个阶段。首先,通过政府网站、回溯(关联)检索和公开出版物3种渠道进行样本收集,获得浙江省颁布的与浙江科技人才相关的政策文本,共计125份。之后,剔除时间久远或者仅体现政策态度的相关文本,以确保样本选取的准确性,最终确定研究样本119份。

(2)样本组成。样本的发布机构可分为两个层次: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为第一层次;省级直属机构为第二层次。样本发文主体涉及13个部门,其中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江省委办公厅以及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原浙江省人事厅)是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颁布的主要部门,共颁布了109份政策文件(含联合其它省直属机构48份),约占91.6%,研究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

表1 “九五”至“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发布的科技人才政策主要文本构成

层次发文机构文本数量发文机构文本数量

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30(12)浙江省委办公厅21(11)

浙江省人事厅19(5)浙江省科学技术厅11(4)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39(20)浙江省财政厅7(6)

浙江省委组织部15(14)浙江省公安厅3(3)

浙江省级直属机构浙江省外国专家局3(0)浙江省委宣传部1(1)

浙江省通信管理局1(1)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1(1)

浙江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办公室1(0)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1(1)

浙江省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1(0)浙江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

注:文本数量括号内数字为联合发文数量;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字〔2009〕28号),浙江省从2009年新设立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原省人事厅、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职责整合,划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 政策文本分析

2.1 科技人才政策数量总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起伏

“九五”以来,浙江省共发布科技人才相关政策文本近119项,其中“九五”时期为13项、“十五”时期为26项、“十一五”时期为40项,“十二五”期间前三年的政策文本为40项(见图1)。

浙江省科技人才相关政策频率、密度的不平衡,与该时期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与战略背景息息相关。1996年中共浙江省委发布了《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内容包括培养和集聚跨世纪的优秀科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年

技、工程、管理、经营人才,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实现资源高效转换。因此,“九五”时期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培养和管理国内专业技术人员,如《关于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浙江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九五”规划的通知》等,其它类型政策比较缺乏,针对浙江省科技人才的政策法规总体较少,仅有13项。

进入21世纪之后,人才培养、激励以及引进方式逐渐趋于多样化,政策数量也明显增多。“十五”期间发布的政策文本上升到26项,比“九五”时期增长了一倍,而到“十一五”阶段浙江省发布的政策文本达到40项。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浙江“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都强调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育,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其中,浙江“十五”规划具体指出“在数量、质量上充实专业技术人才(包括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增加职工技术教育培训投资,完善培训网络”。因此,该时期政策很多是针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制定的,如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加强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

相较于“十五”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

006—2010年)规划纲要》就人才发展问题,从3个方面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首先,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浙江省政府为了实现“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在全国有影响力、比较优势明显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队伍”的规划目标,颁布了《关于印发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政策;为实现“围绕提升致富创业能力,培养造就一支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队伍”的目标,颁布了《关于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

、加强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的建议》;其次,调整优化人才结构,打造特色产业人才培育基地,加快人才集聚。为“倡导和推行人才柔性流动,积极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

,政府颁布了《关于印发浙江省“十一五”引进国外智力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侨办系统实施“海外人才为浙江服务计划”(2009-2013)》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最后,创新人才机制,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选拔任用、评价及激励机制。政府也因此颁布了《浙江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干部人事工作的意见》等政策

图1 “九五”至“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文本发布数量变化趋势

注:到目前为止“十二五”规划期仅能搜集到2011-2013年的政策作为样本,

就“十二五”前三年政策数量已达到“十一五”时期发布政策数量的总和,故推测“十二五”规划期的总体政策文本数量较前期有明显增长

目前搜集到的“十二五”前三年(2011-2013年)政策数量为40项,已与“十一五”发布的政策数量持平,远超出其它规划期前三年政策的发布数量,且类型更

为丰富,涉及行业也更为广泛。“十二五”期间的政策主要是对“十一五”期间已颁布的人才政策进行补充和强化,其内容仍集中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

·

721· 

第6期 盛 亚,

于卓灵:科技人才政策的阶段性特征

队伍建设,以及科技人才的选拔任用、评价和激励等方面,主要围绕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12个重大人才工程和计划制定。

此外,2001、2006、2011年分别作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颁布的政策数量较前一年都有所上升,这也说明科技人才政策的颁布与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紧密相关。

2.2 科技人才政策的适用对象以专一型为主,其中高层次人才是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关注的重点对象

“九五”至“十二五”时期浙江省颁布的政策文本按其适用对象进行统计,见表2。其中,适用对象为专一型的政策数量高达78项,“普适型”的政策数量为41项,专一型的政策总数占到了65.5%。从统计结果来看,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的适用对象以专一型为主、普适型政策为辅。虽然在不同时期专一型和普适型政策的比例有起伏,但是专一型政策始终在数量上多于普适型政策。这表明政府政策是具有倾向性的,其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更为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能更好地推动浙江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效益。

浙江省政府为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致力于引进浙江省紧缺急需的各行业高层次人才,因此高层次科技人才无疑是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实施的重点对象。如表2所示,高层次人才政策合计颁布57项,占总政策的47.9%。其中,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高层次人才这两类对象的政策分别占24.4%、23.5%。自“九五”时期以来,高层次科技人才一直是推动浙江省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尤其是引进的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以及国内的特级专家和博士后在科技推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起着引领作用,因此一直受到浙江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浙江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继续实施‘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积极吸纳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规划目标,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制定的相关政策猛然增加至18项,占规划期政策总数的45%。

表2 “九五”至“十二五”期间浙江科技人才政策适用对象统计

发布时期规划期

合计

适用对象及政策文本分布情况

普适型专一型

数量数量

具体适用对象

高层次人才

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内高层次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

“九五”13 4 9 2 3 4“十五”26 8 18 3 13 2“十一五”40 17 23 18 3 2“十二五”

(2011-2013年)

41 12 28 6 9 13总计119 41 78 29 28 21比例(%)34.5 65.5 37.2 35.9 26.9

2.3 人才流动和吸引/人才选拔以及使用是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的主要类别,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人才安全及其它类型政策相对不足

人才流动和吸引是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的主要类型,合计颁布50项(表3)。为了增加科技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浙江省积极致力于国内外科技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博士后、特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引进。例如“十一五”期间,浙江省针对高层次人才出台了15项人才流动和吸引政策,包括《浙江省侨办系统实施“海外人才为浙江服务计划”(2009-2013)》、关于印发《浙江省“十一五”引进外国智力规划》的通知、《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暂行办法》等,这充分说明了浙江省政府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非常重视。

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包含了大量人才选拔与使用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人才选拔和使用类政策达到18项,占该时期政策总量的45%。人才选拔和使用类政策主要包含人才选拔、岗位聘任及人才派遣和使用等内容,其中浙江省特别重视高层次科技人才、留学生和国外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及使用。为了选拔优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并对其进行有效使用和管理,浙江省先后出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的决定》、《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管理办法(试行)》、《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2001-2010年)实施意见》等政策。

人才培养类政策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培训、继续教育,提高科技人才质量,增加科技人才数量,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发展机会。从统计结果来看,人才培养类政策文本在各时期发布的数量比较平均,主要是因为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所以政策文本的数量起伏较小,出台周期也比较稳定,“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前三年)发布的数量分别为11项、12项、11项。但是,人才培养类政策的适用对象大多集中在专业技术人员,针对高层次人才进修或继续教育等内容的政策较少。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年

人才评价和人才激励类政策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人才考核标准对科技人才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给予优秀科技人才适当的奖励,从而建立良性的人才评价和奖励体系,鼓励科技人才积极地为浙江省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贡献。事实上,人才评价和人才激励类政策在各时期的颁布数量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人才评价类政策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是“十二五”时期达到高峰,这表明浙江省认识到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并进行逐渐完善,但人才激励类政策数量逐渐减少。

表3 “九五”至“十二五”期间浙江科技人才政策类型统计

政策类型“九五”政策数量“十五”政策数量“十一五”政策数量“十二五”前三年政策数量合计人才流动和吸引6 15 19 10 50

人才选拔和使用4 11 18 14 47

人才培养 6 11 12 11 40

人才激励 5 13 10 6 34

人才评价 2 4 6 18 30

人才安全及其它3 9 9 6 27

注:本文的政策类型是根据政策内容进行区分,样本中少数科技人才政策内容可以归类为两种或多种政策类型,如《浙江省“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2006),因此本文的一个政策样本可能对应一种或者几种政策类型

浙江省在人才保障方面的措施一直比较缺乏,从

政策数量上看人才安全及其它类政策最少。人才安全

及其它类政策包括医疗、退休、家属安置、外来人才落

户等内容。人才安全及其它类政策对科技人才来说是

一种安全保障性政策,可以提升他们的安全感和稳定

感,增强他们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对科技人才引进和

科技人才队伍稳定都能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目前这类

政策总共只有27项。

2.4 科技人才政策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较弱,规范性

和约束性较强

依据政策文种的规范性、约束性、指导性、可操作

性进行分析[9],如表4所示。“九五”以来,浙江省科技

人才政策最多采用的文种类型是通知、意见等形式,在

119份研究样本中,通知为67项,意见为18项,通知和

意见的政策文种占所有政策文种的71.4%,说明浙江

省科技人才政策整体具有较强规范性和约束性。其

中,通知具有适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专项性强的特

点。相反,以办法、方案、标准等文种形式颁布的政策

则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对实际工作有更强指导意义。

但浙江省科技人才相关政策采用办法、方案和标准形

式颁布的仅有17项,占比为14.2%,表明浙江省科技

人才政策总体上欠缺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表4 “九五”至“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文种类型统计

文种类型数量比例

(%)

特点

规范性和约束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通知67 56.3较强较弱意见18 15.1较强较弱规划6 5.1较强较弱规定5 4.2强弱决定2 1.7强弱办法15 12.6较弱较强方案1 0.8较弱较强制度1 0.8强弱标准1 0.8弱强计划3 2.6较强较弱3 政策评价与建议

3.1 政策评价

浙江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化和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向中青年高层次人才聚焦;二是人才引进逐渐向全球人力资源扩展;三是人才管理重点逐渐转向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使用。虽然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从“九五”到“十二五”时期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但是结合浙江省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现状以及政策文本分析发现,当前浙江科技人才政策仍存在不足。

(1)现有浙江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布主体较多,涉及16个机构和组织,其中很多政策是由多部门联合发布的,个别政策涉及的签署部门更多达18个。较多的发布主体容易导致各机构和组织之间的政策出现趋同化现象,即每个部门都按自己的需求与偏好来制定人才计划,缺乏协同性和交流沟通[10]。联合发文虽然能避免政策的趋同化,但是过多部门的参与可能导致政策制定周期较长,以及政策执行主导部门不清晰等问题。

(2)从政策文本梳理情况来看,激励性政策的颁布主体主要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委办公厅以及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其内容偏重于物质激励,促进人才发展的精神激励政策相对稀缺。总体上,科技人才激励政策缺乏系统性,方式比较单一,相较于周边区域吸引力不足,政策落实也不到位。此外,浙江省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大多针对公共部门或事业单位科技人才,中小企业科技人才获得政府激励的机会很少。

(3)虽然浙江省在科技人才方面采取培养与引进双管齐下的战略措施,但从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文本数量上看,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受重视程度处于不对等状态。表3显示浙江科技人才吸引类政策占总政策的42.0%,而人才培养政策占总政策的33.6%,表明目前浙江省政府对科技人才引进的重视程度要高于人才自

·

·

 第6

期 盛 亚,于卓灵:科技人才政策的阶段性特征

主培育。政府对科技人才培育的环境营造和制度创新也缺少关注,使得科技人员的培训及考核评价随意性较强,终身教育理念不强,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政策缺乏,这对于浙江科技人才成长和队伍建设十分不利。

(4)科技人才政策中最少的政策类型是人才安全及其它,这类政策也可以称为科技人才保障政策。从表3可见,相较于其它类型,人才保障性政策非常缺乏。浙江现有的保障性政策仅有医疗保障、退休补贴等基本保障政策,相比较上海设有关于科技人才覆盖专利资助、拨款规定、子女配偶、知识产权、国际学术会议费用、科普图书及社会保险等多方面的保障政策[6],浙江省科技人才的安全保障体系是不够全面和完善的。不完善的保障政策体系可能导致科技人才流失,不利于人才集聚。

(5)现有的科技人才政策文种较多采用通知、规划、意见等形式,而以办法、方案、标准形式颁布的政策仅占14.2%,表明现有科技人才政策虽然有较强规范化、约束性的特点,但是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不强。这可能导致多数浙江科技人才政策出现执行困难、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从而导致政策无法达到预期目标。3.2 政策建议

(1)明确政策发布核心部门,平衡各类政策文种发布数量。为了避免因发布主体过多可能导致的“趋同化”以及联合发布主体过多可能导致的问题,建议明确科技人才政策发布的核心部门,由核心部门进行政策制定和发布,合理选择参与联合制定的部门,控制联合制定部门数量,尽量做到及时有效传达给各级组织。同时,要尽量协调不同政策文种类型的数量,确保不仅有规范性政策,而且有更多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正如Stephen等[11]指出的,“人力资源政策需要被更新,使其能够提供程序方面的指导并具有更多灵活性,以应对未来挑战”。

(2)加强人才培养,实现培养和引进并举。地区与地区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其中高层次科技人才是争夺的核心。因此,自主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12]。从政策分析结果看,浙江省为了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是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浙江应该通过有关政策的制定,鼓励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等机构自主培养科技人才。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能为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科技人才,而且能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此外,浙江省政府也不太重视人才培训进修以及再教育,相关政策很少。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2011年三年间浙江省约35%的人才未得到培训,22.5%的人才仅参加过1次培训[13]。研究表明,为知识型人才尤其是青年知识型人才提供培训机会,能够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知识型人才得到培训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表现,获得的培训机会越多就越能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14]。因此,目前浙江省的人才培养政策体系对知识型人才发展十分不利,会阻碍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必须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人才自主培养以及科技人才引进后的后续培训工作。

(3)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的制定要更多考虑学科特点、行业认可和对科学及经济发展的贡献,避免使用简单的量化评价体系和单一激励模式。人才评价政策需更多地引入专业机构或组织进行评估,减少政府部门单方面进行科技人才考核评价。此外,政府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才,调动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政府必须舍得在人才建设上投入资金,在人才开发上投入精力,通过不断地更新和推出激励政策以推动人才开发建设。激励政策应致力于推行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知识产权收益量化,真正让贡献大、业绩多且素质好的科技人才获得更多报酬和奖励,从而调动人才积极性。

(4)健全科技人才保障体系。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以来,浙江省一些重点骨干企业人才流失率达50%左右[13],因此健全和完善科技人才生活保障体系刻不容缓。政府期望科技人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减少人才流失,就必须关心并改善科技人才生活条件,通过相关政策制定帮助解决科技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保等问题,保护其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从而使他们无后顾之忧。

(5)创新政策评估机制,完善科技人才政策评价体系。在政策执行方面,政府需要对政策执行过程进行追踪评估,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从而使政策能落实到位。政府需要科学设计人才政策评价体系,因为指标评价体系是否系统、科学将直接影响政策评估的真实性。另外,政府机构在科技人才政策评估机制上也需不断创新,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发挥专家、企业、相关机构的作用,从而有效监督科技人才政策的执行情况,避免政策流于形式或落实不到位。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年

参考文献:

[1] 娄伟.

中国科技人才政策分析[A].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2(蓝皮书)[M].潘晨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9

[2] 李荣娟,

张潇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演进及其时代特点分析[A].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2)会议论文[C].湖北: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

012.[3] 杜红亮,

任昱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外科技人才政策演变历史探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2(3):18-

23.[4] 王春法,

姜江.科技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成因[A].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蓝皮书)[M].潘晨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05:100,102.[5] 朱杏珍.

浙江省科技人才集聚的困境及解决对策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7):100-

105.[6] 邓金霞.

科技人才开发政策法规总体评估:以上海市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9):96-

102.[7] 熊勇清,

侯玲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策的变迁及特征分析———政策文本计量分析视角[J].软科学,2013,27(5)

:32-

36.[8] (美)E 

R克鲁斯克,B M杰克逊.公共政策词典[M].唐理斌,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32.

[9] 李明.

新时期中国科技人才政策评析[D].沈阳:东北大学,2008.

[10] 郑代良,

钟书华.中国高层次人才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研管理,2012,33(9):130-

137.[11] STEPHEN RUBENFELD,JAMES 

LAUMEYER,左思蓓.人力资源政策:是锚还是桨[J].新资本,2006(2):80-83.

[12] 郑代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

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3] 朱杏珍.

科技人才集聚效应与对策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4] IGNACIO DANVILA DEL VALLE,MIGUEL 

ANGELSASTRE CASTILLO.Human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raining and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09,5(2):139-163.(责任编辑:

胡俊健)Gra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PolicySheng 

Ya,Yu Zhuoling(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310018,China)Abstract:This paper chooses 119policy texts since the ninth-five-year period of China as research samples which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t quantitatively analyses the policy 

texts through four dimen-sions of"policy year","applicable target","policy category"and"policy kind".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olicytexts of tal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of Zhejiang province in different periods.But,①These policies also present obvious gradual characteristic,the continuityand stability to be further improved;②Among these policies,the application of policy categories of"talents evaluation","talents motivation"and"talents security"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③These policies had strong normalization and bind-ing 

power,but lacked of guidance and operability.Key 

Words:Tal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olicy Characteristics;Text Analysis·

131· 

第6期 盛 亚,

于卓灵:科技人才政策的阶段性特征

十二五规划后中国工业的发展和成就

十二五规划后中国工业的发展和成就 地资14.2 姚鹏 20141541039 一、“十二五”中国工业的发展 1.重化工业进一步深化。重化工业化特征日益明显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突出表现就是重化工业的总量和在工业中的比重都得到了快速增长。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38.68万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5%,较“十五”末增加 2.9个百分点。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搭建了基础平台,另一方面也引发了部分行业突然投资过度、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就业压力加重等许多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社会问题。因此,平衡处理重化工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将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迈进,在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城市化加速和国际产业转移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预计重化工业化步伐还将加快,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然可能继续上升。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持续推进,预计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的增加速度将有所放缓,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有所降低。“十二五”时期,我国重化工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将是转变发展方式,集中表现为深化发展。 2. 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速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整、优化和提高,并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重点是发展数字化、精密化、集成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快向柔性化生产方式转变。三是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加快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四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集群化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就是要打造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若干行业产业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专业化分工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国际化程度高、核心企业带动作用强、管理先进的产业集群区。

锐参考|这个老牌发达国家的顶尖人才,来中国越来越方便了

锐参考|这个老牌发达国家的顶尖人才,来中国越来越方便了 目前,与中国开展科研合作已经是不少英国科研机构的重要方向。这 得益于2017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发布科技创新合作战略,这是中国 与其他国家联合制定的首个双边科技创新合作战略,也标志着两国在 近40年科技创新合作基础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中国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而作为老牌发达 国家的英国则积累了深厚的科研资源和实力,两国在科研方面有相得 益彰的互补性。 两国持续深入科研合作 据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介绍,自2014年以来,双方在中英联合科学 创新基金(英方称“牛顿基金”)框架下共同支持开展了460个合作 项目。中英科技创新合作战略搭建了未来两国科技创新合作的框架, 涵盖了一系列优先合作领域,包括生命科学、食品安全、可再生能源 与环境技术等,同时规划未来合作的新机制,包括年度旗舰挑战计划等。未来双方将在研究创新、新技术产业化等多方面开展全链条的广 泛合作,促进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约翰·英纳斯中心是全球知名的英国科研机构,主要聚焦植物学、遗传学及微生物学领域,该中心和北京、上海的科研机构共同开展了 超过20个合作项目,并且两边的科研人才交流非常频繁,国际化程度 较高。 约翰·英纳斯中心主任戴尔·桑德斯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 国科研不但在国际合作程度上“持续提升”,部分领域的科研质量也“已达到一流水平”。桑德斯主要从事代谢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他以 自己从事的领域举例说:“中国这方面的科研质量已经与英美处于相 同水平。” 桑德斯回忆说,他早年攻读博士学位时,对中国的科研论文还没 有什么认识。“但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绝对让人惊讶,学术成果的质 量也同样如此。因此对我们来说,与中国开展合作能获得很好的助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节能管理环保综合规定国家产业政策 【发文字号】国发[2012]19号 【失效依据】国务院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国务院文件的决定(2016)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2.06.16 【实施日期】2012.06.16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六月十六日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

研究院科技人才管理办法

***********工业技术研究院文件 **********工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人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专业科技人才管理,建立良性、互动、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造就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结合研究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视专业人才的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着力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充满生机与活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实现研究院中长期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第三条专业人才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开发为重点,以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为核心,以吸引、培养和用好人才为主线,以改善环境、落实待遇为保证,充分激发专业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章科技人才管理 第一条人才引进原则 (一)公开、公平、择优原则; (二)引人与引智相结合原则; (三)计划管理、重点引进原则。 第二条科技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热爱工作,有责任心,品德优秀; (二)在科技工作中为研究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具有“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优良的职业道德,具有刻苦钻研业务、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品质; (三)有初级及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 (四)现从事技术研究、科技管理、技术应用工作; (五)具有主持或参与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对已有技术的集成和二次开发能力。 第三条科技人才的使用 (一)科技人才是研究院科研、技术改造的中坚力量,是研究院的宝贵财富。必须科学、合理整合科技人才资源,为研究院科研、经营、发展服务。 (二)研究院在科研、开发、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中应组织科技人才对项目的工艺路线、技术方案、技术风险、装备水平、预算进行审查并对

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及其政策完善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C o n t i n g e n t o f S &T I n n o v a t i o n T a l e n t s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90) 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及其政策完善* 程 郁 王胜光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0年10月13日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考察了科技人才激励的国际经验。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度强调政策的目的性,而忽略了科技创新人才特殊的动机与需求,因此本文在吸收相关理论和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和政策完善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DOI :10.3969/j.issn.1000-3045.2010.06.005 程郁博士 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和各项 政策的有力推进,我国科技创 新人才的发展环境有了长足改善,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1]。在以论文和专利为基础的科研评价机制的“激励”下,从2007年开始,EI 收录的我国论文数量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科学论文超过12万篇,仅次于美国的35万篇;2009年,中国共申请7946项国际专利,专利申请总数居世界第五。然而,在科技成果数量倍增的同时,我国科技成果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仍不乐观。中国“单篇论文引用次数”平均仅5.24次,而世界平均单篇论文引用次数为10.06次;专利也主要是以“外观设计”为主,而“含金量”高的发明专利仅占总量的25%,而且专利的转化率仅有 10%左右。因此,转变科研评价政策导向和 激励机制,促使科研人员把对“创新”数量的追逐切实转移到对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全身心投入,这是当前我国科技人才激励政策最重要和最严峻的任务,也是我国提升科技影响力和自主创新产业竞争力、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 1我国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我国的科研物质条件和环境得到了长足改善,但由于体制机制与社会环境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科技人才的自由探索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 2015/10/15 9:44:00 陕西统计局 “十二五”时期,在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面对经济下行的内、外部压力和重重困难,积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的坚定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产业、需求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大的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得到进一步加强。谱写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又一新篇章。 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 “十二五”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高速发展逐步回归到稳步发展的过程。初期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由于受煤炭、石油及加工等能源工业价格持续下跌,市场需求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影响,经济增速大幅度回落。初步预计到“十二五”末,陕西经济总量达1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11%,为近几十年来较好发展时期。从各项指标来看都有大的增长,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46929.14元,略高于全国水平,年均增速11.6%,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7位上升到2014年16位;财政收入达到3145.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4.6%,年均增长15%,累计总收入和支出分别是“十一五”的1.96倍和1.8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75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19倍,平均每年增长21.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918.7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5.2%,年均增长16.7%。同期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4366元和7932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3%和15.4%,增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同步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服务业占比提高产业结构优化 “十二五”时期,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末9.8∶53.8∶36.4变化为“十二五”末9.1∶52.3∶38.6。呈现出一、二产占比下降,三产业占比提升的特点。 一、工业、建筑业增长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第二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工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十二五”以来,第二产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增加值由“十一五”末5446.1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9500亿元,增加了4053.9亿元,年均增长12.4%,是增长较快时期之一,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十二五”时期,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61.8%,在GDP年均增长11 %速度下,贡献8个百分点。其二,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十二五”时期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4558.97亿元,增加到2014年7993.39亿元,增加了1.75倍,占GDP比重也由45%上升到45.2%。工业对全省经济的贡

发达国家引进高科技人才政策的比较及启示解读

一、主要发达国家引进高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开始兴起,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领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争夺和引进国外高科技人才的风潮。在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方面,各发达国家的做法各有特色,又具有共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 (一美国———多元化的政策机制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 1.对高端技术人才进行职业移民。对于具有某种特殊才能和技术专长的高端人才,美国允许其通过应聘在美国工作的方式进行职业移民。在职业移民对象中,前两类都是针对高端人才提出的,第一优先者为具有特优、特殊或特异技能的外国人、着名教授或杰出研究人员、跨国企业的经理或管理人员;第二优先者为具有高学位、特殊专长且其专长能为美国带来实质利益的专业人士,或在科技、艺术、商业等方面有出众的特殊能力的人。近年来,美国政府对职业移民的配额人数做了较大增加,对科技型人才的优先地位也有较大提高。根据目前的移民法规定,每年不分国家,以职业方式移民美国的人数为14万个配额。 2.对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外国人实施H-IB 签证计划。为解决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美国政府从1990年开始实施H-IB 签证计划。H-IB 签证主要发给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在美国临时工作的外国人,其主要对象是建筑家、工程师、程序设计人员、会计师、医生和大学教授等,期限为3年,还可以延长3年。随着美国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H-IB 签证的数额也在不断扩大。2001至2002年, 美国政府根据高科技人才市场需求,将签证发放量定为每年19.5万人,远远高出最初6.5万人的名额限制。此外,美国法律还规定,获得H -IB 非移民签证来美国就业的外国人可以申请移民,这不但为高科技人才永久留在美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更为美国人才库集聚了更多优秀人才。 3.对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实施留学优惠政策。美国多年来一直实施留学优惠政策,每年都有5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留学生赴美学习,这为美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宝贵的创新人才。美国从1946年开始实施“富布赖特计划”,每年通过提供奖学金

高新技术科技人才引进管理制度

科技人才引进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公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施人才强企和科技兴企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才引进工作要适应公司的发展要求,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不断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为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三条基本原则 1、根据生产经营发展需要按需引进、全面考核的原则。 2、坚持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3、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引进人才质量。 4、坚持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并举的原则。 5、坚持急需和紧缺人才优先引进的原则。 第四条人才引进的对象 1、引进人才范围主要限于公司核心技术业务。对非核心技术业务,应严格控制引进的数量及质量。 2、引进人才的对象包括: (1)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或其研发成果已应用于实践且收到一定效果的人才。 (2)紧缺和急需的关键操作岗位的高技能、特殊技能人才。

(3)拥有技术含量高、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专利、发明或专项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 (4)紧缺和急需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5)公司当前紧缺和急需的各类执业资格持证人员。 第二章人才引进的渠道、方式、程序 第五条人才引进的渠道 1、市场猎取; 2、内部人员推荐; 3、校园、社会招聘; 4、退休返聘; 5、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 6、人才特聘。 第六条人才引进的方式 1、通过直接建立双方劳动关系方式引进人才。 2、通过劳务派遣建立用工关系方式引进人才。 3、通过聘用协议等方式引进人才。 第七条人才引进的程序 1、各单位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岗位需求及定编定岗情况,编制并上报人才需求计划,明确需求人才的数量、专业、层次、要求等。 2、公司根据各单位人才需求情况确定最终人才引进计划,人力资源处依据计划制定人才引进的具体实施方案,报公司

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办法

XX工程有限公司专业人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专业人才管理,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视专业人才的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着力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充满生机与活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实现公司中长期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第三条专业人才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开发为重点,以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为核心,以吸引、培养和用好人才为主线,以改善环境、落实待遇为保证,充分激发专业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章人才引进 第四条人才引进原则 (一)公开、公平、择优原则;

(二)引人与引智相结合原则; (三)计划管理、重点引进原则。 第五条人才引进的条件 (一)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急需或工程技术专业全日制专科学历毕业生; (二)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高级技师、高技能人才; (三)具有公司所需的特殊技能人才。 第六条人才引进的程序和方式 (一)公司各单位根据实际需求,向公司人力资源部上报年度人才需求计划并界定本单位的急需专业。 (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的引进由公司统一组织到相关院校进行招聘; (三)对拟引进的公司外部各类专业人才,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后,符合公司引进人才条件的,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进行市场化招聘,考核(考试)合格后办理相关手续; (四)引进高层次人才,既可根据本人意愿优先在公司选择任职单位,也可挂职或聘用,还可采取不离开原单位来公司兼职、咨询、进行科研与技术合作等柔性流动的方式。 第三章人才培训

《发达国家吸引人才政策最新趋势》(三)试卷

考试标题《发达国家吸引人才政策最新趋势》 (三)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发达国家吸引人才政策最新趋势》(三) 倒计时2:6 您的得分:87.5!豆 一、判断题(10 道) 1. 人才聚集大国将在全球化时代占领先地位。 正确 错误 2. 发达国家引才政策的特点之一是照顾到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人才,注重吸引人才的分类分层。 正确 错误 3. 要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正确 错误 4. 加拿大的移民政策是积分制模式。 正确 错误 5.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正确 错误 6. 完善政策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吸引优势的突破口。 正确 错误 7. 《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中提出:到2052年,中国会接近富裕国家的水平。 正确 错误 8.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开发全过程,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 正确 错误 9. 发达国家引才政策的特点之一是基于国际人才流动市场规律。 正确 错误 10. 目前全球处于第四次产业大转移阶段,人才“争夺战”将更激烈。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 全球化1.0时代是()。 A. 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 B. 从1840年持续到1900年 C. 从1473年持续到1700年 D. 从1568年持续到1800年 2. 《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中提出:到2052年,中国人均GDP()。 A. 32000美元 B. 43000美元 C. 56000美元 D. 20000美元 3. 德国推出的“蓝卡”新政策规定,欧盟以外国家的高校毕业生只要在德国找到一份年薪最低约为()的工作合同,就可以获得“蓝卡”在德国工作。 A. 8.7万欧元 B. 7.2万欧元 C. 4.6万欧元 D. 5.6万欧元 4. 预计到2020年,中国生物技术成果将达到2000亿至3000亿,占GDP()。 A. 7%—8% B. 10%—11% C. 5%—6% D. 12%—13% 5. 2013年,去韩国的中国初高中留学生占中国初高中留学生总量的()。 A. 12% B. 18% C. 21% D. 20% 6. 世界现代化史上有三次现代化追赶,1970年是()。 A. 美国追赶英国 B. 日本追赶美国 C. 韩国追赶欧洲 D. 新加坡追赶美国 7. 要健全人才市场()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供求主体到位。 A. 供求、价值、竞争 B. 价格、竞争 C. 供求、价格

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版)

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回顾 (1)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 (四)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3) (五)产业聚集效应更加凸显 (3)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4)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4) (二)集成电路技术演进路线越来越清晰 (5) (三)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5) (四)商业模式创新给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带来机遇 (6) (五)新政策实施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6)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6) (二)发展目标 (8) 1、主要经济指标 (8) 2、结构调整目标 (8) 3、技术创新目标 (9)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9) (一)主要任务 (9) 1、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攻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 (9) 2、做强做优做大骨干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0) 3、完善产业生态环境,构建芯片与整机大产业链 (10) 4、完善和加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1) (二)发展重点 (11) 1、着力发展芯片设计业,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 (11) 2、壮大芯片制造业规模,增强先进和特色工艺能力 (13)

3、提升封测业层次和能力,发展先进封测技术和产品 (14) 4、完善产业链,突破关键专用设备、仪器和材料 (14) 五、政策措施 (14) (一)落实政策法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4) (二)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扩大投融资渠道 (15) (三)推进资源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 (15) (四)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16) (五)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海外人才 (16)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7)

企业人才引进管理办法

人才引进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公司改革发展的需要,积极吸引各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根据公司相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是指在公司内部现有人力资源不能满足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公司核准,从国(境)内外择优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能力和水平的专业技术人 才、技能人才及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部门。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权限 第四条公司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人才的引进工作。由总经理负责审定年度人才引进计划和协调解决引进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管理内容及要求 第五条引进人才原则 (一)引进人才应坚持以下原则: 1、“专业对口、按需引进”原则。引进人才须遵循公司战略发展要求,结合各单位的实际,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按照专业或工种类别,

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 2、“适度从紧、严格标准”原则。公司需要人才,首先要着眼于内部培养,要严格控制从公司外部引进人才的数量,以精干员工队伍,提升劳动生产率。要严格引进人才的标准,确保引进具备较高素质和能力、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 3、“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为提高人才引进的有效性,引进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要确保有充足数量的备选人,以竞争择优来提升引进人才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 4、“目标考核、协议管理”原则。引进人才的首次劳动合同期限原则上为一到三年,试用期三到六个月。试用期和首次劳动合同期满前,各单位要进行严格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应及时予以辞退。 (二)范围、对象及条件 1、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对公司生产、经营、科研起关键作用,且急需的重点专业领域技术人才,主要包括:信息化技术、会计、管理等专业人才。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操作一线岗位直接影响企业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具备较高技能,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公司急需的技能人才。 2、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无党纪、行政处分及刑事处罚记录;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具有履行应聘岗位职责的能力和相当的专业技术或技能水平;实行执业(职业)资格制度的岗位,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职业)资格证书;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1、“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十三亿多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七千八百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五,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十三五”时期,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3、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4、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5、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6、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7、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8、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9、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 10、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11、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12、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13、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完成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14、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15、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16、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

特殊津贴和十佳科技人才管理办法

中共天安县县委办公室 通知 () 天安县委办〔2010〕160号 ★ 中共天安县县委办公室天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享受天安县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管理暂行办法》和《天安县十佳科技人才选拔 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镇党委、政府,县级各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为加速建设丘区工业强县,经县委,县政府领导同意,现将《享受天安县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管理暂行办

法》和《天安县十佳科技人才选拔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天安县县委办公室 天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11月29日

享受天安县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管理暂行办 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企业优秀拔尖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根据天安县委发〔2009〕13号文件精神,结合天安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天安县行政区域内从事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以及管理活动的人员。 第三条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原则;坚持民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坚持体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天安县工业园区科技、人才孵化基地办公室负责享受天安县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选拔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选拔范围、数量及待遇 第五条选拔范围 (一)入驻天安县工业园区的企业人才;

(二)工业园区以外的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人才; (三)对我县税收和就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实用人才。 正在享受各级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不参加选拔。 第六条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选拔不超过10人。 第七条经批准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由县政府颁发《天安县人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一次性发放政府特殊津贴5000元,所需经费由县财政专项列支。 第三章选拔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模范遵守宪法与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模范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具有大学本科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在天安县范围内工作1年以上,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在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或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推动技术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在科学研究上有创造性的成果,具有重大科学价值,达到国内或进水平;

国外科技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科技前瞻终(参考Word)

国外促进科技人才发展相关政策和措施

目录 经验借鉴:国外科技人才相关政策措施 一、加强人才引进 二、注重年轻人才的培养 三、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力 专题分析:国外科研经费分配与管理相关做法 一、美国:项目制的管理模式 二、英国:双元支撑体系 三、德国:与工薪制紧密相连的经费管理制度 四、日本:事业费与课题费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调研报告:英国研究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按者按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的竞争,科技人才越来越成为科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的对象。著名人力资源专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将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开发”。谁拥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高层次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赢得未来。为了本国人才队伍的建设,各国纷纷制定各种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以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对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取胜的关键,并日益成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的国际流动性空前加剧,已成不可阻挡的潮流。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的流动存在着从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流动的趋势,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其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从世界范围内吸引了大批顶尖级人才,而中等发达国家又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延揽人才:发展中国家为了在人才争夺战中取得主动,除加大力度培养本土人才外,还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留学海外的人才归国效力或为国服务。 针对这种形势,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各种人才战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对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制定了人才强国战略,以优厚的条件引进外国优秀人才、加强培养本土人才、创造环境留住人才,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曾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1。 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更加重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构建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持科技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成就事业。在“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中,进一步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在今年5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新华网:https://www.doczj.com/doc/2a2797490.html,/politics/2006-06/05/content_4649668.htm。

(73)建筑业“十二五”规划解读与产业政策专题讲解(视频)

(73)建筑业“十二五”规划解读与 产业政策专题讲解(视频) 班级:2020年度二级建造师主项专业继续教育学习班考试时长:15分钟,总分:10分,合格分数:6分 考试说明:考试时间(15分钟),未超过5分钟请不要交卷 单选题:(共4题,每题1分) 1、“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建筑业对外工程承包发展最好时期,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以上。 A .30% B .20% C .15% D .10% 2、建筑业“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施工现场建筑工人持证上岗率应达到()以上。 A .15% B .20% C .70% D .90%

3、建筑业“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到2015年,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10年下降()以上。 A .10% B .11% C .12% D .15% 4、在建筑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任务中,针对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拟出台的法规是()。 A .《注册执业人员保险条例》 B .《施工合同备案条例》 C .《建筑市场管理条例》 D .《劳务用工管理条例》 多选题:(共3题,每题1分) 5.在建筑业“十二五”规划的技术进步目标中,专门提出目标要求的若干重要工程建设领域分别是()。 A .高层建筑 B .地下工程 C .高速铁路 D .公路、水电和核电 E .ABC都不对

6.在建筑业“十二五”规划的技术进步目标中,针对高层建筑等若干重要工程建设领域在()等方面,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A .人才结构 B .勘察设计 C .施工技术 D .标准规范 E .ABC都不对 7.在建筑业“十二五”规划的政策措施中提出,为了加强注册人员队伍建设,对注册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A .法律法规 B .业务知识 C .职业操守 D .实践案例 E .ABC都不对 判断题:(共3题,每题1分) 8.“十一五”期间,建筑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30%以上。() 对 错

深圳市优秀年轻科技人才管理暂行办法

深圳市优秀年轻科技人才管理暂行办法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深办发[1999]8号 【发布部门】深圳市政府 【发布日期】1999.06.23 【实施日期】1999.06.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深圳市优秀年轻科技人才管理暂行办法 (1999年6月23日深办发〔1999〕8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高素质科技队伍的指示精神,培养和造就我市年轻一代优秀科技人才队伍,激励他们为深圳建设多做贡献,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优秀年轻科技人才(简称“科技人才”)是指按程序选拔、经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确认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科技人才管理工作实行统一规划指导、分类实施的原则。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市、区机关事业单位,驻深单位和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企业的科技人员。

第二章选拔 第五条选拔条件 凡在我市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含蓝印、暂住户口),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科学技术领域有较高造诣,近两年来在工作岗位上作出较大贡献,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作为选拔对象。 (一)在学科研究中,有重要创新或填补了国内外学术、技术空白。其学术、技术研究成果的价值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并成为我市该学科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之一。 (二)在技术应用和对策研究中,提出了能正确说明或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有市局以上单位出具的鉴定资料。 (三)在教育、法律、体育、社科理论研究、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工作成绩、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等方面内容的综合评价),并在省市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 (四)获得深圳市、广东省主管厅局以上机关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五)获得深圳市、广东省主管厅局以上机关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六)牵头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获得国家级基金项目,或省科研项目,或深圳市科研重点项目的项目课题负责人。 (七)在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科研开发和生产管理业绩突出者,并得到同行业认可。 第六条选拔办法和程序 评选科技人才每两年一次,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进

《时代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试卷一满分答案

《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试卷一 (甘肃白银市)满分 判断题 1:[2分]老年人要处理好“身后事”,避免给子女和家人带来本可以避免的麻烦。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2:[2分]教育和培训行业将发生巨大的变革,大学不再仅仅是“为学历背书”的机构,教师与学生的定义也将发生改变!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3:[2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4:[2分]绿色革命以三种方式影响社会对技能和就业的要求:(1)经济活动结构性的转变对就业需求和要求产生影响;(2)经济活动结构性转变衍生出新的政策和技术并产生新的职业;(3)对现有工作岗位提出绿色要求而引发对从业人员更高的职业技能要求。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5:[2分]推动文化产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用好金融资本的力量,为产业发展补充血液。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6:[2分]职业选择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包括:价值观、个性、气质、职业兴趣、能力等,客观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机会等,人职匹配是基本准则。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7:[2分]我国数字经济占比快速提升,但仍低于主要发达国家,潜力有限。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8:[2分]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9:[2分]发挥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夯实社会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10:[2分]人才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将绿色供应链理念应用于人才开发和配置的新理念,有助于更加高效地创造和实现人才价值,减少人才在培养、配置中的巨大浪费。

钢管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钢管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时期,也是钢管行业结构调整走向钢管强国的战略机遇期。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中国钢铁工业总体发展规划,为了使钢管行业走向良性循环,更好地实现“十二五”持续、适度、健康地发展,协会组织行业内主要钢管企业和有关专家编制了钢管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回顾(2006~2010年) “十一五”时期,是钢管行业继“十五”高速发展之后又一个快速发展的五年,是钢管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五年,是钢管行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同时也是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和企业利润率逐年下降问题突出的五年,主要表现在: ㈠产量快速增长,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时期,钢管产量继“十五”的高速增长而转变为快速增长。 2010年的钢管产量5765万吨,比2005年增加了2984万吨,增长 107.30%,以年均15.69%的速度快速递增。其中,无缝钢管产量2528.10 万吨,增加1357.30万吨,焊接钢管产量3237万吨,增加1626.70万吨,分别增长115.93%和101.02%,年均分别递增16.64%和14.99%。 自给率2010年比2005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市场占有率2010年比2005年提高了3.27个百分点;表观消费量2010年比2005年增加 2577.20万吨,增长99.69%,即增长近一倍;进口量2010年比2005年 减少61.14万吨,降低了56%,进口量从2005年占钢管产量的3.9%下降 到2010年的0.82%。 “十一五”时期,在钢管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产品结构调整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下游相关的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对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起 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X70、X80管线管的开发满足了国家西气东输工程、油套管产品满足了石油工业油气资源的开发、同时也为石油工业进入国 际市场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电站锅炉行业升级改造、建筑行业大 跨度的网架结构用管、机械工业、家居装饰用管等为我国国民经济保持 平均10%以上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㈡主要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实现钢管行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末,我国拥有无缝钢管机组近350台套(含在建和拟建),产能超过了3200万吨。具有世界先进和较先进水平的各 类热轧无缝钢管机组108台套。其中连轧管机组27套(含在建),产能 超过了1350万吨,占无缝钢管总产能约42.19%,有21套是“十一五”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