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十四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题解]

许行属于战国诸子百家中的“农家”,主张恢复到原始共产社会。这一篇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学生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也就是孟子和农家的一场辩论。孟子着重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本质差别批驳了许行一派的主张。

本篇是《孟子》全书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行文气势磅礴,明畅犀利,论辩富有说服力。

有为

.......(同位词组),自楚之(到)滕,踵...(动词,第二声,研究)神农之言者许行

(本指脚后跟,引申为动词义“登”)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一户人家新占的房基地。古人住处有庐井和邑居。)而为氓(“氓”与“甿”异体,

“民”与“氓”,“人”与“民”)。”文公与之处

...(双宾语),其徒数十人,皆衣(第四声,动词,穿着)褐,捆(编织。赵岐注:捆犹叩椓也。织屦欲使坚,故叩之也。边编织边敲打,使紧而结实)屦织席以为食。

补充:

(1)人、民、氓的差别

“人”在春秋以前,除有时泛指以外,还是“民”的对称。“民”指奴隶或被统治者。“人”则指社会上的统治阶级或占统治地位的种族。《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对“人”用“爱”,对“民”用“使”。

“人”是教化者,“民”是教化的对象,界限井然。民,古文字象将眼刺瞎形,是“盲”的初文。奴隶制时代,对抢掠来的男人或战争俘虏曾经实行过刺瞎一只眼以作为奴隶标记的做法,所以“奴隶”称作“民”。

“氓”也是“民”,不同处在于:“民”是安土重迁、被束缚在一块地方的百姓或奴隶,“氓”是由“亡民”组成的,是脱离原有土地逃亡或流亡在外的“民”。故“氓”可跟“流”联合组词“流氓”,古代只指流浪者、无业游民,不指行为不端的人。

文中此处之所以用“氓”是前已说明自己从远方流入。

(2)屦、履、鞋,三者都表示鞋子。汉代以前称“屦”,如《诗经》“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汉以后称“履”,先秦常用作动词表示穿鞋、践踏、行走之意。“鞋”是南北朝之后出现的新词,唐以后排挤了“履”,成为“履”的新的通称。

翻译:有一位研究神农氏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来对滕文公说:“我这个远方之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宅,做您的子民。”文公给了他居住的地方。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着粗麻编织的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来谋生。

陈良之徒(门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连词,表示状中)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指示代词,这也就是圣人了)亦圣人也(判断句),愿为圣人氓。”

翻译: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到了滕国。对文公

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就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子民。”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古汉语范围副词,见220页,尽、悉、举、遍、咸、毕)弃其学而学焉.(代词,他)。

翻译:陈相见了许行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自己遵奉的学说而向许行学习。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则,表强调,副词。判断句前有副词修饰,表示确认),虽(连词,虽然)然(代词,这样),未闻(通晓)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早饭叫饔,晚饭叫飧,此处名词用作动词,做饭)而治。今也滕有仓(藏谷)廪(藏米)府(藏财货)库(藏兵械),则是厉(损害、危害)民而以自养也,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得贤?”

补充:厉,旱石也。由名词引申为动词,“砺”(磨砺)一方面有勉励意,一方面又有严格义。

翻译:陈相来看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倒确实是位贤明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有懂得最好的治国之道。贤明的君主和人民共同耕作而获得食物,亲自做饭而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存放粮食的仓廪,储藏财物的府库,那么这是危害百姓而供养自己,哪里称得上贤明?”(农家认为:如果一个成年人不劳动,他的衣食便侵夺了他人的劳动成果,就会使另一人受饥寒)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代词,是这样)。”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动词,穿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不,许行穿粗麻编成的衣服)

“许子冠(动词,戴帽子。覆盖——超出众人位居第一)乎?”

曰:“冠。”

曰:“奚冠?(宾语前臵,“奚”,何)”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语气词,后作“欤”)?”

曰:“否,以粟易(交换;交易)之。”

曰:“许子奚为(宾语前臵,为奚)不自织?”

曰:“害于耕。(此句不是被动句,“于”引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对”。对耕种有妨害)”

曰:“许子以(介词,用)釜甑(釜,相当于现在的锅,破釜沉舟;甑,相当于现在的笼屉,古代用瓦,后用竹、木;增,層)爨(会意字,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总结:自“以粟易之”一出现便可反驳,孟子用连续发问使论敌进一步暴露弱点,欲擒故纵。这里主要指原料和成品的问题。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今成为近义连用的双音词,比喻造就、培养人才,锻炼成器),舍(有两解:一为止,只限于,只是;一为《新方言》“啥”)皆取诸其宫(《尔雅〃释宫》陆德明释文: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唯王者所居称宫焉。)中而用之?何为(疑问代词前臵)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谓语前臵)?”

翻译:孟子说:“(农夫)用谷来换取釜甑,农具等器物的行为,不能算作损害了烧制陶器、冶炼金属的工人;瓦匠、铁匠也用器物来换取谷米的行为,难道就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一切东西都只从自己家里拿来使用?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做买卖?为什么许行这样不怕麻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翻译:陈相答道:“各种工匠的事本来就做不到一边农耕一边从事。”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代词,这样;则,连词)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大人小人,犹君子、小人,有道德、地位两个判断标准,此处主要是指地位)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一个人的身上,各种工匠做的东西都具备了),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指示代词,这,作判断句主语,解释说明)率天下而路(两解:一作通假解,“路”通“露”,羸露,贫困;一作名词动用,疲于赶路奔波)也。故曰(孟子此处偷换概念,把统治者与被统治关系等同于社会分工关系):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表被动关系,“于”引出行为主动者);治于人者食sì(使动用法,使人食,分化为“饲”,以声别义)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翻译:孟子说:“既然这样,那么偏偏治理国家就可以一面耕作一面处事吗?有统治者的事情,又被统治者的事情。而且一个人的生活要具备各种工匠所生产的东西。如果一定要亲自制造出来才去用它,这是引导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劳动脑力,有的人劳动体力,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共同的道理。”

总结:全文第二部分,孟子据日常生活中的事实,驳斥了许行“君臣并耕”的说法,强调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是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又把它绝对化,宣扬了阶级压迫的合理化,是其消极的一面。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顺为纵,“横”指不顺。飞来横祸)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偪、逼异体)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分担治理,“敷”有“分散”之意)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不可考;

虚数,言其多)河,瀹(疏通)济漯而注诸(之于)海,决(打开缺口,缺、玦)汝汉,排(排挤,有迫使义)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可,客观允许;能,主观条件;得,有客观结果)?

翻译:在尧的时候,天下尚没有平定,大水不顺着水道流淌,四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繁盛地生殖,庄稼没有好收成,禽兽威胁着人类,野兽禽鸟的足痕形成的道路在中原一带纵横交错。尧独自为此忧虑,推举舜来分担治理水土。舜派益担任主管火事的官职,益在山野沼泽草木茂盛之处燃起大火焚烧,禽兽都逃跑隐藏。禹开通九河,疏导济水和漯水,使它们留入黄海,开掘汝水汉水,在淮水泗水筑起堤坝,使它们流入长江。这样做之后,中原一带可以收获生活了。在那个时候,禹八年在外,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纵使想亲自耕种,可能实现吗?

总结:这是第一个论据:尧、舜、益、禹的历史记载,谈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后(后——君主、後——先后)稷(《史记〃周本纪》“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其母姜嫄践巨人迹而生,见《诗经〃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履帝武敏歆”,生后欲丢弃他,故名弃。“稷”是上古主管农事的官名。夏祖女修吞神珠生大禹;商祖女简狄吞玄鸟卵生契;;周祖姜嫄踩巨人脚印生弃。)教民稼(种植)穑(收获,统言、析言),树艺(同义连用,稍有区别。树偏重树木、桑麻的种植,且还可用于抽象意义,如“树人”;艺,偏重谷物种植)五谷;五谷熟而民人(人民,双音结构尚不固定)育。人之有(有、为一声之转,同章“民之为道也”)道也。饱食(动词)、暖衣(动词)、逸居而无教(《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则近于禽兽。圣人(尧)有(“又”之借,“二十有三”)忧之,使契(商代始祖)为司徒(司徒,主人教以人事,掌邦教;司空,掌应城郭主空土以居民,以治水土为职;司马,军司马,掌兵;司寇,主诛寇害,掌刑罚之官),教以人伦(伦、论、轮,同源,表示一种顺序层次,以下就具体介绍了人伦关系中的层次等级性),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五伦,社会家族内的等级关系。如何维系每一种关系?即到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三纲五常。这其实是一种名教观念,孔子强调为政首先要正名。颜师古《汉书〃王莽传中》“五品乃训”传:五品乃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放勋(尧的号)曰:‘劳之(此处“之”都指的是百姓)来之(“来本指麦”,读第二声,后表示“使来”之义,读去声,并作“勑”),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自得其善性,为何说“自得”?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又从而振(救济,后作“赈”。振《说文》:举救也。一曰奋也。现在常用“奋”义,如振作、振奋;拯,像两手拯人于陷阱之形)德(名词作动词,施恩)之。’(来、直、翼、得、德,押韵)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暇,闲暇。目不暇接)耕乎?

翻译:后稷教人民种植庄稼,种植五谷,五谷成熟了,人民就得到养育,人有作为人的原则规律,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受到教育,那就和禽兽差不多了。圣人又为此忧虑,派契作司徒,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来教育人民:

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区别,长幼有辈分年龄的等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尧说道:“慰劳、劝勉他们,匡正、纠正他们,帮助、保护他们,使他们自己养成良好的品德(自得其善性),再接着对他们赈济施恩。”圣人为百姓考虑到了这样的程度,还有闲暇耕种吗?

总结:第二个论据:后稷、契、尧治理社会,无暇耕种,与上段结构相同,用叙述——反问结构肯定自己的观点,比设问——回答方式更强烈,不要求对方回答。

“尧以(介词,以……为,把……作为)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介词)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易,治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司空以时平易道路”)为己忧者,农夫也(判断句,……者,……也)。分人以财谓之惠(以财分人。古代散文中常见这种定义性的语句,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想,根据行文需要而为,具有主观色彩,非概念、定义的解释),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介词)天下与(动词)人易(双宾语结构的一种变化,或作“与人天下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谓语前臵,表示强烈感叹。正常语序:尧之为君,大哉)惟天为大,惟尧则(动词,效法,不是名词动用,本身有动词义)之,荡荡(叠音词,古代常称为重言)乎民无能名(用语言称颂)焉!君哉舜也(谓语前臵)!巍巍(高大貌,此处形容恩德崇高)乎有天下而不与(参与,不与即不视为自己私有)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亦……耳,只不过……罢了。亦,副词。表示行为局限,译为“只,不过”。《战国策〃楚策》“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君主只是不喜欢士罢了)。

翻译: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虞、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田地耕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夫。把钱财分给别人叫作惠,把正确的道理教给别人叫作忠,替天下选拔出优秀人才称为仁。因此把天下交给人容易,为天下找到更贤良的人却艰难。孔子说:“尧做天子真是伟大!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天,广阔无边呵!恩德崇高而拥有天下,却不享用占有先祖之德。尧舜治理天下,难道不用心思吗?只是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总结:第三个论据,通过圣贤的实际,进一步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

“吾闻用夏(儒家传统思想之一。华夏之国,夏,正也。认为自己的国家是天下最神圣的国家,拒绝同化。闭关锁国的弊病,民族自尊是必要的,但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是必要的)变夷者,未闻变于夷(当时对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的蔑称)者也(被动)。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名词作状语)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先之,先,动词,走在前面——超过)也(否定句中代词提前)。彼(他)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说文》“倍,反也。”一说通背,背叛。《荀子〃大略》“教而不称师,谓之倍”)之!昔者孔子没(死,后有分化字“殁”),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妊——怀抱——负担)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子贡反,筑室于场(祭祀用的平地。《说文》段注:古曰:筑土为坛,除地为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介词,表示原因)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特殊的宾语前臵现象),皜皜乎不可尚(上,达到)已。’今也南蛮鴂(鴂鸟,伯劳鸟,叫声难听)舌之人,非(动词,否定)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所自)幽谷,迁于(所至)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比喻改邪归正,由低至高,弃暗投明,以华夏民族为正,以四夷为邪,申说“用夏变夷”。《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鲁颂》曰:‘戎狄(西戎北狄,西北方少数民族)是(复指代词)膺(本指胸,引申指抵挡),荆(楚国)舒(南方国家,从属于楚)是(复指代词)惩。’周公方(将)且(正要)膺之,子是(宾语前臵,指代许行这人)之(复指代词,复指前面的“是”)学,亦为不善变矣。”

翻译:我听说用中原夏文化影响周围少数民族的情况,没有听说过夏文化少数民族所改变的情况。陈良,是出生在楚地的人,欣赏周公、孔子的学说,北行来向中原之国学习,北方的学者,未做到有人能超过他。他真是所谓才能出名的人呵。你们兄弟侍奉陈良几十年,老师一死,却马上背叛他。从前,孔子死去,三年以后,弟子们收拾行装,准备回去,走进子贡住处相揖告别,相对而哭,都控制不住哭声。这样做了之后才回去。子贡回到墓地,在墓前场上筑起屋子,独自居丧三年,这才回去。有一天,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的相貌举止与孔子相像,想要用侍奉孔子的方式来侍奉有若,极力动员曾子。曾子说:“不行,孔子的品德光明洁白,任何人不能达到他的境界了。”如今这些南方不开化的民族,好像长着鴂鸟一样的笨舌头,指责我们祖先圣王的学说,你却背叛你们的老师去向他学,这也和曾子的态度不同了。我听说过(鸟)飞出深暗的山谷前往高大树木处,没有听说过离开高大树木飞进深暗山谷的。《鲁颂》说:抵挡戎、狄的侵略,惩治楚国和舒国。周公这样的大圣人都要前往讨伐的国家,你却要向其中的一个许行学习,这也真是不善于变化了。

总结:孟子这一主张片面,当时华夏之族与西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已有变化,全文第一个论点辩论至此。

补充:荆、楚

周成王时,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于是,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到荆山一带(今湖北西部),建立了荆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市)。春秋时期,荆国迁都至郢,改国号为楚。所以也有人称楚国为荆国.当时的楚国地域辽阔,包括今江苏、浙江,北到山东南部,河南中部,南到洞庭湖的广大地区。

楚,也称荆楚,春秋时代的这个国家为什么叫做“楚国”呢。“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多种用途,人日常离不了。于是远自商代时,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但是,构成楚民族主体的,却并不是江汉流

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为始祖),这支部族迁移到江汉流域,不断地与周围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后裔)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一支强盛的荆楚大族。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翻译:陈相说:“如果听从许子的学说,那么市场上物价便会一致,都市中没有欺骗。即使让孩子到市场上去卖,没有人有丝毫欺骗他的情况。布匹丝绸长短相同,价钱便相同。麻线丝棉的轻重相同,价钱便相同;谷米多少一样,价钱也一样;鞋的大小一样,价钱也一样。”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五倍),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wu,平声,怎么)能治国家?”

翻译:孟子说:“各种事物的品种质量不一致,这是事物的本性。游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并列而使它们相同,这是扰乱天下。粗糙的鞋和精致的鞋价钱相同,人们怎么愿意做精致的鞋呢?听从许子的学说,是率领大家做虚伪的事情,怎么能治理国家?”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大悟刘祖富编纂 【说明】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战国时代,有一派思想家是“农家”,许行便是治农家学说的人。这一派学者出于对当时暴政的厌恶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张,他们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女都亲自劳动,就可不用刑罚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之说。孟子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是对的,但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是错误的,是剥削阶级的理论。他把劳心与劳力,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看成是合理的社会分工,这就为历代的剥削阶级永远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1]:“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2]。”文公与之处[3]。其徒数十人,皆衣褐[4],捆屦织席以为食[5]。陈良之徒陈相[6],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7],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我这)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注释】[1]为,治,研究。神农之言,指农家学派的学说。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踵,脚后跟。这里指走到。 [2]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氓(méng),指从别国迁来的人。

孟子《人和》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人和》教案 敦煌中学一部语文组吕文忠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讲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导入: 1.学生听刘和刚演唱的《和为贵》引入。 2.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自道出了华夏子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3.“和”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左边是指粮食,右边是一个口,意思就是让老百姓吃饱,百姓和乐了,国家就和平、繁荣、富强了。 4.请同学给“和”字组词(出示幻灯片) 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气生财(生意) 和睦(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的时候,地震、雪灾、奥运会) 和睦相处,和气致祥(同学、朋友之间) 二、出示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则 活动设计一: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然后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重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内容。(出示幻灯片) ①天时、地利、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 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③“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④“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⑤“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⑥“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寡”,少。至,极点。 ⑦“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⑧“道”指正义或仁政 活动设计二问题探究: 1.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孟子认为哪个最重要? 2.请同学们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3.孟子是孟子是如何阐述“人和”的重要性的?(出示幻灯片)

孟子与荀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与荀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与荀子二人皆是继孔子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孔子所莫定的儒家教育思想都有各自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在此就孟子和荀子的哲学思想、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影响、教学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二人教育思想的异同。 一、教育的哲学思想 孟子根据“中庸”与“诚”的思想建立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把人的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主张天人合一思想。孟子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人无有不善,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四端,教育的作用在于保存人性中的善端,扩充善性。若不扩充它,这些善端就会消失,变成“不善”,正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意。而荀子主张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提出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中没有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善者,皆为经过教育的作用和后天的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控制本性,在此基础上发展成道德品质。在人性论方面来讲,孟子与荀子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应该开展教育,而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奠定了他们各自的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教学思想上二者的比较: 教育作用孟子从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强调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和教育的社会作用。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保存和发扬天赋予人的善性,认为只要接受学习,“人皆可为尧舜”;进而达到治理国家。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孟子确定教育目的为“名人伦”,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之义为主体的伦理道德教育,孟子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通过实现“明人伦”,来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为政治统治服务。荀子则从唯物主义的“性恶论”出发,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为伪”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对社会,教育能够

从《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论证《孟子》的论辩艺术

从《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到《孟子》的论辩艺术分析 2012.8.10 作为《孟子》论辩艺术的代表作,《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文以驳论为主,主要驳斥农家“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还驳斥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指出“市贾不贰”会带来人情作伪和扰乱国家的恶果。并且,本文阐明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基本法则,即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此外,文中还斥责陈相的背叛师道为不义之行为。 因此,对本文论辩艺术的分析,将很有利于我们对《孟子》的理解。 在论证方法上,本文运用演绎论证法,驳斥“君民并耕”的片面观点。而在驳斥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时,也看到演绎论证法的痕迹。孟子采用与农家相同的事实,却推导出与之相反的结论,与农家针锋相对,从而更加理直气壮,有力地反驳了农家的片面观点。 作者采取步步追逼、请君人豰的演绎论证方法。首先借陈相之口摆出农家学派的观点并不直接反驳,而是从打听许行的日常生活人手,设下一个大圈套,以一连串的问话,诱使陈相钻进圈套中:许行用粟交换陶器,用粟交换工具,与百工交易。陈相只得承认许行除了自耕自食外,并不能自陶自冶,一人尽百工之职。然后作者再抽紧圈套,用反法从陈相口中引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所以,“贤者与民并耕”的片面观点自然不攻自破,自然而然地演绎出“圣人治理天下同样不可耕且为”的正面结论。 文中,作者分别列举陈相兄弟“师死遂倍之”的不义之举与子贡、曾子等人怀念孔子的感人行为,运用对比论证方法,驳斥陈相兄弟背叛师道之不义。通过对比,我们也发现,陈相兄弟背师叛道之不义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当然,归纳法的使用也使文章妙笔生辉。在证明“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时,作者采用了大肆铺陈、最后反诘的归纳方法。首先花大量笔墨铺陈尧、舜、禹、益、后稷等圣人治国安民的大量事实,宣扬了他们治国安邦的伟大业绩,从三个方面论证圣人因“劳心”而无法与民并耕:一是圣人为平天下而忧,不得耕;二是圣人为教育人民而忧,无暇耕;三是圣人为寻求人才而忧,不能用心于耕。大量的事实先造成一种不容争辩的气势,然后用反诘句点拨,作者所持的“劳心者治人”的正面论点就不言而喻的。 此外,在大量的论辩中,文章也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但使论点层次清晰,而且使论证的论据充分,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而且,文章还大量运用反法的手法,先列举大量论据进行充分论证,而后用简练的反诘句收结。如:“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语气上气势逼人,更启发诱导了对方。这些修辞的出现,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当我们将笔锋转向整篇《孟子》时,也会发现孟子熟练地运用了各种论辩手段,成功地达到了他的论辩目的。他善于把握心理,张弛有度。梁惠王希望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孟子抓住他的这种心理,进行仁政思想的宣传,引导梁惠王实

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中国人必读!(深度解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流传下的经典卷轶浩繁。而非要从中选出10部中国人所必读的伟大经典,却并非不可能。 国学大师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曾为中国人开出7部必读经典,被称为“中国文化七书”——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不难看出钱穆先生的选择标准:最经典的,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流是儒释道,儒家正源自然是《论语》和《孟子》,道家正源自然是《老子》和《庄子》,佛家首选当然是中国佛教流派中最中国化、影响最大的禅宗第一经典

《六祖坛经》;诸子百家之后中国历史上又曾在宋明时期崛起两大思想高峰,便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近思录》和《传习录》正是其各自的代表作。 七部之外还有三个名额,应该列给谁?下面这个答案我想很少有人会有异议: 中国文化一向被概括为“一源三流”。“三流”就是儒释道,“一源”便是《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百家之源的《周易》,当然要占一席。 中国是一个极为重视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历史记录,历史经典必然不能缺席。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史记》。 中国又是一个骨子里有着诗性和数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诗集当然也不能缺席。这个名额,当然要给源头上品、影响深远的《诗经》。 那么这最伟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10部经典,名单自然就是: 《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庄子》、《孟子》、《史记》、《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这个名单对于中国文化,已经是最为精简、最为概括、最低限度,所以完全称得上必读。其中每一部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领悟,但你首先需要知道它们的主旨内涵,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到底意味着什么。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地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地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地区别: ()共同点 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地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地作用在于把人天赋地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地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地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地“完人.”教育地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好地政治既非完善地政治制度,也非高明地统治手段,而 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地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地社会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地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地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地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地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地高尚人物.荀子主张地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地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地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地共同结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其次,在教育目地和教育内容上,而这也有相同地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地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地是教育内容中地重要方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孟子认为办教育地目地在于“明人伦”.所谓地“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地教育目地决定了他地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 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地基础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地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地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地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地“贤能之士”地教育目标是不冲突地,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地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不同之处 首先,在人性论上地分歧是二者最大地区别: 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地,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地,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地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地影响,人们地“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地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地“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地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地因素.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 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地本能是“性”, 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地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他认为人地本性是恶地,而人地善德是后天习得地.这一点较孟子地“良知”、“良能”具有更多地唯物主义色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地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学与私地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地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地作用而忽视“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另外,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地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天

孟子人和 优秀教案

人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整理文中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4.主要讲授第2、3则。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文章的内涵。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学习第1、2则选文,掌握文章大意。 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 一、课前导入:在最近几年我们遇到的灾难很多,比如前几年的非典、南方的水灾,去年的汶川大地震等,我们中国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但最终我们都能够很顺利地度过这一切,为什么?原因是离不开人们的团结,全国上下一心,在抗震救灾中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那么,说明人和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进天开看看孟子最人和的阐述。 二、以复习形式学习第一则。 活动设计一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然后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 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学生再读课文。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内容,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研究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 摘要: 儒家思想内部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焦点之一就是关于人性的讨论。孟子和荀子就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两个不同观点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并非外在的功利所决定的。这四心是人类本质的特征,无此四心,就不属于人类。这四心是人类的伦理道德——仁、义、理、智的基础,既所谓“四端”。如果推广和扩充此“四端”,就能保全天下;反之,连服侍父母也做不到。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就恶的,必须通过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转化为善性。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固小人”就叫做“性恶”。至于仁义,则是有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两人的人性观既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又有许多内在的联系,深入分析和比较他们的人性论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性恶比较 正文: 冯友兰先生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更确切的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又说:“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之中,荀子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的过分简单化了。”孟子和荀子分别代表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那么究竟是谁的观点代表了儒家的原则?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呢?按照庄子所说,是非的双方除了有一方是一方的可能性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二者都是错误的。既然双方是同处于一个体系之内的,那么如果其中一方错误,无论另一方是正确还是错误,二者都可能是错的。本文就此分别浅谈一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对此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一)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性善论中的性指的是人的价值本性,它与人的自然的本性是不同的,后者是经验的、现实的,前者却是先验的、理想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善按照后来的儒家所说,指至善,即绝对的价值,不是一般的、经验意义的善,故不与经验意义的恶相对。所谓性善论是说人的价值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个主张并非讲人性的发生历程而是讲本质历程。 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所谓的善心,这种善心是人生来就有的。孟子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新,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即是善心.孟子将这种“不忍人之心”概括为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同作为道德之理的仁、义、礼、智一一对应,对于

如何认识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相同的为都教育人要为善。不同点是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异: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 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 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 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 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 孟子性善论、天赋道德观念、承认有天命。认识论是反省内求,先天具有荀子性恶论、道德后天形成、反对天命。通过后天学习才能掌握,并用之都从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战国时期,本篇争论虽有各自的局限性,但都是从忧虑天下昏乱,百姓不得安宁为基点,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农家的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是合理公平的,孟子的分工互换以及你出主意我出力的劳心者与勞力者互相搭档也是无可厚非的。遗憾的是他们都不是真龙天子,谁说了也不能算,只是纸上论辩而已。 许行、等农家学派,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主张,是解决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争取社会平等缓和社会矛盾的办法。他们不但从理论上这样认为,而且还身体力行到滕国为氓,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许行的学术在当时影响很大,连儒学弟子陳相也和其兄弟陈辛从宋国赶来滕国做了许行的门徒。陳相不但自己背叛了师门,而且竟在儒家亚圣孟子面前宣扬农家学术。农家提出人人劳动的主张体现了反剥削的朴素愿望。是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但是把各种社会问题归咎于社会分工,把解决问题的出路寄托在人人耕种上是幼稚片面的。 孟子对许行的学术展开批驳。指出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分工便于各尽其能,分工有利于社会发展。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这段话是说,能够用心出主意想办法成为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没有空闲也没有必要去种庄稼。也就是说能够用心做出比出力种庄稼更大贡献的人就不应该种庄稼。这种各尽所能的社会定位无疑是正确的。孟子希望出现堯舜一样的君主,替民办事,稳定天下。解决百姓的生活上的穷困,予以百姓人伦道德的教育。稳定社会秩序,让让人们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和谐相处。让智者用智慧平息天下的昏乱,解决社会矛盾。不必忙于种庄稼,是一个良好的为民着想的愿望。如果老百姓真能遇上个好君主,那就是君王施恩德了,根本就不存在白养活,当然也算不上剥削。但是孟子在这里有些以偏概全,没有剔除那些在劳心者内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不劳而获残酷压榨百姓养肥自己的剥削者以及那些把百姓推向水深火热痛苦中的罪恶统治者。就使得那些当官不为民作主的统治者钻了空子,为不劳而获的剥削找到了理论依据。 其实,战国时期的政治昏暗,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发展,阶级关系的急剧变化,以及各国争雄,天下混战造成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那一派学者的政治主张能够扭转的,任何一个救世主也挽救不了历史的命运。不过不管那一派,关心国家命运的精神是可贵的。其实那时争夺土地的执政者根本不会把耕种放在心上,更不会象堯舜那样关心天下百姓。他们一个个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吞了你,争战争城争土地,争霸天下,谁还会管老百姓的死活呢? 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战国时期,本篇争论虽有各自的局限性,但都是从忧虑天下昏乱,百姓不得安宁为基点,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农家的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是合理公平的,孟子的分工互换以及你出主意我出力的劳心者与勞力者互相搭档也是无可厚非的。遗憾的是他们都不是真龙天子,谁说了也不能算,只是纸上论辩而已。 许行、等农家学派,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主张,是解决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争取社会平等缓和社会矛盾的办法。他们不但从理论上这样认为,而且还身体力行到滕国为氓,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许行的学术在当时影响很大,连儒学弟子陳相也和其兄弟陈辛从宋国赶来滕国做了许行的门徒。陳相不但自己背叛了师门,而且竟在儒家亚圣孟子面前宣扬农家学术。农家提出人人劳动的主张体现了反剥削的朴素愿望。是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但是把各种社会问题归咎于社会分工,把解决问题的出路寄托在人人耕种上是

孟子人和导学案答案

《孟子》《人和》导学案答案1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第一则。 1、学生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解释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③“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④“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⑤“固.国”的“固”,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⑥“威.天下”的“威”,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⑦“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⑧“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注音 难.(nàn )孝悌.(tì)惛.(hūn )横.逆(hèng ) 4写出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叛) 其横逆由.是也(犹)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无)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舜,人也;我,亦人也。(判断句) 城非不高也。(判断句) 凶年免于死亡。( 状语后置句)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判断句) 二·合作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孟子》精讲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 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 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 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 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 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 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二、学习重点句 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翻译: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教学过程(续):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翻译: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 我 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要统一天下就像在 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3、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翻译: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便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 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三、总结本课知识点,布置作业 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教 学 后 记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2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

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护城河。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5)委:弃。(6)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

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在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 那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我认为原因可以总结为 以下几点。 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二.由于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社会资源也有很大的发展。解放了很多的劳动力,为学术的研究和兴起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 三.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促使当时的有识之士进一步的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并提出自己的学术理论。 四.平王东迁之后,周室式微。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以前集合在周室的学者乐人散落在各地。这些学者把自己的学问和学术向四方传播。地方私学不断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破除了贵族对于学问的垄断,使得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 历史上把这个现象称为“学术下移”。 五.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六.士的产生为学术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各国争相改革的风潮之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走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自身的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 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

齐元涛·许行

许行(403) 《孟子》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为:研究。 ?言:学说、主张。“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滕文公下》) ?者:……的人。 自楚之滕 ?之:往。 踵门而告文公曰 ?踵:名词,脚跟——动词,到、登。 止:名词,脚——动词,停止。 願受一廛而為氓 ?廛:“一亩半,一家之居。”(《说文》) ?氓:(1)亡民,脱离原有土地逃亡或流亡在外的“民”。(流氓:流浪者、无业游民——无赖)(2)民(百姓)。《诗·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郑玄注:“氓,民也。” ?民:安土重迁、被束缚在一块地方的百姓或奴隶。 文公与之处 ?處:處所。 皆衣褐 ?衣:上衣——穿(衣)。 穿:穿破。《庄子》:“衣弊履穿”。 ?褐:麻衣——黄黑色(原麻编织物的颜色)。 捆屦织席以为食 ?以捆屦织席为食 ?捆:捆綁——編織。 打:敲击——編織:打毛衣、打腹稿。 ?屦: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鞋(说文通训定声)。 《玉篇》:“麻作谓之屦也。”

《诗·魏风》:“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为:谋取。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徒:弟子。 ?耒耜:古代的一种农具。 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 ?圣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是:这。 則誠賢君也 ?诚:的确。 饔飧而治 ?而:连接两个动词性结构。 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 ?厲:磨刀石(礪)——磨礪——損害、剝削 ——厲害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粟:古代泛指谷类。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布:与“帛”相对。麻苎葛棉织物的通称。 曰:“奚冠?”曰:“冠素。” ?奚冠: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冠素:冠素(冠)。 ?素(未经巧饰)——朴素、白白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害於耕 ?害:妨害。 ?於:介詞,引進動作涉及的對象。“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秋水》)。 許子以釜甑爨以鉄耕乎 ?甑:增、層、嶒。 ?铁:铁(农具)。 自為之與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十四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题解] 许行属于战国诸子百家中的“农家”,主张恢复到原始共产社会。这一篇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学生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也就是孟子和农家的一场辩论。孟子着重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本质差别批驳了许行一派的主张。 本篇是《孟子》全书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行文气势磅礴,明畅犀利,论辩富有说服力。 有为 .......(同位词组),自楚之(到)滕,踵...(动词,第二声,研究)神农之言者许行 (本指脚后跟,引申为动词义“登”)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一户人家新占的房基地。古人住处有庐井和邑居。)而为氓(“氓”与“甿”异体, “民”与“氓”,“人”与“民”)。”文公与之处 ...(双宾语),其徒数十人,皆衣(第四声,动词,穿着)褐,捆(编织。赵岐注:捆犹叩椓也。织屦欲使坚,故叩之也。边编织边敲打,使紧而结实)屦织席以为食。 补充: (1)人、民、氓的差别 “人”在春秋以前,除有时泛指以外,还是“民”的对称。“民”指奴隶或被统治者。“人”则指社会上的统治阶级或占统治地位的种族。《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对“人”用“爱”,对“民”用“使”。 “人”是教化者,“民”是教化的对象,界限井然。民,古文字象将眼刺瞎形,是“盲”的初文。奴隶制时代,对抢掠来的男人或战争俘虏曾经实行过刺瞎一只眼以作为奴隶标记的做法,所以“奴隶”称作“民”。 “氓”也是“民”,不同处在于:“民”是安土重迁、被束缚在一块地方的百姓或奴隶,“氓”是由“亡民”组成的,是脱离原有土地逃亡或流亡在外的“民”。故“氓”可跟“流”联合组词“流氓”,古代只指流浪者、无业游民,不指行为不端的人。 文中此处之所以用“氓”是前已说明自己从远方流入。 (2)屦、履、鞋,三者都表示鞋子。汉代以前称“屦”,如《诗经》“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汉以后称“履”,先秦常用作动词表示穿鞋、践踏、行走之意。“鞋”是南北朝之后出现的新词,唐以后排挤了“履”,成为“履”的新的通称。 翻译:有一位研究神农氏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来对滕文公说:“我这个远方之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宅,做您的子民。”文公给了他居住的地方。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着粗麻编织的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来谋生。 陈良之徒(门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连词,表示状中)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指示代词,这也就是圣人了)亦圣人也(判断句),愿为圣人氓。” 翻译: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到了滕国。对文公

孟子与荀子的德性思想比较

孟子与荀子的德性思想比较① 王洪霞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 先秦儒学的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分别基于人性的内溯和外求,建立了他们各有侧重的道德思想。孟子重视主体的心性品质,而荀子更强调外在的习行和教化,但他们都认为人可以达到德性的完美境界,他们的德性典范也是相似的。将德性由自我推至社会时,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王制”也是可以互补的。 【关键词】 孟子;荀子;德性;人性;德性典范 【中图分类号】 B22215;B222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326(2007)02-0037-03 德性现在通常的理解即为人的道德品性,在古代它的含义更为广泛,是指一切美好品质的概括。在现代世界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寻找德性的智慧,确立安身立命之所,传统的思想资源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仅就先秦儒学的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的德性思想进行比较,以期从他们的智慧中获得启示。 一、人性的内溯与外求 德性作为一种内在于人的品质,在原始儒家那里是同人的心性结构密切相关的。孔子首先将德性的主体从天上拉到人间,肯定了人在塑造德性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他创造了仁礼统一的德性理论,将外在的德目规范统一于人内在的仁德之中,他虽然没有对人性作出任何抽象的逻辑的定义,但在孔子那里人道是有天道作为根基的。这一思路在《中庸》和《性自命出》中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和深化。《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自命出》云:“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这些论述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还将性同后天的教化和人情状态加以联系,对性的本质做了更为充分的说明。孟子沿着这一思路,完善了人性的理论。 孟子明确提出性善的主张,将德性内化到人性之中。“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这善性表现为四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 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已。”(同上)这就明确指出了人之为人的关键德性所在,“仁、义、礼、智”都在人的本性之中,人只要内求于己,即可得之,“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生于战国末期的荀子提出了与孟子相对的观点,即著名的性恶论。正是这一思想,使荀子被宋明理学家排除在儒家道统之外。理学家程颐评价道:“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二程集》)荀子在《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然而荀子的性恶与孟子的性善并非在一个层次上。在《正名篇》中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性者,本始材朴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可见,荀子所谓的“性”是人人生来具有的生理、心理方面的自然属性,既包括人们感官的能力,又指涉着人们的心理欲求与情绪冲动。所以,荀子又把“性”细化为“性”、“情”、“欲”彼此关联的三个层面。《正名篇》中道:“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可见荀子说性恶是性 2007年3月第20卷第2期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 l of ShengliO ilfield M ar.2007 V o l.20N o.2 ①【收稿日期】 2006-11-10  【作者简介】 王洪霞(1983-),女,山东临沂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明理学。

孟子把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

第七课 思考题 27、孟子把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概括为哪五种?若不懂这些理念,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28、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上要注意什么?请说明理由。内容和态度上呢? 29、长辈问你事情时,应以怎样的态度回话?你做得如何?明白这一点,对平时与人交往有何帮助? 30、儒教也提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与佛教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31、你能做到?朝起早,夜眠迟?吗?是为解脱生死,还是为世间俗事?苏东坡所讲的那个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弟子规》的词句很简单,相信各位理解上应该没问题,但在行持上,恐怕谁都有困难。其实,无论是在家人、出家人,既然活在世间,就应该学一些古圣先贤的教诲。这种人文格言,在藏地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等大德的论集中有很多,印度龙猛菩萨、圣天菩萨、马鸣菩萨的教言中也不乏其数,而且,我们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也非常重视人格的教育。虽然从一个角度来看,对修学佛法、希求成就的人而言,为人处世的道理好像并不重要,有些上师也不重视,但实际上,我们一定要知道:先做好人,才能做佛。这一点很多大德都在提倡。所以,每个人不仅自己要学古人的优良传统,如果有机缘、有能力,也应对身边不懂的人进行宣说。倘若他们连这些浅显之理都不懂,那甚深的佛教教理就更不必说了。 这次宣讲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人都没学过《弟子规》。一般来讲,我们藏地很重视传承,但刚开始也讲过,我没有这个传承,只是在认认真真学过一遍后,想把自己的理解跟你们分享,给大家作个辅导而已。我们的理解也许相同、也许不同,但不同的理解,有时恰恰会带来不同的收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