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山科学会议: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

香山科学会议: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

香山科学会议: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
香山科学会议: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规划指南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规划指南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ОО六年二月

目录 一、需求分析 (1) 二、国内外发展概况 (3) 2.1国外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概况 (3) 2.2国内研究与开发现状 (7)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目标 (13) 五、研究开发规划纲要 (14) 5.1试验室研究与场址选择阶段(2006-2020年) (14) 5.2地下现场试验阶段(2021-2040) (19) 5.3原型处置库验证实验和处置库建设阶段(2040-本世 纪中叶) (21) 六、“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与研究内容 (22) 6.1“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22) 6.2“十一五”期间主要研究内容 (23) 七、政策与措施 (29) 7.1 加强研发资源配置 (29) 7.2 加强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29) 7.3 加强部门合作 (30) 7.4 加强国际合作 (30)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规划指南 为了在本世纪中叶妥善解决高放废物安全处置问题,保护人类和环境,为核工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需要启动国家级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规划,全面、系统、科学、协调地部署研究开发工作。为此,特制定本指南,为动员全国各方面力量开展研究开发活动提供指导性意见。指南仅限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工作,不涉及其它技术路线的深入研究。随着国内外研究开发工作的进展,以及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指南将适时更新。 一、需求分析 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核能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但随着核能和核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开发利用核裂变能产生了大量高放固体废物[1]。乏燃料后处理产生的高放废液固化体和核电站卸出的一次通过准备直接处置的乏燃料等都属于高放固体废物。 由于高放废物含有放射性强、发热量大、毒性大、半衰期长的核素,需要把它们与人类生存环境长期、可靠地隔离。如何安全地处置高放废物已成为当前放射性废物管理的难点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各有核国家都将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看作是保证核工业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的一项战略任务。世界先进国家核能发展的历程表明,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问题,尤其是高放废物,已成为制约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高放固体废物是指含有半衰期大于5年、小于或等于30年的放射性核素、且其释热率大于2 KW/m3,或比活度大于4 ⅹ1011Bq/Kg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及含有半衰期大于30年的放射性核素,且其释热率大于2 KW/m3,或比活度大于4ⅹ1010Bq/Kg的放射性固体废物。

香山会议第510次-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香山科学会议第510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和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珍贵宝藏,几千年的积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药物基础保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量不断增大,加之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认识不足,使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面临巨大的压力。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逐渐得以解析,通过挖掘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相关元件,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对植物中现有的、天然的生物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实现药用植物的定向遗传育种,通过培育高产目标活性成分的药用植物,能有效降低中药制剂生产过程的提取成本并缓解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压力。同时,利用生物系统整合优化在微生物体内重建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成模块,可以实现珍稀活性成分的异源高效合成,为单一成分中药以及中药提取物生产提供原料,缓解其对中医临床用药以及中药资源的压力。2014年11月11~12日,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主题为“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第510次学术讨论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研究员、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陈晓亚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杨胜利研究员、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张学礼研究员担任

会议执行主席。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1)药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研究;(2)合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思路;(3)合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生产中的应用等中心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黄璐琦研究员作了题为“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主题评述报告,结合正在开展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认真阐述了中药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药资源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他指出“供不应求”是导致目前中药原料市场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压力,急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改善。随后从种源、种群、种植、新药资源开发及生物技术五个方面介绍了目前为保障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所做的相关工作。报告针对合成生物学在中药资源活性成分合成中的应用,介绍了国内外科学家在青蒿素、紫杉醇、丹参酮等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最新进展,以及发展中药资源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关键环节。最后,黄璐琦研究员探讨了中药资源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未来的方向是中药材饮片以“道地”为基础的定点栽培、中成药工业原料以“有效成分”为目标的定向培育以及合成生物学“不种而获”的协同发展。 一、药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研究

香山科学会议发言稿

桥梁核心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文/吕建鸣 0 前言 桥梁工程的灵魂是设计,而设计的关键技术是桥梁结构分析,桥梁结构分析要依赖于核心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评价国家桥梁技术水平,桥梁核心软件的自主化程度是一个很主要的指标。 我国桥梁设计工作者近30年来开发使用过多款桥梁分析软件,包括: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的GQJS、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的GQJZ和QJX、中交二院武汉金思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JSL-BrgCal、北京市政设计总院的BRGFEP、上海同豪公司的桥梁博士、中铁大桥设计院PRBP、上海慧加软件有限公司的WISEPLUS、西南交大的BSAS、广东刘桂生开发的3D-BSA、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的AUST等,还有石洞、肖汝成、李国平、孙广华、沈锐利等编制的桥梁分析软件。国内桥梁人做了不少桥梁核心软件的开发工作,目前能查得到的,在工程上用过的近20个。但时至今日国内各大桥梁设计单位主要用的并不是我们自己开发的桥梁核心软件,而是国外软件公司开发桥梁分析软件,如:韩国Midas 和美国TDV软件等。 现在国内一些大牌桥梁设计公司在国外做项目,理直气壮地告诉当地业主和当地技术主管部门的技术人员:我们是用Midas、TDV做的设计计算。其实外国技术人员并不会因为你采用了Midas、TDV就认为你技术水平高。丹麦科威公司,日本长大公司等桥梁设计大牌公司,对外宣传都是说采用自己公司的桥梁核心软件。这些桥梁设计公司的软件可能界面不如Midas、TDV,但是他们一直引以为自豪,毕竟人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桥梁核心软件。 中国要想成为桥梁强国,要想让国外桥梁人敬佩你仰慕你,中国的桥梁人就应该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上过得硬的桥梁核心软件。否则,世界各国桥梁人会认为中国有钱、有项目,就是没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本人从事桥梁软件应用开发多年,每次提起桥梁核心软件的开发应用都感到很心疼。其实我们自己开发的桥梁核心软件计算功能并不比国外软件差。中国是混凝土桥梁大国,在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问题上,我们比国外桥梁软件更胜一筹。

香山会议第509次-生物大分子修饰及其功能的化学干预

生物大分子修饰及其功能的化学干预 ——香山科学会议第509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生命组学研究蓬勃发展,这为生物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并发现了很多新的生物学问题。然而,利用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和技术研究这些科学问题显得困难重重。为应对这一挑战,发展高效、普适的研究工具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和干预手段脱颖而出,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关键方法和有效工具,并在以往的信号转导等生物功能发现和研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这些受生物学问题“启发”的化学思想和工具的提出,也促进了化学自身的创新活动,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 生命体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法仅由“中心法则”解释,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的化学修饰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并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进展迅速,并促进了生命科学本身的发展(如表观遗传学的兴起)。然而,以往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发现新的修饰类型,对大多数生物大分子修饰的功能则不甚了解,对这些修饰的时空变化(动态修饰)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仍处于空白。借助外源小分子化合物干预和操纵生物大分子的动态修饰过程,对于认识表观遗传修饰的生理病理作用具有重要价值,也可能为疾病的治疗带来巨大潜力。因此,生物大分子的化学修饰及动态调控是当前化学与生物学交叉领域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最活跃的前沿问题之一,化学

干预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化学生物学(Chemical Biology)将在这一方向的研究中扮演关键角色。 化学生物学从发展到现在仅有20多年历史,其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模式,形成了以科学问题为中心、多学科合作融合的一种新的研究模式。近年来,化学更为广泛地融入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在研究生命复杂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对生物大分子的化学修饰及其功能研究和化学干预中显示了强大的潜力。 为了进一步凝练我国化学生物学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交流化学生物学,尤其是针对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化学干预研究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培养化学生物学中青年人才队伍,并为我国下一步在化学与生物学交叉领域制定重大研究计划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人才支持,以“生物大分子修饰及其功能的化学干预”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509次学术讨论会于2014年10月30~31日在北京召开。北京大学张礼和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陈国强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研究员担任执行主席,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43名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化学生物学国际前沿、生物大分子的化学修饰与功能、小分子化合物动态调控生物大分子修饰和推动化学生物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四个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张礼和教授以“我国的化学生物学学科发展战略”为题做了主题评述报告。他首先回顾了化学生物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列举了化学生物学

中国高放废物处置库缓冲材料物理性能

第25卷第4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 ol.25 No.4 2006年4月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April,2006 PHYSICAL PROPERTY OF CHINA′S BUFFER MATERIAL FOR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REPOSITORIES WEN Zhijian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The deep geological disposal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way to safely dispose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s(HLW) in the world.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HLW geological disposal in China is based on a multi-barrier system that combines an isolat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an engineered barrier system including the vitrified HLW, canister, overpack and buffer/backfill material. The bentonite is selected as base material of the buffer/backfill material in HLW repositories,due to the very low permeability and excellent retardation of nuclides from migration,etc. GMZ deposit is selected as the candidate supplier for buffer material of HLW repositories in China. Since 2000,systematic study was conducted on GMZ–1 that is Na-bentonite produced from GMZ deposit and selected as reference material for Chinese buffer material study. The mineral composition,basic parameters of GMZ–1 bentonite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hydraulic conductivity,unconfined compression strength as function of dry density and water content are presented. The swelling stress of GMZ–1 bentonite as function of dry density is also reported. GMZ–1 bentonite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tent of montmorillonite(about 75%) and less impurities. The adequacy understanding of property and long-term behavior in deep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GMZ–1 is essential to safe dispose the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s in China. Key words: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s disposal;GMZ–1;buffer material;physical properties CLC number:TL 942+.2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0–6915(2006)04–0794–07 中国高放废物处置库缓冲材料物理性能 温志坚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 摘要:深地质处置被国际上公认为处置高放废物的最有效可行的方法。中国深地质处置的概念模型采用多重工程屏障系统(包括废物固化体、废物容器、外包装、缓冲/回填材料)和适宜的地质围岩地质体共同作用来确保高放废物与生物圈的安全隔离。膨润土由于具有极低的渗透性和优良的核素吸附等性能而被国际上选作缓冲材料的基础材料。经过全国筛选,高庙子膨润土矿床被选作我国缓冲材料供应基地。从2000年起,对产自该矿床的钠基膨润土GMZ–1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介绍了GMZ–1的矿物组成、基本特征和GMZ–1在不同干密度、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的热传导、水传导、力学性能参数及GMZ–1在不同干密度条件下的膨胀特性参数测定结果。GMZ–1 Received date:2005–08–30;Revised date:2005–12–20 Corresponding author:WEN Zhijian(1968–),male,Ph. D.,obtained his bachelor degree at Department of Ge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in 1990. He is presently the professor at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 His main research activities

香山科学会议:重大工程及地质灾害中的颗粒物理与力学问题

458:重大工程及地质灾害中的颗粒物理与力学问题 重大工程及地质灾害中的颗粒物理与力学问题 ——香山科学会议第458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颗粒物质是指离散态物质体系,是与连续态物质(固体、流体)相区别的另一大类物质形态,呈现出的非线性力响应、结构异质化等特性,和由无序到有序、流动到堵塞等结构与动力学相变过程,是凝聚态物理的学科生长点。颗粒体系的力学现象比普通固体或流体的复杂,涉及准静态变形、变形局部化以及破坏、流变等,是力学研究的前沿。2010年底发布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预计到2020年的十年间,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将列为能源替代战略的优先领域加以大力发展,重大工程遇到的技术难题,急需科学认识。2008年汶川震区山体表面碎散,在今后长达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易于频发大规律泥石流,其碎散的物质组成和运动特征都与以前泥石流规律有本质不同,出乎我们现有经验判断,严重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聚集物理、力学和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深入讨论重大工程及地质灾害的若干关键技术及理论基础,凝练颗粒物质物理与力学今后5~10年的前沿科学问题,拓展我国颗粒物质物理与力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2013年4月26日~28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以“重大工程及地质灾害中的颗粒物理与力学问题”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458次学术讨论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晓静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于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厚美瑛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崔鹏研究员担任执行主席,40多位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应邀出席此次会议。厚美瑛研究员和崔鹏研究员分别以“颗粒物质的相转变研究”和“山地灾害:未来研究思考”为题作了主题评述报告,郑晓静教授以“散体物质多尺度力学行为的若干研究”为题作了会议总述报告。会议设立了四个中心议题:(1) 颗

高放废物的处理处置

请以下列题目写一篇综述性文章. 高放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及进展(包括次锕系元素和长寿命裂变产物的处理方法). 文章要求如下: 1. 格式要求(10分)。请按照一般的综述文章的格式进行,包括下列内容 题目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正文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2. 正文部分请按照内容逻辑关系分节,加小标题(60分)。 3. 引用参考文献需在文章中引用之处标出, 10分) 4. 字数要求: >2000字(20分)。 5. 单独完成,如出现雷同,所有雷同者按照抄袭处理,均为0分。 6. 文章请在此模板内完成,打印。 高放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及进展 彭晨 内容摘要 目前,中低放废物的处置技术已日趋成熟;然而,高放废物的处置技术刚刚起步,仍处于研发阶段。因此,一些国际组织对高放废物的处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可以说,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关系着今后核能的继续发展。 对于高放废物的处置已经提出了多种设想,例如深地层处置、极地冰层处置、宇宙处置、海床深层处置、嬗变处置等等。在这些设想中,深地层处置是目前现实可行的办法,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技术也取得相当大的发展;对于分离—嬗变技术,国

际上仍处于紧张的研究阶段;其它处置技术由于某些原因只能成为一种设想或尚待评价。 这篇论文将主要介绍高放废物处置的国际、国内背景;高放废物来源;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方案及其影响因素;高放废物分离—嬗变技术;高放废物处置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几个方面。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高放废物处理处置方法发展趋势 目录 一.高放废物的来源————————————-4 二.高放废物的地质处置——————————-5 三.高放废物的分离与嬗变—————————10 四.其他处置技术—————————————16 五.各国处置方法比较———————————18 六.高放废物处置的发展前景————————19 七.结论与展望——————————————24 八.参考文献———————————————25 引言: 核废物是危险废物的一种,对于危险废物的管理,一般有如下三个基本原则[1]: (1)分散与稀释原则:对核废物不适用; (2)转变成低危险性物质的原则:目前对于核废物尚未找到合适的方法,长期来说,嬗变是一种可能,它将减少高放废物的数量,但是嬗变后的废物也需要进行处置; (3)隔离原则:是核废物处置的基本原则。 正文: 一.高放废物的来源[2] 人类的一切生产和消费活动都会产生目前不能再利用,或者不值得回收利用的物质,原子能的利用也不例外,一切生产、使用和操作放射性物质的部门和场所都可能产生放射性废物,其基本来源有以下7个方面。 (1)铀、钍矿山、水治厂、精炼厂,铀浓缩厂、钚冶金厂、燃料元件加工厂等; (2)各种类型反应堆,包括核电站、核动力船舰、核动力卫星,还有加速器的运行; (3)反应堆辐照过燃料元件的后处理,提取裂变元素和铀元素过程; (4)核燃料和核废物运输与核废物处理过程; (5)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和应用过程,包括医院、研究所及大学的有关研究活动; (6)核武器生产和试验过程; (7)核设施(设备)的退役过程。 绝大多数放射性废物产生于核燃料循环过程。从数量来说,放射性废物主要产生于铀采冶场址。从放射性活度来说,主要集中在乏燃料后处理厂。在核燃料循环中,99%以上的放射性物质包容在乏燃料元件的包壳中,如果乏燃料进行后处理的话,95%以上的放射性核素进入后处理所产生的高放废液中。

高放废物的处理处置

.. .. 请以下列题目写一篇综述性文章. 高放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及进展(包括次锕系元素和长寿命裂变产物的处理方法). 文章要求如下: 1. 格式要求(10分)。请按照一般的综述文章的格式进行,包括下列容 题目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正文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2. 正文部分请按照容逻辑关系分节,加小标题(60分)。 3. 引用参考文献需在文章中引用之处标出, 10分) 4. 字数要求: >2000字(20分)。 5. 单独完成,如出现雷同,所有雷同者按照抄袭处理,均为0分。 6. 文章请在此模板完成,打印。 高放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及进展 晨 061300105

容摘要 目前,中低放废物的处置技术已日趋成熟;然而,高放废物的处置技术刚刚起步,仍处于研发阶段。因此,一些国际组织对高放废物的处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可以说,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关系着今后核能的继续发展。 对于高放废物的处置已经提出了多种设想,例如深地层处置、极地冰层处置、宇宙处置、海床深层处置、嬗变处置等等。在这些设想中,深地层处置是目前现实可行的办法,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技术也取得相当大的发展;对于分离—嬗变技术,国际上仍处于紧的研究阶段;其它处置技术由于某些原因只能成为一种设想或尚待评价。 这篇论文将主要介绍高放废物处置的国际、国背景;高放废物来源;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方案及其影响因素;高放废物分离—嬗变技术;高放废物处置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几个方面。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高放废物处理处置方法发展趋势 目录 一.高放废物的来源————————————-4 二.高放废物的地质处置——————————-5 三.高放废物的分离与嬗变—————————10 四.其他处置技术—————————————16 五.各国处置方法比较———————————18 六.高放废物处置的发展前景————————19 七.结论与展望——————————————24 八.参考文献———————————————25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规划指南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规划指南

目录 一、需求分析 (1) 二、国内外发展概况 (3) 2.1国外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概况 (3) 2.2国内研究与开发现状 (7)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目标 (13) 五、研究开发规划纲要 (14) 5.1试验室研究与场址选择阶段(2006-2020年) (14) 5.2地下现场试验阶段(2021-2040) (19) 5.3原型处置库验证实验和处置库建设阶段(2040-本世 纪中叶) (21) 六、“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与研究内容 (22) 6.1“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22) 6.2“十一五”期间主要研究内容 (23) 七、政策与措施 (29) 7.1 加强研发资源配置 (29) 7.2 加强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29) 7.3 加强部门合作 (30) 7.4 加强国际合作 (30)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规划指南 为了在本世纪中叶妥善解决高放废物安全处置问题,保护人类和环境,为核工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需要启动国家级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规划,全面、系统、科学、协调地部署研究开发工作。为此,特制定本指南,为动员全国各方面力量开展研究开发活动提供指导性意见。指南仅限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工作,不涉及其它技术路线的深入研究。随着国内外研究开发工作的进展,以及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指南将适时更新。 一、需求分析 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核能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但随着核能和核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开发利用核裂变能产生了大量高放固体废物[1]。乏燃料后处理产生的高放废液固化体和核电站卸出的一次通过准备直接处置的乏燃料等都属于高放固体废物。 由于高放废物含有放射性强、发热量大、毒性大、半衰期长的核素,需要把它们与人类生存环境长期、可靠地隔离。如何安全地处置高放废物已成为当前放射性废物管理的难点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各有核国家都将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看作是保证核工业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的一项战略任务。世界先进国家核能发展的历程表明,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问题,尤其是高放废物,已成为制约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是关系到国土环境、公众安全和核工业健 [1]高放固体废物是指含有半衰期大于5年、小于或等于30年的放射性核素、且其释热率大于2 KW/m3,或比活度大于4 ⅹ1011Bq/Kg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及含有半衰期大于30年的放射性核素,且其释热率大于2 KW/m3,或比活度大于4ⅹ1010Bq/Kg的放射性固体废物。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文档

2020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文档 MODEL TEXT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意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一) 与会专家首先听取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周孝信院士作的题为“未来电网和电网技术的发展前景”的主题评述报告,并对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首先对我国2050年预计人均年用电量8000千瓦时这个指标开展热烈讨论。华北电力大学刘吉臻教授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生活习惯和消费观点,采用一种更加节能环保的生活模式,人均用电量应当控制下来,从而远小于这个数值。武汉大学孙元章教授、湖南大学曹一家教授附议这个观点。另外一些专家认为这个指标是合理的,甚至还可以更高一点。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郭剑波教授指出,根据多年的电力规划经验,我国“补课式”消费会促使人均用电量大幅度提高,甚至不用到2050年就会突破8000千瓦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李柏青教授、中科院电工所肖立业研究员附议这个观点。 大家一致认为,人均用电量指标应联合社会科学专家和电力专家进行深入研究。第二个热点问题是关于煤电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比例。中科院电工所严陆光院士认为,40%的煤电比例可行性不高,风电、光电、核电的未来发展可能比预期要缓慢,因此煤电

比例应该考虑为50%甚至60%更实际。第三个热点是关于输电规模问题。华北电力大学崔翔教授概算指出,7.1亿千瓦的输电容量,按现有输电技术来估算,需要100多条输电通道,但资源环境的限制使得建设如此多的输电通道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有一个调整发展规模、改变发展模式和寻求新技术革命的过程。 一、未来电网模式和电力系统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汤涌教授在题为“未来中国电网模式的分析与展望”的中心议题评述报告中指出,影响电网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包括电力流格局和电网技术两个方面。他提出了我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给出了20xx年的电网场景,以及20xx~2030年、2030~2050年的电网发展模式预测。 郭剑波教授在题为“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系统”的报告中分析了我国电力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的科学问题并建议开展合理的电源结构配比及前瞻性的送/受端电网规划研究工作;研究超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电网深入的机理研究和分析方法;研究跨大区、强交互影响、分层分区、安全可靠、协调优化控制。肖立业研究员在题为“构建统一的新能源电网”的报告中指出,可再生能源具有时间、空间、资源、源—荷互补特性,未来电网的变革态势是从交流模式到直流模式。他提出了我国未来多层次直流环形电网的构想。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汤广福研究员在题为“多端直流输电和直流电网技术”的报告中指出,基于现代直流输电技术的多端直流输电和直流电网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

香山科学会议第481_485和S20次学术讨论会简述

2014·4·C hina Basic S cience 22 香山科学会议第481—485和S20次 学术讨论会简述 收稿日期:2014-6-7修回日期:2014- 7-82013年12月10日至2014年3月28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突破口” 、“天文考古与中国古代文明” 、“地球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我国脑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研究” 、“特提斯构造带演化与资源能源效应” 、“可持续发展能源化工的科学基础:绿色碳科学与绿色氢科学” 的第481、482、483、S20、484、485次学术讨论会。 中图分类号:N27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9-2412(2014)04-0022-07DOI :10.3969/j.issn.1009-2412.2014.04.003 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突破口 当前我国健康形势严峻,面临婴儿出生缺陷快速上升、 成人慢病井喷、老龄残疾化严重等众多挑战。特别是慢病确诊者已达2.6亿人,慢病已经占到我国总疾病死亡的85%, 导致的疾病经济负担已占总量的70%。慢病井喷已经成为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也对卫生、人口及国防安全造成潜在威胁。近几十年的统计数据表明, 当代主流生物学和医学对于遏制并攻克以心血管和癌症为代表的慢病表现得无能为力,因为慢病是复杂性疾病。因此 ,“以疾病治疗为中心” 的当代西方医学模式需要突破。这一模式忽略了人自身所拥有的十分强大的主动性,过度依靠指标化检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NIH 出巨资推动当代生命科学快速发展,其结果是极大推高了药物研发成本, 使社会医疗负担出现飙升。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中。到2002年,美国的医疗费用占GDP 达到17%,但还有4200万人(约占美国人口的16%)没有医疗保险,成为美国政府的一大政治问题。我国的社会医疗负担亦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005年前12年间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增加了6.5倍。分析表明, 如果医疗投入格局不变,全民医保后,“看病贵”这一民生忧虑还会持续加重。这不但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而且将有引发社会安定问题之隐忧。 发展健康服务业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国务院于2013年10月14日印发 《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 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使健康服务真正成为国民健康的有效保障?需要找到科学技术的突破口! 2013年12月10—12日,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了以“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突破口”为主题的第481次学术讨论会。俞梦孙研究员、萧培根研究员和佘振苏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70多名专家学者和部门代表出席此次会议,包括:廖万清、李大鹏、于起峰、付小兵、殷瑞钰等七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系统工程、卫生管理学、信息科学、民族医学、 军事医学、临床医学、工程哲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学者和相关企业、协会的行业相关专家学者。与会专家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实施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讨论,一致认为,实施健康系统工程是健康中国战略的突破口,一致建议国家高度重视健康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开发。与会专家提出:健康系统工程是一项以人体生命科学为基础,以信息科学为支撑, 充分调动全民健康意识和自主能动性,有效协调“健康管理、健康护理和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健康保障工程体系。健康系统工程是与新时代健康产业革命相伴随的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于提升国家实力和国民自信心,具有“两弹一星计划”般的重大意义。 俞梦孙研究员在题为“以国民健康系统工程为支撑,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突破”的主题评述报告中指出,以诊病、治病为核心的疾病医学模式是造成高昂医疗开支的主要根源。他结合数十年航空医学工程研究和实践,基于系统科学原理和现代生命科学新

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缓冲_回填材料研究进展

第25卷 第1期2002年3月 华 东 地 质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EAST CHINA GEOLO GICAL INSTITU TE Vol 125 No 11Mar.2002 收稿日期:2001210216 作者简介:罗太安(1975— ),男,硕士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方向。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缓冲/回填材料研究进展 罗太安, 刘晓东 (华东地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江西抚州 344000) 摘 要:综述了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缓冲/回填材料的作用和性能要求。介绍了缓冲/回填材料在透水性、热性质、膨胀性等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和新进展。最后简述了缓冲/回填材料研究的发展趋势。关键词:高放废物; 地质处置; 缓冲/回填材料;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51(2002)01-022-05 随着核科学的发展,核技术不仅在国防工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已深入到工业、农业、医学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建设。由于核技术和核能的特点,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高放射性水平废物(下 称“高放废物” )。这些高放废物若不加以安全处置,将会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其影响可长达数百年至数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同时,能不能安全处置这些高放废物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声誉、核电发展、环境保护和人民健康的一件大事。因此,各个有核国家对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都极为重视。 目前,高放废物处置的途径主要有两种[1]:第一,改变高放废物中核素的性质,使其无毒化,主要方法有核嬗变法;第二 ,将高放废物长期与生物圈隔离,以确保所含核素在进入生物圈之前衰变殆尽,主要方法有深地质处置法、冰层处置法、太空处置法、深海洋处置法等。其中深地质处置法因具有处置安全性好、处置容量大等优点被认为是高放废物处置的首选方法。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就是根据多重屏障体系的概念,将高放废物处置在距地表500~1000m 深的合适岩体中的地下处置库内,人为设置种种屏障来阻止核素的泄漏与迁移,达到对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多重屏障系统主要包括人工屏障和天然屏障(图1),人工屏障由内到外主要由高放废物固化体、废物包装容器和缓冲/回填材料构成。 图1 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多重屏障系统示意图 ig.1 The sketch map of multibarrier system for geological dispo sal of H LW 1.高放废物固化体; 2.废物包装容器; 3.缓冲/回填材料; 4.天然屏障。 1 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缓冲/回填材料的 作用和性能要求 据国内外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方法和瑞典、日本、加拿大等国处置库场地下实验室的研究结果表明,缓冲/回填材料在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概括地讲,缓冲/回填材料的主要作用有[1-4]:工程屏障作用,维护处置库结构的稳定性;水力学屏障作用,阻止地下水的渗流;化学屏障作用,阻滞核素迁移;导体作用,对辐射热具有良好的热传导和扩散作用。因此,为了达到高放废物安全处置的目的,普遍认为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中的缓冲/回填材料应满足下列性能要求[1-6]:a.低透水性,能阻止和延缓地下水向废物包装容器渗透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doc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一) 与会专家首先听取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周孝信院士作的题为"未来电网和电网技术的发展前景"的主题评述报告,并对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首先对我国2050年预计人均年用电量8000千瓦时这个指标开展热烈讨论。华北电力大学刘吉臻教授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生活习惯和消费观点,采用一种更加节能环保的生活模式,人均用电量应当控制下来,从而远小于这个数值。武汉大学孙元章教授、湖南大学曹一家教授附议这个观点。另外一些专家认为这个指标是合理的,甚至还可以更高一点。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郭剑波教授指出,根据多年的电力规划经验,我国"补课式"消费会促使人均用电量大幅度提高,甚至不用到2050年就会突破8000千瓦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李柏青教授、中科院电工所肖立业研究员附议这个观点。 大家一致认为,人均用电量指标应联合社会科学专家和电力专家进行深入研究。第二个热点问题是关于煤电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比例。中科院电工所严陆光院士认为,40%的煤电比例可行性不高,风电、光电、核电的未来发展可能比预期要缓慢,因此煤电比例应该考虑为50%甚至60%更实际。第三个热点是关于输电规模问题。华北电力大学崔翔教授概算指出,7.1亿千瓦的输电容量,按现有输电技术

来估算,需要100多条输电通道,但资源环境的限制使得建设如此多的输电通道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有一个调整发展规模、改变发展模式和寻求新技术革命的过程。 一、未来电网模式和电力系统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汤涌教授在题为"未来中国电网模式的分析与展望"的中心议题评述报告中指出,影响电网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包括电力流格局和电网技术两个方面。他提出了我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给出了20xx年的电网场景,以及20xx~2030年、2030~2050年的电网发展模式预测。 郭剑波教授在题为"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系统"的报告中分析了我国电力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的科学问题并建议开展合理的电源结构配比及前瞻性的送/受端电网规划研究工作;研究超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电网深入的机理研究和分析方法;研究跨大区、强交互影响、分层分区、安全可靠、协调优化控制。肖立业研究员在题为"构建统一的新能源电网"的报告中指出,可再生能源具有时间、空间、资源、源—荷互补特性,未来电网的变革态势是从交流模式到直流模式。他提出了我国未来多层次直流环形电网的构想。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汤广福研究员在题为"多端直流输电和直流电网技术"的报告中指出,基于现代直流输电技术的多端直流输电和直流电网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 讨论中,严陆光教授指出,直流电网的概念是不够准确的,直流输电网可行但直流配网是否可行要研究。汤涌教授提出要结合需

香山会议

关于印发“CQC家电签约实验室工作会议”会议纪要的 通知 各家电实验室: CQC家电签约实验室工作会议于2004年10月31日在北京香山召开,现将会议纪要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测试报告中常见的问题、“测试报告有关测试描述的要求”、CB测试、CQC标志认证测试上报资料的要求,以会议纪要附件形式发出。 2.《型式试验报告照片的基本要求》、《关键零部件变更试验项目》以作业指导书形式发出。 3.多功能器具检测收费问题,经讨论已达成共识,其原则是:多功能器具检测可能涉及多个标准,主检测标准测试后,其它标准中的重复检测项目不再检测,只作不同的检测项目。 4.关于扩展、变更测试报告的编号问题,由二处负责协调,用其它方式解决。 5.其它需要上级领导解决的问题,由二处将会议讨论情况向认监委汇报,力争早日解决。

各实验室对本次会议通过的文件,应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讨论、落实,对于存在的问题应认真整改。在执行中若有问题,请及时向二处通告(E-mail:xiajj@https://www.doczj.com/doc/295871746.html,/hedd@https://www.doczj.com/doc/295871746.html,)。 产品二处 二OO四年十一月八日

会议纪要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二处召集的CQC家电签约实验室工作会议于2004年10月31日在北京香山召开。有11个签约实验室的3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见附件一)。会议由产品二处处长夏建军主持,产品二处全体工作人员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上二处首先向各实验室通报了近一年来测试报告中常见的问题(见附件二),《测试报告中有关测试描述的要求》(见附件三),和《CB测试、CQC标志认证测试上报资料的要求》(见附件四)。希望实验室与以关注整改。 其次二处就向会议提出的三个文件《型式试验报告照片的基本要求》、《测试报告中有关测试描述的要求》和《关键零部件变更试验项目》进行了说明。 会议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积极、热烈的讨论达成共识。会议要求二处尽快对上述文件进行修订、整理、以适当的形式发布统一实施。 在会议上还对大家关注的问题,如:履盖型号送样问题、扩展、变更测试报告的编号问题、ODM转报告及送样问题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及其若干关键科学问题

第25卷 第4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 ol.25 No.4 2006年4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April ,2006 收稿日期:2005–10–30;修回日期:2005–12–27 作者简介:王 驹(1964–),男,博士,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放射性矿产地质专业,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总工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及其若干关键科学问题 王 驹,陈伟明,苏 锐,郭永海,金远新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 摘要:如何安全处置高水平放射性废物是科学、技术和工程界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在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处置库场址地质演化的精确预测、深部地质环境特征、多场耦合条件下(中(高)温、地壳应力、水力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和辐射作用等)深部岩体、地下水和工程材料的行为、低浓度超铀放射性核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随地下水迁移行为及处置系统的安全评价。同时,介绍了国外若干重大科研项目和若干研究热点问题。 关键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关键科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TL 94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6)04–0801–12 GEOLOGICAL DISPOSAL OF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AND ITS KEY SCIENTIFIC ISSUES WANG Ju ,CHEN Weiming ,SU Rui ,GUO Yonghai ,JIN Yuanxin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 ,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29,China ) Abstract :Safe disposal of high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is a challenging task fac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l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atest progress of high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programs in the world ,and discusses the key scientific issues as follows :(1) the precise predic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a repository site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geological environment ;(3) the behaviour of deep rock mass ,groundwater and engineering material under coupled conditions(intermediate to high temperatures ,geostress ,hydraulic ,chemical ,biological and radiation process ,etc);(4) the geochemical behaviour of transuranic radionuclides with low concentration and its movement with groundwater ;and (5)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disposal system. Several large-scale research projects and several hot topics related with high-level waste disposal are also introduced. Key words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geological disposal ;underground research laboratory ;key scientific issues 1 引 言 与其他工业一样,核工业的生产、研究以及核技术应用也会产生废物,即“核废物”,或称“放射性废物”。按放射性水平分类,核废物可划分为低放废物、中放废物和高放废物。目前,已有较成熟的技术对低、中放废物进行最终安全处置。而对于高放废物,由于其含有毒性极大、半衰期很长的放射 性核素,对其安全处置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世界各国有核国家都把安全处置高放废物提到保证核能工业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健康、保护环境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应加以重视,其具体表现如下: (1) 需要最高决策机构(如国会、总统)来监管这项工作; (2) 有专门的实施机构承担此项任务; (3) 有经过国家批准的高放废物处置研究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