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安徽省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纲要解读

2014安徽省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纲要解读

2014年安徽省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考纲解读

必修一(政治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

起源: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①概念:是西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原因:为解决分封制下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目的: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④作用:保证了各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分封制

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权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发展过程:武王时期实行—周公东征后继续推行—西周后遭破坏—春秋战国周失去分封大权

(1)、目的:为进行有效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义务: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述职的义务。

③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对士实行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从而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3)、特点: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色彩。

(4)、作用:

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5)、瓦解:

①原因:周王室的衰落;制度本身局限(诸侯权利大);根本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②表现: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战争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3、郡县制

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官制:

①秦统一后,废分封,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②“郡”设郡守等职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③县隶属于郡,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④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县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作用:郡县制的建立,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打击了地方分裂势力,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统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B)

A、背景:

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经100多年战争,先后灭掉东方6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形成条件: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②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③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B、建立

(1)皇帝制度的创立:

①“皇帝”名号的确立——取自“三皇五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②基本内涵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律令、图籍,兼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4)颁布秦律、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C、中央集权制下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

②北击匈奴、南平百越。

③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大规模移民戍边。

④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

⑤开凿灵渠;等等

D、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5、清朝军机处

清代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内宫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跪受笔录),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军机处的概念:

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2)、作用: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6、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

(1)积极方面: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

(2)消极方面:

①滋长腐败;

②激化社会矛盾;

③阻碍经济、科技文化的进步;

④成为近代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a、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b、五百人议事会的只能进一步扩大;

c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d、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2、(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B)

①从当时的历史来看,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民主政治极大地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使城邦充满活力。诸多不朽的作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②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蓝本。(在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轮流执政等)

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3、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1)、《十二铜表法》:

①原因:早期罗马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贵族随心所欲解释法律,损害了平民的利益。

②过程: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的斗争中,《十二铜表法》制定。

③特点: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④意义: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公民法: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3)、万民法:

罗马帝国建立后,公民法已不适用对外扩张,于是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4、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①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A、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特别是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的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C、但是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找到源头。(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等均起源于罗马法。 A、拿破仑的《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的有关内容为蓝本起草的。B、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的等,都是以罗马法中的理论为基础,从中发展出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天赋人权”、“权利平等”等口号。C、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到中国、日本,我国现行的《宪法》、《民法原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③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5、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B)

①、罗马法在调节罗马社会生活矛盾,维护罗马奴隶主贵族统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对后世资本主义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③、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是: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权利法案》

(1)背景:

①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确立了统治;

②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目的是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

(2)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3)影响:

①否定了君权神授;

②议会权力逐渐超过国王权力,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③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

2、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B)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3、美国1787年宪法

(1)背景:

①独立后的美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邦联制造成社会动荡,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

②领导人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2)内容:(识P41“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国家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分,各部门权力彼此制约和平衡(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原则)。(

①总统掌行政权。(由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对宪法负责;有权提名并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任命须经国会同意>,直接领导政府,内阁只对总统负责;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批准方可生效>;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

②国会掌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每州两名,任期6年,每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院根

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法律经国会通过,总统批准,方可生效;参议院有权批准总统的任命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国会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的否决;<拥有宣战权;众议院对包括总统在内的所有文官提出弹劾,参议院审判>。)

③最高法院掌司法权。(九名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掌握最高审判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有权审查行政、立法行为,认为总统或国会的法律、条约、政策“违宪”,可宣布无效>。)

(3)评价:

性质: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积极作用:

①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②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

承认黑奴制,妇女、黑人、奴隶无选举权;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对选举人资格有严格的限制,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4、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①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②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联邦政府使用全国的宪法和法律,在全国范围内行使主要国家权力;

③各州在不违背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主权。

④作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既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又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

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1)行政权由总统掌握:

①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连选连任;

②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③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特赦权;

④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但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⑤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立法权属于两院制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①众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4年。众议院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②参议员:间接选出,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1/3。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议案。

6、《德意志帝国宪法》

(1)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规定:

①行政权:皇帝和宰相。

a.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拥有任命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决定对外政策<宣战与媾和>、创制法律等大权;由普鲁士国王担任。

b.宰相是内阁首脑,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帝国议会)。

a.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拥有实权;议长为宰相。

b.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普选产生,具有立法权,但作用很小,任何法案须经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议会对行政无监督权力,立法权实际受行政权的控制)。

(2)还规定德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外交、军事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

(3)评价: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推动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皇帝具有绝对权威,议会并无实权。

7、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C)

概念: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产生于英国,由于这种制度代表了人类在政治民主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所以被欧美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特点: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可见代议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作用: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表明国家权力归于由公民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

第四单元(上)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南京条约》(1842年8月)

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所签条约:

影响: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的权益;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程度加深。

《马关条约》(1895年4月)

《辛丑条约》(1901年9月)

2、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9月,中日海军的一次决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爱国将领英勇抗敌、殉国。

反割台斗争:P59“历史纵横”

义和团运动:P60“八国联军侵华”

3、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B)

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官兵英勇抗战。黄海海战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邓世昌、林永升等壮烈殉国,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战争斗争精神;

②台湾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反对日本割占台湾,显示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③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实现,使列强认识到“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4、侵华日军的罪行

(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①1931年9月18夜,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中国东北驻军,占沈阳。不到半年,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九一八事变标志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2)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①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超过30万人遇难。

②细菌战的罪行: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的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如“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进行试验,受害中国人达三千人以上。

5、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

(1)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重大史实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①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姚子青、谢晋元)。

②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抗战前期,八路军115师开赴山西参加国民政府组织的太原会战,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1938年,李宗仁指挥;其中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开辟国外战场,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2)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史实

①1937年秋,中共(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②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晋察冀根据地是第一个敌后根据地)。

③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④中共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半数以上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①建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②作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6、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C)

(1)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意义:

国内:

①它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

①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四单元(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内容: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①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①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②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③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④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1859年)

《资政新篇》是后期为振兴太平天国,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内容:

①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

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③文化:兴办新式学堂。

④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评价:

①进步性: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②局限: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3、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

A、兴中会成立: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随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B、同盟会成立:

1905年,日本东京,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被阐发为三民主义),机关刊物《民报》。意义: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此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2)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A、武昌起义:

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B、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民国纪年,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①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②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③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反帝: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⑤世界意义: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5、五四运动

(1)原因:

国际:

①、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略中国。

②、俄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方向

国内:

①、根本——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阶级矛盾加深

②、无产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阶级基础

③、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基础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

①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②第二阶段:6月5日后:运动中心在上海,三罢斗争,工人阶级为主力(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运动具有广泛性)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队伍壮大;

③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创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⑤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时间: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党员。(识p67、P68图)。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的诞生。

(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内容:

①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通过了党的纲领、奋斗目标。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③规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④成立、选举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7、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C)

中共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

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焕然一新”主要“新”在:

①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②实现目标: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

③阶级基础:代表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

④革命纲领: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过程

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

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B)

(1)国内意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国际意义:

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基本经验:

①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灵魂)

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核心)

③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中坚)

④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保障)

⑤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方向)

⑥有广大群众的支持(基础)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重大意义

(1)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2)

主要内容

①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因此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②明确指出了阶级斗争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它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2)意义

从此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理论上:把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背景)变为科学(史实)

实践上:科学的理论(史实)顺应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背景),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使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现实上: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历史意义(B)

(1)俄国革命的历史条件:

主观条件:①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即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②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客观条件:一战激化了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二月革命:

1917年3月首都彼得格勒起义推翻了封建的沙皇专制统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革命后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掌握实权。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七月流血事件结

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占冬宫<识P90图>,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史称“十月革命”)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俄国最终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4)历史意义

①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对世界格局: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③对殖民地半殖民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④对社会主义运动: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辟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⑤对俄国: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暂代全国人大职能)在北平召开。

条件:①军事准备: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②组织准备: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新中国性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及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③确定首都、国旗、国歌、纪年(北京、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公元)。

④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⑤举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③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壮大了国际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同时,极大地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抗与革命斗争。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

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②初步建立的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③职能变化:1949-1954年,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954年后起,“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

④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该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特点:①、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②、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③、我国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④、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体现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②过程:

①1949年《共同纲领》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施行(P100)。

③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④意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①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②1982年11月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第二,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来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平反冤假错案,这是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②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后又先后通过了《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十一届三中会全以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82年中共十二大,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③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着国家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建设迈进了现代化进程。

6、“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①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意义: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B)

目的: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过程: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②1981年9月,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做全面阐释。

含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四个基本点:①一个中国;②两制并存;③高度自治;④和平谈判。

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中国政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既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同时“一国两制”的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该方针提出后,首先被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

实践:

“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应用——1984年12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港澳回归的意义:

①对港澳:洗雪了港澳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对祖国: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对国际: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8、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B)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

③“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2)、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①日内瓦会议:

1954年周恩来率团参加,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各级推动会议进展,促成关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公约达成,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②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成功。意义:扩大中国的影响,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修改后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③它在世界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①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②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3)意义:

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1)中美关系正常化(关键)

①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随后两国同时发表的公告震惊世界)。

②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2)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1973年初,中日早于美国与中国正式建交)。

(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对中国:

①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②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对世界:

①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②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B)

(1)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如:①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②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③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④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①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2001年,在上海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还加强与东盟、欧盟的合作)。

②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2001年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二战后“冷战”出现的原因

A、根本原因在于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B、直接因素在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阻碍。(2)、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的建立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成立分别是美国对苏联“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具体体现。A、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B、马歇尔计划:

为了帮助欧洲恢复经济,扶持并控制西欧,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实质是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组分。

C、北约建立:

为了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1949年美、加、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约。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识P119图)

(3)、了解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和华约的建立

A、经互会:

为了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1949年,苏联与5个东欧国家在莫斯科建立了“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

B、华约的建立:

为应对美国扩张和威胁,苏联反击,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2、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B)

A、美苏“冷战”关系造成了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

B、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C、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

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和不安。

3、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原因:

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现实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要求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局面;

③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

④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过程:

①《巴黎条约》: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6国)。

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还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⑤1991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⑥1993年11月1日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

⑦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

影响:

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实力大大增强;

②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冲击两级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发展。

4、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A、原因:

外因:“冷战”爆发后,美国的大力扶植和朝鲜、越南战争提供的机遇。

内因: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

①进行民主改革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②高度重视科技、教育;

③注意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出“贸易立国”;

④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制定指导性计划,利用国家权力推动经济发展

⑤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B、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从1956—1972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C、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①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改变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逐渐不再受制于美国,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在国际事务中与美国既有联合也有摩擦>。②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③苏联解体后,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5、中国的振兴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探索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6、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①背景: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促进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涨)。50年代中期开始,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②经过:20世纪50年代中期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宗旨、原则:非集团、不结盟。

④内容:20世纪70年代开始,把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⑤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⑥中国态度: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保持良好合作。

7、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B)

A、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B、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①原因:抗衡美苏的需要;实现欧洲安全的需要;资源共享的需要;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经过: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③作用:推动欧洲经济发展,提高西欧国家政治地位,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发展,加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2)日本经济的崛起:

①原因: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和民主改革;美国的援助;加强政府投资;重视科技和教育;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计划;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等。

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③影响:加强了同美国在全球市场的争夺,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开始推行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中国的振兴。(同上5)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同上6)

8、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C)

(1)两极格局的瓦解

A、原因:

①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了大量矛盾);

②西方和平演变、美苏军备竞赛消耗苏联国力,加剧苏联国内矛盾;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政治改革中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马克思主义;实行多党制、总统制,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加剧政局动荡,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激烈)。

B、过程:

①1991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联盟变成松散的邦联;

②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③1991年底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立独联体,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存在69年)。

C、影响:

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1955年北约和华约的对峙~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美、欧盟、日、俄、中)。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①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②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④俄罗斯军事可与美国抗衡

⑤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等。但多极化仍只是一个趋势,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必修二(经济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火耕),刀:石刀、石斧。

(2)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3)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特点: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原因:生产力低下

2、商周时期:井田制

1)性质: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特点:公田:奴隶免费耕种,收获全部缴给领主;私田:奴隶份地,上缴收获物,实物地租。

3)崩溃的原因

4)崩溃的过程:税制改革、商鞅变法

3、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主导)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

①、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②、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③、中国古代农业具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

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概况:

(1)先秦时期——兴起

①商人的来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秦汉到隋唐——发展

①秦汉以来商业的艰难发展: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②隋唐商业的发展:

A、邸店在各大商业都市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

B、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C、出现柜坊(最早的银行雏形)和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3)宋元——繁盛

①两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元: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4)明清——进一步发展,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①对商人征收重税,采取种种压制政策;

②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A、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货币作用越来越大;

D、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发展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5、“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B)

(1)、重农抑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①首倡“重农抑商”: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②“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③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④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沿袭农本商末的思想;盐、茶等重要商品的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评价:

①合理性:在农业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是必要的,它在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国家赋役摊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②弊端: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

含义:明清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明初“海禁”是防倭寇之患,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清初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政府严厉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3)、“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原因:

1、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需要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2、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3、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

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②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雏形)。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②、引起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引起价格革命。

④、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证明地圆学说。

3、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B)

A\荷兰的殖民扩张:

A、兴起的条件

(1)地理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

从地图上看,荷兰濒临大西洋,背靠欧洲大陆,既有天然良港可以驾船出海,又有广阔的欧洲腹地作为依托。

(2)经济条件:

资主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

悠久的经商传统,经济基础较好;

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是商业革命的受益者,

(3)政治条件: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1581年);独立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B、殖民扩张:

(1)机构: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2)表现:

A、兴起的条件

(1)地理优势:位于大西洋沿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2)制度保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争霸战争中法国的失败是必然的)。

(3)物质基础: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4)武力保障:英国政府一贯重视海外事业,资产阶级革命后更是把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地位。为此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

B、殖民扩张与争夺:

(1)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英国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活动

①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和伦敦公司,发展海外贸易;

②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据点:

(3)“日不落帝国”的确立

①英荷殖民战争:

起因: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经过:三次英荷殖民战争(1652—1674)

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②英法殖民战争:

争夺焦点:集中在有着潜在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印度和北美。

经过:通过几次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1756—1763年)

结果: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从法国手里获得在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

③结果: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自诩的“日不落”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C\世界市场的拓展:

(1)含义:“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2)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过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开始。欧洲殖民者把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对商品市场及原料产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把殖民扩张的魔爪伸向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世界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4、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1)、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

【第一次】

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资金: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

③市场与原料: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

④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大量劳动力。

⑤生产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直接动因)

【第二次】

①政治前提: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②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科技:19世纪上半期,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等)。

④资本: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期的殖民掠夺。

⑤劳动力:封建制被推翻后,大量自由劳动力。

(2)、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第一次】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新兴的棉纺织业。

①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最重要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③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

④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

【第二次】

①电力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70年代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不久,出现了集中供电的发电厂;远距离输变电技术也日益成熟;电灯(爱迪生)、电车、电话(贝尔)、电影(卢米埃尔兄弟)等涌现。

②内燃机的创制是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1885年德国戴姆勒和卡尔?本茨、三轮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四轮汽车),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狄塞尔)。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

5、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原因:①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②蒸汽机车和轮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同时也输出资本。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民族工业的兴起:

(1)兴起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主要原因),促进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自由劳动力。

(2)概况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投资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著名企业:①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德英),②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③朱其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B)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

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民国初期的新办实业潮(1912-1919)短暂春天

1、发展概况

(1)厂矿企业增多

(2)投资总额增加

(3)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4) 火柴、榨油、造纸等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重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2、“春天”出现的原因?

(1)、辛亥革命的推动

(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春天”短暂的原因?

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4、特点

(1)、从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极不平衡

(2)、以纺织业、面粉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发展慢,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力量:无法与外资相抗衡

(4)、地位: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属于从属地位

5、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二、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6--1936)

1、原因

(1)国民政府实施币制改革

(2)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3)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

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3、局限

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官僚资本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曲折而艰难的

三、国民党统治后期的困境(1937---1949)日益萎缩

1、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日益萎缩

(1)原因:日本全面侵华

(2)表现

沦陷区:故意轰炸;日军吞并

国统区:政府全面控制经济;官僚资本压榨民族资本

2、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陷入绝境

(1)原因

A 内战的破坏 ,恶性通货膨胀

B 美国的经济侵略

C 外贸逆差影响

D 官僚资本的压迫

E 繁重的捐税负担

(2)结果

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4、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B)

(1)、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

永丰中学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3.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4.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其中“省”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应起源于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周朝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D.元朝的行省制度 5.“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的现象普遍发生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宋朝 6.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 A.废丞相,权归六部 B.设立内阁C.设置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7.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主要是为了 A.开辟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B.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C.清朝推行闭关政策,统治走向衰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日益落后 D.林则徐严厉禁烟,打击鸦片交易,严重损害了英国的合法权益 8.对右图两部文献叙述正确的有:①《天朝田亩制 度》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②《天朝田亩 制度》倡导平均主义③《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向西方 学习的主张④《资政新篇》是最早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的方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9.“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传人持。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这是台湾近代爱国士绅丘逢甲《离台诗》中的一首,其中“宰相有权能割地”是指: A.《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B.《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辽东半岛、澎湖列岛C.《辛丑条约》割让东交民巷为使馆区D.割让澳门给葡萄牙 10.黄海海战的最严重后果是 A.使北洋舰队丧失主力 B.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使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D.使中国丧失黄海制海权 11.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包括①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D.分封制 2.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4.“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 A.汉赋B.宋词C.京剧D.传奇 5 .清代的公主从出生到出嫁,即使母亲与其相见也受到限制。公主成婚后,公婆如果想见贵为公主的儿媳,也必须行谒见大礼,跪拜于地,向儿媳请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A.后妃地位不如公主 B.皇权思想影响深刻 C.程朱理学焕发生机 D.家庭伦理关系紊乱 6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7 九十年前,中国的一位外交官愤慨地说道:“偌大一省权利见夺于他国,这就是我们加人协约国参战的报酬吗?”他如此愤慨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 B.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 C.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地区 8.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C.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D.《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9 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B.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I).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 10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国共十年对峙(1927一1937年)相关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04年1月10日,上午8:30—10:30,共90分钟】 云南省2014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一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军署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理藩院 3、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某同学以新疆历史为研究主题,他应该选下列哪位人物为研究对象 A、左宗棠 B、邓世昌 C、刘永福 D、张自忠 5、“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抗日中心,民主能自救……”陈毅的这首诗反映了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的有关事实。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6、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一届人大召开 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完成 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这一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民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宪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甲乙丙 A、甲图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颁布 B、乙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丙图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文件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9、1953年新中国提出的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基本准则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下图是雅典公民大会上自由发言的情形。有资格参与这种场合发言的是 A、外邦人和全部公民 B、成年男性 C、广大奴隶 D、妇女 11、某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统率军队、决定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 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该宪法是 A、英国的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2、2013年俄罗斯人民迎来了十月革命胜利96周年,十月革命,俄国虽然是帝国主义链条 上最为薄弱的一环,但有着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具有优越的发生革命的成熟条件。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革命相结合 B、沙皇君主专制在政治上十分落后

2017黑龙江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

2017黑龙江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道小题2分,共计50分) 1.我们经常把河北省称为“燕赵大地”,山东省称为“齐鲁大地”。与这种称呼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贤举之法,三代末尝有之。西汉武帝建元元年语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材料中的“贤举之法”是指() A.军功爵制 C.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D.科举制 3.公元前508年,雅典公民大会召开,大会投票表决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公民庇特拉的名字被刻在陶片上,他的得票超过了半数。这样,他将面临() A.当选执政官 B.流放国外 C.进入十将军委员会 D.成为公民大会轮值主席 4.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了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 的最高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这份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1875宪法》 D.《1871年宪法》 5.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 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6. 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主题: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1840-1901年) 甲午中日战争一一《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辛丑条约》 A.国民大革命 B.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C.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D.中华民族的奋起反抗 7.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普b A.《共同纲领》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钦定宪法大纲》 8.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下列史实与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的是 A.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建交公报》 C.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瓦解 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2001年上海峰会 9.1945年5月某晚,莫斯科烟花盛放,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 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的经济行动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建立经互会 D.建立北约 10.《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百姓飨其利。”材料中的水利工程是 指()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白渠 D.龙首渠 11.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12.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枝独秀”的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遍地开花”的革命。这里的“一枝 独秀”是指() A.英国 B.法国 C.荷兰 D.美国 13.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 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这种状况表明()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 B.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 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14.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服,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 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倡导婚姻自由 B.反清革命 C.全盘西化 D.易服、不缠足运动 15.1988年我国政府设立的区域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A.海南省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16.罗斯福新政实施中,既促进了社会就业、又刺激了消费与生产,还稳定了社会秩序的措施是 A.实行美元贬值 C.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B.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推行“以工代赈” 17.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而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很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 羡慕对方的原因是() 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与自由 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的民主与自由 18.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一主张是( A.以民为本 B.无为而治 C.实行仁政 D.以法治国 19.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 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你认为这种观点() A.正确。因为全球化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B.基本正确。发展中国家最好别趟这股浑水 C.偏颇。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D.基本错误。发展中国家应无条件支持 20.薄伽丘在他的代表作《十日谈》中抒发了他的感叹:“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 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他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这反映了() A.专制主义 B.自由主义 C.理性主义 D.人文主义 21.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 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提出这义总理论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伽利略 C.法拉第 D.爱因斯坦 22秦始皇泰山封禅时留下了《泰山刻石》,相传其稿本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唐人称颂其“画如铁 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绝妙”。据此推断,该刻石使用的是() A.篆书 B.草书 C.楷书 D.行书 23.《青年杂志》创刊号的一篇文章写道: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代表了当时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决心() 1

2020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三)

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三)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下列有利于周统治“最长久”的制度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 C.禅让制D.皇帝制度 答案:A 2.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 ) A.禅让制B.宗法制 C.中央集权制D.世袭制 答案:C 3.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 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答案:D 4.“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 ) A.1688年的“光荣革命” B.两党制度的形成 C.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D.责任制内阁形成 答案:A 5.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B.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 C.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而德国的皇帝是世袭的 D.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6.巴黎公社起义在客观上体现了《共产党宣言》中的( ) A.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理论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理论 C.将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的理论 D.资本主义所有制已经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答案:B 7.列宁在二月革命以后回到俄国,并发表了重要演说。一位支持者在整理他的这一演说的内容时共列举了四条,其中错误的是( ) A.要坚决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专治统治 B.无产阶级需要夺取政权 C.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2018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附答案解析 2018年10月12日星期五整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根据甲骨卜辞,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天上的至上神则称为帝。王每每出师征讨,必先卜帝是否授佑。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D.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永恒”的新思想。这种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A.孔子、孟子 B.老子、庄子 C.墨子、庄子 D.荀子、韩非子3.右图为中国古代一幅着名书法作品,其字体的特征是 第3题图 A.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B.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C.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D.奔放跃动,极富写意性 4.某学校拟组织一次以“浙江古代文明成果”为主题的图片展。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 ①越窑的青瓷②大邑的白瓷③钱山漾的绢片④马王堆的素纱 襌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一个类似桌面的大轮盘,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按韵排列在格内。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转动字盘,取出所需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还原放入格内,既省时又方便。此项技术的发明者是 A.东汉杜诗 B.北宋沈括 C.宋代毕异 D.元代王祯6.关税的税则税率是一个国家用以限制和鼓励某些进出口商品,以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的手段。近代列强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 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答题时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务必填涂在答题卡上(或第Ⅱ卷上的相应表格内);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75分钟,分值为100分。 第Ⅰ卷(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模式的建立者是 A.汉武帝 B.周武王 C.周文王 D.秦始皇 2、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内阁 C.设置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3、观察右边的《时局图》,下面关于这幅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幕 B.列强主要侵华手段是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C.美国提出侵华的“门户开放”政策 D.列强的侵略使中国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 4、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统治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时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十将军委员会 C.执政官 D.五百人会议 5、《权利法案》颁布的根本意义在于 A.否定贵族权利 B.创立议会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中的“三权”不包括 A.行政权 B.立法权 C.司法权 D.外交权 7、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阐述无产阶级专政和暴力革命理论的是 A.《共产党宣言》 B.《四月提纲》 C.《权利法案》 D.《共同纲领》 8、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而推行的“冷战”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组织“北约”④建立“欧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9、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卷(一)

学业水平测试卷(一) 注意事项: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题2分,共5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 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王位的应是 A、女儿 B、大儿子 C、二儿子 D、三儿子 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3、在位时期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4、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5、中国香港岛是在下列哪一条约中割让给英国的?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与中国以往反侵略战争相比,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社会极大援助 B、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 C、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D、日本侵略战线拉得太长 7、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当时我省被迫对日开放的一处商埠是 A、南通 B、无锡 C、常州 D、苏州 8、1962年,台湾民众于右任写诗《望大陆》“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综合试卷.doc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综合试卷 命题人:朱水强审核人:章敏 2008.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计60分) 1.观察下表,在西周时期,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一般称谓 妻(正配)A.三哥(20岁) B. 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 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 二哥(22岁) 2.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其中“省”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应起源于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周朝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元朝的行省制度 3.历代封建王朝大多推行并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B.保证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C.确保社会稳定 D.巩固封建统治 4.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的繁盛,也反映了当时 我国著名商帮的实力。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D.苏商和徽商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 《天津条约》的签订 B. 《辛丑条约》的签订 C. 《南京条约》的签订 D. 《马关条约》的签订 6.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7.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 A.废丞相,权归六部 B.设立内阁 C.设置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失败 B.日军大规模侵华 C.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9.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 A.罗马法律 B.《权利法案》 C.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成立 C、《四月提纲》的发表 D、十月革命的胜利 11.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而推行的“冷战”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组织“北约”④建立“欧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12.鸦片战争前夕,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是 A.自然经济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C.资本主义萌芽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3.生物进化论诞生的主要标志是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口号的提出B.《人类起源》的发表 C.《天演论》的问世D.《物种起源》的出版 14.“一个萝卜千斤重,两个毛驴拉不动”这些话反映的是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运动 D、改革开放 15.“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孟母的儿子后来成为了大思想家,关于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A.提出了“仁”的学说 B.主张以“法”治国 C.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被儒家学派尊称为“亚圣” 16.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B、“八一九事件” C、各共和国的民族分离运动 D、苏共丧失执政地位 17.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次重要的历史会议? A.万隆亚非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18.1961年8月13日,当柏林市民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在一夜之间,一道由铁网和水泥板构成的临时屏障横亘在柏林城中间,阻碍了东西部人民的交往,这就是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A.东西德国经济水平的差异 B.美苏两国的冷战政策的产物 C.东西德国民族矛盾激化 D.二战达成的协议 19.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A.规范宗教仪式 B.传承中华传统 C.禁锢人们思想 D.阻碍社会进步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高转筒车的发明 C.耦犁技术的普及 D.曲辕犁的推广 3.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A.开创了郡县制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实行冶铁官营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4.《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5.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扩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因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6.“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 A.朱熹 B.程颐 C.王阳明 D.黄宗羲 7.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A.八股之风愈演愈盛 B.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C.科考规范愈加严格 D.君主名号不再避讳 8.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砍伐:“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定都天京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金田起义 D.提出《资政新篇》 9.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景仰之人物”,晚晴状元张謇得票最高。张謇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014年天津市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4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 分,考试用时90 分钟。第I 卷 1 至6 页,第Ⅱ卷7 至8 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 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32 题,每题2 分,共64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嬴政在统一六国后,为秦朝最高统治者定的尊号是 A.秦王 B .皇帝 C .陛下 D .天子 2.自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终因为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被废除。下令废除且规定以后不许再立宰相的皇帝是 A .汉高相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3.古代罗马文明为人类政治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是 A.君主专制B.代议制度C.法律制度D.直接民主 4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此项规定直接限制了英国国王的 A.征税权B.行政权C.立法权D.司法权 5.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在近代被日本割占,是通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长征途中,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在 A.中共一大B.中共三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 7.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村民选举制度 8.1971 年10 月25 日,第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时,会场一片沸腾。此项决议的内容是 A.求同存异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9.冷战结束的标志是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C.欧洲联盟正式成立D.美国“9·11 ”事件

2013年广东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以及答案

机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3年6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共7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2.中国古代设立军机处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十二铜表法》是人类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成文法,它颁布于古代 A.罗马 B.雅典 C.中国 D.英国 4.英国光荣革命后制定《权利法案》的是 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总统 5.法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和多次反复,最终于1875年确立了 A.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君主专制 D.联邦制 6.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爆发于 A.1848年 B.1871年 C.1917年 D.1949年 7.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动这场战争的国家是 A.俄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8.洪秀全是从广东走出去的一位近代历史人物,他领导了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为Ⅰ卷和Ⅱ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答案涂入答题卡。 1.周初实行分封的目的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在唐朝的中央机构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政事堂 3.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的事件是() A.金田起义B.永安建制C.定都天京D.《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4.明确提出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从中国割让出去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到19世纪80年代,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俄国D.法国 6.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7.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会议是() A.中共二大B.国民党一大C.中共三大D.国民党三大 8.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A.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D.中共二大 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 A.外国的侵略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洋务运动的诱导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10.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是() 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八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1.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国民经济显著发展 B.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C.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程度,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夏商周时期(奴隶社会): 宗法制;分封制 2、战国时期以后(封建社会):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中央: 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唐朝——三省六部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设置军机处 ②地方 秦朝——郡县制 元朝——行省制 3、古代选官制度 汉朝——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4、特点或趋势 ①君主权力不断加强,丞相权力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1842)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⑤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1937—1945)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 三个条约: ①开始沦为:《南京条约》1842年 ②大大加深:《马关条约》1895年 ③正式形成(完全沦为):《辛丑条约》1901年 3、日本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的标志 ①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1931年 ②全面侵华: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1937年 4、两个战场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 1937年:淞沪会战;太原会战;1938年: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②中共敌后战场: 百团大战1940年 5、两个事件 ①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根本原因)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资政新篇》(1859年) 2、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1911年;中华民国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3、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阶段与重大事件: ①中共成立前后(1919—1924年):五四运动(1919年,开端);中共一大(1921年) ②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北伐战争(1926年) 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南昌起义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红军长征1934—1936年;遵义会议1935年 ④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⑤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挺进大别山1947年;三大战役1948—1949年;解放南京1949年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 2、其它重大事件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通过;1982年修订) 3、祖国统一 ①“一国两制”构想:20世纪80年代初 ②香港(列强侵略,1997年7月1日回归);澳门(列强侵略,1999年12月20日回归);台湾问题(1949 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属于中国内政) ③《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④“九二共识”:1992年,双方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表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主要外交成就 ①与苏联等17国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 ③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④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求同存异) 3、20世纪70年代主要外交成就 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2年中日建交 专业资料值得拥有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知识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基本内容: (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4)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5)分封制的作用(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3、实施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 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 (1)建立: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秦国统一六国主要原因:经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疆域:北至长城,南到南海,东及东海,西达陇西。 2、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①创立:秦始皇 中央:皇帝制度②特点:A、皇帝独尊 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B、皇权至上(核心) 地方:郡县制度 C、皇位世袭; ③影响: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中央官制-----三公)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注意:始皇时,丞相和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地方政治制度) ①建立过程:春秋时出现;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始皇时全国推行 ②概况:A、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掌管行政) B、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 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特点:A、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B、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④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2)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3)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4)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5)消极: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疑难解惑】

2016年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2016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共7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期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诸侯国。这在政治制度上被称为A.宗法制B.分封制C.科举制D.郡县制 2.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目的是 A.加强专制皇权B.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C.建立内阁辅政制度D.提高相权 3.《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这一法典的产生源自 A.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B.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 C.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D.贵族反对教皇的斗争 4.1787年美国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其中最高立法权属于 A.国会B.各州政府C.总统D.最高法院5.1871年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是 A.美国B.法国C.中国D.德国 6.与马克思共同起草《共产党宣言》的是 A.列宁B.恩格斯C.欧文D.傅立叶 7.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爆发于 A.1840年B.1900年C.1911年D.1919年 8.使许多省纷纷响应,相继宣告独立,清朝统治由此土崩瓦解的历史事件是 A.金田起义B.武昌起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 9.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打下了重要基础。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

2019-2020年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机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9-2020年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共8页,共7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分封制 2.中国古代设立军机处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3.《十二铜表法》是人类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成文法,它颁布于古代 A.罗马B.雅典C.中国D.英国 4.英国光荣革命后制定《权利法案》的是 A.国王B.议会C.内阁D.总统 5.法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和多次反复,最终于1875年确立了 A.共和制B.君主立宪制C.君主专制D.联邦制 6.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爆发于A.1848年B.1871年C.1917年D.1949年 7.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动这场战争的国家是 A.俄国B.法国C.德国D.英国 8.洪秀全是从广东走出去的一位近代历史人物,他领导了 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9.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 A.《人权宣言》B.《资政新篇》 C.《共同纲领》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历史意义有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B.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C.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11.“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指导思想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指导思想D.“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思想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并将其写入宪法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