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备课参考 燃烧与灭火 (2)

初中化学备课参考 燃烧与灭火 (2)

初中化学备课参考 燃烧与灭火 (2)
初中化学备课参考 燃烧与灭火 (2)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课程标准要求

1.记住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2.能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知道爆炸发生的条件和防范爆炸的必要措施。

4.认识常见的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

教材内容全解

1.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1)燃烧:通常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a:物质具有可燃性。b: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c: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易燃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3.同一种可燃物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

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以后,可燃物的分子或原子与氧分子接触,发生燃烧反应。在同一时刻内,一定体积的空间中,相互接触的分子越多,反应就越剧烈,燃烧也越充分。

4.促进燃烧的方法

(1) 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5.爆炸

爆炸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急剧的燃烧,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迅速膨胀的结果。6.疑难突破

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跟氧气(或空气)混合,由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表面积很大,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7.问题探究

问题:2010青岛小乐同学在学习了燃烧与燃料的有关知识后,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通常加工成蜂窝状,这样会燃烧得更充分。由此他联想到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于是引发了思考:哪些因素能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呢?

探究:小乐同学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通常加工成蜂窝状,这样会燃烧得更充分一些。他想通过实验探究一下。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①增大氧气的浓度;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实验方案:①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将红热的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

木炭剧烈燃烧。

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取质量相等的两块镁,其中一块磨成粉末,都在空气中点燃,镁粉的燃烧程度比镁块剧烈。

典型例题剖析

例1 把几小块木炭放入球形管中,按图41所示连接装置。打开玻璃活塞,氧气进入球形管,发现木炭不燃烧;关掉氧气,给球形管内木炭加热,木炭同样不燃烧,此时打开玻璃活塞,氧气立即进入球形管,则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得到的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4-1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物质燃烧的条件。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必须有可燃物;

(2)必须跟氧气接触。(3)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木炭是可燃物,要是木炭燃烧还必须同时满足另外两个条件,温度和氧气,打开活塞不加热,木炭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木炭不能燃烧;关掉氧气,即使给木炭加热,因接触不到氧气,木炭也不会燃烧;如果球形管内的木炭加热到着火点以上,再通氧气,木炭会立即燃烧起来。由此就证明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答案: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②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a.必须跟氧气接触;b.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例2 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

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阻止原油喷射

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灭火的方法: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点,都能达到灭火的效果。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一是与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时,二者必须同时具备,但要使其不燃烧,只要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B、C、D都是合理的破坏燃烧条件的方法。而A项则是降低可燃物温度,使温度达不到着火点。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由可燃物的性质决定的,一般不能改变。

答案:A

例3 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

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B.发生火灾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D.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燃烧的原理及安全常识的掌握情况。室内起火,如打开门窗,会使室外空气进入室内,助长火势;有机物燃烧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吸入烟尘和有害气体;山林火灾发生后,火势顺风蔓延,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有害气体顺风扩散,应逆风逃离灾区。

答案:D

中考考点对接

(2012?仙桃)下列是关于成语包含的化学原理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B.煽风点火--使空气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

C.釜底抽薪--取出可燃物,使燃烧更旺

D.百炼成钢--多次提炼,使生铁中碳、硅、锰等杂质的含量调节至钢的标准

解析: A、钻木取火,可以实现摩擦生热,提高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实现2燃烧,故此选项正确;

B、煽风点火,促进空气的流通,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使燃烧更旺,故此选项正确;

C、抽薪就是移去可燃物,控制2物质的燃烧,从而实现灭火,故此选项错误;

D、生铁与钢的区别是含碳量的不同,生铁变成钢是消耗碳的过程,从而达到钢的标准,故此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A.白磷、红磷、木炭、无烟煤都是可燃物

B.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C.实验时,用于吸干白磷的滤纸片不能丢在废纸篓里

D.红磷燃烧属于置换反应

解析: A、从四种物质都存在着火点可以得到四种物质均是可燃物;

B、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接触和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两者缺一不可,所以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C、白磷的着火点较低(40℃)很容易发生自燃现象,吸干白磷的滤纸片上很有可能存在白磷,所以为防止火灾的发生吸干白磷的滤纸片不能丢在废纸篓里;

D、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反应物与生成无均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而红磷的燃烧时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不符合该特征,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故选D

(2012?乌鲁木齐)燃烧是生活0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档案室内资料着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解析: A、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没有氧气参加,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故A正确;

B、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故B正确;

C、盖上锅盖能隔绝氧气,隔绝氧气可以灭火,故C正确;

D、档案室内资料着火,立即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会对档案资料造成污染,故D错误;

答案:D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 知识讲解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和灭火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条件的探究: (1)如下图所示,观察并分析热水中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不同现象。 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即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大于40℃,而达不到240℃,因此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思考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思考3:为什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空气(或氧气)后却燃烧起来? 在热水中温度虽然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氧气,白磷不能燃烧;当通入空气(或氧气)后,白磷跟氧气接触就燃烧起来。 (3)由上述实验得出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高清课堂《燃料、燃烧与环境》一、2)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燃烧。【要点诠释】 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对于固体物质,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着火点就越低,如炭粉的着火点比炭块的更低。 2.空气或氧气在燃烧过程中起助燃剂的作用(支持燃烧),而不具有可燃性,但空气或氧气并不是唯一

初中化学备课参考 化学真奇妙

第1节化学真奇妙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

(2)两种变化的关系: ①宏观区别: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 ②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 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相关链接 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属性,是变化的内因,性质决定变化;而变化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在化学变化中才能显出化学性质来。例如,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点燃酒精,就能发生酒精燃烧的化学变化;而酒精的可燃性(化学性质)是通过无数次酒精燃烧现象得出的结论。 典型分析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 B.木材烧焦变黑 C.酒精挥发 D.冰熔化成水 【答案】B 【解析】要判断某一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是看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A 属物质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C、D属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B.木材烧焦后变成了一种不同于原木材的黑色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化学性质的是() A.煤气能燃烧 B.液氧呈淡蓝色 C.糖能溶于水 D. 通常情况下氮气没有气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B.液氧是淡蓝色,只需通过观察而不需通过发生化学变化即可表现出来,属物理性质,C.蔗糖溶于水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中考案例 1.(2010年广东)如图1-1所示,金丝鸟与金鱼生活在一起,是因为鸟笼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高分子薄膜,请您推测制作鸟笼的高分子薄膜必须具备的性质是( )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计划

一、指导思想: 集体备课要求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必须立足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将以“群策群力一教案”的指导思想为指引,建立“个人粗备、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教案复备”的备课制度。在步调一致、保持共性的基础上,力求各具特色、突现个性。 二、工作重点 认真开展年级组集体备课活动,在备课中抓住三个结合:与新理念相结合,与集思广益相结合,与课堂高效相结合。开展“一课、一议、一思、一得”的教研活动。学科组里若有亮点的教学设计将及时推广供其他教师参阅。 三、备课组长 语文组:杨跃慧 数学组:杨静 四、备课时间、地点 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五 集体备课地点:(办公室、会议室) 五、集体备课目标、措施: (一)、目标 1、以学生为本我们将以学生实际为切入点,集体探讨一种学生易接受、易掌握的教学方法,努力使绝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并掌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2、以集体为重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并保持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以方法为主备课时主要考虑抓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 (二)措施 1、由面到点:集体备课时,我们将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 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并选中其中一课时集体备好教案。 2、实现教案的重组:各成员自觉把事先设计的简案纳入到群体中去,每次集体 备课时均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负责把集思广益后的相关内容整理好后分发给教师,以便参考、设计,重组教案。 3、结合本班实际修改:各教师领到资料后,必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 4、及时反馈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我们要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抽一定的时间交流上周教后感。 六、具体实施步骤: 1、严格执行“个人粗备——集体齐备——个人细备——反思复备”的步骤。 2、备课组成员必须在集体备课前先行备好简案,以及在心中想好自己的设想。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

第2讲燃烧和灭火实验 【核心重点】 一、燃烧的条件(同时符合)二、灭火的原理(符合其一)(1)可燃物(1)清除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隔绝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反应装置: ①③/③④对比 说明可燃物燃烧 必须与氧气接触; ①②对比说明 可燃物燃烧必须 达到着火点; 【实验改进】 通常状况下, 白磷的着火点 为40℃,红磷 的着火点为 240℃。某化学 兴趣小组的同 学按下图所示 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的实验事实如下: ①实验Ⅰ、Ⅲ中,放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常温时1、2号试管内的白磷、红磷不燃烧; ③热水中的1号试管内白磷燃烧,2号试管内红磷不燃烧; ④实验Ⅲ中,玻璃管上的气球变鼓; ⑤实验Ⅳ中,倒扣在热水中的3号试管内的白磷燃烧。 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的相关事实是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①和④ D. ①和⑤

【答案】B 【考查难点】 【实例训练】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下图所示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探究燃烧等相关实验。已知,白磷(过量)的着火点40℃;该装置气密性良好,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 ,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 ,且生石灰适量。 实验步骤及部分现象记录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 步骤Ⅰ中,导致小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⑵ 步骤Ⅱ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白磷燃烧的原因是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⑶ 在步骤Ⅲ中,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继续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具体操作是: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后,_______________,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现象。 【答案】(1)生成CO 2受热上升,隔绝O 2 ; (2)先变鼓,后变瘪;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达到白磷着火点,并与O 2接触;4P+5O 2点燃 2P 2O 5 (3)打开弹簧夹;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出来,还剩下约4mL 时停止下流。 实验现象 原因 Ⅰ 高蜡烛先熄灭 生成CO 2受热上升,隔绝O 2 Ⅱ 矮蜡烛先熄灭 CO 2密度大于空气,隔绝O 2 实验步骤 操作 现象 步骤Ⅰ 点燃燃烧匙中的小蜡烛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燃着的小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步骤Ⅱ 打开弹簧夹,由注射器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夹紧弹簧夹。 白磷燃烧。 步骤Ⅲ …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课后反思: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初中化学备课

初中化学备课 如何备课 1、备内容 (1)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对教学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所以,学习、理解教学课程标准是备课的基本内容。通过钻研课程标准,了解所授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及在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和“三基”内容及要求;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弱点;从总体上明确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注意实践”上达到什么程度,合乎什么规格;考虑对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等。 (2)备教材 ①要系统钻研教材。首先,要通览教科书,熟悉其全部内容,包括编者意图、组织结构,同时兼顾前后,了解有关的“已学教材”和“后续教材”的相应内容,即从教材体系上把握教学内容,弄清前后关系,只有综观全局,才能确定切实的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恰当安排教学内容。然后,弄清哪些是重点章节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弱点,进而根据每章(节)的教学目的任务,确定每节课的教学要求。最后,精通教科书,即对所讲教材,不仅知其梗概、明其目的,而且对难点的分布、练习的安排了如指掌;对节与节,都要弄清本质联系,找出其内在规律。同时要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学性,确定重点、难点和弱点,挖掘教材,使能力培养寓于知识运用之中。 ②善于使用教材。就是以教材为依据,不要摆脱教材,又不照本宣科,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教材,既要注重科学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又追求艺术性,对教法再加工。使教材结构更有系统性、针对性,成为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 ③敢于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大体上可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几个不同的层次。了解——对知识的涵义由感性地、初步的认识,能说出“是什么”,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理、公式、法则)达到理性认识,能知道“为什么”以及与其它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迅速、灵活地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形成能力。一是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按照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教材内容分为重点内容,一般内容和了解内容;二是要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把教材内容加以重新组织和安排,使之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处理教材应包括:哪些应详讲、哪些应精讲,补充哪些,省略哪些(包括例题、练习等),与已知有联系的部分怎样衔接。 科学处理教材。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专项练习考试题及答案.doc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专项练习考试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8题) 1.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B.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答案】B 难度:中等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2.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少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相关自救措施不合理的是() 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B.有烟雾的地方,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烟雾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答案】D 难度:基础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3.当汽车油箱泄露时,采取的应急措施首先是() A.亮灯查找泄露源B.打开车窗,严禁一切火种 C.洒水吸收汽油D.报警说明情况 【答案】B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4.2015年5月25日,河南鲁山县老年公寓发生特大火灾,着火房屋的墙体均由泡沫塑料填充的铁皮夹层,俗称“铁皮泡沫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泡沫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但不属于易燃物 B.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119 C.只要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D.可燃物燃烧的同事一定还会发生爆炸 评卷人得分

【答案】B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料和热量 5.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有关做法中错误的是() A.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B.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C.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D.稀酸飞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小苏打溶液 【答案】B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6.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C.可燃物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在纯氧l【答案】C 难度:基础知识点:氧气 9.下列混合气体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氮气、氧气B.氧气、二氧化碳 C.氮气、氢气D.氧气、氢气 【答案】D 难度:容易知识点: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0.下列变化过程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食物腐败B.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铁钉生锈 【答案】B 难度:容易知识点:氧气 11.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答案】B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12.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纸在空气中常温不会燃烧,而点燃后可以燃烧 反应温度 B

化学集体备课总结

集体备课总结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阔教师教学思路的极好途径。最终就是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从旧知识中自然迁移,自主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我们通过这项工作,不仅可以准备出一节内容丰富、教法新颖的好课,而且可以使备课人各抒己见,互相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下面我把这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首先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确定了每周的主备课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集体备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二、确定任务,搜集材料 集体备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由主备课人选定课题,主备课人的任务是首先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书写教案初稿,并作好充分准备发表全面观点。同时预先通知各个成员,每个参加者本着积极参与的精神,充分挖掘和分析教材,并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各种有用信息,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发言作好充分准备。 二、共同探讨,各抒己见 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各参加人集聚一堂,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首先由主备课人陈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并将本课在书中所处地位以及本课的大概内容加以分析和介绍。

然后由大家自由发言,就本课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导入新课部分选出最新颖、独特且能吸引学生的方案,并用材料加以辅助。教学重点部分,首先由主备课人陈述自己的见解,其他人分别发言,要求发言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同时要把相应的教法、学法融入材料分析之中。最后,总结出既能阐释清楚课本观点,又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教法和学法。教学难点部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集大家的智慧与一体,分析出一种既不脱离书本又使学生通俗易懂的教法和学法。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讨论,参与者普遍认可通过双自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对选材、教法、教学用具的分析与研究。选材方面,一定要突出新、特、优。教法方面,一定要突破政治教材枯燥无味的局限性,争取作到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相统一。 三、主备课人进行记录、总结 当所有备课人讨论完毕后,主备课人负责整理和总结,并按照备课要求形成文字、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我们组各位教师都身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工作量很大,但都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大家都获益非浅,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

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上册全套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教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⑵知道常见灭火方法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水、酒精、小木条、小纸片、棉花球、蜡烛、烧杯、镊子、火柴 沙土、剪刀、抹布、碳酸钠溶液、盐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类利用 燃烧的反应已有几十万年了。你知 道燃烧的条件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 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通过实验研究燃烧条件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 烧需要氧气 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 力 教师板书燃烧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也叫着火点)。 教师讲解着火点的概念 播放课件: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让学生猜测书中124页的实验中的现象 让学生回忆烧不坏手帕的实验并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来解释手帕不坏的原因。 燃烧的现象有利有弊,当我们方法不当时就会造成火灾。所以我们很自然就想到了灭火。哪些方法可以灭火呢?现在我们在做个实验。将你们实验桌的蜡烛点燃,想一想你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熄灭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倾听 倾听观看屏幕 思考回答 思考后回答 学生动手实验 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 力 锻炼学生实验操作和设 计实验的能力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基本知识和技能: 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和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学习简单的灭火技能和逃生方法。 3.使学生体会到: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四、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答:火)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放映录像1) 师: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发表看法,注意鼓励学生) 师:既然燃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好好探

究一下有关燃烧与灭火的问题,以便好好地利用燃烧产生的火为我们人类服务。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很多燃烧的场面,你发现通常的燃烧一般有什么特点?生:发光、放热等 师:燃烧一般是可燃物跟什么物质的反应? 生:氧气 师:对,燃烧就象你们所说,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是氧化反应。 怎么样才能让燃烧顺利地进行?燃烧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不妨先从下面的问题入手: 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 给出一些物质,选择可以燃烧的: 木条、蜡烛、小煤块、小石子、纸张、酒精、玻璃、棉布 2.能燃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 探究一: 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物质的着火点。 同学们实验探究,然后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板书: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既可呢?事例分析证明。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初三化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初三化学备课组工作计 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大木初中2010—2011学年度上期初三化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朱朝华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体现了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要求,凸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教材还注重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教材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空气、水、以及碳等知识着手,学习了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并有计划的将一些基本概念穿插在里面,使得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大降低,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教材还在课题中插入了化学与能源、环境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树立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在学习他们的组成、性质、制法的基础上,了解研究物质的方法及一个重用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它的应用。难点是有关分子、原子结构。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发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 2.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和良好习惯,力争期末考试学校平均分在沙区保持领先地位。 4.学习一些简单的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学习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组成、性质、制法,了解一般的研究方法。 5.树立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6.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方法措施: 1、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力争做到低耗高效。 2、坚持参加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共同探讨课改中所碰到的问题。活动时间周三下午第一节课后。 3、积极参加各种教改教研活动(包括月考、全县统测等),加强相互之间的听课,及时的交流,取长补短。 4、课堂教学要讲究教法,培养学法,做到程序要规范,环节要紧扣,知识要落实,能力要提高。 5、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树立起后进生学好化学的信心,确保他们不掉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此来获得科学的

初中化学教案(下册)资料

初中化学教案(下册) 第八单元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⑶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⑷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实物性质的讨论入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学会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以下认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⑶通过实验比较黄铜片和紫铜片、焊锡和锡及铅的多种性质,认识加入其他金属可以改良金属特性,以及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在了解金属性质的基础上,了解材料选择要考虑的问题:如价格、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金属制品、金属制品的图片、铁架台、铁片、酒精灯、焊锡、铅、火柴等。 学生用具:大小形状相同的铁、铜,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合金的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一金属材料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有颜色和光泽,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 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 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 二、合金 1、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 2、合金与组成它们的金属性质比较(存在差异,体现优异)。 3、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4、新型金属材料 钛和钛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 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

初三化学备课组长工作总结

初三化学备课组长工作总结这篇《初三化学备课组长工作总结》是聘才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欢迎浏览,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学期初三年级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务处、年级组对学科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强化化学教学研究,提高全组老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争取进入全市前列。 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 2.转变教学观点,树立教学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思想。 3.优化教学情景,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开展课堂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求真务实,培优转差有成效。 6.争取期末年级平均分不低于全市第5名。 每周三上午第三节课后。 1.学习新课程标准,集体备课,探讨教学上的问题。 2.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制定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措施。 3.每章统一进行单元测验,统一评分标准,并利用集体活动时间进行测后总结分析,写出总结分析报告。各单元测验试卷的命题教师安排如下:

各单元的测后总结分析报告由试卷命题教师负责,报告主要包括: (1)各班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2)哪些知识学生掌握比较好,哪些知识掌握比较差,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3)提出需要补救的问题、制定补救措施和今后教学上要注意的事项。 (4)出一份相应的补差试卷。 4.认真做好常规教学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单元测试等)。 5.开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听课活动,本学期每人听课不少于6节。 6.第5周期中复习研讨;第16周期末复习研讨。 本学期根据学校教科室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初制定的化学备课组工作计划,本组教师认真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认真学习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履行备课组长与教师的职责,加强学科的理论学习,使化学组成为团结和谐、勤奋互助、合作能力较强的备课组。经过一学期努力基本实现计划,并取得优良的成绩。现具体总结如下: 1. 严格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益。全组教师做到重点落实备课常规和课堂教学常规,提高备课和上课质量。注意教学常规管理中的各个细节,并且尽量落实细节,养成

初中化学备课参考 燃烧与灭火 (2)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课程标准要求 1.记住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2.能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知道爆炸发生的条件和防范爆炸的必要措施。 4.认识常见的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 教材内容全解 1.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1)燃烧:通常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a:物质具有可燃性。b: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c: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易燃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3.同一种可燃物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 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以后,可燃物的分子或原子与氧分子接触,发生燃烧反应。在同一时刻内,一定体积的空间中,相互接触的分子越多,反应就越剧烈,燃烧也越充分。 4.促进燃烧的方法 (1) 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5.爆炸 爆炸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急剧的燃烧,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迅速膨胀的结果。6.疑难突破 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跟氧气(或空气)混合,由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表面积很大,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7.问题探究 问题:2010青岛小乐同学在学习了燃烧与燃料的有关知识后,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通常加工成蜂窝状,这样会燃烧得更充分。由此他联想到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于是引发了思考:哪些因素能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呢? 探究:小乐同学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通常加工成蜂窝状,这样会燃烧得更充分一些。他想通过实验探究一下。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①增大氧气的浓度;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实验方案:①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将红热的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

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实验准备 ①粗盐的提纯:烧杯、漏斗、量筒(10 mL)、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剪刀、托盘天平、粗盐、水。 ②[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③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④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共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前准备 学生多渠道收集四方面的资料: ①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碳酸钙等实物。 ②食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③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几种常见的盐,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④氯化钠、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情况,我县境内的碳酸钙的含量如何?人们是怎样从自然界中获取氯化钠、碳酸钙的? 创设情境 多媒体投影播放电影《盐》(节选),让学生在轻音乐声中,观赏美丽的风光,了解盐的历史,初知盐的用途等。 学生活动 1.交换观察、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常见盐的实物,简述其外观及性质;交流课外阅读或网上查找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 2.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情况。(教师作必要的补充,给予恰当的点评) 3.阅读教材P72-73,整理资料,完成下表。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4.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整理后的资料。(学生可以补充、修正;教师给予提示、补充、点评) 教师指导 1.多媒体投影:投影出整理的完整资料表。(学生对照此表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表,也可以提出疑问) 2.简要说明、释疑,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篇一:初三化学教案_上册】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 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 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 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 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 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 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 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 变化叫物理变化。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 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 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 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 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 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 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人的呼吸⑵打碎玻璃⑶铁变成“铁水” ⑷木材燃烧结冰⑹镁带 燃烧⑺钢铁生锈 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⑴水的密度为1g/cm3 ⑵酒精具有挥发性 ⑶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