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4.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知识要求:

1、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

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3、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能力要求:

1、通过对内力作用和山岳地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自学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山岳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褶皱山、断块山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同时播放幻灯片1-7: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和缓起伏的大兴安岭,地势陡峭的华山,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我们现在看到的

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如:那不勒斯海岸、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广州的海陆变迁。)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包括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形态,作用力相当较小,如愚公移山、修筑梯田、填海造陆。)

1、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

①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势能及其转化形式,如风能、水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现在我们就先来探讨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二、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发生运动。

运动结果:地表岩层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或者地表岩层水平位移,形成断裂带。例如,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大小兴安岭,东非大裂谷。

2、垂直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发生运动,即上升或下降

运动结果:岩层隆起或凹陷,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形成断块山、盆地、海洋洋底、陆地。

播放幻灯片“那不勒斯海岸的大理石柱变化”,同时讲述那不勒斯海岸发生的地壳运动状况。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跟踪练习:

请根据下面信息,判断以下3种现象属于地壳运动的哪种形式。

(1)美洲大陆和欧洲、非洲之间的大西洋每年加宽65厘米。(地壳的水平运动)

(2)位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的红海每年以2—3厘米的速度在加宽。(地壳的水平运动)

(3)珠穆郎玛峰平均每年上升1.27厘米。(地壳的垂直运动)

思考:

(1)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渤海海底的地壳同时也在不断下降,并且下沉的速度与泥沙堆填的速度相当。)

(2)台湾海峡是怎样形成的?(是地壳下降后,海水入侵所形成的。)通过以上的学习,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提示:

①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否是孤立存在的?

②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以哪一种运动为主?

③不管在什么地区、什么时期,是否总是以某种运动为主?

小结: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同时存在的,但总体上看以水平运动为主,而且在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是以某种运动为主。

三、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特点

1、列表对比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特点以及成因。

内部结构示意图:

用幻灯片展示以上三类山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和有代表性的地形图示,使学生形成直观感受。

2、真图展示褶皱山中的褶皱,如何判断褶曲中的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呢?(重点分析)

一看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二看岩层新老关系: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 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在特定条件下出现“地形倒置”,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地质构造与油、气、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 一边讲解,一边用幻灯片展示。

思考:①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不能,因为地质构造不稳定。)

②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能,因为断层面附近岩石破碎,易

发育形成沟

谷、河流、瀑布。)

③修建地下隧道宜选择背斜构造还是向斜构造?(选择背斜构造,因为背

斜构造的岩层呈拱形,结构稳定,能保证工程安全,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④背斜、向斜构造与地下油气资源、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关系如何?(背斜

储存油气,向斜储存地下水)

相关练习:

(1)说出下列图中各种地理事物主要由什么作用形成的。

A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

B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

C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

D 岩浆活动

(2)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C )

A .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

B .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

C .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

D .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

(3)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D ) A .岩层的弯曲形态 B .地形的起伏状况 C .岩层的坚硬程度 D .岩层的新老关系

(4)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下图中所示方案中,构造稳定,地基稳定,地基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D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C

4、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线路结构:先公路,后铁路。

线路分布格局: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线路延伸方向:呈“之”字形迂回弯曲。(用幻灯片展示贵、川、滇、藏山岳地区的交通线分布与形态)

影响因素:修建成本、工程难度

P86“活动”分析。

小结: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①要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②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跟踪练习:

(1)从地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铁路线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 B )

A.客货运量大 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

C.水源充足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2)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

西部的横向铁路,据右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

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A )

A.地形因素B.河流因素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3)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A )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地山村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总结:本次课程主要学习了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塑造的山岳地貌,其中重点学习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原因、内部构造和外形特点,还学习了背斜、向斜、地垒、地堑构造及其应用,以及山岳地形对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

影响。

课后作业:

读下面的地质构造剖面图,回

答:

(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

的是 D ,属于向斜的是 C 。

属于地垒的是 A ,属于地堑的是 B 。

(2)从地貌形态来看,图中C处是山岭地貌,D处是山谷地貌,它们的形成,除了地壳运动的原因之外,还与外力作用有关。

(3)如图中所表示的区域位于我国的云贵高原地区,这个区域有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有火山、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4)若图中剖面为南北向,现要在C、D两处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从工程的安全性、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考虑,择 D 处比较好,原因是:D处是背斜,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安全,不易倒塌,且有利于排水,便于施工。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中安排了较多的练习,可根据各班班情和课堂实情灵活选择部分练习,也可选择其中的部分练习作为课后作业。

(江苏专用)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检测(二) 地

专题过关检测(二)地表形态变化 [知能强化练] (2019·宿迁期末)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是世界最大的整体岩石,主要成份为砾岩、砂岩等,其中砂岩富含浅红色的长石,其色泽会随着一天阳光的变化而变化。图1为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景观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艾尔斯巨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2中的( ) A.甲B.乙 C.丙D.丁 2.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浅坑,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1.D 2.A 第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艾尔斯岩石的主要成份是砾岩、砂岩等,而砂岩和砾岩为沉积岩。沉积岩是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成的。第2题,据题意分析可知,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外力作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浅坑(流水侵蚀作用)。再据图2分析可知,指向沉积物的箭头①是外力作用。 (2019·无锡一模)如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丙处岩石类型与周围明显不同。读图回答3~4题。 3.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图示甲处地貌未来最先可能演变成( ) A.背斜山B.向斜山 C.背斜谷D.向斜谷 4.该岩层在乙处出现缺失的原因及丙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受张力岩层破碎被侵蚀花岗岩

B.受挤压岩层破碎被侵蚀石灰岩 C.因流水堆积岩层被覆盖砂岩 D.因断裂陷落岩层被覆盖黏土 解析:3.B 4.A 第3题,据题意分析可知,甲处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中间较深,两侧较浅,说明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可能是向斜,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甲处向斜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第4题,据题意分析可知,乙处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中间较浅,两侧较深,说明岩层向上弯曲,其地质构造可能是背斜,而在乙处出现部分岩层缺失,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被侵蚀,然后被外力搬运。丙处岩石类型与周围不一样,说明丙处岩石可能由于岩浆侵入而形成的花岗岩。 (2019·苏州一模)如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B岩层中有三叶虫(距今5.6亿~2.4亿年)化石,E岩层中有恐龙(距今2.3亿年~6 500万年)化石,F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矿物的形成距今约300万年。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断层f的走向为( )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D.西北—东南走向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后 B.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前 C.a处岩石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最新 D.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距今1 400万年 解析:5.C 6.D 第5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图中断层f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第6题,F层覆盖花岗岩G,说明花岗岩G侵入早于F层,火山灰层T存在于F层,晚于F 层,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距今约300万年)之前,地质年龄可能为距今1 400万年;断层f发生晚于F层的形成,在花岗岩G侵入之后;a处岩石年龄最老,但是b处岩石年龄不是最新的。 (2019·金中海中南外三校四模)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7~8题。

(完整版)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

外力作用练习 我国东部某校学生在进行野外研究性学习时,在下列各地依据地质工作者发现的不同古生物化石,绘制了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岩石中化石类型可以判断岩石的形成顺序,已知图示中生物进化顺序是三叶虫—恐龙—哺乳类生物。那么A—B—C之间的地质构造为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断块山 2.通过考察,学生进行了如下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A.AB坡植被状况比BC坡好 B.该地岩层主要是沉积岩 C.D处岩层可能蕴含丰富的石油资源 D.B处山脉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岩石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下图各字母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类型。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各地质作用的描述,合理的是 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 B.b表示地壳的水平运动 C.c表示流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沉积作用 4.下列人类活动,能够加重c过程的是 A.退耕还林 B.围湖造田 C.陡坡垦荒 D.营造薪炭林 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江郎山地貌以“顶平、身陡、麓缓”为特征,许多成为重要的旅游区。下面两图分别为与江郎山类似的地貌景观图和江郎山附近地层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构成江郎山地貌的岩石主要是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红色砂岩 6.江郎山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是 ①断层发育②流水作用 ③风力作用④溶蚀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 计图,回答7~9题。 7.图中所示的外力是 A.流水 B.海浪 C.冰川 D.风力 8.图中强度侵蚀面积最大的是

A.内蒙古 B.甘肃 C.青海 D.新疆 9.新疆的轻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都很突出,是因为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地域广阔,距冬季风源地较近 C.自然环境的垂直差异显著 D.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显著 下图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图。 10.岩石风化最强烈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 B.高温少雨 C.低温多雨 D.低温少雨 11.岩石风化程度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最确切的 是 A.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B.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岩石风化程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D.岩石风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 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 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 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 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图2是图1中方 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该处分水岭从Ⅰ 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 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回答11~12题: 12.图1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A.a B.b C.c D.d 13.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读“我国某地区一古城遗址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该古城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①滑坡、泥石流频发②过度使用水资源③人口增长 过快④火山喷发 A.①②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根据河流沉积物的变化,推测历史上古城附近地区环境 最好、水草最丰美的时期是 A.甲 B.乙 C.丙D.丁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 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 为冻融作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

(全国适用)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9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专题卷

微专题(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黄河临河段位于巴彦高勒水文站和三湖河口水文站之间,几十年来,由于上游来水来沙的改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河道出现明显变化。图1示意黄河临河段位置,图2示意1977~2014年黄河临河段河道长度及面积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1977~2014年,临河段河道平均宽度最小的时段是( ) A.1990~1995年B.1995~2000年 C.2000~2005年D.2005~2010年 2.1995~2000年,黄河临河段( ) A.水位季节变化大B.输沙量大量增加 C.结冰期明显延长D.径流量显著减小 3.推测2005~2007年期间( ) A.临河段暴雨频率减少 B.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 C.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 D.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 答案 1.C 2.D 3.B 解析第1题,河道平均宽度=河道面积/河道长度,从图中可看出,2000~2005年河道面积较小,而河道长度较长,河道平均宽度最小,C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1995~2000年,河道长度变长,但河道面积却在变小,说明径流量显著减小,D项正确。第3题,2005~2007年,河道面积增加、长度增加,径流量增加,可能是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B项正确;径流量增加,临河段

暴雨频率应增加;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对下游径流有调节作用,但临河位于黄土高原的上游;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临河径流量会减少。 (2017·山东潍坊模拟)如图为我国长江某支流的一段河道示意图,图中①②两点为河流水文固定监测点。据此回答4~6题。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河水流速和含沙量的差异是( ) A.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小,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大 B.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大,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小 C.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小,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大 D.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大,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小 5.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之后,①②两处河水流速与往年同期相比( ) A.①变快,②变慢B.①变慢,②变快 C.都变快D.都变慢 6.一艘采沙船在②处附近水域作业时,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大小不同,不仅有大量细沙,还有较多的砂砾甚至鹅卵石。此处沙、砾共存的原因可能是( ) A.该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 B.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急,侵蚀力强 C.该河段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沙、砾一起沉积 D.该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 答案 4.B 5.A 6.D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该处位于河流曲流处,①处为凹岸,受水流惯性影响,流速快,河流的携带能力强,所以含沙量大,②处位于凸岸,属于沉积岸,流速慢,流水携带泥沙能力弱,含沙量小,故选B项。第5题,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以后,①处受冲刷,河道逐渐左偏,越来越宽,越来越靠近中心航道,水流流速加快,②处受淤积作用明显,航道逐渐变浅,变窄,越来越靠近河岸,流速越来越慢,故选A项。第6题,该处采沙船开采的泥沙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搬运作用无关,A项错误。起伏大水流急,侵蚀作用强,不会有砂砾沉积,B项错误。流速慢,沉积物颗粒小,不会沙、砾一起沉积,C项错误。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量大时沉积物颗粒大,流量小时沉积物颗粒小,D项正确。故选D项。 (2017·山东潍坊二模)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如图示意某海底在连续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地质剖面。据此完成7~9题。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2、识别各种外力作用,解释其对地表的塑造方式; 3、辨认几种基本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 4、绘制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解读图片,绘制示意图,尝试通过图来理解地理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对身边各种自然现象观察的习惯,欣赏各种营造力造就的奇特自然现象。 树立对自然的崇敬心理,爱护自然。 教学重点 1、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形式; 2、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方式;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联系实际直接导入]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要进入新的章节,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地理名词“地表形态” 那么,什么是地表形态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 活当中,我们是不是能看到许多美丽而且壮观的景象,比如说高山,大海, 草原,河流、、、、等等。那么,我们把这些能被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 的起伏状态就叫做地表形态了,也可以叫做地形或者是地貌。同学们可以看 一下68页,上面有介绍。那么地表形态是怎样被塑造的,塑造地表形态的 力量又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节的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课学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 [过渡] 同学们看标题,这一节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什么?是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很多种,比如人类活动对地表形 态就有影响,人类推平山丘,填堆河谷、修造建筑等等,就使得原来的地表 形态发生了改变。但是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自然作用,也叫 做地质作用。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地球上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 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力量来源不同又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接下来,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内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板书) [提问] 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请从语文的角度来讲解一下’内力作用’四个字的含义。 [讲解] (学生回答:从语文角度来说,内力作用应该就是内部力的力量起到的作用吧)恩,很好!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地理上的内力作用是怎么一回 事。 1、含义:由地球内部的力量引起的作用———内力作用 2、力量来源(板书) 从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中,我们已经得知,内力,就是内部力量!放咱们地 理中来讲呢~这个内部力量当然就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而其力量来源呢, 就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力量叫做内 营力。这个能量是巨大的,如果大家比较关注时事就知道今年8月30日印 尼火山爆发吧,它就是受到内力作用的影响,当然,那只是一个很明显的表 现,还有一些内力作用进行的很慢,需要很长时间人们才会感觉的到就像案 例一中提到的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一样。需要几千万年的时间。 [讲解]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大家看书上,有哪些呢?(有学生回答: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作用) 3、内力作用三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运动(板书) 很好!变质作用,简单的说就是岩石在不同于他产生时的环境下,他的成分,结构等往往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的关系,我们就叫做变质作用。 但是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内部,于是不能直接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而 岩浆作用呢,是指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或者是地壳上升到地表或是在接 近地表的途中发生的各种复杂变化的过程。所以岩浆作用只有在岩浆喷出地 表后地表后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只有地壳运动对地表的塑造最为重要。现在 我们就一起来看地壳远动。 4、地壳运动(板书) 由内营力所造成的地壳节后的改变,我们就叫做地壳运动。 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请同学

《地表形态的变化》同步练习4.docx

《地表形态的变化》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冲积扇与三角洲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表形态,据此回答1?2题。 1.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①地形平坦,汉流较少②土壤肥沃,气候温和③波浪作用明显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3.黄河、海河、辽河每年有大量泥沙流入渤海,为什么至今渤海海域无大的变化() A.外力作用微弱 B.内力作用微弱 C.泥沙被洋流带走 D.内力、外力作用互补 4.决定华北平原土层深厚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壳下沉的幅度大②河流携帯的泥沙多③成土过程的吋间长④风力搬运、沉积的作用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下列四幅地形示意图分别是由①风力侵蚀作用,②流水侵蚀作用,③流水溶蚀作用,④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下列四组数码排序与示意图a、b、c、d相符的是() bed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而图,回答6?7题。

6.河流位置与断而对应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一a,②一b,③一c B.①一b,②一a,③一c C.(X)—c, (2)—b, (§)—a D.(J)—c,②—a,③—b 7.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侵蚀、搬运、沉积 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搬运、侵蚀 D.搬运、沉积、侵蚀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8?10题。 8.下列四幅图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 B C D 9.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 A.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 B.是化学作用的结果 C.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 D.形成于各地带的石灰岩地区 10.充满神奇色彩的狮身人面像与宏伟的金字塔、神秘的木乃伊构成了古埃及文明的一部分。日前狮身人血像已经损毁严重,需要进行修缮。造成“狮身人面像"损毁严重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侵蚀作用 B.风化、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11.地壳运动按方向分为() ①断层和褶皱②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③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④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弯曲变形的运动和使岩层隆起、凹陷的运动⑤地垒和地堑⑥地震和火山 A.①⑤ B.②④ C.③⑥ D.④⑤ 12.下图为一条河流沿箭头方向流动,将会形成下列哪种地理景观()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考专题复习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点梳理]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a)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即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或者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地运动中。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具体如图所示:

②六大板块的分布(如图)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如图中 的C欧亚板块、D太平洋板块、B 印度洋板块、F美洲板块、A非洲 板块、E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 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b)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貌的影响举例 形成边界的 类型 板块张裂 常形成裂谷和 海洋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等 生长边界 ←|→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互 相挤压碰撞 常形成高峻的 山脉和巨大的 高原 喜马拉雅山 脉、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挤 常形成深邃的 海沟,以及与 美洲西岸的山 脉和亚洲东部 消亡边界 →|←

压碰撞之相伴的山脉 或岛弧 的岛弧 4.地质构造的类型(a)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5.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向斜 判断 方法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 隆起 岩层一般向下 凹陷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 著的位移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 较老,两翼岩 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 较新,两翼岩层 较老 图示

推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1山地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4.2.1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形成地表形态的形式有两种,分 别是?(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师补充答案)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山地的形成

(板书)一、褶皱山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一般情况: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高大的山系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高大的褶皱山的形成与板块运动有关,板块怎么样划分的?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4.10图,各板块的名称、位置、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等。 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背离运动:张裂(裂谷或海洋),相对运动:碰撞(高大的褶皱山系) 【课堂练习】 1、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A.岩层的弯曲形态 B.地形的起伏状况 C.岩层的坚硬程度 D.岩层的新老关系

2018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第6讲地表形态的变化

专题6 地表形态的变化--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长春模拟)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酒精灯、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右图为实验示意图。实验中发现两块海绵向左右侧方向运动。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①碰撞挤压②板块张裂③生长边界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A.落基山脉的形成 B.智利海沟的形成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解析:1.B 2.D 第1题,通过实验可知,演示的是板块张裂现象,板块张裂为生长边界。第2题,板块张裂往往形成裂谷、海和洋。 (2017·新乡模拟)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3~5题。

3.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A.①类岩石 B.②类岩石 C.③类岩石 D.④类岩石 4.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物理风化 B.化学风化 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 5.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A.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 B.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 C.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 D.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 解析:3.A 4.B 5.B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而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表冷凝形成的。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第4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第5题,在风化坑的剖面图中,可发现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风化坑概念明确指出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易于坑内保存积水。 (2017·日照一模)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6~7题。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答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目标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目标3知道褶皱、断层的概念,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目标4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实践意义,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重点难点学法指导 重难点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 图解法、案例分析法形的形成 重难点2:从、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 图解法 “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部的①。 (2)表现形式:②、岩浆活动、地震。 (3)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盆地等。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③。 (2)表现形式:④、侵蚀、⑤、沉积、⑥作用。 (3)影响:削低高山,填平盆地,使地表趋向平坦。 3.地形:是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全球⑦分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2)板块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或者挤压碰撞,或者彼此分离。

(3)板块裂地区常形成⑧、海洋、海岭。 (4)挤压碰撞地区形成山脉、⑨、岛弧。 (5)地球陆的分布,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平原的地貌格局,是运动的结果。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地壳运动留下的“”。 (2)褶皱 (3)断层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火山锥、火山口。 (2)地震:地壳断裂和错动。 【答案】①热能②地壳运动③太阳能④风化⑤搬运⑥固结成岩⑦岩石圈⑧裂谷⑨海沟⑩板块 痕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重难点探究】 主题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基础探究读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彩色笔画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2)结合教材图2-1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对地形产生了什么影响? (3)非洲板块是怎样运动的? (4)红海的面积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1)图略。 (2)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东南方向运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3)非洲板块朝正北方运动,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就是一个例证。 (4)红海面积在扩大说明了板块正在裂。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属于板块生长边界。伴随着板块之间的裂,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 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 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 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采用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略 〔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地质作用 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方法: 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整体上把握内、外力作用及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变化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山岳的形成和发展来理解、掌握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方面的作用过程,以及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交通运输)的影响。该部分教材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具体解释了内部地貌的演化过程。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褶皱山和断块山部分,教材先剖析了褶皱和断层的发育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交通运输为倒,分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侧.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并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山岳的形成,是上节所学内容的具体应用,教学时要注意与案例相结合,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举例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山岳案例的分析及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山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对山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探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难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其判别;地形倒置的成因;断层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貌;火山的形态特征;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教学以山岳地貌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系统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分析和归纳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中注意了“四个结合”,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传授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1、教师: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火山的模型、常见地貌的景观图片或影片资料。制作褶皱、断层的形成动画,火山喷发的影视资料。指导学生野外观察当地的典型山岳地貌。准备实验材料。 2、学生: 课前学习:预习本课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资料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山岳的类型、成因及褶皱、断层的类型、成因和火山喷发等方面的知识。搜集资料,包括野外考察所拍照片、手绘简图及采集的标本等。还要搜集本地区地形特点及分布等方面的资料。观察褶皱、断层、火山的模型。 野外观寨:学生分组对当地的典型山岳地貌进行野外考察,观察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的特点,对典型断面、景观要拍照或绘出简图,并要注意采集标本。野外考察时要注意安全。物体受力实验:把一根木辊(树木的枝条也可)放在桌面上,在其两端慢慢用力向木棍中间挤压,仔细观察发现,木辊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练习题及答案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练习题及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一是①________作用,二是 ②________作用。 2、内力作用 (1)能量主要来自③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和 ⑥________等。 3、外力作用 (1)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⑦____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破坏、⑧________和 ⑨________等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 ⑩____________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________带分割成?____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________状态。板块运动是?____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六大板块名称:?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除○21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板块运动结果:○22______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峻的○23________和巨大的○24________,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25________板块与○26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27________,以及与之相伴的 ○28________或○29________,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孤,在陆地板块内部○30________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 ○31________,如东非裂谷带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由○32____________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褶皱:强烈○33________和○34____________,可以使○35__________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它有○36________和○37________两种基本形态。b 、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38________,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39________,称为断层。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40________,常发育成○41________,如华山西峰;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 ○42____________,常有典型的○43________或谷地。

微专题4: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微专题4: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高考母题再现】 【2015?新课标全国1】 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考点难点突破】 【知识链节】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对河谷形态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如下表) 河谷形成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 主要侵蚀方式以下蚀和溯源侵蚀 为主 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以侧蚀为主 河谷形态特征河谷横剖面呈“V” 型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 积,河谷出现连续河湾 河谷横剖面呈“U”型,上游 窄而深,下游宽而浅 2.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洪积—冲积平原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 泥沙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各个洪积 扇或冲积扇连接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 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 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 粒由粗变细 土壤深厚肥沃, 既不旱也不涝, 是高产田所在地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 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 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 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 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 广 土壤肥沃,易旱 易涝.粮食产量不 稳定 三角洲平原河流入的口 外海滨地区 河流到达海岸入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 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潮顶托形成三 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 坦,河网稠密,河道由 分叉顶点向海洋呈放 土壤肥沃,易形 成盐碱化,影响 农业生产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基础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

第二节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重点) 3.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典型地貌。(重点难点 ) 一、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A 为欧亚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的边界类型:图中M 为消亡边界、N 为生长边界。 (3)据图填写下表: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 2.主要类型: ①褶皱:图中A 、B 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 处叫背斜。B 处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 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断层的类型及特征如下表所示:

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1)褶皱山的形成反映的是地壳运动中的垂直运动。( ) (2)华山是典型的褶皱山。( ) (3)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中的岩浆活动的具体体现。( ) 【提示】(1)×褶皱是在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发生的岩层弯曲,因此褶皱山体现的主要是水平运动。 (2)×华山是因断层活动而形成的断块山。 (3)√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1)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都属于欧亚板块吗? (2)在板块边界一般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3)试分析红海、地中海、大西洋未来变化趋势及原因。 【提示】(1)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在消亡边界形成高大的山脉、高原、岛弧、海沟等。在生长边界形成海岭、裂谷、断层等。 (3)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们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张裂中;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归纳总结]板块运动及形成的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具体分析如下表:

塑造地表形态练习题及答案

必修一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图7为某一沉积层内的沉积物(颗粒)示意图,那么该沉积物的成因有可能是()A.流水沉积作用B.风力沉积作用C.海浪沉积作用D.冰川沉积作用 读图2—5—8,回答2~4题。 2.从地貌上看,①处属于() A.三角洲 B.冲积扇 C.冲积平原 D.冰川沉积物 3.从地质构造上看,②处属于 (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褶皱 4.我国中西部地区受②构造影响而形成的著名的山峰是 ( ) A.华山 B.泰山 C.天山 D.祁连山 读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2—5—10,图中1.2.3.4.5.6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老到新。据此判断5~8题。图2—5—10 5.若该地在我国境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主要位于北方地区 B.该地区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 素 C.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为:①处是背斜,②处是向斜, ③处是地堑

图 6 b d a c ② ② ③ ③ ④ ① 图5 6.图中的沙丘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 海浪作用 7.若图中①处与②处的相对高度为10米。图中所示的沙丘为流动沙丘,为了治理沙漠化应该在哪里种草植树最合适( ) A.① B.② C.③ D.④ 8、若图中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关于下列图6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表示的地层中,②地层含有石油,开采时应在a 处钻井 B .乙图表示的地层中,b 处绝对不会含有化石 C .丙图表示流动沙丘,其所在地的盛行风向如a 箭头所示 D .丁图所示地形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北京时间2006年12月26日20分34秒,在距台湾岛以南约15千米的地方,发生的地震造 成海底通讯电缆中断,给网络贸易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地震应该属( ) ( ) ①构造地震 ②火山地震 ③破坏性地震 ④微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1.当此次地震发生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 ( ) A .出国度假的李先生正在洛杉矶海滨享受日光浴 B .英吉利海峡风高浪急 C .悉尼的居民刚刚度过了一个漫天飞雪的圣诞节 D .停泊在开普敦港货船上的某船员看到自己的影子朝向西南 12.图中甲山地的地质构造属于( ) A .背斜构造 B .向斜构造 C .断层构造 D .板块构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word教案 一、重点和考点 (一)课程标准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明白得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状的要紧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刻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进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状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状的阻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状的观点。 6、明白得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阻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把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二)考试说明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主干知识梳理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要紧是。它要紧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要紧是。它对地表形状的塑造要紧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阻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势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岩石能够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那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一 2007重庆卷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现在,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 A.多1个 B.多2个 C.少1个 D.少2个 例二 2007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 结合图例,推断甲处岩石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沙漠 B.沼泽 C.海洋 D.苔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