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1 绪论 (3)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3)

1.1.1 研究背景 (3)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3)

1.2文献综述 (3)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

1.3.1 研究内容 (4)

1.3.2 研究方法 (5)

2 水文化的界定及发展 (5)

2.1 水文化的含义 (5)

2.2 国内外水文化的发展史概况 (5)

2.2.1 国内水文化发展史概况 (5)

2.2.2 国外水文化发展史概况 (6)

3 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 (6)

3.1 都江堰水文化物质层面 (6)

3.1.1 水文化之水利工程 (6)

3.1.2 水文化之水利人物及文物 (7)

3.2 都江堰水文化精神层面 (7)

3.2.1 水文化之民间习俗 (7)

3.2.2 水文化之哲学理念 (8)

4 都江堰水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8)

4.1 都江堰水文化的传承保护 (8)

4.2 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优势 (9)

4.3 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途径 (9)

4.3.1 加强水文化产业的宣传 (9)

4.3.2 园林景观建设设计融入水文化 (10)

4.3.3 文化与科技的有效融合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姓名:胡钊庆

指导教师:窦存芳教授

摘要:被誉为“天府之源”的都江堰,因其所在的地理区域与主要场所都与水文化息息相关,身处都江堰,无时无刻都能够体会到一种具有古老、悠远、特色的水文化气息。都江堰的水文化内涵丰富,其包括“以人文本”、“天人合一”、“开拓进取”等特点,因此本文将对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使都江堰丰富的水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并为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真正将水文化发展和水资源保护确切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心中目。

关键词:都江堰;水文化传承;水文化产业;水利工程

Inquiry in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ujiangyan Water Culture

Major: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Name:Hu Zhaoqing

Supervior:Professor Dou Cunfang

Abstract:Dujiangyan, known as the "source of Tianfu", i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culture because of its geographical area and main places. Being in Dujiangyan, we can experience an ancient, remote and characteristic water culture breath all the time. The water culture of Dujiangyan is rich in connot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text",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pioneering and enterpris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ulture of Dujiangyan in order to further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abundant water culture of Dujiangya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ulture industry, so as to truly develop the water culture and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ng is precisely in everyone's mind.

Key Words:Dujiangyan;Water Culture Inheritance;Water Culture Industry;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从古到今,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就创造了丰富的水文化,这种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之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目前已对水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对水文化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等理论构架的研究、关于水和中华文化的关系研究、区域性的水文化研究、民族文化与水文化、水文化的应用问题等方面。作为举世闻名的文化之都——都江堰,其文化的精髓便是水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其水文化的内涵覆盖在都江堰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包括水利工程、水利历史文物、哲学思想、民间习俗等方面。都江堰也在2000年被联合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水利工程至今造福于当地百姓;如今在都江堰这座城市中仍然矗立着李冰父子的雕像,每年清明时人们都会举行放水节来祭祀他们的丰功伟绩;水文化中体现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水文化传承的需要,当地的水文化产业链及其发展模式仍未成形,其中仍然有很大的探究和开发空间。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文化逐渐成为被消费的对象。而水文化是都江堰众多文化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这座城市尤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为了让当地水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利用,促使当地水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并且为都江堰的经济收入作出卓越的贡献。本篇论文通过对当地水文化产业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当地水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不足以及水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对当地水文化产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2文献综述

目前,水文化在文化产业中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关于水文化的定义学者们都有自己的见解。

孟亚明在《浅谈水文化内涵》中提出水文化的概念是从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引伸出来,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最简明的说法是,水文化是有关水的文化或

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等(孟亚明,2008)。

李宗新认为水文化是人们在从事水事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李宗新,2013)。

左其亭则认为水文化是人类在与水打交道过程中,对水的认识、思考、行动、治理、享受、感悟、抒情等行为,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左其亭,2015)。

关于对都江堰水文化的概括:郑大俊认为,都江堰的水文化包含了“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天人合一”的思想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道风仙气”的文化观等(郑大俊,2014)。

肖芸则认为都江堰水文化是指人本主义的水神信仰、道法自然的治水哲学、人水和谐的价值观念(肖芸,2011)。

纪玉梅则认为都江堰的水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治水、祭水、放水,体现符合人水和谐的理念,以“天人合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哲理。

从上述文献中不难总结出都江堰的水文化体现出了人与水共生共存的关系,水文化已成为都江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纪玉梅,201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分出,各个学者对水文化的定义和理解并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研究的方向却是一样的,简单的概括就是水与人文的关系。而对于都江堰的水文化具有它独特的地方,它蕴含在当地的物质、行为、精神方面。然而在传承水文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因此应从水文化传承的角度入手,加强人们对水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以及思考如何保护管理和创新水文化的问题。除此之外,我国的水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也还不太成熟,都江堰的水文化产业就更是如此,需要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实地考察并分析总结水文化产业的特点和不足,并对症下药。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的重要研究研究是通过对都江堰的水文化传承和开发保护进行研究探索,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水文化的内涵。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水文化的界定及发展,主要对水文化的含义、国内外水文化的发展是概况进

行分析;第三部分是都江堰的水文化内涵,分别从都江堰水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进行探讨;第四部分是都江堰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分别介绍都江堰水文化的传承保护及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优势和发展途径;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期望都江堰水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1.3.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在众

多有关都江堰水文化的文献基础上,调查研究都江堰特有的水文化覆盖的方面

如水利工程、水利文物人物、民间风俗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都江堰

水文化的认识了解和传承情况。问卷调查研究法:通过设计关于人们对水文化

认识和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帮助研究都江堰水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问题。

实地研究法:到都江堰有关文化部门考察当地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2 水文化的界定及发展

2.1 水文化的含义

水文化,顾名思义从字面上了解就是与水有关的所有的文化都称之为水文化,是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水利文化及与水利工程、水利活动有关的一切文化。通过分析水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相关研究看,在远古时期一直流传下来的神话与传说中,均提到了河堤驻防、农田灌溉、人力漕运及一些简单的水利工具[1]。而在现阶段社会的中,水利建设、水利保护、水利知识宣传等,都与水息息相关。其中,诗词、传记、民俗等均是体现水文化的不同方式,对人类的生活与精神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2.2 国内外水文化的发展史概况

2.2.1 国内水文化发展史概况

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水文化的发展大概经历了远古时期、中古和近古时期以及从1840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三个阶段。远古时期的水文化主要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神话与传说中表达的无奈,即人们在与大自然抗争时无法战胜大自然[2]。中古和近古时期的水文化虽然通过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大多数的成果都是来自于经验上的积累,仅限于农田灌溉、河堤驻防以及简单的水利工具等,水资源尚未得到全面的开发与治理。在第三阶段的水文化,中国因“闭关锁国”政策而一直持有的传统水文化,受到西方国家发达科技

的影响和推动,不得不进行改变,因此在水利建设、水工设计以及水利教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各届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水利建设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的水利事业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水文化也逐渐融入了新时代的文化气息。从一开始的兴修农业水利、治理江河到破坏水资源、追求经济效益,最后到人与水资源的和谐发展[3]。现阶段,水文化已经逐渐朝着新时代精神发展,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促进我国水文化精神的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2.2.2 国外水文化发展史概况

在人们所经历的历史长河中使水文化更加丰富,对人们来说,水文化不单单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还是一笔难得的文化遗产。古往今来,国际上对水文化的价值非常重视,尤其是对水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如欧洲国家就留下了许多罗马时期的水利工程遗迹;意大利罗马等城市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的喷泉至今仍然在使用;意大利威尼斯、荷兰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则是建立在运河网络上的城市[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水文化的传承和推广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成立了国际水历史学会,大多数的活动均与水文化的研究有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2006年的世界水日主题确定为“水与文化”,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对水文化具有新的认识和研究;2008年还设立了“水域文化多样性”项目,在2009年时于日本京都举办了水与文化多样性国际研究会,集中探讨全球水文化的多样性。随着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对水文化给予了关注,近年来国际均召开了一系列与水文化相关的国际会议,如2012年在伊朗召开的“坎儿井文化国际会议”,2014年在威尼斯召开的“历史运河和水景观研讨会”等[5],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对水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视。

3 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

3.1 都江堰水文化物质层面

3.1.1 水文化之水利工程

岷江,一条发源于岷山南路弓杠岭和郎架岭的支流,其水量是长江上众多支流中最大的一条支流。在都江堰尚未修建的时候,之前每年的春夏季节在暴发山洪时,江水狂奔直接奔向成都平原。但是由于受到河道狭窄的影响,导致洪灾频

发,等到洪水退却之后却是满地的沙石,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

与此同时,矗立在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岷江江水无法向东流,时常出现东旱西涝的情况。为了能够让人们更好的生活,不再受到洪涝的影响,当时的蜀郡太守——李冰,在公元前256年的时候亲自主持修建了现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6]。

都江堰工程不仅有现代建设的桥、水库、坝、渠、涵洞等,也有矗立不倒流传下来传统的庙宇亭台、碑等具有不同形式的建筑,深刻的反映出历史水利工作所蕴含的传统风格与形象。

3.1.2 水文化之水利人物及文物

根据历史记载,李冰在建设都江堰之后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秦始皇为了表彰李冰的丰功伟绩,特别建立了李冰祠堂,以供后人瞻仰与怀念。李冰的石像于1974年首次在都江堰外江节制闸处出土;1975年,在距离发现李冰石像不远处的同一河底也发现了一尊持锸堰的石像;2005年,人们又在距离李冰石像发现地不远处的河床中发现了两尊东汉时期的无头部石像以及《建安四年北江堋碑》[7]。由此可以看出,在东汉时期人们已经在都江堰渠首的岷江岸边已经建了一间专门祭祀李冰的祠堂,而出土的石像和碑刻则有可能是祠堂中摆放的物品。

3.2 都江堰水文化精神层面

3.2.1 水文化之民间习俗

都江堰作为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其始终贯穿着“水”这一重要的灵魂。2200多年来,都江堰始终如一的遵循自然规律,在治水、引水和灌溉等活动中均秉承“人水和谐”的建设理念,可以说其是世界上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最佳代表。而正是在这座有着几千年丰厚水文化的城市中,始终保持着清明祭祀的民俗活动。清明祭祀,称之为“清明放水节”,在古代称之为“开水节”,具有浓厚的民俗民间文化特色[8]。清明放水节来源于4000多年前人们对江神的崇拜信仰以及2000多年前祭祀江水的举动。

水神崇拜其实属于水崇拜的一种延伸方式,而在都江堰先民中也创造出了一系列的水神形象。在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原始神话传说中,都江堰一带就是我国神话传说中存在的“瑶池”盛景及昆仑仙山的所在。而这一切的产生,均与都

江堰位于古蜀大地的土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息息相关。自从张道陵在蜀地创建道教之后,当地人民因长期受到道教的影响,对神灵、巫术都有一定的信仰,因此在长期的水崇拜过程中都江堰人民则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水神信仰体系[9]。

3.2.2 水文化之哲学理念

在都江堰的发展过程中,与道教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都江堰的修改对道教的嬗变产生了影响,而对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道教文化也为都江堰的建设与保护提供了哲学理念。“源于自然,回归自然”,是道教的起源因素,也是道教一直坚持的理念。而都江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与水关系密切的“水井”感情颇深,经常会将平常的水井赋上具有个性化的人性特点。正是因为都江堰人民对水赋予浓厚的感情,再加上蜀地是青城山所在,而此山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名山,因此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当地人民在水文化崇拜中更多的将水、水井及道教三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在都江堰就有“刘海井”、“鸳鸯井”等著名的水井[10]。另外,在远古时代,尤其是在以农业为主的时代,人们几乎都是靠天吃饭的,因此人们最希望的就是能够每一年都是风调雨顺确保获得好收成。在古代人们对天气变化的认知有限,认为道士能够与神灵沟通而请到雨水的降临,因此在民间经常存在道士祁雨活动的传说。而道教的起源是自然崇拜,世间万物均是自然,因此自然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在修建都江堰及运行管理中始终都遵循自然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治水理念,使人能够与自然得到和谐共处。

4 都江堰水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4.1 都江堰水文化的传承保护

“饮水思源”是都江堰人民一直秉承的理念,在都江堰一直都以“治水用水”为重点工作,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大多数人都会知道李冰,秦昭王时的蜀郡守,是都江堰的真正创始者,然后对于都江堰来说,是一个大工程,也是一个千秋功业,几千年来,无数巴蜀人们为都江堰付出了自己的血汗。可以说,在李冰之后的每个朝代都会修复与改造都江堰,使都江堰一直保持着安稳的状态,促进成都平原的可持续发展[11]。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设计独具浓厚的文化氛围与乡土气息,而这设计灵感则是受到了来自都江古堰的启发,以水作为广场的景观的主要元素。设计中将附近河道里的水、水流声等不同的设计要素进行有效结合,如雾喷泉、主雕塑、下沉

式的水广场等各种建筑,这些建筑融合于一体,仿佛在演奏一部歌颂都江古堰与水文化相关的交响乐[12]。

4.2 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优势

都江堰水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丰富多彩,因此在发展中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都江堰在各个朝代都受到了重视,都会将都江堰的修复、整治和扩大工作作为大事来对待,不会因为朝代的变换和制度的修改而放弃,因此都江堰的水文化中凝聚着深厚的社会性、人民性和连续性[13]。都江堰流域农业文明生长经过2200多年,已经逐渐形成了巴蜀人民的精神品格,勤劳智慧、无私奉献、勇于创造和生生不己的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巴蜀人民的心中。

都江堰在经历了2200多年的发展能够一直得以保存,这离不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并根据江河河水的流势、地形等,乘势利导,将河堤驻防、分水泄洪等得到合理规划,从而为灌溉、防洪、水运及社会用水奠定基础,确保综合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都江堰的修筑及运作,一直都遵循着李冰留下来的治水原则进行,即“深淘滩,低作堰”[14],始终坚持人与自然长期的和谐共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们服务。

4.3 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途径

4.3.1 加强水文化产业的宣传

都江堰拥有2200多年的水文化历史,为了能够使水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加强水文化产业的宣传。第一,水文化可以通过举办具有地方特征的民俗活动来进行宣传。这些活动应该提现出地方的历史特征,只有举办的活动真正具有水文化的元素和历史底蕴,才能够吸引人们去了解它。第二,水文化可以通过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进行宣传。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一个地区的形象大使。将本地的水文化打造成一个品牌,那么所有人想到这个城市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文化。最后加强对都江堰水文化的研究,包括历史地理、民风民俗、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等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各个方面,真正将水文化蕴含的理论确切的用到治水工作中,让人们对水文化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意识到现阶段水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善和完善水资源体系来打造更具水文化民俗特色的都江堰[15]。

对都江堰的开发和管理维护,历代治蜀者和当地人民都给予充分的重视,从

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江堰能够经历2200多年仍然充分发挥其作用,这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发展都江堰水文化中,单靠人民群众自发的热情和局部探索是无法取得较好的成果,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大重视程度[16]。如将水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到城市发展规划中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水利部门则需要自觉地将水文化要素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水利教育指导工作中。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扩建和采取多种渠道进行水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的社会融资,并给予相关企业和单位相应的鼓励及支持政策,使水文化公益事业得到更好地发展[17]。

4.3.2 城市水文化景观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语言、文字和符号,甚至还与前人的经验交流代代传递相关,将水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能够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得到有效的融合。将水文化融入城市建设首先需要人们树立水文化保护和建设的观念。城市的主体还是人类,只有人们了解了水文化的重要性,水文化才能更好的融入城市。其次在进行现代化的水文景观建设时不能过于现代化,应该结合水文化的特点设计和当地文化传统设计出具有文化底蕴的景观。最后,通过建设设计公园古建筑,将治水名人李冰的神像矗立在公园中,并将李冰及后人有关治水的名言刻录在旁[18],使人们在参观的时候对悠久的水文化内涵有更深的认识和感受。

4.3.3 文化与科技的有效融合

在倡导和促进水文化产业的发展时,充分扩大水文化的影响力,需要将水文化与科技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发挥水利建设人员的智慧和灵感思维,促进水文化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打造水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需要发扬都江堰水文化,结合都江堰的实际情况,打造具有滨水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带,将传统的商贸、旅游、文化表现、时尚休闲等创意项目都融入水文化的内涵,打造出一条充分体现都江堰水文化内涵的滨水文化创意产业精品带和形象带[19]。与此同时,还可以建设水文化创意产业园。将都江堰有关李冰父子治水、清明节放水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相关内容都融入其中,通过水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等载体进行传播和发展,让更多企业能够加入到水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另外,水文化的发展与社会获取的进步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单是对水利行业文

化的保护,而且更是属于全社会的文化保护好。通过加强水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倡导全社会对水文化开展深层的学习和理解,加大对水资源的关注力度,让全社会都明白水资源的珍惜与保护是一件刻不容缓并且比较艰巨的任务。真正的让水文化和水资源保护落实到农村、城市、工厂、学校、社区等场所中,让每一个人心中都对水文化有较强且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4.3.4 水文化旅游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也逐渐兴起,那么打造水文化旅游无疑是发展水文化的一个好办法。虽然旅游业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打造水文化旅游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发展。因此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应该符合都江堰的特点,将都江堰原有的历史文化保留下来。因此不能刻意的去修建博物馆,打造商业街等。而是应该让游客们在原生态的环境中去感受都江堰的氛围,去体会都江堰的水文化。游客们不仅可以参观都江堰的大型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她们可以亲自感受当地人以水为基础的生活方式。通过亲眼所见,亲手体验,游客们便会对水文化的印象更加深刻,也就达到了发展的目的。

4,3.5 水文化产品

任何一个旅游景区都会有特产,因此将都江堰打造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后也应该有相应的水文化产品作为特产。旅游并不能只有风光,吃喝玩乐永远是连在一起的,因此都江堰景区还应该打造一系列的水文化产品,让游客们挑选,增加游客们的停留时间和兴趣。不仅如此,为了让游客们深入了解水文化,每个产品还应该有相应的讲解。当地居民也应该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方便解答游客们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让游客们玩儿的开心,也能让他们更了解都江堰的文化。

结论

综上所述,都江堰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

的完美结晶,自从都江堰工程建成到现在已经成功运行了2200多年,其在农业灌溉、水产养殖、城镇供水、生态保护等各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都江堰,其蕴含着深厚的水文化底蕴,在传承和弘扬水文化的同时,需要结合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使水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大俊,王炎灿,周婷.基于水生态文明视角的都江堰水文化内涵与启示[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0):79-82+106.

[2] 李德幸,李燚旻.浅谈都江堰的创建与发展[J].四川水利,2017(01):9-15.

[3] 纪玉梅,傅之屏.道教与都江堰水文化初探[J].地理教学,2011(08):29-31.

[4] 罗美洁,李鹏.都江天府川路泉流——都江堰水文化漫谈[J].三峡论坛(三

峡文学.理论版),2013(09):23-29.

[5] 李丹,王如高,陈杰.水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水利经济,2015,33

(06):30-33+80.

[6] 郑晓云.近年国外水文化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水利,2017(09):61-64.

[7] 孟亚明,于开宁.浅谈水文化内涵、研究方法和意义[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8(04):63-66.

[8] 张涛.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

水文化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2.

[9] 祁玲,朱自强.都江堰水利工程旅游深度开发初探[J].智能城市,2016,2(11):

261-262.

[10] 周雅雪.都江堰城市形态演变与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

大学,2015.

[11] 王世伟,王友富.都江堰清明祭祀放水仪式解析[J].农业考古,2012(03):

155-159.

[12] 王颖梅.基于生态伦理学角度的都江堰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J].成都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1-16.

[13] 曹玲玲.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14] 刘丽,伍杰,邓微,刘桂英.水文化传承在都江堰城市园林景观中的体现[J].

安徽农业科学,2010(05):7055-7056+7083.

[15] 肖芸.都江堰水文化内涵解析[J].兰台世界,2011(19):71-72.

[16] 张敏,韩锋.城市历史景观视野下的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J].城

市发展研究,2016(08):60-67.

[17] 袁博.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8] Zheng XiaoYun.Water Culture and its Role in Water Management:with Case Study on

Mid Reach of Red River[M].Cultures of Water Management,Spriger Publishing,2012.

[19] “WATERANDCULTURALDIVERSITY”https://www.doczj.com/doc/2a2707670.html,/water/ihp-water-society/water-

and-culturaldiversity.html.

致谢

大学生活随着时间的飞逝瞬间而过,回想大学生活中的种种,让我感觉到大学生活的充实感,在完成论文的时候,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和兴奋。在准备论文初期和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不管是在文献、素材的收集,还是资料的整理,一直到论文的最后完成,都离不开导师和各位亲朋好友的热情帮助。

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工程的科学性 摘要: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分水堤、溢洪道、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它首先保证灌区的引水流量, 同时又能防止眠江水携带的泥沙进入灌区, 而且通过合理地布置引水枢纽中的建筑物能够防止汛期多余的水进入灌区, 从而可使灌区免受涝灾。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关键词:都江堰分水堤溢洪道无坝引水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公元前250年左右战国末期秦昭王襄王年代,蜀郡寺李冰组织人民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竹、木、卵石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经久不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只饥谨”的“天府之国”。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一、都江堰渠首工程: 我国古代人民和水利工作者,经过与岷江洪水作斗争的实践,认识了水道的自然规律,合理的选择地形,因势利导,巧妙的布置了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工程组成。三项工程的布局完全符合现代水利枢纽的原则,加之历代总结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法规,使都江堰历久不衰,举世闻名。 1、分水鱼嘴: 分水鱼咀是设在岷江的江心,它把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外江是岷江的主流,用 于排洪,经乐山至宜宾汇入长江。内江是人造河道,主要用于灌溉,经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因为分水鱼咀处于岷江弯道处,内江为凹岸,外江为凸岸。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河面变宽,上游来水主要集中在内江凹岸一侧,此时内江进水量多,占六成,外江来水少,占四成,保证了成都平原冬春枯水期灌水,蓄水需要,洪水期,水流漫滩。水位上涨。由于外江宽度较内江宽,因而流幅宽,水道断面比内江大,所以其主流流势由内江深槽由外江一侧移动。同时,内江河道水面比降又受飞沙堰和宝瓶口束水顶托的影响,水面比降小于外江。此时,外江进水多,占六成。内江进水少,占四成,避免了内江进水过多造成成都平原的水灾。即所谓“分四六,平潦旱”。 由于分水鱼咀位于弯段的中心,利用弯道水流的特性,使得岷江上游河段带来的大量砂石,大部分泄向凸岸的外江而输送到下游河道,进入内江的则是含矿量较小的表层清水。同时,表层流将水面的木材输往内江直至各条渠道。 分水鱼咀是以金刚堤与下游飞沙堰及宝瓶口相连,构成都江堰的整体。靠内江一侧叫内金刚堤,靠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 现代水利可以利用泄洪闸泄洪、拦河坝挡水灌溉,这与现代的金属冶炼、加工技术,混 凝土材料,大型施工机械等有利条件有关。在古代没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前提下,能做到泄洪 和灌溉两不误,鱼嘴的构思确实比较巧妙 2、飞沙堰溢洪排沙:

海绵城市与都江堰生态智慧 (1)

浅析都江堰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及启示 Brief analysis on ancient city of Dujiangyan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摘要:都江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所在地,其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了都江堰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建设经验和启示。这些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值得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参考和借鉴。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都江堰;古城;水环境;经验 Abstract:Dujiangyan is a famous landscape and cultural city in China, and where is home to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on th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iscus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Dujiangyan on the ancient city site selection and planning,spatial pattern,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llows the idea of natural philosoph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hich combines the flood control system, flood control technology with the water control culture to build sustainabl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with the the function of ecology,aesthetics and cultural function.The experience of ancient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worthy for modern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ference. Key words: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Dujiangyan, Ancient city, Water environment,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李 姝 LI Shu 姜 涛 JIANG Tao 舒 茜 SHU Xi 陈其兵* CHEN Qibing 水文环境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要素,其对城市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景观营造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水文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形态关乎到城市的安全构筑与人地和谐关系的建设[1]。自古以来,城市文明的出现就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文环境的综合整治情况。良好的水文环境离不开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不仅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具有重要的美学、生态、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在关乎城市兴衰存亡的城市防洪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角度探索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正确处理人与水文环境关系的例子,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这一古老的水利基础设施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开凿于公元前256年前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有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而且提供了防洪、灌溉、水产、旅游、教育等多种复合功能,为成 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的就是因水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一座具备完善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水城”,深刻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处理水文环境过程中所体现的生态智慧,是古人生存艺术的体现[2]。有学者对都江堰古城的城市形态、景观营造、风景名胜、建筑设计等进行了研究[3-6],也从遗产、旅游、文化等视角对都江堰城市建设进行了探析[7-8]。本文试图探索古城建设中的水文环境适应性,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分析水文环境与古城的密切关系,总结古城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为现代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启示。 1研究区域与方法 1.1研究区域 都江堰市古称灌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与岷山山脉交界处。城市北部为高山,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冲击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故事

都江堰故事 2004年大修都江堰工程 1936年洪水后的都江堰 工人们编织竹笼(1934年)

人们从临时搭建的杩槎上行走(1934年) 1933年叠溪海子溃坝后第四天情景(只剩一个桥墩,人们称为“神仙墩”) 溃坝后民工们在做编竹笼的准备工作(1934年)

丁宝桢雕像 20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修都江堰,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里,都江堰并非一劳永逸的水利工程。它,也在历朝历代中,与洪流做斗争。在斗争中,都江堰变得越来越坚固,庇护着天府儿女。 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讲述走近历史,看看古代的都江堰是如何抗击洪流的。 【元朝】 洪水多次冲毁都江堰吉当普铸1.6万斤铁龟镇水 中国古代的四川官员,都上演过与水斗的故事。 元朝的一次洪水来袭,再次让都江堰很受伤。为了治水,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把都江堰的堰体由竹笼结构改为铁石结构,对后世治堰产生巨大影响。那次改造都江堰,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用铁16000斤铸成铁龟,立于鱼嘴镇水。 吉当普,蒙古族人。1334年,任四川肃政廉访使。 吉当普到川后,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他调研时了解到,都江堰岁修工程质量差,只有9个月就被洪水冲毁。当时,都江堰渠首岁修工程点多达132处,每年征调民兵劳力数百人,大修时最多达到1万余人。还规定每人服役70天,不服劳役的按日交纳3串代役钱。如此一来,富者困于交钱,穷者困于出力,修堰官吏又多贪污。 为了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吉当普亲自查勘访问,得知岁修的要害达32处。于是,他与时任灌州判官张宏商议,设计砌石结构以改造渠首工程,增加其耐久性以减少岁修劳役负担。为了试验砌石结构的可靠性,张宏还自己出钱在小河上作出了模型试验。 1335年11月,吉当普主持的都江堰历史上著名的特修开工。用了5个月时间,动员石工和铁匠700人,木工250人,普工(包括军工)3900人。开山取石百余万条,用石灰6多斤,桐油3万多斤,铁65000斤,麻5000斤。耗用粮食1000余石,人工和材料费用共计49000串钱。 吉当普大胆改革工程结构,曾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与破坏,或决三洞之水以灌其次,或毁都江之石以坏其成。但吉当普不为所动,坚持完成了施工。完工后,不但灌溉用水源得到了保证,而且设立了几千处水力加工作坊。这次特修后,工程维持了40年,明代几次大修改造,都以吉当普的方案为基本模式。 或许,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所了解的人都还记得,曾流传过都江堰埋有镇水铁龟、铁牛、三神石人等故事。传说中的铁龟确有其事,《都江堰志》记载,这个铁龟正是由吉当普所铸,重达16000斤。该铁龟置于砌石鱼嘴上,以求镇水。但是,因铁龟鱼嘴建筑在砂卵石河床上,基础被急流淘空,终被冲入洪流中不知所终。后来,岁修和大修都江堰期间,出土过不少文物,比如石人,但是铁龟成了一个传说,一个千古之谜。

都江堰一日游旅游活动方案

旅游活动方案 为了增进川友协会会员之间的友谊,加强同事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增进大家的感情,特举办此次的活动。 二、 街子古镇或者水磨羌寨风情 三、 2014年7月17日 四、 川友协会人员+公司陪同人员 五、 川友协会 六、 四川鸿维建材有限公司 方案1:2014年7月17日 前往景点: 街子古镇 行驶距离: 约10.5公里;行驶时间: 约20分钟; 建议旅游线路:成都——街子镇——午餐——千年古刹(光严禅院)——元通古镇(时间允许下前往)——罨画池——州文庙——陆游祠——晚餐 街子悠游线路一(味江景区、康道、光严禅院) 伴江游道,亲近味江河水,或乘坐竹制蓬船,或漫步石阶小径→农耕文化体验区,亲近土地,怀旧乡土情结,领悟农耕时代的智慧物语→古乐园,参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古代娱乐活动,让身心得到放松→唐求广场,游览唐公祠,体味古街子人的诗意情怀→御龙桥,观清代铁索桥风貌,听先民御龙故事→圣灯广场,了解街子历史上的风云变幻→康道,享受青山秀水,呼吸负氧离子,探寻神奇传说→光严禅院,了解街子的禅佛文化,体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回到古镇喝茶发呆。

街子悠游线路二(江城街、银杏广场、酒吧一条街) 江城街,保存完好的清末老街,欣赏古色古香的百年老建筑,感受传统淳朴的民俗民情→纵横交错的幽深小巷,在闲庭中感受难得的宁静→“非遗”文化一条街,感受“非遗”文化艺术品的永恒魅力→古代茶马司,了解街子在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民俗融合各方面的辉煌过去→水木闲庭广场,在此可乘坐竹筏顺味江河漂流而下,欣赏沿河风光及古渡槽、古码头等遗迹→银杏广场,瞻仰古人惜字祈福字库,欣赏清代遗迹→瑞龙桥,漫步仿清代廊桥,领略浓缩于雕梁画栋间的街子历史文化民俗民情→晚上在酒吧一条街,消磨悠悠时光。 方案2:2014年7月17日 前往景点: 水磨古镇 行驶距离: 约37.5公里;行驶时间: 约58分钟; 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九、 1、在旅游过程中,请大家随时注意自身安全,如无特殊原因,请勿擅自离团自由活动。全程必须服从协办方统一安排。 2、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务必遵守时间,听从领队安排。 3、去旅游前请大家准备点现金、身份证,以备旅途中使用。同时请大家注意,因都江堰现是多雨季日,请带好雨具,以免成为落汤鸡。旅行中务必小心保管自己的行李、手机、钱包、相机及其他贵重物品。 4、如有晕车、晕船等现象者,请提前备好药品。并在出行时提前告诉领队。以防途中发生异常反应。 5、旅行中,每次出发或返回时,请各小组组长认真确认本组成员是否到齐。如有任何异常请知会领队。 6、旅行时,请大家特别要注意服装和鞋子,尽量要轻装出行,少带杂物,以减轻负荷;鞋子要选用球鞋、旅游鞋,勿穿高跟鞋,以免造成行、走登山不便和有碍安全。 7、大家在游览景区、景点时应注意无照游商围追兜售和宰客欺客的现象。这些无照商贩经常向过往行人和旅游团队兜售水果、饮料和小纪念品,请大家谨慎购买。 8、大家在景区游览时要注意景区内的各个标识牌,避免造成走失或迷路等不必要的麻烦。必要时请用笔记录下来,以便查看。 9、大家在景区游览时如果要暂时离开团队,如去洗手间,请告知导游、带团负责人、组长或其他团友。

一道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题.doc

一道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题 四川省广汉市金雁中学叶家模邮编:618300 一、【背景材料】2002年11月25日星期一编写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我国长江支流岷江上游,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存留,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系统工程。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1年,历经2250多年仍在发挥作用,被全球水利界誉为“人类水利史上的丰碑”。自2002年11月13日起,国家将对它的内江进行断流、维修,工期42天,耗资3000万 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8题 1、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的功能有 ①灌溉②排沙③防洪④发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是 ①分水鱼嘴②宝瓶口③金刚堤④飞沙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位于四川岷江上游的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是四 川省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标志性大型水利工程,是新 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建设的最大水利工程,也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灌区的重要水源工程。它是 A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B二滩水利枢纽工程 C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D关口水利枢纽工程 4、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战国末期秦国----主持修建的。 A史禄 B 李冰 C 郑国D白公 5、从经济常识看,对都江堰的内江进行断流、维修,耗资3000万元。这里的3000万元属于①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资金②公共消费资金③扩大再生产资金④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从哲学上看,对这项工程进行断流、维修。表明了 A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紧密结合的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D整体决定部分,关键部分影响整体 7、从政治常识看,对这项工程进行断流、维修。体现了 A国家在行使搞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B党在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C国家在行使政治统治职能 D国家在行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8、简述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的历史和地理原因? 二、【简析】 这是一道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内江断流、维修”为切入点而设计的综合题,考查地理、历史及政治的相关知识点。第1~3题考查地理知识,第4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第5、6、7题考查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有关知识。第8题考查的是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 三、【参考答案】 1、A 2、C 3、A 4、B 5、D 6、A 7、A 8、第一,人口稠密,开发较早,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加之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庞大的渠系工程,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历史)第二,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便于精耕细作。(地理)。第三,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降水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地理)。 (本文于2003年1月8日发表于《考试报》第三期上。供同行们参考)

都江堰与水文化

都江堰与水文化 都江堰饱含水文化内涵 现代科学的文化观认为:一切有利于人本身作为社会生活主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都可归属于文化。都江堰水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座丰碑,既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也代表着我国悠久文化的精神文明。在这里,水利工程与自然及人文景观良性互补,融为优美的旅游胜地,。其“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学者对此赞美不绝。水与民风、民俗、水与园林建筑、水与民间传说、水与诗词歌赋、水与绘画、水与散文游记、水与音乐、书法、雕塑等,在都江堰都有其丰富的内容。都江堰是历史、文化和科学的最佳组合。在都江堰水文化中,已经树立了以下形象: 1 水资源科学开发形象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都江堰建成使洪旱灾害频繁的川西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世无饥谨”的鱼米之乡。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自然位置优越,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运行发挥了引水、分洪、排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以历史悠久,布局合理,经久不衰,费省效宏的特色而闻名于世。它历经二千多年,延用至今,是举世无双的。都江堰不是简单延用而已,它在二仟多年后仍焕发青春,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80万亩发展到1993年突破一千万亩,在全国也是第一个突破一千万亩的灌区。同时,还担负着二仟多万人的生活用水、流域内的工业用水、防洪、发电、环境用水等多目标、多层次用水。这表明了都江堰与时俱进的发展潜力,也表明了新中国水利科学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2 水利工程形象,任何建筑工程都是凝固的艺术,有蕴藏和孕育文化的功能,在都江堰灌区有现代的坝、渠、闸、桥、水库、渡槽、涵洞等,也有传统的庙宇亭

历史: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1]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2]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3] 都江堰水利工程事件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考察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设兵护堰,开创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后记录在《马可˙波罗游记》中。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以行家的眼光,盛

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市情概况。都江堰市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以世界水利名珠都江堰而得名,山环水绕,城景交融,天人相应,品味独绝,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1988年撤灌县设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众多桂冠。都江堰、青城山和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与九寨沟、黄龙、峨眉、乐山连成一线,相得益彰,成为西部黄金旅游线上的枢纽。青城山—都江堰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期间全省三大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之一。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现辖19个乡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人口60万,城市人口19.66万,建成区面积27.51平方公里。近年来,都江堰市确立了“创最佳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建西部经济强市、全国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以发展生态型经济为导向,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工业强市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围绕富民兴市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围绕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致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法国拉法基等世界500强企业和扬子江、双良等知名大型企业集团前来投资,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旅游概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都江堰市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大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市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大力实施“四个一体化”(即城区与景区一体化、旅游与文化一

体化、旅游与生态一体化、旅游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着力推进“旅游业三个转变”(即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会展等特色旅游转变,旅游市场由国内游为主向国内游与入境游并重转变,旅游经济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变),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不断加大景区投入,打造城市品牌,调整产品结构,创新旅游营销,优化旅游环境,“行、游、住、食、购、娱”六大基础产业要素规模逐步壮大,全市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市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均在4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10多亿元。全市有导游人员102人,景区讲解员540人,旅游从业人员8.9万人。旅游业已成为市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1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15亿元,其中旅游门票收入达1亿元。预计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将达到583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其中旅游门票收入确保1.3亿元,力争1.5亿元。 旅游资源。都江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富集。一是人文胜迹众多。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堪称“举世无双”,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凸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世界水文化宝库中首屈一指的稀世奇宝,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自古即以“幽甲天下”著称于世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凝聚了中国道教文化的精华。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1 绪论 (3)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3) 1.1.1 研究背景 (3)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3) 1.2文献综述 (3)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 1.3.1 研究内容 (4) 1.3.2 研究方法 (5) 2 水文化的界定及发展 (5) 2.1 水文化的含义 (5) 2.2 国内外水文化的发展史概况 (5) 2.2.1 国内水文化发展史概况 (5) 2.2.2 国外水文化发展史概况 (6) 3 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 (6) 3.1 都江堰水文化物质层面 (6) 3.1.1 水文化之水利工程 (6) 3.1.2 水文化之水利人物及文物 (7) 3.2 都江堰水文化精神层面 (7) 3.2.1 水文化之民间习俗 (7) 3.2.2 水文化之哲学理念 (8) 4 都江堰水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8) 4.1 都江堰水文化的传承保护 (8) 4.2 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优势 (9) 4.3 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途径 (9) 4.3.1 加强水文化产业的宣传 (9) 4.3.2 园林景观建设设计融入水文化 (10) 4.3.3 文化与科技的有效融合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姓名:胡钊庆 指导教师:窦存芳教授 摘要:被誉为“天府之源”的都江堰,因其所在的地理区域与主要场所都与水文化息息相关,身处都江堰,无时无刻都能够体会到一种具有古老、悠远、特色的水文化气息。都江堰的水文化内涵丰富,其包括“以人文本”、“天人合一”、“开拓进取”等特点,因此本文将对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使都江堰丰富的水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并为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真正将水文化发展和水资源保护确切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心中目。 关键词:都江堰;水文化传承;水文化产业;水利工程 Inquiry in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ujiangyan Water Culture Major: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Name:Hu Zhaoqing Supervior:Professor Dou Cunfang Abstract:Dujiangyan, known as the "source of Tianfu", i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culture because of its geographical area and main places. Being in Dujiangyan, we can experience an ancient, remote and characteristic water culture breath all the time. The water culture of Dujiangyan is rich in connot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text",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pioneering and enterpris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ulture of Dujiangyan in order to further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abundant water culture of Dujiangya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ulture industry, so as to truly develop the water culture and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ng is precisely in everyone's mind. Key Words:Dujiangyan;Water Culture Inheritance;Water Culture Industry;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都江堰水利工程双语简介中文+英文

都江堰水利工程双语简介中文+英文 The Dujiangyan Dam, 45km north of Chengdu, is an ancient technological wonder of the country. More than 2000 yers ago, Li Bing(250-200BC) ,as a local governor of the Shu State, designed this water control and irrigation dam and organized thousands of local people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to check the Mingjiang River.For many years the river,flooded the Chengdu agricultural area and local farmers suffered a lot from the water disaster. Due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the dam automatically diverts the Mingjiang River and channels it into irrigation canals. For many years the dam has continued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works 。 都江堰大坝45 公里,成都北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技术奇迹。超过2000 年前,李兵(250-200bc) ,为蜀国的地方总督,设计了水利工程和组织当地数千人完成项目检查闽江。多年的河流,淹没了成都的农业区,当地农民遭受水害。由于项目的成 功,大坝自动将岷江和渠道进入灌溉渠。多年来,大坝继续发挥水利工程。 Expansion has been undertaken since 1949 and at present the system does a good job of irrigating farming land across 33counties of the western part of Sichuan Province. Local people feel proud of the system becaude it has supported a large amount of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fe 。 What makes this system so good? 膨胀已自1949,目前该系统很好地灌溉农业土地在四川省西部33counties 当地人觉 得它支持大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系统因为骄傲。 是什么让这个系统很好吗,

都江堰市

(DujiangyanCity)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距成都市48km。以著 名的而得名,在西部的之上,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由鱼嘴 分水堤、和三大主体以及百丈堤、人字堤等构成的, (附属工程是为主体 工程做辅助性的配套工程。例如建筑物或构筑物周围的附属道路、围墙、化粪池、室外排水、洗涤池、 墙脚护坡、台阶、坡道等。)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变为“”。(岷江(Min River 亦作Min Jiang)长 江上游支流,属于长江的一级支流,全流域均在四川省境内。)是中国古代建设的至 今仍在使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 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称为水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始祖,比喻创始人。)”,是四川著名的。通常都认为,是由秦国蜀郡太 守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的创建,以不破坏,充分利 用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开创了中国古代上的(新历史 阶段的开端。亦指某种具重大意义的新的开始。)标志着入了一个新阶段,在 世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划时 代的杰作。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宏大,属。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有众多的,主要有、、、、、、、、、、都江堰水利等景点 1.位于市西南、西北部、-内,距成都68公里,距区16公里。古称丈人山,为的分支。靠雪岭,面向。主峰海拔1260米(2007年测到的数据)。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含义是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自古就有“”的美誉。与之险、峨眉之秀、(kuímén)齐名。青城山背靠千里,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

2016年都江堰街区、社区商业调查报告

都江堰商业调查报告 前言: 商业街类型多种多样,此调查是为了更好说明目前整个都江堰商业市场的特点,及目前我市集中性商业,街区商业与社区商业的发展状况、特点和区别,完善我方商业项目销售说辞,说明我方项目市场竞争力。 一、都江堰商圈分布图 按照如图板块划分,目前都江堰重点商圈:A-老城区核心商圈; B-新兴商业区;C-城南老商业区;D-城南区;E-城北区商圈调查报告 A-老城区核心商圈

(1)幸福路街区商业 地震前曾是都江堰的核心区域,以服装业为主力,带动整条路的综合性商业:鞋靴、童装、箱包、化妆品、饰品、中小餐饮等,此区域的商铺曾属于都江堰的黄金旺铺;地震后市区扩建,幸福路改造,目前虽然仍以服装业为主,但随着一大批优质商家(如:杰克琼斯,劲浪体育,卡宾男装,百丽鞋业等)撤出,加上政府规划不明,幸福路通往都江堰景区、南桥、西街特色街区,更适宜打造做旅游步行街,但目前仍以服装业为主,商业氛围一般,非节假日从从宣化门至柳河路口有一定人流,节假日整条路以游客为主,对整个区域商业带动较小。 此区域按地理条件,人流量,人流动方向较明显可划为两个区域:幸福路入口(宣化门)---柳河路入口(a);柳河路入口---南街入口前(b),这两段街区商业氛 小结:目前幸福路商业街运营状况逐渐走下坡路,大量优质商家撤场,人流减少,节假日的游客消费对促进幸福路商业并无多大作用,说明电商对服装业的冲击大,而幸福路街区商业又是依靠服装业,其风险性大,稳定性差。 (2)建设路街区综合性商业 根据地理位置,人流量,人流方向划分为两段:宣化门至天和盛世(a),此段人流量较大,商业氛围好,汇集大量优质商家(包括好利来蛋糕、海澜之家、屈层氏、声雨竹女装,精品家电城,德克士,以纯6层楼整栋商业体等);天和盛世至乔富广场段(b),此两段街区商业氛围目前差异较大,租金差异极大,b 段街区主要聚会一些小商家:小超市,奶茶店等,甚至乔富广场与天和盛世部分商铺因人流稀少而关门歇业,打出转租,招租的牌子(杨柳河转角位置尚可,浙

都江堰水利工程双语简介 中文+英文

都江堰水利工程双语简介中文+英文The Dujiangyan Dam, 45km north of Chengdu, is an ancient technological wonder of the country. More than 2000 yers ago, Li Bing(250-200BC), as a local governor of the Shu State, designed this water control and irrigation dam and organized thousands of local people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to check the Mingjiang River.For many years the river,flooded the Chengdu agricultural area and local farmers suffered a lot from the water disaster. Due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the dam automatically diverts the Mingjiang River and channels it into irrigation canals. For many years the dam has continued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works。 都江堰大坝45公里,成都北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技术奇迹。超过2000年前,李 兵(250-200bc),为蜀国的地方总督,设计了水利工程和组织当地数千人完成项目 检查闽江。多年的河流,淹没了成都的农业区,当地农民遭受水害。由于项目的成 功,大坝自动将岷江和渠道进入灌溉渠。多年来,大坝继续发挥水利工程。 Expansion has been undertaken since 1949 and at present the system does a good job of irrigating farming land across 33counties of the western part of Sichuan Province. Local people feel proud of the system becaude it has supported a large amount of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fe。 What makes this system so good?

子主题一都江堰水利工程重难点分析(精)

重难点分析 重点:都江堰的历史文化价值。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由都江堰而产生了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十分隆重的血祭遗风,现代代之以“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已成为都江堰特有的风俗。悠久的历史,让学生自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神秘的水文化,能引起学生的向往,激发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因此而成为重点。 探究的主要问题是:都江堰的年龄大约是多少?它在工程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硕果仅存的奇观?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在历史上有何贡献?都江堰水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历史文化价值何在? 1.千年古堰——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历史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

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2.都江堰水文化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 可资借鉴的治水哲学思想和管理经验。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都江堰工程按水势和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卧铁展示淘滩标准,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深淘滩,低作堰”等遗迹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功能显著,显示出都江堰水文化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至于降伏孽龙的传说、望娘滩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人们对都江堰的爱护和依恋之情。至于宝瓶口的水尺和古水则,更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指导着灌区人民正确运用都江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