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物理新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全集汇编及答案(1)

高考物理新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全集汇编及答案(1)

高考物理新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全集汇编及答案(1)
高考物理新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全集汇编及答案(1)

高考物理新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全集汇编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有()

A.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

B.卢瑟福通过对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证实了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

C.法国物理学家库仑测出元电荷e的电荷量

D.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彻底否定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下列叙述中符合史实的是

A.玻尔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

B.汤姆孙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能级假设

D.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3.一个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该氢原子()

A.放出光子,能量增加

B.放出光子,能量减少

C.吸收光子,能量增加

D.吸收光子,能量减少

4.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有四条谱线,都是氢原子中电子从量子数n>2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发出的光,它们在真空中的波长由长到短,可以判定

A.对应的前后能级之差最小

B.同一介质对的折射率最大

C.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D.用照射某一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也一定能

5.图甲所示为氢原子能级图,大量处于n=4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出多种不同频率的光,其中用从n=4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照射图乙所示光电管的阴极K时,电路中有光电流产生,则

A.改用从n=4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一定能使阴极K发生光电效应

B.改用从n=3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不能使阴极K发生光电效应

C.改用从n=4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照射,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D.入射光的强度增大,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

6.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假设氢原子从n能级向较低的各能级跃迁的概率均为

1

1 n-。则对300个处于4

n=能级的氢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低能级跃迁时,向外辐射的光子的能量可以是任意值

B.向低能级跃迁时,向外辐射的光子能量的最大值为12.75eV

C.辐射的光子总数为500个

D.吸收大于1eV的光子时不能电离

7.氢原子能级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氢原子从n=2能级跃迁到n=3能级时,需要吸收0. 89eV的能量

B.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可以被能量为2eV的电子碰撞而向高能级跃迁

C.一个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以辐射出6 种不同頻率的光子

D.n=4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n=3能级时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比n=3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n=2能级时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短

8.下列四幅图涉及到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卢瑟福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B.乙图中,在光颜色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光电流越大

C.丙图中,射线甲由电子组成,射线乙为电磁波,射线丙由α粒子组成

D.丁图中,链式反应属于轻核聚变

9.氢原子发光时,能级间存在不同的跃迁方式,图中 ① ② ③ 三种跃迁方式对应的光谱线分别为Ⅰ、Ⅱ、Ⅲ ,下列 A 、B 、C 、D 光谱图中,与上述三种跃迁方式对应的光谱图应当是下图中的(图中下方的数值和短线是波长的标尺)

A .

B .

C .

D .

10.氢原子能级图的一部分如图所示,a 、b 、c 分别表示氢原子在不同能级间的三种跃迁途径,设在a 、b 、c 三种跃迁过程中,放出光子的能量和波长分别是E a 、E b 、E c 和λa 、λb 、λc ,则( )

A .b a c λλλ=+

B .b a c λλλ=

C .

1

1

1

b

a

e

λλλ=

+

D .b a c

E E E =-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β衰变现象说明原子核外存在电子

B .只有入射光的波长大于金属的极限波长,光电效应才能产生

C .氢原子从基态向较高能量态跃迁时,电子的动能减小

D .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核外电子轨道是量子化的 12.下列四个实验中,能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

A.B.

C.D.

13.下列有关四幅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汤姆逊原子枣糕模型的正确性

B.在光颜色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光电流越大

C.放射线甲由α粒子组成,每个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D.该链式反应属于原子核的聚变反应

14.如图,为氢原子能级图;金属钾的逸出功为2.25eV,则下面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能吸收13.0eV的光子后跃迁至n=3能级

B.大量处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辐射出5种不同频率的光

C.用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所辐射出的各种色光照射金属钾,都能发生光电效应

D.用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所辐射出的光照射金属钾,所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10.5eV

15.可见光光子的能量在1. 61~3.10 eV范围内。若氢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量子数为n的低能级的谱线中有可见光,根据氢原子能级图可判断n为( )

A.1 B.2 C.3 D.4

16.许多情况下光是由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产生的,因此光谱研究是探索原子结构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氢气放电管可以获得氢原子光谱,根据玻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的产生机理.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 1,激发态能量为1

2

n E E n =

,其中n = 2,3,4….1885年,巴尔末对当时已知的在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做了分析,发现这些谱线的波长能够用一个公式表示,这个公式写做

221

1

12

R n λ??=- ???,n = 3,4,5,….式中R 叫做里德伯常量,这个公式称为巴尔末公式.用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里德伯常量R 可以表示为( ) A .1

2E hc

-

B .

1

2E hc

C .1

E hc

-

D .

1

E hc

17.α粒子散射实验中,不考虑电子和α粒子的碰撞影响,是因为 A .α粒子与电子根本无相互作用

B .α粒子受电子作用的合力为零,是因为电子是均匀分布的

C .α粒子和电子碰撞损失能量极少,可忽略不计

D .电子很小,α粒子碰撞不到电子

18.图示是氢原子的能级图,大量处于n =5的能级的氢原子,在向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辐射的光子频率最多有5种

B .辐射的光子频率最多有8种

C .可能辐射能量为2.86eV 的光子

D .可能辐射能量为11eV 的光子

19.下列四幅图涉及到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普朗克通过研究黑体辐射提出能量子的概念,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B .图乙:玻尔理论指出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所以原子发射光子的频率是不连续的

C .图丙:卢瑟福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D.图丁:根据电子束通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可以说明电子具有粒子性

20.如图所示为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α粒子打到荧光屏上都会引起闪烁,若将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分别放在图中A、B、C、D四处位置.则这四处位置在相等时间内统计的闪烁次数可能符合事实的是()

A.1 305、25、7、1

B.202、405、625、825

C.1 202、1 010、723、203

D.1 202、1 305、723、203

21.已知金属钙的逸出功为2.7 eV,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当大量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的动能减少,氢原子系统的总能量减少

B.氢原子可能辐射4种频率的光子

C.有3种频率的辐射光子能使钙发生光电效应

D.从n=4到n=1发出的光的波长最长

22.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任何学说和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下面给出了几个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物理实验,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学发展史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实验基础

B.光电效应实验表明光具有粒子性

C.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D.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证实了光的波动特性

23.氦原子被电离一个核外电子,形成类氢结构的氦离子.已知基态的氦离子能量为E1=-54.4eV,氦离子能级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具有下列能量的光子中,不能被基态氦离子吸收而发生跃迁的是()

A.40.8eV B.54.4eV

C.51.0eV D.43.2eV

24.图为氢原子能级的示意图,现有大量的氢原子处于以n=4的激发态,当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若干不同频率的光.关于这些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容易表现出衍射现象的光是由,n=4能级跃迁到n=1能级产生的

B.频率最小的光是由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产生的

C.这些氢原子总共可辐射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

D.用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照射逸出功为6.34eV的金属铂能发生光电效应25.一群氢原子中的电子从较高能级自发地跃迁到较低能级的过程中

A.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B.原子要吸收某一种频率的光子

C.原子要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D.原子要发出某一种频率的光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选项A正确;

B. 卢瑟福通过对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选项B错误;

C. 密立根测出元电荷e的电荷量,选项C错误;

D. 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没有否定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选项D错误。

故选A。

2.A

解析:A 【解析】

玻尔理论提出了原子的能级假设,能很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故A 正确.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复杂结构,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实了中子的存在;故B 错误.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C 错误.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故D 错误.故选A .

点睛:对于物理学史上重大发现,可根据时代背景、年代、发现或发明的内容、发现过程、意义等角度进行记忆.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跃迁,根据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释放光子,能量减少,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吸收光子,能量增加分析解答. 【详解】

一个氢原子从3n =能级跃迁到2n =能级,即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释放光子,能量减少,故选项B 正确.

4.A

解析: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分析前后能级差的大小;根据折射率与频率的关系

分析折射率的大小;根据

判断传播速度的大小;根据发生光电效应现象的条件是入射

光的频率大于该光的极限频率判断是否会发生光电效应. 波长越大,频率越小,故

的频率最小,根据

可知

对应的能量最小,根据可知

对应的前后能级之差最小,A 正确;的频率最小,同一介质对应的折射率最小,根据可知

的传播速度最大,BC 错误;

的波长小于

的波长,故

的频率大于的频率,若用照射某一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不一定能,D 错

误.

【点睛】光的波长越大,频率越小,同一介质对其的折射率越小,光子的能量越小.

5.A

解析:A 【解析】

在跃迁的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光子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

420.85eV ( 3.40) 2.55eV=h E ν?=---=,此种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故发生了

光电效应.A 、41410.85eV (13.6)12.75eV>E E ?=---=?,同样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故一定发生了光电效应,则A 正确.B 、

31411.51eV (13.6)12.09eV>E E ?=---=?,也能让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B 错误;C 、

由光电效应方程0km E h W ν=-,入射光的频率变大,飞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变大,故C 错误;D 、由0km E h W ν=-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由入射光的频率和金属的逸出功决定,而与入射光的光强无关,则D 错误;故选A.

【点睛】波尔的能级跃迁和光电效应规律的结合;掌握跃迁公式m n E E E ?=-,光的频率

E h ν=,光电效应方程0km E h W ν=-. 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向低能级跃迁时,向外辐射的光子的能量一定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A 错误;

B .当氢原子由第四能级跃迁到第一能级时,向外辐射的光子能量最大,其值为12.75eV ,B 选项正确;

C .这300个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分别向第3、2、1能级跃迁100个,第3能级的100个氢原子分别向2、1能级跃迁50个,第2个能级的150个氢原子直接跃迁到第1能级,因此总共向外辐射550个光子,C 错误;

D .只要吸收的光子具有的能量大于等于0.85eV 就能使氢原子电离,D 错误。 故选B 。

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根据辐射的光子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可知,E 3-E 2=△E ,因此氢原子从n =2能级跃迁到n =3能级时,需要吸收的光子能量必须等于1.89eV ,故A 错误;

B.处于n =2能级的氢原子可以被能量为2eV 的电子碰撞,吸收1.89eV 的能量而向第3能级跃迁;故B 正确.

C.只有一个氢原子,则n =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以释放3种频率的光子;故C 错误.

D.结合能级图可知,从n =4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n =3能级时辐射出电磁波的能量比n =3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n =2能级时辐射出电磁波的能量小,由

可知从n =4能级的氢原子

跃迁到n =3能级时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比n =3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n =2能级时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长;故D 错误.

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A .卢瑟福通过分析α散射实验结果,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A 错误;

B .图中在光的颜色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光电流越大,故B 正确;

C .根据左手定则可得,射线甲是α粒子,射线乙为电磁波,射线丙是β由电子组成,故C 错误;

D .丁图中的链式反应属于重核的裂变,故D 错误; 故选B 。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波尔的氢原子光谱原理可知由第四能级向基态跃迁的释放的光子的能量最大,三到基态的能量次之,二能级到基态的能量最小;由光子的能量公式c

h h ενλ

==可知能量越大波

长越短,因此① ② ③的波长依次减少,A符合题意

1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吸收或辐射光子的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来判断光子的能量a b c E E E 、、的关系

和波长入a b c λλλ、、的关系. 【详解】

因为m n E E hv -=,知b a c +E E E =, 所以:

b

a

c

hc

hc

hc

λλλ=+

即:

b a c

1

1

1

λλλ=

+

A .b a c λλλ=+,与分析结果不符,故A 错误;

B .b a c λλλ=,与分析结果不符,故B 错误;

C .

1

1

1

b

a

e

λλλ=

+

,与分析结果相符,故C 正确;

D .b a c

E E E =-,与分析结果不符,故D 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及跃迁,较为简单.

11.C

【解析】

【分析】

【详解】

A.β衰变时β射线是从原子核内部发出来的,不是由原子核外的电子释放出来的,故A 错误;

B.只有入射光的频率大于该金属的极限频率时,即入射光的波长小于该金属的极限波长时,光电效应才能产生,故B错误;

C.氢原子从基态向较高能量态跃迁,电子与氢原子核的距离增大,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增大,线速度减小,动能减小,故C正确;

D.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故D错误。

故选C。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该实验是α粒子散射实验,该实验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A错误;

B.该实验是双缝干涉实验,该实验揭示了光具有波动性,B错误;

C.该实验是光电效应现象的实验,该实验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C正确;

、、射线的性质,D错误。

D.该实验是放射性现象的实验,从而得出αβγ

故选C。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逊原子枣糕模型,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A错误;

B.在光频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光电流越大,故B正确;

C.根据左手定则可知放射线丙由α粒子组成,每个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故C错误;D.链式反应属于原子核的裂变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1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用能量为13.0eV的光子照射,基态的氢原子若吸收13eV的能量,则能量值为-

0.6eV ,氢原子没有该能级。所以不能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故A 错误; B .大量处于n =4能级的氢原子,最多可以辐射出24C =6种不同频率的光,故B 错误。 C .现有一群处于n =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根据2

3C =3,知该群氢原子可能发射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但是n =3能级跃迁到n =2能级的光子能量小于2eV ,所以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频率共有2种,故C 错误; D .n =4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基态时,释放光子的能量

E =E 4-E 1=12.75eV

再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式得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E k =E -W 0=12.75eV -2.25eV=10.5eV

故D 正确。 故选D 。

15.B

解析:B

【解析】根据能级图可有:当n=1时,E 2-E 1=10.20eV 是最小的光子能量,大于3.10eV ,所以n=1不可能;如果n=3时,E 3=-1.51eV ,则从n=∞到n=3的跃迁时发出的光子能量是最大,也小于1.61eV ,所以,n=3也不可能,n=∞到n=4的跃迁时发出的光子能量为0.85eV ,不在可见光范围内;则剩下只有n=2才满足条件。故选项ACD 错误,B 正确。故选B 。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若n >m ,由n→m 跃迁,释放光子,则112

2 E E hv n m -=,因为v = c λ

,则E 1(2211

n m -)=h c λ,由h c

λ

=hcR (221

1

2n -

),得-E 1

=hcR ,解得里德伯常量R=?1E hc

.故选C .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辐射或吸收的光子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知道光子频率与波长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α粒子与电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是库仑引力,但由于电子质量很小,只有α粒子质量的

1

7300

,碰撞时对α粒子的运动影响极小,几乎不改变运动方向,就像一

颗子弹撞上一颗尘埃一样,故C正确,ABD错误。1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B.根据2

510

C=,所以辐射的光子频率最多有10种,故AB错误;

CD.辐射的能量一定等于两能级差,由图可知,从n=5跃迁到n=2过程中辐射的能量为2.86eV,故C正确,11eV的能量没有任何两个能级差,故D错误.

故选C。

1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普朗克通过研究黑体辐射提出能量子的概念,爱因斯坦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A 错误

B.波尔提出自己的原子模型,他指出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解释了原子发射光子的频率是不连续的,B正确

C.卢瑟福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C错误

D.衍射是波的典型特征,根据电子束通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D错误

2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于绝大多数粒子运动方向基本不变,所以A位置闪烁此时最多,少数粒子发生了偏转,极少数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符合该规律的数据只有A选项,A正确.

2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核外电子的半径减小,由

22

2

e v

k m

r r

=可知,电

子的动能变大,由于辐射光子,则氢原子系统的总能量减少,选项A错误;

B. 氢原子可能辐射2

46

C=种不同频率的光子,选项B错误;

C. n=4跃迁到n=3辐射的光子能量为0.66eV,n=3跃迁到n=2辐射的光子能量为1.89eV,n=4跃迁到n=2辐射的光子能量为2.55eV,均小于逸出功,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其余3种

光子能量均大于2.7eV,所以这群氢原子辐射的光中有3种频率的光子能使钙发生光电效应。故C正确;

D. 从n=4到n=1能级差最大,则发出的光的频率最大,波长最短,选项D错误.

2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α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实验基础,选项A正确;光电效应实验表明光具有粒子性,选项B正确;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选项C正确;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证实了光的粒子性,选项D错误;此题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D. 2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量子理论可以知道,处于基态的离子在吸收光子能量时是成份吸收的,不能积累的.因此当其它能级和基态能量差和光子能量相等时,该光子才能被吸收.由能级示意图可知:第2能级和基态能级差为:

△E1=E2-E1=-13.6-(-54.4)=40.8eV

故A选项中光子能量能被吸收,故A错误;

B.当光子能量大于等于基态能量时,将被处于基态离子吸收并能使其电离,故选项B中的光子能量能被吸收,故B错误;

C.第4能级和基态能级差为:

△E2=E4-E1=-3.4-(-54.4)=51.0eV

故C选项中光子能量能被吸收,故C错误;

D.没有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和D中光子能量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2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明显,能级差越大频率越高波长越短,A错误;

B.频率最小的光应是由n=4能级跃到n=3能级产生的,B错误;

C可知,这些氢原子总共可辐射出六种不同频率的光子,能极差越大频率越高,可C.由2

n

得C错误;

D.用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能量为10.2eV,大于逸出功,能发生光电效应.D正确。

2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处于较高能级的电子可以向较低的能级跃迁,能量减小,原子要发出光子,由于放出光子的能量满足

hγ=E m-E n

处于较高能级的电子可以向较低的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可能继续向较低能级跃迁,所以原子要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故ABD错误,C正确。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解析(1)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玻尔理论中氢原子的能级图,现让一束单色光照射一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受激发的氢原子能自发地辐射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则照射氢原子的单色光的光子能量为( ) A .13.6eV B .12.09eV C .10.2eV D .3.4eV 2.如图所示是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在一个小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它发出的α粒子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射到金箔上,最后打在荧光屏上产生闪烁的光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是卢瑟福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 B .该实验证实了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 C .α粒子与原子中的电子碰撞会发生大角度偏转 D .绝大多数的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B .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只增加入射光的强度,饱和光电流不变 C .在核反应方程414 17278 He N O X +→ +中,X 表示的是中子 D .根据玻尔理论,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光子发生跃迁后,其电子的动能减少 4.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有四条谱线,都是氢原子中电子从量子数 n >2的能级跃迁到n =2的能级发出的光,它们在真空中的波长由长到短,可以判定 A . 对应的前后能级之差最小 B .同一介质对 的折射率最大 C .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D .用照射某一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也一定能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电效应”现象表明光具有波动性 B .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C .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可以再分 D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原子结构“枣糕模型”

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坤哥物理)

最新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坤哥物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单元直线运动 (1) 第二单元相互作用 (4) 第三单元牛顿运动定律 (7) 第四单元曲线运动 (9) 第五单元万有引力 (12) 第六单元机械能 (14) 第七单元动量 (18) 第八单元力学实验 (24) 第九单元静电场 (30) 第十单元恒定电流 (34) 第十一单元电学实验 (36) 第十二单元磁场 (46) 第十三单元电磁感应 (49) 第十四单元交变电流 (51) 第十五单元近代物理 (53) 第十六单元选修3-3 (63) 第十七单元选修3-4 (73) 第十八单元常用的物理方法 (85) 第十九单元常用的数学方法 (92)

第一单元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定义式)v=s s (2)有用推论s s 2-s 2=2as (3)中间时刻速度s s 2=(s s+s0) 2 (4)末速度v t=v0+at (5)中间位置速度s s 2=√s02+s s2 2 (6)位移s=v0t+1 2 at2 (7)加速度a=s s-s0 s (以v0为正方向,a与v0同向(加速)则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易错提醒: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s s-s0 s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0=0 (2)末速度v t=gt (3)下落高度h=1 2gt2(从v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s s 2=2gh 易错提醒: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 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0t-1 2 gt2 (2)末速度v t=v0-gt (3)有用推论s s 2-s 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 m=s02 2s (从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s0 s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人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知识点总结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分析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及其某时刻的速度;学会用图像法、列表法处理实验数据。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的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二、实验原理 ⑴电磁打点计时器 ①工作电压:4~6V的交流电源 ②打点周期:T=0.02s,f=50赫兹 ⑵电火花计时器 ①工作电压:220V的交流电源 ②打点周期:T=0.02s,f=50赫兹 ③打点原理:它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器,当接通220V的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电火花,于是在纸带上就打下一系列的点迹。 ⑵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1=s3-s2=…=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⑶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 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或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米尺。 四、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取下纸带, 换上新纸带, 重复实验三次。 4.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 确定好计数始点0, 标明计数点,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后求其平均值。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 作v-t图线, 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五、注意事项 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不少于6个。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常见考法 纸带处理时高中遇到的第一个实验,非常重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均会高频率出现,以致在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中也做为重点考察内容,是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同学们要引起重视。 误区提醒 要注意的就是会判断纸带的运动形式、会计算某点速度、会计算加速度,在运算的过

原子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考点:原子物理考 点分析一、历史人物及相关成就 1、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原子枣糕模型——说明原子可再分 2、卢瑟福: 粒子散射实验— —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发现质子 3、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4、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正电子 5、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

现象——说明原子核可再分6、爱因斯坦:质能方程2mc E=, 2 mc E? = ? 7、玻尔: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8、密立根:油滴实验——测 量出电子的电 荷量 二、核反应的 四种类型 类型可 控 性 核反应 例 衰 变 α衰 变 自 发 β衰 变 自 发

人工转变人 工 控 制 H o He N1 1 17 8 4 2 14 7 + → +卢 瑟福 发现质子 n C He Be1 12 6 4 2 9 4 + → +查 德威 克发现中子 n P He l1 30 15 4 2 27 13 A+ → +约里 奥.居里夫妇 e Si P0 1 30 14 30 15 + →发

重核裂变比较容易进行人工控制 轻核聚除 变氢 弹 外 无 法 控 制 提醒: 1、核反应过程一般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核反

应方程只能用单箭头表示反应方向,不能用等号连接。2、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只依据两个守恒定律杜撰出生成物来写出核 反应方程 3、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遵循电荷数守恒 三、三种射线比较 种 类

速 度 0.1c 0.99c C 在电磁场中偏转与a射 线反向 偏转 不偏转 贯穿本领最弱, 用纸能 挡住 较强, 穿透几 毫米的 铝板 最强, 穿透几 厘米的 铅板 对 空 气 的 电 离 作 用 很强较弱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点.doc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点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点: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 1atm=1.013 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PV/T=恒量,T 为热力学温度(K)} 注: (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点:功和能 1.功:W=Fscos (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m:物体的质量,g=9.8m/s2 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 a- b}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 ),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 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W合=mvt2/2-mvo2/2或W合= 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EK:动能变化

人教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上课讲义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 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 o)/2 4.末速度Vt=V 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 o2+Vt2)/2]1/2 6.位移s=V平t=V 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 o)/t {以V o为正方向,a与V 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 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 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 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 ot-gt2/2 2.末速度Vt=V 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 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 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 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 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 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 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 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高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知识要点精编WORD版

高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知识要点精编W O R D 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光学 一、光的折射 2.光在介质中的光速:n=n/n 1.折射定律:n=nnn大角 nnn小角 3.光射向界面时,并不是全部光都发生折射,一定会有一部分光发生反射。 4.真空/空气的n等于1,其它介质的n都大于1。 5.真空/空气中光速恒定,为n=3×108m/s,不受光的颜色、参考系影响。光从真空/空气中进入介质中时速度一定变小。 6.光线比较时,偏折程度大(折射前后的两条光线方向偏差大)的光折射率n大。 二、光的全反射 1.全反射条件:光由光密(n大的)介质射向光疏(n小的)介质;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C,其求法为nnn n=n 。 n 2.全反射产生原因:由光密(n大的)介质,以临界角C射向空气时,根据折射定律,空气中的sin角将等于1,即折射角为90°;若再增大入射角,“sin空气角”将大于1,即产生全反射。 3.全反射反映的是折射性质,折射倾向越强越容易全反射。即n越大,临界角C越小,越容易发生全反射。 4.全反射有关的现象与应用:水、玻璃中明亮的气泡;水中光源照亮水面某一范围;光导纤维(n大的内芯,n小的外套,光在内外层界面上全反射)

三、光的本质与色散 1.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其真空中的波长、频率、光速满足n=nn(频率也可能用n表示),来源于机械波中的公式n=n/n。 2.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频率不变,光速与波长同时变大或变小。 3.将混色光分为单色光的现象成为光的色散。不同颜色的光,其本质是频率不同,或真空中的波长不同。同时,不同颜色的光,其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也不同。 4.色散的现象有:棱镜色散、彩虹。 5.红光和紫光的不同属性汇总如下: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知识点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知识点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为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α粒子打到荧光屏上都会引起闪烁,若将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分别放在图中A、B、C、D四处位置.则这四处位置在相等时间内统计的闪烁次数可能符合事实的是() A.1 305、25、7、1 B.202、405、625、825 C.1 202、1 010、723、203 D.1 202、1 305、723、203 2.一个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该氢原子() A.放出光子,能量增加 B.放出光子,能量减少 C.吸收光子,能量增加 D.吸收光子,能量减少 3.关于近代物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变短 B.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C.α、β、γ射线比较,α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D.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波动性 4.图甲所示为氢原子能级图,大量处于n=4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出多种不同频率的光,其中用从n=4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照射图乙所示光电管的阴极K时,电路中有光电流产生,则 A.改用从n=4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一定能使阴极K发生光电效应 B.改用从n=3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不能使阴极K发生光电效应 C.改用从n=4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照射,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D.入射光的强度增大,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

5.若用|E 1|表示氢原子处于基态时能量的绝对值,处于第n 能级的能量为1 2 n E E n ,则在下列各能量值中,可能是氢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辐射出来的能量的是( ) A . 114 E B . 134 E C . 178 E D . 11 16 E 6.氢原子能级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氢原子从n =2能级跃迁到n =3能级时,需要吸收0. 89eV 的能量 B .处于n =2能级的氢原子可以被能量为2eV 的电子碰撞而向高能级跃迁 C .一个处于n =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以辐射出6 种不同頻率的光子 D .n =4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n=3能级时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比n =3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n =2能级时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短 7.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的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其原因是( ) A .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电子会对α粒子有引力的作用. B .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 C .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 8.根据近代物理知识,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原子核中,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的越牢固 B .已知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某一激发态需要吸收的能量为12.09eV ,则动能等于 12.09eV 的另一个氢原子与这个氢原子发生正碰,可以使这个原来静止并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该激发态 C .相同频率的光照射不同金属,则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这种金属的逸出功越大 D .铀核23892(U)衰变为铅核206 82(Pb)的过程中,中子数减少21个 9.物理学家通过对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科学认识,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卢瑟福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 .玻尔的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高三物理高考精选知识点梳理

高三物理高考精选知识点梳理 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点的时候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高中物理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三物理高考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三物理高考知识点1 (1)极性分子之间 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的重心不重合,分子的一端带正电荷,另一端带负电荷。当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在空间定向排列,相互吸引而更加接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排斥力同吸引力达到相对平衡。极性分子之间按异极相邻的状态取向。 (2)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当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极性分子电场的影响,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发生“变形”,从而使原来的非极性分子产生极性。这样,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也就产生了相互作用力。极性分子对非极性分子有诱导作用。 (3)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间不可能产生上述两种作用力,那又是怎样产生作用力的呢? 我们说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重合是从整体上讲的。但由于核外电子是绕核高速运动的,原子核也在不断振动之中,原子核外的电子对原子核的相对位置会经常出现瞬间的不对称,正负电荷重心经常出现瞬间的不重合,也就是说非极性分子经常产生瞬时极性,从而使非极性分子间也产生了相互吸引力。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什么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即范德华力。范德华力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电性吸引力。 高三物理高考知识点2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I1/I2=n2/n2;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P 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见第二册P198〕;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注: (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ω电=ω线,f电=f线; (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超详细总结带经典例题及解析(20200921053238)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 物体平动时; (2) 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 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 .时刻和时间 (1) 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 秒末”,“速度达2m/s 时”都是指时刻。 (2) 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 .位移和路程 (1) 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 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 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6.速度 (1)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 .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第 1 页共28 页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和知识网络图(大全)

力学知识结构图

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公式:V t =V 0+at S=V 0t+21 at 2 as V V t 22 02 += 2 0t V V V +=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抛物体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水平,只受重力。 分析:水平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的合运动。 规律:水平方向 Vx = V 0,X=V 0t 竖直方向 Vy = gt ,y = 22 1gt 合 速 度 V t = ,2 2y x V V +与x 正向夹角tg θ= x y V v 匀速率圆周运动 特点:合外力总指向圆心(又称向心力)。 描述量:线速度V ,角速度ω,向心加速度α,圆轨道半径r ,圆运动周期T 。 规律:F= m r V 2=m ω2r = m r T 2 2 4π 物 体 的 运 动 A 0 t/s X/cm T λx/cm y/cm A 0 V 天体运动问题分析 1、行星与卫星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 遵循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 =m =m ω2R=m( )R 2、在不考虑天体自转的情况下,在天体表面附近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F 引=mg,即?=mg,整理得GM=gR 2。 3、考虑天体自传时:(1)两极 (2)赤道 平均位移:02 t v v s vt t +== 模 型题 2.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不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 非弹性碰撞遵守动量守恒,能量关系为: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完全不能够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损失最多.此种情况m 1与m 2碰后速 度相同,设为v ,则:m 1v 1+m 2v 2=(m 1+m 2)v 系统损失的动能最多,损失动能为 ΔE km =12m 1v 21+12m 2v 22-12 (m 1+m 2)v 2 1 .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弹性碰撞除了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外,还具备:碰前、碰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即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特殊情况:质量m 1的小球以速度v 1与质量m 2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正碰,根据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有m 1v 1=m 1v 1′+m 2v 2′,1 2m 1v 21= 12m 1v 1′2+1 2m 2v 2′2.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分别为: v 1′=m 1-m 2m 1+m 2v 1,v 2′=2m 1 m 1+m 2v 1 动 量碰撞 如图所示,在水平光滑直导轨上,静止着三个质量为m =1 kg 的相同的小球A 、B 、C 。现让A 球以v 0=2 m/s 的速 度向B 球运动, A 、 B 两球碰撞后粘在一起继续向右运动并与 C 球碰撞,C 球的最终速度v C =1 m/s 。问: om (1)A 、B 两球与C 球相碰前的共同速度多大? (2)两次碰撞过程中一共损失了多少动能? 【答案】(1)1 m/s (2)1.25 J .线球模型与杆球模型:前面是没有支撑的小球,后两幅图是 有支撑的小球 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由mg=mv 2/r 得v 临=? 由小球恰能做圆周运动即可 得 v 临=0 .车过拱桥问题分析 对甲分析,因为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mg-?,所以(1)当v=?时,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0; (2)当0≤v?时,汽车将脱离桥面危险。 对乙分析则:F N-mg=m , 甲 1.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 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 2. 自由落体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 子 物 理 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 ______________模型. 2.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 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结果: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 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 在着对 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 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 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 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 的核,叫 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 转. 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 . 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有的甚至被反 弹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 偏转 D. 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 型。如图 1-1所示表示了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 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 线表示 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个 c 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 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b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原子核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α粒子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图1-1 二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 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为解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提出了三点假设,后人称之为玻尔模型. 2.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⑴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 __________的能量状态中,在 这些状态中原子是 _____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 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 ________. ⑵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________________. ⑶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 ______子的不同轨道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 连续的. 3.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 公式 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对于氢原子,其能级 公式为 :______________; 对应的轨道公式为: r n n 2 r 1。其中n 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E1=-13.6eV ,r1=0.53×10-10m .

最新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

第一单元直线运动 (1) 第二单元相互作用 (4) 第三单元牛顿运动定律 (7) 第四单元曲线运动 (9) 第五单元万有引力 (12) 第六单元机械能 (14) 第七单元动量 (18) 第八单元力学实验 (24) 第九单元静电场 (30) 第十单元恒定电流 (34) 第十一单元电学实验 (36) 第十二单元磁场 (46) 第十三单元电磁感应 (49) 第十四单元交变电流 (51) 第十五单元近代物理 (53) 第十六单元选修3-3 (63) 第十七单元选修3-4 (73) 第十八单元常用的物理方法 (85) 第十九单元常用的数学方法 (92)

第一单元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定义式)v=s t (2)有用推论v t 2-v0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 t 2=(v t+v0) 2 (4)末速度v t=v0+at (5)中间位置速度v s 2=√v02+v t2 2 (6)位移s=v0t+1 2 at2 (7)加速度a=v t-v0 t (以v0为正方向,a与v0同向(加速)则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易错提醒: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 t-v0 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0=0 (2)末速度v t=gt (3)下落高度h=1 2 gt2(从v0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t 2=2gh 易错提醒: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gt2 (1)位移s=v0t-1 2 (2)末速度v t=v0-gt (3)有用推论v 2-v02=-2gs t (4)上升最大高度H m=v02 (从抛出点算起)。 2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5)往返时间t=2v0 g 易错提醒: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一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1.误认为a与Δv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 (1)表达式a=Δv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而不是加速度的决定式。 t 是不变的。 (2)物体的加速度a由F和m决定,对于同一个匀加速运动,Δv越大则时间t越长,而Δv t 2.将加速度的正负错误地理解为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减速直线运动的判断依据 (1)加速度的正负与正方向的规定有关。 (2)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减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 (3)当加速度与速度同方向,如v0>0,a>0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反方向,如v0>0,a<0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3.刹车类问题中,对运动过程不清,盲目套用公式 (1)对刹车的过程要清楚。当速度减为零后,汽车会静止不动,不会反向加速,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刹车过程分析。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及题型总结讲解学习

第五章曲线运动 一、知识点 (一)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二)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 (三)曲线运动的分类:合力的性质(匀变速:平抛运动、非匀变速曲线:匀速圆周运动) (四)匀速圆周运动 1受力分析,所受合力的特点:向心力大小、方向 2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文字、定义式) 3向心力的公式(多角度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五)平抛运动 1受力分析,只受重力 2速度,水平、竖直方向分速度的表达式;位移,水平、竖直方向位移的表达式 3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五)离心运动的定义、条件 二、考察内容、要求及方式 1曲线运动性质的判断:明确曲线运动的条件、牛二定律(选择题)2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动态变化:熟练掌握匀速圆周运动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选择、填空) 3匀速圆周运动中物理量的计算:受力分析、向心加速度的几种表

示方式、合力提供向心力(计算题)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分运动与和运动的等时性、等效性(选择、填空) 4平抛运动相关:平抛运动中速度、位移、夹角的计算,分运动与和运动的等时性、等效性(选择、填空、计算) 5离心运动:临界条件、最大静摩擦力、匀速圆周运动相关计算(选择、计算)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一、知识点 (一)行星的运动 1地心说、日心说:内容区别、正误判断 2开普勒三条定律:内容(椭圆、某一焦点上;连线、相同时间相同面积;半长轴三次方、周期平方、比值、定值)、适用范围(二)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内容、表达式、适用范围 2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成就 (1)计算中心天体质量 (2)发现未知天体(海王星、冥王星) (三)宇宙速度:第一、二、三宇宙速度的数值、单位,物理意义(最小发射速度、最大环绕速度;脱离地球引力绕太阳运动;脱离太阳系)

高考物理新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全集汇编及答案(1)

高考物理新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全集汇编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有() A.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 B.卢瑟福通过对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证实了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 C.法国物理学家库仑测出元电荷e的电荷量 D.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彻底否定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下列叙述中符合史实的是 A.玻尔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 B.汤姆孙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能级假设 D.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3.一个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该氢原子() A.放出光子,能量增加 B.放出光子,能量减少 C.吸收光子,能量增加 D.吸收光子,能量减少 4.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有四条谱线,都是氢原子中电子从量子数n>2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发出的光,它们在真空中的波长由长到短,可以判定 A.对应的前后能级之差最小 B.同一介质对的折射率最大 C.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D.用照射某一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也一定能 5.图甲所示为氢原子能级图,大量处于n=4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出多种不同频率的光,其中用从n=4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照射图乙所示光电管的阴极K时,电路中有光电流产生,则 A.改用从n=4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一定能使阴极K发生光电效应 B.改用从n=3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不能使阴极K发生光电效应 C.改用从n=4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照射,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D.入射光的强度增大,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 6.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假设氢原子从n能级向较低的各能级跃迁的概率均为

最新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

最新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 高考物理是让很多考生感觉困惑的一科,知识点精炼,需要理解的有很多,下面由小编为整理有关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物理电场知识点 1.库仑定律电荷力,万有引力引场力,好像是孪生兄弟,kQq与r平方比。 2.电荷周围有电场,F比q定义场强。KQ比r2点电荷,U比d是匀强电场。 电场强度是矢量,正电荷受力定方向。描绘电场用场线,疏密表示弱和强。 场能性质是电势,场线方向电势降。场力做功是qU ,动能定理不能忘。 4.电场中有等势面,与它垂直画场线。方向由高指向低,面密线密是特点。 高考恒定电流知识点 1.电荷定向移动时,电流等于q比 t。自由电荷是内因,两端电压是条件。 正荷流向定方向,串电流表来计量。电源外部正流负,从负到正经内部。 2.电阻定律三因素,温度不变才得出,控制变量来论述,r l比s 等电阻。 电流做功U I t , 电热I平方R t 。电功率,W比t,电压乘电流也是。 3.基本电路联串并,分压分流要分明。复杂电路动脑筋,等效电路是关键。 4.闭合电路部分路,外电路和内电路,遵循定律属欧姆。 路端电压内压降,和就等电动势,除于总阻电流是。 高考理综物理实验方法总结 1、控制变量法 在实验中或实际问题中,常有多个因素在变化,造成规律不易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和利用。 如气体的性质,压强、体积和温度通常是同时变化的,我们可以分别控制一个状态参量不变,寻找另外两个参量的关系,最后再进行统一。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都是用这种方法研究的。 高考理综物理实验方法总结2、等效替代法 某些物理量不直观或不易测量,可以用较直观、较易测量而且又有等效效果的量代替,从而简化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选修3-5知识梳理 一.量子论的建立黑体和黑体辐射Ⅰ (一)量子论 1.创立标志:1900年普朗克在德国的《物理年刊》上发表《论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论文,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①普朗克认为物质的辐射能量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其最小的、不可分的能量单元即“能量子”或称“量子”,也就是说组成能量的单元是量子。 ②物质的辐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 3.量子论的发展 ①1905年,爱因斯坦奖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传播中,提出了光量子论。 ②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一种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丰富了量子论。 ③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 4.量子论的意义 ①与量子论等一起,引起物理学的一场重大革命,并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②量子论的革命性观念揭开了微观世界的奥秘,深刻改变了人们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 ③量子论成功的揭示了诸多物质现象,如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电效应 ④量子概念是一个重要基石,现代物理学中的许多领域都是从量子概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同时,在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论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二)黑体和黑体辐射

1.热辐射现象 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能量的大小及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都与温度有关。 这种由于物质中的分子、原子受到热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①.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辐射能量。 ②.物体既会辐射能量,也会吸收能量。物体在某个频率范围内发射电磁波能力越大,则它吸收该频率范围内电磁波能力也越大。 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恰相等时称为热平衡。此时温度恒定不变。 实验表明:物体辐射能多少决定于物体的温度(T)、辐射的波长、时间的长短和发射的面积。 2.黑体 物体具有向四周辐射能量的本领,又有吸收外界辐射 来的能量的本领。 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收任何波长的辐射的 物体。 3.实验规律: 1)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 2)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二.光电效应光子说光电效应方程Ⅰ 1、光电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