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友谊的回声》教学案例

《友谊的回声》教学案例

《友谊的回声》教学案例
《友谊的回声》教学案例

《友谊的回声》教学案例

音乐组朱芳

案例背景说明:

《友谊的回声》是国家课程标准教材人音版第7册第7课的内容。本课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始终围绕着回声特点做文章,抓住音乐描写回声的要点f、p,创设了回声游戏的有趣情境,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回声,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并感悟情感,在从回声拓展到轮唱,使本课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案例实景:

一、创设情景

(用强弱不同的声音力度向学生进行问好)

师:刚才老师和你们问好时,声音有什么不同?

生:。。。。。。

师:在音乐中,我们可以用f、p两个力度记号来表示音量。(图片,多对一)

二、游戏导入

师:有位同学他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来表现这两个力度记号,他带着我们走进了美丽的大山谷,站在湖边对着对面的大山,大声的叫着“喂,你好吗?”这时对面会传来什么声音?

生:回声

师:那么这回声的力度和原声相比有什么区别?

生:。。。。。。

师:对了,回声要比原声弱,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喂,你好吗)

师:我们的回声还不是很形象,我们试着用这个记号来表示下,pp很弱(喂,你好吗)师:我们为回声加上音高,我们来试试(噢,噢)

(分组做游戏)

三、学唱歌曲

师:这山谷的回声可真好听,不光在大自然中有这么美丽动听的回声,在我们人与人之间也有美好的回声,到底是什么呢?一起在音乐中找答案吧!

1、听《友谊的回声》

师:像平时同学们很友好的向老师打招呼时,老师也会说:你们好!这就是人与人之间

的回声,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2、复听《友谊的回声》并要求学生找出“回声“乐句

3、用“u“哼唱并及时处理困难句

切分音(打拍子感受强弱)、八分休止

4、有感情演唱全曲

师:想像现在我们在美丽的大山谷站在清澈见底的湖边,和自己的好伙伴们在那里尽情的玩耍,接下来我们将此时此刻这种欢快、美好的心情带入歌词,我们来唱唱。

四、拓展(轮唱)

一、二两组先唱,三、四两组过一小节进入

五、课堂小结

师:这堂课我们知道了回声的特点,并且对轮唱的形式有所了解,以回声作比喻

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和追求。(放<<友谊天长地久>>背景音乐)

案例评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本次的课程改革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学习方式上同样带来新的变化。音乐学科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又使音乐学习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也就是说,音乐的学习原则是不能依靠描述、讲授的,必须要依靠审美主体的自身体验。

本课的设计(听、辩、唱、领悟、延伸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因此课堂教学都是在创设各种情境中展开,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验。首先,创设各种情境,游戏中展开教学,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合作者,参与者,伙伴上,拉近了与学生间的关系,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并使本课顺利进行。其次,课标中强调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为达到这目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尽量做到以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并且结合直观形象,让每个孩子在模仿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师生共同体验,享受了音乐美。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注意到了”以关爱每一个孩子为基点”,教学过程既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了孩子个性的张扬,全部教学的活动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参与,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首位,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歌曲,唱好歌曲,轻松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这一课中也渗透了多声部合唱这一环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创造学习。

友谊的回声教案

课题:友谊的回声 教材内容:四年级 执教人:榴园镇城郊中学张艳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回声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段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或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炙热追求。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炙热追求。第二段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月锻模聚在这里再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用甜美的声音去演唱乐曲。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P”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的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4、通过学唱《友谊的回声》,鼓励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友谊并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演唱乐曲。 2、使用气息控制声音的强弱。 教学难点: 认识并掌握力度记号“F”“P”了解“很强”“很弱”。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课题 1、师: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我播放一段视频,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现象?(视频回声) 2、师: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一种自然现象,当我们向山谷发出声音时,声音传到山谷中的物体上时,声音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了回声。回声和我们的发出的声音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强、弱)在音乐中声音的大小,我们一般称为“强”“弱” 设计意图: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回声,使学生对回声有所了解,并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回声的特点,对学习新歌中的难点部分起着一个铺垫作用。 3、师: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模仿一下“回声”怎样? 老师是发声源,你们来表现回声。

友谊的回声教学反思

《友谊的回声》教学反思 这部作品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同学们对友谊的赞美、珍惜与追求。歌曲整首学唱时有一定难度。所以我采用动画片的形式导入课题。在这部作品学唱时,我把它分成两个部分进行。牢牢把握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和“给学生学习自主权”的理念来组织教学。让教学在“学习重点乐句”-整体欣赏-分解学唱-表演练习-情感升华这五个环节中逐一落实,让学生体验音乐课的轻松愉快的情境。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中的音乐,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音乐中提炼出音乐的本质,将对音乐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这是我们音乐课堂上所要追求的。小学生不像成年人那个去创造或发明什么东西,但他们的对事物很好奇,好问,善于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愉快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我的教学过种当中。 在导入本课时,我运用动画片的导入通过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接下去的回声游戏中更发的表现回声,并在课堂中制造回声,轻松解决歌曲当中的难点。 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音乐积累做铺垫,让学生自主进行音乐体验和自我修正 在本课之前,学生对音的强弱都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利用这两点,为课堂教学做铺垫,展开音的强弱符号标记教学。我总结了自己的这节课,有这样一些小小体会:知识的学习是系统的也是相互关联的,但在需要跳跃知识链的时候,教师要以学生线有的知识水准做简单、浅白的表述。在学生原有音乐积累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感受——再讲解——再感受,本课歌曲的重点乐句 1=b E 2/4 f pp f pp 1 6 0 | 1 6 0 | 7 5 0 | 7 5 0 | 噢噢噢噢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课例)

分数的再认识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认识整体“1”,会寻找整体“1”。 2.从度量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3.结合具体的情景,经历概况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从度量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课前游戏:猜谜语 课前谈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诗词内容出自《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学习数学也是一样,我们应该多个角度,多个方向的来学习。比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我们在三年级中也学习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换个角度来体会分数的意义。 一、引入。 1.单位“1”再认识 课件出示:(1个圆、1米、1把香蕉、一堆糖) 师:仔细看大屏幕,我们再来看看,1个圆、1米、1把香蕉、一堆糖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个1在数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单位1”或整体“1”。一段路程、一项工程、一筐苹果、一本书、一段时间等都可以看做整体1) 二、解决问题,感受分数的产生过程 1、师:今天我们就来再研究分数的意义,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分数是什么?(也就是分数的意义)分数是怎么样产生的? 课件展示: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数是自然数,以后在度量和平均分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分数。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分数来补充整数。 2、师生共同用树枝量黑板长度。(体验不够一个时折断) 现在有个时光穿梭机,回到古代。这时候我们已经是古人了。那古人们想来量一量这个黑板的长度,你用什么方法。 师:你遇到什么什么情况了?不够的时候怎么办呢?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

人音版新版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友谊的回声》教案

《友谊的回声》 xxxxx小学 xxxxx

《友谊的回声》教案 教学内容: 表演《友谊的回声》 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孩子们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探究、设疑以及师生合作中学会歌曲;在倾听、实践、评价等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力度记号:“f,p”。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切分节奏“X X X | X X 0|”和八分休止符0X XX| X0 XX,并熟练的运用。 2、认识并掌握力度记号“f ”、“p ”。了解“ff”、“pp”、“mf”、“mp”。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通过节奏对话,提醒学生已经上课。) 二、复习歌曲《我是少年的阿凡提》 二、发声练习:

上行 1 —|2 —| 3 —|4 —| 5—| 6—| 7 —| 1 —|| 下行 1 —|7 —| 6—| 5 —| 4 —|3 —| 2 —| 1 —|| 二、情景导入: 1、师:大家的声音真美,将这样简单的练习都变得 如此的动听,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声音是最美妙而复 杂的。他能将大自然中很多的声音表现出来,例如: 回声! 设问:大家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回声?生(略)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向大自然学习这美妙的回声。 三、新歌教学: 1、听录音范唱一遍(体会歌曲的情绪) 2、教师范唱,学生仔细听,并手划节拍。(学生回 答歌曲的情绪) 3、学生跟琴小声哼唱全曲。 4、让学生自己找出唱得不好的地方,教师纠正。 (板书切分节奏型“X X X | X X 0|”和八分休止符“0X XX| X0 XX)”重点讲解。 5、学生跟琴完整演唱第一乐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优秀说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说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分数的再认识(一)》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已将“认识分数”设置了独立的教学单元,让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本节课对分数进行再认识(一),教材安排了“3、4 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已知一个图形的1、 4 ,画出原图形”、“圈一圈,与同伴交流”三个数学活动,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完成分数意义的构建,即通过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到分数的相对性。为后续真分数、假分数、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教学难点:对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理解,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1)情境教学法,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2)动手操作实践法,在合作交流中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复习分数旧知。 师:你们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吗?(预设)生:这三个图形用分数表示分别是1/2,1/2,2/6。师: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生: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因为这两个图形大小相同。(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理解整体“1”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为整体“1”不同的情况作铺垫。)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63活动1 (1)独立想一想,并自己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2)小组交流并填写表格。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 取几份用分数表示 4份3份▲▲▲△ 4份3份

友谊的回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倾听、实践、师生合作中理解歌曲、学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 ”、“pp ”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教学重点: 掌握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教学难点: 前半拍休止的准确演唱以及歌曲中回声处的自然准确的表现。 教学方法: 听唱法、模唱法、对唱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钢、教材、彩纸、磁铁等 教学过程: 课前律动 一、组织教学 上课:师生问好!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还特意邀

请了我的小伙伴一起来和大家完成今天的任务,瞧,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来了(播放小猪佩奇的回声那一集) (如果学生不安静,提示学生仔细看,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师:同学们刚才观看的可真认真,为什么山谷也会唱歌呢?谁能告诉老师。 生:是一种自然现象, 师: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 生:回声! 师:那么羚羊老师发出的原声和回声有什么区别呢? 生:原声声音大,回声的声音小(你听的可真认真) 音乐里面我们常用强弱来表示声音的大小,强用这一个符号来表示(出示f,贴板书),弱用这一个符号来表示,(出示p)很弱用两个这个符号来表示(出示pp,贴板书),回声我们就可以用很弱的力度来演唱,面对着连绵起伏的大山老师忍不住也想向大山问声好,下面和老师一起做个友谊,向大山打个招呼吧!老师来唱原声,你们来表现回声。大山你好!(切分节奏)生模仿回声(在这里老师布置任务要明确,师唱原声,生唱回声,提示学生回声的力度很弱,师并示范一个)找个学生来向大山问好,其余的学生表演回声。 通过力度对比,我们感受到了美妙的回声,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回声有关的歌曲——《友谊的回声》(写板书) 二、学唱歌曲。 1.初听(身体可以跟着音乐轻轻地动)

《分数的再认识》导学案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导学案设计 授课班级五年级学科数学内容分数的再认识 任课老 师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 难点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方 法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三段模式程序 (要 素) 学案导案 预习 激活(3-5分钟) 知识 链接 一、预习案 1、用分数表示左面各图中的阴影部 分。 对话生成(25-32分钟) 自主 学习 合作 交流 研讨 展示 评价 生成 二、学始于疑 活动一: 1、发现、解决问题 这三个同学从粉笔盒中拿出来的粉笔一样多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小组内交流。 1.拿出三个粉笔盒,分别装有8、 6、8支粉笔。请三位同学分别 从粉笔盒中拿出整体的。 2、说一说:小明和淘气谁看的多? 3、画一画 淘气小明

【展示提升】 将前面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 【讨论合作】 (1)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 的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 。他们谁捐的钱多?请说明理 由。 (2)拿走6支铅笔的 ,应拿几支? 巩固拓展(5-10分钟) 课程训练 巩固 提高 1、四年级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 的吗? 2、有6个桃子,怎么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两个?(画一画,分一分) 3、一个长方形面积的4/5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4/5相等,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是( ) ①长方形的面积大 ②正方形的面积大 ③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④不能比较 4、下面每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 小组检查指导 有什么收获或困惑? 一个图形的 4 1 是 ,那这个图形是什么呢? 433 2 413 14 3547 37 55 25 2

《友谊的回声》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这首歌曲以回声做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到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随后采用了相同音型的反复运用,并运用了“f”和“pp”的力度对比,形象地表现出彼此呼应的回声效果,让人仿佛置身于山谷之中,聆听着奇妙的回声。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乐段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下,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充满幻想与乐趣的回声。 2.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感受并掌握力度记号“f”和“p”,并能自如地运用到歌曲中。 3.聆听和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鼓励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友谊并建立美好的友谊,进一步理解和表现歌曲,体会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力度记号在音乐中的实践运用。 2.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正确地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你能说的亲切点吗? 生:老师您好!(亲切的再来一遍师生问好) 2.老师走到讲台一角,离学生远一点,再来师生问好。 师:刚才我们的距离是远了还是近了?原来这样喊可以让声音传得更远。当我们来到云

雾缭绕的山顶,面对连绵起伏的群山,我们也用这样的声音和大山打个招呼。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歌教学 (一)熟悉歌词。 师:竖起你的小耳朵,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回声发生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遍范唱。 生:说歌词(静静湖水边,静静山谷中,静静大海边,静静沙滩上)。 师:来到美丽的大自然中,你的心情怎样? 生回答。 师:怎么表现你现在的心情? 生回答。 师:我们也可以大喊一声。(尝试喊一声) 师:你听,出现回声了呢,一起来学习《友谊的回声》吧。 (二)处理歌曲。 1.随琴轻唱第一段。 2.老师有感情的朗诵:静静湖水边,静静山谷中,向着大森林,向着高山岭。 师:你们来(学生诵一遍)。 师:再积极一点。 师示范:向着大森林,向着高山岭。 生:模仿一遍。 师唱歌曲开头一句:引领学生唱第一段。 师:同学们这神秘的回声令人陶醉,再唱:4 2 4 2-·····歌曲最后乐句。可爱的回声越传越远,也变得越来越怎么样? 生回答。 师:在这儿,我们把回声唱的再强一些。 3.把第一段连起来唱。 学习第二段。 师:(唱完后)第二段歌词有两个地方与第一段不一样,谁发现了? 生回答。 师:说的对,现在我们试着来唱第二段吧。

【强烈推荐】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分数”检 测 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 一、我会填。(每空1 分,共19分) 1、填一填。 (1)5个 15 是( ),( )个 16 是1。 (2)78 里面有( )个81,322里面有( )个3 1。 (3)18个9 1 是( )。 2、考考你。 (1)6枝铅笔的13 是( )支,10铅笔的) () (是4支铅笔。 (2)一盘苹果的2 1是4个,2个同样的盘子里共有( )个苹果。 3、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 )=( ) ( )=( ) 4、( )÷( )=5 3=10) (=) (21=100) ( 5、25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52 ,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10 4,那么妈妈吃的比小贝多。( ) 2、任何两个相邻的自然数(0除外)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就是121。( ) 3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是1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 4、1812的最简分数是9 6。( ) 5、分母是10的真分数共有10个。( ) 三、按要求解答。(共36分) 1、在( )里填上“>”、“<”或“=”。(6分) 53( )64 831( )118 2016( )5 4 2、圈出最简分数,把其余的分数约分。(12分) 54 1612 408 2412 60100 131 130 3、把95和12 7都写成分母是3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6分) 4、写出与5 3相等的三个分数。(6分) ( ) ( ) ( ) 5、两个工程队修公路,甲队3天修了25米,乙队4天修了33米,谁修得快些?(用带分数比较)(6分) 四、我会解决问题。(共35分) 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共有30道题。小红做对了18题,做错了12题。请你用最简分数表示小红做对的题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

《友谊的回声》教案设计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新密市实验小学:翟水松

友谊的回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倾听、实践、师生合作中理解歌曲、学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过程与方法)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 ”、“p ”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友谊的回声》 教学难点: 能有控制的演唱歌曲 一、组织教学 1、谈话导入:(1)同学们,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如果你大喊一声,会有怎样的反应?(会有一种回声) 2、初次表现回声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模仿一下“回声”(老师是发声源,你们来表现回声)。(练习:喂,噢,你好) 师: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当我们向山谷发出声音时,声音传到山谷中的物体上被反射回来形成了回声。回

声和我们发出的声音相比,有什么不同?(原声比较重,回声比 较轻) 3、力度记号的学习 师:在音乐中用f表示(强音),在音乐中用p表示(弱音).。 你觉得回声和原声各用什么记号表示。 引申:老师给他们各添上个朋友“ff”表示极强,“pp” 表示极弱。 既然回声带给我们这麽多快乐,接下来让我们一块来感受一 下别具一格的回声。 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师:你感受到了谁和谁的回声?(讨论) 2、复听歌曲 师:这麽美的歌曲听完有什么感受?(速度情绪声音) 师:歌曲中有什么地方需要帮忙?(ll: :ll f pp 渐慢) 3、复听歌曲 4、学习歌曲 (1)师生歌词接龙 (2)学习第一部分旋律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老师给大家唱一遍谱子,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心里默唱。(师范唱第一部分旋律) 师:下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分组自己来学习。遇到问题的请举手示意,老师来帮助你。(师钢琴单旋律作为背景,并用琴声表示分组自学结束。)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能教教大家吗?(生当小老师,视唱旋律) 师: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这一句吧(钢伴,全体视唱这一乐句。) 师:还有哪个同学想把你最喜欢的那句教给大家?(生视唱,师解决难点。) 师:我们一起来合着钢琴的伴奏把第一部分的旋律轻声地唱一唱。(师钢琴伴奏,生视唱第一部分旋律。) (3)、学习第二部分旋律 师:第二部分请同学跟着老师的伴奏来试一试吧(师钢琴伴奏,生视唱第二部分,师关注学生的情况解决难点)(4)、完整演唱整首歌的旋律(师钢琴伴奏,生视唱全曲。)(5)、学唱歌词 师:同学们可真棒,这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曲的旋律,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歌声,能唱的同学小声地和老师一起来吧。(师范唱,钢琴伴奏。)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案例点评

《分数的再认识》案例点评 五年级数学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3、进一步认识单位“1”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数量不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相同;单位“1”数量相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几个被平均分的图形,学生根据图意填分数。理解部分与整体之 间的关系。 (点评:在本环节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语言表达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出现学生心里知道,却不会表达的现象是需要教师警惕的。那只是学生“知道”了,而不是“理解”了。只有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概念中相同的意思,才能说明学生真正掌握了。同时,训练语言表达也是学生的思维走向成熟和提升的必要手段。语言是思维的体现。) ●二、问题:有一截线段,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本环节的设计有些突兀,也可能是教师临时想到的一点。课堂固然有生成的东西,但仍需要教师对每一个环节的认真推敲和选择。哪些要点可以利用其他的形式体现?或者问题的设置怎样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三、出示水果图,让学生理解整体“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 些物体。 (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逐渐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并解答,是比较好的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深刻体会整体“1”所涵盖的内容。不过,苏教版教材是把整体“1”叫做单位“1”,在这里不这么说,不知教材这样安排的用意所在。我的理解是可能是学生对于理解“整体”这个词语比较轻松,而理解“单位”这个概念比较难。但是,在今后把“整体”改不改叫做“单位”,这个我没有看教材。不过,我想,这也是一个阶梯性的问题。给学生搭建适当的梯子,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出示故事《猪八戒摘苹果》。请同学们当评委,看看到底是猪八戒偷懒还 是师傅冤枉了他。 (本环节的设置有些不妥。如果能在开课之初设置,既能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也能设置悬念,使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积极思考。在本环节中还设置了小组讨论,真的需要讨论吗?不用为了“合作”而合作。) ●五、问题:整体“1”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什么关系?应该换种说法:整体“1”引起相同的分数发生怎样的变化?)

优质课教案《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doc 小学音乐

《友谊的回声》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情感态度)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倾听、实践、师生合作中 理解歌曲、学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过程与方法)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pp”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 掌握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教学难点: 前半拍休止的准确演唱以及歌曲中回声处的自然准确的表现。 教学方法: 听唱法、模唱法、对唱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钢、教材、彩纸、磁铁等 教学过程: 课前律动 一、组织教学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好!(老师您好) (教师走远一些)同学们好!(老师您好!) 师:为什么刚才我要用这种音量跟大家问好?(因为刚才我们的距离很远) 师:是啊,这样可以让声音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当我们来到云雾缭绕的山顶,面对连绵起伏的群山,石老师特别想大喊一声,你愿意与我一起吗?(愿意!)来,准备好你的双手,让我们跟大山打个招呼,1、2、3、(大山!你好!)

师:刚才我们的音量变得(大了),力度也变得(强了),这时我用这个记号来表示强的力度(出示卡通形状力度记号f,贴在黑板上) 师:现在你的心情怎样?(激动、高兴) 师:噢,强的力度,激动高兴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山谷喊山为回声创设情境,为歌曲教学做铺垫。) 2、初次表现回声 师:有一位小朋友,也爬到了山顶,这时却出现了一件怪事儿,什么怪事儿呢?我们听他怎么 说(观看动画) 师:这个神秘人是谁啊? 生:(是他自己) 师:答对啦!帅子小朋友的声音撞上了对面的大山,又被(弹了回来),可是为什么他喊了一句,却听到了很多遍?(因为他的声音撞上的不只是一座大山) 师:那这个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声音是?(回声!)你会模仿回声吗?(会!) 3、喊山与回声游戏 师:我请一个同学模仿一下喊山(大山!你好!),(大山你好,你好,你好) 师:山谷里传来了他的(回声),噢,回声。回声轻轻地飘过来,音量变(小了),力度也变得(弱了),对,很弱,这时我用这个记号来表示很弱(出示力度记号pp) ﹝设计意图:本课的难点是掌握并在实践中运用力度记号。唱准“回音”这一乐句。掌握回声的强弱特点。依据学生活泼好动特点,设计了与学生做回声的游戏。难点得到突破。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感受回声的强弱、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回声的深刻体验。﹞4、加旋律表现回声 师:现在你来模仿我的回声(加油! ) 同学们反应的真快!当喊山与回声加上旋律就更动听了,现在聆听乐句,加上动作类表现喊山与回声。(出示乐谱,播放处理过的该句的慢速音频,生聆听两遍依次加上动作与声音。) 二、学唱歌曲 1、师:你听,山谷里还传来了这样的歌声,仔细听,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出示无歌名的

小学音乐课教案《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课教案《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真聆听《回声》知道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感受音乐与大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2、认识力度记号f,p,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在实践中正确运用3、通过学唱《友谊的回声》鼓励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友谊并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学重点:力度记号在音乐中的实践运用 教学难点: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后半拍起唱的演唱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谈话: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老师和一位同学来合作一下请同学们猜一猜这现象 2、你知道回声(激发兴趣让学生说一说)师小结: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回声和我们发出的声音(我们把它称为原声)相比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二、欣赏《回声》 1、引入:音乐家发现了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有音乐家就想到用音乐来表现回声当然这个作品中的回声并不是对着山谷唱歌而是两个合唱队模拟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知道这两个合唱队是怎样配合着表现回声的

2、认识力度记号:像我们刚才不同力度的演唱在音乐中有专门的音乐记号叫力度记号刚才我们在演唱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力度fP,(出示强弱)歌曲里表现原声的用了种记号表现回声的呢 3、再次聆听回声(出示歌谱)感受乐曲中强弱的对比 三、发声练习男女声分组唱随老师的琴声唱一唱歌曲用自己的声音表现一下回声处理:歌曲其他部分用中强的力度来演唱表现叙述的语气 四、学唱歌曲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唱一首《友谊的回声》先听一听歌曲想一想为什么叫友谊的回声指名学生回答师小结:面对山谷我们发出样的喊声山谷就会传给你样的声音这其实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你对别人付出了样的真心别人就会对你有样的友谊这就是友谊的回声 1、欣赏歌曲随音乐轻轻唱一唱歌曲 2、个别指导 A、出示:我喊一声喊一声噢噢噢问:这个记号(PP很弱)师生配合唱一唱注意休止符 B、出示:回声回声…可爱的回声师独自唱一唱请学生为老师伴奏(拍手拍腿)述:这里有一个休止符表示后半拍起唱请同学们在为老师伴奏的时候注意一下这里的休止符是把握的(师再唱生伴奏)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师弹琴生边拍手边唱逐步脱离拍手拍腿)3、随老师弹琴生轻轻演唱歌曲第一段“向着大森林”尾音指导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说明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友谊的回声》是选自人民音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七课《回声》中的表演歌曲。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学情分析: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乐理知识,识谱都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并且能独立理解,解释歌曲的大意和基本容,。在唱歌、视唱和听音练习方面,大部分同学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有个别学生有跑调现象,我们要多给这些同学一些关心和爱心,使他们尽快地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高兴地唱起来,尽快脱掉“乐盲”的帽子。 设计意图: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已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课程改革不仅在教学容上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学习方式上同样带来新的变化。音乐学科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又使音乐学习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也就是说:音乐的学习原则

是不能依靠描述、讲授的,必须要依靠审美主体的自身体验。 本课的设计(玩、认、练、用四个环节)暨认知、领会、掌握、运用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因此课堂教学都是在创设各种情境中展开。导入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且有趣,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验并且掌握相 关的音乐知识,创设各种情境,游戏中边玩边展开教学,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合作者,参与者,拉近了与学生间的关系,以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并使本课顺利进行。其次,课标中强调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为达到这目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尽量做到以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并且结合直观形象,让每个孩子在模仿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师生共同体验,享受了音乐美。全部教学的活动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参与,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首位,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歌曲,唱好歌曲,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让音乐贯穿始终。在优美和谐的艺术氛围中,让学生建立起高尚道德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友谊的回声

友谊的回声 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探究、设疑以及师生合作中学会歌曲;在倾听、实践、评价等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 ”、“p ”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4、认识 A—B 的二段体结构。 教学难点: 1、学习使用气息控制声音的强弱。 2、认识并掌握力度记号“f ”、“p ”。了解“ff”、“pp”、“mf”、“mp”。 3、认识切分节奏“X X X | ”,并熟练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当导游带大家去大山谷里郊游,请你听音乐随着老师画的路线出发吧! (播放音乐伴奏,在黑板上画出旋律线) 二、玩回声游戏 1、师:接下来,我要站在山顶上玩一个游戏,你们听—— 大山(强)大山(弱) 诶,你们听到了什么? ————回声 2、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向大自然学习这美妙的回声。 分组进行“回声”模仿练习,师模仿声音,生模仿回声: fp 大山你好——大山你好—— 3、认识力度f ff p pp 师:我们向着山林喊的声音是怎样的?

——“强”。而回声呢?——“弱”。 师:在音乐中,用“f”表示强,“p”表示弱。“ff”表示极强,“pp”表示极弱。 4、加音高练习 fppfpp 160|160|750|750|噢,噢。噢,噢。 5、传递友谊的回声。(出示最后2个乐句) 回声回声,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 三、学唱《友谊的回声》 1、揭题《友谊的回声》 师:同学们友谊的回声真美,我们的作曲家也写了一首友谊的回声,我们来听听。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初听歌曲,生回答感受 3、再听歌曲 师:我再听听这首歌,并为这首歌曲划拍,听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生:2/4拍。师追问含义及强弱规律。 3、第3次听一遍这首歌曲,听完以后,你觉得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学唱曲谱 1)跟琴默唱歌曲 2)师生合作,生前8小节,师后16小节 3)自学第二乐段14小节歌谱 4)完整演唱曲谱(强弱回声的表现) 5、学唱歌曲 1)随琴轻声填词唱 2)指导用怎样的声音表现歌曲,把人间最美的回声唱出来 3)师接龙 6、加动作演唱歌曲 四、深化主题 1、走到好朋友的身边演唱歌曲传递友谊 2、诗歌《赠汪伦》 小结:有朋友的人是最幸福的,友谊是人间最美的,老汉司想送你们一首诗。。。。多么深厚的友谊呀同学们希望你们之间的友谊像李白和汪伦那样深厚。

《认识分数》教学案例

2012学年三年级第一学期Unit 4—Unit 6测验 Class __________ Name ___________ 听力部分40% 一、Listen and choose the words you hear (听录音,选出听到的单词) 10% ( ) 1. A. shirt B. short C. skirt ( ) 2. A. eye B. ear C. eat ( ) 3. A. foot B. food C. feet ( ) 4. A. hand B. head C. hat ( ) 5. A. ship B. skirt C. skip ( ) 6. A. wall B. work C. walk ( ) 7. A. which B. watch C. wash ( ) 8. A. mouse B. mouth C. house ( ) 9. A. nurse B. no C. nose ( ) 10. A. read B. ride C. red 二、Listen and choose the sentences you hear(听录音,选出听到的句子)5% ( ) 1. A. Try on Mum’s shoes. B. Try on Dad’s shoes. C. Put on Mum’s shoes. ( ) 2. A. Can Norman write? No, he can draw. B. Norman can write. He can’t draw. C. Norman can’t write. He can draw. ( ) 3. A. I can write with my hand. B. I can draw with my hand. C. I can stand with my head. ( ) 4. A. Can you jump up and touch the ball? B. Can you bend forward and touch your toes? C. Can you stand on your head? ( ) 5. A. I’ve got a nice hat. B. He’s got a nice hat. C. She’s got a nice hat.

《友谊的回声》教案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 泸师附小李霞 一、教材分析 《友谊的回声》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七册中的一课。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有感情的表现歌曲。 2、学会“f、” “p强弱记号。并能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在探究、设疑以及师生合作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与相互配合、 相互协调的合作能力; 2、在倾听、实践、评价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 2、引导教育孩子珍惜、发展友谊。 三、教学重点 (一)唱好《友谊的回声》,并掌握力度记号的运用; (二)掌握前半拍休止符和切分节奏的演唱。 四、教学难点 (一)切分节奏: | 更姑声厲-声 (二)前八分休止符:0_5 5_6 | 54 3 神秘的回声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歌谱、钢琴

六、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学习“f”,“P”,力度记号 (二)回声游戏,导入新课 f PP f pp 16016 075 07 50 噢噢噢噢 (三)学唱歌曲《友谊的回声》第一部分 1、参与实践,感受音乐 请学生聆听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初步感受歌曲,请学生讨论歌曲描绘的景色。 2、练声 化。 1)模仿风声“ wu”,找准发声位置。通过手势,感受音高和力度的 变 p mf f 3-11-1 WJJ 2)用“ wu”哼唱第一乐段旋律,熟悉旋律。 3、分段学习,讲解重点、难点 A.学唱歌曲第一段 a.出示图形谱,教师用“ wu”范唱第一段的旋律,学生再次感受旋律 起伏。 b.学生跟琴哼唱第一段的旋律,并随歌曲伴奏画图形谱。 c.学唱第一乐句,全班讨论这一乐句的力度,并用不同的动作体会力度变化。 d.学唱第二乐句,分析歌曲力度变化,体会切分节奏并把它运用到歌曲的演唱中。g 1 3|1-|1_4 5|6-| 我喊二声迪一声 e.学唱第三乐句,学习前八分休止符,请同桌试试看:用什么方法能唱准前八分休止符的节奏,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4—35 页。 设计思想: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应用,解决与分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节课是五年级学习分数的第一节课,是后面继续学习分数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这节课既要对以前的知识的重点回顾,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这节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丰富分数的内涵,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平台。 学具: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你认识吗?(出示分数二分之一)

提问:看到二分之一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用二分之一说一句话。小结:同学们刚才所说都是我们以前学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2、师:请你在图上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课件出示) ①全班交流。 ②讨论:在表示1/2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③教师质疑:这里是把谁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这个整体“1”还可以指哪些呢? 3、师:同学们对分数了解到真多!今天我们再次来探访分数这个老朋友,相信你会对分数有更新的发现。(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由“根据1/2说一句话”和“在图上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进一步唤醒学生以往对分数的认识,揭示课题。这样的设计,抛弃以往切入课题的浮华,通过两个知识复习,让时隔一年的分数知识再次明朗,轻松的谈话,使分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一步步清晰起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拿彩笔 1、全班分成八个组。每组从彩笔盒中拿出彩笔总数的1/2。 2、汇报、展示:小组汇报所分铅笔总数、拿出的支数及拿法。 3、学生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生:拿铅笔的方法相同,都是把铅笔总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了其中的1份。

友谊的回声

《友谊的回声》

音)引申:老师给他们各添上个朋友“ff”表示极强,“pp”表示极弱。5、师:让我们大家再一次来感受一下美妙的回声(分组表现强弱)﹝设计意图:本课的难点是掌握并在实践中运用力度记号。唱准“回音”这一乐句。掌握回声的强弱特点。依据学生活泼好动特点,设计了与学生做回声的游戏。难点得到突破。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感受回声的强弱、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回声的深刻体验。﹞二、学唱歌曲1、初听歌曲师:同学们的演唱将回声表现的惟妙惟肖,现在老师想为同学们唱一首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师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生答,师总结这段音乐带给大家如此多的感受,我想大家非常的想学会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友谊的回声》2、复听歌曲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听完以后你来说说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找出歌曲中回声的部分。3、师演唱歌曲,回声处学生来唱。4、演唱歌曲。学生随琴轻声慢速用“u“哼唱并及时处理困难句。(两遍)切分处(打拍子感受强弱)八分休止注意:掌握回声处的两个力度记号f 、pp。5、师进行歌曲处理。(1)结束句练唱,渐慢的处理。结束句: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声音。﹙2﹚、歌曲情感处理。为什么说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师: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友谊?生:友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生: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就是友谊。生:友谊就是同学间的交情。师:友谊就是你和同学间的那份感情、那份互助的精神。师:为什么说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生:我们同学间心相应情相通就是友谊的回声。﹝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欣赏歌曲、学生演唱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通过学生的体验、感受、学生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歌曲的力度、速度、声音、情绪。﹞6、有感情的演唱。四、拓展分组轮唱一、二组先唱,三、四组过一小节进入(设计意图:通过轮唱更好的表现歌曲,在歌曲中渗透合唱这一环节,启发学生创造歌曲。)五、教师小结。是啊,真正的友谊是你和同学间的那份感情,那份互助的精神。那么我们同学们之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彼此珍惜像大山一样心相应情相通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