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圣陶教育名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张敏英

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起初我以为叶先生的文章写作时间离我们那么远,其中的理念也一定不再适合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了。可是,当我潜心地一篇篇地读下去后,我才发现,那些理念仍然适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

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肌体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让我们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使学习也成为生活,而不仅是生活的准备。

完整word版,《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此刻,面前正摆放着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书籍。淡蓝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现着一行庄重的黑色字体《叶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树水墨画若隐若现,仿佛大师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大师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用心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 “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

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肌体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让我们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使学习也成为生活,而不仅是生活的准备。 大师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与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叶圣陶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进行了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不像现在的一些“名师”,把“爱”与“奉献”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对他的亲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7篇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7篇 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这本《稻草人》,非常的生动与感人,他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 人物形象,每一个小故事都有它所蕴含的哲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篇叶圣陶 《稻草人》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我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会儿书,这次,我从书架里找出一本书,那就是叶圣陶的稻草人。 想起叶圣陶老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一看目录,它 原来由24篇小散文组成。当然,最吸引我还是其中之一的稻草人。 它主要讲了稻草人在一夜之中目睹了3件不幸的事。 首先是当飞蛾飞到了稻叶上,稻草人想着主人即将颗粒无收,它非常着急。 接着,看到一位渔妇带着病重的儿子来到河边,想抓一条鱼充饥,稻草人非常同情他们,可是当他又看见被抓的小鱼后,也希望小鱼能够逃过这一劫,心中非常矛盾。 此时稻草人又发现了一位即将自尽的妇女,它因为自己无法移动不能去救那位妇女而 感到非常自责。 最后,稻草人因这一夜的焦虑与自责而心力交瘁,终于倒下了。 通过这篇文章,我看见了稻草人是一个非常善良和很有责任感的人。他非常乐于助人,和极富同情心。可惜的是:他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一味的自责,虽然最终没有得到很好 的结果,但是他那颗积极勇敢的心始终在打动着我们。由此我想到了做人要乐观向上,遇 到困难不能退缩,一定要相信自己并积极应对,只要竭尽其力,即使失败了,也无怨无悔! 这本书当中最让我感触的是稻草人这篇童话文章。这个故事讲了一个稻草人守着一片田,这是一位老太太的田。“今年稻子的丰收不错,老太太可以笑一笑了。”稻草人想着。 老太太的丈夫儿子都死了,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桔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 可是上帝偏偏要和稻草人作对,一只蛾子悄悄的潜入了稻子之中,被稻草人发现了。稻草 人想保护这块田,却怎么也赶不走蛾子。星星结队归去,蛾子才慢悠悠地飞走,但是在稻 子上,留下了无数的卵。这些留下的祸害一点点地将稻子吃掉,破坏。稻草人只能无可奈 何地站在那,不能动弹。这时,一个渔夫在捕鱼,她的孩子在不停的咳嗽。稻草人多么想 帮助孩子,但他深深地扎在地里,不能动。渔夫钓到的一条鲫鱼像稻草人求救,稻草人也 无法帮忙。有位女子像自杀,稻草人还是无动于衷。整个夜晚,稻草人都沉浸在悲伤的气 氛里。最后他倒下了……

教师必看的100本书籍.

教师必看的100本书籍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已经编好)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5、《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 社,1982年版,[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类理论] 6、《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7、《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8、《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 10、《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 11、《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 12、《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 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 14、《孩子们!你好!》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先生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 15、《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 16、《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7、《多元智能》[美国]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出版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国)斯宾塞著颜真译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19、《教育诗》[苏]柯著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三七作家,专门在2003-02-13的《南方周末》上推荐此书) 20、《大教育论》1957年,[捷克]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学论》的书名重新出版。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社会科学类)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悟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作品,即使脱离了那个时代,仍是经典,仍能让大家感受到它独有的魅力。《叶圣陶教育名篇》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收录了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的教育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看了这本书,我感到自己是幸运的,在这本书里蕴含许多教育相关知识,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 本书中提到的“如今小学教师的缺点,就在欠修养功夫”,指出当前小学教育的弊端就在于作为教师首先就不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他们本身就没有理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又怎样引导小学生呢?他们要么“严格”地要求学生,是他们必须循规蹈矩,一旦遇到学生真性情流露、活泼好动的时候,他们便以近乎摧残的方式遏制学生的天性;要么就完全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不仅是在当时,现在教育中老师自己道德缺失,意识不到教育事业的意义、价值所在,把它仅当作谋生的手段,比比皆是。如此怎么传道受业解惑?《礼记》中提到“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即,作为一个老师,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教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重要。要时刻牢记为人师表。 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先生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先生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形象,这种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教师的威信也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显著。心底善良,舍已为人,关爱学生,淳朴谦逊,平易近人,才华横溢,治学严谨,施教有方,这种德才双馨的教师能征服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受这些老师的教育,学生心悦诚服,自豪不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上也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认为,具有威信的教师之所以对学生学习产生很大影响,是因为学生把教师看作榜样,教师的示范可以起更大的教育作用。当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时,学生就会产生处处向教师模仿的意向。这也是为人师表的意义所在。 在《假如我当老师》还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

教育名著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 2、《新教育之梦》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5、《教育的经济价值》 6、《终身教育引论》 7、《明日之学校》 8、《民主主义与教育》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10、《爱弥尔》 11、《教育过程》 12、《教育过程最优化》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14、《孩子们!你好!》 15、《学习,别听学校的》 16、《和老师的谈话》 17、《多元智能》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19、《教育诗》 20、《大教育论》

21、《普通教育学》 22、《教育论》 23、《科学与教育》 24、《教育漫话》 25、《成功智力》 26、《人的教育》 27、《审美教育书简》 28、《早期教育与天才》 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 二、理论视野 31、《叶圣陶教育文集》 3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 33、《爱心与教育》 34、《顺生论》 35、《科学家论教育》 36、《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 3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38、《第五项修炼》 39、《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40、《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41、《有效的管理者》 42、《中国教育思想史》 43、《外国教育思想史》 44、《教育基础》 45、《教育心理学》 4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7、《心理学》 48、《儿童发展》 49、《学习理论》 50、《教育管理学》 51、《组织行为学》 52、《课程论》 53、《教育与心理测量》 54、《有效教学方法》 55、《领导学: 理论与实践》 56、《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5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58、世界教育危机 59、《发现母亲》 60、《回答未来的挑战》

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启示 江苏省震泽中学顾小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以睿智的目光深邃的思想,透视了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挖掘出了语文教育真谛,阐发了很多真知灼见,而其中关于作文教学的精辟论述,对于改进当今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仍有非常多的指导意义。重温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领悟其精髓,并付诸实践,不断反思,会受益不少。 一、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概述 我们如果梳理一下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可以提取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应需”、“求诚”、“写生”。 “应需”是就写作教学目的而言,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应立足于“应需”而不是“应试”,“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①“惟练似宜通乎课内课外,不宜专以课内作文为主。课外应需而作文,固用也,而亦练也。学生能明乎此,则随时随处认真,不以课内作文为特殊事项,进步殆可较大。复次,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因此,师生的观念要有所转变:不应该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而要真正把思想从“应试教育”转变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还要重视“非文学的文章”(即普通文)的训练。也就是说作文应该是自我愿意、乐意的表达,是出自情感上的需求和意志上的目的。是主动自觉地写,是自由的写,不仅仅是题材、体裁的自由,更是精神心灵的自由。是自己需要写作,把作文当作自身倾吐的需要,当作表达思想的需要,当作生活与学习的需要,当作生命成长的需要,是实实在在的“我要写”,是由自己决定表达什么,怎么表达。 “求诚”是就写作内容而言,叶圣陶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鸣出内心的感受”;“在人群中表白自我”,“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于生活的实况;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②求诚就是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假话、说大话、说套话、说违心的话、说言不由衷的话,要求学生或叙写自己的①《叶圣陶序跋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页。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_20181230110233_1829862.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2018-12-30 篇一:《叶圣陶教育名篇》 此刻,面前正摆放着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书籍。淡蓝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现着一行庄重的黑色字体《叶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树水墨画若隐若现,仿佛大师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大师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用心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 “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 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 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 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

《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 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2019年4月23日

推荐几本关于教育的书

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 作者:任苏民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7/1 作者从中精心选取了四十八篇论著编成本书。全书共六辑,依次为“教育总论”、“德育论”、“教学论”、“教师论”、“语文教育论”、“教育诗”。与以往各种叶圣陶教育文集相比,本书试图体现出较强的代表性、系统性和导读性。代表性,是指本书所选论著,虽然篇数不多 陈宝泉教育论著选 作者:蔡振生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1996/8/1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人民教育出版社资助出版 历代教育论著选评(共2册修订版)(精)/中国教育大系 作者:顾明远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6/1 本书收有先秦至民国时期有影响的历代教育论著选评及有关的研究成果,内容含教育作用的论述、教育对象和目的的论述、教学内容的论述、教学原则的论述等,此定价为全两册价格,全套11卷定价2980元。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作者:(捷克)夸美纽斯|译者:任宝祥熊礼贵鲍晓苏杨守明张华清等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6/9 = 1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1592—1670),是我国教育界所熟知的人物。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在半个世纪以前即已由傅任敢先生译成中文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多次再版。本书收集的著作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译成中文出版的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论著。这批论著的翻译出版必将有助于对夸美纽斯的教育遗产进一步进行较全面、较系统的研究。
本书汇编了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主要专著和论文,其中有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母育学校》、第一本幼儿看图学话读本《世界图解》。收进本书中的《泛智学校导论》和《泛智学校》,提出了泛智学理论和学校管理思想,探讨了将有关一切事物的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方法。《论天赋才能的培养》一文,是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人才观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本书能帮助读者系统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作者:(英)斯宾塞胡毅王承绪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6/9 本书作者为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改革家。本书除包括斯宾塞原版《教育论》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智育》《德育》《体育》等四篇论文之外,又增加了九篇论文,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教育论著选/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作者:((古罗马)昆体良著);任钟印选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5/1 马库斯·法比尤斯·昆体良是公元一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在整个罗马时代的所有著作中,只有昆体良的12卷巨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论述了年轻一代的教育问题,其他著作中的教育言论都是零星的。昆体良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之集大成者,是夸美纽斯以前西方最杰出的教学法学者。文艺复兴时期,久已失传的昆体良的著作一旦被从积尘中重新发现,立即异彩夺目,使厌倦了经院主义的人文主义者为之倾倒。昆体良的许多教育见解和经验,直到今天仍然富有教益。

叶圣陶教育名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张敏英 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起初我以为叶先生的文章写作时间离我们那么远,其中的理念也一定不再适合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了。可是,当我潜心地一篇篇地读下去后,我才发现,那些理念仍然适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

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肌体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让我们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使学习也成为生活,而不仅是生活的准备。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_叶圣陶童话读书心得五篇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_叶圣陶童话读书心得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1 叶圣陶,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国儿童文学中的经典童话。它们亲切而浅显,但又让人深受启发。这就是《中国名家经典童话之叶圣陶专集》。 第一篇是《稻草人》。文中的稻草人站在一片美丽的田野里。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夫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不能动,不能说话,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感情,高兴、悲哀、欢喜,等等等等。当田里的害虫没有了,他就高兴了;庄稼得到了好收成,他就欢喜了;庄稼被害虫吃光了,他就悲哀了...... 他特别负责任。他安安心心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麻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总不肯吃饭,也总不肯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稻草人的朴素、负责任和不辞辛苦,值得我们学习。他不怨环境差,不嫌待遇差,也从不想着去一个更舒适的地方,做更轻松的工作。

它总是尽着自己的能力,做着平凡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稻草人》给我们的启示。 《古代英雄的石像》也是一篇发人深省的童话。站在石台上的英雄石像,看不起脚下的普通石子。终于有一天,他被脚下的石子掀翻在地,摔得粉碎。 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叶圣陶爷爷在他写的童话里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离不弃,永不言败,这就是我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2 我是一个小书虫,看过很多书。现在我给你们讲一讲我读过的一本书:《叶圣陶童话集》。这本书最有特色的就是,一个小故事却隐藏着一个大道理。现在,我就带着你们走进童话的世界里吧! 我最喜欢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火车头的经历》。火车头是一个大人的名字,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让火车头把煤块当力量,火车头还被别人控制着,人家叫他跑,他就得跑,人家叫他停,他必须停。作者把送学生去什么地方当题材,使我很感兴趣,途中不太顺利,经过了重重难关,终于把学生送过去了。让我感受到火车头是那么善良,那么关心他人。 第二个故事是《稻草人》,讲的是稻草人一夜看见了许多事件。它的主人是一个可怜的老太太,一夜之间,好好的稻穗被毁了,稻草人好心提醒老太太,可老太太并没理会,它很伤心。它又看到了病孩

叶圣陶教育读本

在众多著作中,我选择了这厚厚的一本《叶圣陶教育文集》,也许只因为叶圣陶三个字的吸引吧。后来才知道,这文集分为五卷,第一卷,收编了叶老先生关于教育的文学作品,第二卷收编了他关于教育的论著,第三卷收编了他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著,第四、五卷都是他的语文教材节录。 知其人,才能会其意。之前对叶圣陶老先生的了解仅限于表层,知道他原名叶绍钧,字秉臣,知道他是文学家、教育家,是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之后,我对叶老先生又更深的了解了一番,称呼他为叶老先生,只是因为这样的叫法很亲切,和他平时的为人很是有关,他的同事兼好友张志国对他的一个印象是:叶老对人的态度从来是严肃中有平易,平易中有严肃,严肃令人起敬,平易令人可亲。对于教育,他从来都是严肃的,用严肃的态度治学,他主张把爱学生和认真地教育学生很好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教的目的是为了不需要教。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书中,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众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阐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叶老先生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文中常常提到“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知识,乃是教学生学”;“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先生通过这些言论,苦口婆心地告诉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为了不教而教。其实,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境界。 叶老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教育思想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教育正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人的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教师仅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丝毫没有创新思想,绝不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 “教是为了不教”,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这并不是减轻教师的负担,放任学生不管,而是新课程目标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或是不自觉地怠慢,冷落学生,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当下也有相当多的糊涂和错误观念。有人认为讲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细越好。而新课程则强调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因此,把教学定位为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与此相适应,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师生间的交往,也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要求学生预习,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发起对课文的讨论,予以有效的启发;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教师在预设和教学时,要做到不能“告诉学生什么”,即使不能不“告诉”,也要做到越少越好。其次是教学的预设,必须是大块的,宜粗不宜细,不要太满,要留白,兼顾到教学的基本走向和目标的基本位置就行了。其三,教学的进程,要让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学,要激发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学习教材、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去发现问题、获取新知。其四,教学的步骤、环节,最好都从学生中来,问题从学生中来,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结论也从学生的探索、讨论中来,而不是教师强加给课堂、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感悟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远方一棵大树,树影斑驳,一片光的海洋,我迷茫的走近。 树下,似一位老僧,慈眉善目,背影照到我脚下。 低首自问,这不就是叶圣陶大师么? “大师,您好!您能帮我解惑吗?能帮我治病吗?” “你有何惑欲解?有何病欲治?” “是这样的,大师,现在教育理论书籍那么多,各种成功的例子太多,但又不能直接拿来唯我所用,无论那一种到我这里似乎都取不到好的效果,我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也可能是我消化不良,需要良药治病,请大师指点迷津!”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些你能明白吗?” “大师,我还是不能消化,不能明白,我具体怎样去做

呢?” “哈哈哈……” 突然,白光一闪,进入眼睛的却是我的房间,原来是南柯一梦。 今年暑期,拿到了一本大师背影书系悦读版《叶圣陶教育名篇》,虽不是一口气读完,但其中很多篇让我感触颇深,却又有很多地方不能读懂,满脑子想的全是叶圣陶大师的教育理念,如何能在我的体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如何能在教育我的孩子方面取得益处,于是,便有了以上一梦,醒来后,虽有点好笑,但还是把自己的感悟说出来一些! 阅读大师,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形象,这种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教师的威信也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显著。心底善良,舍已为人,关爱学生,淳朴谦逊,平易近人,才华横溢,治学严谨,施教有方,这种德才双馨的教师能征服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受这些老师的教育,学生心悦诚服,自豪不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上也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认为,

推荐100本教育书籍书目

推荐100本教育书籍书目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已经编好)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5、《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类理论] 6、《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7、《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8、《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 10、《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 11、《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 12、《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 14、《孩子们!你好!》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先生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 15、《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 16、《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7、《多元智能》[美国]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出版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国)斯宾塞著颜真译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19、《教育诗》[苏] 马卡连柯著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三七作家,专门在2003-02-13的《南方周末》上推荐此书) 20、《大教育论》1957年,[捷克]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学论》的书名重新出版。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社会科学类) 21、《普通教育学》[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22、《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著,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傅统先译。 23、《科学与教育》(此书写于1893年)【英】赫胥黎(1825——1895),人民教育出版社版1990. 24、《教育漫话》(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英] 约翰"洛克著/ 徐诚、扬汉麟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1999 25、《成功智力》[美国]R.J.斯腾伯格俞晓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26、《人的教育》,福禄倍尔(福禄倍尔:幼儿教育之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7、《审美教育书简》,席勒著,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8、《早期教育与天才》[日]木村久一,海南出版社,1977年版,王传璧译,邵道生校 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 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主杨鑫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二、理论视野 31、《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获得国家图书奖

2019年秋季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本课作者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简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

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5篇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下面是《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1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习,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掌握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习的价值观。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心文化史上的巨子。他思想博大精深,著作等身,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今年暑假,我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翻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跃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灵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我看到了作者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那天地般博大的爱。 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叶圣陶老先生一生中编写和主持编纂的课本多达二三十部。其中最主要,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文讲义》,《国文百八课》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明国文讲义》等几种,其中《国文百八课》和《开明国文讲义》是这本书中主要介绍的内容。《国文百八课》是依教育部初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编辑的,供初级中学国文科教学之用,共六册,18课,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开明国文讲义》分为三部分:文选,文话,文法。 这本书的语言文字的叙述,有很多地方采用的是半文半白的方法,所以读起来确实仍然感觉很吃力,但最终也获得了一个最大的收获,了解了许多语文基础知识的前身及其了展过程,对于书中选取的文选我可是爱不释手,边读边有一种品味美味佳肴之感,特别是《落先生》一课,再次引起了我内心的波澜。 《落花生》一课,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书中描写的是在一个夜阑人静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农家小院内,品尝丰收的喜悦,谈论自己如何看待花生的场景,儿时读起此文,只是想要向书中的“我”学习,至于说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他便是木讷的,假期里,再次读起此文,一种古朴,温馨的情调顿时弥漫开来,再次阅读的感觉和儿时大不相同,竟然浮想联翩,呆坐在“农家小院里”不肯出来,偶然间,淡淡的忧愁之情泛波纹,轻轻地荡漾,反复品味书中的那句话:“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没有用的人。” 我发现,思维浮动,记忆定格的时候,便是一个人的人生情感、人生味道最真最善的时候。的确,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对教育有所用处的人,我该怎么做呢?又该做些什么呢?再回忆自己走过的路程,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不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