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及其组成

1.人类的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

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①环境要素的定义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

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

(2)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

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

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

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2)地理环境

①定义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

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

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

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3)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是指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

(4)宇宙环境

环境科学中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不过,此处所指宇宙环境,仅限于人类进入空间活动的年代以后,人和飞行器在太阳系内飞行触及到的环境。

4.环境的功能特性

(1)输入与输出

①系统外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通过外部作用,进入系统内部,这种过程称为输入;

②系统内部也对外界发生一定的作用,通过系统内部作用。一些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系统外部,这种过程称为输出。

(2)生态平衡(环境平衡)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若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就出现平衡,称为环境平衡或生态平衡。

(3)熵

系统的无序性,称为混乱度,又称熵。熵越大,混乱度越大,越无秩序;反之,则称为负熵,即系统的有序性。

(4)耗散结构

保持开放系统有序性的能力,称为稳定性;具有稳定性的开放系统,称为耗散结构。

(5)反馈调节

一个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机制,这种相互作用越复杂,彼此的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则弱,这种调节的相互作用,称为反馈作用,最常见的反馈作用是负反馈作用。

(6)环境系统的特性

表1-2 环境系统的特性

二、近代的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

如果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看作是人类早已确立的三大科学领域,则环境科学便是在这三大领域的交接带上(如图1-4),即通过三个圆的切点所作的圆。而其相互交错的扇形,则分别形成社会环境学与环境社会学、工程环境学和环境工程学以及自然环境学与环境自然学等三大类六个方面。

图1-4 环境科学与三大科学领域的关系

2.环境科学的内容和任务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

(1)环境科学所研究的内容

①人类活动(包括决策、生产和生活)和环境质量的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和规律;

③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预测;

⑤环境污染的控制和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

⑦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

⑨环境管理。

(2)环境科学的任务

环境科学的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对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3.环境科学的分科

环境科学可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又由许多学科组成。三大部分分别为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和应用环境学。

图1-5 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1.2课后习题详解

1.试从本章内容中整理出与环境科学有关的名词概念,并逐一编号按序简要说明其含义。

答:与环境科学相关的名词概念有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环境要素、环境质量、聚落、环境容量、地质环境、环境平衡、环境本底值、环境自净等。

它们的基本含义如下:

(1)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3)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5)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6)聚落,是指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

(7)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8)环境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若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时所出现的平衡;

(9)环境本底值,是指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10)环境自净,是指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

2.你对“环境”一词有何认识?

答:我对“环境”一词的认识如下:

(1)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它们可分为自

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简称为环境。

②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3.试全面分析人类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性等诸方面因素的内在关系。答:(1)人类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性如下:

①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②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③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系统内外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和交换。

④环境的特性是具有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2)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

①制约各环境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基本关系。

②由于在各子系统和各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构成一定的网络结构。这种结构使环境具有整体功能,形成集体效应,起着协同作用。环境的整体功能大于各子系统和各组成成分功能之和。环境表现出其对人类活动的干扰与压力,具有不容忽视的特性。

③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不违背环境的功能和特性,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那么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经济、社会和环境就协调持续发展;相反,则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枯竭,人类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4.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是什么?

答:(1)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在环境科学中,人和社会因素占有主导地位,决定环境状况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2)环境科学的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对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5.什么原因造成当前环境科学的分科体系多种多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你认为合理的分科体系应如何?

答:(1)造成当前环境科学的分科体系多种多样的原因如下:

①环境科学所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各个学科领域多边缘互相交叉渗透;

②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生产布局和经济结构千差万别,而人与环境间的具体矛盾也各有差异,污染物运动的过程又很复杂,结果使环境科学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和鲜明的区域性。

(2)合理的分科体系应是在环保工作实践中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作战,而在环境工程中控制和消除污染危害时,也采取多途径的综合防治措施,因地制宜,选择最优方案,沿着经济合理和技术先进的途径,走中国自己的环境保护道路,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6.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1)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的区别

①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②环境自净是指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

(2)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的联系

环境容量的大小,与其组成成分和结构、污染物的数量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任何污染物对特定的环境及其功能要求,都有其确定的环境容量。人类开发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量超越环境容量或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其他条件相同时,环境自净能力越大,环境容量越大。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自净能力(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自净能力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作用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降低的能力。降低的速度和数量因环境结构和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是环境基本特征的表现。环境的自净作用或自净能力的大小是估计该环境容量的重要前提。

2.环境质量(中山大学2013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

答: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人们通常规定一些具有可比性的内容来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

3.环境容量(中山大学2015、2013年研;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环境容量是衡量和表现环境系统、结构、状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概念,它的大小,与其组成成分和结构、污染物的数量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环境要素?阐述环境要素的属性。(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以及阳光(有的学者认为阳光不被包括其中)等。

(2)环境要素的属性

①最小限制律。整个环境的质量受到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制约,即环境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素控制环境质量的高低,而不是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也不能采用处于优良状态的环境要素去代替和弥补。所以,人们在改善整个环境质量时,首先应改造最劣的要素。

②等值性。等值性说明环境要素对环境质量的作用。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存在什么差异,只要它们是处于最劣状态,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没有本质的区别,就具有等值性。等值性与最小限制律有着密切联系,前者主要对各个要素的作用进行比较,而后者强调制约环境质量的主导要素。

③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又称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是指一处环境的性质,不等于组成该环境各个要素性质之和,而是比这种“和”丰富得多,复杂得多。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河南城建学院****学年第*学期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专业:姓名: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 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一成品一消费一废物一生产系统。 4. 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 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 人口环境容量

A 、高温、高湿 B 、低温、低湿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 受的最高人口数。 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 遗传 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 多样性。 3. 人 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 和 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 堆肥 和 焚烧 。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 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 溶解度 、 蒸汽压 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D )情 况下(每小题1分,共10 分) 1.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 氮、磷浓度 叶绿素a 含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0 分) 、填空题

社会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0.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学的想象力? 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因此,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象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困扰,公章不在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 社会学的想象力能够使我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当社会走向工业化时,农民就自然转变为城市工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当民族遭受战争蹂躏时,人民就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经济萧条时期,大批工人失业,不管曾经他们的工作效率多高。对此,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无能为力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能使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2.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定义,需要理解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社会学的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社会行为,社会关系 社会学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动态性。 社会学的作用有,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四川农大环境学导论离线作业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科考试 环境学导论试卷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保护 答: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2、固体废物 答: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丧失原有的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体,半固体,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3、土壤环境背景值 答:是指在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情况下,土壤原来固定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4、水体富营养化 答: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5、环境要素 答: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6、骨痛病 答:是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部分镉污染地区的一种公害病,以周身剧痛为主要症状而得名。 7、环境管理 答: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8、二次污染物 答: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

继发性污染物。 二、简答 1、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答: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1.我国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降尘的总悬浮微粒,其次是SO2说明以粉尘和SO2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2.我国北方城市大气污染水平高于南方(尤以冬季为甚),冬季高于夏季,早晚高于中午,是大气污染的突出问题;3.产煤区污染严重,尤以高硫煤区为甚,是大气污染的区域性问题。形成的原因:1.直接燃煤是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2.能源浪费严重,燃烧方式落后,加重了大气污染;3.交通污染源集中于城市;城市布局、工业布局的不够合理等。 2、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度量指标。 答:土壤污染的特点:1.隐蔽性和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后果的严重性。土壤污染的度量指标:1.土壤背景值;2.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3.生物指标。 3、简述磷肥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答:磷元素是作为营养三要素之一,它不仅能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又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主要有:1.在土壤中的吸附、固定;2.水土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3.磷肥与重金属污染。 4、何为农田退水,简述其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答:农业退水是指从农田中流出的水。农业上喷洒的农药,一般只有10%~20%附着在作物上。农业上施用的化肥,直接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有30%左右。因此,那些未被作物利用的化肥、农药、相当大一部分随灌溉后的农业退水或雨后径流流入水体,对水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5、简述实际工程中有哪些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答:固体废物处理工程:1.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及清运;2.固体废物的预处理;3.固体废物的物化处理;4.固体废物的生化处理;5.固体废物的热处理;6.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综合利用;7.固体废物的填埋处置。 6、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哪些种类? 答: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种类有:1.慢速渗滤处理系统;2.快速渗滤处理系统;3.地表漫流处理系统;4.湿地处理系统;5.地下渗滤处理系统; 三、论述题 1、我国目前酸雨污染面积占国土面积30%左右,并在一些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仅川、黔、两广四省区的农业和森林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8亿元。结合所学知识,试

《环境学导论》试题参考答案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专业: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4.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氮、磷浓度、叶绿素α含量、 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 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溶解度、 蒸汽压 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 D )情况下。 A、高温、高湿 B、低温、低湿 C、高温、低湿 D、低温、高湿 2. 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3.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 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 污染物 最高允许浓度的大气标准为( A )。 A. B.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75 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 大气警报标准 4.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 C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 变。 A.铅 B.甲基汞 C.镉 D.铬

环境科学导论09级关键知识点-201012

环境科学导论10级考试题 Ch1绪论 Ch2生态学绪论 Ch3人口问题与环境 Ch4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Ch5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Ch6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Ch7生物安全与外来生物入侵 Ch8能源、粮食与环境 Ch9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与对策 Ch10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 一、选择题: Ch1 1、人类的环境以人类为( A ),就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环境,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 A.中心事物B.社会环境C.生物环境D.研究重点 2、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就是通常所称的( D )。A.中心事物B.地质环境C.宇宙环境D.自然界 3、水俣病的成因是人由于食用鱼、贝,而使机体中富集了( D )。 A.镉B.多氯联苯C.砷化合物D.甲基汞 4、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 D )。 A.Zn B.Hg C.Pb D.Cd 5、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海啸B.全球温室效应C.火山喷发D.水旱灾害 6、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环境要素中( C )。 A.环境要素的平均状况B.最优状态的要素C.最差状态的要素D.环境诸要素的总和 Ch2 7、种群是指某特定时间,栖居在某个自然区域内的( C )的组合。 A.不同个体B.生物群落C.同种个体D.生态位 8、群落是指不同种的( B )有规律的集合体。 A.细菌B.种群C.食物链D.动物 9、一个营养级上生存的生物量有一个极限,它取决于( A )的数量。这个事实适用于人类。因而人类应该限制自己的数量。 A.前一个营养级B.下一个营养级C.生态效率D.分解率 10、某些有毒物质在沿( A )传递过程中其毒物沿营养级增高而富集,毒性增强。许多公害病就是这样引起的。 A.食物链B.生态系统C.生态位D.生态金字塔 11、生产者能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制造成( A ),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其他生物类群及人类的需要。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环境学导论考试题

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简称环境。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4.固体废物:亦称废物,一般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目的组分之后,废弃了的固体或半固体的物质。 5.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含量的增加,将导致水生生物,主要是各种藻类大量繁殖,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而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6.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 7.人工环境: 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上层建筑。 8.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 9.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10.能源:指可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如太阳能、风力、水力、化石燃料及核能等等。11.水体污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用途。12.温室气体:当大气中一些气体浓度增加时,会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这些气体统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二氮等。1.自然环境的构成包括自然现象、物质、能量,其中物质包括(空气生物)2.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3.与水俣病有关的化学元素是(汞)4.二次能源有(汽油沼气)5.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物质有:(氟氯烃哈龙)6.下面哪种物质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氮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臭氧)7.噪声值大于(85)分贝,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8.当今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主要有 (人口老龄化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增多) 9.属于不可更新自然资源的有(金属矿物化石燃料)10.环境要素属性有(最小限制律等值性)11.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物生产)12.人口结构包括(增长型衰减型稳定性)13.一次能源有(水力化石燃料太阳能)14.BOD/COD小的废水不宜采用(生化法)处理方法处理15.主要危害为影响呼吸系统的大气污染物有(SO2 O3 悬浮颗粒物)16.根据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居民、文教区昼间的噪声应不高于(50)分贝。17.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一般有(堆肥焚烧填埋)18.自然资源可分为(不可更新资源无限资源可更新资源)19.关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说法正确的有(建设初具规模)1.生态学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2.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水旱灾害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水污染状况远未根本解决,城市噪声污染严重,工业固体废物增加。3.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什么?广泛开展教育,使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逐级落实人口计划指标,奖罚分明;积极发展医疗、保险、养老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事业;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4.酸雨的危害是什么?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各种材料的影响,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5.我国政府在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加强国际合作方面有哪些主张?1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2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3加强国际合作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权参与环境和发展领域的国际事务。4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5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1.如何从人文社会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协调好环境保护和人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圣才出品】

第14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一、名词解释 1.逆温层 答:逆温层是指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大气层。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由空气下沉,绝热增温引起,可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和锋面逆温。 2.城市热岛效应 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一般大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0.5~1℃,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包括:①城市蓄热量较大,水的径流快,蒸发量少,失热也少;②因燃烧放出的热量多;③人口集中,由人体发出的热量较多。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逆温?简述辐射逆温的产生和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答:(1)逆温是指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当高度增大时,气温反而上升,即dT>0,或垂直降温率与不稳定的分界线,则该空气层便成为逆温层。此时上层空气密度低,下层空气密度高,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不存在任何运动,气层异常稳定。 (2)辐射逆温是指晴空少云夜间,当风速较小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层。 (3)辐射逆温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据大气稳定度的分析,当发生逆温时,大气是稳定的,所以逆温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的污染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聚在它下面,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如果原来悬浮在上面稳定空气层中的污染物突然落入此混合层中,便会有更多的污染物向地面降落。造成该地区短时期的严重污染。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形成原因、危害及其解决办法? 答:(1)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2)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因 ①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 ②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 ③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 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潜热大,温度也高。 ④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 ⑤城市大气污染使得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烟尘、SO2、NO x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都是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者,致使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升温。 (3)城市热岛效应危害 ①使城市气候舒适度变差;②加重能源消耗;③加重空气污染;④增加水资源消耗;⑤增加病菌繁殖的条件。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 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 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 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 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 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 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一、生态学基础 7、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命 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8、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空间、时间;营养结构 1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

川农《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一方面是要求人类在生产时应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应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3)“三致”问题:即致癌、致突变、致畸。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称为致癌作用;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称为致突变作用;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4)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或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其他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在事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定,为防止和减少这种影响制定最佳行动方案。(5)“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6)环境保护: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环境保护。 (7)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其中包括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垃圾、炉渣、废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污泥、人畜粪便等。 (8)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

环境学导论重点

环境科学 环境质量:指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指标。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自净:环境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和异化的能力,能通过自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使进入环境的污染物质或污染作用消失。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和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部分学者认为包括景观多 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存在价值,备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形成超级杂草、超级病 毒; 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对生物链的破坏; 天然物种基因污染 转基因生物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致病性;抗药性;营养结构 失衡;基因武器 景观多样性: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土壤 土壤污染:指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对土壤

动植物造成损害时的状况,称为土壤污染。 光化学降解:指农药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等能流的作用所引起分解的现象。 化学降解:指农药参与的水解和氧化等。 微生物降解:指农药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下所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分解过程。 二恶英污染: 毒性: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毒性极大(包括210种化合物,毒性是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具有内分泌毒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可以损害肝脏和生殖系统。) 来源:生产含氯有机化学品、纸浆漂白、工业冶炼和垃圾焚烧等。 污染途径:通过食物链累积进入人体,其在脂肪中的高度溶解性能在体内蓄积,较难排出。 食品污染控制:要保障食品安全,进行全过程控制与管理,即“从田头到餐桌”。提 倡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要从农业生态环境、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控制。 固体废弃物 定义:日常生活中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危害: (1)占用大量土地:露天堆放或掩埋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是大量土地、农田被 侵占。 (2)对水体污染:严重污染水质,影响和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缩小 江河、湖泊的有效面积,降低其排洪和灌溉的能力。 (3)对大气的污染:随风飘起的扬尘进入大气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堆放和焚 化过程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毒气释放出来。例如,二噁英。 (4)对土壤的污染:固体废弃物及其渗出液和滤沥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性质和 土壤结构,并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影响。 (5)传播疾病:含有有害气体并含有病原体,进入生态系统,传播疾病。 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存在两重性,一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可成为下一生产环节的原料。 物理环境污染 环境噪声污染:指噪声源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并干扰人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卷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1、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三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采用等指标进行判断。 A.总氮 B.总磷 C.叶绿素a D.湖水透明度 6、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的大气标准为。 A.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大气警报标准 7、下列农药中为有机氯类农药。 A.DDT B.乐果 C.敌百虫 D.三氯杀螨醇 8、噪声污染具有等特点。 A. 主观性 B.局部性和多发性 C. 不积累、不持久 D.危害较小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 2、氧垂曲线 3、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4、固体废物处理 5、分贝 1、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8分) 2、简述水体中耗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4分) 3、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8分) 4、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5分) 5、简述噪声的危害。(5分) 五、绘图题(共1题,共5分) 试绘图说明非保守物质进入河流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衰减过程。六、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辅导资料 一、判断题 1.环境是相对人类为中心并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 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同于其他任何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 等。 4.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人力所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5.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人口与环境问题、能源与环境问题和资源与环 境问题。 6.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煤炭是其主要能源。 7.每天看1小时电视,半年时间所受到的剂量就超过核电站一年内的辐射剂量。 8.水电是一种经济、干净、可再生的能源,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9.森林有蓄养水源的功能,故森林有“看不见水的水库”之称。 10.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设在核心区周围,可根据本地资源特点,发展一些自然 保护区特色的经营性产业或建造当地自然景观地带的人工生态系统。 11.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孑遗植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12.光化学烟雾是汽车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类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 形成的一种二次污染物。 13.1956年发生在日本水俣湾地区的汞中毒事件,也称水俣病。 14.通常所说的“三致”问题,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 15.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所产生的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声音都称为环境噪声。 16.分布在河边的污水排放口属于线状污染源。 17.工厂排污口排出的无机汞通过微生物作用转化而成的甲基汞称为一次污染 物。 18.若贮存的蔬菜处在通气不畅的条件下,其体内亚硝酸含量也会有明显增加。

19.辐射逆温是经常发生在无风或小风少云的夜晚,由于强烈的有效辐射使地面 和近地面大气层强烈冷却降温,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20.山谷风是发生在山区,由热力原因引起的夜间由谷地吹向山坡、白天由山坡 吹向谷地的风。 21.全球变暖既可能带来对人类有利的影响,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后果。 22.在环境科学领域中水体是包括水、水中的溶解性物质、非溶解性的微小悬浮 物、水生生物以及底泥等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自然综合体。 23.大面积水土流失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属于面源污染。 24.生物化学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容易被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越低。 25.化学需氧量表示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时所需的氧量。目前常用氧 化剂有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 26.适度的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良好的,有助于提高渔业产量。富 营养化只有超过一定的适度范围后,才会构成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27.污染物向土壤散布的数量不能超过土壤环境容量,否则就会引起明显的污染 问题。 28.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数量大大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特别是一些不能 被分解的重金属大量进入土壤后,只要采取科学方法治理,就容易恢复。 29.噪声污染属于一种化学污染。 30.许多地区的噪声时有时无,时强时弱,为了较准确评价噪声的强弱,被认为 是当前评价噪声最佳的一种方法是A声级。 31.固体废物处置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热、固化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 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32.过去认为是废物的东西,由于技术的发展,现在可能已不再是废物。 3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34.排污收费制度是指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应当依 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缴纳一定费用的制度。 35.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没有必要向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

环境学导论重点

环境学导论重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环境科学 环境质量:指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指标。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自净:环境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和异化的能力,能通过自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使进入环境的污染物质或污染作 用消失。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和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部 分学者认为包括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存在价值,备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形成超级杂草、超级病 毒; 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对生物链的破坏;

天然物种基因污染 转基因生物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致病性;抗药性;营养结 构失衡;基因 武器 景观多样性: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反映了景 观的复杂程度。 土壤 土壤污染:指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对土壤动植物造成损害时的状况,称为土壤污染。 光化学降解:指农药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等能流的作用所引起分解的现象。 化学降解:指农药参与的水解和氧化等。 微生物降解:指农药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下所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分解过程。 二恶英污染: 毒性: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毒性极大(包括210种化合物,毒性是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具有内分泌毒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抑制 作用,可以损害肝脏和生殖系统。) 来源:生产含氯有机化学品、纸浆漂白、工业冶炼和垃圾焚烧等。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 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A、主观判断性 B、多发性的 C 对人的危害性小 C、无残余物质需要处理 D、局部的 4. 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A E )。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及其组成 1.人类的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 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①环境要素的定义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 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

(2)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 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 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 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2)地理环境 ①定义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 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 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 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