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用根吸收水分

植物用根吸收水分

植物用根吸收水分
植物用根吸收水分

一、植物

一、判断

1、()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输送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

2、()主根与侧根没有明显区别的根叫须根,比如青菜、小麦的根。

3、()仙人掌的茎肉质、多汁,里面储藏着水分和养料,称为肉质茎,它是一种变态茎。

4、()南瓜、西瓜籽、豌豆荚都有果皮和种子,所以都是果实。

5、()把黄瓜拦腰切断的解剖方法是纵切。

6、()果皮肥厚多肉的果实,称为干果;果实干瘪无肉的果实,称为肉果。

7、()植物的叶大多数是绿色扁平的,一般可以分为叶片、叶柄、叶脉三部分。

8、()叶柄在叶的基部,形状一般细长,能支持叶片并使叶片伸展到适当的位置去吸收阳光。

9、()仙人掌的老家在沙漠里,所以它不需要水就能生存下来。

10、()野葡萄的果实很好吃,人或动物吃了以后吐出的种子会发芽生长,是人或动物无意中给它传播种子。

11、()种子的传播方式与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是没有关系的。

12、()我们常吃的甘薯、马铃薯、胡萝卜都是贮藏根。

13、()植物的根具有支持和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4、()植物的茎按形态分,可以分为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匍匐茎、木质茎和草质茎等。

15、()植物的茎除了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主要作用以外,还有储藏水分、养料和繁殖的特殊作用。

16、()葡萄干、荔枝干的果实都是干瘪的,所以它们都是干果。

17、()植物的绿叶能把从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气和根部运来的水,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制造成淀粉和氧气,这个

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18、()不管什么植物的种子,都有胚根和胚芽。

19、()只要保持水分充足,映山红在任何土壤中都可以生长。

20、()藕生长在湖底的泥里,它不是植物的茎。

21、()细的根叫须根,粗的根叫直根。

22、()植物只要开花,都能结出果实。

23、()叶的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叶面的温度,保护叶片不受高温损伤。

24、()把种子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里,就会发芽生长。

25、()所有的植物生长都需要有充足的阳光。

二、选择

26、下列植物中,属于草质茎的是()。

A、水杉

B、葡萄

C、甘薯

D、爬山虎

27、茎卷须攀附着别的物体上升的茎叫做()。

A、直立茎

B、缠绕茎

C、攀援茎

D、匍匐茎

28、我们用扦插的方法来种葡萄,主要是因为葡萄的茎具有()。

A、贮藏作用

B、输送作用

C、繁殖作用

D、光合作用

29、一生要经过发芽、出苗、现蕾、开花、结铃、吐絮这几个过程的植物是()。

A、水稻

B、棉花

C、苹果

D、小麦

30、气体进出叶片的通道是()。

A、根毛

B、叶柄

C、气孔

D、导管

31、用镊子解剖白菜花时,用大拇指和食指控制镊子的松紧,镊子要夹住被撕部分的()。

A、上部

B、中部

C、基部

D、边缘

32、植物用茎和根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

A、种子繁殖

B、营养繁殖

C、出芽繁殖

D、分裂繁殖

3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仙人球是一种不需要水就能生长的植物

B、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所以植物的生长环境都是相同的

C、在不同环境中的水稻,生长情况是不同的

D、只要保持水分的充足,水仙花可以在任何环境下生长

34、丝瓜的茎属于()。

A、直立茎

B、缠绕茎

C、攀援茎

D、匍匐茎

35、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

A、无籽瓜子

B、香蕉

C、向日葵籽

D、萝卜

36、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

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

37、下列植物的花属于不完全花的是()。

A、桃花

B、油菜花

C、黄瓜花

D、玫瑰花

38、森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是因为树叶进行了(),将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去的缘故。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蒸发作用

39、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清洁新鲜,是因为树叶进行了(),向空气中放出氧气的缘故。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蒸发作用

40、水稻的生长过程,正确的是()。

A、发芽、出苗、拔节孕穗、分蘖、抽穗、结实

B、发芽、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结实

C、发芽、出苗、拔节孕穗、抽穗、分蘖、结实

三、连线

41、苹果干果核桃42、番薯茎繁殖

花生棉桃马铃薯种子繁殖

西瓜肉果水蜜桃西瓜根繁殖

43、青椒花丝瓜44、喷瓜风传播

花菜茎黄花菜鬼针草弹射传播

莴苣根笋椰子动物传播

萝卜果实番薯蒲公英水流传播

二、动物

一、判断

45、()鸡和所有的鸟类动物一样,体表长着羽毛,产卵繁殖后代,用喙吃食。

46、()甲鱼、乌龟、鳄鱼、蜥蜴都是爬行动物。

47、()鲸鱼、鱿鱼、娃娃鱼都是鱼类。

48、()凡是幼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叫昆虫。

49、()昆虫都长翅膀,都会飞行。

50、()有贝壳的动物都属于软体动物。

51、()哺乳动物吃食物时,多用尖牙切、切牙撕、磨牙磨碎食物。

52、()蝴蝶用长长的像管子一样的口器吸食花蜜,这种口器叫针吸式口器。

53、()有些海洋鱼,在冬季水温下降时会游到温度适宜的场所去越冬,这种过冬方式叫做迁徙。

54、()鱼是靠尾和鳍在水中游泳的,靠鳃呼吸水中的氧气。

55、()凡是昆虫,一生都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

56、()乌贼、章鱼都是外壳退化了的软体动物。

57、()蛇的嘴结构独特,可以吞下比它的头还大的食物。

58、()玩具猫会叫、会跑,所以玩具猫是生物。

59、()凡是头上长一对触角的虫子就是昆虫。

60、()蚕宝宝是昆虫。

61、()凡是生活在水中,身体柔软的动物都是软体动物。

62、()黄鳝、鳗身体表面没有鳞片,也没有鳍,所以它们不是鱼类。

63、()凡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就属于鱼类。

64、()蚂蚁能在地上爬行,它属于爬行动物。

65、()壁虎依靠脚上的爪子,能在墙壁上爬行。

66、()既能生活在水里,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67、()鸡和鸭不能飞行,它们不属于鸟。

68、()各种鸟吃食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但是它们的喙的形状都是相同的。

69、()长着四只脚,能在地上行走的都是哺乳动物。

70、()哺乳动物全部生活在陆地上。

71、()四条腿在地上行走或奔跑的动物,腿的移动是没有规律的。

72、()鸟在飞行时,不断地挥动翅膀,把空气向下向后推,这样空气就会把鸟推向上方和前方。

73、()哺乳动物中,以其它动物为食的称为肉食动物。

二、选择

74、壁虎保护自已的方法主要是(),竹节虫的形态与竹子的枝条相似,这种保护自己的方法叫()。

A、断尾

B、拟态

C、刺

D、盔甲

75、在下列会飞的动物中,属于鸟类的动物是()。

A、蝙蝠

B、燕子

C、蜻蜓

D、飞鱼

76、下列动物中,不冬眠的是()。

A、青蛙

B、蛇

C、虎

D、乌龟

77、下列动物属于昆虫的是()。

A、菜青虫

B、蜈蚣

C、蚂蟥

D、蚯蚓

78、蚕是蚕蛾的(),蚕蛾是蚕的()。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79、壁虎的脚趾端具有吸盘的作用,有利于在墙上和玻璃上爬行的部分叫做()。

A、吸盘

B、爪勾

C、肉垫

D、横褶

80、蚊子的口器属(),蝴蝶的口器属()。

A、针吸式

B、舐吸式

C、咀嚼式

D、虹吸式

81、用拟态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动物是()。

A、犰狳

B、尺蠖

C、蜜蜂

D、乌贼

82、哺乳动物的牙齿可分为()。

A、尖牙、切牙、磨牙

B、大牙、小牙、尖牙

C、门牙、大牙、小牙

83、留鸟是不迁徙的,如()。

A、麻雀

B、燕子

C、大雁

D、天鹅

84、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A、鸟类

B、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

D、昆虫

85、鸟类吃食物的方式称为()。

A、吞食

B、咀嚼

C、吸食

D、刺吸

86、蟋蟀的鸣叫声是由()振动发出来的。

A、翅膀

B、腿

C、口器

87、蜗牛的触角十分敏感,一经触碰马上就会()。

A、抖动

B、收缩

C、伸长

88、壁虎的口阔大,舌头长得很特别,不仅长,而且()。

A、带有刺

B、很尖

C、带有粘性

89、蟾蜍的幼体用()呼吸,成体用()呼吸。

A、肺

B、鳍

C、鳃

D、嘴

90、鹤生活在沼泽中,它的脚()。

A、又长又粗

B、又长又细

C、又粗又短

91、蚯蚓没有脚,它是依靠腹部的()爬行的。

A、鳍

B、鳞片

C、刚毛

92、青蛙、鸬鹚的脚上都长有(),适合在水中游泳。

A、趾

B、爪子

C、蹼

93、蝗虫、蟋蟀靠()切断食物。

A、一对上颚

B、切牙

C、牙齿

三、连线

94、蝾螈哺乳动物鸽子

大象鸟类穿山甲

伯劳爬行动物海马

变色龙鱼类大鲵

泥鳅两栖动物鸭嘴兽

三、空气、水

一、判断

95、()用湿布擦黑板,会在黑板上留下一片水迹,但一会儿水就干了,这种现象叫做水的蒸发。

96、()水的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的速度就越慢。

97、()用过滤的方法能杀死水中的微生物。

98、()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所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

99、()空气中的大部分成分是氧气。

100、()即使没有水的循环,陆地上的水也足够使人类生存。

101、()水加热沸腾后冒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

102、()水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103、()太阳的热量使自然界中的空气流动成风。

104()人们在记录风向时,用“↓”表示南风,用“←”表示西风。

105、()我们看不见周围的空气,所以它不占据空间。

106、()有弹性的物体里一定有压缩空气。

107、()湿衣服晒在太阳下比晒在阴凉处干得快。

108、()白糖溶解在水中,白糖就不存在了。

109、()使雨或雪下降到地面的力量是地球的引力。

二、选择

110、潜水员在海水看见水中的景物,最基本的原因是()。

A、他戴着潜水镜

B、水是透明的

C、他的视力好

D、海水是沌净的

111、燃烧需要的气体是()。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水蒸气

112、“揭开热水杯的杯盖,杯盖上看到许多小水珠”,这种现象用图解表示是()。

受热受冷受冷受热

A、水—→水蒸气

B、水蒸气—→水

C、水—→冰

D、冰—→水

113、在地球上表面的空气是()。

A、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

B、从地势低的地方流向地势高的地方

C、从温度高的地方流向温度低的地方

D、从温度低的地方流向温度高的地方

114、使水变成水蒸气的力量来自()。

A、地球引力

B、大气浮力

C、风力

D、太阳热量

115、要得到纯净水的方法是()。

A、沉淀

B、过滤

C、蒸馏

D、消毒

116、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水的是()。

A、白糖、油

B、食盐、沙

C、氧气、白糖

D、白糖、沙

117、用眼睛、鼻子、舌头辨别物体时的顺序,依次为()。

A、先看后闻再尝

B、先看后尝再闻

C、先尝后看再闻

118、热的地方的空气会()。

A、上升机

B、下降

C、蒸发

D、蒸腾

119、把水煮沸是为了()。

A、除去不溶解的杂质

B、杀死微生物

C、得到纯净水

120、下列情况下,()是不属于使食盐溶解得快的方法。

A、粉碎

B、加热

C、搅拌

D、沉淀

121、夏天,当你刚从游泳池的水里上岸,身上感到很凉快,这是因为()。

A、岸上有风

B、空气的温度比水的温度低

C、身上的水珠蒸发时需时吸收皮肤表面的热量122、要除去水中的泥沙和不溶解的杂质的方法是()。

A、过滤

B、沉淀、过滤

C、消毒

123、下列物体中,()是利用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制成的。

A、沙发

B、轮胎

C、橡皮筋

124、玻璃钟罩的蜡烛熄灭后,水面上升了一小截,说明剩下的空气是()。

A、多余

B、能帮助燃烧的

C、不能帮助燃烧的

四、声、光、热

一、判断

125、()因为水结冰时体积会胀大,所以水和其它液体不同,它是热缩冷胀的。

126、()—8°C比—17°C温度高。

127、()只要有声音,就肯定有某一物体在振动。

128、()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没看到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129、()太阳、月亮、点燃的火柴、镜子都是光源。

130、()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前的。

131、()当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短,发出的音就越高。

132、()金属与空气传播声音的本领是一样的。

133、()光是直线传播的。

134、()物体的颜色越浅,反射光的本领就越强。、

135、()自然界中,上午的彩虹一般出现在东方。

136、()夏天,在户外架设电线时,应该把电线拉得紧一些。

137、()在太阳下或取暖器、炉子旁,人会感到热,这是因为热传导引起的。

138、()一般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受冷体积会缩小。

139、()—10°C应该读作零下十摄氏度。

140、()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141、()物体即使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142、()没有光的反射,人就不可能看到周围的物体。

143、()琴弦的粗细不同,但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相同。

144、()凡是我们能够看见的任何物体都是光源。

145、()乒乓球瘪了,放在热水里一烫就会鼓起来,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把瘪的地方顶起来了。146、()冬天,手扶在铁管上比扶在木头上感觉冷,是因为铁管的温度比木头的温度低。

147、()铝锅的把手,用胶木包在外面,主要是为了美观。

148、()用冰块冷却食品,冰块应放在食品的上方。

149、()水受热后会对流,而空气受热不会对流。

二、选择

150、小明用两个铁钉,一块木板,一个直径为5毫米的圆铁片做铁是否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请你想一想,两个钉在木板上的铁钉之间的距离应该为()。

A、比5毫米稍微大一些

B、比5毫米稍微小一些

C、正好5毫米

151、橡皮筋拉得越紧,发出的声音()。

A、越低

B、越高

C、越轻

D、不变

152、火车铁轨之间留有空隙,所设计的原理是()。

A、热胀

B、冷缩

C、热胀冷缩

D、热缩冷胀

153、用潜望镜可以从它下面的孔看到上面孔外面的景物,这说明()。

A、光可以曲线传播

B、光是可以斜射的,通过光的斜射可以改变光的前进方面

C、镜子能反射光,通过光的反射可以改变光的前进方向

154、热传导本领都很强的物体是()。

A、胶木、铁、铝

B、塑料、泡沫、铜

C、铝、铁、木头

D、铝、铜、铁

155、下列,()方式不是热的传播方式。

A、对流

B、辐射

C、直射

D、传导

156、用嘴向装有水的瓶子口的水平方向吹气,我们听到了声音,主要是因为()。

A、水振动发声

B、瓶子振动发声

C、空气振动发声

D、嘴唇振动发声

157、唱歌、说话主要是由于()

A、嘴唇在振动

B、声带在振动

C、空气在振动

D、舌头在振动

158、上课时,即使老师背着你讲课,你也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

A、一个方向的

B、前后的

C、左右的

D、四面八方的

159、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萤火虫、蜡烛

B、镜子、打火机

C、点燃的火柴、太阳

D、开着的电灯、月亮

160、我们听到的雷声是由()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A、雨水

B、土地

C、空气

161、按反射的本领从大到小,下面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黑布、红布、白布

B、红布、白布、黑布

C、白布、红布、黑布

162、傍晚的彩虹是出现在()天空的。

A、东边

B、西边

C、南边

D、北边

163、做人造彩虹游戏时,人要()太阳向空中喷水。

A、背着

B、向着

C、侧着

164、冬天,北方的暖气片应安装在房间的()。

A、、上方

B、下方

C、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

165、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A、反射现象

B、折射现象

C、辐射现象

D、直射现象

166、彩虹的颜色一般可以分为()。

A、五种

B、六种

C、七种

D、无数种

五、宇宙

一、判断

167、()地球上的四季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的。

168、()傍晚,背对太阳方向站立,这时我们的前面是东方,背面是西方,左面是北方,右面是南面。169、()太阳,包括围绕着太阳运动的行星、彗星、卫星、流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称作太阳系。170、()地球公转到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

171、()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是自转一周时间的30倍。

172、()地球与月球都是不会发光的行星。

173、()我国在春分日时,昼夜是一样长短的。

174、()不管是东半球还是西球,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的。

175、()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

176、()在地球任何地方的大树,树叶茂盛的一方一定是南方。

二、选择

177、北半球黑夜最短的一天是()。

A、春风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178、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在()。

A、南北回归线之间

B、南北极之间

C、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D、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17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自东向西

B、自南向北

C、自西向东

D、自北向南

180、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

A、昼夜现象

B、日食现象

C、月食现象

D、四季现象

181、外出时,我们看到树桩上的年轮,可以识别年轮宽的一面为()。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182、月球上的山脉基本上都是()。

A、高原

B、环形山

C、火山

D、丘陵

六、环境保护

一、判断

183、()防止空气污染,就是要多扫地、多洒水、防止尘土飞扬起来。

184、()绿化校园能使校园内的空气新鲜。

185、()生产者会利用阳光和氧气合成自身的营养物质。

186、()古代恐龙因为不能适应地球气温骤降和食物减少等环境变化而绝种了。

187、()生物及周围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相互依存所组成的系统叫做生态系统。

898、()环境影响着植物的生长,而植物的生长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

189、()凡是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就能生存,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就会消亡。

190、()在海边洗衣服是不会污染海水的。

191、()黄河流域的土地大量沙漠化,是下雨太少的缘故。

二、选择

192、工厂烟囱排出的黑烟属于(),汽车排放的尾气属于()。

A、生活污染源

B、工业污染源

C、农业污染源

D、交通污染源

193、下列环境中,空气比较好的是()。

A、电影院

B、教室

C、公园

D、居民区

194、要想农作物生长得好,就要()。

A、培肥土壤

B、多拔草

C、浇水

D、多翻土

195、下列生物中,不属于消费者的是()。

A、绿色植物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微生物

196、下列植物中,不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是()。

A、桂花树

B、桃树

C、苔藓

D、柳树

197、下列方法中,()不能减轻空气的污染。

A、建火力发电厂

B、植树造林

C、建废处理池

D、改进燃料

198、在鹰、小麦、鼠、蛇组成的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小麦→蛇→鼠→鹰

B、小麦→鼠→蛇→鹰

C、小麦→鼠→蛇→鹰

199、在一定条件下,各种生物的数量会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称为()。

A、生态系统

B、生态环境

C、生态平衡

七、土壤、岩石

一、判断

200、()通过眼睛看、手摸、刀刻、滴盐酸等手段可以辩认出岩石的种类。

201、()煤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古代的树林被埋藏在底下,与空气隔绝,并长期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20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

203、()石油是远古时代生物的遗体在地层中经过几亿年的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204、()石油的开采办法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案)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 B、理解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C、了解合理灌溉。。 2、能力目标: A、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 B、通过对合理灌溉的讲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参与实验操作,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烧苗,盐碱地为何不适合种庄稼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功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 四、实验用具: 有刻度的烧杯、刀片、盐水溶液、清水、萝卜条、马铃薯、培养皿 二、教法设计 1、直观教学 本节课的容比较抽象,而且这些理化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在这节课中充分运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努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启发式教学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和判断,提问时应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使学生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3、推理法 本节课的知识主线为:萝卜条吸水(或失水)→细胞吸水(或失水)→根毛吸水(或失水)。这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法指导 1、讨论分析法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多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在提出启发性的问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3、理解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等过程。 4、理解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5、使学生了解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二、能力方面 1、通过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同时培养其分析实验的能力。 2、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灌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2、通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关心、自觉保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材选简要介绍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叶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植物根尖的结构、以及植物吸收水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即有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以渗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渗透吸水原理,教材通过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 (1)渗透作用的概念。即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 接着分析为什么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指出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然后安排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

高考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知识点

高考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知识点查字典生物网高考频道为了帮助考生复习整理了植物 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知识点,请考生掌握。 高考生物知识点名词: 1、水分代谢:指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 2、半透膜: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 3、选择透过性膜:由于膜上具有一些运载物质的载体,因为不同细胞膜上含有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即使同一细胞膜上含有的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的数量也不同,因而表现出细胞膜对物质透过的高度选择性。当细胞死亡,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 4、吸胀吸水:是未形成大液泡的细胞吸水方式。如: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 5、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 6、渗透吸水: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过程,叫做~。 7、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可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一个动物细胞可以看成是一团原生质。 8、原生质层: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

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可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9、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叫做~。 10、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11、合理灌溉:是指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体茁壮生长,并且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效益。 语句:1、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2、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a.具有半透膜。 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植物吸水的方式:①吸胀吸水:a、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内没有形成大的液泡。b、原理:是指细胞在形成大液泡之前的主要吸水方式,植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质中有大量的亲水性物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这些物质能够从外界大量地吸收水分。c、举例: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 ②渗透吸水:a、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内有一个大液泡,细胞壁--全透性,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b、原理: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外因(两侧具浓度差):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c、验证: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d、举例:成熟区的表皮细胞等。 4、水分流动的趋势:水往高(溶液浓度高的地方)处走。水密

植物用根吸收水分

一、植物 一、判断 1、()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输送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 2、()主根与侧根没有明显区别的根叫须根,比如青菜、小麦的根。 3、()仙人掌的茎肉质、多汁,里面储藏着水分和养料,称为肉质茎,它是一种变态茎。 4、()南瓜、西瓜籽、豌豆荚都有果皮和种子,所以都是果实。 5、()把黄瓜拦腰切断的解剖方法是纵切。 6、()果皮肥厚多肉的果实,称为干果;果实干瘪无肉的果实,称为肉果。 7、()植物的叶大多数是绿色扁平的,一般可以分为叶片、叶柄、叶脉三部分。 8、()叶柄在叶的基部,形状一般细长,能支持叶片并使叶片伸展到适当的位置去吸收阳光。 9、()仙人掌的老家在沙漠里,所以它不需要水就能生存下来。 10、()野葡萄的果实很好吃,人或动物吃了以后吐出的种子会发芽生长,是人或动物无意中给它传播种子。 11、()种子的传播方式与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是没有关系的。 12、()我们常吃的甘薯、马铃薯、胡萝卜都是贮藏根。 13、()植物的根具有支持和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4、()植物的茎按形态分,可以分为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匍匐茎、木质茎和草质茎等。 15、()植物的茎除了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主要作用以外,还有储藏水分、养料和繁殖的特殊作用。 16、()葡萄干、荔枝干的果实都是干瘪的,所以它们都是干果。 17、()植物的绿叶能把从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气和根部运来的水,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制造成淀粉和氧气,这个 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18、()不管什么植物的种子,都有胚根和胚芽。 19、()只要保持水分充足,映山红在任何土壤中都可以生长。 20、()藕生长在湖底的泥里,它不是植物的茎。 21、()细的根叫须根,粗的根叫直根。 22、()植物只要开花,都能结出果实。 23、()叶的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叶面的温度,保护叶片不受高温损伤。 24、()把种子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里,就会发芽生长。 25、()所有的植物生长都需要有充足的阳光。 二、选择 26、下列植物中,属于草质茎的是()。 A、水杉 B、葡萄 C、甘薯 D、爬山虎 27、茎卷须攀附着别的物体上升的茎叫做()。 A、直立茎 B、缠绕茎 C、攀援茎 D、匍匐茎 28、我们用扦插的方法来种葡萄,主要是因为葡萄的茎具有()。 A、贮藏作用 B、输送作用 C、繁殖作用 D、光合作用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渗透作用原理教案

一、课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使学生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渗透作用的条件。 4、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验验证的方法。 (3)情感目标:1、在渗透吸水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细胞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灌溉,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的理念。 3、通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关心、自觉保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 三、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其中实验1课时) 四、教学用具 幻灯片课件,多媒体仪器,渗透作用装置,实验七所用实验仪器 五、教学重点 . 教学重点:1、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渗透作用的概念。 3、渗透作用的条件。 4、渗透作用的原理。 六、教学难点 渗透作用的原理 七、教学方法 1.教法 渗透作用的原理一直是教学上的难点,因为渗透作用是发生在植物体内部,学生无法直接感知,为了突破此难点,我采用渗透作用的装置进行演示实验,通过直接的观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形成深刻的表象。另外,注重学生独立观察发现、探索交流,多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并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最后,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做P58实验七《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强记忆。 2.学法 在学法上,我从学生的特点,知识障碍,动机和兴趣上进行分析 (1)首先是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然后在知识障碍上:对于渗透作用的原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由浅入深的来进行分析。 (3)其次在动机和兴趣上:应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充分利用教学幻灯片、模型、实验课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体的光合作用,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水也就是说,植物体要

高中生物必修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第四节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教学目的: 1.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B :识记)。 2.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散失(B :识记)。 3. 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应用(A :知道)。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 渗透作用的原理。 (2)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教学难点 (1)渗透作用的概念。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学过程: 【板书】 渗透作用的原理 植物对水分的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收和利用 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合理灌溉 【注解】 一、植物吸水概述 (一)吸水部位 1.主要部位:根 2.最活跃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3.根尖结构 (1)分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2)分生区:未成熟植物细胞、不具中央大液泡 (3)成熟区:成熟植物细胞、具中央大液泡 (二)吸水方式 1. 吸胀吸水 (1)举例:未成熟植物细胞(如分生区细胞)、干种子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 (2)原理:依靠细胞的亲水性物质吸水(亲水性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2.渗透吸水 (1)举例: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成熟区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 (2)原理:渗透作用 二、渗透作用原理 (一)演示实验 1.装置介绍:清水、蔗糖溶液、半透膜。 2.实验现象:漏斗管内液面上升至一定高度停止 (1) 半透膜:水分子等较小分子能透过,蔗糖分子等较大分子不能透过 (2) 漏斗管内液面上升原因: 浓度差(漏斗内溶液浓度>漏斗外溶液浓度) ↓ 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目(内<外) ↓ 水分子通过半透膜 (外→内)>(内→外)总趋势:外→内 ↓ 漏斗管内液面上升 (由于重力作用,液面不可能持续上升;当上升停止 时半透膜两侧浓度差也不可能降为0。) 3.小结:水分子移动方向:低浓度溶液??→?半透膜高浓度溶液 或水势高的溶液??→?半透膜水势低的溶液

最新整理高二生物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上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二.docx

最新整理高二生物教案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上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二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上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二 课题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教学重点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大体过程;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渗透作用的原理 课时安排授课1课时,实验1课时 教学手段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1、引言 课前可准备两组天竺葵植株,一株正常浇清水,一株浇浓盐水,以备上课学生观察之用;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也会较深的体会。 学生讨论水资源方面的资料,同时观察两株天竺葵的生长异同,从而引入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学习。 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

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②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 ③你了解植物根尖的结构吗? ④植物体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是什么?你知道这些通道在植物体的哪个部位吗? ⑤水在植物体内都可以参与哪些生理功能? ⑥植物体内水分是如何散失的? ⑦你了解蒸腾作用吗?这个生理过程对植物体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专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难点内容。 在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吸胀吸水后,可提出下面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同样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一段时间后,大豆种子和玉米粒相比,你认为哪种籽粒膨胀幅度更大?为什么? 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后,它们的细胞是采用吸胀的方式来吸水的,即大豆和玉米中的亲水性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这些物质吸水引起的。而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能力是不一样的,其吸水能力的顺序由大到小为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而大豆种子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蛋白质,而玉米粒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淀粉,且它们的细胞壁中都含纤维素。因此豆类种子的吸胀现象就比谷物的种粒明显。 2、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向学生介绍植物吸水最主要的方式,即渗透吸水。

植物吸水和失水原理

植物吸水和失水原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②了解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和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设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三、教学难点:植物吸水和失水原理。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文导入: 在科学家海尔蒙特的实验中,尽管只给柳树浇雨水,在柳树的生长过程中土壤还是减少了60g。 你认为:①土壤重量的减轻,说明了什么? ②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了什么? (二)来自土壤中的养料 1、PowerPoint展示:无土栽培蔬菜生产基地的图片 2、组织学生阅读(P91第一节、P97页信息库内容)、讨论: 为什么在土栽培蔬菜生产基地,不用土壤也能栽培蔬菜的奥妙在哪? 回答要点:奥妙在植物培养液。 3、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 ①实验过程(PowerPoint和Flash动画展示) 将三株大小相似的植株,分别放入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培养液和蒸馏水中培养。培养过程中,给予光照并及时补充培养液。一星期后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现象:三株植株出现生长差异) 分别取一滴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培养液和蒸馏水,并分别滴加到载玻片上,再用酒精灯烘干。(现象:烘干土壤浸出液和无土栽培培养液时,可看到在载玻片上留下结晶物质――无机盐。) ②讨论: 实验中三株植株出现生长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要点:锥形瓶中所装的液体不同,它们分别是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培养液和蒸馏水,这是三株植株出现生长差异的原因,也是实验中的唯一变量。 实验中,含有无机盐的溶液有哪些? 回答要点:实验中,含有无机盐的溶液有土壤浸出液和无土栽培培养液。 你认为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要点:原因是无土栽培培养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无机盐。 4、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①PowerPoint展示图片:棉生长中缺乏无机盐的现象 缺磷:叶、茎呈现紫红色的斑点,新根少,生长缓慢。 缺氮:生长缓慢,叶色发黄,甚至早熟早衰。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第四节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基础扫描 、水分代谢的概念:水分的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四个方面 、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 __________、吸水的最活跃部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特点 原理 举例 吸胀吸水 无中央大液泡 (未成熟细胞) 吸胀作用:利用 性物质吸水 亲水性: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干种子、形成层、 分生区(生长 点) 渗透吸水 有中央大液泡 (成熟细胞) 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 过 的扩散 (二个条件:半透膜、浓度差) 成熟区表皮细胞、叶肉细胞、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萝卜 根细胞、马铃薯块茎细胞 水分的运输途径是 水分的利用: 1%?5%参与 作用和 作用等 水分的散失: 95% ?99% 吐水:经水孔进行,是水稻秧苗长出新根的标志 散失方式* '①促进水分 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主要动力 〔蒸腾作用:经气孔进行 < ②促进矿质离子 ________________ 的主要动力 (主要方式) [③防止灼伤叶片 五、合理灌溉 1、 植物的需水规律:不同植物的需水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需水量也不同 2、 合理灌溉: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地、适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茁壮地生长,并且用最少的 水获得最大的效益 '传统:漫灌,特点是用水量 __________ ,水的利用效率很 ________ 3、灌溉方式 k 现代:喷灌、滴灌,特点是用水量 __________ ,水的利用效率很 _________ 讨论: (1) [外界溶液] > [细胞液]时,细胞 ___ 水,可用 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2) [外界溶液]v [细胞液]时,细胞 _____ 水,可用 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人工渗透装置示意图 成熟的植物细胞示意图(质壁分离状态) 难点突破 细胞壁 细胞液 \浓度差 外界溶液-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3、理解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等过程。 4、理解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5、使学生了解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二、能力方面 1、通过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同时培养其分析实验的能力。 2、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灌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2、通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关心、自觉保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材选简要介绍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叶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植物根尖的结构、以及植物吸收水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即有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以渗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渗透吸水原理,教材通过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 (1)渗透作用的概念。即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2)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 接着分析为什么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指出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然后安排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以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确是一个渗透系统。 2、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水分是如何从根毛细胞最终进入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呢? (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根尖以内的导管的两条途径 ①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并且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向内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②一条途径是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向里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2)教材接着又简单介绍了水分如何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在值物体内的运输、以及少部分水被植物体利用和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的情况 3、本节的最后教材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合理灌溉的原理和应用。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渗透作用的原理(修改)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渗透作用的原理教案 主讲人:陶志文 一教材分析: 本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人教版《生物》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植物一个重要的新陈代谢活动,一方面它既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矿质代谢紧密相联,另一方面又是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知识为基础,并且在农业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建立以“植物与水”为中心,联系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的知识体系,并使他们对正确认识水、科学利用水有更深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 3、了解渗透作用的条件。 4、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验验证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在渗透吸水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细胞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灌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3、通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关心、自觉保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渗透作用的条件。 3、渗透作用的原理。

难点:渗透作用的原理。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渗透作用的原理一直是教学上的难点,因为渗透作用是发生在植物体内部,学生无法直接感知,为了突破此难点,我采用渗透作用的装置进行演示实验,通过直接的观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形成深刻的表象。另外,注重学生独立观察发现、探索交流,多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并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最后,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强记忆。 2.学法:在学法上,我从学生的特点,知识障碍,动机和兴趣上进行分析 (1)首先是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然后在知识障碍上:对于渗透作用的原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由浅入深的来进行分析。 (3)其次在动机和兴趣上:应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充分利用教学幻灯片、模型、实验课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学生的学生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无论是世界各国还是我国的淡水是不足的,水是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放一段关于沙漠绿洲的视频,然后提问: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植物吸水主要是靠什么作用来进行的?使学生先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粗略的认识得出结论: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体吸水是细胞吸水的结果。植物体是通过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靠渗透作用从土壤里吸收水分的。开始今天讲话的主要内容: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讲授新课: 1.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两种植物吸水的方式,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主要依靠渗透作用吸水。而分生区的细胞还没有成熟,液泡尚未形成,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 2.进行演示实验《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让学生特别注意渗透模型装置所选用的膜是一种半透膜,并向学生说明,这种膜的特点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分子很难通过。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提出下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3、理解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等过程。 4、理解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5、使学生了解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二、能力方面 1、通过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同时培养其分析实验的能力。 2、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灌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2、通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关心、自觉保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材选简要介绍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叶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植物根尖的结构、以及植物吸收水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即有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以渗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渗透吸水原理,教材通过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1)渗透作用的概念。即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2)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接着分析为什么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指出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然后安排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以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确是一个渗透系统。 2、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水分是如何从根毛细胞最终进入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呢?(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根尖以内的导管的两条途径①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并且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向内渗入,最终进入导管。②一条途径是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向里渗入,最终进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 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1、水分代谢:指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 2、半透膜: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 3、选择透过性膜:由于膜上具有一些运载物质的载体,因为不同细胞膜上含有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即使同一细胞膜上含有的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的数量也不同,因而表现出细胞膜对物质透过的高度选择性。当细胞死亡,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 4、吸胀吸水:是未形成大液泡的细胞吸水方式。如: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 5、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 6、渗透吸水: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过程,叫做~。

7、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可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一个动物细胞可以看成是一团原生质。 8、原生质层: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可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9、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叫做~。 10、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11、合理灌溉:是指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体茁壮生长,并且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效益。 语句: 1、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2、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a.具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植物吸水的方式:①吸胀吸水:a、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内没有形成大的液泡。b、原理:是指细胞在形成大液泡之前的主要吸水方式,植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质中有大量的亲水性物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这些物质能够从外界大量地吸收水分。c、举例: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②渗透吸水:a、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内有一个大液泡,细胞壁--全透性,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b、原理: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外因(两侧具浓度差):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c、验证: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d、举例:成熟区的表皮细胞等。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第四节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基础扫描 一、水分代谢的概念:水分的 、 、 、 四个方面 二、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 、吸水的最活跃部位是 三、植物吸水的方式:分为 吸水和 吸水两种,以 吸水为主。比较: 四、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水分的运输途径是 水分的利用:1%~5%参与 作用和 作用等 水分的散失:95%~99% 吐水:经水孔进行,是水稻秧苗长出新根的标志 散失方式 ①促进水分 的主要动力 蒸腾作用:经气孔进行 ②促进矿质离子 的主要动力 (主要方式) ③防止灼伤叶片 五、合理灌溉 1、植物的需水规律:不同植物的需水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需水量也不同 2、合理灌溉: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地、适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茁壮地生长,并且用最少的水获得最大的效益 传统:漫灌,特点是用水量 ,水的利用效率很 3、灌溉方式 现代:喷灌、滴灌,特点是用水量 ,水的利用效率很 难点突破 细胞壁 细胞液 浓度差 半透膜 原生质层 浓度差 外界溶液 人工渗透装置示意图 成熟的植物细胞示意图(质壁分离状态)

讨论: (1)[外界溶液]>[细胞液]时,细胞水,可用实验验证 (2)[外界溶液]<[细胞液]时,细胞水,可用实验验证 (3)[外界溶液]=[细胞液]时,内外达到平衡 (4)通常情况下,[土壤溶液]<[细胞液],细胞水 即:表皮细胞表皮内层层细胞导管 土壤溶液中的水(细胞液浓度依次升高) 细胞壁导管 特殊情况下(施肥过多或盐碱地),[土壤溶液]>[细胞液],细胞水或吸水困难,植物难以生存内因:具大液泡而能形成原生质层;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细胞壁的伸缩性小(5)质壁分离 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细胞液] (6)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的复原实验可验证: ①证明细胞的死活(此实验中,细胞始终是活的,死细胞是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 ②测定细胞液的浓度:梯度浓度法(撕取数片紫色洋葱磷片叶表皮,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 液中,则细胞液浓度介于细胞尚未发生质壁分离和最初发生质壁分离的两种相邻的溶液之间) ③验证:原生质层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④协助观察细胞膜 二、概念区分 1、扩散:溶质或溶剂,通过或不通过半透膜 渗透:溶剂,通过半透膜(渗透是扩散的特殊形式) 2、全透膜=透性膜,如细胞壁、死亡细胞的细胞膜 选透膜=选择透过性膜,如活细胞中所有生物膜(包括核膜),是生物活性材料,上有载体蛋白,不易于人工操作 半透膜:一些物质可以通过,另一些物质不可以通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能否通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如玻璃纸、肠衣、鱼鳔等,不一定是生物活性材料,可指人工材料,上 无载体蛋白,易于人工操作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选透和半透的相同点:都是有的物质能过,有的物质不能过 3、渗透作用是双向的;水分的净移动方向:水往低处流 人工渗透装置:单位体积内水分子多的一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少的一侧 成熟的植物细胞:低浓度一侧高浓度一侧(指溶质的浓度) 细胞膜的物质交换:高浓度一侧低浓度一侧(指水本身的浓度)渗透压(与溶质浓度成反比):低渗溶液一侧高渗溶液一侧 水势:高水势一侧低水势一侧 4、渗透和吸胀吸水,一般同时存在,只是以谁为主 三、影响根吸收水分的因素 1、蒸腾作用:这是根吸水的动力 2、土壤溶液的浓度 3、温度

关于植物吸水动力的新见解

关于植物吸水动力的新见解 尚念科 (山东省莱芜市林业局,山东莱芜 271100) 摘要:叶肉细胞产生的渗透吸力和根细胞产生的渗透压力是水分吸收运输的主要动力。根压是吸水结果而不是吸水动力。蒸腾只是一个失水过程而不能直接产生吸水动力,所谓蒸腾拉力是叶肉细胞通过渗透吸水在导管内产生的负压。水分的吸收运输完全是建立在渗透平衡基础上进行的。 关键词:吸水动力;渗透能;渗透泵;选择透性膜;水势梯度;根压;蒸腾 New Opinions about Plants’ Water Absorbing Power Shang Nianke Laiwu Forestry Bureau, Shandong Province Laiwu, Shandong 271100 Abstract: Osmotic suction in mesophyll cells and osmotic pressure in the root cells are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for moisture absorption transport. Root pressure is result of water absorption but not power of water absorption. Transpiration is a process of water losing which can’t produce a suction power directly, while transpiration pull is a kind of subpressure produced by mesophyll cells’ osmotic absorption of water in vessel. Abs orption and transport of moisture are entirely based on osmotic balance. Key Words: Water Absorbing Power; Osmotic Energy; Osmotic Pump; Permselective Membrane; Water Potential Gradient; Root Pressure; Transpiration 水分从土壤进入根系经过茎干到达植物顶端要经过很长的距离,草本植物和灌木的高度一般在几米之内,高大的乔木可达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植物要完成水分的吸收、运输、散失等整个过程,首先要克服重力、原生质体和质外体运输阻力及土壤的毛细力等多种阻力,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源,则无法完成水分的正常代谢过程。目前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是把根压和蒸腾拉力作为植物的吸水动力。但是,根据根压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均无法解释为根压是根系主动吸水的动力。蒸腾能够打破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而引起水分的上升移动,但蒸腾过程中并没有吸水动力产生。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蒸腾看作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动力,这就以容易得出一个推论就是如果没有蒸腾就会影响植物吸水。所以对蒸腾与吸水动力的关系一直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本文通过分析根系吸水动力和叶片吸水动力的产生机制,提出了植物水分吸收运输的渗透泵原理。对重新认识根压的作用和蒸腾的生理意义提供了新的依据。 1 根系的吸水动力与根压的关系 水分由土壤进入到中柱导管在径向上要经过根毛、皮层、内皮层、中柱等多层活细胞,水分通过这些活细胞时是从每个细胞的一侧进入然后从另一侧移出[1]。所以从根毛细胞到达中柱导管要经过多次进、出细胞的过程。整个途径中,水分既不是完全通过胞间连丝在共质体内移动,也不是完全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在非质体内移动,而是要经过多次进出细胞的共质体、非质体、液泡等穿细胞的方式。由于水分经过原生质体传导的阻力是质外体内传导的几百倍,所以多数研究资料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水分是先经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

高考生物复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知识点

2019高考生物复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 用知识点 植物根系以蒸腾拉力为动力的吸水过程称为被动吸水。以下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知识点,请考生复习。 名词: 1、水分代谢:指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 2、半透膜: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 3、选择透过性膜:由于膜上具有一些运载物质的载体,因为不同细胞膜上含有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即使同一细胞膜上含有的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的数量也不同,因而表现出细胞膜对物质透过的高度选择性。当细胞死亡,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 4、吸胀作用:是未形成大液泡的细胞吸水方式。如: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 5、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 6、渗透吸水: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过程,叫做~。 7、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可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一个动物细胞可以看成是一团原生质。

8、原生质层: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可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9、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叫做~。 10、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11、合理灌溉:是指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体茁壮生长,并且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效益。 语句: 1、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2、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a.具有半透膜。 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植物吸水的方式:①吸胀吸水:a、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内没有形成大的液泡。b、原理:是指细胞在形成大液泡之前的主要吸水方式,植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质中有大量的亲水性物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这些物质能够从外界大量地吸收水分。c、举例: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 ②渗透吸水:a、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内有一个大液泡,细胞壁--全透性,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b、原理: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外因(两侧具浓度差):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c、验证:质壁分离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教 案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 B、理解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C、了解合理灌溉。。 2、能力目标: A、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 B、通过对合理灌溉的讲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参与实验操作,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烧苗,盐碱地为何不适合种庄稼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功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 四、实验用具:

有刻度的烧杯、刀片、盐水溶液、清水、萝卜条、马铃薯、培养皿 二、教法设计 1、直观教学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而且这些理化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在这节课中充分运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努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启发式教学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和判断,提问时应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使学生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3、推理法 本节课的知识主线为:萝卜条吸水(或失水)→细胞吸水(或失水)→根毛吸水(或失水)。这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法指导 1、讨论分析法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多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后,让学生们讨论(或辩论),这样不但往往可以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教 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 B、理解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C、了解合理灌溉。。 2、能力目标: A、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 B、通过对合理灌溉的讲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参与实验操作,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烧苗,盐碱地为何不适合种庄稼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功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 四、实验用具: 有刻度的烧杯、刀片、盐水溶液、清水、萝卜条、马铃薯、培养皿 二、教法设计 1、直观教学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而且这些理化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在这节课中充分运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努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启发式教学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和判断,提问时应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使学生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3、推理法 本节课的知识主线为:萝卜条吸水(或失水)→细胞吸水(或失水)→根毛吸水(或失水)。这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法指导 1、讨论分析法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多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后,让学生们讨论(或辩论),这样不但往往可以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 任何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最后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因此在上课时应注意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样可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如果教师经常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有重要作用。比如在做完演示实验以后,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来举出生活实际中的有关例子(学生若举不出来可提示:家中腌的酸菜是软的还是硬的)。在讲完根毛吸水的道理后,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使根毛吸不到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